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4-10-03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8篇)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县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各经济区域均把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农村经济区域化的共同特点是,集聚产业群,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加快共同市场建设,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强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强区际联合,推进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管理,推进社会信息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发展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综合易县的自然地域、农村经济现状和农业产业化情况,将易县农村经济划分成八大农业资源产业经济区。依据各区资源产业经济特点,进行产业定位,分区发展。

一平原农牧资源产业区(Ⅰ):位于易县东部山前平原,总面积300.1km2,涉及易州、高陌、凌云册、塘湖、裴山、高村7乡镇,119个村,45862户,160966人。具有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水资源开采便利、粮油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特点。

1.产业特点:农牧产业占主导优势。本区是全县的粮油主产区,粮油产量分别占全县总量的55%、60%;也是供应县城居民消费的蔬菜生产基地,生产量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44%;全县的肉牛育肥、良种肉牛繁育、秸秆养羊示范和瘦肉型猪基地均分布在本区。粮油和养殖生产在全县农业中占有突出位置。

2.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耕地和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油、菜种植与畜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实施以“三元”种植模式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方案,形成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多业互补互促良性循环的农牧产业区,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成为北京农副产品(蔬菜、畜产品)的直供基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龙头建设。重点扶持塘湖肉牛产品加工、正四方牧公司、广源养猪场等项目。②优化农业结构。合理调整占地结构,改“二元”为“三元”种植结构,实现种植与养殖互补、效益共赢的产业链条。③强化水土资源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土地锐减势头;严格控制水资源污染;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④增加科技投入。重点推广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农业常规技术,提高科技含量。⑤适度规模养殖。采取公司加农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路子,家家参与产业化经营,形成千万个小家与大产业互动的局面。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灾能力。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健全防雹、人工降雨体系。做好灾害预报预警机制,提高应变能力,为农业产业化“保驾护航”。⑦发展乡镇工业。重点建设舍龙城花岗岩开发、天然板材工业园区、康元林木科技有限公司和亚林板业有限公司等项目,继续完善良村铸造和桥头三类建材工业小区建设。

二平原丘陵传统工艺手工业产业区(Ⅱ):位于易县东南部,总面积44.9km2。涉及尉都、凌云册和裴山三个乡镇,19个村,7908户,28545人。区内农业气候适宜,土地条件较好,拥有砚石矿特色资源,以此构筑了易水古砚的产业基础。

1.产业特点:①鞋垫产业已成规模。东庄鞋垫加工产业起步早,是在市场引导下,由农民自发参与兴起的。从业人员之多,生产规模之大,销售范围之广,已占领东北、西南等国内市场,还远销俄罗斯等国。东庄鞋垫产业现已辐射到了塘湖、凌云册、裴山等乡镇村,形成了名副其实、颇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②易水古砚久负盛誉。易水古砚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世人青睐。生产历史之久且久负盛誉。已形成了石料开采、雕刻、销售为一体的采、加、销产业体系。产品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制砚产业已呈现出越做越强之势。鞋垫、砚台的年产值占全区非农总值的40~50%,由此使农民增收10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9.1%。

2.发展目标:以鞋垫、砚台产业为支撑,以其品牌效应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健全服务组织为保障,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冲出国门打入世界,把该区建成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的传统手工艺特色经济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健全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管理。成立县、乡、村三级砚台、鞋垫产业协会,对资源、产品、市场价格等进行统一管理,完善营销网络;成立专业合作经济实体,有效解决单家独户经营规模小、实力弱、各自为战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的松散状态,提高产业整体的凝聚力。②培育龙头企。以“龙头企业加小作坊或农户”的形式进行产业化生产,规范加工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产业活力。③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以生产精品为主流的产业发展策略,以精品创品牌,以精品占领市场,以精品创高效益,使精品成为整体产业内部活力的动力源。④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砚石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也是易水古砚产业的基石,应给予特别珍惜。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杜绝资源浪费。⑤加强宣传。尤其要加大对我国南部大中城市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把产品信息推向全国和全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产品,以此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 丘陵林果旅游资源产业区(Ⅲ):位于易县最南端,总面积160.2km2,涉及独乐、山北、塘湖、管头四个乡镇,43个村、12987户,45549人。山区、丘陵、平原俱全,具有土地类型的多样性。林业、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有省级狼牙山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森林公园。

1.产业特点:①林果业是该区的特色产业。以生产水李为主的设施林果在独乐乡已悄然兴起,人均果树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约70%来自林果业。独乐乡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林果专业乡。果品总产量占全县果品总产量的近20%。②旅游业系该区的第二主导产业。借助狼牙山国家级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旅游景点的机遇,区内旅游业呈日趋火热之势。2003年旅游业给当地农民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2.发展目标:依托县校、乡校联合,实施科教兴乡、兴区域产业战略,不断提升林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冲破营销瓶颈创新品牌,实现林果生产品牌化、旅游资源配置功能化、蔬菜生产产业化、生产经营标准化,把该区建成全县林果产业的领头羊、旅游产业的生力军。

3.区域发展措施:①创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狼牙山果脯厂,谋划柿果储藏、加工企业和地膜芸豆深加工企业。②打造知名品牌。集中精力从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全力打造1至2个品牌,以精品取胜,使产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高知名度的品牌。③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根据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标准,尽快出台适合易县操作性强的可执行标准,并付诸实施。以全面提升林果产品质量。④加强市场建设。重点建设狼牙山果品批发市场,扩大场地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岭东和石家统果品产地市场,作为狼牙山市场的延伸。⑤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农家游质量。重点建设索道、道路、绿化、环保设施、餐饮购物服务等配套设施。规范颇具农家特色的农家游,以增加旅游品种,弥补区内服务设施之不足,提高旅游区的整体功能。

