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法1(共12篇)
小学语文教法1 篇1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小学语文教法1 篇2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是创造有效课堂的武器。“武器”越精良,语文课堂的成功率就越高,课堂的生成就会越精彩。方法的预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关键在于是否为学生所喜爱和乐意接受,是否简便实用。以《望月》一课为例,在预设教法时,考虑到我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对月亮文化的感知还很肤浅,所以我除了指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感悟文本所描绘的月色美、诗句美和想象美以外,还借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创设美好的意境,促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入情入境,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只有以学定教,才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情,灵活、客观地预设学法指导,哪怕是一课一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使学生受益无穷。例如,我对《虎门销烟》一文的学法定位是: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清语言障碍,理清销烟的发展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销烟时的壮观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拒侮的情感;以读促写,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语文课堂教学应崇尚简约唯美。课堂上尽量消除那些毫无价值的旁枝末节,使冗长拖沓的教学流程变得简单便捷,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津津有味地读书,兴致勃勃地说话,快快乐乐地写话,扎扎实实地提升语文素养和语言技能,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巩固运用。
默写两组词语:A.垂钓,遵守,铭记,小心翼翼。B.套上鱼饵,甩起鱼竿,抛向远方,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恢复平静,拖出鲈鱼。让学生运用B组词语复述汤姆钓上大鲈鱼的经过,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钓鱼的经历。
(二)朗读表演。
自由朗读课文4—12段,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体会人物的心情,完成
填空:爸爸()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接着引发想象:如果你死我活就是汤姆,你怎样说服爸爸把鲈鱼带回家?爸爸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最后师生、生生练习表演汤姆父子的对话。
(三)延伸感情。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一条大鲈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贵重?刻在汤姆记忆里的是一句什么话?学会用“不论……都……”的句式说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
整个课堂简约而不简单,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将听、说、读、写、演、思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综合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教师在实施有效教法时,应注意与学生生成灵活的对话。
(一)导之有方。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课堂对话中难免会生成种种“意外”及失当之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予以有效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拨云见日”,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如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是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我们要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清晰感受到这一资源的价值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信息,我们要通过追问、补充等形式让这种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及错误的信息资源,我们则应该通过争论、辨析、反思、纠正等途径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价值取向的正确轨道上来。“导而弗牵”,导之有方。教师只有及时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才能保证课堂的生成富有价值,提高教学的实效。
(二)问之有效。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繁琐凌乱的问题让无效的课堂对话滋长蔓延,剥夺了学生自主品读、思考交流的时间。我们要善于对预设的问题进行梳理整合,使课堂的提问少而精,涉及的层面广,研究的角度精,探究的层次深,真正做到问之有效,促进课堂提问的灵动生成。如在教《白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我反复琢磨,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其实白鹭在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看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6—8自然段,看看哪一幅画面更让你觉得有韵味,有情趣,找出你认为最有味道的词句反复品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充分自主阅读之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争论,了解了白鹭“垂钓”、“瞭望”和“低飞”的形态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体悟到了韵味和情趣,不仅说得有声有色,而且读得饶有诗意。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迸发思维的火花,使语文课堂闪现智慧的灵光。
小学语文朗读教法优化三要 篇3
一、任务导读,让学生读有所依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课堂上难以集中足够精力听讲。单一朗读训练时,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转移注意力,得不到足够时间的训练。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展开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完成任务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负担。在这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应用阅读材料,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并且相互协作学习。一个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会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朗读的实效和兴趣,延长了客观朗读训练时间,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学生带着任务进入阅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句子。紧接着,笔者随机点名学生,要求其与同学分享自己所画出的句子内容。几遍朗读后,学生们迅速地找出“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等关键词语。完成了笔者给出的任务。
二、情境滋润,让学生读有所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其意阐明了文与道、境与情之间的精妙关系。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基调相呼应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情境,走入作品,使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紧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感受抑扬顿挫的朗读节奏,朗读时注意重点词语气变化,并融入自身对于文本的理解进一步结合情感。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把相对枯燥死板的文字,塑造成生动、鲜明的视觉表象,将内心强烈的情感冲击呈现于外在的肢体及口头语言表达之中,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情感。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梦圆飞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在朗读时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的感情,笔者做了如下引导: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想,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回顾神舟五号飞天的伟大时刻。
笔者接着播放神五发射视频。同学们开始投入地观看视频,不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为视频中的精彩画面喝彩。视频观看后,学生们已经融进激动、自豪的感情。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点出文章精彩的描写处,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将学生的情绪推向更高潮,与课文产生共鸣。
