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2024-06-02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共8篇)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1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看轮岗制度

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是指为实现教师队伍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改革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的师资均衡配置目标,由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在其所属的中小学校之间开展的交流任教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根据一定时间调整工作学校,但这本身就很容易造成“被轮岗”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轮岗都具有一定的年限,而且需要新环境适应,这样就很有可能不利于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发展。如果在新岗位上没有人管、没有好的领导的指点,骨干教师的培养就变得困难起来了。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三个维度来看,轮岗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都有一定影响,比如环境转换后,权力的自主性如何把握。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和模式,而轮岗恰恰破坏了这种发展,教师将很难得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同伴互助和环境建设,也失去了专业社群的支持。教研组也将难以展开。在《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表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但是从现在看来,轮岗制度的实施还有待改进,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很多时候选择是否轮岗完全不是由教师自己决定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理解这点来看,那么他在被轮岗后怎么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呢?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地两学期倒数第一的教干教师,并且个人绩分低于学科平均分10分以上,到学区支教一年,何时成绩脱离倒数第一,再重新上岗。这样的轮岗完全不是教师自愿的,而且这位老师肯定也受到了挫败感,他也会觉得在另外的学校里也受不到重视和发展。据了解,基于对学校利益的保护,优质学校的校长可能将本校较差的一些教师冒充优秀师资轮岗到别的学校。在这种策略的驱动下,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教育公平的初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健康、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的个人权益得不到保护,教师不能决定自己的去留,那么,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就会下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也会降低教师的短期工作效率。轮岗后,新旧工作需交接,新工作岗位需熟悉和学习,新的部门同事需要结交,短期工作效率肯定下降。而且新的环境,被轮换者在新岗位上容易犯错误,影响教师在以后工作中的积极性。对了教师个人而言,每次轮岗要交接,新环境要适应,大大耗费了教师专业培养的时间、精力。同时轮岗并不能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也不利于他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老师在轮岗过程中能切实做到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吗?我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第一,当师资由优质向改革学校流动时,教师原本在优质学校学到的先进知识由于受到改革学校的条件和学情的限制,学生和学校有可能一时接受不了自己的新的教育理念,老师也无法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低向高流动时,老师的专业知识有可能也跟不上。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经过轮岗,教师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能适应学校情况,很有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尽人意。第二,我们知道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客观上存在着“适应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部分教师的轮岗时间是在3年左右。时间的过短造成了他的适应期未完,就面临要走了,他的专业能力发展有可能收到阻碍。例如某初中校长刚刚接手了一位区教学能手,本是值得高兴的事却让他犯了难:给他安排初一,带到初三只怕他走了;若安排高年级,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愿冒这个险。同时教师在新岗位上可能面临不知道怎么去把握权力的自主性,这就要需要大量时间根据学校学情和学生特点去琢磨。这无疑也为其专业性大打折扣。第三,由于轮岗时间有限,教师可能会对学校和学生缺乏责任。有调查表明:“一些优质学校的校长没有将真正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挑大梁’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者富余的学科教师交流出去。”我想,这些教师也属于“被轮岗”者,他们也只会把轮岗当做任务,到时间回来,并不会付出真正的责任感。我们都知道,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在学生就学期间频繁调换教师,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教师适应学生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同学校的教师已经摸索出一套对于本校学生有效的方法,换到其他学校这些方法可能就难以奏效了,因为学风变化了,学生变化了,教学团队变化,指导思想变化了。因此,一个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一个薄弱学校去教学,可能变成一个蹩脚的教师。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有意识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而轮岗由于配置和制度的不完善,恰恰破坏了它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群里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和模式。但是在轮岗中,这一点就很容易被破坏。教师刚到新岗位,自己也在慢慢适应中,怎么能马上加入新的“教学文化”中。而且新加入的教师有可能和其他教师的能力程度也不同,也需要时间磨合。比如你是个优秀教师,轮岗到薄弱地区的学校,你的水平高于你身边的教师,你有可能在专业知识上也无法与他们交流,那么就得不到同伴间的学术性支持,专业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当然这其中还包括教师专业社群提供的认知性和人际性支持。富兰和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指接受在职老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的意识、教学技能和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所以,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教研组、校本教研等都是一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专业发展。王老师是一所初中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主持负责学校的省级教研课题已经两年,但去年他接到区教育局的轮岗通知,无奈只能把课题暂时放下。“课题一直是我负责,一时半会儿也没人接上,校领导也很着急,只能眼巴巴看着到手的成果搁浅。”其实学校的教研任务因为主持教师调任而被搁置的情况在教师轮岗的过程中并不少见。教师是学校的资源,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学校软实力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频繁的教师流动会影响校园文化积淀,阻碍教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不会使教师专业得到充足的发展。同样的,在新的环境里,如果大家把你排除在学习共同体之外,你的处境将会是异常艰辛,不仅没有得到专业群体提供的支持,而且教师的情绪会受到影响,那么他教学效果也会不佳。这一系列的事件,都会使他的专业性都不到发展。

