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2024-07-19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篇1

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尝试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3、杨景芝著:《启迪儿童绘画》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篇2

一、投石问路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 偶然一次发现了“中国儿童诗网”, 浏览后知道了自费创办《诗迷报》的圣野、儿童文学评论家蒋风、《中国童诗》主编雪野等在童诗创作及研究上造诣颇深, 而且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和平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等经过自己的实践已经成为童诗教育的特色学校。再想想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南京盲校出版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的肖毅同学, 猛然间似乎看到了一丝光亮, 我何不在童诗创作上尝试一下呢?虽说孩子们会因视力缺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童诗短小的篇幅、丰富的想象、纯真的情趣还是应该适合他们的, 况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为了这些天生的诗人, 我应该行动了。

于是, 我到书店挑选了一本《中外童诗精选100首》, 认真阅读后选择了其中的两首带到教室。我首先给他们读了任溶溶的《我给小鸡起名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妈妈买了七只鸡。/我给小鸡起名字:/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七。/它们一下都走散, /一只东来一只西。/于是再也认不出, /谁是小七、/小六、/小五、/小四、/小三、/小二、/小一。”读完我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怎样?”“很好。”“有意思。”……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后来我又读了一首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 /去堆胖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的融化。”孩子们听了, 兴奋不已, 着急地说:“还可以飘到树枝上、屋顶上、跷跷板上……”听着孩子们各式各样的答案, 我心里一阵窃喜, 顺势又问:“你们知道这些诗是谁写的吗?”“不知道。”“小孩吧。”“反正是给孩子们看的。”“是的, 这些诗歌就是写给我们孩子读的。”当我告诉孩子们这些诗作出自大作家的手笔时, 他们竟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大作家也写这么简单的东西, 那咱们不也能成小作家了吗?“是呀, 谁说不能呢, 只要你们用心去写, 肯定能成!”感受着孩子们的激动, 我幸福地享受起预支的喜悦。

二、山水初显

就在我将童诗介绍给孩子们的同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不长的时间里5个孩子共写了9首, 有写玩雪的, 有写过年的, 还有写小弟弟的, 尽管有些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诗。平时语文学习积极的贝贝一口气写了3首,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其中有2首是这样写的, 《可爱的家》:“我家真可爱, /安静的庭院, /美丽的桂花, /你要问我还有没有了, /我要告诉你还有许多。/你要知道还有什么吗?/那就请你快到我家来!”《童年的梦幻》:“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一首歌。/啦啦啦, /小朋友们尽情欢唱。/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一棵树, 吸收着营养使劲向上。/站在大树下, /耶, 我开花了, /我结果了。”小姑娘的热情、善良、美好、乐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看到这么优美的文字, 我被深深打动了。随着时间的流淌, 我们已在不经意间对一切习以为常甚至是无动于衷了, 是孩子的灵性唤醒了我, 使我久违的童心从心底某个角落晾晒出来。感谢我的孩子。没有经过太多的指点, 小姑娘竟然写得有模有样, 看来起先的担心完全不必, 这个有着较好语言基础、事事不甘落后的小姑娘倒是可以在童诗写作的道路上闯一闯。在我为找到以童诗写作为表达突破口感到庆幸的同时, 我的内心也产生了几许内疚, 如果我早些时间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 抓住孩子们创作童诗的最佳时段, 也许我们的孩子早就是诗情满怀、作品颇丰的小诗人了。时光要是能够倒流那该多好, 就让这些遗憾用以后的勤奋和成绩来弥补吧。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三、一触即发

前几周, 语文课上教读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课文讲了一个叫阮恒的小男孩克服内心无比的恐惧毅然为朋友献血的事情。虽说阮恒的做法未必是最佳的选择, 但是这种将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己还重要的情义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于是在课即将结束时, 我这样跟孩子们说:“为了朋友, 阮恒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可以说, 朋友就是这种能够有难同当的人, 朋友就是这种能够以身相许的人, 你们觉得朋友还应该是怎样的人呢?”这样的问题把孩子们原先对朋友的理解引向深入, 略加思量后大家便讨论开了。丰富的答案让我觉得这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童诗创作契机, 于是我鼓励孩子拿起笔赶快记录下这些语言的珍珠。

