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信息泄露(共8篇)
内幕信息泄露 篇1
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及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认定
撰稿人:崔洋洋
大家好,今天我们组讲的课题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以及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市场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犯罪。刑法学界通说认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人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这一新型罪名由于其诞生时间短,因此目前司法实践部门对这一罪名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太准确,因而有必要对其认定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客观方面进行考察
1、行为人进行内幕交易或者泄露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即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所谓内幕信息,指在证券、期货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期货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尚未公开的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75条规定,“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为内幕信息。下列信息皆属内幕信息:(一)本法第六十七条第二款所列重大事件;(二)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资的计划;(三)公司股权结构的重大变化;(四)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五)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百分之三十;(六)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七)上市公司收购的有关方案;(八)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定的对证券交易价格有显着影响的其他重要信息。”内幕信息具有两个特征:
一、秘密性,即未公开性,二、重要性。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利用或泄露的信息属于内幕信息,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内幕信息的秘密性,是指该信息尚未公开,尚未为证券、期货市场上的有关证券、期货投资者所获悉。对该信息未公开的认定,我国《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公布和公开应以有关信息和文件刊登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为准。《证券法》第69条明文规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作出的公告,应当在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报刊上或者在专项出版的公报上刊登,同时将其置备于公司住所、证券交易所,供社会公众查阅。”也就是说,只要证实行为人的交割单所载日期先于其交易行为所利用的信息的合法公开日期,就认定为利用的信息属于“未公开”的信息。内幕人员在该信息公开前,使用他人尚未掌握的信息进行相关证券、期货合约买卖或建议未知该信息的他人买卖相关证券、期货合约,为自己和他人牟取非法利益,应当认为是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对于内幕信息的重要性的评判标准,我们小组认为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第一,该信息公开后是否对相关证券、期货合约价格形成了影响,一般不应该考虑该信息的内容最终是否被实际付诸实行。若该信息公开后对相关证券、期货的交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则应当认定该信息的重要性。第二,犯罪嫌疑人是否使用该信息未自己或者他人牟取了不法利益。若犯罪嫌疑人利用该内幕信息牟取了巨额不法利益,相应的就会造成他人合法利益的被侵犯,也从一方面说明了该内幕信息的重要性。
行为人有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操纵相关证券、期货交易市场,牟取非法利益,或者将内幕信息泄露给他人,使得他人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对内幕信息“利用”的认定,《刑法》第180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利用内幕信息”的文字,但其表述方法实际上包含有“利用内幕信息”之意。只要对内幕信息“知情”,或非法获悉内幕信息,又在信息未公开前买卖或使人买卖该证券,也就是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而不需要再规定利用内幕信息,以免产生歧义。该行为具体体现在:
一、行为人利用内幕信息,直接参与证券、期货买卖,即行为人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以前,本人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获悉的内幕信息,掌握有利的条件和时机,进行证券、期货的买入或卖出,从而使自己从中获利或减少损失;
二、行为人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前,将自己所知悉的内幕信息故意予以泄露,主要是指行为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透露、提供给与公司没有关系的第三人;
三、非内幕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或者其他途径获得内幕信息,并根据该信息买卖证券、期货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期货。行为人通过对已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掌握别人未掌握的信息对证券、期货进行买卖,牟取利益的行为,不应当认为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当然,立法中也规定了内幕交易行为的例外情况。根据我国实际经验,下列行为不属于内幕交易行为:依法回购本公司股份的行为;买卖行为与内幕信息无关;行为人有理由相信内幕信息已经公开;事先不知道泄露内幕信息的人为内幕人或不知道该信息为内幕信息。
2、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程度。所谓情节严重,在刑法理论上通常指内幕交易人非法获利数额巨大?或非法避免损失数额巨大?,给不知内幕信息的其他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或引起了其他严重后果,导致证券、期货市场动荡、紊乱等情况。
二、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进行考察——是特殊主体还是一般主体。
1、有学者认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属特殊主体,即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员,一方面是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即内幕人员;另一方面是内幕知情人员之外的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即非内幕人员。粗看刑法第180条第1款的规定,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似乎是“特殊主体”只有“内幕知情人员”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才构成该罪。在刑法理论中,以主体是否要求以特定身份为要件,犯罪主体可以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称为特殊主体。判断某一犯罪构成的主体是否为“特殊主体”,其关键之处即在于是否要求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特定身份”,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并不具有任何刑法意义上的特殊身份”某些学者之所以将“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视作“特殊主体”,其理由可能在于:一般人没有掌握证券交易内幕信息,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实施内幕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只有具备特殊身份即“非法获取了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以及通过职权掌握了内幕信息的人即内幕人员)才具备实施上述犯罪行为的条件。
2、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并不是犯罪主体方面的特征,而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去实施“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行为。即只要同时具备“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幕信息”以及“内幕交易或泄露内幕信息”两个行为,实施该行为的主体就可以成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而这个主体可以是任何人,并不需要其拥有某种特定身份,因此,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3、内幕交易的主体被称为内幕人员。从我国证券法73条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内幕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二是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我国《证券法》在第73、74条规定了内幕人员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公司内幕人员。这主要包括证券法第74条所列的前四项,即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2)政府机构内幕人员。这主要是指政府机构中由于其监督、管理地位而能够接触获得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这主要体现在《证券法》第74条第5项的规定,即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3)市场内幕人员。这是指与公司没有隶属关系,但由于其业务或职业而获取有关公司内幕信息的人。《证券法》第74条第6项中规定的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等均属此类。(4)非法获取内幕交易信息的人员。这些人本身没有条件获取内幕信息,却采用不合法的方法获取内幕信息或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而接受内幕信息。这类主体有两个要件:一是不属于前述三类有条件或职权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二是他们或得内幕信息的手段是非法的,实践中主要是窃取、骗取等方式。