教师轮岗已经进行了几年了,虽然它带给我们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轮岗还是有许多弊端的。无论从教师的培养、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还是教师群体发展,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的地方。教师可能由于岗位的变化,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在面临新环境时可能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足够的责任感;教师在轮换中,得不到专业社群提供的支持,更谈不上教师分享和教学研究。这些都促使他的专业性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也无法到达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这样,那么轮岗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在此我们必须依赖于教师轮岗制的完善和政策的鼓励,让教师成为自愿主动的那方,多关注教师专业性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在保障教师个人的权益之上,创立一支健康、稳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这种策略的驱动下,义务教育的均衡、教育公平的初衷才有可能实现。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2

那么,新课改启动至今近十年时间过去了,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哪些影响?又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直接的变化?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近4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学校集体坐谈等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探究。

1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

现状一: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致使学校和教师办公条件差,办公用品缺乏。其次是教学设备的奇缺。在城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等)普及的时候,一些农村偏远的中小学教学用的教具甚至需要自制。第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远低于同等层次的城区学校教师,也低于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导致年青教师、优秀教师逐渐流失。一些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主要是“老民师”转正),学历低,教学方法、知识结构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甚至出现六个年级只有4-5名教师的情况。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屡屡强调新上岗教师首先满足农村需要,设立特岗教师,也不能扭转这一局面。在问卷和个人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当我们试图让教师们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现在的主要生存状态时,农村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评价是有一定差距的。

小学教师中,认为自己生存状态较好与较差的几乎各占一半。生存状态较好的农村教学群体中,他们常会用到“累但快乐”、“痛并快乐着”、“乐观”、“快碌而满足”、“经济较较差但精神满足”等词句来描述。生存状态较差的农村教师群体一般认为由于自己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压力太大(子女上学、就业、成家、尚有父母等)、生活太紧张、教学压力大(对新课改不太适应,觉得现在教书更难教了),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家庭状况和个人心理决定的,有的教师家里收入较高(夫妻双职工或者有其他经济来源),自然生活境况较好,有的教师家里只依赖自己一个人工资,如果再遇上重大事故(生病等)自然生活境况较差;这也与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关,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教师自然觉得生存状态较好。

而中学教师普遍对自己生存状态评价较低,这与中学教师工作更苦更累,以及学生要参加中、高考升学压力增大有关。这也导致在中学教师中,由于新课改生发的课堂教学变革虽然受学生欢迎,但难以直面升学的分数、压力,使得更多中学教师认为是课改对自己生存状态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和更大的压力。

在回答对自己的人生如何评价,平时能否品尝到教师成功的乐趣吗?这个问题时,只有二成五的教师觉得自己能经常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自己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现状二:现有学科设备不合理,重智育轻德育美育,重主科轻副科。

在很多农村小学,基本上只有语文、数学二门主科,英语基本上开不起来(除了乡镇中心小学可能开设了),副科中也仅仅开设了体育、音乐(不教简谱、只带着哼几句)、美术,而且音乐、美术也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学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副科基本上是没有可能开的,导致主课教师课时任务较重,又没有课时费,因而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下降很多。

现状三:教师管理混乱,职业认同感不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现在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奇缺,致使学校无力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适当的奖励,致使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老师工作热情不高。在课题调查中对问题:“您认为目前农村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吸引力吗?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农村教师职业吗?”的回答,只有不到二成选择“有机会还会选择教师职业”,坚决不会再当教师的占了四成多。对问题“你对教师这职业怎么评价时”,选择不喜欢的、厌倦的占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四分之一选择了喜欢这份职业,认为教师是自己这辈子追求的事业。这些数字与当前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片面看法相呼应,表明了农村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欲望大大降低,所处的生活压力、社会期望压力太大,也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无法有效地排解内心的压力进而提升从业的信心。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由于工作压力更大、工作时间更长以及农村教师收入较低(与城市同等水准的教师相比),受关注程度不足,教学环境更差和社会对教育、教师要求更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师的心理压抑(对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社会对教师期许更高但对教师的要求和现状却视而不见所带来的郁结情况,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的不合理带来的愤怒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又对教学提出各种培养标准和兼顾升学率的苛刻要求,这对教师是不公正的。