贝贝这次一下写了四首, 如《朋友是我的谁》:“朋友是给我快乐的人, /朋友是给我帮助的人, /朋友是与我分享秘密的人。/啊, 朋友, /我愿意为你奉献我自己。/《朋友的礼物》:朋友送了我欢笑, /朋友送了我温馨, /在我难过时, 朋友又送了我安慰。/啊, 朋友的礼物真多啊!”《心连心》:“我和朋友心连心, /在我难过时你也不开心, 在你难过时我也不开心, 我们永远心连心。”《没有朋友的孤单》:“朋友, 你是我的开心果, /没有了你我就没有了快乐, /没有了你我的心就会破碎, /没有了你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贝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写下了自己对朋友的诸多理解,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 她对朋友还会有更多、更深的解读。可见, “朋友”这个温暖的词眼触动了孩子的心灵, 不仅让她感性地重温了朋友的感觉, 而且促使她对朋友有了深层的思考。我想, 创作出优秀的童诗固然值得高兴, 但这种隐含在现象下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应该是更值得我们庆贺的, 这将对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多管齐下

为了让童诗的写作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 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注意观察、大胆想象, 捕捉灵感、及时记录, 而且还激励他们若写得好可以给作文加分或是减少平时作文练习的数量, 也可以得到老师的小礼物, 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小诗投向报刊杂志, 让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全南通、全中国的人都看到。在系列措施的推动下, 孩子们积极性很高, 时不时就会跑过来跟我说:“我今天回去写两首, 好不好?”也会经常悄悄地递上自己的心爱之作等待老师的肯定, 有时还会迫不及待地追问:“老师, 我的小诗有希望发表吗?”总之, 小诗写作已经成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一个周一的早晨, 贝贝高兴地递给我两张盲文纸, 上面是她这几天写的小诗《祖国》:祖国啊, 祖国, /您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有了您, 小鸟才能快乐飞翔, /有了您, 小树才能挺拔向上。/祖国妈妈, 我爱您, /祖国妈妈, 我们都爱您!”《朋友》:“大地是我的朋友, /蓝天是我的朋友, /绿树是我的朋友, /小鸟是我的朋友, /你是我的朋友, /他是我的朋友, /咱们都是好朋友。”《爱》:“爱是给父母送一杯热茶, /爱是给老师做一张贺卡, 爱是扶起摔跤的小妹妹, /爱是照顾年迈的老奶奶。/其实爱是很多的, /我们要学会爱周围所有的人。”一下子看到孩子这么多好的诗歌, 内心很是激动。试探着问贝贝:“你是怎么写出来的?”“要多想象, 脑子硬在那儿不行。”过了一会儿她又很神秘地补充道:“还有一个诀窍, 就是先想有什么好写的, 然后会冒出许多很好的题目, 再想想哪些最有趣, 就好写了。”小姑娘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着小诗创作的奥妙, 其中的“不能硬、最有趣”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了。

五、有容乃大

孩子写的小诗也未必总是那么顺畅, 很多时候读了会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包括贝贝。在我给孩子们读过金波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后, 贝贝也写了一首跟雪有关的《堆雪人》:“我会堆雪人, /记得第一次堆雪人, /头大得像猪, /身子更糟了, /弄得花花绿绿。”看到这首所谓的诗, 我有些为难了。说它是好诗, 显然算不上, 说它不是诗, 也未免伤了孩子的心, 挫伤以后写作的积极性。仔细想想, 这诗尽管不够美, 但还是写出了她首次堆雪人的实况, 这是最最重要的。于是我说:“你堆的雪人真特别, 那么堆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雪花还有什么特点吗?”在我的启发下, 贝贝又写了一首《雪花》:“雪花啊, 雪花, 就像小姑娘的手轻轻抚摸着我。/几乎每片长得都不大一样, /就像许多美丽的小姑娘。”相比而言, 第二首细腻多了, 写出了盲小孩依靠触觉感受到的雪, 这种独特的细腻直抵人的心底。

还有一次, 贝贝在课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 我可不可以写数字谣?”想到金波曾说:“培养孩子的艺术创作从新童谣开始最理想, 也最符合孩子的天性。”我不假思索地说:“可以呀。”于是第二天我欣赏到了两支数字谣:“一二三四五, /学习要刻苦, /五四三二一, /提问要积极。/六七八九十, /做事要踏实, /十九八七六, /努力加奋斗。”“一二三, /爬上山, /四五六, /翻跟头, /七八九, /拍皮球, 一双小手手, /十只小指头。”读读这两支歌谣, 觉得也挺有趣, 似乎自己从前也读过并做过这样的练习。虽然贝贝写的不是童诗, 但这毕竟也是她听了童谣以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精心创作的, 而且特别注意了其中的押韵, 这对于刚学写作的孩子来说已很不易, 其中推敲的功夫也非一般, 我们何必为了形式的统一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况且童谣与童诗本质上也无特大区别, 只要有利于孩子习作水平提高, 殊途同归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允许孩子多方面发展, 因为孩子的天地还很广阔, 给一方沃土、洒一片阳光, 让我们的孩子萌发天性、自由生长。

