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2024-09-24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精选8篇)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篇1

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农民占其从业人员的92.4%,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但报告分析认为在各地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我们的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系统阐述的报告,现具体介绍其中的三种:

一、个体农户经营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个体农民经营模式是最简单和初级的一种模式,它主要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农民自出经营,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景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常呈现规模小、功能单

一、产品初级等特点。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目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的“农家乐”就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阳赫山区的“花乡农家”和内蒙乌拉特中旗的“瑙干塔拉”,通过旅游个体户自身的发展带动了同村的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农户+农户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农户+农户模式是由农户带动农户,农户之间自由组合,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这也是一种初级的早期模式,只是通过农户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利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公司+农户模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公司+农户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参与,公司直接与农户联系与合作。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买断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通过分红的形式让农户受益。它是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由高科技种养业推出的经营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它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认为,这种经营的缺点在于公司经营时因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形式的短期行为,会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公司自主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隐瞒财务信息,不分或少分红给农户,而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比较普遍,其案列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本文作者:罗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篇2

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可发挥调和作用,将三者从相对独立的问题转换为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三种形态。

1相关概念界定

1.1养老旅游

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1],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又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指老年人离开其常住地跨越较大空间范围,在旅游地生活较长时间的特殊旅游形式[2]。由于旅游主体的特殊性,养老旅游具有季节性、怀旧性、 节奏慢、时间长等特征[3,4,5]。养老旅游不但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健康状况,也能减缓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是老年人升华其兴趣爱好的大好时机,是养身养心的绿色通道,也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新起点[6,7,8,9]。

1.2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体验乡村的风土、风物、 风俗、风景的一种旅游形式[10]。乡村旅游具有乡土风情浓郁、 乡民淳朴热情、乡间风貌各异、旅游资源多样等特征,乡村旅游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游客回归乡土自然,领略大好自然风光和乡村民俗风情,增长见识,放松身心。

1.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强调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吸引旅游者前往体验、观光、学习、思考的旅游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认为: “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和“负责任”的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两大内涵。生态旅游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天然旅游资源富足、景区可进入性较强、强调环境保护理念等特征。生态旅游能让游客在大自然里排忧解郁,怡然休闲,也能为游客( 尤其是青少年游客) 植入环保思想,间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

1.4养老型乡村旅游地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指的是具有较完善的旅游设施和养老设施,生态环境好、地方文化浓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是养老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三者交集的旅游目的地。基于养老旅游的特征和庞大的主体基数,乡村是较理想的养老旅游地。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具有生态环境佳、历史沉淀厚、生活节奏慢、人们性格淳朴等特征,能为老年人提供较理想的田园生活[11,12]。此外,当异地老年人成为乡野田间的生活主体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因旅游业明显的季节性造成旅游基础设施的闲置问题,带动乡村养老服务与设施的完善,提升乡村自然与人文水平,总体促进乡村的社会进步[6,13,14,15]。

2三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1乡村是养老旅游的最美适宜地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 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 9% 。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 87亿人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 9%[16]。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却困难重重[17]。由于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老年人间经济水平差距甚远、异地医保报销受限,加之市场上养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相关服务缺乏标准规范、专业人才短缺等原因,养老旅游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以生态环境优良的乡村为根据地的养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总量巨大的乡村面积为老年人休闲度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相对较低、弹性较大的生活成本能为绝大数老年群体所接受,在距居住城市较近的乡村进行养老旅游的老年群体医保报销较为方便。此外,乡野田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粗犷豪迈的文化底蕴、舒缓安逸的生活节奏皆有益老年人心情愉悦, 缓解郁结,弥补因子女或配偶不在身边的缺憾。

2.2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参与者

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家乐数量约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10. 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约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3000多万农民直接受惠[18],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然而,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之际,其发展诟病正蚕食着我国的锦绣乡村。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乡村民俗逐渐变得功利世俗,乡野原真日渐淡薄,乡村生态遭到破坏,城乡界线变得模糊; 加之乡村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尚不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村民的相关知识、能力尚待提高,产业集群意识尚未成熟,良性营销尚未形成,长此以往,现在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就只能昙花一现。

老年人能带动的影响是巨大的,以生态意识较强的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乡村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首先, 经历了世间浮华之后,老年人返璞的心态强烈,无论是村民还是民俗,唯有保持本真才有市场。其次,现阶段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是中国生态环境从优至劣的目击者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环境保护的教育者、生态理念的倡导者和环境污染的战斗者。第三,当乡村成为较稳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后,家庭、社会及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牵挂都极有可能加速乡村基础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完善。

2.3乡村养老是生态旅游的最强推动力

我国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对生态旅游内涵、特征理解不到位以及简单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生态旅游”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进行往往对当地自然生态和原有周边社区带来伤害。在意识到“生态旅游”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后,市场上出现了“处处生态游,人人负离子”的局面,泛化现象严重,原本的金字招牌也逐渐黯然[20]。 “生态旅游”不生态的行为既违背了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初衷,也辜负了人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是欣赏自然、感受生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以乡村为根据地,以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生态旅游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现存问题。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区别就是对自然的开发较少,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空间视野都是老年人的心之所向。当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养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贫穷落后的乡村可逐步转型成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受旅游驱使而浮躁的乡村也将缓慢下来,重新沉淀,回归诗画田园。

3三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1三者的内在关联紧密

有“逃离”和“反哺”本质: 生态旅游是后工业时代驱动下恶劣生态环境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便是人类对“绿”和 “美”的向往,既是人类逃离环境问题的行为,也是反哺环境的行为。乡村旅游是城市污染驱动下的产物,其兴起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干净”和“淳朴”的向往,既是人们逃离冰冷城市的行为,又是反哺自然的行为。养老旅游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对“舒活、乐活”和“旧生活”的向往,既是老年人逃离“四角天空”的行为,又是反哺记忆的行为。

有“康体”和“教育”的功能: 三种旅游的目的地都应是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怡人的地方,能舒缓人们紧张浮躁的情绪,洗涤身心。此外,生态旅游能引导人们爱护环境、守护生态、保护社区等。乡村旅游具有启蒙思想、让人忆苦思甜等功能。养老旅游让老年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较多的灵感进行再创造,升华人生内涵。老年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也将对其子孙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3.2三者均为旅游发展大势

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大潮流: 生态旅游自诞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带着返璞复古的清香,很快便家喻户晓,成为趋势。1983年,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旅游成为旅游领域对国家战略的最好回应。 在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返璞归真,怡然自得”、“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的生态理念越来越为游客所推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也突显了这一热点,将1999年和2009年的国家旅游主题分别定为“生态环境游”和“中国生态旅游年”。

