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含量的测定方法

2024-09-26

Vc含量的测定方法(共8篇)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1

一前言

维生素C, 英文名称:vitamin C, 它是是抗坏血酸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通称, 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在水果蔬菜中含量丰富。其化学结构与糖类很相似, 呈弱酸性, 其还原性较强, 加热或在溶液中易发生氧化分解, 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熔点为191℃~192℃。Vc熔融时同时被分解。比旋度为+20.5°至+21.5°。Vc在新鲜的水果蔬菜等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 在枣、辣椒、苦瓜、猕猴桃、柑橘等食物中含量尤为丰富。准确测定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 对饮食健康、医疗健康都有十分重要意义。Vc可促进胶原蛋白抗体的产生, 因此, 当因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坏血病时, 会导致胶原合成缺陷, 其特征表现为创伤难以愈合, 形成牙齿障碍和毛细血管破损引起的大量瘀血点, 而瘀血点融合形成瘀斑。从组织层面看, 维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参与细胞间质的合成, 包括胶原、牙和骨骼基质。用于机体抵抗力的增强, 各种急、慢性疾病, 坏血病或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及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期和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按《中国药典》记载有维生素C原料以及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和注射剂。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大多是基于其强的还原性, 可以被不同氧化剂定量氧化。因容量分析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的特点, 被各国药典采用, 如碘量法, 2, 6-二氯靛酚法等。

二常见Vc含量的测定方法

1. 滴定分析法。

(1) 碘量法。

(1) 原理。碘定量氧化酸性条件下的维生素C。可根据消耗碘滴定液的体积, 计算维生素C的含量。

(2) 方法。取本品约0.2 g, 精密称量, 加新沸过的冷却水100 ml与稀乙酸10 ml溶解, 继续加淀粉指示液1 ml, 立即用碘滴定液 (0.05 mol/L) 滴定, 至溶液显蓝色并30秒内不褪色。每1ml碘滴定液 (0.05 mol/L) 相当于8.806 mg的C6H8O6的含量。

(3) 注意事项。操作中加入10 ml稀乙酸, 使其滴定反应在酸性溶液下进行。因为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受空气氧的氧化速率减慢, 但溶于稀乙酸后的样品仍需立即进行滴定;加新沸过的冷水是因为可以减小水中溶解氧对测定的影响。Ch.P. (2010) 维生素C原料及其各种制剂均可用此法测定。为避免制剂中辅料对测定的干扰, 滴定前要进行预处理。如片剂溶解后应过滤, 取滤液进行测定;注射液测定前加2 ml丙酮, 来消除注射液中抗氧剂亚硫酸氢钠对测定产生的影响。USP (32) 维生素C, BP (2010) 维生素C以及注射液均可采用直接碘量法测其含量。

(2) 2, 6-二氯靛酚滴定法。2, 6-二氯靛酚具有较强氧化性, 在酸性溶液中呈粉红色, 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 2, 6-二氯靛酚可还原具有还原性的抗坏血酸生成脱氢抗坏血酸, 则氧化为无色。维生素C的草酸溶液可被2, 6-二氯靛酚溶液滴定, 溶液中的抗坏血酸均被氧化成为脱氢抗坏血酸, 溶液呈粉红色, 即达到滴定终点。

(3) 酸碱滴定法。Vc为一种有机二元弱酸, 其p Ka1=4.17, p Ka2=11.56, 一般表现成一元酸, 当溶液p H=7.87即达到化学平衡, 所以可选酚酞为指示剂, 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做滴定试剂。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法选择色谱柱为ODS (4.6 nm×20 cm, 5 um) ;流动相为5 mmol/L Na H2PO4溶液 (磷酸调p H至2.5) ;流速为1.0 mol/min;检测波长为245 nml;柱温为20℃。测定时为20 ul的进样, 采用外标法, 用峰高计算含量。理论板数按维生素C计应大于2000, 其各峰分离度应大于2。

取本品10片, 精密称量、研磨,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维生素C l00 mg) , 置100 ml容量瓶中, 将其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过滤, 再精密量取上层滤液5 ml, 至50 ml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摇匀, 取20斗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另取适量维生素C做对照品实验, 同法测定。按外标法用峰面积计算出样品中C6H8O6的含量。

3. 旋光法。

根据维生素C具有旋光性的特点:精密称取105℃干燥恒重的维生素C对照品0.4931 g, 0.7995 g, 1.0184 g, 1.2503 g, 1.5551 g, 2.0261 g, 分别置50 ml容量瓶中, 用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至刻度, 以5%碳酸氢钠溶液为空白, 依法测定其旋光度, 以旋光度对浓度作线性回归。样品测定取12.5%维生素C注射液适量, 用5%碳酸氢钠溶液将样品稀释至浓度为25 mg/ml, 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 每个批号样品测定3次, 代入直线回归方程, 计算出其含量。本法具有操作简便、迅速等优点, 适用于药厂中间体的含量控制与快速分析。

