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活动

2024-10-18

新形势活动(精选8篇)

新形势活动 篇1

竹山县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新形势、新作风、新形象”大讨论活动工作总结

在县“新形势、新作风、新形象”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和部署下,我办于2011年12月中旬起深入开展了“新形势、新作风、新形象”大讨论活动,活动紧密联系实际,围绕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招投标监管和服务水平两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现将整个大讨论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1.高度重视,广泛动员。我们在大讨论活动动员阶段,力求体现一个“早”字,做到早部署、早贯彻。接到文件后,我办立即召开全体会议,传达了县委关于“三新”大讨论活动的主要精神,并成立了以局长吴庆刚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大讨论各个阶段的工作。

2.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办迅速行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任务。为创新学习形式,我办不仅对集中学习的内容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而且对个人自学的内容也做了详细规定,列出时间表。

总的来说,通过大讨论活动,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思想认识上为第二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联系实际,查摆问题

我办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查摆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完成了查摆问题阶段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1.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党组率先学习了查摆问题阶段的相关文件并进行了讨论,对查摆问题阶段的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我办领导和督导组及时进行督导检查。对在检查中反应的问题及时研究和拿出初步处理方案。在查摆问题阶段,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广泛谈心,带头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带头作用,确保了查摆问题阶段的稳步推进。

2.将问题集中整理,按职责划分责任。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领导小组向责任部门下达了整改意见。

三、对症下药,制定措施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关键是对症下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彻底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在整改制定措施时,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按轻重缓急制定整改措施,重点推进,力争尽快见到实效;二是量化细化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解决职工、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三是对于有关我办发展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

四、活动成效

1.进一步实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办上下进一步加深了对此次活动内涵及精神实质的认识和理解,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树立了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2.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上的战略目标。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

我们进一步找准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和招投标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新形式、新作风、新形象”的发展主题,3.进一步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由于受外界对招投标不理解的影响,中心的整体形象和发展遇到了不少阻碍。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矛盾,搞好服务,进一步增强信心,通过活动增强了干部职工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新形式、新作风、新形象”大讨论实践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集聚了力量。

五、继续巩固活动成效

通过“新形式、新作风、新形象”大讨论活动,我办受益匪浅,不仅找出了我办在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而且通过搬出障碍发现了新问题,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确实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得到全新的洗涤,净化了工作环境,升华了工作作风。

我们虽然按照上级要求有步骤地完成了活动三个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办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巩固成果和继续学习长久开展下去,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勇于挖掘问题,追究问题、解决问题,对现有规章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订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新形势活动 篇2

一、把握美术教育新型目标

美术教育新型目标: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二是人的目标。学习了新纲要, 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明显区别:旧《纲要》中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能技巧的提高为准绳的, 而新《纲要》淡化了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 把幼儿的个性、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等非美术技能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 由于美术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学效果的可视性、外显性特征, 使教师很容易把握住美术教育的知识技能目标, 而幼儿的能力目标却很容易被教师轻视甚至忽略。例如:在泥工课《我爱吃的水果》中, 我们先从知识技能目标入手, 要求幼儿掌握团圆、搓长、压扁、镶嵌等基本技能;在情绪情感方面, 制定为在制作中体验制作的快乐,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使幼儿做出各具特色的物品。老师在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实物和各种水果的图片, 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 为幼儿的制作提供认知的基础。其次, 技能的支持是潜能的有力支架。在美术活动目标的安排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安排一系列活动, 从而实现非技能性目标的培养。如在“石头画”中, 幼儿用合理组合色彩创造性地涂鸦在石头上, 用对比色和渐进色、色块和线条的装饰, 将两种颜色交替展现, 这为完成目标奠定了有力的色彩基础, 将更多的思维表现在多元的创作中。

二、积累美术教育创作资源

新《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 幼儿的生活越丰富, 创作的素材资源就越来越多。

1. 外出采风、环境熏染, 观察中积累审美体验。

教师应多引领家长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 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 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 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 积累绘画的素材。教师可先让幼儿通过观察,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积累了感性的教育创作资源。

2. 运用图形进行创意训练积蓄创作资源。

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图形创意训练, 提高感知图形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幼儿常常会限制在看教师的范例画进行绘画, 因此在学习画任意动物形态时, 都会出现统一方向、统一动态的画面, 幼儿的思维被限制, 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然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只有对形、意进行充分的想象, 将自己的创意用艺术的造型表现出来, 通过形状上的变形, 大胆地绘画, 才能有所突破, 发掘潜能。

三、开发美术教育多方潜能

美术活动的选材可谓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如故事画、图案画, 还有小制作、泥塑、撕纸、剪纸以及写生、欣赏等, 这其中就蕴含着诸多非美术技能性目标。首先, 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形式, 就足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再如写生可以让幼儿亲近大自然, 用画笔去描绘美丽的景色, 感受喜悦的心情;意愿画、故事画, 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思维发展;纸工、泥工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美术欣赏可以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可见, 幼儿的多种潜能都能通过美术活动得以很好的开发。我们的幼儿美术活动“教师顺着孩子引, 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纸袋变变变》活动中, 利用各种各样的包装袋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作品, 让幼儿对纸袋动物头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然后, 让孩子们分组带上不同的头套轮流玩玩、看看、想想、说说, 讨论发现制作所用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 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 我把孩子们讲述的制作过程以操作步骤示意图记录下来, 并当场操作尝试, 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 完成作品, 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整个活动中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 又让幼儿进行了交流和锻炼, 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四、赋予美术教育个性展示

