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通用11篇)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猜礼物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4、短小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6、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检查预习:
1、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识字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是读得流利,才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并能正确运用,积累词句,力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课件:
1、从思想上意识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用有趣的诗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了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4、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5、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6、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1、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3、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4、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5、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7、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8、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9、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束缚。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10、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11、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12、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1、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 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作业设计理念:
1、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孩子每篇课文都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5个预习任务。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3、巩固性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
4、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5、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好处很多)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作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板书设计理念:
1、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2、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的呈现和朗读的指导,均从学情出发,不生拉硬拉,较好地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把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这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在整体感知词语中已经多次呈现,学生已经不陌生了,因此会比孤立呈现生字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设计理念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 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2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8-99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应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2. 使学生在统计数据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画符号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问: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他是谁?
师:米奇来到了水果超市,他看到了哪些水果呢?
米奇要想一下子就能数出草莓、橘子和苹果各有多少个,应该怎么做呢?你觉得应该分几份比较合适呢?(课件将凌乱的水果分成3份)
板书:分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再把它们……(排一排),这样我们就能很快地数出橘子有……草莓有……苹果有……
师:这种分一分、棑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上学期学的统计,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统计。(板书: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唤醒学生的分类思想,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要的方法。]
2.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小朋友一起到米奇的妙妙厨房看一看。
播放课件录音:今天我请客,准备给每位客人发一块巧克力,你们愿意帮忙吗?看,这是做巧克力的磨具,你知道它能做出哪些形状的巧克力吗?
继续播放米奇录音:嗯,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呢?
师:是啊,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应准备多少块呢?米奇决定打电话去问问他们。我们一起来听米奇打电话,看看咱们能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播放课件)
米奇:你好,米妮,我是米奇,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巧克力,你喜欢哪种?
米妮:我喜欢正方形的。
米奇:高飞,你呢?
高飞:三角形的。
师:其它小动物呢?
电话录音: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
师:电话打完了,你们有没有帮助米奇记住三种巧克力各要多少块啊?为什么没有记住啊?
师:是啊,那么多的电话,仅仅靠耳朵听,比较难记住,看来我们得想想别的办法了,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米奇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巧克力各需多少块呢?
生:用笔记下来。(板书:记)
师:你打算怎么记呢?
生1:打一个电话,就把图形画下来。
生2:按形状分下来记,三角形记在一起,圆形记在一起,正方形记在一起。
生3:用数字记。
生4:写字记。
[设计意图: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以“声音”的形式呈现被统计的对象,把学生带入随机事件中。学生感到用旧知识已不能解决新问题,“逼”着学生去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种方法的探究又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打电话记事”的生活体验来完成。]
师:拿出老师课前发给你的一张白纸,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好吗?
展示学生的记录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个小朋友的记录
这是第一个小朋友的记录
□△□○△○△△○□□△△○□△
问: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张记录单中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有几个?这个小朋友的记录能帮助米奇解决问题吗?
再来看第二个小朋友的记录
△△△△△△△
○○○○
问:从这张记录单中,我们知道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呢?圆呢?
思考:你觉得上面的两种记录方法哪一种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为什么?
出示第三种方法:
□√√√√√
Δ√√√√√√√
○√√√√
问:你觉得这个小朋友的记录方法可以吗?那你能告诉我正方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里的一个勾就表示……,5个勾就是……
教师指着三角形后面的勾问:这里的一个勾又表示什么?为什么?那圆形后面的4个勾就表示……
随机展示学生其他的记录方法。
比较:第2种方法和第3种方法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既清楚又方便?为什么?
师:确实,从这两种记录中,我们都能一眼看出每种图形的个数,但是记录时画勾感到怎样啊?
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一下,如果画一个正方形需几笔?如果画勾呢?
