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2024-10-14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精选13篇)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1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构建和实施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模式即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为了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经验,总结构建并实施了“四环节”教学模式:发现、探究研讨、应用。

一、模式构建的依据

(1)以当今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为先导,以“探究、研讨”教学法为基石。

(2)依据学科特点:

①以自然事物或现象为研究对象。

②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能力、兴趣、思想为基本目的。③以科学、启蒙、教育为基本任务。

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⑤以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大自然奥秘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

二、模式的构建与发展

模式最初以“探究、研讨”为基架,以自然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究大自然奥秘”为指导思想。科学家不仅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无数名人名言说明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我构建了“发现、探究、研讨”的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课题,强调“创新”,注重“实践”,也就是强调学生把知识、能力、思想等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在以上模式中虽包含了“应用”这部分,但不够突出,所以在原模式基础上又强化了“应用”环节,这样构建了“发现、探究、研讨、应用”四环节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实施

四环节中前三个环节顺序可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灵活应用,随机调整。一般常用以下步骤: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部分是起点,是基础,是动力,是关键。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科学方法探究问题,收集事实材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部分是过程,是重点,是核心。

(3)指导学生用小组或集体等形式研讨,整理事实材料,训练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从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部分是结果,是本质。

(4)联系实际,应用创新,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这部分是目的,是归宿。

四、模式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的“双主”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把学生放在“科学家”的位置,相信学生能行,相信学生能成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用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质。

(2)体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偿失要求,在教学中给学生第一手的材料,在探究过程中,多鼓励肯定,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勇气和信心,积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手更“巧”思维更“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模式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源于“发现”。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处理好大纲、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要领会大纲,吃透教材,围绕探究的主题惊心设计,又要了解儿童特点、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为整个探究活动做“引子”。另外,教师还需要在每节课中持之以恒,潜移默化,采取鼓励的方式加以引导、训练。

(2)要培养儿童自行“探究”的能力,就是让学生亲自思考作出假设,亲自设计实验、观察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放手操作,先相信学生,给学生材料、空间、时间,当好导演、服务员、欣赏者、促进者、组织者„„

(3)“研讨”是自我完善结论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将学生的认知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做好“导”的工作,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给学生追求真知的动力,使学生感到你与他同在,科学就在身边,不迷信权威,教师既是学生忠实的听众,旁观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

(4)“应用”是学生应用知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也是检测和丰富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否进入认知结构的阶段,所以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设计不同层次问题,检测学生认知能力迁移程度和再发现、再创造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提高和发展。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一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更优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新世纪富有者、创造者。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2

一、自主预习

预习是一种学习新课前的准备活动, 是提高自学能力和开发学习潜能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课前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预习工作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学生去预习,使预习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笔者认为,预习的环节应包括: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不足,及时弥补,以架起“认知桥梁”。具体做法是:布置预习学案,明确要求学生将预习学案在课前完成, 然后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其预习的情况。上课时,针对学生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对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可让预习工作做得好的学生当一次小老师,给全班学生讲一讲课。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并发现自己预习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调动起其他学生预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进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是通过问题来实现的,问题的提出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精心设计,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能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当然教师提问题不是随意的行为,是有要求的。如,提出的问题要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吸引力, 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问题还要有思维的深、广度,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 需要不断开掘; 问题还要难易适中,不致使学生感到淡而无味或畏难而退。另一种则由学生自己提出,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地指导培养。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可以运用联想、类比、对比、转化、归纳等方法,在知识的生成、发展、运用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上质疑。教师要适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巧设问题情境、模拟现实情境,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恰当意见, 应在肯定其勇于提问的前提下, 与其一起讨论,使其认识不足,并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使其在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又善于解疑的创新型人才。

三、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指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实践表明,有效地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讨论参与率低、讨论不充分、小组讨论组织效率差等现象,笔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确定明确的目标。设计课堂讨论时,精心安排,有所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

第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有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 才会有新看法、新观点的不断涌现。

第三,动态地把握讨论过程。教师作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平等的首席,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二是可以通过学生的情绪来作出判断,及时终止讨论,避免浪费时间。

第四,给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让学生把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又让在讨论中处于弱势的学生再次获得解题的思路。

四、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个性特点, 力求使课堂教学更完美,把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一)归纳式总结

利用下课前几分钟时间, 简要地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进一步强调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式总结