乡村旅游是国内旅游的一大热点: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开。我国强调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许多乡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还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2006年和2007年,我国旅游主题分别为 “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成为旅游热点,极大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增长极。

养老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一大趋势: 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孝、是善、是感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父母与子女间的联接十分紧密,子女成家后与一方父母合居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老年人的观念转变,旅游养老成为养老的一种新选择,且为大众所接受。此外,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为养老旅游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养老旅游是新时代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选择之一,是现代青壮年向往的晚年生活模式之一,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3.3三者融合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 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乡村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适宜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从时间概念来看,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都属于“慢旅游”,体验自然复古的慢生活。从空间概念来看,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都属于“大旅游”,游客的旅游体验多在视野开阔的地方。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是天与人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 老年人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群体之一,乡村也是养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我国乡村面积辽阔,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两者在空间上恰好能匹配。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和求美。国内现阶段的老人大多数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家乡”、“故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养老旅游融合,是人与地的融合。

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 养老旅游的活动主体大多处在生命历程后端及末端,对人生、生命有着诸多感悟,也易由此生悲。 然而,当老年人回到自然,看到自然界缤纷艳丽的生命,看到花落花开、蜉蝣生死、落叶归根的现象,对人生和生命便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或是感恩,或是豁然。另一方面,相较于青壮年游客,老年游客较为平和、惜物,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小。养老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是生命与自然的融合。

4养老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对策

政府引导,构建医疗体系: 相对于城市而言,目前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建设较薄弱,“看病难”是困扰乡村居民多年的问题。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 加大力度丰盈乡村医疗力量,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鼓励有资质、有名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加入,形成较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乡村“看病难”问题。此外,还应适当放宽政策,灵活处理异地医保报销,为在乡村旅游的大量老年游客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部门联动,加强区间合作: 许多旅游资源并不处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当旅游资源跨乡跨县,甚至跨市跨省分布时, 常常引起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对景区带来负面影响,甚至灭顶之灾。广义看,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共同分享和爱护。有关行政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 应着眼大局,以旅游资源的良性发展和追求长远效益为目标, 求同存异,共同商讨相关事宜,形成区间合力,创造多赢。

集思广益,优化顶层设计: 进行顶层设计时,要将“百姓富,生态美”与“田园风光好,养老趣味多”相结合,以打造一批以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为目标,以专业力量为主体,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顶层设计。设计单位的选择、设计成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指导等,都应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团体、利益相关者代表团体及其他自愿者代表团体共同商议,确保设计科学有效、操作性强。

吸引民资,培育产业体系: 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要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顶层设计之后,相关部门应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资注入,增强活力,引导形成覆盖全国的养老旅游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中国山水人文特色的养老型乡村旅游地品牌。政府部门需扶持民间力量,减少行政阻碍,协助区域间交流发展,尊重市场机制,减少干预。

因地制宜,突出乡村特色: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以乡村为实体载体,养老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都将在乡村的土地上进行。所以在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时,必须要以突出乡村特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挖掘乡村本土文化, 设计符合老年人养老需求、生态需求和乡村需求的旅游产品。 在单体层面,要做到各乡有特色,各村不雷同,减少彼此冲突; 在整体层面,要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连续的文化带,系统整合资源,形成连贯,带动各地发展。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品质: 养老型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主体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老年游客,除游客口碑影响力较大外,游客本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弹性较大,不当的服务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经营管理时,必须秉持着“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为老年游客们提供舒适周到的服务。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创新;乡村旅游;中郝峪村

一、中郝峪村基本概况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西南部,淄博博山地处鲁中山区,是著名的山水之城,驰名中外的山东第二高峰鲁山就坐落于此,而中郝峪村正地处鲁山主峰之阳,是池上镇较为偏远的一个山村,全村共有89户人家,290口人。中郝峪村依山傍水,天然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由于中郝峪村处于海拔800米左右,这里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优越宜人,近年来省内外游客慕名到此到消夏避暑是络绎不绝。全村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在从事农家乐的经营项目,其中有5户农家乐还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4星级农家乐的称号。全村的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000元跨越到2014年均人收入24800元,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2倍。

中郝峪村积极响应政府所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提出“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富裕”的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通过发展特色鄉村旅游,打造特色绿色经济,以农民稳健致富为发展根本,实现的了乡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良性发展,中郝峪村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成为中郝峪村发展的基本策略,更重要的是它为博山地区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

二、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中郝峪由于地处池上镇的尾部,交通不是特别便利,要想吸引游客到鲁山脚下的小村享受惬意的旅游生活,该村集资了15万元一条便捷的直通小镇的旅游之路,为方便团游、自驾游的游客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正应那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的居住环境,村里又投资50万元,对村民的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对全村60余户无人居住的老宅,村里统一有偿收回,统一改造成度假村。村里的厕所,垃圾由村里统一划片管理,实现垃圾日日清,保持村容整洁,这些基础设施的高标准的改善,都是为了全面提升旅游区的硬件服务质量,在软件服务上,中郝峪村秉承的是游客要求至上的原则,游客来到中郝峪村一切尊重游客的选择需要,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都会尽量满足大家的个性化要求。乡村的自然风景资源、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村民的朴素的民风,科学规范的乡村管理共同构筑了中郝峪村旅游资源的主体。中郝峪村目前正通过对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村风民风,生态文明的创新型的发展改革模式的探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由农业生产为主导向旅游服务业发展的质的跨越。

三、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资源未充分挖掘,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不平衡

乡村旅游在开发的前期通常都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特色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切入点,中郝峪村也没有例外,旅游的模式主要是田园农业、农家乐、回归自然的旅游内容居多,虽然已经的开发了农业观光,绿色农产品采摘,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体验等围绕农业生产为主的旅游项目,但是还不足以吸引那些对乡村民俗文化喜爱的人们的关注,很多人对乡村旅游的体验较为肤浅,虽然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与向往,但是缺乏精神需求及乡村民俗文化氛围。从总体上看中郝峪村目前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村民文化的梳理与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状态还远远无法达到真正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各种旅游资源对于满足游客的种种不一的心理诉求出现了失衡状态,这样的发展将不利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缺乏科技化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单一