四 丘陵牧业杂粮产业区(Ⅳ):位于易县丘陵地带,总面积546.4km2,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涉及高村、裴山、塘湖、白马、流井等10个乡镇,119个村、32521户,111572人。具有适于旱作种植较大面积的旱地,气象条件适宜,土壤环境条件好,饲草资源丰富等资源特点。

1.产业特点:①小杂粮产业已渐起步。该区是全县小杂粮生产的集中区域,小杂粮产量占全县小杂粮总量的47%,其中甘薯占全县总量的34.2%。区内建有谷子、甘薯和旱作农业精品示范园。已形成全县甘薯和谷子两大生产基地。②畜牧生产初具规模。牛、猪、羊饲养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的25~26%,家禽占22%。区内建有百泉养牛、养羊精品示范园,瘦肉型猪场2个,家禽养殖场16个,家禽存栏18490只。

2.发展目标:抓龙头带基地,抓示范创品牌;抓生态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抓服务组织建设,促产业协调发展。将小杂粮纳入产业化轨道,创具有绿色认证标志的小杂粮品牌。发展草业,挖潜秸秆潜力,以草促畜,实现种植与畜牧产业互促互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发展措施:①提高小杂粮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成立小杂粮专业协会,对小杂粮生产进行协调、指导,确保小杂粮生产有依托,加工有方向,销售有目标。②强化小杂粮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小杂粮。谋划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加工、包装增值,提升档次,创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③发展草业,恢复草场植被。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改良草场6万亩,人工种草4万亩。

五 丘陵林渔游资源产业区(Ⅴ):位于易县中心地带,介于丘陵与浅山过渡区域。总面积218.3km2,涉及梁格庄、西陵、大龙华、安格庄4乡镇,40村、10404户,35874人。具有山地和丘陵双重地理特点。蓄积着全县95%以上可养水面资源。.有以山水为景的南湖和龙湖、以生态景兼道教文化的云蒙山、科教兴村的柴厂华夏第一村和最具近代文化特色的清西陵等。集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是全县旅游功能较完善、旅游品种最多的区域。

1.产业特点:①统揽全县水产养殖于一区。渔业是本区的优势产业。全县水产养殖95%的资源和产量均出自本区,渔业产值占该区农业总产值25.6%,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2.6%。②旅游业蓬勃发展。该区旅游业堪称全县旅游业的“龙头”。景点多,品牌多,功能较完善,旅游直接收入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81.2%,综合收益占91.4%。

2.发展目标: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挖潜水面资源潜力,提高水产养殖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产出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整体功能。把该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水产丰富、风光秀丽的水产之乡和旅游胜地。

3.区域发展措施:①发展林草,改善生态。景点周围适度发展观赏树种和经济林种;景区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保土固沙;配合实施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保护项目,改良草场,为发展牧渔业奠定物质基础。②改造中低产水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开发不同水层资源发展立体养殖;科学施肥,提高水面肥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水产品科技含量;适度发展网箱养殖,以其高投入获取高产出、高回报;完善经营机制,培育加工企业,使渔业生产纳入产业化轨道。③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整体功能。加强休闲度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龙湖碧枫斩度假村、南湖旅游综合开发和中义村度假村等项目。④加大宣传力度,创旅游品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多渠道、多方位 地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创旅游品牌,以此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 浅山林牧矿资源综合产业区(Ⅵ):位于易县西南部,总面积721.8km2,全为山地。涉及管头、七峪、甘河净、坡仓、乔家河、良岗等9乡镇,74个村、13157户,42404人。区内局部小气候明显,林、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分布广泛。

1.产业特点:①林业生产的突出位置。该区是全县林业生产的重点区域之一。干果产量占全县总量的23.9%,其中板栗占60%,花椒占54.65%。有林面积位居各区之首,占全县的27.6%。②畜牧业是实施易县“西繁东育”战略的仔畜繁殖区,每年为东部平原区域提供大量仔畜。畜牧业产值占全区总值的42.6%。③矿产建材业发展迅速。金矿、铁矿采炼和花岗岩大理石开采加工发展迅速。有各类开采加工企业140家,从业人员3010人,产值达到28200万元,占非农总产值的52.1%。

2.发展目标: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为基础,以发展畜牧、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为着眼点;以发展矿产加工、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区域经济为目标,建成易县西部生态环境良好、牧业生产兴旺、矿产业发达的林、牧、矿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植树种草,改善生态。植树造林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飞播与人工造林、水保与经济林三个结合。搞好退耕还林,确实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场,尽快提高植被覆盖度。②丰富山区绿色土特产品生产。柴鸡生产推广以放牧为主及相配套的饲养技术,提高肉蛋的“野味”,迎合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干果生产要扩大栽培数量,加强对现有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果树的技术管理,提高干果的总体规模和效益。③划区轮牧,科学管理。以村为单位,将牧场划分成若干个放牧区,实行轮封轮放。倡导舍饲圈养,减轻对草场的践踏和压力。④规范开采行为。严格“矿产法”,打击无证采矿、越权越界等违法行为,对矿山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⑤优化资源配置。引入专业勘探队、投资商、项目与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与环境,实行集约化经营;抓综合治理,尾矿回填和矿区绿化,实现开发与治理同步。

