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2024-05-09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通用10篇)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1

用创新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有独特之处。首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银行无法依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为基础来建立核心竞争力。其次,金融商品无法申请专利,金融产品可以模仿,金融产品创造价值的多少,不但取决于产品的设计,还取决于服务的构成及附加服务的质量,模仿者能够依靠更优质的服务来战胜创新者。因此产品的创新要有服务的创新作保障。第三,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便于监管者和客户掌握和评判该产品的风险状况,这同时也为竞争对手模仿带来便利条件。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对手所难以模仿和获得的素质,如独特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服务体系、科技实力等,唯有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实力。

一、制度创新是根本

我国金融业目前较为落后的是制度上的创新,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最为迫切和关键的一步。首先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使其成为国家控股下的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问题。通过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互相制约,保证各级管理者能以及时和负责任的方式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所有经营活动都能体现资本的意志。其次要建立竞争制度,打破金融机构垄断地位,允许各金融机构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公平竞争。第三要创新监管制度。金融业开放以后,我国监管机构要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国际金融业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上都应进行创新,建立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的工具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系统和提高对风险进行及时反应的管理水平,将金融监管的重点从资本充足率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主,并授予审慎监管者足够的资源和法律权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关键

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才市场上的买方独家垄断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并逐步被打破。大量国外的银行进入中国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股份制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用人机制,也在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来构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在组织内部营造能力导向、绩效导向、价值创造导向和约束硬化的企业文化,转变员工的基于资历和经验的传统思维习惯,构建以契约为基础的具有亲和力的员工关系,最终创建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制度。一是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根据行业特点,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需要的行员级别体系,与行政级别彻底脱钩。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止各种专业管理人才流失的方案,保证不同类型的人员在国有商业银行都有发展空间。形成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潜能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加大对员工的业务和技术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各业务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或业务专家。四是开发现有人才和合理引进人才并举。

三、企业文化创新是基础

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否先进,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家商业银行来讲,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管理制度等要素完善只是支持其走向成功的充分条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那么这些制度再科学,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竞争中,形象是可以模仿的,但没有谁能够模仿别人的个性;产品是可以复制的,但没有哪个公司能复制另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建立了统一意志。

企业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功的银行领导者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提出明晰的价值观(信念)。银行的成败往往也系于其干部员工能否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之行动。其次要强化环境压力,激励员工参与竞争。竞争创造活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竞争也是一种文化。只有在全体员工中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在潜意识中产生危机感,才能使企业和员工在应对竞争中不断进步。为此,要建立银行内部竞争机制,如干部实行竞聘,员工实行竞争上岗,对部分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如压缩不良贷款、资本性占用等,制定承包奖惩制度,公开竞标,奖惩兑现。再次要积极倡导“学然后知不足”的精神,建立学习型组织。只有使企业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他们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企业才会不断进步。

四、业务创新是重点

开展金融业务品种的创新,促进金融资产多元化。首先是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创新,这是最容易也是为方方面面居民最能接受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以此为突破口,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存、贷款的多元化建设。其次是中间业务的创新,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的特点,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巨大利润,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能否抵挡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间业务的开展。第三,及时调整银行卡产品结构,对现行银行卡产品进行重新定位,改变过去追求一卡多能的局面,推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银行卡新品种,走银行间银行卡的联合之路。

五、服务创新是保障

国外银行已开始实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和全方位服务质量管理。客户满意度取决于银行服务的质量。银行要树品牌、谋发展,只有明确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缺口”,才能适时、适度地为客户服务。银行业作为经营信用的感情密集型行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内银行一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管理。二要实施品牌战略,优化服务功能。企业竞争说到底是品牌的竞争,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实施品牌策略的目标是,形成银行品牌化和特色化的产品系列及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别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三要创新服务机理,实施差别化服务。差别化服务的基础是细分客户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不同级别的客户享受不同的服务。这样,一方面便于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以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吸引住核心客户。

六、科技创新是手段

科技创新要做到“五性”:首先是前瞻性。科技创新工作的长远规划必须代表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对未来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能够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其次是可行性。长远规划的制定要建立在对市场进行周密、细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以此确定各个分阶段的具体目标。第三是连续性。长远规划是由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串联而成的,是分步进行实施,各分阶段的目标应当前后衔接一致,保持一定程度的连续性。第四是先进性。科技创新工作一般来说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按照客户的业务需求用计算机语言进行软件设计。要求软件的设计水平和风格、采用的标准及硬件的配置均要具有当前的先进水平。第五是一致性,即科技创新必须符合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科技创新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价值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来实现的。因此,科技创新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不断进行发展、完善和提高。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2

追溯65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常常出人意料:当1946年10月那家造军械的小手工作坊诞生时,没有人能想象到65年后,她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即便时间转向1998年,当谭旭光接掌濒临破产的潍柴时,也没有人敢预言她能否浴火重生,更没人敢憧憬她会在接下来的13年时间里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

