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机能训练

2024-10-25

手指机能训练(精选9篇)

手指机能训练 篇1

常言道:“手巧心灵。”手巧和心灵是指人的手与脑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部位在大脑皮质均占有一个相应的运动区,它的大小不是以身体部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与该部位的功能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如大拇指虽小,可它在大脑皮质所占有“领土”几乎比大腿多10倍。手指的活动越多,动作越精细,越能刺激大脑皮质兴奋,从而使思维更活跃。大脑在受刺激后又能反过来调节手指的灵巧性和协调性。两者得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在婴儿时期,手的运动是全身活动的一个环节。婴儿手的动作出现在语言发育之前。因此有人认为,婴儿的手比嘴早“说话”。手的动作能表达婴儿幼小心灵极其微妙的变化,它是婴儿接触、感知、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每天按摩婴儿手部,从指尖到手腕,然后轻柔地帮助每个手指作屈伸运动,经常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成熟。

第3~4个月:

这时的婴儿会把抓到的任何东西送到嘴里,用舌头去舔。但手和眼的动作还不协调,虽然动作笨拙,却已开始产生对物体的感知能力,这是婴儿的最简单的认识活动 记忆,父母可以训练小儿主动触摸,用玩具接触婴儿的小手,引诱他们去抓握。也可以在小儿胸部30~40cm高处悬挂色彩鲜艳的玩具,让小儿伸手即可碰到,让他自行触摸。 本文来自:

第5~6个月:

这时婴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的范围逐渐相一致,手眼的动作逐渐协调,抓物时拇指和其他四指已能分开。此时,父母除了训练婴儿仰卧用手抓悬空玩具外,还可以将婴儿俯卧,面前放一些玩具让他用手去取;或抱婴儿坐在桌前,让婴儿主动伸手拿桌上的玩具,练习抓握、摇晃、敲击。

第7~8个月:

这时婴儿可以利用五指操纵物体,学会人类最初的操作技能。此时父母可以训练婴儿学做拍手欢迎、握手问好、挥手再见、伸手要抱等动作。还可以教婴儿用手指捏细小物品。

第9~10个月:

此时婴儿手眼已经能够协调联合行动,喜欢动手将物体反复拿进倒出。这时父母可以教会孩子自己剥糖纸、拿饼干、摆弄积木、打开纸包取玩具等活动,以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第11~12个月:

婴儿的手指灵巧程度提高了捏东西的方式,从“钳式型”发展到“镊式型”。这时父母可以训练婴儿搭积木、打鼓、摇铃,以及玩动物玩具和机动玩具等。

在1~3岁的两年中,小儿的手指活动更加频繁,可以借助玩具和用具学习扔、拿、握和拉的动作,还可以握笔画图、折纸、弹小钢琴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小儿用手拿杯喝水,拿调羹吃饭,穿衣脱鞋,扣衣扣,洗手洗脸等动作,使小儿手指动作熟练,熟能生巧。

作为父母不要怕孩子太小受苦,而事事包办代替,这样势必剥夺幼儿练习手指的机会,以致手指动作发展缓慢,不利于身心键康。父母要善于利用各种训练方法,提供各种玩具或物品,让孩子自己能随意练习手指活动。这样才能增强手指的功能,使手指越来越灵巧,从而促进智力的提高。

手指机能训练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第三军医大学大一学员中随机抽取38人进行游泳训练并对其生理数据进行测试。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和整理有关游泳训练的相关资料.

(2) 测试法:训练前对38名学员进行肺活量、胸围、腰围、呼吸差、血压、晨脉的测试;训练全部结束后又对学员的上述指标进行测试。

(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实施训练分析

根据游泳训练计划, 我们在第一、二次课对学员进行了游泳理论讲授, 游泳基本技术动作分析, 对每一名参加游泳训练的学员进行身体形态、机能、游泳专项成绩测试, 在最后一次课再次对每一名参加游泳训练的学员进行身体形态、机能、游泳成绩测试, 掌握学员通过训练后有关指标变化情况, 为游泳训练研究提供客观指标。该游泳训练在训练方法上力求创新, 采取以运动技术为核心的练习方式, 突出学员自学与自练, 培养学院游泳训练方法, 把学员的自我训练能力放在首位, 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的的方式提高学员的训练兴趣。经过20学时的实训, 学员游泳的全套动作及辅助练习, 其次是掌握基本练习方法, 自我锻炼能力得到提高。教学结束后, 认可教员通过与学员互动交流, 学员对游泳训练比较满意, 他们的身体机能、形态、体能素质得到了一定提升, 并且通过游泳训练基本掌握了游泳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经过最后一次课对参加游泳训练学员的游泳技术动作做出考核评价, 参加训练的38名学员全部达到优秀标准。

2.2、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训练前与训练后学员身体指标的测试, 参加游泳训练的全体学员身体形态、技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体重、肺活量、胸围、腰围、呼吸差、等指标在训练前后均偶明显变化, 达到了预期效果, 其中, 学员平均肺活量从4595ml提高到4659.42ml胸围从86.039cm提高到86.211cm、腰围从73.1053cm减少到70.7895cm、呼吸差从6.2131cm提高到7.8421cm、晨脉由58.0295次减少到57.3576次 (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通过24学时的训练学员基本掌握了游泳技术和相关的训练方法, 并通过游泳技术的提高进一步的巩固了武装泅渡技术的基础, 增强了武装泅渡的体能储备。调动了学员对游泳的兴趣爱好, 活跃了校园体育文化气氛, 丰富了学员的文化生活。

(2) 游泳训练从客观上促进了学员机能形态和生理指标正向变化, 如体重、肺活量、胸围、腰围、呼吸差、晨脉都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对学员的身体素质提升和形态结构的美化起到了适当的促进作用的同时, 对学员的运动能力和自信心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2、建议

(1) 在严格游泳技术训练的同时, 尽可能贴近实战的需要, 在保证安全得情况下组织学员到江湖进行武装泅渡和水上救生训练。

(2) 注重游泳的集体练习, 规范游泳技术动作, 强化训练强度, 增加力量、速度等基本呢身体素质的训练。

(3) 在训练中, 可以根据游泳水平, 采取分层训练方法, 突出重点对个体技术动作作点评、指导。

(4) 在开设游泳训练的基础上, 组建一支薛义奥游泳代表对并加以训练, 借此在全校推广游泳运动。

参考文献

[1]肖阳.游泳专项运动技能特征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3) .