新课改形势下的活动体验式教学 篇3

【关键词】 活动体验 学生主体 活动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课堂中保持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对文本的教学,就不能以先前我们所习惯的一套教学思路去解读分析,就应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来体验文本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因为活动体验式学习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文本的教学实施过程落实在具体的活动方式上,借助活动方式,实现体验价值,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方式发现这种活动能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缩短了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此本人仅就教学中用到的一些具体活动方式简单做一些介绍。

1.讨论活动:讨论是高中语文课最常用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之一,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例如笔者在讲授《雷雨》一文时,设置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到书中找相应的情节甚至细节进行辩论,使学生从讨论中真正认识周朴园的真面目,进而了解作者的高超的写作技巧。讲授《巴黎圣母院》一文我只要求学生从文本中、电影中甚至原著中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在学生的讨论中,就人性的复苏,人性的美丑对立统一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讨论出来,收到了预期效果。

2.角色扮演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心理与角色的心理产生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我班学生先是依照课本老老实实地排演了“完璧归赵”一节,但觉得不过瘾,接下来又自己排了“负荆请罪”一节,好家伙!真让我吃惊,不仅有无厘头的开篇语,结尾部分更是像电影一样把所有工作人员的名字都打在屏幕上,甚至还用课件形式给话剧做了背景,惟妙惟肖的语言,非常符合人物身份,改编的部分更是夸张搞笑,连窃听器的都用到古代去了,还有和平奖颁奖典礼,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原创力和想象力。这一活动形式让教材“活”起来,也让学生“动”了起来,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游戏活动:新课程既讲究人文性,也讲求工具性,而工具性就要求学生能积累相关的基础知识,可学生连生字词都不愿意自己积累,还想着要老师教授,我就用一个游戏的方法,让他们全员参与。首先我要求他们平时认真看书,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圈画出来,一个专题下来,我要求他们每人出一张关于基础知识题的考卷,内容很少但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收集进去,然后小组互考,看哪一组对的最多,虽然一个全对的也没有过,但这种积累的习惯已经逐步养成。

4.分组竞赛活动:平时上课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小组竞赛的方法。首先我让每组确立一个组长,有了组长,全组就有了主心骨,有什么需要分工合作的工作一律由组长负责分配。上课遇到问题讨论,组长首先抢答,组员在组长的感召下也纷纷作答,效果明显。如果遇到话剧排演这样的大事,则由组长进行合理分工,一般情况下处理都很出色,而且基本做到人人有活干。

5.展示活动:展示,既是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是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途径。这类活动特别适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掘学生认知潜能等训练目标。乡镇上来的学生一般羞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个问题,我安排了课前演讲,不允许带资料。开始他们意见很大,后来就很自然了,再加上同学们适时地鼓励,他们更自信了。另外我还安排了板报展示,作业展示,作文展示,甚至有一次把学生周记里有哲理的话用语录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对学生启发很大。

6.头脑风暴活动:设计一系列“头脑风暴”活动,如训练学生作文的发散思维,先提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很快地说出与之有关的一切想法,不管对与错,不管成熟与否,不管可行不可行,不管好笑不好笑,你一言我一语,尽量地想,尽量地说,时间一到就结束,我也不加评价。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评析,去寻找有用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活动方式还很多,我也难以说尽,但只要我们认真探索,就能找到适合的活动方式,在构成自主学习交往的活动中,在师生和谐的合作中,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现、发展、创新,使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得到提升。

新形势活动 篇4

http://www.jy365.net

认真开展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上)

李良栋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课程名称:

认真开展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上)[收藏] 课件分类:

党史党建

学 分:

时 长:1:00

课程教師:

李良栋

本课程是《认真开展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系列课程的上半部分,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李良栋主讲,围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的话题,重点解读了以下两个问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群众路线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课程前言

同志们好,下面我想主要围绕着怎样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最主要的历史贡献,一个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充分地表达了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决心;第二个重要的贡献,它选举出了新一代的中央领导集体,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承前启后,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全面地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奋斗目标、具体任务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建设的五位一体。为了实现这“五位一体”,关键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所以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最后一个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立足于新的历史实际,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建设好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历史工程作出了规划和部署。

十八大工作报告在论及党的建设的时候正确地指出或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党的十八大正式这样来提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出在新形势下、在适当的时机要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群众路线教育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在众多繁重任务本来压肩的条件下提出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呢?它是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现在我先讲一下第一个部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能够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或在第一部分里边,我想突出强调的第一个问题,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有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指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政治法宝。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这三大重要的政治法宝,形成了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如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依靠人民的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求的群众路线。在这其中,群众路线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群众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不善空谈等等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分之间是互为联系、互为促进的,而且彼此之间又不能简单地隔离和分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呢?它是有着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的。