中郝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时,农户是呈分散式经营为主的,这种经营没有统一的管理,往往处于一种无序化,因此在营销的手段上每一个农户还基本处于原始的推销商品的阶段,农民自己单独印发一些自家农家乐的简易宣传册或是名片在集市上散发,这样的宣传广度,力度可想而知,基本起不到乡村旅游的宣传效果。而政府虽然认识到宣传策划的意义,但往往资金有限,投入宣传费用较少,仅仅通过报纸、电台进行简单宣传,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信息是单一化的传递,语言也较为模式化,因此游客在了解旅游目的地时比较模糊化,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阶段,游客需要的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播媒介,了解到旅游地的全面情况,游客希望通过更加高科技宣传媒参与互动的方式了解旅游讯息,但是在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中,通过高品格的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并将其用过营销方式打造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给游客的意识、观念、体系还没有完善,这就需要创新乡村旅游的营销概念与模式。

(三)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管理服务体系,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水平较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没有懂得管理服务的团对为村里的百姓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建设性意见,中郝峪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在食宿费用上的互相压价,严重扰乱了,乡村旅游公平竞争的秩序,而一些农户为了拉到更多的客人不惜做赔本的生意,有时为了拉客人经营户之间还出现的打架现象,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损毁了中郝峪村的旅游声誉,由于没有同一的服务质量的要求,经营农家乐的经营户在菜品的质量、品种、价格方面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经营户由于没有接受过旅游服务的正规培训,在接待游客的礼仪、服务态度方面也无法与规范化、专业化的旅游服务相比较,这些隐性的服务行为都给当地的旅游业的长足发展造成了阻碍。

nlc202309012223

(四)乡村旅游缺乏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整体规划较弱

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赢得独树一帜的市场地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在中郝峪村发展旅游的起步阶段,由于对自身旅游资源没有准确的认识,盲目开发了一些不适当地山区旅游的项目,各种旅游资源都摆在游客面前时,使游客反而觉得当地的旅游毫无特色可言,让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失去的兴趣,再者村中的经营户为了承揽更过的游客,私搭乱建住房,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这都给美丽清洁的村庄带来了环境压力,对乡村旅游布局的統一规划,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特色,迎合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是镇政府村委,以及当地百姓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中郝峪村乡村旅游业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突破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旅游资源的整合方式

中郝峪村所拥有的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让游客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到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居住在宁静整洁的乡野别墅之中,享受乡村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外,为了让游客还能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社会浓郁的人文旅游的元素,该村整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比如该村整理了博山地区的年俗文化,食俗文化、居住习俗、与该村相关的民间传说,让到此旅游的客人感受到博山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质表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创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乡村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资源、人文民俗资源等旅游元素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人文品质的内涵。

(二)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为了使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层楼,要创新乡村旅游宣传的营销模式,中郝峪村在推广本村旅游项目时,树立了“大市场,大营销”的营销宣传策略,积极整合社会中的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种资源,实现依靠社会有影响力的宣传平台,实现社会资源优势配合,达到整体营销的效果。中郝峪村在营销自己的旅游资源时,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联盟,与此同时还采用了“行业联合加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中郝峪村除了借助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模式之外,自身也通过举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相亲大会,CS比赛等活动,来进行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与推广,形成景区与乡村发展建设于一体的旅游宣传推广理念。传统的营销媒体与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相互补充,聘请专业的网络营销人才,积极通过互联网的转播特点,加大对中郝峪村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网站,随时传递乡村旅游的动态信息,利用好博山地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全面、详实得将中郝峪村的旅游资源展现在互联网上。在与企业联手宣传旅游路线时,与知名国内旅游网站联合,共同构建乡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

(三)创新乡村旅游“公司化”经营运作手段

中郝峪村村委决定为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化、正规化、企业化,在2011年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目的就是通过探寻“公司运作+个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创新经济运营模式,来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为了让村民经营的旅游项目走向合理规范的道路,减少相互压价带来的恶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全权负责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公司旗下所运营的所有旅游项目都承包给经营户,公司负责统一制定旅游消费的价格,所有游客的接待与分配由公司统一安排,经营户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升自身的接待质量,公司化运作通过科学化的运作手段,整合物力、人力资源,还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服务体系向乡村覆盖的进程。在乡村旅行,城市中的游客也能享受到便利贴心的服务。通过各村组织旅游合作社、合作组织,推动村与村之间,旅游资源共享,合力开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经济从个体化,分散无序化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科学定位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前提,以农民致富为根本,乡村旅游虽然以为了接待、能周到服务游客的目的而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的提升、村规村约的制定更加制度化,但是乡村旅游绝不是为了单纯发展旅游而被动去完善乡村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中郝峪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百姓谋福利为宗旨,以改善村容村貌、民风民貌为发展旅游的落脚点。开创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理念,以乡村旅游带动全村的综合设施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以农民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动力反过来去创造更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旅游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中郝峪村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综合分析,明晰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及对旅游市场游客群体的准确定位,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结语:山东博山区中郝峪村是众多乡村旅游村庄中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之一,在经过了长期的旅游经营的探索之中,中郝峪村也曾经经历了经营的失败与如何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成功途径的困惑,但最终通过乡村旅游理念的创新,公司运作经营方式的创新、营销宣传模式的创新以及对当地特色资源整合的创新等途径,赢得了旅游消费群体的认可与极佳的口碑。“创新”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唯有“创新”在乡村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旅游公司、民众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适应市场,最终占领市场,于此同时在创新之中,乡村经济才能稳步前行,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缩影的描述,中国乡村旅游的大道必将是宽广的,虽然会有磕绊,但是只要有“创新”,中国的乡村旅游经济将会在旅游经济的总量中逐渐占有重要的份额。

参考文献

[1]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乡村旅游的开发论文 篇4

【关键词】:国内 乡村旅游 开发 目 录

引 言.........................................................3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4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4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4

(二)现代乡村旅游.............................................4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5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5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6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7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8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9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9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11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11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11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11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11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12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12 参考文献......................................................13 致 谢.........................................................14 引 言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

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金海湖镇位于北京平谷东北端,地处京津冀三角地带,是北京第一缕阳光首先照耀的地方。就乡村旅游而言,金海湖镇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自然风光淳美。这里有北京最大的综合性水上乐园——金海湖,曾成功举办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赛艇、皮划艇比赛”和“2002年阿迪力挑战世界吉尼斯高空生存纪录”等大型赛事。金海湖群山环抱,碧波万顷,宽阔清柔的水面、秀丽峻峭的山峦与亭台轩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全镇28个乡村,错落有致,三分之一分布在金海湖环湖路沿线,三分之二位于山角或平原。放眼环湖路,青山、绿水、蓝天交相辉映,为金海湖独具之美。其中黄草洼村是北京少有的泉水村,村域泉群,常流不息,充满水灵之气。

