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资产处理方案(通用12篇)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 篇1
关于闲置固定资产(空调)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效资产占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特制定闲置固定资产(空调)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理清点闲置固定资产(空调)
部门闲置的空调共XXX台,其中空调再次利用XXX台,空调赠送XXX台。现计划销售XX台,剩余的XX台空调根据公司需要内部利用。通过查询相关资料,闲置固定资产(空调)的年限分别有4年期、5年期,净值在38.4元-266.04元不等。
二、严格处置程序——处理流程
1、完成现有闲置固定资产(空调)存量的清理核实工作,建立闲置固定资产(空调)信息台帐,根据闲置固定资产(空调)实物现状提出处置申请和处置意向。
2、财务部负责审核、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闲置固定资产(空调)的处置实施工作。
三、处理要求
1、XXXX负责闲置资产(空调)的出售,将出售清单、固定资产出售销帐清单资料交由财务,由财务按规定进行账款核对并及时进行固定资产部门变更处理。根据台账明细及固定资产编号逐一做好闲置固定资产(空调)的处置登记。
2、单价方面根据设备动力部检查结果,同时参照净值确定单价。
3、根据空调的使用情况,处理单价定为400元/每台,后续按计划对外销售15台空调。
XXXXXXX
2015-10-15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 篇2
闲置资产是单位目前的生产经营中不需要或利用率很低的资产, 而不是通常说的不良资产。闲置资产可能是土地、场地、空间、时间、权限甚至包括人才等众多资源的一种或多种形态合体。笔者认为只要能给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就是有价值的资产, 如果没有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可能是方法问题, 也可能不再属于资产范畴。常用的闲置资产处理方法有下列几种:租赁;对外承包;寻求合作开发;置换;拍卖;重新配置;报废。
这里值得探讨的是合作共赢开发利用。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进行资产管理立项, 设定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合作期限、利润分成等等。根据资产合作目标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与合作人在资产报酬及其他方面, 包括产品、技术、业务处理、法律条文、政府规定等方面进行协商。可能涉及到的工程管理、技术管理、法律和内控管理等部门都应协同完成项目合作计划。这对本单位不熟悉的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以实例说明闲置资产的具体处理方法
1. 项目概况
项目:能提供600个车位的全回转停车系统。这项全回转停车系统, 主要用于城市繁华地区, 其特点是占地面积较小, 能使用零碎地块或厂房或仓库来进行改造。是由X公司与X科技大学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共同开发研制成的新型泊车系统。与市场类似产品相比, 该项目有着先进、成熟和实用的特性。其采用了最新的传感系统工程和新的传动装置, 能节约场地, 实现小额投资, 获取大的收益。
项目投资有其必要性。目前城市无论大小都面临着停车难的问题, 而且由于车辆的持续增多, 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个有科技含量的, 与现代信息社会密切相关的综合性服务企业。目前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产品及市场单一, 对渡运依赖太大, 需要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次与一直位于科研前沿的X科技大学合作, 加上本身拥有闲置地, 优势互补, 推广研究成果, 获取新增利润。
2. 项目的投资成本及资金来源
(1) 本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 包括:设备技术投入700万及房屋改造投入300万元, 流动资金50万元, 均为公司自有资金。场地为本单位闲置资产。X科技大学技术维护费前三年免费, 后期5万元/年。
(2) 项目生命周期为实际受益期8年。合作合同的有效期为8年, 建筑物及附着的设备等的有效期长于8年, 根据孰短原则确认受益期, 所以这里折旧期限为8年。
(3) 垫付50万元流动资金, 项目结束后收回。
(4) 股东要求的投资收益率15%。
(5) 设备及构成主要有升降机、水平台车、梳齿式搬运器、存车架、回转盘、检测装置和智能变频控制系统组成。
3. 计算该项目的投资回报
(1) 停车量和价格依据市场调研及同类停车场咨询后预测, 前二年刚投入营业, 需市场知名度, 加之周围有正建设建筑, 影响车辆的进入, 停车数量较少;第三年到第八年正常营业后, 旁边为大型综合商业区, 上面为高层商务楼, 车位有限, 本停车场正处于黄金地段, 停车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2) 成本费用的测算。营业成本中主要是人工成本、设备维护费、管理费用及各项税费。设备使用受益期限8年, 由于8年后整体打包出售给国有投资公司, 故不考虑残值。
(3) 项目周期内的预测年度报表。
(4) 盈亏平衡点的分析 (量本利分析) 。
(5) 资本投资项目的评估。
本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 全部为自有资金, 股东要求报酬率15%;此处采用无风险报酬率为5%, 市场风险报酬率为8%。
公式:ir (行业风险报酬率) = (im if) ;im=证券市场预期回报率;if=无风险贴现率 (相应期限的国债利率) ;=反映项目或行业相对于平均风险的证券市场的变动程度指标, 由于上市公司没有专属停车场行业的, 现搜取了中船股份的暂时代替, 其值为1.39;通货膨胀率采用3.6%;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行业风险报酬率=5%+8%1.39+3.6%=19.72%;回收期=4.54年;会计报酬率 (ARR) =20.16%;内部报酬率 (IRR) =24.89%;净现值 (NPV) =255.15万元;
