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2024-11-05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共9篇)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1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一、城乡低保制度执行与实施效果评估,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支柱之一,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安全网”。规范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可以将有限资金集中救助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低保制度在促进社会认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保障权利实现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也导致了救助以外的效果,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外的外延不断扩大,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纳入实施范围,潜在问题逐渐凸显。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福利依赖”的形成与低保配套的多种优惠政策加起来比不少行业工资还实惠的多,享受低保吸引力也就越大导致处于低保边缘的人千方百计得到低保待遇,吃政府“皇粮”,可以不要钱,但要低保证;二是降低就业欲望,就业积极性下降,由追求工资收入,转为追求福利待遇,威胁用人单位不许招其就业,甚至出现就业工资与低保救助倒挂,也要看重低保;三是造成新的不公,低保户与低收入家庭之间仅不到三百元差距,但随着低保待遇含金量增加,使之成为反差,由此造成居民之间,干群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直接威胁社会稳定。

实施难点

1、利益分配和协调问题

利益分配是低保制度实施的难点,其一低保涉及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其二救助标准低,达不到保障最低生活的目的,提供名目繁多的救助太高,不工作与工作又相差无几,就会养懒汉,不利于发挥个人潜能。已经获得低保待遇的,除非自己退保,否则很难取消低保待遇。

2、调查取证问题

1)“合法”创造条件获取低保待遇,如提供医疗诊断,真假难辨。

2)隐性就业不申报或者瞒报。

3)人为失业,有劳动能力、没病却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找到工作

或有适合工作不干等(规正人员有意透露身份使之应聘失败)

4)隐瞒工作收入,让单位开无收入证明或低收入证明。

3、特殊人权退保问题

“归正”人员,由于暂时无工作让其享受低保待遇,然而当他们就业或者发生隐性就业,要取消低保待遇时,他们便软磨硬泡甚至威胁社区,明知不再符合低保条件,但如果没有做通工作还要继续给予保留,否则他就破罐破摔,这也是居民最反感的。

二、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实施效果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专项救助均可按照正常程序依法救助。

三、从实际工作经验来分析低保制度、专项救助制度与临时救助制度的关系,怎样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基于低保制度的科学规范管理,低保内涵越来越丰富,从保障基本生存权到除保障基本生活外,还有医疗、教育、住房等优惠。各种单项救助和慰问措施同时集于低保家庭,促使部分有就业能力的形成“福利依赖”。

四、各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基本状况,工作重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社区帮贫扶助工作涉及到社区福利委员会、社区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社区共建协调发展委员会,工作人员均为两委一站人员。

(二)帮贫扶助工作需要进一步专业化,救助同时需要进一

步激发低保家庭的发展需求,有效把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三)1、对不同年龄段实行分类救助,如就业年龄段、非就

业年龄段等;

2、对救助对象分类救助,如病重、残疾、无业等;

3、对救助项目分类,如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

五、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核查手段,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实行规范化管理信息网络化、社会政策配套,进一步规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科学设定低保金。

六、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开展和落实的有关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社区依托居民救助评议小组,对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多渠道调查核实,经评议小组综合评议,审核后在社区公示栏公示,如无异议,认定为低收入家庭,并建立台账,填写基本情况表,由于家庭收入未进行网络化、居委会无权到金融机构核查家庭存款情况、有价证券等存在的问题。

七、工作存在的其他问题和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享受低保待遇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与受教育程度成正

相关关系,从就业状况来说,失业致贫越来越多多,因病残致贫却很少。

2、对制度的认识,审核过程虽然对有就业能力的而不就业的低

保人员的心理形成压力,但力度不够,导致其仍不愿意退保,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多数表示无奈。社区居民对接受救助的人员也有很多意见,认为多数是不劳而获,被救助的人员应该是收入断绝或接近断绝而无力改变的人员。鉴于以上情况,对于低保家庭,建议探索实行“反救助”制度,即:曾享受过低保救助的家庭,待孩子长大,工作收入

稳定后,以代扣代缴形式,向救助部门缴纳捐助款。此项制度的实施,可以使救助形成符合传统道义的良性循环,正可谓“你帮助我,我帮助他”,有效抑制“骗保”、“福利依赖”现象发生,实现低保的动态管理,同时又可减少利益分配不公。

居委会2010年3月25日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2

1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261位问卷填答者中,男性133人,女性128人,男女比例1. 04 ∶ 1。被调查者整体呈现年龄分布均匀,文化程度较高,已婚者居多,本地人多,收入不高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居民较多六个特点。

年龄方面,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比较均匀,呈现两极化趋势,61岁以上的老年人( 21. 8%) 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 21. 1%) 占被调查者比例最高,51岁至60岁( 7. 7%) 和18岁至30岁( 10. 7%) 的居民比例最低, 其余被调查者比例相当。调查安排在工作日进行,社区中有工作的居民要上班,所以社区中老人和小孩较多,这可能影响了被调查者年龄的代表性。