[2]魏声.中长跑运动项目人体神力机能状态变化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12) .

浅析歌唱机能的训练与调整 篇3

【关键词】 歌唱机能 歌唱呼吸 肌肉 协调性

科学合理的运用发声器官来歌唱,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在歌唱时发声器官如出现问题会影响演唱者的音色变化、情绪表达、技能表现等。在歌唱机能的训练中,要注重演唱者的姿势、呼吸、各腔体的综合训练和运用。

(一)歌唱机能训练的要点

声乐是以人的身体为乐器来表达音乐艺术的内涵。歌唱家和演奏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演奏家可以任选工匠来进行精心制做而具有固定音高、音色和各种样式的乐器。而歌唱家却无选择,歌唱乐器就是自己的身体。必须经过声乐教师的严格训练才能使人体普通的发声器官像乐器一样发出优美动人的乐音。

我们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进行歌唱,这样才能取得更美的声音。如在歌唱方法上出现错误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歌唱者的声音发挥、音色暗淡、唱歌吃力等现象,所以我们在声乐训练中,嗓音条件是一方面,而重要的是歌唱技术、歌唱机能、歌唱方法,技术训练大于声音。在声乐训练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常见的问题。比如说:下巴紧张用力、舌根硬、气息控制不好,口腔声音过多、造成声音位置低、喉位较高等等现象。下巴紧舌根硬必然会出现声音“卡”的问题,那么老师常常要求学生要放松,抽象的放松是治不了本的。我们必须要在气息上面下功夫的,要打开喉咙,保持打哈气的状态,把气息沉下来,咬字不要动外嘴,外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咽部形成字,另外还要注意歌唱的音乐流动性和气息的流动性,这样会使声音流动起来,避免声音的僵硬,避免声音卡喉。

唱出一个好的声音,是全身的肌肉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的运动,肌肉力量是对立统一的。而人体乐器中,思想观念指挥歌唱器官并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歌唱。歌唱的过程就是肌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

(二)在声乐训练中要注意肌肉的协调和各器官的调整

1、下巴与舌根的协调

下巴与舌根的紧张是阻扰学声乐者的声音进步的主要因素,在训练中应怎样减少或解除下巴与舌根的力量。怎样使下巴与舌根尽量放松,不要用力太大,这样会使声音僵硬,造成无法去歌唱。用意念去放松,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特别是对于存在此问题严重的学生来说,靠想象来放松下巴和舌根,结果往往是雪上加霜的。下巴和舌根紧张最重要的是喉咙卡的很紧,舌骨、甲状骨卡的紧所造成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卡着喉去唱歌,到最后来喉部肌肉的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的。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采取针对性放松喉部,同肌肉协调来训练,让学生学会肌肉力量转移,而加强咽部咬字力量。也可把舌头伸出来,左右甩动。多唱“哎”母音会更好些,下巴一定放松,舌头不要后缩,在发声时,下巴既不要下压也不要前伸,要肌肉的协调和力量的转移。这样练习会使下巴和舌根更放松些,更有利于歌唱。

2、解决喉音及喉咙上提的问题

喉是发声器官最重要的部位,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如何克服演唱中的喉音、如何解决正确的用喉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关健的问题.喉和声带是发声的声源。靠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而单薄的,正如小提琴只有弦和弦的磨擦(弓),所发出的音响是极其薄弱的,必须通过共鸣箱的作用才能使声音饱满响亮。人声也是一样,声带发出的声音也必须通过咽腔、口腔、头腔、而产生共鸣,气息也很重要的。如喉音过重,会导致吐字不清、声音暗淡、歌唱就不能持久。

(三)呼吸问题

歌唱呼吸的训练古人讲:欲正其声,必调其气。歌唱发声的基本练习是以训练正确的歌唱呼吸开始的。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们加以扩大和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对于学过声乐和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来说,气息是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不会掌握气息的运用,声音比较白的,比较平淡,喉咙产生的声音比较多,就更达不到丹田气息和肌肉的结合。达不到利用气息所获得声音的高位置。所以气息对学习声乐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掌握好正确的歌唱呼吸,就掌握好歌唱。意大利古老的说法,谁掌握了气息谁就懂得如何歌唱。声乐界的人也这样说:“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

(四)歌唱机能训练的调整

在声乐训练中要注意肌肉的协调和各个器官的调整及歌唱机能训练,下巴与舌根的协调。如何解决喉音及喉咙上提问题、呼吸问题,例:吸气、吐气、气息支点等一系列问题。而歌唱机能是发声器官最重要的部位,对于出现气短、上气不接下气,导致喉咙发干、发紧、胸部发闷等现象。这些现象造成了喉咙不稳定、声音不明亮、声音暗些等,因此导致歌唱机能的下降。歌唱机能必然要涉及到人的生理机能,所以学习声乐的学生一定要调整好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歌唱乐器和歌唱发声的主要器官有: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咬字吐字器官。这些歌唱器官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作配合得当、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正确的歌唱发声机能。生活中人们的言语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要变换着语气、语调来说话。

手指机能训练 篇4

1、高原训练与红细胞的生成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上高原1周后,RBC和Hb都有所提高,但升高的幅度各研究报道有所不同;高原训练RBC和Hb水平接近平原时的水平,3-4周时RBC和Hb水平略显下降,有时低于平原的水平;下平原后则较训练前的水平高。

