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共11篇)
工伤保险 篇1
老工伤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改革涉及群体规模比较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据初步调查, 现在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1.62亿职工, 老工伤群体还有300多万人,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 其中国有企业当中有伤残等级的特别是1-6级工伤人员加上工亡职工的家属。这样一个群体特别是伤残和工亡职工的遗属是最需要帮助的, 因为他们日常的医疗费和抚恤费用比较高。今年年底之前, 要把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老工伤人员所在企业有一部分已经破产了, 有一部分虽然没有破产但是经营困难, 很难再拿出钱来, 所以在国务院决策中是多渠道筹资, 首先存续企业应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 如果资金不足的话, 用工伤保险基金结余再承担一部分, 地方政府还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再提供一部分财政支持。此外, 中央财政对于老工伤人员特别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等, 给予有重点的资金支持, 这个预算已做了安排, 而且已全部拨付到各省。通过这几条渠道, 再加上过去工伤保险工作经验, 这样一个涉及几百万人的历史遗留问题可以得到较好解决。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答记者问整理
工伤保险 篇2
解密一:新条例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扩展了主体。
修改后的条例在原先 “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增加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从立法本意来说,当然也包括与上述企业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不分是否有城镇户口),简单地说只要是存有劳动关系的即需交纳工伤保险。
解密二: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
新条例将原本简单的“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补充为“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随着交通的发展,上下班途中的非机动车事故也屡见不鲜,比如电动车、燃气助动车撞人等,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更是一度成为工伤事故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由原来的机动车事故扩大到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和火车事故伤害,如地铁等交通工具及轮渡、火车等都纳入了赔偿范围;同时限定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才能认定为工伤,对上下班途中本人承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如无证驾驶、酒后驾车等行为造成本人伤亡的,不纳入工伤的范围,此条也解决了旧条例下关于“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因违章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是否构成工伤”的疑问,这个限定意味着上下班受到机动车伤害不一定都算工伤。这样规定也是提醒企业需更重视提示和引导职工群众注意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加强进行日常上下班安全教育、在日常工作指南或规章制度中注明相关提示语。
解密三: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
新条例增加了工伤认定简易程序,规定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明确了再次鉴定和复查鉴定的时限按照初次鉴定的时限执行;取消了行政复议前置程序,规定发生工伤争议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就是说企业和个人在接到工伤认定书后不服,无需再向劳动部门申请复议,可直接走司法程序起诉至法院。一般情况下,职工发生工伤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限30天加上工伤事故的审核期限10天。这一算下来,要40天的时间才能让工伤职工获得结论。对于那些急需医疗、救助的受伤职工来说,等待时间显得十分漫长;对企业来说,相应所需付出的物力人力成本也因时间的拖延而不断的增加。国家本着保护劳动者的立场,此处的修改为劳动者在工伤认定、鉴定和争议处理程序上作了大大地简化,侧面提醒企业应重视员工的工作安全,在员工受到工伤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尽早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就能缩短停工留薪期的计算,减少企业停工留薪期工资待遇的支付。
解密四:增加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减少参保企业的工伤待遇成本。
目前的工伤保险制度采取分担机制,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而修改后则
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伙食补助费、一些交通食宿费用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即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原用人单位支付的6项中的3项改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那么,用人单位只需支付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的工资福利待遇即可。针对达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后的工伤职工,将停发伤残津贴,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这样进一步规范了工伤职工的待遇标准,在减轻了参保用人单位的负担的同时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应相应提高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最新颖的项目修改是将工伤预防费用增列为基金支出项目,该项目主要用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工伤预防的宣传、教育、培训、防范等费用,是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但不允许用于投资运营等挪作其他用途。现在全国部分地区早在新工伤条例颁布前就有在适用,如广东省是按实际发生费用的20%,浙江省的具体适用方法仍需等待细则的出台,我们智仁律师事务所在新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出台及研究方面始终都很积极地进行。
