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2024-10-23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精选8篇)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篇1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根据山西省关于‚振兴‘八大产业’、促进‘三个发展’‛的战略任务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山西财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恪守奉信‚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提高强化‚四种力量‛(即强化党群之间的向心力、教工之间的凝聚力、老师的学术魅力、学生的综合能力),抓住机遇,干事创业,使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成效显著 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动摇,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一手抓党的领导班子和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一手抓党风、行风、政风建设,充分发挥了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格办事程序,强化学生管理,注重民主管理,实行院务公开,为全院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宽松、和谐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院按照校党委的有关部署,认真组织、严格落实,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分散研读和集中研讨等规定动作,更能结合单位实际工作,在解决具体问题上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效。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职能,开展专项学习实践活动,因地制宜的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提升学术研究品质、发挥教研室功能作用的具体对策,使我院朝着建设学习型、和谐型、创新型和节约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办学规模趋于稳步,师资力量日渐雄厚

学院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目标,牢牢抓住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历史机遇,稳定招生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强化管理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1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1人,全日制本科生485人,三本、专升本学生349人,夜大、函授等非脱产学员323人,较好的完成了学校分配的各项人才培养任务,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和社 会效益。

学院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人才方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力量,改善师资结构。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8人,其中博士4人,占教师总人数82%。相较2005年,教师规模进一步壮大,学历结构重心进一步上移,已初步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研队伍。

3、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专业建设不断完善

学院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依据国际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先后3次优化调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制定出面向成人教育层次的旅行社管理和酒店管理两套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培养出300余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进步,推动山西全省特别是老、山、穷地区,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不拘一格的吸纳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纵深化发展进程。自2007年培养出首届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以来,共向全国各地输送了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80余人,部分学生现已走上领导管理岗位独当一面。2010年,学院申请获批成为山西省首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培养单位,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体 系,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加速了知识力、创新力向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4、教育教学制度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科学有序

学院以‚迎评促建‛为契机,狠抓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学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教学秩序保持稳定,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风与学风,为实现‚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此,学院先后研究制定了《旅游管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暂行规定》、《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院风建设的决定》、《旅游管理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教育的具体办法》、《旅游管理学院领导听课制度》、《旅游管理学院关于教师备课的规范和要求》、《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评定办法》、《旅游管理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旅游管理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为实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第二课堂(包括读书活动、应用文写作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包括选题、开题、写作、申请答辩、答辩等)等具体教学环节,提供了制度保证和行为规范。

5、进一步强化教学理论研究,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学院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工作方针,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承担完成了《山西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山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 系与结构研究》、《山西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研究》等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3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等校级教改课题5项;发表《中国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战略构想》等学术论文8篇。

学院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当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①实现了全部所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制作精良,专业特色突出;②通过课题式、案例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6、实习基地规模继续扩大,实习效果显现

‚十一五‛期间,学院和省内外的18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使得实习基地总数增加到了34家,较2005年的16家,翻了一倍多。一批以晋祠宾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旅游管理优秀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实践、实习效果显现。例如,在2008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我院在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实习的22名05级学生,出色的完成了评估专家的接待服务工作,受到了评估专家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7、教学成效明显,学生成绩斐然

由于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落实得力,学院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学生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文艺表演、校园文化艺术、卡拉OK大 赛、‚旅游之星‛才艺大赛、书画大赛、系列演讲比赛、‚风云杯‛辩论赛、宿舍装饰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3500余人次,其中193人次获奖。2006年获学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名,优秀奖3名;2007年获CCTV全国英语演讲赛全国优胜奖1名,山西分赛区一等奖1名;2008年获得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名;2010年获得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名。

考研率逐年稳步提升,连续四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受到学校表彰和奖励。尤其是2009届、2010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均超过20%。部分学生考取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为提升学院在兄弟院校中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学术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借助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组建学术团队,深挖自身潜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学院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国A级论文1篇,国B级论文20篇,重点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3部,其中学术专著6部;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2项。值得一提的是,程占红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温带山地型景区旅游开发对植被影响的生态过程研究》,获课题经费20万元。该项目的获批,不仅开启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是学校提升科研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9、社会服务初见成效,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学院与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其提供市场调研、咨询决策、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例如,学院部分教师,2006年参与了《山西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 2007年参与了全国人大代表‚两区‛(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旅游开发专题调研、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审工作;2008年参与了由孟学农省长、梁斌副省长组织的全省旅游业发展调研工作,撰写了《组建山西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参与了山西旅游产业集团(现为山西省旅游投资公司)的筹建、山西观光农业旅游景区培训工作,等等。

此外,学院还与景辉(山西)国际旅游开发公司、湖南银泰旅游开发公司、福满粥餐饮连锁企业等旅游企业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常年担任技术顾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

1、学科建设:①学科带头人匮乏,学院能够承接国家、省级重大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极少;②单一的专业设置成为典型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学院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教育教学:①双语教学,处于试点运行阶段,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弱;②实验室建设仍停留在构想阶段,7 急需实质性突破;③图书资料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④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科学研究:①科学研究团队作战能力不足;②科研梯队中的领军人物不够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较低;③开展科研合作的深度有限、广度不足,特别是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度较低。

4、其他:①办学经费不足,成为制约学院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院急需拓展建设经费的渠道和来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②校企合作不够规范,社会服务范围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具体到教育发展,未来的五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国家确立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明确办学定位,形成办学特色,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自身状况:

1、相对优势

学院是省内高校中第一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家以‚旅游管理‛命名的学院。历经10余年的发展,学院办学特色突出,与省内高校的同类学院相比优势明显,突出表现在:①课程设置科学、专业建设完善。学院依托学校经济、管理学科优势、雄厚的科研力量和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强。②科学研究平台广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建立,成为学院整合凝聚校内外高水平研究力量,做好旅游与休闲理论研究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独特优势。

