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2024-10-25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共9篇)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1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草原》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但是,学生对文章结尾含义深刻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整体入手,层层深入,自然体悟”的方式展开教学。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画面

1.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画出课文中有关的语句或段落,并想象画面,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场景?”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草原风景的美和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理清课文的顺序。

3.梳理整合,浓缩场景。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五个场景:草原美景、马上迎客、主客相见、热情待客、联欢话别。)

二、研读品味,感受草原的景美和人美

1.体验草原的景美。①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②讨论探究: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丽?③找出最能概括草原景美的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④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⑤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具体表现是什么?⑥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本段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⑦作者使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广阔?(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和抒发感情的句子加以品读、理解,体会表达方法。)⑧针对内蒙古草原离云南十分遥远,学生对“一碧千里的大草原”陌生的情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观看草原图片或草原景色的录像片段,加深学生对草原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请到过草原的学生介绍见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草原美景的喜爱之情。

2.合作学习,感受蒙古族的人情美和民俗美。①小组合作一起品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体悟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句段美美地读一读。②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抓住相关句段,引导学生感悟蒙古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同时体会作者记实语言的质朴美。③课件展示蒙古族人民马上迎客、主客相见、热情待客的动画场面及相关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④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⑤情景模拟,师生分角色扮演主客在蒙古包外相见和在蒙古包内敬酒的热情场面,体悟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俗美。

三、想象吟诵,体验浓情,明确主旨

1.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闭眼遐想,想象自己就是客人中的一员。

2.反复吟诵最后一个自然段,体验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3.说说你怎样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它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全班跟随配乐朗读课文,尽享课文语言的优美和质朴。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2

[内容提要]

现代自然课堂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脑,并凭着志趣在课后进行后续研究,本文谈了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中,应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擦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胆量等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抛砖引玉,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运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辅助自然教学,能使教师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下面,我就谈一谈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在《压缩空气》一课中的运用。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这是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培养创新兴趣、创新意识的阶段,也是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启蒙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活动。他们易为内容新颖、方式方法独特、活动变化多样且变化激烈的事物所吸引,产生兴趣,同时,自己也会因事物、环境的新奇而产生独到的想法,别出心裁的见解!

《压缩空气》这一课中培养能力的知识载体有1、空气可以被压缩;2、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是新颖的.,它与固体的压缩与弹性有相似点,但更抽象,更能以理解。所以在教学引入的方式方法上,必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望。

本课开头,我利用录像资料,播放一位叔叔骑瘪轮胎的自行车,费力而难以前行,然后叔叔用气筒打气。发出冲气时“哧哧”的声音,轮胎气充足后,转动轻巧而有力,这样通过熟悉的、直观的轮胎形状的变化,充气时形象的声音,进而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时,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想到了体育课上打篮球,气充足时拍起来轻松、弹性好,而且落地有声;当没有气时,费力而弹不起来。还有顶气球活动:饱气球用头轻轻一顶就蹦得很高,而瘪气球用力顶还直往下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录像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整理了头脑中原有的信息知识,进而又明确了研究目标,进入迫切想解疑的心理状态,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也为后文的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意识状态。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也会影响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热情。

在《压缩空气》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如何压缩的,压缩后是什么样的,又如何会有弹性呢?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在用实物在进行探究时是观察不到的,为了全体学习能够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为后文的实践应用、创新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空气分子画成形象可爱的小人头,当没有压缩时,它们自由自在地在空间中活动、游戏;当被压缩后,它们满脸愁容地被挤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恨不得冲出去,由此一旦有空隙,它们就奋力往外冲,这也就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当学生通过媒体展示,见到这一形象的情景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真好玩,我也是这样想的,但说不好

《自然界的水》简析与教学建议 篇3

教材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选材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体现操作技能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等几个方面凸显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重点内容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原子、分子的概念;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两个讨论。

课题 1中,在观察并分析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后,结合前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概念,安排了讨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组“讨论”是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水的组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中间过程,学生能从中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养成在观察基础上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课题 2中,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安排了两个讨论:讨论1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深化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本概念的理解;讨论2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是原子的“化分”与“再化合”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抓好这两个讨论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组织好两个活动与探究。

通过课题 2中的活动与探究,先做一个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的试验作为知识铺垫,然后再分别将盛有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两个烧杯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和不在同一密闭容器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得出变化的原因是分子不断运动。这样使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验证知识和结论,还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题 3中的活动与探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的方法;二是要让学生掌握过滤的操作规范--两低三靠。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的实验基本操作,本课题从水的净化角度,按照除杂质的顺序安排了静置沉淀、吸附沉淀、过滤、蒸发等实验,将基本操作与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联系起来,把硬水、软水和硬水软化知识作为含可溶性杂质水净化的例子,与蒸发操作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基本操作不再单调、枯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认识实验操作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3、做好四个实验。

