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练习一

2024-11-08

词类活用练习一(共7篇)

词类活用练习一 篇1

词类活用练习

作业讲解(练习二)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

“谋”、“杀”的前 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词类活用练习一 篇2

人们都知道, 点石成金的手指远远要比手指点成的金子重要。应当把学生当作一个研究者来看待, 传授学习技能应该是教学重点, 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技能, 自己就可以学习有关的知识了。也就是说, 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才是教师应倾全力研究的根本问题。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 而字词障碍、烦琐的古文语法知识和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少的文言知识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采取了放弃古文的态度。无论什么原因, 我们都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去克服。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大部分学生容易受活用词本身的词义束缚, 把握不了活用的真谛, 尤其学生对词语的词汇意义掌握得不完全、不熟练。我在教学中也曾经开列了不少规律, 但因为太烦琐, 学生不是记不住, 就是越讲越糊涂, 后来我采用了“空词定位, 补词求解”的方法, 倒有柳暗花明之感。

所谓“空词定位, 补词求解”就是把活用的词设为未知数X。根据上下文判断X与前后词语的关系, 以此判断该词语的可能身份与语法功能, 然后代入该词, 结合该词的可能身份与该词的词汇意义进行求解。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夹在主谓结构之间

例1.秦王X裂商君以徇。

原处为“车”字, 不妨先空出来, 不管它是什么, 先设为X, “秦王裂商君”明显是一个主谓宾结构, 可见所空的X就是个状语。先把X的基本身份定下来了, 再带入“车”字, 其名词作状语就不难理解了。

例2.各X散, 犹有得脱归报天子。

“各散”是主谓结构, 则插在中间的X, 不管原来是什么词, 此处非动词即状语。原文X为“鸟兽”, 是实词, 作动词讲不通, 所以是名词作状语:像鸟兽。

例3.X缒而出。

“缒”是个动词, X前又没有其他词语, 则X与“缒”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可能:一为主谓, 一为动词性偏正。原文X为“夜”, “夜”不能作“缒”的主语, 当为名词作状语。实际上这句话在X前省略了主语。

二、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形容词放在名词前

例4.曹子X剑而从之。

两个不同类的名词之间空一个词, 这个词必须是动词或介词才讲得通。原文为“手”, 原为名词, 作介词说不通, 此处当作动词“手拿着”讲。

例5.皆X瓦砾遮道伺之。

X和瓦砾并列, 可知X为动词, 代入“袖”, 为名词作动词。“袖瓦砾”译作“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

例6.以此全其真而X后世。

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后, 可以看出“全”和“真”这两个形容词分别处在谓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我们可以断定“全”是活用为动词, 应解释为“保全”, “真”是活用为名词, 应解释为真性, 它们构成动宾关系。分析“而”前后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 由此可以断定X为动词, 再带入“名”, 应为名词作动词。

例7.卒使上官大夫X屈原于顷襄王。

“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 句子因缺了X这个词, 明显不通, 且这个词后带“屈原”作宾语, 不管X原来词性如何, 此处必动词, 原文X为“短”, 故形容词作动词。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放在兼语前

例8.齐威王欲X孙膑。

带入“将”, 发现成为将领的是“孙膑”, 而不是“齐威王”, 故“孙膑”为兼语, 译为“使孙膑成为将领”。所以“将”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9.先生之恩, 生死而X骨也。

单看生死, 好像是两个动词构成的并列结构, 但因为中间有一个“而”, 一般说来“而”是用来连接谓词成分的, 生死是一个谓词结构, 由此可以推知X骨也是一个谓词结构, X为动词, 带入“肉”发现, 动词长肉不是主语“先生之恩”发出的, 而是“骨长肉”, 故“骨”为兼语。因此判断“肉”为使动用法。

例10.孟尝君X我。

带入“客”, 发现“我”为兼语, 译为把我当作客人, 因此“客”为意动用法。

例11.故人不独X其亲, 不独X其子。

代入“亲”:以……为亲, 奉养;代入“子”:以……为子, 抚养, 意动用法。

四、动词作名词:动词放在谓语前作主语

例12.男女同性, 其X不蕃。

句中“不蕃”可以断定是谓语, “其”可能是语气词, 也可能是代词。若“其”为语气词, 则句中少主语, X当为主语, 若“其”为代词, 可作定语, 亦可作主语, 则X可能是主语中心词, 也可能是状语, 原文X为“生”。联系“生”的本义与后面的“不蕃” (不昌盛) , 可知“生”当指“所生的子女”。

不仅词类活用可用这个方法讲解, 许多文言多义词、兼类词, 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先定位, 再定义。