生存状态决定着我们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会接受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我们只有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才能够去要求我们的农村教师们能够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我们国家的普遍文化程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现状四:农村教师缺少完善的专业发展平台的支持。

课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过市级以上教师培训的不到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十,近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只参加过以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为代表的县级培训,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也认为培训中未能完全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培训中成效不高。

2 从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看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其专业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有“语数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副科很多由非专业教师教授,另外由于农村很多学校教师短缺,导致许多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疲于奔命,又从何谈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1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其精神需求缺乏关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度过的?这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备课,批改作业,钻研教材,而看书学习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不到五分之一,许多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打牌、上网、看电视或辅导自己小孩,忙家务中度过的,由此可见,单调、乏味的生活,导致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认同度不高,反映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没有真正从教师的精神层面来关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2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村教师由于条件制约,基本上只能参加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县级培训,而这种培训主要侧重于理论的更新灌输,而涉及到实践性的知识又与新课改联系甚深,许多培训中展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面向城区学校教师,广大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学校条件不足,在教学中根本无法实践,结果是培训结束,他们说,这样的课上得确实好,但却是我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出路

现有的生存状态无法给农村教师提供完善的专业发展条件,但是只要我们针对农村教师的现状,帮助他们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在现有条件下也可能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健康有序地进行。

(1)关注农村教师精神层面的要求,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只有切实关注农村教师的精神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只有引导他们合理地释发精神压力,才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这也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2)探索一条本地特色,合适本地农村教育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农村教师对于帮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帮助农村广大人口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掌握特别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农村教师重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重现农村教师的价值,应该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想帮助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应该在对农村教师加强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着力开发结合当地实际生成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得他们教授的内容能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即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突出农村教师的特点和价值。

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种种阻碍,只有切实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专业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感到满足和愉悦,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这也使得他们在专业化发展中遇到种种障碍。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个人专业化发展。只有社会真正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才能保证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切实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窘境,才能实现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提升。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3

关键词:教育事业;教师技能;专业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前提是教师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求。本文结合2014年7月“龙岩市新罗区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评委工作,分析在比赛过程中一些教师的表现引起了笔者对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思索。

本次比赛要求:

1.试题一:在规定的时间内(40分钟)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5)第五单元的Listeningand Speaking;课型:听说写结合课。

2.试题二:在规定的时间内(15分钟)进行片段教学。

3.评审标准。

(1)教学目标,包括目标的设立、教学重点的确定、难点的阐

释等。

(2)教学设计,包括一堂课的起承转合、重点性和完整性。

一、存在的问题

1.限时备课,很多教师难以完成

一部分教师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提供材料只有听力录音原文和参考答案及少许的教学建议,很迷茫,无法进行正常备课;一部分教师不能合理地运用提供的材料,题意理解不清,课型理解错误;一部分教师在理解听力录音原文时花费了大量时间,等到着手设计教案时,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2.课型“新颖”,有些教师难以把握

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定位不够准确,主体不明导致目标的虚化。比如,to train,to help,to enable等之类的表述,主题定位明显错误;一部分教师不明白“听说写”课型何意,教学重点误认为听力录音原文中字词的罗列、词句篇章的结构和分析等课堂充斥着大量的“问—答”对答案式分析,以讲代学;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无目标性和无层次性,没有把听力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等。

二、问题的成因

比赛结束后笔者和其他教师一起讨论,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对听说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福建省高考英语考查听力,但在高考的命题中,听力是薄弱环节,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听力教学,只不过到高考备考时给学生听一些强化的“套题”训练。由于受现行教材、考试制度及教师评价的限制,教师课内外更加关注字词、词句篇章结构的解析,课堂充斥着大量以巩固知识点为主要目的的重复、模仿、转换、句型操练等语言练习,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机会的任务很少。

2.教师发展与培训有待提升

近年来,龙岩市新罗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加大了投入,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根据外语教学的特点,英语教师的发展一方面应该包括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应该包括教师语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思考与建议

英语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工具课。高中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听说能力不足已相当程度地束缚了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常规的英语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更需要具备符合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特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

1.更新英语听说教学理念

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使用最多的是听的技能。斯蒂芬·克拉申①就二语习得的过程提出了语言输入和输出假设,其中一条阐述了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要以语言的输入为基础。也就是说,说和写的能力是基于听和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才能有语言输出。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更新英语听说教学理念,使它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系统安排听说教学活动。要提高语言技能的整合,这就要求听力教学中要注意听说结合、听写结合、听读结合,在听力教学中融入其他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语言技能的整合。

