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发展

2024-10-15

学院发展(共12篇)

学院发展 篇1

独立学院内涵发展之路———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篇

编者按:独立学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至今已有十余年, 由于它具有办学起点高、机制灵活、享有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等优势, 其规模发展迅速, 目前规模达到万人的院校已不在少数。不过又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仍有差距、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加之受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其快速发展已告一段落, 当前办学者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在与公办大学激烈、公平的竞争中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本期《聚焦》栏目特别推出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的十年办学经验, 以及它对内涵发展的思考, 以期给其他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些许启迪和参考。

学院发展 篇2

关于对学院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你对学院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工作作风有哪些建议。

以我本人的看法,学院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工作作风,有些明显带有滞后性。我所说的滞后性是工作效率和工作进度的滞后性,而不是体现在思想上。但思想上具有超前性,却在行动上有所缓慢,也会影响到工作质量的。您比如说:后勤部:西区同学几经像部门反映,饮水质量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以至于后来,搞得整栋楼的女生都喝得自备水。再如:学院搞某种大型活动,人员分工、流程安排、开场时间,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常常会听到底下同学们说道此类问题。这会让学生们对学院的某些工作产生不良的印象。再者:就是学院宣传部,学院宣传部的宣传图片基本上都是以往的图片,缺少更新。学院各学生公寓的以及东区教学楼的宣传栏如是,院网站如是。如此,不利于学院宣传工作。既然是宣传,就得时时更新。这也是滞后性的一种表现之一。

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 篇3

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将独立学院定位为民办教育,2008年教育部颁发26号令,独立学院面临由规范到严格管理的过程。那么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什么,又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为此,本刊特邀各知名高校独立学院的负责人共同探讨独立学院的创新与发展。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amelie_van@yahoo.com.cn

陈爱民:

独立学院需要支持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院长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刚刚成立的时候,发展并不是很顺利,迫切需要一个院长,一个能促进学院良好发展的院长,于是笔者自告奋勇要求去担任院长一职。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都相当意外和吃惊:“四川大学这么好的平台,将来定是前途无量,你怎么会想到去那个地方做院长?”很多同事见到我就问:“你怎么那么傻,那种学校不就是办个培训,收点费,老板挣一把钱就走人的地方吗?” 对于笔者为什么要去独立学院做院长,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笔者认为这表现出人们对独立学院普遍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创办锦江学院是05年笔者回国之后接手的第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前面已经经历了三任投资商,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做成。后来我们继续招商引资,很幸运从福建来了一位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他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四川大学领导的信任,毅然决然地决定和我们合作。

至于我自己,为什么要到这个学院兼院长,简单地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感情,就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把这个学校做起来,大家都付出了心血,我们一班子人都非常努力地克服了种种困难。另外在笔者看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就是建一所全新的学校。在美国生活工作了22年,在笔者的经历中,很希望能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很实在的、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感情、平台、能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就是我来到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原因。

其实,我正努力在那里创办一所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是创办一个挣钱的机器。人们对这种新兴的办学实体非常不理解,社会现在对民办教育也好,独立学院也好,理解是非常偏颇的,非常不到位的。这种对独立学院的偏颇认识,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十分不利。

其实很多独立学院都是优秀企业家投资创建的,他们在众多困难面前,不惜一切想把这个学校办好,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的创办就是其中一例。人们真应该转变观念,真正关注、关心并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

宁连举: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副院长

我国现在独立学院324所,其规模已非常之大,其作用无论在金融危机下解决学生就业,还是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都不容小觑。但独立学院的发展还需要引导,需要进一步规范。

首先,需进一步明晰独立学院的定位。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在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具体承担什么任务?这是政府要去思考的问题。对独立学院的管理,政府应该逐步纳入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对其定位有一个清晰的思想。

其次,需进一步规范三方利益主体的利益问题。独立学院涉及三方利益主体,一个是投资方;一个是举办方,即原有的大学;另外一个是独立学院的运营层。三方的利益怎样规范,三方利益如何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如何进一步推动独立学院的发展,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三,需要加强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独立学院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学科规划的打造,如何实现这个学校未来十年、二十年的长远發展目标。笔者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打造提出了一个设想。虽然此设想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独立学院,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独立学院是大学母体申办的,需要依托母体的品牌,尤其是专业品牌,独立学院在定位的时候要清晰的一点。世纪学院在学科专业定位时强调,以工为主,工管文相结合。为什么这么提?因为北京工业大学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一个学校,世纪学院依托工业大学这一母体,必须以工为主,在以工为主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特色。同时我们也承担了一些企业项目,学院学生采取项目制,承担了一些企业的工作,我们自己也组建了一个企业,为学生提供服务。

独立学院一直强调为区域经济服务,如何为区域经济服务呢?笔者以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为例,世纪学院当时是部属院校里面北京唯一一所在北京批复创建的,因此她依托北京信息产业的发展,立足服务北京信息经济发展的需求,得到了北京市的认可。

姚淳:

探索独立学院自己的发展道路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院长

笔者从2000年开始,潜心研究一个大学如何跟投资方合作,打造中国新的教育模式的问题。在对国内外几十所民办大学进行分析考察之后,笔者总结出两个字——经营。怎么把一个学校经营好,是最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大学的脊梁。围绕经营这个主题,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做,比如说如何经营老师,如何经营自己独特的学生,如何经营学校等等。

独立学院在经营的这个大主题下,办学理念须先行。一个好的办学理念,符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一个符合这个学校创办发展和时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长足进步、持之以恒发展的关键点。

独立学院一定要以科研做基础,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一个学科的科研,科研的回报是什么?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国外比如哈佛大学,在南北独立战争以后,在二战以后,在金融危机时期,他们在科研上对国家的支持都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独立学院的科研回报给社会,回报给国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社会承认,学生也会有出路。

学院发展 篇4

一、独立学院发展定位

1、政策使然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年2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同年5月, 国发 [2014] 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 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5年工作要点中也指出:“按照“试点推动, 示范引领, 产教融合, 制度创新”的工作思路, 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322个省份已启动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工作, 多省份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高校转型改革。

2、独立学院生源特点

依据招生政策, 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独立划出的, 针对入学成绩较低的学生。但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具有和一本、二本生共同的特点外, 还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家庭条件优越; 独生子女居多; 城镇户口居多; 动手能力较强等。独立学院的学生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当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个群体, 综合上述特点独立学院应定位为应用技术型大学。