三、对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罪的主观方面进行考察——是否包括过失
1、内幕交易行为构成犯罪,其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这基本上没有争议;但是,“过失”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刑法第l5条第2款明确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泄露国家秘密之所以构成犯罪,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刑法第398条有明文规定。但足,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此作类比,就认为“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观方面也包括“过失”。因为,刑法第180条并没有规定“过失”泄露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行为构成犯罪。其他条款也没有相应的内容。因此,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不包括过失。
四、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理解
1、随着证券、期货市场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证券、期货交易领域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未公开其他的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泄露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未公开其他的信息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种行为被证券、期货业界称为“老鼠仓”。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证券、期货交易应当遵循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危害了证券、期货交易信息保密制度,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证券、期货市场秩序。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四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2、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不同的是,本罪属于特殊主体,即与证券、期货交易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监管人员或者行业协会人员,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只有这些人员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其他人员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另外,犯罪分子所利用的信息不属于内幕信息的范畴,即不受证券、期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如基金投资公司即将建仓、出仓的信息等。因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内幕信息”,也未要求必须公开,故称“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内幕信息”主要是围绕上市公司本身的信息,如公司的重组计划、公司高管人员的变动、公司的重大合同、公司的盈利情况等对该公司证券、期货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但是还尚未公开的信息;而“老鼠仓”所利用的信息一般属于单位内部的商业秘密,属于“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二是从犯罪行为损害的利益看,内幕交易更多是损害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和股民的合法权益,“老鼠仓”交易更多是损害资产管理机构的客户的利益
3、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交易、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内幕信息以外的信息尚未公开前,这是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所必须具备的时间要件。但是,如果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已经公开,由于该信息已不再是未公开性质,也就不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问题,此时上述从业人员、工作人员即使买入或者卖出了该证券、进行了证券、期货交易也不构成该罪;即使将该信息告知别人,明示、暗示别人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交易也不构成符合该罪犯罪的客观方面的时间要素。
4、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否则虽然有上述两项行为,但是不属于情节严重,也不能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关于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累计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3、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4、多次利用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活动的;
5、其他情节严重的情节。我们认为,行为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主要动机就是在于获取非法利益,或者避免、转嫁自己的损失。因此,非法获取利益或者避免、转嫁自己的损失的多少应当也是情节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获取非法利益”,是指行为人通过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非法获取利益的数额。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不能将行为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时买入或者卖出的证券,以及进行期货交易价值的全部计算为违法所得,后者显然包括成本在内和应得利益在内,不属于获取非法利益的范围。
5、利用未公开信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包括国家证券、期货交易管理制度(或者秩序),又包括他人的财产权利。其犯罪对象为“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对于“内幕信息”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已在上文进行论述。
6、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经济犯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1、对具体投资者的危害。当有人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时,其他外部投资者整体利益将遭受损失,而且该投资者整体损失等于建立“老鼠仓”行为的收益。
2、对发行公司的危害。如果发行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利空消息来规避损失甚至牟利的话,这样管理人员谨慎经营、规避风险的经营技巧将被淡化,增加公司经营成本。
3、对为发行公司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及其他市场媒介的损害。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从事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话,不仅损害了一般投资者的利益,无形中也把为其提供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拖下水,从而对这些中介机构的声誉造成损害。四是对证券、期货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危害。当其他投资者意识到有人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就可能退出证券、期货市场,影响证券、期货市场的长期发展。可以说,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是一种投机取巧,违反市场交易竞争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欺诈行为。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立法,对于预防、打击“老鼠仓”的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有还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内幕信息泄露 篇2
1.1 信息未集中、未分级
信息包括有经营信息:战略规划、管理方法、商业模式、改制上市、并购重组、产权交易、财务信息、投融资决策、产购销策略、资源储备、客户信息、招投标事项等。技术信息: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技术诀窍等。
这些信息大都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 (1) 部署了企业文件共享系统用于信息共享, 但不是强制性, 各种级别的信息混乱存放于服务器或个人计算机。 (2) 信息未分级。不同级别的信息未建立相应的操作处理制度和流程。 (3) 技术资源不足, 无法实现灾难情况下的信息保护。
1.2 操作未规范
(1) 对文档类信息的操作都由用户独立完成。因没有制度和规范, 用户有完全的操作 (修改、拷贝、复制、删除、发送) 自由度。
(2) 用户计算机存储有需保护的信息 (你有, 我也有) 。
(3) 有些信息可能存储在员工计算机上, 但公司服务器上没有 (你有, 我没有) 。没有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信息处理行为, 未有有效的技术保证员工按制度和规范实施信息处理。
1.3 传递途径多样无法控制
(1) 员工对个人计算机有完全的操作权限, 可以利用所有方式将信息带离计算机。
(2) 大多数员工有上网的权限, 可以通过邮件、聊天工具、其他特殊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公司。
部署了域管理系统意欲控制个人计算机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传递, 但实施中制度保障不够, 控制力没有体现。正在测试行为管理系统意欲记录个人所有向外网传递的信息。还无法记录所有类型的用户网络信息!
