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词类活用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词类活用教学设计 篇1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何为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温故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2、妇抚儿乳 《口 技》 .
3、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 技》 .
4、邑人奇之 《伤仲永》 .
5、鞭数十,驱之别院 《闲请记趣》 .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 ..
7、潭西行百二十 《小石潭记》 .
8、心乐之 《小石潭记》 .
9、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 ..
10、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 ..
11、其一犬坐于前 《狼》 .
12、陈胜王 《陈涉世家》 .
13、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
14、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
15、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1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湖心亭看雪》 .
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
1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 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穷困 乱 使------颠倒错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知新
自己归纳各种词类活用(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训练 句子训练
一狼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策之不以其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以光先帝遗德。公将鼓之 朝服衣冠
人恒过,然后能改 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将军身被坚执锐。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吾妻之美我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闻寡人之耳者 作则飞砂走砾。作则飞砂走砾。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课外文言文训练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节选自《鸿门宴》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宋定伯捉鬼》
年轻的国旗
①这是由陈九[注]先生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小镇只有一所大学,不大,但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中国来的一共五名,巧了,全是女生,名付其实五朵金花。珍妮是她们的头儿。五朵金花同吃住同进出,....像一家子出来的。其实本来就是一家子。
③学校每年春天搞一次隆重的国际街坊节。在小镇主要街道、广场上,让各国来的师生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当街展示自己国家的食品和工艺品。到那天,各界名流与方圆多少里的男女老幼都会来凑热闹,在此欢歌笑语,尽情玩乐。
④五朵金花耐不住好奇,头天就跑上街看街坊节的准备情况。她们要挑选有利地形,来个穿旗袍炸春卷,外加毛笔字,够中国的吧?几个姑娘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嘻嘻哈哈,踌躇满志。突然,一个姑娘说,好像,我好像没看到中国国旗。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广场上空飘满各色国旗,赤橙黄绿青蓝紫,她们一面面数过,就没中国的,咋回事?
⑤姑娘们一下懵了,她们此刻感到国旗对自己竟如此重要。珍妮的脸涨得通红,跟国旗那么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找校长当面问清楚。找校长?对。珍妮拔腿要走,等等,咱们一块儿去。姑娘们捆成一捆儿,碧草蓝天,斜阳映着她们匆匆的背影。
⑥白发苍苍的校长先生面对为何别国的国旗都有,却偏没中国国旗的提问,很显窘迫。是吗?让我了解一下,保证尽快答复你们。好,珍妮说,明天是街坊节,我们就在这儿等。五朵金花走出办公室,在门前的草坪上坐下来。天角渐渐泛红。⑦春日黄昏那么短暂,像脸盆里的水,洒洒就没了。当校长走出办公室,夕阳已在天边闪烁。校长对姑娘们说,校董们大都同意悬挂中国国旗,并为这个疏忽向中国同学道歉。明天一早,你们会在广场上看到中国国旗的。真的吗?真的。⑧那本该是个安详的夜晚,人在心愿满足后睡得最甜。万万没想到,珍妮她们突然接到校长秘书的电话。秘书说,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面中国国旗——我只是说,我找不到中国国旗。如果我借你一面你会挂吗?珍妮问。你有?对,我有。当然,当然挂。好,一言为定,明天一早广场上等我。
