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读后感(共7篇)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 篇1
公共行政学论文
题目:浅析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2011
学 生: 学 号: 院(系):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网络工程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年 11 月25 日
浅析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上周六我们班团支部组织了一次养老院慰问之行,在临去前当然做了相当大的准备工作,还问了曾经去过的同学,结果她们立即说,给老人买的东西最好亲自给老人,分到他们手里,上回他们送去的东西都被院长等直接放在办公室„„其实当时我就郁闷了,这才能买点什么东西啊?想来不会腐败到这种程度,一点水果,一点奶粉也不怕寒掺,可是我更不能想象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消极的心去看待那还没有接触到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的社会画卷。
为什么人会如此看待这个社会?我想恐怕是贪污腐败的例子看得多了,在还没有接触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先天印象。如果在不防治腐败,恐怕以后所有的孩子都要带着有色眼镜和厚厚的戒备迈入社会了。试问一个国家的人们连政府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为了将来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和谐,腐败的防治迫在眉睫。
一·腐败的成因
在当代中国,腐败现象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现阶段有特定的内涵和处延,它不是泛指一切社会的丑恶现象,而是特指公共权力的滥用,主要包括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官僚主义;二是违纪、违法行为;三是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行为。
一般的政府人员进行腐败一般有以下几点原因
1、腐败收益
腐败的诱因是按一定概率计算的腐败的私人收益,它决定于对于腐败的查处概率和腐败收益,前者和腐败诱因成负相关关系,腐败受益则与腐败诱因成正相关关系。假定查处概率是一个常量,则腐败收益直接决定着腐败诱因的变动,腐败收益n越大,腐败的诱惑力就越大,腐败行为就更容易发生。
2、查处概率
假定腐败的收益一定,显然查处概率越大,腐败的诱因就越小。假设腐败撤出概率趋向于0,则腐败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始终得到满足,任何腐败的发生都几乎不会受到查处,那么全社会的腐败必定会甚嚣尘上。
3、公职人员的薪金
在腐败的诱因既定时,腐败者的私人成本包括薪金损失和惩罚损失两部分。在当前薪金一定时,查处后的收入与腐败净私人成本呈负相关关系。如果腐败受到查处后被解雇,并不得重新就业,即 现职位薪金成为全部损失薪金。反过来来说,如果解雇后重新就业的薪金很高,则腐败就没有收入损失。如果不考虑额外的惩罚,那么,调高公职人员的收入就会抬高腐败的私人成本,使其相对于腐败的诱惑力来说变得更大,无疑可以对腐败起到约束作用。虽然足够的薪金收入 并不是防止公共部门接受贿赂的唯一解决方法,但这样做至少可以减少接受贿赂的人数。
4、惩罚力度
腐败的私人成本由薪金损失惩罚损失构成。惩罚损失越大,腐败的私人成本就越大,参与腐败活动的激励就会降低,腐败诱因就越容易受到遏制;反过来说,对于腐败行为的惩罚力度越小,腐败的私人成本就越小,腐败就容易泛滥。
5、其他因素
对于腐败分子来说,腐败行为还有没法用经济方式来衡量的道德成本和博弈成本等。道德成本即对违法行为的一种心理负担,腐败者在作出腐败决策时,必须突破来自其自身的种种心理障碍,改变其道德观念,放弃循规蹈矩的操行,担心一旦腐败暴露,来自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等。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的道德约束实际上是一种“差别性约束”,只有对那些能给予“虔诚商品”(Piety commodity)以较高标价者才有约束力。通俗地说,对于本身就缺乏道德感的人来说,道德成本几乎不存在。博弈成本即指腐败者为了掩饰其腐败行为不被发觉,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腐败分子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腐败活动、躲避被查处惩罚,有些贪污腐败分子吃不好、睡不好、整日提心吊胆,这也是一种代价,也会对腐败行为的发生产生影响。二·腐败的防止
在治理腐败过程中,过去长期以来注重以惩治作为主要方式,而忽略了对腐败的事前预防,这样使得许多腐败分子在利益面前往往禁不住诱惑,甚至抱着侥幸可以逃过惩罚的心理和“博弈”的态度去进行贪污敛财。虽然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党纪国法的制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分子贪赃枉法的现象存在。因此以惩治为主的治理腐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将反腐败的重点放在预防的层面;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了要加快推进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对于腐败的防治,可以参考一下的以下几点。
1立足教育,从严要求。我们要深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努力构筑防腐拒变的思想肺线,增强领导干部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我们要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掌管人、财、物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开展警示教软,对未暴露的腐败分子未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使他们存在侥幸心理,因此导致腐败现象的蔓延。
2.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落实乏力,形同虚设,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一大原因。为了防治腐败,我国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像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等,但这些制度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成了空谈。
3.认真从严考察选用人才。用人不当、推荐先察也是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原因。有些单位在使用人才上不能任人唯贤、唯能,而是唯亲、唯朋,这样出现问题能相互遮盖,有问题不便清除,为腐败行为创造了方便条件。育,案为鉴,吸取教训,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教育,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三·腐败的治理