站在潍柴65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惊奇地发现,“自觉、自信”的文化软实力才是支撑潍柴能够创造这一个又一个奇迹,并最终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

腾飞源自执行力

“即使把同样的厂房、设备、技术、制度和资金等全部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也无法打造出第二个潍柴,因为承载于潍柴人身上的企业文化是专属于潍柴的宝贵无形资产,别人学不会、偷不走、买不来。”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这样评价潍柴文化。

65年来,潍柴企业文化建设就像接入了活水的池塘一样,总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自觉地进行更新,持续保持新面貌,并持续助推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潍柴的文化,首先是执行力文化。“做就负责,干就到位”,这掷地有声的八个字,是执行力文化最有力的表述。

1998年,潍柴的企业文化建设逐步由自发向自觉阶段过渡。之后,公司开展的机构精简、分配制度改革、技术改造、营销创新、资本运作等各项变革和创新行动中,执行力文化如影随形。

2004年7月,谭旭光在潍柴第十八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对潍柴的执行文化进行了总结提炼:第一,忠诚企业,恪尽职守,把事业成功作为历史使命;第二,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把各项指令落到实处;第三,重视过程,关注结果,把每项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第四,服从全局,团结协作,把团队精神贯穿于工作始终。

执行力文化体现的是潍柴13年来的危机意识,更是潍柴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奋斗激情。提起危机意识,谭旭光指出,没有谁比经历过最困难的1998年的潍柴人,更能深刻体会什么是危机。如此强烈的危机意识,极大地激发了潍柴人的激情,一直支撑潍柴人居安思危,不断进取,持续创新。

大集团孕育大文化

2007年,在战略重组湘火炬后,谭旭光提出了“包容、沟通、责任”的新文化理念——包容就是要博采众长,用包容的行为合作共事,实现文化的兼济天下;沟通是一种手段,用于增进相互理解,形成统一意志;责任则意味着打造世界重卡、动力系统及汽车零部件驰名品牌,建设国际化集团,肩负起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任。

在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的过程中,“包容、沟通”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博杜安是法国百年发动机企业,在欧洲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时陷入了艰难境地,当时的博杜安员工却对收购表达了强烈排斥。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落后国家,不可能有好企业,被并购心有不甘。更糟糕的是,在此之前,博杜安先后被几个外国资本玩家购买,并反复被欺骗,而这正是它几近崩溃的原因,对此员工们心有余悸。

潍柴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主动以朋友的身份邀请博杜安的高管团队,特别是工会组织负责人到潍柴参观,请他们看看潍柴的实力和诚心。这一看,工会负责人的态度完全转变,回国后主动对员工做起思想工作,认为潍柴是一家世界级发动机企业,而且还是一家专注于产业链经营的伟大公司,这是一个好股东。就这样,收购博杜安的工作柳暗花明。经过两年的整合,目前,法国博杜安公司已经成为潍柴品牌进入欧洲的桥头堡。

潍柴的企业文化不断在演进,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理念的腾飞,“包容、沟通、责任”中的“责任”被提到了最前面,成为“责任、包容、沟通”。在2011年1月举行的“2010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年度经济人物当选者谭旭光坦言:“2005年我也是年度经济人物,那一次当选,我更多的是惊喜,这一次当选,我更多的觉得是责任和压力。”

感恩激发新动力

2011年是潍柴的“感恩年”。

在强调“责任、沟通、包容”的同时,潍柴将感恩文化逐步导入集团文化。谭旭光在2010年年会上表示,只有企业对员工感恩,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才能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员工对企业感恩,才能激发无穷的工作激情和强大的责任意识。同时,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的感恩,可以引导全员认识到社会、客户、合作伙伴等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反映了和谐社会的本质。

与此同时,谭旭光认为,文化融合不能单靠规定,要让大家自己主动融入集团大家庭。近两年来,潍柴集团内组织了大量文体交流活动、文化理论研讨班、企业文化专题报告会等,使加强沟通、交流、促进集团文化融合成为主题。集团充分理解和尊重各方员工的文化传统和感情因素,注意吸收各自优秀的文化内容纳入新的理念体系。近年来,通过开辟董事长博客,征集员工建议、举办劳动模范事迹报告会等方式,子公司与集团总部、一线职工与领导的沟通渠道、沟通效率得到全面提升,集团旗下每个分公司、每个员工都自发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实现了文化再造与融合。

谭旭光说:“人力不是成本而是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和员工都要学会感恩,感恩代表的是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能让人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感恩需要心与心之间的情感互通,更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从妇女节感恩活动、爱心捐赠到庆祝老人节,潍柴整个集团以不同的形式,将感恩文化落实到具体行动。

65年的发展,13年的跨越提升,潍柴在技术、产品、营销以及服务等方面都已达到卓越水准。而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基业长青,这些仅仅是基础要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才是达到目标的根本力量。潍柴当前正在努力做的,就是继续自觉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挖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源。

