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

2024-10-02

禅宗故事(精选6篇)

禅宗故事 篇1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佛印的出家与苏东坡是有大因缘的。佛印本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俗家姓谢名端卿,打小儿学习儒书,很有才气。后来上京赶考,闻苏东坡才名,每与交谈甚是投机,结为莫逆之友。那一年天时大旱,神宗皇帝要到大相国寺设斋,宣扬经典,祈求天白天降甘露。翰林学士苏东坡接旨充行礼官,主斋。

谢端卿得知后,十分好奇,一定要去一睹龙颜。这一睹不要紧竟然被神宗看上了。当时,谢端卿穿着和尚的衣服混进大相国寺,充作捧茶侍者。神宗皇帝见其身材伟岸,面宽耳大气宇不凡,当场赐其法号“佛印”并令其当日剃度。苏东坡为这事儿自责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苏东坡多次规劝其还俗,因谢端卿出家信心坚定,苏大学士只好作罢。这是两人的因缘轨迹。

话说苏东坡有一股傲气,自恃学问渊博时不时想取笑佛印,但总是败在佛印之下。

一日,苏东坡来拜见佛印,当下便问:“请问大师你修行多年敢问何为智慧?” 佛印无语。

只是双手比个“零圈圈”给苏东坡看了看。苏东坡很生气,转身离去......回到家中,苏小妹见哥哥闷闷不乐便问其故。苏东坡道:“那和尚不知什么是智慧也倒算了,用手当场比划了个‘零圈圈儿’,是何意思吗,瞧不起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小妹道:“哥哥!那哪里是什么‘零圈圈儿’,佛家是不打妄语的,智慧是不能用语言来说清的。” 苏东坡道:“那又如何显现?” “用时便现!”小妹道。

苏东坡踱着方步道:“那佛印用手比划的又如何解释?”

“哥哥呀!那意思是指洁净圆满的修行者才能得到智慧啊!”苏小妹说完看着哥哥。

苏大学士停下方步,顺了口气。微微笑了笑,心里暗中好不佩服妹妹!但表情又不想逊色小妹,一抖手臂拂袖而去。一日,苏东坡又拜见佛印,开口便问:“何为智慧 ?” 心想:这回看你又如何做答。

佛印无语。只将桌子上一茶碗倒过扣在桌子上,示意给苏大学士看。苏东坡看后,生气地一甩袖子转身走掉了。

回到家中小妹又见哥哥不高兴,便问何故,苏大学士如何都不肯回答。最后,架不住小妹东拉西拽,苏大学士终于开口道:“那佛印和尚倒也是的,我问他何为智慧!他不给我沏茶也就算了,竟然把茶碗倒扣在在桌子上,是何意思?他也太看不起人了!我,大小在朝中还是一位知名官员!他竟——,哎!不说他了!

小妹听了哥哥的话后,沉默了半个时辰道:“这和尚修行高深啊——!他要倾掉你的执著心,你虽学问渊博,知识了得,但那并不代表智慧,你应空其心智,抛其执著,方能见慧啊!“啊——”苏大学士若有所悟。

一时神清气爽,兴奋地对苏小妹道:“小妹呀,你真是聪明!当哥的一定为你寻到一位如意郎君!

苏小妹顿时红着脸道:“哥——!你又取笑自家妹妹了!” „„哈哈„„苏东坡大笑而去。但他心中并不服气这个和尚!

一闲日,苏东坡百无聊赖,想起上两次事儿,便又去拜见佛印。一见佛印就大声道:“和尚!什么是智慧?!”

“这次一定把你吼倒不可!”苏大学士心想。佛印无语。招手示意苏大学士进室内来—— 苏大学士心想:今儿,看你又如何折腾!

只见佛印从墙上取下一个葫芦放在桌面上,拿来茶壶,水不断流进葫芦里,直到渐渐装满溢落桌面„„这时,佛印看了看苏大学士后,又摇了摇头„„ 苏东坡大惑不解,暗自思讨起来„„

只见,佛印塞上葫芦双手捧起恭恭敬敬举过头顶。突然,用足了力气——只听一声巨响——地上顿时溅起无数水珠和葫芦碎片。一时间,苏东坡当下大悟!

自此苏东坡愈加敬重佛印,苦心修行!后来苏东坡临终不乱相传证正果。后有诗证云:

佛法无边渡慈航,破除迷障得智光 了却红尘修正果,名垂千古著文章

东坡与佛印

东坡是诗人,散文家,也是一流的画家,书家,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因此常与僧人往还,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东坡在四十岁以后,在黄州时,才精研佛学.黄州的几个和尚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后来他在靖江,金陵,庐山又交了些和尚朋友,这其中,佛印并不算重要,但佛印却以风流潇洒而出名.佛印出身富有之家,根本不打算出家为僧.根据一个荒唐的故事,佛印的生身之母是个放荡不羁的女人,曾出嫁三次,和三个丈夫各生过一个儿子,这在当年是不可多见的.在宋神宗对佛教徒赐予接见,以示对佛教抱有好感时,苏东坡就把佛印推荐上去.佛印在皇帝驾前,力陈对佛教的虔诚信仰.皇帝一看,此人颀长英俊,面容不俗,说他若肯出家为僧,慨允赐他一个度牒(僧道出家时之证书).佛印当时进退两难,只好答应出家.他在黄州时,常在一队仆从侍奉之下,乘骡出游,与出家苦修的生活相去十万八千里.佛印富有机智捷才,在他和苏东坡有点哲理味道的故事中,有一个是这样的.苏东坡一天和佛印去游一座寺院,进了前殿,他俩看见两个面目狰狞可怕的巨大金钢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 佛印回答:「噢!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 她是观音菩萨,为什麼向自己祷告 」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他俩又看见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用的佛经.苏东坡看见有一条祷告文句:「咒诅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请准改正此一祷告文句,提笔删改如下「咒诅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在苏东坡与佛印富有讥讽妙语的对话中,大都是双关语,难以语译,不过下面有一则颇富趣味.「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有言是与佛印者: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