解密五:提高了一次性工亡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同时加大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工伤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比旧工伤条例按等级增加了1至3个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同命同价”的标准,由“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改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打破了之前因统筹地区限制而造成的“同命异价”的现象,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工作岗位等因素,工亡补助金是全国一样的。我们以计算一个发生在2010年的一次工亡事故作为比较,原规定下按2009年某一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我们假设某一经济发展程度中等偏上地区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月,乘以60个月为120000元;而按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年为基数乘以20倍则为34万,几乎翻至3倍。但不用企业紧张的是上述两项费用在实际发生工伤或工亡事故后是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可见国家在法律中提醒企业家们,缴纳工伤保险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新条例规定,若未参保的,原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工伤待遇金额均转由企业自行承担;还加大了对不参保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强了对未参保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权益保障。无论我们企业是否为员工办理工伤保险,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职业病,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均应按工伤保险待遇承担责任,包括在上文有提到“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用”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部分也转由用人单位支付,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亡里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这些项目也往往是较大的。为了有效的防范这一方面的风险,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就应该积极地为新进单位的员工办理工伤保险。也特别建议企业重视对需要经常外调或外派工作的员工,用人单位应认真签订相关的外调或外派协议或加保其他商业意外保险。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尤其是经营具有危险性行业的企业,一些高危性岗位如建筑工地员工、机械车间操作工更要注意避免此类特殊岗位上隐性自残状况的发生,虽自残或自杀不能被认定工伤,但判定是否是自残或自杀也是较困难的。
解密六:进一步维护工伤职工权益。
出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新条例其他有关规定更是体现了维护工伤职工的权益:
1、工伤保险待遇不再因犯罪而停止,即对于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工伤职工不会被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工伤保险条例中“直系亲属”的描述全部由“近亲属”取代;
3、破产中的单位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不再优先;
4、明确将工伤认定结论纳入司法审查范畴。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一定要完善用工制度,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不要因小失大,省小钱、花大钱,谨慎使用不愿意在用工单位缴纳保险的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保险费由单位全部承担,不存在代扣代缴的问题。报到却未交社保的,对不满一个月的员工,不参加保险通常是没有大问题的,但需要注意的就是工伤的问题,因为只要实际形成劳动关系因工作发生伤害都有可能被认定工伤,即使还未正式签订合同或办理工伤保险,对刚来工作的员工但至少要向社保部门提交缴保名单,这样,即使被认定工伤,也能享受工伤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为企业分担掉部分风险损失;不然,在新政策下,被认定工伤后企业将承担工伤员工全部的工伤待遇项目费用。同时,提醒用人单位,自2011年起工伤可以进行补缴,但须付相应的滞纳金。
二是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尤其是工伤事故频发,风险大的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社会保险与商业意外险向结合,既提高了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又增加了员工福利,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建立工伤事故管理制度,该制度就是一种有关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的程序化制度,主要包括:
1、工伤报告程序:当工伤发生时,所在部门应立即施救并保护好现场,同时通知人事部,特殊情况不得超过4小时,有延迟造成的损失由本人及直接上司承担责任,涉及公安、交警部门的事故须第一时间报警;行政安全人员负责工伤事故承包、评残、医疗费用报销、离职补助结算等;发生工伤事故的部门须在1个工作日内,向人事部提交《工伤事故调查与整改报告》,报告上必须写清楚受伤的时间、受伤原因及经过,受伤部位及伤情程序,改善措施等。
2、工伤的医治规定:例如实行定点治疗,指定工伤医治医院,由人力资源及行政部配合安排相关工作;规定相关因受伤严重而须转院的审批程序等。
工伤保险 篇3
冯海涛、徐明珍是山东省郓城县陈坡乡一对农民夫妇,他们膝下有一女儿,名叫冯丽娜。
冯丽娜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2008年1月16日,她辗转来到江苏省苏州市,与苏州市某人力资源职介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职介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被派遣至苏州工业园区某餐饮公司(以下简称餐饮公司)工作。
当时,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文件,鼓励用人单位以补充保险的形式参加商业工伤保险,以保证伤残职工各项待遇的解决和落实。
不久,职介公司向冯丽娜发出《缴纳社保意向书》一份,征询她是否同意不缴纳社保。冯丽娜在社保意向书上签字,同意不缴纳社保。这样,职介公司仅为冯丽娜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商业人身保险,没有为她投保工伤保险。
2010年4月22日22时左右,冯丽娜在下班途中不幸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事发后,在职介公司和餐饮公司积极协调下,冯海涛、徐明珍夫妇通过商业保险理赔,领取了30万元商业人身保险理赔款。