2.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我们的英语教师虽然学过多年的英语,也能胜任高中英语教

学,但缺乏系统的英语语音理论知识,语音知识显得很不完整。因此对于语音面貌及语音纠错能力等自身存在的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立足校本,开展切实可行的语音培训。其次,增强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校本研修,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系统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分层次设计,在“教”中学、“做”中学和“研”中学,“教学做”合一,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想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就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行动中研究。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3.优化教研管理部门培训模式

“新罗区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无疑推动了我区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各学校可将此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突破点,在组织学习的基础上要求英语学科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讨。笔者认为,“新罗区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为课堂教学理论探讨、教师课堂技能培训,甚至为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学校教学、教研部门应该顺势而为,组织相关研讨会,讨论有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素、教师发展和培训、课堂教学评审标准等,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其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定期交流教学经验等常态活动。

参考文献:

[1]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姜勇,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我看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4

新课改进行了这些年,新的理念有了,新的教材有了,但是成果如何?就我们学校而言,变化不是很大,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改的实 施者,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如果没有教师的变化就没有学生的变化,没有教师的转型就没有学生的转型,没有教师的创造就没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一句话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好了,一切才会好。因此,当代教师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教育研究的重心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社会,关系着中国教育的品质和人才质量;对教师,则关系着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 只有专业化, 才有社会地位, 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提高教师的地位和荣誉有很大的意义,它把教师与法官、律师、医生等一样视为是专业化的职业,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专业就意味着你懂而别人不懂,但现实是怎样的呢?只要认识字谁都可以当教师。拿着一本书照本宣科读一下就行了,甚至有的教师连读一遍都不读。这样的教师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吗?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主要表现为积极的专业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我们离专业化太远了,我们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所以我们要学习,要发展。

教师的职业不仅应该是专业的还应是神圣的,因为她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是孩子,不是小猫小狗。)也就是把孩子一生的前途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吗?病人还有选择医生的权利,但现在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吗?我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不负责任的老师手中吗?我认为择校热、择班热、择师热这是正常的而且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一种评价教师的最好方式。一节课45分钟,上还是没上以及怎么上的,只有学生清楚。我们不要总是抱怨学生的基础差、素质差,况且这也不是我们推卸责任的理由呀?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啊。尽管这很困难,需要我们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但我相信爱和责任能改变一切。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生存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再加上我们学校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多劳未必多得,这种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的状况,致使许多优秀教师丧失了进取心。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专业就失业。谁也阻挡不了改革的潮流,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人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5

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白 榕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9期

[摘要]对知识进行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建构,而且还会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等的形成,从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文章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内涵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管理 教师文化

[作者简介]白榕(1970-),女,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37-02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可以从理论角度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比较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知识管理

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两大类,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后者。作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向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它既包括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是教师由于经验增加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可见,知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为高校教师提供各种专业成长的相关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增长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研究首先源于对提升企业效益的探讨,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与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的有效利用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以追求知识的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学校组织中运用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有着自身特殊的知识管理价值和内涵。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识管理对象的特性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活动,主要需要有关专业的知识、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以及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或称教师的实践知识等。前两者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并以显性知识(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存在,后者主要以隐性知识(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和知道是谁的知识)存在。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某种符号系统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符号”以书本、信件、文档和网络等形式存在于纸张、电子、音像等载体中,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训练来获得这些“知识”,并将其保存在自己的大脑中。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非结构化、不可编码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专长、印象、感悟、直觉、洞察力、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因此,这些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也理应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对象。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促进高校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只有通过人脑加工和经验的处理,集体的智慧转化为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繁衍和发展。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在于知识的获取、积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等。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自身的知识发展方式,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需要不断丰富教师个体知识,也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互动与沟通,在共同愿景下从事教育教学,在交流中将个体性知识与经验转化成团队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以共享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来源,并最终实现个体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知识的交流,通过外化的知识,不同个体丰富其知识,产生新思想,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知识面、工作经验、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能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的知识创新,并为进一步的教育教学实践创造条件。由此,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便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目标

托马斯(Thomas)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individual effort)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learners),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这个角度上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需要通过建构某种学习共同体而得以实现,需要高校教师之间展开不断的学习并将因学习而形成的组织作为其专业发展的依托。当然,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主要还在学校内部,是以因不同任务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透过群体共同的学习与交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组织气氛,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使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有了机会和空间,新老教师之间,不同学科

