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新要求

2024-11-05

新形势新要求(精选12篇)

新形势新要求 篇1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国内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如今开放式模式替代了原有的封闭式模式, 并从往期执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渐渐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随着这场社会根本性的历史变革的发生, 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水准以及人文思想等各个方面也开始改变。为了推进教育改革, 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江泽民、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就教育问题发表重要的讲话;中共中央还做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等等。以上种种均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此教育战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足以说明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并采取了有效举措。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飞速, 竞争压力愈演愈烈, 在这个四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 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随之逐渐增高。要提高人的素质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 要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此, 教师便成为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实施者。而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实施者, 除了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 高尚的道德情操外, 为适应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新的素质。

一、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

如今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各种新工艺、新发明不断开发, 预示着人们对知识的要求也在同步提高。作为教师, 知识经济的主体如果此时不能及时更新并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知识, 而一味重复原有的知识, 很快就会被整个社会所淘汰。因此只有不断更新自有知识、增加实践阅历、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辈出的社会中体现自我价值, 并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 为适应转型的社会教育体制, 增强自我社会综合竞争力,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实现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 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要求。为促进我国社会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势在必行。

二、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

工业革命以来, 在大部分教育过程中,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一味地将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和历史上已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 俗称继承式教育。

因此, 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作为教师,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身担重任, 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创新的意识, 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实践的行为。

三、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传授知识和树人育人是教师众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两项, 其中育人又为重中之重。由于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 因此教育是最需要有“灵魂”的事业, 因此“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被人们用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往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正是教育的“灵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通常都处于被动状态:教材内容古板不够灵活, 考试答案固定统一, 各方面都会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 根本不允许里面掺有个人观点, 否则就是不符合“标准”。这种情况导致教育严重失去活力, 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挥。结果就是教师被人们称为制造标准“机器”的工具, 而学生就是那被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显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原有的教学目的, 也不符合教育规律。

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同时具备综合学科的相应能力

如今已是现代信息化的新型社会。教师应重视并适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 逐步从古板、陈旧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开放式、多元式;同时因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 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 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舞台并在一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当然, 想要符合以上标准并加以落实, 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应提高自身综合学科的相应能力。

通过以上论述说明:在新时期教育转型的整个过程中,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形成现代教育思想意识, 适应社会客观需要的职业素质。这也是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

(责任编辑黄晓)

新形势新要求 篇2

全总十四届三次执委会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思路,并把今年定为“工会组织建设年”。为贯彻全总这一工作思想,全面加强我市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市总工会以召开――市工会第――次代表大会为契机,近期,对全市县、区工会,委、局、联合会工会,大企业工会以及部分直属工会、改制企业进行了调研,初步掌握了当前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工会组织建设的主要情况

多年来,市总工会一直把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基层工会组织整顿、新建企业工会组建等活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也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工会重点工作落实有效载体,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工会基层组织和会员队伍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县、区、委、局、公司、联合会,市直机关、大企业等系统工会家,邮政、电信、银行、党校、报社等直属工会组织家,基层工会组织――家,共有职工――万人,会员――万人,职工入会,工会组织数和会员数分别比年前增长了――家和――万人,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建会――家,发展会员――万人,分别是年前的――倍和――倍。

二是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多年来,市委对工会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把工会工作纳入市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市工会工作会议(年月),――市工青妇工作会议(年月),出台了《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会工作的意见》(发号)和《中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工青妇工作的意见》发号),在××年全市机构改革中,市委制定下发了办发号文件,明确了设立党委的市直部门工会机构、编制、工会主席职数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系统工会建设,两年来,我市新增加系统工会三家,除区县、大企业、工商、供电外,设立党委的市直部门系统工会家,已有家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进行了配备,并进入同级党委。新增加了――日报社、市委党校两家直属工会,配备了同级副职的工会主席。

三是工会组织领导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工会组建工作,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县、区建立了以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工会组织领导体制,并将工会组织向全村、社区延伸。目前,全市个乡镇,个街道建立了工会组织,配备了专兼职工会干部。

二、工会组织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⒈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巩固、规范任务艰巨。一是工作基础薄弱。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建会时间短,近五年建会数量大,工会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边建边倒、有名无实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干部队伍薄弱。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多数是“农民成分”的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工人阶级和工会意识较差,不懂工会业务,特别是他们受雇、受制于企业老板,存在后顾之忧,开展工会工作难度大,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难度更大。

⒉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我市部分工会组织存在着不按期进行换届选举、工会主席不依法履行民主程序等违背法律和工会章程的问题。二是有的工会不能坚持民主制度,不能按期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依靠会员办工会的观念淡薄,三是非公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其近亲属担任工会主席,随意指定工会主席,只有工会牌子没有工会会员,工会长期不开展活动等问题比较严重。

⒊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任务十分繁重。随着企业改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私营企业后,改制后工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市开发区工会尚未建立,区内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也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企业改制也使得企业职工和会员人数减少,“、”职工退休,职工身份置换成为“社会人”,原来数百人、上千人的企业现在只有几十人,这种情况在商、粮、供、物资、农委系统表现的.尤为突出。再加上经贸委系统的轻工、机电等企业破产,造成了职工和会员人数锐减。我市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煤炭、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人员由于流动频繁,入会率较低,因此,新建企业工会组建,改制企业工会组织整顿与恢复以及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迫在眉睫。

⒋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在改革中受到冲击。一是部分基层工会与上级工会失去联系。部分中小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后,工会组织虽然存在,但已与系统工会脱离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在地方工会(区工会)人手少,工作范围大,难以在短时间内顾及过来,工会组织出现断层。二是基层工会组织受到削弱。企业改制后,部分企业随意合并或撤销工会工作机构,工会主席职级待遇有的打了折扣,有的兼职做其他工作,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工会工作;有的改制企业工会主席退休后,不能及时安排新的工会主席人选,工会干部出现断档,

工会工作没人问,企业改制后,基层工会承担的繁重任务与工会组织削弱、工会干部大量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工会经费收缴难。企业改制后,企业经营者把企业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愿向工会拨交工会经费,经费断流,工会活动难以开展。