新课结束后,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习题,最后以组织学生练习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 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便于教师后续进行具体的辅导工作。

(三)比较式总结

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课堂小结时通过比较可以确定概念和公式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从而达到深化概念、活化公式、开拓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互动式总结

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获得的体验、感受和收获,并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 以及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建议和见解。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且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和感受, 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探索的“互动式”小结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证明,互动式小结的采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 这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或某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笔者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 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四环节”学习模式探究 篇3

一、自主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是学生个体参与学习的行为习惯,是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可以理解为先行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发现问题,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生长点和发展点。对预习的重新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明确教学是否需要预习,怎样预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何帮助。我们在两个班级进行了一个对比教学:同堂对比三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年 月 日 》。

课堂一:

在教学时,不让学生预习,老师按部就班地讲,先让学生观察年历,找出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多少,哪几个月有 31天,哪几个月是 30天,二月有多少天等;得出一年有 12个月后,再找出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接着向学生介绍平年闰年的知识,然后就是有关的练习。

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仔细分析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像关于一年有几个月,及大月与小月的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就完全可以掌握,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而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上。

课堂二: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教学。

师: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国庆节,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是 2001年7月13日,每年植树节是 3月12 日,儿童节是6 月1 日;还能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 月有 31天,4、6、9、11月有30天,平年的2 月有28 天,闰年的 2月有29天;也能根据教材的介绍知道如何记忆大月小月,即“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再把一日加”。

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时调整教学思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每个人参与学习的机会增多了,自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强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是指研讨和研究。学生提出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和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交流和碰撞,以集体智慧之长补个体认识之不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教师对问题探究的目标导向和过程控制却是非常重要的。

1.自主思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对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自主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

2.小组讨论

通常让同桌或四人小组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要逐步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生间的互补作用,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同时让小组讨论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3.组际交流

对小组讨论中形成的结论与产生的问题,进行集体交流与更高水平的研讨,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在各自得出的结论和生成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以求得最佳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并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

三、专业点拨,画龙点睛

“点拨” 即指点和指导。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需要提炼和升华,教师角色逐步转变,以精要的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课堂实践中,教师的点拨要把握时机,把握关键。

1.在探究的问题选择上点拨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总是会发现和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审时度势,筛选出教学目标需要的、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或小组提出的问题,不能因为教师的失误或冷落,打击部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自主进行问题的筛选,并且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

2.在探究的问题生成上点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生成也已经成为一种课堂常态,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或衍生许多问题。对于一些不具有教学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筛选,对于生成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进行点拨;对于不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要提出建议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或下节课。

四、历经学习,提高能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它是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在自主式学习模式中,“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历经预习、探究、点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主选择、自主调控、自主设计意义上的学习,它既是巩固性的,又是拓展性的,可以引领学生增强自主意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4

(一)学前指导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学习有了具体范围和要求,而且有了规定的时间限制,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适度增加学习的紧张强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四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和自学方法。(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自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③明确自学要求。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④明确自学时间。即用多长时间。

(二)自学答疑

“自学”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的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

[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学习。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进而产生兴趣。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④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⑤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学生,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⑥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做好记录和归类,供评讲。

(三)合作交流

“展示”是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内汇报,对于不同的观点引发小组讨论,最后汇集最佳成果,达成小组共识。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成果。一般要找中差生做小组代表,让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暴露出知识的错误点、混淆点、遗漏点,分析查找学习的误区以求改正。

“交流”是教师在展示的基础上或过程中,结合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注意点〕

学生展示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持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一帮一”的学习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③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性知识,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避免学生走弯路。

(四)练习小结

练习反馈就是指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其目的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注意点〕

①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②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同教学内容匹配,有梯度。

③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④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以上就是“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展示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鼓励和评价,这是暗线。

王旭凌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5

孙振英

(一)“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中的三四五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1.三步:

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2.四环节:

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

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1)课前预习。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

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四环节循环教学 篇6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和指导原则

四环节循环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预习。(5——8分钟)。

自学质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学质疑环节的基本内容:

1、学科特点,激发求职欲望,新城问题氛围。

2、自学目标。由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目的旨在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二是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三要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的过程。(15——20分钟)

合作释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和质疑问题的态度。合作释疑的基本内容:

1、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合作对文本在咀嚼。小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