问:你们想不想用画勾的方法再为米奇记录一次?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作业纸,用画勾的方法记录。
问:用画勾的方法记录,你感觉怎么样?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画勾的方法进行记录。(板书:画“勾”)
师:根据刚才的记录,你能填写下面的表格吗?试一试
问:这里的16是怎么得到的?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你觉得上面的两张表哪张看得更清楚?
师:用画勾的方法记录了以后,我们还需要把每种图形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板书:填)
[设计意图: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通过分步展示学生不同的记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哪种记录比较清楚?哪种记录既清楚又方便?层层深入的追问使学生逐步认识“画勾”记录方法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用画勾的方法再记录一次,目的是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画勾”的记录确实既清楚又方便。]
3.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出示一个圆片,认识圆片的正面和反面
师:如果老师把圆片轻轻往桌上一抛,结果可能是哪个面朝上?如果让你抛20次,结果又是怎样呢?想不想试一试?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在游戏之前,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看看这个游戏怎么做,每个小朋友做什么。
播放录像:我是组长,我来抛花片,第一次……正面(其他小朋友用画勾的方法记录),第二次……反面。
师:由谁抛花片啊?请各小组的组长起立,你们只负责抛花片,不用记录,注意边抛计数,不能多抛,也不能少抛。其他小朋友打开数学书99页,找到想想做做第一题,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啊?
各小组活动。
汇报结果,填写统计表
问:这一小组一共记录了多少次?符合老师的要求吗?
第二组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为什么?
师:米奇也抛了20次,他反面朝上7次,猜一猜,他正面朝上多少次?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各小组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次数加起来是不是也正好是20?
师:抛圆片的游戏里面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多抛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设计意图:抛花片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既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也有机渗透可能性相等的统计思想,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师:抛完了圆片,米奇还想带大家到马路上去统计汽车。(录像)
问:米奇看到了哪些汽车?
出示下表
问:米奇要想知道30秒内马路上一共经过了多少辆公共汽车、面包车和小轿车,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
出示下表,你觉得下面的记录可以吗?为什么?
师:所以我们在画勾之前,先要做一个准备,那就是在记录单的前面……
生:画图。
师:还可以怎样呢?
生:写字。
学生记录并完成统计表
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师:是啊,短短30秒钟,马路上就通过了8辆汽车,可见马路上的车辆怎样?所以小朋友们在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练习中先出示不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辨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统计表的本质特征,为学生今后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就“如何完善表格”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初步掌握统计的要领,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师:刚才小朋友们为米奇解决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活动一下好吗?
出示转盘
师:这是一个转盘,上面还有一根指针,如果我轻轻地转动一下转盘,猜一猜,指针可能指向哪种颜色?还有其他可能吗?如果我们转动10次,估计一下,指针指向哪种颜色的次数可能多一些?哪种少一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转转盘,其他小朋友进行记录,一共转动10次,统计一下,指针指向这三种颜色各是几次?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之前该做什么准备呢?
学生转动转盘并记录
反馈学生的记录单,完成统计表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转动转盘,并尝试让学生独立进行记录、填表,训练学生独立练习统计的完整过程,既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深化所学新知,也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相机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
四、回顾反思,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真的很棒。你们看,很多小朋友得到了老师奖励的星星。唉,我想一下子知道黄星星、红星星、蓝星星各有多少颗,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让学生上来棑一排
小结:象这种星星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就可以用过去学习的方法分一分、棑一排、数一数进行统计,而要统计像经过的汽车,抛圆片的结果就不能用分一分、棑一排的方法,那我们就可以用画勾的方法统计。画勾之前,我们还需要先……(分)然后……(记)最后……(填)小朋友们,统计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就一定会学会更多的本领。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数(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宴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认识计数单位“十”)
1.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呢?悄悄地告诉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谁能用学过的数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展现数学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以到儿童乐园去游玩作为引子,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便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全新的学习环境之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谈话: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中,最大的数是几?在认识10的时候,我们曾经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还记得吗?那是一次重要的操作,让我们再做一次。请同学们把小棒拿出来,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学生动手捆小棒)
3.谈话(出示图:10根小棒一捆):捆前是多少根?(10根)我们用1根代表一,捆前是几个一?(在10根下面板书:10个一)我们用1捆代表几?(十)1捆就是1个十。(在一捆下面板书:1个十)你们看,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板书:10个一就是1个十)闭上眼睛再想一想,一是什么样的?十是什么样的?10个一是什么样的?10个一与1个十是什么关系?想明白了吗?