⒌职工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尚未建立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经营者把职工看作雇用劳动者,一旦发生劳资矛盾,职工往往处于弱势,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工会干部作为企业打工者,自身利益也难以维护,随时都有被炒鱿鱼的可能,不敢为职工说话办事。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随意调动工作或解除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工会组织体制与当前经济体制还不适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工会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现行工会组织体制仍然维持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格局,地方工会、系统(产业)工会和基层工会之间依据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确立领导、被领导的关系。党组织关系在哪里,工会组织关系在哪里。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业改制,传统的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被打破,一些企业由于党组织隶属关系无法确定,处于无主管状态,造成工会组织关系断层,直接影响了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

二是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还不够强。一是由于工会自身宣传不到位,造成一些党政领导对工会工作重视不够,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对工会组建存在担心和抵触情绪,一些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会的性质和作用不了解,组建工会和加入工会意愿不强烈。二是一些基层工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会员的权利没有完全落实、会员和非会员无区别,职工群众缺乏入会的内在动力。三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工会合法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工会组织在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工会干部管理体制与企业人事制度还有脱节。目前,工会干部仍然实行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工会双重管理,而当前企业用人制度基本上采取合同制或聘任制,企业工会干部是打工者队伍中的一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接受企业管理,上级工会的协管职责很难落实,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维护,出现工会干部要看经营者的眼色行事,开展工会工作时,慎言慎行,畏首畏尾。

四是系统工会对基层工会指导还不到位。在思想认识上,对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工作部署上;未能把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与落实工会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在工作指导上,不能针对企业改制和工会基层组织形式变化的实际探索研究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在政策服务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建议和下一步采取的措施

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承载者、实践者,“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针对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特向市委、人大及市委组织部提出以下建议:

⒈加强系统工会组织建设。目前,我市设党委的市直部门中公安局、开发区尚未建立工会组织,尤其是开发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较多,工会组织作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市委对开发区工会机构和工会主席配备给予考虑。我省已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局,对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行管理和指导,我市第三次机构改革也将展开,建议市委在我市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局时,考虑工会机构、编制和工会干部的配备。

⒉加强县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县区工会既承担着地方工会参与、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责,又直接面对职工、履行着基层工会的职责。尤其企业改制后,一部分企业成为无主管单位,划归地方,使得县区工会任务更加繁重。建议市委在县区工会领导班子配备上给予考虑,按照发号文件,县区工会配备到同级副职,并适当增加县区工会编制。

⒊以党建带工建。工会工作是党的工作中重要组织部分,建议市委组织部在加强社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时,把工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中,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

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的外部环境。建议市委和市委组织部门在市委党校县干班和青干班中开设工会法和工运理论课,增强党政领导对工会组织及工会工作的认识。

⒌建议市人大在下半年对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开展执法调研活动。

当前工会基层组织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市总工会作为全市工会组织的领导机关,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才能团结动员全市职工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因此,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会基层组织是工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因此,市总工会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强化工会组织基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把它摆上重要日程,全会抓基层,夯实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的全部根基。

第二,建立和完善组建工会、发展会员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工会法和省实施工会法办法,加大宣传力度,依靠法律保障工会组建工作;坚持党建与工建相结合,以党建带工建;坚持和完善建会目标责任制,激励和约束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职工入会的内在动力,制定工会会员优惠政策,落实会员的权利和待遇。深入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通过有效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职工办实事、好事,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三,不断探索完善工会组织体制。积极争取党政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街道、社区工会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干部配备、经费保障等问题,完善街道、社区工会组织建设。市总工会将合理安置基层工会的归属,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街道、社区工会,通过他们把散落在各地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联合起来,巩固工会组织的统一。结合我市企业改制实际,探索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依托行业协会组建行业工会,能够更有效地加快组建工会的进程,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努力解决工会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总工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工会基层组织普遍进行整顿和规范,当前,将以市工会十大召开为契机,重点对系统工会、市总直属工会依法加以规范,对违背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问题进行坚决纠正。

第五,加大工会干部协管及维权力度。市总将积极探索工会

职业化,公开向社会招聘工会干部,经过培训后,直接选派到企业,变协管为直管,由上级工会维护他们的权益,健全和完善工会干部保护、激励机制,让他们挺直腰杆为职工说话办事。在人以下的企业试行直选工会主席,推进基层工会民主建设,拓宽选拔工会干部渠道,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加强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新形势新要求 篇3

贾治邦: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卓越智慧和世界眼光,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方针和总政策,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的作出和施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林业建设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使命。可以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

与之相适应,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使命任务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林、人才强林、依法治林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承担着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生产物质、文化、生态三大产品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和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这些重大变化,使林业的内涵、外延大大扩展了,同时,也给林业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工作思路、管理方式等带来了重大变化。客观分析和判断林业形势,准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要求,对于科学求实地谋划和安排林业工作,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生态产品已经成为社会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贾治邦: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是支撑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类基本产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生态产品开始成为当前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生态十分脆弱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协调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森林和湿地是陆地最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前者被称为“地球之肺”,后者被称为“地球之肾”,它们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以森林和湿地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就是通过这些复杂的过程来生产出生态产品的。这些生态产品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和湿地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引发一连串的生态灾难,地球的生态平衡就无法维持。可以说,没有森林和湿地,人类就会失去生存基础,失去未来,失去一切。最近100多年来,正是由于森林和湿地的大量减少,才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生态产品的严重短缺,国际社会和许多有识之士对林业给予了特别关注。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早在1980年就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英国科学家则指出:由于森林大量被毁,已经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问题都难以对付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有可能取代核战争,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我国生态产品短缺的程度不知要甚于发达国家多少倍,而这些产品,既不可替代,又不能进口。因此,提高我国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和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林业部门最艰巨、最迫切的任务。

《经济》:怎么看待林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贾治邦: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森林和湿地的严重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和物种生境毁坏,进而导致生物链的断裂,生态系统的失调乃至崩溃,造成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这一规律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实。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黄河等四大文明,都发源和昌盛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地方,又都衰落和消亡于大量砍伐森林、严重破坏自然之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如果沙尘暴、海啸、水土流失、泥石流、干热风、洪水、干旱、物种灭绝、蝗虫、瘟疫等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失衡,天怒人怨,一切和谐都无从谈起。所以保护了森林和湿地,就是保护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森林和湿地,就是破坏了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此说,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经济》:为什么说林业问题不仅是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还是国际政治问题?

