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2024-10-24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共7篇)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1

2.3.3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目的:(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3)会根据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表示的理解及运算的准确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λ1,λ2是被a,e1,e2唯一确定的数量

二、讲解新课:

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思考1:已知:a(x1,y1),b(x2,y2),你能得出ab、ab、a的坐标吗?设基底为i、j,则ab(x1iy1j)(x2iy2j)(x1x2)i(y1y2)j即ab(x1x2,y1y2),同理可得ab(x1x2,y1y2)(1)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ab(x1x2,y1y2)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2)若a(x,y)和实数,则a(x,y).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设基底为i、j,则a(xiyj)xiyj,即a(x,y)

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

思考2:已知A(x1,y1),B(x2,y2),怎样求AB的坐标?

(3)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

AB=OBOA=(x2,y2)(x1,y1)=(x2 x1,y2 y1)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思考3:你能标出坐标为(x2 x1,y2 y1)的P点吗?

向量AB的坐标与以原点为始点、点P为终点的向量的坐标是相同的。

三、讲解范例:

例1 已知a=(2,1),b=(-3,4),求a+b,a-b,3a+4b的坐标.例2 已知平面上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2,1),B(1,3),C(3,4),求点D的坐标使这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解:当平行四边形为ABCD时,由ABDC得D1=(2,2)当平行四边形为ACDB时,得D2=(4,6),当平行四边形为DACB时,得D3=(6,0)例3已知三个力F1(3,4),F2(2,5),F3(x,y)的合力F1+F2+F3=0,求F3的坐标.解:由题设F1+F2+F3=0 得:(3,4)+(2,5)+(x,y)=(0,0)即:32x0x5 ∴ ∴F3(5,1)45y0y

1四、课堂练习:

1.若M(3,-2)N(-5,-1)且 MP1MN,求P点的坐标 22.若A(0,1),B(1,2),C(3,4),则AB2BC=.3.已知:四点A(5,1),B(3,4),C(1,3),D(5,-3),求证:四边形ABCD是梯形.五、小结: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六、课后作业:《习案》作业二十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2

一、 新课程标准内容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5.通过实例, 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 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 认识经典力学的使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二、教材内容框架结构的设计对比

新: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1 行星的运动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 万有引力定律

4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 宇宙航行

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旧: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

一、行星的运动

二、万有引力定律

三、引力常量的测定

四、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五、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

六、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三、教材变化及意图分析

由以上教材目录对比可知:新教材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的知识线索, 在关于“万有引力与航天”方面的知识要求没有大的变化。新教材在“行星的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之间增加了一节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旨在放缓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历程的展现, 为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更充分的知识基础;“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在“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后面, 用“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来作为必修教材力学的结尾, 是对学生所学经典力学的一次总结。

四、新教材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处理更注重科学过程与方法及情感体验

教科书的线索如下:

神奇的行星运动→第谷的观测数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F = G·Mm/r2

虽然这个公式的形式与我们熟知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相同, 但它还不是万有引力定律。它来源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而这个定律只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 所以我们还远不能称它为“万有”的引力。 牛顿的创造性工作是设想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跟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一种力, 并且证明了这一点。不但如此, 他还把这种力推广到一切物体之间。教科书接下来的线索则是:

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F = G·Mm/r2→?观测数据支持“地球与月球的引力”、“地球与地面物体的引力”的猜想→推广到一切物体 (万有引力定律) →测定引力常量 (后人的工作) →称量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航天事业。

教科书还抄录了一个“外行人”马克?吐温的话:“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 增添一点猜想, 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杰出人物的心灵是相通的, 这话虽然出自外行人之口, 却道出了科学方法的真谛, 那就是:

五、陈述方式变化、从知识描述转化为问题探究

如STS《航天事业改变着人类生活》中对火箭的发射, 卫星的应用等介绍, 以多种栏目设置、打开科普视窗。可配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载人航天、探月到GPS的广泛应用, 增进科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六、注重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

领略前辈科学家不屈不饶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第谷 哥白尼 开普勒 )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励对未知的探索 (黑洞) (拉普拉斯 霍金) ;认识科学总是在探索更广泛适用的理论中发展 (爱因斯坦) ;体会名人名言的哲理 (马克·吐温 牛顿) 。为此, 在本章教学中要利用物理学史充分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 多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经典力学的成就及局限性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理论的发展是辨证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七、要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程