历史文化源远。上宅文化,数十件打制、琢制、磨制的石器生产工具,展示了7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的古迹。其“上宅文化陈列馆”,是国家第一所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有“上宅文化,首都之光”之称;长城文化,即万里长城北京段东端的明代将军关石长城,雄伟石长城与柔美金海湖相对,形成南湖北关之势;奇石文化,其金海石外部造型奇妙,内部纹理精美,被誉为“画在石上的中国画”,可谓京华奇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万亩采摘醉人。平谷现有22万亩桃林,有“世界第一桃园”美称,金海湖镇占据七分之一,桃林面积之大,品种多达百种,使其以观赏采摘为主的休闲旅游魅力大增。值得一提的是,平谷推出的国际桃花烟花节,巧妙地将自身桃花节与浏阳烟花节结合起来,每年举办一次国际性节庆活动,观赏者白天沉醉于如霞似锦的桃花海,夜晚欢乐于璀璨烟花的不夜天,金海湖镇作为东道主之一名声随之不凡。

民俗旅游红火。全镇28个乡村,1个市级民俗村、6个区级民俗村,民俗村户比例较大。仅2005年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从业300余人,旅游收入达1500多万元。金海湖镇民俗旅游形成了特色,打出了牌子,如饮食方面,烤红鳟鱼、柴锅侉炖鱼、水菠菜等,已成为特色接待饭。黄草洼村民俗户刘小林,在北京“首届农家饭电视大赛”中,选用生长在13℃泉水中的水菠菜、水芥菜、水芹菜和用泉水饲养的鲤鱼做出的道道农家饭获得一等奖、创意奖。仅2005年“十一”期间,他就接待500多人,收入3万多元。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乡村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

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乡村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乡村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乡村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第七步:项目实施

(二)开发程序的原因

其一,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乡村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乡村旅游资源状况、乡村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

其二,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指导委员 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

五、乡村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长远规划,科学策划,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 1.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

乡村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农村扶贫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乡村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乡村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乡村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乡村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乡村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确实增加农民的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年01期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章新芬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章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章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同时还到许多在工作过程中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篇5

一、乡村旅游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形式

中国农村整体发展正处于一个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多业态并举的转型阶段。一方面大量农业人口迁移进入城市或城镇,另一方面耕地集中的乡村地区仍然承担着为全体国民提供粮食产品的生产功能,但乡村地区仅仅依靠粮食生产很难实现生活质量提升的目标。以粮为主、多业并举于是成为新时期的结构调整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特别是距离城市比较近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自然而然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内容。

对于不断涌入规模不等的城镇的农民来讲,改革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其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服务业业态的打造。很显然,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为创造就业机会、化解人口就业压力提供一条重要渠道。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重构乡村产业形态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获得竞争优势,光靠传统的一家一户和小集体耕种业是难以实现的。如何在乡村地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号文件提出了“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包括“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等新形式的农业产业化促进政策。可以预见,在这一政策鼓励下,会有一批立志于开发乡村第三产业的开发者、投资者进入农业、进入乡村,与农民开展合作,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古村落古镇旅游开发等领域图谋发展的“混合所有制”龙头企业将会应运而生。当然,什么叫“农业产业化企业”,学术界和中央文件并未明确界定,乡村旅游产业中哪一些可以被视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逐步明确。但从一号文件明确的“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范围”这一原则性指导方针来看,既然是“全程社会化服务”,只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服务”特征,就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其中也必然会包括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企业组织,进入乡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度假业。旅游局作为政府的一类机构,当然也就可以购买为市民大众提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务”。

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就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政府鼓励农民将其手中的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上实现交易。工商企业流转农业用地,其中有一部分会属于旅游开发企业,这些受鼓励的企业进入农用地规模化经营,包括休闲农业的经营。

农业地区的商业流通服务在一号文件中也受到高度重视,在“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过程中,对“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建设予以关注,并且通过供销合作社系统来“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这一系列规划政策,对城市自驾旅游者而言,以直销有机、绿色食品为特色的乡村购物中心,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服务的定点供应高星级酒店、餐馆和高端人群的后乡土有机农产品的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也会迎来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但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却是金融资源的洼地。为了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动力不足问题,一号文件提出了“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倾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并且期望通过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推出“新三板”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将来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属于进入“三农”领域的社会资金,那么与直接投入于种植业、粮食加工业的涉农企业相比,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企业是否能够作为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一个补充而受到财政资金的认可和支持呢?

二、农村受污染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建设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与十八届三中全会60条决定相呼应,此次一号文件同样十分强调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为此应“抓紧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一号文件十分强调农村生态恢复、保护、建设的力度。广义的乡村地区,包括天然林保护地区、风沙源治理区、国有林区、矿迹恢复区、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区、草原自然保护区等广泛领域,一号文件要求这些地区都要“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了促进公益林、草原保护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中央政府力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乡村地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抓起,将会提高乡村地区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为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乡村地区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草原旅游、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将会迎来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一号文件强调“提高扶贫精准度,抓紧落实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多种扶贫开发模式中,旅游扶贫可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三、农村集体土地权能逐步入市,吸引和激励对乡村旅游的中长期投入

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及其改革涉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城镇化事业健康发展和农村农业的稳定安全同样离不开农村集体土地的制度创新话题。一方面,为了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障利益分配公平,必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对于后者,一号文件提出的解决方案基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经营权的资本化改革思路的落实。“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确权、确地、确股多确齐下,基本出发点是资本化的融通。一句话,土地资本化和土地入市是总的改革方向,但对于不同领域的土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国家征用集体土地等三种情况),一号文件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速度、采用不同深度的改革方式。

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立即有条件入市,允许出让、租赁、入股,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对于农民宅基地,则需“慎重稳妥”,通过试点逐步推进抵押、担保、转让,不可“抢跑越线”;对于国家征用集体土地,不仅需要一次性经济补偿,“还必须对农民的住房、社保、就业培训给予合理保障”,这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异曲同工,首先解决产业化,然后才可城镇化。

上述三类土地的资本化及逐步入市改革,将会促进乡村地区、特别是环城市地区多业态混合社区的形成。在农村建设用地实现市场化、资本化改革过程中和改革完成之后,农民直接参与多种股份合作制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一号文件对此提出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号召,“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农民的这些权能,可以拿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去交易,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这一模式将会促进外部资本及技术的进入,与资本化后的集体资本进行混合,构成共生的混合经济。作为外来投资者和管理者而言,由于产权结构清晰,合作模式政策风险降低,不再急于快速得到投资回报,中长期投资计划同样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艺术精品、未来遗产形式的旅游产品将会不断涌现。外部专业化旅游发展公司与农民联合形成混合所有制,可以弥补农民创建、管理乡村旅游经验和技能不足的问题。