贾治邦:首先,林业承担着许多国际公约的履约任务。我国是蒙特利尔进程、亚洲区域进程等国际林业进程的参加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的签署国,还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的常务副主席国。认真履行这些公约,对于树立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发展造林绿化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外交战略和必须履行的国际责任。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緩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率先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这意味着其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但同时,也允许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通过造林再造林所固定的二氧化碳抵减其所承诺的部分减排指标。目前,我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如果应对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别国牵制我国的一个把柄。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么放缓经济增长而实现减排,要么发展造林绿化以抵减减排指标。我们当然只能选择后者。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森林年均每公顷固定二氧化碳5.85吨,发展1万公顷造林就相当减排二氧化碳5.85万吨。因此,我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加强植树造林,换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经济增长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贾治邦: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同时集中着全国90%以上的森林资源。全国2000多个行政县(市)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在山区。由此可见,山区既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我国林业上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潜力和安置劳动力潜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林业生产,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绿化美化环境,还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说,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作用重大。

在生产发展方面。我国有林业用地43亿亩,其中有林地只有26亿亩,利用率和生产力都很低。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是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充分利用好这些非耕地资源,大力发展竹木、果品、桑蚕、药材、木本粮油、林木种苗等传统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拓宽农村生产门路,而且可以增强农村生产发展。特别是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剂等生物产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展林业生产,还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缓解粮食和能源压力,保障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能源安全。

在生活宽裕方面。积极发展上述林业生产,一方面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明显地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农村居民的的生活宽裕。事实证明,发展林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也是很高的,而且多数产品市场广阔。仅是发展竹产业,2005年浙江省临安市就涌现出10个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乡,100多个年产值超100万元的村;而安吉一个县的竹业年产值就高达58.6亿元。

在促进乡风文明方面。通过加强林业建设、发展森林文化、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从而在广大农村形成自觉植绿、护绿、兴绿、爱绿的新风尚,进而改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实现村容整洁方面。通过构筑农田林网、绿化宜林荒山、房前屋后和村庄周围,增加村庄和农户院落的林草覆盖率,发展庭院林业等,不仅可以直接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农村自然环境和村庄、村民家居环境的和谐优美。

在管理民主方面,发展林业是农村的一项目重要生产活动。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加强集体林地管理是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必须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干部懂得依法行政,使村民懂得依法维权。近几年来福建、江西等省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的民主化管理进程意义不可小视。

《经济》: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着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贾治邦: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八个重要关系:

一是兴林与富民的关系。通过兴林,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和丰富的物质产品,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就业机会。而农民富裕了,就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技术、劳动投入,促进林业发展。坚持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才能使林业建设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生态与产业的关系。生态中有产业,产业中有生态,两者既不可分割,又不可对立。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对林业的生态服务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有更大的余地和更高的效率;只有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既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又积累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所以必须把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协调推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林业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

三是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没有改革,就难以解决阻碍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释放林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就谈不上稳定;没有稳定,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再好的计划和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所以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周密设计、精心组织,坚持民主、公开、透明、有序的原则,协调好国家、集体(企业)、群众(职工)之间的利益,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力度、节奏和时机,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确保稳定。

四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是手段,利用是目的。林业发展首先必须严格保护现有资源,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发展中利用,以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在科学利用中自觉有效地保护。

五是培育与采伐的关系。培育是采伐的基础和前提,采伐是培育的目的和动力。离开培育的采伐,必然导致森林资源枯竭,最终无林可采。离开采伐的培育,必然削弱培育的积极性,导致林业发展失去活力。实践证明,重采轻育或者重育轻采,都会导致林业畸形发展。只有将采伐、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中采伐,在采伐中培育,才能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

六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要靠大面积与高质量相统一的森林资源来体现。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既要保证“好”,又要保证“快”,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有一定的数量。林业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建设,必须在保持一定规模,确保发展总量的同时,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加强科技支撑,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实行集约经营,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资源利用率,以及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七是人工培育与自然恢复的关系。人工培育和自然恢复,都是发展森林资源的手段,一个主要依靠人力,一个主要依靠自然力。在林业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两种方式。在适宜人工培育的地方,要积极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在适宜自然恢复的地方,要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林草植被;在需要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的地方,则要采取封山育林、围封禁牧等措施,人工促进自然恢复。

浅谈新形势下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篇4

关键词:新形势,现代素质教育,教师素质

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也赋予现代素质教育以新的使命。教师在现代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现代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目的, 就要靠具有更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面对新形势, 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为培养出更多新时代需要的高精专门人才做好准备, 为现代素质教育的更高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代素质教育教育是以现代社会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教师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新形势下的现代素质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对教师的素质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拥有“爱”的品质

教育事业是一种爱的事业, 教育没有爱就如无水之池, 毫无生机。陶行知先生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 世人对他的评价就是爱满天下。“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也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备“爱”的高贵品质。这种“爱”是一种大爱, 是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爱。这种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是无私教育者的一种必备素质。

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首先, 要忠于自己的教育事业。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而不是把他当作一种职业, 一种谋生的手段。爱因斯坦说过, 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教育是一种事业, 要用一生去追求。作为优秀教师, 最重要的是要爱这个事业。其次, 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教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爱是滴滴的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如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师生之情就应如同亲子之爱, 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能成功。再次, 学校就是教师的第二家, 爱学校就应该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只有充满爱的家才会幸福。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有自己的领导同事, 有朝夕相处的活泼可爱的学生。身为其中的一员只有爱这个家, 才能有幸福的感觉, 才能其乐融融。最后, 就是要实现爱自己, 也就是实现自己在教育事业上的最高追求。人生在世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的最高价值就是奉献于教育事业, 就是爱自己的学生, 爱自己的学校, 最终目的就是爱自己。

二、拥有精深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新形势下高素质人才的塑造者, 也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工作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拘泥于掌握一门专业, 教好一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师职业的要求。作为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首先, 在知识方面教师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面对新形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教师一专多能, 多才多艺。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会启迪开发、引导和创新。凡是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都是拥有渊博的知识, 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不仅能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能力, 而且还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和学习的快乐。新形势下的现代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支粉笔, 一本书。一间教室、一班娃”的教学模式, 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也为教育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备和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样要求教师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必须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教学技术, 以适应高速发展的教育新形势。

其次, 在能力方面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要做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要成为教育家。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进和提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 教师也要认真讨论新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思考, 更要学会探讨、总结和研究, 针对自己所从事的不同教学实践, 总结出符合新时期、新形势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 为做“学习型”、“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而努力奋斗。