2 信息泄露三要素
2.1 从信息角度 (泄露的是什么内容)
从国家层面, 信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类型,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制度执行。
从企业层面, 信息分为核心商秘、普通商秘、公开信息。通过《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制度执行。
2.2 从用户角度 (谁泄露的?目的?)
从主动泄密方向分为:主动窃取和违反操作规范。从被动泄密方向分为:黑客窃取和病毒木马。
2.3 从泄密途径角度 (怎么泄露的?)
从本人计算机方面有:电磁辐射、本机打印、刻录、数据&通信接口、USB-存储、3G、蓝牙、红外、SD。
2.4 网络传输
从邮件方面有:IM (QQ、MSN) 、各种FTP、P2P。
3 信息内容保护的技术思路
3.1 隐藏、保护秘密信息
(1) 隐藏:信息对用户完全不可见!信息失去了价值, 此类方法在企业中不可用。
(2) 保护:信息受保护, 只有授权用户才可见、可操作。
(3) 技术支撑———数据加密。
3.2 控制、记录用户操作
(1) 用户对信息的操作 (拷贝、复制、打印、发送等) 受控, 只能按授权操作。
(2) 用户对信息的操作被记录, 可事后审计、追查。
(3) 技术支撑———授权访问和控制。
3.3 控制信息传输途径
(1) 如信息存储在后端, 控制信息传输途径就是控制系统管理员。
(2) 如信息存储在PC端, 就要控制PC的所有信息传输端口和途径。所有的逻辑控制手段都可被突破, 只能采用物理手段 (PC端口全部硅胶封闭、网络全部物理隔离) 。最佳的方法:用户可使用操作信息, 但信息本身无需传输到用户端。
(3) 技术支撑平台———虚拟化和云计算。
4 技术平台建设的策略
技术平台建设的策略如图1所示。
(1) 数据集中-信息在终端生成和存储, 但至少在数据中心后台要有副本。数据集中如图2所示。
(2) 数据集中说明:采用TB级NAS存储系统作为数据集中的存储池。研发体系的数据 (代码、过程文档) 向各种版本管理器集中。版本管理器中的数据通过备份的方式向数据池集中和归档。非研发体系的数据 (一般为Office文档) 直接向数据池集中。非研发体系的数据 (一般为Office文档) 在数据池中备份和归档。定期做数据恢复演练!
(3) 数据集中效果:实现非研发数据的集中和保护, 研发数据的集中保护。研发体系数据在版本管理器、数据池中保存两份。非研发数据在数据池中也至少保存两份。
(4) 数据集中实施种可能存在的问题:研发体系数据集中已有基础, 比较容易实现。但要解决二次保护和灾难回复问题。非研发体系数据集中可能需要强制执行, 周期较长。
(5) 数据集中实施计划:数据集中覆盖公司所有部门。需集中的数据未集中率小于25%。同时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保障其持续有效。
(6) 数据加密和授权访问:终端需要保护的信息都是客观来的, 按授权使用数据加密推进策略的选择。
(7) 深入测试:解决各部门已提出的问题, 待有结果后, 再做决策。在研发体系中深入测试源代码管理、集中编译等问题。条件允许抽取技术开发部做用户以上的测试, 已验证数据加密和授权访问平台对研发环境的适用性。在市场&客服体系深入测试技术平台对市场、客服用户移动办公、快速服务相应环境的适用性, 测试对传递给用户、外包服务部门的文件控制的适用性。再次分析测试结果, 做是否在公司推广应用、部门推广应用、项目组推广应用的决策。缺点:测试周期长, 如果坚持某些应用场景 (例如文件安全网关) , 目前所有的产品技术都不成熟, 无法应用。
(8) 边测试、边推广应用:在研发体系中深入测试源代码管理、集中编译等问题, 抽取技术开发部做100用户以上的测试, 已验证数据加密和授权访问平台对研发环境的适用性。在市场&客服体系深入测试技术平台对市场、客服用户移动办公、快速服务相应环境的适用性, 测试对传递给用户、外包服务部门的文件控制的适用性。再次分析测试结果, 做是否在公司推广应用、部门推广应用、项目组推广应用的决策。在某些业务相对独立或保密性强的部门先推广应用。优点:在具备应用条件的部门推广应用, 迅速提升这些部门的信息安全保护水平。缺点:用户应用环境和特点不同, 可能造成先应用的部门与后应用的部门使用的技术平台不一致。
(9) 虚拟化-所有数据都在后台, 用户按需使用, 但接触不到载体。虚拟化是最终模式, 但执行周期长, 成本高, 至少5-7年才能全部实现。虚拟化推进的设想如图3所示。依据虚拟化应用的效果、公司发展、新研发基地建设、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发展因素是加速推广还是逐步推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在。
5 结束语
经过对电子信息内容管理现状, 存在的问题, 信息泄露三要素, 信息内容保护的技术思路及技术平台建设的策略研究。最后总结建议现阶段数据集中、加密、虚拟化小步快跑的方式同步并行推进。
参考文献
[1]PELTIER T R.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nalysis[Z].Rothstein Associates Inc, 2001.