户籍方面,被调查者中本地户籍居民占多数( 85. 1%) ,外地户籍居民较少( 14. 9%) 。

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中月收入1100元以下者居多( 31. 4%) ,其次是月收入为2501 ~ 3500元者( 20. 7%) , 整体来看社区居民收入不高。

职业方面,文苑社区居民中专业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3. 4%、20. 7%和19. 9%。

2居民对社区居民服务的支持情况

调查显示,文苑社区的居民对社区居民服务活动的支持度较高,参加服务活动的意愿也比较强烈。

文苑社区居民对参与在社区开展的居民服务活动总体上是比较支持的,非常支持者占全部被调查者的53. 26% ,比较支持者占37. 16% ,一般、比较不支持和完全不支持者所占比例较小。

居民参加社区组织的服务活动的意愿表达中, 40. 23% 和34. 87% 的居民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参加服务活动,居民参加服务活动的意愿较高。也有部分居民表示一般、比较不愿意和完全不愿意参加活动,比例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1. 07%、3. 065% 和0. 766%。通过调查组的进一步询问,居民不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服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青少年认为社区服务占用了他们玩耍的时间; 第二是有工作的居民表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加社区组织的服务活动。

3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度

社区服务设施中,居民对 “健身室”、 “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老人日间照料室”和 “家政服务室”的需求度最高,而对 “舞蹈室”、 “社区茶馆”和 “残疾人康复室”的需求度最低。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本着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为青年人生发展服务”的价值理念,为青少年提供校外教育活动的阵地; 社区图书馆是在社区内建立满足居民阅读需求的公共阅读场所; 老人日间照料室是指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的场所; 家政服务室是指社区为居民家庭提供专业家政服务或帮助联络专业家政服务资源的场所。居民对以上服务设施及场所的需求体现了随着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居民对青少年活动中心、老人日间照料室的需求度较高,更体现了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逐渐加强,他们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希望解决社会问题。

另外,通过调查员的深度访谈,部分居民表示很有必要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乒乓球室和游泳馆,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

4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度

老年人社区服务项目中,居民对 “紧急援助服务”、 “社区互助支援服务”和 “长者文娱康乐活动”的需求度比较高,而对 “临终关怀服务”和 “老人义工团队服务” 的需求度较低。

紧急援助服务是指电话援助、帮助老人联系医疗资源,使用老人定位信息机、座机电话,以电话短信的方式联动社区家政服务平台、各大医院急救中心、社区医疗中心和亲属电话,社区居民对紧急援助服务的需求度较高体现了居民对人身安全、健康的重视。社区互助支援服务主要是社区促进居民邻里结对,情感帮扶,体现了居民在社区中的情感需求。长者文娱康乐活动是指在社区内针对老年人组织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的晚年生活。

临终关怀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前,减轻患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和情感帮扶。老人义工团队服务是指老年人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服务。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居民对这两项服务的需求较低是因为对这两种服务项目的不了解,居民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些时间,社工应该做的是多宣传,做出榜样,使居民了解服务,接受服务,见下表。

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中,居民对 “兴趣班”、 “素质拓展训练”和 “学业辅导服务”的需求度较高,而对 “权益保障服务”和 “青少年帮教服务”的需求度较低。

青少年的兴趣培养、团队能力建设和学业称为青少年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居民对以上三项服务的需求度较高。但是,权益保障服务和帮教服务是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帮助青少年群体解惑,开展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社工应充当倡导者的角色,在社区内向居民普及服务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和青少年的重视程度。

另外,有部分被调查反映,希望社区在暑期多开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户外活动,充分利用暑期时间,锻炼青少年的独立性,丰富暑期生活。

残疾人社区服务项目中,居民对 “日间护理服务”、 “就业帮扶服务”和 “家居及社区生活技能训练”的需求度较高。但居民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的需求度整体偏低,对问卷中涉及的服务项目大多表示需求度一般。

日间护理服务主要是为日间缺乏照顾的残疾人提供协助和支持,使他们在社区内得到照顾; 就业帮扶服务是促进残疾人就业,开展一系列就业培训,为残疾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规划; 家居及社区生活技能训练是指训练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居民对以上三项服务的关注说明居民对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比较重视,而被调查者整体表现出来的对残疾人的关注度还不够,社会服务弱势群体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贫困家庭社区服务项目中,被调查者对 “医疗援助”、 “就业帮扶服务”和 “家庭支持服务”的需求度较高。

