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共6篇)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篇1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昨晚看了一直期待的电影《昂山素季》,和一个留宿下来的朋友一起。
她是一个前兽医,理性而固执,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几乎是狠狠的争吵了一场。最后她说我观点狭隘,我怒吼:“在我狭隘的观点和我家狭隘的沙发之间,你选一个吧!”
唉,为一部电影吵成这样,今天早晨醒来,不免觉得好笑。
我们爆发的冲突点是: 我的不满在于:“为什么这变成一部歌颂伟大爱情的电影?我想看到的那些都没看到。”
她的观点在于:“如果你只看到了爱情和昂山素季,那么你误解了导演,电影是在让你关注缅甸这个国家,历史和政治,爱情只不过是一个线索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不好看,往往就让我不满。
在一部叫做《昂山素季》的电影里,我想看到什么? 我想看到一个真实,饱满,生动的人。
一个并非一开始已经是圣人的人,而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我想看到她的生活平衡一夜之间被打破,她本是一个在牛津相夫教子的女人,却必须成为一个混乱国家的政治领袖,她如何重建这种平衡。我想看到她内心的信仰从何而来,如何在几十年中持续的滋养她。
我想知道她精神的绝境可曾出现,而信仰的光芒如何照亮了那些个漫漫长夜。我想看见她性格的不完美处,她的暴躁,易怒,她也应曾憎恨,恐惧,心存放弃,这些东西如何一点一点的改变,就像她的力量如何一点点改变了那些人民。这些人包括了爱戴她的人,憎恨军政府的人,也包括了体制内的人,包括了军人们和他们的亲人,我想,是不是也包括了囚禁她的丹瑞将军本人。据说丹瑞将军晚年也一直在参禅,我想,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应该一直在掂量昂山素季这个女人,试图去了解这个人。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你的爱人,而是你的敌人。
他掂量着她,他们默默的对峙,在几十年内,一再改变对她的看法,也一再改变对她的方法,直到最后,默许了对她的释放,不管出于什么目的。
作为一个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人物,她的精神领袖的意义,高于她实际上的政治作为,也就是说,她的理念重于她的方案。电影中,她表现出的理念是坚持,非暴力,我还想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爱。
她一直说,她不恨囚禁自己的军政府,因为她相信,修复式正义比报复式正义更重要。
她相信不地道的手段,难以达到地道的目的。
她相信原谅,但并不是遗忘。化解仇恨,而不是回避仇恨。她相信只要她开始恨,就是向军政府妥协。
人遭受不幸,不可能不恨,就像曹雪芹,我也想看到,她如何把心中的爱
恨都放平,最终达到那种感动人心的高贵和平静。
我想看到的,不仅仅是“昂山素季是谁”,还想看到,“她如何成为昂山素季。” 这是一个过程,是时间流程,也是生命的历程。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
电影不仅仅是塑造了一个人物,而且揭示了这个人物的蜕变历程,心灵层次。
一个精神领袖,是怎么改变民众的? 这个确实很难写。
我和兽医都谈起《摩托车日记》这部电影,《摩托车日记》好看,也好写,因为切 格瓦拉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而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公路片,一直在路上,外部动作连绵不绝,景色丰富多变,人物也自然出入,引发和印证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所以电影生动,丰富,深刻。昂山素季难写,一个是她的外部动作少,一直被囚禁,一个是她一直呆在静室里,场景也难以更换,显得很凝滞。
还有一个,我想,阻碍导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昂山素季还活着,为活着的人物立传,需要更大的勇气,尤其是对一个你崇敬的人物。为尊者讳,为爱者讳,是我们的本能。
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我还是觉得,艺术创作者最大的本能,是最多最真的好奇,对一个人物孜孜不倦的挖掘,以及对这个人物生长的世界,客观自然的看待,错落有致的展示。
就像刨出一棵植物,根须会带出很多泥土,那些泥土随它而来,和它在一起。(最近老想去偷花,不好意思比喻暴露了我的想法!)
很多年以前,我很喜欢一部压根没看过的电影,叫做《神父》。我从《环球银幕》杂志上读到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很震撼。
电影关于一个神父却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他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不言而喻。最多的冲突都是灵魂内的冲突,使得”我所在的静室就是我的受难地。“ 他的心不自由,身在何处都不自由。而在昂山素季,如果她曾经被囚禁,那么,囚禁她的,不应该仅仅是外部的暴力。囚禁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恐惧,我们的愤怒,我们的恨。我想,她的心一旦获得了自由,那么身处何处,都是自由。她的受难地,应也是她的得救地。
是的,我满想在一部电影里看到这些,虽然兽医一直坚持,这都是我的执念,我的傲慢和偏见,一部电影就是它所展示的样子,不是我想要看到的样子。
最后我说一句,杨紫琼演得真好。
一生的风雨历练,江湖剑气,将老时凝练成一块宝重温润的玉石,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以气化人,而不再是以技慑人。
我觉得很有意思,她是一个打女,却扮演一位坚信非暴力的女人。她把昂山素季那种大勇若怯演得很好,那种虚弱下的力量,始终带着人
世沧桑全都经历之后的平静自持。平静来自于不畏惧苦难,也因为,她也配得上她所经历的苦难。
(责任编辑:麦田守望者)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篇2