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抽象画;疑惑;反思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当我们遇到一些现代艺术大师较为抽象的绘画作品时,很多同学都表现出许多的疑惑。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美术第13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有同学说“这幅抽象画太丑了”、“乱七八糟的”、“太抽象了看不懂”、“还没我画得好”“送给我都不要”等等,像这样的作品还包括吴冠中的《山村》、《吴家作坊》、张大千的《幽谷青霞》、马蒂斯的《舞》等等。在一些人看来,抽象画就是胡乱画的,是一种不美观的事物,其实这种观点很片面,是不正确的理解。况且这些作品还不是真正的抽象画,学生们不但弄错了,而且还排斥这些作品,他们更为接受的是写实倾向的绘画作品。但同时,同样是抽象的其它艺术形式,如服装、书法、音乐、标志等,却又非常会欣赏,例如对校服的评价,哪里多一根线条会更美、哪里少一根线条又怎么样等等,甚至说得让老师都很佩服他们的见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难道抽象画注定是被极少数人欣赏的吗?教学中做为教师又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从抽象画的定义、内涵、价值等方面分析一下。抽象画(抽象艺术)定义: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似之处,而又具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纯粹视觉形式。内涵:第一,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也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第二,不需要也没必要“看懂”抽象画,因为有可能连作者本人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第三,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其价值表现在:第一,可以开启自由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新力。很多有识之士曾多次提到这样的教育问题:中国人缺少创新能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艺术的不重视,缺少艺术创新思维。而抽象艺术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创新思维是所有艺术中最活跃的,因此,要从艺术中领悟创新精神,抽象艺术无疑应该是首选。第二,可以使精神生活的境界更高。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物质文明得到巨大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相对匮乏,空虚冷漠,道德下滑。艺术可以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而抽象画是艺术中层次较高的。第三,可以树立超前意识。当代抽象画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之中,无论是抽象画家还是善于欣赏抽象画的人,思想行为都是比较超前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喜欢也不懂抽象画是有原因的。第一,思维定势,长期接触非抽象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思维固化。第二,审美单一,学生普遍认为写实绘画最美,不太了解审美是多元的、丰富的。第三,老师引导不足。教学中老师往往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很重视,对抽象画这类学生不太有兴趣的内容则避而不谈,甚至有老师自己也不懂抽象画,把意象的绘画说成抽象的。第四,家长排斥。如果看到孩子画了一幅“抽象画”,很多家长则嗤之以鼻,严重打击孩子对抽象画的接纳。第五,重视不够。基本看不到有关方面重视发展抽象画的举动,各种绘画比赛展览也很难看到抽象画的影子。

然而,现实生活中,抽象画虽然少见,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同学接受抽象画是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虽然美术教材中没有专门的抽象画课程,平时教学中可以积累学生容易混淆成抽象画的作品,再展开对抽象画的学习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从感性认识上,多看中外著名的抽象绘画作品,像康定斯基、马列维奇、波洛克、米罗、赵无极、徐德民的作品,大量的视觉刺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众多个性风格迥异的抽象画之中总有学生喜欢的。第二,从理性认识上,将抽象画与其它表达方式区别开,也绝不是胡乱画的,可以多介绍有关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包括画家故事、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等,比如向学生们介绍世界上的第一幅抽象画是怎样诞生的?米罗抽象画中的中国元素是什么?波洛克涂鸦小鸟的故事等等,这样可以一定程度排解学生心中对抽象画的各种疑惑,让抽象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第三,从实践练习中,可以多尝试描绘抽象画,利用点、线、面、色并按一定规律组织富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面,尽管学生绘画技巧不够成熟,但是多画一画总是可以找到不一样的艺术感觉,体验创新带来的无穷魅力。第四,启发想象力,由于抽象画没有描绘具体事物反而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所以多欣赏交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体现抽象画的独特价值。当学生凝神盯着一幅抽象画时,他再也不是我们眼中没有想象力的中学生了。第五,多表扬、多鼓励,学生一旦有抽象画表现的各种行为,都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例如美术展览和比赛中,可以适当突出抽象画的地位,这样可以持续让学生对抽象画产生兴趣,只有对抽象画持续的兴趣才可能发挥出抽象画带来的无穷价值。

总之,只有我们重视当前教学中有关抽象画的问题,把它放到与其它内容同等的地位上,积极发现并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疑惑,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让他们接受甚至喜欢抽象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才能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绪论[A].中国抽象艺术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篇4

广兴镇小学

薛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比较各种列举法的特点,并让学生体会怎样列举更简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假设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多种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列表法。

【教学难点】解决此类问题的调整策略既:在运用“跳跃列举”中的调整幅度的大小,和在使用“居中列举”后巧妙的运用“跳跃列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导语: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这一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件出示主题图和原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尝试与猜测)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化难为易

师:看来这么大的数据,同学们尝试猜测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把它化难为易,从简单入手找出规律,再来尝试猜测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过渡语)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9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读题析题

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说)鸡和兔一共有9个头(问:意思是一共有9只)。鸡和兔一共有26条腿。求分别有几只鸡和几只兔。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谁细心发现了? 生(可能说):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

3、大胆猜测

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学生猜测、汇报。(可能说: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18条腿,而题目中是26条腿。也不可能......)