医疗援助主要是为贫困家庭联络低偿的医疗资源,保证贫困家庭不因病返贫; 家庭支持服务主要是指对贫困家庭的全面支持,包括对家庭需求的评估及后期支援,这里的支持服务不仅是指物质方面的支持,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慰藉。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贫困家庭的关注度较高,也对社区内的贫困家庭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帮助贫困家庭获得社会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帮扶贫困人口等。

5结论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3

期间,汤晓莉一行先后深入南宁市武鸣县、钦州市、防城港东兴市,采取实地走访、翻阅资料、个别访谈、专题座谈等方式,就基金监管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规定》、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和行业企业社会保险纳入地方管理工作的进展等情况开展调研,对广西成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稽查总队、开展阳光社保工程等创造性的工作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等给予充分肯定。

在自治区本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工作调研座谈会上,汤晓莉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督促落实好社会保险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把为民的好事办好;二是要继续督促抓好《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规定》的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工作人员安全;三是要继续抓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建设和基金监督队伍能力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有人抓、抓得好、不出事。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4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X 月 X 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一行人员,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工作台账等方式,到区民政局对全区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救助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城乡一体、均等覆盖的要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在全区建立了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为主体,以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制度为辅助,以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人实行优惠优待等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截至 XX 年 5 月,全区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 X 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 X 万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一)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积极争取资金,提升救助水平。XX 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 705 元/人月、470 元/人月,较 XX 年分别增长 10%和 22%;城乡低保人均补差分别达到 X 元和 325元,较 XX 年均增长 40 元。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发放城乡困难群众物价补贴 X 万元。

(二)特困人员救助稳步推进。组织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明确供养标准和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落实供养对象照料护理协议,从政策、对象、标准、服务等方面推进特困供养城乡统筹。全区累计支出特困供养金 X 万元,救助供养城乡特困人员 X 人。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区按 300 元/人的标准为城乡特困人员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疫情所带来的影响。

(三)临时救助制度日益完善。牢固树立为困难群众服务的思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认真落实临时救助有关规定,积极落实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完善“先行救助”机制,优化救助程序,不断强化临时救助“救急难”功能。截止目前,累计下拨镇(街)临时救助备用金 X 万元,救助 X 人次,发放临时救助 X 万元。

(四)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人员按

照低保审核审批程序纳入低保,通过提升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扩大低保保障覆盖面、支持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等措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脱贫。同时,积极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截至目前,共摸排出符合城镇贫困标准的人员共计 X户 X 人,共为城镇困难对象发放保障金 X 万,临时救助金 X万。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筹协调机制仍不完善。一是社会救助工作涉及民政、医保、教育、工会等多个部门,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因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对困难对象家庭收入或人员的变化,不能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增加了社会救助动态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救助对象精准认定较难。在受理低保等社会保障救助业务时,由于核查平台仅限于江西范围内,且进驻平台,提供信息共享的单位有限,核查出来的信息不全面,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导致无法精准认定。

(三)社会力量参 与仍显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未能全面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不健全,困难群众寻求社会力量帮助的渠道不通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基层民政队伍亟待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基层民政所工作力量不足,人少事多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基层人员整体年龄偏大,换岗频繁,工作得不到及时衔接,造成群众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影响了民政政策保障作用的发挥。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构筑救助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救助对象基本情况等基础数据的信息对比和互认机制,实现信息互通,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完整和统一。

(二)严把社会救助对象的进出关口。严格遵循政策规定,广泛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核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制,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全面提高国家低保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大力发展和规范慈善事业,培育慈善文化,引导和指导爱心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5

高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高州市社会建设与管理,最近,我办利用半个月左右时间,通过资料收集、抽样问卷、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学习考察等方式,对全市社会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特别是对我市镇级事权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镇级社会建设基本现状

近年来,高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对基层站所进行了镇级事权改革,各站(所)调整为镇级管理后,各项工作由镇级一盘棋统筹,镇级应对各项中心任务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了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另外,根据省政府公布第169号令《2012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第一批)》的有关要求以及省编办《关于我省取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有关事项的通知》(粤机编办„2012‟289号)的文件精神,取消了“事业单 位法人年检”事项。我办从本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局出发,主动对接,发文《关于我市取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有关事项的通知》(高机编办„2012‟19号),率先停止实施了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带了个好头。今后,全市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工作重心将由登记管理转到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上来,实现登记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二、我市镇级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镇级政府担负着管理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升的情况下,我市现行镇街社会建设面临着一些新的难题。

一是机构设臵不合理。镇级的政府组织机构设臵不尽合理,是现行镇级政府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镇级政府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镇级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级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由市业务部门直接领导的设在镇上的公安、税务、工商、国土、卫生、邮电等站所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乡镇权力的镇级政府架空,使镇政府不具备社会建设的职能。