4. 电化学分析法。

用四氰基醌二甲烷修饰碳糊电极电催化氧化与花椰菜组织膜-苯醌修饰电极两种方法, 前者Vc浓度为5.0×10-5 mol/L~5.0×10-2 mol/L范围内, 催化峰电流与Vc浓度呈线性关系, 反应时间小于30 s, 电极有良好的稳定性, 可用来测定实际药品中的Vc, 获得效果的满意。后者电子传递介质为苯醌, 石墨电极为基本电极, 线性响应范围为5.66×10-4 mol/L~5.66×10-2 mol/L, 电极寿命至少30天。该方法较好于酶电极测定, 不会导致某些无关的电极活性物质被还原, 测定结果与药典法相符。

三总结

在药物分析的研究中, 重中之重有两点:一种是已知物含量的测定, 另一种是未知物结构的探索。随着科技的进步, 仪器分析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了药物分析领域。本文通过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旋光法等仪器分析方法对Vc含量进行测定, 得到了较为一致、信度较高的结果, 指出了今后药物分析领域的研究, 离不开仪器分析。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2

西归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

目的.:测定西归中多糖的含量.方法:用蒽酮-硫酸法及苯酚-硫酸法对西归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蒽酮-硫酸法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6.6%,RSD=2.50%(n=6).苯酚-硫酸法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0%,RSD=2.63%(n=6).结论:苯酚-硫酸法优于蒽酮硫酸法.

作 者:周萍 王成军 林剑军 秦菁莉 卢峰 Zhou Ping Wang Chengjun Lin Jianjun Qin Jingli Lu Feng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671000刊 名:大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年,卷(期):20098(10)分类号:Q949.763.3关键词:西归 多糖 苯酚-硫酸法 蒽酮-硫酸法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3

仪器与试药

Lc-10ATvp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Lc-10ATvp泵、SPD-10Avp紫外检测器;N2000色谱工作站。BP211D电子天平。甲醇为色谱纯,乙醚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醋酸氟轻松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10-9305。含量98.5%。炔诺酮内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53-9102。醋酸氟轻松软膏(唐山红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A、B、C。

方法与结果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高效液相色谱柱为岛津VP-ODS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乙醚(650:330:2),流速为1.0ml/分;检测波长240nm;进样量20μl。柱温为室温。理论板数按醋酸氟轻松计不低于2500,醋酸氟轻松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大于4.0。

改进后的测定方法:内标溶液的制备和对照溶液的制备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制备。样品溶液的制备:避光操作。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醋酸氟1.25mg),精密称定,置50ml烧杯中,加甲醇约15ml,置80℃水浴中加热2分钟,振摇使醋酸氟轻松溶解。趁热转移至50ml棕色溶量瓶中,用微热的甲醇10ml、10ml、5ml分次冲洗烧杯3次,并入溶量瓶中,以下操作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操作。

实验结果:取本品按上述条件,用改进后的方法和2000版药典法(样品加热溶解间为15~30分钟)。结果见表1。

討 论

酸氟轻松加热时间过长,能促使其分解,含量下降。如在80℃水浴中加热试验,加热时间30分钟的回收率比加热2分钟的低6%左右[2]。因此,改进法将样品置于50ml烧杯中,加甲醇约15ml,能够保证加热2分钟使醋酸氟轻松溶解。而将样品置于50ml容量瓶中,因样品为乳剂型基质的软膏,称量时样品不能直接置于容量瓶底部,粘于容量瓶瓶口壁上,瓶口壁上的样品2分钟内不能溶解,样品全部溶解大约需要15~30分钟。

酸氟轻松经光照能促使其分解[2],因此,改进法将样品趁热转移至50ml棕色容量瓶中,且全部操作过程要求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二部,2000:1029.

植物单宁的含量测定方法 篇4

单宁(Tannins)又称单宁酸、鞣质、鞣酸。按Bategnt的定义,指相对分子质量为500~3000的能沉淀蛋白质、生物碱的水溶性多酚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叶、果实、根及皮等部位,也是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的主要成分;主要应用于[1]医药、食品、制革、日用化学品、水处理等领域。单宁是多酚中高度聚合的化合物,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较强的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有涩味。单宁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水解类单宁,是多元酚酸如没食子酸单宁和鞣花酸单宁;一种是缩合类单宁,重要组成成分为黄烷醇及其衍生物,如坚木单宁、荆树皮单宁和落叶松单宁。

特定分子结构的单宁具有生理活性,能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发生作用。单宁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食物中的单宁过量会产生抗营养的作用,如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影响VA和Vb12的有效利用。单宁在传统医药上内服可治胃肠道出血和止痢,外用于局部止血和创面保护防止感染发炎;近年研究发现单宁还具有抑菌抗病毒、抗过敏、抗氧化和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和促进免疫等作用。单宁在食品行业中可作为功能性成分用于制作保健品,生产食品添加剂、风味剂等;在化妆品中主要起收敛、防晒、美白、抗皱、保湿、防腐等作用;在制革工业中,单宁是栲胶的主要成分。