除了资本化优势,一号文件还给涉农企业提供了某些土地利用指标的支持政策:“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这就是说,今后国家建设用地计划中,将会列出专门指标,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设施。一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被视为一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关企业就可以申请此类用地了。

四、新旧并举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系列产品

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在一号文件出台之后会有哪些变化?可以用一新一旧、新旧并举来表述。

一新就是在现代农业科技支持下,新型农业产品与农业景观带来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形成。一号文件中提及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活动空间,以及这些空间呈现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等,都为新型观光农业的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舞台。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篇6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益。

2、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观光农业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意义更大,对于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也有促进作用。在台湾,观光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 “三生”农业,即是把农业的发展引向“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3.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地方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苏州等旅游热点情况更为突出,苏州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西安的兵马俑馆、北京故宫、颐和园、杭州灵隐寺、西湖等处情况亦然。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发展这些地区乡村旅游堪为良方妙策。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5、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由于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形势要求,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在旅游开发条件比较好的一些乡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有特色的农村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6.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旅游业本身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工业园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7. 发展乡村旅游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系统各个部门都会产生促进作用,在物质上、精神上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如乡村旅游可以使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乡镇工业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商品交换、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可以促进交通事业的发展,使闭塞的乡村对外开放,经济搞活;可以刺激当地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旅游服务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等将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建议,改善乡村的环境等;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涌入,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会使人们的观念,习俗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会逐渐改变农村旧有的生活习性,美化人们的语言、心灵,更新人们的观念;锻炼和培育起一批旅游业经营和服务的人才。总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对所在地区整个社会综合体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分布

1都市郊区。都市郊区是目前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利用都市郊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环境发展起来的,是城市的后花园。各个城市都有郊区,特别是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市中心以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是他们好的休闲度假场所。

2景区边缘。景区边缘是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是风景去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进行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周边旅游景区都属于此。3特色村寨。特色村寨使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许多乡村旅游都和民俗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建筑特色。如苗族的苗寨,福建的客家族土楼,岭南居等建筑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4特色农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是利用当地特设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

5特色手工艺品和民俗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来吸引游客,○游客要的是感受稀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2、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目前我国乡村路邮政处于发展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两种产业交叉形成的,具有两种产业的特征。从旅游的角度看,它提供给游客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的基本属性。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木、果、药、花、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自身的农业生产功能和产品价值。2旅游资源的乡土性。乡村旅游基本依托的是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也加上人为○设计的建筑设施,如草舍、篱笆,组织活动项目如戏水、攀岩、狩猎等,增添了浓郁的野趣,构成一幅“悠悠古韵、浓浓乡情”田园画卷,使游客置身于湖光山色、绿水碧波的世外桃源中。

3客源市场的定势性。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娱乐、游○赏等旅游功能,这就决定了它的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因为乡村旅游对居住在具有城乡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居民难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它的客源是那些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及农村景观不太了解的城市居民。

○4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参与性就是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的某个过程的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使游客有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这涉及到一个概念: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它也可以被称为旅游地的社会环境文化,主要内容既包括旅游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又包括礼仪风俗、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等行为文化,还包括旅游地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

6乡村旅游地区大部分,在集中在经济比较好城市郊区,特设农业和风景名胜区,○这里有较多人去,市场需求大。

3、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特征

根据上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开发出不同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农家乐是一种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以及周围的田园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旅游者前来吃、住、游、玩的旅游形式。适合开发的主要项目产品有民居旅舍、农家餐馆、花卉盆景观光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农家乐”这种类型游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深受农民欢迎。

2度假村(区):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的,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高档乡村旅游场所。

3民族民俗风情园:即以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建筑、居民生活习俗、○传统农事活动、传统文化和节庆、奇异风情等为基础,开发形成独特地域和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4观光购物农园: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5租赁农园: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土地或家畜出租给市民,市民通过养殖或○种植这些动植物获得农事体验,农民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下作业,平时则由农园提供者代管。农业租赁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6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近年来,台湾的许多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7乡村俱乐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8农村留学学习区:是指部分学校在假期将学生安排到某些农村去体验生活或参○与农村建设,如中学生的“勤工俭学”活动、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及实习活动。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9农业公园模式。按照公署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10教育农园模式。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想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

11自然生态游。森林公园,野营地,自然风景区,这都没有经过人们雕琢过的○山山水水,自然生态,这些优美的环境都可以让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三、中国乡村旅游问题透视

透视国内乡村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对众多乡村旅游点发展形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对乡村旅游业的不重视没有以农业旅游,只是靠山吃山。没有创新,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结果游客去了一次就不再回去了,游客越来越少,越办越差,只好停业。

2、盲目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盲目性很大;其次,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力度不够。立法管理不健全,大多数“农家乐”协会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动得不到应有的规范;从营销来看,许多乡村旅游点尚未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一般处于原始、被动的水平,依赖朋友关系、“回头客”或口碑传播,宣传手段单调、数量少,且缺乏针对性,风景多、人情少,静态多、动态少。

3、旅游产品单一,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家乐”效益下降 目前国内许多乡村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尤其是在小范围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更是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彼此间竞争加剧,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部分地区开发效益下降。此外,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及其本身知识性、参与性十分欠缺。目前,很多乡村旅游产品多停留在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低层次上,很少注意提升其本身的知识文化内涵及参与性。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普及,很多游客会把旅游与历史、民俗、宗教、文化、艺术等结合起来,不能满足各层次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这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4、季节性强,旺季过旺,淡季过淡。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很强,普遍存在着旺季过旺,导致客源过于集中,脆弱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游客的需求,环境不堪重负而遭破坏;淡季过淡,时间过长,一年中淡季持续约6个月,接待游客量不足全年的20%,大量旅游设施闲置,乃至于停业,出现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尴尬局面。季节性太强使得乡村旅游点及其它旅游企业如 宾馆饭店、旅游车辆、旅游餐厅等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再进行后续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5、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户为主,其从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普遍较低,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升。然而,由企业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户经营的乡村旅游点,其规模和效益明显好于并未受过培训的农户。可见,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经营户的经营水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很大。

6、自然生态过度开发,导致许多很自然的东西过度包装,失去了原有的品味,环境破坏大,游客剧增带来了许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致使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这需要引起重视,这样乡村旅游才能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前往。