目前,高原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影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据有关报道,5名男子竞技自行车运动员,在采用高住低练模式(每天在3000米高度上居留18h,其余6人在平原训练)训练11天后,EPO水平显著升高(p<0.05)。冯连世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高原训练1周时,血清EPO水平虽仍低于上高原前的水平,但RPO和Hb却持续升高,因此认为高水平EPO维持并不是在高原训练期间RBC和Hb持续增加所必需的。

EPO的分泌和RBC的生成还与血清睾酮的水平有关。高原训练期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趋势与血清EPO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睾酮皮质醇比值的上升,与网织红细胞数的升高是同步的。这说明虽然上高原后血清睾酮皮质醇比值升高,但仍可导致机体内蛋白质合成大于分解,促使RBC和Hb升高。

另外,缺氧环境并不一定能促进红细胞生成,它还与缺氧程度有关。Hb浓度在升到4000m海拔的过程中直线上升,以后在升到约6000m过程中则与上升高度不成比例。此时红细胞生成下降,EPO的活性在血氧饱和度降到低于60%时显著低。

在高原上,红细胞生成的促进是为了增加氧运输能力以补充因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丧失的动脉氧含量。在一定范围内Hb的增加将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血氧饱和度的任何下降都将使氧运输能力按大约相同的比例增加。但在高原上,氧运输能力的增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对高原环境有一个长期的适应。因而,在高原上短时间的停留大约一周,红细胞生成的促进对组织氧供应来说不是很重要。如果发现其间血细胞压积,Hb和红细胞数量增加,这是由于血浆容量减少的原因。众所周知,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能增加血液携带氧的能力,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故具有代偿意义;但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细胞压积(Hct)大于65%时,就可使血液粘滞性增高,导致血流变慢,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反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

2、高原训练对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运动员的血液是运动员经过长期运动训练的结果,是对运动训练的良好适应。因此,他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血容量增加;(2)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3)血粘度降低;(4)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

多数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导致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质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目前存在争议的焦点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生成的绝对值增加呢,还是由于血浆渗透造成血容量或血浆减少所致?现在较认可的观点是:高原训练对血液红细胞相对数量的影响有可能是血容量减少和红细胞生成增加同时作用的结果。

高原训练的高原缺氧和运动训练的双重刺激对血液流变特征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渗透性、血液粘度、红细胞电脉时间、红细胞沉降率比一般人有明显下降;红细胞滤过率和红细胞变形能力比一般人明显增加。由于长期训练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细胞压积减少,运动员安静状态血粘度较一般人明显下降。

血液粘度是血流动力学问题的核心,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Hct、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性等,其中Hct是影响血液粘度最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血细胞压积升高到50%—60%时,血液粘滞性呈线性增加,当超过这一水平时血液粘滞性呈指数增加。适宜的高原训练应控制血细胞压积在最适值范围内,使红细胞有效摄氧达到较佳状态,并且对血液粘度也有利。

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血液粘度的另一重要因素。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网织红细胞增加,这是血液红细胞平均年龄下降的表现,而年幼的红细胞比老化的红细胞具有更强的变形能力。红细胞变形性的提高对改善血液粘度,提高血液流变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训练期间机体血液动力学指标可能会得到改善;显著增加的红细胞数及较佳的血液流变性提高了机体对低氧环境的耐受力。

3、高原训练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在血液成分中,与高原训练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由于红细胞的变形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血液对组织的供氧能力及对二氧化碳和其它物质的运输能力。因此,红细胞的变形性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原训练产生的运动加缺氧的双重刺激会对RBC变形性产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专项训练后,机体发生适应性的改变,这与单纯的待在平原或高原相比,更能促进RBC的生成,加速RBC的更新率,从而使幼稚的RBC比例提高。高原训练时RBC和Hb的增加,可缓冲高原上因过度换气和代偿性的肾碳酸氢盐排泄而导致的血液碳酸氢浓度减少带来的不利,使得RBC外环境的稳定得以保持,稳定的外环境对RBC变形性有利。

高原训练对RBC变形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有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BC变形性,但不如平原训练显著。这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高原训练提高RBC变形性主要表现在高原训练后,其中以海拔2000米高度训练的效果最佳,但这种提高可能随着下高原时间的延长而消退。

总之,高原训练后红细胞数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血浆粘度降低,使血流阻力减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了血液的流变性,有利于血液对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环境,增强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加快对代谢产物的排除率。同时还有利于调节体温及激素的体液调节。

4、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4.1、肌红蛋白浓度

肌红蛋白是肌细胞骨含铁的蛋白,比血红蛋白有更大的氧亲和力,其主要功能是贮存和运送氧气。早在60年代就有人报道在4400—4500m高原上居住的人和动物的肌红蛋白都比在平原的对照组要高。但平原人到高原有什么反应,一直不清楚。所以有人认为高原适应和训练的综合因素能引起人体肌红蛋白浓度少量增加,这是基于相当严重的肌肉缺氧所致。在中等强度时对此不能起什么作用,除非训练强度很高时才有所激发。

4.2、蛋白质代谢

在平原上进行力量训练可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加;急性缺氧可导致人体及大鼠骨骼肌蛋白合成下降。在对高原上体重丢失的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脱水,其次是脂肪的丢失和骨骼肌质量下降。

有人认为高原训练导致骨骼肌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激素的变化及缺氧直接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胰岛素、生长素等可增强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但由于对高原慢性缺氧时胰岛素、生长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有不同的报道。所以,目前尚不清楚慢性缺氧时胰岛素、生长素能否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研究表明:急性缺氧可引起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下降50%,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25%。因此,缺氧对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影响较明显,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高原训练对激素分泌的影响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激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激素的分泌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所以其条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也有待于后来者的研究。所以,高原训练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5、结束语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训练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随之也可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高原训练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由于高原训练的效果受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高原训练本身又无统一固定模式,所以,值得我们去关注,研究。在机体对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能力研究中,EPO的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蛋白质的代谢特点及激素的变化与调节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段海俊《高原地理分布与高原训练》体育科学,1999(2).

