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2024-10-09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共13篇)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1

编写教学案的体会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模式下,老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学生知识荒漠中的独行者,辛勤地传授知识,学生却不认可。往往抛出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课堂没有激情。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者”变成了主动的“教者”,师亦生,生亦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相互解放。

课堂上导学案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成员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至八人,教师把学习任务明确到各小组,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能够做出快速反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能让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较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要先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进行学习,以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为主。在预习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有疑难问题的,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要培养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符号对自己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的好习惯,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分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梯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内,便于发挥优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对于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各小组要结合其他组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检测完成后,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小组成员自查,然后组织小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课堂检测做得最完美,哪个小组还有待改进。竞争是一剂课堂兴奋剂,这种好胜心理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个个都十分投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不太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导学案的应用使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让学习时间变得更为充裕。教学的真谛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导学案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他们终身拥有的能力。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都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导学案也不例外。如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存在应付现象等。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肯于钻研,通过不断的完善,导学案课改模式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学,学中乐!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我国与国际护理事业的接轨, 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涉外护理专业, 绝大多数为英语专业方向, 本专业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应该是英语语言和护理专业的融合, 既涉及普通英语内容, 又涵盖大量的专业英语知识。笔者根据自身在国外近十年的护理实践经历, 参照国外书籍《Cambridge English for Nursing》、《Immediate Life Support》、《剑桥实境英语·阅读Cambridg English Skills Real Reading 4》, 与同事认真细致地编写了《海外护理英语教程》一书, 现将本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教学体会介绍如下。

1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编写本教材的目的是培养英语能力较强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他们应该既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 又具备丰富的海外护理知识。中职涉外护理专业教学应当使学生所学课程与涉外护理工作紧密联系, 故将临床上最先进的医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编入教材中, 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海外护理英语教程》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医疗护理现状和特点, 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外医护人员的职责范围、护理规范和理念、工作模式等, 为未来想在国外工作或在国内涉外医疗部门工作的学生提供最新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聚焦于现代英国护士的人文观念和知识的更新, 以适应当代西方社会不断变化的步伐;在阅读地道的英语文章的基础上, 使学生逐步提高对英语国家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另外, 编写教材时, 内容要难易适中,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2.1 内容的整合及目标的突出

《海外护理英语教程》整合现在国外护理中的护理章程、人文素养、不同国度医疗护理体系的差异和疾病护理、安全防护等有关知识, 在内容方面注重了实用性、目的性和趣味性。全书共分6个单元, 从序篇的为什么要做护士的十大理由开始, 到每一单元各自统一的主题, 将国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护理理念、应掌握的医学知识、法定的培训课程和老年护理等, 都详尽地做了介绍, 而且还在第五单元穿插了一些海外生活场景的对话, 如:租房、找工作和购物等, 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英语交际的重要性。本教材每单元的主题文章都是以英语表达为主的, 每一章节都有以课堂学习为主的阅读文章和供课外浏览的拓展文章, 而且在书后附有拓展文章的参考译文,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英语程度学生的需求。

将每一课的学习目标放在课文最前面的显著位置, 并突出显示, 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此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每个单元中均设计有3篇英文笑话, 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一段“轻松一刻”, 既消除了疲劳, 又寓教于乐。

2.2 人文素质培养的加强

国内的护理教育更注重传授学生必要的技能, 而国外则较偏向于对学生进行精神思想层面的培养[1]。在“护理章程 (Nursing Code) ”这篇文章中, 强调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护理核心是患者或委托人, 要求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把照顾好患者列入护理章程。尊重患者就是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个性等, 维护他们的尊严, 把每一位患者当作生命个体对待。在工作中, 应考虑到患者的信仰、能力和喜好等, 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 提供个性化护理。在护理工作中, 无论何种情况, 都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不能歧视任何人, 不能因为他们的肤色、种族、长相、年龄、文化程度、残疾等情况而区别对待, 这些差异绝不能影响到他们应得的高质量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帮助患者获取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 要遵守护理章程, 对自己的工作和患者负责, 如在做每项具体操作之前, 都应向患者解释说明, 征得患者同意后, 方能按照操作规程去执行。

2.3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出

国外护理理念强调护士在工作中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 并将保障护士的安全列入教材中, 定期就更新的安全技术操作进行强制性培训。在第四单元的培训课程 (Training Courses) 中, 我们编入了3个常见的模块内容, 其中有两个是关于护士身心健康和操作安全的。例如, 此模块内容包括早期识别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 然后进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解除存在的安全隐患, 防患于未然, 确保工作期间每个个体的健康和安全。通过培训,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明白不管进行什么护理操作, 都应有自我防护意识, 要严格按照制订的规范化程序进行实际操作, 既要对患者负责, 也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2.4 法律意识的强化