⑨你有国旗?姑娘们把珍妮围起来。咋不早说?害我们紧张半天,死多少细胞!珍妮红着脸低下头,憋了好一会儿才说,对不起,我没有。可我不信就找不到一面国旗!姑娘们立刻打电话到北京,到纽约,到所有可能有国旗的地方,最后终于联系上位于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怎么给你们?电话里的人问珍妮。麻烦你把国旗放在你家门前的信箱里,我这就去取。珍妮,你疯了?珍妮笑笑,开车单程五小时,争取九小时赶回来。你们明儿一早直接在广场上等我,别忘帮我带好旗袍和化妆盒儿,咱广场见。
⑩不知那一夜姑娘们是如何度过的。特别是珍妮,迷过路吗,吃没吃罚单,饿不饿,打盹儿了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太阳升起时,广场上的中国姑娘是五名,一个也不少。珍妮把鲜红的中国国旗交到校长手里。就在校长秘书升旗的瞬间,姑娘们一字排开,请校长为她们在国旗下合影。一,二,校长喊着。等等!珍妮挽起身旁两位姑娘的手臂,接着,她们每个人都相互挽起手臂。现在可以了,校长先生。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1)清晨很美,像一支奏鸣曲,随风飘荡。【注】陈九,华裔作家,现为纽约市政府资深雇员。
1.第②段加点词“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是,正确的写法是。(2分)2.请具体说明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2)
3.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3分)
4.珍妮两次“脸红”的原因各不相同:第⑤段中“珍妮的脸涨得通红”,原因是
;第⑨段中“珍妮红着脸低下头”,原因是。(4分)
5.从全文看,对标题“年轻的国旗”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年轻的姑娘们让国旗在异国的小镇上第一次升起 B.年轻姑娘们的行动表明她们就像那面飘扬的国旗 C.国旗在小镇的清晨升起,为小镇增添了勃勃生机 D.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寓示着伟大祖国的勃勃生机
6.姑娘们为国旗所付出的努力,哪一点最令你感动?说说它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启示。(80字左右)(8分)
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
郭文斌 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①一个人一生能够碰到几位好老师,也许就是福分吧。
①我的恩师刘富荣,虽然他任我的班主任时,已经是初三了,但我依然认为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
③这天的数学课上,班长让大家自习,说刘老师回老家做新郎官去了。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不想就在这时,刘老师从教室门外进来了,就像是刚从蒸笼里出来的一样,头上身上都在冒汗,那双黄色的军用鞋都湿透了。
④后来去过老师的老家之后,我做了一个估计,从老师家到学校,步行至少需要六个小时。
⑤刘老师教了我们两年,居然没有换过外衣。有一次上课,在黑板上写字时,露馅了。老师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下面,居然是一件新衣服!仔细一看,旧领子下面确实有一个新领子,因为风纪扣系得很严,刚进来我们都没有发现。再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老师在那一周之内很害羞,原因是穿了一件新衣服。此前,他都是周六把衣服洗掉,晾干,周一再穿。
⑥要毕业了,每位同学收了两毛钱,给每一位任课老师买了一个洋瓷盆子,上面写着“将台中学八二级初三二班全体同学留念”。但给刘老师的却无法送到他手中。他知道我们要送礼物,一直不开宿舍门。后来另一个老师在窗外给他说,马上要毕业典礼了,学生们都在等你,刘老师才开了门,收下盆子。
⑦却提了一个条件,说你们稍稍等我一会儿,我会接受你们的礼物的,然后跑步出去了。一会儿回来,我们已经排队准备开往操场参加毕业典礼了。老师气喘吁吁地站在我们面前,右手提着一大摞毕业证,左手攥着一大把钱,新崭崭的一沓钱,不知从哪儿换来的。他说,同学们的礼物我收下,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大家说怎么可能啊,这是我们给老师的一份心意。老师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两毛钱你们必须收下。我们当然不能收这两毛钱。但最后老师拿出了杀手锏,好,你们不收这两毛钱,我就不发毕业证。大家就只好抹着眼泪把那两毛钱收下了。
⑧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个细节在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每每想起就一阵心痛。
⑨2007年,我忝列鲁迅文学奖,从绍兴领奖回来,我第一时间到老师任教的西吉县平峰中学看望老师。一进老师的宿舍,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一边是办公桌,一边是床,一边是灶,一边堆着炭,门后立着一个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破旧的自行车,轮胎上沾满了泥。这么一个仅可容身的小房子,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卧室,又是厨房,但老师却是一脸的快乐。
⑩过了一会儿,老师把抽屉拉开,说你看你写给我的信我都保存着呢。
厚厚的一沓信在老师手中错落开来,那是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写给老师的信。既有在邮局买的信封,也有印着不同单位名称的信封,散发着过去岁月的气息。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是通才。语文老师紧张他教语文,数学老师紧张他教数学,化学老师紧张他教化学,政治老师紧张他教政治,美术老师紧张他教美术,全听学校安排。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没有批评过哪位学生,但学生都十分尊敬他,也怕他。班里有几位捣蛋的学生,在别的老师上课时,老是不安生,但在刘老师的课上却是乖孩子。