[2]常芸等《高原训练对国家短道速滑运动员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体育科学,2002(1).

[3]冯连世《高原训练过程中的运动员营养与补充》体育科学,2002(4).

[4]王翔《丙酮酸补充与运动能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

[5]许欣《间歇性常低氧训练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5).

手指机能训练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身体机能 训练一体化 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对身体机能的训练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很少实现全面一体化的身体机能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身体机能训练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以下笔者就从机能训练的相关概念分析出发,来研究高职体育教学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的教学理论。

1.身体机能训练概述

所谓身体机能训练,就是为了增强身体的各项机能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训练。其可以分为一般身体机能训练和专项身体机能训练。一般身体机能训练就是非专项的、用于提升基础体能的常规性训练,通过一般身体机能训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体的身体形态,增强其身体素质,从而为专项身体机能训练打下必要基础。而专项身体机能训练就是指有针对性的专业型体能训练,通过专项身体机能训练能够提升训练者在某一方面的技能,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等等。

2.高职体育教学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整体提升,增强其身体机能,就需要实施身体机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中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笔者就从自身理解出发,来从原则和理念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

2.1训练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高职体育教学在开展身体机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先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复合性原则、专项性原则、精细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其中先进性原则要求所设计的身体机能一体化训练模式要能够利用新理念、采取新模式、新体系和新流程来开展机能训练;系统性原则要求一体化训练要从性别不同、体能训练需要不同来设计出具有系统性的体能训练过程体系;复合性原则与专项原则要求训练内容不但要有一般机能训练,还要有专项训练;精细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为完善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坚持这六种基本原则,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式。

2.2训练一体化的教学相关理念

2.2.1体能的理想训练与现实训练

体能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逐步提高。尤其是高职学校的学生,体育能力普遍偏低,要从最基础的体育活动开始逐渐拓展。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地理想化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掌握不同学生在现实训练中的异处,以便逐一调动学生的体能训练积极性,要求过高学生难以达到,就打击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低了就失去了体能训练的意义及目的。

随着学生接触新事物规律之后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影响,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逐步成为该项事物中的核心成分难以更改。这些带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既能表现出体育教学成果的多水平化,又能表现出体能训练的连续性、阶段性。根据这一规律,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按理想化的顺序组织课堂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可按循环的方法来处理现实训练中的实际问题。

2.2.2体能训练的定性与定量

在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究竟采用定性的方法还是定量的方式常常成为学生和老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体能训练的定量化评估和定性化评估各有利弊。所谓定量化,就是积累的“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体能训练次数,因而它能比较有效地克服定性训练结果评估中经常出现的“优、良、中、差”这类随意性比较大的评语。量化还能激发学生训练动机的产生,从而促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使得训练氛围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量化”得出的成绩或效果有时会与学生实际的体能状况不太一致,因而就很难发挥它作为评价应有的选择、导向、激励和教育作用。只有定量和定性的有机结合,才能对体能训练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体能训练的效果应当是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2.2.3将创新思维带入体育教学

在體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尽相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把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的创新活动相结合,系统地给学生讲授创造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并通过典型范例和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所谓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寓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创新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新思维在教育原则、教法、课堂内容等各个方面体现师生共建宽松适宜的课堂气氛,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桥梁,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实现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3.1加强基本运动能力训练

要想顺利的推广实施高职体育的机能训练一体化教学,首先就要先提升当前的基本运行能力训练效率。只有通过基本运动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实施系统、完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3.2强化能量代谢功能系统训练

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代谢功能的影响,一般认为代谢功能较强的机体的运行机能较好。为此教师还应该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能量代谢功能系统强化进行相应训练,这也是实现身体机能一体化训练的内容之一。

3.3重视心理训练

虽然体育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学生心理过程和本性施加影响,使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这也是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中不可忽视的训练环节。

4.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能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其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情感,帮助其塑造更加良好的个性 特征,还会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智力开发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加强高职体育教学的身体机能训练一体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对其理论进行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

[2]刘岩.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手指机能训练 篇6

关键词:赛前;负荷;男子中跑;机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G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87-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Physical Capacity Indexes for Male Mid-distance Running during the Enhanced Period Training Before Indoor Competition

WANG Wei-jun

(College of Sport Scienc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7,Jiangsu,China)

Abstract:Controlling properly the training load before indoor competition is a very significant area that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the course of scientific training for mid-distance running. However,hardly anyone has touched on this area. This research aims at discovering the controlling factors,criterion of valuation and law of variations of physical capacity indexes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training load of athletes before indoor matches by use of som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to supervise the training process before indoor competition that athletes will attend,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hanghai long and middle distance running brigade to prepare for the 10th National Games and make their training mor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Key words:before competition;load;male mid-distance running;physical capacity index

室内赛赛前训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既要保证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又要保证在紧接着的室外赛中有足够的专项体能,就必须进行大负荷训练。负荷是极其难掌握和调控的,而机能指标能很好的反映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大小和恢复情况。因此,加强身体机能指标的评定对室内赛赛前负荷的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上海市优秀男子中跑运动员6名。年龄(23±6)岁,体重(65±5)kg,身高(1.78±0.05)m,从事中跑训练年限(6±3.5)a,现有运动水平:运动健将(他们均在全国锦标赛、冠军赛上获得过前8名)。经健康检查,无肥胖症,无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等疾病病史。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上海市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及各体育院校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利用2003年和2004年度上海体育学院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机会,以及2005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海、天津、北京三站),访问了我国从事中跑训练的著名中长跑教练员。

1.2.3实验法

1.2.3.1实验时间2005年1月29日—2005年3月2日(赛前小周期)。

1.2.3.2实验地点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体育场、云南省楚雄市人民医院、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3月1-2日)。