2 单宁的含量测定

近十多年来,植物单宁的性质和应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对单宁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单宁的定量检测方法很多,经典的有皮粉法、干酪素法、氧化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现阶段涌现出许多新型的测定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注射分析法、原子分光光度法等。

2.1 经典测定方法

2.1.1 皮粉法

皮粉法是国际上公认的单宁含量测定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原苏联、日本、印度和中国都采用此法作为国家标准测试方法。皮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单宁是多元酚类,分子中的酚羟基与蛋白质的酰胺键以氢键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以此使单宁沉淀下来,用重量法测定其含量。

根据皮粉与单宁溶液接触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震荡法和过滤法。震荡法是皮粉与单宁溶液一起震荡来脱去溶液中的单宁;过滤法是将单宁溶液流过皮粉柱层以脱去单宁。通常,过滤法所测的单宁含量比震荡法高5%~7%。皮粉法所测的是单宁的绝对含量,并且不需要标样,操作简单,可用其测定中药水提液中鞣质的含量[2]。但皮粉法的缺点是,用重量法测定样品时,须经过过滤、干燥、称重,样品耗用量大,测定时间较长,一般样品分析需20 h左右,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测定;没有选择性,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多酚也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往往使测定结果偏高;适用于单宁含量高的样品,不适合低含量和微量测定;另外皮粉试剂的供应和质量都较难保证。针对以上缺点,现在大多采用皮粉-分光光度法[3]、磷钼钨酸-皮粉比色法[4]等,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密度高的优点。

2.1.2 干酪素法

干酪素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为含磷蛋白。利用其能选择性地结合具有生理活性的鞣质,从而测定具有疗效鞣质的含量。干酪素法一般与分光光度法结合,鞣质在一定的p H条件下与Folin试剂反应,并且鞣质含量与吸光度成正比。很多人利用干酪素法测定了金樱子、侧伯叶、大黄、旋覆花[5,6,7,8]等药材中单宁的含量,此法样品取量少、简单、灵敏、快速、准确,可作为检测植物药材质量标准的可靠分析手段。

2.1.3 胶体滴定法

胶体滴定法,又称聚电解质滴定法,是利用一些电荷密度已知且性能比较稳定的阴、阳离子聚电解质作为标准溶液,对被测试样进行电荷测量的一种滴定方法[9]。1948年日本学者寺山宏提出后,经众多研究者的不断改进,已成为最简单的定量分析聚电解质的方法[10,11],并且在制革、水处理、造纸、食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13]。

单宁溶液在一定的条件下呈胶体状态,胶粒带负电荷[14]。胶体滴定的具体做法是[15],于浸提的栲胶溶液中加入过量的PD(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标准溶液,以TB(甲苯胺兰指示剂)为指示剂,用PVSK(聚乙烯醇硫酸钾)滴定过剩的PD。TB指示剂带有正电荷,与PD不反应,最初呈现蓝绿色。随着滴定的进行,过剩的PD会与PVSK形成聚离子复合物,此时再滴入的PVSK与指示剂反应,产生异染现象,试样溶液立即变为红紫色,指示滴定到达终点。庞燕等[16]利用胶体滴定法测定木麻黄树皮中的单宁,得出了在p H为7时木麻黄溶液的胶体滴定值与所含单宁含量的线性关系,相关性良好,可以据此来计算未知浓度的木麻黄提取液中单宁的含量。戴丽君等[17]以胶体滴定法和皮粉法分别测定了橡碗栲胶中单宁含量,两者对比发现,胶体滴定法测得的单宁含量值均小于皮粉法的测定值,但是差值不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滴定终点的判断、温差等原因引起的。

2.1.4 络合滴定法

络合滴定法是以络合反应为基础的容量分析方法,又称螯合滴定法。单宁分子中含有多个酚羟基可以与一个中心离子,如铜、锌、铋、铁、汞等进行络合,形成多核络合物,在一定的p H条件下沉淀,再通过EDTA反滴定过量金属离子来确定单宁的含量。络合法所使用的指示剂一般为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到达时要求具有较深的颜色,如铬黑T。

利用Zn2+只与单宁反应的特性来沉淀分析溶液中的塔拉单宁,以铬黑T作指示剂,用EDTA溶液滴定剩余的Zn2+,结果显示塔拉中单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7.3%,比皮粉法测定的结果要精确[18]。刘佳铭[19]用Pb2+与单宁络合,以K2Cr O4为指示剂,PAM(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为终点增敏剂,测定了黑荆树栲胶中单宁的含量,较之皮粉法快速、准确。还有人研究了绿茶[20]、橡子[21]和三叶委陵菜[22]中单宁的络合滴定,众多研究表明络合滴定法简单、快速、误差小,并且避免了沉淀转移及洗涤的繁琐程序,还可省略空白对照,对酚类物质的选择性比较好,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均不影响测定。但是金属离子与酚类物质的反应与酚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并且灵敏度较差,不适宜酚组分复杂的样品。