记得有次在课上打盹,被刘老师叫起来,当时自己都紧张坏了,不想老师却无比和蔼地说,昨晚没睡好?我惭愧地点了点头。老师笑了笑说,背哪一篇?我说,《岳阳楼记》吧。
这就是刘老师,在他的数学课上,学生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处罚方式却是让那位同学站起来背一段古文。
送走我们后,刘老师也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可是不到两年,他就坚决要求调回平峰中学,在那里过且耕且教的生活。周六周日回家种地,周一至周五教学。
点亮孩子心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做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拿着火种,不停地去点燃那些灯,想想看,到了晚年,一回首,能看到一片灯的海洋。1.文章写了关于刘老师的许多事情,请阅读相关段落,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2.联系上下文,探究下面问题。闸北新王牌
初中语文
(1)第③段划线句子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第⑦和⑨段中写到“我”两次流泪,请说说这两次流泪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具体分析第⑧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题目“一回首,能看到灯的海洋”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点亮孩子心灯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初中词类活用教学设计 篇2
印欧语的词类有着明明白白的形态标记, 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而汉语是缺乏形态标记的,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汉语的词类划分本来就矛盾重重。黎锦熙所持“凡词, 依句辨品, 离句无品”的观点, 被认为是词无定类的错误论断, 而事实上, 在汉语的言语中, 词随文异用的现象十分多见, 尤其是在以单音节为主的古汉语中随文异用现象更多, 因此, “词类活用”说应运而生。随后, “词类活用”说成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理论, 被介绍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里说:“在上古汉语里, 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 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1]343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更有个定义式的说明:“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2]276
综合起来说, 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的非经常性的临时用法, 通常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意义或语法功能, 相应具有一种新的意义, 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的一种语言现象。也就是说词类活用强调词义和用法的临时性, 如果在某个历史阶段, 某个词的某一个义项和用法是经常性的, 那么这个词在这个历史阶段就不应该被认定为是活用现象。而事实上, 在教学中却出现了词类活用外延日趋宽泛的现象。考察词类活用“滥用”倾向的原因, 应该与判断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是否具有临时性的标准有关系。
在教学体系中, 判断是否属于词类活用有三个标准:词频标准、词源标准和实用标准。前两个标准是判断是否属于活用现象的正确标准, 但是词频统计对学习者来说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词义溯源对于学习者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实用标准倒成了教学中的最有效的判断标准, 它就是以现代汉语的词义来衡量古文献用例, 可操作性大, 方便易把握, 这大概就是古汉语教学中始终难以摆脱以今律古现象和词类活用“滥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样的方法虽是简便易行, 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并非益事。
二、与词义相关的“词类活用”探究
狭义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三类:其他实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特殊的动宾关系和名词作状语。其中, 后两类是语法问题, 与词义的理解相关的就是第一类:其他实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古汉语教学中对上古文献中的名、动、形三类活用界定太宽, 往往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历时演变, 通常用现代汉语常用意义去衡量古文献用例, 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举例