二是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不健全。现行的镇级政府管理职能主要是搞好计划生育、推行殡改、维持农村稳定等。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部分与城镇建设、基层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市政、园林绿化、婚姻登记等,职能尚 未延伸到镇街。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马加鞭,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些镇街机构、职能、人员配备等各方面都配臵落后,现有的干部工作人员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等工作关联度大的规划、工程监管人员,普遍都不是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很难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是执法机制不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镇域经济发展迅猛,对镇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镇街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换句话来说,就是“责大权小效率低下”。

四是镇财市管制度框得过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镇街积极性的发挥。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街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也不利于镇街各项工作特别是阶段性、突击性工作的开展。一是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大部分被上级政府抽走,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却承担着如治安、卫生等方面大量工作和责任。二是镇财政支出大。由于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级政府无力承担管区内的社会公共事务,镇级财政无力承担公共建设,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从而导致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低效。

三、社会建设管理的建议 镇级社会建设和管理,涉及到体制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扩权改革来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理顺市级部门和镇街的职责和权限,扩大镇街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高效便民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为提升镇街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一)增强镇政府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协同机制,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1、推进政府机构和部门协同机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强镇扩权为特征的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仅靠市级层面的推动,难以推进,需要市、镇两级联动,并建立联动机制;同时,需要财政、国土、公安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相互配合。具体而言,要强化政策协调机制,要对发展镇的政策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按照有关原则,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发展壮大镇经济。虽然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事权下放,但是委托给镇一级政府的管理权和执行权下放到何种程度,如何做到平稳下放,让镇一级政府能够“拿得稳、用得好”,是改革的关键和中心所在。所以我们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拿出政策,把权力真正下放到镇里,不能让此次的体制改革仅仅停留在文件上。

2、促进小城镇政府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扩权强镇”的改革,必将增强镇街政府的职权,提镇 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赋予镇级政府更多更大的职权并不是改革的目的,提升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镇政府责任意识,促进镇建设和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推进扩权强镇改革的同时,镇级政府必须坚持“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的改革方向,按照“强化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镇政府建设发展职能、授权镇政府行政执法的职能”的思路,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和职能转变,促使镇级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提升镇政府能力:切实落实赋予镇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增强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1、行政放权。目前,高州市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在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执法方面的尴尬,如在处理农村土地纠纷、违建拆迁等问题上,由于镇级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一些诸如之类的问题镇政府也只能干瞪眼,却承担着极不相称的责任,有责无权,结果给镇政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极不利于开展工作。高州有28个镇街,农村人口较多,镇集市管理混乱,像违法设摊这一类“常事”,各镇街因囿于处罚权的空白而只能进行劝解和监督;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难题一旦在镇街发生,镇街的相关负责人同样也将受到处理,“权责不一”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市直机关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职权,全部或部分 委托给镇级政府直接行使,在条件成熟下,成立镇综合执法所,采取委托执法方式,把环保、安监、林业等执法部门的检查、监督权及部分审批、处罚权委托给镇综合执法所,加大镇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要优化政府职能,热情为企业服务,在镇成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有关服务机构,打造涵盖各项事务更为综合的服务平台,不断改进和深化“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便民服务办法,简化工作流程,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做到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2、财政放钱。“强镇扩权”主要是推进镇级财政体制改革,一个良好的财政管理体制,能为乡镇发展带来持续动力。但强镇扩权也并非市政府所能承担,高州市是个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市政府缺乏相应财力和物力支持镇。为此,我们应该统筹兼顾,从公共财政方面强化对镇街政府的支持。一是实行财政体制倾斜政策,合理提高对镇级的财政分成比例,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收入按照属地管理,税收收入按当地税务部门征收的税种划分收入范围,财政体制实行增量分成或比例分成,非税收按属地管理,除某些专项管理或需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的资金,其余实行比例分成。二是财政部门要强化监管、专款专用。加大对镇的投入。市相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合力支持培育中心镇。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 列入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三是设立多个奖补项目,鼓励镇(街道)做好重点工作,实行考核量化计分予以奖补,增加各镇工作积极性。奖补项目是一项“增氧”政策: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奖励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乡镇,安排一定资金奖励税收增长速度特快乡镇,安排一定资金奖励税收消赤减债乡镇,加大对乡镇的激励。

3、组织放人。扩大镇干部管理权限,围绕提高镇党委、政府抓人促事的能力,加大镇人事方面的建议权以及对机关部门派出单位的管辖权。对部门派驻镇机构领导干部任免、拟提拔使用干部应书面征求扩权镇党委意见,如意见不一致,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协调;部门派驻机构领导干部的年终考核由主管部门和扩权镇党委政府共同负责,其考核等次由扩权镇提出书面建议,主管部门予以确认。对镇干部的提拔使用,列入组织部干部管理权限的,由扩权镇党委提出书面建议,市委组织部按程序进行考察任免。如在规划建设这方面,镇这块由于缺乏此类人才,我们可委托镇里行使部分职权,由市局下派业务熟悉的工作人员指导镇里开展工作,这样既达到增人不增编,提升基层工作战斗力的目的,又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有效地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镇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推进乡镇人事制度改革,在政策导向上向基层倾斜,可进行乡镇干部职务、级别双轨制试点,逐 步完善乡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制度,真正使一些优秀人才愿意到乡镇工作,并且能够留得住,干得好。