用文化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3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它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技术、管理和系统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合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企业的胜败存亡,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特点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技术,有的侧重于产品,有的侧重于资源,而企业文化则是共同的至关重要的内容。现在,企业之间已经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步入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聪明的企业早已将打造人文精神与服务理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和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而且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深度上的差别,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从美国通用和北京同仁堂的经久不衰,到现代企业联想、海尔的飞跃发展,都是因为精心培育了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管理思想是“文化制胜”,这是企业赢得优势的最佳途径。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发挥了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否体现了人的价值,是否实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它明确怎样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顾客,怎样回报股东,怎样激励员工,怎样维护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怎样正确协调好企业发展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等等,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体现在提高企业的内聚力上。一个企业没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必然处于飘浮不定的状态,导致企业缺乏内聚力,没有内聚力的企业何言竞争力。内聚力中最重要的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认同,任何企业的管理,都不要把企业取得好的效益寄托在体制协调、契约协调上,那样不仅会大大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而且会使企业和员工都处于被动地位。反过来,如果建设了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建立了一个职工的共同愿景,有了共同的价值观,那么既能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更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的内聚力。

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还要体现在团队精神培育上。团队精神是真诚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精神,是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创造辉煌成就、共同享有成果荣誉的精神。它把人力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团队精神进行整合,在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同心协力,使企业更富于活力和创造力。

能力导向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4

更为重要的是,笔者通过对业内优秀企业的研究发现,未来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面临重大转型,由机会导向型,向战略导向型和能力导向型转变,最高层次是文化导向型的竞争。

中国目前的很多企业还都处于机会导向型的阶段,就是寄希望于市场出现的机会,对手出现的失误,自身出现的奇迹。但现实的情况是,客户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等你感觉那是个机会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充满了恶性竞争,不再是机会;对手也跟你一样在苦苦寻找机会,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来蚕食你的市场、客户和你的员工,连国美的老总都感慨,“如果可以重来,再也不愿意做电器行业”;你希望自己的研发、技术人员为你创造奇迹,但不幸的是,也许你们的研发条件有限,也许你的薪水不高,也许由于各种原因,你无法留住他们,你寄希望于你的销售精英们,可他们是那么的不让你放心,集体跳槽、高薪挖角的事好像并不少见。

机会导向的观念使企业每天都疲于奔命,因为他们没有核心,没有专长,结果总是在价格竞争的边缘徘徊,每天都去学“海尔”,但越学越失望;每天都盯着销售数字,却发现增长越来越缓慢,前景越来越黯淡,

我们研究发现,中国的一批企业已经开始了由机会导向型向战略与能力导向型的企业转型,这无疑是一场企业界的革命。TCL最初依靠抓住市场机遇在彩电行业获得了突破,后来是手机,再后来是开发东南亚等海外电视市场,这是机会导向型的表现,哪里有机会哪里就有我们,但不幸的是,彩电行业遭遇持续的低温,高端产品无力推出;手机产品持续下滑,高管集体跳槽到长虹,风云人物万明坚被迫离职。机会导向型让TCL象当年的蒙古大军,打下了市场,却守不住,后来TCL并购汤姆逊、施耐德,都是一种战略的转型,即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但这条路并不平坦,以技术为核心能力能让TCL一路高歌吗?还需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方法进行审视。

我们发现联想也在走同样一条路,自己无力发展核心技术,于是采取了并购的方法,希望能够通过并购获得IBM的核心技术,狮子能否吞了大象,我们并不乐观;乐凯与柯达的合资,也是希望获得核心技术,但股价大跌、业绩乏力似乎又说明了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那么简单;海尔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技术还是文化?为什么海尔依靠自己的品牌能够打入国际市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深刻理解企业发展思想的转型。

那些优秀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能力导向和文化导向的阶段。

苹果公司当年由于过分注重技术忽略了消费者需求而导致了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失败,但是不要忘记,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这样的一种技术导向型,让苹果公司的标志产品苹果机广泛应用于设计等领域,成为那个细分市场的老大;同样的,创新的苹果文化让他们与时代同步,紧紧抓住了互联网经济的脉搏,他们的网络数字播放器让SONY公司黯然失色,而SONY公司也是一家以注重核心技术闻名的企业,但他们在创新方面输给了苹果,他们落后了,但是SONY公司高层集体辞职,并由一个外国的CEO空降下来以改组SONY,这样的文化企业怎么能不成功呢?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业绩不好,往往总是归咎于人、埋怨外界,涉及到内部变革,总是望而却步,又怎么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呢?