诚然,这位女士今年带领缅甸全国民盟赢得了大选、也开始与军政府“解除”了敌对关系,更准备大刀阔斧地开启该国的民主化进程。但是如果单纯抱着看一部政治电影的预期,你也许会感到失望,电影要传递给观众并不是这些。严格说来,以家庭成员身份出现的昂山素季比民主领袖昂山素季更像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国”和“家”的抉择
从故事上来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成《昂山素季和她的丈夫》或者《昂山素季和她的家庭》应该更为贴切。众所周知,昂山素季在“国”和“家”的抉择中选择了前者,所以在军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她没有离开政治,没有放弃在祖国进行民主改革。电影侧重描述的是她艰难选择背后的故事,选择了“国”之后,她原本的“家”陷入的困境。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便是和谐的家庭生活,20多年以前,昂山素季犹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主妇,在英国跟丈夫和儿子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惟一不同的是,她写了一本关于父亲的传记,而她的父亲正是领导建立现代缅甸的昂山将军,这本传记将她非同寻常的身世展现了出来。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国”和“家”的抉择开始拉开帷幕。尽管昂山已经离开祖国20多年了,但那个美丽且盛产玉石的国度仍让她魂牵梦萦……
影片中的昂山素季与所有忙于政党竞选的政治人物一样,带着永不消逝的微笑跟民众打成一片,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游说,跟民主同盟成员一起开会推动民主进程……这种走形式的讲述方式除了让观众记住了昂山素季的微笑跟她头上的鲜花一样灿烂外,却很难看出她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独特性,甚至于连独立性都变得面目模糊。总体来说,导演在重视一方的同时,忽视了另一方,对这个圣人的塑造工程显得薄弱不堪,雪上加霜的是,连那个非常耀眼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是他丈夫为了拯救她托关系弄来的,这样的设置实在有损昂山素季的声誉。而且,昂山素季的政治理念在影片中变成了空洞的政治口号,除了“民主”再无他物。对于她所走上的这条政治道路的描述唯有最后一幕做到了极致,面对僧侣的请愿,她双手合十,表情微妙。这才是历经劫难的政治人物该有的敬畏和感激。
在吕克·贝松多年前另一部热映影片《圣女贞德》的恢弘发酵下,《昂山素季》里贝松式的浪漫情怀再次一发不可收拾,昂山以自己娇弱的身躯径直走向军政府的枪口,本来扮演暴力一方的军政府竟被她这种温柔的力量感化,昂山的死扛不退,吓得军政府后退了。影片中类似这样的诗意化的浪漫镜头还有很多。
正因为导演风格的存在,使得原本的大反派,当日缅甸的执政者奈温将军呈现出了奇特的性格特征,导演非但没有把他妖魔化,反而将其近似卡通化。这从他跑去向神婆询问如何处理昂山素季回国一事就可见一斑,再到后来奈温将军似乎也是草草同意代表民主的”实验性”大选,这跟我们想象中的残暴的独裁统治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此种行为似乎还有点“可爱”的意味。虽然影片也曾描述军政府的暴政,镇压学生游行、枪决昂山素季的追随者、长期软禁昂山素季,但总体来说,影片里的军政府并没有比我们想象中更霸道更独裁。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缅甸军政府的暴行跟我们所熟悉的“白色恐怖”时代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当然,也正因这样的处理,让本应该更占得住脚的反派势力显得有些薄弱,因此也间接损害了昂山素季的伟大。
无处不在的“国际背景”
相比之下,昂山素季的丈夫——那个“绝不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牛津男人迈克·阿里斯似乎成为这个故事中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人,他无条件支持妻子从事的民主事业,尽管这项事业,而且是另一国的事业明显伤害了自己的家庭;长时间的分别非但让他对妻子不离不弃,还为了改善妻子的处境,想方设法为她争取诺贝尔和平奖;最终,他不幸身患癌症,即便如此,他仍旧没有为了满足一己私愿,要求妻子回来陪伴他。从影片中来看,迈克长达十余年的生活似乎都只是为了妻子,不是在为她争取权益,就是在递交去缅甸的申请,有夫如此,妇复何求·昂山素季在收音机上听到丈夫的死讯后,痛哭流涕地倒在地上,从昂山的这一反映也能看出迈克的伟大。或许,这部电影的本质也可以看做是一部不离不弃的爱情传奇。
影片当中过度地忽略了缅甸民主运动的勃兴历程,缅甸民众在影片中的形象是如此渺小,昂山素季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在无意中被模糊,仿佛社会运动只是为交待昂山夫妻的分隔提供了一个时空交错的背景。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观众更多看到的是丈夫的努力,丈夫对东方落后文明和野蛮霸权的抗争,这或许是欧洲人内蕴的自恋和文化中心感在作祟:“全国民主联盟”的首批传单要靠英国使馆的帮助才能散发、有了诺奖获得者的头衔方可保护昂山的个人安全、是西方连同日本等国家的努力令这位女士最终重获自由……
真实的昂山是一个异常坚强、胆大非凡的女性,她身上的光环之所以如此明亮,固然有来自西方的原因,但不能否认的是缅甸民众在这场斗争中的力量对塑造昂山素季这尊“神像”所起的作用,借助昂山素季的国际影响力,缅甸全国民主联盟的力量亦同时壮大。此前,昂山素季被军政府限制自由,很少在公开集会上露面,但这也丝毫没有妨碍国内民主派造势活动的开展。另外,昂山素季长期遭受“缺乏执政经验”的诟病,但今年4月1日赢得大选以来,66岁的她稳中求進,重新安排了民主联盟在议会的分布,并与执政当局合作推进立法改革;对外方面,除了继续保持与西方国家的亲密关系,也积极开拓与周边欠发达国家的友好联系。外界素来认为昂山素季与中国不睦,但事实是,她很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大选结束后又频频向中国示好,并表示愿意访问中国。
昂山素季与她的政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不在影片着力泼墨的“国际背景”,实在国内。1988年席卷全国的民主运动的风潮促使她登上政治舞台,但当年的支持者时至今日已是四、五十岁的老人,不管党内还是党外,昂山和她的团队都面临着结构性老化的问题,这将在今后数年成为一直困扰她的问题。