实验 3——1,水电解后氢气与氧气体积比近2:1现象要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推断水的组成;巩固氧气的检验,学习氢气的验纯;与实验前后的点题史实及课题讨论相呼应,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对陌生的科学问题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亲手实验中掌握检验氢气的操作规范。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4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很多学校以安全为由进行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关闭在四角的天空;减负举措不能落实到位,学生的课业负担实质上是一天重比一天,鲜有时间涉猎课外知识等。他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空间单一,大有任它四季多变迁,我自教室岿然不动的架势。实践与理论双重的缺失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退一步说,时下各种作文资源泛滥成灾,如耍点小聪明,来个“对号入座”、“复制粘贴”,至多被老师批上“有抄袭之嫌”几个大字,那就简直是“省心省力”,这样的文章怎么谈得上写真事、抒真情?

实事求是地说,这里面有老师教的因素。如作文课堂教学,老师很少征求学生的态度和意见就给个文题,然后直接写作,撒手不问;要么来两句简单的理论解说,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争鸣,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考:师生共同应付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尽责的老师又有不少走入另一种教学误区。他们把学生科学化,用中考、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文章,分条列目,一一对应,把整篇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他们什么都考虑了,但少考虑了一点:作文是人文精神最直观的体现,怎么能简单地把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方法嫁接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这样的教学不但背离了作文教学的特点,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笔者始终认为,学生如果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归根结底来自心中有情,而情又建立在生活的积累体验之上。由此可见,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概括过了。而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至于写作技巧之类则应退居次要地位。因为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充盈的生活感悟,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那流于自然的文字如旭日之升腾,汪洋之肆意,是一气呵成、通顺畅达的,何须动一字一词。试想一下,并没有谁传授过半点的写作技巧,为何《诗三百》却成为千古绝唱?何况据专家考证,其间大多数歌者甚至是终日出没于田间沟壑的农夫。再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不走遍整个大汉帝国,又如何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似乎就为写作做了最好的注脚———写作源于生活,方能达到笔随心所欲,神与貌相合的境界。至于文章的开合承转等诸多写作技巧尚可以不作重点强调,因为学生不深入体验生活,就缺少好的写作素材,纵有娴熟的技巧也枉然;反之,在实践练习中技巧却是可以顿悟的,这和婴儿学步一个道理。如大人天天抱着去教如何挪步,那是怎么也不会的,将他放下来,说不定有一天这个婴儿就能晃荡地走起来。而时下一些主张仿写的理论,如教师把握不好度,就更难免让习作流于抄袭了。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自然,深入社会,走进生活,感悟人生作为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即使要求学生仿写,也应把仿写生活作为头等大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具备丰富的思想情感,为他们写作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而生动的材料,从而为他们写作打好真切感人的情感基础,为他们写作活动点燃创新的火花,毕竟躲在紧闭的大门里是造不出像样的车的。

那么,如何弥补初中作文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生活的舞台,创造一个说真话的机会,创造一个提升的空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引导学生自然体验。所谓自然体验,就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地亲近感悟造物主创造的一切生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季节不同,景致两异。人作为自然的灵体,肉体隶属于自然,思想又可超脱于自然,但这超脱必须借助眼前之景。古人作画,常自谓“胸有成竹”,这胸中一棵竹子,当是生活中上万棵竹子的浓缩。作文贵在有情,“情”从心从青。青为自然的色彩,色彩之美以眼睛观察为媒介,用心再去咀嚼,见峻岭而生崇高,见幽燕而生怜爱,见水乡而生优美,见落花而生悲悯,促使学生蕴藉丰富的情感。所以这一教学设想旨在让学生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去主动发现生活的乐趣,以自然灵秀之气陶冶性情,提高情感境界,从而拥有充盈的审美体验,寄诸于胸,书诸于文,定是美文。

这一教学设想可以将有组织体验与无组织体验相结合。“有组织体验”是老师选取一年四季中有代表性意义的节日组织学生到户外赏玩。如三月踏青,四月扫墓,九月赏月,十月寻秋,腊月玩雪等。“无组织体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因景自行观察琐碎的风物,然后畅所欲言,畅写所感。如就一朵花,可安排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观察何时开何时败,花分几色几瓣,香气如何学名为甚,引发内心感触为哪般……寓教于乐。这样的活动不必有心,不必无意,率性而为;亦不必分是否是作文课,因为作文教学时段可整可散,只要需要,二十小时不为多,一句点拨不为少,而两节作文课的最大的功能便可将过去的观察与体验进行文字整理。