3、独立学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点

同普通大学相比, 独立学院在应试教育方面并没显著优势, 但在实用教育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优势, 这就要求独立学院首先要有长远规划, 对当地经济运作模式, 发展优势, 支柱产业等有一定的深入研究, 结合本校办学特点, 设置相关专业和学科, 确保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据此, 独立学院发展定位为应用技术型是符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的, 应用技术型定位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独立学院发展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中指出: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4独立学院要实现转型发展, 一定要明确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一是要深入校地合作, 服务地方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二是加快产教融合, 支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兼职教师聘用、经费管理等。三是改变传统专业设置追求数量的倾向, 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 提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四是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 建立校企一体, 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五是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 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六是改革教师聘任制度与评价办法, 绩效考核、职务 ( 职称) 评聘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三、独立学院发展出路

2008年4月, 教育部施行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 以下简称《办法》) , 要求在《办法》施行前设立的独立学院, 自办法施行之日起的5年内, 按照《办法》调整充实办学条件。《办法》的实施为推进现有独立学院规范发展指出合理的路径, 促进独立学院规范办学体制, 指导现有独立学院向高水平独立学院发展。据此, 《办法》是肯定独立学院这种办学模式存在的, 且自《办法》实施以来, 多数学校仍继续举办独立学院。但同时, 自2008年《办法》施行以来, 教育部网站公示显示, 每年都有部分学校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 选择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2011年转设12所, 2012年转设6所, 2013年转设10所, 2014年转设8所, 今年转设8所, 截至目前数据来看, 已有44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

据近几年数据来看, 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选择了转设, 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只有转设这一条路径可走。根据《办法》,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民办教育处领导在全国独立学院第九次峰会上指出, 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回归、转公、联合、调整之路。这里所说的回归是指独立学院可以选择回归母体, 并入母体公办学校; 转公是指独立学院可以与政府合作转为公办学校; 联合即是指与一些其它的民办、公办的高校合并发展壮大; 也可调整成为其它层次的学校。独立学院在规划发展上是可以走科学的,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的。

但无论如何, 独立学院只能在《办法》的指导下规范办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和保障学校举办者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独立学院发展应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融入国家新战略, 以“明定位, 强内涵, 求发展, 重实践, 提质量, 创特色”为新形势下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静, 张敏.处于专设与转型中的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 (8)

创新校友工作促进学院发展 篇5

创新校友工作促进学院发展

高校校友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是高校的重要资源,是取之不尽、代代延续的宝贵财富.充分利用好这一学校的特殊资源,使其在学院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适应新的办学体制、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学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 者:陈坚 周开国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刊 名:时珍国医国药 PKU英文刊名: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年,卷(期):17(5)分类号:C916关键词:校友工作 母校资源 校友资源 学院发展

学院发展 篇6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党建示范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82-02

高校党建工作是全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从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新问题、交流新经验、做出新部署[1]。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个时期以来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战略部署,在遵循“以创建促规范、以示范带全盘、以党建促发展”的建设原则下,结合自身实际,以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党员群众公信度好的基层党组织,从而创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用党建工作促队伍建设,将党建工作寓于日常工作中,有力推动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2009年学院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授予“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更好地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在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我们以冷静的目光找不足,以动态的思维求突破,不断创新载体,依托“党建示范点”建设,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力求达到“点上出经验、面上求突破”,使学院党建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学院整体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照,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之处。因此,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经过探索实践,我们抓住教学与管理两个着眼点展开系列实践活动[2]。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学院高度重视对师德、师表和师能的培养。如开展“三育人”经验交流会,杜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发生;实施师徒合同制,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师傅,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科研及综合素质发展进行指导,形成师徒关系,最终达到互进互长,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目的;开展教学观摩与检查活动,对落后教师进行督促、教育、培训学习;邀请教学名师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

针对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不明了,缺乏长远的学习计划和崇高的人生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纪律涣散等情况,学院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正面教育。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进行思想教育,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本位上来。

(三)发挥教师科研优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院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意义地参加科研活动,养成勤于研究和实践的习惯。

(四)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结合

自2009年始,学院开始重视学工办与教务办两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加强对“三册”的使用(“三册”即《任课教师课堂管理手册》、《班级授课日志》、《班团手册》),并建立“纵横管理模式”,对教学运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管理与监控。

二、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平台,赋予学生党建工作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因此,在“党建示范点”建设中,学生工作这个阵地不能丢。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带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学院将高行政职务、高学历、高职称的“三高”教师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让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领导和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工作,可以用他们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他们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用他们父母般的爱心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学业和就业指导,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发挥教师党员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建设“三个工程”

1.“一对一”帮扶工程。每一名党员,尤其是教工党员要帮扶一名学习、生活或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圆满完成学业。

2.“爱心助学”工程。为解除学院特困学生经济负

担,学院成立“爱心基金”,经费来源为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党员干部“每月捐”及学生党员团员“一元捐”的爱心捐助,为学院的特困生设立“爱心助学岗”来获得资助。

3.“三个一”工程。推进院领导进公寓值班制度,每次值班都要做到为学生或学生工作者解决一项实际问题,与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一次话谈,做一次电话家访。

(三)构建“6+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6+2”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是顺应学院不断壮大的学生党员队伍在分布、结构、思想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结构多层次、思想多元化、分布重心转移的新特点而建立起来的。六维一体的教育体系是构建时代化的理论教育体系、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专业化的教育体系、发展化的教育体系、灵活化的支部教育体系、信息化的教育体系;刚柔并进的管理模式是刚性管理模式——健全党员考核评价机制,柔性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保持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推动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以“6S”为载体,逐步实现学生自治

“6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安全(SECURITY)、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这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有序、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院学风、班风建设,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层次,更适应用人企业的实际要求,在学生管理中融入“6S”管理思想。

通过推行“6S”管理,学生在整理中学会判断、在整顿中学会节约、在清扫中学会标准化、在清洁中学会制度化、在素养中养成习惯,形成追求卓越、追求细节的校园文化氛围,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步实现学生自治。

三、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开展“党建示范点”实践活动

高校党建是提高现代大学执政能力的核心主题,构建和谐校园是现代大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党建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因此,在“党建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食品学院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各类座谈会,实现师生个体的自我和谐

1.教师座谈会。每年岁末,学院按照教师年龄层次、职称层次分类召开座谈会,解决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学院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将形成下一年教代会意见稿。

2.与各民主党派座谈。与各民主党派座谈,是政党建设的需要,也是学院科学发展的需要。通过座谈,不仅解决了各民主党派的许多实际问题,而且其思想进一步得到提高,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为学院的发展献策献力,推动学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3.与毕业生座谈。毕业生在校学习四年,对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等方面认识更全面,通过座谈,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都提出非常宝贵的意见。

(二)优化学院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院在教育教学设施配置、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方面都体现和谐。学院在岗位的设置、人员的安排、教职员工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校园建设与后勤服务的保障等都奉行细节成就卓越,各项工作都能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领导干部、教职工、学生校园三大主流人群中,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而教职工也因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情”[3-4]。由此出发,建立起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一是推行党总支成员联系党支部、党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通道。二是以各支部为基础、以各职能部门为依托,疏通征求群众意见渠道,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随时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构建群众建议和意见处理系统。三是积极开展送温暖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慰问教职工和扶贫助困机制。立足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切实为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并制度化地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李洪熊,朱延岚,申艳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与长效机制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6).