让同学尽情的猜答案。教师记录下来并立刻计算验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科学。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4、合作解题

师:大家刚才有好多猜想,但是么多种猜想听起来很无序,我们要怎么把这些猜想的过程,有序地整理出来呢?老师这边有一张表格(学生们也把发的这张表格拿出来)我们先一起读这张表格,谁看懂了它?(老师展示表格)

生:左边这一列表示鸡有几只,中间这一列表示兔有几只,右边这一列表示脚的总只数有几只?

师:其实数学家们也不是能每次猜准的,不过他们会根据不断地调整,最后找出答案,而把这些猜测的结果有序地写在表格中的方法叫列表法。下面我们就要用列表法试着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列表法)

5、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注意把握出现的不同方法)

6、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稍加简要分析)。展示后小结:刚才这个小组用了假设法,从1只鸡开始假设,一只一只进行调整(板书),这种列表法我们把它叫做“逐一列表法”。(板书)师:你们觉得这种列表法有什么优点呢?(不遗漏、不重复)

7、观察逐一列表法-----引出跳跃列表法

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同学汇报时,请其他小组认真思考,做好向他们提问的准备。

a、引导发现:

问题一:腿多了说明什么?(兔多了)

问题二:然后怎么调整?(多的减少,少的增加)

问题三:还有其他发现吗?(兔每增加1只,鸡就减少1只,腿的总数就增加2条„„)

师:我们只注意到逐一列举法的优点,那么它有没有什么缺点呢?(引导说如果数目比较大的话,我们用这个办法会怎么样?)那我们可以跳起跳起试,比如说.....引出跳跃列表法。引导发现: 问题一:你们如何选这一组数据为第一组数据的? 问题二:然后怎么跳到第二组的? 问题三:然后怎么调整? 问题四:还有其他发现吗?

小结:真不错,我们也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吧!(板书:跳跃列表法)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

8、取中列表法

师:大家非常聪明,其实我们在用逐一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从中间的数进行尝试和猜想。

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12个头;从下面数,有30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大家试一试。展示:

小结:这个方法叫做取中列表法,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方法小结: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相机板书:猜测、尝试、调整、验证)

9、比较三种列表法

你最喜欢那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设计意图:在问题情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猜测—验证—调整—再验证—再调整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策略。】

过渡: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种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你们很了不起。

三、交流激趣,构建新知

过渡:刚才我们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这道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并且在表格中发现了规律,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列表的方法以及刚才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尝试与猜测的过程(选择: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

3、学生汇报

(1)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如果有的话)

小结:逐一列表法尽管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2)请采用跳跃列表法的同学汇报

师:说出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什么问题?如何调整的?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3)请选用取中列表法的同学汇报。

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还有哪些同学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的?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师: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鸡兔同笼”这个问题后来传到了日本,善于研究和学习的的日本人又把它转变成了“龟鹤问题”。

(课件演示:龟鹤的图片)

师: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

生:是一样的意思:龟就相当于兔,都是四只脚;鹤就相当于鸡,都是两只脚。

师:假如我们不叫它鸡兔同笼,也不叫龟鹤问题,还可以给它取个其它的名字吗?

生1:鸭猫问题。

生2:猪鹅问题。

生3:人狗问题。

(如果学生想不到,老师可以提示)

师: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请看题:乐乐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总值5.1元,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请你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你采用的是那种方法?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用那种方法解决最好?

五、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1、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尝试教学理论试题 篇5

一、填空

1、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2、(相信学生能尝试)是尝试教学的基本点。

3、具有错综复杂的(知识结构)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能尝试的基础。

4、尝试教学理论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5、传统教学的特征一般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

6、“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可以进一步概括成(“先试”)两个字。也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

7、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自学课本)、(讨论课本)为主。

8、尝试教学法的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9、(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10、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11、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12、(尝试练习)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

13、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

14、尝试教学法中的“三为主”指(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

15、尝试教学中的“三种精神”是(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16、一个完整的尝试教学过程包括

(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指导)、(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

17、尝试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几种变式分别是(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

二、简答。

1、为什么说学生能尝试?