在古汉语教学中, 对上古文献用例的活用界定过宽。事实上, 上古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词的兼类现象多, 吕叔湘先生在《重印国文法草创序》中说:“古汉语里词类转化远比现代汉语容易。”[3]3由表示事物的名称转化为表示和这个事物相关的某种动作行为 (如“罗网”之“罗”由补鸟之工具转为用罗补鸟之动作) , 或者由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转而表示与此动作行为有关的事物 (如“鼓乐”之“鼓”由击鼓之动作转而表示器具之名) 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有些词在上古文献中名词义和动词义同时存在且词频相当。
要能够认清上古文献中的某些实词的用法究竟是属于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现象, 必须要理清词义的演变过程和它的历时使用状态。通过分析字形确定其本义, 由本义出发找出它常用的引申义;通过使用频率的统计来分析词的某一用法是经常性的还是临时性的。
1. 要注意词的本义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上古汉语词类活用界定过宽的一个典型类别, 往往都是用现代汉语常用的名词义去解释上古语料, 对词的本义缺少认识。例子很多。
树, 《说文·木部》:“树, 生植之总名。从木, 尌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引作:“树, 木生植之总名也。”又解释说:“植, 立也, 假借为尌竖字。”“树”字, 本身是动词, 有植立之意。而以下的一些句子中表示本义的“树”往往被视为名词义的活用, 是不妥的。
辨十有二壤之物, 而知其种, 以教稼穑树.蓺。 (《周礼·地官·大司徒》)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楚辞·离骚》)
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 (《孟子·滕文公上》)
居之一岁, 种之以谷;十岁, 树.之以木。 (《史记·货殖列传》)
有研究者对《尚书》《诗经》《论语》《左传》《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九部先秦古籍进行穷尽统计, 其中动词义“树”共计91见, 名词义共计仅27见, [4]49动词义是名词义的三倍还多, 可见在上古文献中, 动词义反而是其主要的用法, 而非临时性的。
雨,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像下雨之形, 动词义是本义。转指雨水, 卜辞中动词义和名词义使用频率差不多, 动词义不宜释作名词义的活用。如:
密云不雨., 我自西郊。 (《周易》)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二十有九年, 秋, 大雨.雹。 (《春秋》)
今日不雨., 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战国策·燕策二》)
軍, 从勹从車, 勹取环抱意, 内为兵车。《说文》:“军, 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 从包省。军, 兵车也。”段注本改“军, 兵车也”为“车, 兵车也”, 且以为“包省”当为“勹”, 勹, 裹也。勹车, 会意也。段注是正确的。动词义是其本义。由“圜围扎营”引申为“驻扎”之意。如: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
今秦发三将军, 一军塞午道, 告齐使兴师度清河, 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 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 (《战国策·卷十九赵二》)
沛公军.灞上。 (《史记·项羽本纪》)
上述例句中, 凡加点的“军”, 要么后面带有由表地点的名词或介宾结构充任的方位补语, 要么受副词和能愿动词修饰, 这些都是动词用法, 也是其本义之功能。虽然上古文献中“军”的名词义用例很多, 表示其动词本义向名词义的转化发生得比较早, 但是在上古文献中表示“驻扎”意的“军”仍不当视为名词义的活用。
鼓,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分析字形可知, 左边为鼓形, 上有装饰物, 下有鼓架, 右边是手持一物以敲击之形。如此看来, 其本是动词, 表示击鼓, 引申指弹奏乐器, 转指器物之鼓。《诗经》中, “鼓”作动词21见, 作名词22见, 二者平分秋色, 都是经常性用法, 不宜视动词义为名词义的活用。如:
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常棣》)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诗经·小雅·鹿鸣》)
友,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两只右手之形, 从字形来看, 二手相携, 故动词义“交友”当为其本义。它向名词义的转化也发生得比较早, 但是在上古典籍中, “友”的动词用法也并非临时用法, 在《论语》中动词义12见, 名词义7见, [4]50动词用例如:
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
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在《孟子》中, 动词义19见, 名词义8见, [4]50动词用例如:
一乡之善士, 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 斯友.天下。 (《孟子·万章下》)
千乘之君求与之友., 而不可得也, 而况可召与? (《孟子·梁惠王上》)
因此, 其动词义也不当视为名词义的活用。
上古汉语中, 名动兼类的词有很多, 因此就上古语料而言, 在教学中统一界定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不妥当的。