[2]曹瑞明.学校党建工作进社团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3]高凌俊,吴杰.抓好党建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水平,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发展起来的, 至2013年6月, 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为291所。独立学院一般被界定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2008年独立学院的官方概念被确定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 逐渐向公办高等教育学府看齐。国贸专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为多数独立学院所认可, 大都设立了该专业, 它的发展也受到了独立学院的重视,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需要逐渐修正。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 较为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在出现之后的这些年, 正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猛增的年份, 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国贸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不完全一样, 它除要求学历外, 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 很多独立学院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优良, 高学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有实践经验或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比重较大;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国贸专业的教师较多。这样的师资队伍和结构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 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区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 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可以看出, 国家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多数独立学院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都较为明确, 突出应用型, 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 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 尤其是一本、二本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有实质性地区别。

(三) 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与多数公办院校一样,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上也是包括了五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一个专业来说, 最重要的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在设置国贸专业这些课程的时候多是参考其他公办院校的做法, 如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 选修课主要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 实践环节包括课间实习 (实验) 、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因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所以独立学院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相对公办院校较多, 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数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很多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为培养目标服务, 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类的课程, 但数量远远不够, 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 并且开课时间都是在入学第二年甚至第三年, 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上较为随意, 这都使得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 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培养方向不具体, 缺乏特色。因为国贸专业涉及贸易、金融、商务、物流等多个方向, 综合性比较强, 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对方向进行细分, 学生学得知识面面俱到, 但是缺乏针对性, 全而不专, 专业技能缺乏, 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教师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考虑到了实践和学历的要求, 但因为独立学院存在的历史短暂, 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专职教师中, 年轻教师比例较大, 没有想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 且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没有在外贸部门工作过的应届毕业生, 实践教学能力较差, 讲课偏重于理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所依托的校本部的老师, 或者是周边公办院校的教师, 虽然教学经验丰富, 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握不准确, 上课随意性较强, 与独立学院的要求不一致, 往往导致学生意见较大。

另外, 作为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 需要国贸专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好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 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具有“双师”资格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很少, 甚至没有。这使得讲述给学生的应用型课程内容苍白、不够生动, 不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差。就业难目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 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10万, 2010年这个数字是630万, 2011年为660万, 在整个社会“就业难”的形势下, 作为独立学院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毕业生的竞争力是更差的。这其中当然有独立学院本身的原因, 独立学院的成立时间较短, 社会认可性较差。而企业在招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时候, 条件也是比较高的, 往往没有耐心等着大学毕业生从“生”到“熟”,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育新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是“应用型人才”, 但因为学校内实践实训条件有限, 实习基地如同虚设, 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太多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机会, 毕业后也就很难具有太强的竞争力, 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针对培养目标设立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 培养目标是应用型国贸人才。为了实现该目标, 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成为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应该在课程设置时就针对性地设置事务性较强的课程, 同时提倡学生考取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资格证书, 如单证员证、报关员证、商务英语资格证书、报检员证等等, 这些证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更具针对性的掌握专业知识,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国贸专业人才。独立学院可以采用“课证结合”的方式, 多设置对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有帮助的课程。目前, 很多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外贸单证实务》、《经贸专业英语》等课程, 这些都对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有巨大的帮助。

(二) 改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要想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首先要引进一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才, 注重实际能力, 在招聘教师的时候, 不再把学历作为唯一标准。其次, 要想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 需要鼓励教师利用业务时间到外贸企业兼职, 先让教师具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才能教出实践水平较高的学生。最后, 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进修或者是深造, 并积极为教师争取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的机会, 或是聘请外贸公司、海关等单位的专家到校为教师举办讲座或座谈会, 扩大信息的交流, 让教师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与时俱进,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 利用校内校外一切实践资源,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了提高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需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一切资源。首先, 要完善校内实验室环境, 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建成了可同时容纳90名学生的经济综合实验室, 学生可在实验室内模拟外贸公司的所有实务环节, 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到相关单位实践的机会。目前, 虽然很多学校都有着名义上的实习基地, 但实际上在用的寥寥无几。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到实务操作, 最起码应该不再是一个只具备理论的“生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实习基地坐实, 不能流于形式;最后, 独立学院要给学生提供报考执业资格证书的帮助。实践也证明, 凡是考取外贸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 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都是比较强。虽然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都设置了与考取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 部分学生也都积极去考取, 但是这都属于学生的“单打独斗”, 学校应该起到组织的作用, 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提供“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莉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10.

[2]中国大学长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3版) .

独立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8

一、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视野看, 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通过造就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 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 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 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中, 发挥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 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人才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强大动力, 也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 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据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所言, 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2年开始剧增, 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2020年, 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为8200万人, 如果此时的毛入学率为40%, 则有3280万人要求入学。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 仅靠公立高校远远不够, 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主要是靠大力发展新制独立学院。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规范化发展, 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变化, 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立法律规范

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 政府应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的基础工作, 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规范, 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并担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办学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2003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和教育部2003年4月24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及各省 (市、自治区)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省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只对民办教育办学做了具体的规定, 而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管理和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 这与独立学院已有的办学规模和建设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尚未得到保证, 民办高校运作的完全市场化和享受政策上存在着与公立学校不公平的矛盾, 给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在现实生活中, 尚存在许多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如民办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同属教育机构, 民办独立学院作为社会团体, 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接受其管理, 而公办高校则不必;政府发文件讲级别, 公办高校是厅局级, 民办独立学院则没级别, 往往对学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民办独立学院按公办高校标准为教职工交“三险一金”, 但教职工退休后却不能享受公办高校教职工的退休待遇, 以致使民办独立学院很难引进专职教师, 引进了也留不住等等。