[2]冯登国, 张阳, 张玉清.安全风险评估综述信息[J].通信学报, 2004, 7 (25) .
内幕信息泄露 篇3
一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杭萧钢构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在2007年3月公告称拿到一份中国国际基金公司在非洲安哥拉的工程合同,价值约344亿元人民币。在正式披露前后,其股价猛涨,截至4月3日已拉12个涨停,一时在股市上掀起轩然大波,也引起监管层的注视。
内幕交易
2007年初,杭萧钢构接到了一个飞来的大单,来自香港的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打算把安哥拉的一部分安居房项目交由这家上市公司去做。包括施工和材料合同在内总价是344亿元。在谈判这笔大单的时候,杭萧钢构股价出现了异常波动。2月12日涨停:2月13日,杭萧钢构继续涨停。上海证券交易所询问杭萧钢构是否有经营异常现象,杭萧钢构回答说没有。2月14日杭萧钢构仍然涨停。2月15日杭萧钢构公告其正在洽谈约300亿元的境外大项目。而杭萧钢构2006年全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只是18.78亿元。可想而知。这笔大单对于杭萧钢构的业绩是爆炸性的。
当杭萧钢构股票突然爆发并连续拉出涨停板的时候,有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杭萧钢构股票的异动先于信息发布,说明公司正式披露信息之前已经有人先行知晓并大量建仓。紧接着,又有媒体对其公告的那份安哥拉大单提出质疑,认为存在不合情理之处。在这种步步紧逼的社会舆论监督下,终使杭萧钢构被放到了聚光灯下,也促使监管部门开始对其进行调查。
从2007年2月12日至6月11日。杭萧钢构股价有600%的涨幅。证监会联手公安部以及浙江省公安机关对二级市场的股价操纵和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调查。4月30日,因违反了《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的相关条款,单银木等高管以及杭萧钢构公司因实施了误导性陈述的行为、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的行为而被证监会下达了总计110万元的罚款通知书。
调查结果显示,杭萧钢构前任证券事务代表陈玉兴在离任前即与杭州一家娱乐城老板王向东合伙炒股。离任后,陈又通过与杭萧钢构相关人士接触,获得了公司将与中基公司签订344亿元大单的消息,随即告知王,并介绍后任证券事务代表罗高峰与王认识,随后罗又几次向王提供买入卖出消息,致使王在2007年2月12日至3月16日期间通过买卖杭萧钢构股票非法获利4037万元。2007年6月11日。浙江省公安机关对涉嫌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嫌疑人罗高峰、涉嫌内幕交易罪的犯罪嫌疑人王向东、陈玉兴执行逮捕。
尽管如此,6月12日杭萧钢构股价出人意料地创出了历史高位31.58元。内幕交易案的结果并不影响杭萧钢构顺利履行344亿元大单,这是当时市场投资者的一致看法,并有投资者此后持续买入。7月9日,有报道说,中基公司遭遇信任危机,其安哥拉部分合同被取消,证监会当天立即要求杭萧钢构停牌,令其解释中基公司履约能力问题。杭萧钢构停牌一周后发布澄清公告称工程正常进行。8月4日,杭萧钢构发布公告承认与中基公司的安哥拉项目遇到了麻烦。杭萧钢构承认,原定7月初前往安哥拉的外派人员未能按计划出发,迄今还滞留待发,而且“公司目前无法准确预计外派人员的出行日期。使得实施中的工程能否按照原计划履行具有重大不确定性”。至此,杭萧钢构股价一路狂跌,目前较去年6月12日创下的31.58元最高价已下跌至今年3月27日的9.41元。
据公诉机关指控,2006年11月,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开始接触洽谈安哥拉公房项目由混凝土结构改成钢结构事宜。2007年2月17日。经过多轮谈判,双方签订了相关合同,该项目整体涉及总金额300多亿元人民币。2007年1月底至2月,时任杭萧钢构证券办副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的罗高峰在工作中,获悉公司与中基正在洽谈安哥拉项目的有关信息。2007年2月份,罗高峰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向原杭萧钢构证券办主任陈玉兴透露了自己知悉的相关信息。陈玉兴指令合作炒股票的王向东分多次买入杭萧钢构股票共计6961896股,并在3月15日全部卖出,非法获利4037万余元。
丽水市中级法院对此案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罗高峰身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及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故意泄露内幕信息给知情人员以外的人。造成他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泄露内幕信息罪;被告人陈玉兴、王向东非法获取内幕信息并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内幕交易罪。遂于今年2月4日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陈玉兴不服,提出上诉。浙江省高级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不开庭审理,认为原判决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理程序合法。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尽管自杭萧钢构承认安哥拉项目遇到滞留后至今,其股价下跌近八成,且一直维持下跌趋势,但杭萧钢构投资者要求上市公司为虚假陈述向投资者赔偿一案,提交浙江省杭州中级法院已长达9个月之久,迄今仍未被立案受理。
股民维权艰难
杭萧钢构(600477)这家在中国A股市场原先并不起眼的上市公司,在2007年间,突然成为轰动中国乃至世界投资界的焦点:一份来自西南非洲的344亿元大单、十余个凶猛的涨停板、股价异动后引发的调查和争议,至今仍让股民们心有余悸、噤若寒蝉。现在号称牛市内幕交易第一案的杭萧钢构案黑幕。随着政法机关的侦结、审理和终审判决渐渐清晰、明朗。
杭萧钢构内幕交易案尘埃落定对股民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法律界人士称,此案审结后,股民可以依此提起民事诉讼。问题是目前关于内幕交易的民事诉讼法院受不受理。2007年5月30日,最高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在全国民商审判工作会议上,对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作出了重要指示,指出修订后的《证券法》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因此,投资人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相关民事诉讼,有关人民法院应当参照虚假陈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确定案件的受理。这次讲话无疑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案件立案审理扫清了道路。2007年7月23日,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薛洪增律师向杭州市中级法院提起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
“其实对小股民来说,最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利益
有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不少法律界人士认为,尽管杭萧钢构内幕交易案顺利结案,但股民的索赔仍可能遥遥无期。2007年9月11日,共同代理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案件的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陶雨生律师和薛洪增联合向最高法院立案庭暨立案庭庭长递交了《关于要求贵院及时纠正杭州中院中止受理杭萧钢构民事赔偿案的做法,并尽快使其恢复受理的函》。然而,各位律师既没有收到最高法院的答复,也没有收到杭州中院的立案通知。目前,该案仍没有被受理。
