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相关规定(共9篇)
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篇1
湖南东方新世纪建设有限公司
工伤保险管理办法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经公司股东会通过,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本公司全部职工、雇工,或者公司下设项目部雇工(以下简称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适用本办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条 公司应依法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并将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公司、项目部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职工发生工伤时,公司、项目部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
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职工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三)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六条 职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一)故意犯罪;
(二)醉酒或者吸毒;
(三)自残或者自杀;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第八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公司或者项目部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九条 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补足差额。
第十条 公司或者项目部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公司或项目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公司或项目部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公司或项目部偿还。公司或项目部不偿还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依照《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追偿。
第十一条 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第十二条 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三)拒绝治疗的。
发生工伤事故后由项目部填写《湖南省参保单位工伤事故备案表》一式三份,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自事故发生3个工作日内向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同时由项目部填写《常德市建筑施工企业务工人员工伤认定申请表》,受伤工人或亲属签署意见,项目负责人签署意见并盖项目部章后提交公司工程部管理人员按调查报告实际情况审核后盖公司公章同意确认申请。并由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报送相关单位,自事故发生30内向事故调查股报送工伤认定所需材料。
公司工程部根据调查报告确认属于工伤,方可同意工伤事故备案及申请工伤认定,鉴定伤残等级,工伤人员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部按规定缴纳了工伤保险的,该工伤赔偿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在一个月之内不申请的,在一个月之后一年之内受伤害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也可以申请工伤认定。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赔偿项目有:医疗费、交通食宿费、住院伙食费、残疾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间工资、生活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次性就业补助金等。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在于劳动者一方。解除劳动关系,即可一次性算断;保留劳动关系则按月享受相关待遇。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二)住院伙食补助费;
(三)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四)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
(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九)劳动能力鉴定费。
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发生工伤事故后,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与工伤劳动者达成并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在《工伤赔偿协议》中因工伤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的费用全部由项目部负责支付到位。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由项目部先行垫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必须按规定先存入公司工伤专用账户。
项目部向公司申请拨付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赔偿费用时必须提供以下资料原件:
1、由公司工程部审核签字的项目部财务领款单;
2、工伤人员在项目部领款的手续复印件;
3、项目部与工伤劳动者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原件;
4、项目负责人对公司写出工伤事故一切后果及工伤人员后遗症由项目部负责到底的相关书面承诺书。
湖南东方新世纪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
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篇2
为了规范保险混合合同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会计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制定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现予印发。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为了规范保险混合合同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等问题,现就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如下:
一、保险混合合同分拆
(一)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使保险人既承担保险风险又承担其他风险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应当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保险风险部分,确定为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不确定为保险合同。
2.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如果保险风险重大,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如果保险风险不重大,不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
(二)确定为保险合同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等进行处理;不确定为保险合同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一金融工具列报》等进行处理。
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一)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需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合同,应当在合同初始确认日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保险人应当以单项合同为基础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不同合同的保险风险同质的,可以按合同组合为基础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即认定该保险风险重大,但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除外。合同的签发对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没有可辨认的影响的,表明保险人与投保人签订的合同不具有商业实质。附加利益,是指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的支付额,超过不发生保险事故时的支付额的金额。
