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共8篇)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1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建院以来,学院建成了涵盖理工、农、医、财经、信息科学、建筑、艺术、航海等12个门类,共54个专业,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种类较多的专业结构布局;并建成7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但是,依据学院专业建设调研情况(见附件1),学院专业建设尚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不强、特色不够明显、与区域产业对接不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了学院的内涵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教学改革要求,按照2011年下半年工作要点,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面培育学院专业特色,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蓝黄”两区发展,贯彻落实教高„2006‟16号、教高„2010‟8号、教高„2010‟27号、教职成„2011‟9号等文件精神,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育专业特色,打造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并根据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启动情况,力争年内创建省级特色专业1~2个。
二、工作任务
(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围绕“蓝黄”两区发展,针对纺织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定期开展专业调研,建立专业调整和优化机制,逐步形成规模适宜、结构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
1.深入行业企业,扎实开展调研
各二级学院深入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同类及中职院
校等,对接好魏桥集团、西王集团、盟威集团等区域重点企业,针对区域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全省同类专业布点、毕业生就业等要素,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等方式,面向行业企业专家、管理操作人员、毕业生、同行等对象,制定专业调研方案,开展扎实有效的调研,撰写2011专业调研报告。
2.强化优势专业,培育专业集群
根据在校生规模,围绕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会计、工程造价、数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10个专业,扶持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通过集中投入、内涵建设等途径,在全院打造医疗卫生、制造、财经、土建、化工、生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专业群。
3.调整弱势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对于招生规模小、特色不突出、服务能力差的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园林技术、装潢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空中乘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8个招生人数最少的专业,给予调整。对于生物技术及应用、现代纺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口腔医学技术等招生处于下降态势的专业给予改造。
4.对接产业发展,积极设置新专业
依据产业调整方向,进一步抓好制造类、材料类、新兴技术和现代服务类等新专业的开发工作。做好冶金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汽车服务技术与营销专业4个新上专业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抓好魏桥铝电冶金学院的建设工作,在新上冶金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数控技术专业设置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方向。根据专业调整情况,力争2012年新上专业3~4个。
5.适应文化建设,推动专业改造
对接山东省及滨州市文化强省强市建设,建筑工程学院调整装潢 2
艺术设计和室内设计技术2个专业的培养方向,面向滨州民俗工艺产品出口企业,培养民俗产品工艺设计人才。工商管理学院针对区域内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等企业需求,积极开拓专业方向。护理学院根据社区服务业发展,在护理专业设置家政服务、老年护理方向。基础教学部做好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工作。
(二)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推动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会计、工程造价、数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10个优势专业及其他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创精品课程群、教学名师、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等内涵品牌,打造专业特色,力争年内创建省级特色专业1~2个。
1.明确建设重点,落实目标任务
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和建筑工程技术等4个强势专业要进一步落实建设任务,增强实力,扩大规模。现代纺织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专业统筹考虑招生萎缩的实际情况,拓展专业方向,在骨干校投入上要尽量兼顾专业群,开拓企业技术研发、社会培训、成人教育等领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利用实训广场,加大实训投入
要利用骨干校和实训广场建设平台,提升实训设备技术水平,科学规划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使重点专业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低于6000元;与企业合作,因地制宜,引进企业资金、设备和技术,设立研发中心,开展产品生产,体现真实职业情境。
3.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开展师资队伍现状调查,摸清优势专业的师资水平。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业务精湛、行业企业领军人物,担任专业带头人。通过研修 3
锻炼、业务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一大批能站在专业前沿,贯通行业企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开展技术指导、社会培训和技术研发。力争年内创建省级教学团队1~2个。
4.强化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
各专业以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深入“两区”产业企业,确定对接岗位,定位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校企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山东省“十二五”高职教育规划,创建“国字号”、“省字号”内涵品牌。
(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各专业全面把握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类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教师密切联系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强化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研发
各专业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强化产学研结合,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运用人才、设备、土地等各种资源,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等开展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在学院成立研发机构。吸引企业在学院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车间,使师生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2.把握社会需求,强化社会培训
研究国家政策,对接政府职能部门,承接政府购买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与企业合作,开展岗前培训,承担员工素质、技能培训。开设涉农专业,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集市等,开展农业技术、健康医药等培训。服务社会各类需求,举办职业(执业)资格、技能提升等培训班。利用航海技术等特色专业,举办行业培训班。
3.服务职教发展,增强辐射能力
面向各县区职教中心、中职学校等,深入调研,搞好对接,积极安排领导能力、教学能力、技能实训等培训,为学院争取中职生源。加强对中、西部院校的支援,开展师资和学生培训,扩大省外影响力,为增加省外生源打基础、创名牌。
三、实施阶段
(一)建设方案制定阶段(9月20日~9月30日)
1.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研究现有专业实际情况,确定专业建设与发展思路。
2.各二级学院组织制定本学院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学院专业建设要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培育专业特色。
3.各二级学院于9月30日前,向教务处教研科提交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二)建设方案论证阶段(10月1日~10月20日)
1.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
2.各二级学院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直至通过论证。
(三)专业建设实施阶段(10月21日~)
1.教务处负责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专业调研、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积极培育专业群,调整弱势专业,设置新专业;并与相关二级学院一起,切实抓好魏桥铝电学院建设和文化类专业的改造。
2.教务处对10个优势专业及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分别与相关二级学院一起,落实建设目标与任务,制(修)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培育专业特色;并根据山东省内涵建设情况,创建内涵建设 5
品牌。
3.各二级学院要结合专业优势,按照学院确定的社会培训目标,积极抓好社会培训;深入开展企业研修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年内完成1个项目。力争全院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达到5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教务处作为第一责任部门,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由教学主要负责人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切实按照学院确定的实施方案,开展专业建设。
(二)政策保障
全面贯彻《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对于近期能完成的工作,责任到人,限期完成;对长期建设工作,要坚持不懈,专人负责,确保取得实效。教务处作为专业建设的第一责任部门,加强对各二级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定期调度和检查。将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列入学院督查,加强监控。
(三)经费保障
学院在现有专业建设经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建设实际需求,落实好实训条件、课程建设等内涵建设项目经费,并实现不断增加。同时,足额拨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经费,确保投入。
附件:
1.滨州职业学院专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2.2011专业调研实施方案 3.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意见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1 行业介绍
机械类机械专业也并非全部都只是和硬梆梆的机器打交道, 比如工业设计机械专业, 就是一门和艺术相关的机械类机械专业。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形成商品, 符合需求, 有益环保的核心过程, 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着陆点, 是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该机械专业就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能在企事业单位、机械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主要建设内容
2.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拓展合作内容, 以校企深度融合促进专业改革, 形成互利共赢、校企融合的合作机制和“校企合一、教产并举”的办学模式, 实施订单培养。
在与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中, 做实订单合作, 开发与中锐教育集团的订单班合作。通过签订定单协议定向培养和开办订单班, 使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都与订单企业对接, 按企业规格要求培养学生。同时, 通过订单培养带动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与招生、就业。
2.2 以行业标准为统领, 紧跟行业发展动向, 共建校企融合的培养模式
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中锐教育集团、一汽天津华利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的联系, 加强对汽车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学习与研究, 紧跟汽车市场发展动向和汽车人才需求动向,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研究不断修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使其适合行业产业发展的要求。
2.3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 使课程体系能够突出一个核心、三大能力、三个拓展能力 (瞄准岗位对接, 以三大专业能力为教学重点, 既:保养能力、修复能力和检测能力;保证学生持续发展, 进行三个专业能力拓展, 即:销售能力、评估能力、维修企业管理能力) 的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专业招生持续稳定。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 对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调整4门课程, 新开2门课程。具体详见教学课程进程表。
2.4 以行业标准为规范, 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上:
(1) 特色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要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 组织和序化教学内容, 切实把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 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2) 强化德育教育, 实现全方位育人。
(3) 通过借鉴国家或省部级精品课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学院领先的优质核心课程。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课程改革发展成果的凝结与体现。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结合课程改革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开发2-3部体现工学结合、具有职业特点、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
在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上, 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以行业标准为指导, 开发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特色教材, 建立试题库、教学素材库等。
2.5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 骨干教师。各专业骨干教师不少于5人, 占专业教师70%。
(2) 兼职教师。各专业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3)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4)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有一定研究成果。
在现有师资基础上,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建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师德高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 鼓励教师下企业, 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开展技术服务;每年选送青年教师4~5人到工厂进行实践锻炼, 通过技术服务、实践锻炼, 使他们的时间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并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培养最终实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5人以上,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
2)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及行业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优化教师团队专兼职结构。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共同进行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课业设计、指导教学方案实施的全过程;参与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实习;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培训与指导, 形成相对稳定的、优秀的兼职教师资源, 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
2.6 实训条件建设
老话说:活好还得家什妙, 专业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实训条件建设这个重要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 将努力争取学校给予实训设施建设投入, 采取新建和改建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建设一体化教室、综合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等, 形成校内实训、综合实训、模拟仿真实训和企业现场实践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实训条件。
2.7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完善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 充分利用专业教育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 多途径开展职业培训, 通过产学合作平台或相互兼职, 面向行业或区域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服务, 变学生消费型实习为生产型、效益型实习, 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8 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建设是本工程的落脚点, 也是难点, 充分结合专业实际和行业特点, 开动脑筋, 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勇于创新, 同时注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提炼。
2.9 引领示范作用
把本专业打造成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同时, 用本专业特色建设的经验, 带动机械设计制造群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改革、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 促进我系和学院的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巩云鹏.机械设计课程设计[S].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3
摘要:我校化工专业以HSEQ理念为指导,建设鲜明HSEQ文化特色的班级集体,提升学生的健康、安全、环保和质量意识,促进学生专业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建设HSEQ班级文化也有利于化工行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HSEQ;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21-1
一、研究背景
作为向生产一线输送化工操作工的中等专业学校而言,提升学生的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意识势在必行。目前倡导绿色化工,实现循环经济的呼声高涨。关爱员工职业健康,确保生产安全,化工工艺设计绿色无污染,化工产品质量好是化工行业人员的共同责任。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化工技能人才的摇篮,将优秀化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化工专业学生HSEQ意识意义重大。在班级中进行HSEQ班级文化建设,创建专业氛围浓厚、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需要。
二、化工专业HSEQ班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HSEQ是Health、Safety、Environment、Quality的首字母缩写,也就是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HSEQ班级文化是以职业健康、生产安全、化工环保、质量控制等行业要求为内容主体的班级文化。
化工专业HSEQ班级文化建设是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旨在提升中等专业学校化工专业学生健康、安全、环境和质量意识,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化工专业学生专业长远发展和全面健康成长的班级文化建设。
三、化工专业HSEQ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指导思想
1.设计富有HSEQ特色的班徽、班标,努力营造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的化工专业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专业荣誉感。
2.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化工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建立民主班级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担任能发挥作用和自我满意的角色;发挥、发现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学会在自主管理中相互合作、协商和民主评议,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解决集体生活的各种矛盾中,使集体和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
4.建立和谐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并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5.在实习实训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升学生质量意识。
