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堂论文

2024-10-19

自然课堂论文(共12篇)

自然课堂论文 篇1

大自然造就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自然母亲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老师。

水混合着泥被冲上了田地,这一年正是洪水泛滥的时候。我和爷爷站在田垄之上,放远望去,水光一片。听着爷爷感叹着今年的作物情况,我发现不远处有一条泛着银光、活蹦乱跳的鱼。我大叫到:“爷爷,你看,那里有鱼!”

说罢,我跃跃欲试准备冲向那里,爷爷却拉住我说:“别去,你没有水鞋,一会弄脏了衣服和鞋。再说,这鱼太小了,不值得。”我听了有些气馁和不高兴,没办法只能死死盯住那条还在泥水中挣扎的鱼,它张大嘴,拼命地呼吸着,我想到了三个字“生命力”。但我知道,那条鱼再也不能进入水中了,结局只有死路一条。只见它拼命摆动着身体,鱼尾拍打着地面,将泥浆溅起,不一会它的身上就覆盖上了一层泥浆。它继续向身旁一米多远的小泥潭挪动,像蛇一样S形移动着……我期待着它能生存下来,忽然,它停了下来,我的这个念头又开始消退,我心里暗想道,它快要不行了吧。可是鱼和泥潭之间的距离只差一步之遥。我不禁为它可惜,这条鱼一定是精疲力尽了。可是就在我思考的时候,它猛的一跃,呈现出一条优美的弧线,靠着最后一丝力气跃入泥潭,最终成功抵达了小溪中。我能看见它求生挣扎后留下的痕迹,十分凌乱,但又像勋章一样,展示着它的荣耀。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望了很久,直到听见爷爷叫我的声音,我才离开。

生命真是顽强啊,这条鱼付出努力拯救了自己,它也许还不知道,在远处有一个女孩在默默观望着它,它为这女孩上了一堂叫做勇于拼搏的课。我的心被激起阵阵涟漪……

自然课堂论文 篇2

《珍珠鸟》教学片断:

师:这种生活在澳洲密林中的珍珠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珍珠鸟非常可爱。

生:我觉得它很胆小, 但熟悉了之后就胆大了。

师:本来胆小的珍珠鸟怎么会胆大了呢?还是让我们看看“我”是如何与珍珠鸟一点点熟悉的。谁来读读“我”的做法?

生: (读)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师: (很欣喜地) 三个月后, 那繁茂的绿蔓里发出尖细娇嫩的鸣叫声, 那是——

生:小珍珠鸟。

反思:

在这种学习状态下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愉悦的、幸福的, 好像行进在一条繁花铺就的小路上, 嗅着芳香, 伴着鸟鸣, 时而淌过淙淙溪水, 时而感受徐徐微风, 他们就这样交谈着、欣赏着, 不知不觉就到达了路的尽头。就连听者也觉得学习时间转瞬即逝, 为结束这温馨动人的学习之旅而惋惜。细细品味, 那课堂如泛着阳光般的温暖, 是那样柔软贴心。怎样让课堂如纯棉般让人亲近呢?我想老师们要在课前和课上下功夫。

课前, 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订有效的计划,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 对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特别敏感。他们好动, 喜欢东看看西摸摸, 当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他们好胜心强, 受到表扬喜形于色;好学上进, 但遇到困难会畏缩不前。备课时, 老师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懵懂的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 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待、去寻找, 你就会发现一篇文章到底哪里妙趣横生, 哪些地方对于学生而言显得枯燥无味。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 学生们兴趣盎然、专心致志, 他们会不自觉地产生求知欲, 主动探寻, 所以我们应多结合课文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比如, 在教学《登上企鹅岛》时, 我让学生取出直尺, 用手比比“10厘米”多长, “60厘米”就大致知道了。老师边读, 学生边用动作比划:

“这个岛上的成年企鹅一般六十多厘米高, 长着鱼鳞状的羽毛。未成年的只有小猫那么大, 全身是绒毛。它们的躯体呈流线型, 背部黑色, 腹部白色, 对比很鲜明, 走起路来一摇一摆。”

学生边听边用手比着成年企鹅、未成年企鹅大致的高度, 比划着流线型, 还学着企鹅“一摇一摆”, 边听边笑, 兴趣十足。

接下来学生“演一演”:“它们彬彬有礼, 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 像欢迎我们似的。”当我读到“最凶猛的是阿德雷企鹅, 我刚迈进它们的领地, 一只企鹅就尖叫着把我驱逐出境。它们的叫声很像毛驴, 所以又叫驴企鹅”后, 播放声音, 学生听到了驴是怎样叫的。在笑声中我问:“这只企鹅尖叫着驱逐我, 仿佛在说——”

“快出去, 这是我的领地!”

“走开, 不要进入我的地盘!”

……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你喜欢什么企鹅?为什么?”交流之后, 我说:“你看, 彬彬有礼的行为到哪里都受欢迎, 连企鹅也不例外。你喜欢彬彬有礼的人吗?我们班谁平时待人也是彬彬有礼的?”

