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2024-11-08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精选7篇)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1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卡逊、怀特环境思想的`阐述,揭示出各思想流派对生态危机产生的各自见解,目的是促使我们对当代的生态危机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作 者:赵亚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2208 期 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BEIJING DIANLI GAODENG ZHUANKE XUEXIAO XUEBAO 年,卷(期):, 27(1) 分类号:X1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危机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2

关键词:风险,信用,监管,储蓄率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简介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帷幕。6月份,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 危机进一步深化。8月份, 为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 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次贷危机造成全球性影响。

二、次贷危机产生原因几种观点

2.1、次级贷款本身存在的缺点:

次级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等级低、收入不高、负债较重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率一般高出优惠利率2%-3%, 属于短期低息、长期高息的贷款品种。有人认为, 次级贷款的这种特点也决定了它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风险, 主要体现在:首先, 由于它的贷款对象是信用记录较差和无法出具收入证明的借款人, 使贷款机构在还款第一来源和第二来源的认定问题上混淆立场。其次, 在贷款的担保设定上, 不重视借款人的信用而只考虑了将所购房屋作为抵押。最后, 被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蒙蔽了双眼, 房产看似是最安全的抵押, 而实质上它是将贷款收益建立在房价继续上涨的基础上, 忽视了市场波动性。

2.2、次级贷款的扩张及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2001年, 美国网络新经济泡沫破灭, 并在同年遭遇“9·11”事件的冲击, 经济严重受挫并走向衰退。为使美国的经济忙复苏, 美国政府开始实行降息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 欧洲为了刺激欧元的增长, 日本为走出经济泥潭, 均开始实行降息的政策, 这就使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严重过剩, 在资金充实和资本流动成本低的条件下, 全球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 美国的房地产一度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不断上涨的房价刺激了美国人对住房的投资, 次级贷款者疯狂地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高的缝隙, 囤积房源。获利的房贷机构不断降低放贷标准, 从而刺激了盲目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的循环, 美国房地产泡沫逐渐膨胀, 次级房贷也迅速扩张。由于各主要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 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趋势中发展近6年多时间。然而随着2006年房价升值速度放缓, 借款人利用房价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 一些次级房贷迅速恶化。在此之前的2004年6月, 美国已经开始进行升息阶段。到2007年, 利率的上升和房价持续下降使房贷市场上借款的还贷压力不断增大, 正处于还贷中后期的借款人由于无法承受利率提高的巨大负担, 只能选择违约, 进而引起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

大多数人认为2001-2006年的升息以及2006年后开始的利率提高和房价下跌是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做了反驳。首先, “楼价的下跌是引起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欠佳。因为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的住房价格指数说明, 2006年以后美国的房价没有下跌而只是增速减慢。从理论上讲, 市场对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其次, “利率上涨”这一说法也是缺乏依据的。美国抵押贷款机构使用的是抵押贷款利率, 有自身特殊的运行轨迹。通过收集美国10年期可转换抵押贷款的利率并进行分析得出, 尽管2005年以后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有一定的回升, 但不足以造成抵押贷款市场的剧烈动荡。

2.3、现代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扩散:

资产证券化, 即以打包后的贷款抵押资产为标的物发行债券向投资者出售, 它一方面促进了贷款机构将流动性较低的贷款资产以现金流的形式回收, 另一方面, 使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在次级贷款的发展过程中, 资产证券化切实起到了延长资金链的作用, 其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得利润。表面上看, 资产证券化在每个环节都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然而实质上却是在金融市场整体上扩大了风险, 一旦后一个环节出现亏损, 就会引起前环节一连串的亏损甚至破产。尤其是以次级房贷为标的物的次级债券, 过长的链条已经使虚拟经济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 一旦房贷按揭户出现违约不能还款, 危机就产生了。

