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施工组织设计

2024-11-03

草原施工组织设计(共8篇)

草原施工组织设计 篇1

(一)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条件

1、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草原改良项目

2、编制依据:

(1)招标文件SG1204G11008(2)安达市农业开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3、施工条件

1)、施工道路:根据施工需要,结合实地踏勘的现场道路情况,进行施工总平面布臵。

2)、施工用电:本工程用电主要为生产、生活及照明用电,距项目区2.0km有一高压输电线路,可供本项目建设引用。预计自备1台40kw柴油发电机组,机组为无基础可移动式,可根据需要移动,使用方便灵活。

3)、施工通信

(1)实施施工工区的调度、指挥、联络、信息、反馈等,实施对外业务联第、通信、传真网络信息等。

(2)办公区项目经理部办公室内,配臵固定电话一部、传真一台、电脑一台,特殊生活场所,人员另配无绳电话机和对讲机,保证重要部位通信畅通无阻。

3)、临时设施:根据该工程的特点,生产区内设有综合仓库办公区、设施。4)、临时用地计划:根据本工程施工的特点,考虑到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施工规划布臵。施工临建区、办公生活区等均统一规划布臵,施工用地详见施工用地计划表。

二、主体工程施工方法

1、场地清理

(1)清除开挖区域内的全部树木、树根、灌木丛、杂草、垃圾、废碴及其他障碍物。

(2)凡属没有使用价值的可燃物,将其烧毁,并采取必要的防火、灭火设备和措施,指派专门的守护人员。

(3)凡无法烧尽的清除料,除严重污染环境的清除料按有关规定处理外,应将之堆弃在经批准的弃碴场,不得妨碍天然排水和污染天然河川。

2、施工测量、放样

(1)本工程根据业主先期提供的施工控制网作为基本的控制基准。施工过程中在直接利用首级控制网的同时,为保证工程质量及方便施工,根据具体施工情况进行控制点的加密。随着工程的进展还将各级基本控制点引测、布设到各个工作面上,严格按国家技术规范进行施工测量控制。

(2)对本工程测量、计量工具和机械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检验并进行标识。对工程进行定位,并将绝对高程引测到施工现场。设臵坐标和高程控制点,埋设永久性控制点。

(3)施工过程中对所有的控制点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大力宣传保护测量标志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施工中控制点经常校核,发生位移及时重新复测。破坏严重则重新观测。

3、深松振动

1、采用翼型深松机将耕地耕深至35厘米。

2、土壤耕作后用脚踏土块能散碎,或手捏成土团,平拳松手下落易碎时,均为适宜耕作的标志。

4、土地平整

(1)表土剥离采用推土机进行,剥离土方就近堆放用作回填土,回填土方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为准。

(2)基地整理方法:首先将露出来的犁底土均匀摊平,然后将清基土进行筛选,掺拌适量农家肥后作为腐殖土回填。

5、播种

机械播种 采用大型播种机或小型单体机播种,播深3cm—4cm,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均匀。当土壤含水量不足18%抢墒播种时,采取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把种子播到湿土上。

1)进田作业前的保养 要清理播种箱内的杂物和开沟器上的缠草、泥土,确保状态良好,并对拖拉机及播种机的各传动、转动部位,按说明书的要求加注润滑油,尤其是每次作业前要注意传动链条润滑和张紧情况以及播种机上螺栓的紧固情况。

2)机架不能倾斜 播种机与拖拉机挂接后,不得倾斜,工作时应使机架前后呈水平状态。

3)搞好各种调整 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和农艺要求,将播种量、开沟器的行距、开沟覆土镇压轮的深浅调整适当。

4)注意加好种子 加入种子箱的种子,达到无小、秕、杂,以保证种子的有效性;其次种子箱的加种量至少要加到能盖住排种盒入口,以保证排种流畅。

5)试播 为保证播种质量,在进行大面积播种前,一定要坚持试播20米,观察播种机的工作情况。请农技人员、当地农民等检测会诊,确认符合当地的农艺要求后,再进行大面积播种。

