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2024-11-26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共12篇)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1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定稿)

执教 范淑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好玩》中的《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图形,多种角度观察和寻找关系,尝试找出图形中规律。

2、通过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 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抽 象概括能力。

3、在不断的操作观察、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探索出一些简单的图形中拼摆规律,获得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学重点:

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寻找图形中规律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自己探究发现的过程,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磁性小棒(教师),小棒(学生),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用小棒摆三角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摆3个三角形呢?(9根、7根)请你俩上来摆一摆。不一样的摆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摆法,照这样摆,摆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怎么计算?摆20个三角形呢?这种摆法我们以前就已经研究过,大家对它已经很熟悉,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摆法,这种摆法以前有研究过吗?(没有)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像这种摆法的图形中的规律。引出课题:图形中的规律

二、组织探究,构建认识

1、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用7 根小棒摆的三角形有什么规律?(生:我发现,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第二个、第三个三角形只用 2根小棒)(评价)

(2)问:照这样的摆法,摆第4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生答 教师操作),摆第五个三角形呢?(指名学生上来摆)

2、共同发现计算方法一

问:照这样摆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生答,教师板书:3+2×4=11根)(评价)

如果摆10个三角形又需要几根小棒呢?怎么计算?100个?n个呢?(生回答,教师板书)

3、合作学习,发现第二种、第三种计算方法

要求一共有几根小棒?除了这种计算方法外,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合作,通过摆小棒、看书自学、讨论交流等方法找出别的计算方法,并把你的计算方法写在记录表里(课件),自主学习时间为3分钟,到音乐停止我们就收好小棒进行分享,好吧。(1)学生领取小棒和记录表(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展示,交流(评价)(4)整理,板书

如果学生对第二、三种算法不理解时,用课件演示一次,并整理板书:第二种方法 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1+2×10=21根 摆100个要1+2×100=201根 摆n个三角形要1+2n根

第三种方法:摆10个三角形要小棒3×10-9=21根 摆100个要3×100-99=201根 摆n个三角形要3n-(n-1)根

4、小结并练习:同样一个问题,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就能找出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祝贺同学们想出来这么多种计算方法。三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用你喜欢的方法帮小动物解决困难。(课件练习:篱笆一个有50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展示汇报(评价)

5、计算三角形的个数

师:摆50个三角形要101根小棒,老师这里有2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先猜测,再验证)怎么计算呢?你是怎么想的?生答,师板书:(1)27-3=24(根)24÷2=12(个)12+1=13(个)(2)27-1=26(根)26÷2=13(个)

你喜欢哪种方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3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6、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看来摆三角形已经难不倒你们了,老师想加深难度,你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敢)

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课件练习)

1、像这样子摆正方形,摆10个正方形,一共需要()根小棒。我是这样计算的:

2、有100根小棒,可以摆()个正方形。我是这样计算的:

3、像这样子摆六方形,摆8个六方形,一共需要()根小棒。我是这样计算的:

4、像这样子摆餐桌,摆10张餐桌,一共可以坐()人。我是这样计算的: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规律无处不在,它不仅藏在图形中,也藏在点阵中,(课件)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点阵中的规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预习98页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在今天的实践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中的规律

摆10个三角形 摆100个三角形 摆n个三角形

方法一:3+2×9=21根 3+2×99=201根 3+2×(n-1)方法二:1+2×10=21根 1+2×100=201根 1+2n根 方法三:3×10-9=21根 3×100-99=201根 3n-(n-1)根

老师这里有2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

(1)27-3=24(根)(2)27-1=26(根)

24÷2=12(个)26÷2=13(个)12+1=13(个)

教学反思

二0一六年十一月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图形中的规律》。图形中的规律这个专题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具体要求。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就是让学生动手摆连续的三角形。课堂上,以学生熟 悉的用小棒摆三角形为思维起点,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摆连续的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这一环节看似简单操作,但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我以为不应因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这样的经历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又组织学生在汇报时重现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说,一边记录数字。图形、数形的结合,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就将其过程开放化了,让大家看到的是完 整的过程,学生们不仅发现了规律,也共享了方法,将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的汇报操作就代替了老师枯燥的讲解,而且让学生对发现规律的方法和规律一目了然,虽然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很有必要,这是展示学生学习个性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更为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 深刻、理性。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2

一、什么是规律

1.《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华老师在《小学教师》2010年1、2期合刊第4页《关于小学数学教材中“探索规律”的解析与思考》中则有更详细的解释: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 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向。规律是一种关系概念, 不存在于任何一种或一个实际的客体之中, 是从许多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关系模型。

探索规律就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的认识。鉴于规律具有重复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 探索规律首先需要明确构成规律的元素以及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基本单元, 也就是了解规律的结构, 即内在的规则;其次, 探索规律还需要能够根据规律的重复特性, 预测出后面的元素是什么, 即预测规律的发展趋向。

3. 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63页是这样叙述的:“一般来说, 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 (至少出现3次) , 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二、如何理解此处之“循环”?

笔者在多处看到将这节课的课题称作“图形循环变化规律”, 但是对“循环”二字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如《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 2010年第3期第32页马珏老师的《直观感知规律, 促进思维发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循环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中就将“循环”理解为前面规律含义中的“重复性”。而从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的叙述来看, 此处“循环”是作为“变化”的定语, 是指“组” (单元) 内部的变化方式。对此, 笔者更认同后者。

三、本节课的规律有何特点

这节课中主题图的四种图案 (四种颜色) 在按一定的次序做循环变化, 这种变化具有“可预测性”, 但是不具“重复性”。如果按照上面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 至少要有这样的三个排列, 也就是说至少要有12行 (三个“组”) , 才符合“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 (至少出现3次) ”的说法。如果按照上文张华老师提到的“规律结构”的说法, 那么本主题图也只能算作一个“基本单元”, 构成这个“基本单元”的四个“元素”是这里的四个“行” (列) , 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图形”!