获取商险理赔,再索工伤待遇
商业保险理赔结束后,餐饮公司和职介公司认为冯丽娜工伤事故已经处理完毕。谁知,冯海涛、徐明珍又向两家公司提出了工伤保险索赔。
餐饮公司认为,他们虽然没有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但他们已经为她购买了商业人身损害保险,为她提供了保险保障,尽到了应尽的法律责任,因此,工伤保险赔偿责任应当予以免除,故拒绝了冯海涛、徐明珍的赔偿要求。
在几次交涉无果后,冯海涛、徐明珍为工伤保险待遇向苏州市相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11年11月21日,仲裁委经审理后,作出了冯丽娜为工伤的仲裁裁定。冯海涛、徐明珍为工伤保险待遇再次向仲裁委申请仲裁。
2012年3月29日,仲裁委再次作出仲裁裁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职介公司和餐饮公司应当连带支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共计36万元。
仲裁委仲裁裁决后,餐饮公司不服,于2012年7月13日来到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以一纸民事诉状,将冯海涛、徐明珍及职介公司一同推上了被告席,请求判令撤销仲裁裁决书。
法庭上,双方围绕在已获商业险理赔的情况下,冯海涛、徐明珍能否主张冯丽娜的工伤保险待遇,以及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计算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后来,餐饮公司在审理中变更诉讼请求,请求判令其不应支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36万元。
职介公司认同餐饮公司的主张,他们与餐饮公司处理冯丽娜工亡事故是按照相城区政府2009年关于为员工补充商业人身保险的政策。一般工亡案件的赔付款只有大约19万元,商业人身保险的赔付金额已远超上述款项,故其无须另向冯海涛、徐明珍支付赔偿金。
冯海涛、徐明珍辩称,他们的女儿并未向餐饮公司承诺不缴纳社保,且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是法定的强制义务。餐饮公司作为冯丽娜的实际用人单位,对冯丽娜因工死亡的赔偿,应与职介公司承担连带责任。综上,仲裁裁决认定事实清楚,裁决合法有效,请求驳回餐饮公司的诉请。
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向法院提供了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文件一份、缴纳社保意向书一份以及购买商业保险的相关手续。
对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及计算方式,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主张,冯丽娜的死亡时间为2010年,而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在2011年1月开始施行,应适用旧的工伤保险条例,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应为60个月的冯丽娜死亡时上一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且冯海涛、徐明珍已取得交通事故赔偿的医疗费、死亡补偿费和丧葬费共计人民币20余万元,理应扣除已赔偿部分。
冯海涛、徐明珍认为冯丽娜的工亡认定时间是2011年11月21日,应根据新的工伤保险条例确定计算标准。他们还称,未参加交通事故调解,也不认可收到交通事故的理赔款。
审理过程中,法院至苏州工业园区交巡警大队调取了冯海涛、徐明珍委托冯永明处理交通事故的授权委托书复印件(已公证)两份及道路交通事故经济赔偿凭证复印件三份,后经冯海涛、徐明珍单独质证,二人均表示收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所确定的赔偿金额。
两险能否兼得?法院给出答案
相城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因工伤,依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获得赔偿后,仍可享受工伤保险赔偿,二者不能相互替代。职介公司所举证的缴纳社保意向书,系逃避法定义务,不予认定。而苏州市相城区政府办公室的文件并未明确商业人身保险可以替代工伤保险,故职介公司不能免除其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的义务,商业险的理赔金亦不能抵扣工伤保险赔偿。
对于各项赔偿项目金额、标准及计算方式,法院认为,关于丧葬补助金,应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苏州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1.7万余元。冯丽娜死亡是由于劳动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同时又构成工伤,虽已获赔丧葬费,但丧葬补助金为补助性质,系用人单位对员工丧葬事宜的补助,与交通事故肇事方支付的丧葬费不能抵扣。关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规定,本条例施行后本决定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尚未完成工伤认定的,依照本决定的规定执行。该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冯丽娜工伤认定时间为2011年11月21日,工伤认定时间在2011年1月1日之后,应适用新《工伤保险条例》,则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并可与死亡补偿费兼得。
综上,法院认为,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相应费用。冯丽娜生前与职介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现被认定为工伤,由于职介公司未为冯丽娜参加工伤保险,故冯丽娜的有关工伤待遇应由职介公司承担。因此,职介公司应赔偿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及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餐饮公司对此负连带赔偿责任。
2012年12月7日,相城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职介公司给付冯海涛、徐明珍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计人民币36万元,餐饮公司对此负连带赔偿责任。
一审判决后,餐饮公司不服,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餐饮公司与职介公司均诉称:他们曾书面向冯丽娜征询过缴纳社保的意见,并在其本人表示不愿意缴纳社保的情况下替其缴纳了商业人身保险,其性质和目的与社会保险相同。冯海涛、徐明珍已经获得了商业人身保险赔付的30万元,因此应免除两家公司的社会保险赔付责任。
冯海涛、徐明珍辩称: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苏州中院经审理后认为,商业人身保险合同系商业行为,自愿认购的商业性保险,遵循契约自由原则,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由当事人协商一致,按照合同约定确定,并可以依当事人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责任主体系商业人身保险机构。工伤赔偿系法定赔偿责任,责任主体系用人单位及社保经办机构。从法律关系特征、责任主体、权利义务确认依据等方面来看,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赔偿责任与工伤赔偿责任,二者不能相互替代。餐饮公司主张从其应当承担的工伤赔偿中扣除依人身意外保险或者其他商业人身保险合同获得的赔偿金,没有法律依据,不予采信。