很显然,腐败的治理不是但司法一方可以完成的。要从根源上杜绝腐败必须是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1、借市民社会之力反腐败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之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市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市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尤其是80年代后得到了长足发展。鉴于此,在我国建立一个有效的反腐败的市民社会,也许“任重而道远”,但并非不可能。一方面,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构成市民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日益生成、壮大,主体意识增强,必然要求以不同的形式和渠道表达他们的意志和利益。这意味着政府控制的权力必须从集中走向分散,市民社会必定将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潮流。同时,国家有意识地对市民社会进行催化培育也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培育并不是超姐代厄、人为地建立一些组织强加给社会,而是要从现有社会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民间组织中选取有利于市民社会发育的社会自组织的萌芽加以培育,对其加以保护和鼓励,帮助它迅速地发展壮大。
2、与国际合作,开放性地反腐败
腐败的跨国化趋势,使得反腐败事业仅靠某一个国家的单独力量很难完成。针对腐败问题的跨国化趋向,我国应该加强对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回应,吸收国际反腐先进经验。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积极加入到国际反腐败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去,并发挥我国作为政治、经济大国应有的作用。如积极参 与并响应1998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国际合作打击国家商业往来中的贪污贿赂行为的协议》,同时配合世贸组织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导向的同时,加强其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特别是供应商监督。
(2)参与区域间反腐败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对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做出回应。例如,对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反腐败非政府组织一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行贿指数测评予以反馈等。透明国际的这两个指数评估的影响力不容低估,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依此来判断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以决定是否给这个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我国应充分考虑到指数对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的影响,根据指数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中有所借鉴。
(3)加强与各国的司法合作.首先,与各国签定充分的引渡条约,为惩治外逃的腐败分子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坚决拒绝为被通缉的外国腐败分子提供“安全天堂”。我国目前己经与约10个国家签定了双边引度条约,相对于世界上近200个国家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赖昌星案就是因为我国与加拿大没能达成引渡协议,至今主犯未被归案。
其次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防止和对付腐败分子赃款的转移。腐败分子将腐败所得或转存外资银行以躲避追查,或干脆转移到国外,既严重破坏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给查处和追赃带来很大难度。为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需积极配合国际社会制定类似“赃款分割协议”的国际法律文书,以交流信息、展开调查、追踪资产、打破银行保密的限制,使腐败所得无藏身之处。
3、对重要岢位的铺导干部实行轮换制。对管理人、财、物等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满一届后,应进行轮换,同时加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6、强化监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喇约机制。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使人堕落。许多腐败案件都反映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制约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党赶}婚、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种形式的监督作用,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环境。
为了有一个人相对和谐,能够安心的社会环境,我们应合理行使好法律赋予我们的监督权,在沿河要求自己的同时,做社会的主人,让腐败远离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的美丽家园。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 篇2
行政的意涵大概有几种:第一, 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看, 行政是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的独立领域;第二, 从政治—行政二分的角度来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制定, 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第三,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 行政则是涵盖管理学理论、方法与相应技术性思考的内容。结合以上三种观点, 行政的涵义应该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组织, 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对公共事务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合。
那么, 公共是指什么呢?