2. 要注意词义的历时变化
有两种情形值得注意, 一种是有些词最初经历过活用阶段, 活用现象经常化, 当它的活用用法由临时性变为经常性、活用义由临时意义固定为该词的一个义项之后, 它就变成了兼类词, 不该再被视做活用了。另一种是有些词在某时段属于兼类, 但是逐渐的它的某一种功能消减, 又要承认它是活用了。这两种情形可以从一个典型的例子上同时显现, 那就是“衣”字。在教学中, “衣”经常作为破音异读现象的典型代表:yī表名词, 衣服;yì则表动词, 穿衣, 却很少能讲清“衣”字词义的演变。
衣,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字的上部象衣领之形, 下部象衣袖和衣襟之形, 整个字是古时上衣左右掩覆的正面象形。其本义当为名词义。《诗经》里“衣”出现47次, 作动词“穿衣”解的只有5次, 如:
衣.锦褧衣, 裳锦褧裳。 (《诗经·郑风·丰》)
此句中的“衣”理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根据郭锡良先生的统计, 《论语》中“衣”出现13次, 作动词解的已有5次, [4]51如:
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 衣.轻裘。 (《论语·雍也》)
《庄子》中的38个“衣”中有25个作动词解, [4]51如:
余立于宇宙之中, 冬日衣.皮毛, 夏日衣.葛絺; (《庄子·让王篇》)
《孟子》中“衣”13见, 9次作动词解, [4]51如: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梁惠王上》)
这表明, 到了这个阶段, “衣”的动词义已经由起初的活用转而经常化固定化了, 成了一个名动兼类词。这个阶段之后, 文献中再出现的表示动词义的“衣”就不该再被视作是名词义的活用了。如:
是其为人也, 有粮者亦食, 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 无衣者亦衣.。 (《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怪其疾也, 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
但是, 随着一些同义动词的出现, 甚至是一些双音节动词的出现, 例如“著衣”“穿衣”的出现, “衣”在文献中作动词解的情况有所消减, 郭锡良先生说:“到了汉代, ‘衣’已经很少用作谓语了。”[4]52那么, 汉代以后, “衣”的动词义又应该看作是名词的活用义了。综上, “衣”的动词义经历了“活用-兼类-活用”的变化过程。因此, 判断词类活用一定要用动态的历时眼光来看待词义在词汇系统中的变化。
(二) 其他实词活用类型举例
除了上述名词活用为动词往往失之过宽以外,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仅举两例: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通常在教学中总是把加点的两个“老”认定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依然是用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衡量上古语料。
老,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像一个驼背人形, 头上有长发, 手持拄仗, 这很明显就是一个老人的形象, 因此它的本义就是名词“老人”。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贾谊《过秦论》)
此例中的加点“乐”、“忧”和“固”都处在宾语中心语的位置上, 因为受到根深蒂固的印欧语法的影响, 处在宾语位置上的谓词总会自然而然地在人们的头脑中被名物化, 因此这里的“乐”和“忧”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解释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固”被解释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实在汉语里, 谓词是可以出现在宾语位置上的, 根本无需用活用来改变它们的词性。
三、结论
综上, 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界定过宽的现象, 其根源有二:一是以现代汉语常用义来衡量古文献用例, 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二是以印欧语法来衡量汉语, 犯了以彼律此的错误。
防止词类活用界定过宽, 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语义角度, 要能打破现代汉语词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准确把握词的本义以及词义在词汇系统中的历时变化, 借助词源和词频标准来判断该用例在特定历史阶段属于兼类现象还是活用现象;二是语法角度, 要能跳出印欧系语法的影响和束缚, 理解汉语语法的特殊性, 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在某个语法位置上的词是否有必要界定为词类的活用现象。
摘要: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常遇到用现代汉语常用意义去衡量古文献用例, 而视之为词类活用的情况。词类活用问题本是一个语法问题, 但是在名、动、形这三大实词之间的活用的界定上, 更多的反映的是对词义的历时演变的忽略, 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关键词:古汉语教学,词类活用,词义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第一册) [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2]郭锡良等.古代汉语 (上册)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6.