2、自主探究。做检测题,发现问题后,小组内要互帮互助,有检查,有反馈。

3、教师讲解:通过谈论探索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学

困生已会的,在学生没做之前或小组没有合作的,教师一般不讲。第三环节:展示评价。是指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书写、口头表达的方式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展示评价环节的基本内容:1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生成问题探讨。2展示时要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鼓起勇气、找到自信。

3、展示时要关注合作小组学习的作用。4小组自我评价、教师给予评价。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是指对双基只是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拓展延伸。(8——10分钟)

巩固深化环节的基本内容:1强化巩固训练: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拓展运用训练: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馈矫正训练:正确熟练掌握重难点知识。

数学新课堂“四环节” 篇7

环节二:目标展示是学生自学展示汇报交流的舞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的成果, 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通过小组互帮互助, 弄清楚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 更是让全体同学把思路打开, 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掌握全局, 控制讨论时间, 进行有效讨论, 并做好交流准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汇报交流, 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

环节三:目标检测是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口头检查, 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检查, 还可以设计题目进行书面检测。总之要根据当堂内容灵活检测, 注重实效。设计适量的检测题, 要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精心选择, 具有典型性、层次性、针对性, 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并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进行变式训练。学生做完检测题后, 或小组验收, 或集体矫正, 或教师批阅, 并当堂统计达标情况。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 师本 生本 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22-01

0

新课改范式繁多,思潮种种,但无一例外地将目光聚焦到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的改变上。广大教育工作者清醒的认识到:课改不是改良,而是改革和再造;是抛弃“控制”,实行开放、自主;好课永远都是“学生的课”“学的课”,而不是“教师的课”“教的课”。

1. 叫停“四步阅读”师本教学模式

1.1初中版的“四步阅读”课堂流程示例(以《爱莲说》为例)

(1)创设情境,3至5分钟(这里既有艺术设计的审美体验,又有当地毗邻港澳,澳门回归祖国重大事件,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等);

(2)阅读感知,至10分钟(文章很短,把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合二为一,省时高效,我常用此法);

(3)探究发现,20至25分钟(先由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学生“问”之不及,再由教师提问。这一点比今天老师提问要进步得多);

(4)扩展提升,5至10分钟(巩固学习内容:本节课除了学习语言,其难点是文章“托物言志”写法的掌握)。

1.2高中版的“四步导读法”案例(以《故都的秋》为例)

第一步:文本结构梳理(整体感知);问题引导:“文章开头总写了哪两种秋景,突出强调了哪一种秋景呢?”

第二步:重点细节探究(品味语言);问题引导: “1.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概括?2.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了哪几种北国的秋景呢?是概括说明3-9节。”

第三步:主题意蕴发现;问题引导:“面对背过的秋景,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有些课还会结合作家、时代背景探究文本意蕴。

第四步:“语言特色体悟”;问题引导:“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11-12节)”

1.3 对“四步阅读”教学模式的质疑

1.3.1 初、高中版“四步阅读”模式的不足

初中版的“四步阅读”模式,对处理较为短小的课文时,常能起到良好效果,也即所谓的“实效性”。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处理较长中短篇小说时没就显得乏力了。对长的篇幅,没有三五甚至十二八遍阅读,很难一下抓住要领。课上的十分钟或者五六分钟读完一篇文章无法“走进文本”,只能“走过文本”。

其次,学问学问,就应该是学生“学”学生“问”,不是老师“问”。教师口头提问,或把问题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偶尔的“小组讨论”,这样的处理和设计有问题。

1.4 对传统的“四步阅读”教学法的反思

传统的“四步阅读”教学法的三大特征:一是以“教”为中心,二是以讲代学、一讲到底。三是阅读量少,阅读面窄。这种教学法,它颠倒了学习的主体,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自主性。

2. 构建“四环节”生本课堂模式

2.1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讲究教学策略,要从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倡导以学定教,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至不教而教;再次要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续至课外;最后是构建“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学习、课上充分讨论、自信展示、激励提升。把学习的环节变为个人学、小组学、全班学、老师帮。

如果从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变,即可形成“初读(谈感悟)——品读(谈最喜欢的地方)——研读(拓展阅读)——提升(读写)”的阅读新模式,由此建立“生本四环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2.2 生本课堂“四环节”及其解读。