2、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首先,招生规模缩减是学院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①大学教育适龄人口下降,高校生源竞争激烈。据教育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高考生源将呈逐年下降态势。高校生源争夺战日趋激烈,势必会对学院的规模、生存发展空间起到挤压和限制作用。②目前,学院仅设一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每年维持在百人左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虽然学院在省内高校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放眼全国,与国内一些名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还面临较大的发展压力:①学术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知识与智力服务地方能 力不强;②产学研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③办学资金紧张,融资创收能力较弱。

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紧密围绕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内容,秉承‚博学慎思、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弘扬‚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晋商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学院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经过5年努力,使学院发展成为规模相对稳定、管理更加规范、层次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水平等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发展思路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坚持以强化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加大科研力度、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重点完成好以下四项工程:

品牌专业工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名师工程:通过‚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双师型’教师 10 培养计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营造崇尚名师,争做名师的人文氛围。

科技强院工程:借助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平台优势,汇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力量,承揽一批高标准的科研项目,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服务创新工程:创新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和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发展旅游事业输送更多更优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通过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积极承揽横向课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专业建设

1、新增专业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的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学院的本科专业教育由目前的一个增加到两个。进一步研究论证新增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断提升旅游管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

1、重点实验室建设

组建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验室,用于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展示,教师学术会议研讨、案例学习交流等。实验室需要建立在设计独特、高雅的100平米空间内,配备3组以上计算机,可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同时配备投影仪、彩色视频展示台等电子化教 学设备以及制图测绘相关元器件。建成后的实验室,作为促进学院教学现代化,科研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的硬件支持,从根本上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

2、品牌专业

在做好、做实旅游管理专业的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申报省级品牌专业的准备工作。在巩固已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探索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成语言功底深厚、跨文化交流意识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精品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着力做好《旅游学概论》的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准备工作;充分整合学院师资力量,将条件基本成熟的《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紧密结合专业教学,深化教材内容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与其它高校密切合作编写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材8-10部;慎重甄别、优中选优,保证每门双语课程指定英文主讲教材1部、英文参考名著1部。

5、教学成果

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切实做到以研促教。重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基于我校经、管、法等优势学科,进行教育思 12 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力求每年申报校级教改项目1-2项,五年内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5篇。

(二)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重点由外延转向内涵,努力使教师在教育理念、师德修养、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着力于高学历建设,着力于梯队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骨干、以硕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争取到2015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5%;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超过50%。

2、围绕课程建设,组建1-2支校级教学团队,并以此为依托从中培养产生1-2名省级教学名师。

3、发挥借智办学的优势,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外聘专家若干名,担任兼职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以适应本科生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人才培养

1、学生规模

稳定本科生规模,扩大旅游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到2015年末,全日制在校生年招 13 生规模达到3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人,硕士研究生150人(含MTA),实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

2、学生创业创新活动

认真组织和落实学校的各项素质拓展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

3、本科生培养

继续保持20%左右的考研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国家级考试成绩通过率达到70%;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以上;双语教学的覆盖面达到10%。

4、研究生培养

优化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保持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双百‛成效,即百分之百合格毕业,百分之百获取学位。进一步扩大MTA的招生规模,探索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5、双语教学

进一步完善《主要客源国概况》和《服务管理》两门现有的双语课程建设;通过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和引进必要人才,力争将双语教学课程再增加1-2门;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双语教学人才2-4名;每门双语课程精选2-3部国外优秀教材。

6、第二课堂教学

进一步完善学院的特色项目——‚读书活动周‛和‚定向越野赛‛,提升扩大该特色项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其成为学院 14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为配合学生的‚读书活动周‛特色项目,组织教师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力度,使每学期为学生做的专题报告不低于8次。

7、学生评价体系建设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唯分数论‛的学生评价思维。拓宽评价路径,加大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探索性的建立纵向评价体系,即为每位在校学生建立个人信息管理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辅导员的双重交叉管理,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学生激励机制

细化学校的‚奖、助、贷‛评定制度、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制度;设立一批‚创新标兵‛、‚技术能手‛等院级奖项,鼓励学生展现特长、施展才华。

9、实习实训基地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筑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和应用能力。

加大高水准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实习基地的利用效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0、学生就业

毕业生考研、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留学、入伍、支援西部边疆、创办企业等高质量就业率达到50%以上,合格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70%。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毕业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总体目标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国内、国际休闲旅游业发展为导向,以休闲经济、区域经济、旅游管理三大科研方向协调发展为支撑,争取用五年时间,将学院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省内位列一流的科研实体。

1、研究基地与科研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旅游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形成学科研究方向稳定,研究人员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产出具有标志性的研究成果。与晋商研究院及学校相关研究机构密切合作,积极打造国家级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做好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各项申报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申报成功。筹措一切力量,建成‚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进一步优化学院开展科学研究的硬环境。

2、科技产出数量与质量

承接‚十一五‛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力争在未来五年中,①发表国家级学术论文20篇,重点核心及核心期刊论文80篇;②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著作8部;③申请国家级课题2项,完成省部级课题15项、横向课题3项,到账课题经费 16 50万元;④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4项;⑤举办1次以上全国性学术会议,实现我院组织举办全国性会议零的突破;每年举办学术报告10次;⑥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的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少于1人次;⑦主编、参编教材8-10部。

3、科技经费数量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将学院创收中的30%用于科研经费投入,总额每年不低于2万元;重点面向省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合作,五年总合作项目不少于3项,获项目经费50万元。

4、科研成果应用

加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对接,全面落实学校支援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计划,进一步做好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提升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持、文化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

1、与高校同类学院之间的合作

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主题,与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一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水平较高的国内重点知名院校,开展经验交流会和专题研讨会2-3次;五年内实现与该类院校2个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即建成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科研数据共享信息平台。