公共 (public) 相对的是私人 (privat e) 。公共行政不同于私人行政, 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基于公权力的保障, 在全社会中享有普遍的权威, 而私人行政的权力仅与私人契约和约定有关;公共行政向社会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而私人行政提供的是私人产品;私人行政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和评价标准, 而公共行政还要兼顾公平性、代表性、透明性等;公共行政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私人行政则依靠私人资本投资;公共行政是“法不授权不可为”, 而私人行政则是“法不禁止皆可为”;公共行政接受来自公民和社会的广泛的监督, 形成“金鱼缸效应”, 而私人行政出于商业机密的保护, 透明性较低。
同时, 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政府行政。公共行政主要是公共权力的行驶, 其载体可能是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具有普遍权威的主体。戴维·马修斯说:“公共与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 公共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在政府, 这种政治关系则通常是一种垂直关系 (从权威到下级的关系) 。”
公共到底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 公共意味着:
第一, 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部门或机构, 包括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等, 而不是私人组织。公共部门或机构可以简单界定为具有普遍成员资格的非营利性机构。
第二,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须胸怀“共同的善”。公共行政的执行者是人民受托者, 他们的合法性并不来源于个人的价值体系, 而应来源于人民的同意。换句话说,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承担着特殊的伦理责任。
第三, 公共行政意味着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公共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判断并试图放大自己的利益。但是为了在公共社会中生存, 则必须试图寻找自己利益的边界。在这种利益的权衡下最终形成公共理性。
第四, 公共行政呼吁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公共行政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指出:“当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寻找公共的意涵的时候, 便会发现公共与公民的角色密不可分”。在弗雷德里克森与芬纳之争中,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民的构成庞大且充满差异性, 所以说公民的意志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芬纳则认为公民是睿智的, 他们由各种有识之士构成。同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公民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他们在决定是否参与公共事务前, 会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考量。而由于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等特征, 公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 往往会选择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威尔逊曾在《行政学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提到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历史比较法是进行行政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而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界限, 也使得这种比较研究更加可靠。“如果我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人在敏捷地磨着一把刀子, 我可以借用他磨刀的方法, 而用不着借用他可能用刀子犯谋杀罪的动机”,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法国人或德国人的行政实践时, 没必要关注其政治和宪法方面的问题。最后, 威尔逊说, 这种比较研究将使行政管理“有资格进入政治研究的最高级和最有成果的重大分支学科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 管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1916-2001, ) 是探索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光辉典范。在西蒙在其代表作《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1947) 中指出,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只能得到“行政谚语”, 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 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寻求新的途径。
西蒙的行政学理论尤其是决策理论建立在现代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西蒙在对德怀特·沃尔多《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的回应中指出, 仅仅研究政治理论是不行的甚至是危险的,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研究公共行政学来说十分重要。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绝不是民主行政进程中的绊脚石。实证主义由孔德提出, 根源于对柏拉图观念论的批判, 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主张朴素实在论, 在认识论上则主张主客观二元对立, 在方法论上采取实证的实验法以证实假设。而后, 实证主义逐渐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 施利克提出了形式真理与经验真理, 即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形式真理 (逻辑实证) 仅仅是形式上的推理演绎过程, 事实上是一种符号关系上的同义反复;经验真理 (经验实证) 则是以经验为判断, 以事实语言为基础, 关注命题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通过事物找到本质, 是用符号和法则串联起来的概念体系。西蒙正是秉承了这种方法论的精髓, 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科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颜昌武, 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 篇3
【关键词】 威尔逊;行政学;框架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以其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为公共行政学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篇发表在《政治科学季刊》上的论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力图阐述行政科学的独立性和其他特点,并用形似散漫的结构集中讨论了从“行政科学的产生”到“地方与联邦自治”等几个主题,全面地将公共行政科学与政治学中进行了区分。
一、文章结构梳理
为便于分析,现将论文结构图整理如下:
论文结构上的特点也从语言中得到充分运用,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都有威尔逊设问的提出,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逐步深入,从行政学存在的原因,到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从普鲁士国王的成功经验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专制的存在,从美国人民主权到对公众舆论的评价,从历史经验的缺乏和客观现实的限制到提出宪法与行政问题的区别,又从公众舆论的特点提出文官制度的理想模式,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二、文章内容分析
在对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比较细致的梳理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咀嚼其中的精髓。行政学的产生和所有的学科一样,独立学科的产生既需要时代背景的孕育,也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而威尔逊的这篇论文正承担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角色,而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则在《行政学研究》里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民主制度的建立,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得行政管理已经不再处于阴暗不为人所重视的角落,而为了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所认识。
谈及行政学的产生,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据威尔逊的论文,“美国的学者迄今都没有在这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行政学的博士都产生在欧洲。” “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而对于行政科学首先在欧洲得到重视,威尔逊认为是欧洲政府的垄断性使其迅速采取的各种手段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在欧洲更为便利。行政科学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时间为何“姗姗来迟”,既然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最明显的部分,经历了和政府本身一样漫长的岁月,那么行政学产生如此之晚,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从理论上看,政治学研究的结构性倾向导致了人们对行政的忽视,而政治学的这种结构性倾向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的结构方面”,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并没有在政府工作方面遇到大的困难,加之对国外行政学研究的不重视,行政学迟迟没有在美国得到充分的发展。
1.阻碍因素
对于当时的美国,一切政府工作的原则首先就是自由,但分散的人民主权并不能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任何便利条件,只是使得类似“集体的无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行政权力行使更加困难而已。这在“以投票决定一切”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对公众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需要间,似乎没有一个平衡存在,而控制着权力的公众舆论并非一个理性的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沿袭和偏见时时刻刻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从而使得“教育”变得必要。威尔逊提出,即使是教育,在民主主权下,也有其格外的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对真理表达的清晰性和平易性要求很高,而这却不是那些管理者所能做到的。
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威尔逊给你个提出了四个需要注意的阻碍因素:①人民主权的分化;②改革为大众接受的困难性;③对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困难性;④对真理表述为舆论接受的可能性。威尔逊认为这些因素在美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2.行政学研究的题材及特有目的
在这一部分,威尔逊似乎在重复强调前面已经提到的“行政学与政治学二分”框架,但事实上,威尔逊只是在用学科间的比较的方法使得行政学更为清晰地呈现,避免混淆。他首先论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引用德国学者的话说明“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有的范围之外”,最后,他对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表明只有宪法原则下的自由才是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行政管理下的自由仅仅是其程序上的实现。
在比较后,公共行政的概念便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在这一部分,威尔逊对宪法的作用进行了界定,认为要区分“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只有承认行政官员的主动性才能保证行政有效率。对于“分权”问题上宪法与行政管理的冲突,威尔逊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认为民主制度下的分权,只有在“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下形成对责任承担者的激励,才能使得民主分权下文官的行政效率。
3.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