在“比一比”“演一演”“听一听”“说一说”这样一连串活动下, 学生始终处于高涨的情绪中, 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描述里, 不管是对课文的朗读、理解, 还是交流, 都积极参与, 热切表达, 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预设教学活动时老师们多想想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怎样让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学有成效。“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 为学生考虑得越合理, 越全面,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出色。

虽然没有完美的课堂, 但我们所有的准备, 都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理想化。一棵树最终能长多高, 这由它的根多深广决定。对于文本的解读, 再怎么深都不为过。尤其是《珍珠鸟》这一类的文学文本。它立意的深远, 语言的精美, 思想的深邃都给人以启迪、思考。教学这类文章时, 要研读文本, 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此外, 我们还需要联系作者的时代文化背景, 领会文本的思想深度。之所以这样细致备课, 是因为“我们害怕亵渎了经典, 我们宁可下很大的工夫, 来尽可能距离经典和大师近些, 再近些。”

课上, 对话应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 它是一种平等, 一种开放, 一种自由, 一种民主。因为在生动的情境中对话, 所以富有情趣和美感, 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在这样的氛围里, 学生想说话, 有话说, 而且留心别人在说什么, 彼此间在构筑伙伴。在这样的氛围里, 师生相互激发, 相互影响,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在谈话的过程中, 老师既要认真倾听学生说了什么, 又要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表现, 也许一个词, 一句话, 一个神情, 一个动作, 在种种信息中敏锐捕捉到与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相契合的因素, 顺势而导。

学《麻雀》的时候, 我问:“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麻雀?”

“麻雀长得比较小, 是灰色的, 跳来跳去很可爱。“

“麻雀很机灵, 听到一点声音就飞走了。”

孩子们最可贵的就是有一颗未经蒙尘的童心, 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学完了课文后, 我特意问梁子叶:“这只老麻雀宁可自己死了也要救它的孩子。如果它现在就站在你的手掌心, 你会怎么做?”“我会轻轻抚摸它的身体, 喂它面包屑、饼干末, 它吃饱了以后就让它飞走。”梁子叶郑重其事地说。

自然观察课堂 篇3

对于已经身为父母的家长来说,捉蚂蚱、捕蝴蝶、折槐花、撸榆钱,这些一定是深藏于内心美美的童年记忆,那时总能从身边的大自然中收获满满的乐趣。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现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越来越习惯于人工或室内环境,更多的快乐是来自于虚拟的电子设备,而亲近自然的天性越来越弱。

一次户外的自然观察课堂上,我在一片树叶的背面发现了一只蝉蜕,便指给孩子们看,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有不少小朋友是第一次见到真的蝉蜕,这使我加深了自然观察对于孩子们的意义。即使一些孩子通过绘本、图册或科教片了解到不少关于大自然的“知识”,真实的自然观察仍是不可取代的,孩子们需要与大自然建立直接的连接。

我们小时候对于大自然没有正式的“自然观察”概念,但是在玩耍中与花鸟昆虫的直接接触,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实践着自然观察,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个人体验与感受,是间接的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

自然观察的意义

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然观察,家长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自然观察有别于传统的纯知识学习,我在设计自然观察的课程时,虽然会有一个贴合课程主题的知识框架,但是教学目标绝不是要求孩子能记住多少知识点,或知道多少种植物的名字,重点是为孩子提供一把把窥探自然奥秘的钥匙,和他一起推开一扇扇自然之门,让他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在裸子植物观察的课堂上,我让孩子们数几种常见松树的松针,油松是两针一束,白皮松是三针一束,而华山松是五针一束,孩子亲自对比出这样的差异后都十分兴奋。另外我分享了松果遇水会自动收缩的秘密(松果通过这种方式在雨天保护种子防止受潮),孩子们回家后将课堂上捡到的松果做泡水实验,看到松果的种鳞真的收缩后,开心地通过微信传来照片,和我分享他们的喜悦。

抛开学习知识的负担,全身心地融入到大自然中,体验自然观察的乐趣,所谓的“知识点”关联的是一段发现大自然秘密时的美好记忆。通过不同的侧面,引发孩子对自然观察的兴趣,这是我在教学中所极力倡导的。

不去过分鼓吹自然观察对于培养孩子敏锐观察力、思考及探索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我坚定的认为,在自然观察中收获的乐趣,就如同在孩子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不必着急,遇到合适的湿度与温度,种子必定会萌发。

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同时也是位有一定深度的植物学爱好者,他在《植物学通信》中说道:“你一定不要给予植物学一种它本身所不具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纯粹出于好奇的研究,除了一个喜欢思考、心性敏感的人通过观察自然和宇宙的神奇所能得到的快乐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

这般“无用的”自然观察所带来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享受纯粹的快乐。我想到了家长们这样的年龄,自然能理解它的珍贵。

自然观察,真的触手可及?

周末带着孩子去城市郊野接触大自然,寒暑假期带孩子做长途的自然旅行,这些都是很好的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不过我更愿意和大家分享的是和日常生活相融合的,一些触手可及的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不应只被限定在“自然课堂”“自然夏令营”“自然旅行”的框框内,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简单的自然观察,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通过网络或借助一些工具书做进一步的探索,这是更加可贵的,也会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自然观察,我们看什么?