2.1.5 氧化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氧化剂或还原剂为滴定剂,直接滴定一些具有还原性或氧化性的物质;或者间接滴定一些本身没有氧化还原性,但能与某些氧化剂或还原剂起反应的物质。单宁是多酚类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还原性,在常温酸性溶液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由此可得到单宁的含量。用此法测定二白圆、二梭子两种青果果实中的总鞣质含量[23]表明,滴定终点不易观察,须多次平行试验,取平均值。

2.1.6 Stiasny法

Stiasny法也称甲醛缩合法,是利用单宁与甲醛-盐酸共沸时,单宁与甲醛缩聚,基本上全部沉淀下来。其反应方程如图1。

单宁与甲醛所产生的沉淀物质量占样品总质量的百分率,称为甲醛值(或称Stiasny值)。在规定的测定条件下,用甲醛缩合的沉淀物质量与试样的质量及不溶物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得出被测试样中单宁的含量。国内有采用甲醛缩合法测定落叶松树皮、黑荆树栲胶[24,25,26]中的单宁含量,具有简单、快捷、准确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缩合单宁含量的测定方法。

2.1.7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以此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其中常用的是紫外光区和可见光区,两者的波长范围分别为200~400 nm和400~760 nm。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即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稀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定量分析时,首先需要测定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从中确定出最大波长,然后以此波长为光源,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c溶液的吸光度A,做出A-c工作曲线。分析未知溶液时,根据测量的吸光度,对应工作曲线即可确定出相应的浓度。

在众多单宁含量的测定方法中,分光光度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常用的显色剂有邻二氮菲-铁(Ⅲ)、香草醛、正丁醇-盐酸、Folin-Denis试剂、Folin-Ciocalteu试剂、铁氰化钾(普鲁士蓝法)、磷钼酸-钨酸钠、柠檬酸铁铵等[27,28,29,30,31]。其中Folin-酚法和普鲁士蓝法测定的是总酚含量;香草醛法选择性测定A环为间苯三酚的黄烷醇,但不能区别单体和聚合体;正丁醇-盐酸测定的是聚原花色素(缩合单宁)的含量。武予清等[32]通过Folin酚还原法、正丁醇-盐酸法和香草醛法测定棉花组织中单宁的含量,比较表明Folin酚法测定的单宁含量值显著高于正丁醇-盐酸法,原因可能是此法测定出的是相对总酚含量;而香草醛法的测定结果与正丁醇-盐酸法差异不大,可以用于棉花中缩合单宁的含量测定。

2.1.8 比色法

比色法是通过比较或者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其作为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大约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种: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都是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的。在20世纪30~60年代,是比色分析发展的繁盛时期,它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地质、金属材料中微量的金属和部分非金属元素的测定。但随着光学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分光光度法逐渐代替了比色法。

2.2 现代测定方法

2.1.1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混合的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1906年俄国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swett)首次提出“色谱法”和“色谱图”的概念。1960年中后期,液相色谱开始活跃,到60年代末把高压泵和化学键合固定相用于液相色谱就出现了HPLC;1990年以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在国际和国内的迅速发展,为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分离、纯化、制备的课题,促进了它的迅速发展。

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固定相可以是液体、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树脂、凝胶,固定相的不同,分离原理也有差异。较常用的是液-液分配色谱法,即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并且互不相溶,有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其又包括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法即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法即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在液-液分配色谱中尽管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要求完全不同,但固定液仍不可避免的在流动相中有微量的溶解;并且流动相通过色谱柱时的机械冲击力,会造成固定液的流失。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的化学键合固定相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现在应用很广泛。郭佳莉等[33]采用Hypersil ODS(125×4.0 mm,5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75 nm;流动相为80%甲醇和20%水;流速为0.5 m L·min-1测定余甘子中单宁酸的含量,相关系数达99.996%以上,充分显示了该法快速、方便、精确可靠的优点。

2.2.2 流动注射法

流动注射分析法(FIA)是丹麦科学家于1974年创立的一项溶液自动在线处理及测定的现代分析技术。1988年Ruzicka等对流动注射分析作了定义:向流路中注入一个明确的流体带,在连续非隔离载流中分散而形成浓度梯度,从此浓度梯度中获得信息的技术。流动注射分析法是利用具有流速的试剂流的容量测定,即用聚四氟乙烯管代替烧杯和容量瓶,通过流动注射进行分析的方法。用恒流量泵使检测试剂流过内径为0.5~1 mm的聚四氟乙烯管,在中途有注入部件(旋转阀)注入微升量试样,使其在混合圈中反应。检测器通常是采用装有流通池的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离子计等。