第一环节 检查前置学习(2分钟):学生围绕前置学习自主解决50%的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小组交叉检查,教师作出评价。拒绝零起点课堂。此为“先学后教”;强调“不做不议”。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15分钟):小组探究留下的疑难问题,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而非课前教师确定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学更具“针对性”。此为“以学定教”;强调“不议不讲”。

第三环节 展示交流(20分钟):展示近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提出质疑,辩论,注重展示的实效性;强调“不辩不拨”。

第四环节 激励提升(3分钟):教师引导、点拨、纠偏、补漏,帮助学生“画龙”,关键处“点睛”;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四环节”生本课堂教学设计简例

3.1 课前——《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前置学习

①课外疏通文意,把不能理解的字句标记出来,上课后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②读完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从这篇文章你还想到了一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3.2课中——课堂教学流程:

前置学习检查:(3分钟)

师: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还有哪些字词障碍需要解决的,请提出来?

(生:提出难懂的字词,有其他组的同学回答和补充,必要时教师才做补充。)

合作探究(15分钟)

师:(组织讨论)读完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从这篇文章你还想到了一些什么?大家先在小组内进行一对一的分享,然后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整理小组成果,或提出疑问,准备展示。

(生:学生讨论,一般学生讨论的声音由大变小,甚至在观望了,意味着讨论即将结束,学生在等待发问或分享展示了)

展示交流:这个过程是展示思想成果、思想碰撞、课堂生成环节,教师的组织、激励很重要)(20分钟)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9

荣成市第五中学

袁雪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更多更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和运用,作为青年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运用者,更应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思考者和反思者。面对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语文课上如何促进高中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如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课堂上被动、机械的学习接受现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我们需要改进和思考的。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课堂教学时数大大减少,语文课每周不超过五节,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推广和运用王旻老师提出“三板块四环节”的教育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努力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状况。现将自己两年来接受、理解和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后的一些感想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学习的反思。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提出后,随着平时的运用与研究,我们又不断的加以改进,现在基本确定下来,主要内容是第一板块基础知识板块,第一环节“自主探究,即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在课前,一般是新课开始的前一天晚自习,学生利用“预习学案”自学,巩固强化自主学习能力,找出自主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知识点并做好标记,这样第二天上课时一开始便可以进行小组内部交流“预习学案”初步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

第一板块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即小组独立活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初步探究解决“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学习存有疑难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合作,使这些疑难部分得到初步解决。然后进行集体交流“预习学案”,展示出经小组合作讨论也未解决的问题,发挥班集体的智慧进行二级解决,最大限度地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最后教师对集体交流的疑难进行最终解答,并对本课重点(单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式解决,最终完成“预习学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第二板块基础知识板块,第三环节教案的使用,提出五个问题,提升五个方面的能力——在教案中针对提高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提出五个问题,主要包括理解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联想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一环节利用五个有层级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鉴赏,由浅入深把握文本,以达到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第三板块回扣检测板块,第四环节复习学案的运用,复习反思,当堂运用,针对学生应重点掌握的知识以及易混易错的知识,利用“复习学案”进行课堂检测,对本课进行知识回扣和反思,以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

在实施“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对学生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剑拔弩张的师生关系不可取,“老鼠见到猫”的师生关系更不可取;另外还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方式,单纯的表扬和批评早已不被学生接受,表扬中需带鼓励,批评中需带促进;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逐渐的还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求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对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最关键。这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正面引导,使学生“会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等等,当然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善于创造性思维,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够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就完全达到我们培养的目的了,不过,“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整个四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既不能如过去一样大包大揽,一言堂,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给学生过度的自由,对学生撒手不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明白探究、合作、展示对于提高自身能力及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不能有“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应干预”的错误想法,因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否则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热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会因缺乏正确的方向感而变得茫然无措。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是对学生对老师的一种解放,老师可以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走到学生中去,学生也可以从被动的填充式中走出来,走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起到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