【自然观察场景一:窗外】

望向窗外,天空中白云悠悠,和孩子一起探索云朵的秘密吧。

方法参考:

.引导孩子在本子上记录下当天的日期、气温及天气情况。

.和孩子一起观察云,交流彼此的发现(可以从云的形状开始)。

.引导孩子根据观察画出其中的一朵云。

.用手机拍一张云的照片,结束当天的观察。

延伸:

.定期回顾笔记(两周或一个月),引导孩子对比不同,进行简单的讨论。

.引导孩子对比观察白天的云与傍晚时的云(夏季最佳)。

进阶:

.了解云的分类,结合观察分辨不同种类的云。

.云共分为10个大家族,分别是:积云、积雨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晴朗天气下大朵棉花糖般的云属于“积云”,为最常见的云之一。

【自然观察场景二:小区】

不用舍近求远,仔细观察小区内的植物,发现几十种植物并非难事。

方法参考:

.叶子观察,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种植物叶片的形状、边缘的锯齿、叶脉以及叶片的生长方式,对比不同。

.树皮观察,引导孩子观察不同种树皮纹理的差异。

.花期果期植物观察,引导孩子观察当季开花或结果的植物,观察花或果实的形态。

延伸:收集植物的落叶,压制成植物标本。

【自然观察场景三:超市】

超市的环境较为干净整洁,瓜果蔬菜区不失为一个进行观察的好地方。

方法参考:

.引导孩子识别常见蔬菜,每次不宜过多(3~5种)。

.每次观察对象最好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卷心菜、大白菜、娃娃菜;黄瓜、丝瓜、苦瓜),引导孩子进行对比,并交流形态特征。

.不同的蔬菜会开出怎样的花(土豆的花是什么样子)?通过网络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

延伸:

.我们食用的蔬菜属于植物的哪个部位?

.食茎类:莲藕、土豆。

.食根类:胡萝卜、红薯。

.食花类:菜花、黄花菜。

进阶:

.了解云的分类,结合观察分辨不同种类的云。

.不同蔬菜在植物分类学上各属于什么科属?哪些蔬菜为同一科或同一属?

.白菜、甘蓝、芜青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

动手做,留下童年的记忆

【自然手工:红蜻蜓】

材料:相框、毛边纸、向日葵花瓣(其实是向日葵的“舌状花”,所选为开黑褐色花的向日葵品种“醉云长”)。

步骤:

1.挑选两对压制好的花瓣,一对稍长,一对稍短,摆出蜻蜓翅膀的造型。

2.用毛边纸作背景,用水彩笔画出蜻蜓的身体及荷叶。

3.最后用相框完成装裱。

延伸:紫蝴蝶;芙蓉葵花瓣(翅膀部分)、向日葵花瓣(身体部分)。

布瓜

植物达人,热爱植物标本制作及自然物收集,倡导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自然观察。作为自然观察课程讲师,定期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引导孩子们进行自然观察,和孩子们分享众多森林里的秘密。

自然也是课堂作文 篇4

我喜欢坐在外婆家门前的小石凳上赏桂花,桂花并不像牡丹那样娇艳,也不像玫瑰那么高傲。桂花小巧,藏在绿叶间。在外面散步时,忽然一阵花香扑鼻而来,抬头一看,尽是那桂花悄悄的开了。桂花开后被人们摇下来,做成桂花干、桂花糕拿去卖钱。桂花是那么的平凡,开在绿叶间不易被人发现,但是它的香气让人闻到瞬间神清气爽;桂花是那么的无私,它本该可以待在树枝上,让别人赞叹它的可爱,可是它却舍弃自己的生命,让人们享受食物的美味。是桂花告诉我:做人要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我也喜欢小溪。每一次去看它都清澈见底,潺潺的流动着。它不像大海那样汹涌澎湃,也不像海水那样蓝,它的颜色是那透明般的淡青色,让人们眼前一亮。每当我坐在石桥上,听着河水流动的声音,心想那就是时光流走了。是小溪,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我还喜欢老黄牛。一种以为人们奉献为目的而生活着黄牛,他一生都在为它的主人辛勤劳作着,瞧,它在田野里行缓慢地行走着,奋力地拉动着犁,原本那坚硬的土地变得松软。黄牛一生受尽主人打骂,但老了,它仍在劳动。它的忠实,勤劳打动着。黄牛告诉我:做人要辛勤,即使到老了也要劳动。

大自然也是课堂作文 篇5

接着国庆放假,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湖南张家界,我们攀上了一座名叫黄石寨的高山。从上往下看,每一座高山都直升云霄,仿佛要冲破南天。在山上的绿松挺拔翠柏,坚忍不拔,不怕风吹日晒、狂风暴雨,任何时刻总一身朴素的绿。他那向上坚硬的枝叶,向我们讲述它那永不失败的方法——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在山下,有一条闪闪发光的河,名叫金边溪,他日夜川流不息,直奔大海,犹如理想的千里马。那“哗啦啦”的流水声告诉我们:只有勇往直前,不怕艰辛,才能到达自己理想的目的地。看,溪边的翠竹,在秋风中摇晃。它那尖尖的翠叶从未太高,像我们描述谦虚的故事。在竹子下那微不住道的小草,从未示弱,顽强地生存,抵抗着命运。在默默地告诉我们:我们是第一。因为我们从未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改变命运。“嗡,嗡,嗡”你听见了吗,那是蜜蜂,他们每时每刻都非常繁忙,那清脆的声音就像在说:只有不断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看,我们多么幸福!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知识和乐趣的课堂。在这个广阔的课堂里,学习是快乐的,让你学得更有劲;学习是轻松的,让你没烦劳;学习是完美的,使我们走近成功。

这也是课堂——拥抱大自然 篇6

你见过高高的大树吗?它的杆笔直笔直的,仿佛想冲破蓝天,冲到一个比蓝天还要高的地方。它不会惧怕任何困难!

你见过红梅傲雪挺立的枝吗?不论是刮大风、下大雪,还是倾盆大雨、雷鸣闪电,它都直直地立着。它在用行动证明给人们看:它不会想困难低头!

你见过嫩嫩的小草吗?它看起来虽然弱小,但是,虽然弱小,但是,无论生长在哪里,它都能顽强地存活下来,就算是在悬崖峭壁上。它不怕被石块压着,不怕被人类践踏。因为它相信,它可以顽强地度过这一生!