可以这么说, 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每一个“组” (基本单元) 的构成图形 (元素) 是单一的、固定的, 探索的规律是“组”与“组”之间的关系, 即“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 “元素”没有变化, 主要体现“单元重复”。而这节课里图形的排列规律中的“组” (基本单元) 的构成元素是组合的 (四种图案或颜色) 、循环变化的, 它探索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探索构成这个“组” (基本单元) 的四个组合元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 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而形成第二行, 以此类推。这是“元素”在循环变化, 没有体现“单元重复”。

由此可见, 一年级下册探索的图形规律是简单的重复规律, 和本节课要探索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像二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51页上所说的那样“稍微复杂些”那么轻松, 而是有着比较大的跨度。这也难怪二年级学生在学这一内容时普遍感觉困难。

为了体现单元“重复性”, 笔者认为可以增加这样的问题:“按照这样循环变化, 第n (一个不太大的具体的正整数) 行应该怎么摆呢?”有点类似三年级的一些思考题, 如“今天是星期三, 再过n天之后是星期几”之类。当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主题图与例1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教学用书》第153页上说:例1四组图形的变化方式与主题图相同, 只是图形不按行列的方阵排列, 而是排成一行。从左边起, 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了第四个图形, 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按照这样的说法, 例1与主题图属于并列关系, 那么将此例作为探索了主题图之后的一道练习让学生来完成应该没问题。可事实上, 从笔者以前的教学经历和六位比武教师的实践结果看, 例1的正确率很低。究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1. 例1既有图形的区别又有颜色的区别, 而两幅主题图要么考虑图形要么考虑颜色, 是单一的, 因此例1的难度明显大于主题图。而非《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的“只是排列上的不同”。

2. 有的教师在画一画之前先让学生摆一摆, 但给学生准备的学具也像例1那样很小, 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造成因“没摆规范”而造成了错误。在画一画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斜的”画不好, 也造成错误。

仔细分析了主题图、例1、“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笔者认为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主题图作为一个引例, 由学生自主探索, 从行、列、对角线等不同的角度归纳出循环变化的规律,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深化到例1, 以例1为主讲, “做一做”和第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作为配套练习。从逻辑上看这样的安排很合理, 但实际上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单考虑形状或者颜色的主题图和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已经有相当的跨度了, 更何况是有诸多干扰因素的例1。

五、如何取舍素材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关于“探索规律”第一学段要求是“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当然对此的理解是有弹性的, 还要看学生自己的实际。普遍来说,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完全直观、形象化的特点, 而且注意稳定性差, 注意广度不够。因此, 像例1这样由诸多干扰因素构成的“循环变化规律”就很不容易被他们发现, 一些学生甚至在“合作”“启发”之后仍难以完成。这无形给学生造成了挫败感,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说图形中的探索规律题 篇3

例1(2005年玉林市中考试题)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是空心球):

○○○○○○○○○○○○○○○○○○○○○……

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___________个.

思维点拨:观察这些球的排列规律,可以发现它们是以○○○○○○○这10个球为一组重复交替出现,且每组中共有3个是实心球,因此,这2004个球可以分成200组,这200组中共有600个是实心球,剩下的4个球○○中又有2个是实心球.所以,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602个.

解答:应该填602.

例2(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试题)“◆”代表甲种植物,“★”代表乙种植物,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_________株.

思维点拨:观察所给的三个图案,可以知道:第一个图案中,甲种植物有1株,乙种植物有4株;第二个图案中,甲种植物有4株,乙种植物有9株;第三个图案中,甲种植物有9株,乙种植物有16株;……;第n个图案中,甲种植物有n2株,乙种植物有(n+1)2株.因此,第六个图案中,甲种植物有36株,乙种植物有49株.

解答:应该填49.

点悟:本题实质是每个图案中都包含着两个正方形,一个是由◆构成的正方形,另一个是由★构成的正方形.

例3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面砖按如下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

(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________块;

(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________块.

思维点拨:我们可以将所给的三个图案中的黑色地面砖、白色地面砖的块数逐一列出来,再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内在的规律:

第1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有1块,白色地面砖有6=2+4×1块;

第2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有2块,白色地面砖有10=2+4×2块;

第3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有3块,白色地面砖有14=2+4×3块;

……

因此,第n个图案中,黑色地面砖有n块,白色地面砖有2+4n块.显然,n每确定一个值,我们都可以知道相应图案中的黑色地面砖、白色地面砖的块数.

解答:(1)第4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2+4×4)块,即18块;(2)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4n+2)块.

点悟:本题还可以转换思维的角度,得到第n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4(n+1)-2]块,其表达的形式并不惟一.

例4(2006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试题)如图,每个正方形点阵均被一直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点阵,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用含n的等式表示第n个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__________.

思维点拨:此题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每个正方形点阵均被一直线分成两个三角形点阵,因此,这些正方形点阵可以用算式分别表示为:

第1个正方形点阵……………………1=12;

第2个正方形点阵……………………1+(1+2)=1+3=4=22;

第3个正方形点阵………(1+2)+(1+2+3)=3+6=9=32;

第4个正方形点阵……(1+2+3)+(1+2+3+4)=6+10=16=42;

……

第n个正方形点阵…………………………………

1+2+3+…(n-1)+1+2+3+…n=n(n-1)/2+n(n+1)/2=n2

解答:第n个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用含n的等式表示为:

1+2+3+…(n-1)+1+2+3+…n=n2或+n(n-1)/2+n(n+1)/2=n2

点悟:对于图形与算式结合的探索规律问题,用算式一一列出并对已知算式进行适当变化,更有助于发现问题的规律.

例5(2006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试题)如图,下列几何体是由棱长为1的小立方体按一定规律在地面上摆成的,若将露出的表面都涂上颜色(底面不涂色),则第n个几何体中只有两个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________个.