教师之间,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有了互相切磋技艺、勤学苦练、共同提高的实践场域。戴维·A·加文指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也就赋予了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即通过知识管理,把学校及其所处环境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动员起来,使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得以探究、转化和整合,发展出组织的新知识,并使内外部知识共享得以实现,建立起在组织中进行实验和学习的文化背景,并且不断地加强知识过程的反思和评估,不断促进知识的创新和转化。通过知识管理,高校教师可以在共同体中积累教育教学智慧,增强个人的知识能力,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知识结构,促进整体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总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成员知识学习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知识管理的目标也在于此。

三、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

在知识管理广泛运用于组织之中以提升组织能力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校组织的一个新的组织任务,需要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来保证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一)建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推动显性知识的共享,把学校现有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组织有系统、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其核心在于通过理论分析、调查、专家访谈、观察等方式,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包括从组织的内部或外部搜集,然后通过知识库的形式使其在成员中扩散,将其纳入学校成员的思维、文化规范、学习等领域,促进组织和成员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学校所储存的图书资料、专家的报告文件、手册、程序、文件、记录、教师的一些正式与非正式交流材料等,而隐性知识多以个人的经验、印象、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难以将其形式化,需要对其进行故事性的描述或者写成条例式的原则,还可建立博客等让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给予积极的反馈,将其存储于学校的数据库上,这样就建立了隐性知识的交流场域,学校内部的所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个场域来交流和学习。一般来讲,对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多以知识地图的形式提供给教师,鼓励教师以直接互动来获取,这就比试图以结构化文字整理记录其知识本身更有效率。

(二)发挥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职能

基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使得知识管理不但需要加强个体的知识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团队知识的管理。个人知识管理与团队知识管理不是冲突对立的,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促进和提升团队的知识能力,学校应该首先为个体教师提供合宜的知识,协助、支持、鼓励成员分享、讨论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最终将各种有效信息用于增进团队组织的表现。通过促进团体教师专业发展以带动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在某个团体中发挥领导者作用,在合适的时候成为“知识管理长”。“知识管理长”的职责在于擅长发现、收集并能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个体知识的分享。例如:通过专题研讨、头脑风暴和面对面的会议讨论等方式建立关系与信任;提供知识分享的场所与时间,鼓励知识分享活动;通过写日志、传记、构思、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单独反思,或通过讲故事、信件交流、教师晤谈、参与观察等方式与人合作进行反思;以合作的自传方式,由一组教师围绕目前工作的背景、过去的个人和专业生活等主题写出自我描述的文字,然后进行批判的评论等,以自身带动全体,以全体促进自身,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

(三)依托学校知识社群,培育共生协同的高校教师文化

受我国传统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其与其他教师之间交流的影响,我国的高校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它虽然部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高校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从整体上阻碍了高校教师的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师文化,使成员在环境中主动求真知和不断学习,形成提倡知识创新与共享的组织文化。因此,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桑德尔(F.Sandel)和麦金太尔(J.MacInivre)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自我参与和交流的社群的联系,唯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因此,学校领导者应鼓励有共同兴趣或者专长的教师自由组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或者读书会等团体,针对若干主体,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对话中分享经验,激发新的观念与想法。通过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的互动,培育共生协同的高校教师文化,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维·A·加文.学习型组织[A].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5.[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105.[4]姜勇.教师个人理论新转向:从个人取向到社群取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6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高校教师自我发展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 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 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高等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阵地和动力源泉。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 是高校构建的重要部分, 其教学和教育能力的提高不仅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更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 高校应该在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并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一、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性

近几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管理观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高校教师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首先,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教师不断自主发展的必要性。“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陈希, 2010) 可见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等,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促使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来顺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二, 高等教育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强化了竞争机制, 评、聘分离的聘用制的引入和级别工资的划分使得教师再也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设定下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

第三,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高科技的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学科研效率和成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技能, 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资源的获取、相关教学和科研软件的使用等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四, 知识的快速更新也让教师意识到不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 教师应当将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教材的编撰并不能完全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弥补书本的不足;其次, 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趋势使得教师不能只关注于本专业的学科知识, 还必须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

二、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目前, 国内各高校均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内进修深造, 例如参加各种学历或学位进修班和由教育部门或是教育出版机构开设的短期培训班, 或是到其他高等院校参加就某一课题开展的短期培训;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 以获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是国内访问学者。主要是让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坚力量走出校门参与校际学术和管理交流, 以期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得动态的和前沿的信息, 更新教学和管理的策略和理念。三是出国深造。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高等学府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进修学习;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利用当地和中央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继续教育机会出国深造。四是校本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教师的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就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教学理论与教师展开讨论;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在新、老教师之间开展帮、带学习;跨院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五是教师自学, 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而在课后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上各种发展方式既有高校的努力推动, 又有教师的自主参与, 促进了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但是以上学习途径也有其局限性。第一, 某些学习项目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教学安排, 增加经费支出;第二, 学习和进修的名额有限, 只有部分教师有机会参与;第三, 某些培训机构开展的项目深度和效度不够, 培训水平和结果差强人意。第四, 以上途径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给予技术支持。

针对这个问题, 有没有一种既快捷又方便, 在校园里就能获得及时帮助和支持的发展平台呢?

