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

2024-08-06

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通用2篇)

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 篇1

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研究

*此文为黄升民教授2008年1月8日在“新媒体与广告接触度研究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稿。

研究背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具备进行城市受众广告接触度研究的条件。从1995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下属的IMI市场信息研究所开始进行城市消费者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的研究,每年出版《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研究将消费者视为生活者,以消费为切入点,展开对消费者多层面、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其中的研究内容涉及消费者各类产品的消费情况、媒介接触情况、有关消费的社会生活态度与意识等各个方面。对于每一类产品,均有涉及广告对其购买及使用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态度与意识中专门设定了有关广告的相关问题,等等。在年鉴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进行着相关课题的深化研究,如专著《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将研究视角锁定于消费者分层;专著《多种形态的中国城市家庭消费》关注家庭消费角色扮演;博士论文《分化与重聚-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重新解构》的历时性研究着重梳理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博士论文《1979-2006:中国城市居民广告意识变迁研究》聚焦于城市消费者广告意识的变迁。这些研究积累都成为本次广告接触度研究的良好基础。

本次研究从媒体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展开,其研究意义也因此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广告的快速增长的现实引人注目。相关的信息与数据信手拈来:截止到2007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72亿;楼宇电视发展势头强劲,以分众为例,楼宇电视发展势头强劲。以分众为例,其2007年营业额超过40亿,比2006年增长100%;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超过5.39亿,手机普及率达到39.9%;等等。相应的新媒体广告市场的发展也异常迅猛:根据艾瑞市场调查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28.99亿元,环比增长27.3%,前三个季度市场规模总计已达69亿元;据易观国际《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楼宇/户外液晶广告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分众传媒占户外液晶广告市场54.7%,推算2007全年户外液晶广告市场收入规模为73亿;业内人士分析,2006年刚刚起步的我国手机广告市场,有望在今年奥运商机推动下,迅速从导入期进入高速成长期,并在2010年左右走向成熟。新媒体广告的发展丰富了广告的种类与形态,也对广告科学的评价与测量提出了更为强烈的需求,本次城市受众广告接触度的研究则是对市场呼唤的积极回应。

学术意义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定

就研究本身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它的学术创新:广告接触的测定、广告接触度指标的建立,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下面主要就前两点加以阐述。总的来说,本次研究构建并测量了较为完成的广告接触指标体系,包括接触率、接触时间、接触地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简约化的广告接触度指标。其创新性在于:

首先,第一次将各类具有不同属性、不同特征的广告置身于一个平台进行受众接触的测定。完全区别于电视收视率、报纸阅读率等媒体接触率的测定,也不同于一般的单一产品广告效果测试。研究真正从受众的广告接触行为出发来测定广告接触程度,所得到的测定结果是纯粹的受众广告接触情况的真实、客观反映。比如,报告中关于受众广告接触排名的结果:“城市受众接触各类广告排名的前五位分别是电视广告(85.0%)、户外液晶电视广告(74.0%)、报纸广告(72.7%)、网络广告(68.3%)、公交车身广告(65.0%)。”这些数据将成为广告投放选择的数据基础与参考:对媒体而言,它们是比电视收视率、报纸阅读率更为基础的媒体选择数据;对非媒体的广告形式或类型,它们成为理性选择投放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其次,在指标的设定上,引入广告接触时间测度。在传统的思维中,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广告,它们本身是不在一个测量平台上的。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可以用时间来测量也可以用条数来测量,报纸广告则用版面、大小来测量,互联网广告、其他新媒体广告、传统户外广告,等等,测量方式不一而足。当我们站在各类广告自身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时,统一测度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通过换位思考,我们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同时借鉴了社会学研究中有关时间分配研究 的思路。事实上关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我们在《2007IMI城市受众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接触研究报告》 中已有所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此,我们确认可以让受众来记录他们的广告接触时间,也就是引入了时间测度作为对于广告接触的测量指标,以实现受众对互不相同的各类广告接触的测量。