7、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个是交通不便利,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有句话说得好,要致富要先修好路。同样,现在发展乡村旅游也要先把路修好,游客也好首要考虑的因素。二个是当地村落的卫生间,休憩场所,娱乐设施都不是很好,不能满足大量的游客。

8、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村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要一些资金。然而乡村的农民没有什么资金,又得不到政府支持,招商引资困难。

9、缺少政策和法规。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所以难以保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乡村旅游发展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领导。让大家都有一是参与,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越办越好。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全面开发是不可能的,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住的地方不许豪华的大酒店,只有舒适安全就可以了,交通快速便捷就可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4、加强规范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国家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把游客和乡亲们的利益都保护好了,才有更多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乡亲们的兴致才会高涨

5、大力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和民俗文化。当地有的特设农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6、借鉴外国和其他先发展的乡村旅游地区的经验,发展本国本地方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去真正了解到别人是怎么把乡村旅游考好的。也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看一些图片介绍,人家是怎样建设的,自己本地方又有更好的资源可以创造出更好风景,7、善用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相结合。让旅游者能过融入其中,和当地的人们能够友好相处在一起。

8、提高创新意识,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占地位。城市人要的是观新赏异,体验清新、洁净的乡村生态环境和独特别的农耕文化,感受纯朴的乡情。

9、加强环境保护和教育,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现在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大家都有衣服和责任去爱护我们们共同的家园。

10、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品牌。如广告,新闻媒体等途径,都可以提高游客的认知度。

11、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只有这样,乡村旅游才会稳步发展下去。

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篇7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指的是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市、保亭县、白沙县、琼中县四市县,这里相对封闭、经济落后。黎族、苗族是海南世居的少数民族,黎族在海南的历史已有3 000多年,苗族在海南也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黎族、苗族已成为海南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中部地区总人口97万,少数民族人口为64.1万(其中,黎族人口53.7万,苗族人口6万,黎苗人口占中部市县总人口的6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黎族、苗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宗教、制度、伦理、艺术、民俗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黎族、苗族文化有汉化的现象,但绝大多数仍保持其原生性。在文化旅游盛行的今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原生性民族文化因其稀缺性、神秘性、神奇性更具强烈的吸引力。可以说,黎苗传统文化是中部民族地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也是主要卖点。但传统民族文化犹如自然生态一样,显得十分脆弱,在过度开发和外来思想、观念与行为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变迁或受到破坏,甚至蒙受灭顶之灾。所以,在开发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时,必须注重黎苗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环境的保护,以确保这些人类共同文化瑰宝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黎苗传统文化和文化环境的保护也是黎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考虑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可靠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应定位为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1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分析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指的是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所依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以满足特定旅游需求和实现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它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复合体。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聚居在乡村甚至山村,因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实际上是等同的概念。发展文化生态型乡村旅游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有深远的影响。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表明,以原生性民族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1 经济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和调整民族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能给民族地区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能有效辅助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地上下游产品的链条式销售,从而引发乘数效应。研究表明,乘数效应与产品的本土化程度成正相关系。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封闭状态导致其各种产品,如农产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的本土化程度和民族化程度都很高,因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会产生良好的乘数效应。还有,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具有产业带动功能。旅游业是关联度强、开放度高的产业,除了其本身的发展以外,还可以带动建筑业、农业、房地产业、商业、轻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1.2 社会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其一,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利益诉求。民族文化能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原生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异、参与体验、放松精神的利益诉求。其二,可以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的面貌,实现共同繁荣,这有利于从心理上稳定民族关系。同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来发展经济,突显了民族特色,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兄弟的自豪感、优越感、民族自尊心和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能以平常、平等、自信的心态与其他民族进行沟通、交流和交往,从而消除民族地区与外界的隔阂,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

1.3 环境效益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在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其一,从居民角度来看,由于外来游客对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浓厚兴趣,使民族地区居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根本所在,从而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 [1]。“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觉”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居民在开发、经营和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保全和展示其文化精髓和文化特质,而设法阻止其本土文化的异化。其二,从游客角度来看,民族特质文化,例如黎族的“三月三”、“打柴舞”、“黎锦”、“船形屋”等,本身就是“孤本”或“绝唱”,这使得旅游者不忍心去破坏它。另外,民族地区“文化自觉”氛围也会影响旅游者,使其更加尊重这一地区的文化,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研究、理解和宣传、传播这一特质文化,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其三,从政府角度来看,在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况下,科学规划、生态维护、文化保护、环境治理等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保护。另外,政府有关环境与文化保护的宣传和倡导,将进一步促成民族地区居民、游客和其他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对有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开发条件的地区涉及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泰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和中国许多地区的案例研究对此予以证实。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环境状况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发展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为主旨的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对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一般地,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是否可行,主要取决于市场前景、资源特色、公众支持度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它们所产生的市场驱动力、资源驱动力、公众驱动力、产业支撑力等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1所示的是由资源、市场、基础条件、公众支持度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模型。在动力模型中,特色资源是吸引力之源,它能吸引旅游者前往,并由此刺激公众来推动基础条件的改善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利益之源,它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公众支持资源开发与创造及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良好的基础条件是旅游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其本身就可以促进商务、政务、会展等旅游的发展,它对旅游市场有吸引力,并为资源开发提供基础平台;公众支持是从观念层面、政策、法规、投资融资、设施建设、宣传等方面认可和支持旅游业,公众支持能有效促进市场开拓、资源开发和基础条件的完善,从而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不同地区的驱动力结构往往不大一样,有些是以单一驱动力为主体逐渐引发其他驱动力的产生,从而促进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如先前学者所提及的“市场驱动型”和“资源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则属此例;有些是几种驱动力同时发挥作用,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挺进,在这种情况下,此地旅游业的发展要顺利得多,也要容易得多。但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驱动力结构,在发展初期,一个地区旅游业都很难在短期内成熟,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当这四种驱动力共同构成一个相当稳定、相互协调的系统时,其旅游业才可达到相对成熟的状态。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已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三种驱动力。其一是公众驱动力。黎苗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将得到政府、社区、金融、顾客等公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因为,政府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辅助性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要依赖乡村旅游来脱贫致富和保护、传承其民族文化。金融体系和投资公司则可以通过投资乡村旅游开发来促进资本增值。旅游者可以通过欣赏和体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海南黎苗文化来满足其旅游需要。其二是市场驱动力。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是紧扣时代脉搏的旅游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分享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从业态本身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市场的驱动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原生性的黎苗文化和优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则更能吸引广泛的市场。建省办旅游以来,海南已有基本稳定的国内外客源,平均每年为1 500万人次左右,这为中部民族地区提供了中远程客源支持。另外,海南本土城镇居民超过370万,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休闲时代的来临,这些人将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重要的近程客源市场。其三是资源驱动力。海南中部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有其独特性,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一方面,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原生态型自然资源。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3~25℃,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这一地区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超过70%,有丰富的山野温泉资源和原始森林资源,还有独具特色的山野田园风光。另一方面,黎苗传统文化资源富有特色。首先是内容丰富,黎苗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其次是原生性强,由于黎苗地区长期以来处在近乎隔绝的发展状态,因而其大多数文化仍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本色;还有就是海南中部的黎苗文化,特别是黎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有3 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其文化是海南的标志性文化,从整个华夏民族的角度来看,海南中部是全国黎族聚居人口最多、文化最有特色且变迁最少的地区,因此其黎文化垄断地位不可动摇。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基础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接待设施条件、融资投资环境、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文化保护意识等),特别是基础设施、接待设施、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但长远来说,在其他三种驱动力的推动下,又得益于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国家旨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强有力的公众支持。这形成了一种有效的驱动力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基础条件的尽快完善、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市场的迅速开拓。由此可见,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3 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管理学家史提勒将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组合成模型,称之为SWOT模型。SWOT模型最初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后来,国际旅游业运用这一模型对旅游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等进行分析论证。本文运用SWOT模型来分析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应采取的发展对策。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如表1所示。