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因此要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法, 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演示实验只写做法, 不写将要出现的现象, 更不写结论。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加强同伴交流、师生互动。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3

[关键词]研学后教  高中生物  实验课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8

目前,高考命题总趋势表现为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和“遵循大纲但不拘泥于教材”。因此,在确定实验课型时,应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实际出发,重视高中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用“研学后教”作为实验教学的理论支持,结合实验的三个基本要素(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把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划分为五种课型,即实验主题认知课、实验过程体验课、实验模型制作课、实验方法指导课和探究活动设计课。

一、实验课课型共性分析

五种课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共性,都是以“研学后教”理念作为课型设计的基本认知,以“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作为课型设计的思路,以 “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即教师研学—研学案—学生研学—学生后教—教师后教)为主要媒介。其中,

“研学案”介导的小组探究模式首先是教师自身对实验作“研学”,研究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学情,最后制订适合学生探究的“研学案”;然后是研学主体(即学生)层面解读“研学案”,明确“我要学什么”(研学内容),“我应怎样学”(研学方式),“我学会了什么,我还要学什么”(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接着是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后教”,学生自教、学生互教、师生互教、教师点拨。教师把握教材的“灵魂”设计“主线—研学案”,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又降低教师教学的负担和随意性。

二、实验课型的设计程序框架及实施策略

(一)实验主题认知课

实验主题认知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课,绝大多数属于观察证实类的实验,使用的观察工具主要是光学显微镜。高考对观察类的实验考查重点表现在事实的呈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研学案”引导学生明确研学任务。

1.教学任务

交流解决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认知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验结论成因、实验事实认知”的问题。

2.课型结构

实验目标导入—现象结论交流—研学小组演绎—研学小组交流

3.课型实施

(1)实验目标导入:“研学案”展示目标,让学生把握总体要求。“研学案”起导向作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利用实验有效开展。

(2)现象结论交流:“研学案”规定的时间内,指导研学小组结合教材已学知识自主研学,研讨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或问题,明确观察过程及注意事项。

(3)研学小组演绎:依照研学小组的共识,每个学生亲自试验体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解答疑问。

(4)研学小组交流:研学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解决其他小组的疑问,修正本小组的实验主题知识。

4.适用课程

观察类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对已知的知识、现象和结论予以证实和肯定。

例如,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二) 实验过程体验课

实验过程体验课是一种重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在高考中往往考查实验仪器和药品(材料)使用顺序和关系、实验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关注实验过程中“特定的物质”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因此,“研学案”的重点为实验过程,学生独立操作体验的时间也须充足。

1.教学任务

交流解决实验中的“过程问题”的方法,展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课型结构

目标导入—表征问题研学—讨论交流

3.课型实施

(1)目标导入:“研学案”展示实验目标,课前导学(提前2天发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研学)和课堂导学(课前实验目标快速回顾)。

(2)表征问题研学:学生通过“研学案”对实验表征问题进行独立研学,明确实验过程和操作,通过研学小组解决自己的研学疑难。

(3)讨论交流:研学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演绎结果,小组内信息交流,修正演绎结果,提出本组共同疑难问题,展示于小黑板上。

4.适用课程

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这类实验突出训练动手能力,需要注意4个“特定的”目标掌握。

例如,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模拟尿糖的检测”等。

(三)实验模型制作课

实验模型制作课属于展示性学习,是以“制作+展示”为主要特点的课型,它侧重于对学生领悟和运用构建模型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根据“实践—认识”论的观点,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动脑、研学小组合作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种课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容易让中等生变得活跃,让后进生也无法“休眠”。

1.教学任务

展示小组取得的成果及价值意义,评价实验主题活动目标是否达成。

2.课型结构

目标原理回顾—小组展示—提问答辩—成果点评

3.课型实施

(1)目标原理回顾:明确实验制作原理和基本操作,由教师课件或黑板直接呈现。

(2)小组展示:研学小组将本组的制作成果展示给其他小组,并由代表阐述该实验制作的基本思路、用意和制作过程。

(3)提问答辩:各个研学小组相互观摩,提出本小组的看法,指出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且解答其他小组针对本组模型所提出的疑问。