思维点拨:通过对按一定规律在地面上摆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并将两个面涂色的小立方体个数与几何体的序数的对应关系用列表的方法表示出来:

两个面涂色的小立方第n个几何体

4=4×1n=1

12=4×3=4×(2×2-1)n=2

20=4×5=4×(2×3-1)n=3

28=4×7=4×(2×4-1)n=4

则第n个几何体中只有两个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4(2n-1)个.

解答:4(2n-1).

点悟:当然也可以得出第n个几何体中只有两个面涂色的小立方体共有(8n-4)个.本题在考查图形探索规律的同时,还考查了阅读理解能力.这道题与苏科版七年级数学课本第105页的“数学活动”相类似.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要重视课本习题的研究呀!

责任编辑/沈红艳

王斌《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篇4

城内小学 王斌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图形中的规律》。图形中的规律这个专题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回顾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就是让学生动手摆连续的三角形。课堂上,以学生熟悉的用小棒摆三角形为思维起点,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摆连续的三角形,并边摆边填写表格,其中就隐含着图形中的规律,学生有图可依、有表可据;要求他们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看表中数据的规律,这一环节看似简单操作,但学生的摆、填、数、看中有思考,是规律悟出的基础,我以为不应因满足于得出答案而过早地将具体的规律抽象化,这样的经历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又组织学生在汇报时重现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摆一摆,一边摆一边说,一边记录数字。图形、数形的结合,使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这就将其过程开放化了,让大家看到的是完整的过程,学生们不仅发现了规律,也共享了方法,将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的汇报操作就代替了老师枯燥的讲解,而且让学生对发现规律的方法和规律一目了然,虽然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很有必要,这是展示学生学习个性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更为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将全体学生的思考由感性引向了深刻的理性。

找图形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5

汀溪中心小学

郭明花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第115页的例1和“做一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2、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小东家新装修了房子,厨房的墙画和地面装饰的瓷砖图形排列很有规律。你们能帮助小东找出图形的规律吗?(板书:找图形的规律)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墙面图形。

(1)请同学们先看这幅图,里面隐藏着什么规律呢?(指名学生说一说。)(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它的第一行有四种图形,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循环排列而成的: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第三行是将第二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第四行是将第三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

2、出示地面图形。请找一找规律,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说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总结找规律的方法: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师小结:大家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

3、出示例1,尝试练习。

下面有一道题请大家帮帮忙,看这组图,◇◆□■ ◆□■◇ □■◇◆(多媒体出示例1)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下一组图形该怎样摆呢?请你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巩固规律。

1、完成“做一做”。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智力闯关。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新知,设计变式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应用规律。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6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学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学简单的排列规律。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

五、教具:小黑板、挂图、图片等。

六、突破方法:多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实践的方

式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七、教学关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喜欢学数学;同时让学生多发现美丽而有规律的图案,陶冶学生的情操。

八、教学课时:6课时

九、单元小结: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88-89页例1、例2、例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美丽的照片,一起来欣赏吧!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师小结:这些照片中的事物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事物多美啊!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

(二)、第一次探究发现

第一次探究,师: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瞧,他们正在布置会场呢!

师:大家已经发现了彩灯、彩旗和彩花布置的规律,但这个会场还没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三)、第二次探究发现。

1、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看看我们共同布置的会场漂亮吗?

2、师:会场布置好了,小朋友们在会场中跳起舞来,师:你们真会动脑筋,大家看。

(四)、活动中利用新知创新。

1、出示入场券。

师: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啊?那就得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你只要按入场券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师:谁来当验票员?

2、参加联欢会

(1)、第一个节目是“请你跟我做一做”。

(2)、第二个节目是“请你跟我摆一摆”。

(3)、其中一个小组摆的规律为例,我们来进行第三

个节目--“变一变”。

①你能用其它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

②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五)、教学效果

1、师:请大家看看一书上,今天我们学的是第88页,例1、例2、例3,大家将“做一做”,先认真观察,再涂上合适的颜色。

2、完成第92页,练习十六,1题。

3、总结中提高。

联欢会结束了,通过今天的联欢会,大家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收获?

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图形研究 篇7

与传统表现形式相对比, 现代设计是偏向于现代化的表现, 而现代设计的创意离不开图形、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编排设计感。中国的现代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离不开传统图形。

图形, 我们过去一般称之为图案、纹饰、纹样, 而今天则成了平面设计。在图案、纹饰、纹样中同时包含着设计思想。图形的在中国不是陌生的。传统图案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每一种图案的起源、发展、应用及表现形式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体现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1 传统图形

1.1 中国传统文化、图形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主要在“整体性”、“构成性”和“动态性”。这种整体美是中国人审美的主要特点。在具体形式上则追求动态美、新奇美、含蓄美。

(2) 中国传统图形。广义上堆文字、标志、图画、图表进行的综合研究。传统图形的概念。特点。具有相对的文化价值。“具有民族性的, 才是国际的。”所具有的独特性。

(3) 图案具有传承性、象征性以及寓意性三方面的特点。

1.2 传统的表现手法

(1) 民间传统图形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大多出自于民间。从传统文化的方向中继承, 内容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有的以彩色的表现形式, 有的是单一的表现形式, 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展现给大众, 在图案上, 表现形式上, 表达寓意上都是不同的, 体现出不一样的价值, 但是最初的本意没有改变, 就是传统。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

(2) 作为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形符号, 其本身又蕴含着人类自古以来的聪明才智, 对中国深厚的文化思想的洗礼, 它的魅力、寓意和形象易被大众所接受, 对图案的表现形式与创新存在着极大的价值和深刻影响。真正体现传统图案的意义, 原基础上不断进行变化和尝试, 创造出新的设计。

作品设计感言:

1.2.1 设计来源

这次招贴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具有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 寓意深刻, “渊源共生, 和谐共融”带入中国传统图案的元素, 使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完美相结合在一起。传统元素的“和谐、融合、共生的永恒传递, 传达出天人合一, 和谐自然的精神和古老的哲学思想。也传递着一个民族精神, 传递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梦想, 在中国设计史上, 承载着中华精神而又具有现代感的创意符号有了新的发现。

1.2.2 表现手法与寓意

作品适用美和形式美运用在传统图案中, 与现代设计在构成方式上有一致性。表现方式体现在运用正负形和置换的表现手法来体现, 使用吉祥图案鹿来体现, 鹿角的曲线拼置出人类男女的脸, 体现生生不息, 繁衍后代, 女性的眼睛运用凋零的落叶代替, 用眼睛看, 暗喻保护环境, 人与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深灰色代表杀戮, 白色代表世事无常。运用正负形、拼置、置换的表现手法结合。鲜明的表现形式将小鹿和人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巧妙地将将小鹿的菱角和小鹿、落叶拼凑出和谐的画面, 颜色上采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正负形的表现手法。整个画面突出寓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避免杀戮。和谐共生的主题。

2 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2.1 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

纵观现代设计史, 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设计运用在简洁、明了的形式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作为民间的传统文化, 在文化传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设计中, 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图”和“文”的结合, 顾名思义, 就是图形、图案, 文字。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信息才富有真正的价值。作品才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的审美效果。

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唯美境界。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例如: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 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结合, 既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 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 现代又不失传统。贝卛铭先生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 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 形成了一种共鸣。这些设计大师自身都具备的一定的文化素养, 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种韵致。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 也折射出了中华名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和现代设计紧密结合。

2.2 传统元素的运用

对传统元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让图形更有生命力。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图形元素加以修饰、改变、组合, 使其别具一格, 吸收创新中不忘传承传统, 将传统元素的应用表达的淋漓尽致。

3 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3.1 传统元素整理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传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 涉及到和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设计, 最直接的素材就是生活。查阅相关图案素材, 并把在平时生活过程中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 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开阔视野, 在现代设计中把传统文化的最基础的品质融会贯通。

3.2 传统文化借鉴学习

传统文化元素保持着我国文化的传承, 在现在设计中加入最传统的思维, 追求高的思想境界, 创作出好的作品。以现代学习传统文化并带着自己的情感, 做出有创意的设计。设计理念接收多元化的风格和方法, 多一份民族归属感。因此,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设计走向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

4 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4.1 设计理念的发展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承给了我们无比深刻的传统影响。语言、文字、图形、风俗、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在我国, 传统文化一直被大众所熟知并喜爱。

4.2 现代设计的积累与把握

现代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没有得到好的运用和发展。整体中国现代设计, 无论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还是海报、书籍装帧、缺乏创意、代表性。

由于传统图形元素博大精深, 缺乏积累和经验, 无法准确掌握其精髓, 无法做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自如, 使其在现代设计中运用起来存在困难。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设计, 很多与现代设计引起大家的共鸣, 都有其特性。很多情况下, 现代设计能表现出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承给了我们无比深刻的传统影响。语言、文字、图形、风俗、思想观念、传统美德……在我国, 传统文化一直被大众所熟知并喜爱。

统图案无法突破的东西。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明确的思想表现。

5 结语

传统图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对现代设计中传统图案的研究, 不仅要让传统更设计化, 也把现代设计注入到传统文化中。在现代设计中与传统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相结合, 力求达到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融会贯通, 向世界展现我们东方文化的古典韵味。是表现民族历史的最好的艺术形式, 它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摘要: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承给了我们无比深刻的传统影响。语言、文字、图形、风俗、思想观念、传统美德……这一切都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 代代相传。在我国, 传统文化一直被大众所熟知并喜爱。本文现代设计在传统图案中的研究, 结合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 最终得出传统图形表现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目前的中国设计界, 可以比喻成鸦片战争前的满清政府:内在, 设计界的落后和迷茫, 设计理念缓慢的发展速度, 满足于现状的同时早已不知该何去何从;外在, 世界设计理念的快速发展, 各种标新立异动摇着我们恪守本源的信心。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8

时较难掌握。本文试图通过简单的图形模式和题型的示例,得出一些规律,有助这类问题的理解。

一、等效平衡的含义

从普通意义讲,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只要平衡体系中相同组分具有相同的百分含量,则这些平衡体系互为等效平衡。然而任何平衡体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如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状态,温度,压强,体积等)之下的,涉及多个比较参数。从高中化学教学上来看,等效平衡通常涉及的有恒定温度、恒定体积的等效平衡和恒定温度、恒定压强的等效平衡。一般不涉及改变温度问题。

二、恒定温度,恒定体积,即温度不变,体积不变的等效平衡问题

1.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

例1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2 和1 mol O2通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积中,发生反应:

2SO2+O22SO3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达到平衡状态。维持温度不变,用a 、b、 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 O2、SO3的物质的量。如果a、b、c取不同的数值,它们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才能保证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仍和上述平衡完全相同。完成下列问题:

规律:定温、定容下,气体分子数目前后相等的可逆反应。只要换算成对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等效。

三、恒定温度、恒定压强的等效平衡

例3在一定温度下,把2体积N2和6体积H2通入一带活塞的体积不变的容器中,活塞一端与大气相通,发生如下反应:N2+3H22NH3,ΔH<0

若反应达平衡后,得混合气体体积为7体积。设a、b、c分别代表N2,H2,NH3的初始加入体积,如果反应达平衡后,混合气体中各物质的体积分数均与上述平衡完全相同,那么:

(1)若a=1,c=2,则b= ,此时反应起始将向 反应方向进行。规定起始向逆向进行,则c的范围 。

(2)在装置中,若控制平衡混合气体为6.5体积,可采取的措施 ,原因 。

解析该题是典型的等温、等压的等效平衡问题,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与原平衡中告知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例相同,则平衡等效。