从理论上看,工人阶级的政党在自身建设中如何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般的联系,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政党、封建主义政党的一个明显的区别、一个重要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利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利益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不断地要求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更同时又客观地要求政治上层建筑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所以,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来不否认精英人物或英雄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作用。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精英人物、英雄人物在推进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确实起到过非常独特的作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创造历史真正的主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精英人物、英雄人物,只有他们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才能够在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人类社会长河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英人物、英雄人物同时又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它只不过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一致意志,所以它才能够和人民群众一道把历史不断推向进步。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力的这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之所以战胜任何艰难困苦,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的联系当做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自己优良作风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中来,又一切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相结合的客观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中创造出了在这一条群众路线,它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中国是一个2000多年之久的漫长、悠久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封建统治阶级,皇帝和他的一个庞大的皇室家族。

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与西方的封建社会历史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农业社会、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农耕生产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祖先发育于黄河两岸,生长在黄土高原,在战胜自然,谋取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从家庭、血缘关系,最后发展到家国一致的封建天下,它始终是强调着一种注意整体,依靠整体的力量来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这样一种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发展下来的。

在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中,封建主义的糟粕确实有很多,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的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比较浓烈的人治思想、专制思想,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不健康、非文明的这一套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当然应该吸收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中确实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些特有的特定相适应,形成了一些直到今天也具有人类文明成果的,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那一部分思想文化。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和今天马克思主义讲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存在着一定差别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

唐太宗的时候就曾经说过:“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能够让你这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他也能够让封建统治阶级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覆舟,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看法。

“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老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君主和他比起来还是轻了很多,那江山社稷就更不需要说了。这些民本思想尽管是跟封建主义的一些思想、道德、政治倾向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但相对于西欧的封建社会而言,它有一定的合理内核,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延缓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起到了一个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坚持人类文明的一般要求,又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中国的国情大家都知道,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由单一的封建社会转为或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由于民族资本相对地薄弱,我们的产业工人相对较少,而反动派的政治统治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中城市,在广阔的农村,反对派统治由于受力量的牵制,它不可能覆盖得非常严密,这就为工人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个空隙,提供了一个空间。而中国产业工人由于民族资本比较少,所以产业工人相对也比较少,跟西欧、北美比较起来,而中国人口大量是农民,农民分布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又恰恰是在反动派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

所以我们党坚持在依靠工人阶级的同时,更加注重团结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组织他们形成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正是在这个进程中受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本思想的启发,当然共产党人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或简单地模仿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赋予了它完全新鲜的内容,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党为什么特别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原因也在这里。

第三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进而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力量的源泉是来自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我们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宗旨,这个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个别人员有自己的私利,但作为一个政党,整个政治组织来说,它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它一切都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努力、它的奋斗、它的牺牲都是为了成千上万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在经济上获得富裕,在政治上获得民主,在文化上获得提升,真正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文明、民主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正是我们党有着自己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正是我们党在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形成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了一条一切从群众中来,又一切回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在长期的革命中,在长期的建设中,我们才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因而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共同奋斗,才不断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下面,我想谈谈第一部分里边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历史充分地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了群众路线,我们党就能够转危为安,不断胜利。历史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只要我们党坚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就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获得胜利。

我们的党已经走过了90多个年头,其中有28年的时间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度过的。为了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让亿万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使中华民族能够真正独立富强,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一代又一代追求的是上述这些理念。

但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旧民主民主革命都没有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联合起来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实行民主革命,它的任务是非常艰难的,它的道路是相当曲折的,没有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一个整合各种整合动员各种政治资源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想获得胜利和成功,几乎是不可能。

历史告诉我们:这个政治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中,它都不是一帆风顺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在它为中国人民谋取解放和幸福的历史进程中,从过去到现在,它面临着无数的艰难险阻。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彻底撕下了包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了他们反革命的面目,背离了孙中山“联苏、联共、辅助工农”的三大路线,但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处在一个非常迷茫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只能在这个时候承担起挽救中国革命,把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进行到底。

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用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他们掩埋好了同伴的尸体,揩干了身上的血迹,勇敢地站起来又一次地投入了战争,为了人民的解放,民主的富强,国家的独立,开始了一场新的进军。

中国革命要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首先要立足于农村,第二要有自己的武装。毛泽东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相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继组织了“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和各地的起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了中国人民解放的最初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三湾整编走向了罗霄山脉的终端,走向了井冈山,是要靠这支革命的武装力量,一开始的点点的星星之火最后发展到整个中国大地封火燎原。早在井冈山时期或秋收起义以后不久,为了使中国工农红军真正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切为了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武装集团。

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我们这个队伍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始终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伤害人民的丝毫利益,正因为我们的革命是为了亿万工农大众,正因为我们党所领导的人民群众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围绕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我们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农民耕者有其田,推翻了资本主义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亿万翻身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支持我们、拥护我们。