6.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7.定期开展环保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8.定期联系本地企业,组织丰富多彩的行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HSEQ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四、化工专业HSEQ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具体内容
班级名称:HG1407班
班徽:见右图
班训:健康、安全、环境、质量
班级公约:学风严谨 诚实守信 严谨细致 求真务实
团结互助 关爱社会 生命至上 精益求精
班级口号:化工让生活更美好
五、化工专业HSEQ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实施过程
1.完善班级HSEQ班委工作规程。
1)准备学期初进行HSEQ班委换届选举,在本学期的常规工作中培养一批新的班级HSEQ管理人才。
2)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分工制度。
3)完善“值周班长”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制度,使每位同学都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同时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并提高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2.完善HSEQ班级活动规程。
1)HSEQ班级活动自主管理机制。①设置多样化小组。如HSEQ学习小组、化学兴趣小组、消防组等,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和活动内容,在小组中当家作主。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其参与HSEQ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HSEQ意识的提升。③定期变换管理角色。实行角色动态分配制,有助于学生从管理角色的变换中学会自主管理,增强主体自我调整能力。④制定最优班级目标。班级每月每周都有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形成都力求使学生能认同,切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行为。
2)优化班级文化和实习场所环境。①建立爱学校、爱专业、爱班级的氛围。让“我爱化学,我爱化工专业”成为每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②十分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在受尊重的环境中,在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参与班级管理。确立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管理”中获取成功,增强自信,学会自主,实现其自身的价值。③建立专业化的班级物质环境,要求同学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物品放置井然有序,形成“化工班级就是我的家,我要为家作贡献”的良好氛围。
3)开展富有HSEQ特色的班级活动。①开展好传统教育活动和HSEQ文化教育活动。②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由学生自主制定活动目的,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自行组织主持,自主进行活动评价。③拓宽班级教育活动空间,开展课外综合兴趣小组活动,在互动中促进交流。
4)开展各种各样的班内HSEQ学习竞赛活动。从组织形式上分有:小组学习竞赛、大组学习竞赛、个人学习竞赛;从内容上分有:化学、化工、环境和其它知识等方面内容的竞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与互动,激发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的学习与工作的热情,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5)及时反馈。对于每个学生在“自主、创新、合作、竞争”方面的具体表现、班级的学习与工作的状况及成效,将通过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及时告之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
体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4
本专业现阶段主要培养体、智、心、礼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技能。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因时、因地、因势适时进行调整。
因此,要密切关注体育产业与经济的变化,建立定期开展对健身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制度,了解企业的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并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以主动适应健身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继续坚持“爱心教学,服务社会;发扬跆拳,面向全国”的办学目标。
项目建设内容
①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战略合作企业群
继续深入开展与西王健身俱乐部的合作,与战略合作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学培训共享资源库,共同参与课程考核和技能鉴定。
② 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行业名家、企业代表、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等。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岗位技能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与行业技术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其中,保证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2)项目建设内容
① 不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重点听取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教师调研意见的基础上,对不同大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形成论证报告,明确具体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发展动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系部、教务处、院学术委员会“三审”制度;优化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的培养;以每个专业方向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组成模块化课程内容,实行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对将来的职业岗位非常熟悉,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② 系统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专业实训,按照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实训基地进行单项专业技能实践;第二阶段 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专业见习,在校内仿真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专业见习,对这些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以明确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将来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专业实习,体验工作氛围,提高专业技能;第四阶段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准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体会岗位的实际工作,锤炼工作技能,保证零距离就业目标得以实现。
③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花、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真实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工作情境掌握知识与技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与培训的教学条件。
④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以及课程特点组织相应课堂教学资料。每节课有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直面专业实践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让学生通过听课、观察、练习、讨论等活动进行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以实用为主,从教学需要出发,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和方法。
⑤ 完善体现职业技能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
对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不仅要按照课程的特点精心安排考试或考查,还要逐步建立企业或用人单位参与组织并实际监督课程考核的机制,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能力导向。建设体现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要求的标准化考核方案与题库,使教与学有公开公平的评价方法。在命题上明确规定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能够采用实践操作进行的考试,尽量采用实践操作考核。除改革考试内容外,实行教考分离、用人单位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实践技能考核,将是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重点。通过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考核,逐步过渡到每个教学环节、每个模块的教学组织都由用人单位参与意见,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校企标准统一的要求。
专业教学资源
(1)项目建设目标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式创新,建成一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在社会体育专业领域能起师范和辐射作用的,能与全省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湖南省重点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先进,达到当前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对师生员工和社会开放。同时,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课堂化,建立一个多曾面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项目建设内容
① 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原则和运行模式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遵循“环境真实化,功能社会化,人员职业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内容、进程和建设负责人,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工作机制,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统筹、协调管理与建设。
2)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训环境
在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照行业企业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实验实训、专业项运动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合理衔接,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3个层次,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关节中,做到实训目标具体化、实训过程规范化、实训项目系列化。