2、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国家旅游 局、中国社科院旅游经济研究所,省社科院、省旅游局等部门的研究合作,每年申报专项课题不少于2项;建立起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名牌大学的友好联系,积极承接合作项目。

3、承接企业重大课题

依据山西建立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和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挥学院在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参与我省煤化工企业实现旅游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为转型企业提供旅游项目规划、旅游产品策划的可行性报告和管理团队建设的咨询服务。

4、开展对政府、企业的决策咨询服务

全程参与、跟踪《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编制和执行落实工作;参与《山西省旅游规划评审规范》的编写与修订工作;负责山西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临汾、孝义等资源消耗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

‚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两年举办省内旅游行业年会1次,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次。

五、“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专业建设规划项目 实施‚1+1‛专业建设工程,即确保成功申报一个省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概论》;确保筹建一个新增本科专业——城市管理专业。

《旅游学概论》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师资完备,已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将集中精力,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建设,确保其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成功。

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每年招生100人左右。单一的生源结构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为此,筹建新增城市管理本科专业,将是学院‚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学院组织成立专门的筹建工作领导组,通过深入走访和广泛调研,从新专业与本专业的关联性入手、从新专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入手,从新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入手,切实做好调查、分析、研究工作,力争《城市管理》新增专业的省报工作取得成功。

(二)师资队伍建设类项目

1、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崇尚名师,呼唤名师。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和引进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重点,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提高学历层次为目标,营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内部氛围。

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学位,提升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博士化水平;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访学项目,每年派出2-3名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研修,到2015年争取 有培训或研修经历的教师达40%以上。

2、培养“双师型”教师工程

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根据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实际需要,引进遴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企事业老总担任客座教授和MTA导师。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广泛地参与省内外各项重大的旅游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交流,达到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增长阅历,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人才培养规划类项目

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1、与时俱进,完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国家倡导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优势。学院将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变化,继续做好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教学单位的基本功能,培育出一批适应社会、贴近需求、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重点做好MTA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工作

2011年,学院招收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未来5年将是学院MTA建设发展的起步阶段,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学院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是:①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级管理和导师动态化管理体制;②深化MTA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 并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③紧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要求,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④实行双导师制,即以理论研究为主要职责的校内导师和以实践指导为主要职责的校外导师。

(四)科学研究规划类项目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实施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战略部署的关键阶段,学院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山西,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教学服务‛,将重点在巩固和发展本科已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稳定的研究方向,组建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1、学术带头人培养:未来五年内,遴选、培养和扶持1—2名拔尖创新人才和1个科研优秀创新团队,1—2名省级拔尖创新人才。

2、科研梯队建设:今后5年学院科研梯队建设工作的重心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能进能出‛实行团队建设动态管理运行机制,在稳定队伍规模的基础上,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学术水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扩大团队社会影响。

(五)国内外合作与服务山西项目

全力配合省旅游局、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做好《山西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工作。首先,基于国家对旅游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的总体定位(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 服务业)和基本判断(即一是旅游业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二是国内旅游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三是旅游业进入历史发展最好时期),结合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准确把握旅游业在省内产业结构中的定位,合理确定发展目标、科学建立指标体系,针对难点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可行方案、完善保障措施。其次,持续关注、全程跟踪该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六)党建工作规划类项目

1、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基层党支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确保党内生活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在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3、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发扬学校优良作风,形成和弘扬‚廉政文化‛,通过文化熏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创 新体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六、保障措施

(一)思想政治保障

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爱岗敬业、尊师爱生、团结争先的良好风尚,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二)组织保障

在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下,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院 ‚十二五‛规划执行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各工作计划和重点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协调解决规划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目标任务进展及落实情况。从‚管全局、谋发展、出思路、抓战略‛等方面着手,科学决策,带领全体师生全力以赴搞好‚十二五‛规划的执行落实工作。

(三)制度保障

1、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院各项管理制定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严密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为学院开展教学、科研、考核等各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2、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重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管理服务队伍,坚持按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通过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经费保障

1、利用各项扶持政策,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通过省教育厅、科技厅、旅游局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各种财政补助;加强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宽创收渠道;搞好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基地产出效益;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捐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

2、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用足、用好学校划拨的各类经费,加强学院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做好各类资金的统一调度、控制、审核等工作,科学运作学院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旅游管理学院

2010-11-15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篇2

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办于1995年,2011年获批为武汉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旅游管理专业2012年6月通过了院级教改试点专业的终期验收;2012年6月《导游基础知识》通过了院级精品课程的终期验收;201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年获批为院级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新建了两个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会务实训室和金色假日旅行社实训室、一个虚拟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两个重点实训室;2012年7月旅游经济研究经评审被列为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笔者以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就旅游管理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谈点浅见。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为了把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武汉市品牌专业,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了专业建设目标,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城市圈,服务旅游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事旅行社、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导游、计调、营销等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使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达到湖北省重点专业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等同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办学水平,处于省内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

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武汉商学院确定了专业建设思路:以“一个定位、两个课堂、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五个对接”的思路推进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一个定位即坚持专业教学应用型定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两个课堂即传统意义的课堂即课程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与实践,要把专业教学从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前为主、后为辅,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三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四个强化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五个对接即专业与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服务流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等)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人才培养适应省市旅游产业需求和符合个体长远发展要求。基于此,专业建设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在探索和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循岗导教·2AB”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以保障专业教学开展、推动专业课程结构合理化和专业主干课程精品化以提升课程授课效果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为专业办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科学把握专业定位

在武汉市品牌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建设以前,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岗位面向太泛,专业建设缺乏规划。比如,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原来的人才培养是面向全国,大而泛,没有与武汉旅游业、与湖北省旅游业良好对接。通过分析研讨,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了专业定位,主要面向湖北省,尤其武汉城市圈,服务旅游行业的发展。这一调整,使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方向性更为明确,也促进了与武汉市地方经济的联系,这两年该专业毕业生中在武汉就业的比重占到了60%以上。在职业岗位面向上,由原来几乎对旅游业的无所不包,调整为主要面向旅行社、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导游、计调、营销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更契合高职对接行业一线服务岗位的人才培养要求。