1.2.3.3实验负荷的设计赛前实验负荷的设计图(图1)

运动负荷变化测试,采用运动员训练负荷变化的方式,测出进行实验训练前的一些指标(部分指标测试前一天不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1,4,5])。然后训练的负荷不断变化,将训练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赛前小周期4周即:大量中强度第一周→中量高强度第二周至第三周→低量高强度第四周[2,3]),负荷的变化用平均心率来监控。每阶段负荷变化后,测出相应机能指标,将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研究,能客观界定赛前中跑运动员的运动时间和负荷大小、评定机体疲劳及恢复情况,加强对中跑训练的监控。

1.2.3.4身体机能指标的选定

采用CK评定运动负荷强度;采用HB、T/C评定负荷量;采用T/C、V·O2max评定训练效果[4]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forWindows12.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Paired-SamplesTTest统计分析。

1.2.5对比法

将研究对象在完成三个阶段训练前后的HR、V·O2max的变化及训练过程中的血尿素、CK、HB、T/C、即时HR的值进行比较。

2结果

2.1不同训练负荷后Hb测试结果见表1。

3分析与讨论

3.1血红蛋白(Hb)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训练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大量中强度Hb值应该底于常值,第一周却高于常值,是由于在高原的原因,在高原训练中Hb值可能高于正常值[4],因此偏高是正常的。后经过一周的训练适应后血红蛋白值15.3±0.15g/dL开始恢复接近常值(表1),但仍偏高。由于大负荷强度和保持负荷量,出现第三周后的Hb值(14.5±0.23)g/dL明显下降,运动员身体处于疲劳,负荷设计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充分体现,但样本唐××的Hb值下降幅度较大达到1.1g/dL,有过度疲劳的迹象,监控中及时其调整了运动量,经过调整后Hb值在第四周恢复到正常值。第四周后血红蛋白值(15.1±0.29)g/dL已与正常值没有什么区别,说明运动员在经过第四周的调整恢复,可以以好的状态迎接比赛。

3.2血清肌酸激酶的(CK)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测试结果的标准差相对其它指标的标准差比较大(表2、图2),最大的第三周达到122.97(U/L),最小的是第四周结束时为62.79(U/L),说明了队员的身体条件不完全一致,个体差异明显,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也不完全相同。第二阶段CK值比第一阶段CK值有下降趋势,但总负荷却没有下降,说明运动员整体上适应了训练负荷,但机体由于负荷的增大,CK值仍偏高,而且个体差异更加明显,标准差增大到122.97(U/L)。第三阶段由于总负荷的下降,造成CK值回落,同时表1的血红蛋白(Hb)值升高,说明运动员总体上进入良好状态,训练负荷的设计有利于运动员的调整、恢复,参加比赛[5]

结合运动员的安静值,本次研究中样本李××和高××CK值在第一周结束后出现明显上升幅度,通过监控及时对其调整负荷一周,并增加了恢复措施,第三周恢复训练,经过第四周的调整后,高××的CK值仍较高,CK值并没有出现明显回落,但其它指标未见异常;再如样本唐××经过第四周的调整,CK值没有变化,其它指标未见异常。可见CK相对其它指标更敏感,对单个样本的评价更有现实指导作用。

3.3血清睾酮/皮质醇的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表3第一周负荷后,T/C比值出现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小于0.01,说明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运动员的机体处于疲劳状态。第三周后,T/C比值仍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小于0.01,说明分解代谢仍大于合成代谢。第四周负荷后,T/C比值回升,T/C值不具有显著性变化P=0.5611,说明合成代谢大于等于分解代谢,运动员的机体己开始恢复。第三周与第一周的T/C比值也是下降,T/C值具有显著性变化P=0.000567,说明负荷增大后,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运动员的机体疲劳进一步加深,机能指标进一步下降。

从图3可以同时了解,T、C、T/C的总体对应关系,第一周当运动员睾酮值上升时,对应的皮质醇值下降,第三周运动员睾酮值进一步上升时,对应的皮质醇值也同时进一步下降,说明分解合成在同时进行,但对应的T/C值,说明总体上分解代谢速度大于合成代谢速度,对应CK、Hb、血尿素的实验结果,可以准确推断加量加强度后运动员出现疲劳,综合机能指标下降,负荷的变化,引起机体的反应[1];第四周是高强度低量阶段,总负荷下降,出现睾酮值回落,对应的皮质醇值回升,T/C达到安静状态值,代谢的合成速度上升与分解速度下降,身体机能趋于平衡。

3.4最大摄氧量(V·O2max)变化分析及对赛前负荷训练效果的评定

由表4可见,实验前V·O2max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与实验后比较,P值小于0.01有显著性变化,其中V·O2max的绝对值上升4.81%,V·O2max的相对值上升6.32%。从数据可以说明,通过赛前的训练、调整,运动员的V·O2max有提高,当运动员身体状况较好时,最大摄氧量升高;当运动员身体状况下降或过度训练时,运动员心肺功能下降,最大摄氧量下降。

最大摄氧量是评定运动能力变化的指标,最大摄氧量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成绩相一致,耐力运动员随着运动成绩和有氧代谢能力的不断改善,经常进行400m、800m、1500m跑训练的运动员容易发展V·O2max的能力。实验结束后V·O2max值增大,可以预示在即将进行的比赛中有好的表现[5]

3.5实验后运动员比赛成绩讨论

表5实验后运动员运动成绩良好,总体成绩有所提高。样本唐××在参加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天津站中获得了800m和1500m两项冠军,赛前负荷监控效果显著,特别是样本唐××第三周后的过度疲劳先兆得到很好调控,机能指标的评定对训练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

4结论

1)大量中强度,中量高强度后Hb、T/C值下降,反应运动员疲劳和深度疲劳;低量高强度调整后Hb、T/C值上升,反应运动员恢复良好。说明采用Hb、T/C、评定负荷量,采用T/C评定训练效果是有效的,是监测大量、大强度训练的理想指标。2)赛前强化阶段CK值的标准差特别大,个体差异也很明显,CK值的变化完全能够反映单个样本的疲劳程度,反映负荷的大小和运动员个体的适应情况,是评价负荷强度、负荷量的敏感指标。3)V·O2max值增大,说明从事中跑训练的运动员可提高V·O2max,而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说明运动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V·O2max成正比例。

参考文献:

[1]颜克典.训练检测与评估[J].www.handball.org.tw.