你见过五颜六色的花儿吗?它们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竞相开放。春天有迎春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有腊梅花。红的、黄的、粉的、百的……从它们那里,你可以看到生命的五彩缤纷!

你见过嗡嗡的蜜蜂吗?一到花开的季节,它们边开始忙着采蜜。它们那种勤劳肯干、永不知疲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赞颂、去学习!

你见过凶猛的狮子吗?你见过狮子捕杀猎物时的情景吗?千万别认为这很残忍。因为,狮子要靠自己去填饱肚子、去生活。你也是这样,可别让自己的双手闲着,应该让它们多为自己干些事儿!

……

追求轻松自然的深度课堂 篇7

一、寻找合适的话题切入,让学生的知识建构更自然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学生对生活的印象和体验,寻找数学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和背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品味数学,在主动探究,最后完成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认识公顷”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课件,在图片下面的数据后设置需要填入单位名称的括号,然后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物品,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学生填好后组织交流,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引起了争议)

生1:颐和园的占地面积大约是300平方米。

师:同意吗?(大部分学生表示同意,少数学生表示有不同想法)

生2:我觉得这个单位不合适,我暑假去过颐和园,那里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走完。

师:那你觉得应该填怎样的单位呢?

生2:我觉得是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师:大家觉得他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3:我赞同他的意见,我也去玩过,那里面的湖面就很大很大,还有很多宫殿和山。

师:平方米也是一个大的面积单位啊。

生4:不够大。

师:为什么?

生4:300平方米只有几个教室那么大,还没有我们的操场大呢。

师:那你们知道或者听说过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生5:我知道“亩”这个单位,1亩田是很大的,有很多平方米那么大。

生6:我知道“平方千米”这个单位,我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师:知道得还真不少,看来我们的确需要认识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了。你们知道吗,在计量比较大的面积时我们通常会用“公顷”这个单位。你们有什么想要说的?

生7:什么是公顷?

生8:1公顷有多大?

生9:我想知道1公顷相当于多少平方米。

生10:公顷和亩哪个大?和平方千米比呢?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单位很感兴趣,那么下面请大家自己来向课本学习一下有关公顷的知识。

填写合适的单位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借助这样的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面积单位的印象,让他们建立一个面积是用来计量平面或者物体大小的单位的概念。而根据学生的现有认识,他们只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三种面积单位,在遇到“颐和园的面积是300()”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平方米,但是有些对面积比较敏感的学生是有怀疑的,学生通过与生活中熟悉的操场的面积相比较,得出“300平方米还是太小”的结论,从而促使大家有了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强烈动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接触公顷这个单位,去尝试在已有面积单位的认识基础上建构公顷的概念,学生的学习就相当自然了。带着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就能从不同角度去学习、认识和挖掘“公顷”的核心内涵。

二、利用适切的问题引领,让学生的认识探索更深刻

除了直觉和环境可以支配学生的知识建构外,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在学生思维停滞的时候,在学生意识模糊的时候,在学生差一点就可以捅开窗户纸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最适切的问题来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学生会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问题,从更多元的维度来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在一些具体例子的作用下发现了等式的核心要素是“式子中含有等于号”,而方程的条件是在等式中能找到未知数。可是在随后的“试一试”中,很多学生在连线时将其中的一些方程只跟方程相连,不跟等式相连。其实这里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将等式和方程看成并列的关系。于是,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供学生交流: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方法来表示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在一段时间的交流之后,很多学生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了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是等式的不一定是方程,但是方程的一定是等式”。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画出大小不同的集合圈来表示等式与方程,中间的小圈表示方程,整个大圈表示等式。这样的图一目了然地显示了两者的包含关系。

如果没有以上的问题引领,一些学生对于这样的两个概念确实是分不清的。而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更慎重的思考问题,积极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想,这样的问题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向,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去探索什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探索。

三、营造宽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的信息采集更便捷

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对照不同思维方式间的异同来去伪存真。同时,在与别人交流印证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总结出得失,然后取长补短,推动数学认知向深处迈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由交流的环境,让他们的信息收集更便捷、更高效。

例如,在“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一本故事书的定价是9.8元,比一本科技书贵2.4元,科技书定价是多少?学生在找数量关系的时候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出的方程也大相径庭。比如,有学生列出的方程是9.8-2.4=x,在交流中他们发现这样的方法其实就是以前的数学方法,只是套用了方程的形式。还有的学生列出的方程是9.8-x=2.4,在解这样的方程时他们犯了难,经过充分的交流,学生想到了解决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x,这样就将方程变成2.4+x=9.8这样的常规形式,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得出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从而解出方程。有了这样的交流做基础,在全班交流的时候许多学生建议我们列出的方程应该尽量避免这两种情况,我想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一定与他们自己的尝试和经历有关,也是他们真实的体验的展示。事实确实如此,同样的问题在列方程的时候确实有技巧,学习时我们不妨做个有心人,这样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的解题效率。