在实施的过程中,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上,我们不断发现这种模式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完善。例如,我们高中的语文学习主要以文言文为主,而文言文的学习又以诵读为基础和前提,我们设计的“预习学案”以基础知识为引导,以五个能力的提升为要求,在培养学生诵读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对于诗歌我们可以从修辞以及韵律等方面进行指导,交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前两天,教研员过来听了一节《兰亭集序》的授课,从学案设计到讲课方式都给我们提了好多新的建议,《兰亭集序》作为一篇序言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在指导时就要抓住其对生死的感悟进而进行背诵,最终达到背诵的目的,课堂上五个能力的训练有些多余,而且这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与其在分析与锻炼能力上下功夫倒不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朗读与记忆。还有平时我们在授课当中,对于每篇课文的处理如果都按照五个能力的训练,内容太多,量太大,从老师的备课到准备资料,到教案的制作与课件的设计以及最后的“复习学案”,可以说前期投入精力特别大,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学生,而有时这些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其实反过来想想,的确如此,我们所做的设计都是按照我们的思路进行的,都是按照我们想要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安排的,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相应的兴趣与主动性,更何谈学习的积极性呢?

所以我想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还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对学生主动性的尊重,将阅读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写作训练能力融合在一起。而且在对学习的检测上不能只满足于复习学案的使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终还是得通过习题体现出来,所以在复习学案之外我们还要穿插更多的练习,以练习带动学习,用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案的设计上也要分清侧重点,每一个文本的学习只需体现出其中最重要的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即可,面面俱到的做法不可取。

四环节教学法5 篇10

(何华桂

2012-4-10)一

我对“教知识”的理解。

在“知识中心”的教学大格局下,阅读教学课程常态是“教知识”,即教教课文的状况。

教知识的课堂模式是:介绍背景----指导字词----逐段讲读----提炼中心思想----拓展练习。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以讲、问和“做”(示范、演示、操作等)为主要方式,学生以听、看、答和“做”(被动性的操作等)为主要方式。

在教师的主导下,阅读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字词,理解了一篇篇课文。

我对“传能力”的理解。

在“能力中心”的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以课文为学习的载体练习“能力”。

课堂模式是:预习、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品读课文----总结反思----巩固练习。实质性的不同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些环节;学生个体或小组自主学习后,要在全班与大家一起“展练”——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形成同学间的互动,在强化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积累语言。三

我变“教知识”为“传能力”的尝试。

怎样才能实现学生自主练能,教师尽可能地“放手”甚至“退隐”呢?

为了这种自主“练能”课堂状态的早日实现,在上课时,我尝试在教学行为上有一个重大改变:由教知识(教课文)变为教方法,让全班学生尽快获得将“练能”课堂自主推进的一套方法。

这样就好比说,我们在一篇课文上去用力,是老师和孩子们很费力地一同打一条鱼,即(一篇课文),现在将精力集中用在训练学生早点学会打“鱼”的方法,让他和他的同伴们一起自主打“鱼”。我们教师,站在旁边组织、欣赏、评价。

所以,我尝试在“练能”课堂各个环节展开时,嵌入进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学会把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甚至生活之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接着,运用已有的学习能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1、课前预习的方法。

按语文预习五步法,指导学生去做,并一定落到实处。

2、学习字词的方法。

(1)借助拼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区别音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从而掌握字音。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意。

3、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用段落归并法,分段,写段意,把段意连缀成主要内容。(2)教给学生快速抓住每一类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方法。如:写人文章——写的是谁,通过什么事件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4、品读课文的方法。

(1)熟读、美读、背诵、复述、表演、拓展课外阅读。(2)抓住关键词或句进行品读,批注,勾画,想象。(3)查阅资料,在阅读背景下理解文段。

5、课外阅读的方法。

读课外书,并做读书笔记,写下内容摘要,摘抄好词好句及段落,写出阅读心得。

6、作文的方法。

用心观察生活,积累题材;积累好词好句;积累优秀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尝试创新。

我想用一篇课文说说我的尝试和体会。例1:阅读名著、初步欣赏名著的能力的培养。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这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

本课课前提示的学习要求是: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

针对同样的这一篇文章,教知识的做法是:认识课后列出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反复读懂本文的内容,能回答出课前的问题。一,即知道了石猴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同时也知道了问题二,即石猴变成了美猴王,是因为他敢于第一个跳进了水帘洞,为大家寻得了一个好住处。三,通过再读课文,了解了美猴王的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人物形象。

学到这里,可以说,学生已经对这篇课文学习的很透彻了,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全读懂了《西游记》的第一回。可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了哪些呢?等到课后,他拿起一本《西游记》的时候,却仍然感受不到经典著作的精美和精彩所在。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只是教了一篇课文,而不是利用这篇课文教了一种初步阅读和欣赏名著的能力。