4,谈话:1个十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例如,10枝铅笔捆成1捆,这1捆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枝铅笔就不用一枝一枝地数了,拿出1捆就行。再如,10个羽毛球装成一筒,这一筒就是1个十,有人要买10个羽毛球,只要怎么办?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计数单位“十”的认识过程,对于这样重要的数学概念,花费足够的气力形成清晰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学生操作、看图并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十”的表象,列举成捆的铅笔和成筒的羽毛球,不仅丰富“十”的表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学生会自觉地把1个十看成10个一,在接下去数小棒时就会自觉地先取出1捆,而不是一根一根地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认识11~20各数)
1.谈话:在课桌上摆12根小棒,怎样摆容易清楚地看出是12根?请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
预计一般都会摆成1捆另2根,展示一个学生这样的摆法。
提问:你来数一数这是不是12根。(从10数起,11、12)这种摆法看得清楚吗?如果有其他摆法,先检查是不是12根,再让大家评议这样摆是不是容易看清楚。
小结:让我们摆12根小棒,就先摆1捆,再摆2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有效激活学生数数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数活动。]
2.提问(出示三幅图:1捆另1根,1捆另3根,1捆另8根):你能数一数每幅图中各有多少根小棒吗?(指生数后教师分别板书:11,13,18)谁愿意来说一说是怎样数出中间一幅图有13根小棒的?
3v谈话:小朋友们都学得不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我说数,你们摆小棒,摆好后同桌互相检查。
(出示14根、16根、19根小棒,让学生摆一摆)
4.提问:如果在19根后面再添1根是多少根?20R怎么摆?
提问(待学生把散放的10根小棒捆成1捆后再提问):这里是把几根小棒捆成1捆的?又捆成1捆有什么好处?2捆是2个什么?是多少根?(2捆是2个十,是20根)
5.让学生看书第78页。在两个()里填上数。
完成后再说一说身边的数哪些是11~20。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经历发现物体个数11~20的表示方法和运用这种方法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并通过活动体会到数学学习不但要观察,还要动脑想、动手做。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要作细致的教学处理:充分发挥单位“十”的表象作用,在认识单位“十”的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教学认识20时,先利用数数经验,19添上1是20,再讨论“20根怎么摆”。引导学生再一次建构“十”,进而以“十”为单位认识20。]
三、实践应用,质疑深化(巩固11~20各数)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如果超过10根,要想办法使人看得清楚;如果不够10根,放下重新抓。
(学生活动后指名说出抓的根数和自己的处理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反馈,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尽量让学生通过活动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请拿出尺子,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手指着数读给同桌听。
(出示尺子图,再指认11、15、17等数)
提问:尺子上的数越往右边越怎么样?
3.“想想做做”第3题。
数数给同桌听,一人从7数到17,另一人从11数到20。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图中画了一些草莓和雨伞。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数出来,看一看自己估得怎么样。要注意一定先估再数,不能数好了把数出的数作为估的数。
(指定几人说出估计的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数,数后评议学生的估计)
谈话:估计物品的数量是一种能力,今后还要多练习。为了清楚地看出草莓和雨伞各有多少,你还可以在书上怎么办?(引导学生数出10个并圈起来)
5.“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看书上插图)
谈话: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数?(如果学生不认识,就告诉学生这几幅图分别为公共汽车上标明的几路车、指挥车辆或行人通行的红绿灯标志、一袋大米的千克数、电梯里面楼层的牌子)
你会读出这些数吗?读给同桌听。
提问:读了这些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6.“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请在数学书上数出1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然后重新数,数出20张纸,用手捏一捏,再看一看有多厚。两次的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这说明20与10相比怎么样?