李淮芬等[34]基于在甲醛存在的酸性介质中,高锰酸钾氧化单宁酸产生较强的化学发光反应,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测定了几种啤酒中微量的单宁酸含量。赵川等[35]使用经阳极化处理的双铂电极,通过偶合单宁在一支电极上的催化氧化和氧化铂在另一支电极上的还原两个不可逆电极过程,建立了不可逆电对的流动注射双安培法快速检测绿茶、花茶等中的单宁含量的新方法。流动注射法还可与化学发光增强法、动力学光度法等方法结合[36,37],对被测试样的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准确性。流动注射法的测量是在动态条件下进行,反应条件和分析操作能自动保持一致,结果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特别适合于大批量样品分析;并且易于实现连续自动分析,使某些难以或无法实现的手工操作成为可能,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3 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法(TLCS)是指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薄层板上,对薄层色谱中有紫外或可见吸收的斑点或经照射能激发产生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的图谱及积分值用于药品的质量检验方法。蔡毓琼等[38]使用岛津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建立了余甘子喉片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测定方法。该法简便、快速,稳定,并且不须任何显色剂,加热即呈现稳定的黄褐色斑点,大大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是基于蒸汽相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测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张颖等[39]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土茯苓中单宁的含量,单宁与醋酸铵溶液中的铜离子产生沉淀,离心后通过测定剩余铜离子和未加入单宁前铜离子的吸光度,两者之差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单宁浓度呈线性关系,由此得出单宁含量。此法灵敏度高、干扰较少、选择性好,可使整个操作自动化,应用日益广泛。

2.2.5 其他

荧光分析法是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射的能反映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它作为一种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很少用于单宁含量的测定。冯素玲等[40]基于单宁活化Cu(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吡咯红Y,使体系荧光猝灭,将荧光分析法与动力学结合起来测定茶叶中的痕量单宁。

Claderaforteza等[41]用热透镜光谱法测定了白葡萄酒中的痕量单宁,检测限达到了5μg/L。丁亚平等利用KBr O3和KBr的氧化还原反应与茶单宁的溴代反应的速度差异,采用高灵敏示波电位动力学分析法测定了痕量的茶单宁。Mello LD等[42]用生物传感器测定了蔬菜中的多酚含量。有报道称可用浊度光度法测定液体,特别是饮料(如啤酒、酒和果汁)中的单宁和类单宁化合物。

3 展望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对含量测定所用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时,各项指标的可接受标准,以利于判断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含量测定 分析方法验证 可接收标准

为规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我国已于2005年颁布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对需要验证的分析方法及验证的具体指标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但是文中未涉及各具体指标在验证时的可接受标准,国际上已颁布的指导原则中也未发现相关的要求。

1.准确度

该指标主要是通过回收率来反映。验证时一般要求分别配制浓度为80%、100%和120%的供试品溶液各三份,分别测定其含量,将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计算回收率。

可接受的标准为:各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均应在98.0%-102.0%之间,9个回收率数据的相对标准差(RSD)应不大于2.0%。

2.线性

线性一般通过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来表示。具体的验证方法为:

在80%至120%的浓度范围内配制6份浓度不同的供试液,分别测定其主峰的面积,计算相应的含量。以含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可接受的标准为:回归线的相关系数(R)不得小于0.998,Y轴截距应在100%响应值的2%以内,响应因子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3.精密度

1)重复性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由一个分析人员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所得6份供试液含量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2)中间精密度

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供试品溶液,分别由两个分析人员使用不同的仪器与试剂进行测试,所得12个含量数据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4.专属性

可接受的标准为:空白对照应无干扰,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应能完全分离,分离度不得小于2.0。以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纯度分析时,主峰的纯度因子应大于980。

5.检测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3。

6.定量限

主峰与噪音峰信号的强度比应不得小于10。另外,配制6份最低定量限浓度的溶液,所测6份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7.耐用性

分别考察流动相比例变化±5%、流动相pH值变化±0.2、柱温变化±5℃、流速相对值变化±20%时,仪器色谱行为的变化,每个条件下各测试两次。可接受的标准为:主峰的拖尾因子不得大于2.0,主峰与杂质峰必须达到基线分离;各条件下的含量数据(n=6)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2.0%。

8、系统适应性

北豆根蝙蝠葛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6

关键词:北豆根;含量;测定;技术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2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茎,其有效部位是生物碱。现已知北豆根中含有近20种生物碱,总碱含量可达1%以上,其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为蝙蝠葛碱,其含量约占总生物碱的50%左右。北豆根总碱(TAMD)对呼吸道致病菌有抑菌作用,尤其对肺炎球菌效果更为显著。其制剂北豆根片可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已收入2005版《中国药典》。2005版《中国药典》用酸碱滴定法控制含量,终点不易判断,误差大。本实验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TAMD从而用这两个指标控制提取物的质量。