(4)成果点评:学生参与评价,说出收获和感想。教师点拨,对每个研学小组进行评价。

4.适用课程

教材中关于这两种构建实验不是特别多,高考要求也比较低。例如,“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等。

(四)  实验方法指导课

实验方法指导课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内容的性质、难度及时诊断,从学生学习心理学切入,对学生通用实验方法、方式和技能进行针对性指导,解决学生开展主题实验的“方法问题”。

1.教学任务

解决怎样开展主题实验的“方法问题”。

2.课型结构

案例导入—方法指导—小组实践—成果展示

3.课型实施

(1)案例导入:“研学案”导入“调查方法”案例,让研学小组讨论(如调查的类型、方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以实验研学的方式教给学生实验研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自主地解决问题。

(2)方法指导:针对学生回答“研学案”的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提供解决的对策,让学生对相应方法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识体系。

(3)小组实践:学生按照“研学案”调查案例的研学成果进实践,教师关注调查的类型、方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实时实地进行指导。

(4)成果展示:研学小组将本组的实验过程、方法及结论通过课件或者小黑板展示给其他小组,然后小组间相互评定。

4.适用课程

近年来,有关生物调查类实验的考题不断出现,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出现的生物调查类实验有“调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五) 探究活动设计课

探究活动设计课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的较高形式,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活动的课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比较详尽的探究活动步骤,确保整个实验过程的有序性,而且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提供参考的框架,是整个实验实施的“蓝图”。

1.教学任务

解决实验活动中的“探究问题”;解决如何制订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2.课型结构

展示探究目的—讨论设计方案—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3.课型实施

(1)展示探究目的:“研学案”出示目标要求,通过思考题的设问引起学生对探究过程关键点的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列举生活材料来创设学生独立主动“研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

(2)讨论设计方案:研学小组讨论解决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尚未解决的困惑。综合成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或困惑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

(3)总结评价:学生参与评价,说出收获和感想。教师点拨,对每个研学小组进行评价。

(4)拓展延伸:探究实验课是以问题为主线,实验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能力测试与提升训练。

4.适用课程

探究实验是属于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其本身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告知实验方案的实验,另一类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的实验。

例如,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问题探讨”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

以上这五种课型在实验课课程实践中组成一个认知的整体,体现了高中生物实验体系深层认知的效度和量度,是一个认知的有效分配,因而它们彼此存在相互联系。但由于五种课型各自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所以它们彼此之间又有区别。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4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5

高中生物备课组

高中生物课时目标的分解及其意义

一、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和必要性

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其内容标准中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故需要教师进行专业的思考,通过分解使之成为学期/模块的目标、单元/课时的目标。分解课程标准时应该充分解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标准的涵义。

课标分解(狭义的课标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课标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细化。把笼统的、不易操作和监控的课程标准,依据学情、教材等细化分解为具体的、便于及时调控和测评的教学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课标分解?

1、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开展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工作,能够从专业角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探寻有效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在我国中学教科书开始多样化的背景下,课标的分解和细化显的尤为重要。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科书有很多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在内容、选材、观点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必须能够把课程标准分解细化为明晰的学习目标,这是新课程对老师的基本要求。

3、课程标准的表述比较概括和笼统,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理清两个概念(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1、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我们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特别是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体系中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要实现的行为变化,故也称为学习目标。这种课时教学目标是我们现阶段的一个研究重点,也是课标细化分解的关注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是一种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具体结果与普通要求的关系。

三、学习目标的分类和概念界定

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分为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结果性目标主要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部分,是多少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可达到的并且是可测量(量化评价)的结果;体验性目标则主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是学习者表现的机会和心理体验,是难以量化评价,但是可以进行质性评价的,也是可以为课堂观摩者所体验到的;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获得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它是为学生提供了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则是开放的。

学习目标的内涵界定为: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主体、学习内容、行为表征(行为动词)、学习环境(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行为程度)五大要素。行为表征应用外显的、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四、课标细化分解的宗旨