论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篇5

[摘要] 酒店核心竞争力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能力,主要包括资源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享受。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可以通过内外部途径来实现,以保持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酒店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一年,著名管理专家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形象地说,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而支撑着所有这一切的正是企业内部能力的不同组合。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作为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分支产业——酒店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然而,进入新世纪后,由于酒店数量的迅速增加,新酒店档次的不断提升,酒店之间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呢?从目前酒店业的情况来看,打造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树立顾客认可的品牌是参与竞争,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

一、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

对于以设备设施和服务产品为主的酒店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具体来说,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资源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应变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享受。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酒店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酒店的生存与发展,而这种竞争力强弱的最终判断者是酒店的消费者,即客人。消费者对酒店产品具有最终的裁决权。因为随着消费者市场的成熟,消费者消费选择的理性化和多样化,酒店的产品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成了消费者选择或不选择该酒店的最后依据。因此,如何运用酒店现有资源,打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就成了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

二、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现代酒店管理之父埃尔斯沃思·密尔顿·斯塔特勒(Ellsworth Milton Statler)说过,酒店从根本上说只销售一样东西,那就是服务。提供低劣服务的酒店是失败的酒店,而提供优质服务的酒店则是成功的酒店。酒店的目标应是向客人提供最佳的服务,而酒店的根本经营宗旨也就是为了使客人得到舒适和便利。

由此可见,酒店的核心产品就是服务,而围绕着服务产品的建立所开展的一系列组织活动,就是构成酒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具体地说,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酒店的声誉

酒店的声誉是酒店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结合,酒店知名度是酒店名声的大小,而美誉度则是酒店名气的好坏,酒店的声誉是消费者选择酒店的关键因素,因为一个酒店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如同在产品市场上,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一样,虽然这种承诺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酒店不履行或者不具备这种承诺,就会失去消费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声誉是酒店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以广州白天鹅宾馆和南京金陵饭店为例,这两个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酒店,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他们始终都是中国酒店业的佼佼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酒店国内外市场上拥有的极高的声誉。

2.管理能力

酒店业是一个服务产品高度无形化和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产业,在这样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管理能力是酒店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酒店的管理能力包括酒店获得信息的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是狭义的“核心能力”。管理能力取决于酒店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高度职业化的经理队伍,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酒店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3.企业文化

酒店企业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多年实践而探索、凝练、提升、总结出来的;为酒店全体员工共同自觉遵守的、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和制约全体员工的;带有深刻地组织制度意义的;具有本酒店特色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酒店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4.营销技术

营销技术即酒店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酒店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酒店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是酒店业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人力资本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酒店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的时代酒店人力资源的全新理念,人力资本对酒店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酒店应该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不但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而且要发挥全体员工的作用,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酒店的声誉,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6.特色产品

酒店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特色产品的竞争。在个性化消费日益明显的今天,谁拥有了消费者喜爱的特色产品,就能够牢牢地抓住消费者,无论是客房产品,还是餐饮产品,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才能够更多地吸引回头客。

特色产品除了客房、餐饮等有形的实物产品外,服务产品的特色也是酒店特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更具灵活性的产品同样可以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服务也是营造酒店品牌,参与竞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三、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核心竞争力是酒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它本身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和条件加以支持,核心竞争力将一无是处,毫无价值。为此,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可以从内外两条途径来进行。

1.酒店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内部途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酒店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宣传,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2)注重研究,形成特色

酒店经营者必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冷静分析自身产品的特点,在经营管理、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形成差异的同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这些有可能就是构成今后自己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创新,形成品牌

加强酒店产品和服务技术的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产品和服务创新。一个酒店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酒店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关键性产品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科学规范,制度保障

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企业良好的土壤之中的,酒店业是最早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最早引进了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服务,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酒店的管理,然而,这种管理制度和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难以调和,不能使制度得到有效的发挥。而民营性质的酒店又带有了太多的经验型主义的色彩,背离了科学化的管理。因此,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酒店,都必须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科学、规范的企业运作模式,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

(5)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有一位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酒店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外部途径

(1)建立联盟,增强竞争力

酒店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竞合阶段,鉴于中国绝大多数酒店是以单体酒店形式为主,酒店之间,尤其是不同地区的酒店之间可以通过建立酒店联盟的方式,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酒店获得核心竞争力。

酒店联盟的建立不仅可以使酒店之间实行市场共享、信息共享,而且,在联盟过程中,有助于一个酒店学习另一个酒店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酒店或更多的酒店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提高单体酒店在某一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酒店联盟是单体酒店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最近刚刚成立的中国中档商务酒店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加盟名店,获得品牌

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市场应对能力不强的单体酒店来说,可以通过加盟著名的酒店品牌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知识资源,提升酒店的知名度和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加盟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还是国内著名的酒店集团,都可以在管理、服务、文化、品牌等方面得到这些酒店管理公司或集团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能够使酒店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分享这些酒店集团的预订资源,对提高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具有

极大的帮助。

(3)兼并重组,提升实力

酒店还可通过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兼并重组是酒店迅速扩大规模,做大作强,快速参与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酒店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4)培育忠诚顾客,提高核心竞争力

酒店通过核心产品和服务,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无论是何种性质的酒店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5)持之以恒,持续发展

酒店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

酒店管理者必须引入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通过设计如奖励、股票期权、退休金计划等制度建设将人才吸引过来并持久留住,发挥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需要对员工和业务经理进行监督,防止因为薪酬、升迁等因素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确保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心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否则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