让幼儿课堂回归自然 篇8

关键词:大自然 接触 养料 摇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71-01

笔者是一个在农村工作过将近20年的幼儿教师,现在来到县城上班,城镇相距不远,给我的感觉是没多少区别,尤其是孩子,年龄又那么小,还不懂什么,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不得不把我在乡镇的工作经验拿出来试一试。有一天,我拿着麦苗走进教室,一个孩子好奇的问:“老师,你拿韭菜是来包饺子吗?”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这是韭菜吗?是不是我拿错了?我纳闷,城里的孩子真的不认知麦苗吗?以前听说过错把麦苗当韭菜这事,那不是大城市的孩子才会出现这样的事吗?没想到在这小小的县城里也会出现这样的事。结果我一了解。我园的幼儿一进园,整天关在狭窄的铁栏内,教学活动和各类兴趣班的大量开展占据了孩子本来就不长的天真时代。他们根本就接触不到真正的大自然。而教育学家陈鹤琴不是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吗?它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的老师应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走向自然。于是,我下定决心带孩子走出城市,到农村去走走看看,让自然资源走进孩子的视野,走进孩子的生活,让“韭菜事件”彻底离开他们的身边。

三月的一天,我们中四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和家长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登山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玩得非常尽兴,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给大树妈妈,小树娃娃穿新衣的游戏活动中,因为有了身临其境的观山察树看树的游玩感受,各种撕、剪、粘、贴的活动就显得轻松有趣多了。后来开展的很多亲子活动更把我们的活动推向高潮,让孩子和家长兴致高昂,意犹未尽。通过这次活动,笔者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受。

1 亲近自然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是自然之子,自然是幼儿生命的摇篮,热爱和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当我们去登山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与平时不一样的光芒,那种激动,那种渴望,那种好奇简直不言而喻。那天早晨,孩子们早早就到幼儿园,他们着装整齐,自觉排好队伍,等待出发,可见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和期盼亲近大自然。我们为啥要把他们和大自然隔离开来呢?何不让他们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自然资源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大自然的课堂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千奇百怪的飞鸟虫鱼,这些是城市环境所不能提供的,在大自然里,孩子们可以看到、听到、了解到各种知识和乐趣,这些远远比电视和图画书给他们的更多,大自然教会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和手去探索自然,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他们趴在草地上去找找地上的蚂蚁或者翻开一块大石头寻找躲在那里面的蛐蛐;闻一闻各种植物的清香……通过与自然的充分接触,能够增强幼儿对于各种生命形式的关注,通过亲自接触和了解鲜活的动物和植物样本,明白生命对于每一物种的重要性。这样使得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能够更加热爱动物,热爱植物,热爱每一种生命形式的物种。孩子们还学会了收集大自然的礼物,收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树叶,捡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捉一些他们平时没见过的小昆虫……这些活动我们不必制定什么计划,却能让孩子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了解到他们未曾接触过的知识。

2 亲近自然能让孩子的意志、情感、品质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我们班小朋友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全班50个孩子,年龄都是3~4岁,之间,在整个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要家长帮助的,即使有个别孩子累了,想让家长抱一抱,我们家长都不断鼓励,不断加油,想办法让孩子自己走。

通过这次爬山活动在精神方面孩子们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懂得怎样去帮助别人,怎样克服困难,怎样去征服自然。而大自然也给了他们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他们前进,前进,再前进。这样孩子们在无形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家长们也懂得怎样去培养孩子们的毅力,不在让孩子在家长的翅膀下成长。

在审美结构方面,能够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增长审美和创造能力,大自然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声音,节奏和动态来锻炼孩子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从而使孩子们的意志、情感、品质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

3 亲近自然能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走出城市的喧哗,观赏自然界的花红柳绿,耳闻黄莺鸣叫,感受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孩子们欢呼雀跃,在老师的指引下“大自然美吗?我们该怎样保护它?”孩子们能自觉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摇晃小树。即使在手工课之后,也能主动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扔到垃圾筐里。在与大自然的交融过程中,孩子们看到山间的流水清澈见底,快乐的小鱼在碧绿的水草丛中游玩,螺丝在池塘边缓慢的蠕动,孩子们光着脚在水里踩来踩去,他们能感受到城市和乡村的区别,能意识到环保对城市的重要性,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就是地球未来的主人,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了解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 亲近自然能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仔细观察,还会用手去摸,表现出好奇、好学、好问。我特意带孩子们观察了韭菜和麦苗,让他们观察两种植物的形态,颜色。闻闻它们的气味。通过和老师的交流,他们能迅速地区别两种植物。在这一路上,孩子们都很好问。提出好多奇怪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有黑、黄两种颜色?黑蚂蚁是日本人吗?黄蚂蚁是中国人吗?为啥不把“小日本”赶出中国呢?乡村的蚂蚁为啥这么大?城市的蚂蚁为啥那么小?幼儿纷纷讨论开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表达:黑色蚂蚁是外国人,黄色蚂蚁是中国人,乡村蚂蚁没被环境污染所以长得要大些,城市的蚂蚁被环境污染了所以长得要瘦小一些。他们的答问千奇百怪,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也在渐渐提高。亲近自然不单单是出去玩,而是去学习。回到幼儿园后让他们将活动中的收获展示出来,把标本放在教室里,把手工作品放在幼儿园展览,把他们的见闻说一说,画一画。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喜欢说。

5 亲近自然能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体验亲子同做同乐的感觉。在我们的这次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包括对我们踏青地点的考察,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我们的游戏活动,无一没有家长的参与。户外活动在一定的广度上唤起了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家长以新的形式介入幼儿教育活动中,从而协调地形成一个综合教育系统。

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天然课堂 篇9

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虫鸟禽兽,山川河流、风霜雪雨,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发出声声呼唤。

亲近大自然,本来是人的本性。如今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越来越远离蓝天、阳光、花草、动物等大自然因素,这是中国城市中的一种十分普遍的现代生存状态。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以及防盗门里,在家长过分呵护和溺爱下,在电视、音响、电子游戏、电脑所制造出来的“狭小空间”中,孩子逐渐丧失了亲近大自然的本性。这犹如在动物园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生态条件,就势必会失去许多野性和本能。

奇妙的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成长的快乐园地。那么,家长如何引导他们亲近大自然呢?