引导学生情景模拟。初中生年龄尚青,阅历不深,各种情感经验不可能一一体验(即使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也如此)。但写作中,学生要时时因时因地因景因境构建各种情感的内容及形式。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情景模拟。如就一种心理演练一个小品;如就某种人生价值观看一段影视片段;如就某种写作背景投影一些图片……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尽量借助各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将课堂的视听演练完美结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学生在演练、欣赏等诸多活动中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翻检自己的感觉,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并让他们把这种审美体验自觉得运用到写作中。至于他们从媒介中获取的体验深刻也罢,肤浅也罢,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得到了健康的熏陶,人格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形成于文,便是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同时,小组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辩论、情景剧表演、影音片段欣赏……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所以为师者要积极开动脑筋,适时组织一些“名言警句汇报会”、“读书交流会”、“古诗文大冲浪”、“优秀广告赏析”、“小故事、大智慧”等活动,采用沙龙、演讲、朗诵等形式,共同探讨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学生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

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一些当地名人、作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写作积累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在节假日时,鼓励学生为社会、为家庭做一件好事,让学生以自身经历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用多彩活动来创设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情景模拟,还原生活的本质,这也是作文的真实。

对于作文教学,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告诫我们:“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上两种教学设想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摆脱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大于学生主动获得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切合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促就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两种设想可操作性也很强。

首先,这两种教学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欣赏需求。

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思考世界。同时他们精力旺盛,好动,对一切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游山玩水,逗逗虫草,对于他们不仅不是件讨厌的事,反而会醉心其中、乐此不疲。像宏观的景物如大漠碧海,高山草原,旭日东升,长虹西坠,总会唤起学生的崇高感;像微观的风物如桑蚕吐丝,虫化为蝶,蜜蜂采蜜,蜗牛挪移,总会唤起学生的惊奇感。影片故事性趣味性更强,更是他们的最爱。试想,哪一位成年人不是从少时的影视片中成长起来的?与其限制不如指导观赏,将他们领向对真善美的追求,摒弃假丑恶,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其次,这两种设想配套资源齐全,有良好的社会认同基础。目前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硬件设施正在逐渐普及。不仅学校有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电视、DVD、电脑也普及千家万户,内容丰富的电教资源应有尽有。如果教师能合理组织,家庭能精心安排,资料共享将会受益无穷。学生在声情并茂、音像同现的空间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写作积淀了雄厚的外部基础。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教育也随之进行了全方位的试改,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教育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宽松过。单个的家庭也不再简单地停留于对物质的追求上,许多有远见的家长正在纷纷寻找更有效的家教的路子,对于经济上的要求更会给孩子以最大的满足。而以上的两种作文教学设想无疑契合了这种时代大背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教学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把成功完成一张试卷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作文教学应担负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任。因此,在现代作文教学中,用视听实践、综合性活动代替单纯的理论传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摘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不断地改革创新,但目前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仍不明显,依然存在着假大空等问题。原因有多种,但这不能成为语文教师安于现状的理由。本文着眼贯彻新课改精神,立足学生实际,提出两点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进行自然体验;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写作热情。这两点设想可操作性强,主要表现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良好的社会认同基础。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5

新近在杭州结束的“千课万人”名师观摩会上, 挂出了“高效低耗最精彩, ‘生本课堂’也是‘低碳课堂’”的口号。所谓“低碳”, 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之意, 而“低碳课堂”, 也就是指那些实现了“高效低耗”“轻负优质”的课。可以相信, “生本”攻略, 正是打造“低碳课堂”的决胜之道。

一、“课基”踏实:路在脚下, “万丈高楼平地起”

曾有一位教师上《画鸡蛋》一课, 课后, 听课教师问学生:“达·芬奇是男是女?”结果, 竟有相当多学生都说达·芬奇“是女的”。或许, 学生是被课文插图上达·芬奇的一头长发所迷惑才导致“男女不分”, 可执教者为何就没考虑到这一层呢?吃透教材和掌握学情不正是教师最重要的课前准备吗?

