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通用9篇)
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1
试论河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个企业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和战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发展.尤其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更需要准确的战略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始终处于高速成长状态,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在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河南民营企业发展并不很快,民营经济的比重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直接制约着河南经济的发展.
作 者:谭恒 作者单位: 刊 名:决策探索 英文刊名: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2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 以价值分析为基础, 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 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指根据财务管理理论确定最适当、最有效的融资方式, 最合理的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方式。根据其内涵, 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内容, 包括融资战略, 投资战略及其利润分配战略。
融资战略主要是规划公司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筹资规模、筹资渠道、筹资方式、筹资时间, 实现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 并为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资金支持。
投资战略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 投资战略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可以将资金和资源合理、有效的分配。投资战略涉及固定资产、公司规模和资金规模等投资方向的确定, 投资选择的外部扩展或内部扩张, 改进旧产品或开发新产品, 独立或联合经营, 自有资金投资或贷款投资, 确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百分比, 投资战略与风险等。
利润分配战略包括资本利得的管理和设立分红分配比例, 主要涉及企业资金在扩大规模, 改善员工的福利间的分配问题。利润分配是在相应的融资战略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满足股本权益的自身发展需求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科学规范的财务战略
相当多的企业追求单纯的规模, 或购买大量的土地, 忽略资产结构配置、或不知合理安排它的资金。它们没有财务战略, 更不用说财务战略的实施。不科学不规范的财务战略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方面战略的实施, 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 财务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背离;其次, 财务战略被认为等于财务计划, 因此忽视综合性财务战略;第三, 财务战略没有建立在企业的长期目标上, 因此有很大的随机性。
(二) 轻视了预算在财务战略实施中的角色
预算主要财务战略实施的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 它可以使所有员工明确和理解财务战略理念。预算可以把战略目标分解到企业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个员工。第二, 预算也提供了一个企业的日常运行和绩效的标准。通过定量财务目标的预算, 可以显示实际实施与预算之间的差距, 并采取有效的对策。现在, 大多数中国的中小企业没有系统和完整的由销售预算、生产成本预算, 一般间接成本预算、损失和费用预算和现金预算等组成的预算制度。即使部分企业有这样的制度, 其因为预算制定的随意性及缺少严格执行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限制了财务战略的建立与实施。主要问题有以下这些:
1.职责分工不明确、管理理念过时和无序管理。企业不知道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基础, 财务管理的中心在资本管理;企业家和财务人员缺乏科学的、先进的财务知识不了解时间价值、风险价值, 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基本概念。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不清楚的责任划分, 混乱的管理, 无力的监督、虚假会计信息。
2.融资困难, 主要体现在融资渠道不足。目前, 大多数中小企业获得短期贷款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更不用说长期的。根据一项调查发现60.5%企业没有获得过长期贷款、在那些能真正得到贷款, 只有16%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
3.糟糕的财务控制。首先, 宽松的现金管理往往会造成资金的闲置无效或不足, 大量现金没有能够用于运营上,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对有些企业来说却是现金的超支使企业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满足现金的需求。第二, 应收账款的缓慢回收导致资金流动的困难甚至坏帐。第三, 太多的注意力放在资金上而不是资产, 导致严重的浪费。事实上,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它们的原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缺乏有效管理, 结果是资产闲置浪费相当严重。
▲▲三、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 僵硬的管理模式, 落后的管理理念, 低素质的管理人员
目前,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私有企业没有明确区分所有者与管理者的界限, 所有者即是管理者, 导致管理者的权力无法受到牵制。同时也没有明确职责分工, 这些管理者没有把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中, 更不用说把财务战略视作企业综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管理者不相信战略却相信运气, 不相信制度而信任亲属, 不按程序办事, 看重技术和市场而不重视管理。
此外, 管理者的素质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 中小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综合素质差, 管理经验不足, 办事效率较低, 他们没有经历过任何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 因此, 他们不能够合理的预测、决定、预算、控制、分析和评价市场, 更无法分析金融环境并制定可行的投资、融资、利润分配战略。
(二) 缺乏融资渠道, 融资难
融资难、担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式下,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企业内部的原因, 也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状况和金融服务等外部环境因素,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 不具有规模优势, 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战略, 融资渠道开拓困难。
(三)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普遍没有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无法有效的使经济行为制度化。很多企业没有内部审计部门去保证企业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即使部分企业建立这样一个部门, 也因为缺乏独立性导致无效的内部控制。因此, 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战略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从上文可以看出, 存在问题既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 树立明确的财务目标与财务战略
企业的财务目标不仅是方向性的作用, 还是一种有效衡量其财务决策对错的标准。适当的财务目标对一个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积极影响的。生存、盈利和发展是任何企业的基本目标, 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成为企业的财务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 企业需要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首要地位, 重视融资、投资与盈利。战略管理要求企业必须致力于确立竞争优势并较好的处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企业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以及短期与长远利益之间关系, 并认识到财务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实行财务战略是企业建立战略管理的前提。
(二) 实行预算控制保障财务战略的实施