三、创建有特色的教师自我发展平台

高校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 应该为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和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而不仅仅是扮演管理和督查的角色。

目前, 国内各高校都设有师资科, 师资培训处和科研处等部门, 但这些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程式化,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不妨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 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搭建具有特色的教师发展平台。

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为例。该中心包括一名主任, 一个教师合作和联络团队 (包括管理和分析专家, 学术技术顾问、图像艺术家和教师协调员) 以及由18名教师代表、管理者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委员会。

该中心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支持以及相关服务, 鼓励教师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为教师开设相关培训班并提供个人指导, 力图创造一种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者、学者和团队合作者的积极的学术氛围。

该中心担负着促进教师发展, 增强教师活力, 使教师不断丰富自我的重任。中心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来支持和帮助教师的发展。这些项目包括:1、怎样促进教学的完美性;2、怎样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3、怎样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4、开展促进学术研究和教师创造性的活动;5、加强专业和服务活动;6、为教师提供特别的赞助项目。例如主席支助项目, 新教师导航项目以支持教师的学术研究等等。

该中心还为教师提供学习环境设计咨询, 购买和使用技术软件咨询, 教师课堂观摩, 版面设计服务, 一对一的教师咨询服务, 兼职教师支持, 教学和技术工作坊, 教、学和技术评估, 技术培训和支持等常规服务, 每周都有为教师开设的培训课堂, 教师可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与, 或直接到办公室咨询。

简而言之, 富乐敦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就是一个辅助教师发展的服务性专设机构, 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支持。国内高校也应该建立起专门的教师发展指导和服务机构。高校内教师发展平台的建立会因各高校的不同特点而各有所异, 但总体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树立服务意识, 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 (2) 认可和拥护教师的多角色地位。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学者、专家还是团体成员。 (3) 关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增长。 (4) 促进跨系、跨院的交流活动, 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能增强合作。 (5) 反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不同模式, 提供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支持项目。 (6) 开展减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孤立感的活动。 (7) 鼓励和支持教师了解新角色和责任, 并且进一步提高现有技能。 (8) 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与目标之间达成平衡。

总之, 高校为教师搭建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更能够推动高校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 因为高校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 而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是教师素质, 正如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秦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误区及对策[J].成人教育, 2009, (08) .

[2]俞立中.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9, (1) .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7

关键词:轮岗交流;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2

一、研究目的

武夷山市是个小城市,人口20多万,目前在校学生26615人,在职教师2400多人,其中体育教师80多人(有部分是兼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学校、学生的需要。在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更是缺少,几乎是一个乡镇一名专业体育教师,有的乡镇学校甚至连一名专业体育教师都没有,学校的体育课很难做到规范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常规不规范、运动能力水平低下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把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去,让部分相对薄弱的学校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的对象:调研对象为武夷山市全部参与体育教轮岗交流的40位体育教师和其中的200名学生

2. 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法;跟踪法;统计分析法。

3 .调查时间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高:在轮岗交流中,大部分教师都非常认真对待支教工作。我市的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能得以成功开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领导重视、政策待遇落实到位。局领导自提出要在全市开展此项活动后,始终予以关心与指导。学校领导给予的热情帮助也使支教教师感动不已,再加上家庭的支持,以至于参与轮岗交流的老师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支教生活中去。

2. 教师态度端正、积极性高:针对体育教轮岗交流情况,我们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谈等方法,得出95%的老师都对轮岗交流持赞同态度,愿意参加轮岗交流。

(1)参与轮岗交流的教师把这次交流活动看成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更是如此,每次教科研活动都积极参加,并作好记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当地学校搞好一切体育教学和研讨活动。正是这种孜孜好学的精神,使他们在支教一年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2)到市区交流学习的老师们同样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说市区学校的体育教师比较多,知识面广、业务精深,通过参与教学和教研等活动,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好学生的方法也更多了,一年来无论是在教学、运动训练和组织课余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这是在乡下学校几年也学不到的。