从回收期看, 4.54年少于8年的投资经营期, 项目可行;从ARR来看, 20.16%大于15%的股东要求的折现率, 项目可行;从IRR来看24.89%, 项目可行;从NPV上来看, 大于零, 项目可行。综上所述, 项目是可行的。
4. 风险管理
(1) 风险分析。政策方面:本项目为政府支持项目, 合作对象为政府部门, 风险很小;能给政府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增加税收, 盘活闲置资产。技术方面:与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X科技大学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合作, 减少后顾之忧。三年保修, 终身维护。但在技术上有依赖, 在对方违约时比较有风险。管理方面:由于采用的是ID/IC智能卡, 不需要太多人力, 由数据库和计算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运营方面:目前先进的流程、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现场管理模式和优秀的智能化系统使新项目能正常开展, 不会产生内部管理风险。在设备的先进性不再明显时, 风险会呈现。客户接受度:本项目为政府、公司、客户三方都叫好的项目。解决政府缺管理和技术、公司缺资源、车主们无处停车的社会难题。
(2) 风险规避。在筹划阶段, 公司必须详细了解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需要, 避免盲目投资而产生的政策风险。与技术合作方的合同要详细到例行检查的具体间隔时间和检查的深度, 避免因遗漏造成损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报告, 主要侧重于估算收益要保证, 投资总额要确定, 成本费用要全面、投资回收期及折现率上估算要谨慎;二是询问法律顾问, 在签订合作合同前, 听取法务人员的专业解释和说明;三是在设备运行和维护上需专门派员工到科研小组去培训学习, 以避免运营上的风险损失;四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严格把控质量关, 减少质量上出现问题的风险。
(3) 绩效管理。一是工程施工阶段按进度付款, 未能及时完成规定工程量的扣相应的工程进度保证金, 保质提前完成进度的, 奖励。二是工程支出超过预算, 扣相关责任人责任分。三是合作方的技术未能达到预计标准, 造成的损失除合同规定的赔付外, 项目负责人要扣一定的责任分。四是预算支出要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如钢材调价等市场不可控因素不列入考核, 但因未及时调整造成的问题要扣相应责任分。五是预算收入要根据实际运作时的情况做动态调整。超收的按比例提取奖励基金。
5. 项目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阶段性绩效目标要有量化指标, 定性化的年度目标任务要少些, 因其难以考量, 且无法准确反映和考核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二是要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注意项目资金有没有超范围支出的情况。三是部分绩效目标若没有实现, 有没有改善措施。四是有没有制定跟踪管理等日常监管制度, 安全管理有无疏漏, 有没有设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措施。五是项目预算编制要精确, 实际情况变化时明细项目要及时调整预算。六是考核奖惩费用是否严格按照标准发放, 有没有超出考核受益对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荆阿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难点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 篇3
关键词:非货币资产;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1
一、非货币资产捐赠的相关会计规定解析
企业对外捐赠非货币资产时,应将捐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账面价值是会计核算中,账面记载的资产价值,这种计价方法不考虑资产的收益状况,是一种静态的估价标准)及涉及的应缴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按捐出資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无形资产”等科目;按捐出资产涉及的应缴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
二、企业对外捐赠非货币资产的会计处理
(1)对于货物而言,账面价值为企业发生捐赠当期货物的成本价格;(2)对于固定资产而言,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等于购入原价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减去累计折旧的差值;(3)对于金融资产而言,就是由交易市场决定的、企业发生捐赠当期所反映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差额;(4)对于无形资产而言,账面价值是指资产净值,无形资产账面价值等于原价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减去累计摊销的差值;(5) 对于劳务而言,就是按实际情况,按照提供劳务时,企业应该承担的应付职工薪酬计量。
具体账务处理:借记“营业外支出” 科目;贷方科目由捐赠资产的性质决定。(1) 当企业对外捐赠实物资产时,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2)捐赠无形资产时,贷记“无形资产”;(3)捐赠金融资产时,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4)捐赠劳务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同时,按捐出资产涉及的应缴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税费, 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