表1列举了影响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评分和影响性质确定。表中环境分值标准为(-2,-1,0,1,2),其中,“-2”表示很不利或威胁很大,“-1”表示较不利或威胁较大,“0”表示一般,“1” 表示较有利或机会较大,“2” 表示很有利或机会很大。由表可知,环境优势的合计分值为13分,环境劣势的为2分,环境机会的为13分,环境威胁的为2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项累计积分为22分。由于表中所列举的环境因素为22项,因此总平均分值为1,由此可以判断海南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环境状况是较有利和机会较大。结合SWOT的象限分析法可知,海南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机会远大于威胁,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则其环境状况的象限位置处于第一象限。针对这一种环境状况,海南中部民族地区应采取发展型战略,应发挥优势,利用机会,规避威胁,改进不足,积极推进黎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

4 结语

在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纵深发展和整合发展的潮流下,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针对其现实经济社会背景和依托其优势传统文化与生态资源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显得必要而可行。由于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因此海南应采取发展型战略,积极推进黎苗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除了定位问题以外,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探讨与研究,如发展战略、发展模式、资金筹措、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质量管理、市场规范、可持续发展、社区地位、利益分配等。这些问题将会对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实质性开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予以广泛关注。

摘要: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乡村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种呼声。海南中部民族地区是黎族、苗族主要聚居的区域,长期封闭,经济落后,但黎苗文化及其原生环境却独具特色,在这一地区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十分必要和可行。文章首先提出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定位——黎苗文化生态,然后进行发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SWOT分析。

关键词:海南中部,民族地区,黎族苗族,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2005[4]:10-11.

[2]邓小艳.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探析[N].中国旅游报,2008-05-16(011).

乡村生态旅游的深层研究 篇8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 共赢博弈;生态现代化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2-0097-05

一、引言

在乡村发展旅游,尤其是在中国这一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是有效的必行之路,这也是乡村旅游外部经济性的有效表现。然而乡村旅游在为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文化扭曲等不良影响的外部不经济性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乡村旅游从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走向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保护色彩的旅游方式,可以有效弥补单纯的乡村旅游带来的弊端,因此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乡村生态旅游也就成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协调型旅游活动,是针对乡村旅游的外部不经济性的一种博弈行为,是保持乡村旅游外部经济性的有效途径。2007年我国现代化发展报告明确指出:生态现代化重点在于瓦解原先的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之间不相容的“零和关系”的窘迫局面,通过综合的方法,寻求一种生态安全和经济活力之间正向结合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出路。[1]因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为迈向中国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广大农村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专门及全面深入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发意义、规划设计方法、开发价值的定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大都忽略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效的博弈结合方面的研究,也就很难为乡村旅游的外部经济性和不经济性的有效协调提供有效的行为决策建议。有关文献[2-4]主要是针对以民族风情为主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区为研究和实践对象,虽然都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但由于没能有效把握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也就无法探索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途径,而且没有普适性。乡村生态旅游的实质是在传统乡村旅游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是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同时取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因此一定要体现其生态保护性、可持续性和启发教育性,此外还需考虑其发展过程中的博弈均衡现象。基于此,文章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来源——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出发,给出其更加完善的定义,通过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源于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可以说它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交集”,也可以认为是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的“均衡解”,因此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需要从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二者的博弈过程以及揉和过程入手。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产生。乡村旅游自提出以来,其定义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统一结论。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较早的引入了生态文明理念,关注旅游对整个乡村社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因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主要是从其与社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角度出发;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其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大都停留在目的地和资源角度,重视其经济价值。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乡村旅游定义的共同点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乡村风情,本质是乡村性。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83年提出的,其产生不仅是由于人们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转变,更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近年来传统大众旅游的盲目发展导致旅游环境的衰退,使得人们产生了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同乡村旅游一样,也有很多,却没有一个为世界公认的定义。总结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与人文资源为基础,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导向,以欣赏、求知、探索为载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与联系主要体现在:(1)乡村旅游是以独特的乡村风情为资源,以回归自然为目的,以带动农村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淳朴性旅游;而生态旅游其表面层次上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环保旅游,深层次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旅游。(2)从经济行为(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出发,乡村旅游对开发者是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对旅游者来讲是以体验民俗风情为目的;生态旅游对开发者来讲,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初步引入到经济发展中,对旅游者来讲,更加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同时感悟生态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3)乡村旅游的定义更侧重于旅游经济和旅游目的,而没有考虑其带来外部经济性的同时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如对非实物旅游资源的扭曲、实物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理念的导入,目的恰恰是为了抵制乡村旅游的外部非经济性,作为一个补偿性的工具来协调乡村旅游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生态旅游

同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一样,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对其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表述。王嘉学等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或具有突出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杨新征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5];杨敏和骆静珊则把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鉴定为“农家乐”。[6]结合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不难得到,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乡村旅游存在的一些弊端,如由于管理不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歪曲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协调型旅游形式,是一种既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又能保护资源环境的旅游活动 [7],它源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又高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是二者有效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