(二)保险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有关的下列信息:
1.重大保险风险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2.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中合同的分组标准和选取方法;
3.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假设的设定依据。
经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后,未确认为保险合同的重大合同,应当披露其交易金额、保险责任、保险期间等信息。
三、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
保险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以如实反映保险合同负债。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分别由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组成。非寿险保险合同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
(一)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的基本要求
1.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将单项保险合同作为一个计量单元,也可以将具有同质保险风险的保险合同组合作为一个计量单元。计量单元的确定标准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2.保险合同准备金应当以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是指由保险合同产生的预期未来现金流出与预期未来现金流入的差额,即预期未来净现金流出。其中,预期未来现金流出,是指保险人为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必需的合理现金流出,主要包括:(1)根据保险合同承诺的保证利益,包括死亡给付、残疾给付、疾病给付、生存给付、满期给付等;(2)根据保险合同构成推定义务的非保证利益,包括保单红利给付等;(3)管理保险合同或处理相关赔付必需的合理费用,包括保单维持费用、理赔费用等。预期未来现金流入,是指保险人为承担保险合同相关义务而获得的现金流入,包括保险费和其他收费。
预期未来净现金流出的合理估计金额,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按照各种情形的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3.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考虑边际因素,并单独计量。保险人应当在保险期间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将边际计入当期损益。
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不应当确认首日利得,发生首日损失的,应当予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
4.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应当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对相关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量货币时间价值所采用的折现率,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不得锁定。
5.原保险合同现金流量和与其相关的再保险合同现金流量应当分别估计,并应当将从再保险分入人摊回的保险合同准备金确认为资产。
6.保险人在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时,不得计提以平滑收益为目的的巨灾准备金、平衡准备金、平滑准备金等。
(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量假设和期间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量假设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
(1)对于未来保险利益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保险合同,用于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折现率,应当根据与负债现金流出期限和风险相当的市场利率确定;对于未来保险利益随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变化的保险合同,用于计算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折现率,应当根据对应资产组合预期产生的未来投资收益率确定。
(2)保险人应当根据实际经验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确定合理估计值,作为保险事故发生率假设,如死亡发生率、疾病发生率、伤残率等。
(3)保险人应当根据实际经验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确定合理估计值,作为退保率假设。
(4)保险人应当根据费用分析结果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确定合理估计值,作为费用假设。
未来费用水平对通货膨胀反应敏感的,保险人在确定费用假设时应当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保险人确定的通货膨胀率假设,应当与确定折现率假设时采用的通货膨胀率假设保持一致。
(5)保险人应当根据分红保险账户的预期投资收益率、管理层的红利政策、保单持有人的合理预期等因素,确定合理估计值,作为保单红利假设。
2.保险人在计量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预测未来净现金流出的期间为整个保险期间。对于包含可续保选择权的保险合同,如果保单持有人很可能执行续保选择权并且保险人不具有重新厘定保险费的权利,保险人应当将预测期间延长至续保选择权终止的期间。
(三)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量方法
1.未决赔款准备金包括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和理赔费用准备金等。
2.保险人应当采用逐案估损法、案均赔款法等方法,以最终赔付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同时考虑边际因素,计量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3.保险人应当根据保险风险的性质和分布、赔款发展模式、经验数据等因素,采用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B-F法等方法,以最终赔付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同时考虑边际因素,计量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4.保险人应当以未来必需发生的理赔费用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理赔费用准备金。
(四)相关信息的披露
保险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有关的下列信息:
1.各项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2.考虑分出业务和不考虑分出业务的索赔进展情况;
3.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方法、计量单元及其确定方法;
4.预期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金额的组成内容和计量方法;
5.保险合同准备金包含的边际的计量方法和计入当期损益的方法;
6.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使用的重大假设及其来源,重大假设的敏感性分析,以及不同假设之间的关系;
7.对重大假设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事项及其影响程度,以及重大假设确定过程中如何考虑过去经验和当前情况的描述;
8.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使用的重大假设与可观察到的市场参数或其他公开信息的符合程度及其原因;
9.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使用的方法和重大假设发生变更的,应当披露变更的事实、原因及其影响。
四、新旧衔接
《工伤保险条例》有哪些新规定 篇3