最后, 教师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敢于对已有的界定、概念、理解提出质疑, 求异创新, 用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取代旧的观点、理念和方法。大胆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环境。教师还要着眼于新实践、新突破、新发展, 提供创造性的思维,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 “以人为本”, 实事求是, 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随着现代化生活的高节奏, 以及教育体制的大幅度改变, 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保养与锻炼, 保持强健的体魄, 来应对繁重的教学实践工作, 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来应对来自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无形的压力。因此, 教师要不畏艰难, 不怕挫折, 开拓创新, 机智应变, 调控心理, 达到自我完善。为顺利进行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也为学生学习提供榜样。教师要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支持, 而教育事业要充满生机活力, 也需要高素质的优秀教师。而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又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可见, 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是现代教师所必不可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汪俊仙:《谈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 中国校外教育, 2008 (1) 。

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要求 篇5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15年6月

**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实现了低基数上的较高增长和总量持续增加,实力增强,但发展差距仍然不小;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项目高速增长,奠定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但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仍然较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体系初步构建,但好项目、大项目偏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基础发展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总体条件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恶化趋势有效遏制,但建设保护任重道远,这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全县民智、民力,打一场攻坚战。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2014年年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深化改革、依法治县、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与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而努力奋斗!进入新常态,我们既面临诸多矛盾挑战,也有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必须趋利避害,乘势而上、主动作为。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为**关工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也为拓展**关工工作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2心理知识讲座等途径,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6、奖优济困,助力教育发展。筹措资金272万多元,设立**县教育发展基金,发放奖优助学资金51.15万元,惠及师生262人。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和“圆梦大学”助学行动,解决了100多名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场地配备不足。受经费限制,基层关工组织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受限,关工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缺乏应有的硬件支撑。

(二)队伍建设不足。关工委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时间、精力靠的不紧、投入不够,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空间拓展不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已经呈现,为关心下一代工作拓展工作空间提供了机遇,也为拓展关工工作空间提供了可能,但是关工工作还未能及时拓展工作空间,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拓展**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场地建设需补课。关工委要依托现有资源,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建设活动阵地,拓展活动内容。整合乡镇(街道)、社区、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发挥“五老”作用,积极创办校外图书室、青少年农科实践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等关工工作校外教育阵地,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平台。

(二)队伍建设要跟上。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网络。力争通过扎实工作,95%以上的基层关工委达到 “五好”标准。二是切实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广泛招募有能力、愿奉献的老同志充实“五老”队伍中来,结合老同志特长、爱好、个人意愿,将“五老”分别编为“六员”(爱国主义报告员、法制教育辅导员、安全上网监督员、环保清洁宣讲员、文明礼仪劝导员、校外教育指导员)。三是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关工委,不断提升各级关工委的活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来关心参与做好教育青少年和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以此促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水平。

(三)五老作用要发挥。长期以来,**县一大批老同志心系**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在离退休以后,依然毫不犹豫地投入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此作为一生从事革命的继续,作为老有所为的最佳选择,用杜鹃啼血般的赤诚为下一代人熔铸革命灵魂。这种“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的崇高情操,汇聚成弥足珍贵的“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各级关工委要充分利用这笔财富,动员 “五老”人员发挥经验优势,对全县党的建设、项目投资、扶贫搬迁、双联行动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正面引导,相向而行,凝聚共识。组织“五老”人员联系培训机构、输转信息、打工目的地等为**县“两后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输转劳动力提供人力、信息支持。引导**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以主体生产模式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推广新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组织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开展送书画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形成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情趣和社会氛围。

新形势新要求 篇6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30年。

一是实现了高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的飞跃。30年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增长了4717倍,利税总额增长了1421倍。1995年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刚刚超过4千亿元,到2007年已经突破5万亿元,12年增长了11倍多。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91年仅28.8亿美元,而2007年达3478亿美元,是16年前的120倍。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的态势已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高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80%以上,72家高技术产业基地、54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49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增长极。30年来,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是实现了信息化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渗透。我国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全面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使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了1/3—1/2。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自动监测等过程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显著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全国利用金盾工程联网信息破案己占全部破案总数的25%左右,2007年公安机关网上抓逃39万人。金税工程的实施,使得全国增值税征收率由2000年的61%提高到目前的86%。金关工程使出口退税由原来的25天缩短到2天,金保工程使养老金的核对发放时间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到3天。信息化使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还在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而在30年后的今天,我国电话用户数已经达到了9.6亿户,用户规模早已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网民数最近超过美国,达到2.53亿,成为世界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实现了自主创新的重点突破。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2007年我国全社会R&D投入达到3710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在自主创新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设了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工程,为科技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创新成果方面,2007年我国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3.2万件,分别是1986年的25.4倍和354.9倍,我国国际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排名由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在体制机制方面,企业正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社会R&D投入中,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70%,比2000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30年来高技术产业、信息化和自主创新的历程,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市场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条经验。30年来,我们减少行政干预,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军工为主,80年代中期仍属计划经济管理。1986年率先进行市场化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下放,明确企业经营自主权,多种所有制形式互补发展,市场竞争秩序不断完善,产业规模进入年均30%以上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规划、政策以及战略性领域的集中投资,对全社会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引导。正是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愈益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全社会加强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活力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第二条,坚持走开放式创新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技术产业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明显成效。目前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总产值中有70%左右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已经超过1200家。一批高技术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此同时,坚持自主创新,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逐步提升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坚持远近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超前部署,抢占发展先机,一方面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这些年来,我们放眼长远,在下一代互联网等一些重点领域做出了超前部署。同时,我们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国民经济的各个关键领域,建设了一批自主创新支撑平台,组织研发了一大批关键的产业技术与重大装备。在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十年来,国家累计投入22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2400多亿元,共建设了近3000个项目,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正是由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第四,坚持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我们顺应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潮流,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了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重点行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手机生产基地,信息产品出口已经占了我国外贸出口的三成左右,在超级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数字音视频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育其他高技术产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包括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海洋等在内的七大高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未来一段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近年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是由于采取了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同时在部分领域还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以政策制定为抓手,以体制改革为动力,研究重大问题,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信息化及国际化,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高技术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大而不强等矛盾仍很突出。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仍占有较大优势,在信息产业掌握着大量核心、关键技术。我们的信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落实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技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实践载体,以“三个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为重点,更加突出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推动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应对金融、经济危机中发挥更大作用。2009年,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