中小企业实行预算控制, 应首先在财务战略指导下, 在财务预测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编制各种财务预算。第二, 将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落实到基层单位甚至个人, 并明确责任与权利, 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责任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其责任感。第三, 在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执行预算, 强化预算刚性原则, 不得随意突破预算。第四, 根据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及时调整预算。
(三) 营造良好的战略环境, 强化环境分析
对中小企业来说、战略环境不仅影响到企业财务情况还影响到财务战略的实施。因此, 营造良好的战略环境和强化环境的分析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扶持发展中小企业, 但它们内部和外部环境还需要较大的改善。因此, 我国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强当地银行和金融机构与中小型企业的联系, 建立有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金融制度,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贷款担保体系, 提供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机会, 扩大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发展风险投资, 鼓励企业发展高新技术。对企业自身来说它们应该尽力去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信用意识, 提高它们的信用,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总之, 政府、社会、企业应当共同努力为中小型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此外,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金融环境对财务战略的重要性, 尝试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加强环境分析, 提高决策的能力保障这些战略目标的实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建立财务战略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相关的各种因素。由于不同的特性, 中小企业应该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战略管理而不是单纯的复制大型企业。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企业正处于一个充满机会和危险的阶段。本文介绍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阐述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施鲲翔.基于商业周期的企业投资战略管理[J].当代财经, 2000;6
[2]钟念其.浅析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09;9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篇3
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中摆脱了计划体制的束缚,从企业个数、从业人数、资本额、创收创汇等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现在,中小企业的个数占我国全部企业个数的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0%、57%、43%、60%左右,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75%以上。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近一半的中小企业数分布在这里,近70%的中小企业产值出在这里。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比重偏低。从所有制形式看,中小企业以非国有经济为主,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占到近80%,其次是集体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占的比重较低,不足3%。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服务业及商业零售业中。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各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英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抵御经济波动、保持市场活力的作用,美国则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意大利重视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把中小企业作为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联合会在《中国企业发展报告》中,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归纳为:
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鼓励民间投资的载体,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主体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一是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中小企业不仅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而且吸收了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支撑了国民经济。国民经济从创造产品和服务产值、出口创汇、实现财政收入等方面有六成左右靠中小企业实现的。三是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改革和体制创新往往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中小企业为我国企业的提供了经验,促进了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同时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此外中小企业还在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进技术创新、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小企业是每个企业成长发展必经的阶段,没有优质的中小企业,就不会生长成为优质的大型企业,没有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做基础或作为大中型企业供需链上的一环,大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发展中小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从宏观环境看,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从中小企业的立法环境看,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没有真正把中小企业作为企业法人和市场主体对待,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的相关政策欠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较重视支持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治地位、经营环境、发展政策、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很少。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中小企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去引导和管理中小企业。四是相关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种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经营诊断、技术开发、营销对策、防止破产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欠缺。五是缺乏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表现为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多,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没有体现出对中小企业的国民待遇。六是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资金需求具有单次需求量小、频率高、融资成本高、信用低的特点,中小企业融资难。
(二)从企业内部看,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因素,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表现为一是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弱;二是资金短缺、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自身经营机制落后;三是在经营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伪劣、安全生产差、破坏市场秩序等不良行为。四是人才缺乏。
三、积极改善外部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政府要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我国要逐渐建立符合WTO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政府从财政、信贷、投资、税收、信用保证、创新促进等方面给予更好的支持,给予中小企业更公平的待遇。我们知道,企业自身和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具有周期性,政府通过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条件较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这方面外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侧重于税收优惠,法国给予财政补贴,美国和日本则以贷款援助为主。