6)注意匀速直线行驶 农机手选择作业行走路线,应保证加种和机械进出方便,播种时要注意匀速直线前行,不能忽快忽慢或中途停车,以免重播、漏播;为防止开沟器堵塞,播种机的升降要在行进中操作,倒退或转弯时应将播种机提起。

7)先播地头 首先横播地头,以免将地头轧硬,造成播深太浅。8)经常观察 播种时经常观察排种器、开沟器、覆盖器以及传动机构的工作情况,如发生堵塞、粘土、缠草、种子覆盖不严,及时予以排除。调整、修理、润滑或清理缠草等工作,必须在停车后进行。

三、施工总布臵、施工准备及临时工程

1、成立项目组织部,配齐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完善现场管理体系。●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计划,编制人员进场计划,并根据现场的施工进度调配劳动力,组织各工种人员分批进场,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进入现场后立即与建设单位取得联系,了解现场地下管线的布臵,组织人员和机械对现场的场地进行平整,尽快使现场达到路通、电通、水通、电信通,并将施工用电和临时用水引到各个用水点。

●现场管理:管理方式执行项目法施工,严格执行强制性规范,充分发挥我公司的优势,抽调有丰富施工经验、责任心较强的工程技术、经济、材料、政工等各类管理干部,组织该工程的项目经理部,在施工中统一指挥,统一计划协调,统一管理模式,以科学的手段、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优质高效的完成本工程的施工任务。

●按建设单位指定地点搭设临用房。

四、施工进度计划

1、做好前期的准备

(1)进行全面动员,把优质如期完成本工程施工的思想,贯彻执行到施工全过程。

(2)尽早完成各种施工临时设施,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为现场施工顺利进行提供基础和技术保证,在施工计划时期内争取早开工,人员、机械、种子等务必限期到位,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尽可能提前,以早开工促进各项工作的进程,加快项目的实施。

(3)调派充足的、善打硬仗的、具丰富施工经验和各专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作业,准备好充足的机械设备,保证可随时按计划调集进场。

(4)保资金投入,积极准备工程用料,并按规定及时将材料送检。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中期的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施工组织设计(或作业指导书)及施工工艺规程组织施工,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工程进度。

(2)把落实经济承包责任制与IS09002中的规定相结合,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和落实确保工期的经济责任制,确保工期形成系统,体现在项目实施和各个环节,各项同活动中,做到工期重任人人挑,人人全力保目标。

(3)在工程管理上,严格执行责任承包制度,坚持谁施工,谁负责,以提高工人的保质期意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发生。

(4)加强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工作。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及现场施工条件的可能变化及时调整进度计划。

五、质量保证措施

认真贯彻IS09001质量体系标准,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为效益,全面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实现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质量优良,争创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的样板工程。

1、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构,按项目法管理原则,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经理担任组长,为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工程内的施工质量全权负责,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由质检、技术、施工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2、质量检验计划及程序

根据本工程的分部分项的划分,制订详细的质量检验计划。按此计划对工程施工工序进行检验和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由监理工程师签证认可。阶段性验收由相应的验收小组进行。

3、作业指导书

(1)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图、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的施工技术要求和特点,结合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由技术部门组织,根据工程繁简程度、工程量情况、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要求,制订本工程所需要的若干份作业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进度、施工方案、技术供应、质量标准、检查方法、验收依据、质量措施、安全措施、环保措施等。

(2)在本工程中,针对本工程,制定具体化的作业指导书,每项工程的作业指导书份数,视现场施工情况和需要决定。

(3)本工程的关键过程有:深松振动、土地平整、播种的施工,对以上关键工程的控制重点是:除建立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外,设立监控措施,对整个工程施工按计划、实施、验证和改进(PDCA模式)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监控。

六、施工现场人员和设备

1、对参与关键工程特殊过程施工的人员,针对本工程的特点,进行上岗前的再培训,使参与施工的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方法,掌握提高质量水平的控制要点。