亦有言是与惠崇者: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屎。”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问其妹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话说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问佛印禅师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觉得很甜!当苏东坡感到得意的时候,恰巧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道:

“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看佛印禅师穿着大袍,婆娑于地,这一下给他抓到机会了,他连讥带讽地答道:

“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答后,偷看佛印禅师一下,看他有什么表示,只见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默然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

苏东坡回家,得意洋洋!他的妹妹苏小妹看到,问他:“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每次跟佛印师父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第一次得到胜利了。”苏东坡说时,喜形于色!

苏小妹问:“哥哥!你是怎么样胜他的?”

苏东坡便把今天跟佛印禅师对坐时的谈话经过,一五一十地描述给苏小妹听;他心里以为苏小妹听了,一定会替他高兴,大大地夸奖他一番,那里知道小妹听了,却摇摇头向他说道:

“哥哥!你又输了!”

“我输?我骂师父是一堆牛粪,师父给我骂得一句话也答不出,这怎么是我输呢?”苏东坡感到困惑。

“哥哥!万法(万事万物)唯心,心外无法,这道理你是知道的。”苏小妹笑嘻嘻地对苏东坡说:“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

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现在有些人说话,专门要讨人家的便宜,其实,说人家的便宜话,吃亏的还是自己;好像苏东坡,想要占佛印禅师便宜,结果是自己遭到失败。

反过来说,说称赞人家,鼓励人家学好、向善的话,对人家有利益,其实对自己也是好的;好像佛印禅师的精神与态度,实是值得我们效法与学习的。

其实,别人就是你的镜子!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

苏东坡故事

画扇判案

苏东坡要到杭州来做刺史(官名,管辖一州的长官)了。这个消息一传出,刺史衙门前面每天都挤满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苏东坡上任的红纸告示,听一听苏东坡升堂的三声号炮„„可是,大家伸着脖子盼了好多天,还没有盼到。

这天,忽然有两个人,又打又闹地扭到衙门来,把那堂鼓擂得震天响,呼喊着要告状。衙役出来吆喝道:“新老爷还没上任哩,要打官司过两天再来吧!”那两个人正在火头上,也不管衙役拦阻,硬要闯进衙门里去。这辰光,衙门照壁那边转出一头小毛驴来。毛驴上骑着一个大汉,头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铜色的面孔上长着一脸络腮胡子。他一面赶着驴一面说:“让条路,让条路!我来迟啦,我来迟啦!”小毛驴穿过人群,一直往衙门里走。衙役赶上去,想揪住毛驴尾巴,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人一扬鞭就照直闯进了大堂。

大汉把毛驴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下来。管衙门的二爷见他这副模样,还当是个疯子。就跑过去喊道:“喂!这是虎座呀,随便坐上去要杀头的哩!”

大汉只顾哈哈笑:“哦,有这样厉害呀!”

管衙门的二爷说;“当然厉害!虎座要带金印的人才能坐哩。”

“这东西我也有一个。”大汉说着便从袋里摸出一颗亮闪闪的金印,往案桌上一搁。管衙门的二爷见了,吓得舌头吐出三寸长,半天缩不进去——原来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苏东坡啊!

苏东坡没来得及贴告示,也没来得及放号炮,一进衙门便坐堂,叫衙役放那两个要告状的人进来。他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谁是原告?”

两个人跪在堂下磕头。一个说:“我是原告,叫李小乙。”另一个说:“我叫洪阿毛。”。

苏东坡问:“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状。”

李小乙回答说:“我帮工打杂积下十两银子,早两个月借给洪阿毛做本钱。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邻居,讲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时候要,他就什么时候还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妇,急等银子娶亲,他非但不还找银子,还打我哩!”

苏东坡转过来问洪阿毛:“你为啥欠债不还,还要打人”

洪河毛急忙磕头分辩说:“大老爷呀,我是赶时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两银子,早在立夏前就贩成扇子了。没想今年过了端午节天气还很凉,人家身上都穿夹袍,谁来买我的扇子呀!这几天又接连阴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坏啦。我实在没有银子还债,他就骂我,揪我,我一时在火头上打了他一拳,这可不是存心打的呀!”

苏东坡在堂上皱皱眉头,说:“李小乙娶亲的事情要紧,拱阿毛应该马上还他十两银子。”

洪阿毛一听,在堂下叫起苦来:“大老爷呀,我可实在是没有银子还债呀!”

苏东坡在堂上捋捋胡须,说:“洪阿毛做生意赔了本,也实在很为难。李小乙娶亲的银子还得另想办法。”

李小乙一听,在堂下喊起屈来:“大老爷呀,我辛辛苦苦积下这十两银子可不容易呵!”