所以从井冈山到后来江西瑞金的中央红色根据地,地域跨到了江西、福建、湖南三省,而且其他地方也都陆续建立了一些革命根据地,原因在哪里?国民党前四次围剿丝毫没有击溃我们。

只是到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的干扰和破坏,我们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同志们都看过国防大学的一位教授写的一本书《苦难辉煌》,我们的辉煌是在苦难的历程渡过的,在这个苦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是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由此我们拥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是依靠包括群众路线在内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才在民主革命的历史征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能够转危为安、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样艰难困苦,我们每到一地,不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无论是抢(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人民群众把自己家里的门板拿来为我粱铺桥架粱,很多贫苦农民家庭的老人把自己将来准备做寿用的棺材板都主动地贡献出来了,帮助我们获得战争的胜利。而这一个前提是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始终想着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维护人民群众,同时又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把共产党人和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看成是自己的人,应支持和拥护的人,我们才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不断地转危为安,最后胜利地实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了陕北,建立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国共为了共赴国难又一次联合,但国民党在各方面始终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限制、牵制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有的时候制造军事摩擦企图消灭共产党的军事力量,有的利用他们当时所占据的政府地位在物质资源、装备保障上处处遏制我们,使得我们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在给养保障、武器装备上都处于非常尴尬、困难的境地。

为什么我们在陕干宁边区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毛泽东同志说的话,我们在陕干宁边区不能过多地从人民群众那里收取粮食,拖累广大的百姓,所以我们不得不拿出一支部队,同时发动边区全体干部战士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垦荒种地,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前一个时期,我看(在)了一个电影——《南泥湾》,没看这部影片之前的时候,我以为南泥湾谁不知道呀,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上就知道南泥湾,从郭兰英的歌声中也都知道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和牛羊”,我把南泥湾想得很简单,以为开荒种地,又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但看完了这部影片之后,这部影片毫无疑问首先是忠于历史的,然后又经过艺术加工高于历史,它刻画了三五九旅或陕干宁边区政府派出第一支到南泥湾垦荒勘测的小分队,在开发南泥湾最早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可歌可泣、前人艰难困苦的斗争故事。刚到南泥湾的时候没有水源,干部战士为了找水源历尽千辛万苦,有的同志利用夜里悄悄去取水源,然后给大家使用,到水源去打水给大家使用,被狼群活活咬死。这个小分队先遣队在南泥湾垦荒、勘测的过程中由于后方的粮食给养没有及时能够保证送到,很多的战士活活饿死在那里。这个影片的男主人公之一——连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饿死了也是烈士,我们今天能扛住这南泥湾,我们就能够扛住一个新中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在场这些同志绝大多数都凄然泪下。为了中国革命,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的先辈们确实历尽了千难万苦,甚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这样做,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党领导的军队是一个什么样的军队,正是这样的党,正是这样的军队,正是这个党紧密地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才胜利地完成了八年抗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从实力上、从装备上,我们那时候跟日本侵略者力量确实是过分地悬殊,有些地方甚至无法比拟的,但我们终于胜利了,当然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胜利的历史形势推动下。

三年解放战争,美国当年是支持蒋介石国民党的,国民党的军队被美国人组装在牙齿,军装、卡宾枪、坦克、飞机、大炮,我们几个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军是从八路军、新四军整编过来的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我们的力量跟当时的国民党军队相比也是非常悬殊的,为什么三年的时间我们就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利?还是由于我们最广泛地依靠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了人民群众真诚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我年轻的时候在中国大剧院看过一出总政话剧团演出的话剧,大概题目叫《决战淮海》,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当时在山东战场上,解放军跟国民党军队战斗正在激烈的时候,陈毅同志赶赴前线指挥作战,在沂蒙山区一个崎岖的山道上,陈毅同志和他的随行人员看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可歌可泣的场景,什么场景?一个沂蒙山区翻身解放的老农民,带领他的儿媳妇和他的儿媳妇在一块儿推着独轮车给前线的解放军战士送军粮,车上装的是小米,老人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几乎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吃东西了,但他也不愿(不)、也不舍得动独轮车上的小米,最后饿昏在路旁。正当他的儿媳妇急切地、焦急地呼唤他的时候,或他刚刚苏醒过来的时候,陈毅同志赶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个场景,陈毅同志单膝跪下,他对老人说,他说:“老人家,如果说我们共产党人能够报答你们的话,那就是我们要给你们带(拿)来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中国!”看到这样的场景,没有一个观众心弦不为之所动,那时候我们确实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尽管自身犯过很多错误,尽管它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出现过许多问题,但为什么它能够始终在同天斗、同地斗、同人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它的“两脚”是站在人民大众的土地上,它有着永远地把握自己“两脚”和“双腿”的深厚之根,这个根就是人民群众,这个根就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血肉般的联系,没有这种联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在28年的时间里战胜无数艰难困苦,经历了多少次浴血奋战,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同样是依靠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优良传统,依靠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地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发生过不少错误。甚至有些错误很严重,类似于“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错误,但即便如此,我们党始终还是坚持自己的群众路线的,把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成我们党克敌制胜,获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和政治法宝。