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迅速,与之伴随的一个现象是各种违规交易的泛滥,类似杭萧钢构的内幕交易,对投资者来说并不算骇人听闻。一些股票的异动,总是伴随着随后发布的重要信息而出现,甚至因此会出现由上市公司高管兼任的“股神”。但由于市场监管未能及时跟进,大量的内幕交易被掩藏在深水之中,使广大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因此,就国内股市来说,不仅需要行政手段的市场监管,更需要依靠司法手段的法律监督,才能使内幕交易这颗毒瘤无可遁形。
客观地说,目前中国股市在司法监督和依法保护股民合法权益方面仍不能让人满意。一方面是因为司法界专业性人才的不足导致法律监管缺位,从而影响法律监督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一些司法机关患得患失,在利益诉求面前容易丧失自己的立场,更重要的则是,监管决策层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司法介入对于促进股票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性,甚至为司法介入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有鉴于此,有关方面不妨认真反思杭萧钢构内幕交易案民事赔偿立案难的现实,勇于打破清规戒律,使司法监督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有话要说
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究竟还能走多远?上证综合指数从2007年初的2675.47点,曾一度摸至去年10月中旬的6124.04点,上涨幅度近230%,但随后不到半年时间,股市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幅调整。沪指最大跌幅已接近45%,大批个股被腰斩,中石油、中国平安等蓝筹股甚至暴跌70%。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甚至更长一段时间,这种大起大落的行情是无法想象的。
过去长达4年的熊市给大多数投资者带来巨额亏损,投资股市成为丢人现眼并为大多数人所不齿的行为。时过境迁,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国内1500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一度摸高到30多万亿元,股票市场市值已经达GDP的120.39%。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成为基民或是股民是他们造就财富的必要选择,股市已成为掘金的首选场所。
股票市场虽然以高风险著称,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盈利可能,尤其是不断看涨的行情使得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股市,股市造就暴富的神话更是充斥于街头巷尾。如果谁能够先于他人掌握到内幕信息,就可以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因此,几乎是从股市开设的第一天起,违规交易就成为市场监管的重要对象。也就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中,接二连三出现一些至今未能寻找到答案的悬疑:一家名叫*ST金泰的股票在去年7月至9月期间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43个涨停次数之最,其幕后至今仍迷雾重重;还有一个自称为庄家的人在钾肥权证即将谢幕之日,通过互联网发布了一则被人称之为“中国第一义庄”的帖子,宣称“都把握好逃生机会,我绝不会置散户于不顾,最后拿出这些天的一半的利润来给大家一个机会”,而围绕着钾肥权证的价格操纵,局外人却无从知悉详情。
其实,诸如此类的个案只不过是证券市场中的冰山一角。种种现象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面貌并没有在一夜之间发生奇迹改变,在目前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许多企业依然质量低劣,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和会计准则使得人们无从知道它们的确切财务状况,谣言、内幕交易、一些庄家哄抬股价,这些都让目前的中国股市仍背离价值投资方向,注定仍是短期投机者的天堂。而让人担忧的是:近期国内A股前所未有的深幅调整极大挫伤投资者的信心,如果再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和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两年多牛市所恢复的市场信心将可能昙花一现。
与世界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对于投资者来说,谁也不愿意目前高高翘起又重重落下的指数就是牛市的终结。对于管理层而言,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市值、交易量、开户账户和融资量等不断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挑战面前,强有力的且行之有效监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因为。只有严格的执法才能确保市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并使投资者从中获得预期的收益,市场信心的维系必须建立在更为有力的监管基础上。
对于管理层在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理应给予肯定。尤其在立法方面,在坚持法治先行的原则基础上,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兴加转轨”市场特色的立法道路,以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证券法》实施为契机,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体系得到了全方位的梳理和重构,形成了以证券法、公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为主体,证券期货类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自律规则相配套的、比较完备的、多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可否认,这些在基本制度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对于规范股市交易、增加透明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资本市场具有规范严密、操作技术专业化、信息高度透明、资金流动量大而迅速、博弈纷繁激烈等特征,必然要求管理层以更为严格的监管举措来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以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实际利益。尤其是面对这个来之不易、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如果缺乏一个有权威、有效率的监管机制。市场的繁荣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在一个投资者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市场内,再高涨的行情也难逃中途夭折的厄运。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至关重要 篇4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电信诈骗案件呈多发趋势,很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大都利用被害人的家庭情况、个人账户、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实施诈骗。通过调查走访,警方认为目前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以下途径,希望广大群众引起注意:
1、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并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购买的人;
2、旅馆住宿、保险公司投保、租赁公司、银行办证、电信、移动、联通、房地产、邮政部门等需要身份证件实名登记的部门、场所,个别人员利用登记的便利条件,泄露客户个人信息;
3、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进行对外出售;
4、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他们宣称群众只要在“调查问卷表”上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以及简单的“勾挑式”调查,就能获得不等奖次的奖品,以此诱使群众填写个人信息;
5、通过在抽奖券的正副页上填写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方式,泄露个人信息;
6、在购买电子产品、车辆等物品时,在一些非正规的商家填写非正规的“售后服务单”,从而被人利用了个人信息;
7、超市、商场通过向群众邮寄免费资料、申办会员卡时掌握到的群众信息,通过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向外泄露。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平时多关注些新闻媒体的警情通报或预警提示,及时识破各种诈骗伎俩,同时多了解掌握一些银行、电信行业的基本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自防能力。
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几点看法 篇5
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几点看法
资讯管理学院档案学:姚才毅 10388052首先从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程度来说,个人信息泄露早已不是个案。从推销装修到卖保险,从劝小孩上幼托班到加入某某俱乐部,莫名而来的电话、邮件、推销信函,常常让人应接不暇,而遭受骚扰的前提,就是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出卖了。的确,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信息已经为他人所知,并且很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犯罪的工具和资料。目前网络上、生活中公开叫卖个人信息的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信息安全在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我觉得个人信息的保护首先要做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明确对信息泄露侵犯的责任。从法律角度来看,泄露个人信息已经构成违法。我国在2009年修订了刑法,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新罪,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然而现实生活中,但真正被法律追究责任的人还很少并且处罚十分轻,并未达到惩戒的作用!因此明确对信息保护的责任,必须要加大对各种泄露行为进行严惩。另外,由于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机关内部掌握公民信息的人员以出卖信息来谋取个人利益。因此,在加强法律规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内部人员的规范和监督,对于侵犯公民信息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处!
内幕信息泄露 篇6
Zope Zope 2.8.8
Zope Zope 2.7.5描述:
BUGTRAQ ID: 2CVE(CAN) ID: CVE--4684
Zope是一款基于Python的开放源代码内容管理系统服务程序,
Zope在处理网页标记时存在漏洞,远程攻击者可能利用此漏洞非授权访问文件。
Zope没有在包含有ReST标记的Web页面中禁用csv_table指令,导致泄漏Zope服务器可读的文件。
<*来源:Debian Advisory
链接:www.debian.org/security//dsa-1176
*>
建议:
厂商补丁:Debian
------
Debian已经为此发布了一个安全公告(DSA-1176-1)以及相应补丁:
DSA-1176-1:New zope2.7 packages fix information disclosure
链接:www.debian.org/security/2005/dsa-1176
补丁下载:
Source archives: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dsc
Size/MD5 checksum: 906 b4ea5636227d16c5df630894d2b76967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diff.gz
Size/MD5 checksum: 51399 ee75bf3e88b6eb161ccc431e1077bce8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orig.tar.gz
Size/MD5 checksum: 2885871 5b5c5823c62370d9f7325c6014a49d8b
Alpha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alpha.deb
Size/MD5 checksum: 2669566 2c4d8fb2ac3e9dba4f7de9caf0868b51
AMD64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amd64.deb
Size/MD5 checksum: 2661080 8108a298111e6abad30073cbd002093e
ARM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arm.deb
Size/MD5 checksum: 2616068 9d77c1ccce693668a3a7e2bb0f35491d
HP Precision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hppa.deb
Size/MD5 checksum: 2736774 1fd5611ff6fa57d561b15bae9d836fe7
Intel IA-32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i386.deb
Size/MD5 checksum: 2608554 779c9e75c919a1d39d0db7a9a6fc14d9
Intel IA-64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ia64.deb
Size/MD5 checksum: 2959538 d800e88a7a988d9bb0db833df57f074a
Motorola 680x0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m68k.deb
Size/MD5 checksum: 2601510 cdd9b090bf745ab74545361936b415c8
Big endian MIPS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mips.deb
Size/MD5 checksum: 2675666 260205e53eb3802ad50c4adcc8ac0d5f
Little endian MIPS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mipsel.deb
Size/MD5 checksum: 2678458 dc9af18e0027a9fb7ae507ff33e050b9
PowerPC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powerpc.deb
Size/MD5 checksum: 2723958 90e0b09a7f8d299a60c09947b86a72e5
IBM S/390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s390.deb
Size/MD5 checksum: 2663150 a5f76f5bc20b8fde2ed6ffcf24dffa33