因此, 要使独立学院稳步发展, 就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 确保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明确民办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企业法人”地位, 规定合理水平的投资回报, 使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民营化运作方面有法律保障。同时, 民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企业化的组织, 而且是一个营利的单位, 承认独立学院的盈利性和公益性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 即使将来独立学院完全独立以后, 这种定性仍然适合。总之, 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确立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 为独立学院稳步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规范, 为政府的规范管理和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 界定明晰的产权关系

任何产权关系的规范, 最终都应以制度的方式出现。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 产权归属、财产比例、利益分配等问题必须做到协议完备、界定明晰。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之必须, 是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必然。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多主体投资办学的新模式, 要明确其产权, 就必须尽快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以有效回避申请高校和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纠纷和国有资产流失。

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一方面, 对于属于国家政策性行为如税收优惠、建校用地的优惠等形成的财产, 产权应归独立学院所有;另一方面, 如果是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经济性扶持, 如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而出的启动资金、设备等, 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两者的产权关系。二是独立学院获得公办高校品牌的使用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产权应界定为公办高校, 独立学院应为使用这一品牌而支付给公办高校相应的资金;对申请高校投入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 必须进行估价, 高校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所值的金额, 可以由合作方买断, 高校也可以以此入股, 获得收益权;公办高校对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的无形资源所有权应归属于公办高校, 收益权归属于从事教学管理的个人或组织。三是根据《若干意见》, 合作者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根据“谁投资, 谁拥有产权”的原则, 土地等办学设施的产权应归合作者所有, 合作者也因拥有产权而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合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政府的服务与监督管理

独立学院进一步的健康稳定发展, 与政府提供服务性的指导信息和有力的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采取类似于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如及时公布生源信息、专业紧缺与过剩情况、存在问题的预警, 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政府提供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机构, 在管理的同时提供信息咨询, 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人才需求状况、结构、预测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引导, 形成合理发展的秩序,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于独立学院, 包括对其他民办高等教育, 需要建立类似公办高等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评估评价工作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 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 每五年进行一次, 结果向社会公布, 同时实施独立学院的问责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按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办学各方责任的到位, 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也可尝试建立教育拨款中介组织, 为政府制订民办高校整体财政计划, 明确各民办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 分配经费与评估结果挂钩。这样, 既有利于政府拨款的公正性, 也有助于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国家对各类教育中介组织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以保证其活动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三、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举办独立学院不仅仅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高校、投资方和独立学院管理者关心和重视的事情, 不仅仅是独立学院学生家长和学生要关注的事情, 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支持。近年来, 一些独立学院陆续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 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遇到歧视与冷漠。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毕业生学历证书将完全使用独立学院的专用证书,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录用独立学院毕业生。这不仅挫伤了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求职的信心与热情, 对独立学院在读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甚至还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用人单位应转变选才观念, 要量才而用, 而不应唯文凭选才, 认可、接受独立学院的本专科毕业生, 支持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独立学院也应加强与高校之间和与包括媒体、其他公共机构、研究咨询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 形成有利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 探索植根于民间的大学行业整合模式, 在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上, 增强独立学院在社会环境中的话语权, 有效地维护私立高等教育整体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的集聚极大激发了民间、个人投资或捐资办学的激情, 使得不同层次的公、私 (民) 办学校在区域内共存, 共享教育资源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 从而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 产生良性循环, 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 从而诞生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以湖北省为例,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 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为满足更多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前几年得到迅猛发展, 教育部所属和湖北省所属的院校都举办了独立学院, 依托母体院校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获得较快的发展, 一些独立学院已经逐渐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 显示出独立的办学特色。目前有全省已该类学院31家, 占全国独立学院总量的1/10。随着政策的逐渐明确和经验的积累, 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会越来越发挥优势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地方的特色和资源, 应充分放大资源优势, 壮大教育资源, 为地方的高等教育集聚效应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中平, 郑能波, 任淑华, 杨宁, 郑彩儿.独立学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独立学院发展的权力制度保障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权力制度,制度保障

独立学院办学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实际上是基于各自利益进行的权力博弈。作为掌握重要资源的国家面对的是地方政府、普通高校、合作者等主体, 是一与多的博弈, 而地方政府、普通高校、合作者等主体之间则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 他们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妥协的关系, 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对方行为和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彼此间的混合博弈。政府以规划、审批、评估、发布政策等形式将政府目标与其他各方的办学行为连在一起, 而其他办学主体则围绕着产权所带来的剩余索取权进行合作, 并各自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办学选择。

一、国家与其他办学主体的权力关系及调整

作为拥有资源供应权和管理主导权的政府, 代表着公众的利益, 为保证教育投资最大效益, 其宏观调控职能将不可或缺, 否则今后造成的制度改革成本将十分巨大。我国实行的中央地方分级分权管理高等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决定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此处主要指中央政府, 因为在独立学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与普通高校具有着天然的利益纽带。

在发展改革阶段, 独立学院存在的制度空间由于政府的介入而得到部分填补, 但如果政府权力持续加大, 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举办高校和合作者的权力会受到很大的牵制, 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也因此而受到损害。这是目前国内部分独立学院走向衰弱的一大原因。政府的存在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 然而政府又是人为衰退的根源。为了缓解“诺思悖论”所带来的影响, 政府的行为将是独立学院今后发展最核心的命题。

政府通过协调普通高校、合作者等几者之间的关系, 进而规范其行为。作为独立学院的核心管理主体, 体现的是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制定、法律的颁布进行宏观的监督与服务, 引导各方不断完善办学协议, 不断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方式,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公益性, 使人民受益。目前政府对独立学院外部权力的调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加大立法, 提高法律的适应性。立法的滞后与空缺必然引起投资者的担心与顾虑,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各界举办独立学院的积极性, 制约社会资金的再投入。另外, 法律的不完善也必然导致机会主义者的滋生和办学者行为的短期性, 为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到目前为止, 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政策法规, 有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而关于高等教育投资方面的法律仍然是空白。

对于部分独立学院违规办学的行为, 根据现有法律政策方面的规定, 必须加大处罚力度, 适当增加违法的成本。对于合作方的逃资或恶意抽资,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因为在现阶段, 举办高校还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在这方面政府不进行有力的干预, 很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对于举办高校不遵守现有关于独立学院的政策规定者, 应从人事任免、罚金等出发, 加大力度, 以维护政府关于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第二, 加大对独立学院办学评估的力度。政府对独立学院的评估除了制定具体的指标, 还应从独立学院的内涵着手, 鼓励创新, 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精神与理念, 使其不断壮大, 具有足够的力量与其他各方平等对话。