[例1]甲公司于2016年6月将生产的一批太阳能电池通过红十字会捐给了省内的数个贫困县,以支持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该批太阳能电池的总生产成本为30万元,同期市场销售价格总额为40万元。甲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解析:太阳能电池属于实物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为成本价格,甲公司捐赠的是全新的太阳能电池,没有计提折旧,因此,贷方科目记库存商品的金额为电池的净值30万元;捐赠行为视同销售计算增值税:若甲公司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则增值税额30×17%=5.1万元;另外,太阳能电池属于消费税税目中的电池,适用税率为4%,即应交消费税30×4%=1.2万元。即计入营业外支出的数额为30+5.1+1.2=36.3万元。若甲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则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3%;计算的应交增值税税额为30×3%=0.9万元。
三、非货币资产捐赠的相关税法规定解析
(一)流转税类。分析《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相关规定可知,企业发生的非货币资产捐赠行为要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和消费税。即企业对外捐赠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时,需要按照视同销售处理,缴纳增值税、消费税。分析营改增的相关政策规定可知,对外捐赠无形资产和劳务时,不涉及流转税的缴纳。
(二)所得税类。分析《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可知,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捐赠行为,属于公益性捐赠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当年年度利润总额的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属于非公益性捐赠的支出,不允许扣除。
四、企业对外捐赠非货币资产的税务处理
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企业对外捐赠非货币资产可能涉及到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
[例2]承例1,假设2016年甲公司能实现300万的会计利润,不考虑其它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
解析:企业对外捐赠非货币资产的,按照视同销售处理,即以正常销售时获得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计算缴纳相关税费。对外捐赠行为涉及到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的税务处理与会计处理是一致的,但是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存在一些差异。
企业发生非货币资产捐赠支出时,计入营业外支出的是商品的账面价值,正常销售时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这就造成了捐赠损益的产生,此案例中的损益为40-30=10万元。要想确定可以抵扣的捐赠支出,先得计算扣除限额。此案例中的扣除限额为300×12% =36万元<36.3万元,则此项捐赠支出允许扣除的金额为36万元。若甲公司16年的会计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则扣除限额为500×12% =60万元>36.3万元,那么甲公司的此项捐赠支出可以全额扣除。
五、纳税调整
甲企业在最终确定应纳税额时,需要就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的差异部分(损益部分和超出扣除限额部分)进行调整:依照会计准则确定的应纳税额+损益部分+超出扣除限额部分。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报废处理 篇4
借:银行存款
贷:营业外收入
税务局检查时说要补交17的增值税,因为巳报废的固定资产出售时应视作废料销售,虽然税务说的有道理,但我觉得我们厂很特殊的,它是我厂下面一个分厂关停,设备全部都经过税务局批准报废了,因为这些设备在我厂巳没有使用价值了,设备是先报废气后处置,要是像税务局这样处理,我们卖设备都要交税,那要交好多税呀,请问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吗根据财税[2002]29号通知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旧货(包括旧货经营单位销售旧货和纳税人销售自已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一律按照4的征收率计算税额后减半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你厂固定资产销售可参照此规定计算申报增值税.根据你的题目判断你厂固定资产已做报废处理,不能参照上述规定处理.报废的会计处理程序:
报废时,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残值估价入账,借:原材料等
贷:固定资产清理
差额,借:营业外支出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固定资产清理或者贷:营业外收入.出售时,借:银行存款等.贷:原材料等
固定资产清理账务处理 篇5
乙公司现有设备一台要报废,原价500000元,已计提折旧450000元,未计提减值准备,报废时的残值变价收入为20000元,清理费用是3500元,都通过银行结算。
1)将报废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借:固定资产清理50000
累计折旧450000
贷:固定资产500000
2)收回残料变价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 固定资产清理20000
3)支付清理费时:
借: 固定资产清理 3500
贷:银行存款3500
4)结转报废固定资产发生的净损失时:
借:营业外支出---费流动资产处置损失335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3500
我就想问一下,第4)步33500怎么算出来的?
