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诵读实验研究报告

2024-08-20

诗词诵读实验研究报告(通用8篇)

诗词诵读实验研究报告 篇1

《亲近母语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基本模式实践与研究》

之子课题《诗词诵读基本模式研究实验报告》

浩友慧全

一、课题提出

所谓儿童经典背诵,是指在0-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里,各国儿童们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中华传统经典诗词文化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地智慧美,更积淀着一个不灭的精魂。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上重理轻文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业断层。而丧失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很容易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而诵读经典古文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会塑造出有教养的人。有了根源性的文化素养,很容易开发个人的理性,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生受用无穷,直至生命升华。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是不仅让孩子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

从1994年开始,有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和推动,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乃至北美、东南亚开展了“儿童经典背诵”活动,目前这一活动的良好成效主要表现在:

(1)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语文程度提升。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宗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经典诗词诵读”教学为核心,从语言教学的改革出发,进而迁移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通过经典文化诵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最真、最善、最美的性情,防止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养性、养正、养志、养德的目的,让人人“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面对世界,面对未来。

三、研究对象、实验时间及诵读选本

1、研究对象:五年级在校学生

2、文选读本:《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

3、课时安排:充分利用早读20分钟、第二节课预备铃响后的10分钟、下午第三节活动课35分钟进行诵读,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每天晚上回家后,再与家长一起诵读20分钟,复习巩固当天诵读的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们打好传统的根基。探索开展经典文化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2、诵读经典文化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经典诗词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

2、诵读优秀经典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3、对做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六、具体方法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运用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对实验班级进行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2、运用激励法培养孩子诵读的兴趣,尊重孩子对优秀经典理解的方式,培养孩子创新和想像的思维品质。

(二)、具体措施:

1、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教学方法:

(1)、采用“跟我读、听录音、自读、小组读、全班读”等方法。“人人是教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诚,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导读老师。初期,在每天进度中,或“听读”或“随读”或“自读”,总计遍数二十三至五十遍为度。一至二月之后,每段一百遍为度,通过如此教学,80%以上的儿童能够熟背本日进度,只要80%的学生通过检测,即可进行新进度。至于少数尚不能背诵之儿童,潜移默化中,亦达成多项教育目的,无须要求人人会背。

(2)、“同学们!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箴言。这是进行经典文化诵读的基本方法,是让儿童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是一种在唱中学习的方式。时间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受到诵经之乐,使诵读活动成为课外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课间,活动课分几个时段诵读后,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好处和家人分享。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3)、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模糊教学法、情景设计法、鼓励与表扬、让儿童在生活中感悟经典。

3、诵读原则:

儿童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儿童自然就能背诵。

师长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4、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教学的学生成绩的评价与测量:

学生的经典双语文化诵读成绩以鼓励为主,应采取“每天评量”及“百分主义”结合的方式,亦即“每天都让每个学生得一百分”。其方法如下:(1)、正常评量:评量的范围是前一天的学习内容(或几天来的复习,由教师在前一天宣布)。评量时间最好在早自习时间。老师用几分钟,检查几个学生,他们会背了即可得一百分,作为当天的诵读班长。让他们利用下课时间去检查其他的人。不能通过检查的人,记下名字,交由老师处理。(2)、特殊评量:凡通不过检查的,让他利用下课时间,拿着书,补读约二十或三十遍即可,补念二三十遍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因为经过这样训练,对他已有相当进益,不一定都要会背。而且此一阶段不会背,不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所以凡是“经典双语文化诵读考试”,一定人人一百分。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情况:

参与实验的56名学生基本完成了《古诗绝唱100首》《宋词绝唱100首》《唐诗绝唱100首》中的86篇的诵读任务。

参与实验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

1、自信心增强了,厚厚的一本书背完了,并且有的能做到随便抽一章都能背诵,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些原来比较内向的孩子,眼睛里也充满了自信,学习质量、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个别的孩子在诵读过程中,出现了畏难,想偷懒情绪,经过与家庭的及时联系,及时调整,孩子坚持跟了下来,战胜了自己,这些孩子的意志品质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提升了孩子的记忆力,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一对比,他们背诵的速度都要快好多。

4、提高了孩子的阅读速度,这些孩子的语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比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要快很多。一本杨红缨的小说《贪玩老爸》,参与实验的孩子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其他的就要慢一点。

5、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参与实验的孩子在书面表达上,能准确形象的使用词语,做到有条理的描写,具有一定的文采。