在上述基础上, 多数人认为次贷危机是资产证券化的直接产物, 然而也有人认为, 次贷危机并不是资产证券化的必然结果, 而是一些贷款机构错误地使用了资产证券化。比如, 在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披露信息;其次, 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只是凭着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最后,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证券化的监管流于形式。造成次贷危机的根源是次贷内在的高信用风险, 即使这些次贷不证券化, 它也会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并带来严重损失, 只是那里的危机表现形式是贷款机构巨额的不良资产。

2.4、信用评级机构对次贷产品的过高评级:

在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离, 使投资者在投资时只能依靠资产评级机构对金融资产做出的评级进行判断。如果对于次级贷款机构资产证券化的次级债产品, 穆迪或标普给予了较低评级, 那么要求有稳定收益率的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美国大型投资机构根本就会涉足对其投资。但是如果这些产品经过投资银行的“提炼”与包装后使穆迪、标普动摇了, 比如20世纪末新兴的结构金融产品——抵押债务权益 (CDO) 。在CDO中, 通过一种按照风险进行分层的过程之后, 高风险的次贷就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买家了。出于多方面考虑, 穆迪和标普最终给予了这些产品高评级。这样, 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 这也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的根本原因。

2.5、美国政府对房贷市场一定程度的放松监管:

有些人认为, 次贷危机的产生与美国对房贷市场一定程度的放松监管有联系。如前所述, 在2001年美联储不断的降息政策后, 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美国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重要支撑, 因此美国当局宏观过于注重支持经济增长、忽视次贷风险的政策导向, 金融监管机构对房地产金融业采取了短期内支持和纵容的态度, 房贷机构或审查不严或降低房贷门槛向大量还贷能力差的人群提供房贷, 最终形成了房贷泡沫。

三、现实思考

笔者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低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种子。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 它的经济以其自由化的特点换来了高速的发展, 因此美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很超前。数据显示,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从1980年开始不断下滑, 到2005、2006年,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连续两年出现负值。低储蓄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美国人生活的高消费水平, 使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不断下降, 二是美国人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各种投资。没有足够多的储蓄, 使金融体系在预防由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缓冲不确定性的冲击方面存在缺陷, 以至此次危机中的贷款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能力抵御哪怕是非常温和的风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之所以利率提高和房价下降会引起次贷危机, 是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为基础的。

其次, 美国房贷市场次级贷款的周期性。最近几年为了吸引民众进行房贷, 美国住房抵押机构通常采用调息抵押的贷款形式, 即利率在贷款初期是固定的, 通常低于定息抵押利率1-3个百分点;后期利率则相应调高。根据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Fitch Ratings) 的研究, 次级债违约一般发生在债务期的第7个月, 在28-42个月达到高峰, 随后下降, 在120个月大约结束。如果此研究正确, 就可以解释此次危机的发生。因为2001-2006年是美国联邦政府的降息时期, 也是美国房贷市场开始膨胀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尤其是2004年开始, 美国民众的次级房贷数量迅速增加, 根据惠誉的研究, 2007年正好是次贷风险发生的时间 (与此次危机相符, ) 并且在2008年会有好转。因此笔者认为次级债本身的性质与危机的发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蔓延全世界的金融海啸,重创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未来发展。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便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了科学深刻的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从1825年开始,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旨在探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

1.辩证的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都具有物质性。2007年以来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商和投资银行一味追求资金的杠杆化,忽视了实际的潜在危险,没有坚持世界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从而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的投机活动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这样的意识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2.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是处在一个直接或间接的系统之内,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或制约。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递,由美国向全世界的扩散,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科学论断。

(2)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美国房地产业在过去飞速发展,然而不切实际的炒房必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破灭,过去值钱的东西现在一文不值,这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

(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动力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007年以来的金融风暴是由内因和外因引起的。内因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持续多年的泡沫;外因是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迫使美元贬值,美国经济开始滑坡。

(4)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观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内部不能调和的主要矛盾,因此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发生经济危机。