这是女性电影 而非政治电影
这部电影显然是被当作一部女性电影在运作,加上它是一部商业大片,所以为了满足大部分观众的既定观影诉求,女性在电影中更多的是被安置在受虐者的位置,如果说昂山素季跟一般受虐女性角色有何不同,就因为她是一位高级受虐者,影片需要用她的不幸点亮观众同情的目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主流商业电影有意识地建构并且呼唤女性对于受虐者的身份认同,这也使得影片的走向偏向家庭伦理,而非政治风云。因此,如果看之前,你认为《昂山素季》可能是部政治电影的话,那么看之后,你会更加坚定的感受到这其实是一部女性电影,从影片的英文名“The Lady”就可感受到这部电影的女性气息。
吕克·贝松原来的野心在于,希望用这部电影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缅甸当局仍旧软禁着一位伟大的女人,并通过这样的舆论施压,迫使缅甸当局解除对昂山素季的软禁,然而,这个伟大的电影理想并未实现,原因是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昂山素季就已经被释放。这也使得影片原有的力度受到了冲击,或许正因为此,《昂山素季》才会变成现在观众看到的样子。
这部电影仅仅用一句台词涉及到了国际关系,英国政府人员对阿里斯教授坦言,“对缅甸进行经济制裁的话,会加强中国政府在缅甸的存在。”所以,在这个关于“政二代”的故事中,我们没有看到昂山素季被摆上政治的挣扎和无奈,也看不到她对缅甸民情、政治局势一步步的了解和介入,当然更看不到中国、英国、美国与缅甸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角斗,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女性电影,而非政治电影。更让人遗憾的是,这部为昂山素季立传的电影并未得到她本人的认可,她曾委婉地表示影片并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
昂山素季其人其事 篇3
不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现在的昂山素季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政治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尽管她多数时间被软禁,但她始终是影响缅甸国内政局以及缅甸与西方世界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缅甸未来的政治发展同样与她密不可分。
简单而艰难的人生历程
仅仅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把昂山素季从一个文弱女子、与世无争的学者变成了缅甸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1988年4月,从英国回到缅甸仰光探视病重的母亲的昂山素季,正好赶上了同年3月起爆发的全国性民主运动,她进而也投身到了这场运动中。由于她是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因此很快被塑造成了政治明星。1988年9月,她和曾被奈温政府排挤和清洗的昂季、丁吴等人成立了缅甸第一个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简称民盟),昂山素季出任总书记。缅甸军政府为了保证从长期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转型而来的民族团结党在大选中获胜,在1989年7月软禁了昂山素季。但是,尽管昂山缺席了那次选举,她所领导的民盟还是在1990年的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军人政府拒绝向民盟交权,并且继续囚禁昂山素季。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7月,缅甸军政府释放了 昂山素季,重获自由的她率领民盟代表退出了以制宪为目标的国民大会,并且要求当局尽快召开当选议员会议,敦促军人向民盟无条件交权。1999年昂山素季的丈夫在英国病危,军政府不发给他入缅签证,却允许昂山素季去英国探望。因为担心被禁止重新入境,昂山素季放弃了见丈夫最后一面的机会。2000年9月,昂山素季在试图离开仰光、前往曼德勒进行政治活动时再次被软禁。2002年5月,缅政府第二次释放了昂山素季。2003年5月,昂山素季和她的支持者与缅政府支持者在实皆省的迪勃迎发生了流血冲突,昂山素季第三次被软禁,直到2010年11月13日。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4年里,昂山素季有17年是在软禁中度过的。尽管如此,昂山素季在缅甸仍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目前很多缅甸人以佩戴或穿着有昂山素季形象的饰物和衣服为荣,也有很多人购买由杨紫琼饰演昂山素季的电影“The Lady”的光盘。在今年4月1日举行的缅甸联邦议会补选中,民盟获得了45个议席中的43席,对此有评论称,与其说是民盟的胜利还不如说是昂山素季个人的魅力所致。
深受佛教教义和非暴力
不合作理念的影响
昂山素季1945年6月出生于仰光,两岁时父亲昂山将军被暗杀。1960年,15岁的昂山素季随出任印度大使的母亲杜钦季前往印度,并在那里念完中学。1962年,她考入德里大学政治系。1964~1967年,昂山素季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并获得经济、哲学与政治学学士学位。从她的经历来看,在去印度之前,毫无疑问深受缅甸佛教文化的熏陶。到了印度之后,昂山素季对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非常感兴趣,这一思想也成为她后来从事政治活动的斗争哲学。甘地的照片一直张贴在她仰光寓所的墙上。在被软禁期间,阅读佛学著作和修行成了昂山素季的重要日常活动。昂山素季认为修行使她变得更加平静,不容易被激怒。昂山素季还指出,她从上座部佛教大师吴班蒂达那里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念(可形容为“不偏不倚地觉察”,或“毫无遮蔽的注意力”)。