专业建设方案—税务1 篇5
税务专业是湖北省税务学校1987年建校首开并招生的专业,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财税专业人才近万人。2004年,湖北省税务学校晋升为湖北财税职业学院,成立了财税系,并设置税务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税务专业先后被学院确定为重点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我院税务专业建设,特制定税务专业建设的方案。
一、税务专业建设的社会背景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财税系税务专业主要培养偏向注册税务师方向的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从事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税务筹划等与税收相关的工作。注册税务师作为广大纳税人与税务部门之间的中介,具有了解经济法律、法规,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熟悉税收政策的特长,其重要工作就是在国家法律规定的代理范围内,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委托,代为办理各项税务事宜并进行税收筹划。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税务代理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伴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外驻华公司的增多和国内民营企业数量的激增,更多的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人群将选择注册税务师来帮其打理税收事务,注册税务师将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精通税务和财会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从事税务代理、税务咨询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涉税人员的需求可以为税务专业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岗位,就业前景良好。根据调查,全国各类税务专科和中专学校因教育体制改革的限制,均已停止税务专业招生,许多财经类普通高校中也已取消了税务专业,仅有的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有税务专业的也只有几个,而湖北财税职业学院的税务专业一直是强势主干专业,在未来的涉税人才市场上应能有所作为。
二、税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税务专业建设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实事求是,以科学调查为依据,以学院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质量,突出特色,并把专业建设同学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立足于市场,着眼于社会。同时专业建设要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积极推行特色鲜明的高职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素质为目标,建设优良的专兼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与税务部门、企业的合作,利用部门、企业的资源,与部门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税务专业人才。
三、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税收政策水平,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税务代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独立胜任税收筹划、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培养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确吸收人类的科学文化成果,具有良好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人文科学素质。
3.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掌握必要的基本词汇和专业词汇,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资料,英语通过国家大学生英语水平等级。
4.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能进行税收征管软件的分析和运用,计算机应用水平达到普通二级,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6.掌握税收基本知识和税务代理与筹划操作技能,能处理各种税收业务。
(三)就业方向
1、在企业从事与办税事项有关的税收筹划、办税员等工作;
2、在中介机构从事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等工作;
3、在税务部门从事税收征收、管理、税务稽查工作;
4、从事其他与税收相关的工作。
四、税务专业建设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深入学习,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1.教师参与学习高职教育专家所作的高职教育系列讲座,引导教职工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高职教育文件精神。2.召开教学专题会议,对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指标体系的要求,围绕专业建设的现状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建设思路和办法。
3.安排教职工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心得体会,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在系部网站开辟专栏,集中展示学习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成果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形成共识。4.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院、湖北职院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取经,到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跟班学习。
(二)优化师资结构,组建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税务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30岁以下有6人,30-40岁有1人,40岁以上有4人,大部分教师为青年教师;职称副高以上有3人,中级有2人,中级以下6人,职称结构不合理。总体上讲,我系师资队伍存在数量和结构上的不合理,年龄和职称上有断层。下一阶段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利用好现有教师队伍,加大对在职教师学习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加强学习,积极考取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走进企业或行业,挂职锻炼一定时期,获得实际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真正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另外,选派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或优秀教师外出进行短期专题研修、课程进修及专题项目合作。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参加省级精品课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在岗学习和培训,培养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主题培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从编写教案、备课、辅导答疑、教学研究等几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学科或专业为依托搞好科学设岗,实行宏观结构比例控制。进一步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换,完善以教师的能力、水平和教学、科研的实绩为依据的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
4.利用行业优势,以兼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引进数名高层次的成熟专业人才,经考核合格后聘为我系专任教师。引进有一定影响、能够引领团队建设的专业带头人,精心建设教师团队,带动专业的全面建设。同时,利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吸引在省内甚至国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实训指导工作。
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引进一线的技术骨干任我系兼职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一步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强化实践性教学。修订兼职教师聘用和考核办法,按照“质量第一,数量适当”原则,从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中聘用兼职教师,扩充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数达到或超过专任教师数。加强兼职教师考评,要求兼职教师实质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教学改革活动,从事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6.加大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聘用机制。建立双专业带头人模式,在选聘专任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同时,逐步选聘社会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第二专业带头人;扩大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潜心教研的工作环境;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力争省级教学团队建设有突破。7.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把好外聘兼课教师的入口关,建立院系两级外聘教师业务档案;实施合同管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检查,从严考核考评;执行相关管理规定,严肃处理教学事故。
(三)严格落实教学管理规定,强化教学运行管理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教学计划管理,实现教学计划管理的规范化。加大对备、教、辅、改、考各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强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的管理,并使其制度化,提高可控程度。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坚决摒弃经验性管理方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坚持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完善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教学质量责任体系。坚持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制度、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和“三期”教学检查制度,评教和检查结果与教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直接挂钩。坚持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强化教学督导在教学纪律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管责任。