一、器材

HP-845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AG-254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WT-02型电热恒温干燥箱(北京恒星医疗器械厂);ZFQ-85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医械专机厂);R2002型旋转蒸发仪(上海申顺科技公司);JASCO高效液相色谱仪(UV-15紫外-可见检测器,RU-1580泵,CKCHOM色谱工作站,日本);北豆根饮片(市售,承德产,经鉴定为蝙蝠葛);北豆根碱(对照品,自制,含量99.0%);95%乙醇、氨水、硫酸、三氯甲烷、无水甲醇、磷酸、酚酞为分析纯;甲醇、乙腈为色谱纯。

二、方法与结果

(一)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提取物中TAMD的含量

1.比色原理不吸收可见光的无色物质通过络合、氧化还原等反应生成有色物质,可用于比色测定。实验证明,溴甲酚绿在无水甲醇(pH=6)中,可与TAMD直接络合生成绿色化合物,用于比色测定。

2.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精密称取蝙蝠葛碱对照品(60℃干燥至恒重)10.0mg置50ml容量瓶中,加无水甲醇溶解,最后用无水甲醇定容至50ml,作为对照品溶液。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入0.1%溴甲酚绿溶液0.2ml,用无水甲醇定容,在200~700nm进行扫描,选择最大吸收波长,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为620nm。

3.显色剂用量的考察分别精密吸取0.1%溴甲酚绿溶液0.1,0.2,0.3,0.4,0.5,0.6,0.7,0.8,0.9ml置10ml容量瓶中,再分别加入对照品溶液1.0ml,用无水甲醇定容,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

结果表明,显色剂用量为0.2ml时吸收度最大,故选用显色剂用量为0.2ml。

4.显色稳定性的考察以加入0.1%溴甲酚绿溶液0.2ml的样品为考察对象,在120min内于620nm处测定吸收度,随行试剂空白。

平均吸收度为0.423,RSD为0.03%,表明吸收度在120min内没有明显变化。

5.标准曲线的制备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3,0.5,0.8,1.0,1.2,1.5,2.0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入0.1%溴甲酚绿溶液0.2ml,于620nm测定吸收度,随行试剂空白。以蝙蝠葛碱浓度C对吸收度A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C=49.91A-0.88,r=0.9998(n=7),线性范围为6~40μg•ml-1。

6.精密度实验取2.1.5中的样品(20μg•ml-1)测定吸收度,重复测定5次,平均吸收度为0.423,RSD为0.11%。

7.加样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北豆根提取物2.0mg(总碱含量以北豆根碱计为92.7%),置10ml容量瓶中,加无水甲醇使溶解,超声提取15min,用无水甲醇定容至10ml,总碱浓度以蝙蝠葛碱计0.185mg•ml-1。蝙蝠葛碱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2mg•ml-1。分别精密吸取两种溶液各0.4,0.5,0.6,0.8,1.0ml,一一对应混合于10ml容量瓶中,无水甲醇定容。

(二)含量测定

1.北豆根药材的处理饮片粉碎过40目筛,60℃干燥。称取1.0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氯仿30ml,氨水1.0ml,浸泡24h。再加入氯仿50ml,80℃水浴回流3h,水浴蒸干氯仿。残渣用无水甲醇溶解,溶液转移置50ml容量瓶中,无水甲醇定容,作为备试溶液。

2.北豆根提取物的处理精密称取北豆根提取物(60℃干燥至恒重)2.0mg置10ml容量瓶中,加无水甲醇溶解,过滤,洗涤容器及滤器3次,合并滤液及洗液,用无水甲醇定容至10ml备用。

3.北豆根药材中TAMD的测定取备试溶液1.0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入0.1%溴甲酚绿溶液0.2ml,用无水甲醇定容,于620nm测定吸收度,随行试剂空白。根据回归方程计算TAMD含量。经测定,本实验所选用的北豆根药材中TAMD含量为1.23%。

4.北豆根药材中蝙蝠葛碱的测定取备试溶液3.0ml置10ml容量瓶中,挥干甲醇,加入流动相适量,振摇使溶解后用流动相定容。照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蝙蝠葛碱含量。经测定,本实验所选用的北豆根药材中蝙蝠葛碱的含量占TAMD的45.76%。

5.北豆根提取物中TAMD的测定取备试溶液0.5ml置10ml容量瓶中加入0.1%溴甲酚绿溶液0.2ml,用无水甲醇定容,于620nm测定吸收度,随行试剂空白。根据回归方程计算TAMD含量。经测定,本实验所得到的北豆根提取物中TAMD含量为92.71%。

6.北豆根提取物中蝙蝠葛碱的测定取备试溶液2.0ml置10ml容量瓶中(浓度为4%),挥干甲醇,加入流动相适量,振摇使溶解后用流动相定容。照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蝙蝠葛碱含量。经测定,本实验所得到的北豆根提取物中蝙蝠葛碱的含量占TAMD的48.06%。