(5)量变质变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应掌握适度原则。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次贷危机是超前消费,人们过度膨胀的消费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次贷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经济危机。

二、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致力于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的趋势,并从中寻找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和根本途径。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原因:

1.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前全球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无疑。

2.根本原因:生产过剩。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这个根本原因引起的。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社会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经济危机有力地表明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奉行新自由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使得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这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使之慢慢脱离实体经济。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虚拟经济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一旦背离了实体经济,就会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掏空资金,经济泡沫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泡沫破灭后,就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以上是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原因的一些探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当前的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也是一次严峻挑战,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找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途径。同时,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应对措施得当,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就会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邵传林,张存刚.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

[2]何秉孟.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刻背景和制度根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4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不止于此,而以上所提到的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防治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点,因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我们还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科学发展观,明确其基本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贯彻与落实,我们要在其指导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还有利于我们防污治污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把科技成果运用到生态环境保护上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国民环保意识薄弱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在这一方面多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增强国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完善法制、加强监管等方式来督促人们的行为。个人则需要将思想意识落实到行为活动,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将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们一部分领导人已经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计划,如倡导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填海造陆、海水淡化,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个人认为政府应将这些政策方针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形成硬性要求,针对各地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任务分配,并按时进行成果验收,未完成任务指标的地区政府,应给与适当的惩罚。

等等。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5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MBS,CDO,政府监管

所谓次级债 (Subordinated Debt OF Mezzanine Debt) , 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言, 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 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之后, 才能将剩余资金用来偿还此类次级债务, 也就是说其享有对公司资本的第二追索权。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 产生了,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由此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风险就由房地产金融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 以致贷款利率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疲软从而引发危机。

(一)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产生

在市场繁荣时期, 房地产金融机构手中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这种资产具有收益率较高、安全性较强等特点, 但是缺乏流动性。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 房地产金融机构有强烈的动机将手中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 从而获得资金进行下一轮贷款,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是应运而生。

自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于1970年首次发行MBS以来, 该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瑞士联合银行 (UBS) 的资料, 2007年上半年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规模约为17万亿美元, 其中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 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达到约6万亿美元。在这6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中, 大约14%属于次级债券。

(二) 抵押贷款证券收益和风险的转移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那么与该MBS相关的抵押贷款资产池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手给投资者, 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再承担任何相关风险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MBS——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

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问世以来, CDO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07年上半年全球和美国CDO市场的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也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在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汤姆森金融调查公司Thomson financial资料整理得出

(三) 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

房市的低迷、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增加了次级债贷款人还本付息的压力, 许多贷款者由于收入有限, 无力偿还贷款, 延缓支付等违约现象日益增多, 同时贷款人较差的信用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伴随着在2004~2005年新增次级抵押贷款的合同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 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 他们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下很难获得新的抵押贷款, 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 于是只有违约一条路可走, 由此导致以次级债为代表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

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之后, 金融体系的动荡均接近甚至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程度。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却谨慎地表示, 此次次贷危机有可能演变为“第四代金融危机”。因此,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及至全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级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全国建造协会住宅市场指数一直呈下滑走势,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现象加速恶化。

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在2007年上半年大量裁员。全美最大的私人抵押贷款机构第一马格纳斯金融集团, 关闭了全国300多间办事处, 并解雇了99%的雇员, 大约有6000人, 现在公司剩余的员工数量只有大约60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融资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员工。

(二)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也日益显现。受美国股市暴跌的影响, 欧洲和亚太地区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时, 由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日前分别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以缓解流性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欧洲央行宣布向区内银行提供了948亿欧元的应急贷款, 之后, 日本央行也向金融系统注入1万亿日元。另一方面, 全球许多金融机构也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风暴。英国汇丰控股表示其美国按揭贷款业务存在问题, 为此新增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损失;苏格兰皇家银行股票大跌;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