所以,我想是这样教:

课前预习中,学生用自己的预习方法,基本学会了字词,读通了课文,思考了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结果逐项展示出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评价,老师适时点拨,评价、总结。十五分钟左右。

课堂剩下的时间还有一大半,着重用于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美,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领略经典的魅力,形成一种欣赏经典的感悟能力。用这种能力不仅读懂了本文,并能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饶有兴趣的去读《西游记》整本书。通过广泛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精彩句段:“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石猴的活泼可爱,更能让人感受文字的优美。三个字三个字的跳跃感,“伴、群、友、亲”的多变和不重复使用词语技巧,“夜宿、朝游”的对仗工整。

其实,像文中这样泛着珍珠般光彩的词句还有很多,又如:“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一句话,写出了石猴的勇敢。只要把“我进去”改为“我进去吧”,让学生反复读和揣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趁机点拨经典就是蕴含在每一个字中。当学到这里,学生逐渐会有了一些欣赏的方法和能力。

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欣赏能力,去品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读给大家听。每人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自然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 探究创新 学习过程 步骤 动作 环节

我校自去年起在全校开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使用学案改革教案,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发展,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本质意义的革命,它以学生的自学信息反馈为依据、以师生互相活动为载体、一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线、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学习策略教育,有效的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性、合理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性、前瞻性与预见性;我是一名从事近三十年教学的教师,一直以英语教学为主,对于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还算是具有一定经验的,可是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的提出似乎不太适应;但为了不影响教学、不影响学生,就对高效课堂、学习过程和探究创新作了扎实的学习、思考和研究,现在总结一点浅显的经验,与同行共同交流。

高效课堂“六步骤”

“学案”与“导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它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确定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新型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

二是导航思路:学案设计思路应该具有:(1)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悟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是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掌握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排除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为下一个步骤的实施打好基础。

四是巩固知识: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达到巩固。

五是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够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掌握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针对反馈情况进行及时补充。

六是评价总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当前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总结的价值不可低估。

探究创新“五动作”

我们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自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发、诱导、启迪、导学、导练,把学生由听众席推向表演舞台,让学生在探究创新之前实施五个动作,即: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和动手做;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领悟知识的内涵、牢固掌握知识要点、学会学习和探究创新的关键。

学习过程“四环节”

不论是实施“六步骤”、还是实现“五动作”,都是课前准备和课堂程序,其实最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因为现代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是看教师教案备了多少,教师讲了多少,而是要通过评价知道学生学习了多少,懂得了多少的问题;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学习的主要环节、形成以及相关学习活动、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主要有“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品味赏析——拓展迁移”四个环节。

四环节习作创新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篇12

一.模式结构

我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并应用了“说—写—改—评”四环模式,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说:作文时, 先提供话题或材料,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叙述、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说”的关键在于敞开心扉, 大胆地表达, 不可以追求表达得通畅不通畅, 精彩不精彩, 正确不正确。

写:让学生把在所说的内容再深度地思考一番, 注意前后的连贯, 语意的通顺, 词句的准确, 思想意义方面的积极向上, 然后在安静的氛围中独立写作。

改:先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自己修改, 力求文通字顺, 再让同学互相修改, 圈点精彩之处, 指出改进的地方。

评:主要指教师的讲评。教师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 赏析学生的成功之作, 指正学生的败笔之处。

二.模式应用

下面以“人物描写”为例, 谈谈这一模式的具体应用。

师: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里描写等,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 自己最想描写的人物是谁, 最想描写这个人物的那个方面。然后把你的描写说给大家听。

生:爸爸是个农民工, 他的额头布满皱纹。爸爸大笑时, 那皱纹就像海风吹起的波浪, 欢快地跳跃;爸爸忧愁时, 那皱纹就像低沉的五线谱, 仿佛唱着《路在何方》的曲调;平日里, 爸爸的皱纹像蜘蛛网, 随时准备着捕捉飞虫。