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宁波的黄铁成老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第一课时时, 针对文中人物名字难读难记的特点设计了极为务实的教程。请看:

师:课文出现了哪几个天神呢?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的名字吧。

(屏显:普罗米修斯、阿波罗、宙斯、火神、赫拉克勒斯)

师:最后一个名字比较长, 请读得流利一点。 (生再读“赫拉克勒斯”)

师:谁先来说说普罗米修斯和阿波罗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驾着的太阳车的车轮上拿取了一颗火星带到了人间。

师:接下来, 请你们照这样的方法, 选择其中一位天神, 用简单的一两句话, 说说他们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由练说)

生: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而从太阳神那里拿取火种, 所以宙斯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生:宙斯派火神去惩罚普罗米修斯, 火神劝普罗米修斯认错,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听从, 于是火神只好执行了惩罚。

生: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 很气愤, 于是拿石头砸开锁链的锁, 把鹫鹰射死了, 救了普罗米修斯。

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步把那么复杂的关系说清楚了。现在, 请用上自己的话, 连起来说一说。

生:很久以前, 地面上没有火, 普罗米修斯为了能造福人类, 从阿波罗太阳车那里拿取了火种。宙斯知道后气急败坏, 决定给他最严厉的惩罚, 吩咐火神立即执行。火神劝告普罗米修斯, 可是普罗米修斯没有听, 火神只好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赫拉克勒斯看到普罗米修斯被关在高加索山上, 便解救了他。

师:我们抓住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来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后碰上这类人物较多、关系较复杂的故事, 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说。

《教学建议》指出:“制定课时目标应充分考虑语言、认知、情感三个维度, 并能做到相互渗透和融合。”《普罗米修斯》内容不算复杂, 但人物名字难读难记。教师对这一非常现实的“拦路虎”并未视而不见, 他先是着力引导学生读好人物名字, 接着又趁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人物关系。由此, 课文的大体脉络得以巧妙而稳妥地厘定和廓清。这难道不正是上乘的语言文字训练吗?当然是。看了本案, 谁能不对执教者这一“贴近地面”的踏实做法由衷激赏呢?

二、“课本”落实:返璞归真, “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学建议》指出, 教师要“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 多角度解读课文, 善于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说, 这实际上也就是“教师要有一桶水”理论的另一种表述。而对一堂语文课而言, 如能在充分用足用好课本的同时再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相关资料加以补充, 往往能收丰实文本、有效拓展之功效。只是, 当前不少语文课中仍存在着资料补充失当的情况, 往往导致得不偿失。

倡导“和美语文”的盛新凤老师在义乌市执教李清照的《如梦令》时, 或许也因“沉醉不知归路”而在课中硬性引入作者另一首充满“酒意象”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作为补充。结果, 由于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 导致“冷清”“凄惨”的《声声慢》让学生“载不动, 许多愁”。后来再上此课, 盛老师果断撤下《声声慢》, 而代之以另一首风格近同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 情况果然有了极大改观。

笔者为配合“生本课堂”县级课题研究而执教《渔歌子》时, 就努力做到“尊重课本”。课始, 以本人在“凤凰语文论坛”的等级名称“闲适钓翁”引出课题。之后引导学生充分诵读, 一名学生读时语速过快, 我随即评价:“如果渔翁如此性急, 还能钓到鱼吗?”他顿时醒悟。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揣摩词句等路径读解全词后, 我补充张志和之兄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中的几句———“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 (指向大屏幕) 谁来读读张松龄的词句?

生: (读)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较为平淡)

师:听起来, 即使张志和不“还”, 他哥哥也不会太牵挂。 (笑声) 谁再来?

生: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明显好转)

师:是呀, 这才像哥哥, 他牵挂弟弟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 一人当哥哥张松龄, 读“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另一人当张志和, 读“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 现在提高难度, 能否加上相应动作来读, 那就更形象。

生: (双手在嘴前作喇叭状)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 (微微摇头、轻轻摆手)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这样的, 看来真是亲兄弟。 (众笑) 请“两兄弟”回座。下面, 请左边两大组当哥哥张松龄, 右边两大组当弟弟张志和, 我们再来试试。

(全班四组分当兄弟两人, 一呼一应, 气氛热烈)

曾有教师在教《渔歌子》时以柳宗元的《江雪》作为补充材料引入课堂, 但我总觉得两者在风格上并不协调。我择取的是与教材更加“一脉相承”的张松龄的“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同时, 为用好这一材料, 又将它与教材中“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精巧链接, 设置了兄弟间对答呼应的情境。这样一来, 补充材料既实现了对课文的“输血”, 又不致出现“血型不合”等“副作用”,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课堂的“生态环境”。

笔者曾听过一堂《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师为“体现读写结合”, 竟在后半节课让学生以“六一的校园”为题进行片段习作。读写结合当然没错, 可也得根据课文特定情境和基调。身处如此悲情课堂, 学生能有心思去想“六一”吗?事实上, 任何教学策略都必须以课本为“圆心”。具体而言, 在“研读课文”时, 应倾力开掘课文中蕴含着的可供言语操练的“触点”;而在“补充课外”时, 则应尽力做到与课文原有“型号”全面“匹配”。