七 浅山林牧矿电游资源综合产业区(Ⅶ):位于县城西北边界地带,总面积470.26km2,全为山地。涉及紫荆关、南城司、大龙华3乡镇,50个村,10878户,33968人。区内气候温凉,林牧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独一无二,旅游资源特色明显。

1.产业特点:①林牧业是该区的基础产业,其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6.5%。②矿产业发展迅速,建筑砂、黄金、大理石、铁粉、麦饭石等生产均占据全县矿产业的半壁江山。年产值15190万元,占本区非农业总值的51.3%。③小水电已成为全县水电事业的支撑,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④旅游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朝阳产业。以紫荆关景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景点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与清西陵景区相呼应,对全县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互补作用。

2.发展目标:立足资源,放眼市场,抓招商引资,促地方经济。以矿产采加和荒山拍卖为突破口,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起点,以旅游开发为后劲,把该区建成林牧同进、矿电并举、旅游互动的林、牧、矿、电、游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加强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常规技术,并改善提高农民对合理开发农业资源的认知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②发展绿色农业。改善土壤环境和理化性状,保持水、肥、气、热因素协调。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含量。使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调。③林牧资源协调利用。科学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植物;加大人工造林,加速荒山绿化。牧业实施划区轮牧,以草定畜,适度舍饲,永续利用,实现林牧并进。④培育龙头企业。扶植南城司杏仁加工厂,谋划小杂粮、干果、柴鸡蛋等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矿业重点建设紫荆关东明石材开发、国际博览厅、胜利村铁矿厂等项目。⑤整合矿产资源,优化开采结构,提高开采技术含量。做好环境监管,采用适用的环保技术,确保开发治理同步、经济与生态共存。⑥增加投入,加快水电、旅游产业发展。加快紫荆关六级水电站、胶东口水电站和琵琶台水电站建设。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绿色纯天然产品等,实现旅游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八 深山林牧生态旅游产业区(Ⅷ):位于县城西北部边界,面积71.5km,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全为山地。涉及蔡家峪一个乡,5村,898户,2482人。区内气候凉爽,环境宜人,林牧资源丰富,有颇具生态特色的旅游资源。

1.产业特点:①林牧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林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5%。林业既为本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全县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基地,生态西北大门的守护者。畜牧业,人均肉类总产量183kg,居全县之首。人均畜牧业产值1011元,接近一区水平。也是全县獭兔养殖基地。②土豆产业已渐起步。马圈子土豆种植颇具特色,个大、淀粉丰富,面甜适中,口感颇佳,深受市场亲睐,是当地的优势品种。③生态旅游迈出可喜的一步。已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整合,修路改善了交通条件,来此旅游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2003年旅游收入25万元。

2.发展目标:以生态建设为着眼点,以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杠杆,以致富农民为目标,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奠基、绿色生产搭台、旅游开发唱戏”的发展战略,把该区建成林牧生产无害化、生态环境优良化、旅游产业特色化的林牧生态旅游第一区。

3.区域发展措施:①着力林业建设,提高生态质量。封山育林,兼顾人工林。注重立体布局,山上用材、防护林,山脚栽培经济树种,做到适地适树。严格林木管理,改造低质林,确保林木蓄积“长”大于“消”。②加强牧业管理。科学规划草场,封育近山草场,开发远山草场,鼓励舍饲圈养,积极改良草场,增加牧草总量。③发展有机农业。提高农民对绿色有机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改善立地条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产出量,以充分发挥自然地域优势。④培育龙头企业。注重对小杂粮、土豆初深加工、林果贮藏包装等骨干企业的培育,组建农副产品销售中介组织,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强化宣传,突出生态特色。统筹发展旅观光农园、森林旅游、民宿农庄等多种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文化,提高旅游品位。建立旅游服务站,健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成为生态观光旅游的乐园。

中财精品网,精品资料共享、交换、下载

http://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一、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

1.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管理的严重短缺存在。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管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是严重短缺的,难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负担减轻的“拦路虎”。为此,就必须要实现农村的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管理,就必须认真研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管理短缺成因。

2.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的管理问题,目前的农村征地制度,是以先将农村的集体土地转为国有为手段,然后再进入市场当中。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农民是没有土地所有权,加之实际征地的过程缺乏民主和监督,各级政府和官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取消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使得农民不可能获得土地出让后属于自己的的可观增值收益。而农地流转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和实现。

3.农村教育管理问题。农村教师缺乏和素质低下成为各地农村教育管理改革和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管理的劣势地位。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音、体、美、英课程普遍缺乏师资、缺乏资源,“音乐基本靠吼,体育基本靠走”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此外,有些地方有电脑,无网络;有网络,无资源;有资源,无师资。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正成为农村教育管理新的突出问题,也是老少边穷岛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4.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面对“三农”金融需求增加,我国目前只能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初衷在于促进整个农村金融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村镇银行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 年10 月13 日,我国村镇级银行的数量已经达到1000 家。2009 年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 2011 年工作安排》,其中要求设立村镇银行1027 家,而到2013 年10 月村镇银行的数量才达到1000 家,发展甚为缓慢,与目前有需求扩大趋势不相适应。

5.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管理。农村市场体系是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结晶。目前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合作化、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必须统一认识、统一规范建设。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不够,农业部门创新产销衔接工作方法不足,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市场预警体系尚未建立。

6.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是大国农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凸显重要。农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实力向外延伸。但目前,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高产稳产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适应规模经营的农田基础设施还不完全配套。现代技术装备的短板。与国际市场相比,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也是农业生产成本高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大路货多,品牌产品少;带动农民松散型多,紧密型少。