4、畅通协调关系,理顺“条块”问题。随着权力的下放,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垂直双重管理部门,如处臵不妥,会出现“两头管,两头都管不了”的现象。要梳理顺人事管理上的“条块”问题,对垂直管理单位,可采取人员编制在原单位,工作考核在镇的方式,加强对这类单位的管理。垂直单位工作人员的党组织关系、工资及补贴等均下放镇里,市局要使用干部或在学习、培训等方面,必须征求镇里的同意,镇里在工作业务上也要加强与市局的沟通,避免工作和管理上出现“真空”。

(三)加强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正确处理好下放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关系,确保“强镇扩权”健康有序开展。“强镇扩权”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平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趋利化短期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在“扩权”过程中被放大,甚至扭曲建立激励机制的本意。所以,“扩权”所获得的自由度不应没有约束和无限度的,“强镇扩权”需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权“如何放”和“如何用”的问题,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由市纪委牵头,会同审计、财政及委托授权部门,定期深入镇进行综合督查和有关事项检查,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书 面报告,坚持用制度管好权、用好权,确保下放的权力在制度的规范下健康运行。只有建立以市政府有效监管机制为核心的“扩权”约束机制,才能使镇域经济在良性发展轨道上大步前行。

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调研报告 篇6

一、xx区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社会组织是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当前我国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类型,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社会组织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提供者和重要维护者之一,它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体系。近几年,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各业务主管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工作的各项决策决定,围绕乐居xx这个工作中心,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的发展新举措,提高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各类社会组织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发展格局,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在发展全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底,全区累计共注册登记社会组织500家(社会团体273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227家),年递增率为11.4 %;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561家,年递增率为 97.4 %。

1、开展年度检查工作,促进社会组织规范运作。

根据有关规定,区民政局每年对社会组织进行年检。重点围绕社会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换届情况、工作人员情况、开展公益性服务项目情况等内容开展年检。虽然年检工作是一项常规工作,但是部分社会组织对年检的的重视度还是不够,区民政局在要求各业务主管单位协助配合做好年检初审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电话告知、在行政服务网、xx民政局网站发布年检告知单等方式对于未及时年检的社会组织进行提醒和督促,帮助社会组织完成年检。

2、开展等级评估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部门,为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对社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建立社会组织等级管理体系,xx区自开始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由于近年来社会组织在我区的发展尚属初期,自我提升意识较为薄弱,申请评估积极性不高,虽然区民政局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宣传及动员工作但是申请等级评估的社会组织还是很少。截止20底,全区共有4A级社会组织4家,3A级32家。

3、开展公益微创投活动,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

至今xx区利用福彩公益金开展了3 届公益微创投活动,明前第三届公益微创投活动正在进行中,前两届的中标项目运作情况良好,社会效应已有所显现。微创投活动可以有效激发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正能量,同时,也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可行性做了测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为继续扶持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满足社区多样化需要,有效创新社会管理新机制,继续扩大“福彩”影响力,,在开展第三届公益微创投的同时,首次面向社会组织和社区代表发布了《20xx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民政类)实施方案》以及今年12个民政类公共服务项目。这意味着xx区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4、创新登记管理形式,拓展直接登记范围。

20,区民政局下发《关于下发<苏州市xx区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对民政部门主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社会组织开辟了“简登”的绿色通道, 简化程序、缩短时限、创新登记。年,根据苏州文件精神,放宽社会组织登记条件,一是对工商经济类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社会团体和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将原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部门,承担相关业务指导职责,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相关监督管理职责。通过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简化程序等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区工作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日托所)、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街道(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社区社会组织注册登记。二是在本区开展异地商会登记试点工作,截止2013年底注册的登记异地商会1家。另外对于不符合登记要求的社区草根组织先给予备案,由各镇(区)协助履行指导监督职责,使得大量活跃于社区、为基层群众服务但又暂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取得合法地位并进入政府的管理视野。