2013年5月30日,苏州中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的规定,作出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文中人名系化名)
工伤保险 篇4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强化工伤保险管理工作 篇5
工伤保险的概述
工伤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能够有效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主要是对劳动者在工作中过程中发生意外或是在处于恶劣工作环境下引起的职业病,并由国家或社会上给予劳动力负伤、致残和死亡前供养亲属等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其作为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样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强化工伤保险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工傷保险管理水平,确保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工伤事故发生及工伤保险适用程度
工伤事故发生频率高。当前尽量我国安全施工标准不断提高,而且设置了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但工伤事故仍然频繁发生。这与用工单位人员短缺,工期紧有较大的关系,同时用工单位往往为了减少建设成本而相关安全措施不到位。再加之作业人员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安全意识,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相关经验较少。来自于用工单位及作业人员两方面的原因都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工人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当前从事体力劳动及工程建设的作业人员多属于临时雇佣的情况,农民工居多,这些人员不仅自身文化水平较低,而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无论是临时用工还是农民,都没有纳入工伤保障体系和农村保障体系中来,再加之这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工伤保险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对用人单位投保存在一定的阻碍,从而导致工伤保险无法发挥出实际作用。另外,当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在受保人确定。实际赔偿补助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不仅对其实际应用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也导致作业人员对工伤保险的重要性无法充分认识。
工伤保险对未参保工人的权益没有保障。当前部分用人单位的临时用工没有参保工伤保险,一旦有工伤事故发生,用人单位与工伤职工之间则会存在工伤赔偿纠纷。而对于未参保人员,工伤保险机构也无法给予其各种待遇执行过程中的指导和参考意见,从而导致工伤赔偿纠纷得不到解决,最后则需要能票房破劳动仲裁或是人民法院进行解决。
强化工伤保险管理工作的途径
加强法制宣传。充分的利用多种宣传渠道来加强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用人单位和广大员工都认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从而用人单位做到积极参保,使广大员工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工伤保险待遇,有效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行政执法。劳动监察、仲裁部门加强行政执法,各经办部门要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社保经办机构要摸清用人单位底子,做好参保登记工作,地税部门做好基金征缴工作,巩固已参保单位,突破未参保单位,实现工伤保险在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全覆盖,把符合参保的所有员工都纳入工伤保险。当然,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可以再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险,以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
规范企业用工管理。人社部门要充分的利用自身的重要职能,以此来对企业进行有效指导,使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台账,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同时总工会要对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等工作进行指导,确保其稳步推进。作为其他协调劳动关系部门,需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用人员单位对劳动合同制度和参与社会保险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做到诚信用工,构建起和谐的劳动关系。
加强经办机构队伍建设。工伤保险工作程序比较繁琐,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首先是要有人做,必须确保各经办机构的各个岗位不缺人,且要专人专用;其次是要会做,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再次是要做好,要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把工伤保险这件好事做好。
改革工伤待遇兑现渠道。现行的工伤保险待遇兑现方式会直接或间接损害受工伤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社保机构能把工伤保险的赔付款直接拨付给受工伤员工,就可以避免企业少支付或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现象,也可以减少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的发生。
通过缩短工伤认定审批时间来推进工伤医疗联网工作。当前劳动部门对于工伤认定审批时间的规模对工伤医疗联网的正结算带来较大的影响,导致工伤医疗联网成为一种摆设。针对于这种情况,劳动行政部门需要缩短工伤认定时间,这样社保经功机构才能及时将工伤职工医疗费进行录入,并及时将工伤备案信息和工伤登记信息传递给联网医院,有效的推进功伤医疗联网工作的顺利开展。
天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 篇6
2015年年底前享受伤残津贴的一至四级工伤人员 (不包括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工伤退休人员) , 根据伤残等级每人每月津贴分别增加:一级伤残237元、二级伤残227元、三级伤残217元、四级伤残207元。调整后伤残津贴每月低于下列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齐, 具体标准为:一级3058元、二级2925元、三级2792元、四级2659元。