第三, 适度增加对独立学院的资助。独立学院的学生交纳了全额培养费用, 政府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 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要远大于社会收益率, 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因为全额的费用使收益率绝对值变小, 这对学生及家长是不公平的, 因为学生及家长的部分投资收益率被社会无偿占有。所以政府要拿出一部分费用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适度补偿, 尤其是对部分贫困生更要加以扶持。

二、地方政府、举办高校、合作方之间权力关系及调整

(一) 基于产权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不同的产权形成不同的利益边界, 产权是人们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无论怎样都无法逾越。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的自发性和我国关于高校产权改革的滞后和法律的空缺, 加之现阶段由于传统观念、政府职能、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独立学院的产权做出明晰的界定, 使得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不明晰, 以至造成各方的权力都没有限度, 相互之间的关系调整异为艰难。从一定意义上讲, 产权的明晰仍将是各相关利益主体再次博弈的过程, 也是一次权力重新组合和调整的过程。对于独立学院产权的调整,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 争论一直不断。笔者认为, 对于产权的界定如果当下无法全面展开, 应搁置争议, 从局部着手进行存量调整, 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于改革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激进式, 二是渐进式。如果采取激进的改革方式, 则会产生较大的交易费用, 甚至在某种情况下, 交易费用要远远大于改革所带来的成果。所以, 目前对于独立学院的改革比较适宜采用渐进式, 即分阶段、分地区, 从局部到全局进行改革, 既要考虑社会绩效, 也要考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逐步推动制度升级。

(二) 办学主体的行为规范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 办学主体多元化是一种趋势, 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则适应了这种趋势。但由于各主体的追求与动机各不相同, 规范其行为便成为推动独立学院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 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明晰各主体角色定位, 使相互间的合作趋于最优, 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地方政府

(1) 政策与实践的冲突。在独立学院创办和发展中地方政府扮演了与中央政府不同的角色, 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参与了办学, 对于协调举办高校和合作者的关系起了一个缓冲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不符合《若干意见》的规定, 也不符合国家关于民办性质的界定, 但若从国外民办教育的发展来看, 地方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资助又是合理的, 地方政府处在政策规定与实际需要的两难境地。但是办学的实践证明, 地方政府的确为独立学院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推动作用不但表现在先期资金投入、土地划拨等, 而且对于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 创办独立学院应主要靠民间资金, 但不能排除其他资金的投入, 在国外即便是私人高校, 政府也是资助的, 因为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组织, 政府没有理由不增加投入, 只是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投入的力度和方式可以多样化。

(2) 因地制宜, 不断趋向规范。浙江、江苏在独立学院的创办初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发展至今, 两省独立学院发展模式却不一样。由于在师资以及学校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浙江的部分独立学院更接近于法律意义上的民办学院。但江苏教育独立学院则另有特点, 对此江苏教育界认为:虽然浙江省“独立”民办二级学院走在全国前列,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独立学院都会顺着浙江的脚印走。相比之下, 江苏省独立学院的管理则注重了系统性, 更接近于传统的二级学院[1]。在独立学院发展的不同阶段, 可以也应当允许有多种模式, 但这只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最终结果, 所以地方政府应站在长远的角度来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 将独立学院打造成具有一定办学实力的高等院校。

(3) 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科学监管。对独立学院的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而不是简单委托举办高校进行管理, 因为举办高校除了考虑教育的公益性外, 自身也参与了利益的分配。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对举办高校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管, 可设置一定的岗位, 派出工作人员实地督学, 督学所用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另外, 地方政府对合作方营利性过度膨胀行为要进行强有力的干预, 因为出于利益考虑, 合作者主要关心招生的数量, 数量意味着“票子”的增加,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数量与质量必须协调发展。

2. 举办高校

(1) 解放思想, 遵循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规律。根据产权理论可知, 独立学院这种混合制的办学模式最终发展成为产权明晰, 机制活、模式新的办学模式, 在性质上可以归为公办或民办大学的某一种。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的, 因为市场经济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使经济实体产权不断优化、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举办高校必须解放思想, 以前瞻性和科学的态度推动独立学院的建设, 否则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

(2) 以输血向造血转变, 提升参与水平。独立学院将来转制与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举办高校的参与水平, 而不是完全将举办高校排除在外。举办高校利益的多少不是看办学股份的数量多少, 而要看股份的单个价值, 如果独立学院发展得非常好, 举办高校的收益比率不是下降, 而有可能提高, 所以那种既然你要“独立”, 就不扶持的机械想法是极其错误与低浅的。目前在发展阶段, 举办高校应积极支持独立学院的办学, 由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 使独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为了自身, 同时也是为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充分激活沉淀资源, 以教学科研不受影响为限度。在计划经济下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举办高校, 部分资源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 在行政计划的情况下, 这些高校并不情愿把自己已有的资源拿出来, 主要是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整体冲突[2]。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 高校参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办学所产生的剩余索取权, 举办高校乐于把原来的沉淀资源贡献出来, 但要注意分寸, 绝不能威胁到原有办学体制的生存和发展, 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 否则将得不偿失。

3. 合作方

(1) 优化委托与代理关系, 提升参与水平。高等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缺乏教育工作经验的人员很难把学校建设好, 根据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来看, 一般都是委托在教育界具有威望和一定经验的专家、名师治校。一个知名的大学往往具有一个好的领导人, 一个好的校长往往能促进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这在中外教育史上屡见不鲜。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中, 尤其是合作方担任独立学院董事长的办学模式, 由于担心院长的行为不利于自身的利益, 对独立学院的内部发展干涉过多, 以至演变成合作方既是办学者又是管理者, 出现越位与错位的现象。这样, 最后会导致独立学院管理效率下降, 办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出现。因此, 独立学院应坚持“不纯粹为赚钱, 不干涉教学, 参政不干政, 到位不越位, 大事董事会决策, 小事院长自主”的参与理念。

(2) 正视公益性与营利性, 增强战略意识。由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 与举办高校合作举办独立学院对合作方来说不但能有效拓展组织自身的业务, 而且参与了人才的培养, 是一个功在当代, 名在未来的一个光荣事业。对于合作者来说, 除了要关注资本的运作规律, 而且要熟悉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切不可以自己之好恶来左右独立学院的发展, 那样只会阻碍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如果教育公益性发展越好, 营利性就越得以体现,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否则便演化成恶性循环, 如此于自身的声誉、资本的盈余都无任何益处。

合作方参与独立学院的办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政府的有关政策, 没有政策的支持与认可, 资本不可能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大家都知道, 目前投资高等教育是一个朝阳产业, 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投资风险要小, 所以合作方应以一种大胸怀、大视野的眼光参与办学,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应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所必备的经营理念。