答:因为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便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新知识。学生是人,而学生是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学生的头脑里不是空白的,已经具有错综复杂的知识结构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是学生能尝试的基础,因而应该相信学生能尝试。这是尝试教学的基本点。

2、为什么说学生的尝试能成功?

答: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和教学活动,它有教师的指导,是有指导的尝试;尝试任务是完成教材中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教材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这就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尝试解决新课题创造了条件。因此摘尝试教学过程中,只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尝试活动便能够取得成功。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矫正和指导,给学生第二次尝试机会使其成功。所以,从总体上看尝试是能取得成功的。

3、尝试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尝试教学理论同传统教学界然相反,它变“先教后学”为“先试后导”,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表面上只是前后顺序调换一下,实际上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前者强调教师为主宰,后者强调学生为主体。“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可以进一步概括成“先试”两个字。“先试”就是先让学生试一试,这是尝试教学的核心。

4、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主张是什么?

答: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张把“先导后试”和“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成“先试后导”与“先练后讲”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学课本,然后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与答疑解惑。

5、尝试教学法中的“三为主”指什么?

答: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

6、尝试教学中的“七个作用”指什么?

答: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间的情意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知识的迁移作用。

7、尝试教学中的“三种精神”是什么?

答: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8、尝试教学法的一般结构是什么?

答: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应用尝试教学法的新授课一般结构如下:

(1)基本训练(5分钟左右)。

(2)导入新课(分钟左右)。

(3)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①出示尝试课题;

②自学课本;

③尝试练习;

④学生讨论。

(4)巩固练习(6分钟左右)。

(5)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6)课的小结(2分钟左右)。

9、一个完整的尝试教学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指导、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

10、尝试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基本操作模式及其教学程序是什么?

答: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11、尝试教学中如何进行准备练习?准备练习的作用是什么?

答: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12、尝试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自学课本?

答: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老师应提醒学生:“这道题你们还不会做吧,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

13、尝试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练习?

答: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14、尝试教学中教师讲解的作用和过程?

答:教师讲解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教学。

15、尝试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几种变式分别是什么?

答:调换式、增添式、结合式、课外预习补充式。

16、尝试教学理论的调换式的优点是什么?

答:这样调换的优点是学生不受课本束缚,能更主动地去探索,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看到尝试题后急于想试一试的心理特点,如果硬要学生按部就班先看课本再尝试,反倒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17、尝试教学中课外预习补充式如何具体操作?

答:课外预习补充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把基本式的前几步提前到课前作为预习。上一堂课结束前,教师出示下一堂课的尝试题,可作简单的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课本,解决尝试问题。下一堂课开始,教师立即检查尝试结果,接着进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以及“第二次尝试练习”等环节。把尝试过程延伸到课外的做法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课外预习是尝试的开始,学生自己探索,初步解决尝试题;课内是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本课结束时,布置预习,又是下一次尝试的开始。整个教学过程以尝试为核心,学生始终处于尝试的状态。这样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超前学习意识。过去学生在课外只是被动完成上一节课的作业,往往感到厌倦。现在课外是超前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新鲜好奇,愿意去尝试。

18、尝试和尝试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尝试和尝试教学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实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尝试,一般有3种:生活中的尝试、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教学中的尝试。生活中的尝试是指学走路、骑车、穿衣服等,一般是属于技巧性的;科学研究中的尝试是有目标的实验,一般是属于发现性或创造性的;教学中的尝试是指学校中的尝试教学,一般是指学习知识性的。根据上述分析,尝试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尝试活动。它既是尝试活动又是教学活动。

19、尝试教学的特点?

答:(1)通过学生尝试活动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尝试目标非常明确;(2)学生尝试活动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尝试;(3)尝试形式主要是解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提出的尝试问题。我们必须分清不同性质的尝试活动,了解不同性质尝试活动的特点。生活中的尝试和科学研究中的尝试,一般在开始时都可能失败;而教学中的尝试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尝试任务又比较明确和单一,因此往往能够取得成功。

20、什么是尝试教学?

答: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

三、论述。

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具体教学程序如何?