最后一步结转的时候怎么分析的?谢谢大家了。
固定资产会计账务处理 篇6
1:外购资产的账务处理
(1)外购不需要安装调试的设备(例如空调、电脑等)
①已开票:
借:固定资产-xx设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贷:其他应付款-xx供应商
②未开票:
借:固定资产-xx(净价)
贷:其他应付款-暂估
待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发收到发票后,要在U8总账系统中作一笔冲销的暂估凭证:借:其他应付款-暂估贷:固定资产-xx设备 之后,再做一笔挂账的分录:(分录同①)(2)外购需要安装的设备 ① 已开票:
借:在建工程-xx设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贷:其他应付款-xx供应商 ②未开票:
借:在建工程-国内设备-暂估贷:其他应付款-暂估 发票到时,先冲暂估:借:其他应付款-暂估
贷:在建工程-国内设备-暂估 之后,再做一笔挂账的分录(分录同①)
2、关于付款的账务处理
3:关于工程到发票时的账务处理
(1)工程进度>所开发票金额,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建工程-xx供应商(金额与发票金额一致)
贷: 其他应付款-xx供应商(与发票金额一致)
借: 在建工程-XX供应商(金额等于工程进度*合同总价)
贷: 其他应付款-XX供应商(金额同上)
注:月末要对在建工程进行一次性暂估: 4:关于固定资产转固的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xx设备 贷:在建工程-xx设备
在转固之前,通知设备部及厂务部办理<<固定资产竣工验收单>>,之后把此单附在凭证后面
5、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房屋及建筑物30年,机器设备10年,运输设备6年,电子设备及办公设备5年。采用直线法进行计提折旧,残值率为10%。(1)计提: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入账价值*(1-10%)
/(使用年限*12)
(2)账务处理:
借:生产成本-折旧费
制造费用-折旧费 管理费用-折旧费 研发费用-折旧费 营业费用-折旧费
贷:累计折旧-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电子设备/办公设备之后结转辅助生产成本:
(2)工程进度<=所开发票金额,做账务处理如下:
(1)拿到付款的单据,先看一下合同跟踪表,若合借:生产成本-折旧费 同跟踪表中预付款项有金额存在,则需冲掉,会计分录贷:制造费用-折旧费 如下:
借:预付账款
其他应付款(注:当付款金额大于预付款金额的请款有此分录)
贷::银行存款 应付票据
(2)若合同跟踪表无预付款项,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 其他应付款-XX供应商贷: 银行存款应付票据
(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当月增加的,当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篇7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对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分散在多个具体准则之中。为了方便学习,本文首先对全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汇总,然后着重讨论持有至到期投资等几种特殊资产的减值问题。限于篇幅,资产组、总部资产和商誉等减值问题,将另行撰文讨论。
一、资产减值概述
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将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资产减值准则”)规范,另一部分由各个相关的具体准则规范。一般而言,由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资产,其减值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期间不得转回;由各个具体准则规范的资产,其减值金额为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存货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可收回金额(未担保余值)等的差额,减值损失确认后,以后期间资产价值回升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下面,根据准则、应用指南和讲解中的有关规定,对资产减值列表详述。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迹象后,按其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然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处理,由于涉及到确认减值损失后的利息调整、减值以后期间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重新估计等一系列问题,使其变得颇为复杂。《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并未专门对该问题进行详细解释,甚至没有一道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处理的例题(见第385~390页)。本文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处理规定的精神,提出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的账务处理方法,并举例说明。
首先来看减值的账务处理:
1. 发生减值时
确认减值的期末,若当期利息预计无法收回,仍应计提利息并摊销溢折价。然后,将“应收利息(或“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下同)”科目余额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最后,按摊余成本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原实际利率)之差确认减值损失。
账务处理为:
(1)计提利息
(2)结转利息
(3)确认减值损失
减值损失=摊余成本一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2. 减值后期间
(1)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2)倘若收到当期利息
(3)重新调整减值损失
收到的利息与之前的预计不符,或对未来的预计发生了变化,均需重新计算减值(应注意减值准备是摊余成本的构成项目)。
减值损失=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或做相反的分录(转回金额不得超过原计提的减值金额;转回后账面价值不得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的摊余成本)。
注:无须考虑减值准备原有余额;不再计提利息和摊销溢折价。
3. 债券到期
(1)确认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2)转销账面价值
下面举例说明(改编自《讲解2008》P388[例23-14])
20×5年1月1日,XYZ公司购买了A公司当天发行的一批面值15000000元的债券。该债券票面利率为10%,期限6年,每年支付一次利息,到期一次偿还本金。假定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为10%。其他有关资料及账务处理如下(小数点后数据四舍五入):
(1) 20×5年,XYZ公司及时从A公司收到利息:
20×5年1月1日,取得债券投资:
20×5年12月31日,确认并收到债券利息:
(2)20×6年12月31日,因A公司经营出现异常,XYZ公司预计难以及时收到利息。其次,XYZ公司根据当前掌握的资料,对债券合同现金流量重新作了估计。具体如下表所示:
20×6年12月31日,确认债券利息:
20×6年12月31日,XYZ公司应确认的减值损失
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3)20×7年12月31日,XYZ公司预期原先的现金流量估计不会改变:
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据此,20×7年1 2月3 1日贷款的摊余成本=9766600+976660=10743260(元)
(4)20×8年12月31日,XYZ公司预期原先的现金流量估计不会改变,但20×8年当年实际收到的现金却为9000000元。
相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注:20×8年12月31日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前,摊余成本=10743260+1074326-9000000=2817586元。由于XYZ公司对20×9年及2×10年的现金流入预期不变,因此,应调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817586-1818200=999386元。相关计算如下表所示。
(5)20×9年12月31日,XYZ公司预期原先的现金流量估计发生改变,预计2×10年将收回现金1500000元;当年实际收到的现金为1000000元。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注:20×9年12月31日计提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前,摊余成本=1818200+181820-1000000=1000020(元)。因此,应调整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1000020-1363650=—363630(元)。其中1363650元系2×10年将收回现金1500000元按折现系数0.9091进行折现后的结果。
(6)2×10年12月31日,债券到期,XYZ公司实际收到现金2000000元。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三、其他特殊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包含不准备持至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和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票投资等两种资产。这两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均存在两个账务处理环节。
(1)确认减值时
确认减值后,首先转销该金融资产以前期间公允价值累计下跌金额,即转销与该金融资产相关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借方余额;然后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最后根据贷方科目之和,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2)减值转回时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得以回升的,按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同时,贷记“资产减值损失”(不准备持至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票投资)。