三、内部权力关系及调整

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为内部管理提供了机遇, 也带来了可变性。首先独立学院的产权因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性等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得到明晰。这是影响内部管理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使独立学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权力结构的设置只是为迎合市场的发展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形式上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无法掩盖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 这也是我国大一统的宏观背景所折射出的历史必然。但是, 从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的建设历程及其必要性来看, 一个高效率的组织是推动各项事业的关键。因此, 迫切需要在独立学院内部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以推动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 完善内部组织建设

根据权变组织理论, 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组织结构形式, 独立学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外部环境设计相应的组织结构。

第一, 建立和健全董事会制度。在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及其决策制度的基础上, 真正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使院长的责、权、利统一, 就能将董事会的决策变成学校的意志, 就能使董事会的思想在实践中实现。让拥有学校经营管理能力人才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进行合作, 将学校交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 这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组织结构及其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二, 完善办学协议, 理顺权力层次。根据独立学院目前发展的状况, 首先要重新完善办学协议, 使权力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明晰。一是在协议中必须明确董事会对法人财产权的占有, 以确保举办高校和合作方对财产拥有终极所有权;二是在董事会和院长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使院长完全掌握法人代理权, 在享有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明确独立学院、举办高校和合作方的责、权、利, 以科学的方式界定各办学者行为的范围。只有权力得到合理配置, 责任得到明确, 独立学院才能在适应市场的发展中有所作为。

第三, 改革院长人事选拔制度, 提高普通高校教师的流动性。按照法人治理结构, 独立学院的院长应该对董事会负责, 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院长大部分来自举办普通高校, 在我国行政等级比较强大的情况下, 院长处于市场契约和行政管理的夹缝中, 其身份一半是“民”, 一半是“公”, 很难有所作为。另外, 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在普通高校, 在一定意义上, 教师到独立学院上课具有着“打工”的色彩, 身份不明, 自然责任不清, 造成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事实上的不稳定。政府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 尽量减少独立学院的依附性, 实现由现在的“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不断增强其独立性。

第四, 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由于独立学院的人员来源比较复杂, 一般分为举办高校委派人员、独立学院招聘的人事代理人员、社会兼职人员、长期用工和临时用工。由于来源及人员的学识和承担事务的不同, 导致待遇也存在很大差距, 尤其是高校委派人员和独立学院招聘的人事代理人员之间, 有时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在人们的心理上往往会造成“正规军”和“杂牌军”的想法, 所以真正做到平等参与有时还显得非常困难。由于各学院的情况不同, 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在实际办学中, 各学院采取的政策和方式可以各有特色, 但无论怎样调整与变化, 都必须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来参与学院的办学。

(二) 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独立学院财务独立。财务独立是独立学院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的必要前提, 是独立学院走向相对独立办学实体的必然选择, 而不应成为举办高校或合作方的派出机构。独立学院实行的是独立成本核算,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体现在财务管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建立健全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 真正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独立学院要核算办学成本, 就须加强资产管理, 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并对独立学院的投入和产出严格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

第二, 建立健全一整套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以促进独立学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第三, 加强成本核算。独立学院一般适宜采用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投入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要进行折旧, 根据情况可选择等额分摊法和加速折旧法。

第四, 加强资本运营和风险防范, 定期评估, 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第五, 建立了预算开支制度, 开源节流, 降低运行成本, 把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办学上。

参考文献

[1]董洁.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如何走向“独立日”[N].江南时报, 2005-05-13.

独立学院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篇10

一、独立学院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管理模式单一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模式,按独立学院序列管理的高校事实上存在着多种类型,如“公办高校+民营企业”“公办高校+校办企业”“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公办高校+地方政府”等,其合作方并非全属社会力量。26号令将这些不同类型的独立学院统一划归为“民办教育”属性,按单一模式进行设置与管理,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特殊性,给学校发展带来困难。

(二)配套政策缺失

《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要保障各类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6 号令明确独立学院属“民办教育”,依法享有《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规定的各项奖励与扶持政策。事实上,独立学院却陷入了公办民办“两不靠”的尴尬局面:无法真正享受与普通本科高校同等办学主体地位;评优评先及分配各类竞争性教育、科技资源时,独立学院常被视作母体学校的附属体,无法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公平竞争。因管理体制不清晰、政府部门内部意见不一致所造成的各条线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和服务体制的不衔接、不到位,使得独立学院无法真正实现独立办学。

(三)母体学校制约

目前不少独立学院虽然制订了大学章程,成立了董事会(理事会),形式上达到了独立法人的要求,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的成分不足,“公”的痕迹较重。举办方、合作方和独立学院的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学院主要工作仍归母体学校直接领导,层层上报,事事审批;董事会虚置,未能履行和发挥应有的职责,母体学校决策机构代行董事会职责,母体学校职能部门代行学院职能,导致独立学院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运行效率低下,发展受到制约,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另外,大多独立学院依然为母体学校的处级建制单位,导致在干部选聘上处于明显劣势,呈现出“小马拉大车”的尴尬情形。

(四)产权关系不清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独立学院的产权归属一般在合作办学协议中有所约定。但许多独立学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得力和流转不顺畅等现象。随着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时间延长,资产逐渐积累后,必然会在独立学院举办者、合作者和独立学院之间引起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方面的权益纠纷,制约独立学院的发展。

(五)定位不具特色

独立学院虽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办学定位不具特色,按母体学校惯性“自由发展”,对母体的依赖程度较高:一是师资依赖,即直接从母体学校聘请兼课老师;二是品牌依赖,即独立学院的品牌主要源于母体学校,包括申报的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等;三是专业设置依赖,一些独立学院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几乎采取复制模式设置专业,丧失了办学的个性、特点和优势。

(六)经费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创办的初衷之一是吸纳社会资金来举办高等教育,通过采取引导社会组织投资、向学生实行成本收费等多种形式,弥补高等教育办学经费不足。但实际上筹资渠道过于单一。例如,浙江省的独立学院学费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约1.6万元/学生·学年),基本占总经费来源的85%以上;需要独立学院自筹部分的基建经费几乎依赖银行贷款,全省独立学院资产负债率较高,后期还贷压力很大。同时,融资渠道尚未畅通,校友资源十分有限,难以获得社会捐赠,也很难进行社会融资。尽管不少省市允许一些专业的学费可上浮一定比例,但独立学院因担心生源问题而不敢一次性调整到位。这种“以学养学”的单一经费来源渠道非常脆弱且不可持续。