正如开篇所提出的,“大多数人以前仅仅听命于政府,现在他们却指导着政府。有些国家,政府曾经对朝廷惟命是从,而现在却必须遵从全民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舆论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如何理解此时公共舆论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对于公共行政的职能界定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威尔逊认为“公共舆论对行政管理起权威性评论家的作用”,但紧接下来的三个段落,威尔逊从美国的投票式决策、舆论的教育问题等来限定了舆论对行政管理作用的范围,这样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一个部分,实质上承接了上面他所阐述的关于“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的论述,同时,也紧紧扣住了其“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的中心。看似讨论舆论与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实质上也直指向论文的中心。
4.公共服务机关的后备人员
一个学科的正式诞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独立教育体系或者科目的出现,对于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威尔逊集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文官后背人员的准备方式。其提出的“理想模式的文官制度的方式——选举和经常性的公开协商”以及“竞争性考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选择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
5.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每一门独立学科都有其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威尔逊认为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具有相似性——结构性相似以及合法目标的相似。从而构成了其认为引进外国行政制度的可能性,在排除成见和严格区分政治和行政的前提下,威尔逊在这一部分提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方法。
许多西方学者至今仍认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威尔逊虽然在论文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比较研究的主宰地位,但事实上他已经将比较研究的方法带入了整篇论文的写作,这是符合当时美国的的时代特征的。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当时政治与行政仍然不分界限的情况下,政治格局的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行政格局的改变仍然没有定数,在此,威尔逊提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行政学明显对美国当时的行政需求相
符合。但无疑这也对后来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原则对于当代政府改革的启示意义
如果对于二分法的探索只停留在其理论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政府改革来说,首要条件是认清本国行政体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理论的精髓推行政府改革方案。这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政府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政治与行政进行二分,有利于政府在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政府实际上面临着两个不同的行为领域,即威尔逊所说的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此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参与统治和治理过程的行政人员,应该明确区分政治与行政二者的不同”。中国特有的党政关系导致了政治对于行政的绝对主导地位,使得行政部门不能独立负责地行使权限。再者,由于党政很难分开,行政行为实际上由党组织来决定,甚至以行政部门内党组织的名义来实施。笔者认为,在政治领域应该用政治方式,而在行政领域则宜采用行政方式,反之,用政治手段去解决行政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而若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政治问题,同样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且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问题。二分法的观点如果把握得当,有助于政府管理者辨别政治问题和行政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政府的行为方式。
(二)对保持政府稳定的作用。政治与行政二者的活动领域、运行规律都各不相同。政治是不稳定的、排他的和混乱的,行政是稳定的、专业的且有秩序的。用政治冲击或代替行政都会引起国家的动荡,不利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持政府的稳定,并启示我们应立足于政府改革的实践方面,在政策制定领域注重民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行政领域则应更加注重效率,使政治与行政都能得到充分
地发展。
四、研究意义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即“政治——行政二分”。虽然对这个框架的合理性一直以来受到质疑,但不能不承认它仍然是“催生”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标志文献。这个分水岭的确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学科理论方面,威尔逊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显然也对当时的政治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时在美国,面临着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侵蚀着公共行政系统导致低效率、声名狼藉的重大问题,此时关注行政问题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威尔逊“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前提下,显然已经对“承担责任必不可少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阐述。威尔逊为了能让政府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高效率执行决策的重要性,在论文中对“职责”、“舆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论文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比较研究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方法。这在部分程度上承认了公共行政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也为今后比较行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美]罗伯特·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亚平.浅议两分法的产生及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5):23-25
[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彭和平,竹立家译.论新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8-316
[9]伍德罗·威尔逊,彭和平,竹立家译.行政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27
[10]丁煌.西方行政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92105
[1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33-150
[12]胡象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思想渊源及其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1999,(11):13-15
工商公共行政学 篇4
掌握本学科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和标志性人物与事件;公共行政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基础;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畴;公共行政的一般原则;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熟知政府职能体系及其演变、政府责任、政府组织结构和人事行政;熟知基本的行政方法、行政行为、行政改革、行政环境、行政监督、行政评价及绩效考评等基础知识。
对公共行政学理论动态和进展有较好的把握,关注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行政实践问题,并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层次的专业分析。
复习建议:
1、主要参考文本
(1)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拓展学习建议
(1)阅读重要的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
(2)阅读对公共行政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经典著作;
(3)查阅国内外主要专业期刊;
(4)关注相关时政要闻。
【618 政治学】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基本内涵、研究领域、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包括政治的性质、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等,同时要求考生具有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上述政治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考生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为⑴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第三版;⑵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其中尤以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三版)为主。
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国家与政府;政党、政治社团与社会力量;政治统治、公共治理与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与政治民主;人权等。
公共行政学复习资料 篇5
一,简答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2.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
(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3.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公共物品的提供;(4)无知和非理性;(5)不平等问题。4..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5.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①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②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③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④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6.简述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7.简述行政体制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严格的系统性;(4)相对的滞后性:(5)历史的继承性。8..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3)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9.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机能制的优点:(1)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2)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3)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陷:(1)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2)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10.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
(1)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又称为专家权;(4)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11.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
(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12.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13.简述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预测原则;(2)信息原则;(3)可行性原则;(4)满意原则;(5)成本效益原则;(6)公平与民主原则;(7)法制原则;(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14.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15.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哪些要点?