2. 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注重总结、优化和跟上形势的变化。2011级、2012级、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都在总结上一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执行的基础上,又结合行业发展变化、旅游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来修订和完善,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比如,原来旅游管理专业及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大二专业顶岗实习,均安排在同一学期——第四学期,容易导致一学年两学期一紧一松的教学资源不均衡问题,每学年的上半年实训室闲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太轻、实习单位的实习岗位不能对接,而下半年则是实训室的实训教学排不过来、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实习安排的压力很大,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不均衡。为合理配置专业教学资源,对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教学顶岗实习做了错开的调整,将旅行社管理方向的大二专业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同时对原来第三学期课程以及先修和后续课程对应做调整。同时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先后在各年级中增设了相应课程。

与此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制定批准就严格执行,坚持按计划实施,原则上不对已经制定实施的方案做改动。当然,人才培养方案的超前性设计如果有一些考虑不到的地方,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调整,经论证按程序办理申请变更。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从学生素质及其感受、用人单位的反馈和评价来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大幅提升,毕业生更受企业的欢迎,效果是明显的。

三、改善教学基本条件与设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师资培养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了师资培养和建设。结合学校有关政策,于2011、2012年间,先后引进了多名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专职教师人数达到12人。目前,引进博士也已经达成初步意向。对这些新进教师,组织了以交谈、听课等形式对其备课、课堂教学等进行指导,提升教学水平。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参加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旅游局举办的旅游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学习;先后选送老师到武汉金色假日国际旅行社、武汉极之峰国际旅行社(极之峰户外俱乐部)等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两名专业骨干老师取得了国家高级导游员资格(湖北省总计不到40名);两名专业教师先后晋升为副教授,两名青年教师先后晋升为讲师,80%的教师取得了行业职业资格。

注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提高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时,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加强了专业教师的分工合作、课程教学衔接,实施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每位老师承担2门课左右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任务,形成不同教研课改方向。聘请了湖北省扬子江国际旅行社执行总经理林凯、武汉中远国际旅行社总经理袁剑、湖北省中国旅行社的武汉五星级导游朱鸿俊、武汉大学旅行社的武汉五星级导游谷音等12名兼职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该专业校内行政兼课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专任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3人,高级导游2人;这些教师中,有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武汉市职教名师2人,武汉市劳动模范1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武汉市师德建设“十佳”教师和师德先进教师等3人,多名教师被评为校“十佳老师”、“师德标兵”和“青年岗位能手”。教师团队职称明显提升,取得了多项荣誉称号,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1年获批为院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2. 实验实训条件及其改进

原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实训室与其他专业共享,专业性不够强,专业实训室太少,仅有导游模拟实训室和金色假日旅行社实训基地2个校内专业实训室。近两年,新建了2个校内实训室,专业实训室达到了6个,实训条件大为改观。其中,2011年新建了一个基础实训室——礼仪实训室,可同时容纳50人进行形体与礼仪实训;2012年又增加了一个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会务实训室,面积150平方米,分会议接待室、会议室两部分,其中会议室为一中型会议室,可容纳60-80人开会,会议接待室可会议前VIP会见、休息等。它即可供《会展旅游》等课程实训之用,为《会展旅游》等课程的会务策划、会议接待等实训提供了良好场所,也可承接我系及我校小型会议并由学生进行会议服务。

四、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可持速发展

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关键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通过各门课程来落实,包括顶岗实习等实训实践课程。原来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授课形式以讲授为主,且未与岗位良好对接。2011年启动品牌专业建设后,结合教改试点建设,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更明确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导游、营销、计调,并以此构建了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模块、导游模块、营销模块、计调模块四个主要模块课程,按照导游、计调、销售等专业面向岗位设计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课程,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任职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

同时,近两年来,除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继续旺盛以外,呈现出中国公民出通过这些改革,特别是在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包括校内理论课程中的实训环节、校内实训课程、校外观摩和考察等短期实训与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等长期实践等模块之间更加协调、更好衔接。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武汉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尝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一系列改革,突出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更符合行业要求和易于学生接受,课程考核要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以致用,让授课真正使学生收获能力。这些做法获得了认可与肯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导游基础知识》2012年通过了院级精品课程的验收。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 篇3

旅游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既有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和旅游地理方面的专家,又有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与饭店服务方面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业务骨干,此外,还聘请了全国旅游界著名专家和业务操作能手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旅游学院具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办学层次和全日制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短期培训等多种办学形式,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各类在校学生1000余人。学院现有二星级实验宾馆1家,旅行社1家,在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建有10多个实习基地。

旅游学院现设置有“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含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方向)两个专业。在旅游文化、旅游经济、酒店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等方面研究基础雄厚,近年来在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研究方面成绩尤为突出。旅游学院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推行“四主六副证书制”(四主:毕业证、学位证、外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六副:驾驶证B照、导游证、普通话合格证、涉外宾馆外语等级证、饭店经理岗位资格证、旅行社经理岗位资格证)。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篇4

一、活动背景

海南省黎族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黎族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亟需有所突破,尤其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保护黎族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因此,作为旅游人,关心黎族文化,宣扬黎族之魂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有义务为保护黎族文化而做更多的学习和研究.二、活动目的

在琼州学院开创旅游文化节的先河,展现旅游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亲身感受旅游文化,树立正确旅游行业观,从而了解旅游、实践旅游。同时也为了在大学校园里找回接近销声匿迹的黎族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期间,能够感受黎族的民俗文化气息,了解到更多的民俗文化,不仅活跃校园气氛丰富了校园生活,同时,还展望了黎族民俗旅游的发展前途。