最后,是受众广告接触度指标的建立。测量受众广告接触程度,可以用“率”的指标:受众接触某类广告的比例即广告接触率,是根据受众是否接触某类广告来计算的。各类广告横向比较,接触率越高的广告类别,说明其接触的人数越多。也可以用“时间量”的指标:受众接触某类广告的时间越长,广告对其影响可能越大,所以广告接触时间长度可作为广告接触程度的另一个维度的测量。记录受众接触某类广告的时间长度,并计算在总的广告接触时间中某类广告的接触时间所占的份额,各类广告横向比较,广告接触时间所占份额越高的广告类别,说明其受众的广告接触程度越高。同时综合受众接触各类广告的比例和接触广告时间份额两个指标,计算出受众广告接触度(接触率*接触时间份额*100)。受众广告接触度越高的广告类别,说明其在接触率和接触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综合接触程度越高。与一个维度的测量相比,两个维度的测量提供的广告接触程度的信息更为全面。本次研究中,受众广告接触度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电视广告(29.5)、报纸广告(9.5)、户外液晶电视广告(8.3)、网络广告(7.6)、广播广告(3.9)。

二、不同类别广告的定位

就测定结果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来说,最具意义的一点是所测量的和建立的多种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隔不同类别的广告,并因此给出它们各自的定位。比如,用接触时间和接触率综合而成的接触度指标,可以确认那些是大众化接触的广告类别,那些是小众化的广告接触类别。再有,对广告接触时段分布的测量和广告接触地点的测量,可以看到不同类别广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所在。

广告接触度排在前四位的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网络广告和户外液晶电视广告的广告接触率和接触时间份额均高于平均水平,是接触度最高的广告类型。其中,电视广告的优势地位非常明显,这既符合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与总体的广告投放份额相一致。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电视广告经营额为404亿元,报纸广告经营额为312.6亿元,分列传统四大媒体广告额的第一、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就网络广告和户外液晶电视广告而言,与传统媒体中的两类强势媒体广告有如此接近的位置,与它们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户外液晶电视广告以其移动广告的特性,在白天时段,随时随地与受众形成接触机会,与传统家庭电视广告形成有效互补,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日渐成为具消费力人群接触的主流媒体。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电视广告:传统家庭电视广告和户外液晶电视广告。本次研究数据表明,网络广告是唯一的全天候广告,加上其广告接触度高居第三,应该说与其目前较低的广告投放份额是不相称的。2006年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9.8亿元人民币(不包含搜索引擎广告)。

2007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营收规模(不含搜索引擎在内)达32.7亿元人民币。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整体规模(不包含搜索引擎)达76.23亿,较2006年增长53.07%。即便是年增50%的发展速度,网络广告的价值还是处于低估区,网络广告价值的潜力需要挖掘与发现。

路牌广告和公交车身广告,其较高的接触率和不太高的接触时间份额,正是作为传统的户外广告类型应有的特征。广播广告的接触时间所占份额较高,但是接触率相对较低,与广播媒介的媒介特质和其窄化的受众人群相对应。

杂志广告、直邮广告、霓虹灯广告、电梯间广告板、手机短信广告的接触率和接触时间所占份额均比较低,这或许应该归因于这些广告的受众指向性较强,或者是广告形式自身的局限性。

三、填补空白的研究成果

现代人的生活置身于广告的包围之中,人们抱怨精彩的电视剧情节被广告打断,把报纸变厚归咎于过多的广告,上网时也不断被广告所烦扰,广告似乎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人们的感知如此。我们在研究中测定了人们所意识到的广告接触时间,“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平均每人每天的广告接触时间是13.0分钟。”“从受众各类广告接触时间所占份额来看,电视广告接触时间占受众广告接触时间总量的份额最高,其次为报纸广告,排在第三位的是户外液晶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 我们很难评价13分钟的广告时间在人们一天的作息中是太长了还是太短了,但结合我们的感知,我们知道,尽管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广告,但很多广告都没有被接受并形成记忆。

凡此种种以往认为难以测定的广告接触数据,通过本次创新性研究,第一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测定结果,填补了广告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为广告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信息平台。

应用价值

作为广告学这样的应用学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研究是最有生命力的。我们的研究选题来自于业内的实际需要,研究结果付诸于业内的实际应用。从《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到《移动生活形态与新媒体研究》,和这本即将出版的《受众广告接触度研究》