(二)加强中小企业立法,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
要从法律的角度对中小企业的性质定义、立法原则、管理机构的设立职责任务、扶持中小企业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支持领域与支持的方式和方法做基本规定。我国已于2003年1月1日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角度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创新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使政府管理和支持企业有依据。同时要制定金融扶持、平等经营环境、结构调整、出口鼓励等方面的专项法规,使中小企业有法可依,依法经营。同时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组织协调、结构整合、国际化经营、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管理和引导。
(三)推进中小企业改革,搞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的改革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乡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产权关系模糊、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如今传统的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买方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规范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所以政府要督促企业尽快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发挥现有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对具有就业优势、出口创汇优势、资源综合利用优势、社会服务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咨询、信息、技术和融资(专项资金、担保)等服务。
四、强化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战略。
(一)中小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学习大中型企业和国外的先进的管理制度、办法、技术。
努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增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要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从实际出发,有步骤有计划的搞好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人的培养和管理,从高层、中层和基层对各级各类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二)采取适宜的经营战略。
中小企业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
1.目标集聚战略
目标集聚战略又称专一化战略或集中战略,它特别适合实力和技术并不是很强的中小企业,企业可将资源或精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细分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企业提供最佳质量或性能的产品,从而在某一特定市场赢得优势,迅速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达到发展的目的。
2.甘当配角,充当补缺者战略
中小企业不能与大型企业正面竞争,可以采取补缺战略,在大企业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可从自己的优势出发,进行专业化经营,发现和占领补缺市场,并扩大和保护自己的市场。
试论民营企业国内发展瓶颈分析 篇4
试论民营企业国内发展瓶颈分析1.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民营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在我国经济社会基本上被消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补充”逐步发展起来;党的十五大以后,非公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彻底解决了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问题。
30几年以来,随着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的逐渐消除,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推动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在稳定经济增长、创造税收、繁荣市场、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长久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多是以简单的追加投入来实现的,其结果是重复建设、资源耗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企业未来的国内发展预埋了许多的隐患。不难预见,民营企业未来的国内经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瓶颈。
2.市场瓶颈
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经过长达30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诸多行业领域都已开始出现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现象。以家电行业为例,在市场需求萎靡甚至负增长情况下,行业内产能过剩危机日趋严重。以家电行业为例,到底,我国冰箱年产能已经超过1亿台,但全年销售的冰箱还不过4500万台;我国空调内外销总量大约为1亿台,但实际产能在1.5亿台以上,产能利用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75%的水平,这绝不是特例,整个家电行业的情况都是如此,截至二季度末,家电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812.9亿元,同比增长18.7%。
目前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也是民营企业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的领域。根据相关统计,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5亿吨左右;电解铝行业闲置产能达400多万吨;铁合金行业目前的开工率不到40%;电石行业生产厂家生产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在50%左右;20中国汽车闲置产能已经高达600万辆;预计到,闲置产能还将上升至900万辆;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手机行业领域,我国手机产能就已经达到5亿多部,国内市场一年的`容量只有7000万至8000万部左右,而且很难有再大的增长。
更糟的情况是,民营企业所在行业大多数是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特别是价格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想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降低成本,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行业特征又需要企业不断扩大产能。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想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市场产能过剩更是严重,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经营风险更大。这些年纷纷倒闭的民营企业就是因为盲目扩张而又不注意开拓新市场导致的恶果。
3.资源瓶颈
我国虽说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各种战略资源的相对量却很低。目前,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其中,煤炭、铁、铅、锌、稀土、钨、锡、钼、锑等40余种矿产储量均排在世界前5位,但人均拥有量极低,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10,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
而长久以来,民营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经济增长道路,即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过去来,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分别为:石油56.7%、铁矿石56.4%、精炼铝52.9%、精炼铜69%、钾盐52.4%。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铅、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未来10-,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刚性上升态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预测,到,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我国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高位。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导致环境破坏、国内有限的资源更加匮乏。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没有几种能够实现自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贫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瓶颈,而民营企业因其所处的行业领域竞争性强,民营企业更是首当其冲。