在政治实践中,昂山素季确实是身体力行佛教哲学。她说她发现了慈爱的价值,并且强调,“如果你对别人总是抱有正面情感,那么他们就伤害不了你,也吓不倒你”。2010年11月14日,昂山素季在民盟总部发表了重获自由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她表示,“对于看管我的那些人,我并没有憎恨。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憎恨任何人,我心中没有恨意。在我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候,负责看管我的人对我非常客气。我说的是事实,他们真的对我很客气,我会牢记这一点,感谢他们”。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希望民主运动以仇恨为基础,我希望它能基于一些更正面的情感,比如对于未来的信心,相信我们的国家未来应该变得更好。不论何种情况,要达成国内和解,你不可能依赖仇恨。挑战在于,如何在避免仇恨与报复的同时,又不失掉真相和正义”。
此外,昂山素季坚决反对用暴力的方式去争取民主。她说,“在革命运动中往往有一种危险,即为了政治上的某种急务往往模糊了革命的基本精神目标,甚至将它废弃……”“为什么有些革命走到了非常非常错误的地步,原因在于革命者认为为了革命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你不能那样做,不然革命的初衷就被扭曲了。如果你是为基本人权而斗争,你不能使用那些违反人权的方法。如果你那样做了,待你达成目标之时,它也会变成非常不同的、别的某些东西了,因为你一直在扭曲它,你把它最基本的品质给毁了”。昂山素季认为,面对军政府的统治,以暴易暴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实际上却让自己堕落到与军政权同样的水平。昂山素季也不希望利比亚的悲剧在缅甸上演,她说,“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支持非暴力的斗争。我们之所以坚持非暴力之路,是因为从长远来看,非暴力斗争更好。也许它花的时间更长,但带来的伤痛也更少。利比亚的伤口将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愈合,表面上可能尘埃落定,但一定会有不满、愤恨和仇视在下面冒着泡沫,因为人们彼此仇杀,很多人死去了,这些(伤痛)不会马上就消失不见的”。
总之,昂山素季作为“无权者的权力”最杰出的代表,她已在缅甸树立起有别于其父亲的鲜明个人形象,一方面,她美丽、平和,坚持非暴力和仁慈;另一方面,她内心强大、极有毅力,面对强权绝不退缩。
逐渐成熟的参政风格
在1988年4月之前,昂山素季除了读书,就是做研究和相夫教子,虽然曾短暂从事外交工作,但这与为争取民主而斗争完全是两回事,因此其从政经验几乎是零。在她时隔28年之后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之前,恐怕她也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要为政治而献身。
也正因为经验不足,昂山素季在争取缅甸民主、人权的道路上,可以说是有过失误的。如不少学者和观察家指出,如果昂山素季和民盟在1990年大选之后采取妥协、温和的立场,也许缅甸的民主化在1990年就见成效了。因为1990年大选后军人对于是否向民盟交权,也曾经犹豫过,但民盟坚持要由人民决定前军人政权高官命运的强硬姿态,成为促使军人最终决定不交权的重要原因。1995年第一次被解除软禁的昂山素季继续采取与军政府对抗的立场,继续要求军人交权和召集当选议员开会,她自己则多次试图到仰光以外的地区进行政治旅行。在她第二次被软禁期间,曾与军政府进行过谈判,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达成协议。但是在她获得自由后,昂山素季和民盟与政府之间的和谈未能继续和深入,固然军政府方面的问题更多,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能说民盟方面就没问题。2010年3月,缅甸军政府颁布的《政党注册法》要求原来的政党必须按规定重新注册,正在服刑的公民不能加入政党和担任政党领导人。昂山素季对此规定非常不满,拒绝了美国方面和党内部分人的建议,没有将民盟重新注册成为政党,也拒不参加2010年11月7日的大选。不论是从当时的情况还是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昂山素季的这个决定都是值得商榷的。昂山素季率领民盟参加今年4月1日的补选,实际上也否定了她自己当时的决策。因此,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间她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赞赏,但她的部分同仁乃至部分西方人士都认为她太教条主义,不够灵活,甚至有些傲慢。
但是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解除软禁之后,她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她没有公开批评和谴责11月7日大选中存在恐吓和舞弊现象,没有攻击缅甸军政府和军人控制的大选,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对1990年大选结果的政治诉求;她表示愿意和军政府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对话,愿意与在大选中获胜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简称巩发党)合作;她呼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军事手段解决民族问题,要求为民族和解而召开“第二次彬龙会议”;她没有再要求西方国家继续制裁缅甸。进入2011年之后,昂山素季的变化更大,她首先是同意与吴登盛总统见面,后来又同意民盟重新注册,并且参加补选。虽然有人认为她重新去竞选议员是自降身份,但她指出,“从政之人不应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面对有人分析缅甸新政府是想利用昂山素季参加补选来获取新政权的国际合法性、进而说服西方取消制裁以及昂山素季与新政府的合作是在冒险等,她不为所动,而是强调“只要有利于国家,就让他们(当局)利用我好了”。此外,尽管对于议员誓词有不同的意见,但昂山素季和民盟的其他议员还是于5月2日正式就任,对此,她也称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虽然有人反对她的转变,但更多的人认可她的变化,因为推进民主化不仅需要理想和原则,更要有合乎现实的策略。民主的本质就是相互妥协和折中,而不是一派对另外一派的专政;民主的大厦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建成。不过国内外的专家还指出,尽快颁布系统、科学、成熟的治国方略是昂山素季和民盟必须尽快完成的重要任务。能否在改善民生、促进国内民族和解方面有所作为将决定民盟在2015年大选中的前景,也将决定昂山素季本人在缅甸历史上的地位。