无论是抗美援朝,还是“三反”、“五反”运动,无论是国民经济恢复好转,还是而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活动不可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不可能在一个不很长的时间就从一个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成为一个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的新中国的。

甚至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这种经济上的“左倾”冒进主义给国民经济确实带来了很多的损失,造成了社会人民群众的一定程度的痛苦。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苏联人背信弃义,撤走了对我们原有的一切支持,而那之前又由于经济发展上,甚至政治上的一些错误路线和错误倾向,损害了我国的正常经济和社会发展和进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那么多的人民群众活活饿死,但为什么人民群众依然理解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即便是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我们从党的领袖,一直到党的各级干部,始终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毛泽东连一碗红烧肉都舍不得吃,他觉得吃了就跟人民群众发生了差距和距离,就没有成为共产党人应该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那个规范和标准,没有做到这个标准。所以正是由于党和人民群众心心相连、患难与共,我们才度过了那些艰难和困苦。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党实事求是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告别了“文革”及其之前的错误路线,我们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明确规定全党工作的中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而要推进经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调整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使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正是在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经党的十二大、十三。

到了党的十四大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我们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能够跟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所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找到了方向。

当然,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结合在一起,前无古人,非常艰难,我们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我们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当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最后也是最根本的,社会主义要通过部分性的,(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推动实现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但把这些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追求同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结合在一起,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尊重价值规律,讲求竞争规律,统一起来是非常艰难的,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供借鉴,我们只能在实践中艰难困苦去探索、去寻找,正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还没有一下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才(再)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

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严重的分配差别,腐败现象在党内生活中、社会生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中愈演愈烈。我们正在努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扩大社会保障,但扩大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它受各种经济条件和各种因素影响,还不可能一步到位,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这从而才造成了过去和当前,一部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进而产生了对改革开放的不满。

但是同样必须看到,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始终还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获得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的成果的。历史告诉我们,事实生动地说明,哪些地区、哪些部门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人民群众之所以对改革满意,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党的组织、那里的政府、那里的干部始终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共同幸福,实事求是地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采取、推进了一些改革措施。

新形势活动 篇5

天天乐乐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新难点。本文在综述该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后,对课程实施中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精神培养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学生创新空间”、“深度研究性学习”的创设与实施办法。并对各区县教研部门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建议。最后对课程的实施策略和新形势下的创新思路,提出了可操作的步骤。对课程实施中的难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做了简要的概述。

主题词:综合实践 课程实施 创新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及新形势下的创新思路

一、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市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1992年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活动课程”发展而来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它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综合性课程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及经验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的综合,一方面需要对以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在学生前的各种问题。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和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研讨”、“探究”、“设计”、“展示”、“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的。这些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多少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而且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其活动的结果呈现也是百花齐放的。就同一主题而言,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四)创新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并对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

(五)探究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六)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精神培养

(一)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较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忽视培养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审美感受、劳动习惯等目标的体现,使学生缺乏整合知识的能力,面对以综合形态出现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2.学科教学过分强调严格计划和统一标准,使各种技能的培养,均在封闭条件下进行,如许多实验由老师演示,学生处于观察的位置上。数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学生“自主”的空间也十分狭小,在这种单

一、静止、封闭条件下“验证型实验”培养的能力是不全面的能力。

3.学科教学中,强调传授经过严密、充分论证,以知识体系,而对于这些知识是如何经过实践检验,成为正确无误的知识则相对忽视,学生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课外阅读、作业等,加上现行教材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些被认为准确无误的真理,学生是不需要怀疑和验证的,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唯书唯上的习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单一,极不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影响了创新精神的发展。

4.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是接受、掌握以概念、定律、法则、原理、规律、规则等为主的理论成果,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是以记忆和理解为主,由于学习内容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导致学生的发展上“双基”目标的完成有保证,而求知欲、勇于探索、崇尚真理、合作精神、关心他人等目标就难以落实。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变化,情感发生了什么被动,意志受到什么磨练,对事物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不容易受到教师注意。可以说学习中没有遇到“探索――失败――再探索――成功”的学生很难理解创造的意义,很难体会到创新精神带来的内心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学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经验结晶,为了认识上的便利,人们把科学知识分为若干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也是分科积累的,使学生对于各学科间相互依赖方式不甚了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当各学科知识作为学生认识、改造活动对象的工具时,则是以综合形态出现的,这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创新精神才得以彰显。

2.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的是学生真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外部环境,其中的问题解决、项目设计、任务完成、产品制作、课题研究都要靠学生自己不断尝试、修正错误、多次反复后直至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创造力才能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中强调的“设计”和“研究”,这两个概念的核心就是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完成。原因是学生在“设计与研究”过程中需要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参观、访问调查、独立实验、设计制作。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对事物反映深度看,既需要感性知识也需要理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有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勇于探索,强调把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转化为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变化。比如活动中的设计与研究、需要不断的探索、把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其中,并需与人合作,集体攻关,每个人的智能长项都有发展的空间,使创新精神的发挥有了基础。

(三)建议

1.各区县中小学都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在校本开发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本区县的实际,逐步发展为地方课程,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