(1)N2 + 3H2 2NH3

原起始:2 6 0

若 1 b 2

则 1+2×12b+2×32 0

1+2×12b+2×32=26 b=3

因为:6+2-7=1, V(NH3)=1<2的量故逆向移动。

因2体积N2,6体积H2,产生NH3的最大趋于4体积,故1

(2)因6.5<7,而压强不变,只能降温。

规律:定温、定压下的等效平衡问题,只要能换算成告知原平衡中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比,即比例相同,与原平衡等效。

(收稿日期:2015-01-13)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9

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是数量关系和图形的转动。牢牢把握住这两大灵魂就基本把握了图形推理题目。在这两大灵魂统帅下的十大基本规律,是每个想要在公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必须系统熟练把握的。

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数量关系和图形的转动。这里以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为例子来说明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的笔试成绩一直都是非常好的,不管是行测还是申论,每次都是岗位第一。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是非常不得了的。QZZN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帖子地址按住键盘Ctrl键同时点击鼠标左键点击这里就链接过去了),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另外,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觉得,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到这里用这个训练的软件训练,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快速阅读的能力,这也是我最最想推荐给大家网站,极力的推荐给大家(一样的,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点击鼠标左键)。大家好好学习吧!祝大家早日上岸!

1.答案:B 分析:方法一,从图形旋转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题目。顺时针方向看,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

具体的说,第一行三个图形中,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然后从第三列往下看,发现黑色小方框仍然在作顺时针旋转。整个观察顺序是:第一行,从左向右,到了第三个图形,从上往下;到了右下角的图形,从右往左,到了左下角,再从下往上。

如果选择逆时针方向分析,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逆时针旋转。最后同样得到答案B。

方法二,从图形的数量关系来分析这个题目。图中含有黑色小方框的图形是成对出现的。因此答案为B。

2.1

答案:A

1,3,5。

第二列,从上往下,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7,9,11。

第三列,从下往上,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13,15,17。

从列的角度来考察的。分析这类题目的时候,如果从行的角度去考察,难以发现规律,不妨改变一下角度,从列的角度去考察。本题每个图形出头线段数目如下图:

分析: 第一列,从下往上,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

3.答案:D 分析: 这个题目看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如果把第一行三个小图形放在一起分析,然后把第二行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就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来。如果把第一列的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把第二列的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来。整个题目的规律是:从列方向上来看,第一个图形的直线边数等于下面两个图形的边数之和。以前考试的题目和参考书上的练习题目大多是从行的方向来考察的,这次考题换了一个角度。根据前面几道题的特点来看,从列方向的角度来设计题目,应该是命题者的真实意图 4.2

答案:A 分析: 第一行的三个图形,封闭部分的数量分别是

3,2,3。

3+2+3=8 第二行的三个图形,封闭部分的数量分别是1,3,4。1+3+4=8 按照这个规律,第三行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之和应该是8。

第三行第一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为3,第二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为4。

第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应该是1。因此,答案应该是A。

5.答案:A 分析: 这个题目中,所有小图形的形状都是一样的。无疑是考察图形的转动。

至于具体怎么转动,没有必要深入考察。因为该图形不是规则图形,不好选择参照物。

实际上,看旋转状曲线的运动方向,很快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第一行,旋转状曲线从外往里,分别呈顺时针方向转动,逆时针方向转动,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行,旋转状曲线从外往里,分别呈逆时针方向转动,顺时针方向转动,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三行,前面的两个小图形,旋转状曲线从外往里,分别呈顺时针方向转动,逆时针方向转动。那么,第三个小图形的旋转状曲线从外往里应该呈顺时针方向。只有答案A 符合。

通过对以上5道图形推理题目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中有三道题目涉及到数量关系,两到题目涉及到图形的转动。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古今中外对数字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很少有分歧。因此,命题专家在设计题目的时候,为了避免争议,总是尽可能的用数量关系来设计题目。图形转动的一般特点是所有图形的形状都相同。当然也有的图形在转动过程中局部发生变化的。

图形推理的十大规律。图形问题花样繁多但总结历年考试真题,发现图形推理题目不过是以下十大规律的花样翻新。熟练的掌握了以下规律,考试就会得心应手。一.图形的转动(包括图形的翻转和旋转)例题1

A

B

C

D 答案:C 分析:第一个图形左右翻转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一个图形上下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

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转。例题2

答案:C。

分析:第一个图形上半部分向下翻转一次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一个图形的上半部分连续向下翻转两次得到第三个图形。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转。例题3

答案:A 分析: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旋转)转。每一行三个图形的变化规律是:第一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上下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例题4 4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的翻转。规律是含有字母B的图形,在下次出现的时候上下翻转。含有其他字母的图形在下次出现的时候不做任何变动。例题5

答案:D 分析:本题考察的角度是图形的转动。阴影部分依次作逆时针转动135度,顺时针转动45度,逆时针转动135度,顺时针转动45度。

二.图形的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例题1

三.图形的封闭(封闭图形以及图形的封闭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四.图形的叠加

五.图形的笔画数以及边角数量的关系 六.图形的形状以及种类 例题1

答案:

B 解析 :本题目考察的是图形的种类。每一行都有3种不同的图形。例题2

七.(或者求异去同)例题1

A

B

C

D 答案:A 分析:所有图形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三角形。该题目考察的角度是求同。即寻找所有图形的共同点。

八.权重问题

九.图形的拆拼组合。十.图形的重心位置。

图形推理注意事项。

1. 有时候曲线看作边,有时候不看作边。一般在国考中,边通常是指的直线边,而曲线不当作边。例如:

2007年国考真题:答案:D

分析:该题目考察角度的是图形边数关系。第一行三个图形边数与第二行三个图形边数对应相加等于第三行对应三个图形的边数。本题曲线不算边。考题中,解答有的题目我们需要把曲线也看成边。这与命题专家的喜好有关。根据具体题目,灵活处理。