在第二单元“护理实践 (Nursing in Practice) ”中, 我们增加了“保密原则 (Confidentiality) ”一文, 强调要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 主动学习并遵守当地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这是护士海外执业的基础。例如, 英国在1984年出台了《信息保护法案》, 此法案要求所有专业人员如律师、医生和护士等都必须遵守保密原则。护士因工作关系得到患者的资料和信息, 不能与其他无关人员分享, 否则会严重影响患者对护士的信任, 同时, 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倘若任何人违反了保密原则, 会视情节轻重和后果受到法律的制裁。

3 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PBL教学法

在每个章节里, 都设有两个情境或案例引入的选择或讨论题目, 一方面, 可以使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思考和判断问题, 并用英语口头回答这些问题, 有助于逐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 方便教师进行课前导入和启发,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在教学主题展开前分组讨论, 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 从而克服“灌输式”教学方法的缺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的能力[2]。

3.2 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法

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快地运用到实践中, 我们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每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不同场景, 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在学生角色扮演结束后及时进行简要总结、点评, 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真正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上, 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3]。

4 对中职涉外护理教学改革的建议

4.1 在教学方法上, 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 分级授课

分级授课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提高英语水平。对刚入校的学生, 首先进行全面评估, 即通过面试和笔试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英语成绩和自身兴趣所在, 统一计分, 按照本校学生的人数和英语学习成绩等, 做好分级教学和分级管理。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的英语程度“量体裁衣”, 制订出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每半个学期, 至少对学生进行1~2次摸底考试和教学反馈, 以评价教与学的现实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做出调整, 每个学期末进行一次反思和总结,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

4.2 在课程设置方面, 使医学英语和普通英语教材相融合

就现在的涉外护理专业来讲, 建议设置包括医学英语听力与会话、内外科护理英语、海外护理英语教程在内的3门课程, 第一门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口语水平为主, 后两门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 设置临床医学最新知识, 突出时代感, 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在工作中使用,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护理英语教材可以将这3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编为一本综合教科书, 目的是让学生经常进行听、说、阅读等方面的交叉性学习, 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 也可以将这3门课程单独有序地进行教学, 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流能力的涉外护理专业护士。

本教材的编写是对现有的以护理英语会话为主的教材的补充和创新, 内容符合国外医疗护理机构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当代护理英语文章, 熟悉海外护理理念和标准, 并注重增加专业词汇量, 切实将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和海外人文理念结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培养跨国界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泮昱欣.从中英护理3+1项目思考中国护理教育改革方向[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1) :986-987.

[2]李晓华, 黄小凤, 曾怡, 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中的应用探索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 2012, 39 (4) :572-577.

编写导学案的体会 篇3

一、编写导学案首先要紧紧围绕着教材

在编写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还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书和教参。第一次备课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只看教科书,想一想,看着例题和试一试,练一练,自己想怎么设计课。第二次对准自己备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取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交给学科组集体讨论定稿。第四次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敲定教学细节处理。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独立思考,不断提高能力。而不是像有的导学案,基本上就是将几个简单题目罗列起来,没有导学案使用说明,没有方法指导,没有知识分层,没有拓展探究,效果可想而知。如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导学案编写片段1:

学习过程:

自学课本98页例1

1.指一指:在座位图上分别指出列和行,数一数一共有(_______)列和(_______)行。

2.涂一涂:(1)在圆圈图上,找出第一列,并用蓝笔涂实;

(2)再找出第1行,用红笔涂实;

(3)请按顺序再数一数列和行。

通过指一指,先数一数共有列、行;再涂一涂第1列,第一行;最后按顺序数一数列和行。设计要点:(1)方法指导:指一指、涂一涂、按顺序数一数;(2)知识层层深入:①数一共的列和行;②按顺序数列和行。这样的设计既有方法指导,又有知识分层,效果可想而知。

二、编写导学案要以学生为主题

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想全面,还要设身处地站在中学生的角度读教材,并提出疑问。站在學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片段2:

3.小军的位置在第_______列,第_______行。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_______)。

小组交流。

本课是通过统一观察角度、按同样的顺序数,确定位置。但从学生的角度,即便不统一,也能说得清楚,只是复杂点啰唆点。为什么课本里要安排这课呢?在导学案片段2例就深刻体现出了这一点。统一的观察角度、按同样的顺序数,确定在第4列,第3行。清楚、不啰唆。更深一层次,用数对表示是(4,3),更显简洁,准确。既有了知识分层,又拓展了探究,更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性、准确性。