都沿袭了这样的研究思路。

广告投放的应用

无论是广告主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进行广告媒体的选择,还是广告公司执行媒体投放计划,广告接触度的研究为他们提供了广告媒体选择与运用的明确的数据支持与参考,可作为广告主广告媒体投放的指南。不同类别广告接触度的数据,细化了各类广告媒体在整体广告环境中的定位,而且使不同类别的广告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便于广告主结合产品的特性、目标人群的特点、广告诉求点选择最有效的广告媒体。

(一)广告的全天候投放

广告的全天候投放是让受众“随时”接触到广告最直接的方法。但它不意味着在单一媒体,比如在电视上不分黄金时间与垃圾时间狂轰滥炸式的投放。研究表明,受众对网络广告的接触不论是在白天上班的时段,还是在晚间电视的黄金时段,基本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它还是唯一能在晚间电视黄金时段保持较高接触水平的广告形式。因此可以说网络广告是唯一的全天候广告形态。在广告接触度、广告接触时间份额排名均为第一的电视广告,在白天时段的表现相当疲软,这也给了户外液晶电视广告、报纸广告在白天时段表现不俗接触水平的机会。因此,广告的全天候投放,网络广告成为首选,其次应该注重电视广告、户外液晶电视广告、报纸广告的投放组合,以期达成受众对广告的全天候接触。

(二)广告的立体化投放

广告的立体化投放强调的是受众对广告“随地”的接触。时下,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人们外出的机会大大增加,户外液晶电视广告作为受众在公共空间、移动状态中的广告接触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沿袭了家庭电视所具有的影音一体、声形并茂等电子媒介的传播优势,又兼具公共空间下人们休闲、无聊状态的场域优势。它甚至对报纸、杂志等便携性纸媒形成一定的冲击。

(三)广告的精准化投放

广告的精准化投放看似老生常谈,意指针对目标人群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但锁定目标人群“随时随地”的广告投放则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可以有多个角度、多种方法区隔目标人群,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指标、心理测量的态度指标等等,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用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处于移动状态的频繁程度对他们进行区隔。研究表明,白领上班族的移动状态远比一般人群频繁。以网络加户外液晶电视为主的投放组合最能体现针对这类目标人群随时随地,如影随形的广告投放策略。

对新媒体广告的评估

对新兴广告媒体而言,本次研究意义重大。“对传统媒体比较失望,对新兴媒体比较迷茫。”是广告主对目前新媒体广告的普遍看法。之所以迷茫,是因为对传统媒体而言,还有作为广告接触率替代物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等,可以当作广告投放时的依据与参考,对于新兴广告媒体的投放则完全是两眼一摸黑,摸着石头过河。本次研究较为全面地涵盖了

包括传统媒体广告、传统户外广告、户外液晶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12种广告形式,对每一种广告形式都有广告接触率、接触时间、接触度等指标的详细描述,如此完整的数据呈现,在发挥广告主广告媒体投放指南作用的同时,也为新兴广告媒体带来了无限商机。

另外,不同类别广告接触时间分布的数据,为广告主结合各类广告媒体的特性,实现广告媒体“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考虑,达成各类广告媒体的优势互补提供了依据;不同类别广告媒体接触人群特征的分析,不同品类产品消费者广告接触度的分析数据,都可成为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的决策参考。

研究前瞻

人们可以对广告抱有各不相同态度,也可能怀有完全相左的认识,但都市人谁能回避广告!城市受众广告接触度的研究尽管只是触及到了广告效果研究的表层,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对我们研究机构本身的意义在于,引领出新的研究方向,为我们提出了研究的目标:通过今后若干年的延续性研究,不断完善调研方法和分析方法,建构广告接触度指数,使之称为广告投放的重要参考指标。2008年3月本次城市受众广告接触度的研究成果将汇编成书出版。2008年IMI的年度研究将继续聚焦于广告接触度、广告意识等方面。

广告的测定与再认识 篇2

1 对猪蓝耳病的再认识

1.1 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

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在已知的RNA病毒中, 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 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 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 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蓝耳病病毒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 , 并同属于美洲型。两个病毒株之间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为:HP-PRRSV在NSP2蛋白中存在30个氨基酸的缺失, 其毒力增强, 致病力增高, 以病毒接种健康实验猪死亡率高达40%~100%, 病猪发热, 肺炎症状明显, 并有神经症状;而经典PRRSV致病性较温和, 死亡率不高。