苏东坡笑了笑,说:“你们不用着急,现在洪阿毛马上回家去拿二十把发霉的折扇给我,这场官司就算是两清了。”

洪阿毛高兴极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烟奔回家去,拿来二十把白折扇交给苏东坡。苏东坡将折扇一把一把打开,摊在案桌上,磨浓墨,蘸饱笔,拣那霉印子小点的,画成松竹梅岁寒三友;挑那霉印于大块的,画成山石盆景,工夫不大,二十把折扇全画好了。他拿十把折扇给李小乙,对他说:“你娶亲的十两银子就在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门口去,喊‘苏东坡画的画,一两银子买一把’,马上就能卖掉。”他又拿十把折扇给洪阿毛,对他说:“你也拿它到衙门口去卖,卖得十两银子当本钱,去另做生意。”

两个人接过扇子,心里似信非信,谁知刚刚跑到衙门口,只喊了两声,二十把折扇就一抢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就这样每人捧着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欢天喜地地各自回家去了。

诗治野马

在儋州(在广东海南岛)北部的石马岭上,有一块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石头,叫做“东坡坐石”。坐石中央,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袍痕鞋迹;坐石附近,依稀可见马蹄的足印。

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八九百年前,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经常被糟蹋,人们都以为这是山上野兽作的孽,所以猎人们决定狩猎捕捉。

这天深夜,猎人们等候在荆丛隐处,正感到有点困倦的时候,只听见—阵马群的嘶鸣声。猎人们立刻循声追去。可是真怪,追到山顶,马叫声一下子稍失了,也不见半只马蹄印,这马群到哪儿去了呢?

天亮以后,只见马蹄过处,一片片庄稼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第二天夜里,猎人们分头把守,一听见声音马上出击。同样地,只听见马群飞奔上山,还是不知道马群到哪儿去了。猎人们开始心灰意冷起来。

这件事传到了苏东坡耳中,他想:便民之心不可没有,利民之事不可不做。于是决定跟猎人上山实地查看一下。

到了现场,苏东坡顾不得乱石绊脚,荆棘扎人。他沿着一个个若明若暗的马蹄印循踪辨影,一直上到山顶。咦,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山顶上果然不见马蹄痕迹,只有一块块石头,千姿万态,矗立四周,仔细瞧瞧,却好象一匹匹石马。

“好家伙!”苏东坡高兴极了。猎人个个围拢过来争相问道。“怎么啦?”苏东坡指点着石像对大家说:“这就是你们要追捕的害民之马了。”说完,挥笔题诗道。

石马无蹄出府州,神仙遗下几千秋。

狂风荡荡毛不动,细雨霏霏汗直流。

芳草满堆难下口,钢鞭硬打不回头。

牧童牵也牵不动,天地为栏夜不收。

山下的父老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石马岭赏诗观景。此后,石马岭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一尊尊石马守在山头,就象一个个哨兵。石马岭一带的农作物,从此再也不见禽兽来糟蹋了。

苏东坡诗治野马的事,传遍了儋州。男女老幼对苏东坡的诗文才学夸赞不已。所谓“东坡坐石”,相传就是苏东坡题诗时坐过的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11、难兄难妹

一天,苏东坡对苏小妹说:“都说你才智不凡,你要是能在一夜对好我出的对子,我就佩服你。”苏小妹笑答:“何须一个晚上。”苏东坡看她满有把握,就说出他的上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小妹听罢,暗称难度大,竟一时对不起。过了一会,她见月光下一个丫环端来茶水,触景生对: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东坡听了妹妹对的下联,连声赞妙。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嵌入“水仙子”、“虞美人”、“碧玉簪”、“红绣鞋”、“声声慢”、“步步娇”六个曲牌名,而且用拟人手法赋予具体形象,出对巧,应对更妙。

12、心中的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才华洋溢,万古风流人物,因此在楹联上也流传他的一些故事。

苏东坡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有一天,苏东坡和黄庭坚在松树下对弃围棋、对弈间,忽有几颗松子掉落在棋盘上,苏东坡触景生情,信口念道: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说也凑巧,此刻对面湖边有一渔夫在柳下悠闲垂钓。黄庭坚院视了一下,应声对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

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

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于是对出了下联:

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老销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秦观,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苏东坡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按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渐。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仍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接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仍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仍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蹬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从一个禅宗故事说起 篇2

网址:http://www.shw_china.com

读曾振悦先生作品有感

文/罗宗海

我在展览会上看到过曾振悦先生描绘潮汕民居的国画,眼前一亮,十分敬佩作者对潮汕历史文化的关怀。记得小时在古城潮州,中心大街一溜高大石牌坊群,每天走过都要看看摸摸。牌坊上有极好看的匾额楹联,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的雕刻,有走兽、飞禽和花草的装饰石雕,多姿多彩。在大街小巷,许多老屋的门楼、墙头、照壁上、厅堂廊道上,雕梁画栋,石雕砖雕,还有像宝石似的嵌瓷,数不尽,看不厌。抗日时逃难道山区或偏远农村,又有大小不等的宅居、祠堂、庙宇、凉亭、古井,在这山山水水中,给你深深的感到人的社会生活及其演变的存在,更不必说戏曲、音乐、歌谣等对少年的影响。抗日结束,回到潮州城,到处可见坍塌的屋宇,有的是夯筑土墙断壁,碎砖破瓦堆积如山,雕刻精美的石柱和琢磨如镜的石门框,瘫断在地,在石柱和石刻砖雕的残件半掩在草丛中呻吟,一个社会的衰败和战乱的野蛮摧残,把一个地方的文明活埋了。

感谢曾振悦先生潮汕民居系列国画作品引发我对潮汕文化的眷恋,他以自己的智慧、毅力和敬业精神,重现了往昔文明的一角,可敬!可贺!