三、“课风”朴实:冗繁削尽, “何曾粉黛去争妍”

浙派名师张化万先生曾称赞其弟子虞大明:“课风朴实, 不专为取悦专家而设计环节, 洗刷观摩课气味。”细看《教学建议》, 字里行间同样弥漫着对“朴实”“朴素”课风的强烈吁求。如, “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 探究的问题尽可能语文化。有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再如, “课堂教学语言要规范亲切,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的做法都或多或少地与之难以“合拍”。例如:

(一) 情境设置太刻意

有一位教师上《景阳冈》一课时, 为了让问题情境的引出更加“自然”, 设计了如下细密繁琐的步骤:

1.观影片, 入情入境

课件播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2.写感受, 提升情意

(1) 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后结合初读时的感受, 用一个字概括、赞扬武松。

(2) 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写, 如“勇”“猛”“神”“智”“威”等。

3.赞武松, 引出专题

(1) 请学生用上“武松真 () 啊”句式放声赞叹。

(2) 教师设问:“这些字中, 哪一个比较全面、概括地赞扬了武松?”

(3) 估计学生讨论、辨析后趋向于“神”, 教师用红笔圈出“神”字, 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啊!”

(4) 由此, 引出全课研读专题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

“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设置看似圆融周密, 但其纰漏也是显见的。首先, 在学生仅是“初读”的情况下便让其用“一个字”概括武松, 显得要求过高、揠苗助长。第二, 在整课研读活动起始时就让其赞叹武松真“神”, 好比一下从冰点到沸点, 少了中间过程。第三, 在师生齐赞武松真“神”后却又抛出“武松到底神在哪里”这一问题, 岂不证明师生刚才的赞叹实乃“言不由衷”?第四, 将“神”字嵌入专题以“装点门面”, 看似精彩煽情, 实则肤浅空洞。

(二) 教学语言太“诗意”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采访一位农村致富领头人时曾碰过“钉子”, 她问:“您的辐射面有多宽?”结果这位农民听不明白。于是, 敬一丹只好改口:“我想问, 您手下还管理着多少人?”那位农民这才明白。试想, 如果敬一丹采访的是一名高端主管或时尚白领, 或许就可避免尴尬。但无论如何, 此处出现的“暂停”只能归咎于手持话筒的敬一丹。联系我们的语文课堂想一想, 教学语言的口语化、儿童化真是太重要了,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啊!

在不少观摩课中, 教师的语言存在过分“诗意”、过于“书面”等现象, 常常既弄晕了学生又误导了听课教师。笔者曾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语录”:

(1) “好长的一篇课文, 我们把它读成了两句话, 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还读出两个词‘精巧’和‘韵味无穷’, 这就是把课文读准了。”

(2) “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嵌在眼里、嵌在心里、嵌在记忆里, 那就让我们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

(3) “如果你有一颗敏感的心, 你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 就能知道星星在黑夜里说的悄悄话, 当作家并不难, 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4) “上帝也有美中不足的, 白鹭不会唱歌, 维纳斯不会说话, 但他们都是美的天使、美的精灵、美的化身, 让我们用心与之共舞!”

……

以上第 (1) 句, “读短”和“读准”的说法“浓度”过高, 学生难以“吸收”。第 (2) 句, 只“一读再读、一品再品、一背再背”已显繁复, 三个“嵌在”更是玄乎。第 (3) 句, 教师这一大堆话显然更像是某些慈善捐助仪式上的发言。第 (4) 句, 教师没必要提维纳斯, 相信很多学生都不熟悉。另外, “用心与之共舞”应怎么舞?就不怕转晕学生?郑板桥《题兰竹册页》诗有“何曾粉黛去争妍”一句, 我们的教学语言也无须“粉黛”, 更不必“争妍”, 朴实最好, 自然最美!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建议 篇6

一、丰富课堂内容, 多元化积累写作素材

英语是一门积累的学科, 特别是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中, 积累是一个无法规避和跳跃的环节, 同时, 它也不能通过突击学习快速完成, 非要学生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记忆不可。想要在写作上获得突破, 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 就必须收集足够多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素材, 并充分掌握语言的组织规则。

为了帮助学生拓宽阅读面, 扩大收集积累的范围, 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是应积极丰富课堂内容, 在教授课本内容的同时, 还应结合大纲内容, 选择相关文章介绍学生阅读, 或选择较为适合学生年龄和程度的英语文章引导学生学习阅读, 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内容健康难度适中的英语读物。但教师应注意, 虽是要帮学生拓宽阅读面, 但是推介的内容还是应该重精不重多, 并将文中应重点关注的句式句型标注出来, 帮助学生抓到重点, 提高阅读效率, 避免浪费时间。