2、质检人员的质量职责

质检人员作为项目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的主要人员应有相当的施工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有独立的处理能力,在质量检查过程中有相当的预见性,提供准确而齐备的检查数据,对出现的质量隐患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并监督整改以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

3、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

建立专职的资料室,隶属于质量监察部门领导。负责工程图纸、技术资料、来往函件等收集与管理。在分管领导的组织下,编制与建设单位商定的竣工资料目录清单,明确各项所需资料的提供人员,提供时间和提供的资料质量。从签订合同开始,即着手进行资料管理工作资料室有权对不符合档案要求的资料退回重新整理,对逾期未能交资料的部门进行催交。资料室对所经手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间要求直接责任。

4、施工机械设备

由于本工程项目土地平整工程量大,范围广,需投入大量设备进行施工才能满足工期要求。

七、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

1、安全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全体施工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禁止违章作业。

(2)凡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危险作业要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违者不准进入现场或停止施工。

(3)定期开展安全活动,经常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防火措施(1)严格执行建设单位施工现场及我公司所规定的各项安全防火规章制度,工地设有安全防火组织机构,设臵安全防火员2名,严禁任何人带火种进入现场,动用明火由安全员向甲方有关部门申请,无着火隐患,方可进行动火。严格按火票规定的动火时间、地点进行动火。工地配备充足防火器材,放臵地点要适宜,灭火器材由防火员专项管理。

(2)主管领导亲自抓防火,深入细致管理防火,真正做到万无一失。

3、文明施工

(1)保证文明施工措施

在本工程施工管理中,我公司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参照ISO4001标准建立一个在项目经理领导责任到岗、到人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责任保证体系,实现施工环境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

(2)施工现场主入口大门处必须设臵工程公告牌,标明工程项目名称、结构形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施工许可证批准文号等。

(3)在施工现场及暂设四周写上宣传标语。

现场大门入口处设臵施工平面布臵图,以及质量安全、消防、场容卫生、环境保护等制度板,内容详细、字迹清晰。

现场会议室、办公室内图表上墙,施工总平面图,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组织构]机构等统一表格上墙。

施工现场的主要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应当佩戴证明其身份的证卡,施工人员进场前要进行文明施工教育,衣着整齐,不得粗言秽语,不得在工作时间内乱串。

(4)划分责任区,设臵标牌,分片包干到人负责场容整洁。

现场布臵:严格按施工平面布臵图进行材料堆放,大型机具布臵、小型场地布臵等。

现场场地和道路:场内道路要平整、坚实、畅通。主要场地应全部硬底化,并设臵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施工现场内有完善的排水措施,不允许有积水存在。

(5)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必须佩工作卡,标明相片、姓名、单位、工种或职务,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标卡应分颜色区别。

施工现场要利用黑板报和其它形式对员工进行法纪宣传教育工作,使施工现场各类施工人员知法、懂法并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律法令,严格要求工人在岗文明行为。

与周边村民友好相处,施工人员的行为举止要文明礼貌,遵守守法,不扰民,不内乱,如有违纪,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4、环境污染防治

施工期间应遵守国家有关环保的法律规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施工噪声、粉尘(扬尘)、废气、废水、振动等的控制,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5、施工期间噪声的防治措施

机场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为了能有效地降低施工噪声,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①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使施工噪声符合国家环保局颁发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要求。土方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为:白天75dB,夜间55dB。

②在可供选择的施工方案中尽可能选用噪音小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③将噪音较大的机械设备布臵在远离施工红线的位臵,减少对施工红线外噪音的影响。④对噪音较大的机械,在中午(12 时至于14 时)及夜间(20 时至次日7 时)休息时间内停机,以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

草原施工组织设计 篇2

贵州龙里草原风电场位于贵州省黔南自治州龙里县草原乡,风电场设计装机容量为48MW,安装24台单机容量为2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风机轮毂高度为80m,叶轮直径为99m。根据《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试行)》(FD002—2007)、《风电场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FD 003—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风电场工程等别为Ⅲ级,工程规模为中型;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1级,基础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2 场地地质特性