最近,曾先生又在筹划一册新的国画集。我看到了部分作品照片。他画了多幅牡丹,用笔用墨潇洒,牡丹设色圆润,浓淡有致,多彩多姿,生动活泼。他画的红梅,构图奇险,笔不到而意到。金鸡图把家鸡闲趣写活了。曾先生钻研国画技法,吸收粤东古今技法精华,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趣味。

曾先生正当壮年,体力、精力、眼力和思维正是旺盛勃发的状态。我衷心祝愿他在继承发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中,更贴近时代,在弘扬潮汕文化中创立新功。

(罗宗海: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原广东省美协党组书记)

萃英撷彩

蔡仰颜

曾振悦是一位在潮汕乡土中成长的民间艺人和民间美术家,专长古建筑装饰维修、书画装裱,又兼擅长国画创作。20多年来,为不少古建筑的复原维修作出了显著成绩。他靠手艺谋生,但对待民间美术遗产,感情至深,他熟悉乡土,对潮汕古建筑的文化根源、审美形态、装饰技法也有所研究与理解,并摸索到一套维修经验。他承办一些装修工程,大体上能保持原汁原味风貌,力求一扫那种制造假“古董”,把古建筑搞得面目全非的弊端,并将多年积累的民间图案公诸同好。他这种爱护文物的精神和维修经验,委实难能可贵。

曾振悦的国画《潮汕民居系列》,是他多年从事古建筑维修的另一种新产品,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在技法上也有所创新。例如吸取民间喷绘仿花岗岩石的技法,用以表现画中建筑的石材,特别富有质感与肌理效果。在画中的一些建筑装饰图案中,也大胆采用民间贴古板金的特技,表现牌匾字、门目字、金器木雕、木瓜仁等,使画面更流金溢彩,熠熠生辉。描绘屋宇中潮汕嵌瓷装饰时,则采用现代的荧光材料,更好表现彩瓷的坚实质感与耀眼光泽。曾振悦注重传统笔墨,故能艳而不俗,力求避免制作矫饰的匠气,较真实地记下潮汕故园的遗韵。

曾振悦常念师友之谊,对教给他手艺的前辈民间画师更是铭记于心。他还认为学艺必多读书,尤为我所心仪。欣悉其画集出版。古乐为之序。

(蔡仰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评论家、汕头画院名誉院长)

从一个禅宗故事说起

肖映川

前年初春,我陪几位广州画家在潮汕一带采风,同行的有一位穿着咖啡色袈裟的出家人妙虚大师。妙虚大师日前在佛学院任教,也是一位丹青好手。一路上,他给我讲了很多禅宗的事情,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老鼠啃棺材”的故事:

相传老鼠们知道某个棺材里装了很多宝贝,都想啃透棺木取宝,无奈棺木太厚老鼠们啃不透,结果半途而废,只有一只老鼠认定一个地方终日啃下去,终于啃透了棺木,得到了宝贝。凑巧,没过几天,我到澄海出席“潮汕民居装饰艺术系列·曾振悦国画作品展”,眼前一幅幅充满原始民风和乡村田园和谐美感的作品,又使我不由然想起妙虚大师给我讲的这个故事。

曾振悦,这位具有浓烈农民气质的乡土画家很聪明,他从亲自经历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经验中发现民间美术这座宝库,它明白在这座艺术宝库中有着悠长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着深刻的民俗意蕴,有着巧夺天工的技艺,有着兼容创造的美学品格。曾振悦看准了,认定了,不改初衷,锲而不舍,一个劲的“啃”,一个劲地“钻”,终于获得了成功。在他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美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的变化,感受到劳动者和民间艺人的智慧,也感受到民间美术这种中华民族文明的母体艺术魅力所在。

在曾振悦画展的开幕式上,我讲了这个故事,在曾振悦画册出版之际,我依然要讲这个故事,因为我相信,他必将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的作品,走出潮汕,走向世界。

河南禅宗胜迹的诗词 篇3

禅宗胜迹,包括禅宗祖师达摩面壁洞、立雪亭及塔林等与佛教禅宗有关的古迹。

达摩面壁洞,位于少林寺西北初祖庵的五乳峰上。这是一自然石洞,深7公尺,宽3公尺余,乃达摩面壁9年处。洞前有一座明代石坊,南额题刻 “默然处”,北额题刻“东来肇迹”4字。登上此洞,如入仙境,倚石俯瞰,峰峦脚下,心旷神怡。

塔林

立雪亭,又称达摩亭,在嵩山少林寺院内,大雄宝殿之后,相传是二祖慧可当年向达摩求法之处。亭内供达摩铜像,额悬清高宗弘历所书 “雪印心珠”横匾一块。

塔林在少林寺西,原为少林寺历代禅宗法师 (住持僧)、大和尚的`墓地,每一个墓均有墓塔,现存自唐至清,1000多年来所建砖石墓塔220多座,成为举世罕见的古塔林。各塔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闻说九年空面壁,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曾见先师只履归。

[诗名]游少林寺(全诗8句)

[作者]许安仁,字子静,交河人,金大定七年进士。历任翰林修撰、汾阳军节度使等职。

[注释]●闻说句:据载,印度僧人达摩入南海得禅宗妙法,由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传授。达摩得衣钵后渡海来中国,至少林寺五乳峰石洞面壁9年,人称“东土初祖”。●得逢句:二祖慧可,欲名神光(一说姬光),从菩提达摩学佛,立于雪中,通宵达旦,后达摩终于将衣钵传给慧可,是为二祖。“传衣”即传授衣钵。●曾见句:南朝梁大同元年初祖(尊称先师)圆寂,葬于熊耳山;据传,时过2年,北魏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重遇达摩,见达摩手中提着一只鞋,向西走去。“只履归” 即述这段故事,说达摩就这样回印度去了。

面壁九年金石穿,一苇亦可代江船。

唯心唯物且漫辨,只此精神实可传。

[诗名]达摩洞

[作者]于安澜,今人。

[注释]●一苇句:达摩以苇叶为舟事。

菩提达摩方面壁,神光侍立雪没膝。

由来重道便尊师,中州故事令人思。

[诗名]少林寺立雪亭书感(全诗8句)