三、实践训练,让学生读有所得
朗读时,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与朗读技巧,不仅有助于朗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获得情感上的强烈熏陶,也能助其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内在含义,使听者产生和谐共鸣。教师让学生朗读时方法可多样,既可灵活采取师生共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等传统的方法,也可以借用一些设备采取录音听读,部分课文甚至可以找配相关影视资料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朗读使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不断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感悟,让学生在多样的训练中领略声调、停顿、速度和节奏等技巧在朗读中运用的妙处,收获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几遍过后,笔者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点名学生读诗,并相机正音,纠正学生“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的发音。紧接着,笔者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下划分出停顿,并提议全班同学根据停顿提示齐读。这样,学生对于本诗的字词发音及停顿已基本掌握。紧接着,笔者逐行朗读,逐行分析,为学生详细讲解诗意及内涵,并仔细讲解每句诗的朗读技巧。然后提议学生“开火车”朗读诗句,每一个同学读一句,下一位同学紧跟上句读下句,并要求学生要读出感情,最后由全班同学点评,评选出“最佳朗读手”。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朗读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体味朗读之美,培养学生优良的朗读能力,正在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朗读教学,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探索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做到“爱朗读、多朗读、会朗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骑岸小学)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学习心得 篇4
板桥中心完小:秦妍林
上学期,我学习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通过本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例如各个学段的目标更明确了,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等。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
1、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读课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读者的身份去读,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其次从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以便确立今后的备课路向。
2、钻研教材,选准好切入点。
抓好切入点,选准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切入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而确定。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人说:“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古筝,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如今新课程更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追求空间,课堂教学自主性和自由度的加大,课堂转变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自由度也随之扩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三、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要有基本式,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如,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零距离,心贴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心感悟。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的过程,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有利于帮助我们青年教师快速健康的成长。
小学语文教法1 篇5
摘 要:在新世纪,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应何去何从,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归纳了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刻不容缓,提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笔者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迫切希望对当前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程标准》;必要性;原则;思路;实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爆炸的世纪,这无疑向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了更新的挑战。面对时代的要求,世纪的挑战,中小学语文教学应何去何从,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农村中小学,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可是由于农村教育信息比较闭塞、教研活动开展得不够正常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大纲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归纳起来,当前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小学语文教法1 篇6
一、呆板、枯燥、乏味的状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法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运用“试教法”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便于操作的实施步骤与要求,分析评价了实验效果。
【关键词】试教法;依据;方法;效果;小语教学
1、理论依据
1.1主体性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试教法”的角色转换使得学生的学习由原来“教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心态转变为“我教学生”的主动学习心态,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于学习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试教法”把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知识建构进行点拨。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
1.3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人的智能发展出现不平衡,呈现出各自相对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试教法”把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学生合理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参与备课和上课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2、实施步骤与要求
2.1选择试教内容;试教教学法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扮演师范学校教师的角色,对师范生进行授课,难度较高,因此宜选择那些理论性不高、难度较小的知识,如“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前者不适宜学生试教,后者不仅适宜,而且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在教学中联系实际。
2.2组建试教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试教小组,每个小组4-7人,并推荐1人为小组长,以便和教师联系。
教师向学生说明小语教课程开展试教活动的意图、过程、要求等,为上台试教的学生壮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
2.3小组集体备课;小组接受试教内容和任务后,做好成员分工,自学教材,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有利于自身个性发挥的教学内容,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情况,写出详细教案。教师要对学生备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修改、完善学生的教案。之后,组织学生在组内说课或简单试讲,根据表现推荐授课人。试教法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应有意识推荐素质较高的学生作为最先的试教者,以树立榜样,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2.4组织学生试教;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时间,组织已经选定的试教者上台,面对全班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教师除了和其他学生一样坐在台下听课,做好听课记录,还要根据学生试教实际情况进行随时指导,如调节课堂气氛,掌握每个学生的讲课时间,处理偶发事件等,以确保试教活动顺利完成。