如何打造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文化 篇6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用企业文化着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创新力。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学习型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必然追求。作为企业,要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索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具有无形管理功能,它能够以大量的微妙的方式,沟通员工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使员工在企业文化引导下,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职工的这种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的建立,对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培育企业形象文化提升企业影响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在现代企业竞争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资源,企业形象越好,知名度越高,企业的影响力、竞争力也就越强。要把展示企业形象作为重要内容,加强宣传策划,善于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广告、营销渠道的宣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文化平台,坚持内外结合,既要重视企业内部建设,塑造企业良好内部形象,又要眼睛向外,强化宣传,塑造企业良好外部形象, 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化集团打造HSE核心竞争力 篇7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化集团)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历经60多年发展,逐步由传统贸易型企业转型发展成为涵盖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5大主业的综合性跨国企业,已22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2009年,中化集团又提出“第三次创业”的目标,即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利润总额翻两番,把中化集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为保障“第三次创业”目标顺利实现,近年来,中化集团紧密结合企业实业规模不断扩张等实际,持续加强和改进HSE工作,并提出“将HSE打造为中化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本期“聚焦”栏目特策划“中化集团打造HSE核心竞争力”专题。内容包括专访中化集团副总裁杜克平,展现中化集团“打造HSE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中化集团全面推进HSE能力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宁波化学品、下沙厂、海南船务、方兴青岛等单位在反“三违”工作中的好做法;中化珠海、天津仓储、太仓园区、舟山国储等单位在强化职业健康工作基础方面的典型经验;中化石油中心以HSE管理审计为手段,持续提升HSE管理水平;方兴地产建设HSE管理体系;中化南通将模块化的概念引入应急能力训练等一系列工作,全面介绍了中化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在践行“打造HSE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思路时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对于方兴地产HSE部总经理李宗照及泉州石化HSE工程师陈文红的人物报道,反映了企业HSE管理者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

打造国产手机核心竞争力 篇8

本文关注:中兴手机厚积薄发,2003年将给消费者一个全新的体验。

国产手机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取得了国内手机市场30%的份额。有媒体称2002年为国产手机的“元年”,可见业界对国产手机的期望之高。但繁荣背后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始终令人无法释然,那就是多数国产手机企业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品牌与市场上,而缺乏在自主研发上取得突破。

大量的贴牌使得产品出现同质化的趋势。在产能上的盲目扩张更将导致可以预见的市场恶性竞争。从知名国际手机厂商的发展经历看,无一不是从系统设备领域拓展到手机终端的,这正是他们能够拥有手机核心技术的先天优势。而在中国,民族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程控交换机做起,自主掌握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不过是最近10来年的事,其中真正有实力能够涉足手机领域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通信世家占尽手机技术先机

中兴通讯(ZTE)率先为改变中国手机的这种尴尬地位做出反应。2002年,在成功取得并巩固了国内通信系统设备市场的领先地位,阔步迈入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中兴通讯也大踏步进入手机领域。

中兴通讯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在全球设立了12个全资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占企业全员的45%,近两年研发投入均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兴通讯已成为国家“863”计划高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这一切,都为中兴通讯自主研制手机奠定了深厚的“家底”。

五年潜心造就一流手机团队

作为国内厂商中最早启动手机研发的企业,中兴通讯一直把涉足通信终端消费品领域作为一个长远战略。早在1998年,中兴通讯在集中力量进行GSM系统开发的同时,就成立了手机产品部,启动自行研制手机项目。1999年6月,中兴通讯自主开发成功国内第一部全中文双频GSM手机——ZTE189,随后ZTEx89系列手机相继推出,GSM手机研发、生产体系逐渐成熟。2000年,中兴通讯又中标信息产业部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手机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招标项目。2001年5月,中兴通讯以全套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CDMA网络设备参与中国联通CDMA一期建设竞标,一举获得10省区110万线设备合同,一夜之间成了民族CDMA产业的英雄。与此同时,中兴通讯开发出符合中国联通要求的世界上第一款机卡分离的CDMA手机——ZTE802,再次处于业界的领先地位。作为信息产业部批准的3家“小灵通”网络设备提供商之一,中兴通讯在“小灵通”网络设备领域占据着40%的新增市场份额,这也促使中兴通讯顺理成章地进入“小灵通”手机市场。

2002年3月,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在上海成立,专门从事手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手机事业部拥有员工600多人,其中8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研发人员占全员40%以上,是国内技术实力最强的手机研发队伍。中兴通讯还在CDMA技术应用最成熟的韩国设立了CDMA移动电话发展中心(ZTEFutureTel)。中兴通讯手机研发着眼核心技术,逐步掌握了从核心软件、硬件电路到核心芯片,以及整机设计、集成、生产测试的全套技术,并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化到产品开发中,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中兴通讯成为国内首家自主开发并成功商用手机协议软件的手机厂商,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商用手机协议软件的厂商之一。由于有多年充分的技术积累,中兴手机事业部业已形成多个成熟的技术开发平台,能够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的自主研发产品。