二、破解独立学院发展困境之对策

当前,独立学院的发展已进入到以“稳定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转型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阻力和困难,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举办方和独立学院多方共同努力、多层面协同创新,才能确保独立学院改革目标的实现,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政府:分类管理,政策引导,鼓励创新

第一,实行分类管理,鼓励和支持探索独立学院多渠道发展途径。对独立学院采取“分类管理”,是我国高校管理趋势所向。本着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和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态度,实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的指导办法。一是要根据投入主体的不同区别定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教领域,允许其获得合理回报。二是要根据不同办学定位及转型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评价考核指标。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各种资源,及时研究解决转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政策支持,特别是在事业发展、资金安排、重大教改项目、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支持独立学院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改革,构建职业适应性人才成长立交桥。

第二,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的专项资金,允许部分独立学院向公办地方性高校转型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独立学院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教育服务范畴,通过委托等方式交给市场和教育机构承担,并给予一定的公共财政支持。要强化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同时,随着独立学院规范办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向教育部呼吁抓紧出台政策,选择若干办学质量高、所在地经济实力强的独立学院进行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政府将这些独立学院纳入公办高校;对少数具备相应条件、质量声誉高、符合地方高等教育布局规划的独立学院,允许按照公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校区模式进行转设。

第三,落实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保障与公办高校平等待遇。依法落实独立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法人登记、土地征用优惠、税收优惠、人事编制、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教师招聘、社会保障、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职务评定、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考虑支持部分办学条件优越、教育质量较高的独立学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类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应该一视同仁,促进高等教育生态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独立学院创造可以与普通本科高校同台竞争的政策环境。

(二)举办方:履行协议、积极支持、协同发展

独立学院的举办主体是多样的,包括母体高校、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有企业、个人等,但以母体高校、地方政府为主。作为举办独立学院的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认识本地引入大学的目的和目标,全面履行协议内容,重点落实新校园建设资金,积极解决配套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了解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对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支持独立学院创建特色应用技术本科试点院校,针对产教融合、培养基地、经费保障等予以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联盟,实现供求双方的无缝对接,以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作为母体学校,要强化独立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明确双方权责,清晰产权归属,真正下放人权、财权、物权,并切实履行起母体学校在董事会(理事会)的职权;要积极帮助独立学院争取利好政策支持,定期组织与举办方地方政府的交流,防止出现迁建地政府引进独立学院“先热后冷”的尴尬局面;要从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考虑,对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进行指导,积极培养和选派学科带头人,使独立学院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独立学院:提升内涵、创新机制、转型发展

独立学院如何加强与企业、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人才、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实现联盟单位间的联结和共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打造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通过提升内涵,创新机制,加快学院转型发展。

第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学院转型发展。设立由校内外多方成员共同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研究论证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监督考核专业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重点发展的专业集群,实现独立学院专业链与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同时,注重课程设置,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在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上都要倾力建立应用型本科教材体系,调整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课程设置,使课程既能形成理论知识体系,又能走实践教学之路[1]。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院转型发展。重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因需强化。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以课程标准加以固化;在教学方法上,推进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和MOOCS的校本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采取依托、联合、共享等方式,建设一批跨学科、多功能的校内外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由联盟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把企业的设备、技术、理念以及评价考核方式引入校园。

第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助力学院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受过相关领域的学历教育,具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术研究能力,又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要“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3]。在政策导向上要改进对教师的评价方法,鼓励专任教师参加高校教师系列职称以外的职称评审,鼓励参加实践锻炼,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真刀真枪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师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家。通过专任教师到企业收集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一手教学素材,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出谋划策;同时,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4]。

第四,加强科研创新,在协同中推动学院转型发展。独立学院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服务中心,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服务。积极与区域内高职院校互动,共同服务区域小微企业,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整合力量参与和承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重大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重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受聘为地方政府咨询顾问,参与地方重大决策的调研论证工作。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师资、技能、劳动力就业与创业等各类培训,努力将独立学院建设成为区域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摘要:独立学院从外延发展已逐渐转向以提升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目前由于运行模式、办学主体地位等方面的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已严重影响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从政府、举办方和独立学院三个角度分析了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并从政府、举办方以及独立学院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困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困境,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福英,杨芳,周文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探索,2010,(10):33-34.

[2]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4):93-94.

[3]肖玮,程向阳.独立学院应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江苏高教,2012,(4):112-113.

独立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篇11

一、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视野看,各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通过造就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素质,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中,发挥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人才开发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及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这无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强大动力,也为独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无论从国际视野、还是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我国高等教育必然还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据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所言,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020年要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从2002年开始剧增,到2008年达到20年内的最高点。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为8200万人,如果此时的毛入学率为40%,则有3280万人要求入学。要完成这样一个目标,仅靠公立高校远远不够,必须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靠大力发展新制独立学院。从我国的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需求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规范化发展,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变化,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多途径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立法律规范

独立学院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政府应提供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做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的基础工作,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规范,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并担负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独立学院大部分是在政府尚未出台相关规章和政策的情况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办学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2003年9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教育部2003年4月24日印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各省制定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只对民办教育办学做了具体的规定,而对独立学院的办学、管理和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做详细的说明,这与独立学院已有的办学规模和建设发展是不相适应的。由于民办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尚未得到保证,民办高校运作的完全市场化和享受政策上存在着与公立学校不公平的矛盾,给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尚存在许多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如民办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同属教育机构,民办独立学院作为社会团体,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接受其管理,而公办高校则不必;政府发文件讲级别,公办高校是厅局级,民办独立学院则没级别,往往对学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民办独立学院按公办高校标准为教职工交“三险一金”,但教职工退休后却不能享受公办高校教职工的退休待遇,以致使民办独立学院很难引进专职教师,引进了也留不住等等。

因此,要使独立学院稳步发展,就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确保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明确民办独立学院的“公益性企业法人”地位,规定合理水平的投资回报,使独立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民营化运作方面有法律保障。同时,民办独立学院不仅是一个企业化的组织,而且是一个营利的单位,承认独立学院的盈利性和公益性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的动力所在,即使将来独立学院完全独立以后,这种定性仍然适合。总之,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确立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为独立学院稳步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规范,为政府的规范管理和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2.界定明晰的产权关系

任何产权关系的规范,最终都应以制度的方式出现。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产权归属、财产比例、利益分配等问题必须做到协议完备、界定明晰。这也是保护投资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之必须,是独立学院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必然。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多主体投资办学的新模式,要明确其产权,就必须尽快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以有效回避申请高校和合作者之间的产权纠纷和国有资产流失。