答: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每一步的作用和操作方法简述如下:

一步:准备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是给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看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同桌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如何解决尝试问题。

第三步: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老师应提醒学生:“这道题你们还不会做吧,请翻开课本看看例题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这道题应该怎样做。”自学课本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尝试练习这一步是学生尝试活动的主要环节。尝试练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为后面讲解提供信息。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桌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下一步。

第五步: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也可以争论。其实,在对尝试题评议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尝试的结果是否正确,听教师讲解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

第六步:教师讲解这一步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以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自学过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也就是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教学。

第七步: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尝试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溃这一步对中差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不能同第一次相似,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它一般同例题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第二次尝试练习后,教师可进行补充讲解。以上7步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学生完整的尝试过程;它也是一个有序的可控的教学系统。

尝试教学法 篇6

王 玉 红

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本学期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对尝试教学法的各步骤和各环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尝试教学法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并将理论的理解初步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不断坚持在学习中运用,在应用中不断学习和完善。下面谈谈对尝试教学法的几点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自学,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教学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起先尝试教学,尤其是乘法应用题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准备题与尝试题密切联系

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新课,每一道例题都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由 于新旧知识的这种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桥梁了作用,准备题应与尝试题紧密相连。

出示准备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鸡多少只?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鸡的只数就要知道鸭的有多少只,鸭的数量在题里已经告诉了,那么鸡的只数就能直接求出,算式是:4×2=8(只)。在此基础上出示尝试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鹅的只数是鸡的3倍,小明家养鹅多少只?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精心设计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学习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学习提纲和自学例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鹅的只数是鸡的3倍,小明家养鹅多少只?自学提纲为:题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算的是什么?鸡的只数直接告诉我们了吗?鹅的只数与谁的只数有关系?要算鹅的只数必须先算也谁的只数?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反馈信息,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分别改为:(1)养鹅的只数比鸡只数多3 只。(2)养的鹅的只数比鸡的只数少2只。

四、多尝试开放性题目,发散学生思维

如:学习“一个旅游团有42人,一辆面包车限乘9人,一辆小汽车限乘3人,旅游团怎样派车?”这一开放性的题目时,我先让全班学生在自已尝试解答,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到了6种不同的答案: 5辆面包车;14辆小汽车;1辆面包车和11辆小汽车;2辆面包车和8辆小汽车;3辆面包车和5辆小汽车;4辆面包车和2辆小汽车;并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验证,有的同学还发现了面包车和小汽车一起用时,面包车增加1辆,小汽车就减少3辆这一规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争着说自己的方法,说得好的同学我奖励给他们小贴画,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不费一字一句,不会的学生理解了,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看到了自身许多的不足。好些理论的东西看着心动,实际自己实践起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很多,每节课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总是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如各环节的处理一开始就不尽人意,教师易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并没有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心理上仍处于弱势,学生与老师总是走不到一条极其顺畅的路上。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总担心自己讲不好,始终认为老师比他们讲得好,学习自愿处于被动状态。,实际教学所用的时间比教学设计所用的时间多得多等问题。

通过尝试实践可以看出,尝试教学法不仅需要师生观念的巨大转变,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自学能力,这样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尝试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王 玉 红

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试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

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自学课本,讨论课本为主。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教学的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程序。在第三步骤的新课教学过程中,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五个环节: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我在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应用了尝试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准备题与尝试题密切联系

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新课,每一道例题都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由 于新旧知识的这种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桥梁了作用,准备题应与尝试题紧密相连。

出示准备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鸡多少只?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鸡的只数就要知道鸭的有多少只,鸭的数量在题里已经告诉了,那么鸡的只数就能直接求出,算式是:4×2=8(只)。在此基础上出示尝试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鹅的只数是鸡的3倍,小明家养鹅多少只?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精心设计学习提纲,引导学生学习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学习提纲和自学例题:小明家养鸭4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2倍,小明家养鹅的只数是鸡的3倍,小明家养鹅多少只?自学提纲为:题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让我们算的是什么?鸡的只数直接告诉我们了吗?鹅的只数与谁的只数有关系?要算鹅的只数必须先算也谁的只数?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反馈信息,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分别改为:(1)养鹅的只数比鸡只数多3 只。(2)养的鹅的只数比鸡的只数少2只。

四、多尝试开放性题目,发散学生思维

如:学习“一个旅游团有42人,一辆面包车限乘9人,一辆小汽车限乘3人,旅游团怎样派车?”这一开放性的题目时,我先让全班学生在自已尝试解答,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几分钟过去了,我看到了6种不同的答案: 5辆面包车;14辆小汽车;1辆面包车和11辆小汽车;2辆面包车和8辆小汽车;3辆面包车和5辆小汽车;4辆面包车和2辆小汽车;并组织学生进行及时的验证,有的同学还发现了面包车和小汽车一起用时,面包车增加1辆,小汽车就减少3辆这一规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争着说自己的方法,说得好的同学我奖励给他们小贴画,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不费一字一句,不会的学生理解了,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五、群策群力,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通过自学--解答尝试题,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看到了自身许多的不足。好些理论的东西看着心动,实际自己实践起来,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很多,每节课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总是觉得有许多的遗憾,如各环节的处理一开始就不尽人意,教师易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并没有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心理上仍处于弱势,学生与老师总是走不到一条极其顺畅的路上。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总担心自己讲不好,始终认为老师比他们讲得好,学习自愿处于被动状态。,实际教学所用的时间比教学设计所用的时间多得多等问题。