服务至上树立一流手机品牌

中兴手机市场的拓展,主要采取省区代理制,建设重点放在终端零售的支持上,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销售网络。在营销策略上,中兴通讯通过加大销售队伍的管理力度,加强渠道建设投入,到2002年底已经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比较健全的手机销售队伍。

中兴通讯2003年初专门成立了独立的专业从事手机产品售后服务的客户服务部,服务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售后服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手机产品“三包”的相关规定,尊重消费者权益,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犯。中兴通讯手机产品的宗旨是让中兴手机成为无忧产品——消费者无忧使用,经销商无忧销售。

手机消费的庞大市场和比较高的利润吸引了不少企业进军这个行业。未来几年,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兴通讯在手机领域的目标是成为国产手机中的领先者和手机行业中的一流品牌。2003年,中兴通讯将继续把掌握手机核心技术作为打开市场的突破点,设计、生产、营销并重,以研发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手机精品为己任,同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目前带摄像头的中兴CDMA1x手机——G218的电视广告正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各地方电视台投放。

2003年中兴通讯3种制式手机将有几十款新品推出,从普及型到高端产品,都将给消费者一个全新的体验。2003年初已推出的产品有:GSM系列的拥有趣味语言铃声、24和弦的A300手机;CDMA系列的定位于时尚一族、外形精致的C826手机,65000色的CDMA彩屏手机——C900、G218;功能丰富、性价比很高的中文A218“小灵通”手机以及千元左右的A268“小灵通”折叠机。

目前,中兴通讯逐渐形成了CDMA、GSM、PCS三大系列手机产品,成为国内唯一一家生产3种制式产品的手机厂家,拥有三大系列高、中、低档近30多种型号的手机产品。2002年中兴通讯三大系列手机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其中GSM手机销量翻了一番,CDMA手机市场占有率居国产手机前列,PCS“小灵通”手机市场排名第二,约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中兴通讯已成为掌握手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通信制造企业。□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9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校长

张旗

2014年7月10日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校长

一、学校概况

三门峡市实验小学位于河南省西部三门峡市永兴街南段,东望古虢国皇城遗址,西连209国道和郑西高铁,北靠三门峡市行政中心区,南依青龙涧河,西北毗邻晋陕两省,所处地域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历史厚重、人文荟萃,更因拥有万里黄河第一坝和黄河湿地白天鹅而名闻天下。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3046名学生,159名教师,1987年建校以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北师大版教材教学示范基地、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河南省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和三门峡市五一劳动奖状等三百余个荣誉称号,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2013年11月整体迁入新校区后,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教育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为学校实现“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实现新跨越”十二五战略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优良环

2012年以来,我校积极响应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把这项重要工作作为深化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学校,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确立了“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学校为目标,以打造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以校本培训科研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创建策略。

为给教师专业成长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学校重新制定了内含十章二百零五项内容的学校管理手册,重点对考核奖惩评先表优十八项制度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修订。尤其是对省市两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专业职务评审推荐办法、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考核等项规章制度,按照师德表现、科研成就、教学业绩、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坚持事前公开标准,事后公示结果,杜绝了人情干扰和跑要荣誉的不良风气,形成了风清气正的竞争氛围,凝聚了人心。使得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心无旁骛专心教学科研成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有效地为全校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保障了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得以推进。

三、搭建平台

活动引领

以教师专业发展带动学校发

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育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化和专业化,反映在教育战线就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已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水平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管理的专家。所以能否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勤于业务研究,勇于科研探索,充满创新活力和工作朝气的教师队伍,将决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有鉴于此,为给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和方式,我校经过慎重研究,确立了以校本培训研修和名师带动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总体方向。

(一)健全组织 全面规划 分类推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两亲一服务”工作作风,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全力服务一线教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对省级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从教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在发展目标、途径、方式、考核、奖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要求,在创新引领和成长成熟两个层次明确了不同的任务,在学期结束时对成果成绩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验收,在绩效发放时执行不同档次的奖惩,对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规模范围不同的宣传推广。使得学校创建工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要求具体,可操作性较强。

(二)立足校内

借重外力

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一是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有效途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帮扶、教研组学习研讨、各学科优质课赛讲、组织诸如师德演讲比赛、班主任论坛、微课堂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实践、录播课例分析讲评、设计全册教材知识结构图、参加协作区校际交流、参与名师工作室研修、承担研究课题任务、组建qq、微博、微信交流群,提供校园网络交流空间等校本培训研修活动,对青年教师压担子、给机会、促成长。特别是通过听评推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工作,引导青年教师研究琢磨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交流研讨、完善改进,提高青年教师在备讲练批辅考评教学七环节的实践能力,效果十分明显。二是送出去请进来,2012年以来,我校先后选派二十余批上百人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教师学习培训研修交流活动,累计投入培训费用四十余万元。三名青年教师入选国内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的专修班,成为他的亲传弟