2. 长期股权投资
根据投资方与被投资方的关系,长期股权投资可以分为四种: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这四类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处理,应分别遵循两个不同准则的规定。
(1)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其减值处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的规定。
可收回金额为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二者中的较高者。
(2)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处理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
该部分规定参见《讲解2008》第390页。
上述两种情况,计提减值的账务处理均相同: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 篇8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调整期,企业为应对改革谋取更大的利益,普遍将空闲的资金用于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于在活跃市场上能获取可靠报价的金融资产,主要可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两者在分类后会计处理会大不相同,所以最终对财务报告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交易性经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的区别,主要从持有的意图,初始的确认,重分类处理、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准备处理等四方面做出对比和浅析。
一、 持有目的不同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其持有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确,且持有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近期内出售,以赚取差价的短期性的金融资产。另外,在2014年修订过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将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及重大影响原归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性投资现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虽然两者都是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金融资产,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的持有目的及持有期限。
二、 初始确认不同
由于对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存在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入账时的成本组成有较大区别。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成本确认时,准则要求应当按公允价值入账,相关的交易费用冲减投资收益。而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以其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的之和入账。另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存在权益工具和债权工具两种划分,两种类型的投资入账成本确认也不尽相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其成本就是公允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的总和。而可供出售债券工具因市场普遍存在折溢价发行,其入账成本即为债券的面值。两种金融资产初始确认会计处理具体差异见以下分录:
三、 重分类处理不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只要金融资产的分类被确认后,除开满足规定的条件,不然不能够随意的变更。其中之一就是,若企业在某项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时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就不能重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并且其他金融资产同样不能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不存在相互重分类的可能。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重分类是有条件的,只有在本会计年度内出售的金额占出售前总额较大时,将未到期的某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企业上,企业才可以把剩余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的持有至到期。便对重分类的时候更加具体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他综合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四、 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准备处理不同
根据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形成的最终收益和损失,除了外币金融资产交易的这种形式外,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科目中的其他综合收益,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时转出,并计入当期损益。因交易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以交易性金融资产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避免了减值问题的产生。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有证据表明有可能存在减值,应计提减值损失准备。
对于已经确认减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之后的会计期间里,若减值迹象已经消失,则应以原计提的减值准备为限在该年度内转回。若为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则转回至“其他综合收益”,即: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其他综合收益
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债券工具,则转回时应当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即: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五、 不同会计处理的影响分析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上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企业对这两种金融资产的划分会对企业最终的财务报告及所得税会计处理产生不小的影响。首先,在财务报告中,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的目的是随时变现,因此其流动性较强,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中列示。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持有时间较长,流动性较弱,因此最终会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区域中。从财务分析角度考虑,以上在报表中列示的区别会影响流动比率,这样一定程度的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即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资产总额会上升,流动比率也相对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得到提升,对债权人的信心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效果相反。其次,虽然两者在终止确认时都会将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入当期损益,但持有期间内的公允价值变动因分别计入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当期利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在所得税会计处理环节,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在税法上都不予以确认。所以因账面大于计税基础,两者在所得税会计处理时都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转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要转入其他综合收益。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阎磊,马广奇.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1(8中):63-64
[2] 杜薇,卜华.浅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J].财会通讯.2011(8上):64-66
[3] 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15年版[M].立信出版社,2015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 篇9
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发生毁损时,经常面临两种处置方案:报废和贱卖。哪种方案能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值?举个例子:零售企业年初购进一批价值20万元(不含税)的原材料,进项税额34000元。由于过期变质,产生毁损。