2015年年底前鉴定为工伤一至四级的退休人员 (包括退职人员) , 根据伤残等级每人每月补贴分别增加:一级伤残60元、二级伤残50元、三级伤残40元、四级伤残30元。调整后工伤人员补贴与养老金之和每月低于下列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齐, 具体标准为:一级3058元、二级2925元、三级2792元、四级2659元。
湖南:调整工伤保险费率 篇7
通知要求,根据人社部、财政部《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规定,湖南省本级参保单位应由省医保局按照一类至八类行业风险分类分别确定其所对应的行业风险类别。工伤保险基准费率按以下标准执行:一类至八类分别为该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7%、1.0%、1.4%、1.6%、1.8%、2.2%、2.5%、2.7%。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一类行业,基准费率为0.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属八类行业,基准费率为2.7%。
各市州根据本地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本统筹地区一类至八类行业的工伤保险基准费率。
工伤保险到底保护谁 篇8
为谁而设
工伤保险到底保护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实践中却有不同的回答。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工伤保险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工伤保险适用的是无过失补偿原则, 也就是说无论劳动者是否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自身遭受事故伤害, 排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外, 用人单位都需为受伤的劳动者办理工伤认定手续, 使其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因此, 在不少用人单位看来, 工伤保险是保护劳动者的, 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认为工伤保险保护得“过了头”, 不明白为什么劳动者自身有错, 单位还需承担责任, 这不是在纵容劳动者违反工作规定, 造成工伤事故吗?有些劳动者则认为工伤保险是保护用人单位的:首先, 用人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 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 用人单位仅需承担一部分责任, 如果单位再购买了商业保险, 几乎就是零风险;其次, 如果是用人单位对工伤事故心存故意, 如:使用废旧设备, 或设备存有故障而强令劳动者作业, 导致劳动者受伤, 却因为工伤保险的存在, 劳动者无法追究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这在不少工伤者看来极为不公。
对于工伤保险到底保护了谁, 《工伤保险条例》在第一条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制定本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 工伤保险一方面是向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另一方面也是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是工伤保险试图保障的对象。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享受工伤保险的保障, 用人单位需要交纳工伤保险费, 劳动者则需放弃起诉用人单位侵权赔偿的权利, 互有付出, 才互有所得。
不过, 我国的工伤保险设置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来说, 皆有不足之处。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购买工伤保险只能化解部分风险, 在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之前, 用人单位在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况下, 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 用人单位还需承担: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待遇, 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 五级、六级伤残等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 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过重的负担比例, 在一定程度挫伤了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公布, 一定程度化解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但是用人单位还需承担部分工伤保险待遇。至于用人单位所说劳动者违章仍然享受待遇的“不公”, 则是对劳动者过于苛责。人不是机器, 即便是机器, 也有出故障的时候, 有些伤害是难以避免的。劳动者违章造成事故, 虽有过失, 却并不意味着劳动者就是故意为之, 错不至于弃其不顾。
对劳动者来说,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不公”之处在于, 无过失补偿原则没有一以贯之。所谓无过失补偿原则, 就是不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否有过失, 一旦发生工伤事故, 即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给予相应待遇的原则。按理说,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有一方故意造成工伤事故, 工伤保险的风险化解功能就应该停止。《工伤保险条例》对劳动者故意行为的追究是比较到位的, 只要是劳动者自杀或是自残的, 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但是, 如果用人单位故意为之导致工伤事故, 虽然根据《安全生产法》可以追究用人单位的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 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民事责任的追究实际上是空白, 这点对于劳动者来说的确不公。此外, 工伤保险补偿劳动者的部分损失, 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的精神损失无法主张补偿, 从补偿数量上来说, 工伤保险的补偿并不是最优的。
说到底, 工伤保险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设, 但是无论劳动者, 还是用人单位都没有得到工伤保险的“偏爱”, 他们都从工伤保险中受益, 却也因为工伤保险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
工伤保险并不是劳动保险, 也不是劳动法保险, 而是社会保险, 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职业劳动者都理应享有的伤害保险
谁能享受