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近几年我国能源、原材料、土地价格快速攀升,环保准入条件日趋严格,就已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4.技术瓶颈
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想实现飞跃性的发展,提升企业在行业内部的竞争力,就要靠企业的技术优势。技术的短缺势必导致企业生存危机,成功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拥有某一领域的专利技术和享誉世界的商标,而这些知识产权才是它们利润的主要源泉和创造动力。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不断补充、更新知识,持续创新,及时把握技术和市场所提供的机会,积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只有拥有自己的品牌,企业才能站在产品价值链的高端。
虽然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金不足、信息不灵等严重制约技术创新的障碍,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困难重重。
5.劳动瓶颈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企业用工成本低,一直以来是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逆转。据统计,我国目前老龄人口数已经超过一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老龄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根据人口统计学推算,到年,老龄人口将超过1.5亿,占10%以上;到2030年,这一人口将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6%。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增加需要照顾抚养的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减少劳动人口的比例。()再加之,我国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工不足将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经营上无法克服的经常性困难之一。另一方面,低劳动力成本意味着低收入,据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到,下降到36.7%,而且,大部分员工收入增加速度落后于CPI的增长,员工成了企业赚钱的机器。这种落后的盈利模式既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落后的发展方式,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企业的制约作用。
因此,无论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现状看,还是从企业发展的大局看,民营企业依靠劳动优势来实现低成本扩张之路在我国已然走到尽头。
6.结论
除了上述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国内发展,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等也给民营企业的国内经营带来很大压力。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如果民营企业不改变发展思路,不用说发展,即便生存也必将成问题。
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5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要素不仅仅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使其使用价值成为劳动过程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知识共享成为现代企业共同的信条。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l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它的灵活运用、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受到进一步关注。
3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
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1)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现代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3)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文化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养“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6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中升华出来。更重视于人
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篇6
随着企业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推动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实行会计变革。我国会计准则在变革过程中逐渐与世界国际准则趋同。会计系统包含了成本会计,并且成本会计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会计核算,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成本会计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由此,推动了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为此,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而钢铁企业的各项成本耗费较大,钢铁企业固定资产占据的成本量较大,对钢铁企业的成本会计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指导钢铁企业做好成本会计工作适应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我国钢铁企业是由众多不同的分厂组成,而分厂的生产原材料来源于其他分厂的半成品或者成品。这占到了钢铁企业总成本的85%。目前我国钢铁企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各种生产工艺和流程也不断得到了优化,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引进了计算机等,但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具有按订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钢铁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按照下列步骤来完成: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确定其应否计入产品成本、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试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篇7
本文中的企业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 (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 , 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 到获得实际应用, 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动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 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本文试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解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找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提出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1.1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
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
1.2法律保障有待完善。
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行不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不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而延迟技术创新的步伐。
1.3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
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 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 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政府的投入不尽合理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2.1机构庞杂, 产学研脱节。