[3]陈承泽.国文法草创[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初中语文词类活用的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文言文;词类活用;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代汉语里也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如铁了心了,铁一词名词动用。而古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我们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对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区分词类活用现象,以便更好地处理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一般具有一种语法功能,然而在特殊的语言情景里,失去原有语法特点和语言功能,临时充当了另个词的语法功能。如:初中语文教材的“黔之驴”这篇文章中“驴不胜怒,蹄之”。其中“蹄”译为用蹄子踢,为名词动用,一般“词类活用”中词的原意并未消失,只是额外增加了动词寓意;而词的兼类是指超过两个语法的词类,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由词义引申而来,如“陈涉世家”这篇文章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知”一词译为“知道”,属于词的兼类,不能误当成词类活用。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与建议
(一)初中语文“词类活用”问题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常见,但哪些是“词类活用”?目前论述并不一致,例如名词作状语从现代汉语角度看是名词活用为修辞动词的副词,而从文言文实际看名词作状语是其本身句法功能,并非是“词类活用”,又如动词使动、为动、意动等用法没有改变动词词性和在句中的职务,因此也应避免误解为“词类活用”,当然这些用法与动词的一般用法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正确分辨哪些是“词类活用”,而哪些不是,需要教师细致把握。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词类活用”主要针对名词、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还包括部分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这些“词类活用”现象的语文教学,虽然内容占比不大,但教学难度很大,初中生往往限于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而无法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二)初中语文“词类活用”教学对策
“词类活用”现象给初中语文教学增添了难度,目前有人主张取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词类活用”,但是难以实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词类活用”现象,避免其泛滥,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同时应加强教材建设,请专家对教材中“词类活用”相关习题注释加以甄别,改正以往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词类活用”置于词义范畴内教学,“词类活用”的本质是基于翻译角度现代汉语译文与文言文结构形式对比的结果,因此应弱化“词类活用”这一说法,强调其词汇范畴问题,在词义发展系统中讨论这类问题。例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一句中,传统教学往往将其解释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但我们可以避开这一说法,可以换个角度解释为古汉语中“军”兼有名词和动词词性和词义,即军包括“军队”的名词属性和“驻军”的动词属性,这样可以弱化教学难度,更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删减许多“词类活用”的习题练习。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修辞来解决“词类活用”教学问题,从表达作用角度解释“词类活用”现象。语法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我们可以从修辞角度来解释“词类活用”问题。例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讲解“绿”的词类活用问题反而不如解释为修辞手法,分析古代文人的炼字功夫。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类活用”似乎是文章家的修辞手法,在古代口语中并不常用,这与现代汉语截然相反。
(三)提高学生“词类活用”分析能力的建议
“词类活用”现象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提高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例如“使动用法”的教学,要对学生讲明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使动分析方法,这三种词带宾语即活用为动词,是一种“使动用法”。又如名词、形容词后加“之”“我”等代词是一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讲清楚具体的语法知识,还可以联系初中生熟悉的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对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加以识别,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一直被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研究文言文教学策略非常必要,然而初中语文的教学并非很容易就能改变的,初中作为语文的基础阶段,词类活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语法问题,只有加强语文教师对词类活用的深刻认识,并加强语文词类活用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词类活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雪冰.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03:12-20.
[2]边婷婷.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解释问题——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3:112-113.
[3]李荣刚.对“词类活用”说的再认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
报,2005,06:48-50.
[4]王聚元.关于“词类活用”研究和教学的几点反思[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02:26-30.