影响未来中缅关系发展的重要变量
昂山素季的隐秘爱情 篇4
昂山素季是伟大的缅甸英雄一昂山将军的女儿,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遇刺,她的成长中始终怀着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完成父亲的未尽之志。1964年,当外交官的母亲将她送往牛津大学,在那里,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Michael。他发现昂山素季正是自己对于东方之爱的浪漫化身。最终他在雪山环抱的不丹向昂山素季求婚,当她接受他的求婚时,给出了一个条件:只要她的祖国需要她,她必须回去。Michael同意了。
接下来的十六年里,昂山素季成为一位完美主妇。她甚至坚持亲手为丈夫熨烫袜子,亲自整理房间。
1988年,昂山素季的儿子已经分别12岁和14岁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她正跟丈夫在牛津的家中看书,突然响起了一通电话,说昂山的母亲中风了。
她立刻飞往仰光,原计划回去也就呆上几周,却发现整个城市已经陷入骚乱。一系列针对军方的暴力冲突让这个国家濒临休克。当她来到仰光医院去照料母亲时,发现病房里挤满了受伤的甚至病危的学生。当时公开集会是禁止的,于是医院很快成为了这场没有领袖的革命运动的中枢,关于“伟大将军之女归来”的消息更是以野火燎原之势传播开去。
当一个由学者组成的请愿团体希望昂山素季领导一场民主运动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她认为一旦公开大选得以举行她就能获得自由重返牛津大学的家。而两个月之前,她还只是一个尽职的家庭主妇,现在却一跃成为反抗军政府的起义先锋。
留在英国的Michael只能焦急地搜寻妻子的消息:尽管军政府用尽办法阻碍她的事业,逮捕并杀害了她的许多党内同志,她在民众中的声望却与日俱增。Michael非常担心她可能像她父亲那样遭遇暗杀。所以直到1989年昂山素季遭到软禁,他才稍微放心:至少这样能够保护她远离生命危险。
接下来的五年,昂山素季的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她依然被隔离软禁。事实上,昂山素季的这种软禁非常特殊,因为她可以在任何时间要求被送往机场,重返英国的家园。
但是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走这一步。其实,尽管作为历史学者的Michael不断地在给幕后的政治人物施加压力,他也清楚地意识到妻子的事业将成为历史演进的一部分。
1995年,Michael意外地接到了昂山素季的電话。她是从英国使馆打来的,她说她已重获自由!Michael跟儿子们获准签证飞往缅甸。当她见到小儿子Kim的时候,她非常惊喜地看到他已经长成了青年。她承认若在街上他们很可能因认不出来而错过。但是此时的昂山素季已经完全是一位政坛女性,多年的离群索居铸就了坚强的信念,她决定留在祖国,即使将为此付出与家人分离的代价。
1995年的那次探视成为Michael与昂山素季最后一次见面。三年之后,他获知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他电话告知了她这个坏消息,并立刻着手申请签证赴缅甸,以便能亲自跟她告别。他的申请被拒之后,拖着日益衰弱的身体坚持申请了30多次。甚至包括教皇、克林顿等在内的众多名人也为他写信请愿,都统统没用。最后,缅甸军政府一位官员找到昂山素季,告诉她当然可以跟丈夫告别,前提是她回到牛津。
她无比抓狂,因为一旦她离开缅甸,他们都知道这将意味着永久放逐——他们多年来并肩作战的成绩将归零。她利用在英国使馆的机会给Michael打电话,而他固执地认为她连想都不要想离开缅甸的问题。
昂山素季总统梦渐远 篇5
缅甸的多重举措获得了西方的赞许,西方领导人也不断到访缅甸。2013年12月,缅甸主办了第27届东南亚运动会;2014年,缅甸还出任东盟轮值主席国。
从表象上看,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缅甸似乎已经逐步走上正常国家的路途,并将获得迅速发展的机遇,其中民选总统的出现及作用似乎举足轻重。由于缅甸下一任总统选举将在2015年末举行,谁能成为总统候选人目前已经竞争白热化,而且各种国际力量都希望介入其中。
不过,目前简单定义缅甸是否是个真正的民主政府没有太大意义,它不可能一夜之间从军政专制转变成民主体制,政治制度的改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吴登盛:屡有退隐之意
自从吴登盛出任缅甸总统以来,对内各种政治改革措施不断,对外频频与世界各国交往,使外界对其关注热度一直不退。吴登盛出任总统三年多后,联合国和西方国家取消了对缅甸的多数制裁并增加了对缅甸的援助和投资,缅甸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吴登盛1945年5月出生于缅甸南部伊洛瓦底省农家,其经历与前军政府许多高官类似,从缅甸军事学院开始军旅生涯,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最终步入政治和军事舞台中心,并成为缅甸实权人物丹瑞大将所信赖的政治盟友之一。
2007年5月,时任军政府总理梭温因身体原因去职,吴登盛由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先后出任代总理、总理,此前其已是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的领导人,该党在2010年11月举行的大选中取得了议会大多数议席。
2011年2月4日,缅甸联邦议会全体会议选举吴登盛为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成为该国首位文职总统;3月30日,缅甸军政府宣布向民选政府移交权力,新总统吴登盛正式宣誓就职。
丹瑞支持吴登盛上台及一系列改革,希望向外界塑造缅甸军政府已经转型的形象,而当时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一如既往地指责其“专制独裁、镇压国内民主势力和少数民族”,继续对其进行封锁;而以中国、印度、印尼及泰国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则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宽容。
