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意图

2024-09-30

画教学设计意图(精选8篇)

画教学设计意图 篇1

设计意图:

《小老鼠学画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绘本中的小老鼠调皮可爱,它喜欢新鲜的事物,对事物充满好奇,故事以老鼠画画为主题线索,生动地介绍了红、黄、绿等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相关颜色的各种事物。小班的孩子正处于对色彩非常敏感的时期,并已经能初步感知一些常见的颜色。依据《纲要》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这一原则,我设计了本次综合活动《小老鼠学画画》。

在活动中,我以观察绘本封面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借用小老鼠这一角色,通过看看、猜猜、想想、玩玩这些环节,让孩子们在一次次游戏中巩固对红、黄、绿等基本颜色的认知,拓展幼儿对相关颜色事物的认知经验。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能多想想、多说说,与绘本充分互动,从而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表述的欲望,增强表述的能力。

反思:

作者:聚优时间:2014-02-05 绘本《小老鼠学画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它以老鼠画画为主题线索,生动的介绍了五中基本颜色的名称和相关的各种事物,另外故事还告诉幼儿五种颜色混合之后的结果,让幼儿初步接触到颜色混合的概念,让幼儿懂得了画画要保持画面整洁,不是所有漂亮的颜色在一起还能成为漂亮的图画,不能像小老鼠学习。而且,书的颜色比较鲜艳,每一个对开页讲一个事情,画面简洁大方,翻译过来的文字简短,语气丰富,能够吸引孩子。

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大胆猜想“小老鼠想干什么?”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想孩子们应该对此会展开丰富的想象的。但孩子们的想象却比较局限。随后,我让孩子们逐步观察画面,倾听故事,结合生活经验说说:ⅹⅹ颜色还可以画什么?第一只小老鼠的出现是由我来讲述,而后再让孩子们说说红色还可以画什么?孩子们都很棒,能想出好多红色的东西“红色的衣服、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花”等,那第二只老鼠会用黄颜料画什么呢?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如:梨子、香蕉、花朵等,在此基础上我展示图片进行证实。随着情节的转移,五只老鼠画得正高兴,她们一起爬上了桌子,画呀画呀!我让孩子们猜测可能会画出什么颜色的图画?最后我利用这五种颜色现场作画验证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很多漂亮颜色放在一起就会画出漂亮的图画。本次活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好。我想,最后一个实验让孩子们亲手尝试,亲身体验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时间让他们去观察、想象和表达。

2、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活动中为了节省时间,有的环节我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最先回答问题、大胆表达的幼儿,而忽视了没有发言的幼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要求自己再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个孩子。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对于孩子个体差异的关注、反馈的灵活性等,相信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慢慢的积累。通过这次与王老师的磨研,我也深深的感悟到一个教师的成长,没有任何捷径可言,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和历练。我想这不单是对于年轻老师,我们也同样需要共勉。

画教学设计意图 篇2

一、作图步骤的口诀

一标点, 二画线, 三定标度四截线, 再在线末画尖尖 (箭头) , 力名大小标旁边。

二、作图步骤解析

第一步, 标点, 指的是在物体上标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一) 物体只受到一个力作用的时候, 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1.重力、浮力的作用点:

在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 初中阶段重点掌握规则物体的重心。

2.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推力的作用点:

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中心。

(二) 物体同时受到两个以上力作用时, 力的作用点的确定。

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 这几个力的作用点通常都视为在物体的重心。

第二步, 画线:指的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力的方向的确定: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 且指向受力物体。

4.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 且指向施力物体。

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 (或将要运动) 的方向相反。

第三步, 定标度:指的是根据待作力的大小和图所在位置的大小选取一定长度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

定标度时须注意的事项:

1.确保待作力的大小是标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整数倍 (二倍以上) 。

2.同一图形只能有一个标度。

3.若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力的大小, 而是告诉与待作力相关的物理量, 须先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待作力的大小后, 再确定标度。

第四步, 截线:指的是在射线上截取与标度等长的线段若干段, 表示待作力的大小。

截线时的注意事项:

1.各线段的长度均与标度的长度相等。

2.线段段数与单条线段表示的力的大小之积等于力的大小。

3.截好线段后, 将射线长出的部分擦掉 (若射线不够长, 就补画足) 。

第五步, 在线末画尖尖:指的是在最末的一条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注意事项:

箭头的指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第六步, 力名大小标旁边:指的是将所作力的名称 (用符号表示) 及力的大小用等式的形式标在箭头的旁边。