方案
一、报废。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换句话说,由于报废没有产生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不确认销项税额。相应地,其已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因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的中断而不予抵扣。即原先已作进项抵扣的税额34000元要作进项税额转出。同时根据《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可予抵扣企业所得税的金额为:(200000+34000)X33%=77220元。因此,企业的损失为:(200000+34000)-77220=156780元。
方案
二、贱卖。由于贱卖产生了增值税的纳税义务,确认了销项税额。购进货物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链条”没有中断,故无需作进项税额转出,但应确认贱卖收入产生的销项税额。假使贱卖取得收入200元,其应确认的销项税额为:200X17%=34元。另外,可予抵扣企业所得税的金额为:(200000-200)X33%=65934元。因此,企业的损失为:(200000-200)-65934+34=133900元。
相比之下,方案二虽然只取得了象征性的收入200元,损失却减少了156780-133900=22880元。因此,零售企业储存过程中发生存货毁损时,采取贱卖对企业有利。
同时根据《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六条:“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申报扣除。”和第七条:“企业因下列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4)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而确认的财产损失;”的规定可知,存货报废属于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而贱卖属于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无须有关机关的审批。也就是说,存货贱卖替代报废还可实现将需要报批的事项转化为不需要报批的事项,纳税人可减少报批成本。比如不需要复印大量的财产损失材料,不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
无形资产受赠的税务处理 篇10
税收法规规定:企业在接受资产捐赠时,不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在受赠资产时,应按下列方法计算缴纳所得税:
(1)出售价格或清算价格低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时,按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计税;
(2)出售价格或清算价格高于接受捐赠时的实物价格时,按出售收入扣除清算费用后的余额计税。
企业应设置“递延税款”科目,核算受赠资产的价值未来应交所得税。其账务处理如下:
一、接受受赠资产时,按受赠资产的价值,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受赠资产未来应交所得税,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接受赠资产的价值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差额,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同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价值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即借记“资本公积──接受捐赠资产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
法规依据:
一、关于执行具体会计准则和《股分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问题解答:第(五)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二十条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新处理 篇11
随着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宏观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出发,还是从微观企业资产的价值核算考虑,资产减值问题都始终倍受关注。因为会计核算只有从客观性和有用性原则出发,通过客观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现实资产价值的状况,才能揭示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企业经营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正确处理资产减值问题可以达到客观核算资产价值的目的,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多年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失为减少企业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同时其使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否认。
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提到了对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和处理方法。新准则较之旧准则出现了巨大变化,此种变化具备其科学性及合理性,新准则的规定将更有利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向更客观、更合理、更稳健的方向发展。
一、旧准则、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的旧准则及旧制度为了解决分行业会计制度造成的信息不可比、缺乏统一规范处理的矛盾,将资产减值准备由原来的四项扩展到了现在的关于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和在建工程等八项准备。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且当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小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时,可以按照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在旧准则施行的6年间,资产减值会计逐渐凸显出种种问题,颁布新准则施行新规定势在必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旧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难度大
1.计提方法不统一
各项资产中应收账款采用账龄分析法或者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定期按比例计提;而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比较计提;短期投资则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比较计提;其余各项均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比较计提。计提方法不统一,涉及到的计算条件过多,增加了计提难度。
2.计提金额难确定
例如:旧准则中关于可变现净值估计成分过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实务中这些金额的确定远远超出一般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认定。这些工作难度大,时间长,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的披露。
(二)旧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允许转回
如上所述,旧准则实际上采用的是可能性标准来确认资产减值,并且当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小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时,可以按照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这在实务中被部分企业适时利用,屡试不爽。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为企业经营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
笔者在此以应收账款和存货为例简要说明。
例1:账龄分析法下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旧准则中除了对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有明确规定外,对于低于100%的计提比例完全由企业自己决定。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调整不同账龄段的计提比例,达到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增加管理费用或转回坏账准备冲减管理费用的目的,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
举例2:存货跌价准备。旧准则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比较计提。其中的可变现净值是指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价值。显而易见,这其中有严重的主观估计。会计人员完全可以从不同的估计角度出发,使得跌价准备的计提在必要的时候增高或转回,最终起到调节企业利润的作用。
不难看出,实务中很多企业会紧密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取舍,为了粉饰经营业绩和进行盈余管理,不惜前期计提巨额减值准备作为以后经营业绩不佳年度利润调节的蓄水池。这些做法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有用性,最终阻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更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益。