在有的省考中,曲线和直线一样被 看作一条边。例如:

2006年江苏省考真题:

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角度是图形边数关系。第一组图形,图形的边数和图形里面的小图案数量相等。

第二组图形,图形的边数比图形里面的小图案数量多1.本题中,圆圈被看作一条边。2006年江苏省考真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察角度是边的关系。几个图形中,依次有1,2,3,4,5,6条边边长相等。

本题中,圆圈当作一条边。这个题目本来有难度的,但是答案选项的设置不是很好,很多考生直接选B。因为后面几个图形不就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虽然这个思路是错误的,但同样得到了答案。本题没有起到考察的作用。

2.一些图形可以当作立体图形,也可以当作平面图形。

例如:

这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立方体,也可以看作是平面图形六边形。当作平面图形看待的时候,该图形的封闭部分有3部分。该图形共有9条边。

2006年江苏省考真题:选出和所给图形规律不同的选项。

答案:A

两种分析得到同样的答案。

分析一:上面5个图形的边数分别是2,5,1,4,3。整理一下顺序,就是1,2,3,4,5。

下面4个图形的边数分别是12,6,8,7。

显然,上面5个图形和B,C,D三个图形放在一起,这些图形的边数分别是 1,2,3,4,5,6,7,8.这个规律是很明显的。

分析二: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A的判断。如果认为A是立体图形,那么问题就变得相当简单。上面的5个图形,全部是平面图形。下面4个选项中,只有A不是平面图形。根据题目要求,要选择规律不同的图形。因此答案为A。显然,本题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题目,但如果把A当作立体图形的话,本题没有任何难度了。3.对九宫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1)行看:

答案:A 分析:每一行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目是8.(2)列看:

答案:D 分析:每列的三个图形,第一个图形的边数等于后面两个图形的边数之和。

(3)交替看: 例题1

答案:A 分析:从第一行开始,用笔尖沿着螺旋线从外往里动,笔尖的运动方向依次是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逆时针„„如此交替出现。例题2 8

答案:D 分析:图形依次是由曲线,直线,曲线,直线。。。构成。(4)整体看: 例题1

答案:C 分析:所有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对称轴不止一条。例题2 9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案设计 篇10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学习立体图形的核心目标。而“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是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同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通过观察、操作、想像、讨论、交流、推理等大量数学活动,逐步形成自己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3、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常见几何体特征的认识。

4、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常见几何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在主动探究中,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四、重点难点:

1、“非数学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转化。

2、体会点、线、面是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三棱柱、四棱锥、螺帽、球体各多个。教师准备相应实物体各1个,投影片。

五、学前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

首先,能认识你们这些新朋友,我感到很荣幸。很高兴今后能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合作,遨游数学王国、领略其风采,探索其奥秘。同学们,让我们乘上时间的快车,架起理想的风帆,远航吧!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顾一下以前数学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吧!

说明:用亲切的语言导入新课,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从而形成老师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好朋友的意识,为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奠定了感情基础。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老师:鼓励引导大家大胆发言,相互补充,最后归纳为:数的计算、简易方程、几何知识、统计知识四大部分。

(二)讲授新课

老师:请大家看投影(展示图1—1)

老师:观察图中有几种几何体。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从中找出答案

说明:图片展示、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老师:请大家找出生活中与长方形体、正方体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与圆柱、圆锥类似的物体,并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

老师:请同学们找出上图中与地球、笔筒类似的物体。

学生活动:(举出实例)

老师:出示教具实物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种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述其特征。)

老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老师:请同学们当小工程师、合作将大家准备的实物摆成一些物体造型,注意要摆放得稳固一点,不要一碰就倒塌了。比一比,看哪组摆的最好。

说明: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手,学中玩,玩中学,特别强调稳固,为建立平面概念作铺垫,独具匠心。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

老师:(巡回指导,不停地使用欣赏与赞叹的语言、语气,对学生的“作品”作激励性评价)

老师:在活动中,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吧,谁能说说吗?

学生:球最不好放,总是翻来翻去,放不稳。

老师:谁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三棱柱、四棱柱都可以放稳,就是球体放不稳的原因吗?

学生:因为球面不是平面。

老师:其它物体全是平面吗?

学生:虽然圆柱、圆锥的侧面是曲面,但它们的底面都是平面。

老师:你真聪明。

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平面、曲面,不露雕琢痕迹,主动建构知识,水到渠成。

老师:我这些物品都是从学校保管室借来的,管理员要求我们还回去时分类归还。我这里有几只纸箱子,请哪位同学上台帮忙老师整理一下并将整理结果及理由告诉同学们好不好?

学生:好。

学生活动(指名学生上台帮助整理)其余学生整理每组所准备的学具。

老师:这位同学分得很好,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分类的。

说明:学生最乐意为老师办事,真实合理的情境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老师:大家同意他的分类方法吗?你还有没有其它的分类方法?

学生:我与他的分类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分类的,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分为一类,它们是柱体,因为正方体、长方体都是四棱柱。圆锥和球各分一类。

老师:你爱动脑筋,真能干。我们掌声鼓舞他好吗?

学生:(掌声祝贺)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老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是圆柱体的物体,画出它的示意图。

学生活动:一人板书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老师:三棱柱有9条棱,6个顶点,5个面,三棱锥有6条,4个顶点,4个面;四棱柱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四棱锥有8条棱,5个顶点,5个面。那么能不能组成一个有24条棱、10个面、15顶点的棱柱或棱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不可能。)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老师:如图1—2所示,直角三个形ABC的C点在直线L上,并且BC垂直于L,若ABC绕着直线L旋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请你用语言描述。

老师提出问题:一个四棱柱被一刀切去一部分,试举例说明剩下的部分是否可能还是四棱柱?