例 如图所示, 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请画出它所受的重力的示意图。

解:G=mg=50kg×9.8N/kg=490N

画教学设计意图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示意图

示意图的直观性优势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数形的完美结合使教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完全不能理解教师所教的内容。借助示意图,学生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的必要性

1.示意图在教学中益处颇多

示意图让文字教学有了图形的辅助,有助于体现教师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它的好处众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示意图是十分必要的。

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发散思维。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往往学生的思考是不全面的。这时,示意图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一个好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师所教和自己、他人的意见看法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更全面、更细致地思考问题。

2. 指导学生画示意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一般的数学上课模式里,教师首先会指出教学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对上课内容进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尽管教师每次都进行图形演示,但是学生却不能真正学会这种解题方式,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就手足无措了,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是一个极大的束缚。

指导学生画示意图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和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解题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学会如何做题,学会画示意图,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指导学生画示意图,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示图法是一种广泛受用的教学方法,不论是在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学习中都有它的一席之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示意图,使学生掌握令他们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意义重大。如果能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这种方法,其在进行高年级的学习时就能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二、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的具体方法

1.从简单入手,循循善诱

小学生处在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其画图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对其进行画示意图指导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简单入手,使学生慢慢掌握示意图的画法并逐步应用于数学题目中。如果一开始就教授较复杂的示意图画法,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面对问题时,画不出来或画不正确,长期如此,对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学生可能在这种长期的压力中逐步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画示意图指导时一定要注意从简单的题入手,由浅入深,培养学生自主画图的能力。

2.教师要发挥好示范、指导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领导的地位,言传身教是教师教学的特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在最开始的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跟着自己一步步画,在学生掌握画图技巧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例如,在求一般三角形的面积时,都要先画出一条垂线段,然后根据S=1/2ah (a是三角形的底,h是底所对应的高)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3.引导学生互评,在反复修改中掌握画图技巧

在对学生进行画示意图的指导时,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成果展示。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自我思考和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学习的理论进行画图,然后与同学分析、交流示意图该如何画、如何对不合格的作品进行改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不断提高画图能力。

4. 检验学生画图的成果并进行指导

在学生掌握示意图的画法后,教师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安排一些与画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根据学生的画图情况,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示意图的画法。依据前面所教的三角形垂线的做法以及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安排任意的三角形让学生作出它的高并求出其面积。

在进行教学成果检验后,根据学生的画图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画得好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希望其能继续保持、再接再厉。对于画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给予正面的引导,要让他们知道,虽然自己的画图能力可能比不上别人,但千万不能气馁、沮丧,要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在画图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画示意图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过的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不仅在数学学科,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有重大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示意图能从小培养学生画图解题的学习意识和良好的画图能力,为将来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画图解题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时时刻刻强调画图的好处,让学生自觉养成画图解题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毛海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教学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0,(29).

[2]顾定坤.发挥示范的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J].新课程(教研版),2010,(6).

[3]黄斌.两妙招教“画图”策略——《解决题的策略——画示意图》教学小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1).

[4]王海玲.再谈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J].新课程导学,2012,(36).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篇4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

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

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

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

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

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

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

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

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

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景阳冈》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学习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

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

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

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

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

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闪”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刻画了武松在遭到大虫的突然袭击,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的动作。“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而“躲”却显得很被动。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绝不是重复、雷同,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

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①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你觉得怎么读像武松就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②谁愿意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同学们听?(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适时指

导。)

③比比看,谁最像武松。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

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你能说说对三部名著的初步印象

吗?

2.小结:《水浒传》就写了108条梁山好汉,就武松还有很多章节很多精彩的故事,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五、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 杨志杰)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

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

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

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

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

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

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

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

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

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

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

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

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

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语文教学设计意图(归类) 篇5

新课导入设计意图;

1、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2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猜礼物 这个导入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4、短小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4、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而且把学生想知道的作为尝试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而,刚开课就用清脆、宛转的夜莺歌声导入,让学生感到美妙的歌声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大家产生无限丰富的想象,令人亲切陶醉而心驰神往。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6、导入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主人公产生敬仰之情,通过交流资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接下来进行平等有效的阅读对话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检查预习:

1、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2、认读词语,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故事大概,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这一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识字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做到读正确,然后是读得流利,才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并能正确运用,积累词句,力求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运用多媒体课件:

1、从思想上意识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用有趣的诗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了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既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地区分出了众多的颜色,体会到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学生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件,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可以保持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达到积累内化的目的。

4、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使学生身临其境。

5、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6、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画面,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促使他们感悟文中的情和景。

诵读感悟设计理念:

1、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3、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4、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5、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的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7、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首先要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学会抓住主线,理清文章思路。同时,用小标题来概括每段内容,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8、阅读教学要创设由内化向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还要抓表达。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中迁移、运用。

9、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这样一来,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束缚。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10、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11、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12、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指导写字设计理念:

1、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1、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 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作业设计理念:

1、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求孩子每篇课文都要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5个预习任务。老师已经在课堂进行过一次指导,有家长的关注与帮助,相信孩子们能做得更好!