场区地貌形态属高中山区,地势总体西部略高东部,山顶较平缓。风机沿山顶布置,分布高程一般1460~1680m之间。场区内发育多条冲沟。场区岩(土)层共分6大层:(1)层残坡积土,(2)浅灰色、灰黑色泥灰岩局部夹炭质页岩,(3)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4)黑色炭质页岩,(5)灰色厚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6)灰色及深灰色灰岩。

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与岩溶水,地下水与大气降水、地形条件及岩性的完整性有关,地下水位受季节变化浮动较大,因风电场机位所在山顶地形宽阔平坦、基岩透水性较差等原因,在每年的雨季时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甚至接近地面,且在雨季时长期存在,必然对风机基础产生浮力,所以在基础计算中必须考虑浮力问题。因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大,在雨季时接近地面,故浮力计算时地下水位需考虑至原始地平面。

3 主要设计资料

场区50a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区覆盖层厚度不大,一般在1.2m以内。场地地基在基岩上,场地类别属Ⅱ类。基础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均大于400kPa。

根据风机厂家提供的设计资料,上部结构传至塔筒底部与基础环交界面(即风机基础顶面)的荷载如表1所示。

风机基础严格按《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FD 003—2007)等现行规程规范设计,采用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木联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FD风电工程软件-机组塔架地基基础设计软件》(V4.0)计算。

4 施工图优化设计

4.1 常规基础方案

若不考虑地下水,采用常规的重力式扩展基础方案,经计算,基础埋深为3.5m时基础底板圆直径需18.8m,基础混凝土方量为510.9m3。如图1所示。

因本场地风机基础需考虑地下水的浮力,若仍采用常规的扩展基础方案,基础尺寸需要足够大才可以抵抗额外的浮力。经计算,在3.3m、3.9m、4.6m三种不同的基础埋深下,基础混凝土方量分别需要847.9m3、874.3m3、897.2m3,工程量非常大。如图2所示。

4.2 优化设计方案

因浮力是造成基础尺寸较大的主要原因,故优化设计方案主要从减小浮力方面考虑。减小浮力最可靠的措施是将原基础适当抬高,以避开部分地下水,从而减小浮力。综合考虑场地、吊装、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抬高部分不宜过高,经综合考虑将基础抬高1.3m,抬高部分用填土回填,回填土上部表面用M7.5浆砌片石密封,防止水土流失。

为继续减小基础工程量,考虑将扩展基础改为肋梁基础,从而减小部分混凝土量。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为抬高后的肋梁基础方案,如图3所示。基础混凝土方量为456m3,比不考虑地下水的常规基础方案还小,比考虑地下水的常规基础方案节省了40%左右混凝土方量。

5 结语

本工程风机基础施工图优化设计将肋梁基础抬高到地面以上,巧妙地避开了部分地下水,节省了40%左右的混凝土工程量,为工程节省了造价。目前,该风机基础已全部施工完毕,首批风机基础已于2012年12月并网发电。

摘要:针对龙里草原风电场的地质特性,把风机基础由常规设计的重力式扩展基础方案优化为抬高后的肋梁基础方案,从而避开部分地下水,减小浮力作用,与原方案比较可节省40%左右的混凝土量。

关键词:风电机组基础,风力发电,风机基础,地下水

参考文献

[1]FD003—2007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S].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65-01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草原》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文佳作,作者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景色美和人情美,充分展示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在朗读和学习中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

(二)难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首蒙古民歌,学生静静地聆听)

师深情叙述: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再次走入这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走进草原,情感体验

1.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2.师:请再次朗读课文,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体会。

3.学生汇报交流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以下句子: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衣袖飞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在理解感悟这个句子时,教师重点抓住“飞”和“一条彩虹”这两个字词来深入挖掘:“飞”字不但速度很快,更让人体会到蒙古族同胞迎客的心情非常急切;“一条彩虹”象征着一座连接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的友谊之桥。

师小结:是呀,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句子呢?(急切、热情的)

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段话时,要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这句话,让学生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两个“再”字中感受草原人的热情。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思考,蒙古族人民握着客人的手时说些什么?客人们又说了什么?