2.5进行教学评议创设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实现不同智慧的碰撞、磨合,激发大家创造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做好适时点拨,并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试教者的教学本身进行剖析,以便鼓励学生,或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改进,另一方面还要对试教的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进行补充性和提高性的讲授,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实验效果
3.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试教法”让师范生扮演教师角色,使他们有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认识到主体地位和智慧的力量,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潜能。实验班学生为了上好课,认真钻研教材,自觉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还会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课堂上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每次试教都是人多时间少,谁想上台“试教”就必须与别人竞争,加之有“教学评议”环节,人人都想比别人“艺高一筹”,这种“隐形竞争”激励学生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3.2增进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试教法”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提供了渠道,因为教师课余要指导学生备课,师生之间的来往次数相对增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也比较容易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认同。另一方面,师生在一起共同备课、评课,彼此交流不同的观点,共享资源和智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小学语文教法1 篇7
关键词:协同教学,自主,参与
协同教学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发挥各人所长, 共同合作指导两个或更多班级的学生。它是专业的一群不一样的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共同谋划、齐心协力, 完成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来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 多名学生通过分配不同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协同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通过团队更具有协作精神;2. 通过分工合作更为专业;3. 教学模式更多元化;4. 教学资源更加系统整合。 而根据以上四个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 协同教学理论的融入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的共享, 还有利于实施教学活动的个别化, 促进着教师教学自我反省能力的提升[1]。
一、协同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一) 组建教师协同团队
在小学语文协同教学活动的实施中, 首先组建教师团队。语文教师的专长需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各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制定协同教学计划
协同教学计划的制定, 应考虑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材料、 课时、分工、方式和评价等多个方向。在教学材料的分析上, 以学生容易掌握为主。在教学方法上, 以活动教学法为主, 根据课程需要,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 在评价方法上,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听力成绩。
二、开展协同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
协同教学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确定。从语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和文化目标上实施。在教学中, 协同教学方式的评价工作要从学习的情况和协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技能的掌握、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都评价在其中。 以上评价要教师从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角色扮演等手段中进行, 为避免出现不公平的评价出现, 要在共同制定评价基础上予以实施, 主要负责教师综合性的进行[2]。同时, 协同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的整个学期中贯穿, 并将实施的情况记录在语文教案中。
由此得出,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协同教育理念发挥的特点, 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帮助, 这种教学值得在教学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三、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中的体现
新一轮的教育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要任务, 要求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 而当今的教育也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与人合作, 关心他人。为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自我意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一个人是通过参加某项活动来体现她是该活动的主体。教育者通过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 把教育者培养成有自主行、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社会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参与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学生的参与, 那么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学生, 就没有办法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自主,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看来是个人的品格, 个人在道德和情感等各方面的自主。在学习过程中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管理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自主参与能使教师、教材、学生等形成的教学体系达到一个自组、和谐、积极的状态, 使资源的优质化配置达到最大化, 使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大大提高。由于人的经历和情感意志决定了人和人个体之间的差异, 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也是不同的[3]。在教学中班级中存在的信息差和不同学生存在的信息差组合成群体在一起交流、讨论来参与教学。“自主参与” 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体验;“协同参与”强调了学生交流共享、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把这两者犹记得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性就会体现出来。
四、结语
当今在学校的教育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长期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以“教师、教材、灌输式教学” 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致使教育空间封闭信息来源渠道专一从而造成学生观念落后, 方法陈旧, 语文基本功不扎实, 达不到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学模式是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它的合理及完善程度将密切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根据课程本身的任务和特点、社会对所培养对象的专业要求, 在该课程中进行了协同教学模式的构筑和实施, 它的推广必将给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肖金凤.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 2015 (1) .
[2]刘春艳.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分析[J].才智, 2015 (30) .