[5]木拉特.词类活用问题的定性及发展趋势浅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2:74-76.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文言文复习专题: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掌握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顺口溜
(定)+主+〔状〕+ 谓+(定)+
宾<或+补> 主谓宾
定状补,一般成分弄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 动词涉及人和物,涉及成分叫宾语; 修饰限制是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标记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 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二词类活用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三文言文词类活用常见情况
四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化平实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1、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花,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2、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
蚕食鲸吞
星罗棋布
土崩瓦解
烟消云散
笔记
盆栽
笔直
瓜分
蜂拥
野战
上诉
敌视
离骚词类活用 篇5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 常 -- 长
1.秦王必说见辰 “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 会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 震恐
4.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出现
5.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补充:
多义词【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好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估计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相国,宰相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难道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好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修理,整理
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篇6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③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燕雀乌鹊,在堂前庭中筑巢呵。巢: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邴夏御齐。(《之战》)――邴夏为齐侯驾车。
巧解文言文词类活用 篇7
本文试着从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的活用进行解析:
一、名词的活用
在句法结构中, 名词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但是在文言文中, 因为名词经常改变词性活用为状语或动词, 所以名词往往又和动词组成状中结构, 和名词组成动宾结构。
⒈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修饰动词, 所以当名词后面带上动词且修饰这个动词时, 名词活用为状语, 翻译为“向 (方向) ”“在 (地方) ”“用 (工具) ”“像 (样子) ”。
(1) 西取汉中 西:向西
(2) 相如廷见大王 廷:在朝廷上
(3)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席, 包, 囊:像席子、包袱、口袋一样
(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名词后面带上动词, 有时名词不做状语, 而直接活用为动词, 表示两种动作的并列或承接, 如:“笼归”, 应理解为“笼而归 (用笼子装起来并带回来) ”, 还有“函封之”, 理解为“函且封之 (用盒子装起来并用封条好) ”。
⒉名词+名词, 前面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或者一般动词, 或者使动, 或者意动
(1) 名词作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 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 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 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 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1) 籍吏民, 封府库 籍:登记
(2)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3)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 函:用匣子装
(2) 名词作使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 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那么这个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翻译为“使 (宾语) ……”, “让 (宾语) ……”
(1)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3)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4)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让……为将
(3) 名词活用为意动。在文言文中, 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那么名词活用为意动, 翻译为“以宾语为……”“把宾语当作……”“认为宾语……”。
(1)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 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 友风而子雨 友, 子:把……当成朋友, 把……当成儿子
(5) 幕天席地 幕, 席:把……当成幕布, 把……当成席子
值得注意的是当名词后带上介宾短语, 或者有“不”修饰时名词同样活用为动词。如:
(1) 风乎舞雩 风:吹风
(2) 树之以桑 树:种植
(3) 亡去不义 义:符合道义
二、动词的活用
句法结构中, 动词一般作谓语, 构成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在文言文中动词经常活用为名词, 或者活用为使动。
⒈“之”或“其”或者其他动词+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的典型特征是前面能够带修饰语即定语或者动词, 所以当动词前面带上修饰词“其”, 结构助词“之” (组成定中结构) , 或者前面带上动词 (组成动宾结构) 时, 此时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活用为名词。
(1)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 少仲尼之闻 闻:见闻, 见识
(3) 非常之观 观:景观
(4) 其进愈难, 其见愈奇 进, 见:进入的地方, 见到的景象
(5) 追亡逐北 亡:逃亡的士兵
(6)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生, 死:活人, 死人
⒉不及物动词+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
有些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我们我们把这些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如“停止”“争斗”“回来”。这些词如果偶然带上宾语, 这些动词活用为使动。这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 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1)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争斗
(2)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3) 毕礼而归之 归:使……回来
(4) 止子路宿 止:使……停止
(5)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见
(6) 从数骑出 从:使……跟从
动词的使动用法不一定只由不及物动词充当, 有时候, 当及物动词不能和后面的宾语搭配时, 这个动词也活用为使动, 如“闻寡人之耳者”, “闻”就不能理解为“听见……耳朵) , 而只能理解为“使……听闻”。
三、形容词活用
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只充当定语或者谓语, 但是有时也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或者主语, 或者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或者主谓结构
⒈“其”或者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 即形容词前面带上动词或者修饰词“其 (它的) ”时, 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1)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 锐: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2) 吐故纳新故, 新:新事物, 旧事物
(3) 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之处
(4) 绿肥红瘦绿, 红:绿叶, 红花
⒉形容词+名词 (形容词和名词不构成修饰关系)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一般动词或者使动或者意动
(1)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直接带名词, 且这个形容词不直接修饰后面的名词, 那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 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
(1)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2)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3) 始速祸焉 速:加速, 招致
(2)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宾语时, 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 这种活用方式, 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1)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2) 欲居之以为利, 而高其直, 亦无售者 高:使……高, 抬高
(3) 昂其直, 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4)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5)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⒊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在文言文中, 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 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2) 予怪之而问之 怪:认为……怪
(3)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4) 吾妻之美我者 美:认为……美丽