[2]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5):75.

[3]过家兴.现代运动负荷安排的主要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19-20.

[4]王清.我国优秀运动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50-577.

[5]冯连世,李开刚,主编.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1).

手指机能训练 篇7

间歇性低氧训练法是美国学者Levine教授提出的,也是在传统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方法,让运动员居住在在模拟2500m高度的缺氧环境中,在正常的环境中实施训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高原训练的很多不足,有效解决了运动负荷与缺氧负荷之间的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机能潜力,这也是区别与传统高原训练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在游泳训练中实施间歇性低氧训练法的时间不长,因此,该训练法对于在游泳训练项目中的实施就成为学者们较为关注的课题。目前高校游泳运动员实施该训练法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比如: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产生那些不良反应,以及运动营养补剂等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在高住低训过程中,他们的生理机能将产生哪些适应性变化,并做出相关的理论阐述。

2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游泳中的作用

间歇性低氧训练中人体主要接受两个方面的刺激,即:低氧环境下的缺氧刺激和大强度运动下的负荷刺激。这两种刺激表现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使刺激反应产生相互叠加效应,并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此来调动人体的机能潜力,并形成人体的抗缺氧性生理适应。对于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血液的载氧能力;(2)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3)EPO也就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4)提高骨骼代谢;(5)改善运动员的心脏结构、功能。游泳项目是以耐力为主的项目,通过不断加大刺激深度,不断提高机体的机能储备,有助于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基础耐力和有氧耐力水平的发展。另外,有研究证实: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于游泳运动员的摄氧量、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值、肺通气量以及线粒体密度及体积均产生积极影响。

3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

3.1 对高校游泳运动员血液、血指标的影响

在正常训练的过程中,高校游泳运动员血液的运载能力增强,肾组织氧张力增加,从而造成EPO的减少。在间歇性低氧训练中,运动员的肾组织缺氧,刺激EPO合成增加,促进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对血液的载氧能力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游泳运动员在模拟高原训练的情况下,氧分压随着模拟的高度升高而降低,这样动脉血液的血氧饱和度和肺泡内的氧分压也随之降低,从而使人体的缺氧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变化,有利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人体运氧功能的主要载体是血红蛋白,一般情况下,对于耐力运动项目来说,血红蛋白的浓度往往与人体的运氧能力成正比。在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周围血红细胞的数量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与骨髓内的红细胞的增值密切相关。高校游泳运动员在间歇性低氧训练中由于缺氧刺激的客观存在,就会造成血容量的降低和非红细胞的增殖现象。由于红细胞在骨髓内的生成、分化到成熟的时间较短,这样在这种环境下,就有可能造成人体丢失水分的增加,红细胞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循环系统中的血容量降低,因此,在短期内就增加了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浓度,在抗氧环境下通过载氧的能力提高形成动脉血液的氧分压降低。

3.2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影响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模拟高原的环境下也会造成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其中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神经系统的兴奋反应造成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甲状腺激素、生长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合成与分泌,促进皮质醇和ATCH的释放。

3.3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高校游泳运动员身体成分的影响

1991年Bigard在对大鼠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12周后,发现大鼠的毛细血管密度升高,骨骼肌Ⅱa、Ⅱb纤维有所改善。在模拟高原环境下对高校游泳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由于急性缺氧会导致运动员骨骼肌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下降,这样骨骼的质量降低,造成骨骼肌纤维缩小的现象。在模拟高原训练环境下造成人运动员肌肉下降的因素很多,还与脱水、肌肉质量减轻有关等等。高校游泳运动员在间歇性低氧训练环境中出现的体重下降,蛋白质降低,身体水分减少等等现象,笔者建议高校游泳运动员在间歇性低氧训练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膳食营养,并遵循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比例优质蛋白的膳食原则,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可以适量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含量,这样才能较好地维持红细胞具备较大的可变形性,有利于气体的交换。

3.4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体内皮质醇的影响

皮质醇是在垂体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的作用下,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甾体类糖皮质激素,并在肾上腺皮质细胞线粒体内合成。在间歇性低氧环境训练中,高校游泳运动员由于机体糖原大量消耗与分解,体内的皮质醇水平明显增加,大量蛋白的分解促进了氨基酸进行糖异生,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受到抑制。缺氧环境下的刺激反应的增强使游泳运动员的皮质醇合成能力增加。高校游泳运动员在间歇性低氧环境中皮质醇的增加,加上在正常环境下的皮质醇水平下降,两种因素的结合这样就能使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皮质醇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4 结束语

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血液、血指标、神经系统、身体成分和皮质醇所产生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间歇性低氧训练在高校运动员的训练实践当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作为广大的高校游泳教练员来说,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需要考虑到间歇低氧训练安排的强度、训练负荷、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膳食营养以及医务监督等等对高校游泳运动员在间歇性低氧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摘要:传统的高原训练是人体在缺氧的环境下,使人体的生理机能产生代偿性适应变化。通过模拟高原环境下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该训练法对于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生理机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游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关键词:间歇性低氧训练,大学,游泳运动员,生理机能

参考文献

[1]叶鸣.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0,(7).

[2]汝铁林.间歇性低氧训练复合运动训练模型大鼠造血功能[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37).