1、目标对课标负责,要基于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对目标负责,要基于目标设置教学活动。

3、评价对教学负责,要基于教学进行课堂评价。

这三重负责里面,有四个关键词,课标、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评价。可以这么说,解读课标的宗旨只有一个,就是匹配。目标与课标匹配,教学与目标匹配,评价与教学匹配。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课标、目标、教学、评估互为一体,是解读课标的奥秘所在。陈述的目标(就是写在教案上或学案上的目标)、实施的目标,落实的目标和评估的目标一致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解读新课标上明白课,落实新课标上有效课。

五、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步骤(以生物学科为例)

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一条内容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如:“说明细胞的分化”,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内容型目标”;行为动词:“说明”;核心概念:“细胞的分化”。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式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细胞的分化”:同一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分析细胞分化的时间、原因、过程、特点、意义。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此过程可以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符合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分析细胞分化,“简述”细胞分化时间,“简述”分化原因,“阐明”分化过程,“解释”分化特点,“总结”分化意义。

六、规范陈述学习目标的五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学习内容---核心概念

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可观测的行为

它是行为目标最基本成分,应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行为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测量的特点,陈述的方式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4、行为条件---学习的过程

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

5、行为结果---可观测的学习结果或质量标准

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回答出一种,也可以多种。

七、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评判学生如何令人满意地走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换一句话说是老师在寻找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证据,学生能不能给我这种证据,如果不能的话我必须针对目标进行调节。课堂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四点:交流性评价,也就是课堂上口头评价,我们最常采用的就是交流性评价。选择性评价,出纸质测验题,当然也可以是口头题。论述性评价,简答题、开放题、论述题、比较题。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能够评价出其他评价方法评价不出的学生的能力,以及创作成果的兴趣。

八、课标细化分解文本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结构

首先要分解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其次是开发促进学习和证明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评价方案;第三步才是规划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活动。具体结构:(1)课标细化分解的基本依据(初中课程标准、考纲、教材、学情等)(2)学习目标陈述(3)教学评价及样题

(4)教学过程预设或教学设计(5)教后反思

九、课标细化分解流程

我校课标解读工作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个体研读——学科组内互助——骨干教师引领——实践反思

1、个体研读:是课标解读的关键环节。教师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通过独立钻研课标,提升专业能力。

2、学科组内互助:在学科年级备课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力争做到备课组内教师“带着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和建议离开”。

3、骨干教师引领:帮助教师解决课标研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指导教师优化课标解读方法,深化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研读成果。

4、实践反思: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课标解读的效度,以促进教学策略的优化。

分解课程标准是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的一项专业活动,只有参与分解的过程,教师才能完整理解课程标准;只有实现合理的分解,教师才能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理解、细化并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从事课程标准分解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学科的“大观念”,才能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才能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我校教师要利用周五大教研的时间,发挥好备课组的集体优势,共同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分解,聚焦课堂,深入贯彻和落实我校“生本化有效性教学”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5.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3)受精作用的过程。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第3节

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伴性遗传的特点。2.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2.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第3节 DNA分子的复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2.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3.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2.教学难点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学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2.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3)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3.探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4.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2.教学难点

(1)如何开展及组织好人类遗传病的调查。(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2.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3.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2.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来由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2.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2.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3.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5.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6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Ⅰ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Goals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Learn to make dialogue using request and commands.Learn to transfer from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Learn to give opinions and organize ideas by way of brainstorming.Learn to make a poster showing your ideas clearly.Ⅱ单元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Refer to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teachers’ book.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Different speakers ma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s, so they may use different words and dialects, such as subway and underground railway, left-hand-side and on the left, two blocks and two streets.Make dialogue using request and commands:

Pardon?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I beg your pardon? 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I don’t understand.Sorry, I can’t follow you.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How do you spell it, please?