(二)、具体的背诵方法:

“同学们!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箴言。这是进行经典文化诵读的基本方法,是让儿童用活泼愉快唱儿歌或背广告词的方式,让儿童和老师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熟读,是一种在唱中学习的方式,以此为基本方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也采用了多种方法,如:

1、模糊教学法。教师并不作详细讲解,学生阅读的学习目标也是未定的,让儿童以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理解作品,语言运用的过程,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它又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背诵的过程可帮助学生识字,并提高其记忆力,至于整体成篇的作品,更包孕了很多只能意会的场景,只能体味的情感,只能领悟的意蕴。让儿童精确的背诵经典,模糊的理解经典,在儿童逐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联想,逐渐领悟。

2、情景设计法。由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带有明显的无意性,因此,在背诵经典的过程中应创设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情景,并把学生引入这种特定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渲染,因为在古代诗歌、戏剧、舞蹈、音乐本同源,借助音乐可以使儿童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移易,帮助对

诗词诵读实验研究报告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拓展

中华古诗文经典包容之广博, 辞章之精华, 内涵之丰富, 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学校的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可以在各方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 不少学生对古诗知之甚少, 或仅能吟诵几首, 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谈不上。因此, 加强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与同步拓展的研究, 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明确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1.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 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 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 很有必要。

2. 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

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 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 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 还蕴涵着美学、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 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 接受这样的熏陶, 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 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 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词, 不仅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而且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 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那些名篇名段, 学生背诵后, 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 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有效措施, 开展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1. 轻松有韵律地重复念唱。

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诵读诗文的过程类似念唱, 整个诵读的过程, 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 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同时, 让孩子在念唱过程中体验意境, 可以在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不断创新形式, 实行寓教于乐。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 解诗题”, 第二步“抓字眼, 晓诗意”, 第三步“入诗境, 悟诗情”。在此基础上, 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推荐古诗名句, 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

3. 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

佳文古韵香满路, 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让学生对诵读诗文产生兴趣, 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 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三、同步拓展经典古诗词诵读

1. 阅读中外经典。

把诵读内容拓展到课本外,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除学校阅览室外, 还可以组建“红领巾书屋”。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同诵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诗、会读诗, 让经典古诗词诵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 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 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将每个班级原来的学生手工作品制作改为经典诗词作品制作, 在班级中增设诗词学习园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拓宽小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视野。

3. 建设古诗词诵读的活动载体。

学校可以成立诗词文学社, 以“诗词文学社”为阵地, 吸收小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 定期进行诗教辅导。以诗词文学社为载体, 重点培养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 使得活动正常化, 让社团活动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 只要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开展多种活动, 不断拓展诵读内容, 就一定让经典古诗词扎根于小学生心中,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古诗词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黄德新.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实践.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5月.

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古典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浓缩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华,蕴含了华夏先贤们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哲学的思考与情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下一代进行古典文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是把根留住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计,文化传承不能丢。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笔者发现,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革新古典诗词教学理念,重视诵读教育刻不容缓。本文抛砖引玉,对近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教育改革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讨论的诵读,是指富有情感的、按照文章内容进行语速、语调以及节奏变化的朗读,因此不是通常所说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课文的信息,而诵读是在阅读基础上更进一步富有情感和节奏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不能代替诵读,因为多数情况下的阅读是不出声音的,而诵读需要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且富有韵律感,充分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1.诵读教学是体味诗词韵律之美的必由之路

古典诗词本是歌词,是文人雅士按照曲谱的旋律而创作的歌词,最终的表现形式为吟唱,或婉约如阳春三月和风细雨,或豪放如残阳如血金戈铁马,无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现在虽然曲谱丢失,无法进行吟唱,但是作为歌词,古典诗词具有的平仄相隔、句句叠韵的结构特征,非常适合诵读,也只有进行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这种节奏韵律之美,才能真正领悟到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诵读教学是诗词记忆的必要手段

诗词短小精悍,是一种凝缩的文学艺术,凝聚着先贤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对家国的眷恋(如屈原的《楚辞》)、对亲人的思念(如苏学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对自然之美的歌颂(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包含着无限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很难用语言进行讲解,很大程度上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范畴。因此在记忆力最好的童年时期,先把这些凝缩的精华吞下去,通过反复诵读,不断地进行“反刍”,在一节三叹、抑扬顿挫的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涵,此后随着岁月流逝、阅历增长、心智成熟,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就会不时呈现出来,使人渐入佳境,受用终生。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伴随着人的成长而思维逐渐拓展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教导的“温故而知新”,不能拘泥于要求学生立刻掌握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与此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些外延知识。