手指机能训练 篇8

一、困难手指技法的类型及练习方法

1、先从小字一组C往小字一组降B, 由高到低进行连接, 因为在C音的指法上需要左右两手的多指相配合。

而降B只是左手的食指和拇指两个手指按键, 这样由多指按键到少指按键慢速进行连接联系。

2、利用符点音符节奏 (前面音长, 后面音短) 练习由降B到C的连接, 由慢到快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3、用下字一组的降B和小字二组的C、D做三个音的连接, 由高到低, 再由低到高做循环反复练习。

另外, 快速演奏时, 右手的食指可以不用离开音孔。在练习降B大调琶音时, 为了把小字二组的F、降B和小字三组的D音连接好, 需要右手食指的左侧面和指肚相互交替的按两个键子, 通过和右手臂自然装动相结合才能连接好。在练习曲当中困难指法也是比较多的, 以普遍使用的是十七键单簧管为例, 十七键单簧管从结构上讲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弱点, 就是小字二组的#F到#G没有连锁键子, 所以演奏这两个音的连音时就非常困难。而萨克斯、双簧管、长笛等木管乐器, 因为有连锁键子就相对容易的多。

4、在单簧管的独奏和协奏曲中, 困难指法也是比较多的, 最常见的就是八度以上跨度比较大的音程。

由于单簧管结构的特殊性, 使它在演奏跨度较大的音程的上行时, 演奏起来比较容易, 而演奏下行时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单簧管在演奏高音时除了嘴型和气息的配合外, 还要按下高音键子。也就是说通过以上所述的三个条件完美的配合才能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高音。单簧管在演奏中, 从中音区或低音区一个音往高音区连接, 只要按下高音键子加上嘴型和气息的配合, 这个从低到高的连接即能够顺利完成, 反之则是相当困难的, 甚至有个别音程的下行的连线连接是很难做到的, 只能借助舌奏吐音来帮助完成。

在演奏颤音时, 如果是自然音还比较容易演奏, 如果演奏带升降号的颤音时就比较困难。例如, 如果在小字组的#G上有一个颤音记号, 演奏起来就需要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同时起落按动键子和音孔, 两个手指的起落必须一致。就单簧管颤音奏法与键盘乐器相比, 单簧管相对键盘乐器困难的多, 这是因为键盘乐器演奏单音颤音时无论有无升降记号, 只需要两个手指交替进行运动按键既可完成, 而单簧管必须两个手指 (个别音还需三个手指) 同时起落来按键, 才能完成。如:以小字组#G的颤音指法为例, 可分为以下两点。第一, 先做由高到低从A到#G做连接练习, 因为低音A是关闭所有音孔后右手抬起无名指, 而#G则是关闭所有音孔后哦右手小指再按一个键子, 这样从A到#G右手小指是从上往下按键, 如果相反则是右手小指从下往上抬起, 从上往下比从下往上的手指粒度相对好掌握。第二, 在练习低音区#G颤音时, 也可把右手小指一直按在#G键子上不动, 只做右手无名指的起落练习 (一般来讲无名指不如小指反应灵巧) 这样多做一些无名指的练习使得无名指和小指在演奏低音#G颤音时配合默契。

二、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以上谈到了一些关于单簧管演奏中手指技巧的难点, 而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通过什么手段能够解决这些难点并且能够较快的熟练的掌握单簧管的演奏技巧, 这是个主要问题。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左右手的配合, 单簧管有许多手指的技巧问题容易出现在左右手的配合上。多练习些小字一组的E到A或者D到A, 这两组练习都是左手腕前后转动的动作, 平时多做这些练习就能够很好的把A音和B音连接好。为什么强调这两个音的连接问题, 因为这两个音连接的数量与否是关系到演奏者从初学演奏到以后熟练掌握演奏是很关键的。单簧管从低音区到高音区这两个音的转换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另外, 单簧管所演奏的升号调性的音阶或练习曲乐曲等都是通过这两个音连接组成的 (也包括#A和B的连接) 。除了降号指法的难点外, 在升号调式里困难手指技法上很常见的如:小字一组的#G和A音这两个音的连接, 平常在练习中会经常见到的, 这两组的连接的指法在单簧管演奏中也是比较困难的。演奏这两个音连接时手指技法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出现左手食指在这两个音之间滑动, 其结果不但这两个音连接不好, 而且会把左手正确的演奏姿势破坏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要明确连接这两个音的正确演奏技法, 用左手的食指跟部贴紧并按住#G键, 然后食指上端自然弯曲按下A键, 这样经常反复的练习就会逐渐地掌握好连接这两个音的手指技法。中音区的#F、#G、#A这三个音的连接和高音区同样这三个音的连接都非常困难的。首先要区分开演奏这两个音区的#F、#G、#A这三个音的不同的手指技法特点。第一、中音区这三个音的连接是靠左手单手动作来完成的。第二、高音区这三个音的连接是左右手不同的指法配合来完成的。第一个问题里提到的单簧管演奏中音区的#F、#G、#A这三个音是靠左手单独手操作来完成的, 下面就是这三个音连接的困难点做一细致分析。首先, 左手食指按住#F、然后食指跟部靠紧并按下#G、第三个动作就是食指和拇指同时按下A和#A两个键, 按照以上提到的指法动作顺序连续做, 这三个音就连接好了。但只是能吹还远远不够, 这是因为如果乐谱上要求奏一遍, 困难还小些, 要是反复连续几遍这三个音, 这在单簧管演奏技巧中应该算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认为要开平时联系中, 用较慢的速度按照以上提到的指法动作顺序反复练习, 掌握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 逐步的把这个难点克服掉。 (如果乐谱要求必须反复多次并且快速演奏, 在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 也可采用A调乐器来演奏) 。如果我们常用的Bb调管演奏#F、#G、#A这三个音可以换用A调单簧管升高半音演奏。反之, 用A调单簧管演奏#F、#G、#A这三个音, 也可以换用Bb调单簧管降低半音演奏。除了训练自己的双手按键的速度和配合协调性, 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 用不同调的乐器, 也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以上内容是我学习单簧管多年来对单簧管演奏手指技巧的难点及其训练方法的总结, 希望各位练习者能尽快的掌握手指技巧的突破点, 运用一切合理的训练方法把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手指技巧的难点克服掉, 使每位单簧管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把所演奏的作品出色的完成好, 准确无误的把每个乐章、乐句、至每个音符都表现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摘要:单簧管演奏手指技巧一直是初学者较难掌握的技术, 本文从训练方法着手, 加以解决。