三、活动主题:相聚琼院共狂欢,畅享黎族美文化

四、活动时间:2010年9月24日——待定

五、活动地点:琼州学院三亚校区

六、活动目的人群:琼州学院全体师生

七、活动组织:

活动主办方——琼州学院10级导游和酒店

琼州学院膳食委员会 活动协办方—— 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学生会

八、活动内容概况如下:

本次活动共分为五个板块进行:

1、琼州学院首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

2、琼州学院“旅游之星”评选活动 3.旅游美食节——食在琼院食堂 4.旅游电影展

5.“民俗节目我来玩” 6.旅游论坛

7.琼州学院首届旅游文化节闭幕式 活动各个板块的详细安排如下:

系列活动之一:琼院“旅游之星”评选活动 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一天、第二天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内容——本活动视参赛人数而定,分为初赛、复赛两部分,初赛由参赛选手实地讲解本校旅游景点。复赛时参赛选手进行三个环节的较量:导游词讲解、旅游知识问答以及才艺表演。系列活动之二:旅游美食节——食堂

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三天上午和中午

活动地点——食堂

活动内容——首先,凡是有兴趣向大家展现自己家乡的民俗特色食品的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制作食品,材料由食堂提供。然后,由食堂厨师做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最后,提供制作好的黎族民俗食品让同学们品尝,以展现黎族民俗旅游美食文化。系列活动之三:旅游电影展 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三天晚上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内容——分时段播放《罗马假日》《天上的恋曲》《金画眉》 系列活动之四:“民俗节目我来玩”

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四天的下午和晚上 活动地点——琼州学院学生区操场 活动内容——竹竿舞,猜灯谜等 系列活动之五:旅游论坛 活动时间——文化节第五天上午 活动地点——待定

活动内容——邀请旅游界权威人士进行专题论坛与同学们共同探究旅游业知识,为在校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平台。

九、活动预期效果

在现代人群中树立起正确的旅游行业观,在琼州学院开创具有传承性的品牌项目即旅游文化节,丰富了学校同学们的生活,拓宽同学们的视觉。在旅游的各项要素中体验旅游、体验旅游文化,尤其是旅游行业中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那些久违的民俗事项。在向外界展示海南黎族的旅游风采的同时,让我们旅游管理学员们得到一定的锻炼,也使得我们对旅游文化传承有了展望。

十、后续工作

1.联络:回访嘉宾以及活动目的人群,收集意见看法等 2.宣传:在琼州学院网站、琼州学院校报、天涯之声等媒体上报道 3.后勤:归还活动所用器材,清算本次活动涉及的账目。4.工作总结以及下一学期工作规划

十一、注意事项

由于本次活动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工作复杂,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海报尽可能持久保留,避免被覆盖; 2.活动进行过程中个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沟通。3.注意现场秩序,及时传递信息,报告进程;

4.天气状况。注意活动期间天气变化,如天气突变应准备好应急措施;

5.注意获奖证书以及横幅在学院内的审批问题要做到没有纰漏。

(横幅内容:琼院狂欢,感受旅游美文化 放飞青春,体验黎族文化美)

十二、附件 附件一:琼州学院首届“旅游之星”评选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目的:为了让民俗旅游走进我们的校园,让更多同学了解民俗旅游,并从中发现些许就业机遇。

二、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后到第二天

三、活动地点:待定

四、参赛方式:个人或者团体报名参加(团体限2—3人)

五、比赛内容以及考察方式比赛内容分为:实地讲解、旅游知识、导游才艺

六、考察方式:自我介绍、景点讲解、知识问答和才艺展示

七、比赛规则

1、比赛形式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都为现场比赛。初赛选拔出10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再选出三名选手。进入决赛的选手给予适当奖励,决赛获得前三名的选手,将分别被授予“2011年琼州学院'旅游之星’称号”、“2011年琼州学院“旅游魅力之星’称号”及“2011年琼州学院'旅游幽默之星’称号”并颁发有效证书。

2、初赛比赛规则

(1)由参赛者抽签选择本校旅游线路,可选择的路线为琼州学院各景点(2)每组选一个人参加讲解,其余组员协助。每组讲解8—10分钟(时间可灵活控制)其余队员当游客,其余的参赛队可在讲解时提出问题,给竞争讲解者增加难度。

(3)评审团由一个老师和学生助理裁判组成。裁判根据选手表现,并与助理裁判的意见会合,为参赛选手打分。采取淘汰制取前10名选手进入决赛。

3、决赛比赛规则

决赛内容分为五项:自我介绍、导游词讲解、旅游知识问答、才艺展示以及形象气质。

由参赛选手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进行导游词讲解。时间为5分钟。(此环节的导游讲解不仅限于学校的景点,可以是自己的家乡,自己游玩过的地方,自己向往的地方都可以!)

每位选手抽签回答4个问题,内容与学校知识相关。2分钟之内完成。选手进行才艺展示,通过自己的表演或者娱乐活动来增加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情趣,营造健康、活跃的气氛。5分钟之内完成。评审团根据参赛选手形象气质决定最后得分。

八、活动准备:(1)海报宣传:2张海报分别张贴于学生区和教学区宣传栏处,拉好横幅。

(2)活动前在食堂门口摆摊组织报名工作,另外可采取工作人员到班级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宣传其他途径。(3)决定以及联系邀请的评委和嘉宾。(4)决定以及联系邀请的媒体单位。(5)现场的布置所需材料准备。活动承办方:10级导游班

附件二:旅游宣传电影展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目的:播放结合各地旅游景点景区特色、富有人文气息以及民族特色的电影,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开阔视野,在娱乐中思考自我,实现知识的自我提升。

二、活动主题:视觉盛宴,欢乐你、我、他

三、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三天晚上

四、活动地点:待定

五、活动播放电影名录

六、活动流程:

1、开场前主持人邀请嘉宾致辞。

2、致辞后准时播放电影

七、活动准备

1、申请——提前申请好播放电影大教室;

2、宣传——活动前夕两张正式海报分别贴在教学区和学生区 3、后勤——安排适合的工作人员当主持人,几名工作人员主持会场,调试多媒体以及电影播放软件。附件三:“民俗节目我来玩”活动计划书

一、活动时间:旅游文化节第四天

二、活动地点:学生区篮球场

三、活动主题:相聚琼院共狂欢,畅享黎族民俗美

四、活动内容:竹竿舞、游艺以及灯谜有奖竟猜活动

五、活动承办方:10级酒店

六、宣传工作

海报宣传——准备2张手绘海报,分别贴于学生区和教学区宣传栏处。现场宣传——在现场宣传,统计报名人数

七、活动具体安排

(一)民俗舞蹈以及游艺

时间——旅游文化节第三天下午16:00开始 地点——学生区篮球场

形式——在优美的民俗舞蹈音乐中体验黎族艺术,在共娱共乐中体验旅游美文化 备注:

1、舞蹈内容有苗族竹竿舞、瑶族的、其他民族舞(现场秀)等

2、游艺内容包括:

抛绣球——场地以脸谱形式的标志分为若干区,绣球抛掷者在工作台前,向某区抛掷,接到者会有相应礼品相送。可视参与人数给与一定难度的考验

九连球——用棒球向一排装满饮料的易拉罐射击,中者以当前易拉罐作为奖励

捞金鱼——用特制的带柄网在特定器具中捞乒乓球,根据成绩给予不同奖励。

3、在活动现场入口处以及场地中心位置设置展板,对活动规则进行说明,另外也可对主办方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

(二)灯谜有奖竟猜

时间——旅游文化节第四天晚上7:00至8:00 地点——学生区篮球场 形式——竟猜挂在红灯笼上的灯谜,并拿答案到兑奖台领取纪念品,当然你也可以根据提示继续完成下一个连环灯谜拿到更大的奖项。每一个灯谜只给第一个猜对的人奖品,在每一条被猜对以后便有工作人员将谜底贴在相应的彩灯上 备注:

1.当天上午购买活动物品,需要大小彩灯灯笼(50个,可以自制)红纸以及奖品(可选用洗衣粉、牙刷等等生活日常用品)

2.在贴出海报以后就着手收集并制作彩灯灯谜,灯谜为手写毛笔字,贴于红灯笼下,并将各灯谜标号,将谜底按序号写在纸上以便核对答案。制作各灯谜的谜底,以便兑奖用

旅游管理学院3 篇5

日期:2012-11-26来源:旅游管理学院

以文字彰显青春,用美文迎接十八大,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喜迎十八大”征文大赛完美落幕。本次活动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展示我院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宗旨,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和谐校园建设,进而激发全院学生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对我国先进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热爱。

11月8日至11月20日全院征文期间,短短数日便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或文采出众,或情感动人,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无不展现着大学子对青春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作品《责任》、《坚定信念、永不言败》正是当代青年团员心志所向的真实写照,而《谈舍论得》、《什么是幸福》等优秀作品也深刻地体现了我院学子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知,对党和祖国的真挚承诺。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篇6

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办法

毕业论文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成效的全面检验,更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保证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质量观,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科研、教育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稳步提高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组织机构

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实行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三级管理模式。学院负责全院毕业论文的宏观管理工作,包括制定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过程监控和评优推荐等。

学院、教研室负责本单位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总结等。具体组织及工作职责见附件1。

二、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毕业论文须按选题、开题报告、完成毕业论文、结题验收、评阅、答辩、综合评分和

234

四、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原有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1.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2.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三、教研室是直接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基层单位。其工作职责如下:

1.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成员3—5人; 2.确定本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3.进行本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的任职资格审查;

4.组织进行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审查;

5.督促指导教师的工作,把握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

6.协助组织毕业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定工作;

7.做好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的材料归档工作,认真进行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和自评工作,并向所在学院推荐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

四、指导教师在整个毕业论文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1.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学术水平较高、工作认真负责、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具有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初级职称的人员不能单独担任指导教师,但可协助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应控制在10人以内。指导教师应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整个毕业论文阶段中的学习、遵守纪律、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全面负责。其工作职责如下:

1.协助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提出参考选题目录;

2.指导学生拟定调研提纲和工作进度计划,指导学生收集参考资料和选定调查内容,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3.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遵守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教育学生增强事业心。严格请假制度,不得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注意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

4.分阶段、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启发性、创造性的研究或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创造性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

5.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并采取有效方式经常检查、督促学生按工作进度完成任务。

6.检查验收所指导的学生完成论文任务的情况,审阅学生的论文,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成果水平实事求是地给出评语和成绩,指导学生参加答辩。

7.参加答辩工作,应答辩委员会的要求介绍学生做毕业论文的过程和学生遵守纪律等方面的情况,协助做好毕业论文文档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五、评阅教师

学院应指定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具备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其工作职责如下:

1.按毕业论文任务书和毕业论文文档规范化要求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任务、毕业论文成果、文档资料等进行形式审查。

2.客观评阅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译文、文献综述等的水平和质量,并就评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详细记录,评阅过的文档资料应留下评阅的痕迹。

3.根据被评阅学生所承担的毕业论文题目的难度、完成任务的工作量大小、成果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给出评阅教师的成绩,写出确切的评语。

4.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成绩评定、推荐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人选等工作。

5.协助做好毕业论文文档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6.为保证毕业论文工作公正和公平,同一篇毕业论文的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人选不得重复。