2.各区县中小学有条件的可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室,供学生在此开展研究性学习。

3.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科学理论的构思过程和技术发明的设计方法,让学生体验理论和技术是怎样获得的。4.通过参与式的培训,使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

“九五”期间,我市“活动课程”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非学科性的活动有了认识,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对“活动”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和深入。初步使我市活动课程实施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1500名活动课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课程研究也达到相当水准,积累了大量的活动案例。310所学校成为活动课程示范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建立三级教研网络

在18个区县中,选择较优秀的教研员为骨干。如西城、朝阳、宣武、平谷等。利用他们影响为取得点上的成绩,再利用三级教研网络推广点上的经验。

(二)利用课题研究,使活动向正确方向不断深入

全国“九五”重点课题,“活动课程与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北京分课题组以朝阳、西城、崇文、宣武、顺义、平谷、大兴、延庆为实验区,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取得好成绩。

(三)请专家指导

充分利用本市高校的资源,请师大、北大专家指导,使理论上有指导,行动上有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四)调动学校的积极性

为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给学校研究任务,调动广大教师投入到资源开发中,使活动资源有了广泛的基础。

四、新形势下的创新思路

(一)建设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实现网上共享,使活动内容不断丰富。

(二)指导学校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指导学校“创新实践”实验室的建设。

(四)指导实验校建设“多元智能教室”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不同的需要。

(五)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六)信息技术与综合活动的整合。

(七)对“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措建平台、建设基地。

(八)开展对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全面培养使其转变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成为研究型教师。

(九)进行国际合作,扩大实践活动领域。

(十)为活动中优秀的中学生、提供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附录: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1.概念:研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目的

(1)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2)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3)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4)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2)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计划)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

5.基本要求(1)全员参与(2)任务驱动(3)多种形式(4)课内外结合

二、实施策略

1.选好题目――确定课题和活动主题(1)要有问题意识

(2)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进入问题情境――明确问题(1)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知识)(2)从多角度讨论、提出核心问题(3)产生探究动机

3.实践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上网、查阅书刊杂志、访谈、问卷(2)调查研究――从研究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调查(3)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 记录实践中的数据、文字、音像、制作等作品 ◆ 判别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

◆ 识别对本研究有重要关联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 ◆ 有条理、有选择地整理、归纳资料 ◆ 发现信息间的关联和趋势

◆ 综合整理资料,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 反思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有其他解释的可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4)大胆设计、完成制作 ◆ 观察、分析、讨论、评价、绘图 ◆ 材料、结构、质量、控制、安全 ◆ 锯剪、联接、装配、调试、装饰 ◆ 反思,能不能更完美、卓越 4.表达和交流

(1)写出书面材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2)展示制作成品

新形势活动 篇6

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如何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地税机关十分关注又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搞好群众性的思想互助活动,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又要加强引导、合理规范,牢牢把握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正确方向

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群众思想难把握,活动开展难深入。往往一项活动开展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跑题走调,或者是三言两语、冷冷清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有的因为活动开展费时费力,不知不觉又回到了“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老路上。要使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方面,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牢固树立搞好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坚强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合理规范,使之始终运行在既定的轨道上。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心

既不能一讲到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特点,就一概地认为他们利益观念增强了,奉献意识淡化了;竞争观念增强了,集体意识淡化了;民主观念增强了,服从意识淡化了,等等。只看到消极的一面,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丧失了依靠群众自我教育的信心。也不能一讲到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就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不值一提的意识,过多地迷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看不到群众身边所蕴藏的丰富资源,意识不到群众性思想互助所具有的、其它任何教育形式都难以替代的巨大优势。我们要充分相信绝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觉悟,看到用群众的事、群众的话教育群众自己,在思想上相通,心理上相近,工作上相知的特点,从而切实树立起依靠群众搞好自我教育的信心,主动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积极为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使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蓬勃健康地开展起来,使经常性思想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扬民主,营造氛围

这也是思想互助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彼此戒备、心存疑虑,群众势必会话藏心中,难吐真言。开展活动时,就可能出现表面上热热闹闹,私下议论纷纷,或者响应者寡,旁观者众,教育和群众隔着层纸、接不上火。因此,搞好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要注意为群众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尤其是作为各级领导、机关和活动的组织者,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坚持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允许大家亮思想、谈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能把讲家庭有实际困难的,简单地当作是不能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把考虑个人进退走留的,当作是私心杂念重;把认为工作艰苦的,当作是贪图安逸享乐,等等。而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情况和他们的一贯表现、思想觉悟等联系起来,全面地认识,辩证地看待。对不愿讲心里话,思想一时转不过弯的,也不要强迫苛求,而要耐心启发,给他们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自始至终都充满民主的氛围。

(三)积极引导,加强谋划

这是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作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一种方式,与经常性的谈心教育又有所不同,它仅靠基层来操作实施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群众层次的不同和认识的差异,也决定了在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群雄争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在主题选择上,要能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履职尽责、做人做事上来,引导到如何正确看待待遇与责任、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上来,防止事与愿违、“误入歧途”。在具体实施中,既要坚持灵活性,更要坚持原则性,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对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防止迁就照顾、放任不管。