一、扩大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第一,所覆盖的企业范围扩大了。《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原《试行办法》第二条虽然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原劳动部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中要求,“工伤保险应当覆盖所有城镇企业及其职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在乡镇企业开展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可见,在工伤保险所覆盖企业的范围上,《条例》的范围扩大了。最重要的是真正把乡镇企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都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另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大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撕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的企业,这三项保险所覆盖的企业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将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是今后立法的方向。
第二,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参加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原《试行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办法”。通过比较可见,《条例》和原《试行办法》在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存在两点区别:首先,《条例》对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照条例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做出了强制性规定,即所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为其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只是考虑到中国地域广大,地区间的个体工商户的情况差异很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条例》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步骤和实施办法;其次,按照《条例》的规定,不仅城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乡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第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国家机关和依照或者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工伤保险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原《试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以外其他单位的工伤保险制度。《条例》将机关、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也纳入工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社会保险立法的又一巨大进步。
第四,对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的工伤赔付问题做出了规定。违法用工主体的受雇人员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该单位向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给予一次性赔偿,赔偿标准不得低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违法用工主体是指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单位,包括无营业执照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备案的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撤销登记、备案的单位等。这类无用工资格的“单位”,实际上并不成其为单位。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常出现这类“单位”违法用工,甚至导致所雇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患职业病的事件,而且,由于这类“单位”是违法经营,违法用工,更不注意安全生产,工伤发生率远高于正常的合法经营单位。这些单位从法律上说不具备从事民事活动的主体资格,因而不得招用人员,但他们却违法招用了人员。虽然从合同法原理上讲,这种劳动合同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但是劳动合同具有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由此造成的对职工的伤害理应得到赔偿,因此,《条例》对这类“单位”的工伤问题的处理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第五,对出境工作人员工伤保险的规定更有利于劳动者。《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职工被派遣出境工作,依据前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应当参加当地工伤保险。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中止;不能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其国内工伤保险关系不中止。这一规定与原《试行办法》的规定有较大变化。两相比较,《条例》的规定更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更有利于保障外派劳务人员的利益。这样规定,既可以保证外派劳务人员避免双重或多重参加工伤保险,又可以保证劳动者能被工伤保险制度所覆盖。
二、扩大了工伤保险所覆盖的事故范围
原《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了属于工伤事故的十种情形,而《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将属于工伤的事故分为应认定为工伤和视同工伤两类,具体情形也是十类。《条例》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有些属于工伤的情形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例如,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有些规定比原《试行办法》更为精确,例如,原《试行办法》规定的由于工作紧张突发疾病造成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属于工伤。《条例》改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这样规定显然更具操作性。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条例》实际上扩大了工伤事故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也属于工伤。而原《试行办法》对此是这样规定的: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的,属于工伤;《条例》的规定取消了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二是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取消这两个因素,说明只要是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不管时间和路线,也不管是否是受害职工本人的责任,都属于工伤。另外,《条例》还明确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交通事故不是一般的交通事故,而是道路交通事故,即机动车事故是发生在交通道路上的,非道路交通事故不在此列。
第二,《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的情形比原《试行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减少了。一是将原规定的“犯罪或者违法”改为“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两相比较,将违法不属于工伤缩小为因违反治安而伤亡,这样规定,将使大量按原规定因违法而初排除在工伤事故范围之外的事故,纳入到工伤事故之中;二是取消了原规定不属于工伤的因斗殴或者因蓄意违章而受伤的情肠三是将因酗酒导致伤亡的改为因醉酒导致伤亡的。这样规定,更科学合理,因为醉酒是一种喝酒所造成的状态,是可以界定的,而酗酒则是一种行为,并不一定导致醉酒的状态。
三、有关工伤认定的问题更明确
关于工伤认定,与原《试行办法》相比,《条例》明确规定了几个事项。