7.“找朋友”游戏。
一名学生报数,对号学生说到。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数方法,会表示11~20各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抓小棒,用手捏10张、20张书页,凭触觉感知数的大小;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启发学生捆小棒,自主建构“十”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找朋友”游戏,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应用11~20各数)
1.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数?学到了什么知识?你对哪些学习内容最感兴趣?
[设计意图:其实放手也是美丽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归纳小结、相互补充、共同完善、融会贯通,比由教师小结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谈话:我们这节课认识了10个新的数,课后留心观察在哪里能见到这些数。
教学设计意图 篇4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识字教学设计意图 篇5
1、在情景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汉字“床、橱、柜、桌、椅”。
2、启发幼儿初步发现汉字的规律,知道有“木”偏旁的字很多都与木有关。
3、培养幼儿识字的兴趣,提高认读能力。
二、准备
各种实物小家具、“床、橱、柜、桌、椅”的字卡
三、过程
(一)幼儿感知“床、橱、柜、桌、椅”
1、带领幼儿参观小熊的家,看看它家有哪些家具?
2、出示字卡,让幼儿看一会儿,猜猜是什么字?(这些字都与家具有关)
3、幼儿认读,教师把字和家具一一对应。
4、请小朋友帮小熊移动家具,教师打乱字卡,请小朋友将字和家具一一对应。(幼儿操作)
(二)初步发现“床、橱、柜、桌、椅”的规律
1、幼儿观察: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字有一个共同的小秘密,谁能找出来?(都有一个木字)
2、幼儿回答后,请几个幼儿上来,找出“木”字在哪里?(里面、旁边、下面)
3、为什么这些字都带有一个“木”字。(这些家具都是木头制作的,与木有关,所以它们的名字上都有一个“木”字)。
(三)理解“木”字
1、木是从哪里来的?(出示字卡及木头的图片)
2、出示“树”字,树里有没有藏“木”字?(因为木头是从树上砍下来的。)
(四)迁移运用
1、幼儿说说有“木”字的汉字。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数学第四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掌握“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变化的规律,并完成表格,通过设计年历编排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通过时间谚语教育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具准备:年历卡片、探究卡、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月亮、地球》,引入新课“年 月 日”。
师:(同时课件演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同时地球本身也在不断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板书课题)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
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年、月、日?
师:用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时间?
3、通过猜谜语引入“年历卡”,并会通过年历卡找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师:“一张宝宝真神奇,印的全都是数字,要知几号星期几,一查它就告诉你。”(生很快猜出是“年历卡”)
4、师说出几个节日(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让学生在年历卡上迅速查出是星期几,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究一年有几个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把不同年份的年历卡上的大月和小月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自己发现规律,在和同伴交流。
2、合作交流,解决发现的问题,完成表格,总结谚语。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二月份天数不一样,其他月份的天数不变,然后独立完成表格,交流完善,最后由老师总结谚语:“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特殊二月十十八。”老师解释“腊、冬”的含义。
三、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闰年的知识。
1、首先听读资料,了解有关闰年的知识。
2、通过老师出示的两组闰年年份的表格,生交流发现闰年的规律:一般年份,每四年有一个闰年,整百年份每400年有一个闰年。
3、小组合作总结判断闰年的方法,并填好“探究卡”。老师引导学生练习,判断几个年份。
4、通过学生的计算,算出平年、闰年的天数,把谚语补充完整,并编成儿歌演唱;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四、巩固发展,课堂练习
1、抢答题:学生以4大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2、判断题:学生判断。
五、开拓发展,创新提高
1、发现年历卡编排的不足,发动学生创造性地编排一个个性化的方案。
2、交流完善自己编排的年历方案。
六、总结结束,渗透德育。
1、出示几个年份及日期,让学生联想,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了!