(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1.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制订落实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各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明确以下工作目标:打造《税务代理实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立省级以上教学团队,争取税务代理实务实训岗位的楚天技能名师,力争将税务专业办成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活动,对税务有计划地开展市场调研,指导专业建设和发展。3.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目标,针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课程观、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具体来讲,税务专业围绕会计证,加大与会计的紧密性和融合度。
4.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习、实训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定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管理,强化学生考证力度。今后,税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会计证。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绝大部分课程均要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专题式、讲座式和单元式教学形式;强化院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将院内成绩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有的放矢培养实用性人才。6.进一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推进现有的《税收概论》、《税务稽查》2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突破。建设《税务会计》、《税务登记与管理实务实训》两门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整体提高。
7.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细化实训教学各环节管理,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时间充裕、内容充实、可行性强。校内继续抓好“税务会计”实习软件的使用,将8888和9000两个平台不断更新,适应税制变化,适应学生需求。院外实习基地在维持原有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院外实习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落实指导教师。强化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习单位落实、实习岗位落实、实习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习时间落实等五落实。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情况的检查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是否准予毕业的审核条件之一。
8.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优先选用高职规划教材;以组织开展实训教材建设为重点,与行业、企业一起研发适合专业教学要求的院本教材,满足教学需要。目前《税务代理实务》项目化教材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配套实训教材一以税务管理为内容,配合“模拟办税服务大厅”的使用,实训教材二以纳税申报为内容,已由长江出版社出版,税务专业将继续推进《税务代理实务》系列实训教材,实训教材三以纳税检查为内容,实训教材四以涉税服务为内容。
(五)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1.鼓励教师立足岗位和岗位群开展研究,及时了解和深入把握专业前沿动态,拓展教学广度,增强教学深度,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成果要充实到教案、延伸到课堂,转化为教学优势。2.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研究,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等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立项研究。拟向学院申报两个课题: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职业学校创建特色专业的研究。
(六)改进素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1.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围绕“树典型、抓宣传、上品牌”,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素质教育,体现财税职业教育特色。
2.改进素质教育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邀请税务、教育系统的领导、社会精英和名人及本院领导和老师开展人文讲座。
3.优化辅导员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做德育辅导员;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学生德育的范围。
4.严肃学习纪律,培育良好学风。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统筹协调学生的各种活动,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辅导员(班主任)要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学习秩序,严肃学习纪律,坚决杜绝上课迟到、无故不参加课堂教学等现象,辅导员(班主任)每月随班听课不少于每班2次;任课教师要严格学生学习纪律管理,认真考核、评定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并在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中真实反映。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从学院实际出发,理顺管理机制,明确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控制。完善以师生为主体,社会和用人单位广泛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基于教学运行过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由学院领导、中层干部、综合部门和教学系部组成的教学质量自评组织体系,基于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发挥教学督导工作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立体化的督导,不断拓展教学督导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实行严督善导。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学生质量调查和社会需求调研,以此为基础,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案,提高工作绩效,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目标的实现。
(八)继续开展干部培训,发挥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
1.发挥税务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继续承担全省税务系统干部培训任务;推进干训工作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提升学院在省内和国内同行中的地位。
2.加强对税务人员培训学习需求分析,找准税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知识、技能差距和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据此设计培训内容和教学方案,增强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使受训学员学有所用,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坚持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两条腿走路,发挥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
(九)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
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一是抓好“税务会计”实训软件的更新,二是抓好“模拟办税服务大厅”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巩固现有院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中介机构紧密和深度合作,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
五、税务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经常面向全体师生介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动态、社会的新要求,以及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而让全体师生能够正确看待什么是职业教育的质量、理性思考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深刻认识提高质量对学校科学发展和促进自我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把思想认识转化为提高质量的现实行动。
(二)政策保障
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年轻老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普教及干训工作输入新的动力。积极向学院申请,为年轻老师到工作一线参加实践提供政策。为了实现建设目标,需要各个方面给予支持。
(三)组织保障
建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管理团队,明确系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副主任在主任的授权与领导下,按照既定的质量目标和战术措施,分解任务,指导协调,激励教师,管理过程,监控质量,确保教育教学系统高效运行。教研室主任和有关中层职能处室要细化工作,带领一线教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措施,对不同态度、不同能力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指导、督促与检查,确保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主体,处于核心地位,要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投身质量改进与提高行动,合作互动,分享经验,改进教学。
专业建设分项任务负责人具体如下: 1.深入学习,更新高职教育观念 负责人:刘彩霞
2.优化师资结构,组建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负责人:邓晴
3.严格落实教学管理规定,强化教学运行管理 负责人:邱益林
4.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负责人:邓晴
5.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负责人:宋燕
(整改期限:2009—2010年)
6.改进素质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探索与专业紧密联系的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负责人:胡振威
7.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负责人:邱益林
8.继续开展干部培训,发挥干部培训与高职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 负责人:邓晴
9.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 负责人:宋燕
(四)监督保障 为实现建设目标,要对各项任务执行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检查,探索建立改革成效的责任考核和后评估制度。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定期评估,加强检查指导。对效果不明显,学生反映大的方面及时予以调整。
(五)经费保障
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由学院首先提供专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六、税务专业建设进程计划