第一,工伤认定申请人。《条例》规定,工伤认定的第一申请人为职工所在单位,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的第二申请人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条例》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直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二,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机构为用人单位所在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实行省级统筹的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就是由区或者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这一规定,取消了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权。当然,如果当事人对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复议,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重新做出认定决定。
第三,提出申请的时效。提出申请的时效,工伤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为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为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年内。超过了这个时限,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受理。
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篇4
《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实行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这实际是规定了公民劳动、休息、退休的权利,既然是权利,也就是说是否劳动、休息或者退休的主动权、选择权在公民自己,公民有权主张,也有权放弃,而不是法律、法规规定公民有退休的义务,至退休年龄必须退休或是超过退休年龄就不符合劳动者主体资格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
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年7月5日 [2007]行他字第6号)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06)渝高法行示字第14号《关于离退休人员与现在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一案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你院第二种意见,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第六十一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
(2010年3月17日 [2010]行他字第10号)
山东高级人民法院:
工伤保险经办业务规定 篇5
一、工伤参保登记
(一)、用人单位(包括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依法申报参加工伤保险时,需填报《社会保险登记表》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登记表》,并提供以下证件或资料:
1、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件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
2、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3、单位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与营业执照相符);
4、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5、安全生产许可证原件和复印件;
6、参保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7、工资发放明细表;
8、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资料。
(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审核参保单位填报的有关表格和有关证件、资料,进行必要的实地调察。
(三)、未通过审核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向申报单位说明。
(四)、参保单位在以下事项变更时,应及时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工伤保险变更登记手续。
1、单位名称;
2、单位地址;
3、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4、单位类型;
5、组织机构统一代码;
6、主管部门或隶属关系;
7、开户银行及账号;
8、经营范围;
9、经办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工伤保险费征缴
(一)、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单位填报的缴费申报核定表格及有关资料核定当期缴费基数。对难以核定缴费基数的单位,以上统筹地区月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用人单位少报职工工资,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造成工伤职工其工伤保险待遇降低时,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工伤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统筹地区分类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确定参保单位的缴费费率,以后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用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参保单位缴费率。
(三)、申报受理: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底受理下月参保缴费申报。并要求参保单位提供以下资料:
1、《月工伤保险费缴纳申报表》
2、参加工伤保险人员增减明细表;
3、医保局规定的其他资料。
(四)、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月核定参保单位缴费数额后,按现金或转帐方式缴费,单位必须按时(当月10日前)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指定银行帐户缴费,交款后,凭银行进帐凭证,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股做入帐处理,开具社会保险基金专用收据。逾期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工伤保险有关规定的工伤待遇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三、工伤认定申请办理
(一)、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和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二)、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四)、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五)、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受伤害职工的有效身份证明;
3、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材料;
4、用人单位事故调查报告书;
5、两人以上的证人证言;
6、医疗机构出具的伤情诊断证明书、初诊病历、住院病历,属职业病的提供合法有效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鉴定书;
有下列不同情形,还应当提供以下相关证明材料:
1、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死亡或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死亡的,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忆书及事故调查报告书;
2、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3、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其它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要求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4、由于机动车事故引起的伤亡事故,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或相关处理证明;
5、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6、属于因战、因公负伤制残的转业、复员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证明。