[作者]霍松林

[注释]●神光:二祖慧可出家前的俗名,荥阳虎牢人,入少林寺投达摩为师,适遇降雪,达摩面壁不语,神光侍立,雪没双膝,犹不肯去。达摩见状,收为弟子,改名慧可,传以衣钵,为禅宗二祖,以后连续单传,直至六祖。●中州故事: 即指神光立雪求师的故事,因发生在中原大地,故称。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

[诗名]初祖庵杂咏·面壁石

[作者]顾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人。清代康熙进士,博学有才名,工诗。

[注释]●初祖形:即见达摩面壁的形影陷于石上。●何用著丹青:是说面壁石中有达摩之影,千年神气在,不用绘之于丹青。丹青原为绘画用的红色与青色颜料,今已转意为图画本身。

一苇西来驻中州,九年枯坐对墙头。

精魂入石形神在,百代禅宗逐水流。

[诗名]少林寺达摩影石

[作者]闻山,当代作家。

[注释]●达摩影石:少林寺内有面壁石,相传为达摩面壁时面前之石,由于面壁9年,神入石中,石上隐隐一僧形,背坐露侧颌,衣褶依稀可见。

徜徉塔林间,夕阳衔山时。

归去尘缘了,扬鞭马行迟。

山风忽如水,晚岚恰似诗。

翠微浮屠在,世间几人知。

[诗名]塔林

[作者]王峰,今人。

[注释]●尘缘:佛家以世俗之缘为尘缘,和尚圆寂而死去,自然是“归去尘缘了”,即尘世之缘全部了结。●浮屠:梵语,即塔。古时以塔为存佛骨之听,称浮屠,或浮图。

少室塔林冠九州,唐宋元明历代修。

纵横叠峦难数尽,建筑工艺超群优。

[诗名]少林考古诗札(三首之一)

[作者]安金槐,今人。

高低巨细合成林,几许浮屠历古今。

休谓空门无等级,个中尽瘗掌权人。

一生钟鼓度晨昏,骨殖何须造塔存。

未若扬灰风带去,天空海阔了无垠。

[诗名]少林寺塔林

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有感 篇4

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音乐原创艺术总监谭盾、导演总制作人梅帅元、少林寺方丈少林文化顾问释永信、厦门大学教授禅学顾问易中天和导演舞蹈设计黄豆豆等国内外文艺界、宗教界等名家大腕联手打造,总投资1.5亿元。一样是演出,音乐、灯光、舞蹈、功夫......不一样的是在这里演出!世界上最大的山地舞台——以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中岳嵩山主峰为背景,前所未有的巨大灯光、音响工程使现场的演出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剧场坐落在山谷之间,喧嚣之外。我们观众怀抱溪流,坐于蒲团,迎风看水,听禅赏武,观星望月,耳闻目染,余音绕梁,心情格外地轻松而愉快,是我有生以来观赏晚会最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这是一台演出,也是一场自然风景唯美图画的欣赏,更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如前所云,它位于嵩山待仙沟,选址都富有诗意,寓意等待仙人的.到来;舞台依山势而建,视野极为开阔,可见独居匠心。美妙的音乐从淙淙山石清泉中获得灵感,有虫唱、有树影、有风舞、有鸟鸣,于山野沟壑间上演了人与自然交流的一幕幕,每一次的演出其实都是一次真正的倾诉。

演出由潺潺的流水而起,音乐大典的大幕从此拉开,菩提达摩的身影在禅境里首先出现,开场就突出“禅宗少林”这一鲜明的主题。后来,千年古刹少林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修葺一新的佛塔林林总总,七进七出的寺院厅堂肃穆庄严,在巨型灯光的辉映下述说着历史的沧桑。接着,有明月松间照,有清泉石上流,有僧侣在习武坐禅。一轮明月从深山峡谷升起,武僧在塔林上空飞舞,壮观场面震撼天地;风拳、风棍、风旗、梅花桩、少林武术掀起了山岳林涛。不管是空山新雨后的喧闹,还是僧与俗的对话,抑或是菩提树下的吟唱,溪山作禅,踏水行歌,甚至就连从唐诗里走出来的村姑浣女,都在溪流中化作清凉的禅意,缓缓地流进在场观众的心田。

白马驮经,玄奘归来 木鱼声声,直击人们的心底,叙述着少林僧人的传奇故事。木鱼在这里不仅是佛门法器,更化作一种音乐,作为伴随少林武僧成长的乐曲。少林僧人的唱诵在山林中响起,天地肃然直指心灵。遥想当年,开国上将许世友不是在此出家,习武八年,天天坐禅,日日修炼,时时聆听“梆梆”单调又寂寞的木鱼声吗?到头来,还不是蠢蠢欲动,辞僧还俗,参军抗日,大开杀戒,为祖国为人民的解放立战功吗?当牧羊女赶着羊群唱着“日出东山坳,处处闻啼鸟”的歌儿走来时,木鱼的禅定被歌声所打破,给这片佛国净土带来了人间的美丽。经过五个乐章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最后的结尾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盛大的禅颂祈福场景,把人们欣赏的情绪在推到了音乐大典的高潮中徐徐落幕。