手指机能训练 篇9

关键词:手指  触键  灵活性  协调性

著名的钢琴家涅高兹曾经说过,演奏钢琴最直接的位置是手指,它是直接触及和琴键的部位。手指的重要性就像是在前线战斗的战士。在钢琴演奏中,前线的战士,就是我们的手指,它是声音的缔造者。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都是通过手指的细腻表达去完成的。所以所有弹钢琴的人都应该具有坚实而又灵敏的手指。而音色所有的表达,都是通过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去完成的,所以手指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手指基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枯燥乏味的机械手指运动使得学习者非常的厌烦。对于初学的儿童来说,更是一个艰苦的训练,极易破坏他们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爱好。那么如何使这种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是作为一个钢琴教师需要去研究思考的问题。

在进行了大量儿童的心理研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更容易去接受一些有难度但很新颖的东西。可以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动作去完成手指灵活度和协调度的一个训练目的。

一、创编儿歌《猴子荡秋千》

一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叫;

两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叫;

三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叫;

四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叫;

五只小猴荡秋千,嘲笑鳄鱼被水淹,鳄鱼来了鳄鱼来了,嗷嗷叫。

没有猴子荡秋千,鳄鱼悄悄的游走了。

五个手指代表五个猴子,另一只手代表鳄鱼,手指的一张一合,使儿童感受手掌的支撑能力,手指运动中,让儿童注意力集中在掌关节中,手指的另两个关节不参与活动,自由放松,不聚拢,不伸直。手指第三关节的这种灵活性的训练也体现在了游戏中。

二、《十兄弟》

十个兄弟分两组(伸出双手,手心向外),个子高低有不同(手心向内,互相对应)。

大哥长得粗又壮(拇指伸出来),二哥天生主意多(食指伸出来)。

三哥个子最高大(中指伸出来),四哥天性最懒惰(无名指伸出来)。

老五个子最矮小(小拇指伸出来),勾勾手来最可爱(小拇指对勾)。

老大点点头(大拇指相互碰触),老二贴贴脸(食指相互碰触)。

老三老四哈哈腰(中指相互碰触),老五伸伸腿(小指伸展)。

直观给儿童呈现,十个手指天生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在钢琴演奏中有天生有利的一面,也有天生不足的一面,钢琴手指的训练,可以说是训练发展人手适应钢琴的长处,改造和克服人手不适应钢琴演奏的不足。在儿歌中有手指勾勾,碰碰的动作,是让他们体会手指的第一、第二、第三关节之间的这种协调的运动,增强灵活性。

大家拍手把歌唱。

三、《手指对对碰》

拇指拇指伸出来,快来弯弯,点点头;

食指食指伸出来,变成公鸡,唧唧唧;

小指小指勾出来,手指钩钩,好朋友;

手掌手掌拍出来,掌掌相对,拍拍手。

这首儿歌中,针对的是手指指尖的这种触键的感觉,瞬间的这种的指尖感觉,快起快落。双手同样的重视,协调发展。同时对于幼儿来说分清每个手指的名称,为今后打下基础。

四、《看谁本领大》 (适合大班)

双人进行的游戏,小朋友边做游戏边说口令,边做动作。口令: “看谁本领大?”和传统的石头剪刀布一样。换成动物,更加形象,更生动,吸引孩子。游戏规划是:大象吃老虎 ,老虎吃小猫。小猫吃老鼠。老鼠吃大象。可以边做动作,边做声音。动作要求:双手五指微屈代表老虎。食指拇指相接成圈代表小猫。小指伸直代表老鼠。中指弯屈代表大象。

脑与手的配合,经过反复的练习,可达对手指的掌控精准到每个手指,并且形成一种自动化,对真正进入到钢琴训练中双手的配合和视奏有很大的帮助。

五、《蝴蝶飞飞》

双手轻轻握拳(拇指放在拳头里面)用力伸开手指,手臂做模仿蝴蝶飞的样子。体会手指在空中放松。可以在学习断奏的时候,配合练习。同时可以帮助动作协调性的掌握。

六、《和邻居做朋友》

五指张开,轮流的将每个手指靠拢,2、3指,3、4指,4、5指。双手同时练习,即可练习手指灵活精准,也可以锻炼左右脑。达到协调统一。

七、《企鹅摇摆》

用手掌摇动来模仿企鹅的走路,来达到手腕的练习。手腕练习是平时可以脱离钢琴,在课下尝试的练习。下手臂弯曲,把肘部的重心作为一个回转的轴心,手掌保持五指伸展,弹奏和弦的标准手型,模仿夸张的企鹅走路摇摆。两手臂轮流进行。手指保持不动,也是训练手指的一种,动或者不动都需要头脑的控制。

八、《看图动手指》

事先准备好教具,利用图示训练对手指的掌控能力。(图示可以采用花朵,圆圈,但不要太复杂的容易过度吸引孩子注意力)图示针对每个手指的位置方向,手指长短形象化处理。下面标注指法,直观上又看到图形,有兼顾到手指指法,为以后识谱打下基础。开始时速度要慢,等慢慢达到可以自如掌握双手的指法,再逐渐提速。

手指的灵活训练是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阶段,从手指独立挥动开始,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就时刻存在。世界上最高最纯洁的欢乐,是欣赏艺术的美。而孩子是我们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成长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日]太田惠子.怎样教孩子学好钢琴[M].张湘南译.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

[3]黄大岗.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上一篇:凤城初中快乐跳绳特色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难忘的同学小学生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