3、巩固性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

4、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写话练习,增加练笔次数,提高孩子的写话兴趣和能力。

5、语文学习重在阅读积累,阅读可以巩固识字、增加识字量,可以累积好词佳句提高说话、写话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静气„„.(好处很多)通过几种不同形式的阅读积累作业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板书设计理念:

1、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2、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这样的板书不仅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体现了本课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同时也体现了课文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意图: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感知春天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词语的呈现和朗读的指导,均从学情出发,不生拉硬拉,较好地体现了‚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设计意图:把识字写字安排在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看似颠倒了顺序,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识字和记字的一般规律。小朋友识字总是先从整体上关注‚轮廓‛,再具体分析、尝试记忆,之后通过多次复现来巩固,这样才会有效地记住生字。这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在整体感知词语中已经多次呈现,学生已经不陌生了,因此会比孤立呈现生字来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设计理念

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习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春天的特点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丽的美景,不仅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教学情境,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且巧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意图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

本次板书设计我是以《机械基础》序言为例来进行展示的,我的设计意图如下:

首先观看一段有关机器的视频,再板书课题《认识机器》。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者用到的机器设备。这时在黑板的右侧写出问题要求。

待学生发言完毕后,列出本节课的提纲,这里我采用提纲式:按照教学内容,用课本中的重点词语,编排出书写的提纲。它的特点是:能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能直观地给学生呈现出完整的内容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也使学生能从板书上较直观地看到课本中的主要内容,待到本节课结束的时候,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本课的内容,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利于学生记忆。

《认识机器》是一节十分浅显的课题,但是浅显的内容中却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知识,比方说“机器和机构的区别”。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机器的结构组成”这个问题进行引导。

根据课程的推进,我会用红色粉笔把“零构件和运动副”这些概念圈住。用红色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零构件和运动副”这几个概念会经常贯穿于课本中,如果连最基本的构件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复杂的机械了。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本课教学的主题思想。

课程讲授完毕时,我会提出一个思考问题:我们家中的洗衣机,打开机体后盖,里面的结构和控制系统有哪些,他们是怎么运作的?这也做为一个任务实施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课下继续探讨。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 ,一是视觉 ,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 ,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 ,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好途径,我认为此次的板书设计体现了课本内容与思维的同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陈述完毕,望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政教处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94的例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

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学生说)

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

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生答略)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

1.设疑: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

2.引古: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3.画圆: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

4.交流: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5.比较: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先设疑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1)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2)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3)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4)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3.交流。

(1)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

(2)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

(3)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

练习: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4.学生用字母在圆里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5.边总结边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讨论题: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3)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4)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特征;互动交流,生成特征;测量推理,验证特征。学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得了知识。】

六、实践运用,反馈内化

我们知道了圆的画法、名称、特征,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课件展示)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4)画直径是6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

2.数学书P94的练一练。

3.在一个大圆里围着两个相等的小圆,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图略)

4.数学书P95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尤其是第三题的设计,更能了解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的情况。】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媒体展示)汽车比赛,看谁会赢。

2.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类》教学设计意图与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8~39页。教材分析: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先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标准分类。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摆放货物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能按照某一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2.通过把动物分组做游戏学会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小组长能组织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并协作。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具学具:

课件,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商品若干,各种形状学具若干,每组一张白纸,一个装有动物图片的信封。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过程目标放在了重要位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了数学知识--分类。通过实际操作,还目标于本身,强调了人的发展,并给目标于支点,强调了数学的活动教学。还设计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这也正是新课改中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课堂上,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

(课件出示)猴宝宝自我介绍(我是猴宝宝,在森林超市做经理,昨天超市又进货了,我知道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又能干又爱帮助人,所以就给每人发了一件物品,想请大家帮我整理好,小朋友们愿意吗?)看看猴宝宝给我们发的物品,认识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堂的情境创设,这里设计的猴宝宝的出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猴宝宝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猴宝宝的房间整理以及动物伙伴分类埋下了伏笔。】

二、按指定标准分类

师:猴宝宝要聘请四位小朋友分别担任生活用品类、水果类、文具类、图形类的柜台主管,哪几个小朋友愿意担任主管?