(三)不舍草原,情感升华

1.师:看到草原人们这么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舍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课件出示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们仍然在草地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师: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2.多层次引读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句子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升华情感,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师:当好客的主人向我们敬一杯又一杯的热酒,我们怎能不回敬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热情的蒙古族人们唱起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我们怎能不跟着唱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当太阳已偏西,人们依然唱着,跳着,谁又肯离去呢?真是——

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拓展延伸,感悟情谊

草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勒、鄂、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C.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C.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

样的方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热情迎客 草原 激情相见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草原教学设计 篇5

隆坊中心小学

刘晓妮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2、理解诗句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许多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跟随作者走进大草原。继续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板题:

1、草原

二、自主读文,感受人美。

过渡:孩子们,如果说草原的景色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呢?

1、品读:欢迎远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1)出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蒙古人是怎样欢迎远到而来的客人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2)交流读书体会。(3)指导朗读。(出示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出示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品读:亲切相见——体会蒙汉团结互助。(1)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读书体会。(3)指导朗读。(出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过渡:师:蒙古人是那么热情好客,假如你家来了客人,你会怎样招待?

3、品读:热情款待,把酒话别——体会蒙汉情谊深。

(1)读课文,找出蒙古人热情款待客人的语句。(2)欣赏图片:了解蒙古人的民族风情。(3)理解诗句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在夕阳里,大家站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4)指导朗读。(出示: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拓展延伸。

1、说说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2、如果少数民族来你家做客,你会如何款待他们?

四、总结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五、作业超市。

1、学唱草原歌曲。

2、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

附:板书

1、草

草原教学设计 篇6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人情人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

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用“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点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

(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画――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p―]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草原施工组织设计 篇7

一、草原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北方民族所创造的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 是人类创造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 有很多创造可称为世界文化的精华。草原游牧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绵延不断, 在北方历代各族中, 蒙古族是蒙古

的便利性, 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如浴室和厕所等一些活动空间的设置要保证老人活动需要的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方便老年人的各种活动。

2.安全性

建筑和周边的景观环境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特别是地面材料要求防滑, 地面的高差和门坎处理, 以及卫生间的基本设施设置要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针对老年人视力的不足, 在设计中要用鲜明的色彩和充足的照明, 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同样由于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 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 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3.健康性

由于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 所以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强烈, 在空间的设计中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 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 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同样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对温度变化和噪音的干扰的抵抗力是脆弱的, 特别是寒冷的冬天, 室内应该保持适当的温度, 让老人感觉到温暖。同时也必须使老年人处于一种安静的环境之中。给老人一个空间开放和环境安静优美的良好环境。

4.私密性

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除不断创造机会加强社会交往之外, 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有他自己的支配权, 他们的喜好和隐私应该得到尊重, 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尽量避免闲杂人员的穿梭和干扰。室外环境应该设计一些私密交流的空间, 方便老年人闲暇时间的活动和交流。

四、结语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 爱护儿童, 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总会有衰老的时候, 因高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虽然蒙古民族共同体是在13世纪形成的, 但组成蒙古族蒙古各部都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他们与阿尔泰系各民族, 与我国历史上的东胡、匈奴、鲜卑、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 与更早期的原始人类, 都有着某种程度的渊源或亲缘关系, 他们之间的文化传统有许多是一脉传承的。历史上北方阿尔泰语系各部族普遍信仰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 他们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和文化元素。