户外游戏――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最初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表示和发展的。家长不妨通过户外游戏引导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其中的.乐趣。诸如:嬉雨,事先穿好雨鞋,带上雨伞,领孩子去嬉雨,听雨打在伞面、树叶、屋顶上的声响,看雨点落至各处溅起的水花;玩雪,数雪花、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还可领孩子滑雪;玩沙土,堆小山、筑城堡、植树等。沙土游戏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栽花种草――很多孩子都喜欢植物,喜欢植物的孩子大都具有同情心,个性温和善良。在当今城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因家制宜地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草,既可美化家庭环境,又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起着陶情益性的作用。有条件的家庭还可开辟一块空地,种些向日葵、西红柿、丝瓜、黄瓜等植物。播种时,先让孩子观看种子的形态、颜色,待出芽、长叶之后,引导他们继续观察,给他们讲述植物生长的规律,使他们了解阳光、水、空气对植物生长的作用,逐步培养孩子热爱生存环境的自然观。

饲养小动物――家长可以在家中养蝈蝈、金鱼、小猫、小狗等小动物,让孩子了解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方法,有助于孩子形成热爱科学的情趣。孩子亲眼见到小动物在自己的照料下成长,他们在体会劳动的愉悦的同时,还能同小动物建立起良好亲善的情感,对小动物的爱恋、珍视之情会与日俱增,这种情感还会迁移到孩子生活的其他方面,促进他们成为情感丰富的人。

郊游休闲――-郊游是孩子亲近大自然的又一良方。利用节假日,家长应尽可能地领孩子去郊外踏青、远足、爬山、放风筝、游泳等;还可随时随地教他们认识田野中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教他们欣赏大自然中的秀美风景,进而不断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观念。

自然课堂论文 篇10

徐世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文成县各农村学校受人口出生率低,城镇化进程和出国等因素的影响,生源急剧下降,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平均在20人左右,已成为自然小班。自然小班教学与传统的大班化教学相比,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它能促进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它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自信;它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色调”。如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把分数的高低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延长课时”、“加班加点”等做法,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它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再如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师的看法高于一切;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多的是“起立式”而不是“启发式”,忽视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生为主人”的教育原则;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异者,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对同一课堂环境下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么讽刺、挖苦,要么置之不理它使教育成为“少数人成功,多数人失败”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是背道而驰的。这些教育行为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快农村学校“消亡”的步伐。

为了切实贯彻 “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的有关精神,2011年,文成县教育局提出在部分农村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工作,中樟小学是文成县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学校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校园环境也焕然一新,课堂教学方式也逐步发生变化,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与其它县市的小班化品牌学校相比,我们的小班化工作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要想打造小班化品牌学校,我们就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小班化课堂教学中究竟以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进行,这都是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硬套,需要根据地方实际与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形成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措施、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而农村学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我校结合农村学校的这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教育理念,提倡创设和谐生态课堂,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让师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师生的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与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不谋而合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学校小班化教学模式,创出学校小班化教学特色,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

(一)、关键词的界定

1、自然小班:由于计划生育、城镇化进程、外出务工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源急剧下降而形成的班级。

2、小班化教学:在小班配置条件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观支配直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班教学特征。

3、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竞争合作、和谐发展”。

(二)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一词,并列专章进行讨论。在国外大致有两个流派:一种是以个体心理为研究目标的微观研究, 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克,主要研究不同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一种是以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顿,着重研究文化价值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国内的研究起步较迟。但近几年来,生态教育以及生态课堂得到了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论著和论文。如: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5),罗志定《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课堂》(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穆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4-12),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中国科学院专网2007-08-06),贾星客、李极光《生态问题的信息哲学基础》(论文天下网,2007-11-22)等。

但从以上的论著和论文来看,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具体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这对自然小班化背景下的农村学校的推广和应用带来相当的困难,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小班化课堂教学,并在实践操作层面作一些研究,探索出对农村小班化化学校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1、预期达到的目标:

(1)、建设一支具有小班化教育教学理念和生态观念的、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教师队伍。

(2)、围绕课堂教学实践,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

(3)、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农村自然小班教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开放的教学过程,形成小班化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4)、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5)、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评价。

2、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论文:教师撰写的生态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学反思,经验总结等。(2)、光盘:各学科生态课堂的典型研究课例、成果汇报课、现场观摩课等。

(3)、报告:该课题的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4)、专著:汇集优秀的论文、教学设计、案例、报告等,形成较系统的系统成书,以便于汇报推广。

(二)、研究内容:

1、探索农村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抓住课前检测、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反馈、当堂训练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2、探索实施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抓住转变教学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发展、创新,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优化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核心目标,加强学习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3、探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及师生互动交流时间分配,旨在合理构建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小班化教学理念。

4.研究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指导、个性化评价,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独特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创设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三)、研究基本方法

1.课堂观察法: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料进行研究。

2.文献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生态课堂教学研究的信息,为课题研究找到理论根据,丰富理性认识,提高研究质量。

3.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概括和组合,从而获得比较深刻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侧重应用研究,研究人员必须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5.数据分析法:围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分析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研究其因果关系。

四、.研究实施:具体举措、人员分工; 1.立项阶段:2013年3月—4月

(1)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2)开展调查分析,立足校情、学情、师情,并组织研究人员对课题的可行