7.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当前,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农村需要,民政部也正在积极地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方式、办法,政府政策顶层设计正在加强。有些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农民工工伤等方面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范围有限,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是非常小,无法惠及整个农村地区。

二、影响农村区域发展管理的原因

第一,目前农村土地的市场发育具有相对滞缓性,造成了农民的农地产权明显缺失、农地的流转市场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现状的出现等。这些因素突出地表现在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后果上,导致了政府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不能实现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这就极大地打击了农民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阻碍了农地的自由流转,拖延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进程,增加了农村区域管理的难度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第二,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农村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村教育管理,农村教育管理的关键是难点问题的破解。然而,农村教育管理一直是我国教育管理比较薄弱的一环,基层对此更是忽视。

第三,从已经成立的农村村镇级银行来看,大多数村镇级银行设在行政中心地区,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村镇级银行布置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布局规划,其经营范围不是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是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显然,这已经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政策宗旨。

第四,农村的市场体系其培育规划和监管有待建立,农村市场的各主体水平不高,农村市场体系有序不足,农村消费群体的维权意识不强,农村市场体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又有不断强化之势,农村市场发展资金短缺,市场的开拓能力有待提高,市场的信息和技术援助双重缺乏,这些是困扰我国农村市场很多年发展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第五,农村公共产品管理供给总体上质量不高,矛盾突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状态,城乡两级投入差距明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主要由县乡两级政府承担,县乡两级财力有限,又无力保证农村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管理形成,难以提供有力支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管理主体的错位,财权和事权这两权不对称,中央和地方划分财权,但事权不清,尤其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管理有些却要由下级政府提供,造成这种供给管理的主体错位现象极其严重;另外,税费改革遗留的投资缺口暂时还无法得到及时弥补等。

三、促进农村区域管理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农村区域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实现农村全方位发展管理提升。为此,促进农村区域管理适应性的对策建议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

第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大力促进土地流转,调整政策确保农产品价格有序提高;.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促进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工业部门对农业的服务职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方面加快推进步伐;发挥好财政支农作用,有效提高农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的不足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平衡,从而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要想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状况,应该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管理机制,以政府为主体、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同时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等部门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制度等措施,规范和引导各类供给管理主体的供给管理行为。

第三,重视基层农村教育管理。应加大政府一级的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有效地均等化,确保一般农村教学区都能够有相对独立的教育运行经费;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形成制度鼓励优秀教师乐意并愿意服务农村教育;妥善解决教师工资待遇,政府和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联手加强研究,确保教育质量等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努力使农村教学点基础配套设施尽快得到完善,实现均衡的义务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亟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城乡幼小教育健康发展、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起步。因此,必须形成多元融资和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政府主导和投入的责任意识,构建一个适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必不可少,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教育管理发展的现代化。

第四,加强政府金融政策扶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农村当中引致金融需求不足的因素正在发生一些变化:(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不断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金融需求扩大;(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速;(3)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4)农村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金融需求。因此,必须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险市场,为村镇银行信贷保驾护航,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规范化、合理化。

第五,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管理。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市场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强农村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我国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市场体系培育、建设有生机与活力,要依靠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适应农业的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第六,加大措施力度,提高农业竞争力。对于农业国际竞争力来说,应该把创新提升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农业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对市场化的适应能力和活力,必须在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机械化、智能化装备,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上下功夫。采取引导科研教学与推广部门联合攻关形式,以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机械化步伐。加大农业的物联网的试验示范的力度,推进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的管理。推进农业的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增值的关键。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农业的产业化推进力度,强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基础设施以及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的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创建促进农村区域加快发展的全国性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以及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集群集约式发展;打造产业优势突出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完善与基地、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

摘要:农村区域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强现代化农村管理,提高农村区域发展质量和速度,这对于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缩小地区内外差距,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协调同步发展有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适应性对策建议十分必要。

浅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2-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1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放经济是出路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封闭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固有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条路子必须坚持走下去。

2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区域经济思想

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3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克服原有行政体制上的缺陷

据权威部门调查,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缘于在处理政府间的关系时,只关注权限大小的区分,而不重视事权范围的分工。县级本应突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往往被其他职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现施行的五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环节过多,县级自主权过小,财力弱、负担重,缺乏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且地县争利严重,不利于县级因地制宜履行职能,导致运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资源流失。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实际上更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样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讲,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表现和原因,致使农民很难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以体制创新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务和新的发展也要求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要有新的突破。

4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特别是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经济要在接受县域经济辐射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实践看,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不会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突破县域经济这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要给足政策

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强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直接对县域,并要加大省管县试点范围,在适当的时机实行省管县。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农民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

7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创造核实条件

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中央要大力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路。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才能取得战略意义上的真正发展。

作者简介:邓硕果(1963-),男,重庆渝北人,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4

发布日期:2009-07-20 来源:

摘要:[摘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摘 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给该地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当前广西北 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外流严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 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沿岸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2008年末总人口1242万人,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221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 31%。考虑到区域发展需要,在交通、物流的规划建设中,把处在两翼的玉林和崇左两市也包含进来,形成“4+2”的格局。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沿海地区将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 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再添新亮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 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拥有1000多万农民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的发展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而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对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各国人才汇集,使美国这个原来的英国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一跃成为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各地人才汇集,使深圳这个原来的小渔村很快崛起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得人才者兴旺发达,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区域亦如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一)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实践证明,新经济区的开发战略,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贯通东盟与中国东南沿海和 西南地区的“黄金纽带”,有着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这两种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开发了近20年,优势的“第一桶金”基本掘 光。目前,经济区正面临要过人均GDP1500-3000美元的坎,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不能再依靠这两种资源优势,必须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优势,实施人才 战略。人才战略解决了,就会对经济区新一轮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别应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土地是 最核心的资源;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到了知识经济社会,智力是最核心的资源。过去20年,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建设,主要围绕“资本”这一核心 资源进行开发,引进了大量外资,推动了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今后10-15年,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才”这一核心资源上,进行大胆开发和创 新,才能推动经济区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历来重视农村的发展,在政策上特别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的农村政策,并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保障农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三)促进广西北部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现农民增收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以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制约广西北部湾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只有通过提高 农村劳动力素质,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农村劳动力资本,农村劳动力才能真正转移出去,农民才能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从农民收入要素分析,农民收入增加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经营管理。从土地要素看,农民人均占有耕地量严重不足,耕地增收潜力必须依靠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而这两种 生产方式都必须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作支撑。另外,对大多数农民而言,资本性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份额很小,劳动力和经营管理才是与农村人力资本紧密相关 的要素。从这个角度看,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无论是其工资性收入还是经营性收入都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发展农 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升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正是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多渠道、全方位的提高广大基层干部 群众的素质,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群众队伍,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作用;是适应新形势、完成各 项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的必然选择。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发展目标,强调:到2010年,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 持种植面积稳定;到2010年,畜牧业产区生猪出栏1000万头,家禽出栏

1.5亿只,肉牛出栏50万头,奶牛存栏10万头,2020年生猪出栏1500 万头,家禽出栏2亿只,肉牛出栏80万头,奶牛存栏15万头;到2010年,甘蔗主产区的种植面积稳定在6.3万公顷,2020年继续保持种植面积稳定; 到2010年,桉树种植面积60万公顷,2020年扩大到90万公顷。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来保障。但在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存量大,整体素质偏低

广西北 部湾是广西的一个区域,可通过《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广西的数据来折射:广西农村人口总数为304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3.76%,是一个农村 人口众多的省份。与全国相比,广西农村人口的绝对数排第11位,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6位,仅次于贵州的71.76%,西藏的71.70%,甘肃的68.41%,云南的68.40%,河南的65.66%和四川的64.40%。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广西农业、农村和农民 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文化素 质看,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多。2008年广西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数为84.32,其 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1.8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为24.02,初中文化程度人数为58.44。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 不多。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

(二)客观环境条件差,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广西北部 湾经济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才培养与发展在财政投入上各有不同,同时地形比较复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交通不便利,信息网 设施建设不畅,宣传渠道不畅,影响农村人才发展与交流。另外,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基层组织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创业渠道,加大 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等方面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目前,广大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 学,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对发展农村事业缺乏热情和能力;留下来的,则素质偏低,缺乏基本技能,工作缺乏活力,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建设 的需要。这给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主体结构性缺失等问题。

(三)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 2007年广西农村统计资料,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人数从1991年的1618.29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03.06万人,但从业人数仍是 三次产业中份额最大的,约占66%。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近几年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步流向工 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二三产业,但是由于这些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就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水平,因此,许多农村人口因为文化程 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等原因而不能涉足其中。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必将加速流向第二三产业。

(四)政府管理部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存在偏差,政府投入不足具体表现在,许多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认为,只有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才能快出政绩,忽视了农业的基础作用;认为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 略处于工业发展从属地位,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工业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农村自然就发展好 了,不需要单独建设;认为农村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是将农村经济搞上去,外出打工赚钱回来更实惠;有的持有较为严重的“等、靠”思想,一切指望、依靠国家和政 府扶持,对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从 1980年的23.6%下降到2007年的9.11%,而其中的大部分又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

落实党 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和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农业和工业项目一样起到 关键作用,不应偏废。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加强业务指导,切实把广大干部、党员和各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深刻领会农村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根据广西北 部湾教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总体上应继续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为重心,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一个学历教育 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补和衔接的社会化终生教育体系。一是加大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转 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降低中途辍学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 主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使未升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三是积极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特别是“短、平、快”的短期技能培训深受农民欢迎,鼓励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偿培训,拓宽就业渠道,解除农村居民培训后依然无业可就 的顾虑。

(三)创新机制,突出重点

一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设立农村人才服务窗口,定期组织为农 村吸引各类人才的专题服务活动。对那些在农业生产、科技推广一线,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教学、科技等人员,在 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评聘方面制定好优惠政策。比如,明确在农村从事教育、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工作的人员,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不受身份、学历、户籍、所学专业限制,可自主参加社会化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专业职称评审。二是创新外出务工回乡人员机制。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人 员外出务工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观念等有利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吃喝玩乐、得过且过等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 传播与推导者,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影响。当前,虽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但还未形成规模,政府应该加大交通、网络 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开拓创业渠道,为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铺平道路。

(四)加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广 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严重过剩,质量上十分低下,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吸引显然非常困难,相比之下,对智力要求最低、吸收劳动力最快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无疑是最合适的;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容量;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 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加大投入,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加大对农业 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收入积累率,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5

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三农工作时,首先提到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念及此,联系我区实际,思考了一下非农产业发展的问题:

我区农村面积广大,面积超过辖区面积的85%,即使在城区矿区也有大量依靠农业为生的人口,如何让这部分人口富裕起来,是“富民”工作、建设“富裕”四方台区的重要任务。我们目前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劳务、种植业、庭院畜牧业,其中目前提高农民收入最主要途径的是依靠劳务输出。目前我区的农村经济仍然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粮食深加工、规模畜牧业等都还仅仅是雏形阶段。就太保镇而言,镇财政收入除正常税费(去年120万税收,上缴70%)外,增量主要是依靠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工业经济发展缓慢。

实质上,我区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优势较大:一是地域交通优势(临近市区,依饶公路、双七公路、矿务局铁路等);二是资源优势(煤炭、土地、山林、粮食、禽畜等);三是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剩余劳动力较充足。

缺点:一是政策缺乏支持,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黄金期过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缺少明确的政策支持,如土地、税费、环保等。二是村干部缺少招商引资的渠道和积极性,村

集体难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税收主要由区政府和乡镇分配,村里干部和“两委”都难以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得到实惠。三是农民得到的还是劳务收入,难以实质上大幅增加个人收入。四是农民工主要还是以普工为主,发展工业和加工业缺乏技术工人,难以吸引产业转移。五是取消了农业税和乡镇提留后,断绝了乡镇财政来源。

对发展区域农村非农经济的几点想法:

一是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和税费、利润分配政策,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在农村,村干部的能量非常巨大,政策外操作的回旋余地很大,特别往往在土地取得、劳动力募集、维护稳定方面作用巨大。农村宅基地多、小开荒多、闲置土地多,村委会还掌握一定的机动地,都可以逐步成为支持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地资源。如果再能够在公司模式上考虑兼顾农民利益,尝试和探索土地入股、宅基地入股、固定资产或机械设备参股等方式,减少征地阻力,提高农民收入,丰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农村经纪人、能人、带头人围绕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可以在税费入区部分给予减免。

二是围绕市工业园区产业项目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力度,一方面提高劳动力附加值,另一方面今后围绕市工业园区发展在附近农村发展配套产业,例如发展餐饮、物流、房地产、上下游配套项目等。

三是由镇村两级负责土地,区政府负责招商,然后在税收或征地补偿金上给镇村一定政策,用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农民则从征地、租地补偿中增加收益。

四是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民以土地、劳动力或者资金入股,年终分红,发展适销对路的项目,区镇政府给予一定扶持,特别在创业初期提供大力支持。

五是出实招鼓励和发展农村小作坊、小加工业,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注册个体户给予资金、土地、宣传、政策等支持,鼓励做大做强。为其批建厂房;设计包装产品;现金奖励;帮助申报有关政策性项目;联系贷款、市场、原材料和合作伙伴;推荐参加哈洽会等展会;协助注册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商标;给予精神奖励;适时鼓励兼并重组,最终实现做大做强。

六是在条件适宜的村屯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物流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建筑和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篇6

1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1.1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 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是对农村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关键措施等作较长时间的安排。简言之,在于拟订一个合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远景蓝图,并为计划部门编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这是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发展的内容。1.1.2合理布局区内各业生产力 农村区域规划要结合农业区划成果,合理配置区域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务等行业,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安排好农、林、牧、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在用地、用水、能源等方面的矛盾。1.1.3拟订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民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1.1.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给排水、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成、布局,必须同农业生产和村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互相协调配合。1.1.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村区域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应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息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1.1.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是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做多方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总的来讲包括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在区域综合性系统中,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事业是相互依存、互为发展的。农村区域规划作为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选择,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业、乡镇企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文化、教育、科技、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在进行各地农业区域规划时,要视具体规划地区的特点和规划的目的任务确定。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讲,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地域资源的开发和宏观区域背景的发展条件,确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

二是研究工业、农业、第三产业、人口、社会事业等专项经济社会部门的合理发展和布局;

三是确定区域市政、交通、能源、水资源供应,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基础体系的统一布局和配套发展;四是进行综合平衡,提出综合性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建议。

在实际规划过程中,通常按下列细分内容进行规划论证:

1、农村总体发展规划;

2、农村产业规划;

3、农村土地利用规划;

4、农业现代技术规划;

5、村镇规划;

6、农村人口和人力资源规划;

7、统一规划区域性的基础设施;

8、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及环境保护规划;

9、农村科学、教育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

上述规划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制订农村规划时,只有注意农村规划的全面性,因地制宜,才能使各部门协调发展。

2农村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2.1农村区域规划的依据与原则 为使规划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就必须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力求符合农村区域客观规律。要达到以上目标,在制定农村区域规划中首先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要有客观的认识与分析;确定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区域经济的合理结构;制定实现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措施。2.1.1依据 进行农村区域规划,应贯彻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结合规划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

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

2、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 2.1.2农村区域规划的原则 为制定的农村规划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必须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全面安排与保证重点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3、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佳原则。

以上各项原则,从不同的侧面与层次,反映了影响农村区域规划的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与技术发展规律。各原则之间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在实践中应融会贯通、综合利用。

2.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工作步骤 2.2.1农村区域规划工作的方式

1、自上而下

这种进行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整体性强,比较全面。

2、从下而上

这种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比较易于着手,可以依靠地方是力量,发挥地方规划的积极性。

3、先中间后两头

这种方式兼有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缺点。总之,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各级规划都是互相有关联的,上一级规划完成后,确定或校正了下一级规划的发展方向,而下一级规划完成后也补充了上一级规划的不足。这样反复修正,互相补充,使各级规划更臻于完善。各级规划虽然是分阶段完成,但却有反复修改的过程。2.2.2工作步骤 为了顺利地开展农村发展规划工作,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

农村规划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科学性强,所以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工作