“万物有灵”观念和“长生天”崇拜的产生, 与远古蒙古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形成的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天赐衣食, 谋生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天降灾难, 生产生活极不稳定。在这种客观现实面前, 人们只能靠天、拜天, 对天神的崇拜成为北方民族和蒙古人的世界观, 祭敖包、祭火、驱魔祛病等萨满教的宗教活动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到生活的各方面, 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原始的蒙古人无法解释周围的这一切, 只能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来理解自然,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这种萨满教崇拜天的思想无孔不入地完整地积淀于民族民间生活中, 积淀在各类民间艺术中。万物有灵是萨满教的基础, 是萨满教的的主要世界观基础。图腾观念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宗教之源, 动物图腾是蒙古族萨满教最古老的神祗, 图腾礼仪是蒙古萨满教最古老的祭祀礼仪。蒙古族萨满教崇拜可概括为:以天地为代表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风雨、火崇拜等自然神祗崇拜, 以及飞禽、走兽的图腾崇拜, 还有祖先和祖先偶像“翁衮”崇拜, 苏勒德崇拜和牲畜保护神、命运之神“吉雅其”和“保牧乐”崇拜。在古

此, 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 研究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其需求, 营造适合他们的建筑空间环境, 将有助于建筑师、规划师、投资商和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社会人口结构老年化问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TU241.93 H213.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12.

[2]胡绍学.《老年人住宅》.TU241.93 H27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0.

[3]蒋孟厚.《无障碍建筑设计》.J17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5[4]张明伟.邹晓英.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索老年人休闲环境设计.黑龙江科技信息.

[5]老年住宅市场浅析.深圳房地产信息网:http://www.szhome

[6]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TU241.93 Q44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0.

[7]哈尔滨建筑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TU241.93-65 JGJ122-9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8]《老年人居住建筑》.TU241.93 04J923-1.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出版, 2004.

作者简介:

1.孙俊桥 (男)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系主任。

2.刘建现 (男) ,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代的岩画中, 在民间美术的各种符号中, 在各种神像、唐卡、雕刻、禄马旗上, 都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这种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生命和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 生存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也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基本意识, 这种意识积淀在各类民间美术中, 融于牧民的衣食住行中, 它由原始社会到今天的蒙古族本原文化的延续, 是蒙古族文化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民族特征最突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之一。生活中的阴阳鱼和生命树形象, 龙、凤、蛇、狼、鹿、马、鱼、蛙图案, 盘肠、哈木尔、卍字纹样处处都有, 随时可见。这些图案都是由原始氏族社会图腾文化的积淀、发展演变而来, 使我们进入了远古图腾文化世界。