一是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监测,紧密跟踪分析全球经济未来走向,以及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二是要利用好新增中央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要进一步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支持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支持有条件企业在国内外的收购、兼并、重组,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四是要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推动落实已出台的各项自主创新政策,力争尽快出台集成电路和软件、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化等产业政策,启动修订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工作。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一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卫星应用、彩电产业战略转型、现代中药等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支持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发展,尽快出台高技术产业基地指导意见,采用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建设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三是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微软合作建设创新中心,推动天津合资厂总装A320实现首飞,促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开展中德、中古等国际合作。四是要推动深化电信、航空体制改革,为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全社会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继续建设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配合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的相关工作,组织好中科院知识创新三期工程,为长期发展提供更强的基础能力。三是要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在农业、航空等领域组建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个工程实验室。推动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四是研究推动百强企业创新工程试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行业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一是要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防灾等规划确定的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政务外网,研究制定电子政务业务外包政策,加快出台信息化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应用,适时启动医疗卫生、业务外包、灾难恢复等领域的试点示范工程。三是要在信息化装备、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继续安排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专项,加强信息安全服务和标准制定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四是要大力促进骨干企业信息化,支持工业百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大幅度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应用。

(五)抓紧完善创业环境

一是要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继续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抓紧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二是要加强与金融、证券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打通高技术产业的融资链条。三是要及时研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业发展中的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六)大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一是要认真研究节能减排、“三农”等当前的重大技术需求,分析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制定技术解决路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二是要针对农业、能源、交通、环保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技术进步项目,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研究制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手段,构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良好政策环境。

(七)启动研究“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

一是要科学判断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二是要找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使规划具有全局性,符合实现可持续较快发展的要求;三是要突出实效性,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落实到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上,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指导实践的要求;四是要中央和地方配合,共同开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使规划更加符合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改革系统工作会议对编制“十二五”规划已提出了按三阶段实施的要求。2009年重点是做好主要思路和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我们要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积极参加重大共性课题研究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十二五”实现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做好若干专项研究。

新形势新要求 篇7

一、全面把握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党中央历来重视老干部工作, 注重发挥老干部作用。自1982年颁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以来的三十多年实践证明, 广大离退休人员是维护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政治力量, 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老干部工作是值得付出和奉献的光荣事业。

2014年11月26日上午, 中央组织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大会勾画了今后老干部工作的蓝图, 承前启后, 影响深远,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标志着老干部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当前, 老干部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离退休人员群体逐步增大与服务保障水平相对不足的矛盾;二是离退休人员需求的多样性与服务保障的单一性的矛盾;三是离退休人员居住地分散、居住环境差异大与满足需求要求相对集中的矛盾;四是离退休人员对现代化服务设施的期盼与活动场所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五是离退休人员对工作人员的高要求与工作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矛盾。

尤其是老干部整体进入高龄期, 处于高发病期, 听不清、看不见、走不出去的现象愈加明显。这种情况的变化使老干部在心理上感觉自己的生命逐渐进入倒计时, 对最后的时光格外珍惜。随着社交能力的减弱, 导致老干部活动逐步减少而产生了孤独感;由于自理能力越来越差, 生活质量在逐步降低, 因此他们对组织和亲人的依赖心理逐渐增强。这些新情况, 都为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科学制定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刘云山同志在老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强调, 老干部工作也有一个改进创新的问题, 有一个可持续推进的问题。推动老干部工作创新, 要树立全局视野, 着眼于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水平, 更好地为老同志服务。要始终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从实际出发, 注意同其他方面改革的统筹协调, 把握好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做到积极而又稳妥, 切实维护好老同志权益, 让广大老干部安心、舒心、暖心。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 是推进今后老干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要遵循, 切实纠正了社会上一些同志片面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认识误区, 消除了一些老同志中存在的转型发展就是党和政府“甩包袱”的顾虑, 解答了一些老干部工作者认为老干部工作面临“生存危机”的疑虑。

在具体工作中, 老干部工作组和工作人员应针对本单位历史演变、工作特点、老干部队伍现状以及单位财力等情况, 综合分析制定出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要做好老干部工作, 还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在服务承诺中, 工作人员要做到:一是实行微笑服务;二是实行每周值班制度;三是坚持老干部走访联系制度;四是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五是落实好老干部政治待遇。同时, 要做好对老同志的慰问和了解情况工作, 要做到:生病住院必访必问、家庭有重大变故必访必问、生活遇到困难必访必问、闹矛盾纠纷必访必问、思想情绪不稳定必访必问。同时, 注重丰富老干部的日常生活, 定期举办乒乓球、台球、象棋、麻将、门球等多项比赛, 在重大节日期间可以举办摄影展、书法展、个人风采展、书法笔会、“岁月掠影”图片展览等系列活动。要学会利用现代媒体, 做好老同志的信息畅通工作。比如, 利用短信平台及时发送相关温馨提示, 让老干部及时了解单位信息和动态。还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发送生日祝福、节日祝福。通过短信平台的建立, 畅通信息, 把党的关心和学校的关怀送到老同志心中。

三、切实加强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把党的组织机构建设作为加强离退休人员的组织机构建设的首要任务。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联系离退休干部的桥梁和纽带, 是离退休干部群体生活的政治核心, 也是部分老同志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向往和信仰的立足点。离退休党支部同样在反对错误思潮,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活动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要注重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离休老干部在离退休老同志中相对来讲资历深, 年龄老, 威望高, 影响力强, 在日常工作中及生活上, 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二是人员机构建设应科学合理。根据离退休人员的居住情况的不同、喜好不同, 进行分片管理, 因人施教,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老同志的积极性。在某种情况下, 老同志与老同志沟通比管理老干部的工作人员与老同志沟通还方便, 有些疑难问题也有利于解决。

三是老干部工作者应强化自身素质。广大老干部工作者应自觉践行“三严三实”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 努力锤炼过硬作风, 不断提高服务老干部的工作水平。具体工作中, 要把握一个“情”字, 把对老同志的真情倾注到工作中, 真心真意、满腔热情、饱含深情地关心关怀老同志, 像对待亲人一样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地关心照顾老同志。要把握一个“实”字, 以务实求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和措施, 多谋落实之策, 多做务实之事, 有力推动老干部工作政策落到实处。同时, 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文件精神, 学习各级政府落实关于老干部两个待遇的政策法规;办事说话要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以诚恳的态度对待老干部提出的疑难问题, 能解决的问题尽力而为, 解决不了的, 讲明理由, 决不能推拖塘塞。