(一)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根据要求,制定税务专业建设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2月)
1.根据税务专业建设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逐项落实税务专业建设任务; 第一阶段:2012、01——2012.12(1)根据市场企业调研,调整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启动教学改革项目之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设置与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项目式、问题研究式、教学做合一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3)启动教学改革项目之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改造及扩建现有校内模拟实训室,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争取在2—3年内,增加3-5个税务师事务所或税务咨询所,增加5—7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4)继续完成现有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申报新的院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
(5)完成教改论文3篇;计划在2-3年内,通过自编、协编等方式,建设一整套税务专业系列教材。自编教材要求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税务专业特色,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在三年内编写完成,在完善配套教材的同时充实教学课件资源的制作与开发。
(6)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我院学科带头人计划,选派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和对外交流;计划引进1—2名在税务专业领域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知名学者;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通过2—3年的努力,使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达到30%,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争取在2-3年内具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达到80%;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到税务机关、企业、公司挂职锻炼,使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胜任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
(7)完成专业资料室建立;建立网络课程和网上资源库; 第二阶段:2013.1~2013.12(1)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以适应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课教学力度,形成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2)根据产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培植核心优质课程;税务专业应强调培养学生综合掌握和应用会计和税务知识的能力,为此在税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培育侧重于会计知识和税收知识的核心优质课程,争取在3—4年的时间将《税务会计》、《税务登记与管理实务实训》、《税收筹划》等课程建成优质课程,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3)启动教学改革项目之三:教学评价体系及学生考核体系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考试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探索不同的考试考核方法。考试方法除采用传统方法外,还根据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期终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开卷考试、实训考查、提交论文等多种形式,做到考试内容全面化,形式多样化。
(4)进一步完善现有课程的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的制作,完成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5)建立校内税务咨询中心;通过现场咨询、网上答疑和深入企业进行涉税事项进行指导或筹划,使学生与税务工作实现零距离接触;继续广泛进行校企合作,与当地税务机关和著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继续增建校外实训基地。
(6)完成教改论文2篇,教改项目1-2项;在上年的基础上,继续完成税务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和配套资料的整理。
(7)进一步加大骨干师资力量的建设,积极选派5名以上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对口院校进修学习和参加理论与教学成果学术交流。
(8)利用丰富的师资力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讲座;
2.每学期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一次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验收阶段(2013年12月)系部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学院进一步检查验收,全面总结专业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接受上级单位验收。
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 篇6
当前,学前教育正在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中央和省、市相继召开了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对加强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将学前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突出政府责任,大力兴办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普及学前教育是今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题。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合格师资严重不足,这对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人才需求分析看,我们学校所处的临沂市为山东省的人口大市,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近黄海,南邻苏北。现辖兰山、罗庄、河东3个区和费县、莒南、郯城等9个县,共计180个乡镇、办事处,7151个行政村(居),10163个自然村,总人口1041.7万人,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临沂市在“十一五”规划中,围绕“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园条件标准化、园所管理规范化、师资结构合理化、幼儿素质优良化”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提出到201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具体目标是实现“四85”:“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85%以上的幼儿园建成标准化幼儿园,在标准化幼儿园入园的幼儿人数占接受学前教育儿童数的85%以上,全市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和专业化合格率均达到85%以上”。与此同时,要求各县区要因地制宜,作好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规划。在城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以社区为依托统一规划设置幼儿园;在农村,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布点通盘考虑,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统一规划,争取在方圆1.5―2公里之内、服务人3000―5000的范围内基本设置一所达到3个班(小、中、大各一个班)规模的标准化幼儿园。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243所幼儿园,城市幼儿园499所,农村幼儿园2744所;其中,省级十佳幼儿园2所,省级实验(示范)幼儿园47所,市级十佳幼儿园10所,市级一类幼儿园121所,市级二类、示范幼儿园71所。全市0—3岁在园幼儿25404人,入园率达10%,3—6周岁在园幼儿226817人,入园率达75%,全市共有9517名幼儿教师。对照“十一五”规划,不仅师资合格率低,园所数和幼儿入园率都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广大乡村园所极少,有的甚至只有乡镇驻地才有一所幼儿园。加之我们学校是鲁西南包括日照、枣庄、菏泽、济宁等地市在内的唯一一所有招收学前教育专业资格的学校。我校经常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等方式到临沂各县区及周边各地市,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地区急需大量的学前教育师资和管理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必须以《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为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加强省内省外交流,注重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三、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1.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和突破点。能否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学科体系,是高等教育区别于中专教育的根本标志。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框架基本形成,但学科建设相对滞后,成为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今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校发展依靠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的良性局面。为此,要优先建设若干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把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落到实处,增强发展的内涵基础。
2.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实践的需要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走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为幼儿园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动力。要处理好高端需要与中低端需要、未来需要与当前需要的关系,立足中端需要和当前需要,着眼高端需要、未来需要,以专科教育为平台,培养高层次适用型人才,在本区域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认真研究过去办中师的经验,反思专业和课程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立足专科层次,着眼本科层次,保留中专层次,突破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3.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人”的发展,既是专业建设的条件,也是专业建设的目的。要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下最大力气,创造最好条件,引导教师从事专业教学,进行专业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要坚持在专业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的理念,面向教学实践,提高学术要求,丰富学科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化。要沟通学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的角色互动,优化专业建设路径。