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 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 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 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
2.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 成果转化瓶颈问题比较突出。
中试机构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 措施不力, 政策落实不到位, 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 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3中小企业贷款难。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 这既包括市场资金 (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支持不足, 又包括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 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 严格的审批制度等也不利于推进创新;我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 难以满足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企业本身实力不强滞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3.1企业用于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经济实力影响,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使企业无力进行技术改造。
3.2企业人才缺乏。
除了一些高新企业, 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发型技术人员和高技术产品推销人员, 而且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 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4.企业管理落后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4.1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 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如果缺乏创新意识, 则企业的技术创新无法推动。
4.2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
由于企业实力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不能大规模、全方位地搜索新技术信息和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 因此往往很难及时捕捉有潜力的发展动态。
以上四个方面问题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 在宏观制度上, 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 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关系尚待理顺。政府各机构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而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行不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不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而延迟技术创新的步伐。
而政府投入的不足, 则导致了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人才缺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 最终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本身管理的落后体现在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上,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如果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 则企业的创新无法推动。
二、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 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环境,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我国宏观制度环境的措施
1.1彻底转换政府职能, 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 投资于基础设施,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2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 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制度。
1.3加大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 尤其要加大激励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 需要逐渐改善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 加大对企业的投入比重。重点支持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 引导、支持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向中高端扩展,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2.政府切实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2.1首先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建设, 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 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 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 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脱节的问题。
2.2加大对中试机构的建设和投入, 加快对中试机构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的建设步伐, 彻底解决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
2.3加快金融机构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贷款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只有加快小型金融机构的建设, 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3.加强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
3.1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 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 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3.2企业要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关键的方式还是要通过企业自身培养。企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会治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 并能够采取创新行为获取创新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企业家经常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者、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者、技术创新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企业还应提高制造能力, 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 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 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
3.3企业要加大对信息网络的建设和投入, 由于企业本身实力的制约和管理落后的影响, 我国众多的企业还没有能够实现管理创新和管理升级, 还没有意识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创新的重大机遇。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意识到只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能力, 才能从本质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 将是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 企业面对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怎样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 并使之有效实施, 已成为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 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 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摘要: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仍受到宏观制度、政府投入以及自身实力和管理上的制约, 为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需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制定战略, 方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实力,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卢福财.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续性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2]傅家骥等.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试论煤炭企业品牌发展策略 篇8