观看这样的演出,我从感官上享受之余,但惯性的思维让我追根刨底,也有理性的深层思考:什么是禅, 禅宗的意义是什么,总想得到答案,哪怕是有个世俗的解释,也不枉虚看一场,免得不知其所以然也。什么是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而禅宗,解释为我国佛教宗派之一,以静坐念默为修行方法。相传南朝宋末(五世纪)由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我国,唐宋时极盛。少林禅宗正属于此。其实,在这里,远山是禅,秋叶是禅,只要心中有禅,就能处处流露出禅意。当今著名教授易中天说,禅宗的意义在于把佛教从天国带到人间,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正在践行着这一点。

禅宗与白居易的闲适诗 篇5

白居易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命真谛,参禅悟道中学习佛学义理,他通过大量的闲适诗佛理诗阐发感想。

中唐时,禅悦之风风靡士林,一大批文人领袖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均与禅僧过往甚密,“或师或友”。在禅宗受到士大夫们狂热礼赞时,中唐诗歌也出现了深刻变化。“诗到元和体变新”,“诗到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这个“变”是变“雅”为“俗”,“就世俗俚浅事做题目”,经俗事,绘艳色,以“遣时日,销忧懑”。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到创作目的,整个诗坛呈现出鲜明的通俗化倾向,传统儒家文学所强调的诗的典雅庄重的品格被淡化了。

盛唐时,杜甫、顾况等写有一些通俗化作品,但杜甫、顾况的通俗化主要源于社会变迁中纪实题材表达的需要,“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观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知其世”,并非对通俗化审美的自觉追求。中唐诗坛在通俗化审美倾向方面则有了高度发展,文人之间以俗趣相尚,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诗云:“翰墨题名尽,老阴听话移。”句下注云:“乐天每与予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于新昌宅听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或审美思潮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文学演变。中唐诗坛之所以走向“俗化”,呈现“俗”的风格特征,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在审美追求上倾向“以俗为美”造成的。而禅宗,一般认为其代表了佛教的世俗转向,它抛弃经典仪轨,教义朴素,“行往坐卧,应机接物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成佛理想,把出世之佛教完全变成了世俗化的佛教。禅悦之风既然风靡此时的士林,那么,禅宗的世俗化特征必然会对士大夫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并在其文学创作中有所表现。白居易是唐王朝盛衰转型期新兴庶族的诗歌大家。在他身上,醒目而自然地混合着功利的、道德的、肉体的、享乐的、宗教解脱的等等各种层次的人生追求,这使他成为一个真正能代表士人实际精神面貌的诗人典型。我们以白居易为例看看禅宗人生观如何与中唐士人们的生活、创作相互协调。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几类,这表明他清楚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截然不同的几个方面,努力在外在政治和内在精神世界之间进行协调。白居易任左拾遗时,曾激烈地以诗干政。中唐士大夫并非没有政治抱负,他们身上因袭着儒家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希望从根本上参与对政治法律秩序和文化秩序的整治,以图重振国势,实现中兴梦想,因此,他们也曾积极地干预现实,锐意进行改革。这一点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写民生疾苦,“救济人病,裨补时厥”。然而,改革并不顺利,政治的腐败没落不仅使他们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反而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频遭挫折和打击,“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同时被贬为偏远之地的司马,饱尝迁谪流离之苦。白居易自己也因武元衡事,被贬为江州司马,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原来用以说明个人存在意义的政治秩序、社会理想,现在都变成了与个人存在不相干的东西,个人存在的意义只能向自身寻求答案。佛教恰恰是以人生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的生命解脱为根本旨归。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清净光明,将生死解脱归结为人的本心自性的觉悟。人之所以不能超脱、自由,在于“目前有物”,用知解、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在禅宗这里,强调了对人的“自性”和对世界真存面貌的追求,人生态度就不是为出世而消极的随缘说法,而是出世而入世,以超然心态人世,以平常心为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提出的,与白居易或师或友的惟宽、智常、如满都是马祖弟子。《旧唐书・白居易传》说:“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平常心是道”所蕴含的忘却世情、不为物拘、任随自然已成为白居易人生观的构成因素。白居易用“平常心是道”来平息内心的焦灼与矛盾,泯灭外求的.欲望,卸下心灵的重负,“还原”自己普通世俗人的“本来面目”,以把握当下、及时行乐来身体力行普通人的生活情景。他的闲适诗将这一种心态表现得尤其鲜明。

白居易的闲适、感伤、杂律诗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和讽喻诗同样具有极强的世俗性特征,但关注点不同。讽谕诗是以客观社会现实为对象,体现诗人的“兼济之志”,是对杜甫写实精神的继承;而闲适、感伤、杂律诗是以个人为中心,表现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情绪情感,体现他的“独善之义”。这类作品是中唐诗歌的主流,也是白居易后期作品的主流。秋雨夜眠是诗人们常写的题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有《秋雨夜眠》,两相对照,盛、中唐诗人不同的情怀就十分清楚了。杜甫面对秋天的风雨悲壮地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自己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想到天下的寒士,其博达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令人景仰。白居易的《秋雨夜眠》则是这样写的: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刻画出了一个闲适老翁形象。窗外秋雨淅沥,老翁安然睡美。夜已经过去,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红于二月花的美丽霜叶,一夜之间被秋风秋雨扫落,对此岂能毫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诗人的知足保和、怡情自在跃然纸上。《秋雨夜眠》中的老翁心无所虑,淡泊闲散,是一个普通的世俗的人,一个享受着生活的人。观白居易闲适诗作洋洋几百篇,不过都是充分表现士大夫的世俗面、人情面,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活动,特别表现了士大夫文人对于精神愉悦、心境闲适的努力追求。可以说,《秋雨夜眠》中的“老翁”是几百篇闲适诗中反复塑造的形象。“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三年请俸禄,颇有余衣食;乃至童仆间,皆无冻馁色。行行弄云水,步步迁乡园,妻子在我前,琴书在我侧。此外我不知,于焉心自得。”……诗中人物都是知足保和的,触景怡情而不是触景伤情,是闲适诗作的基调。白居易在诗中反复表白“同出天地间,我岂异于人”,“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强调自己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一员。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是知天乐命、任随自然的生活,“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在平凡生活中寻求解脱和内心平静,获得人生的“实在感”。