(三)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根据外电披露, 我国外汇储备中, 涉及美国按揭贷款证券总量大约有1300亿~1600亿, 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层次优质贷款, 第二、第三层次占比应当很少。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当中, 除中行和建行略受影响之外, 其余银行几乎不持有次级债。因此目前看来, 受损最突出的可能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房贷类资产, 损失的具体数额取决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发展。如果问题严重, 估计未来3年损失在100亿~120亿美元之间。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 估计大约有不少于3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我国。如果次级债问题严重, 不排除这些热钱回撤欧美的可能。一旦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造成全球机构投资者被迫调整其资产组合, 那么可能造成外国短期资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量流出或流入, 而这可能挤破或放大中国当前的资产价格泡沫。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启示

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有效的资本管制, 中国金融机构刚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采取的投资战略还相对审慎, 到目前为止,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是, 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 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

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 但是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 而房价持续下滑, 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如果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挫, 导致房地产贷款违约率上升到10%, 那么就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体系将出现3070亿的不良贷款, 这一数量也就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重回二位数之上。

(二) 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次级债的公开发行需要信用建设较为完善、市场透明度较高、信息披露规范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信用发展的滞后使得信用体系缺失, 市场缺乏透明度, 信息披露也不规范。如采用私募方式发行次级债, 单纯依赖缺乏市场基础的行政性监管, 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做好次级债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银行次级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正确揭露其风险。

(三) 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从国家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看, 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 到2003年9月底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12000亿, 使得各个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证券化作为一个突破点。由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缓慢, 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 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 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发行抵押贷款债券, 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 并减少风险。

(四)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应时刻监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聚集情况, 在危机爆发前向放贷者和投资者发出警告, 减少或停止新的危险住房抵押贷款。在市场危机爆发初期, 政府应该挺身而出, 坚定市场信心, 防止市场过度反应, 导致危机扩散到金融市场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稳定借贷者, 减少其被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收回房屋资产以降低收回的速度, 保障房价稳定, 也保证社会稳定, 防止危机扩散到社会及政治领域。政府应该组织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担负起社会责任, 购买风险资产, 最好能够成立像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等类似的政府支持公司, 长期存在于市场上以平衡和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时晓虹, 王婧.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6) :105-106.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9) .

[3]张明.风险的转移:抵押贷款证券化——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系列之二[N].上海证券报, 2007-08-24.

[4]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 2007 (9) .

[5]何翔.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分析[J].渤海证券, 2007 (8) .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6

[关键词]信任;危机;分析;解除

信任危机作为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是一个伦理学术语,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具体说来,它是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重任的现象。

一、高中学生对教师信任危机的成因探析

(一)从教师方面看:观念滞后,师德滑坡,知识匮乏

新时期,对于“教师”一词的解读有了新的含义:教师不是教学上的统治者,以往学生一味依赖教师的局面因为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而转变。但一些教师仍没有彻底的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推崇封建时代的师道尊严,致使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出现不平等, 一切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情感、动机、尊严、自信等人格价值的需要, 因而造成师生信任度降低。

(二)从学生方面看:分辨能力低,认识偏颇

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是广泛的。从个体到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的思想、高犯罪率都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严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二、解除高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一)从教师方面讲

1.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更好更快地解除中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2.坚持终生学习,跟上时代节拍

终生学习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生活、工作的快节奏使人们始终处于一个因已有的知识很快老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挑战环境之中,因此教师要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让学生敬佩信任的现代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才能和新时代的学生的思想接轨。

3.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能力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进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最难的是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进行素质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转变那些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陈旧思想和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二)从社会和家庭方面讲

1.制度约束——直面问题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多项政策加强师德建设,重点化解教师信任危机。2013年底教育部出台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不但要划定师德“红线”,还要实施教师资格“五年一注册”,凡此种种,都是为了遏制极少数教师的师德堕落,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学水平,引导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