师:农民工的生活是艰辛的!你通过刻画爸爸的皱纹来反映这种主题。你的三个比喻有一波三折的精彩。

生:明天又到发试卷的时候了, 我高兴得难以入睡。我仿佛看到了老师高举着我的试卷, 那试卷好像胜利者手中的一面红旗。我仿佛看到老师对我的盈盈笑脸, 那笑脸好像绽放的花朵。我仿佛听到老师表扬我的声音:看看, 看看, 人家沈露是什么成绩, 又是一个满分, 又是全级第一名。而你呢?郑红红, 站起立, 你又是不及格, 又是倒数第一。一提到郑红红, 我的心咯噔一下, 战栗了。郑红红是我最好的朋友, 她不爱学习, 成绩差, 老师经常批评, 但她很自尊。我想, 此时此刻的郑红红也没有入睡, 她盼望着天永远别亮, 她盼望着老师明天生病了, 不来发试卷, 她幻想着自己的试卷被阅卷老师弄丢了。哎, 明天, 我和郑红红怎样相处呢?

师:你的这番话是心里描写。写得很精彩。你通过主人公“我”的心理描写, 反映了矛盾的心理。这段描写中, 既有“自我”描写, 又有“替代”描写。老师发试卷的前夜, 郑红红是怎样想的呢?“我”根据她以前的心态揣测她此时此刻的心理, “她盼望着天永远别亮, 她盼望着老师明天生病了, 不来发试卷, 她幻想着自己的试卷被阅卷老师弄丢了。”这就是替代描写。

师:请同学们用描写的方式写一段话, 修改后抄在本子上。

生:马老师的微笑是很难察觉的。有时, 她的眉头微微地向上一挑, 有时, 她的嘴角微微向下一撇, 有时, 她的眼睛微微一眨, 有时, 她的鼻子微微一抽。这微笑实在是“微小”啊。

师: (评语) “四个‘有时’说明马老师轻易不微笑的性格特点。眉头一挑, 嘴角一撇, 眼睛一眨, 鼻子一抽, 这些词语运用得很准确, 任何人无法为你更改。四个‘微微’写出了‘很难察觉’的原因。结尾句诙谐幽默, 真是画龙点睛。从这段写话中可以看出, 你是个平时善于观察的孩子, 而且是个很细心的孩子, 所以, 你把老师‘微小’的微笑都看出来了。你又是一个爱读书、爱积累词句的孩子, 所以, 你把老师的微笑写得很精彩, 让老师佩服。老师给你满分是100分。”

生:操场边上有桃花、杏花、梨花, 还有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每一树花儿都好看极了。我问王小丽, 怎样描写这些花儿呢?王小丽说:“我爸爸早就逼我背会了朱自清的《春》, 我们仿写不就得了!”王小丽说完就朝我做了一个鬼脸, 然后背出几句来:“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争着赶趟儿。这些花儿,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闭上眼想想, 桃儿、杏儿、梨儿, 馋得叫你流口水。”王小丽背完, 又做了一个馋人的鬼脸。我一听, 觉得她背的这些话还真写得像。

四环节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四环节教学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让我们的课堂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高效的预期效果。我们的的课堂变成了大容量、快节奏的。我们上课时常用的组织课堂的语言,例如“请你站起来”、“请坐”等等,无形中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养成好的习惯,许多学生同时站起来也不用老师协调,自然有学生谦让地做下去。教学环节的过渡大多也不用老师引导,因为学生都已经知道下面该做什么了。老师一拍巴掌,再乱的课堂学生也会马上静下来。

“学案导学”阶段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类似于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合作交流”阶段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让他们“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点拨解惑”阶段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检测巩固”阶段相当于永威中学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在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分组合作环节,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在展现提升环节,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在穿插巩固环节,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在达标测评环节,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灵活 掌握。

在学案导学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编制预习学案。教师要编制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学案。永威的教改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变教案为学案。

合作交流阶段:问题要设计得既让学生有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收获,对于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所以,公开课有时非常精彩,有时却一塌糊涂。设置的问题有四个原则: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⑵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窍门;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编制方式是:创设情境,编制错例,有易到难,由简到繁。要注意⑴每个组的展示形式;⑵预见困难;⑶备追问的问题。

点拨解惑阶段:学生都会的不展示,要展示出错大的、一题多解的,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要重点点拨。用不同方法的反馈,点评。老师做什么?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点拨解惑要体现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注意:追问的问题、点评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检测巩固阶段: 它是一个课堂环节。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任何成功的课堂模式是在长期探索中一点一点积累形成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他们只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我们的“四环节”高效课堂看到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促使我们从本体论的深度去重新思考教学,思考课堂。