禅宗的境界 篇6

禅宗是一种中国的学问,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流派之一。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周易,然后是先秦诸子,再然后后是禅宗,禅宗代表了中国智慧的一个新的阶段。

什么是禅宗

什么是禅宗?先解釋一下什么是禅。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宋表述坐禅,就是发呆,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但禅宗不是坐禅,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禅宗自己的说法,是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祖在灵鹫山开大法会说法时产生的。因为佛祖自己是没有著作的,他的弘法传法就是靠开大法会,办讲坛。弟子们把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个就叫做佛经。所以佛法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听佛祖说的。

这一次佛祖开大法会讲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金莲点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这个时候佛祖就拿下一朵花,问你们明白吗?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一个叫摩诃迦叶的弟子笑了,他笑了以后,佛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禅宗就产生了。而且佛祖还给摩诃迦叶指定了接班人,那就是阿罗陀。一路传下去之后,到了第第28代就是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到了广州之后,一路北上到了当时的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说我皇上不做了,我去做和尚。后来文武百官又把梁武帝从寺庙当中赎回来。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有没有功德呢?菩提达摩说你没有功德,因为你赞助是为了求回报,所以你没有回报。

后来就谈不拢了,菩提达摩就继续北上,来到长江边上。菩提达摩从江边摘了一片芦叶扔到江里,然后就过江了,这是“一苇渡江”的典故。菩提达摩到了嵩山,面壁九年,据说当时鸟在他头上筑巢都不知道。当时所有和尚都要念经、打坐,因为他不动的,唯其独特,所以引人注目。菩提达摩是禅宗一祖,然后有二祖,三祖,把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惠能。

慧能本身是俗家人,姓卢,出身败落的仕宦家庭,以砍柴为生。慧能听说湖北蕲州黄梅双峰山弘忍大法师的《金刚经》讲得最好,就去找弘忍法师。弘忍法师问他是哪里人啊?他说我是闽南人,弘忍法师说闽南人不是野蛮人吗,怎么还可以学佛呢?慧能说不对,人有南北,佛没有南北,闽南人怎么就不能学佛呢?弘忍法师一看这个人了不得,很有慧根。但是他没有表现出来,说那好,你就到厨房去吧。当时学佛首先要到厨房去干活。

相传弘忍为传衣钵,命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呈,神秀作偈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法师认为神秀“末见本性”,所以没有托付衣钵给他。因为佛家讲是四大皆空,你还有一面镜子,就是没有得道。结果慧能就从厨房跑出来说,我也写一个。大家都在笑他头发都没有剃度,又不认识字,怎么写呢?慧能请一位香客帮他记录下自己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法师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心想这才是正宗的禅宗,衣钵要传给他。弘忍法师就给慧能讲《金刚经》,讲到一半慧能就明白了。然后,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慧能。为避免和神秀的争执,弘忍法师就带慧能去南方。

走到江边,有一条小船,弘忍法师说:“河当你渡,我渡你过河。”慧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弘忍法师很是欣赏。后来,慧能又回到广州岭南,隐姓埋名十几年。后来弘忍法师死了,也没有传下衣钵,因为神秀学问高,大家都推他为住持。

慧能在岭南隐居15年。有一次在广州法性寺拜访印宗法师,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和幡。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说:“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若惊。印宗问慧能:听说五祖弘忍大法师的衣钵传人六祖南下了,莫非就是你?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

随后,集合僧众,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著名的智光大师等为他授具足戒。两月后,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后来就创建起了禅宗南宗。我们现在说的禅宗,就是慧能创立的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

为什么慧能创立的南宗这么兴旺?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佛教的中国化。

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要想站住脚,都必须中国化。历史上很多外来宗教,比如伊朗的摩尼教、以色列的犹太教、基督教(大秦景教)也传人了中国,但在中国的势力都没有佛教大,就是因为佛教中国化了。

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的文化。中国人热爱的生活是四世同堂、男耕女织这样一种家族式的生活。而佛教的出家人,不姓自己的姓氏,取得一个法号姓释,这在儒家看来是“无父”;出家人见到皇帝不磕头,双手合十叫阿弥陀佛,儒家叫“无君”;无父无君则是禽兽。和尚还不能结婚生孩子,按照儒家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印度传来的佛教和中国的世俗文化有很大的冲突。此外。世俗里还有很多东西,例如做官发财,男欢女爱,信了佛教什么都没了。因为这些冲突,佛教必须中国化,禅宗做到了。

首先,禅宗认为净土是不存在的。佛教有一个基本的教义,只有一个字,就是“苦”。釋迦牟尼原本是迦毗罗卫国的皇太子,他出家了,因为有一天出王城的时候,看到的都是生老病死,他看到的都是苦。什么地方不苦呢?西方净土。而禅宗认为西方净土是不存在的。慧能说,东方人苦叫西方,那西方人苦叫何方呢?这个逻辑不对。慧能说的西方净土实乃心中净土,所以慧能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他的拯救道路是自己内心的清净,而不是呼唤佛的拯救。

第二,禅宗提出读经无用的思想。禅宗之前,佛教修行要读经书,但禅宗认为读经是没有用的。有一个人听禅宗说不读经,开始他是反对的,要去找禅宗辩论,走了半天肚子饿了,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卖点心。他想向老太太要一些点心,老太太说,你的担子上挑着什么呢?他说是经书。老太太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上来了我就白送给你,如果答不上来你就走吧。