子。在送出去的同时,学校还延请北京大学教授张慧、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专家赵桂芬、书法家王正良、文学名人宋育文等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传道,指导点评青年教师教育实践工作。通过校内外学习观摩移植借鉴,青年教师在专业理论掌握应用、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个人师德修养水平等方面进步迅速,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三)名师引领

探索创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省特级教师三人,国家、省、市三级骨干教师、教育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十余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七十余人,有条件充分发挥学校高水平教师群体的资源优势,以名师的示范带动引领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加快进步。

首先,学校在物质和人力资源上给予保证。专门投资五万余元组建了两个名师工作室,一个作为省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周国

一、赵云两人数学、语文两学科共用,一个作为省级名师、中原名师培养对象赵嫩芳独自使用,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施和电教图书器材,为三个名师配备了9个研修员助手,配合她们开展工作。

其次,明确建设目标,找准工作定位。以“整合资源、目标,制定科学的工作室管理制度,激励名师不断进取创新,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的示范、指导、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搭

建有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舞台,使名师工作室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示范、凝聚的核心和对外展示的窗口,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第三,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名师工作室由入驻名师主持工作,校内外青年教师均可申请加入。其任务之一是培养、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和研修员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内容、形式、研究课题、考核评价等),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完成和任期工作总结。任务之二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学校工作实践中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开展研究,三年内完成1项以上省级教育科研课题任务。每学年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或管理研究论文2篇以上,任期结束时要有工作室成果汇编。任务之三是成果推广。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要以论文或研究报告、专著、讲座、公开课、报告会、专题片、现场指导、校内外培训等形式进行推广。任务之四是开发整合教育教学优质资源。利用学校网站和内部网络,根据学科特点建立自己的特色网页,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视频课例观摩、成果辐射推广的园地,实现校内外优质资源共享。任务之五是建立研修员档案,定期向校长汇报进展情况,接受校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检查、评估、考核和终结性考评。

学校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入驻名师和研修学员已通过开展专家辅导、确立课题、建立微信群和个人博客、录播公开课、微课教学实例资源库建设、专题理论学习研讨、协作区校际交流、师德演讲、工作室资料档案建设等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名师倾囊而授,学员刻苦好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专业发展成长教师

教师发展成长学生

师生发展成就学校

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创建工作三年来和成立名师工作室一年来,我们充分认识到没有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就失去了根本;离开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支撑和内涵,成为空中楼阁和镜中画饼。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原有建制的基础上,增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且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同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结构、内容、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为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年来,我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人人有专题,年年有成果。先后有十个研究课题获省级立项,已结题的四项中三项获省级一等奖一项获二等奖,其中《和乐学导评创教学模式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获省一等奖并在三门峡市直小学进行了推广,参与研究的中青年教师达到五十余人,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三十余位教师在省市两级优质课赛讲中获一二等奖,其中青年教师王艳波的《可能性》一课获得省一等奖,三年中十六位青年教师参加中级职称评审,通过率100%。一支师德师风正、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工作成绩好的优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可靠人才智力支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在全市保持领先的可靠保障。

三年来,我校学生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人数达六百余人次,各学科教学成绩长期在全市保持领先水平,优秀学生代表赵浩然同学2013年荣获全省十大美德少年光荣称号,十余个学生社团每天都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太阳花童声合唱团在不久前举行的“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比赛中荣获全国银奖,并将于本月底应邀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正赛和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美丽的校园已成为学生们流连忘返的成长摇篮。这一切都来源于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所提供的强大人才支持。

学校是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展示才

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阵地和载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将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在不远的将来把学校建设成豫晋陕金三角地区特色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篇10

班级:工程管理学号:姓名:

摘要:

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应依赖于培育和构建一种用较快的速度与效率、较低的成本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建筑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组织,国内建筑行业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一些建筑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一味地多揽任务,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结果是产值上得快,效益却增长缓慢,在竞争中力不从心。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行还存在着一段距离,在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我国的建筑企业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同行水平。但我国建筑企业也具有国外建筑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与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比,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建筑成本较低,在同等条件下,比其他国家的建筑企业更有竞争力。面对挑战,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大型建筑企业必然选择,迫在眉睫。

正文:

如何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可从内外两条途径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内部途径为主,外部途径为辅,双管齐下。

内部途径:

首先,要制定好长期的战略规划。我国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按服务功能区分主要有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几类,每年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建筑企业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发展非常不平衡,综合实力十分欠缺。当前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任何产业都具有行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目前进入的产业在未来都会逐步走向衰落,企业现有的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着竞争对手的复制模仿和市场需求特点的变化而不断被削弱,甚至会从根本上被新的市场需求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制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长期发展战略。

战略必须建立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要做到与众不同。它要求企业家精心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表达一种独特的理念,并创造一个唯

一的、有价值的、涉及一系列不同经营活动的地位。战略管理是企业为获取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而进行的一个投入、决策和行动的完整过程。因此企业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资源、能力和竞争力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因为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战略定位还无法保证持续的竞争优势,一个有价值的定位会吸引现有企业去模仿而导致失去其独特性。因此,持续性战略需要转换。