农村规划工作组织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规划工作领导机构的建立;二是规划工作队伍的组织。

(2)业务资料准备

制定农村规划需要大量准确的资料作为依据,要很好地利用农业区划的各种资料和图件,全面掌握自然条件和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在这个阶段要明确规划范围和区域规划的任务、目标。依据区域规划问题的任务和性质确定规划范围。

2、搜集资料阶段

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区域情况是制定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编制农村规划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有:

(1)自然资源方面的资料

自然条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各个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象、水文、矿产、生物、自然景观等资料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资源的数量反映可提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潜力和对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2)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组合

掌握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组合,是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3)自然灾害及其他制约因素

调查主要的自然灾害,如旱、涝、风灾、冰雹、霜冻等发生的时间、频率、规律及其危害的范围、程度。调查不利的自然条件,如高山陡坡,缺水对人、畜生活和生产的制约程度。

(2)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资料

行政区划、村落分布,农村产业结构和建设条件,社会技术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情况、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的优势、生产建设中的经验和问题等,都要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调查。

1)经济条件: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各行业的产量,产值等;农村经济政策、生产专业化、协作化,农业产业化等;劳动力数量、素质、技术装备程度,就业结构等。

2)社会状况:社会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就业、消费、福利、医疗保健、政策法令、生态环境、社会心理和文化等。

3)科技状况:包括科技实力与水平,如科技人员、经费、设备、科研成果及转化率,推广的体制、政策、管理,科技交流等;技术经济状况,如资金、产值率、利税率劳动生产率,技术革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采用率、普及率,生产现代化。

4)地区历史情况:调查以往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掌握其历史发展过程,找出影响完成目标的关键问题;继承历史上形成的有利条件和因素,改造不利条件,以利发展。

(3)农村区域外部情况的调查

对周边地区有重点地调查其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本地区作纵向和横向对比,及其与本敌对去的关系,以确定本地区各方面的位次,了解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4)有关的成果资料

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和规划,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等各专业区划资料;地形图、航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分布图等普查成果资料;地质、地貌、水文、交通等各项专业专题图件(现状图和规划图)、文字资料、统计数据等。

(5)上级颁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总之,区域规划中的资料工作,具有其独特的广泛性、复杂性、阶段性、经常性和地域性。调查的方法是阅读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踏勘,把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典型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等。

3、资料分析、整理阶段

全部调查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整理、分析全部资料,对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2)相对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动态性原则;(5)目的性原则。

4、制定农村区域规划方案阶段

编制区域规划报告,包括区域规划任务的来源、程序与方法,区域划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区域规划方案的设计、评价、实施措施与建议等。编制规划方案,本着先整体控制,后局部细化地原则进行,从总体规划到各业内部规划,以及专项规划。

5、规划成果整理、审查批准阶段

在全部规划方案通过比较和经济评述、确定最优方案后,进行成果整理。农村区域规划成从编制包括:

(1)农村区域规划报告。规划报告的编写应根据规划任务、规划方案贯彻实施的要求,以及文件编制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往往分为三个部分编写:1)总体规划;2)专项规划;3)除了上述的主要内容外,还可以在说明书中附有必要的附件。

(2)图件。一般包括下列内容:1)规划地区区位图(比例尺1:300000或1:500000),主要标明规划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与附近地区主要的经济联系。2)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主要标明现有和正在建设的农村、工矿区、乡村、集镇、农林牧副渔用地、风景区、休疗养区及其他专门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大中型工矿企业、电站、高压线路、铁路、公路、站场、机场等的位置。3)矿产资源分布图(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4)农村区域总体规划图(比例尺1:50000或100000),主要标明区域内的县、镇,工矿区及乡村、集镇、农林牧副渔地区等的规划方案。5)农业分布规划图(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主要标明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地区。6)专业规划综合草图(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主要标明交通运输系统、水利及供排水系统,动力系统的规划方案及其主要工程的位置。7)重要城镇及工矿区规划草图(比例尺1:5000、1:10000或1:25000),主要标明各个村镇和工矿的工业企业、仓库、居住用地及主要干道规划方案。8)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比例尺1:50000或1:100000),主要标明各村镇及工矿区污染源的性质,分布的位置及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流向及其被污染的程度等。

6、规划实施与检查监督

规划方案经评审后,便进入实施阶段。包括年度实施计划,检查监督实施情况。确定总体规划实施细则,定期检查实施情况是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追踪考察和评价。

3农村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

1、综合平衡法 农村规划中的综合平衡工作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安排农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如农、林、牧、副、渔、工、运、商、建、服务等之间的比例以及各业内部的比例,生产和建设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比例关系等。另一个方面是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做好资源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

2、多方案分析比较 一般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1)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评价;(2)工业企业分布和不同配置方案的比较;(3)有关专业部门规划方面的技术经济分析;(4)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经济评价;(5)区域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

3、农村区域规划的系统方法 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系统方法为手段进行区域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 篇7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84年, 农村教育改革进入政府视野,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以促使农村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79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 (草案) 》, 要求根据农业区域规划办好一批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学校。1983年1月2日, 发布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指出, “有步骤地增加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的比重”, 尤见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