三、编写导学案要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明线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暗线是:数学的严谨、准确、简洁性。紧扣两条线索,帮助学生统一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学的准确、简洁之美。学生经历了认知的全过程,就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准备。

四、编写数学“导学案”的模块

不同的课型导学案所包含的基本模块和要求也不太一样,总的来说,大致包含如下一些环节。

1.学习目标。它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其他环节均为它服务。它的设计应包含三层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全面、具体。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拟定。

2.学习过程。各种课型有所不同,但问题(知识模块)设计要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原则。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每节课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回顾与本节有关的、有帮助的旧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还要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2~3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3.课内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要求较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当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堂检测可另附页。题量控制在3~4个,时间为5~10分钟。

4.学生小结。对本节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

5.教学反思。可反思本节的得失、体会等,及时总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存储过程的编写的一些体会 篇4

2012-08-08SQL临时表递归查询子信息并返回记录的代码

2014-01-01sql集合运算符使用方法

2011-06-06MySQL 多表查询实现分析

2007-01-01如何强制删除或恢复SQLServer正在使用的数据库

2013-11-11SQLServer 2008 CDC功能实现数据变更捕获脚本

2010-07-07错误22022 SQLServerAgent当前未运行的解决方法

2011-08-08SQL学习笔记五去重,给新加字段赋值的方法

2009-07-07sqlserver 比较两个表的列

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心得体会 篇5

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如何编写教案》的学习,阅读了无数的教学设计,明白了教学设计是怎么回事,知道了如何撰写一个比较像样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心得体会。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心得体会《学习《如何编写教案》心得体会》。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编写PLC程序一些心得 篇6

1.PLC和上位机(或触摸屏)组成监控系统时,在画面上很多时候需要有“手动”,“自动”等控制模式(一般都是多个只能一个时).在程序里面可以用“MOV” 指令.如:当选择“手动” 就将常数 1 MOV 到一个寄存器里面, 当选择“自动” 就将 2 MOV 到 同一寄存器.只要判断寄存器的数据是多少,就知道系统是那种控制方式.这样的思路好处是容易理解,不需要互锁之类的麻烦程序.2.程序有模拟量控制时, 如果读取的模拟量基本上没误差, 可以采取时间滤波的方式,延时一段时间(我做过一个系统,基本上能正常反映实际情况,但是偶尔会出现一次很大跳动,由于没有加滤波,引起了系统停机,其实不算故障).如果读取的数据误差很大, 就需要采取其它的滤波方式.如算平均值等.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3.在程序调试过程中(特别是设备改造时,你的程序是加入到原来设备的程序中时), 当程序语句中出现 条件满足, 而 输出线圈不接通 时, 可以检查你的这段程序是否是在这样的语句之间, 如 JUMP goto 等语句.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中断程序之后.条件满足而没输出不接通,一般都是这段的程序不被扫描.4.在 顺序 控制程序时, 即一个动作完成后,进入到下一个动作,等类似的顺序控制.采用 +1+1控制模式,本人觉得很方便.其思路是: 预置一个寄存器.在初始化时值为 0, 当系统启动后, 对它+1, 此时寄存器为1 ,寄存器等于1 时可以做第一个动作;第一个动作完成后, 再对寄存器 +1 , 此时寄存器等于 2, 可以做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作完成后又 +1 , 此时寄存器等于 3 , 这样只要判断寄存器里面数据为多少,就知道要完成那个动作.当需要跳跃动作时,可以不再 +1, 可以加 +2 +3...., 看实际的需要拉.本人有相关的程序,可以供参考,在工程中,本人用到了好多次了.效果很好.5.在设计程序的时候, 当出现工艺上的故障(非控制系统控制), 最好将故障现象保持,并有灯光声音报警.知道操作工 复位 , 以让其知道系统出现了故障.不然停机了,别人还认为你的程序问题.一般都是在设计一个新系统时,要注意到这些.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7

1 编写过程组织严密, 编者工作作风严谨

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在2006~2007年对高职高专药品类上述6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进行了研讨, 形成了6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其间经过了全国各地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专家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反复研讨, 并进行了不断调整, 不断完善。2008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 我们编写《医学基础》教材团队的主编人员依据该门课程所涉及的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 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各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需要, 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深入探讨, 初步拟定了编写大纲和编写思路, 并且确定了编写团队的组成人员。考虑到该教材的普适性, 我们编写团队吸纳了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在2008年3月的重庆编写会议上, 我们编写团队的所有成员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编写大纲再次进行了讨论, 对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关于高职高专药品类教材编写的原则、要求和说明进行了认真学习, 最终明确了编写思路、编写体例, 确定了编写大纲, 并进行了周密的分工。任务明确后, 我们所有的编者都积极投入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并且通过电子邮箱不断交流编写意见和体会, 最后经过成员间互审, 副主编初审, 主编终审等程序, 最终定稿, 至2009年1月出版。可见, 在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中, 上至卫生部教材办公室, 下到每一位编者, 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以确保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从而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教材内容优化整合, 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特色