经典蓝耳病病毒代表毒株有CH-1a株、BJ-4株、YA1株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HP-PRRSV) 代表株有JxA1株、HuN4株、SYO608株等。近来研究证实HP-PRRSV是由国内经典蓝耳病CH-1a毒株逐步演变而来的, 已成为当前我国猪群中引发蓝耳病的主要流行毒株, 占据绝对优势。HP-PRRSV随着免疫压力的增大, 还在逐步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个别核苷酸发生突变与基因缺失等。2010年杨汉春教授报道:对HR-PRRSV监测发现, 猪群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发生变异, 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 并导致其毒力增强。这必将会增加我国猪蓝耳病发生的复杂性, 加重了防控本病的难度。

1.2 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超强的逃避或调控机体免疫监视的能力

近来研究表明, 蓝耳病病毒氨基酸第N44糖链与其前一个N糖链之间正好是病毒的中和表位, 由于存在空间位阻作用而影响中和抗体对中和表位的有效识别, 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的中和作用, 使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和免疫保护, 致使病毒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带毒达2~3年之久, 呈现持续性感染, 长期向外排毒, 难于根除, 增大了本病的防控难度。

1.3 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ADE) 即当体液抗体存在时, 蓝耳病病毒在细胞上复制病毒的能力反而增强。当猪体感染病毒后, 产生的体液抗体, 不但不能干扰病毒繁殖, 而且体液抗体对PRRSV的感染还具有促进作用, 使PRRSV的增殖与复制反而得到加强, 这说明体液免疫不能有效地保护猪只不发病。

1.4 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产生免疫抑制的危害性

蓝耳病病毒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 诱导肺部巨噬细胞、血液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发生凋亡;引发外周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而造成了猪体系统受到免疫抑制, 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易诱发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 致使猪只发病死亡。

1.5 充分认识蓝耳病疫苗产生免疫的滞缓性

猪只接种疫苗后14天产生体液免疫抗体, 25天后达到最高值, 35天后消失。尽管PRRSV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抗体, 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 临床上PRRSV仍表现为长期的持续性感染, 说明体液免疫保护作用并不完全。

PRRSV感染猪体后, 28天出现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增生, 在第49天达到高峰, 第77天开始下降;病毒还能刺激辅助性T细胞 (TH) 和杀伤性细胞 (TC) 产生, 说明PRRSV可以诱导猪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 影响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由于蓝耳病同源性疫苗免疫力比异源性疫苗的免疫力要高, 而不同的毒株交叉保护作用有高有低, 差别很大, 所以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 有的猪场效果很好, 有的猪场效果不理想。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 严重影响机体获得免疫保护。

1.6 充分认识防控蓝耳病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当前我国蓝耳病病毒 (PRRSV) 流行毒株呈现多样化趋势, 毒株变异加剧, 不同毒株之间出现重组, 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 高致病性毒株 (HP-PRRSV) 也发生变异, 这必将使我国猪蓝耳病的发生与流行增加其复杂性与防控的难度。同时, 由于我国猪群中蓝耳病阳性检出率很高, 特别是生产母猪、种公猪和后备母猪隐性带毒 (可达2~3年之久) 持续性感染并长期向外排毒, 通过引种与市场流动, 经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感染新的猪群, 致使病毒在猪群中形成恶性循环链, 导致疫病长期在猪群中存在, 常年发病, 甚至暴发流行, 加之免疫抑制、疫苗质量不稳定、猪群免疫力低下、饲养环境的恶劣、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致使蓝耳病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防控工作将是持久战。

1.7 充分认识新的威胁

2010年在韩国与俄罗斯等国先后发生欧洲型PRRSV流行, 香港特区的猪场也分离到欧洲型PRRSV毒株, 我国猪群也将面临着欧洲型PRRSV的严重威胁, 应引起高度重视。

2 防控对策

2.1 要树立“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 预防为主, 养

防结合”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管理好猪群, 饲喂优质的饲料, 确保猪只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 使其健康生长。