(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对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人提交材料完整的,应当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申请人提交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
(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
(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
(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书》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十)、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终止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四、工伤职工就医、伤残、工亡待遇管理
(一)、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积极救治,在本县住院的,用人单位应在24小时内向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告;异地住院的,用人单位应在3日内向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报告。
1、工伤职工就医一般应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工伤职工因急诊就医可就近诊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住定点医疗机构。
2、工伤职工因伤情需要到县外就医的,由医疗机构提出建议,参保单位提出意见,参保单位经办人填写《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申请表》在3天内到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备案。转县外诊治时间一般不超过30天,超过30天的必须在48小时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延期手续。
3、工伤职工因旧伤复发需要治疗的,填写《工伤职工旧伤复发治疗申请表》,由就诊的定点医院进行旧伤复发诊断,签署医生及医院意见,经县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后到定点医院就医。对旧伤复发有争议的,由劳动能鉴定委员会确认。
4、工伤职工需要配置辅助器具的,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由参保单位或工伤职工填写《工伤职工配制辅助器申请表》。
(二)工伤职工医疗待遇审核
1、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所发生的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设施项目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按规定的标准支付。
2、工伤职工报销工伤医疗费需携带下列资料: 1)、《工伤认定书》;
2)、《崇义县工伤保险工伤医疗待遇申报审批汇总表》;
3)、《崇义县工伤保险工伤医疗待遇申报表》; 4)、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住院(门诊)医疗费用结算明细清单和正式发票原件;
5)、门(急)诊病历或出院小结、疾病证明书; 6)、工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7)、医保局规定提供的其他资料。
3、医疗费用报销时限:工伤职工发生医疗费用结算的三个月内到经办机构办理待遇申报,超时限不予受理。
(三)、工伤职工伤残待遇审核
1、伤残职工在申请伤残待遇时,必须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崇义县工伤保险伤残待遇申报审批表》; 2)、工伤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3)、工伤认定书; 4)、劳动能力鉴定书;
5)、劳动能力鉴定费正式票据; 6)、其他规定的证件和材料。
(四)、工亡待遇审核
1、申请工亡待遇时,必须提供以下证件和资料: 1)、《崇义县工伤保险伤亡待遇申报审批表》; 2)、工亡认定结论; 3)、死亡证明;
4)、工亡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烟台市出台工伤保险新规定 篇6
新规定中还建立了事故伤害快报制度,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所在用人单位应当在3日内报劳动部门,造成死亡或一次性伤害3人以上的,应在24小时内报告。同时规定了五、六级伤残职工伤残津贴的调整办法。五、六级伤残职工在按月领取伤残津贴期间,如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增加工资,其伤残津贴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人均月增加工资额的70%或60%相应增加。
关于我国研发支出相关规定的思考 篇7
一、我国研发支出处理的相关规定
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处理企业的研发支出:第一种方法是全部进行资本化, 该方式是将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确认为无形资产, 然后在未来实现收益的期间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摊销;第二种方法是全部进行费用化, 该方式是将研发支出在发生时全部作为当期费用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是有条件资本化, 如果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符合了资本化的条件, 则将其确认为资产, 并在收益期进行摊销, 如果不满足资本化的条件, 则确认为当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的研发支出的相关处理规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全部资本化阶段。1995年以前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 按照实际开发过程中能够确指为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 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从1995到2000年, 财政部草拟的《研究与开发 (征求意见稿) 》规定:企业自创并依法取得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成本, 应根据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确定。由于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相对于整个研发过程发生的费用及其微薄, 因此实际上还是相当于全部资本化的处理方式。
第二阶段是全部费用化阶段。2001年我国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 这一阶段我国采取的是一种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
第三阶段是有条件资本化阶段。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 符合条件的, 可进行资本化处理确认为无形资产。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 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包括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二、新准则关于研发支出相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与开发阶段的界限划分模糊。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五个标准用以确定开发阶段的资本化支出, 同时在应用指南中列举了符合研究活动与开发活动的情况, 除此之外, 并没有一套详尽的标准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进行严格地划分, 相关标准过于宽泛, 并不足以涵盖所有企业。不同的行业或企业, 对于标准的运用可能都不尽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研发阶段进行划分, 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 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企业研发一个项目, 没有到最终阶段, 就没有办法确定该项目是否能够成功, 并且整个研究和开发阶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期中市场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导致研发的产品或技术失去预定的优势。因此, 技术、市场、资金、自身等个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无形资产的成本与其受益期间的配比, 导致资本化的不合理。