六、答辩小组

学院应根据当年本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分专业组织答辩小组。答辩小组应设组长1名,答辩小组组长原则上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或该专业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此外专设答辩小组秘书1名(可请学生担任)。每个答辩小组的成员(不含组长与秘书)不少于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少于1人(含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答辩小组成员应包含对应学生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指定的其他教师或专家,同一答辩小组成员的专业研究方向应能覆盖本组答辩学生所承担课题涉及学科的内容。需聘请校外人员担任答辩小组成员时,应由主管院长批准。答辩小组工作职责如下:

1.审核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客观、公正地安排、组织和主持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2.认真、全面、科学地审查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结论的可靠性、程序或装臵的可运行或可操作性。

3.严格按毕业论文任务书和毕业论文文档规范化要求全面审核学生完成任务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质量和水平的高低,以及文档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4.全面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所掌握技能的情况。

5.动员和要求学生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答辩。

6.调动答辩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轻松和谐的答辩气氛,使答辩过程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业务、学风和敬业精神再教育的过程,既使学生受到严格、客观、全面的学术检验,使其反映出真实的学术水平,又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浓厚学术风气的熏陶,让学生学识水平得以升华。

7.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和答辩情况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对已答辩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分,给出答辩评语和结论。

8.向所在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指导教师人选等。

附件2: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

评定标准

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按时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完成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用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记分制,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总评成绩:

指导教师评分(40%)+评阅教师评分(30%)+答辩成绩(30%)=综合评分

一、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在成绩评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1.指导教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具有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3)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

(4)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思想、行为、纪律方面的表现。2.评阅教师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完成的毕业论文的完整性和文档的规范性;(2)完成的毕业论文的难度;

(3)完成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术水平和意义;

(4)毕业论文中引用、分析的数据、事实的科学性,结论的合理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篇7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年均增长10%;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9000万人次,年均增长8%;出境旅游人数达8300万人次,年均增长9%。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由此可见,旅游院校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形势良好。

2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笔者实际调查了最近五年省内高校旅游专业的当年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毕业后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本科生当年一次性就业的从事酒店、旅行社工作的占总人数的30%,10%左右进入了行政事业单位,而其余60%的毕业生流向了其它行业。有部分毕业生甚至根本不把旅游业作为就业的首选,毕业后当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文员、做生意、搞销售的人比比皆是。大专生和本科生相对而言情况较好,但二次就业从事旅游行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工作不到三、五年,行业内部的流动性很大。

3 旅游专业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3.1 社会对职业认可度不高

据统计,全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初次就业的方向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相关行业。但这些服务性行业普遍被人喻为是“伺候人”的行业、低人一等的行业、吃“青春饭”的行业,这种观点对学生就业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认为这些岗位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不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选择,导致更多的学生期待到国企、三资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或从业不久后跳槽,或干脆选择不就业,当起“啃老族”。毕业生家长对行业的不认同及误解,导致学生家长对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误导,不愿意让孩子从事服务性行业,或只是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

3.2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

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毕业生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有“求稳”、“求高”心理,而敢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但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外资企业的人才容纳量有一定的限度,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而学生又不愿选择到这些单位就业。在地区倾向上,大学生都愿意去往发达城市,而不愿往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升学而不愿面对就业,择业期望值较高。有的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盲目攀比,追逐“热门”,结果错失不少就业良机。

3.3 行规使大学生很难进入管理岗位

学生们把“个人发展空间”放在就业影响因素的第一位,都有一毕业就想从事管理岗位的愿望,但这又与旅游行业众多部门的通行原则相矛盾。例如饭店业的通行原则就是要求管理人员要从服务员做起,饭店管理人员需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有从事饭店工作的经历。要做好饭店管理者,必须要有基层服务员和部门经理的经验。一般酒店经理及中高级管理人才一般都需要有5-10年的一线服务经历。

3.4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据笔者对全国20多家酒店的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的高层如总经理、总监、经理岗位,科班出生且对学历有明显要求,主管、领班、一线服务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对学历要求无明显规定。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很多酒店的中层管理者,如主管、领班一级,很多都是酒店的老员工,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凭着工作经验、人际关系、工龄上位。这部分管理者管理能力相对较低,对员工的说服力不强,而他们又是直接面对一线员工的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对员工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而毕业生往往要在一线岗位工作4-5年后才能走上管理岗位,使得很多一线员工对行业缺乏信心。

3.5 现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我国传统高校教育模式没有将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而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绝大多数是要走向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这一模式偏离了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依赖性过强等等。

3.6 预期收入与实际工资相差较远

据笔者走访全国各酒店结果显示,目前国内酒店的一线员工工资相对较低,离毕业生期望的薪资还有很长一段差距。以九江市为例,九江市最低工资标准为520元/月,现有星级饭店39家,平均工资为800元/月。

4 旅游专业就业对策研究

4.1 加强就业指导

旅游学院将就业指导工作分为四个阶段、三个步骤,逐步实施。

(1)分阶段、分层级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阶段:通过入学教育,加强大学适应性教育,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角色转变,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第二阶段: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使大学生切实了解社会的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加强危机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尽快认识自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第三阶段:在继续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开展升学与就业指导,正确处理考研和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招聘流程,掌握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第四阶段: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对学生报考公务员、出国留学等进行专项指导。

(2)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要,应教育、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同时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各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确定一个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3)准确把握不稳定信息。及时掌握就业和专业方向不对称以及频繁转行、跳槽的信息,对实习生加强有针对性、延续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对就业指导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及早干预和做必要的心理引导,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4)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正视挫折。

4.2 建立联动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加强校企合作,如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并完善高校与企业的联运机制等。旅游学院目前已建立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核心辐射的实习就业基地群体。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展开长期性的市场需求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已与40多家如假日集团、凯越集团等国际品牌酒店为代表的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加强学科建设。

4.3 调整课程设置,合理配备师资

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旅游学院在教学计划改革调整时,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同时,着力打造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大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课程的设置,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强化英语及口语的表达能力,开设了中文课程。其次,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学院派出多名教师前往实习就业基地进行顶岗学习。授课教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传授学生以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能。

4.4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毕业生刚就业时,一般都是从事基层工作,而企业看重的也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因此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如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等。旅游学院自2008年对教学计划作出调整,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半年的定岗教学实习。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教学实习后,服务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意志。经过教学实习环节的同学毕业时,得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好评,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5 高校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就业

目前,国内很多旅游院校学生的就业很大程度上难以脱离酒店、旅行社等行业圈就业,导致高校就业工作者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从不同的行业,开拓性的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层次。经过多年的努力,旅游学院成功和铁路局、航空公司、银行等行业合作,深受学生的欢迎。如2009年某铁路局在我校成功招聘50名学生,近几年陆续来校招聘。

4.6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政府应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创业的实验室,成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创业的孵化基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2007.