新形势新要求 篇8

1新形势给图书出版业带来的压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 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 我国出版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 文化产业之间的竞争力也不断加剧。在此基础上, 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国际市场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日益频繁。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组织后, 有效的拓展了出版行业的发展市场。同时, 国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然而, 在全球化市场中, 国外的出版商纷纷跨入中国市场。 这些出版商在管理模式、应力方法, 以及资金实力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 从而给中国的出版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中国出版商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 采用新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1.2数字化技术的影响

当前, 网络信息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并且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逐渐壮大, 从而给传统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出版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 建立数字化的综合平台。同时, 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提高出版业的专业化、信息化、 高效化。只有这样, 才能使出版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走在时代的前列。

2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

图书编辑是出版业工作的核心,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行业的顺利发展。针对当前图书出版行业中存在的压力与挑战, 图书编辑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作理念,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

2.1市场调研能力

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之前, 必须做好市场调研方面的工作。图书编辑只有深入到市场当中, 才能了解到读者在阅读方面的口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读者在阅读方面的品味也逐渐提高。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下, 人们关注的热点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 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 要求图书编辑不断提高对市场的敏感性, 以此来正确的把握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2选题、策划方面的能力

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 首先, 要了解广大读者的兴趣、爱好, 以及接受能力。然后, 根据市场调研的具体情况, 确定出选题的方向、内容, 以及图书的格式、定价等。比如, 有的图书编辑通过长期的调研, 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策划模式。 该出版社主要以生产、营销畅销书为主, 并且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可以看出, 在图书的选题、策划方面非常重要。如果对读者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不了解的话, 投入市场中的书籍自然无人问津。当前, 大部分人群对畅销书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 必须重视在这方面的选题、策划。然而, 随着图书出版微利时代的到来, 除了在畅销书方面多下功夫外, 还应该根据读者的特有品味以及需求, 做好其他类型图书的选题与策划。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占领图书市场, 为行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2.3营销能力

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生产、流通、销售的环节。 其中, 销售环节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获得经济上的利润, 才能保证资金的周转, 从而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在营销环节上, 必须重视宣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可以采用3个途径。第一, 对于同一种类型的图书而言, 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销售渠道, 包括门店、网络等。这样,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图书的销售市场, 增加其市场份额。第二, 做好投放期、销售期, 以及滞销期这3个时间段的工作。在投放期中, 主要加大对图书宣传的力度, 提高其市场影响力。这一阶段中, 要求图书编辑采用多种宣传资源, 编写出独特、新颖的材料, 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眼球。通过以上方式, 建立更多的读者群。在销售期, 让读者自由选择图书, 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同时, 做好服务方面的工作。比如:建立网络咨询平台, 及时了解读者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用线上解答的方式, 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另外, 根据读者提供的建议和意见, 不断对图书进行改进, 以此来提高图书的质量。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树立品牌的效应, 以提高出版商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最后, 在图书滞销期间, 主要的工作是清理库存, 处理退货。这一阶段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具体表现为:发挥责任编辑的带头作用, 与其他编辑通力合作, 处理好相关的事宜。同时, 根据图书滞销图书存在的问题, 以及市场反馈的情况等, 做好二次销售的工作。在此基础上, 帮助出版商减少经济上的损失。除此之外, 图书编辑在对作者的书稿进行审核时, 应该认真阅读、甄选。在此基础上, 发挥自己在图书加工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作品的创新性。

2.4创新能力

与其他行业不同, 出版行业以提供文化服务为基础, 从而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图书编辑承担着图书设计、生产的重要任务。作为生产者来讲, 图书编辑必须在准确掌握读者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进行产品的设计。同时, 在形式、内容上加强图书的独特性, 充分发挥图书在文化方面的价值。 当前,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 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鉴于此, 要求图书编辑独具慧眼, 及时发现市场中新的文化需求, 以此来创造出新的题材, 最终为出版业争取到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 图书编辑只有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才能策划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品, 并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长久发展。

2.5计算机能力

在网络信息时代下, 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图书生产、销售的信息化, 首先, 图书编辑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 提高处理稿件的能力。比如:运用专业的排版软件, 图文处理软件, 等。其次, 图书编辑在选题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使图书的内容、形式更加生动、丰富, 以此来满足读者的需求。最后, 图书编辑还应该建立有效的网络平台, 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及时对读者的问题做出反馈, 以便更好地建立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然而, 部分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 从而限制了在这方面的发展。鉴于此, 出版商应该定期举办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综合能力。

3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出版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市场更加开放、自由。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 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出版行业造成了冲击。 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图书编辑应该不断提高在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市场营销, 创新能力, 以及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本文结合相关的经验, 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办法, 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明.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要求[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5 (6) :79.

[2]赵军.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5) :79.

[3]单宁.试论图书编辑在新时期图书出版中的要求[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8) .

[4]周丽君.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研究[J].新闻传播, 2015 (7) :221.

新形势新要求 篇9

关键词:电视编导,专业素质,新形势,新要求

1 过硬的政治素养以及优秀的服务意识

当今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发展动力,而国际竞争也逐步以人才为重心而展开,这是社会高智能化的深入角力。在此种形势下,电视节目编导首先应提升自身洞察力以及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善于从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敏锐地捕捉社会动向,确保创作结果的意义以及创作效率。电视节目编导还应陶冶情操、锤炼思想品质,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宽阔的头脑与胸怀,执着追求真、善、美,并着眼于电视受众心理需求以及电视节目传播特性,制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编导应把握时代脉动,抓住问题的核心所在,始终跟随社会发展步伐,立于时代前沿。