4.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体现特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分校发展规划中关于办学定位的基本思想,把办学特色作为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的前提。一是突出中、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实践教学特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立足社会需要,建立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全方位地为社会实践服务。三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建设体系。把部分省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和最好的幼儿园教师聘任过来,作为我校的专业师资,把市内外最好、最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我校的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实现教学的开放性。
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规模
(一)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专业伦理,具备较高情智结构、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定科研能力和初步管理能力,具备综合教育素养与全科教学能力的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以适应学前教育对全科综合型师资的新需求。
(二)人才规格
1、以“专业伦理”为核心的专业思想教育。形成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专业道德和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精神。特别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幼儿教师。
2、以“全科综合”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培养。形成学生宽广扎实的文化知识和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并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学有所长,适应学前教育师资专业化、幼儿教学全科化的要求,能够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
3、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正确理解和运用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4、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发展教育。以形成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规模
在校生规模达到在2400人左右,增加专科招生数,争取本科层次招生的突破。
五、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1、实施全科教学,突出综合培养特色。贯彻“全科教学,综合培养”的基本思路,推进“全科化、综合化、模块化”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以“全科”课程支撑学生知识结构的“面”。建立以“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践课和活动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道德、情感教育体系。加强艺术课程教学,开齐声乐、钢琴、舞蹈、美术、手工、体操、礼仪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现力。
——以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确保学生能力结构的“专”。重视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开设分领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情境创设、特殊儿童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儿童语言训练等课程。建立技能教学体系,确保“三字两话(画)”的训练质量,加大活动课比例,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儿童化表达、非语言表达训练,增强学生的表现力。
——以“语数外一专,音体美一长”引导学生的“趣”。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使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绝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研究性、探究性课程提升学生的“智”。注重学生的观察、体验、概括等心理活动,分年级设置“观察体验作业”、“总结反思评价作业”和“小课题长作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高年级开设《学前教育科研》、《幼儿园教学案例研究》课程,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科研创新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实训和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能”。建立“学前教育师资实训中心”平台,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实训,形成“观察感受教学——模仿体验教学——学习研究教学——实践实习教学”的实训体系。同时,设置“蒙台梭利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训室”、“右脑开发实验室”等专业实训室,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2、开设综合课程。将传统课程方案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进行整合,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增加有关天文、气象、自然地理、科学家简介等知识。将传统课程方案中的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综合课程,将自然地理转移到《自然科学基础》中开设,保留人文地理的内容,增加职业道德修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学、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
3、突破课程教材建设瓶颈。以“学科领域—科目—单元”为框架建设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为参照完善课程结构,以“模块”研制开发为特点推进课程创新,以实训中心为平台开发实践性课程,以实践(实习)基地为基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针对在职生培养培训工作单独编制课程,突出研究性、实践性,大量引进专家课程、优质课程。加强活动课程,有计划地引进或开发“教育产品”,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立课程按比例定期淘汰更新制度和“课程建设联席会议(课程委员会)”机制,大幅度削减陈旧的教学内容,引进先进课程。按“百科全书”模式建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知识面。加强教材建设,把精选教材、研发教材、处理教材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4、强化专业思想教育,适应农村教育需要。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培养农村师资是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突出培养模式与课程结构的“乡村属性”,引导学习了解农村,研究农村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在县城办学的地域优势,在农村幼儿园建立实践基地,完善与农村幼儿园的联系渠道,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教师。
5、引入实训概念,突破实践教学瓶颈。我国师范教育始终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限制了师范生为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高标准配置12间教师专业实验室,着力打造教师实训平台,把“实训”概念引入到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之中。新建100所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并追加2周的教育见习和6周的教育实习时间。建立与完善“基本功训练→专业实训→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见习→模拟实习→责任实习”的实习体制、“感知教学——理解教学——技能统合——形成能力——提升素质”的实训机制。
6、转变教学方式,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推动以“主动认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参与式”、“活动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培养学习兴趣。聘任幼教名师“提前介入”教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以实践活动奠基“教育生涯”,整合网络媒体、自然环境、社区教育和政府资源,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体系。实行“双导师制”,每3~5名实习生配备一位高校教师和一位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加强学生教具设计能力培养,将语言、数学、艺术、行为训练、感觉训练、科学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尽力设计成相应学具或教具,通过内容表达形式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7、强化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学术水平。教师的发展既是专业建设的条件,也是专业建设的目的。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下最大力气,创造最好条件,引导教师从事专业教学,进行专业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沟通学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的角色互动,优化专业建设路径。整合临沂大学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师资队伍,优化组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师资,聘请实习基地园所的优秀教师作为我校兼职活动指导教师,实现师资队伍的专兼职相结合,通过师资引进、国内外进修等激励措施,提高学前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8、加强管理,强化政策支撑。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目标,实施过程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成立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宏观组织协调;成立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相关咨询指导;成立改革研究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落实学分制,建立配套评估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活动课的全科指导,采用学分制评估模式,采取全程、多元的评价制度,把学生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动漫专业,项目导入,实施方法
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具有特殊性, 需要具有创造能力以及与社会沟通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必须改变传统以往的教学模式, 将“项目导入教学方法”作为课程设置的中心, 将动画的制作流程导入课程, 并且以项目为导向的分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促进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通过“做”贴近项目来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掌握, 是一种实用型教学方法。同时可以更好的满足动漫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 快速步入合适自己的岗位。