(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2)行政执行时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得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5)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16.简述行政执行的原则。
(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17.简述行政协调必须遵循的原则
(1)依法协调的原则(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18.简述行政监督的特点。
(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19.依监督的主体化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
20.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二,论述题
1.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2.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3.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4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5.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6)法制性。
6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7.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8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9.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0.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对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11.试述应该从那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
(1)行政监督主体有三方面主体构成(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季芹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关联的机制(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4)从价值特征方面。揭示行政监督是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12.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的原则(2)事实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正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13.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
(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4.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15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从新配置行政权力(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6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镇中开展,(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17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5)用人和家人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18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3)社会演变的要求(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19对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伦(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适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质量。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3.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4.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5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7层级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8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9行政领导——所谓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10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1.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2.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13.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14.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15.经验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16.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17.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得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18.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19.广义的行政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20.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21.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率之间的比例关系。
.2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绩效评估是指公共组织通过一定得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公共行政学心得体会精选 篇6
面对繁杂难解的范式变化,我们从行政学的源头---古典行政学的学习开始,探根究底,一步步拨开行政学这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社会学科的神秘面纱。一提到古典行政学,自然就不能绕过两座大山: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政治学》中不仅包括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思考,更隐含了丰富深刻的行政学内容。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将城邦的政治运作分为三个部分:行政、议事和审判,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将行政管理问题独立出来,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不仅成为后来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分权理论的起点与历史渊源,而且为后世的西方学者专门研究国家行政管理问题提供了依据与借鉴。其次,亚里士多德还创造性地研究了行政职能、行政机构设置、行政人员任用等在城邦政体下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他还提出了法治和依法行政的最初观念,为后来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问题提供了丰富的途径。
而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时代的不同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造就了亚当斯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对于国家和市场关系、民主和效率关系的理解。
《国富论》中关于两组关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政府只是“守夜人”,市场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政府的职能只限于在市场不起作用的地方,以不损害公民利益的方式行使极为有限的必要的管理权。斯密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归为三项:
(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外来侵犯;
(2)保护社会上的个人安全,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和压迫;
(3)建设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亚当斯密认为,除了这些最低限度的职能外,政府的适当角色就是尽可能地远离经济生活之外。
斯密的思想在当时得到普遍认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的名言“最少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是这一思想的典型写照。
亚当斯密的这一观点暗中契合了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自由主义政府思想。洛克在他的著作《政府论》中提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政府除了保护财产之外,没有其它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洛克的这种关于自由主义政府的思想是斯密“守夜人”政府思想的源泉。
除去在个人财产保护的观点上,洛克在《政府论》中还有对政府立法权的精辟论述,他写道:“国家的全部权力,再由国家把它交给立法权,所以立法机关的权力也不能超出此种限度。他们的权力,在最大范围内,以社会的公众福利为限。立法或最高权力机关不能揽有权力,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而是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否则,他们的和平、安宁和财产就会仍像以前在自然状态中那样很不稳定。”他还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下分权的思想,将政府的职能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而且三个权力往往是分立的,这为后来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古典行政学思想便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当中对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行政管理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了“随时撤换和罢免由普选产生的代表”、“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官僚”等行政学组织理论的经典论断,更进一步丰富了行政学的内容。以上便是近几周我对于古典行政学学习以及相关内容的基本心得。
此外,结合蓝志勇、陈国权的《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言理论评述》和李文钊、刘方的《试论公共行政学理论的范式变迁》,我对于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式变迁和范式变迁背后国家与市场、民主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演变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我认为成为范式的理论不具备垄断性和排他性,而是与以前的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一个行政学的理论大厦。范式不是永恒的,一旦新的理论优于旧的理论就成为新的范式,即发生了范式的转移。但范式与范式之间又有着规律性的东西,从根本上操纵着范式的变迁:
1.都围绕着效率与民主的博弈这条路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正是由于对效率与民主的侧重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一发展过程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且是效率与民主逐渐走向协调的过程;
2.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是逐步走向协调的过程。由最初的争论激烈的价值中立发展到没有严格的要求的过程;
3.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过程是由静态到动态,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由传统的单一价值主导到后来的多元价值并存,开放并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下,相信公共行政学会有更新的变化。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 篇7