二是应鼓励学生运用图书馆和互联网, 积极自主地收集写作素材, 并建立收集本。但由于网络资源良莠不齐, 有些甚至是由中文直译的“中式英语”, 因此, 教师应定期对收集本进行检查, 帮助学生遴选出真正有意义的句式和句型, 并使学生不受那些不规范语言的影响。这种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 并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查找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使用的方法, 不仅教学生知识, 还能教会学生学习。

另外, 对于不同的学生, 应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引导。对基础较一般的学生, 所做积累应以相对基础和常用的句式为主, 并着重训练他们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 则可以减少限制, 给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 他们往往会给教师带来惊喜。笔者曾有个学生, 幼年曾随父母在国外生活, 热爱文学, 小小年纪便阅读了不少世界名著的原文, 并尝试着在英文作文中进行模仿, 不仅将平日的作文练习写得活泼精彩, 在高考中也取得了较高的分数。

二、精研经典例句, 学会灵活运用

在进行了广泛的收集和积累之后, 就要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句式, 学会使用它们。毕竟, 考试检查的是写作能力, 而不是看谁看过的经典句式多。那么, 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灵活使用经典句式, 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活力和亮点呢?

1. 背诵理解

背诵是掌握和运用的基础, 是一个无法略过的过程, 同时也是大多数学生“深恶痛绝”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死记硬背, 而是理解着背, 结合着语言情境背, 这样不仅背起来容易, 而且也不容易忘记, 同时能为后面的套用和灵活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定期在班级中举办句式交流活动, 请每个学生在同学们面前将自己积累的句式背诵下来并向大家解说该句式的意义和使用情境,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 还能够以适度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自己去学习。

2. 套用

所谓套用, 即是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境改换句式的主谓宾定状补语, 对其进行改写。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句式继续加深理解, 为自由使用打下基础。

此过程可通过游戏的形式完成, 如教师提出某个情境, 所有学生都将自己的句式根据此情境进行改变, 甚至可组织一个故事接龙游戏, 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句子接在一起, 看最后能连出一篇怎样的文章。笔者曾在任教的班级中组织过这类活动, 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灵活使用

在经过上面两个过程后, 灵活运用已经不难了, 在这个阶段, 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使用掌握句式的习惯。教师应注重每次考试或作业后的作文点评, 及时将学生运用的经典句式挑出并进行表扬。甚至可以直接将此体现在分数中, 适当给能够积极运用经典句式的学生高分, 并及时在点评课上进行点评并对该学生进行表扬,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习借鉴优秀习作, 有方向有目标地提升写作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时候, 世代相传的经典文章和市面上流传的经典教材的辅导效果, 并不如一个与学生有着相同年龄和相似经历的孩子的优秀作文要好。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善用榜样的力量, 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大纲和考试要求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要求并不是抽象的、宽泛的, 而是具体的、细致的, 甚至可以量化的。因此, 想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 就需要教师精研考纲, 将对学生的考察标准归纳成为条目, 并带领自己的学生逐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挑选高考优秀习作作为参考和依据, 能够为这些条目找到一个“依托”。教师可对那些文章进行精细的分析, 从立意选择、结构布局、句式选择、词汇选择等各方面进行讲评, 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创新之处, 并尝试着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将那些优秀作文进行分解、分析和模仿的时候,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高考对自己的要求, 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在要求学生背诵作文模板和常用句式、单词的时候, 如果搭配优秀作文解析, 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 同时也将枯燥的背诵转化为饶有乐趣的阅读和模仿,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鼓励学生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 增强写作的规范性和生动性, 则可以给这些千人一面的模板加上学生自己的痕迹, 使习作完成从“合格”到“优秀”的飞跃。

除了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之外, 教师还应该积极发掘学生中的优秀习作进行点评。比起相对遥远的高考优秀作文, 由自己身边同学写出的优秀习作能带给学生更大的触动和更突出的榜样作用。教师适当的点评和表扬, 不仅会给受到表扬的学生以激励, 同时也会使其他学生得到鞭策, 奋起直追, 有利于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地竞争氛围, 促进学生更快地进步。

四、结语

在各类升学考试和选拔考试中, “写”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水平的提升, 并不是一日之功, 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持之以恒地为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努力, 勤于积累、乐于学习、勇于创新, 既能够满足各类考试的需要, 又为自己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维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 2011, (24) .