(三) 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在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项目反映研发支出中予以资本化的部分, 并且在财务报表附注“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中的“无形资产”部分列示无形资产的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发支出。除此之外, 并没有规定其他信息的披露。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 并不能自愿地披露更多关于研发支出的具体内容, 导致信息披露并不充分。
三、对于研发支出相关处理的思考
(一) 分行业进行处理。
对于主要依赖技术创新和软件开发等高科技的企业, 可以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全部支出进行资本化, 既全部资本化。激发企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经常从事研发的一般企业, 可以按照有条件资本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即当研发项目研究的可行性较强时, 便可以进行开发, 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资本化, 大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对于很少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 由于所发生的研发支出相对较少, 为了简化账务处理, 可以将发生的全部研发支出予以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以上分行业处理的方式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行业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标准不清晰的问题。
(二) 严格制定研、发阶段的划分界限。
对于研究与开发支出划分标准的界定, 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一方面是定性规范:现行的会计准则关于研、发阶段的划分并不详尽, 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 我们可以对企业已进入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进行立项备案, 规范相关文件和资料, 对其进行跟踪监督。另一方面是定量规范:研、发阶段界限模糊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定量的评判指标, 我们可以借助完工百分比法或者销售收入百分比法, 对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 达到控制资本化金额的目的。
(三) 综合考虑项目可行性的影响因素。
对研发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可行性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市场状况、消费者爱好、法律环境等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考虑, 能够更合理地反映项目的可行性。与此同时, 还需要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 增强其实际判断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
(四) 加强研发项目的信息披露。
对于研发项目的披露, 我们不能局限于资产负债表等绝对指标, 还应当充分关注报表附注, 并且强制企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更多相关信息和资料, 增强研发支出披露的可靠性, 将更多有用的信息传递给相关使用者, 便于他们对公司的发展和实力进行更准确的评估。同时, 可以加强监管部门对研发支出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和标准, 防止企业利润操纵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黎明, 梁露曼.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国际比较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1, 1.1、黎明, 梁露曼.研发支出会计处理国际比较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1, 1.
[2]、王国华.论我国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J].科技广场, 2011, 2.2、王国华.论我国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J].科技广场, 2011, 2.
[3]、初宜红, 闫超.研发支出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8.3、初宜红, 闫超.研发支出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2010, 8.
工伤保险相关规定 篇8
关键词:合同诈骗;犯罪主体;民事欺诈
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物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的。
关于此条规定的(五),在实践中常被称为“兜底条款”,又称“堵截条件”。
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是有所特指?其范围又究竟如何界定?是否利用任何形式、任何性质、约定任何内容的“合同”或“协议”进行诈骗的,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
从合同诈骗罪的立法渊源看,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似应指且仅指“经济合同”。因为刑法第224条关于合同诈骗罪的规定,主要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5年7月8日《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和1996年12月16日《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而最高人民法院上述《解释》第2条曾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其中使用了“利用经济合同”一语。但是,现行刑法第224条在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罪状时,没有继续沿用该司法解释的“利用经济合同”用语,而只是用了“合同”一词。此处删去了“经济”二字,无疑扩大了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可解释范围。从《刑法》的结构理解,合同诈骗罪位于《刑法》第三章“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之第九节“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罪”,因此,该罪中所谓的“合同”,应该是能够体现市场秩序的,则与这种社会关系或法益无关的各种“合同”、“协议”,如婚姻、收养、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劳动法中的劳务合同和国际法上的国家合同应不在该罪“合同”之列。
那么,除了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其他的合同是否应该包含在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内呢?根据刑法目的解释,该条是规制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行为,那么,与经济合同相对而言的民事合同无疑也应该被包含在此条规定的“合同”中。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有无形式要件的要求呢?随着合同形式的多样化,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不仅包括书面的,还应包括口头合同,以及现在出现的摄影、录像等合同形式1。但从证据的客观性上来说,口头合同在司法实务中,很难被认定,因此也就失去了其存在意义。
二、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如何界定?个人实施和单位实施的合同诈骗罪区别在什么地方?
根据刑法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以刑法第30条的规定为基准,按照理论界通常的理解,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非法利益,经本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主要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此种情形下,笔者认为可综合参考《民法通则》与《刑法》的规定,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位才构成合同诈骗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6月18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如系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均不属单位犯罪。在合同诈骗犯罪中,这种情形也只能认定为个人犯罪。
三、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应该怎样区分?