3.诵读教学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正确地用“说”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但是很遗憾,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到了大学阶段都不善于或者不能正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口齿不清,甚至常常是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的功夫没有做好。事实上,每个人的口腔生理构造都不尽相同,加之各地方言影响,说起话来南腔北调不足为奇。但是规范化的汉语要求正确的读音,所谓字正腔圆才能让别人听得明白。所以语言教学中首要问题还是解决如何“说”的问题。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各级各类考试当中(普通话等级考试另当别论),普遍进行的是识字、理解、语法、写作能力的考核,并没有对“说”的考核,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诵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能看书写字而不能流利表达的所谓人才,这与哑巴英语有何区别。只有进行反复的诵读才能不断地矫正个人的发音器官,使得发音标准,说话才能做到字正腔圆;也只有不断进行诵读,说话才能做到语调富于变化,节奏控制得当,才能方便地与人交流。好在这个问题已经有同行注意到了。

二、诵读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革新

1.革新教学理念

说到诵读,很多人立刻想到诗歌朗诵,觉得对中小学生进行诵读教育实在是要求太高。事实上,诗歌朗诵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要求朗诵者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以及舞台艺术造诣,因此不能把朗诵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实践中教师又走向了另一端,本来作为诵读教育时间的晨读课,很多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丝毫没有顾忌到语音语调与节奏,更别提什么饱含情感了。结果外面听起来书声琅琅、人声鼎沸,身处其中者则是噪音环绕、不堪其扰,毫无诵读的乐趣可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诵读教学,真正把诵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严谨的教学。教育者不期望所有的学生将来都成为新闻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但是教育者有义务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说话,因此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很自然的事情。

2.创造诵读环境,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各地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中小学校课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文特别是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已经具备了条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同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创造宽松的诵读环境,让学生身心放松,不再视学习为畏途。其次,学习心理学表明,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量比单纯背书要多得多,且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更适合长久记忆。比如: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或受限于生活环境,对古诗词中涉及的宏观的自然美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洞庭美景)或者著名景点(如张继笔下《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没有任何印象,多媒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动画、电影片段,配以或抒情或激昂的音乐,祖国壮美的山川河流立刻呈现于眼前,抽象的文字化为活生生的视觉、听觉元素。创造情境课堂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情境再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使得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立刻与诗词的描述对接起来,从而加深了印象。在此基础上,随着画面的缓缓移动,音乐缓缓响起,朗诵名家对课文的朗诵作为配音呈现,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语句轻缓与节奏快慢,体味语调变化以及换气节奏,揣摩诵读者的情感,欣赏多次后让学生声情并茂跟读,教师总结后再进行范读,进而让学生个别诵读以检测效果,并请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关掉多媒体配音,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齐声诵读、反复诵读,进入情境感受意韵,然后屏气凝神地默读,充分体味古典诗词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如此引导学生诵读,则诗词中的美自然呈现于学生脑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诵读,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教学效果,这方面已经有同行做了有益的尝试,证明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总结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在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意境融合,通过多媒体示范、跟读、齐读、默读等诵读过程,给诵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宁.浅析小学古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87-188.

[2]巫远添.古诗词“意境美读”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207.

[3]盛海霞.“诗”光读百遍其“义”未必现——浅谈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教学的几点认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4(27):252.

[4]包万青.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12):269.

[5]刘喜科.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俪人:教师,2014(1):15.

[6]舒建华.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2014(26):114.

[7]王晓红.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4(25):238.

[8]金春江.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73-174.

[9]汪小波.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算(教师版),2014(27):175.

[10]张志建.语文情景课堂的情景设置[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4(4):46-47.

[11]黄超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4):71.

[12]杨德阳.发现语文课堂的美[J].中学课程辅导,2014(22):73-74.

[13]常永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2):139.

[14]罗月念.让古诗鉴赏课堂美不胜收——从三维目标角度浅谈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角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64-165.

[15]路海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学周刊:中旬,2014(4):196.

[16]马娟.寻美——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1):95.

[17]许秋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美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89-91.

[18]尤丽玲.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J].内蒙古教育B,2014(5):64.