医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等工作所需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形成专业能力、职业技能, 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因此, 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 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用、管用”的原则, 主动淡化学科意识, 不片面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 优化整合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避免出现重复和遗漏, 力求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的相关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有助于其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教材从内容体系上大致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 概括介绍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为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概论, 包括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运动系统、皮肤、眼、耳的结构与功能, 疾病的概念、病因、经过与转归以及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第三部分为疾病各论, 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对各系统疾病的介绍, 完全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按照从基础到临床的顺序, 即依次介绍该系统的结构、功能, 常见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等。其中, 针对药品类专业的特点, 本教材还增加了药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突出了教材“实用、管用”的原则, 使教材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同时,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 在相关内容的章末安排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 编写体例新颖活泼, 力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除正文外, 各章还设立了学习目标、问题导入、案例解析、课堂互动、知识链接、知识拓展、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等模块。每一章前有学习目标, 章后有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同时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学习效果;每章或每节前设立的问题导入模块, 不仅有科学小故事, 还有病例介绍,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学习热情;案例解析和课堂互动是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链接和知识拓展中补充了相关医学知识的常识性内容和前沿内容, 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总之, 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将更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师与学生的需要,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材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改革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如何让学生在三年的高职高专教育中, 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当前, 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 是目前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医学基础》教材的编写, 不仅在内容上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而且还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它颠覆了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 进一步推进了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医学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同时, 该教材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教材是培养人才的媒介。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材建设, 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蒉

摘要: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组织下, 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基础》的编写工作顺利完成。该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 在编写体例上新颖活泼, 能够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教材建设将对进一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 教材 变迁 创新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8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沪教版教材的变化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本文以九年级沪教版

《几种重要的盐》

为例,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及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从《几种重要的盐》位置的改变看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

在2011版中,碳酸钙放在《石灰石的利用》中,作为一种矿石来介绍相关碳酸钙的用途以及和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转化;关于盐类物质的应用,放在第一章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简要介绍了氯化钠、纯碱的用途,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盐有毒,知识显得很零散。

在2012版修订本中《几种重要的盐》内容包括:①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常见的盐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②鉴别碳酸盐的方法;③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相互转化。去掉了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盐,增加了碳酸氢钠(小苏打)的相关知识。很明显,新版中对“几种重要的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在学习了酸、碱、盐相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碳酸钙这种重要的碳酸盐,进而构建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相互转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碳酸盐整合在一起学习,使碳酸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改变了原来《酸碱盐的应用》中零散地介绍几种盐类物质应用的形式,可以避免“记流水账”式的教学过程。

二、从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看如何创新《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设计

【引入】图片“耕云推浪晒盐忙”,设问:晒出的盐,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答:氯化钠。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食盐开始,由图片直接导入新课。因为在2012版修订本中,关于氯化钠的知识已经在第三章《物质结构》、第五章《金属锈蚀》、第六章《溶液》中都有所涉及。

【设问】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获取方式和用途。

【小结】结合学生的讨论给出完整的氯化钠相关信息。

【过渡】再分析氯化钠组成:根据阳离子种类,它属于哪一类盐?答:钠盐。

设计意图:从阳离子的角度将氯化钠和其他钠盐联系起来,过渡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尽量避免流水账式的介绍。

【追问】回忆已学知识,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他钠盐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附板书记录)

【投影小结】常见钠盐:硫酸钠、硝酸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过渡】这几种钠盐样品,在同学们桌上都有,只是都没有标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能否将其中的碳酸钠找出来?请说出鉴别方案。(或不能鉴别出来的理由)

【进一步解析】对学生提出的方案、现象、疑问,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从钠盐承接到碳酸钠,并且预设多种可能:①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想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和酸反应;②学生也能联系前面知识想到用酸检验;③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用石灰水和碳酸钠反应。

【过渡】根据演示实验可以看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都产生了气泡,难以区分,根据目前的知识我们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到了高中我们就可以鉴别它们了。

设计意图:渗透理念:知识学习是一个逐步提升逐步完善的过程,许多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将不断拓展、不断完善。

【过渡】结合上述性质,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其相似的性质与组成结构中哪部分有关?