2.人性关怀——另辟蹊径

化解教师信任危机重在约束,而化解职业危机重在解放,尤须教育部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3.第一环境——循循善诱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是教育的第一环境。产生师生信任危机,父母不无责任;破解师生信任危机,家庭责无旁贷。

初探生态危机产生原因 篇7

1 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 学术界对旅行社危机管理的研究多侧重于整个企业的经营行为, 通常使用“旅行社经营管理危机”或“旅行社危机”, 而不使用“旅行社旅游危机”的概念, 本文研究对象特指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危机, 故称为“旅行社旅游危机”。目前学者尚未对“旅行社旅游危机”进行过界定。本文中的旅行社旅游危机是指发生在旅游活动中, 由于旅行社外部环境或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 使旅游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影响和阻碍旅游计划活动实施展开, 最终影响和威胁旅行社经营和生存的事件和状态。

2 产生原因分析

2.1 旅行社内部条件因素

2.1.1 旅行社员工的危机意识缺乏, 应对能力低

首先, 领导者的旅游危机管理理念缺失。旅行社领导者和管理团队的素质直接影响旅游危机的防范与应对能力。具体表现在危机前没有防范措施, 例如在旅游线路设计和安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线路和景点的安全性与潜在事故;危机中缺乏合理的救援行动;危机后缺乏恢复管理等。

其次, 导游 (领队) 人员的素质影响旅游危机的产生与应对。在防范方面, 导游 (领队) 如果不警惕危险源并向旅游者做出警示, 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在应对方面, 危机发生时, 导游 (领队) 的言行直接代表旅行社的态度, 其对旅游危机处理不当可能产生很多纠纷, 导游 (领队) 处理危机的能力直接影响危机处理的结果。

2.1.2 旅游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或缺失

首先, 缺乏旅游危机管理制度。实践中, 危机管理常常被旅行社忽视。目前中国旅行社产业小旅行社占绝大多数, 大部分旅行社仍为传统的独资企业。本文选择了三家大型旅行社和十家小旅行社进行访谈后发现, 受访的旅行社中有九家小型旅行社没有建立应急预案,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其次, 缺乏良好的旅游危机沟通机制和应急机制。旅行社沟通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乏使得旅行社处于封闭状态, 对内不了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外不了解环境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建议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决策制定, 加大了旅游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在旅游危机状态下, 需要旅行社作出及时反应, 采取一系列措施, 消除旅游危机的影响。旅行社对应急机制的缺乏影响旅游危机的应对和危机升级的可能性。

2.1.3 非正规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高风险

中国旅行社业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后,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旅行社业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定位不明确, 导致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为了争夺旅游消费者市场出现低团费、零团费、负团费等低价恶性竞争现象, 导致接待旅行社通过降低服务质量、安排低档次接待设施、雇佣非专业司机、强制游客购物、不购买保险等方式来赚取利润, 因而这种非正规的经营模式必然导致旅游者个人安全风险的增加。

2.2 旅行社外部环境因素

2.2.1 极端天气等自然因素发生频率高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 同时强度有所增强。2007年以来, 全球极端天气发生频率高, 中国极端天气出现次数多, 造成的危害大, 这些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各种灾害, 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威胁旅游者的生命安全, 是产生旅游危机的主要原因。上述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是旅行社在经营中难于控制的。

2.2.2 旅行社对外部旅游供应商的行为缺乏可控性

如表1所示, 国家旅游局的投诉统计显示, 2008~2009年旅行社被投诉问题中, 非旅行社责任所占比例最大, 均在48%以上, 旅行社对这些非旅行社责任引起的问题的可控性弱, 导致旅游危机。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2009年全国旅游投诉情况通报》。

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各个不同的行业, “六要素”中某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导致对旅游者服务质量的降低和损害, 旅行社必须先行赔偿, 然后再向旅游供应商进行追偿。然而, 目前某些部门和行业诸如民航、铁路部门的垄断情况依然存在, 使得旅行社与民航、铁路部门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当这些部门出现违约行为时, 旅行社只能独自承担本来应当由其他部门承担的赔偿责任, 无形中加重了经营困难和风险。