2 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

大家都知道,多读多看,博闻强识方能有所创新,而电视节目创作也同样如此。电视节目编导首先应了解和掌握节目创作知识,多欣赏国内外出色的、富有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作品,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个人认知,积累经验,采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渠道汲取艺术营养,切实提升自我想象力、判断力、审美感受力以及理解能力。在电视艺术各要素特征中,审美是其中最为基本的一项要素,感情则是受众和电视艺术作品之间产生审美感受的重要桥梁。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艺术家只有在感情汹涌澎湃的时候才会产生创作灵感,而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受众只有被其中的激情和无声的心灵碰撞撼动时才会产生感情共鸣,进而有了审美愉悦感以及审美享受。审美效应不仅会促进思想升华,也具备行为驱动能力,促使人们努力追求、探索和抗争。因此,电视节目编导应重视栏目建构的驾驭,确保创作的作品适应并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3 电视专业素质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集高科技元素于一身,视听结合,并具备自身特性以及发展规律。因此,电视节目编导既要熟知专业,又要了解行业动态;同时,还应追赶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理念;灵活运用数字特技以及电脑动画等各类新技术和新手段,并通过音乐、影像资料、现场同期声以及音响效果等不同电视语言元素阐述客观事实,并再现其艺术性,从而确保电视节目更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目前,虚拟演播室以及非线性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中,后者的制作水平也因此得以空前提升。在此种形势下,电视节目编导应始终掌握电视艺术的最新动态,着眼于时代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展开创造性发挥,从而推动电视节目创作的不断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视节目编导也应深入研究分析并掌握新手段、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争当电视节目制作理论以及实践的领头人。例如,央视《焦点访谈》一贯的口号是“用事实说话”,编导在节目片头设计了富有震撼力的快节奏音乐背景,进而闪出“用事实说话”的主题词幕;同时,利用黑白颜色对比来彰显公正无私、是非分明,突出了勇往直前的进取气势。

4 灵性、韧性和悟性

灵性、韧性和悟性是电视节目编导不可缺少的三种特质。电视节目创作离不开灵感,而灵感属于非逻辑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出触发性、突发性以及瞬间性等特征,其作为激发作品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不断的文化积淀、艺术感知能力的增强以及不断超脱行为见解的基础上爆发出来。因此,电视节目编导应勇敢跳出行业局限,跨越思维定势,积极谋求创新以及个性化突破。悟性则可用于对编导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层次的衡量,电视节目编导应努力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增强悟性,从而强化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电视节目编导还应具备战胜困难的信念以及勇往直前的气势,以极强的韧性来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执着追求电视艺术,勇于为实现个人艺术构想而奋斗。

5 结语

总之,电视传播以电视节目编导为核心,而电视节目编导则是选题、编改、制作、审定以及播出等各个工作环节的组织者、制作者以及领导者,应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积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叶爱敏,郑晓丽.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践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2)

[2]孙瑶.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电视节目编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9)

[3]杨尚鸿.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

新形势新要求 篇10

关键词:群众路线,新内涵,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的重要任务。这充分反映了党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有着正确的认识,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只有深入贯彻和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才能做好群众工作、赢得群众拥护。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新内涵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八大报告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对群众路线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1]。“为民”体现了我党执行群众路线的一贯目的[2]。为人民服务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只要是可以造福于民的事情, 就要积极主动地、充满感情地、全力以赴地去做。“务实”体现了我党执行群众路线的根本途径[2]。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只有务实才能践行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 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 为人民群众做好事, 做实事,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清廉”体现了我党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和生命线[2]。清正廉洁乃干部之魂, 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严于律己, 廉洁奉公。干部一旦失去了清廉, 就会失去民心, 对党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新问题

(一) 制度的约束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首先, 由于群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 难以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以及对权力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 群众常常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其次, 领导者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 为了应付上级要求, 容易过于追求形式, 甚至把形式当成目的, 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再次, 群众路线毕竟属于思想层面, 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工作作风、工作方法, 相对抽象而没有具体到统一的衡量标准和管理制度, 工作中很容易停留在口头上, 具体到行动却难上加难。

(二) 腐败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 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都发生着深刻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也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考验。如何避免脱离群众的危险, 如何避免工作懈怠的危险, 如何避免能力不足的危险, 更加尖锐的摆在执政党的面前。因为执政, 权利在握, 更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因为执政, 更易形成官僚主义, 集权主义;因为执政, 群众关注度高、要求高, 更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影响恶劣, 使人们群众对党的信任度降低, 完全违背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 群众状况发生深刻变化

首先, 群众主体多元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 由于我国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导致群众也随之细化为更多阶层, 如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私营企业主、经理人员、商业服务员工、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4]。其次, 利益诉求多元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决定了不同的利益诉求。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 这些利益群体在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同时, 又不可避免的关注自己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 而这些多元的利益诉求之间又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内在联系。因此, 协调统筹各方利益,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三、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一) 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民主监督

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是切实践行群众路线的必要前提。首先, 要建立群众利益的表达机制, 知群众之所想, 明群众之所需。这就要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以及媒体的桥梁作用, 拓宽通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网上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热线, 经常性地进行调研、听证、座谈等来征求群众意见, 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其次, 要健全矛盾调解处理机制, 维护群众的民主权益。有关部门要引导上访群众以合法理性的形式反映情况, 对于群众上访, 必须高度重视, 及时调查解决。

(二) 抵制“四风”现象, 加强作风建设

2014年6月, 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这是由于近些年来, 部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四风”现象与群众路线的宗旨背道而驰。长此以往, 必然失信于民, 严重损坏党的良好形象, 威胁党的执政地位。因此, 要抵制“四风”现象, 加强作风建设, 务必使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三) 适应新形势, 创新群众工作平台

当前, 一些领导干部觉得群众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工作平台“老化”。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做好群众工作, 必须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有效平台。一是创新管理平台。随着近些年来民众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关心公共事务, 希望参与社会决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相信群众集体智慧和自治能力, 有还政于民的勇气, 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受, 把社会管制变为社会管理。二是建立组织平台。目前, 城市居民已经建立起以社区为单位的组织平台, 但是在广大农村, 农民得到解放的同时, 也失去了组织。农民工大量进城从而使原有的组织平台在开展群众工作时无从下手, 困难重重。因此务必建立新的组织平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结语

总之, 在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 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要求, 又要适应新形势,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3.

[2]许耀桐.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N].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3.