【关键词】 品牌;煤炭;品牌战略;企业竞争力
一、建立品牌战略的意义
21世纪,商品经济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作为一种资产,因其被广泛认知而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而响彻全球。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品牌成为了市场竞争的重要元素,打造拥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成为了企业竞相追求的发展目标。由于品牌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品牌竞争是企业竞争的高级形态,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有力武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剧,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和范围也逐步扩大,将直接同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除了提高我们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为此,拥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成为每一个企业尽相追逐的目标,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的该如何创建品牌,选择怎样的品牌策略去迎接挑战,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品牌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品牌理论的不断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企业创建和发展品牌,要熟悉和遵循品牌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具备的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发展策略。没有最好的品牌策略,只有最适合的品牌策略。
二、煤炭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煤炭行业属强周期性行业,随宏观经济波动而波动,行业特点决定了煤炭企业品牌战略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行业。受传统观念和落后经营方式的影响,煤炭企业在品牌竞争意识方面普遍不强。未能将品牌运作上升到战略层面,缺乏系统性,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战略实施与其他相关战略实施脱节,核心价值概念模糊,品牌差异化、品牌传播随机性和品牌架构规划缺乏。
三、品牌理论、定位及延伸
(一)品牌的基本概念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的欧洲,手工艺匠人用这种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标记,以便顾客识别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者,并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担保,同时向生产者提供法律保护。在我国,北宋时期的济南,留下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品牌名称及广告文物——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广告铜雕版,这些都是最早的品牌使用的实例。由此可见,品牌最早是用来标注自己产品或服务于他人相区别的一种标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被赋予了更多的元素,品牌的内涵以及人们对于品牌的理解也不断的加深。但是,如果没有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品牌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可以把品牌定义为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其目的是使产品或服务的对象能够辨认组织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它是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品牌定位就是确定自己的品牌在客户印象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竞争对手在客户印象中的位置,以实现公司潜在利益的最大化。合适的品牌定位可以阐明品牌的内容、独特性、竞争品牌的相似性,以及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本品牌产品的必要性。品牌定位需要确定的四个方面:(1)目标顾客;(2)主要竞争对手;(3)本品牌和竞争品牌的相似性;(4)本品牌和竞争品牌的差异性。
(三)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当公司推出一种新产品时,在为新产品命名的问题上,有三种决策可供选择:(1)单独为新产品开发一个新品牌;(2)以某种方式使用一个现有品牌;(3)将一个新品牌与一个现有品牌结合使用。选择(2)或(3)就叫做品牌延伸;新品牌与现有品牌结合使用,这一品牌延伸也叫做子品牌,实施品牌延伸的现有品牌称为母品牌。如果母品牌通过品牌延伸与多产品联系,它还可以成为家族品牌。
品牌延伸的种类:在产业上延伸,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可向上、向下或同时向上向下延伸;另一种是产业平行延伸,一般适应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渠道;在产品质量档次上延伸,向上级高端产品延伸,向下增加较低档次的产品,或是向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扩大市场阵容;其它相关延伸,也叫扩散法延伸。它有四层含义:一是单一品牌可以扩散延伸到多种产品上去,成为系列品牌;二是一国一地的品牌可扩散到世界,成为国际品牌;三是一个品牌再扩散衍生出另一个品牌;四是名牌产品可扩散延伸到企业上去,使企业成为名牌企业。
四、煤炭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基本架构与思路
煤炭企业品牌战略的推进要抓住品牌的质量,强化品牌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鲜明的品牌文化,筑牢品牌的管理,升华品牌的创新,充分发挥利用品牌的传播及公共关系。以品牌学和战略学的基本管理思想,通过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诊断,充分研究市场环境、行业特性、目标消费群、竞争者以及企业本身情况,对品牌战略在企业的实施框架进行系统研究规划,系统制定品牌管理作业路线与基本框架、品牌战略规划、战略品牌营销、品牌内涵战略、品牌个性战略、品牌战略分类、品牌形象战略、品牌文化战略、品牌危机管理战略等各项子战略,通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并遵循长远战略与近期实施策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实践探索。提炼出品牌核心价值,在传播过程中,把它贯穿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里,为品牌战略在本企业的实施树立鲜明旗帜。
五、兖矿品牌战略及品牌延伸
1.兖矿品牌核心价值观。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优化环境,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顾客利益、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2.兖矿品牌定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二实现完美,坚守管理零缺陷、产品零杂物、用户零投诉(即:三零工程)。恪守承诺,持续改进和优化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和管理水平,以高品质的质量和服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优秀的企业文化,为顾客创造价值,实现顾客利益、企业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巩固市场上煤炭行业一流品牌地位。
3.品牌建设目标。提高品位市场形象,提高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市场上煤炭行业一流品牌地位。
4.精细化品牌管理。实施精细化品牌营销管理,精算煤炭资源配置,精炼产品质量,精心锻造品牌,精准把握市场,精细经营管理,推进“兖矿煤”精细化品牌管理。
5.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探求市场需求动态,激发和累积顾客合作忠诚度,凝聚推动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用户利益价值、企业效益之间的最优结合。
6.品牌内涵定位。优质、稳控、低杂物、零投诉、高品位、服务优、环境好。
7.品牌个性定位。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实现完美,坚守管理零缺陷、产品零杂物、用户零投诉。
8.品牌文化定位。重信守诺,诚信经营,以诚相待,以诚合作,以诚促销,以诚共赢,追求卓越,品牌管理精细化。
9.品牌形象定位。坚守承诺,持续改进和优化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和管理水平,以高品质的质量和员工,优秀的文化,优质稳控的煤炭产品,诚信高效的服务,良好的环境,管理的零缺陷、产品的零杂物、用户的零投诉,树立和巩固市场上煤炭行业一流品牌地位。