第二阶段, 1985~1993年, 继续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初步建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想提上日程, 以解决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问题。1989年8月20日, 《关于农科教结合, 共同促进农村、林区人才开发与技术进步的意见 (试行) 》下发, 提出“农科教各部门要统筹规划, 建立职前与职后教育互相衔接, 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第三阶段, 1994~1999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1996年4月29日, 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 要求各级政府和农业、教育和科技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科教兴农意识, 不断提高农业依靠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为农业服务的自觉性。要支持和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 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从颁布政策、执行政策两个层面, 不断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力度, 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一系列帮扶计划, 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农村职业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一)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 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相比较其他地区,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人们生活贫困。由于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 纵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以扶持, 但由于人力支持受限, 管理水平低下, 也很难振兴农村的经济。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人是基本的生产力和最活跃的因素。以此类推, 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 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只有广大农民的职业素质提高, 才能提供农业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力支持, 从而真正使我国的农村经济脱贫致富。

(二)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使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

当前, 国家重点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提出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及企业职工的职前、职中及职后培训, 促使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的培训, 掌握一定的农业技术技能。一是可以输送到城市为国家创收;二是可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 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可有效针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进行点对点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 有助于多层次地分流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优化农业结构, 合理配置农村致富资源, 可有效为农民再就业提供渠道, 提升了农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

(三)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经过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 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有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引导农民走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有针对性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地, 只有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了, 才能进一步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实践机会, 从而增强农民的职业素质和知识素养。

三、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主动适应和参与当地区域经济建设, 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与发展区域经济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 加强政策扶持, 配合政府统筹, 重视市场调节。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 都需要加强政府的协调和领导。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加强县级地方政府对农村职教的财政扶持, 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围绕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 以网络和市场作为媒介机制, 开发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平台,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鼓励校企合作战略的实施,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 促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进入一种长久充满活力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 项目合作是带动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发的有效途径。

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条纽带, 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以产学合作、定岗实践的方式, 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为区域经济服务。目前, 很多农民尝试做生产项目,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生产技能和知识, 项目规模难以扩大, 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市场收益并不理想。农民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热情极高, 只有把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送到农村生产的最前沿, 使内行人变得更内行, 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项目合作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促使知识和项目结合, 有利于培养出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又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操作人才, 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同时, 只有通过项目教学, 才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更好地为市场服务, 从而促使一些改变农村面貌的项目能得以顺利进行和实施。

(三) 深化教育改革, 合理设置专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应积极调整自身结构, 合理配置专业资源,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每一个地区都会根据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程度, 来打造符合本地区发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农村职教若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就应该针对本地的市场资源和特色经济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课程, 大力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强势专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支柱产业设置专业, 围绕项目合作编制教学计划, 把教学场所设在乡、镇、村, 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并按时完成学习内容。这样以生产需要为教学导向, 可以使农村职教不仅培养新生劳动力, 还可以开展持续培训现有劳动力, 培训口径扩大;只有农民的学习、实践与发展生产紧密联系, 农村职教才能有效服务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5.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8

谢新扬(1973-),男,汉,广东平远,工程师,本科,湖南农业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由区域环境、人口比例、农业生产水平等决定的。本文就我国农村经济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探析,提出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应采取的措施,以真正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一、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受到人口、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区域差异,给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快速提升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根据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资料可知,其主要是指农村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通常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存在一定差异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在遵循农村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特点,并且在农村生活环境、传统思想、地理位置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影响。

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探析

(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评价指标。通常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评价时,需要注重集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差异性原则的充分体现,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对比,以有效测量当地的经济统计指标,从而对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进行全面性的展示。在不断开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当地人居GDP、当地产业化经营比例、按照百分比计算服务业所占比重、固定单位人均分配的耕地机械工作率、人均社会消费水平、当地建设投资份额和人均工业总产量等。

(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结果。根据某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综合评比情况来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极不平衡的现象,并且,东部地区的发展比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要好很多。对整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分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之间的距离相隔问题。由于距离较远,区域之间的联系想要更加密切,则必须花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如汽车消耗产生的费用、公路修建和养护产生的费用,如果想改善这种情况,则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农村经济发展范围等,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的特色经济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较强区域性特征。通常企业的规模如果不断扩大,则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因此,在拥有较好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水平可以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四、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应采取的措施

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可知,想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并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目前,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区域之间的往来,加强合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优惠政策等的前提下,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地理位置等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必须注重区域之间的网络,并加强区域合作,才能促进各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例如:我国河北省的保定市、安国市之间的区域合作,需要注重工业和中草药种植业的协调发展,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促进保定市、安国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区域之间的频繁往来、经济合作等,不仅可以解决不同地区的特色经济产物问题,还能增强当地农民的经济来源,从而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促进各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缩小差距的重要保障。

(二) 加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社会主义体制下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并采取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符的扶持政策,才能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真正发挥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作用,最终促进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加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注重现代生产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并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才能真正改变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利用,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转让、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培训,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管理机制,快速转变农村地区的传统思想和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势,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三) 注重特色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大物博,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各不一样。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由农民综合素质、地区教育水平、农业生产水平等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特色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根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距离问题的有效解决,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等,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加工速率,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科技技术不断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须不断缩小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才能真正改变全国经济发展现状,最终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因此,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域差异,加大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聂鑫.探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J].科技展望,2015,18:236.

[2]吕保惠.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11-12.

[3]姚云云,邱心凯,曹隽.资本的培育:我国农村社区多维贫困治理路径[J].江汉学术,2015,04:39-48.

[4]徐婉心.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及改进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5,06:104-106.

[5]程瑞芳,卢晓宾.河北省旅游业与旅游交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02:83-86.

[6]坎拜尔尼沙·托乎提.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5.

[7]郑恩芝.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8.

[8]贺志武.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152-153.

[9]张慧.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15:75.

上一篇:写作作文 写作,我快乐下一篇:哄女朋友检讨书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