请四个小朋友到前面分别戴上生活用品、水果、文具、图形头饰,端着盘子。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中的物品放到相应的主管端的盘子里,主管注意把好关,别 把不属于你柜台的物品收起来了哦!(生活动)

请各柜台的主管把物品整理好并摆放好,看看哪个主管整理物品又快又整齐!(生活动)

将整理好的物品放到展台上。

【设计意图:这里进一步加强了情景氛围的营造,也引导学生从被动性转向了主动性参与学习,化多个学生都参与分类,并独立思考,题材选择来源于生活中的水果、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让学生在实例中,按同一标准分别装入盘中,注重了过程目标,可操作性强,间接上升到了数学知识。】

师:我们来一起参观各柜台,并请各主管给我们介绍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活用品主管:“我是把所有的牙膏放在一起,所有的牙刷放在一起,洗发精和洗发精放在一起!” 水果柜主管:“我是把香蕉和香蕉放在一起,梨子和梨子放在一起,桃子和桃子放在一起,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 图形主管:“我是把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长方形和长方形放在一起,正方形和正方形放在一起!” 文具柜主管:“我是把铅笔和铅笔放一起,橡皮擦和橡皮擦放在一起!” 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呢?” 生:“因为它们是相同的物品,比如:香皂和洗发精都是洗的!”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整理得怎么样?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整理物品的方法?” 师引导小结:“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整理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说各种物品放在一起的理由,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到像这样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三、应用

小朋友们帮猴宝宝整理好了货物,猴宝宝特别高兴,(课件出示笑脸和笑声)特地邀请大家到它家去玩,去不去?

(课件出示猴宝宝凌乱的家)猴宝宝的家漂亮吗?为什么?哪些物品放错了位置?你觉得应该放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动手整理好吗?

(分步整理房间,学生说,老师操作鼠标,将物品拖到相应位置。)第一步:把书本文具放在书柜里,第二步:把玩具放在玩具柜里,第三步:把衣物放在衣柜里,鞋子放在鞋架上。现在猴宝宝的家不仅漂亮也整齐多了!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按同一标准分类的应用练习,整理猴宝宝的杂乱房间依然选择了生活中的实例,其实猴宝宝的房间也是许多小朋友房间的代表,恰到好处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讲究了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再次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按不同标准分类 猴宝宝也高兴得不得了,(课件出示夸大家,小朋友们真棒!我还有好多小伙伴,听说一年级的小朋友来了,想来和你们玩游戏,你们愿意吗?)猴宝宝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课件出示:动物图)

这么多的动物宝宝,你能用本节课学到的分类知识让它们分组做游戏吗? 师:好,下面我们组成学习小组,组长打开信封,组织小组成员先讨论怎样分,再把这些动物卡片分类粘贴在白纸上。现在一、三、五排向后转,小组学习开始!(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分类情况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我们组是按腿的多少来分的,两条腿的动物分一起,四条腿的动物分一起!师:你们真有数学头脑!

生2:我们组是把天上飞的分一起,地上跑的分一起,水里游的分一起!

生3:我觉得不能把猫和老鼠分一起,那样,老鼠就被猫吃了,做不了游戏了!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3:我们是把凶猛的动物分一起,不凶猛的动物分一起!师:你们都很善良!……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角度也不同,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自己选择标准分类,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给猴宝宝的伙伴分组做游戏,学生觉得特别有趣,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强化了实际理解。同时选择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给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有意安排了老鼠与猫,老虎与鸡等一些自然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对立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五、结束全课

这节课,小朋友们不仅学会了按一定要求分类,还会用自己的标准分类了,那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把自己的小口袋、小书包、小课桌、小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物品摆放有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难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教师提出分类依据。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了本节课: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学生可以感受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才变得生动有味。因此,师者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扩大了取材的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水果、生活用品、文具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以超市经理猴宝宝请大家帮忙整理入手,激起学生争当柜台主管,并帮助猴宝宝整理的愿望,整理后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从而引导归纳出数学知识--分类。

二、力图体现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在教学中挖掘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老师希望学生学完后,能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有意识地在整节课中去渗透分类的意义,在课末提出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并和学生一起帮猴宝宝整理了本来很凌乱的房间,让 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怎么样收拾自己的小房间以及收拾好后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三、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让学生把猴宝宝的动物伙伴分组做游戏,并鼓励学生在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尝试。

上一篇: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制度下一篇:听课记录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