随后以吴登盛为代表的新政府采取了许多令外界吃惊的举动:逐步释放了包括昂山素季在内的几乎全部政治犯并与其政治对话、解除互联网封锁、公开国民议会过程,允许自由报道反对党活动、允许外国媒体在缅甸设立记者站,最终解除了对媒体报道的审查、限制。总之,长期处于政治前台的缅甸军队渐渐转到幕后,更多的文官出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也算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其中吴登盛功不可没。
吴登盛政府还在国际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突破:改善了与东盟、欧美的关系,除了获得2014年的东盟轮流主席国机会,还陆续迎来了美、日、英等国家的高层访问。2012年及2013年,吴登盛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令其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过,鲜为外界所知的是,还在任军政府总理时期,吴登盛就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多次提出辞职,就任新政府总统后仍然不时有淡出政坛的念头,但每次都被丹瑞婉拒。
2012年,一些政治学者和媒体曾评价吴登盛是“缅甸的戈尔巴乔夫”。然而这样的评价明显言过其实,吴登盛在缅甸的影响力并非文人们描述的那么辉煌,相反有着太多的障碍牵绊,甚至有退隐的可能。
虽然吴登盛政府做了许多工作,包括2011年9月以尊重民意的理由叫停中国投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但其每一次举动都并非完全来自于自身决策。与此同时,吴登盛还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2015年自己无意再角逐续任总统,希望回家安享余生,逐渐表露出个人处境的复杂与微妙。
缅甸军政府自1988年通过政变上台以来,最高领导层几经调整,统治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愈加巩固。众所周知,从1992年至吴登盛新政府出现之前,缅甸的国家权力一直掌握在素为亚洲军人统治象征人物的丹瑞大将手中,虽然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封锁、打压不断,却始终没有动摇丹瑞的地位。
昂山素季:宪法挡住总统路
2014年6月6日,缅甸宪法修改执行委员会的31名成员进行了一次投票表决,结果仅有5人同意修改现行《2008年宪法》有关条款,该条款挡住了反对党领袖、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参选总统的道路。
虽然昂山素季在2012年5月获得缅甸政府特殊发放的三年有效期缅甸护照,但如果2008年宪法继续执行,昂山素季必然与缅甸总统宝座无缘。这些意外情况与昂山素季2010年高调恢复自由、2012年议会补选大胜时完全不同,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昂山素季在政治上已经逐步陷入困境。
缅甸2008年宪法第59条有两项重要规定可能“阻断”昂山素季的总统路:缅甸联邦总统必须深谙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总统本人、父母、配偶、子女等不得有外国血统或外国国籍。就前项而言,昂山素季没有任何从军经历;就后项来看,昂山素季的已故丈夫是英国人,两个儿子也是英国公民。
众所周知,恢复自由之后的昂山素季之所以愿意与吴登盛政府合作,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扩大影响并实现自己的总统梦;政府及背后的军方力量愿意让昂山素季抛头露面,却是希望借助其国际威望为缅甸带来有利的变化。曾经,昂山素季坚信自己会成功,因此在国外访问期间也多次公开表示过“有做缅甸总统的愿望”,她一直认为修改2008年宪法限制条款是可以完成的任务。
2011年5月以来,昂山素季不断巡访世界,获得、领取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在内的无数政治荣誉,还在2012年4月当选为国会议员,许多人相信2015年的缅甸总统宝座必然会属于她。
nlc202309031728
不过,一切似乎都还在扑朔迷离之中。2013年9月15日,前军政府背景、执政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副主席铁武突然对国内外记者表示:“修改2008年宪法可能危及国家主权,我们只欢迎限制外国支配联邦团结统一和主权的法律。”
除了竭力强调缅甸军方的重要性且与政府不可分割,铁武还表示2008年宪法有关总统资格规定“并非专为昂山素季而设”,即使根据1947年独立宪法和1974年宪法,别说任总统,昂山素季连担任国会议员都没有资格,“如果考虑到不能让一个外国人支配国家主权,我们不能修改宪法”。
目前,缅甸国会议员的组成情况是:70%以上是缅甸军队支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成员,25%则是不经选举便拥有议会席位的缅甸军人。显然,缅甸军方不但能够左右改革的进程,还能随时合法接管国家政权,此种状况对于昂山素季就是死穴。随后,昂山素季不断向外界表示:“如果不修改宪法,2015年的选举不可能既自由又公平;按照不公平的宪法进行的选举绝不可能公平,不公平的选举将造成不公平的后果。”
2014年6月6日缅甸国会修宪委员会投票表决结果公布后,引起昂山素季“最大后台”美国国务院的高度警惕。美国国务院随后发表声明,称缅甸应该进行宪法改革,让2015年总统选举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的环境下进行,允许缅甸人民自由选择理想中的总统人选。值得留意的是,美国公开强调的是“公平规则”,而非“昂山素季”。
缅甸总统发言人耶图则回应,“如何修改宪法由缅甸议会和人民决定,而不该由美国来决定;这不归美国管,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告诉美国应该如何修改他们的宪法”。而一直在呼吁修宪的昂山素季似乎也被激怒,随后在东坞举行的一次群众大会上针锋相对地提出:占联邦国会25%的军方任命的议员,未经国民投票选举产生,应当取消军方议员的表决投票权。