2.2 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应分三点式饲养, 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 (后备种猪) 四个阶段实施“全进全出”隔离分群饲养制度, 每批猪只全部出舍后, 立即彻底清扫、冲洗、反复消毒3次, 空舍2天后再进入新猪群。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人员、物品与车辆进出要严格消毒, 并定向流动;消毒用1∶800卫康、1∶800消毒威 (主要成分:二氯异氰脲酸钠) 、1∶400菌毒敌 (主要成分:复合酚、冰醋酸) 、1%强力消毒灵 (主要成分为含氯制剂) 等对PRRSV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带猪消毒可以选用1∶1000卫康、1∶2000消毒威、1∶200农福 (主要成分:醋酸 (80%) 为31%, 高沸点焦油酸为40%) 、1∶1000百毒杀 (主要成分:黄芪多糖) 等, 既安全, 效果又好。场内严禁饲养牛、羊、鸡、犬、猫等动物, 并驱赶鸟类;最大限度地控制传染源传入猪群, 切断传播途径。

2.3 培育健康的后备种猪

自繁自养、不轻易引种。如需引种, 一定要严格检疫。引入种猪后要隔离观察一个月, 进行血清学检测后, 阴性猪只方可引入做种用, 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只。后备种猪配种前一个月应做病原检测, 带毒阳性者坚决淘汰, 不能当作种用。阴性猪只免疫接种后, 发情方可配种。

2.4 稳定种猪群

种猪群每季度要监测一次抗体水平, 用ELISA试剂盒或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监测;每半年用RT-PCR法或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检查病原一次, 发现阳性带毒猪只坚决淘汰, 净化种猪群, 确保种猪群的安全。

2.5 免疫接种

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好下列免疫接种工作, 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5.1 种猪群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病毒病的疫苗接种, 确保免疫效果, 这对防控蓝耳病的发生与流行非常重要, 不可掉以轻心。其他疫苗尽可能不用, 并不是疫苗接种越多就越健康。

2.5.2 仔猪群首先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Ⅱ型感染、喘气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 并确保其免疫保护力。仔猪的免疫接种也要避免过多使用疫苗, 细菌性疫苗少用, 重点是控制好病毒性疫病。

2.5.3 蓝耳病的免疫接种

2.5.3. 1 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16日龄首免, 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

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前10天免疫一次, 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种猪:每四个月免疫一次, 于配种前10天免疫, 每头肌注2头份。种公猪与母猪妊娠期间不准接种蓝耳病活疫苗。本疫苗免疫接种时与猪瘟弱毒疫苗接种要间隔7天才能进行, 否则会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2.5.3. 2 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3周龄首免, 每头肌注1头份;4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每头1头份;

生产母猪:配种前10天免疫一次, 每头肌注1头份。接种后21~28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4个月。

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不准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活疫苗, 与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要间隔7天才可使用, 否则会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2.5.3. 3 蓝耳病灭活疫苗

用于种公猪与妊娠母猪的免疫, 母猪妊娠40天内首免, 间隔20天后进行二免, 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 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种公猪第一次免疫与母猪同时进行, 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 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2.6 药物保健

临床实践证实, 选用细胞因子制剂:干扰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抗菌肽、溶菌酶、细菌素、排疫肽 (主要成分:血浆蛋白) 、猪疫康 (主要成分:乳酸环丙沙星、免疫增效剂) 、黑客 (主要成分:益生菌, 免疫晶蛋白) 、加立健 (主要成分:细胞因子, 免疫增强剂) 、副猪清 (主要成分:蒽诺沙星) 、优康等;中药制剂:如黄芪多糖、灵芝多糖、香菇多糖、甘草多糖、板蓝根、柴胡、穿心莲、鱼腥草、双黄连、金银花、大青叶等制剂;联合组方, 定期进行保健, 可有效的预防蓝耳病或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

药物保健方案推荐如下:

2.6.1 哺乳仔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仔猪出生后, 肌注倍健 (主要成分:免疫核糖核酸) 0.25毫升, 1、2日龄分别口服止痢宝 (主要成分:嗜酸乳杆菌口服液) , 第1天1毫升, 第2天2毫升;或者1日龄与4日龄各肌注排疫肽 (主要成分:五种高免球蛋白) 每头0.5毫升;同时1、2、3日龄各口服一次“杆诺肽” (主要成分:芽胞杆菌活菌) , 每次口服0.5毫升;可有效的预防红、黄、白痢和病毒性腹泻, 增强免疫力, 提高抗病力。