2008年9月28日,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课件展示)
2、说几条有关时间的谚语或名言,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师: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在这大好的春光里,在这朝阳初升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将来的某一天,为祖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板书设计:
年月日
一年12个月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平年)二月 28天
(闰年)二月 29天
设计意图:
通过儿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解释的地球公转自转时间,科学的介绍了什么是一年、一月、一日。挖掘数学中的生活因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年历卡查一些他感兴趣的节日,比如:儿童节、教师节、自己的生日。并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的意识。
为了突出重点——记住每个月天数。在前面充分铺垫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了突破难点——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我通过出示表格,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总结、判断平年闰年方法,并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填好探究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把谚语编成歌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更扎实,也使活动富有情趣。
“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篇7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 正确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
2.理解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3.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
4.知道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过一点可以一无数条直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三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手电筒或红色激光玩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线吗?“线”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哪里有线?说一说, 画一画。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
师: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 不仅说的很好, 画的也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线, 有直的线, 也有弯的线 (师指黑板) , 这些线有不同的名字, 有的叫直线、有的叫虚线、有的叫曲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种直直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利用与学生谈话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创设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同学们心中的线, 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 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为下一步进行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认识直线
⑴出示孙悟空手中金箍棒的画面, 初步感知无限延长。
师:今天, 有一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老师播放课件 (或老师口述学生想象) , 看!这是谁?
生:异口同声, 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孙悟空手中的宝贝是什么呢? (金箍棒)
师:谁来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 (能变大变粗变长)
师:当学生说到能变长时, 老师追问, 向哪个方向变长?
生:向两头变长。
师:老师课件演示金箍棒变长的画面 (如果没有课件, 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演示变长的动作) 。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用手势演示金箍棒在继续向哪个方向变长?金箍棒继续在不断变长, 你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吗? (不知道, 应该很长很长没有头) 为什么呢?
⑵画一画
师: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可以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再用笔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活动, 老师巡视, 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
生:学生汇报, 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追问:为什么无法在纸上完成“无限延伸”的线呢?是因为纸不够大了吗?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一张很大很大的纸, 你们能画出这种无限延伸的线吗?生:再大的纸也永远画不完这种无限延伸的线, 因为这种线可以无限向两边延伸, 纸大线也可以更长。
2.认识线段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不错, 画的也不错, 还想画吗? (拿出一张白纸)
师:谁来说一说这张白纸的边在哪里? (请同学指
师:拿出数学书, 请同学指一指书的边在哪里?
师:同学们能用最简单的线条在本上画出白纸的边或书上的一条边吗?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
老师巡视, 学生汇报, 并说出自己的画法。当学生选择用小竖线或点挡住直线往两边延伸的时候, 老师及时说明, 这样的点是“端点”。
师:把学生的作品粘在黑板上。
3.认识射线
师:老师用学生玩的红色激光灯或手电简射向教室门口或阴暗处。
师:你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这种光线吗?指名到
黑板上画一画并展示学生的作品。
【设计意图】老师把学生们非常熟悉又非常喜欢的孙悟空请出来, 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了课堂中,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金箍棒的神奇变化,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直线的特征, 用线来表示出无限延伸的金箍棒, 引出直线并加深对“无限延伸”的理解, 形成直线的鲜明表象。通过描出白纸的边、书的边, 引入线段, 使学生体会到线段在具体事物中是可以找到的, 初步体会直线与线段是有区别的。利用学生喜欢的玩具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出射线, 既让学生感到形象直观, 又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源于数学, 感到数学并不神秘。
二、进一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并建立这三种线的模型
1. 出示情境图, 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师:出示教材第16页看一看中的三幅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 有什么要说的吗?同座先互相说一说, 然后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引导学生说出:铁路轨道、斑马线和霓虹灯射出来的光都可以看作是线, 它们都是直直的, 但是这些线还是有区别的。
师:你们发现这些线有什么区别呢?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铁路轨道像金箍棒, 可以无限长, 斑马线像白纸或书的边, 霓虹灯射出的光和红外线射出的光一样, 有一头很长很长的。
师:介绍并指黑板说明:
像铁路轨道这样很长很长的线, 我们把它叫做直线。
像斑马线这样有一定长度的线, 我们把它叫做线段。
像激光或霓虹灯发出来的光线, 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线的特征?