词汇

1.四会词汇

Include role international native elevator flat apartment rubber petrol gas modern culture AD actually present(adj.)rule(v.)vocabulary usage identity government Singapore Malaysia rapidly phrase candy lorry command request retell polite boss standard midwestern southern Spanish eastern northern recognize accent lightning direction subway block 2.认读词汇

Shakespeare Noah Webster Lori dialect Houston Texas Butord Lest catfish 3.固定词组

Play a role(in), because of, come up, such as 语法

Command & request Open the door.Please Open the door.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He told(asked)me to open the door.Ⅲ.单元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通过对世界英语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应用,它不断吸收、交融、容纳、创新,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带有国家、民族、地区特色的英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了解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有自己的规律和习惯用法和不同发音规则。

1.1 Warming up简要介绍了世界英语的分支以及英语语言在不同国家产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多文化、多层次、多元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2 Pre –reading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以便参与课堂活动。

1.3 Reading 简要地说明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形成原因,以及它的发展趋势。1.4 Comprehending 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1.5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主要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重温本单元前几个部分所学的新单词和短语,同时也通过新的例子展现了美国英语、英国英语的差异,并着重介绍了本单元的语法项目(Request &Command and Indirect Speech)

1.6 Using Language其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地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即使是美国东西部、南北部、说话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讨论中国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本国的文化差异。2.教材重组

2.1 导入 把Warming Up作为一堂课。

2.2 精读 把Pre-reading, Reading和 Comprehending整合在一起作为一堂精读课

2.3 语言学习把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和Workbook 中的Using Structures结合在一起。

2.4写作

2.5听和说 把课文中的听和说整合成一堂课。

2.6练习课 workbook exercise & other exercise 3.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st period Warming Up nd period Reading & Language Study 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 grammar th period Writing th period Listing & Speaking th period Exercise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One

Warming Up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English b.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More than;include;play an important role;because of;international;native;elevator;flat;apartment;rubber;petrol;ga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b.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jokes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English.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listening c.Discussion

四、教具(Teaching aids)

A computer;a tape-record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Leading-in Fun time: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reet each other with their dialects.At the same time, lead the students to th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is unit---“language”.Step 2.Warming Up 1)A quiz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countries speaking English as their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Lead the students to the topic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2)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Step 3.Talking about “world English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1)Listen to a dialogue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an Englishman.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m.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mainly about vocabulary and spelling)Step 4.Speaking task Student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a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like the dialogue they listened to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Unit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wo Reading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hrough this passage.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

Get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能力目标(ability aim)

Get som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语言目标(language aim)Grasp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play a role in;because of;come up;play a part in.Learn the grammar: 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approach

四、教具(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Warming Up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n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Step 2.Pre-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in pairs.1.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today? 2.Why do some people speak English? 3.What has helped to spread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4.Do you think it importan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Why? Step 4.Reading 1)The First-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book.2)The second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get some detail information.a.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agraph, students answer some questions.b.For the third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o fill in the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c.For the last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ndians speaks English.Step 4.Discussion 1.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 Why? 2.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 3.Do you think Chinese will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instead of English in the future? Step 5.Extension Give th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of origin of Am.English and Br.English.六、作业(Homework)

1.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10.2.Read passage on page 51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hree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 & command).c.Enable students to use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 & command).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Command;request;retell;polite;boss Indirect Speech(request & command)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 & command).c.Students can use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discover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examples.c.Practice

四、教具(Teaching aids)A computer, 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Warming-Up(Revision)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o over the direct speech and the indirect speech.Do some exercise: change a statement or a question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2.Talk about Request and command.1)Talk about the polite and impolite tune.2)Change the commands into requests.3)Learn to give requests or command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Step3.Talk about hoe to change a request and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Ask(ed)sb.(not)to do sth.Tell/told sb.(not)to do sth.Step4.Practise change a request or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5.Using the structure A game: Choose two students act two robots.One listens to the requests, the other listens to the commands.Other students give either requests or commands, and the robots do what the students asked them to do.六、作业(Homework)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Four Writing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a.Let students get to know how to write a statement by using brainstorming b.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 or sentences to make it as an essage or passage not just several sentences 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Write a statement 能力目标(Ability aim)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connect sentences and then arrange them properly.语言目标(Language aim)I think’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We learn English to……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How to arrange sentences correctly.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Brainstorming way