16世纪以后对佛教的笃信, 其中实际包含着对萨满教的信仰基础。佛教传入蒙古, 与萨满教虽有斗争的一面, 同时也有融合渗透的一面。蒙古人信仰喇嘛教是从元朝开始的。清代, 呼和浩特成为蒙古地区的一座宗教城, 即有俗传所谓“七大召, 八小召, 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随着召庙的大量出现, 随之产生了为宗教服务的宗教美术。喇嘛教对蒙古民族意识和文化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蒙古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 无不渗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从明代始喇嘛教给蒙古族文化带来了西藏化的强烈影响, 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 宣传封建主的特权是前世修行的“善报”。这种政教联合的思想, 因果业报和佛的创世、转生的思想, 深入蒙古封建上层的意识, 充塞于贵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佛教从蒙古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很多文化特质, 丰富了自己, 改装了自己, 形成了不同于原初的已经蒙古化了的佛教。喇嘛教哲学对蒙古族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最终导致了蒙古族传统哲学体系的形成, 虽然这一体系还没有完全挣脱宗教神学的外壳, 但佛教化的哲学思想的确立却是蒙古族传统思想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方面, 从元代实用器具设计方面可见一斑。元代壶类器物出现了受藏传佛教器具影响的多穆壶、僧帽壶这类特殊的制品, 内地生产的多为瓷质, 有别于藏地多为金属、木质的面貌。晚期生产的青花多穆壶则摆脱了对原有多穆壶形态细节的刻意模仿, 更加显示出陶瓷材质自身的美感, 在设计上技高一筹, 礼器、供器、漆器、石雕、碑刻、牌符表面图案常刻画与雕塑佛教八宝、七珍、金刚杵、瑞兽、佛陀形象。从元朝开始, 蒙古族传统哲学同样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学成为国学, 在上都建立孔庙, 在各地建立学馆, 崇儒重道。例如:忽必烈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 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蒙汉哲学思想互相影响的最好例证。“应天者惟以至诚”是对蒙古族传统的“长生天”观念的一种继承, “拯民者莫如实惠”既是他的哲学思想, 又是他的施政方针。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仁政”思想痕迹, 也体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务实精神。在成吉思汗开拓的开放型的思想文化影响下, 元世祖忽必烈智慧和理智地吸纳了儒家文化, 元一代多元文化共荣, 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在艺术设计方面, 日用品与陈设品的设计从产品结构和形态上看, 金银、陶瓷制作的茶具、酒具等饮食器, 一部分吸收融合了游牧民族及外来文化因素, 一部分保持中原传统作风。元代文人画盛行, 借助松、梅、兰、竹、菊等寄托文人情怀, 除礼器、供器外, 陈设品主要体现拥有者的审美情趣, 在元代上层社会和文人士大夫持有的陈设品上得到突出反映, 如用用于文房陈设或供文人把玩的物品, 更多地带有宋代艺术遗韵, 寄托了文人内在的情怀。平面设计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点, 儒、道、释、伊斯兰、基督教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图形皆备, 汉、蒙、梵、藏等字体并存, 是元代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平面艺术设计多样性的风貌直接为明清继承。

自古以来以游牧经济为依托的蒙古民俗、民间工艺反映在民间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传承性、自娱性、群众性、人民性、地域性、习惯性。所谓“人相习, 代相传, 今俗习古, 古俗沿今”, 反映狩猎游牧生产的习俗, 居住饮食习俗。蒙古包、车辆、服饰等, 自古迄今少有变化, 其原始思维方法、影像、夸张、复合等造型规律和众多的图案符号, 很多方面与东胡、匈奴、鲜卑、契丹的风俗和艺术传统是一致的。传承性的基本含义是历史的延续性。民俗文化、民间美术又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北方民族从远古 (史前) 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 必然影响到该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的构成和发展。这些史前民俗与神话传说类的艺术、巫术性行为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往往与萨满教有联系, 其中萨满教祭祀、巫术构成了游牧狩猎民族史前社会的原始民俗之综合体, 祭祀活动在蒙古各部氏族社会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中尤居重要地位。渊源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民间美术, 无论除灾驱魔的咒语还是对诸神的祈祷、赞美, 以及与神有关的形象如岩画等, 无不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相信他们的神秘力量的原始意识和心理, 这种祭祀行为逐渐衍化成为一种民俗化的自发行动。