师:引导学生说出:三种线都是直直的, 而直线是很长很长的, 线段是有一定的长度的, 射线也是很长很长的。
2.建立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模型。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条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想一想, 怎么画才能正确地区分这三种线呢?谁能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师:老师巡视, 同桌互相查检, 老师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环节里, 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动, 从笔直的铁轨到城市的灯光, 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 也是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三种线, 又安排了学生动手画的过程, 这样学生顺理成章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关系。然后老师指导提示学生既要注意画图的规范性, 同时又要进一步体会这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体现先表象后形像, 再建立知识模型的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合作探索, 探究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
1.小组讨论, 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老师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2. 学生交流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后, 填表。
3.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读法。如图
⑴直线的读法。
师:直线可以从它的任意一端读起。这条直线读作:直线AB或直线BA。
⑵射线的读法, 如图
师:射线只能从它的端点读起。这条射线读作:射线AB。
⑶线段的读法。如图
师:线段可以从它的任意一端读起。这条线段读作:线段AB或线段BA。
师:“射线AB”与“射线BA”有什么不同呢?
生:射线AB是以A点端点的射线, 射线BA是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
师:强调, 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 从端点读起, 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注意读时字母前面一定要加上文字。
【设计意图】直线、线段和射线是比较抽象的, 在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活动, 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并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在这三种线的读法教学时, 实际上是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四、实践与应用, 动手操作, 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1.过一点画直线。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点, 经过这个点能画多少条直线就画多少条直线?汇报结果 (实物投影展示) 。
师:老师也想画一画过这一点的直线, 大家帮老师数一数, 数后有什么感想? (可以画很多条)
师: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点上两个点, 然后过这两个点画直线, 还是能画多少条就画多少条?你有什么感想? (只能画一条)
师:小结, 过两个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 教材第17页“试一试”的第2题。
师:老虎和狐狸是一对好朋友, 有一天老虎到狐狸家里参加生日宴会, 可是它起来晚了, 它该怎么走才不会迟到呢?
师:量一量, 老虎家到狐狸家那条路更近呢?
师:小结, 两点间的无数条连线中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设计动手操作的练习, 引导学生亲身感悟,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探索结果的理解, 还让学生体会到操作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得出一个结论: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并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五、巩固训练
1.右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你能估计吗?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用尺子验证自己估计的结果。
2.右面两个图形中的方框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 结合教材, 让学生明确:我们不能凭感觉来解决问题, 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面对。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 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8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引导学生经历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100以内)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师:你能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试试看。
师:每排摆几个,摆几排?你能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吗?(生汇报,师板书:1×12=12、2×6=12、3×4=12……)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形结合,初步感受乘积是12的算式有多个,为倍数和因数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结合算式,建构意义
1.师(以3×4=12为例):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反过来,3和4都是12的因数。谁来试着再说一遍?
2.师(出示2×6=12):这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3.师(出示1×12=12):这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4.判断:因为3×6=18,所以6是因数,18是倍数。
师:这句话对吗?错在哪里?怎样说才对呢?