如何准确划清利用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之间的界限,从来是司法实践中颇为棘手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合同诈骗犯罪和民事欺诈在合同履行瑕疵、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等客观外表特征上十分近似、差别甚微,有时甚至难以觉察。尤其是在民事欺诈中,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也采取了一定的欺诈手段,这与合同诈骗的客观行为及方法极为相似。
何谓民事欺诈?我國民法学者认为,它是指一方当事人通过欺骗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等手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或者故意从事的不法侵害他人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行为。由此可见,合同诈骗实际上也是一种欺诈行为,而且按照责任竞合的规则,对合同诈骗的行为人除了令其承担刑事责任外,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责任。因此,从广义或一般意义上讲,合同诈骗罪行为也在欺诈行为的范围之内。但是,在合同诈骗罪认定意义上所说的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两个范畴,显然在观念和法律上都是不存在包容或交叉关系的。有人认为,合同诈骗只是一种情节严重的合同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的区别,仅在于民事行为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构成条件不同,以及诈骗数额是否较大,达到刑法的规定标准,两者的故意内容、行为手都没有质的区别。这种观点严重混淆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两者的本质,显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
如何区分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理论上普遍认为,主要应把握如下几点(1)主观目的不同。即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以签订合同为名,以达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人虽然也有欺诈的故意,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客观方面不同。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程度内,故仍应由民事法律、政策来调整,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由刑法来调整。民事欺诈行为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动。(3)侵犯的客体和权利属性不同。合同诈骗罪侵犯的是财产所有权;而民事欺诈侵犯的是债权。(4)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而民事欺诈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2]竺琳.民事欺诈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
工伤处理规定 篇9
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形
一是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包括告知补正材料后未在受理时效内提交完整材料的;二是不属于某一劳动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的,对于这一情形,做出不予受理决定的劳动保障部门会向申请人告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三是超过申请时效的。
法律如何规定停工留薪期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伤残的等级分为一级到十级伤残。
一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别人帮助或采用专门设施,否则生命无法维持;
b.意识消失;
c.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而卧床;
d.社会交往完全丧失。
二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需要随时有人帮助;
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c.不能工作;
d.社会交往极度困难。
三级伤残划分依据
a.不能完全独立生活,需经常有人监护;
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室内的活动;
c.明显职业受限;
d.社会交往困难。
四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限,间或需要帮助;
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居住范围内的活动;
c.职业种类受限;
d.社会交往严重受限。五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偶尔需要监护;
b.各种活动受限,仅限于就近的活动;
c.需要明显减轻工作;
d.社会交往贫乏。
六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受限,但能部分代偿,条件性需要帮助;
b.各种活动降低;
c.不能胜任原工作;
d.社会交往狭窄。
七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严重受限;
b.短暂活动不受限,长时间活动受限;
c.工作时间需要明显缩短;
d.社会交往降低。
八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生活有关的活动能力部分受限;
b.远距离流动受限;
c.断续工作;
d.社会交往受约束。
九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活动能力大部分受限;
b.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c.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受限;
十级伤残划分依据
a.日常活动能力部分受限;
b.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c.社会交往能力部分受限。
工伤认定的调查取证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协助。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应当负责安排相关人员配合工作,据实提供情况和证明材料。
工伤认定的时限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单位应在伤害事故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遇到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的,该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
问: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答:工伤认定应当提交(1)工伤认定申请表,(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它规定的材料,是交通事故的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在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职工发生工伤后,应向谁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工伤保险条例》第23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后,应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由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我市规定,工伤职工到所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工伤认定的部门),再根据通知的要求到市中医院进行统一的鉴定(专家组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医疗卫生专家库随机抽调),20天后到申请鉴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凭《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领取通知书》领取结论。
职工发生工伤后,具备什么条件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有关规定,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二是虽经治疗,但还是造成职工存在残疾;三是工伤职工存在的残疾达到了劳动能力的程度。工伤职工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不予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情形
一是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包括告知补正材料后未在受理时效内提交完整材料的;二是不属于某一劳动保障部门的管辖范围的,对于这一情形,做出不予受理决定的劳动保障部门会向申请人告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三是超过申请时效的。
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工伤认定应当提交(1)工伤认定申请表,(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它规定的材料,是交通事故的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在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的条件 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二是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
工伤认定的时限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单位应在伤害事故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遇到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的,该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
2、问: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答:工伤认定应当提交(1)工伤认定申请表,(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它规定的材料,是交通事故的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在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工伤认定中的举证责任如何分担?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作出工伤认定的期限是多长?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工伤认定决定书如何送达?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工伤认定材料要保存多长时间?