乡村生态旅游一方面强化了乡村旅游中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旅游真正在农村起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作用,这是其提出的核心内因;更为关键的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变的形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导向已从原来的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目的而忽略环境治理(通常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会带来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生态经济之路,因此乡村旅游要从原来追求经济效率为目的转向现在以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进而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的“三赢”。

基于以上分析和认识,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独有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结合体,兼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点,如,脆弱性、不可移植性、地域的依托性等,此外根据其发展目的也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一)开发经营的“多赢”性

对当地居民而言,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此外,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生态规律及当地的文化习俗,重视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当地创造了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并提高了游人的环保意识。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具有“多赢”效果的旅游形式。如享誉中外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托名人、名山、名村的资源优势,在虎头山上搞起了旅游。据统计,2000年度,大寨村年实现经济总收入7 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3 620元,上交税金300多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500多万元。大寨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8]

(二)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性

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目的是试图让游客和当地居民及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认识了解生态环境系统和地方文化,并积极地为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因此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的教育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感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负有责任感,进而提高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体验,这是不同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个显著特征。国外学者Western给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将对自然的郑重承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在一起的负责任的旅游。强调了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性。

(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殊意义

乡村生态旅游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我国从原来的重视经济现代化转入到目前重视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10],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尤其在建设生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综合意义,而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便是一条恰当之路。它不但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农村实现生态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同时为中国广大农村走向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借鉴并起到良好的载体作用。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旅游企业及生态旅游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其发展已初具规模,而且已有不少地区通过乡村生态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云南省,据统计由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全省已有昆明、红河、大理、丽江、临沧等地市的150余个乡村积极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绝大部分农户的年收入过万元,而且农村环境也有极大改观。[11]

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在类型上主要有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如观光农业园区景观农业等;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如民族村寨、特色村寨、乡土文化等;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如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等。[12]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生态旅游业为当地居民带来福利的同时,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到位、无序经营、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脱节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具体总结如下:

1.经营者对乡村生态旅游认识不足,注重短期利益。农村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贫穷落后,甚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保障,加上认识与观念相对滞后,很难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经营者往往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加之开发前的规划不到位,导致后期无序经营现象严重。

2.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由于地方政府及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性质特点的认识不足,至今大都没有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在旅游区开发规划上没有科学依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重复建设、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经济利益上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无人负责,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对旅游区的资金投入不足,尤其表现在对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上。从地理位置分布角度看,乡村生态旅游区大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现有基础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欠佳,无法适应游客的需要,给旅游业的发展造成较大障碍。

(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使乡村生态旅游在这些重大的农村发展战略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重点考虑先进的经营观念和理念、独特的开发模式、未雨绸缪的规划行为以及良好的人才培养等关键因素。

1.树立生态现代化的观念。乡村生态旅游区别于乡村旅游的关键之处是前者撇开了单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以至社会效益的“多赢”。可见,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过程中树立生态观念是有效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根本。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中进行生态理念教育,使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和管理中都遵循一定的生态环境指标,同时在乡村旅游资源的日常管理中,通过导游讲解、警示牌标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便游客不但以生态行为进行自己的旅游经历而又从中获得提高生态意识的教育。

2.开发与经营中的博弈理念不可忽视。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最有可能选择的决策结果的科学。张维迎认为:一种制度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便不能成立。[13]目前经济行为的产生通常会遇到非合作性的博弈行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是典型的非合作性博弈行为。传统的乡村旅游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损人利己”的“零和博弈”行为,即单纯追求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或是达到一种“纳什均衡”状态,而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纳什均衡是一种低效的、不利于环境保护和长期发展的状态。乡村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纳什均衡”走向一种合作性的“利人利己”、“共赢”的较为理想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是“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赢博弈”。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博弈问题很多,最为突出的就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居民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乡村旅游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而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二者的博弈决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和结果;居民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如居民在旅游区私搭乱建的现象颇为严重,为此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这种处罚制度是否能顺利实施就是一个博弈过程:居民有两种选择——搭建或不搭建,管理部门有两种选择——处罚或不处罚,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冒险继续搭建,管理部门为了得民心而管理较为松散,最后的博弈均衡是居民继续搭建,管理部门不处罚,最终造成景区被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消除这种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均衡,可以通过消除博弈条件,或将非合作博弈逐渐转向合作的共赢性博弈,制定为居民认可的,真正可实施、可操作的规定与方案,确保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和谐发展。

3. 构建合适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生态旅游是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加上各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有不同,因此其经营管理也应有特殊的模式,使乡村生态旅游业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旅游业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管理包括对整个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目的地社区的管理、旅游区环境管理和游客的管理。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完善的条例、制度、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行为,采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经营方式,对旅游地游客承载量及不当行为予以适当的管制,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居民共享。

4.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完善的旅游地整体规划是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可行的规划方案,对旅游区一味盲目的开发,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无法修复。因此,在旅游区开发前,必须经过专家的科学考查,以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最大程度的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

5.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专门从事乡村生态旅游业的人才。乡村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要求经营管理者和导游人员都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全面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导游员作为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宣传者,是联系旅游者与旅游地的纽带,是整个旅游活动操作层面的核心人物,在乡村生态旅游活动中更显其重要性。如在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导游员为游客讲解的内容不同于传统旅游中所强调的趣味性、娱乐性,而是强调趣味性、知识性以及对游客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教育性,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这就要求导游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此外,要求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者也必须有较高知识水平。对此,旅游区可以通过培训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接待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俊明.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集团经济研究,2007(17):32-33.

[2] 王嘉学,谢洪忠.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步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A):47-51.

[3] 杨桂花.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维价值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4):76-79.

[4] 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4):564-567.[5] 杨新征.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6(8):58-60.

[6] 杨敏,骆静珊.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2):51-55.

[7] S. Medlik.Dictionary of travel,tourism & hospitality [M].Third Edition.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3.

[8]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 谢花林,刘黎明.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1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Further Study on Rural Eco-tourism

KOU Ming-ting1, 2,LI Lu-tang1 ,CHEN Kai-hua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

2.College of Business,Datong University,Datong,Shanxi 037009;

3.Management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Rural eco-tourism,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ourism,is a coordination type of tourism activities against disadvantages of the rural tourism,the health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hich does go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will promote effe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cological rural modernization.In the article,we improve the concept of rural eco-tourism and,based on its characters,meaning,current development state and existing problems,and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such as “Idea first, Eliminating zero-sum games and Seeking co-winning games” and so on,so as to supply references for its healthy,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上一篇:个人简历自我介绍模板下一篇:谈孔子高二作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