一、项目制作流程的导入课程建设方式
由于目前动漫专业三维与二维在专业区分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来看, 除了在专业基础课程:造型、运动规律和镜头语言上有共性之外, 在制作方法、人员分工、产业流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们按照企业项目制作流程的导入将基础课程结束后便根据学生的选择将三维动画方向与二维动画方向分开教学, 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节约了更多的课时量, 在讲授上更加全面、细致, 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同时, 还将动画专业的课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动画概论、视听语言、动画素描、色彩、构成作为大一上半学期专业统一的课程, 不分方向;
第二阶段:包括二维、三维动画中的动画软件类课程, 将这些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分成并行的两组, 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
第三阶段:包括动画剧本、角色 (场景) 造型、动画分镜头设计、CG原画、运动规律、设计稿等课程, 将这些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分成并行的两组, 二维类学习二维类课程, 三维类学习三维类课程;游戏编程类学习游戏编程课程;时间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
第三阶段:包括后期合成、游戏制作、动画创作等课程, 将这些课程安排在大二第二学期, 两个方向都需要学习, 但教学内容根据方向不同而有所改变, 比如后期合成课程, 二维方向会偏向使用Animo、Toon Bone Studio之类的无纸动画软件进行合成, 而三维方向则会偏向使用Digital Fusion、After Effect等软件进行特效制作。
第四阶段:实现校企合作, 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向安排到相对应的企业实习, 将校企合作真正做到实践性。二维方向会安排动画公司的角色设定组、原画组。三维安排动画公司的模型组、渲染组以及建筑行业的三维组等。影视后期安排电视台的栏目包装组、影视动画公司的后期合成组等。
第五阶段:毕业创作。在校企合作实习完成后, 总结评价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毕业创作以邀请企业专业与学校教师一起完成辅导工作。学生先分小组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进行讨论、评判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 对整个实习进行总结, 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教师以此进行反馈, 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协助课程设置的方式
课程设置将项目制作流程的导入方式作为课程设置的中心的同时, 动画具有很强的产业性特征, 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产业现状和产业需求的课程知识是每场有必要的。例如:
(一) 开设影评课程, 引导学生观看真正优秀的、有价值的动画片, 并由专业教师进行简单讲评,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开拓知识和眼界。
(二) 开设专家讲座, 邀请业界专家前来举办讲座, 不论是技术专题还是招聘专题, 甚至是产品宣传之类都可以, 让学生充分接触产业从而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 为自己的将来找准方向。
(三) 开设竞赛讲座, 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动画竞赛活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 可是与兄弟院校同学建立学术交流促进专业发展。
(四) 建立动画工作室, 吸收优秀学生参与, 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学校期间就能提前接受到工作的氛围以及工作模式。
三、结语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8
【关键词】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任务驱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O4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9-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科并举的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我院的重点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示范专业。近年来,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
一、当地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状况
由于莱芜市确立了“钢铁立市”的发展战略,加大了钢铁冶炼与自动化方面的人才需求,人才需求方面出现结构失调状况。
1.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一行业中,掌握传统加工方法的人很多,而掌握新技术的人却很少,既懂传统的加工方法又掌握现代新技术的人就更少了。
2.综合能力方面:有理论知识,能阅读英文资料、懂电脑、会维修进口设备的复合型人才非常抢手,而一般科室管理人员基本饱和。
3.在人才结构方面: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奇缺,虽然我市引入部分人才,但面向基层的仍很缺乏,仅莱芜市近4年内将新增机械加工方面的从业人员6000人。
二、建设目标
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购置设备、培训师资,达到如下建设目标。
1.使本专业实训基地成为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等功能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使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
2.使本专业实训基地成為我市各职业学校、企业和再就业培训的资源共享型教学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
3.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即服务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学,又通过对外开展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加工,把教育的投入变为产出化投入。
三、建设思路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要为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服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培养机电一体化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建设实训基地。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要实现资源共享和发挥示范作用。以服务本校为主,与全市职教中心、职业学校和周边市县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业共享资源,向社会、行业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产品加工、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
3.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效果与水平,通过培养、引进、兼职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主要举措
1.组织保障。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快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进程。由院领导担任组长,设立实训基地管理办公室,加强实训基地常规化管理。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严格审核基地建设方案,在技术上保证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规定的建设内容。
(2)学院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强基地建设资金的管理,加快实训楼的建设步伐。
(3)建立基地建设验收制度。设备购置、安装后要及时进行设备的验收和管理,保证设备的完好。
(4)加强实训基地的运作和设备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以保证实训基地的设备正常运行。
(5)为了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在严格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的前提下,按市场价格收费,用于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共享时对共享单位和个人收取适当费用,收费标准以基地使用成本计算。
3.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1)成立校企合作公司。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如果条件成熟,与合作企业合资成立校企合作公司,本专业相关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企业运行,以法律形式保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制订相应的公司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与激励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与生产效益。
(2)鼓励教师与企业密切联系。学院出台鼓励文件,促进本专业与企业分厂或车间、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结对子”活动,为教师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创造条件。
(3)继续完善“订单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成后,增加合作企业数量,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4)完善生产任务驱动模式。引入企业长线产品的生产任务,将产品加工作为生产实践教学典型教学项目,在实训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5)强化本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提高本专业为企业提高利益的能力,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确保实训基地高效正常运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为此每年将派出3-5名专职教师或实验实训管理员,围绕实训和教学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按照上述思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陆续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参观实习等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还辐射了相关的中专学校,为其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占顺.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1)
[2]马连华.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09,(29)
[3]周玲.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11)
【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高职专业文化建设08-23
实训基地专业文化05-13
旅游专业茶文化09-19
国际文化交流专业06-15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05-13
专业建设方案汇报05-18
英语专业语言文化毕业生自荐信05-19
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方案10-29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工作汇报发言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