战略可看作是建立对抗市场竞争力量的防护措施或看作是在建筑行业的薄弱的地方寻找地位。建筑市场的产品或服务范围是由业主决定的,是一种典型的以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建筑企业必须及时分析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动向,面对竞争,同时可采取一定的策略回避竞争区域,确定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地位。

因此,建筑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明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明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制定出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当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移,重新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技术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在行业生存及长久发展的基础,因此技术创新仍是企业立身之本。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对建筑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新机具、新方法的推广普及,使得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飞速增长。另外,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如机械、电子、化工及其他最新科技成果,被应用到建筑业中,也会极大地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建筑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优化建筑业结构。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建筑业的生产要素投入不断改变。从要素密集程度看一般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出依次从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向

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进。

国内外建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过度竞争和收益水平偏低,在市场竞争加剧、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建筑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的大环境下,建筑业市场淘汰将进一步加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进一步致力于成为行业领跑者,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制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方针来完善对企业的管理,使企业的利益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发展机制形成一个统一体。这是体现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内在规律的先进制度,是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深层次的是知识的竞争。如果一个建筑企业内部学习和变革的速度赶不上外部变革的速度,这个企业就会失去优势并走向衰亡。学习型的组织富有创新性、开放性,能够时刻关注外界的变化,而且自身跟随外界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学习型组织从本质而言,就是能在学习上保持持久的优势,并有持续创新能力去不断开创未来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将使企业获得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激发企业内在的学习、创新能力,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入动力。

最后,企业要养成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能使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业要求得生存,保持企业优势,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促进传统企业文化的转轨变型,重构新的企业文化结构,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层次,使企业在其文化意识与文化行为的和谐促进中得以不断壮大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企业文化内涵等核心竞争力层面上。构筑体现时代特征的建筑企业文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建立永续型企业目标的内在要求。

外部途径:

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

新的交叉知识。我国建筑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能力互补为前提,以诚信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组成战略联。通过战略联盟,各建筑企业能够互相分享由于技术互补和优势互补而带来的成果,共同构成超越其他企业的优势地位。国内的建筑企业通过与国外大型建筑企业合作,还可以学习它们先进的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建筑企业选择联盟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战略联盟分为跨行业的联盟合作关系和行业内的联盟合作关系两大类。不同联盟对象的选择在弥补企业劣势增加企业优势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建筑企业应该在充分认识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选择联盟伙伴,构建战略联盟。

我国很多大型项目采用国际招标方式,由于我国建筑企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较为了解,国际著名建筑承包商为了抢占我国工程市场,提高工程中标率,往往愿意与我国建筑企业组成跨国联盟。一旦工程中标,国际承包商从总部派出一部分技术和管理专家,但更主要的是利用与我国合作企业的人员。这部分人员由于需要严格按国际标准设计施工工程项目,执行国际惯例,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被我国合作企业消化吸收,减少了我国企业迈向国际化目标中可能要走的弯路,也为企业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这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常用方法。

培育忠诚稳定的客户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良好的客户关系是任何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也不例外。作为建筑业主体的建筑企业在历史的进程中己成为纯市场化运作的竞争实体,在不占有任何国家资源的情况下,只能靠自身的实力打拼赢得一席生存之地。在当前我国建筑市场日渐规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有效占领市场、赢得客户资源、谋求更大的利益空间,是所有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今,当客户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多侧面、多层次的组合,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尤其是建筑行业在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兴衰。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息识、有目的、主动地去实施企业形象战略。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形象战略的实施应考虑到一下几点:

一、树质量意识,创名牌工程。

二、要把施工现场管理纳入企业形象战略。

三、旌工现场既是连接社会和企业的结合部,又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

四、提高建筑企业素质是实旅企业形象战略的关键。其中,企业素质的作用尤为重要。企业素质包括领导者素质、员工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它决定企业综合施工能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重合同、守信誉是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

六、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建筑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科技创新是建筑企业知识形象的标志,为了保证质量、缩短工期、获取利润,就要在管理与科技进步方面开挖潜力。

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建筑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建筑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从实际出发,科学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保障建筑企业能够不断的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宋体核心竞争力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有效战略领域。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当企业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用于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就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发展。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不断调整提高,克服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

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建筑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深,许多具有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和以及在资金、设备、技术方面占有优势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纷纷抢摊中国市场。一方面是国内建筑市场加快了融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步伐,最终将是国际化的市场;另一方面是国内建筑企业参与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建筑业企业不可避免地面对国外建筑业企业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中国建筑市场国际化的同时,我国建筑业企业也面对着全球巨大的建筑市场,“走出去”战略对企业的经营要求不仅要立足于本国市场,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和国际化经营的视野。国际化经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未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内建筑业将从单纯的国内经营阶段进入到国际竞争阶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关键。

总的来说,要想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构建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第八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企业核心竞争力》 法律出版社,1998

上一篇:企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下一篇:塑料改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