老太太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请问大和尚,你要点哪个心?这个和尚一听就愣了,我挑了一担经书去找禅宗辩论,走到这里连一个老太婆都辩论不过,我还读什么经。

第三,禅宗也提倡打坐无用。慧能的徒弟七祖怀让在传法的时候,他的徒弟道一(俗姓马,世人称马祖道一)每天严格地修持坐禅。怀让故意拿了一块砖头在道一面前磨,道一很奇怪,问他干吗?怀让说我要把它磨成一面镜子。马祖道

一就说这怎么可能?怀让说,既然磨不成镜子,坐禅就能坐成佛吗?马祖于是大彻大悟,从此专心修持“心地法门”,注重自心觉悟,成为禅宗八祖。

禅宗发展到后来,甚至发展成为骂佛。唐代有个禅僧叫丹霞天然,在应试途中偶遇禅僧,于是转入佛门。丹霞天然曾经骑在圣像上,禅宗的八祖马祖道一笑着对丹霞说:“我子天然。”丹霞一听马祖的话头好,就一溜烟从圣僧像上滑落到地,鞠躬礼拜地说:“谢谢师父赐与法号。”从此,他就名为天然了。

丹霞天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1年),到洛阳龙门的香山寺,与伏牛自在禅师结为莫逆之交。有一次他在洛阳慧林寺,遇到天气大寒,难耐寒冷,就取下木佛,烧火取暖。寺里的住持说:“你怎么可以烧我们庙里的佛像呢?”丹霞天然说:“我是为了取舍利子啊。”主持很恼火:“木佛怎么可以烧出舍利子呢?”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子,我就再拿两尊木佛来烧吧。”

顿悟成佛

佛陀的本意是觉悟者,觉悟的人就是佛,不觉悟的人就是人。

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就是看你觉悟还是没觉悟。但并不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佛,成为佛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怎样觉行圆满呢?就是能渡众生。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第一条就是苦。佛祖立下的弘愿就是普渡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这里有一个问题,佛祖如果说立下弘愿要普渡众生,但所有人都是可以渡的吗?所以,禅宗说众人皆有佛性,所有人都具备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众生没有成佛呢?禅宗说因为“迷”,迷就是众生,醒悟就是佛。众生为什么迷?禅宗解释说是因为执,认死理,一根筋,不开窍。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

唐代禅宗有一个百丈怀海大法师,有一則著名的“野狐禅”的公案。一次,怀海禅师说法结束,大众皆退,唯独一老者逗留,怀海禅师问道:“你是何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过去佛曾在此山修禅传法,因一位弟子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一语,五百世堕落野狐之身,今请大师慈悲开示,令我脱野狐之身!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怀海禅师答道:“不昧因果!”(不被因果蒙蔽)老者大悟,随即告辞。不落因果,指大修行人不受因果报应,并不符合因果的道理;有因就有果,怀海大法师大声说不昧因果,不是不落因果,也不是落因果,是无所谓因果。于是,野狐狸脱胎换骨重新成人。

禅宗说破什么呢?第一是破我执,不要说我听见,我看见,我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就像野狐禅一样,不能执迷于因果。

第二是破法执,禅宗说法也得破。一天到晚说法也是执著。禅宗说世界如是空,世界是空,世界也不是空。明白了吗?是很难明白。

我在讲课的时候,有一个人上来问说:我明白了,禅宗的境界就是“不立文字”,那我考试的时候我就交一张白纸,我说可以,那你要成绩的时候,我就对你笑一笑。

禅宗就是讥讽,禅宗的书当中充满了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个人间惟宽禅师,你们说众生皆有佛性,那么狗有佛性吗?和尚说有啊。那么你有佛性吗?惟宽说没有。那个人说,既然众生皆有佛性,你怎么没有?惟宽说因为我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吗?也不是。你不是众生也不是佛,那你是什么东西?惟宽说我也不是东西。

在禅宗看来,一切皆可否定。最后的结果是一切都不必否定。因为我把我、把佛、把道、把经书全部都否定了,就没有什么可否定了,没有什么可否定,那么一切都不必否定,一切都不必否定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了。

你要当企业家赚钱不耽误,你要当公务员也没有问题,你要娶妻生子也不耽误,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做。区别只在于什么呢?只在于悟与不悟。你该干吗就干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成佛与否,看你有没有悟。

所以你觉悟只在一瞬间,有一个和尚叫道卓和尚,他的学生问他,怎么才可以成佛。老师问他说,你吃粥了吗?吃了。洗碗了吗?没有。洗碗去。这个学生就悟了。

还有一次,他收新学员。问第一个学员,我们这个寺庙你以前来过吗?学员说来过。他说:好好好,吃茶去;又问第二个学员说,我们的寺庙你有没有来过?学员说没有,他说好好好,吃茶去。院长就问他怎么都叫他们吃茶去。他就说:院长,吃茶去。这个院长也悟了。

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这样的一个智慧的境界是自由、自觉、自然。

曾国藩隐退之后,写了一个对联,上联是:粗衣淡饭渡一场,这等福我等享得;下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辈承担,这就是,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这就是禅宗的境界。

禅宗说,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学了一阵子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学到最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中间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禅宗也说“青春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莫非般若”。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我们就唱电影《少林寺》的插曲:太阳从嵩山山坳里冉冉升起,早课的钟声,惊动了树林里的飞鸟,山坡上长满了绿绿的青草……这是什么?这就是禅。

上一篇:乡镇扶贫办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英语备课组校本研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