回答了工伤保险为谁而设的问题, 其实并没有完全回答工伤保险到底保护了谁这个问题。工伤保险虽然是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而设,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被称为劳动者的人和被冠以单位之名的机构都能够享受工伤保险。在我国, 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有较为严格的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该参加工伤保险, 而许多非法用工单位是不能参加工伤保险的。
相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哪些劳动者能够参加工伤保险则较为复杂。造成这个问题复杂的根源是我国法律对于劳动者的使用较为随意, 使得虽然都名为劳动者, 却并非因有劳动者的称谓而自动享受工伤保险。我国《宪法》对劳动者的使用最为宽泛, 几乎一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都可以称为劳动者。但是, 专门规范和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法》, 却把劳动者主要限定为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且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人。至于什么是劳动关系?又是一个极为复杂, 学界至今仍在纠缠不清的问题。简单的说, 在各类企业工作, 受企业管理和支配, 工作内容与企业相关, 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人可以视为劳动者, 这种人通常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 有很多例外, 例如:在校的大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或寒暑假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 不能与所在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不能享受工伤保险保障;已经退休的劳动者被单位返聘或被其他单位雇佣的, 因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而无法被工伤保险覆盖;为家庭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家政工, 因为工作对象是家庭而不是单位, 也不被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那些没有单位的自由职业者, 灵活就业人员, 因为缺少稳定的就业单位, 也不能享受工伤保险。
此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 以打鱼为生的渔民, 也被排除在工伤保险之外, 原因是他们并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相对于这些劳动者来说, 公务员和军人则相对特殊。从建国之初到现在, 军人都是享受相对独立的伤残抚恤制度;公务员则长期以来是参照军人伤残抚恤制度执行。但在实践中, 我国各地的做法又参差不齐、多种多样。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深入推进, 我国不少地方, 例如北京、天津、海南等省市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工伤保险条例》对于覆盖范围的限定, 将公务员纳入到工伤保险之中。
由此看来, 工伤保险绝不是针对各种工作伤害的保险, 也不是针对所有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的保险。在我国, 工伤保险尚未定位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险, 而是针对部分劳动者的工作伤害保险。
实际保护了谁
如果要深究我国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将一部分通常意义上的劳动者排除在外的原因, 那么就不得不反观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产生的法律根源。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法, 有的只是劳动行政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要求我们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法, 确立具有相应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此, 我国在1994年颁布了《劳动法》, 那时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劳动法》应运而生显然无法摆脱当时制度局限的束缚, 也因此深深烙上了计划经济的印记, 硬性地将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关系一方, 将为个人或家庭工作的一切劳动者和相对于正规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排除在劳动法保护之外。基于《劳动法》模子“倒出”的工伤保险制度, 虽然比《劳动法》晚了10年, 但是在保护范围上深受《劳动法》的影响, 其覆盖范围仍然停留在了1994年时期, 这不能不说是立法的遗憾。工伤保险不是保护了所有劳动者, 而实际上主要保护了《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
工伤保险 篇9
活动现场, 莆田市中心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宣传横幅海报和《工伤保险知识百问百答》《建筑业职工工伤保险手册》《建筑业工伤保险政策指南》《工伤职工法定待遇一览表 (社保支付部分) 》《工伤保险政策宣传问答》等大量宣传资料。不少路过的群众和农民工友纷纷驻足查阅有关资料, 并就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基本工作流程, 向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和了解。
在莆田市华林工业园区宣传时, 听闻有社保工作人员在场, 两名发生工伤还未上报的职工特地赶来咨询工伤认定和享受工伤待遇的相关事宜, 工作人员现场办公, 详细介绍了工伤认定的具体流程, 并将所需表格一次性提供, 热情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赞赏。
工伤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篇10
【关键词】工伤;保险;发展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萌芽初始阶段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第四章“残废所”规定涵盖残废、盲、哑三类,就其各自能力从下列课程中选授之:千字课、手工、简易算术、平民常识、音乐、词曲、说书等各种工艺,受教养后确能自谋生活者应为其介绍职业。 中国共产党1931年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后,高度重视工农群众的利益,创建了面向劳動群众的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包括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津贴、残废衰老的津贴,规定保险金不得向被保险人征收,不得从被保险人工资内扣除,由企业承担”,奠定了工伤保险制度的社会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伤保险走过了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我国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因工负伤职工的治疗和补偿作出了规定。