[3]应松宝.论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与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3):35-37.

[4]杨志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困难及其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08,(3):14-15.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55-58.

[6]王淑芳,孙怡,谷慧敏.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162-167.

旅游学院发展规划 篇8

关键词:校外实习内涵建设研究与探讨

我院主要是为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理论知识、较强的业务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院各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比大约是“1:1”。在三年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了半壁江山,而校外实习更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如何建设好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就业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 实习基地的组织机构建设

健全的组织是各项工作成功的保障,校外实习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关系重大。旅游烹饪学院现有6个专业,每年实习学生人数多,涉及到的实习单位面较广,因此除了与学生在实习期间正常的联系、沟通外,实习期间还会出现或发生各类意想不到或突发的情况,为了及时、妥善的处理这些事情,校企双方成立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领导小组,由校企双方部门负责人任正副组长,企业对口部门与相关教研室的老师任组员,为学生的实习做好保障。如在“雷迪森管理学院”,“楼外楼餐饮学院”都建立了此类工作小组。

二、实习基地的制度化建设

制定和完善了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实习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了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一是要明确实习的目的与要求,需根据不同的实习单位、工种、岗位,让同学们明确实习岗位的要求,以便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二是校企双方制定实习期间的相关制度:校企实习协议、校企安全承诺书、校企指导记录册、实习守则,岗位职责、企业实习证明、校企实习鉴定等,并让同学们认真学习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按实习单位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三、规范实习期间的考核

实习成绩是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尺度,实习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该生能否按时毕业的重要依据。一般带队老师带着学生与该生的实习手册到实习单位报到,该生的实习手册由实习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保管,实习期间学生与手册分离,实习单位指导师傅、带队教师每月认真填写学生实习手册并进行考核作为评优的依据,考核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类,从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集体荣誉感,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成工作的质量与速度,完成工作的可靠度与满意度,人际关系,劳动纪律,技术进步,创新能力,与同事间的协调能力共十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及时与学生沟通,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四、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的良好场所。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充实和调整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同时.近几年来,先后派遣10位教师到国内外:如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台湾地区等著名高校、酒店进修和培训,了解、掌握国内与国际在专业上的新动向、新理论、新进展,更好的指导学生。

(二)在稳固的、紧密型的实习基地中聘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使他们在工作中,对实习学生担负起校外实习指导教师这一重任。这一批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各实习点的部门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及技术骨干,通过他们的力量,去调动员工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去指导学生。

五、实习基地的学生工作建设

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给学院学生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际沟通、安全是实习期间的重中之中,包括与师傅间的关系,不同学校实习生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工作期间的安全,往返途中的安全,住宿地的安全等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要建立实习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详细档案,与企业密切合作,按照企业内部的机制管理学生,让实习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氛围和实际工作管理环境,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注重劳动技能的职业素质,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要明确实习生的双重角色,学生从进入实习岗位开始,校外实习基地就要对每位学生的岗前培训、技能操作和实习岗位更换等进行全面记录与考核,并定期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沟通交流。

六、 按实习基地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雷迪森班”根据市场与企业需求,安排学生暑期进行实习,既确保实习的连续性,又能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工作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来自全省的烹饪中职学校,学生们在基本功的掌握上有些参差不齐,而我院又不能提供大量的、品种繁多的原料供同学们切配练习,而杭州楼外楼为我院提供了这一条件,每年的“五一”、“十一”两个月的时间去楼外楼实习。我院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了教学时间,既迎合企业的需求,学生基本功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突破传统教学制度的约束,采用灵活的学制管理方式,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七、 重大国内、国际活动引导实习

因相关国际组织及协会的要求,积极组织师生参加重大国内、国际活动,一切教学活动为重大国际活动让路。2011年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及导游旅英专业共60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八届残运会开幕式的排演,得到好评。2012年我院师生参加在摩纳哥举行的世界导游大赛,我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支参赛队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参与大赛期间,专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视野进一步开拓,同时师生们以流畅的语言、热情的服务、熟练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出色完成了各项服务任务,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不仅为学校、为浙江、甚至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八、 实习基地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设

我院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浙江、上海等旅游城市已经建立起稳固的、紧密型的实习基地26个,有四、五星级酒店,有社会知名度很高的社会餐饮、旅行社,国家级的旅游景点等。在校企长期的合作中,校企双方在诚信的基础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中所达成的默契,是双方共同呵护、努力的结果。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为企业服务,学生实习期间实习质量如何,关键是校企的合作,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按协议要求来培养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校企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更好地为企业、行业服务。从近几年来看,合作企业在硬件、软件建设上都不存在问题,因此学校主要从岗前培训、指定岗位实习、师傅帮教、轮岗、学生的建议、团队合作、参与学习、技能测试、住宿安全、三方沟通等细节来考核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华菊.高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广西教育》,2010,12.

[2]严宽荣.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2.

[3]刘晨.新媒体视野下旅游烹饪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研.《中国报业》,2012,12.

上一篇:合同保证金管理制度下一篇:《解放儿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