四环节教学心得体会(2):

伴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课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浓,我校也走在了课堂改革的前列,有幸我也成为课堂改革大潮中的一员,几年来的尝试下来,感觉收获很多,现将自己的一点感触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落实实效课堂的前期准备

每一个学期的开学,我的第一堂课并不是讲授教材上的知识,而是从生活中易见的实例告诉孩子们物理很有用,而后又从一个个简单的生活小现象用物理知识作以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学物理的欲望。然后告诉孩子们物理好学易懂,你们感觉困难是因为学习不得法或是另有其他原因,听我的话你们会学的很轻松而且会很棒。从心理上首先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最后我介绍我的授课方法及对孩子们的要求和他们应该具备的听课方法,做完这一切之后,我让每一位同学写感想介绍自己的过去,听老师讲后心里的想法及今后的打算,作为第一次作业上交。

当作业收上来之后,我读每一位同学写的内容,从读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困惑与无奈以及今后的打算,也初步判断孩子的性格和基本情况,在作业本上,我像改作文那样划出孩子们关于学习方法、未来打算等优美语言,并分别给孩子写上激励性、指导性的语言,从而第一印象给每一位孩子以亲切感,为以后师生的交流做好铺垫。

做完这一切,配合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情况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为以后落实实效课堂四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如何落实实效课堂四环节

1、预习

我的预习很少放到课下,因为我觉得课下布置预习,大部分同学不会做、或者说不会认真去做,因此我将预习放在课堂上。

每节课开始,我会让学生自读教材(带着预习目标和预习问题去读,导学案上设计有),这样在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能把教材上有关本节课必备的基础知识找出来、划出来并用心记下来,而后让学生读学案上的学习内容点拨,対预习作业中不会的或是学习点拨中不懂的问题,我让孩子们在交流环节去解决。

2、交流

在学生读完教材和学习内容点拨之后,我让学生分组去交流,我鼓励学生多问、多说、多算多写,这样会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课堂上来,避免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算能力,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则会巡回指导,解疑析难,规范他们的语言表述,规范他们的运算步骤、格式,并规范他们的书写,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指导,达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是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所提高。

3、展示

我的课堂第一次展示是课前的小检测,把上一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让学生默写下来,默写之后让学生对改或者自己按课本内容批改,这样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第二次展示是对典型题的思考、讨论之后的展示,这样既能把点学活、学透,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而把重、难点知识得以升华,这时老师的作用是总结方法、规律,使学生能达到触类旁通,第三次的展示是在反馈训练环节,知识点学完之后的课堂小测试。这样既对当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以检测,又通过展示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授课思路和对学生的课下指导。

4、堂清

我的堂清方式很灵活,可以课前清(上节课内容),边学边清,课后清(本节课所学内容),堂清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同学们自清,组内成员的互清,科代表的追清,老师的抽清,这样针对学习程度,态度不一样的同学进行把关,力求使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获。

三、小小收获

这几年的实效课堂尝试,小有收获,体现如下:

1、把自己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以前的课堂有我主宰,只恐怕学生学不透,自己说不到,面面俱到,常常满堂灌,一天的教学工作下来,经常哑了嗓子,实效课堂讲究的是课堂效率,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老实讲得少而精了,课堂效率高了。

2、作业少了,把学生由被逼做作业转化为主动做作业

高效的课堂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了,从而不再多加课,学生感觉作业少了,老师又不拖堂加课,从而珍视课堂学习机会,把课下挖掘的东西带到课堂与师生一起分享,从而很有成就感,这样只要是愿意学且认真学的同学,中考成绩一般不会低于55分(满分70分),且高分段的人数比较多,是兴趣加乐学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3、学会了与各种学生沟通。接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乐于学这一科,学生才会在你的课堂上不捣乱。

四、存在困惑

1、由于学生活动多了,总觉课堂时间有限,内容多,时常出现一节课内容学不完的现象,针对九年级任务多,时间紧迫,面临中考这种现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时刻困扰着我。

2、今年4月份,我参加了省优质课大赛听课活动,感觉自己所操纵的实效课堂与他们相差太远,究竟怎样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

3、部分同学任凭你怎样做工作,一副水火不入的样子,学习效果收效甚微,我不知道这类同学该怎样办?是放弃还是坚持?

上一篇:《摆渡人》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检车员(一、二)级题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