“尝试教学法”的几点尝试 篇7

本学期接手五 (1) 班数学, 成绩很差:全班四十二人, 考试时只有三人能达到80分, 十一人可以达到60分。每次都耐心讲解, 严格要求, 可是最终结果是80分以上者只增加一到二人, 60分以上者只增加三、四人, 效果不行。

不如让学生自己先练习一下。这时准备讲小数乘法, 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区别就在于多了一个小数点。我问:“周帅, 一包辣条多少钱?”周帅站起来答:“五毛。”“用元表示?”“0.5元。”“如果你到小卖部买了三包辣条, 需要多少元?暂时不要回答, 你将它编成一道数学题吧。”“周帅到小卖部买了3包辣条, 每包0.5元, 一共要花多少钱?”“一元五角。”“1.5元。”“老师, 太容易了。”学生忍不住了, 个个大声地说出了答案, 因为他们对此太熟悉了,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基本上每天都会做的事。“将它用竖式写在本子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很快交给我看他们写的横0.5式和竖式3:

并让学生板演后说自己是怎么做的。随后随手写了一个横式:0.7×5= (列竖式计算) 。大部分学生迅速交给我看, 全部正确。又让讨论:0.7×5表示什么?0.7×5怎么算?学生讨论得出:根据二年级的知识7×5表示5个7相加的和, 得到0.7×5表示5个0.7相加的和;五七三十五, 有一位小数, 所以得3.5。时间过得很快, 小组讨论并汇报后, 只剩下十六分钟了。强调了含义:0.7×5可以说表示5个0.7的和, 也可以说表示0.7的5倍是多少。讲解一下点小数点的方法后出示练习, 计算1.62×3;2.65×7;0.34×6三道题。学生练习后批改:42人中30人全部正确, 11人部分正确, 1人不会。错误的结果有 (48.6, 486) (185.5, 1855) (20.4, 204) ,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方法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小数点点错了。根据错误作讲解, 要从积的右边起, 从右往左数出小数位数, 点上小数点。

对照邱学华的“尝试法模式”, 少了重要的一步, 看书自学。学生平时练习时喜欢找答案, 找到后直接抄上, 然后骗取表扬。答案其实是个好东西, 尝试做一做, 做好后与答案对照, 对了说明会做;不对, 仔细观察一下答案, 可以豁然开朗, 明白其中的道理。答案是个好东西, 就看你怎么用, 用得好是宝, 用得不好是祸害。我的学生没有养成好的用“答案”的习惯, 因此会从这方面去培养我的学生, 然后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看书。

最满意的一次教学是《解方程》一课。上课伊始, 开门见山, 出示尝试题X+7=12。六分钟后陆续有人交, 到十分钟时看了41人的结果。答案有 (1) X+7=12, X+7-7=12-7, X=5 (2人) ; (2) X+7=12, X=12-7, X=5 (35人) ; (3) X+7=12, X=12+7, X=19 (2人) ; (4) X+7=12, X=12-7, X=4 (1人) ; (5) X+7=12, X=12-7, X=6 (1人) 。其中第一种是书上的, 根据天平原理而来的, 这两个学生提前进行了预习, 已经学会了解此类方程。第二种是老方法, 根据式子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 这六个关系式是解方程的有效方法, 并且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诸如5+ () =10、10- () =4、的题型。这也是解方程, 只不过用“ () ”代替“X”且计算过程在大脑中进行。第三种错在关系式弄错了。第四、五种则是计算粗心大意。还是不放心, 让学生看过书后继续讲解。两种方法都讲, 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时三十分钟, 可以看出学生们很兴奋, 因为从方法来说全班有39人会了。学生纷纷要求教师再出两题做。让学生讨论, 由于是问题解决后的讨论, 所以允许学生下位, 自由组合, 人数自定, 要求一人说, 组内其他人倾听, 说者要说清为什么这样做。每人都要说, 照轮。好处是:1.每个人有了模仿教师的机会, 因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 教会别人的学习效果占90%;2.个别学困生可能老师讲, 他不明白, 同学说, 他就明白了;3.另外他自己也必须要教会他人, 因此别人说时他听得特别认真。由于学生五年级以前没有这样弄过, 不太适应, 花费的时间也多, 结束时又过了五分钟。最后随手编了两题:X-7.5=23.6 3.5X=4.9, 让学生尝试。下课前全班有36人做完给我看, 利用天平原理的有19人, 利用式子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的有17人, 全部正确, 有6人没有完成。