2.3 我国消费者旅游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 多起旅游者意外伤亡事件及遇险事件, 均与旅游者个人的旅游安全意识淡薄密切相关。虽然旅行社在旅游安全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但旅游者必要的安全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

3 对策分析

3.1 对内策略

3.1.1 加强企业自身市场定位, 改变非正规的经营模式

国外旅行社业早已形成了大旅行社设计线路、小旅行社做代理商的批发零售模式, 与国外相比, 我国旅行社业尚未形成垂直分工体系, 旅行社定位不明确, 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 只能利用低价竞争来吸引眼球。旅行社的这种经营模式间接助长了低价游的趋势, 而低价游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 从而加大旅游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因此, 从长远发展来看, 重新确定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明确企业的业务范围, 改变目前旅行社的经营模式有利于旅行社的可持续发展, 减少旅游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3.1.2 规范旅游危机管理流程, 科学应对旅游危机

旅游危机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度化管理, 将企业的人、财、物与产、供、销有机结合起来, 预防和消除各种危机。旅行社要在危机管理理念下, 规范管理流程, 从而科学地应对旅游危机。首先, 旅游危机前要进行预防与识别, 包括建立和完善旅游危机管理机制;建立旅游危机管理团队, 提高企业及员工的旅游危机应对能力;成立应急中心;完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预警与识别体系。其次, 旅游危机中要进行应对与控制,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启动应急中心和应变计划;联合外部旅游供应商实施危机自救行动;联系受影响的旅游者及家属, 设置接待中心, 对受害旅游者进行妥善安置;联系当地政府应急工作机构请求支援, 借助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度难关;联系媒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传播, 及时解除相关利益方的疑虑。最后, 旅游危机后要进行总结与恢复, 旅行社应对旅游危机中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 总结不足与经验, 加强日后旅游危机的应对。同时, 为了减小旅游危机对旅行社的消极影响, 旅行社还应刺激市场需求, 进行恢复管理。

3.2 对外策略

3.2.1 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险种

旅游保险是转嫁企业经营风险与旅游危机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都告诫旅游者出游前购买旅游保险。旅行社要想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具有一定的防范危机与风险意识以及抗风险的能力, 因此, 旅行社应重视旅游危机中的保险作用, 将可能对旅行社或旅游者带来威胁的风险或者危机纳入到保险范畴以平抑风险。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作用, 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开发新的旅游保险险种, 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 要引导旅游者的旅游保险意识, 推荐旅游者购买旅游意外保险、旅游救援保险以及旅游特种保险等。

3.2.2 选择优质旅游供应商, 加强对旅游产品要素的安全评估

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组织者和采购者, 由于旅行社对旅游供应商的旅游产品质量和经营行为难于控制, 因此在旅游供应商的选择上存在潜在的风险。如何提高旅行社对旅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的控制能力, 成为旅行社防范风险的驱动因素。因此, 旅行社通过对旅游供应商的细分、评价, 对细分供应商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供应商关系策略, 加强与优等供应商的长期合作, 促进对旅游产品要素的安全评估,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经营风险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3.2.3 加强外部合同管理

旅行社日常合同管理有两类:一是与旅游者签订的旅游合同, 二是与旅游供应商签订的合同。合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规定旅行社与旅游者、旅行社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权利义务, 体现旅游活动中各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能够减少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二是合同成为处理旅游纠纷的依据。因此, 通过签订合理、有效的合同, 理顺与旅游者、旅游供应商的关系, 减少旅行社经营中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参考文献

[1]谷慧敏.旅游危机管理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

[2]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J].西北大学, 2004.

[3]邓冰, 吴必虎, 蔡利平.国内外旅游业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 2004, 18 (1) :1~8.

上一篇:教师师德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十九大习主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