【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碳酸盐。回忆学过的1~6章知识,咱们还学过一种很重要的碳酸盐:碳酸钙。

设计意图:从阴离子的角度,将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串联成碳酸盐完整的版块。

【投影并展示】展示碳酸钙粉末样品,投影“生活中的碳酸钙”:钙片、牙膏中的摩擦剂、大理石洗脸盆、一幅豪华装修的图片等。

【质疑】图片涉及多种建筑材料,怎样证明某材料中含有碳酸钙呢?学生讨论方案。

【小结】完整的碳酸盐检验的方法:与盐酸反应产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验证】学生当场验证教师准备的两块“石材”,看是否含有碳酸盐。

设计意图:从自然界存在的碳酸钙到身边的碳酸钙,将用途与存在结合一起学习,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总结出碳酸盐检验的方法。

【过渡】自古以来石灰石就有很重要的用途,投影天工开物图。

【演示实验】石灰石煅烧转化:

设计意图:请学生做演示实验的助手,描述实验现象,边画流程进行

实验,边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变化及产物。

设计意图:与酸反应是碳酸盐的共性,高温煅烧是碳酸钙的个性,物质结构组成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处即体现化学性质共性一面,差异处即体现化学性质个性的一面。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善于从已知发现未知、解释未知;体验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

三、从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看新版《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反思

1.先从阳离子的角度将氯化钠和其他钠盐联系起来,过渡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再从阴离子的角度,将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串联成碳酸盐完整的版块,尽量避免流水账式的介绍,使这几种盐的学习呈现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将书本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从常见钠盐中寻找碳酸钠”,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碳酸盐与酸反应的现象有更深刻的体验,为后续碳酸盐的检验做铺垫,也较好地承接了氯化钠到碳酸钠的过渡。

3.在2011版《石灰石的利用》中进行“钙三角”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学生还缺少相关知识铺垫,显得比较被动。2012版是在已经学习碱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学生构建出“钙三角”关系比较顺利,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主动建构的知识掌握更到位,应用时会更自如。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编写意见 篇9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编写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是对传统大纲的超越,它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权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课程标准规划和设计教学,编写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能打破教师过于依赖个人经验、过于依赖教科书的思想束缚,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实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也能为广大教师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氛围和环境,在实践中领会、渗透基于标准教学的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将课程标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为深入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现就中小学教师编制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内涵及基本程序

1.理念:基于课程标准,追求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评价驱动教学,有效落实国家课程,实现有效教学。

2.内涵:(1)既定教学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及评估目标三者内容上的同一性(2)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评估工具三者本质上的同一性。

3.基本程序与原则:以“教学效益”为纬线,“教师的教学哲学、智慧与能力”为经线,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处理好三个程序:

制定学习目标(回答:什么最值得学习)——设计课堂评价(回答:如何证明实现了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回答:怎样安排教学活动帮助达标)。

二、把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包括四部分:(1)学习目标的设置(2)评价任务的设计(3)教学过程(4)作业/拓展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采取“逆向设计”思路,即先设计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回答“学生要到哪儿去”;其次设计教学评价,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学生“到达了那里”;由目标和评价最后来设计教学过程,回答“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到目的地”。通过逆向教学设计使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三、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 首先,确立准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制定目标的三个依据:课标在哪里?——回答:学生需要学什么?文本在哪里?——回答:学什么最有价值?学生在哪里?——回答: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目标具体化技术,制定出准确、清晰、可测量的学习目标。

分解与整合课标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前提。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学生需要学什么”首先由课程标准作出回答,它是学习目标的立足点。

分析与把握教材是制订学习目标的着力点。它既需要站在学段整体内容的高度将本节所学内容看成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点,分析其在知能网络中的关联作用,确定“学生学什么最有价值”,教师就等于占领了教材内容的制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就不再是“ 教材编写者” 的教材,而是经教师创造性解读的“ 教师的教材”,是因地制宜的、适用的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前提、基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 指的就是学生现有学情,也是学习的重点、难点。通过对学清的分析能深知学生前备知能及其在接受新知上的短板,能够准确地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而准确推断 出学生的学习结果。

叙写学习目标时的注意事项有:

1.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习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陈述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有时目标陈述中省略了“学生”两个字,但学生作为目标陈述的主体也应是隐含的。

2.学习目标是具体的而不是一般性的学习结果。相对于课程标准的一般性特征,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具体。通过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结束后自己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

3.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当前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学习之前不具备这种学习结果,是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之后在未来能达到的行为。

其次,设计基于目标的评价任务。

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

学习目标直接影响着评价任务中内容的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所采用的评价任务也不同,评价任务中的内容设计要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保证评价任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评价任务的设计。其中作为课堂评价诸多方式之一的表现性评价,清晰界定了学生应知的和能做的,学生通过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实现这些标准,把评价与教学结合起来,给教学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应符合以下四个原则:

1.价值取向原则:解决“评价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包括评价任务的目标具体性和明确性,教师据此建立适当的表现标准与评价程序。

2.表述简明原则:回答“评价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在评价任务的指导语、作业内涵及评价标准三个方面,“指导语”讲明任务是什么,“作业内涵”申明“学生做什么或成果是什么”,“评价标准”是考量“学生做得怎么样”的具体指标。

3.难度适当原则:明确“怎样的任务才适当”的问题。要做到表述准确,用语得体,准确预估学情,将评价任务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之上,并在评价任务介入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并通过设疑、激疑等手段,扫清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障碍。

第三,规划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上述的评价任务,以便于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也便于自己不断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样既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学定教、目标导向教学等思想,也体现了教学与评价二合一的思想。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活动最能吸引学生;(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各环节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第四,实施规划好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最关键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自始至终把目标当作一节课的灵魂,教学的关键行为都应指向目标的达成;二是把教的过程当作评的过程,不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不断作出后续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三是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第五,布置基于目标检测的有效作业。在设计、实施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思考作业的问题,如,布置的作业是检测什么目标的,与目标相匹配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如何反馈作业结果才能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等。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10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所有音乐老师的课,深有感触。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目前在我国“微观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案例”研究、学习、撰写的热潮,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发展的态势,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撰写案例,本人谈点看法:

一、教学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

从案例的范畴而言,曾有人将“案例”划分为二种:既可以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学个案。只是对教学个案没有加以必要的界定。于是乎,在众多的案例或许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现不少以为案例来对待。这种现象,是否会对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产生一种误导呢?教学个案不是某个教学个体的主观设计,至少应该是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诸如一个校级教研组或或者片区教研组教研大组,经过集体研究,用来探究的教学个案,甚或是已经过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是具有借鉴或推广价值的个案,其中一定的区域内或时空中带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教案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

二、作为案例,从正面进行撰写无可厚非,这本来就是颇符国情的。

但教育与一般的政治宣传不一样,教育或教学进程 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发现、追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事情如果都从正面加以阐释、肯定,回避不当的,那么与真理处于对立面的谬误就难以让人去发现,真理与谬误就难以区别和比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失去了正反两面的客观依据。如今年《中国音乐教育》第二期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对当前音乐课堂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来只有“现象”与“思考”两个内容。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该作者的内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资料”、将“现象”看作一个教学情景故事,然后添上相应的“教学对策或教学策略”,最后将“思考换成”反思“或”教学点评“(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从反面角度来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应该说这篇案例还是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们见到的案例,极大部分都是从正面的、成功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撰写;当然也有从正反两方面结合着来撰写,只是很少很;而纯从反面来撰写的几乎是没有的。这种现状对案例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并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区分、认定

对于如何撰写案例,我觉得比较典型的案例应该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观性、启发性。对于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对于“典型性”来说,我觉得如何区分、认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好象不同对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态或心情的人,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给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样。案例的典型性,也应该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区分和认定的。同样是学生和教师,但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有素质优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对城市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但对于农村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可能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就教育规律的提示而言,农村与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区别、认定上,应该也有农村与城市之别。我们大家都是处在农村的学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们的学校学生上,把这一空间表现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学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现有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并撰写

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的经验提炼,不可否认其带有一定的时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理论或理念作依据或作指导。许多的学者在谈到案例作用时,有一种几干部战士形成共识的说法,认为通过阅读案例,我们可以不亲临现场就能了解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对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解读”,而且最终能促进阅读案例的人反思教学实践涂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作用概括为三句话:认为案例“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理由是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性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推断: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安全中,可以寻找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说,上述对案例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非常独到的。

可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从课程改革和新课程实验的发生、发展、深入的进程来看,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前人所没有经历过学理论并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导所有的案例撰写。有句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理论——再实践”,采用反证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学案例的时空表述能否以课堂教学进程的三步曲来加以划分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原电池;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王祖浩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充分体现了螺旋式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该教材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散到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逐步完善,螺旋式推进,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相关课程内容在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上的差异。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省的全面使用已有9年。使用新课程模块教材之初,许多老教师简单沿袭以往的做法,在概念、原理等教学中追求“一步到位”,进而造成了必修模块教学中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普遍现象。随着新课程模块教材及其内在逻辑结构逐渐被广大化学教师所理解和认同,我省化学教师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加强了对教材编排、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以及各模块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进行精致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以下结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原电池”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分析与教学设计,呈现笔者对苏教版“螺旋式上升”编写理念的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契合教材“螺旋式上升”编写理念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整合