例13.宋人执而问其X。

X不管是什么词, 必为“问”的宾语, 是一名词。这样定位后, 补出X原文“以”。结合“以”的本来意义, 当知“以”释为“缘故”。

事实上, 词类活用是后人的解说, 古人本无词类概念。在古人看来, 词语的运用只要符合前后文的语义关系即可。因此, 词类活用与一般词义的理解本质上是相同的。据上下文解词, 是一切文言词语理解的关键。

词类活用 篇3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词类活用教案 篇4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2.能愿动词+名词

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发生变化。——“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带补语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例如: 4.“所”+名词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买”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5.副词作状语+名词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孟子·梁惠王下》)效果”讲。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小”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促织》)7.名词+“者”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名词+“之”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得到好处”的意思。——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前,作“命名”讲。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9.名词+名词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1.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心上》)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作“做,从事”讲。

2.名词用作意动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以下作用:

1.名词带宾语 1.表示比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2页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 篇5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译文: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译文: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文言词类活用导学“五部曲” 篇6

一、补讲语法, 夯实词类活用的必备基础。

目前, 多数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均存在一些脱节之处。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 语法知识仅作了解, 中考指挥棒不作必考要求, 因此多数形同虚设, 不教不学。高考在词类活用、字词、病句、仿写等考点上必然涉及一定的语法常识, 高中教材又缺乏语法课, 以致学生在高中谈“语法”色变, 一头雾水。因此, 高中教师不宜“犹抱琵琶半遮面”, 而应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补讲语法,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为学生的近期高考和今后工作中的语言运用奠基。

笔者了解学习实情, 征求学生意见后, 决定集中补讲语法。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师生已经尝到了语法的甜头。可以补讲的内容清单是:造字法、词的构成、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复句。特别要让学生理清句子成分的基本模式, 各类成分主要由什么词类充当, 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类活用奠定语法基础。

二、回归教材, 明晰词类活用的知识系统。

学生懂得语法, 能辨识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 属于感性认识, 未成系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 通常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就句论句”, 遇到课文中或习题中的词类活用, 讲清讲明就行, 不在一定的时候归纳梳理;二是“空谈体系”, 抛开教材的知识短文和课本实例, 采取“拿来主义”, 直接借用高考复习资料或相关工具书的介绍。“就句论句”使学生缺乏理论知识, “空谈体系”使学生欠缺坚实基础, 二者均会导致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笔者采取了阶段推进的做法。高一上学期学文言文前补讲语法, 高一学年只“就句论句”, 强化理解记忆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和其余篇目典型句段;高二学年既“就句论句”, 又引导学生归类“例谈体系”, 让实例和理论结合, 逐一突破词类活用的每一类型;高三学年学新文言文时, “运用体系”去“就句论句”, 实现知识的课本迁移;总复习时, 先督促学生梳理课本实例, 再引导学生参看相关短文、资料后自我归纳出文言词类的提纲体系, 促使两者水乳交融。

三、研读成语, 探寻词类活用的经典渊源。

成语本身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特点。在高三略显枯燥的复习中, 词类活用的复习可以另辟蹊径, 从语法的角度研读成语, 对学习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很有帮助。教师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体系里每一类的小类中各举一例, 再让学生补充举例。这样既能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 又能深入理解成语, 一举两得。

名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祸国殃民”, 意动用法可举“草菅人命”, 作一般动词可举“不胫而走”, 用作状语可举“马!革裹尸”。动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息事宁人”, 作名词可举“救死扶伤”。形容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使动用法可举“涸泽而渔”, 意动用法可举“不远千·里”, 作一般动词可举“耳熟能详”, 作名词可举“青黄不接”。数词的活用这一大类, 作名词可举“杀一儆百”, 作动词可举“一日千·里”

四、联系现实, 拍摄词类活用的生活影像。

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联系现实学语文, 学生耳目一新, 知道高考后语文还大有用武之地。古代茶杯上环形地写着“可以清心也”, 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读法, 有没有活用现象, 哪个词活用了, 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有词类活用;大街小巷常见的“美容院”、“美发··沙龙”, 让学生观察到店铺命名中有词类活用;“‘静心’送给妈, 需要理由吗?”“生命一号, 聪明你孩子的大脑!”让学生顿悟商业广告需要词类活用;朗读歌颂海南岛的新诗《太阳河》:“……在枝头上闪光。啊, 红了荔枝……啊, 熟了··爱情……”让学生感叹高雅诗歌中有词类活用。