Sun Sparc architecture:
security.debian.org/pool/updates/main/z/zope2.7/zope2.7_2.7.5-2sarge3_sparc.deb
Size/MD5 checksum: 2670708 66e3bd2e47d38d33bf951711e59f7592
补丁安装方法:
1. 手工安装补丁包:
首先,使用下面的命令来下载补丁软件:
# wget url (url是补丁下载链接地址)
然后,使用下面的命令来安装补丁:
# dpkg -i file.deb (file是相应的补丁名)
2. 使用apt-get自动安装补丁包:
首先,使用下面的命令更新内部数据库:
# apt-get update
然后,使用下面的命令安装更新软件包:
内幕信息泄露 篇7
近期以来,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有不断蔓延之势: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成为后股改时期的硕鼠代表, 344亿元安哥拉的大单使杭萧钢构毫无疑问地登上了2007年内幕交易第一案的宝座。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利益呈现显性化, 购并活动更加活跃, 这都需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中小股东获知信息的公平权利。然而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 市场制度不完善, 以及反操纵司法程序难以执行等原因, 内幕交易问题仍然尤为突出。
从研究文献来看, 国外主要是基于内部人向SEC报告的交易数据, 非法的内部人交易迄今为止只有4篇:Meulbroek (1992) 考察了1980-1989年被SEC起诉的320个内幕交易案件, 发现买进能够取得显著的异常收益;Cornell and Sirr (1992) 和Chakravarty and Mc Connell (1997) 各自研究了一次兼并事件, 其结论与Meulbroek相似。然而他们的结论受到Chakravarty and Mc Connell (1999) 的严厉批评, 后者认为应检测内部人交易与非内部人交易是否存在不同来对内幕交易行为进行甄别, 结果发现两者并无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法律对传统内幕人员“全部封杀”, 导致了实证研究的缺乏 (顾肖荣, 1994, P152) 。在仅有的研究中, 以发生过内幕信息操纵案例为样本的并不多, 其中汪贵浦 (2002) 的较为典型, 但同样没有考虑将内幕交易与非内幕交易的市场表现区分开来。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界定
本文以在公开性文件中出现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字样为依据, 选取被证监会以及司法系统按照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相关法律法规处罚、判决 (包括拟处罚) 的历史数据为样本, 时间跨度从1992年初至2007年末, 共收集到内幕信息操纵样本44个!" (见附表1) 。为了控制大盘、行业和规模因素, 选取与内幕信息操纵样本发生同时期同行业相似资产规模没有或可能没有发生过内幕信息操纵的股票进行一一配对, 作为基准样本。
(二) 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法检验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逻辑在于:内幕交易使市场对重大信息做出提前反应。令股票事件公告日为第0日, 定义参数估计窗口为[-200, -31], 事件窗口为[-30, 30]#"。因此, 第i支股票在第j日的超常收益率 (ab normal return) ARit为:
其中, Rit为第i个股票在第t日的实际收益率, R′it为第个股票在第t日的估计收益率$"。
所有内幕信息操纵样本第j日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CARj为:
说明: (1) 若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口[-30, 30]内发生分红送配, 则股价进行复权处理; (2) 市场收益率分别取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 (3) 无风险利率以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为基准计算的日利率并进行动态调整, 利率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检验平均累计超常收益为0的原假设 (即事件发生对股票收益没有影响) 的统计量为:
其中, a为双边检验显著度, df为自由度。数据处理分别通过Excel和Eviews5.1实现。
三、研究结果
从表1我们看到 值在1%水平下显著, 即平均累计超常收益为0的原假设不成立, 说明内幕信息操纵现象严重。图1是所有内幕信息操纵样本在公告日前后30个交易日内平均累计超常收益率的走势图, 其中时间轴31相当于事件研究中的第0天。从图1看到, 曲线总体上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在T=5, 也就是事件公告日前25天左右, 曲线开始爬升;表2该时点的 在5%水平下显著为此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表明信息在公告日前25天就已泄漏, 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提前泄漏的现象比较严重。图1的 曲线随之持续爬升, 直到T=30即事件公告日前一天, 达到了最高值0.0131。从T=31即事件公告日开始, 曲线持续波动下降。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注:**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图2、表3是基准样本市场反应的实证结果。从表3看到基准样本的CAR在1%水平下显著, 说明基准样本中也存在着内幕信息操纵现象。对比图1和图2后发现, 图2的CAR曲线是持续下降的过程, 并没有出现类似于图1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因此我们推断内幕信息操纵股票很可能有强大的资金力量利用内幕信息在披露日前吸入筹码、拉升股价, 在披露日附近抛售以获利。而这或许正是内幕信息操纵股票区别于非内幕信息操纵股票受到查处的原因之一。
注:***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为了反映内幕信息操纵样本和基准样本市场反应的差异程度, 对两个样本的CAR值进行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结果见表4。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独立样本的CAR值在1%水平下显著, 说明两者的市场反应存在着显著差异, 该结论与Chakravarty and Mc Connell (1999) 的结果不同。究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信息操纵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或许也与所选取的基准样本有关。
注:“1”表示发生内幕信息操纵样本, “0”基准样本;***表示在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五、基本结论
本文首次将证券市场上发生过内幕信息操纵的案例与非内幕信息操纵的股票通过事件研究法进行市场反应的对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两个样本的CAR在1%水平下都显著, 内幕信息操纵样本的CAR在公告日前25天就显著异于零, 说明内幕信息操纵的普遍性和信息提前泄漏现象非常严重。
注释:
(1) 海鸥基金 (000508) 在操纵结束后被停盘两年多, 故将其剔除;同时剔除缺乏相应数据的样本4个, 最终样本数为39个。
(2) 剔除事件公告日前不足200个交易日的7个样本, 最后计算CAR的样本数为32个。
(3) 日收益率的估计这里采用市场模型法。
参考文献
〔1〕Meulbroek, l.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llegal In-sider Trading〔J〕.Journal of Finance, 1992, 47 (5) :1661-1699.