5.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能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6.师:老师这里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如6、12、18、36等,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乘法算式,建构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并通过反例、变式练习,深化对倍数和因数意义本质的理解。】
三、探索方法,总结规律
1.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规律。
(1)师:刚才我们发现6、12、18都是36的因数,你能说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学生尝试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教师巡视,寻找有代表性的答案,如不完整的、成对的、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
(3)投影反馈,并讨论: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师(小结):找36的因数,可以想哪两个数相乘得36?也可以想除法算式,按顺序一对一对地找。
(5)试一试: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地找出15、16的因数。
(6)比较:观察这三个数的所有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和规律。
(1)师:刚才我们通过探索、讨论,发现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那找一个数的倍数又会有什么方法呢?你能尝试找出3的所有倍数吗?试试看。
(2)汇报:用什么方法找3的所有的倍数?写不完怎么办?(加省略号)
(3)试一试: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
(4)观察上面的例子,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与其中蕴含的规律,引导他们学会有序思考,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1)尝试填表,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师(小结):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找4的倍数。
2.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1)尝试填表,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2)师(小结):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找24的因数。
3.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尝试填表,然后交流汇报。
4.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然后找一找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2)集体交流汇报。
5.练习“想想做做”第7题。
(1)让学生先找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然后找一找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2)集体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巩固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逐步体会到倍数和因数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综合实践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玩有序离开教室的游戏,规则:学号是7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学号是15的因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离开教室;学号是60的因数的同学离开教室;老师说一句什么话,所有同学都可以离开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所学知识。】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9
平度市同和小学 侯卫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了两个小朋友在讨论如何给花草树木做保护牌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对话引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研究和对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特征。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点子图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经历建模过程,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一个。【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组图形。三角板、直尺等。【情境串说明】
本节课以“做保护牌”为主题,依据情境的发展分四步展开教学: 第一步,看到枝繁叶茂的大树、绿茵茵的草地,产生为做一花草树木做一个保护牌的愿望。
第二步,研究保护牌是怎样做成的,由此引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探索。第三步,帮花草树木设计保护牌等。在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运用这些图形自己进行设计。巩固了新知。
第四步,回家做一个保护牌。
这样,本节课在“做保护牌”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窗1。)
园丁叔叔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小草绿树呢?你找到了哪些图形朋友?(相机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并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看到这么漂亮的保护牌,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瞧,图中的小朋友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做保护牌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感受、欣赏图形美,渗透了热爱大自然、保护花草树木等环保意识。】
二、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谈话:要想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我们首先要会画一个长方形,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合理地猜想、验证,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操作验证,发现特征。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内)。
谈话:到底我们的这些想法对不对呢?这需要我们亲自动手来验证一下。快拿出你的长方形纸研究研究吧。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办法,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小组的好朋友们听听。
2.交流汇报(集体),总结特征。
谈话:谁想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介绍对边。引导总结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的特点吗?
谈话: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你们的发现,非常了不起!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的长叫做长(板书:长),两条短边的长叫做宽(板书:宽)
3.引导回顾,梳理方法。
谈话:请仔细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点?(相机板书边和角)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提炼研究方法,为独立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谈话:刚才同学们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那么我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吗?先猜想一下,然后再去验证。拿出正方形开始吧!
2.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同意他的说法吗?老师赶紧把你们的发现记下来。(板书: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同学你用了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3.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大家折折看。
重点强调不仅要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要沿对角线对折才能说明四条边相等。谈话: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形的特征吗?
4.谈话: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我们把每一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比较。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他们的特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现在你会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了吗?那赶紧来试试吧!
2.小明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的纸,想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给小树做个保护牌。怎样变呢?请你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试试看。
3.游戏――猜猜它是谁?
侯老师这里做好了一个保护牌,我已经把它带来了,你能猜到它是什么形状的吗?我提示一下,“它有4条边”,你会想到哪些图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又可能是什么呢?“四条边都相等。”你们知道是什么图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课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结实的材料,为社区的花草树木做一个漂亮的保护牌,好吗?