老师:请同学们看投影。

(五)课堂作业设计:

(出示投影,学生只写答案,不抄题,老师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

(1)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2)圆锥是多面体。()

(3)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

(4)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

2、课本第7页习题1.2(六)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叙述,教师板书)

1、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为:点、线、面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11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几何体,了解几何体的性质,为后面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切截作铺垫;本节是“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起始节,担负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良好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任务.

教学目标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在具体情况中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探索和交流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理解他人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能识别常见的几何体并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

教育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明辨方向,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方式

针对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等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想和验证.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提供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的产生过程,特殊→一般→特殊,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名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实物入手,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图形世界,从中抽象出各种几何体,并进行分类;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学会更敏感地分析身边的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的空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许多图形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播放一组图片,创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回答与其相关的问题.

学习活动:观看图片,得到信息,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略空间与图形的魅力,并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学习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中的“议一议”,组织学生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交流总结各自的观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并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并列举大量的生活实例,然后出示几何体的实物模型,组织学生进行几何体的识别,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

学生活动:探讨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其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活动:对学生解答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给与帮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魅力.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中的“议一议”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非数学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语言中的不规范.

教师活动:出示随堂练习进行拓展.

学生活动:完成随堂练习,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大胆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随机将几何体模型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识别几何体,并说出该几何体的性质.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游戏并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欣喜.

教师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对本节课做出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搭建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平台.

教师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多观察、勤思考,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数学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

教后反思

《图形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篇12

姓名 邹丽莎

学号 1112582 院系 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年级 11级

课程名称平面设计史

任课老师 崔克刚

摘要:图标作为表象图形符号在城市交通,建筑和网络等方面承担着指示,引导,警示和强调等作用。本文首先对图标的概念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图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的文献。在了解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从整体化设计的角度探讨图标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最后,提出大胆合理的构想。探讨研究图标设计中的图形语言和情感设计。

关键词:图标 历史发展 图形语言 情感设计

一图标的概念界定

“图标”这个词语起源于英语的表达,记作,希腊语为,意思是图像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图标是所代表真实事物抽象化或简单化后的符号 ,相比图示的比较严格的形式和规范而言,图标是不用受到规范的制约,可以自由构形的图形符号,所以在图形符号的造型方面具备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允许有较高的娱乐效果,甚至可以通过趣味化的图形传达信息,同时图标也能在电脑,手机,或其他数码产品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图标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手机和网站的界面上,它的构思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动作,表情等,并用直观,娱乐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使原本机械,冷漠,不真实的计算机虚拟世界变得更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本质而言,图标承担着一个复杂过程简单化过程中接口的作用,比如对于计算机初学者来说,面对一台不会说话的机器不免会不知所措,但是有熟悉的图标指导操作就能够比较轻松的熟悉和适应计算机的使用。

图标在继续承担传达信息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越来越表现出图形语义的多元化和娱乐性,图形语义所表达的含义受到观者自身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出多义性的特征,多义性导致观者对图形的解读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图形语义被注入了信息时代的更多特征:例如表现出更加高度浓缩的内容。更加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更加具有多维的空间感!更加蕴含丰富的感情色彩等等,这些都使得现代图标的图形语义更加多元化,为了更加吸引观者的眼球并且满足人们渴望轻松愉快的心情,图标不再呈现出冷冰冰的功能性,而是出现了Q版,高仿真,卡通等娱乐化倾向,如原本的鼠标指针就是个黑色边框的白色箭头,逐渐出现了音乐指挥手势,恐龙卡通形象,羽毛形状,花形等,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二图标的产生和发展进程

图标的产生比较晚,可以说是伴随着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可以在所有的机器操作界面,按钮,计算机或手机界面上看到图标。最初,这些地方只有文字符号协助人们完成操作任务。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文字符号受到了国家语言的限制,以及不容易辨识等原因给用户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所以,就需要一种能够满足国际上通用需要的视觉传达手段,图标这种更加直观,易懂的新型表达方式就应运而生了,著名设计师苏珊.卡勒为苹果公司设计的图标操作系统可以算是最早的图标设计。由于当时计算机的图像是黑白像素组成的小网格,图标在表达形式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像素网格制约,但是并不影响它成为冰冷的计算机与使用者之间的桥梁,给计算机使用者在操作方面带来了便利和支持。现在,黑白像素网格已经发展成了百万像素网格,图标的形式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三 图标整体设计及应用分析

3.1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图标的整体设计

图标所处的环境相对图示来说,更加的具体和单一,因为图标主要出现在计算机,手机,数控设备以及其他数码媒介的用户界面上。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时尚!趣味的不断追求,图标设计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无论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还是各种软件中的图标设计的越来越精美和富有想象力。可是,从另一个重要的角度一可用性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图标设计的越花哨就越被用户接受,因为过度精细或者复杂的纹理会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从而使其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图标想要传达的信息,从而降低图标本身的可识别性,适合图标所处环境的设计才是真正的好设计。目前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有window XP系统,vista系统,苹果电脑IMAC系统等。3.2网页中图标整体设计的应用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网络渗透到都市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查看网页的方式已经由阅读式变成了扫读式,也就是说人们的视线首先不会关注大段的文字,而是根据页面中活跃元素对其视线的吸引程度来决定是否继续停留在该页面,网页中的活跃元素包括了图标。图片,以及优秀的版式等。其中图标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吸引用户的方式。网页中的图标多为导航性图标,它能帮助浏览者进入网站的任何不同的区域,通常这类图标都带有链接,点击图标后会打开相关的页面。

还有一种网页图标属于状态类图标,用来表示网站中某种特定变量的状态。例如购物网站中卖,买家的等级用五角星图标和皇冠图标来表示:或用图标的形象感描述文字信息等。使用图标是为了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吸收和处理信息,更好地丰富内容,而不是削弱或者取代了网页内容。对比可以发现,每个信息内容的标题前方添加一个图标的网页要比没有图标的网页更利于人们视线扑捉到信息,页面呈现的效果也更加清晰和丰富。