〔2〕Cornell, M., Sirrim, E.R.The Reaction of Investorsand Stock Prices to Insider Trad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2, 47 (3) :1031-1059.
〔3〕Chakravarty, S., McConnell, J.J., An Analysis of Prices, Bid/Ask Depths Surrounding Evan Boesky’s Illegal Trading In Cornation Stock〔J〕.Finance Management, 1997, 26, Summer, 18-34.
〔4〕Chakravarty, S., McConnell, J.J., Dose Insider Trad-ing Really Move Stock Pr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9, 34 (2) :191-209.
〔5〕顾肖荣.证券违法犯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4-152.
泄露学生个人信息不能容忍 篇8
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并非个案。快放暑假了,一些家长的手机会“准时”收到培训班广告;该中考了,家长手机会收到临考培训班的招生电话……各样精准“信息服务”送达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买卖学生个人信息,并施展狂轰滥炸信息骚扰。貌似“贴心”服务,骨子里是谋利企图,甚至可能借机实施诈骗或敲诈勒索犯罪。
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寄递服务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等一批规章也已经有针对性的规定。但现实状况要求,应有一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
充分保护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既要不断完善法律规章,扎好篱笆,又要重视落实,严格执法。目前各地频频发生的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案件表明,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治理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查清泄露源头是难点。电信、教育等管理部门应与公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打击合力,严查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非法交易,顺藤摸瓜找到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以此为突破口拔掉“根系”,铲除信息泄露、交易存在的土壤。学生家长也应绷紧个人信息安全这根弦,不随意留下个人信息,遇到个人信息被泄漏及非法侵害时应果断向有关部门反映和报案。希望全社会一起努力,为学生个人信息安全多加几道安全锁。
(来源:新华网 欧甸丘 吕梦琦/文)
治理“论文代写”必须铲除利益链和产业链
为强调中国学者发表国际论文的行为规范,中国科协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这“五不”是: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貌似是对发表学术期刊的严格要求,但实则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而不治本。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学术期刊接连宣布撤回中国学者的论文——今年3月,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1篇中国学者论文;今年8月,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斯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文章全部出自中国作者。其中,同行评价造假,是这些论文被撤的重要原因,而同行评价造假,又多与委托第三方撰写论文、修改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价报告、投递论文有关。这也是此次“五不”行为守则出台的背景。
问题在于,这“五不”究竟怎样才能落实。“五不”针对的只是表象,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我国,已经形成论文发表的利益链条和产业链。早在2009年,就有学者研究指出,我国买卖论文交易已达10亿“产值”,请第三方代写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其实质就是论文买卖,一些专门的机构和写手,为那些需要发表国际学术论文,以通过课题验收、考核评价的“学者”提供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有的代写者比较重视“商业道德”,保证论文原创,没有造假,学者拿着发表的论文去交差,“请赏”;而有的代写者收了钱却出不了论文,为完成交易,一路造假,直到事发。
从本质上说,只要请人代写论文,就是学术违规、造假,甚至欺诈——拿着他人撰写的论文,充当自己的论文,以谋求学术利益。这是应该严格治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但是,目前治理代写论文,十分困难。在目前所有学术不端中,代写论文,还会被认为是“最道德”的方式,毕竟委托代写者,是花了钱的,不像有的领导,自己不从事学术研究,却轻轻松松在论文、成果中署名第一作者;而且,舆论有时也很同情委托代写者,如果不是课题评估、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那么看重论文,要求必须完成发表什么档次期刊论文的指标,大家用得着这么花心思去弄论文吗?另外,对于把论文作为学校重要办学成果的大学来说,对教师以弄虚作假方式发表论文,也并不会严查,因为,在发表论文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很多时候,高校并不会启动针对涉嫌学术不端的学者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严肃处理,而是睁只眼闭只眼。比如,对于国际期刊宣布撤销论文,按理,这些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应该立即启动调查,可是,却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铲除代写论文利益链,才能根治代写论文的丑恶学术现象。这关键在于推进学术管理、评价去行政化,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和學术同行评价。或有人说,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问题就出在同行评价,同行评价还可信吗?这其实是整体学术行政化之下的同行评价,并不是学术独立、自主的同行评价,对于我国学者来说,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在所在单位参加评价,都面临被行政力量主导的问题,包括论文发表与否、发表在何期刊上,作为评价学者的重要指标,就是偏离学术的行政性的指标。真正重视学术成果,不应该以论文是否发表作为标准,而应该针对论文本身,看其创新价值;而重视论文发表,就是用期刊评价代替了学术评价,进而把学者的精力导向论文发表,而不是潜心做研究。因此,论文评价机制还有待调整改善。
【内幕信息泄露】推荐阅读:
内幕交易防控09-05
外国内幕交易法律研究09-21
内幕交易罪金融案例09-30
内幕交易对股市的影响06-28
HR筛选简历内幕全解析09-04
惊爆工行100万额度内幕,高高高06-18
防范内幕交易及利益冲突交易的制度06-07
追根溯源:DLL技术木马进程内幕大揭密06-09
有关客户信息泄露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