性进行调研,检索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计划和行事历。2.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7月

(1)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对现行教学的分析和反思,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计划;

(2)、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围绕课题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集体备课,交流教学反思等活动的开展,对各学科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原因,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去除常规课堂中无用的环节,建立起生态课堂教学模式。(4)、邀请各级专家、老师作指导,组织教师进行参观、学习、培训。与小班化试点学校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分析自然小班化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与缺陷,逐步改进完善和改进教学模式。

(5)通过课堂教学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方式提炼生态课堂教学的经验、模式。

(6)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4年8月

分别进行课题资料的全面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二)人员分工 组长:(校长)毛振高

全面负责理论指导,活动策划,总体调控、经费保障。成员:

1、包美玲(数学教研组组长,小班化试点班级数学教师)

负责课题方案、计划、总结、活动策划制定、组织数学组教研活动。

2、赵王武(语文组组长,小班化试点班级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方案、计划、总结、活动策划制定、组织语文组教研活动。

3、钟锋娟(小班化试点班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负责课题图片、视屏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和上传。

4、包微微(小班化试点班级语文教师)

负责课题文字资料的整理和归类、撰写课题简讯。

五、条件分析:研究条件

1、我校是文成县小班化教育实验试点学校之一,在财力、人力上等方面得到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多,他们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小班化教育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教育起了铺垫作用。

2.学校校长挂帅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实验的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小班化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且都热爱教育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

2013

小鼠笼和自然课堂 篇11

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五岁基本就不会讲中文了。她当然不是典型的美国孩子,但却是地道的美国孩子。从她身上,多少能看出美国孩子与中国孩子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孩子书本知识好,美国的孩子对自然了解得深。比如,女儿四年级毕业时,乘法口诀还背不下来。要让她在中国考“小升初”,肯定大败。但是,我们在家里种树,她会告诉我哪种树要两株一起种,以交互受粉,哪种树可以单独种,因为那种树可以自身受粉。对动物、昆虫,她也了如指掌。

在我看来,这是两国不同的教育哲学所造就的不同结果。这在“小升初”的关头表现得异常充分。中国的孩子,“小升初”之前要紧张地准备考试。美国的孩子在“小升初”前则要有一番终身难忘的经历,那就是“自然课堂”。

所谓“自然课堂”,几乎是美国小学生必有的经验,虽然每个学区的安排也许有所不同。女儿所在的学校,早已形成了传统。在小学毕业前,整个毕业班去外州野营一个星期,学习野外生活的经验。这是女儿第一次离开父母。我们本担心她是否受得了,甚至出发那天就给宿营地发了信,算计着她最后几天该想家时读到我们的信,心里会好受些。一周很快过去,孩子回来。进门我们问的第一句话是:“你想家吗?”已经粗通世事的女儿非常抱歉地笑笑:“并不真想。”她只是觉得时间太短,自己还没有玩儿够呢。我们看得出她已经精疲力尽。但是,她追着我们不停地讲这一周的经历,兴奋得不能自已。

她们的野外生存训练很逼真。哪怕是下着豪雨,孩子们也都在森林里探险。营地的教官指导她们如何在雨天利用白桦树树皮上的胶质钻木取火,如何尝试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靠吃植物、昆虫、动物而生存。这就要求她们准确地辨认什么植物有毒,什么昆虫或动物适宜食用。让我最为吃惊的是,她们抓了蚯蚓,然后砍成两半,把其中的一半拿到自己生的野火中烧烤食用,另一半放生。据女儿说,蚯蚓有四颗心,如果被砍成四段,只要每段都有心,就都能存活下来。当然,她们还乘船去海岛上,学习海洋环境的各种知识⋯⋯

我认真阅读了女儿毕业班的纪念册。在孩子的个人信息中,有一项是“什么是你小学最难忘的经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说是“自然课堂”。毕业前,整个毕业班还集中在大礼堂看“自然课堂”的幻灯片,一起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结果孩子们整场兴奋地欢呼、尖叫,让在座的家长深受感染。一些早就毕业的大孩子,包括已经上了高中的,一谈起“自然课堂”就顿时满眼梦幻。一位高中女孩告诉我们,她当年参加“自然课堂”,在野外一天后,晚上最后的节目是“唱倒”:孩子们一起对着月亮唱歌,直到唱得精疲力尽,倒下睡着⋯⋯我对朋友开玩笑说:美国虽然比中国现代化得多,但是美国的孩子保存着更多的山顶洞人的生存技能。当然,知道了这种教育过程,你也更能了解美国的环境运动、动物保护运动的社会根基在哪里。人家孩子的成长就是不一样。

面临着互联网、iPhone时代的种种挑战,小学生不好好在教室里做题、打好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反而跑到野外学习原始人的技能,这样的教育是否有些“文不对题”呢?