[2]高健, 傅克玲, 杨竞欧.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7) .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否则就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使学生置身其中, 积极地思考问题,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提问题时, 也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对于学习比较弱的学生, 教师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从而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听教师讲课。另外, 在提问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回答的形式, 可以是小组之间回答、个人回答,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抢答, 这样,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图形, 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正方形、圆形等。之后, 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认识平行四边形, 展示课本上的图形, 问学生这些图形都是什么, 并且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样,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特别是几何的学习, 必须要经过教师的悉心指导, 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没有发展成熟, 所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引导的力度, 既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模棱两可, 也不会过度地引导, 使学生失去主体性。比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性质, 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这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刚才看见的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己思考, 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通过对图形进行研究, 从而归纳出四边形的概念, 并且分辨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不同,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从而对它们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 不要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负责引导, 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 建立自己的知识构架, 这样学生会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都快速发展的阶段, 所以,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潜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样是小学数学四年级“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这一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对四边形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并且也学会了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区别。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节拓展课, 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些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 利用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分好类之后让学生将它们拼在一起, 看看能不能拼出不同类型的图形, 或者是将它们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出平行四边形或者是梯形。这种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拼接, 学生有可能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既能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又能学到新的知识,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课程评价

小学生的内心都非常脆弱, 因此, 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 使其充满自信心。在小学数学四边形分类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实施, 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 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变化, 四边形的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程, 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四边形的学习。比如, 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 教师在课上时肯定会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说出四边形的概念以及分类, 一些学生可能不是十分理解, 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遗漏一些, 这时, 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批评, 要鼓励, 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四边形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动力, 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注重课程的评价,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 在进行小学四边形分类教学时, 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逐渐深入四边形的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四边形教学时, 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另外, 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增加学生的信心, 使其更加努力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误区与建议[J].湖南教育, 2004 (10) .

优化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那么, 我们该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筛选, 通过精心的努力、反复的思考和斟酌创新设计出合适的、理想的教学模式, 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

一、教师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 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式教学, 把知识原本不动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要做一名出色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钻研和探索, 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 将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 挖掘出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关键教学点, 然后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指引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钻研精神。如果教师还是不能够打破陈规, 仍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虽然也能够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并监督和督促学生将其掌握牢固, 但是却不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发现和钻研探索能力, 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虽然有知识, 但是对于新鲜的事物却不能够快速地接受和理解,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不能够被社会发展所接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考虑, 我们必须及时地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不再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知识, 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获取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如《丰富多彩的情绪》的学习, 以前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四种基本类型的情绪, 传授给学生情绪的影响和作用, 告诫学生一定要主动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而转变教学观念后, 教师就不再这样直接将知识告诉学生了, 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知道和了解的情绪种类, 并且思考个人的情绪状况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经验, 肯定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 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钻研教材, 解决刚才教师让思考的问题, 并将之前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和补充, 使其知识更加全面和具体。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和交流学习新知识, 并将知识理解得更加全面和透彻, 而且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但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

二、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轻松愉悦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及探索的欲望和动力。在兴趣的促使下, 学生更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扩大自己的视野, 对于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而且学生在兴趣的陪伴下还能够逐步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不断巩固和探索知识, 使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不断得到优化。由此可见良好教学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出学习的激情,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效率也会出乎意料得高。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式非常丰富多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地看一下几种情境营造的方式。

1. 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文学知识, 以风趣

幽默的语言来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这样有趣的话题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非常简单, 关键是教师表述的内容一定要引起学生关注。

2.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主要是它形象生动的展现形式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唤起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探索的动力。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 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 巧妙应用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学与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 而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有时就会有一些滞后性, 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问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给学生营造一种浓烈的学习气息, 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产生共鸣,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钻研和探索教材中的知识。这样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非常多,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环境和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师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确保课堂的高质量完成

思想政治课堂的优化也需要提高教师上课的精神面貌。在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良好的教学状态站在讲台上, 精神十足、语言铿锵有力地讲述知识, 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正能量的传递, 让学生也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学习之中。这会大大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相反,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面无表情, 语言死板, 精神状态十分不佳, 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生硬、无力的感觉, 让学生失去学习知识的兴趣, 甚至会把学生的情绪也带动得十分低落, 使得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紧张, 而且让人反感, 让学生对学习政治知识产生逆反心理, 抵触和对抗教师的教学行为, 产生厌学现象。这就与我们优化教学课堂背道而驰了。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精神面貌, 用自己的最佳状态进行教学, 并以此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有学习的足够动力。我们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和真心与学生进行交流, 以真情换真情, 得到学生信任和理解, 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 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优化自然课堂教学建议 篇9

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可以保证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笔者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手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的建议, 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 优化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

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 他们与教学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 高素质的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 学生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 保证其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很有必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的素质。