新形势新要求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图书出版;图书编辑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图书出版业。在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条件下,出版社已经进行多次改革,然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出版业的发展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而遭受冲击,而图书出版行业首当其冲。图书出版业在遭受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出版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必须促进图书编辑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图书编辑人才在具备较强组稿编辑能力的同时,也需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营销宣传能力以及市场调研能力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图书出版业在新形势下得到进步与发展。

一、新形势下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使传统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各国更加重视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这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福音,但是也使出版业面临较大的挑战。新形势下出版业怎样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有效促进了各媒体的交互发展,形成了各种高新技术文化产业。高科技使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面临挑战。虽然传统出版业可凭借数字技术的利用增强自身竞争力,但是出版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制约。为促进出版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好出版社编辑的培训工作,促使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二、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对图书出版提出的要求分析

1.图书编辑必须具备更强的市场意识。针对企业及企业员工而言,必须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点十分关键。图书编辑只有具有足够强的市场意识,才能准确分析与判断出版产品的市场环境以及市场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能够为图书产品做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凭借较强的市场意识合理调整图书产品的类型以及价格等。因此,随着图书销售的市场化发展,较强的市场意识成为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要求,并要求图书编辑能够将市场意识向自身的能力需求转变。图书编辑只有在具备足够强的市场意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积极促进图书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

2.图书编辑需具备大局观以及较强的政治意识。图书实际上属于精神产品这一类,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是各种先进文化宣传及传承的载体。图书编辑作为图书的设计者、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必须对自身素质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图书编辑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因此,图书编辑需要结合读者的喜好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与策划出版产品。图书编辑对出版社的出版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并切实做好手上的工作。图书编辑必须精心策划出版产品的经营方向、出版特色以及销售能力等各个方面,才能同时促进出版社各方面效益的有效提升。

3.图书编辑需具备创新意识,重视文化传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也有利于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图书编辑需要勇于追求创新,要具备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善于观察、寻找、发现并有效利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除此之外,图书编辑需要负责选题的开发以及图书的设计,责任较大,需要在图书的形式、内容以及外观上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创意。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编辑要能够敏锐察觉社会中的新文化需求,同时要善于结合生活得到各种新颖的题材,掌握政策变化及调整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新规律。并且,图书出版需要扮演好创新活动组织和主导的角色,成为对接出版单位及市场趋势的关键点,使自身在出版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图书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对图书编辑的一大基本要求,唯有创新,才能为出版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4.图书编辑需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需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要想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使图书编辑的利益和图书销售的利益建立密切联系。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下,图书编辑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早已并非单纯的选题策划、编辑组稿。新形势下的图书编辑需要具备市场调研、营销宣传能力,为使图书编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必须加强图书编辑市场评估以及市场调研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由大量新鲜事物的产生而导致,这也使图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图书编辑需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读者的兴趣,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市场评估能力,有效降低图书策划的市场风险。除上述之外,图书编辑也需要锻炼自身选题策划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出版社的选题策划需要充分结合读者的喜好,这样才能尽可能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只有不断扩大读者数量,才能使选题的价值得到体现。因此,需要重视图书编辑选题能力的培养,并且,重视并培养图书编辑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图书编辑自身素质的提升策略

1.图书编辑应当在继承传统中,提高编辑质量。编辑应遵循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加强自身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坚持,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2.编辑需要在市场转型中提高自身素质。图书编辑应结合市场需求,参与到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各个流程及环节中。并且需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加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基于出版产业发展的视角,树立较强的政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心态做好图书质量及内容的把控。工作过程中也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同时促进自身思维的活跃,提高市场意识,保证图书的各方面效益。

3.提高自身计算机编排及校对能力,把控好图书编排的质量以及图书整体的质量。

四、结语

总之,目前图书出版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图书出版社及图书编辑也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作出相应的调整。图书出版业在新形势下既面临机遇,也遭受挑战,需要图书编辑顺应发展的潮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身素质及工作与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相符。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图书出版业中自身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促进新形势下图书出版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军.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的新要求[J].西部广播电视,2015,02:79.

[2]王建华.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能力的要求[J].科技传播,2016,12:7+10.

[3]石晓磊.新形势下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新要求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05:219.

[4]赵梁爽.新时期图书出版对图书编辑能力的新要求[J].科技传播,2016,06:3+8.

新形势新要求 篇12

新闻采编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党的政策方针进行新闻信息的选择、采访与发布,要能够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因此,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基本素质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高低。新闻采编人员肩负着反映社会生活现实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具备五大基本素质外,还要具有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能根据社会现实进行新闻热点的选择与采编,以确保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1 提高采编人员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

电视新闻媒体在采访制作新闻节目时,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要能正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要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要能根据社会现状做好客观报道,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间,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更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要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要采编制作具有公信力、权威性、准确性的新闻热点,用正确的新闻舆论去引导人民群众。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很多时候传统的新闻采编制作方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电视新闻采编人员想要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就显得有些难度,因此,媒体及媒体从业者应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要在普通的新闻编辑中加入一些特效处理,可以针对新闻节目进行图片和文字的渲染,从而也更容易让观众从心理上接受,吸引观众的注意,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2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

新闻采编工作最为基础的保障就是从业者过硬的新闻业务素质,只有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业务素质,才能提高整个新闻媒体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选稿、组稿、后期编辑制作等方面,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能够正确选择新闻信息,同时还要仔细对新闻内容进行再次审核,然后才是后期的新闻制作,不仅要注重对新闻画面方面的处理,还要加强新闻画面与声音的融合,有时还需要加入一些特效处理,这样才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3 提高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写作能力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十分繁杂,不能只是简单掌握电视新闻画面和声音的制作技术,还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认真编辑。如果新闻画面不能跟新闻内容同步播出,也会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播放效果。所以,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写作能力,要能对新闻内容熟练编写和修改,要注重对新闻内容的创新。

4 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

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就是一个杂家,需要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全面加强自己的素质修养,要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加大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以满足当今新闻受众的新闻需求。

5 培养新闻采编人员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

想要做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首先要对新闻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要具备敏锐的新闻观察能力,要能够在事件发生后快速捕捉新闻重点,要深入挖掘新闻事实,同时新闻采编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能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报道社会现象,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此外,优秀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社会实践能力,要深入到人民实际生活中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上去寻求新闻热点,要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要能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正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真正结合社会实情进行新闻内容的编写,要挖掘人民群众喜欢的新闻热点。

6 结语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新闻媒体市场,电视新闻栏目必须进行改革,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要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基础素质培养,要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打造新闻品牌效应,要提高新闻媒体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统计下一篇:落地支架现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