诗词诵读 篇4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词。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无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秦观少从“苏轼”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学步《花间》,善写相思树类,情韵婉转,犹比秋水;历来被奉为《婉约派》首席,有《淮海词》卷。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

3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通常以《淮海词》为准。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当时秦观正在别处任职,和恋人苏小妹聚少离多,备尝相思之苦。秦观是以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二、展示、交流

1、诗文朗诵大比拼,师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查阅资料,理解全诗的意思。《乌衣巷》: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花开点点,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一片荒凉的景象。昔日飞进王导和谢安他们家豪华的厅堂的燕子,现在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

《鹊桥仙》: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名句赏析: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句。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课堂小结

理解诗歌的主题。

《乌衣巷》:

《鹊桥仙》:

五、当堂检测

1、《乌衣巷》中写寂寞衰败之景的句子:。

2、《乌衣巷》中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从侧面描写时代和社会的巨变的诗句:。

3、《鹊桥仙》中赞叹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诗句:。

4、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来表达爱情观的佳句:。

六、补救清遗预设

七、板书设计

诗词诵读复习 篇5

一、直接默写。

1、莫笑农家腊酒浑。

2、,归雁入胡天。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都护在燕然。

5、晓将歇雾,;夕日欲颓。

6、7、单车欲问边,8、9、万籁此都寂,10、小楼昨夜又东风,11、12、13、单车欲问边,14、巴东三峡巫峡长,15、16、四面边声连角起,17、18、19、清晨入古寺,20、21、22、春冬之时,则

23、塞下秋来风景异,24、山光悦鸟性,25、26、散入珠帘湿罗幕,27、28、29、问君能有几多愁?30、终日不成章,31、32、明月出天山,33、34、盈盈一水间,35、气蒸云梦泽,35、怀旧空吟闻笛赋,36、37、青树翠蔓,38、塞下秋来风景异,39、,禅房花木深。

。,衣冠简朴古风存。。,燕然未勒归无计。,双袖龙钟泪不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拄杖无时夜叩门。,窥谷忘反。。。

。,吹度玉门关。,皎皎河汉女。。,千嶂里。,参差披拂。,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望峰息心;,雪上空留马行处。,只是朱颜改。,札札弄机杼。

二、根据提示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借看人家钓鱼,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的诗句是:。

3、李白《关山月》中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的诗句是:,思归多苦颜。,叹息未应闲。

4、《天净沙 秋思》借景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以点睛之笔揭示主题的句子是:。

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词句是:。

6、《记承天寺夜游》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7、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比喻新奇,写雪的诗句是:。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则用白描,同样形神兼备。

8、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是:。

9、《与朱元思书》中“。”形象凝练地表现富春江水流急速奔腾之势。《三峡》一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夏天水之疾的语句是:。

10、陆游《游山西村》中体现丰收的年景和村民热情好客的诗句是:。在写景中蕴含哲理,说明在困境中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

1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表现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环境的诗句是:。以动衬静,突出山寺宁静气氛的诗句:。(成语“万籁俱寂”便出于此句)诗人看到美景便觉得心中杂念消净,鸟的怡然自得实际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表明这一意思的诗句是:。

12、《满井游记》中写景比喻很妙,用比喻置身于大自然心情舒畅的自己;用,比喻水光突出了水的清亮;用,来比喻山峦为晴雪所洗,鲜妍明媚,生动传神。写游人踏春欢快热闹的语句是:。

13、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景写情,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与岑参在《白雪歌》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友人远去,内心依依不舍、失落惆怅之情。

14、《记承天寺夜游》点明中心的语句是。

15、《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四时俱备。”

16、张岱《湖心亭看雪》借舟子之口说“。” 这里“痴”的意思是。

17、,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课外古诗词诵读 篇6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论诵读与古诗词学习 篇7

我在教学过程中很头疼,左思右想,不得其解。最终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词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柳永的《雨霖铃》被改编成歌曲《别亦难》……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死了都要爱》中:“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最后,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这样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的,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言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巴尔扎克曾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介入情感,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得豪迈而激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诵读,体会他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的情感,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诵读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比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另外,还可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雨霖铃》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比谁背得既准又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激发了背古文的兴趣。

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那样的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有事半功倍之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意韵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提高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如何在古诗文学习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只要反复诵读, 深入诵读, 了解古诗词的节奏韵律, 想象古诗词描绘的情景, 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鉴赏古诗词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8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精彩演讲的技巧下一篇:礼品营销,品牌传播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