二、既要挖掘潜力,又要放眼社会、拓宽渠道,充分发挥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资源优势

除了传统的“一帮一、一对一”,谈心交流,典型引路外,时代又赋予了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新的内涵和空间。既有同事之间的互助,又有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互助;既有单位内部的互助,也有单位与单位的互助。不仅在方式方法上有了新的不同,在活动的深度广度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一)充分发挥思想骨干的作用

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精。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把热爱思想工作、乐于奉献、以身作则好、群众威信高的群众选入思想骨干队伍,使之成为领导机关了解掌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二是要帮。要教思想、教方法,着力提高他们的“四种能力”(即政治鉴别、依法行政、调查研究、创新学习),搞好传帮带,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三是要奖。对积极开展工作、成效明显的骨干,要充分肯定,并在立功、受奖、进修、提升等时机优先考虑。

(二)、充分发挥各类典型代表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亲朋好友的作用

群众遇到困难、产生矛盾通常总是首先向自己亲近的人吐露,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理解和疏导。有时候,领导的说服教育、谈心开导,群众会觉得“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亲人、朋友的一个电话、一封信,他就可能牢记在心。

(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社会环境对单位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实践中,有两点要注意把握。其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资源。依据群众的思想实际来作选择,什么思想问题集中,就相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资源。其二,要着眼有利于深化互助活动的效果选资源。注意挖掘所选资源的深层教育效果,不仅仅满足于表面化的运用。总之,要把能不能解决问题、能不能产生共鸣、能不能触发感悟作为选择资源的一个基本标准。

三、既要紧贴实际、搞好结合,又要立足长远、完善机制,努力推进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不断发展

(一)、要在围绕中心、搞好渗透上下功夫

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其目的是在确保群众思想稳定的同时,最终为中心工作的圆满完成和思想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动力和服务。因此,必须把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贯穿渗透到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鼓舞士气、相互激励的有效手段。

(二)、要在紧贴实际、注重结合上做/article/dangtuan/“ target=”_blank">思想互助活动能否深入持久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要在着眼长远、建章立制上花气力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有效机制,想法设法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健康发展。要把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在统筹谋划、指导检查、总结讲评时,把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突出出来,还要使之成为评估教育形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加大对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的投入,既要投入精力,也要投入财力,努力构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基层所(队)办公地点可以开辟方便群众谈心交心的场所和设施,还可以通过局域网,开辟网上聊天室、留言板、论坛等,设立思想互助热线电话等等,积极为基层开展活动创造条件。要建立促进活动开展的良好导向机制,广泛借助舆论媒体及时报道各单位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开展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对活动中组织严密、效果明显、形式多样的单位给予表彰,及时转发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把群众性思想互助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新形势活动 篇7

一、职业院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内涵

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职业院校在中职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加强对其进行社会能力的培养。所以, 职业院校开展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更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满足未来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更高要求。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校学生课外活动大体可分为五大类: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类课外活动、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类课外活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类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与技能培训类课外活动等。

目前对中职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很少。因此, 本论文将对该领域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职业院校开展课外活动的成效与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课余生活比较充分, 课外活动的开展易于成绩的取得。但通过调查发现, 部分中职院校的课外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求全性和放纵性。因此, 在加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同时, 进一步探讨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和组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活动的成效

我院在2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始终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秉承着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 不仅注重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 同时也注重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在各种活动中, 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形式,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更能够通过活动使学生正三观, 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锻炼。同时, 希望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 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 “要我学习”转变为 “我要学习”。

2. 存在的问题

( 1) 活动的持久性差, 教师参与和监管力度不够。

我校课外活动中的主要问题: 对开展课外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认识不足, 因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主动性和持久性; 对开展课外活动对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认识不足, 课外活动没有形成常态化。专业不对口、就业不对口, 仅凭兴趣爱好很难激发出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校对活动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也是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形成常态化的关键所在。

( 2) 活动结构不完善, 管理上存在疏漏。

中职学校的很多课外活动随机性比较强, 并没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督管理模式, 与督促管理人员进行督导。致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始终是被动的, 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推迟或搁置。活动场地的使用随意性很大, 容易造成设施的损坏, 事后也无法追溯责任人。

( 3)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制约活动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厌学情绪严重, 学习目标本就不明确, 对待各种活动也存在消极对待的现象。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必然会制约学校各项活动的展开。致使学生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极易损毁学校的声誉, 致使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发展更加困难。

四、新形势下中职院校开展课外活动的优化策略

1. 优化活动

( 1) 引导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

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引导学生积极安排课余时间,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 加强对学生进行课余生活的指导, 扩宽知识面, 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课外活动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 建立自己的目标体系, 时刻把握自己的方向。

( 2) 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和团委工作的职能作用, 鼓励学生课外时间走出教室, 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展示他们的才华挖掘个体的潜在能力, 体验自身的价值。不定期的组织汇报演出, 让学生在发展个性的乐园里有地方可去、有空隙可学, 陶冶情操, 尽享生活乐趣。