三、讨论

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或有效成分不明确,有些直接以原药材或粗提物入药,使得很多中药的含量测定成为难点。近年来,一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国药典》2005版收录的北豆根片中只规定了TAMD的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滴定法。由于各地北豆根药材中,TAMD的组成有差别,只控制TAMD的含量尚不能全面反映制剂所需的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本实验测定了单体蝙蝠葛碱在总碱中的含量,进一步完善了提取物和制剂的质量标准。酸碱滴定法操作复杂,终点不易判定,误差大。本实验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TAMD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蝙蝠葛碱含量,操作简单,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参考文献:

[1]张怡,王爱华.北豆根气雾剂质量标准研究[J].中草药,2002,33(11):999

[2]徐国钧,徐珞珊,何宏贤,等.中国药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1

[3]方立琼,郭济贤,郑立行.蝙蝠葛中药北豆根与山豆根质量评价[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2,19(2):124

牛奶中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7

1试验材料

1.1采样奶牛养殖场采集牛奶3批。

1.2 0.2%二乙酰一肟溶液称取0.2g二乙酰一肟溶于10%乙酸中,并稀释至100 mL,保存于棕色瓶备用。

1.3 0.2%安替比林溶液称取0.2g安替比林,溶于1+1硫酸中并用混酸稀释至100mL(硫酸浓度大于1+1时,显色缓慢且操作不便),在棕色瓶中保存。

1.4尿素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 000g尿素于小烧杯中,加少量纯水溶解后转入1000mL容量瓶中,加O.1mL三氯甲烷并用纯水定容,此溶液每毫升含0.1mg尿素。冷藏保存。

1.5尿素标准使用溶液准确吸取尿素标准储备溶液(1.4) 10.00mL于1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定容,此液每毫升含0.01mg尿素。

1.6 10%三氯乙酸溶液称取10.00g尿素于烧杯中,加纯水溶解后转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纯水定容即可。

2仪器设备

25mL棕色具塞比色管;水浴;UV-2401PC紫外分光光度仪。

3试验方法

3.1样品处理

取牛奶(1.1) 10mL(V1),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约40mL蒸馏水,用10%三氯乙酸水溶液调pH至蛋白质等电点,使蛋白质沉淀析出,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V2),过滤,滤液备检。

3.2分析步骤

3.2.1试样检测

吸取3.1制备的滤液10mL (V3)(尿素含量在0.001~0.015mg范围内)于25mL棕色具塞试管中,另取棕色具塞试管加入尿素标准使用液(1.5) 0、0.1、0.2、0.3、0.5、0.8、1.2、1.8mL,并用纯水稀释至10mL。

于上述各管加入1.0mL二乙酰一肟溶液(1.2),混匀;再加入安替比林溶液(1.3)2.0mL,混匀;并用纯水稀释至25mL。将上述试管置于沸水浴中加热50min,取出并在流动的自来水中冷却2min。立即以纯水为对照,在460nm处,用1cm比色皿,测定各管吸光值(加热45~55min,呈最深色,若再延长时间吸光值下降)。

以浓度对照吸光值,制备标准曲线。以水样吸光值从曲线上查出尿素含量。

3.2.2尿素标准曲线图

尿素标准曲线图如图1,其相关性为0.9991。

3.2.3结果计算

试样中的尿素含量ω以毫克每升(mg/L)表示,按如下公式计算。

A——具塞试管中含尿素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V1——鲜牛奶试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2——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3——移取至具塞比色管中的滤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3.2.4重现性试验

对同一鲜牛奶试样,按照3.2.1~3.2.4步骤重复操作三次,尿素检测结果见表1,相对标准偏差为3.7%。

3.2.5回收率试验

对鲜牛奶试样,加入马尿酸、肌酐和尿素标准品后,按照3.2.1~3.2.4操作,测定马尿酸、肌酐、尿素的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2,回收率为93.74%。

由表1、2结果得知,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牛奶中尿素含量,重现性好,回收率较高。

4结论

本方法对牛奶样品的沉淀处理方便,尿素检测条件合理,标准曲线相关性良好,方法重现性好,回收率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牛奶中尿素含量的测定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 GB/T18204-29-2000,游泳水中尿素测定方法。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篇8

【关键词】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利巴韦林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01-02

1资料与方法

1.1试验器材在此次试验中我们选择的实验器材是紫外分光光度仪,型号为MV-160IPC;高效液相色谱仪,型号为SP8800;电子天平,型号为AG245;用来测算时间及峰值的积分仪,型号为SP4400以及用来测试色谱柱状态变化的检测器,型号为SP100MV。本次试验我们所选取的药品是:利巴韦林片,烧碱,以及水。其中利巴韦林片要选择两种,分别用于试验与参照,烧碱的纯度要达到化学试剂二级纯度的标准,水的纯度也要达到超高的标准。