5、筹建社会组织孵化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

为加大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力度,根据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苏州市提出的“全国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市(区)都要创建1个社会组织孵化器”的目标要求,区民政局向区政府申请筹建“xx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得到了区政府领导的同意和支持,现社会组织孵化园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年年底前将完成装修并开办运行。社会组织孵化园是为初创期民间公益组织提供关键性支持的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基本定位为“政府支持,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民间公益组织受益”。孵化园的职责是专门培育新的有创新性的公益组织,发现和支持有潜力的社会人才。特别是对初创和中小型社会组织提供关键性的支持,包括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能力建设、小额补贴、注册协助等,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减少它们在后勤、办公方面的困难。让优秀的项目赢得时间和机会去成长,探索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二、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区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初期,监管力度不够、相关立法滞后、发展资源匮乏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加上其服务社会功能有待完善,自律性和诚信度有待提高,可以预见,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发展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偏重登记,管理职责不明确。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7

一、围绕中心工作, 开展政

要紧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 加强对重大政策问题调研的规划。要积极开展重大政策问题专题调研。继续围绕破解“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两大难题, 组织开展就业结构性矛盾、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重大政策问题研究, 提出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措施建议, 为出台政策、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研究支持。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调研工作力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近期开展集中调研活动, 由厅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到各地进行调研, 了解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发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听取各地对推进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 开展相关问题研究

要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政策对接, 在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积极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 找准定位, 主动融入, 结合实际, 突出特色, 研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具体举措,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 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

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着力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 即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最近, 河南省政府批转了《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明确了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任务, 其中特别强调要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要围绕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开展广泛调研, 收集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 牵头组织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会, 为产业集聚区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吸引海内外各类人才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博士后研发基地建设, 扩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 为产业集聚区引进更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培养高素质产业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劳动力定向培训, 为产业集聚区提供技能人才支撑。要针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产业, 定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巡回指导服务, 帮助解决产业集聚区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建设, 探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试验区建设, 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涉及民生方方面面, 在统筹城乡就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等方面, 还有很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需要通过改革去探索创新, 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2010年, 河南省人社厅与济源、新乡两市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在共同构建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后, 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拓宽合作共建内容, 总结推广改革经验, 扩大改革试验区范围, 推进改革向深度、广度发展。

五、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发展, 积极开展新闻宣传

要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发展, 切实加大新闻宣传工作力度, 展示工作成效, 扩大社会影响, 树立部门形象, 为推进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一要围绕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要围绕重点工作积极宣传相关工作措施、重大活动、工作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要加强新闻宣传策划, 结合全面技能振兴、“春风行动”“校企合作”等专项行动, 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一系列专题宣传报道, 使宣传活动更有声势、有气势;要积极挖掘总结工作推进过程中得出的新鲜经验, 集中力量进行深度报道。二要继续开展政策法规主题宣传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和谐中国民生行”政策法规主题宣传活动。要进一步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 推动主题宣传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突出宣传重点, 深入宣传《社会保险法》、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继续开展政策法规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 针对不同群体有侧重地宣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三要开展先进典型宣传。要加大典型宣传工作力度, 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培养和挖掘, 及时发现事迹过硬、群众认可、社会反响较好的典型线索, 向有关部门推荐, 力争树立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要结合创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优质服务窗口活动, 大力宣传国家和河南省表彰的优质服务窗口的典型事迹, 积极开展劳动模范、人民群众满意公务员、创业先进个人、优秀农民工等先进典型宣传, 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围绕健全机制, 切实提升调研宣传工作水平

加强基础工作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保证。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打牢基础, 健全机制, 建好队伍, 不断提高调研宣传工作能力和水平, 确保调研宣传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要建立调研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要重视调研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 逐步实现调研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完善调研工作制度, 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调研工作的意见, 建立集中调研和专题调研制度, 健全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新闻通气会制度, 定期向媒体通报工作, 制定进一步加强舆情工作的指导意见, 建立完善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和引导工作机制。二要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真正“沉下去”, 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改进调研方法, 把重点调研与面上调查、实地考察与会议座谈、直接调研与间接调研、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合起来并综合运用, 提高调研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要写好调研报告, 在综合分析研究上下工夫, 全面分析调查的情况、搜集的资料和听取的有关意见, 形成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要充分发挥专家在调查研究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顾问、智库等作用。要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决策, 认真开展调研科研成果评奖, 编发优秀调研报告集, 推动调研成果进入决策程序, 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三要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理论研究还滞后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如何更好地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尽快形成公平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如何更好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在注重解决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难题的同时, 加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问题研究力度, 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四要加强对调研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对调研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把手要经常过问, 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 认真研究解决本单位调研宣传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做到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加强调研宣传队伍建设, 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文字功底好、热爱调研宣传工作的同志充实到队伍中来。要不断加强对调研宣传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 全面提升调研宣传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8