一、填空题 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 的社会。政治化 P3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P10 3.“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P10 4.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P12 5.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P36 6.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______。霸道 P34 7.___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P58 8.___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P45 9.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____________。马基雅维利 P44 10.密尔将人类行为分为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行为。涉己、涉他 P63 11.___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P62 12.____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P62 13.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P62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 的产物。私有制 P88 15.政府以_____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P94 16.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P95 17.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P104 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 P36 A 民粹主义 B 民本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9.()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 P58 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10.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 P73 A 说服方式 B 命令方式 C奖酬方式 D 规范方式
18.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P115 19.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________。参政党 P130 20.__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P137 21. 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___和多党制。一党居优制 P127 22.在西方,________是伴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衰落、自治城市的兴起、社会角色的日益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而逐步孕育生成的。市民社会 P118 23.政治秩序是用来描述政治生活的_________、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概念。有序性 P145 24.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P164 25.政治秩序并不要求预测人们的行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之间的________行为。合作 P145 26.(无)27.(无)28.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用 P169 29.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P170 30.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P174 3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P170 32.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P153 33.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P210 34.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P197 35.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P200 36.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P211 11.()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 B C D P71 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12.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 P116 A 叔本华 B 黑格尔 C 康德 D 哈贝马斯 13.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A B C D P78 1
37.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_______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P244 38.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都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____阶段。福利化P245~246 3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秩序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__________精神。宽容和理性P253~255 40.全球化的内容以_______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经济 P259 41.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P271 42.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P289 43.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P280 44.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P297 45.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P291
二、选择题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P4、P10 P43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2.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 P10 A孔子 B 韩非 C庄子 D 荀子 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 B C P11 A 法 B 势 C术 D 权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 B C D P27 A 经济分析方法 B历史研究方法 C 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 5.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B P21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6.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P43 A 城市 B 城邦 C 法律 D 国家 7.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 B C P42 A城市国家的观念 B 城邦的理论 C世界国家论 D 直接民主理论 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A 受教育权利 B健康 C 选择职业 D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14.“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A B C D P108 A 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 B 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C 保卫国家不受侵犯 D 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15.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16.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体现了法治原则。A B C D P100 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制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 P102 A 专制君主 B 贵族 C 二元君主制 D 寡头制 18.当今世界,()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 B D P105 A 法国 B 中国 C 德国 D 日本 19.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A B C D P110 按:此条重出,与15条同。A 行政机构 B 国家元首 C 司法机构 D 立法机构 20.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政党。A P124 A 核心会议型 B 精英型 C 支部型 D 代表性 21.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 B C D P141 A 合法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22.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等。A B C D P140 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2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B C D P137 A 农民组织 B 青年组织 C 工会 D 妇女组织 24.社会主义将()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A 民主法治 B 三权分立 C 依法治国 D 议行合一 25.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所应追求的目标。A P161 A 治理 B 民主 C 法制 D 法治 26.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 B C D P165 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27.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精神的结果。D P164 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平等协商 28.社会主义将()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 P154 A 司法独立 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29.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等。A B C D D P186 A司法监督 B 行政监督 C 立法监督 D 政党监督 30.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 P185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31.一般来讲,()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 P187 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32.()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A B C P182 A 美国 B 法国 C 英国 D 意大利 33.新闻舆论的监督方式主要有()等舆论形式。A B C P191 A 调查 B 报道 C 评论 D 批评 34.特定的政治符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B D P238 A 凝聚意义 B 代表意义 C 表现意义 D 象征意义 35.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A B C P197 A 政治态度 B 政治信仰 C 政治感情 D 政治观念 36.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作为其基础。A B C P228 A 机会平等 B 个人责任 C 公民和社区动员 D 自治 37.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 B P217 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38.在成年阶段,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来实现。A B C D P237 A 日常社会生活 B大众传媒 C 政治实践 D政治活动 39.()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 P215 A 自由主义 B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路 40.从广义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 P252 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政治共识 41.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是指政治的()过程。A P243 A 现代化 B 民主化 C法治化 D法制化 42.渐进——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为典型。C P246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法国 43.()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 P251 A发展经济 B共同富裕 C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44.宪政的核心是()。D P256 A.形成公民社会 B.依法治国 C.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45.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 B D P250~251 A.权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46.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民主2