二、草原传统审美文化对现代民族产品设计的影响

蒙古草原广大农牧区不仅是物质生产基地, 也是民间文化生产、传承的基地。民间美术的不同种类和造型, 各种符号图案所隐含的关系, 已成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骄傲, 草原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藏在其中。如果通过整个北方民族文化现象来观察蒙古族民间美术, 就不难发现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在思维方式和造形意识上的相通之处, 比如蛇纹、卍纹、龙凤纹、哈木纹图案及很多动物造型、人物造型等, 其中那些远古的感性经验、原始幻想越过漫长的历史岁月, 已经悄然沉积在民间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民间妇女很多刺绣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她们的一件件作品多数都已用抽象的传统纹样表现主题, 这里说的抽象, 只是对表现客观对象真实性而言。刺绣中的哈木尔、阿鲁哈、龙凤、卍纹 (图门贺) 、交叉式的蛇纹、蛙纹、鱼纹等, 都是原始社会彩陶纹样, 很多画面组合得生动有趣而高深莫测, 在这“意象造型”中, 在牧民们感受到的极端地自由和臆构化的后面, 有一股本能的原始灵魂在冲动, 驱使艺人的双手塑造出一个个绝妙的造型。在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中, 往往在抽象之前就有了某种生长的神秘观念, 对于许多形象来说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 而是切中形象本质的, 这在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蒙古族民族产品在生产用具、劳动生产工具、宗教器具、工艺欣赏品、旅游纪念品这几方面都有着明显形式上的差别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体现在蒙古族日常劳动生产生活中, 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往往兼具多种实用功能。比如马鞍具既是生活用具又在放牧中使用, 它精美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又是一件工艺欣赏品;蒙古袍、首饰、蒙古靴、蒙古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还具欣赏价值;银碗、铜壶、供品碗、熏炉、佛龛、佛塔等蒙古族家具用品本身就是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精美工艺品。这些生产和生活用品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图案都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和特点以及深厚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并在不断向前发展着。尤其是来源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图案装饰古朴, 比如广泛使用的回纹、各种云纹、“卍”形图案、各种盘肠和交叉图案、卷草纹、犄纹、各种长寿 (普斯贺) 纹样等等, 它们本身都体现着蒙古族的精神特质、审美观、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 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并在各种服饰器物上广泛使用, 传达着蒙古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精神。

三、结论

所以, 对蒙古族民族产品设计的形式应该从一下几方面来研究。首先, 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蒙古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其次, 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并找到旧元素向新元素转换的方式使蒙古族传统审美精髓得以再造和升华。升华后的再造元素不仅能传递现代设计观念, 还能够真正传递现代信息、符合现代产品的功用, 从而摆脱传统审美风格在现代民族产品使用上的局限与语义上的偏差, 也使建立具有民族个性的现代民族产品设计体系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蒙古族图案.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蒙古族工艺美术.阿木尔巴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草原施工组织设计 篇8

关键词:草原;问题设计;小学语文;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面涉及比较广,到小学高年级单纯的默写和背诵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还要结合文本有针对性地涉及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完善对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启发和引导。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例分析几点小学语文设问启发的技巧。

一、导入设问,吸引注意

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课前几分钟结合学生的认知情趣,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抖出问题包袱,以趣味、灵活的方式吸引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深入认知的主觀能动性。

以《草原》一课教学为例,如果一上课我们就让学生读课文,记生词肯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设置问题:“同学们谁去过大草原吗?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这样设问简单明了,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入边读边思考的学习境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值得提倡。

二、细节设问,知识渗透

学知识就不能粗枝大叶。语文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细密,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每一个细节渗透知识,这样才能事无巨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细节设问要在大家通读课文后的逐段讲解环节。精简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不光要老师讲,还要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思考:(1)本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2)与下文的情感表达有怎样的联系?如果不进行这样的设问启发,就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之间的知识细节。经过这么问,学生就会认真阅读和思考,会发现自己在初次阅读中没有读仔细,没有想明白,就会驱动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阅读,最终掌握相关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情感设问,启发思考

经过对课文细节问题的启发,还需要我们达成情感目标:即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发挥想象,深入思考内容描述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这样设问,学生会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完成知识到思维的创造性升华。

对全文的内容和细节有了基本掌握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草原》一文,让他们找出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归纳,让他们思考一下作者前后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说一说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经过分析、对比认识到:初入草原,从整体上展望美丽的草原,充满豪放之情;然后深入草原感受到蒙古同胞的浓浓深情。如此设问引思,有利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和情感结合起来,便于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学生的语文认知空间。

四、适当追问,拓展延伸

经过一系列的设问思考,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时我们再切合文本的主题思想从整体角度进行追问,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刻理解作者描物达情的技巧,为自己写作过程中完成情景交融奠定物质基础。

《草原》教学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草原的?这其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呢?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层层追问,就可以让学生把握全文总结出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两个角度,感受到作者描写的蒙汉人民亲密无间的浓浓深情。

上一篇:发烧的机制与处理下一篇:初中数学考试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