“原电池”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优质素材,在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中,“原电池”内容主要分布于《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等课程模块中。《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2年版)(以下简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了“原电池”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通过表1,不难发现“原电池”相关概念在必修模块中的教学要求为“初步认识”,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为“系统认识”和“实际应用”。在必修模块规定的5个要求中有4个基本要求,1个发展要求,而选修模块规定的教学要求则是1个基本要求,4个发展要求,且4个发展要求中3个与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使用苏教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必修”、“选修”教材进行统筹安排,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此,笔者依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原电池”内容在两个模块中的三维教学目标,见表2。

2 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教学设计

“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理念只有落实在教学设计中,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基本的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化学。

笔者依据整合后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根据“原电池”内容在“必修”阶段、“选修”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2.1 “必修”阶段教学设计

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金牙——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

实验一:

演示1: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2: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3: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4:将放入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

讨论:铜片上的气泡是怎么产生的?

实验二:

探究1:称量铜片插入稀硫酸前后的质量,比较铜片质量的变化。

探究2:在铜片和锌片之间接入电流计,再将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指针是否偏转。

过渡:如果把实验中的装置简单改进—下,用锌筒代替锌棒,把铜棒插在盛有稀硫酸的锌筒中,接上电流计,大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一套装置呢?

活动三:构造原电池

(1)两极材料

学生实验:Zn分别与Zn、Fe、C能否构成原电池,指针是否偏转?

(2)电解质溶液

学生实验:完成下列装置,并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3)闭合回路

思考:你能帮课前故事中的格林太太找到病因,开个好药方吗?

2.2 “选修”阶段教学设计

引入:播放视频:“橙子”给“苹果”充电。用水果电池给iphone手机进行充电,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回顾:请以下图装置为分析对象,回忆原电池工作原理,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问题1:反应Zn+Cu2+=Cu2+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如何验证?

活动一:向一支试管中加入1.0 mol·L-1CuSO4溶液50mL,再加入适量Zn粉,借助数字化实验仪器,测量溶液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问题2:既然这是一个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将其设计成原电池呢?如果可以,请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活动二:请大家根据装置图,组装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问题3:zn棒表面为什么会有Cu析出?

学生:Zn棒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发生置换反应,导致Zn棒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问题4:如何改进原电池,使化学能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电能?

学生:让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但仍然形成闭合回路。

活动三:(教师演示)用盐桥将置有Zn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Cu片的CuSO4溶液的烧杯连接起来,然后再将锌片和铜片分别用导线与电流计相连,观察现象。

问题5:请判断导线中电子的流向以及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方程式,可以分组讨论。

问题6:对比单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装置,分析双液原电池的优点及原因。

问题7:除了盐桥,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吗?

用离子交换膜可以吗?

将盐桥换成铜片呢?

应用:将反应2Fe3++Fe=3Fe2+设计成原电池,并画出装置图。

必修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现象观察等感性认识,着力于知识的形成:以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电”,认识原电池;以两组对比实验推进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其原理。选修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原理分析等理性认识,着重于能力的培养:以7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展开教学,从“思考Cu-Zn原电池装置存在的缺陷”到“如何改进装置,使化学能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电能”,环环相扣,步步追问,促使学生萌生探索欲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掌握,既是对必修模块所学知识的一次拔高,更是学生能力的一次升华。

3 实践与反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人失败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遥远击溃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先走一步,再走一步才是最实在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将远大的目标进行分解,那么目标的达成就举重若轻了。

笔者认为,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螺旋式上升”,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深入研究,把握教材意图

“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相同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存在着不同,“上升”则体现在层次的提升,以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的适度加深上,而不是简单地再现或重复。只有从宏观上领会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理念,才能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和准确把握。如“铜锌原电池”的实验装置虽然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呈现,但呈现的方式以及研究的角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修模块主要围绕“铜锌原电池”的实验进行现象描述和结论归纳,而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深入分析与挖掘,直接指向原电池原理的本质理解。

3.2 合理取舍,因生因材制宜

关于“设计概论”教材编写的思考 篇12

艺术设计事业的发生,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具备当代国际文化的视野。作为一个学科,“艺术设计”发端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现代设计教育事业由此展开。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业界的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将探索的眼光投向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柳冠中、王受之等先生早期对设计理论的探讨文章均对此反映得非常明显。

事实上,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现实需求,与当代国际文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无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比如格罗佩斯对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造,对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分合思路,就有启发意义。再如北欧国家的艺术设计家将本民族的手工艺生产理路和现代设计观念进行融合,充分利用本民族资源,由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这一点也有借鉴价值。