20世纪60-70年代的“文革”期间,废除了基金由国家统筹管理的做法,解散了工会等相关组织和人员,严重阻碍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使工伤保险基金在企业之间的调剂不复存在,工伤保障机制丧失了应有的社会性和互济性。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工伤保险作了原则性规定。1996年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对沿用了40多年的以企业自我保障为主的工伤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社会化统筹工伤保险基金,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病后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的权利。 2003年,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全面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成为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进一步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工伤保险条例》出台后,相继出台了《工伤认定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标志着现代工伤保险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2010年国务院重新修订出台的《工伤保险条例》使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完善,为全面发展工伤保险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
工伤保险制度是指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对参保单位职工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导致死亡、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职工及其特定亲属工伤保险待遇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有效而充分地实现这一目的是以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为前提的,因此实现对依法应参保职业人群的制度全覆盖是工伤保险的根本任务。2006-2012年,人社部重点规划、积极探索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待遇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预防和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稳步提高相关待遇。“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工伤保险制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健全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障体系。
在工伤预防方面,2009年人社部在部分省、市(地区)开展了工伤预防试点,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人社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伤预防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试点城市在保证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和储备金留存的前提下,用于工伤预防的费用控制在本统筹地区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的2%左右,实行预算管理。主要用于开展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工伤预防项目。为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提供资金支持。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宣传和教育,工伤保险的基本知识在普通劳动者中有了很大的普及和提高,参保意识不断增强,扩面工作稳步推进。
在工伤补偿方面,工伤补偿因其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庭直接予以经济上的填补和收入替代,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庭生活的可持续不可缺少,也最为工伤职工及其家庭所关注和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累计达到948万人,比“十一五”增加379万人,增长66.6%;2015年领取各项工伤保险待遇达到1397万人次,比2011年(822万人次)增加575万人次,增长70.0%。2010年底《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待遇项目由9项增至13项。在“十二五”期间,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其中,与2010年底相比,2015年基金实际支付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增长4.5倍,达53万余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增长1.8倍,达2.7万余元;月人均伤残津贴增长1.7倍,达2523元;月人均生活护理费增长1.7倍,达1432元……为工伤职工及其家庭提供了较好的保障,起到了“稳定器”和“安全阀”的作用。
在工伤康复方面,推进以职业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提高工伤职工重返就业岗位的比例;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工伤职工停薪期、治疗问题、报销目录等方面规定,加强国家级和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区分层次、相互衔接、特色互补的工伤康复服务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康复试点推进,各地均已确立工伤康复机构、颁布了工伤康复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对国家的工伤康复服务项目进行细化发展,探索康复的早期介入,试点将综合康复与社区康复有机结合,使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重症进中心、稳定入社区的新型康复机制。
河北:再次提高工伤保险待遇 篇11
河北省规定, 自2015年1月1日起, 一级至四级伤残津贴分别增加260元、240元、220元、200元。对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五级、六级伤残职工, 每人每月津贴增加额分别不低于180元、160元。调整后的伤残津贴实际金额如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统一调整到本地最低工资标准。
供养亲属抚恤金方面, 配偶每人每月增加120元, 其他亲属每人每月增加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