小学语文教学中“试教法”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教法
目前为了加强新课标相关教学理念的落实,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与改革已是大势所趋。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小学所有课程里面最能提现师范专业教学特点的一门课程。近年来,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法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来说,还并不完善。各方面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转换能力,即把学到的内容转换到实际生活中去,要求较高。这也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如何进行这种转换,所思考多总结。“试教法”是一种是在最近的教学改革大潮中的一次新的尝试。该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自己教,然后在“教”中学。这种教学方法也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新课标课改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教材老化,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教学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活跃,完全没有小学生年龄段的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改变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改革不仅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讲台下不抬头的记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精神,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引导、辅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主导者,让学生主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神,小学语文在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是对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要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展开。首先要改变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的观念,从主宰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讲,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另外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质疑才能创新。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最后在课后作业这个问题上,教师也应该转变思路,奔着能当堂解决的绝不留到课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二、试教法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1、试教法的教学理念。试教法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思潮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该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角色进行转换,即从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老师听”。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讲”中学。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是教学主体性理论和建构性理论。所以该教学模式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但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作用于外部客体的影响,都需要主体的内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试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角色转换,让学习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内化知识点,真正的做到“学为我用”。同时该教学模式引入一定的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引导,对知识产生联想和建构,从而更牢固的记忆该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强调是的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主动理解,甚至是创新理解,从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建构、内化,牢固记忆。
三、试教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定。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总体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涉及到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另一块是教授课文内容的。在教学理论方法的教授上,需要比较成熟的逻辑理解能力,由于目前小学生普遍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理解难度较高。因此,在試教过程中,应该以课文内容的讲解和讨论为主。让学生在“教”与“学”中真正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学为我用。
2、建立学习小组。为了提高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组建课堂学习小组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进行分组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强弱搭配,即尽量对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和学习主动性稍差一些的学生进行平衡分配,强弱互补,使学生相互带动,平衡发展。
3、小组集体讨论。在对小组分配完毕后,要让大家选出一位组长。然后让大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成员分工。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主探索与学习。但是要注意一定要引导每一个课堂小组进行集体讨论。现阶段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甚至包括自控能力都并不完善,如果单靠他们自己理解学习记忆,很难保证他们理解的正确性,而且有些学生可能会在查阅相关资料中由于缺乏与别人交流而昏昏欲睡。所以让学生参与集体讨论非常重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最后再有老师统一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错误,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4、让学生试教。小组讨论完成后,开始由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进行课堂试教,小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记录,对于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对知识点理解的偏差等都要及时进行纠正,并最后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总结,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试教参与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新课标理念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试教法”在课堂上运用探索,发现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都有大幅提高。综上,通过实践与反思总结发现,“试教法”是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中值得借鉴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向先银:“试教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探索,2005(8):88-89.
[2] 林天胜:“试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 谢广田:教师教育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师范教育,2002(3).
小学语文《识字1》教案 篇9
1、认识 “万”、“复”等10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主动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含义。
2、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感受春天的美丽。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小朋友,春姑娘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她给大地万物带来了生机。春天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你们去找找春天,好吗?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边拍手,边唱歌。
二、图文结合,认知词语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插图上春天的景色,美吗?是呀,春天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到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小朋友,春天在哪儿,你能找到吗?
2、认识词语:随机学习四组词语。(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读一读字音,在图上认一认,唱一唱有关小动物的歌
儿,说一说花儿的颜色,有关事物的特征等。)
3、揭示课题,巩固字音。
刚才这些词语是语文书上《识字1》的内容。(板书:识字1)你们看,它们正排着队,等着小朋友去认识呢!请小朋友读一读这些词语,比较难读的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小组中的同学帮帮忙。(学生自由读)
三、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语言渲染: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淅淅地下,柳丝吐翠,小草茵茵,嫩芽破土,大地葱绿;燕子、布谷、蜜蜂飞来了,为春天增添了几多生趣;梨花、杏花、桃花张开笑脸,为春天增色添彩!你愿意美美地读一读吗?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春天多美呀!2.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
四、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总结
2.课后,小朋友去找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成语,读一读。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识、认读要求书写的生字并口头组词。2.个新偏旁。(“日”字底,“木”字旁,草字头)。3.学生看笔顺图自学生字,描红课本上的生字。4.说说是怎么记住生字的。5.说说书写注意点。6.教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7.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作业设计:背诵课文、写好生字。
板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1 篇10
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
------------------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肖复兴 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预习探究
1.学习词语:一篇 翻到 推荐、眼帘、几页 删掉、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黄昏、客厅 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 堪称楷模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然后展示朗读。
三、品读体验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5.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6.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2)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7.总结: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8.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小学语文教法1 篇11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法
语文教学中有着诸多不足,有些学生依然还是死记硬背知识,没有真正从学习中发现乐趣。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多知识?