2013年11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进行了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发给省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网、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派员赴绍兴、上虞、宁波、慈溪、衢州、龙游、杭州等地调研,听取基层政府及有关部门、人大代表的意见,实地走访乡镇、街道,听取社区有关负责人和具体经办人员的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和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参加了部分调研。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二次审议稿。2014年5月14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现将草案的主要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和条例的体例结构。2014年2月下旬,国务院公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并于5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行政法规出台后,我省的社会救助条例需要在国务院暂行办法构建的框架体系内,根据我省实际进行补充、细化和具体化。为此,建议按照国务院暂行办法构建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最低生活保障等八项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草案章节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保留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两章,将专项救助中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分别设章,同时增加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就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四章。草案原有八章三十五条,据此调整后,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为十三章六十二条。

二、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国务院暂行办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草案二次审议稿依据上位法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救助是政府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和标准,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一体化。为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把有限的救助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家庭,要求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实行分层分类救助,并明确了停止救助的五类情形。(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三条、第四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

三、关于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国务院暂行办法规定的救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供养人员为主要救助对象。调研过程中各地反映,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和基础的社会救助模式,使各类救助帮扶措施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集中,而一些处于最低生活保障边缘的低收入家庭实际生活状况比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更为困难。为体现分层分类救助精神,弱化悬崖效应,草案二次审议稿根据我省实际,扩大了部分救助范围:一是明确了低收入家庭标准,将低收入家庭及其成员纳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救助范围;二是将因患大病医疗费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低收入家庭标准的人员纳入医疗救助的救助范围;三是将教育救助延伸到学前教育阶段;四是对因患大病等原因导致支出型贫困的家庭给予定期基本生活救助。(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三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

四、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草案规定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百分之七十确定。调研过程中,有的地方提出,对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只规定下限,并允许各市、县政府根据财政状况提高标准。也有的专家和部门提出,社会救助制度不同于社会福利制度,其功能定位在于托底线,主要是解决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给予上限的限制。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宜硬性规定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而应按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综合各方意见,法制委员会认为,草案的规定总体是合适的,应予保留。同时,建议根据国务院暂行办法的规定,增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的内容。为体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趋势和目前我省部分市县的实际做法,建议增加规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实行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十条)

五、关于救助信息与救助资源的整合。为合理配置救助资源,避免多头救助、重复救助,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了以下内容: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有关团体的沟通、联系,协调开展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会帮扶等工作;三是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信息,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参与社会救助的情况反馈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四是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对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审核认定和定期核查。(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二条)

六、关于社会救助的便民措施。为更好地保障社会救助对象行使权利,草案二次审议稿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便民措施:一是在乡镇、街道的便民服务场所设置社会救助统一受理窗口;二是申请人申请社会救助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申请;三是申请人难以确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的,可以先向便民服务场所的受理窗口、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民政部门求助;四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凭证直接给予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在医疗费用结算时享受即时扣除补助部分的便捷服务;五是乡镇、街道要建立主动发现、及时救助机制,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入户调查和关怀访问等。(草案二次审议稿第六条、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

法制委员会认为,社会救助是向特定困难群众提供的托底性制度安排,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鉴于国务院暂行办法刚于5月1日起实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相比草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调整。为便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审议,保证立法质量,法制委员会建议对本条例草案实行三审,在提请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后,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方面的意见作进一步的调研、论证,再适时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

社会救助工作调研报告 篇9

一、**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基本情况

1、农村医疗救助情况。制定出台政策。根据《江苏省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和《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依托,以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因灾因病农民的基本医疗需要,我市于2004年经过近半年时间认真调研,经市民政、卫生、财政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共同会商论证、市法制办依法公证、市政府同意,出台了《**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各县区也制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实施规程或规章制度,纳入考核目标。积极筹措资金,落实了每年按每人30元筹措资金,其中市按每人6元,县区按每人24元。其中10元用于帮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的个人应承担的部分,20元作为第二次救助。积极实施救助,2004年以来,除省给予我市的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我市各级共筹集农村医疗救助资金940.8万元,其中,市、县(区)财政投入719.2万元,各级彩票公益金105万元;社会捐助及其他投入116.6万元。每年全市参加农村医疗救助人数占全市农村人口3.2%以上,共资助参加新农合人数为48.6527万人次,资助参加新农合后二次救助人次人数达1.6908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达979.683万元。

2、城市医疗救助情况。为解决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依托我市建立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惠民医疗卫生服务平台,本着以救助城镇困难居民患大重病、慢性重症疾病为重点,目前我市正在酝酿出台《**市市区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希望通过建立城镇困难居民医疗救助统筹基金,对城镇困难居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承担的部分费用存在困难和在医治重大疾病、慢性重症疾病医疗费用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后存在困难的,由民政部门按实际情况再给予一定限额救助的医疗救助。救助对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城镇居民重点优抚对象,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员(指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至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城镇居民享受生活补助费的行政事业单位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市总工会核定的城镇居民特困职工,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困难的临时救助对象(指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至保障标准150%以内的),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形式: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应负担的部分费用。医疗救助对象重大疾病、慢性重症疾病就诊的,经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分不同对象给予适当医疗救助。