(3)在市区学校由于体育教师比较多,很多较年轻的教师从未独自组织过大型的体育运动会,轮岗交流也给了他们独自承担教学、训练的机会。总之,轮岗支教一年,大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理论联系实际:从调查问卷表中得知: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质等都不同,家长的观念也不同。在农村中小学,学生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不同,起点不同,师资水平差异又较大,导致后天接受的教育也就不同。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课题组是这样做的:

(1)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我市体育教师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和考试,提高自己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利用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合理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其次,建议学校图书馆增加体育期刊读物,专业书籍,报刊的种类和数量,扩大体育类音像资料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收藏量。

(2)场地、器材方面:在市政府重视和努力下,我市的乡镇学校,场地基本上是不存在问题的,总体办学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农村学校相对城里学校来说,场地是有了,但体育器材不够完善,或是数量不足。再加上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高,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上好、上足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但是,绝大部分优秀的教师在充分挖掘地方课程的同时还亲自动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简易的器材来增加体育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 教师轮岗交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的促进作用

(1)首先从教师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方面来看:参与交流的教师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多的锻炼机会。在教学方面通过在教学、训练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明确了,收获也就更大了,进步也就更快了。教学实践方面,一些从农村进城交流的教师,由于环境变了、学生数增加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了,运动能力也更强了,这就要求他们必须适应新学校、新环境的教学,满足城里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为此、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就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为体育教师们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缩小城乡的差距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压力产生动力:在轮岗交流中,由于乡镇学校的体育老师几乎都是兼职的,平时很少外出参加培训或观摩,因此,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少,“知识面”相对比较窄,这就要求参与交流的老师要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老师在压力面前更要努力提高各方面能力,用自己精湛的教学水平和运动技术感染学生,让他们佩服自己,从而更加喜爱体育,这样就能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让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榜样的力量是诱发学校群体成员模仿的关健之一:老师们反映自己的课经支教老师的点评后,真正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而参与这些教研活动是最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从农村学校来到市区学校的教师,他们牢牢把握时机,以朴实的品质、脚踏实地的态度勤奋工作,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都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总之,一年来,绝大多数轮岗教师都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他们既为新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从新的岗位中充分汲取营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大家深深地意识到:一线教师如果没有科研精神,没有上进心,就无法接触前沿教学理念,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

5. 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教学与运动训练:在调查中得知:一般学校每年一次校运会,极个别学校两年一次或一年两次,在我市好几所乡镇学校的运动会都是不正规的。支教老师(几乎都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到来,为当地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一年来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共进行了多次的课题研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公开课教学;说课、片段教学展示;送教下乡;参加福建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光盘制作大赛;观摩全国体育优质课;教学经验交流与探讨;听课、评课、议课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扬、共同探讨,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是我们以前从未想到和做到的。大家明白了只有做了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进步得更快。在课题总结交流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坦诚相待,针对自己在轮岗交流教学、运动训练和阳关体育活动开展时的经验和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全体课题组成员都觉得收获挺大的。

2. 建议:课题组成员由于要完成学校繁重的教学等工作,想静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确实比较难。建议各部门要关心体育教师的健康,减少他们的工作量。课题组成员虽擅长技能,但是对于做科研、写文章水平不够高,这是我们今后必须加强学习和提高的方面,也是许多体育教师需要努力的方面。由于体育教研能力的薄弱和现实生活压力,导致我们体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分析问题不透彻,针对性不强,逻辑性不够清晰,这样就不能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成果。我们体育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的身体负责,建议领导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骨干教师巡回讲学、送教下乡及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变“学校人”为“学区人”在全市开展市区教师片区内交流。在运动队训练方面,从“零”开始,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遵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训练,争取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从教师专业发展看轮岗 篇8

关键词:城乡教师轮岗;农村学前教育;有效对策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已经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容回避并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我国现阶段优质幼儿教师资源还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同一区域内师资水平还存在巨大差距。可以说,师资发展的不均衡是制约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度,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可行路径,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城乡教师轮岗的意义

城乡教师轮岗是指以城市示范园带动和帮助乡镇幼儿园,以城市优秀幼儿教师带动和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实现城乡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互补,促进城乡教师的共同发展,最终使城乡学前教育不断趋于均衡。

1.城乡教师轮岗有利于城乡教师配置失衡问题的解决

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特别是城乡幼儿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城市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合理,乡镇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年富力强的教师,现有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合理、有序、定期的轮岗,可以优化区域内幼儿园教师资源的配置,缩小幼儿园师资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差距。有利于解决当前学前教育师资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推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协调发展。