工伤认定结束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将工伤认定的有关资料至少保存20年
工伤认定中对职业病的特殊规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对申请人提供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再进行调查核实。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格式和要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出具证据部门重新提供。
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工伤认定应当提交(1)工伤认定申请表,(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它规定的材料,是交通事故的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在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护理费赔偿标准 支付标准
评残前,护理人收入×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由工伤医疗机构出具医嘱证明或诊断书确定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时间超过3个月仍需护理依赖的应申请鉴定机构对当事人是否需要进行确定,最长不超过20年)
评残后,根据护理级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交通费、食宿费标准
前提:
1、工伤医疗机构出具证明
2、经办机构同意
标准:所在单位职工因工出差补助标准 支出机构:所在单位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的条件
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完整;二是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辖范围且在受理时效内的。
如何办理工伤监定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申请期限可延长至 30日。工伤职工或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一般来说,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当经企业签字后报送。但如遇企业不签字的情况,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可以直接报送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接到用人单位的工伤报告或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组织工伤保险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伤残辅助器具费标准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劳动需要,必须安置假肢、仪眼、镶牙和配置代步车等辅助器具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工伤医疗待遇是指职工治疗工伤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和有关补助待遇。
工伤医疗待遇主要包括:
(1)工伤职工治疗工伤或职业病所需的挂号费、住院费、医疗费、药费、就医路费全额报销。
(2)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的,按照当地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照本企业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3)工伤医疗期(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或者评残后旧伤复发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4)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该提交哪些资料?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3条规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该提交工伤认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材料。我市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了应该提交的材料有:(1)工伤职工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查看原件);(2)工伤认定决定书复印件(查看原件);(3)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含疾病诊断证书复印件);(4)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书;(5)是复查鉴定的交回原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工伤认定的时限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单位应在伤害事故之日起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遇到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申请的,该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
2、问:工伤认定需要提交的材料
答:工伤认定应当提交(1)工伤认定申请表,(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及其它规定的材料,是交通事故的提交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在六十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因工伤引起的生活护理费支付标准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职工发生工伤后,应向谁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
《工伤保险条例》第23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后,应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由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我市规定,工伤职工到所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工伤认定的部门),再根据通知的要求到市中医院进行统一的鉴定(专家组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医疗卫生专家库随机抽调),20天后到申请鉴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凭《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领取通知书》领取结论。
职工发生工伤后,具备什么条件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有关规定,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二是虽经治疗,但还是造成职工存在残疾;三是工伤职工存在的残疾达到了劳动能力的程度。工伤职工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因工死亡应如何赔偿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享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待遇。
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可以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待遇。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六条 工伤职工工伤复发,确认需要治疗的,享受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工伤待遇。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应如何赔偿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三)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伤残津贴为基数,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标准:所在单位职工因工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
【工伤保险相关规定】推荐阅读:
工伤保险经办有关规定07-03
官方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11-08
工伤保险11-23
工伤社会保险10-17
德国的工伤保险07-15
市级统筹工伤保险11-28
如何申请工伤保险06-08
陕西工伤保险条例06-17
工伤保险条例解读08-25
工伤保险代缴协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