二、医疗救助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各级民政部门、卫生部门以及街道(乡镇)、社区(村)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市医疗救助政策实施以来,贫困群体就医难得到了一定缓解,特别是对患重大疾病的农村贫困群体及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救助,充分体现了市委和人民政府对贫困群体的关爱和帮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医疗救助存在着一定问题和困难。

1、救助对象中无钱看病问题仍然严重

目前救助对象患病没钱看病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救助对象患病无力交纳住院押金,影响了病情正常治疗;二是医疗救助起付线过高。我市农村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起付线300元与90元的农村低保标准高出3倍多,这意味着将花去医疗救助对象3个多月的基本生活费。因此造成救助对象因无力支付基本医疗起付线费用,而不能及时就医难以享受医疗救助;三是目前我市采取的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属于医后救助方式,相当多的救助对象在患病后由于无力支付住院费或医疗费,而放弃治疗或延误治疗的问题突出。

2、医疗救助比例及标准偏低

我市目前实施的农村医疗救助政策,各县区对医疗救助比例及标准规定的普遍偏低,比如,新浦区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农村居民,对其住院医疗救助按25%、35%、45%三个比例实行救助,分为300-5000元、5001-10000元、10001元以上,全年个人累计救助额不超过10000元,显然救助比例和标准有些偏低。就救助比例而言,一名农村低保对象要得到10000元医疗救助自己要拿总医疗费的50%以上。按农村低保对象一般性住院治疗需费用10000元计算,按300元起付线,25%、35%的比例救助,此人只能取得救助金2325元。那么,该家庭需要承担7675元的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的76.75%。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而一名农村低保对象每月享受的保障标准为90元,一般低保家庭很难支付住院医疗费用,这就造成了申请医疗救助人员“少”,使大量患常见病、慢性病的贫困群体无力负担医疗费而放弃治疗,影响医疗救助的实际效果。

3、无人员编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救助工作

医疗救助工作是民政部门的一项新业务,医疗救助工作事关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广大贫困群众的基本生存权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各县区、各街道无医疗救助专项编制,工作人员大都兼有多项工作,任务繁重,时常忙于紧急事务的处理工作,无专门精力将医疗救助工作做实做细。由于无专项编制,定岗、定员不确定,身份待遇不落实,且又人员流动性大,培训过人员流失,造成基层工作人员中新手多、素质不高、责任心低、业务生疏,对救助政策不了解,不托底,无法做好救助政策的解释和基层矛盾的疏导工作,造成经常性的上访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

4、筹措救助基金困难

目前我市按每人年30元救助资金预算,其中市按每人6元,县区按每人24元。从实际情况看,资金总量远远达不到救助对象所需的实际数,人为造成了对救助对象报销补偿率较低。从目前的报销情况看,住院费用平均补偿金额450元,住院补偿率只在30%,绝大部分由个人自负,明显低于标准。

三、解决问题对策及建议

为切实缓解贫困群体就医难,加大政府医疗救助力度,使城乡医疗救助政策更加惠济贫困群体,针对目前医疗救助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适当提高基本医疗救助比例、标准及降低起付线标准

为满足城乡特困群体的基本医疗需求,使患常见病、慢性病的特困人员得到及时治疗,防止常见病因得不到及时医治引发大病的情况。对策:将基本医疗救助中农村低保对象起付线降低为100元,城市低保对象起付线定为200元;将农村基本医疗救助比例上调整20%,城市基本医疗救助比例定为50%、60%、70%三种。

2、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同步救助制度

**市的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医后救助的方式,造成相当多的救助对象因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治疗。为更好地服务救助对象,使他们切实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对策:探索建立同步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中确实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住院费和治疗费的患者,可凭定点医疗机构或转诊医疗机构出具的住院通知书到县区民政局申请同步救助,经县区民政局与医疗机构确认情况属实的,县区民政局按基本医疗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最高救助标准的50%提前预付给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确保救助对象及时得到治疗。同时,救助对象或直系亲属应凭医疗票据及时到县区民政局进行核销平帐,对不积极配合销帐的,取消其家庭今后的医疗救助待遇。

3、为各区、街道配备医疗低保救助工作专项编制

**市1997年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各县区、各乡镇社会救助工作日益繁重,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健全各县区低保医疗组织机构,经过多方努力工作争取,市民政局设立城乡低保管理处,东海县民政局设置了低保管理中心,其他县区民政局目前工作仍由救灾救济处科室兼管,街道、乡镇和村居委更谈不上专职人员问题。建议:争取为各县区设立低保办公室,配备编制2—3名人员,各街道、乡政府设立社会救助保障所,配备编制1—2名人员。

上一篇:分数乘法教案及反思下一篇: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