2.城乡教师轮岗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法国等都将“教师轮岗”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城乡教师轮岗,让区域内的幼儿教师流动起来,骨干优秀师资既能在城市示范园工作,也能轮到乡村幼儿园工作,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师资,激发城乡师资活力,均衡城乡师资力量,从教师资源上保证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区域内的学前教育水平。同时,通过缩小城市示范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差距,缓解当前“择园热”的问题,最终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3.城乡教师轮岗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城市幼儿园具有更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紧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乡镇幼儿园在环境资源等方面也具有其特色,教师轮岗后,把在原来幼儿园积累的工作经验带入新幼儿园,把现有幼儿园的优势融入到自己新的工作之中去,两者相互融合,经验优势叠加,促进了其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新的环境会促使教师尽快进行自我调整,学习、适应新的环境,激发教师更大的热情,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解决幼儿教师在相似环境面对相似群体进行重复教学时所产生的疲劳感。对个人专业上的提升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城乡教师轮岗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不完善,缺乏配套机制

现行城乡教师轮岗的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配套的选拔机制、管理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轮岗教师的产生没有统一的选拔机制,既有自愿参加的也有幼儿园硬性安排的,因为评职称、离家近、图清闲、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历等种种原因。从管理机制上看,轮岗教师的管理缺乏明确的划分,派出单位在管理上力不能及;接受单位顾虑人事管理权的问题,只是流于表面;轮岗教师的工作更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评价机制上,较为单一和模糊,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的主体是领导,缺乏规范性,教师轮岗政策对轮岗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职责和相关考核等都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城市幼儿园教师对乡镇教师及乡镇学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从激励机制上看,轮岗教师并没有任何物质激励,虽然在相关文件中规定,轮岗教师在评优评职称优先,但政策不够稳定,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降低了城乡教师轮岗的实效。特别是幼儿园大部分都是非在编教师,现有的激励机制并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认识不足,消极对待

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教育行政部门对部分幼儿园的影响力有限,教育部门在推行城乡幼儿园教师轮岗政策时“雷声大雨点小”,力度并不大。部分幼儿园在执行相关政策时走样,如政策规定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参与轮岗,但部分幼儿园为保证本园的教育质量,却选派一些各方面并不突出甚至比较弱的教师。教育部门对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宣传力度不大,部分幼儿园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对城乡教师轮岗工作认识不足,缺乏教育发展的大局意识,只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主动性不强,对教师轮岗持消极态度。

3.工作环境改变,不适应问题突出

城乡轮岗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不适应新的教育对象,城市、乡镇幼儿园的孩子在个体素质、能力水平、行为习惯、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轮岗教师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其次是心理状态的不适应,绝大多数教师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从乡镇幼儿园轮岗到城市的教师,主要的心理压力则是担心达不到城市幼儿园的要求。还有一个共同的压力是来自家庭的负担。最后是生活的不适应,参与城乡教师轮岗必然会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上班距离远了,每天辛苦奔波还要支付交通费用,如果住校,又无法照顾家庭。

三、城乡教师交流实效提升的对策

1.稳定政策,健全配套机制

各区域在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时,要充分征求幼儿园、教师等的意见,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及具体措施。选择试点,及时总结,逐步推进,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1)严格选拔机制。确保从城市到乡镇参与轮岗的幼儿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职业责任感,愿意到乡镇幼儿园工作学习,立志为乡镇学前教育发展作出贡献。

(2)丰富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是提高轮岗实效的重要因素,依据幼儿园实际的特点及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奖励机制,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保障轮岗教师的合理权益,提高积极性。

(3)探索工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轮岗教师的作用,应探索轮岗教师从事什么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城乡轮岗的实效。城市优秀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培养学生,还肩负培养更多优秀教师的责任,充分发挥辐射带头作用。

(4)完善评价机制。从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评价内容涉及上课、教研、听课、讲座、指导等各个方面。

2.加大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行城乡教师轮岗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幼儿教师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实行城乡教师轮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这项工作,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3.因地制宜,实行个性化流动方式

教育受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差异,城乡教师轮岗也要因地而异,相关部门应科学分析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轮岗年限、时间、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合理安排,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有效发展。

4.城乡捆绑制,城乡幼儿园教师轮岗的有效方法

当前,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非在编教师,流动性较强,主要是农村教师向城市幼儿园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教师个体的调控性不强。因此,可将任务施加给幼儿园,采用城市幼儿园与就近区域农村幼儿园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个领导班子、联体考核的方式,充分调动城市幼儿园的优质资源,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宜江.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实施中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安徽省A县的调研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8).

[2]张雷.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模式探析以山东省部分市地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上一篇:污染环境的因素下一篇:九月开学季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