2. 校企互动

目前, 全国高校 ( 含高职、中职) 都在建立 “学生创业园”, 可供我们借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 除了专业技能必须过硬外, 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包括: 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往能力、进取精神等。把培养 “知识型”学生转为培养 “能力型”、“实用型”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要求, 培养出较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五、结束语

课余生活是一件利校利生的好事, 同时它也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协同教育, 共同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也是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开展好课余活动关键是内容要创新, 形式要丰富, 才有吸引力、感召力, 才能有效、持久。对于正在谋求发展的职业院校, 要找准课余生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 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完善的人本素质,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共同创设健康积极的课余生活氛围, 这也将是作为职业学校控流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我校的发展现状, 简述了职业院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分析了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如何更为有效、科学地组织和开展课外活动, 以此提升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团委工作,学生管理,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汪平.中职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J].学园, 2015 (14) .

[2]洪秀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0) .

[3]朱建农.初中课外活动优化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 (中下旬刊) , 2014 (03) .

[4]田勇.中职生课余生活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

[5]潘强.《中职生社会适应与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形势活动 篇8

关键词:三下乡 成 果 深 化

内地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缘起于1996年,到今年已经整整10年了。经过10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农民、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其实,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三下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2002年由中宣部牵头、联合中央11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扎实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从而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赋予了更加完整的意义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就新形势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何更加务实有效地开展进行一些探讨。

一、“三下乡”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巨大作用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课外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是改变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方式。10年来的实践表明,大学生在暑期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能够有效的发挥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起到了缩短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有利于实现高校教学“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农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对科技知识的需要,同时促进了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身社会责任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在暑期走出学校、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的社会实践形式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重担使得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要求高校要切实实现大学生培养方式的根本转变,解决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重要问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实践的层面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以及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指导思想从自我封闭向对社会开放的转变。三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在每年一度的暑期“三下乡”中,来自各个领域和专业的大学生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广泛为农民实行大型的义诊活动,为技术缺乏的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支持和创新,为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培训等等。大学生们在农村所做的一切,给平时缺乏文化娱乐、农业科技知识和医疗卫生的广大农民带去了福音,带去了切实的实惠。

二、“三下乡”活动开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1.高校大学生对开展暑期“三下乡”课外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认识明显不足,而且有表面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应加强思想导向方面的教育。从1996年以来,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课外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融入农村、适应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对“三下乡”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的现象。比如,有的工科学生到农村开展科技知识的帮教时,往往以专家自居,忽略了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必要性;还有一些没有经过锻炼的大学生甚至认为“三下乡”纯粹是吃苦锻炼,因此向农民提出许多无理要求,这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这些本不该有的现象与“三下乡”活动的宗旨是明显相背的。

2.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有些高校在组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时,对大学生的要求过于简单化和全面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往往强调“全面开花”,因而忽略了鼓励大学生创造适合本专业、本地区特点的服务形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于求全责备,导致组织形式千篇一律。

另外,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与广大农民的反响如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化。这也是“三下乡”活动得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深层次原因。当前,不少高校已开始推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审查制度,笔者以为,这是有效推进“三下乡”活动制度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把包含“三下乡”活动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升格为学生的“开放性课堂”,积极探索和建立起程序化规范化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下乡”活动的建议

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基于此,在“三下乡”活动已经开展了整整10年的今天,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人员、资源的配备到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等方面切实深化当前高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揽子制度建设。笔者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项活动内容,更应该是一种制度建设。很显然,相对于一年一度的“三下乡”具体的活动开展而言,大学生“三下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它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因此,要实现“三下乡”为“常下乡”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不断完备和更新并不断地规范化。也只有这样,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才能逐渐地趋向于良性的发展轨道。

2.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将各地大学生“三下乡”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件进行及时的上报交流和推广。诸如及时编发“三下乡”简报,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的交流论坛,成立个别典型高校为主体的“三下乡”活动社团,开展一年一度形式多样化的征文比赛等等,使得在“三下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高校、个人以及先进的经验影响扩大化,从而对其它的高校和今后开展“三下乡”活动提供建议和借鉴。与此相适应,“三下乡”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及时做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总结工作,以巩固“三下乡”的各项成果,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三下乡”活动中来,壮大“三下乡”队伍,为“三下乡”活动的更好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3.在坚持完善和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首先,高校组织者应一如既往地坚持把“三下乡”活动与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结合起来,敏锐地把握国家花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的现实国情;其次,还要认真了解和把握农村实际,争取把“三下乡”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与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三下乡”活动的实际成效。

综上,笔者认为,要实现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要健全、完善中央关于“三下乡”的一揽子制度建设,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丰富“三下乡”的活动方式和内容,真正地为民谋福、给广大农民送去切实的福利和实惠。只有这样,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才算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秦晓松,吴振辉:《实践“三个代表”搞好高校“三下乡”活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四期

[2]人民日报评论员:《“三下乡”成功实践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5日

[3]仲宏:《关于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四期

[4]人民日报评论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十年综述》[N].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3日

上一篇:作文评语大全初中缺点下一篇:身体不好的个人工作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