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C P272~273 A.自由 B.代议制 C.直接参与 D.间接参与 47.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实现民主化的方式是()。C D P293 A.暴力革命 B.军事战争C.妥协 D.选举 48.()是天生的民主派。B P296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49.民主的限度包括()C D P237 P285~287 A.以不干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注意:A错。应是“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若A为“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则选A、C、D 5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 P290 A.19世纪 B.20世纪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P14 2.行为主义: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P52 3.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P66 4.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P68 5.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P79 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P90 7.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P122 8.政治社团: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P131 9.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它是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P136 10.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P145 11.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P151 1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P170 1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P186 14.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P197 15.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P211 16.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P156 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P244 17.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P244 18.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P254 19.民主化: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P289 20.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P267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P12~14 ⑴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⑵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⑶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⑷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P14 政治就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
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⑵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⑶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P34 ⑴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⑵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⑶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⑷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4.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9(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⑵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⑶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5.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P68~69 ⑴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⑵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⑶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⑷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⑸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6.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P79~81 ⑴自由权,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⑵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3
7.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P97~100(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⑵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⑶ 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P97~98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其次,人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9.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P99~100 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⑶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⑷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权力必须依法行使;⑸司法独立。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P122 ⑴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⑵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⑶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⑷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11.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P131~133 ⑴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⑵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⑶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⑷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1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P148~150 ⑴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⑵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⑶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⑷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13.善治的精神P161~163 ⑴契约观念,指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是以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以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包含的要素契约: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⑵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14.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64 ⑴政治色彩浓厚;⑵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⑶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⑷治理方法单一。15.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P177~178 ⑴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⑵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⑶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16.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P180 ⑴普遍选举原则;⑵平等选举原则;⑶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⑷秘密投票原则。17.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P183~185 ⑴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⑵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⑶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⑷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18.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P249~250 ⑴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⑵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⑶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⑷政府的执行危机。⑸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19.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53~255 ⑴秩序原则,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⑵自由原则。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B、有限政府。⑶平等原则。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⑷宽容和理性精神。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B、妥协精神;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0.民主的价值是什么?P282 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⑴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自治”,即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B、“平等”。C、“权威”。⑵经验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B、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P296~297 ⑴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⑵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⑶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P10~12 历史上的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⑵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它将“政治”的本质归结于一种超社会、超自然的力量。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⑶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⑷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⑸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上述看法都具有一些片面性和局限性,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P63~64 4