五、编写歌诀, 铺垫词类活用的理解思路。

歌诀记忆是一种辅助手段。歌诀, 整齐押韵, 节奏感强, 便于记忆。运用歌诀记忆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歌诀最好自己来编;二是使用别人编好的歌诀, 一定要先把歌诀和识记材料相对照, 真正理解歌诀的意义, 避免囫囵吞枣。这样才能记得准, 记得牢。

例如名词的活用, 我引导学生编写“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 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 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 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 切记放在句子中。”

“人本德, 祖圣贤。大志向, 小天下。先国事, 后私情。近君子, 远小人。老吾老, 幼吾幼。礼尊长, 勿辱人。耻无知, 正愁予。师百工, 兄事之。夜读书, 日有得。强筋骨, 美容颜。衣布衣, 食杂粮。人美我, 安人心。广言路, 举忠贤。活伤病, 死正义。威服众, 怒怕人。”以上是一教师编写的词类活用“三字经”, 共30句, 将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形网罗其中 (加点词为活用) 。两句大致成对, 主要取材古文, 选材精当, 概括全面, 略具故事性, 形式新颖, 朗朗上口。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思考哪个词活用, 怎么活用, 特别是怎么翻译, 再要求背诵, 力争实现迁移, 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应有切实的帮助。引导示例:人本德———本, 名词的意动用法, 可译为“以……为本”;老吾老———老 (前) ,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可译为“尊重、尊敬”;活伤病———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 可译为“使……活”。伤、病, 动词活用作名词, 可分别译为“受伤的人”、“患病的人”。

词类活用练习一 篇7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6)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势,名词作状语,按照„„形势

3、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

客,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

(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2)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鲤,名词作状语,像孔鲤一样

(13)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奴隶一样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示比喻,例,(1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1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景,名词作状语,像

影子一样

(1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

(17)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18)项庄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时间名词作状语

例,(19)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黄昏

(2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当晚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烛之武退秦师》)

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2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

例,(2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2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

(26)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27)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王》)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或主谓关系

例,(2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王,名词动用,称王

(3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刑,名词动用,惩罚、处罚

(3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名词动用,登记

(3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牗,名词动用,做窗子;枢,名词动用,做门(瓮、绳在此为名词作状语)

(3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名词动用,演奏,弹奏

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34)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动用,用蹄子踢

(3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名,名词动用,命名

(3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鼓,名词动用,击鼓

(3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寡人之于国也》)

树,名词动用,栽种;衣,名词动用,穿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活用为动词

例,(3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名,名词动用,识其本名

(3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名词动用,被封为侯

(4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名词动用,用网捕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虏,名词动用,俘获

名词放在副词、介宾结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4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白衣冠,名词动用,穿白衣、戴白帽

(4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罪,名词动用,归罪、归咎

(4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白,名词动用,显出白色

(45)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目,名词动用,用眼睛看

(46)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盟,名词动用,订立盟约、签订盟约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4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名词动用,游泳、游水

(4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德。誓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

鼠》)

德,名词动用,感激

(49)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名词动用,杀

(50)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王,名词动用,称王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

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

活用为动词

例,(5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5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5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

壁赋》)

樵,名词动用,打柴

(54)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名词动用,休息、下榻

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5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

东,名词动用,向东进发(下,名词动用,拿下、攻占)

(56)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过秦论》)

履,名词动用,登上

(5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名词动用,以„„为师

(58)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襟,名词动用,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59)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60)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步,名词使动用法,使„„缓行

(6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序,名词使动用法,使„„有秩序;朝,名词使动用法,使„„来朝朝贡

(62)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使动用法,使„„住在(6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族,名词使动用法,使„„灭族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6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

壁赋》)

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友

(6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

(6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6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

宫赋》)

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镜子)

题型解读

例1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1)下列句中加红的词,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云青青兮欲雨 ..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宁”与题干中的“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他三项中都是名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下列句中加红的词,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

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正”是形容词是动用法,题干中的“廷”与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

语。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斗折蛇行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C.其一犬坐于前D.予分当引决..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前”与题干中的“饵”都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

词作状语。

例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4)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答案】称威,威服,威慑

【解析】“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5)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答案】按照旧例

【解析】“故事”,名词作状语。

(6)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答案】赐给爵位

【解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7)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答案】命名

【解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

【答案】(等到他被遣走,市里人们欢呼,)都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

【解析】此句的翻译重点在“袖”字上。袖,把„„藏在袖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9)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

【答案】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贤能的人在他的身边,讽谏的人能够进入朝廷。

【解析】此句的翻译重点在“下”字上。下,向下,向地位低下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

(10)“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具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

么翻译?

【答案】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上一篇: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实施方案下一篇:《鸟岛》 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