方案2:仔猪1~3日龄, 每头用副猪清 (主要成分:细菌素、特殊佐剂) 2克兑水20毫升后口服, 每日一次, 可预防拉稀和多种细菌感染。

方案3:3日龄每头仔猪肌注牲血素1毫升、0.1%亚硒酸钠-VE注射液0.5毫升, 补铁、补硒, 防止发生缺铁性贫血和拉稀。

2.6.2 保育仔猪的药物保健

仔猪断奶时 (23~28日龄断奶) , 断奶后母猪下产床, 仔猪在产房停留5天后再转到保育舍饲养。因此, 仔猪断奶前后各7天应进行药物保健。因为应激易诱发保育仔猪腹泻、断奶后发生多系统衰竭综合征、蓝耳病、慢性猪瘟、水肿病、链球菌病及喘气病等, 因此应减少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温度应激及环境应激。

方案1:喘束治 (主要成分:泰乐菌素、多西环素、微囊包被的干扰素与排疫肽, 大连三仪公司研发) 500克, 溶菌酶400克、奇健 (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粉) 800克, 板蓝根粉8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2天。

方案2:清开灵粉2000克、氟康王 (主要成分:10%氟苯尼考, 干扰素, 转移因子) 400克, 抗菌肽16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副猪清 (主要成分:蒽诺沙星) 300克、细菌素100克、黑客 (益生菌, 免疫晶蛋白) 250克、黄芪多糖粉1500克、甘草粉15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4:颗粒料不好添加药物, 可改为饮水。电解质多维 (200克兑水1000升) , 加葡萄糖粉 (200克兑水1吨) , 加黄芪多糖粉 (400克兑水1吨) , 加板蓝根粉、加口服加立健 (主要成分:细胞因子、免疫增强剂, 500克兑水4000千克) , 加猪疫康 (主要成分:益生菌, 细胞因子等, 100克兑水1500千克) , 连续饮水12天。

方案5:保育仔猪转入育肥舍前7天驱虫一次, 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口服一次。

2.6.3 育肥猪与后备种猪的药物保健

保育猪转群到育肥舍开始保健一次, 育肥中期再保健一次、驱虫一次, 直至出栏上市不再用药;后备种猪配种前保健7天, 并驱虫一次。

方案1:福乐 (主要成分:10%氟苯尼考, 微囊包被的干扰素, 转移因子) 600克, 溶菌酶400克, 黄芪多糖粉1500克, 板蓝根粉1500克, 甘草粉2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呼舒佳 (主要成分:泰妙菌素, 佐剂) 1000克, 抗菌肽200克, 倍康肽 (主要成分:白细胞介素-4) 300克, 板蓝根粉1500克, 甘草粉2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每吨水中加双黄连膏粉 (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400克, 细菌素 (100克兑水1吨) , 加猪疫康 (主要成分:益生菌, 细胞因子等, 100克兑水1500千克) , 连续饮水12天。

2.6.4 生产母猪的药物保健

母猪妊娠中期与产仔前后各7天应进行药物保健, 不仅可预防繁殖障碍和高热综合征, 而且有利于母猪与胎儿的健康发育, 以及产仔安全, 减少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及出生仔猪多种疾病的发生。

方案1:清开灵粉 (主要成分:胆酸、珍珠母等) 2000克, 抗菌肽220克, 排疫肽 (主要成分:口服高免球蛋白) 4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4天。

方案2:鱼腥草粉4千克, 猪疫康120克, 加立健500克, 细菌素15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4天。

方案3:5%爱乐新 (主要成分: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 800克, 干扰肽1000克, 转移肽500克, 溶菌酶400克, 黄芪多糖粉2000克, 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14天。

2.7病猪的治疗

临床上治疗本病难度很大, 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早治疗, 用药对路、方法科学、方案可行、药量足、疗程够是可以治愈的。由于疫病是由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的, 在临床上多见因发生病毒血症和细菌性败血症而引起急性死亡, 故发病率与死亡率很高。因此, 临床上治疗用药首先要侧重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力, 采用细胞因子疗法 (应用重组细胞因子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的一种方法) 与抗病毒疗法、抗细菌疗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方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atp教案下一篇:知识点集合与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