二、新准则的新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处理较之旧准则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新规定有的放矢地解决了上述旧准则中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有明确、具体的计提依据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笔者总结出的具体方法如下:
1.判断资产是否减值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
(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按照上述标准,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2.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综合考虑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等因素。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如果上述计算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例3:某航空公司于2000年年末对一架空中客车飞机进行了减值测试,此时该航空公司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该客机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预期。该飞机的账面价值为16000万元,尚可使用年限为8年。该飞机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目前仍难以确定,但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0965万元。则处理过程如下:
(1)判断减值:该航空公司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该客机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预期,说明该客机已经发生减值,需估计可收回金额。
(2)估计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目前仍难以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10965万元,二者进行比较的结果是可收回金额为10965万元。
(3)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为160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0965万元,需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同时计提减值准备5035万元(16000万元-10965万元=5035万元)。
故,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5035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0350000
不难看出,会计人员遵循以上原则可以比较准确、具体地计算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为客观计量资产价值提供了条件。
(二)新准则下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此规定将会在未来时期内从制度上杜绝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来操纵利润的现象,为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制度保障。许多企业为了体现公司业绩良好而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是在经营不景气时制造前期亏损后期经营业绩持续上升的做法将会被新准则遏制。尤其是由于我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在很多问题上的处理不一致,最终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新准则的规定可以杜绝企业借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所谓的“合理避税”,甚至偷税。
三、新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更加完善的后续做法
综上所述,新准则在资产减值问题的处理上确实更加科学、稳健。但笔者认为,如果企业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资产减值问题的处理将更加完善。
(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信息、市场的价格机制
争取以“市场价格评价”机制代替“企业价格评价”机制,为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更加真实、有用的依据。
(二)强化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监管部门应该扩大信息披露的层面,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职业判断力
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解析 篇12
关键词:生物资产,税务,处理
生物资产,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生命的资产,这是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最本质的区别。生物资产包括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是农业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将其划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会计上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不同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如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而作为劳动对象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则具有流动资产性质。新税法也据此对不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分别作出了规定。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这类生物资产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具有经济功能,如经济林、薪炭林可以用来获取其他能源性材料,产畜能直接带来具有经济利益的生物资产,役畜能被企业用来为他人提供服务等。
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相比较,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不断产出农产品或是长期役用的特征。生产性生物资产产出农产品后,该资产仍然保留,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后,该资产则不复存在。与公益性生物资产相比较,生产性生物资产必须是出于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者出租等目的,即为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持有,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的目的所持有。因此,通常认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且该资产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直接的关系。企业发生的与其相关的费用需要资本化,计提的折旧可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在税前扣除。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企业取得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外购、接受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等,取得方式不同,其计税基础的具体构成内容及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
1. 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等价形式补偿,从其他企业、单位或者个人购置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企业所得税法关于外购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与会计准则上的相关规定是一致的,即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购买价款是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税基础的主体构成部分,是指企业通过货币形式,为购买生产性生物资产所支付的直接对价物;支付的相关税费,包括企业为购买生产性生物资产而缴纳的税费,如签订购买合同而缴纳的印花税等;相关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支出,包括运输费、保险费、场地整理费、装卸费等。
2. 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获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由于企业没有直接用支付货币的形式来获取,所以只能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加上企业为获取这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而支付的相关费用,如装卸费、栽植费、保险费、运输费、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此种情形下取得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准则对于如何确定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明确规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而企业所得税法并未对企业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税基础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对于自行营造或者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营造或者繁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是可以当期费用化的,这与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