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是融汇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大业之中的。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我们的设计文化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艺术设计史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正是在对艺术设计理论、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中,加强对艺术设计现状的深切关注,逐渐完善了本学科独立的体系,彰显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因此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外来文化积极汲取的基础之上,并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中仍有现实价值的艺术设计思想,重视中国本土的传统资源,由此才能形成一种复合的、独立的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良资源,同时还要积极介入到当代设计文化的大潮中。

艺术设计学科的现代特性,往往以西方现代设计文化为基础。因此国外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时会通过编译渠道,直接进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之中,这使得我们的学科缺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差异被忽略,民族特性显得模糊。而且,这一现象亦会造成对现实生存的物质崇拜,从而漠视民族文化自身的存在意义。事实上,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与功能的观念息息相关,器物的作用往往会大于形式,因为其中包含着大量能工巧匠的心血。这方面,张道一、诸葛铠、张朋川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理论启示价值。

因此,探讨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与教材编写问题,还需要特别关注中国问题,强调对中国本土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并与“国学”碰撞等诸多回合之后,我们在寻找中国文化底韵的过程中生发出一种复古鼎新的思路,这正是对现代设计中地域特征模糊以及民族文化特色弱化现象的一种拨正。

艺术设计理论需要积极关注当代社会经济的变革。艺术设计是一种工业化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现代文化象征。尤其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根本认同,使之成为一种建立在尊重人、尊重道德、尊重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的自觉行为。因此,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关注,规范艺术设计学科,是关系学术导向的严肃行为,每一位学者、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投身其中。

艺术设计学科于1998年在教育部专业目录里得到确定,至今仅仅有十来年时间。或许由于时间短,其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高等学校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也在扩大。这种因职业选择带来的变化,说明了设计文化的无限创造性。但是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在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中,对国际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思考与探讨远远不够,以至出现内容转抄、学术水准低下等不良状态。这种现象值得批评,但乐观一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与教师有能力改变这一局面。

教学设计的编写的心得体会 篇13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编写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在比较轻重一节中,教科书安排了四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和“圈一圈”,这是学生认识物体之间轻重关系的一个过程展示,“说一说”通过观察和推理能够判断出轻重:“掂一掂”通过观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谁轻谁重,这时就要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通过自己的肌肉感觉来判断谁轻谁重:“称一称,说一说”则是当两个物体质量比较接近时,很难通过估计的方法判断谁轻谁重,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试图寻找新的方法,从而发现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如天平等),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学生在寻求新的比较轻重的办法中,自然引出对测量工具的介绍,而在“圈一圈”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天平两边的皮球与铅球,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

•说一说。

教科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老虎、狮子、豹子玩跷跷板的场景。利用学生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由此判断每幅图中两只动物的轻重关系。“谁最轻,谁最重”的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教科书提供了淘气和笑笑掂物体比质量的场景,淘气掂的是书和作业本,笑笑掂的是具盒与直尺。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经验。

•称一称,说一说。

教科书设计了苹果和梨比较轻重的感知活动。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当两个物体的质量接近时,仅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借助测量工具,从而让学生感受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 1 / 3

重要性。

•圈一圈。

教科书安排了“皮球和铅球”不同属性物体的比较,感受物体轻重和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教学建议 •说一说。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玩跷跷板的生活经验,知道跷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再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情境图,提出第一个问题:狮子和老虎在玩跷跷板,你能说一说,谁轻、谁重吗?老虎与豹子比,谁轻谁重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看出来的。注意引导学生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对不规范的语言应及时加以纠正。例如,狮子和老虎比,狮子重,老虎轻;或者说狮子比老虎重;等等。在能对三个物体两两之间的轻重直接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最轻、谁最重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即进行三个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解释、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掂一掂。

组织开展“掂一掂,比一比”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学生熟悉的物品,如书本、铅笔盒、铅笔与橡皮等,也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些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到教室。“掂一掂”活动可以是同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活动。在活动中提倡学生把“掂一掂”的结果与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称一称,说一说。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大小、质量相近的苹果和梨,先让学生观察哪个轻、哪个重。有的学生会说梨重,也有的会说苹果重。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都亲自掂一掂。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掂一掂无法准确比较两者的轻重,此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逐步引出“借助测量工具,用天平来称一称”,体会到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里,比较出轻重。

/ 3

•圈一圈。

教师先出示皮球和铅球,让学生说一说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大哪个小?再让学生猜一猜:皮球与铅球相比,哪个轻哪个重?学生此时会有不同意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实际称一称,学生就会发现铅球比皮球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如果学校找不到铅球,教师也可以用其他物品来代替。

上一篇:2024年防保科工作计划下一篇:保卫科军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