10.品牌营销定位。追寻产品品质与市场需求、顾客利益价值、企业效益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凝聚品牌力。
11.品牌质量特色定位。确保煤炭质量保持稳定受控,实现优质、稳控、低杂物、零投诉,以过硬的质量和信誉,打造“兖矿煤”品牌,突出让用户放心满意,增强用户对“兖矿煤”的品牌忠诚度、满意度、美誉度。定期测定品牌形象,抽样调查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平均调查结果,得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建立品牌形象定期优化改进及检验机制,对照品牌现有形象和期望形象的差异,及时改进品牌形象的不足之处。设置品牌危机的处理制度,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诚信迅速、公平妥善,积极处理顾客投诉和异议确保实现顾客零投诉。创新软环境,提高软实力,凝聚品牌力。树立企业精神理念,提高全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统一企业理念。通过企业愿景、员工手册、宣传册等形式,开展好内部宣传和对外宣传,增强自身环境文化气氛,让社会不断认同和接纳企业形象。
建立顾客关系战略。建立稳定的顾客关系,拓展战略及重点用户,优化用户群,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与稳定,建立用户信息及客户反馈的渠道,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分类管理关注重点,全心全意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创立服务名牌。创新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实力,创立技术名牌,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创立质量名牌,实施差异化产品策略。充分发挥选煤厂煤质转换器及效益聚宝盆的巨大作用,实现精确的质量控制和经济效益。跟随科技发展在选煤工艺、关键设备及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技术环节的不断发展和突破,保持煤炭洗选加工技术领先优势,及时采用最新科研成果,实施选煤工艺系统技术改造。积极实施我国选煤行业唯一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优质高效煤炭洗选示范工程”技术。
12.在巩固煤炭主业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兖矿充分发挥技术、资金和资源优势,发展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品牌的有效延伸。煤炭产品的品牌效应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煤炭的下游产业难以直接嫁接产品品牌,注重企业品牌的延伸,即企业核心优势的延伸。依靠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使企业涉及的相关产业在用户心目中建立相应的口碑,形成优势互补。兖矿集团充分依托兖矿品牌为纽带,吸引社会资源和资金向企业流动,通过联合、兼并、控制、嫁接和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煤炭和非煤产业的规模,形成新的优势,逐步建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兖矿电铝、兖矿长龙、兖矿国宏、兖矿国际等一系列非煤产业品牌,实现规模与品牌的联动,从而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李乃和,吴瑾,邹琦,高维和等译.战略品牌管理(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余明阳,杨芳平.品牌定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周纯.浅析企业品牌延伸战略[J].时代经贸.2008
试论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篇9
人类正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知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实施什么样的知识管理策略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长时期忽视知识管理,产生了三方面不良后果:大量无形知识资产白白流失。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通过人员流动跳槽而
白白流失;大量资源投入到互不联系的知识研究好范文版权所有领域,这也是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许多知识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身没有可应用性,根本无法转化。这是我国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脱节,忽视人才与知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宏观上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又存在大量人才积压,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上述三方面问题在国有企业尤其严重。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切实重视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综述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出发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下了众多的定义,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多达数十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七种,其中国外四种,国内三种。这些观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共同点就是突出强调以知识为核心并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财富”。知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正在改变组织创立、进化、成熟、死亡或改革的方式,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呢?按照世界知识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分类可分为:知事(know-what)、知因(know-why)、知用(know-how)、知人(know-who)四类。前两类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是高度个性化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根植于个人经验,没有有形的物质载体承载,依赖于亲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知识螺旋不断的向前延伸,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企业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企业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弄清了知识管理的定义,自然就对知识管理的范畴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根据施乐公司在对美国60名知识管理工作者调查后的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至少涉及如下10个重要领域:对知识和最佳业务与经验的共享;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积累和利用过去的经验;将知识融入产品、服务和生产的过程;将知识作为产品进行生产;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建立虚拟式的专家网络;建立和挖掘客户需求信息的知识库;理解和计量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知识资产。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条线索来辐射企业的管理层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1.获取知识并消化、吸收知识;2.创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3.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4.通过有效的知识创新机制,推动新知识的研究和开发,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5.保证企业知识的生产以及知识资源的积累和扩大,充分溶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也就是说知识管理既包括将组织中现有的显性知识编码化,也包括发掘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使其转化为可编码的显性知识,或者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了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为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1、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和知识工作者
【试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试论中小企业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与防范对策06-21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06-01
中小企业发展论文08-29
中小企业物流发展07-25
中小企业营销战略09-05
中小企业管理发展10-13
深圳中小企业发展10-22
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07-18
中小企业财务战略问题06-13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