与固定资产类似,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物或者植物,它们有较长的存活或者使用期限,其效益不是一次性实现的,所以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逐期分摊,转移到其所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劳务中去,这也符合企业所得税中收入与支出配比原则的要求。所以,生产性生物资产需要按照规定计提折旧,以确定企业所实际发生的成本。
1. 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准予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等,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直线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直线法又称年限平均法,是按生产性生物资产使用年限平均计算折旧的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相等,其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会计上企业可以采取其他折旧方法,但按照其他方法计提的折旧,应根据直线法重新调整后,才准予扣除。
2. 企业应当自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
停止使用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算折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实际发生原则,生产性生物资产只有实际投入使用时,才允许开始计提折旧。之所以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投入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主要是考虑到生产性生物资产投入使用时的时间往往不是月份的开头,不太好操作,而且计提折旧起算时间的早晚,一般只是涉及到纳税义务的时序问题,并不影响固定资产的总折旧额。相应地,停止计算折旧的时间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开始和结束时间前后对应,便于操作,对企业来说也是公平的。
3.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预计净残值,又称估计残值,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停止使用时,预计残料变价收入扣除清算时清算费用后的净值。在计算折旧时,把生产性生物资产原值减去估计净残值后的余额称为折旧基数或者折旧总额。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即企业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等,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后,就不得再变更。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通过改变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净残值,在年度之间随意调节利润,以规避税收。
4. 生产性生物资产计算折旧的年限不能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其中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最低为10年;
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最低为3年。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具体类别很多,其经济寿命各不相同,因而出于操作简便和税务机关监管方便的考虑,企业所得税法在综合考虑主要生产性生物资产经济寿命的基础上,采用简易分类的方法,对林木类和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进行了明确。
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等,由于这些植物的生命周期和使用年限较长,其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分摊时限也相对较长,折旧年限也较长。较之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其折旧年限也应相对缩短,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为3年,而不是10年。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不是一个绝对的年限限定,它并不排除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和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特殊情况,在比相关资产最低折旧年限更长的时限内计提折旧。
二、消耗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具有生命的劳动对象,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可用材料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一般而言,消耗性生物资产要经过培育、长成、处置等阶段,如用材林就要经过培植、郁闭成林和采伐处置等阶段。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货的特征。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企业所得税法是将其作为存货来看待的,适用存货的有关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计税成本因取得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发票账单等凭证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自制或者委托加工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采购成本的税费,以及在消耗性生物资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以该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除了企业直接外购这种方式外,企业获取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方式还包括一些非直接使用现金的方式,如通过捐赠、投资者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由于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不存在直接的货币支付,所以无法简单按照购买价款来确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只能通过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来确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三)消耗性生物资产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通过生产性生物资产获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
这类生物资产的本质是企业通过自身加工取得的农产品,其成本的确定应参照通过加工方式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确定,即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材料费,是指为获取农产品而由生产性生物资产所消耗的材料;人工费,是指企业在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产品过程中从事产品生产服务的工人的职工薪酬等;分摊的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服务部门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等。
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从目的上来看,公益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有本质不同。后两者的目的是为了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出于防护、环境保护等目的,尽管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
由于公益性生物资产具有公益的目的,虽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企业资产,但实际上它属于不可变现的资产,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应按成本核算,不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因公益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是作为费用直接税前扣除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符合条件,公益性生物资产转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或消耗性生物资产时,则可以按照生产性生物资产或消耗性生物资产相关的规定进行核算并进行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生根, 刘志耕.试析非生产用生物资产的财税处理及规范管理[J].财务与会计, 2010, (4) :25-26.
[2].杨顺丽.农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探讨[J].华章.教学探索, 2010, (21) :27-31.
【闲置资产处理方案】推荐阅读:
盘活闲置资产11-30
企业闲置资产的处置08-01
学校闲置资产管理制度09-08
处理闲置土地08-02
闲置土地管理方案10-10
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方案07-14
资产处理05-17
金融资产账务处理比较08-18
固定资产后续处理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