四、教具(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Lead-in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students “Why should we live?”which is a simple question,at the same time there might be variou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tep2 Presentation Also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and “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Step3 A poster Write a poster to collect all their ideas, try to use complete sentences, such as: I like to study English use it for business in the future.I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read English books.Say,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try to use complete sentences, Such as: If I learn English well,I can bring in the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to Ching, so China will become stronger.I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well.In this case I canard English novels, so I can translate them inro Chinese, then more Chinese can know more things about the world.Step4.Write a essay The title is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Step5.Display the structure on how to write the essay.1.State your point of view.2.Show the supporting reasons.3.Get a conclusion Step6.Show them the connecting words which can help them to join the sentence and paragraphs.Illustration: I think,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 Addition: firstly, secondly, then, besides, at last…… Contrast: however, but, on the other hand…… Summary: in short, in a word, therefore, so……

Step7.Give them a simple example which is not complete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I strongly think we not only need to learning English but also learn it well……why should we learn it……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in the future?......六、作业(Homework)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Five Listening & Speaking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材(Teaching materials)listening materials on P12 and P14 on the textbook, another one attached 能力目标(ability sim)

Enable students to catc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m and distinguish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try to use them in dialogues.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Distinguish some words used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and some dialect and accent.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Understand words used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which have the meanings and some dialect accents.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Listening and talking

四、教具(Teaching aids)

Tape recorder and get students answer sheet printed ou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Listening Textbook P14 Listen to the tape, getting to know American dialect and accent.Step4.Speaking After listen to different dialects and accents, see if students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e following words: Ask, after, either, neither, kilometer, box,…..Step3.Listening Do exercise.六、作业(Homework)

七、板书设计

八、反思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Six Exercise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Finish the exercise on the workbook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mmand “commands and requests” b.Through cooperative work find out correct answer themselves.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s.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Understand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ssage.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a.Fast and careful reading b.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c.Discussion

四、教具(Teaching aids)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Warming up Step2.Speaking task(Review commands and requests)Offer them situations and try to make dialogue with commands and requests.Step3.Do the “Reading”on P13 and answer questions on it briefly.Step4.Finish the “Reading task”on P51 and complete the form after it.Step5.Group work Ask them to sum up what codes and short forms of words they often use when they often chat in the net wuth others.Step6.Check up their researching result.六、作业(Homework)

七、板书设计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篇7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方法构建

增强课堂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活动中,高中数学老师需认识到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并且积极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和改进,从而使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效率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此实现新课标高效教学的开展价值。

一、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意义

当下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新课标改革中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积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1.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将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去除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有关直线斜率的课程时,老师要事先制作教学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上课时先假设情境,预设问题,如询问学生在同等高度的楼梯是否因为阶梯数的不同而感觉吃力程度不同?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题,然后引领学生运用教学模型进行探究,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直角坐标系进行理性分析,引导学生找出:直线的倾斜程度=高度/宽度的比值,建立直线的斜率的有关概念,最后提出:所有的直线是不是都有斜率?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进行再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质量和效率。高中数学老师要对课本例题进行引申拓展,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从而培养学生发散、灵活、广阔的思维方式。例如,在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的教学过程中,原例题为:判定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1)f(x) =x2-1;(2)f(x)=2x;(3)f(x)=2x;(4)f(x)=0。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第一小题扩展为:①f(x)=x2;②f(x)=-x2;③f(x)=x0等。第二小题扩展为:①f(x)=-x;②f(x)=4x+1;③f(x)=x-1等。第三小题扩展为:①f(x)=-3x;②f(x)=|x|+3;f(x)=x2-2x+1等。第四小题扩展为:①f(x)=0,x∈[-1,1];②f(x)=1,x∈(-1,1)等。这样深入地挖掘教材价值,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巩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活动要求学生拥有学习主动性,因此,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先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列出一些紧扣教材、设计精练的小问题,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中事先布置:根据公共点存在的情况,空间中一条直线a和一个平面A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以此为线索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理论总结时更好地理解,巩固教学成果。另外,也要适当地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授不同的自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自学,享受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目前新课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下,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高中数学老师应该积极结合新课改的观念,依据高中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活动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构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高效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侯丽琴.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123.

[2]杨芳.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简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1):64.

[3]孙丹丹.新课标下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101.

上一篇:初一政治月考试卷下一篇:高考200天动员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