其实,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进步,都可以归结到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如果把人本身也当作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的话,那么所有科学技术,说到底就是如何利用、驾驭自然。书本上的知识,是别人嚼剩下的馍,是把别人发现的自然规律传授给你。你并没有读自然的“原典”。“自然课堂”,则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自然的“原典”,以激发他们原创性的解读。达尔文曾提出过一个假说:同样的动物,野生的比家养的要聪明。因为野生环境太复杂,不停地刺激动物作出应对,使之更有主动性。家养动物则在别人安排的环境中生活,没有这些挑战,难以激发其智力的发展,渐渐被动。

20世纪的心理学、脑神经学的研究,基本上证明了达尔文的假说。比如,实验室里的小鼠,即使在强化刺激的环境中生活,其笼子里充满了各种智能玩具,但还是不如野鼠聪明。这一点,甚至从对两者的大脑解剖比较中得到了证实。学校教育,不管怎么复杂,其实也更类似于充满了强化刺激的玩具的小鼠笼,不管设计如何精巧,也赶不上野生环境所提供的刺激更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小女四年级背不下乘法口诀,国内的朋友大惊失色,质问我们当家长的都干什么了。可是,她五年级时花了两天,很容易就背会了。国内同龄孩子早已成了做习题的机器,但却没有机会去“自然课堂”中冒险。这种经历所激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主动性,会跟着小女一生。失去了这些,日后则很难补偿。★

自然课堂论文 篇12

关键词:和谐,自然,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 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 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在课堂教学中, 有成功的喜悦, 也有失败的教训。细思这些失败, 与当时课堂气氛过于紧张或过于随便、处理过程不够自然有很大关系。可以明确地说,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形式, 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和谐之美”, 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 下面笔者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营造“自然与和谐”的方法。

一、教师的仪表与教态之美

人的仪表包括外貌和服装两个方面。前者是人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 一般难以改变。而服装, 亦即装饰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 它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教师在讲台上其仪表既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又要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环境。其具体要求是:整洁大方, 庄重朴素, 轻便协调, 色彩和谐, 一定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 即过于华美或过于随便, 如果教师的服装颜色过于耀眼, 款式过于奇特, 与众不同, 在课堂中就给学生以“鹤立鸡群”之感,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也有不自然之感。同时, 这种师生服装不和谐造成了学生“不融老师”的心理, 自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服装过于随便, 长衣大袖, 拉拉沓沓, 甚至满身污垢, 敞胸露怀, 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容易形成课堂气氛懒散, 出现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 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 教师的服装过于华美和过于随便都不可取。另外, 教师的教态对营造课堂的自然与和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以精神饱满, 情绪高昂的姿态健步走上讲台。切不可在学生面前显得有气无力, 或显得心情不愉快。开始讲课时, 教师的表情要亲切而不过分随意, 严肃而不过分紧张, 使学生在一个宽松、舒适的气氛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显得端庄大方, 举止从容, 精神饱满, 雍容自然。在运用手势和站立、行走上要处理得体。我们说手势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 不可多, 也不可无。动作自然, 不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站着讲, 也可以边走边讲。但在一个地方站的时间不可太长, 并且要注意不影响学生的视线。站立时要给学生一种轩昂、自然、生机勃勃的印象。行走时可在讲台上行走, 也可走下讲台, 但应显得以容不迫, 并且要根据板书的多少决定行走的多寡。

二、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之美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 这话并不过分。因为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为使课堂气氛自然优雅, 和谐协调, 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 教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 教师的语言要明白, 简练。说话明白是教师语言的起码要求。教师讲课时, 要恰如其分地遣词选句, 准确地讲清楚各种概念、公式和定理。就是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毫不含糊, 使学生能听懂教师讲的意思。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那种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空话连篇, 不着边际的讲话, 也是说话不明白的表现。语言简练, 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 要言而不繁, 恰到好处, 不滥用语言。数学的定义、定理和公式本来就是精练、简洁而明快的。教师应该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 言简意赅, 有的放矢地讲解。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有利于发展智力, 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部分作业, 以减轻课外负担。

其次,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有趣味。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些生动活泼的青少年,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出发, 不但要善于说理, 而且要富于表情, 要以语言的趣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应注意的是, 我们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 有趣味, 并不是无原则地逗人一笑, 把课讲成“闹剧”。一定要密切结合教材, 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掌握分寸, 恰到好处。要在正确的观点指导下, 以有力的逻辑论证、精辟的分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够达到顺利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最后, 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有节奏感。教师讲课的声调高低, 节奏的快慢,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必须和谐、合拍, 才能形成教学语言的最佳节奏, 才能产生听课的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速度过快,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趟, 他们没有琢磨消化的时间, 学生的知识就容易“夹生”, 学生听课感到吃力, 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甚至掉队。教学语言速度太慢, 给学生讲述的知识跟不上他们的需要,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展开, 就必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讲课声音太高, 语言的刺激太强, 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影响注意力的保持, 这样会降低听课的效果, 教师也会很快变得声嘶力竭。讲课声音太低, 有气无力, 声淡音微, 使学生听起来十分吃力, 并且由于过多地需要“有意注意”来维持听课, 学生容易疲劳。

三、启发式教学的自然与和谐之美

现代教学论中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原则。它是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教学理论的遗产, 在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其核心是启动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并恰当地组织和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 使学生既有思维目标, 又有思维方向。同时, 应当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与个别指导, 使学生顺利地开展思维活动。为使启发式教学落到实处, 防止上述情况在课堂上发生, 本人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对基本概念的学习, 必须重视原始材料和背景的介绍, 使学生明白概念引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2) 解题教学重视分析、启发思维, 要求学生以大众心理、常规方法处理教学问题。对特殊方法与技巧可介绍, 但要适可而止, 在为什么这样思考, 怎样思考上下功夫, 暴露思维过程。 (3) 课堂提问或是有疑而问, 或是让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防止“无病呻吟”, 无故发问。多个别发问, 少集体作答, 多给学生思考, 不草草收兵。要照顾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提问, 要重视提问的作用, 切忌问题提得过深、过全、过多。 (4) 教师应自觉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当启发式教学未按原定方向进行时, 教师应沉着、冷静, 做到顺水推舟, 不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另一种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区委宣传部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设计团队口号 设计师的团队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