对照邱教授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多了一个步骤、少了一个环节, 那就是多了教师讲解后学生的讨论, 少了学生尝试后的讨论。

教师讲解后学生的讨论这个环节非常必要, 因为学生的尝试可能是失败的, 也可能成功, 因此教师的讲解就变得需须。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时间, 因此少了学生尝试后讨论, 所以暂时取消了这一环节。分组并不固定, 采取自由组合, 合得来的几个同学一组, 可以换位置。好处是:学习程度差不多, 说起来也更有劲, 因为是合得来的同学,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不足之处是有时学生会说无关的话, 这需要教师及时阻止和引导。

尝试英语“模块教学” 篇8

促成这次尝试的原因:

福建财管院十五届中青年理论研讨会上黄杰名誉会长指出:“学术研究要有一个主题、一个方向,研究的课题才会深刻,才会出成果。”正是受到这一提法的启发,本人决定着手进行英语“模块教学”的探索。成人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课时少,社会接触面广,投入学习的时间有限,导致考试不及格人数较多,学生因此开始厌学。这些不良现象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曾经有位教育学家指出“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局面,克服成绩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模块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什么是模块教学?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2008级业余大专的英语教学任务,面临着时间短(只上一学期)、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学习状态不稳定的艰难局面。因此,如何在这种情形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怎么教,怎么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便成了我改进教学方法的切入口。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收获。”面对一本厚厚的教材《大学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共20单元,196页,我苦思冥想如何让师生们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往英语教学花的时间不少,效果不好,那是什么导致英语教学“低效”的呢?如何用简单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带着思索,我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分布的特点对篇章知识进行归类和分割,尝试“模块教学”。“模块教学”并非我凭空想象,而是我翻阅有关资料得知。模块(module)是指某一课程以某一话题为中心的几个教学单元。模块教学模式即:把篇章主题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单元串在一起讲。使英语中相似、相近的词汇知识、语法内容、交际功能等一部分一部分的教,围绕主题设计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重点。模块教学既节省教学时间,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模块教学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被应用和推广。荷兰的外语教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并把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Project板块教学方法融合进去。

英语“模块教学”的操作过程:

模块教学方法不采用惯常手法:先教单词——预览课文——重点讲解——归纳复习的过程。而是教师把今天要讲的某一模块中的主题、重点句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熟悉今天要上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导航者”;接下来才学单词,并对某些重点词结合课后练习当堂强化训练,以求达到当堂记忆的效果。其次,熟悉课文。因为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型、重点词学生刚学过,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费多少功夫。再者,复习巩固;复习时要求学生用口头形式和课后练习的书面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如:上Bank Service这一单元时,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骤:①我先用课件给学生们看些东西:ATM机模型、存折、银行卡,还有银行服务的几段视频。②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关键词和重点句型。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单词和句型再要求他们与有关物件连线。③只出示物件说出相关的单词或句型。第二步骤:①让学生听课本里的对话。②老师把对话里的重点句型提炼出来,再次强化记忆。第三步骤:①让学生以对话为材料做pair-work练习。②role-pair活动。老师给出背景材料:一位老太太要到银行的ATM机上取钱,可她不会使用ATM机,请你为她演示并说出如何使用ATM机。③让学生扮演银行职员和顾客进行存钱/取钱、缴费等业务的英语对话拓展练习。这种交际功能教学法语言复现率较高,在很大程度上以日常用语为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应用日常语言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最后一个步骤,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对各组员的训练进行综合后选出最好的一个(一份)推荐给大家,实行资源共享。经过几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Bank Service”这一环节的句型、用语已成竹于胸,因此在做模块训练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深层思考:

“模块教学”,我虽已做了初步探索并用诸于实践,但遗憾的是“模块教学”只适用于课文教学,而语法教学我个人还没摸索出类似的教法,另外,这种教学法还有待于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进行中检验。

英语教学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它涉及到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科,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兴趣训练、好奇感训练、情感训练、毅力训练、性格训练、注意力训练等诸方面的心理素质的基础训练,激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不碍口、不害羞、不怕犯错误,勇于矫正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培养他们逐步形成争强好胜,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习惯。英语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细萍.《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略谈大学英语语法模块教学”.2007第八期

2.易仁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探索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2008第十二期

3.陈英.《职业技术》.“论高职高专英语模块教学的应用”,2009第一期

上一篇:周王庙镇多举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下一篇:跟秋天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