在昂山素季恢复自由后,缅甸国内陆续发生了许多事情: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军事冲突、佛教徒与穆斯林冲突、失地农民与投资企业冲突……由于她对众多事件始终没有明确的表态,令一度对其充满期待的许多人渐渐对她失去信任。其实昂山素季也很为难,在拥有实际权力之前,她的任何表态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缅甸媒体称,由于昂山素季总习惯用国际社会来施压政府及修改宪法,也让缅甸部分民众和国会议员对她颇有微词。2014年5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延期一年。其后,伴随着缅甸当局对美国干预总统大选的不满舆论,反映出美缅关系出现了新的磨擦迹象。
“四雄”角逐总统大选
缅甸国家首脑机构在2005年11月迁往位于仰光以北390公里新建的行政首都內比都,但各种驻缅国际机构并没有随之移动,仍然在故都——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因此各种各样的政治消息仍然流传在仰光的社交场所。
虽然2011年宣布辞去最高职位后,缅军前最高统帅丹瑞大将的消息在仰光的媒体上渐渐减少,但熟悉缅甸事务的人都清楚他的作用。表面上看近期昂山素季和吴登盛露面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察觉当中的端倪:昂山素季的行动来自于政府的允许,政府的行动则来自于幕后实权人物丹瑞的认可,中间的“政府”正是吴登盛本身。丹瑞始终是缅甸军方势力的舵主,同时也是典型的缅甸民族主义者,现透过由11名重权人物组成的“缅甸国家防卫与安全委员会”全面掌控国家局势。
作为前缅甸军政府支持的新政府及新总统,吴登盛显然无法抛开丹瑞而自行其是。而目前仍然极度贫困的缅甸,如何在既得利益集团与民生保障中获得平衡,同时处理好国内的少数民族矛盾,应对不断加大的外界影响,都是吴登盛无法单独实现的目标。
2011年5月下旬,上任总统不久的吴登盛出访中国。同年6月9日,缅甸政府军以保护中国大唐公司在缅甸境内的太平江电站安全为由,突然对缅北少数民族武装克钦独立军发动进攻,后者则联合众多盟友进行顽强抵抗。虽然吴登盛多次公开下达了政府军撤军停火,并与克钦军进行政治对话解决问题的命令,但战火至今仍然在燃烧。
按照2008年宪法的规定,民选出来的缅甸总统不能直接影响政府军的行动,真正能够控制军方行为的另有其人,其中的政治玄机非常微妙,显示出缅甸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并没有因新政府的产生而消停。作为以改革派面目出现的吴登盛本人,显然处境并不乐观,外界甚至已经出现“吴登盛总统是不是一个傀儡”的非议。不过,鉴于吴登盛在任期间的表现可圈可点,许多人仍然希望其连任2015年总统,或者至少成为大选的竞争者之一。
由于不能修改2008年宪法,意味着即便缅甸民盟能在2015年选举中获胜,其领袖昂山素季同样不能出任总统。目前,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已经在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推动总统任职资格条款的修改,另一方面也准备物色能代表民盟角逐下届总统的候选人。不过,短期内找到能够代替昂山素季的人选似乎很难,或者说饱经磨难的昂山素季是否会甘心接受现实也未可知。当然,也有乐观者认为缅甸国会还有机会表决通过修改宪法,即2015年底以前允许昂山素季参选总统仍然是可能的;但反对者说,这个情况极不可能会出现,因为军方及其盟友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主宰着国会。
鉴于这些复杂的局势,国际舆论似乎越来越糊涂:吴登盛无意再续任,昂山素季无参选资格,那么谁会成为2015年大选候选者呢?当然,这似乎有点杞人忧天。
2013年6月14日,缅甸媒体“伊江新闻社”曾经报道:“执政党主席杜雅瑞曼称:执政党与昂山素季可能成立联合政府。”杜雅瑞曼现任缅甸联邦国会主席,也是缅甸联邦巩固发展党主席,很可能成为该党2015年总统候选人,与昂山素季同台角逐。当然,杜雅瑞曼自身也可能存在变数,即2015年会不会出现新的代替者,甚至是吴登盛继续连任,军方势力幕后人物丹瑞大将的态度至关重要。
2014年2月以后,缅甸政坛再度传出新消息:现任缅甸国防军总司令(三军总司令)敏昂莱大将可能在2014年下半年脱下军装,由军方推选参加2015年总统大选,戎马一生的敏昂莱号称“缅军鹰派灵魂”。按照2008年宪法规定,总统和两名副总统候选人由军方、民族院和人民院分别推出一名人选,这意味着敏昂莱如果参选,肯定能够成为总统或者副总统。
nlc202309031728
至此缅甸政坛的轮廓已经大致呈现:吴登盛、昂山素季、杜雅瑞曼和敏昂莱四人可能在2015年的总统大选中成为竞争对手。
论“硬件” 昂山素季最差
由缅甸新政府带领的民主转型已经持续了三年多,目前既没有形成美国、欧盟所期望的民主路线,也没有变成既得利益集团掌控的政治氛围,相反出现了别具一格的“缅甸特色”。
当然,昂山素季总统路的艰难已经有过“先例”。2012年7月,缅甸原副总统丁昂敏乌因故辞职,军方选举团推荐了仰光省首席部长吴敏瑞接任,但因其儿子拥有外国国籍而搁置,军方只好在8月重新推选了前海军司令年吞上将继任副总统。
缅甸长期以来都存在三股主要政治力量:军政府、反对派和各民族武装力量。事实上,希望修改宪法的不仅仅是昂山素季所领导的民盟,还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势力;不过,前者要求修改的是总统和副总统的任职资格条款,后者则要求修改的是有关邦省的权利和民族地方自治条款,即各自要求修改宪法的条款是不同的;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则希望“重新制定新宪法”。
目前,几乎缅甸所有的政治组织都希望尽快修改2008年宪法,但具体如何修改却存在许多分歧。面对现实中政治僵局与无法回避的形势,审时度势的昂山素季在2013年底曾经主动提出由吴登盛总统、敏昂莱大将、国会主席杜雅瑞曼及其本人为修宪举行“四人会议”。不过,吴登盛很快委婉地对此进行了拒绝,缅甸媒体透露“其中内情非常复杂”,并且猜测会不会冒出来“第五位总统候选人”?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联邦政府与议会之间、总统吴登盛与议会主席杜雅瑞曼之间已经出现了许多政治斗争,其中既有政策因素,也有权力因素。而在政府和议会之间出现纠纷时,身为议会成员的昂山素季总是选择站在议会主席一边,自然引起政府和军方势力的不快。另外,为了新成立政府直接掌控的边防警察力量,吴登盛也同敏昂莱在2014年发生过一场剧烈冲突,结果是不了了之。
缅甸媒体报道称,以往吴登盛总统的出外行程中几乎没有敏昂莱大将,2014年2月后两人突然如形随影,敏昂莱频频对地方事务表示关心,其中的玄机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出身军旅的吴登盛、敏昂莱及杜雅瑞曼三人均毕业于缅甸国防大学,分别为9期、11期和19期,也都是丹瑞大将的忠实追随者。