一、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法难以到位
首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但作为一门学科它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担任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导者。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教育标准中有许多对当下教育提出的建议,该标准中有一条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下进行语文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更多的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不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在真正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知道这种教学方法,但是并不会认真践行。许多老师有着创新教法的理念,但是由于习惯加上不愿意再探索,因此偶尔的心血来潮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创新教学的优势。
二、语文新教法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小学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最具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这时候他们的很多乐趣就在于幻想。很多人说,如果没有了幻想就会少了很多想象。在生活中,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更多的知识创造是通过想象力完成的。这能够促使人们的身心发展。
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教师应该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将语文教学看做学生自动探究的活动,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改变新的教学模式,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暂时不容易接受,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不同的手段在心理上帮助学生,做好他们的支撑。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逐渐培养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别辅导。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方面也是不一样的,面对这些能力方面的差别,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好重点培养的准备,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加强训练的方式提高学习有效性。但是面对基础弱、底子薄的学生,教师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打压,根据学生的不同,有所重点和有所侧重,帮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学习的正轨。每个学生都有优秀的一面,教师就应该多发现,多注意学生的长处。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转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获得进步。
(三)实施有效的作业形式。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职责在于课堂上按照书本的知识授课,按照大纲上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作业,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学生懂不懂是理解能力上面的问题,和老师的授课感觉关系不大,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是不是要恰当其分,而不是机械地布置机械地完成而已。
有效强化语文作业的效果。课后作业中,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做到难易适中,梯度适当。让学生不仅仅简单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更多地给他们布置具有探究性和研究性的作业,这样他们能在这种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并在做作业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初中语文古诗教法探讨 篇12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 并对这首词产生兴趣,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 学生听了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不仅对“莫道不销魂”“绝佳三句”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效果显著增强。
二、创设意境法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 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
1. 意境再现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九个意象, 又引导学生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 还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 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 也就是本诗的意境,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 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暮霭中, 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 叶落殆尽的树枝, 铁似地直刺苍天, 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 没有动, 也没有叫, 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 像个雕塑。小桥下, 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 一座农舍悄然而立, 房顶上, 炊烟如蛇, 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 朝着夕阳走去, 渐渐成为一个黑点, 消失在地平线……多美的意境啊, 学生浸润其中, 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 那么这道精神大餐, 无疑就会变成白开水一杯。
2. 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有着独特的意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 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 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比如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 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 把握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 在课堂结尾, 要求学生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 画一幅山水画, 要把握意境, 进行合理想象, 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这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 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 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 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 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定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 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 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 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教师可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 找到本诗的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 有好酒好菜, 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 接着笔锋一转, 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 由高兴转为失落, 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 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廷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 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 一下子统领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 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 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发展线。经过这样的体验, 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 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而且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 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加强比较, 通过比较, 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 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 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 通过比较, 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 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讨论, 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 都是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写景的时候, 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 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差不多, 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 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 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 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 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 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 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 通过引导、分析, 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不同, 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 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不同, 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 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想象的设置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不同, 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 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 学生不仅熟悉了这两首诗词, 对苏东坡这个人也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 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 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 让课堂充满生机, 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摘要: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 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滋润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古诗教得很活, 让学生学得有味。
【小学语文教法1】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法07-05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心得09-0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07-13
2022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教材教法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三10-02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1教学设计07-13
小学二年级语文泉水教学设计1[人教版]09-12
冀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6课10-26
人教版小学语文1至6年级各册古诗汇总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