(5)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词类活用的条件 篇8
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如: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寡人之于国也》)
②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妻:嫁。(2008年高考广东卷)
二、前有助词“所”或后有“者”,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认为贵;卑:鄙视。(《论贵粟疏》)
②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被封侯。(《触龙说赵太后》)
三、名词或形容词用在“能”“可”“足”“欲”“敢”等表能力意愿的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荀子·劝学》)
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放在“不”“皆”等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合乎法度,合乎标准。(《郑伯克段於鄢》)
②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衣:穿。(《西门豹治邺》)
五、名词前后有介宾词组,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六国论》)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六、名词用“而”连接时,构成连动式,活用为动词。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②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王:为王。(《荀子·天论》)
七、名词和动词连用。如果名词与后面的动词并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该名词就做了动词的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石钟山记》)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既要看词表示的意义,又要看词表现的主客观状况。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样”,“让(宾语)怎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心理活动。
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六国论》)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赤壁赋》)
实战演练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坚头须,致有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饭()见()停()
贵()通()杖()
接()俯仰()肃敬()
[参考答案]
饭(吃饭)见(接见)停(使……等待)贵(重视)通(通报)
《醉翁亭记》词类活用 篇9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 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 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篇10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 ① 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 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 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③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必修二 《离骚》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9.涕:长太息以掩涕兮(名作动,流眼泪)10.哀:哀民生之多艰(为动用法,为„„悲伤)11.朝夕:謇朝谇而夕替(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12.善:亦余心之所善兮(形作动,崇尚,喜爱)
1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14.屈: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15.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缓行)16.高长: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高,加高 使„„长,加长)《兰亭集序》
(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赤壁赋》(1)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游褒禅山记》
(一)(二)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赤壁赋》(1)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游褒禅山记》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 ②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四)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③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必修三 《蜀道难》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昌咨嗟(名词作状语)5问君西游何时还(名词作状语)《琵琶行》 1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寡人之于国也》
(一)① ② ③ ④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劝学》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③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过秦论》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⑦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 ①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④ ⑤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形容词的活用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⑥ 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师说》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臵住宿)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④ 乃前曰(前,上前)⑥ ⑦ ⑧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赵王鼓瑟(鼓,弹奏)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②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苏武传》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3.名词活用(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用车子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张衡传》 1.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2.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3.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4.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研究透了;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道理。)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三)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四)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滕王阁序》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③ 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 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 ① 一言均赋 “赋”,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铺陈”。②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③ 烟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现出紫色 ④ 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 3.名词的意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以„„为衣襟”和“以„„为束带”。
(二)形容词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难并 “美” “难”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指“美好的事物”,“难”指“难得的人”。②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腾蛟起凤 腾,使„„腾空;起,使„„起飞 ③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吃惊 ④ 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⑤ 窜梁鸿于海曲 窜,使„„逃匿 《逍遥游》
(一)名词作状语 水击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词作动词 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2.不过数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四)形容词作动词 怒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动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合:使„„满意;征:使„„信任)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来)《陈情表》
(一)名词作状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2.臣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3.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4.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愿陛下矜悯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五)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初中词类活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高中古文词类活用10-23
词类活用练习05-18
文言词类活用辨析07-15
词类活用的条件08-15
词类活用练习一11-08
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02-02
词类活用和句式练习01-19
《滕王阁序》知识点(词类活用)09-07
高考常考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例题精讲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