2011年3月,前缅甸军政府国家和平发展委员会正式解散,吴登盛宣誓就任总统,敏昂莱同时被任命为缅甸三军总司令,杜雅瑞曼则出任联邦国会人民院主席。依据2008年宪法,缅甸联邦国会主席由民族院(上议院)主席(议长)和人民院(下议院)主席(议长)轮流担任,杜雅瑞曼于2013年7月开始担任联邦国会主席,任期至2015年底。显然,目前舆论中“有名有姓”的四名缅甸未来总统候选人,昂山素季虽然知名度最高且呼声较响亮,但却是“硬件”最差的一位。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 篇6
人们提到她的时候,都叫她“夫人”。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人们对她的尊称。一声“夫人”包含了太多,不仅是那一刻唤起的对她的崇敬,还有她举手投足间的笃定自信与谦虚温和,她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还有在任何情势下始终保持着的内敛的高贵,这个称呼,是感情自然的流露,毫无矫饰……
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这里有“胡子兄弟”。他们是一群传统舞蹈者和滑稽戏剧演员,自从大约30年前,他们就开始戏谑地模仿和揭露缅甸独裁者的各种嘴脸,其中的很多成员都因此多次被关进监狱。现在,他们已被禁止对缅甸民众进行任何公开演出,而只能在自己家中狭小的一隅进行表演,观众仅限于外国人。
与这些不倦的表演者的初遇使我认识到一件事情:夫人的身影正在这里,在这狭小的蜗居中,在表演者之间,在他们闪烁的目光中。这让我一时间有种错觉:这身影似曾相识。过去只能在报纸杂志中。在网络上追寻。而这一回,我第一次在普通缅甸人的身上看到了她的身影。要知道,在这个国家,高扬着“夫人”这旗帜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
夫人的传奇从1988年开始。随着浩大的民众集会以及民主运动的展开,对于缅甸人民来说决定性的一年来到了。这个国家试图从自1962年便开始的奈温独裁中觉醒。这一年,对于昂山素季也同样是决定性的一年。从她踏上故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夫人”这一角色便再也没有从她的生命舞台中退去。
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她独自在英国求学,获得牛津大学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士等学位,毕业后在纽约联合国办事处任助理秘书。后又在牛津大学任教,后来在不丹、日本京都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等地做访问学者。在英国她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孩子。她在缅甸以外的国家生活了28年,故乡的一切似乎离她很远。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偶然么?作为领导缅甸人民反英、抗日、争取国家独立的国父德钦昂山敝儿,命定的剧本已经写入了她的血液。1947年,父亲德钦昂山与英国人就独立问题进行谈判,同年被刺身亡,昂山素季时年2岁。
在43岁时,昂山素季决定告别英国,重返缅甸照顾病重的母亲。
而这一行,向她揭开了尘封20年的祖国缅甸的面纱。独裁政府镇压民众的枪声响起,缅甸人民勇敢地开始反对军政府的独裁和腐败的政治,昂山素季站在了沸腾的缅甸人民中间,她举起了民主的大旗。
军政府试图通过允许两年之后举行大选来缓和当下日趋激烈的矛盾并重新获取其合法性。而与此同时。昂山素季被缅甸人民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深切愿望触动,希望能够带领人民走上民主的道路。通过与退役高级军官的接触,她最终建立了自己的、也是属于缅甸人民的政党——缅甸全国民主联盟。并出任总书记。
作为反对党的领袖,昂山素季带领民主联盟力量来到乡村,成为了变革和抵抗的标志。受到印度国父甘地思想的影响。昂山素季领导的抵抗运动自始至终是和平非暴力的。她“自由的女儿”、“独立而有修养的女性”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缅甸人民的心中,这种影响是任何势力无法抹去。无法否认的。
1990年大选在即,在此之前昂山素季就被政府军以煽动骚乱的罪名软禁。获得自由的唯一条件是:她必须立即离开这个国家,政府军希望借此摆脱这位“让人腻烦”的反对派旗帜性人物。但是,昂山素季拒绝了。
这既是她最初的决定,也是她坚守至今的决定:她做出了选择,她选择了她的国家,她的人民。但对于她的亲人和她个人的幸福而言,这也是一个带着伤痛的选择。
1997年,痛苦的抉择再一次摆在昂山素季面前。政府军拒绝了她丈夫前往缅甸的签证申请,而他此时正与癌症作最后的斗争。昂山素季此时面对的是生死离别的抉择,离开缅甸回到英国陪伴丈夫最后的时光,代价是她很可能再也不能回到缅甸。再一次,她选择了留下,而她的丈夫于1999年在英国病逝。
可是昂山素季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可喜的结果。虽然1990年进行的大选中,全国民主联盟获得胜利,昂山素季本应出任政府总理,但政府军出面宣布选举无效。
她继续被政府军软禁,而且在未来的20年中,软禁的生活占据了15年。2010年,昂山素季终于被释放。
她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让她被迫面对软禁的命运,这也掀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1991年,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自此缅甸的局势被国际各国关注,联合国各成员国被动员起来,公众的呼声至今不绝。许多国家和城市授予昂山素季“名誉市民”的称号,许多国家领导人对她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示谴责,许多和平奖项和这个名字相连。
【昂山素季电影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我要拍电影》观后感08-28
我的旗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07-31
心灵电影作业,关于中外心灵电影的观后感06-20
电影观后感10-30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心得08-19
缉毒电影观后感07-05
5D电影观后感05-15
电影《超越》观后感06-04
电影观后感写作06-29
电影观后感英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