1.1 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管理素质

1.1.1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结构。

从“外引“角度出发, 学校要积极引进“教学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 为教学管理队伍输送懂教学管理基本理论、善于开拓创新的新鲜血液。与经验丰富的原有教学管理人员一起, 取长补短, 充分融合, 形成一支懂教学管理理论、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

1.1.2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

从“内培”角度出发, 学校对现有教学管理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要高于普通教学管理人员, 需要懂得国际办学规则、熟悉办学法律、掌握现代管理手段[1]。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各项法律法规, 对审批制度也要掌握, 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办事效率。其次, 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研究、理解所参与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同条款, 重点在于吃透合作模式、合作内容等, 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管理。第三, 强化教学管理人员外语应用能力以及包括计算机、数字网络技术运用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的专项业务能力培训。

1.2 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1 注重外籍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一方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引进国外优质的资源, 其中包括引进有授课资格、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外籍教师。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新到校任教的外教,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对他们进行中国国情的教育, 帮他们尽快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 另外还要对外教介绍合作办学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安排, 帮助他们尽快胜任中方教师这一角色。

1.2.2 加快教师本土化建设步伐。

当前光靠引进外籍教师参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 师资远远不够。国内本土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 但是双语教学能力严重匮乏, 无法胜任核心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 当务之急, 需要通过英语强化培训、国外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访问考察的多种方式, 提高中方本土专业教师的双语能力, 从而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 提高学生的素质

1.3.1 提高学生生源的质量。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招生过程中, 出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招到数量充足的生源, 有些合作办学单位不惜降低录取标准, 导致生源素质下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质量水准。因此, 坚持录取标准并且对新生加试英语的做法将有利于提高生源的入学质量, 为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很好的基础。

1.3.2 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比较特殊, 部分学生有机会留学国外, 遇到学生对自己国家立场及认识问题上, 需要学生有坚定的维护祖国主权和利益的立场。因此,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十分必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平时生活中。比如, 邀请一些知名人士、优秀共产党员进校做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讲座;开展一些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此外, 还可以在政治课上结合近期国内外的热点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 在国外他们有可能接收到各种信息, 应该学会辨别, 无论在任何环境和形势下都要有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2]。

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规划, 是组织实施各种教学活动的主要根据, 在培养方案中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合作办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 培养方案制定得合理与否, 直接决定了教学管理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展开[3]。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很有必要。

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要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 同时又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体现引入国外优秀教学资源的理念。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 需要注意把国外的学术培养标准同中国的教育政策、教育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4]。将外方成熟、有特色、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课程引入到中方的人才培养中。

2.2 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国内外课程体系的对接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实现国际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 离不开引进国外优质课程的本土化过程[5]。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初步对接、进一步对接和深层次对接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合作办学初期, 中方可以尝试初步对接的方式, 从合作外方原封不动的引进部分内容简单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随着中方师资力量的加强和对原先引入课程的消化, 可以尝试进一步对接的方式, 将引入的外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中方的课程结合, 形成有一定特色的自编教材。在积累了一定合作经验以及对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理解的深入的基础上, 可以尝试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对接, 即中外双方共同开发合作课程体系。双方师资根据国际型人才要求和我国国内人才要求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大纲, 共同编写教材, 将双方课程的优势资源加以有机整合, 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及外方优质资源的本土化。

3 优化教学管理的手段

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代替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 可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中指令的传达、管理工作的效率。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纳入常规教学管理, 采用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流程管理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具体体现在横向为教学计划、课程信息、教师、学生、教室等教学资源的教学信息数据库, 纵向为校级领导层、教务处、院 (系) 等基层教学单位依托教学管理平台进行各项业务处理[6]。学生和教师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与管理人员均是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录入和信息的查询, 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信息平台上直接发布指令, 学生和教师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事务处理和回复, 大大缩减了指令传递的时间, 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减少了出错的机会。

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基于三个维度 (包括督导、教师、学生)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中外双方共同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教学督导组, 针对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上课纪律等方面展开对任课教师的评定, 对表现欠缺的老师可以一学期多次听课, 帮助老师逐步提高。对表现好的任课老师可以在学校进行表扬、开设公开课等。第二是建立教师互评制度。中外双方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的活动, 担任同类课程的老师每学期听取其他老师的上课过程, 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进行学习和点评,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第三是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或者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 要求学生真实提出任课的中外双方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学校将学生的反映传达给教师本人, 供其参照改正提高。

摘要: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手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的建议, 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工作,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办学,教学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于松.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浅谈[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年12月.

[2]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年7月.

[3]侯丽霞.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年6月.

[4]王静梅.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

[5]冯红琴.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学理论, 2012年12月.

上一篇:审美比较下一篇:工具书不是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