⑴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⑵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⑶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⑷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3.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P138~139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⑴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⑵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⑶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⑷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⑸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4.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P164~165 善治模式的特征是: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7.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256~257 答案要点: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P216~218 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⑴个人主义原则: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⑵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⑶理性原则: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⑷平等原则: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所以,自由主义支持“知识精英”的原则,认为那是对天才加勤奋这一事实的认可。⑸宽容原则: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6)同意原则: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在自由主义看来,民主是5
为了防止公共权威侵害个人自由的手段和制度保障。自由主义还认为,“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多数的无限权威”——“多数的暴政”,因此,民主政治实行多数原则的同时,还必须实行保护少数的原则。为了防止民主偏离正轨而走上专制的道路,自由主义者主张为民主设防,给民主以限制。(7)宪政主义原则: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政府也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8.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P297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⑴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⑵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⑶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⑷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P237~238 ⑴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⑵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⑶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⑴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⑵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⑷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⑸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 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星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
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
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
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星魂社区:::&D8P#X*L] k!u$H^&U
6、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有你更精彩!2q*gN.wT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
(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8、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dX/L;T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1)人民主权原则;(2)权力制约原则;(3)法治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说来是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bbs.qincai.net-udb80�4Hl7q$G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B
1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有你更精彩!;i(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5、政府组织机构具有那些特性?一般来说,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如下特性:(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16、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星魂社区:::t[6]3C;U
17、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如下是什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9、政治社团具有哪些特征?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20、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是什么?(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
和信仰。(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星魂论坛,免费资源,免费空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有哪些?(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有你更精彩!,p)rkr-|v8H2G3OHV
22、实现政治合法性有哪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lO7J3Wl!Bt
23、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24、善治的效率精神包括哪几方面的内涵?1]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c(2)制度效率,制度效率将两种不同的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制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善治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某一特定治理行为本身的效率,更关注某种制度的影响。(3)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
25、契约观念包含有哪几个要素?(1)自愿;(2)一致同意;(3)责任性;(4)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
26、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治色彩浓厚;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第四,治理方法单一。有
2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bb
2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2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星魂社区:::@q,c7w0}6} 30、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括哪几个环节?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在各国的选举法都有具体规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划分选区。(2)、选民登记。(3)、提出候选人。(4)、竞选。(5)、投票。(6)、计算选票。bbs.qincai.netGZ+AF&DiJ}
3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3、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J
34、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是什么?(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35、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36、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是什么?(1)传统观;(2)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bbs.qincai.net7s-p0D;v,F@
37、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bbs.qincai.netX/Iu0[uJ;E+?-y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38、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bbs.qincai.netcL PEBc a
39、政治革命不同于其他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40、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
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1)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一个有良好社会的政治秩序必然是稳定的,人们将有序地组织他们的社会生活,而不必因为政治不稳定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总损失;(2)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作为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体系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基础保证,只有在政治有序运行的前提下,政治发展的目标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方案逐步得到实现。
42、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43、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b)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4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1)个人的自由权:(2)有限政府。(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民主。(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5、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6、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分)(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1)全球化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星魂论坛(2)全球化的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民族、国家和文化相互冲突和磨合的过程。bbs.qincai.net/k!M%`(U-S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1)直接参与民主理论;(2)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3)精英民主理论;(4)多元民主理论。
49、民主的价值是什么?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50、民主固有的缺陷是什么?(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此外,民主制度避免了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对社会大多数人的奴役和颐指气使,却也为大多数人的盲目性和狂热性的发作留下了空间。、51、民主的限度有哪些?(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发主派?(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少女、情小说, 武侠小说ZxC$i4c;k"tQy
【公共行政学读后感】推荐阅读:
新公共行政学08-28
公共行政学案例及答案08-26
公共行政学作业4答案01-16
电大公共行政学形成性06-18
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读后感09-03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12-31
传统公共行政05-27
电大公共行政05-27
新公共行政09-01
公共行政伦理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