1.2试验方法

1.2.1紫外分光光度法

1.2.1.1测定波长的确定①用于试验的利巴韦林溶液的配制:从试验组里拿出二十片药物,并磨成细粉状,用电子天平量出其中的五十毫克,这里要注意精准度的把握,然后放进已准备好的带有刻度的容器当中。之后选择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缓缓倒入装有利巴韦林粉末的容器中,直至溶液到达50毫升刻度线处。最后将二者在容器内充分混合,得到试验所需的利巴韦林试验溶液,这时候的溶液浓度为每升1mg。②用于参照的利巴韦林溶液的配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参照组的利巴韦林片是经过高温烘干,处于恒重状态的。将参照组的利巴韦林片磨成粉末状,用电子天平量出其中的五十毫克,这里要注意精准度的把握,然后放进已准备好的带有刻度的容器当中。之后选择同样浓度的烧碱,采取同样的凡是倒入容器并将二者在容器内充分混合,从而得到我们参照所用的利巴韦林试验溶液,这时候的溶液浓度同样为每升1mg。③从试验组和参照组中依次取出1毫升,放置在两个容量为50毫升同等大小的带有刻度的容器中,之后选择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依次倒进到两个容器当中,直至溶液到达50毫升刻度线处。最后依次摇晃容器,使二者均与烧碱溶液充分混合,这时的溶液浓度为每毫升20μg。将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作为空白,将测定区域限定在200nm到400nm之间,通过分光光度仪的,测算波长,并最终将波长测定为214nm。

1.2.1.2标准曲线的制备依次从参照组中量取利巴韦林对溶液,第一次为0.1毫升,第二次为0.25毫升,之后每次增加0.25毫升,共取六次。将这六份利巴韦林溶液放进标有刻度的容器当中,然后选择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依次倒入装有不同浓度利巴韦林溶液的容器中,直至溶液到达50毫升刻度处。最后依次摇晃容器,使两种溶液充分混合,得道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浓度依次为每毫升2μg、每毫升5μg、每毫升10μg、每毫升15μg、每毫升20μg以及每毫升25μg。将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最为空白,根据上一步我们所测定出的波长,在214nm的地方,利用测量仪依次测试出溶液的吸收度,设为A值,得出A与浓度C的方程式:A=0.042C+0.078,r=0.9998(n=6)。通过试验得出当溶液浓度处于每毫升2μg到25μg之间的时候,溶液浓度和吸收度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

1.2.1.3试验品含量测定用电子天平量出一部分利巴韦林粉末,这里要注意精准度的把握,然后放进已准备好的带有刻度的容器当中。假如蒸馏水摇匀,得到浓度为每毫升1mg的溶液,依次量取10μl进行测试,采取外标法来算出标示量。加样回收率测定:量出50毫克左右的利巴韦林粉末放入到带有刻度的容器中,分别从参照组中量取40毫克、50毫克以及60毫克的利巴韦林粉末,每一样都是三份,将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缓缓带入到容器中,直至溶液到达50毫升刻度处。从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中依次取出1毫升,倒入到带有刻度的容器当中,将浓度为每升0.01mol的烧碱溶液缓缓带,直至溶液到达50毫升刻度处,晃动容器使溶液充分混合,采取含量测定的办法来完成加样回收率的测定工作。稳定性试验:依次从参照组中量取不同浓度的利巴韦林溶液,依次放到常温中0小时、8小时以及24小时,在波长214nm的地方测量到吸收度,设为A值,通过实验我们能够看出溶液的稳定性良好。

1.2.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波长的选择:①参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利巴韦林50mg置于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适量,超声振荡溶解,放冷,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②波长的选择:研究表明其水溶液在207nm处有最大吸收,故采用其作为检测波长。③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利巴韦林参照品溶液1、2、3、4、5ml,分别置于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摇匀加水至刻度,分别进样10μl,外标峰面积测定,以浓度C(mg)对积分峰面积A回归。线性方程A=85.8585C-115.29,r=0.9998,参照品溶液在10-100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2.3供试品含量测定精密称取利巴韦林片粉适量,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稀释并摇匀,用干滤纸过滤,取续滤液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取样10μl测定,重复3次,共测定6批样品的含量,按外标法计算标示量(%),并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法测定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1.2.4稳定性试验按样品测定方法处理同一标准批号样品进行测定5次,每次进样10μl,峰面积为1050212,1050339,1053001,1049221,1054821,RSD=0.87%,稳定性良好。

2结果及讨论

通过本次试验能够得出,在进行利巴韦林片含量测定的试验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专属性强,灵活性强,操作便捷以及对质量控制力强的优势。而紫外分光光度法在试验当中也非常精准便捷,同样适合被该试验所采取。这两种试验方法各具优点,相对于以往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进,试验结果也较为精准,可以在利巴韦林含量的测定中加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第2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03.

上一篇:农村转型困境下一篇:财税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