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一方面,对于属于国家政策性行为如税收优惠、建校用地的优惠等形成的财产,产权应归独立学院所有;另一方面,如果是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经济性扶持,如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而出的启动资金、设备等,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两者的产权关系。二是独立学院获得公办高校品牌的使用权。这一无形资产的产权应界定为公办高校,独立学院应为使用这一品牌而支付给公办高校相应的资金;对申请高校投入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必须进行估价,高校的品牌、声誉等软资源所值的金额,可以由合作方买断,高校也可以以此入股,获得收益权;公办高校对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等方面投入的无形资源所有权应归属于公办高校,收益权归属于从事教学管理的个人或组织。三是根据《若干意见》,合作者负责提供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土地等办学设施的产权应归合作者所有,合作者也因拥有产权而取得相应的收益。同时合作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政府的服务与监督管理

独立学院进一步的健康稳定发展,与政府提供服务性的指导信息和有力的监管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采取类似于西方国家财政政策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如及时公布生源信息、专业紧缺与过剩情况、存在问题的预警,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政府提供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在管理的同时提供信息咨询,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从人才需求状况、结构、预测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引导,形成合理发展的秩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于独立学院,包括对其他民办高等教育,需要建立类似公办高等教育的评估评价体系。评估评价工作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同公办高等教育一样,每五年进行一次,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实施独立学院的问责制度。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按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更是为了确保独立学院办学各方责任的到位,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也可尝试建立教育拨款中介组织,为政府制订民办高校整体财政计划,明确各民办高校使用经费应承担的义务,分配经费与评估结果挂钩。这样,既有利于政府拨款的公正性,也有助于民办高校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建立国家对各类教育中介组织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以保证其活动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三、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举办独立学院不仅仅是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高校、投资方和独立学院管理者关心和重视的事情,不仅仅是独立学院学生家长和学生要关注的事情,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支持。近年来,一些独立学院陆续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遇到歧视与冷漠。2008年开始独立学院毕业生学历证书将完全使用独立学院的专用证书,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录用独立学院毕业生。这不仅挫伤了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求职的信心与热情,对独立学院在读学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甚至还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应转变选才观念,要量才而用,而不应唯文凭选才,认可、接受独立学院的本专科毕业生,支持独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独立学院也应加强与高校之间和与包括媒体、其他公共机构、研究咨询机构在内的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形成有利于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探索植根于民间的大学行业整合模式,在完善内部自律机制上,增强独立学院在社会环境中的话语权,有效地维护私立高等教育整体的合法权益。

四、形成区域高等教育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的集聚极大激发了民间、个人投资或捐资办学的激情,使得不同层次的公、私(民)办学校在区域内共存,共享教育资源和当地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产生良性循环,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诞生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是教育大省,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为满足更多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前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教育部所属和湖北省所属的院校都举办了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管理优势获得较快的发展,一些独立学院已经逐渐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显示出独立的办学特色。目前有全省已该类学院31家,占全国独立学院总量的1/10。随着政策的逐渐明确和经验的积累,高等教育的集聚效应会越来越发挥优势作用。独立学院作为地方的特色和资源,应充分放大资源优势,壮大教育资源,为地方的高等教育集聚效应发挥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中平,郑能波,任淑华,杨宁,郑彩儿.独立学院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学院发展 篇12

一、师资队伍建设

保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6人, 讲师19人, 助教9人。结合各专业转型发展需求, 美术与设计学院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教师, 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措施增强师资力量, 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师资结构, 制定计划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或者邀请富有经验的知名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授课。

二、专业学科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共有六个教研室:国画教研室、油画教研室、版画教研室、环境设计教研室、视觉传达教研室、产品教研室;在校学生人数653名;美术与设计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全面优化学科结构, 大力促进学科发展。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实力和办学特色, 突出学科本身以应用为主的优势, 取得了科研和教学上的长足进步。美术与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以提高创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方面的改革

1) 在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的进行调整, 尤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调整幅度稍大。加大实践课时量, 应用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 在制定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交叉性”原则,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强调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在教学中, 我们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2016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教学, 以专业课程为中心, 建立“课程模块化”, 如产品设计专业分为:项目设计实践模块、传统工艺模块、技术创新模块、兴趣拓展模块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每个课程相互链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面, 去集中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课程模块之间又相互链接, 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前后贯穿。

3) 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设置好美术、设计各专业选修课程, 让选修课程更好地辅助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专业修养。最后, 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学科, 让学生在学科中将“课程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

三、实训教学模式与基地建设

根据转型专业培养的特点, 各专业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刺绣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染工作室、缝纫与制版工作、刺绣工作室、商品包装工作室、动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校外目前已经和10余家校企共建实践培养基地, 为专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基地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还处于建设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目前的阶段进行应用转型, 对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都是一大挑战。修订了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相对全面转型, 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未来还要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美术与设计学院与保山壹玖捌叁装饰公司、腾越工艺品厂、保山市高黎贡山书画院、清虚斋、艺海轩红木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之外, 继续与意向部分实训基地进行洽谈, 促成签约。在合作过程中, 切实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着重研究“实训课程教学秩序管理”、“实训与课堂教学冲突协调机制”等问题, 并制定相关暂行管理办法。

2、扎实做好各专业各实训室

1) 存在问题:各专业将陆续购置实验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 引进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进行管理, 做到有人管, 管得好, 不闲置, 创价值。结合各专业教学课程, 优化实训室管理制度, 强化实践教育, 更好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2) 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 完善校内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画室、工作室设施, 加强艺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二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现有和曾有的教学质量工程的作用, 做好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②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 挖掘、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广泛开辟实习基地, 建立起与地方兄弟院校、中小学校、企业、事业、公司、媒体等单位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保山市本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教学, 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直接服务保山文化经济建设, 形成双赢互动的产学研生态链。

四、促科研工作建设

加强科研教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教师方面:我院教师科研工作进步显著, 自2009年获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 获准各级课题立项3项, 其中校级2项, 厅级重点1项;教材、专著5部;校级以上获奖10余项。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服务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作品及教材4部;创作作品30余件, 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10余次。

2) 学生方面:目前, 美术与设计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共有9项, 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今后也将积级申报, 认真把项目做实做好。另外, 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豆伴手作”项目, 参加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 取得很好的成绩。

五、加强对外交流

结合专业转型,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小学教师国培项目工作, 安排美术专业学生到各中小学顶岗实习;分别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我院调研。同时也聘请知名专家、工艺大师进课堂指导教学, 分别从“产、学、研”等方面给予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学术指导, 参观各专业实训室, 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

六、结语

上一篇:C50混凝土下一篇:生活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