3.3软件中图标整体设计的应用分析

软件中的图标多为操作命令式图标,即点击图标会执行一种命令例如,Office1),图标从左到右分别代表了新建空白文档,打开(某文件),保存,(自由访问)的权限、电子邮件、打印、打印预览,(检查)拼写和语、剪切、复制、粘贴、撤销键入、插入超链接、插入表格、插入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命令。聊天工具成为网络用户的必备软件。聊天软件通常拥有小巧的用户界面,这就要求不能有太多的文字,这种情况下图标的设计和合理运用就成为其主要的考虑因素。其中,表情图标让图标的娱办公软件界面中的操作图标(见图乐性有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四 图形语言的合理运用

4.1合理大胆的运用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

作为沟通手段,图形语言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它克服了不同地域因为人类语言差异而带来的许多沟通交流上的障碍。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相比,无论是从传播速度还是从承载的信息量来说,都远远优于文字信息的传播。

由于两者都是传达信息或意义等的方式和载体,所以在某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语言体系中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和语法规则,那作为非语言系统的图形语言来说也有类似的要素或规则,即1.组成图形的元素,如点、线、面、颜色、形态、空间等。2.元素的组合关系及方式;3.图形的结构、形式法则和视觉形式的基本规律的应用。由于图标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能像广告或插图那样包含大量的内容,据研究表明,图形语言传达的视觉信息越集中和单纯,就越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起观者的视觉注意和心理反应,并起到迅速传达的效果。所以,图形语言运用在图示和图标中必须做到:1.合理大胆的运用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保证信息传达的清晰和准确;2.鲜明而独特的色彩效果也能提高图示和图标的视觉可识别性;3.关注隐喻性对图形语言与信息之间 表达的影响。图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视觉图式的角度分为: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意象图形。具象图形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客观世界可被认知的具体事物(包括自然物和客观物)和形态的真实描绘,用最直观的形式让人一目了然,一眼就能了解它表达了什么,其特征是容易让人由已知的经验,直接引起识别及联想。具体图像的表现形式通常以摄影图片、绘画图形为主要表现手段。图标中相对多以现实生活中实物的具象图形出现,形象的表达抽象的含义,这样更利于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抽象”一词的解释为: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做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抽象图形一般多用点!线和面变化组成有间接感染力的图形“抽象的点、线、面变化可以成为联想表现的手段,引导观者的联想感受。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然具象进行加减”提炼或重构解析,如毕加索的5公牛6,就是图形从具象向抽象变化的过程,画家将公牛的现实形态通过简化等手法,提取出最本质的要素,完成了极简约的抽象图形;另一类是完全用远离自然和现实的一些形式元素构成的抽象形态,如蒙特里安变现的“冷的状态”抽象图形表现自由、丰富多样,从手法上有人为抽象圆形!偶发抽象图形、抽象肌理、电脑辅助设计几类。意象则可以理解为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转化而来的意念之象。意象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意象世界创造的动力。意向图形多用夸张、想象、象征、变形等表现手法。

4.2鲜明而独特的色彩效果可提高视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跨国间的交流也更频繁,联合国一个专门机构为了统一全世界的交通图示,调查了现有的交通图示制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试验得出色彩方面的统一标准:红色用于表示禁止、规定等含义,色用于表示警告等含义,蓝色用于表示提示等含义,绿色用于表示安全、解救、通行等含义。为了更好的达到图标整体设计的目标,强调色彩的一致。这里并不是要求一组图形都使用一种颜色,而是在根据图形表达含义的不同,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的同时,选择一种或两种颜色作为整组图形的主色调,部分图形的特殊细节可以使用少许其他颜色以示区别。

4.3隐喻性影响着图形语言与信息之间的表达

图形符号从设计完成到被完全接受,要经历设计师的初次艺术加工和受众的二次理解这两个过程共同完成。受众的二次理解是需要去联想。去体味图形符号要表达的含义。也许由于人类思维本身具有隐秘性以及图形语言的隐喻性,决定了受众在调用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创造能力解读图

形时,需要透过图形去发现和感悟图形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潜在含义,并且随着对其意义的深入理解而逐步加深认识,从开始不太明白到逐渐明白其中的真意,直至与设计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愉悦和享受。图形语言与所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称为“隐喻”,也可以说成是映射关系。它需要运用象征、比喻或联想等手法表达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与含义,让受众在解读图形语意过程中了解它丰富的内涵。五 图标的情感设计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文思想不断充实、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积淀能让我们的设计充满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与不同的观者产生了共鸣“Google”的图标设计一直以来备受大家的关注,作为一家大型跨国网络公司,为了更好的开展不同国家的业务,它会根据所处国家的文化特征,在每个节日或大事件时更换当天的fogo。原本只有6个英文字母的fogo,经过与富有情感的图形结合变得格外的生动,很好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Google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认可和推崇,其他网站也开始竞相效仿。分析之后,不难发现这其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Google更关注情感因素在设计中的运用,深入挖掘出了受众潜在的情感动力,使人们产生一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对作品的强烈归属感。

Google的图标设计就很好的把握和满足了人类对趣味的心理需求,将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和fogo的巧妙结合,诱导网友每天都来关注故事的下一步进展,甚至还引发了网友对图标下一次变化的热烈讨论,进而,这种不动声色的方法吸引网友更多去浏览该网站的其他内容,很好的为网站增加了流量并且提高了网友豁着度。通过图标的有趣变化,人们对Google公司和品牌的认识也有了改变,这不只是一家冷冰冰的网站,更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有趣的朋友。

六 结语

图标是所代表真实事物抽象化或简单化后的符号,常出现在机器界面中,图标可以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形式传达信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班主任宿舍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科学品德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