《确定位置(一)》教学设计意图 篇10
(一)》教学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的界定
1、情境创设:“情境创设”应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渴望与需求”,不应仅限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是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一种“内在需求”。“情境创设”还是从现实生活通向知识的桥梁,“情境创设”要想办法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不应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种“装饰”应是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让学生关注情境,在观察过后有渴望、有思索,有利于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2、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设计精当;(2)讲课精炼有效;(3)主体作用发挥;(4)分层教学落实;(5)师生关系和谐;(6)教学目标达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也明白了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还有些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情境创设的基本功,主要表现有二:一是不会创设情境或情境创设的不到位;二是不会运用创设的情境,导致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游离与知识之外,或脱离学生实际,或花里胡哨的。出现了不少情境创设“花”,问题引入“偏”整堂课成了情境化的课堂,有些课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所有这些不仅仅没有达到方便、激发、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一片“热热闹闹”失去了价值。
三、确定位置教学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设计意图:第一个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感悟到游戏中的一种规定性。第二活动欣赏图片,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说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谈起,贴近学生的生活,勾起学生对生活中有关位置问题的回忆,为新课铺垫。
(一)、铺垫导入
设计意图:2011版新课标指出创设数学情境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确保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心理驱使下,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节课正是从开家长会找位置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开本课的学习,通过创造冲突,一步一步引出确定位置所需要的信息。
(二)、探究方法,认识数对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重现,而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新认识、新创造。通过讲数学家的小故事,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的生发学习的需求。主动探索位置的更简洁写法这个情境中,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合情推理等一系列的数
学活动中探究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领悟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的是列,第二个数表示的是行,建立数对的数学模型,明白确定位置的规则:顺序、起始点和方向。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帮助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很好的处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对各种写法的比较评论中,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2、拓展练习
3、实践练习
设计意图: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不仅有利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更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同时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巩固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在图中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第二个层次不但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反过来还要能根据数对找某一物体的位置,同时渗透了估计意识,第三个层次的练习,能说出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这个练习通过把本班级学生的座位拍照后进行投放,沟通生活与数学练习,消除了学生从现实到图上再到方格图中的障碍。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总结时,不但是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回顾总结,还就此沟通知识的一个横向发展,从一排中的红气球如何确定位置,到几排几列中红气球的确定,再到一个气球在教室位置的确定,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一个横向拓展延伸,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11
[关键词]分数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5
【教学内容】青岛版(2014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第91~94页信息窗一。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
师: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新的数(板书:分数),你们听说过分数吗?
生1:听说过二分之一。
师:谁知道怎么写二分之一?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古埃及人、中国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对二分之一的写法;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二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圆片表示二分之一。
师:怎样得到这个圆形纸片的二分之一?(出示一张不是平均分的圆形纸片)其中的一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建立分数概念的重要因素,适时沟通学生心中“分成2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是分得同样多)和数学中的平均分成两份之间的联系,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这样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在操作中理解
1.小组活动:折纸片,用阴影分别表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
2.讨论交流:为什么阴影部分形状、大小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初步理解分数就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课件出示一条10厘米的线段):能找出它的吗?如果这条线段长20厘米,那它的有多长?
师:如果这条线段表示100千克,那它的是多少千克?
师:现在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它”是指“谁”?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个词最重要?(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形与量”的结合,渗透“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理解几分之一
师:除了,你还知道哪些分数?(渗透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自己想一个分数,用长方形纸折一折,并涂上颜色,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
师:自己想一个分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和你的同桌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我们的人体上也能找到分数。(课件出示人体图)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感知,因为知道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拓展应用
1.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对应的分数表示。
2.猜一猜:哪条线段更长?
【设计意图:普通的两条线段,平常的两个分数,由于有“遮起来”的情节,显得饶有趣味了。这一“遮”,“遮”出了数学思维的挑战性,更“遮”出了学生的好奇心,锻炼了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课后总结
师:关于分数,你觉得还会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习和进一步研究?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推荐阅读:
习作教学设计设计意图09-30
画教学设计意图09-30
《约分》设计意图 公开课 教学比武06-17
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意图10-10
余角和补角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06-18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范文10-09
新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意图08-16
小学语文知识(成语归类)07-29
高考语文成语归类大全08-23
二年级语文下册词语归类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