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美感杂议

2024-09-19

文学美感杂议(精选4篇)

文学美感杂议 篇1

文学美感杂议

翁寒松

文学较之哲学等学科,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有其独特的万种风情,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话意和歌舞升平,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这种美感会象青春少女稍事装点,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现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充满了不朽的魅力。《简.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和场面,演员也说不上漂亮,但它总好象深深地、无处不在地蕴含着某种与众不同的“情结”,某种极其高贵典雅的气质,象一杯陈年美酒,给人一种虽不可名状却回味无穷的美感。特别是影片里简.爱所弹奏的那首主题曲,短短几个音节,却似乎把全世界的深沉、执著和激情都涵盖其中了。《音乐之声》虽然风格迥异,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带有喜剧夸张色彩的浪漫主义作品,但在美感的调动上和《简.爱》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之声》从内容上看无非又是一个现代“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但它却以一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出来,而且将艺术浪漫主义和艺术合理性、幽默感和严肃的伦理精神等等珠连壁合、完美无缺地结合了起来,以自身的全方位艺术美感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无愧为世界电影百花园中的无可替代的精品。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阶段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象音乐领域已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一方面是“世无英雄”,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因而无以渴求、造就大师。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了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到施特劳斯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顿时美感全被破坏殆尽,而“扬基”们还在那里喜形于色、乐不思蜀。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也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耐人寻味的作品,而欣赏群也颇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与西方国家尚有科学主义文化传统的骄傲相比,中国是一个盛产文人的国度,遗憾的是现在这一方面也没有多少优势了;我们许多文人不仅“顾不上”美感,而且在忙于写“床上细节”。说来也是奇怪,我们自改革高考制度以来“培养”了那么多中文系学生,特别是“77级”的学生毕业“闯世界”也有十多年了,可是除了刘震云等极少数佼佼者以外,他们现在的“存在”是那么“微弱”,就象一夜之间被风卷残云了一样无声无息,而社会原本是指望他们给社会多带来些美感的。

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在文学作品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边缘化”、“二歧悖结”等似是而非、故弄悬虚、令人费解的新鲜词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象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不思进取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早几年从校园走出来的为数不少的“文学工作者”看来已经指望不上了,这截人似乎缺乏品味和驾驭生活的上佳能力,而被生活的重负压垮了。但我们又仿佛听到文学春蕾在雨后绽放的声息,仿佛看到更多的刘震云、张艺谋、王蒙在朝我们走来,他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美感。让我们相信这个企盼和造就大师的时代,和他们一起营造充满美感的精神世界。

文学美感杂议 篇2

传记文学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具史实的文体,不虚构是传记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对传记文学来说,主要是以叙述历史上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描写和刻画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完全忠实于生活的原貌,除了在传记细节的描写,传记内容上的修饰作一定的艺术处理加工以外,传记中的人物与事件不可以有任何过分的不真实和夸张描写,但是做一定的艺术加工是符合人物的生活的事实逻辑的。另外,传记叙述必须要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某一发生事件描写上,可以采用人物的突出描写,加上语言和情节叙述,还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艺术渲染,可以在细节上能够产生较强的煽动性。使得读者对传记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愿意阅读传记文学。

西篱的《精神之灯照彻世界》介绍了一位陈景润式的数学家--双目失明的中山大学教授富明慧。富明慧少年时就是一位极富智慧的才子,博士后出站后却双目失明。然而,在智者的意识里,失去光明不等于对整个社会的放弃,反而在追求学术道路上与失明作斗争,最终战胜困难,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赢得全社会,全民性的尊重和赞扬。西篱对素材的选取做的恰到好处,采用了多种叙事文学的艺术手法,彰显出了独特的写作天赋。文章中叙事、说明、抒情浑然一体,采用传记文学所具有的清晰动人,真实性学术手法,为传记文学的文体美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1. 主张美感是人物的时代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时代性是指先进人物具有特定时代的特征,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以国家制度或者政策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时代风暴,是后人值得歌颂和赞扬的杰出典范。另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普遍群众的一员,是群众的英雄,来自群众并得到群众的公认,被广大群众赋予了的很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对广大人民百姓来说,他们是很值得后人骄傲的。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基础作用。一篇传记里既包含人物的立场,也包括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人物立场、作者的意识有意把握,然后适当兼顾自己的阅读感受做出评论。要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认识到传记人物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精神之灯照彻世界》中,作者描写了就是一位当代民族典范,通过他的典型事迹,叙述了他的成功,带给了我们若干启示。文章如下:

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富明慧除了感到光荣外。还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他是代表了盲人群体、代表了残疾人群体走进政协的。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他是来为他们说话的。面对记者的话筒,他呼吁加大残疾人事业方面的投入:“思想解放让人激情澎湃,思想解放就是找新突破新发展,它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就要看看社会存在哪些方面的不和谐,其中一点就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较,是相对滞后的。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滞后的问题解决好,扭转过来。”他还强调:“残疾人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的财富,这是辩证的关系。搞好了是财富,搞不好就是负担,残疾人倘若受教育了,有能力、有职业了,就是财富了。”

从对富明慧对残疾人事业做出的贡献和思想来看,他对盲人群众的关爱,爱心,责任,已经做到了很细致的关注,除了自己做好工作外,他还强调“残疾人倘若受教育了,有能力、有职业了,就是财富“。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帮助残疾事业中来,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他的成功也代表了这个时期的多数的从事关爱残疾人事业的人们所为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为后人残疾事业道路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2. 主张美感是传记的真实性

传记材料有其自身的要求,就是传记的真实性。通过选取写作素材,将一堆具有生命的气息素材,恰当的组合在一起,真实的显现出传记中人物的全貌和内心。作者必须从材料内外寻找和选择真正能表现人物的传记事实。西篱在《精神之灯照彻世界》中提出了“传记文学的事实理论”。西篱曾经说过,传记里对传主的个性起界定性作用的就是那些事实。通过发生的真实事实,力争丰润的事实内容。总之,传记事实是一部传记的生命线。通过比较合适的,真实的素材的选取,即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增强说服力,不仅满足广大读者非常浓厚的解读神秘传记的好奇心,而且在他们的脑海在留以深刻的印象。

3. 主张美感是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分析传记的美感特征,最重要的就是恰当的借用语言修饰,语言的自然亲切或幽默的自然风趣,加上抒发情意的描写,使得传记的整片文章下来,显得美感十足,韵味恰当,深的读者的好评。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另外,讲述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也是丰富传记美感的另一要素。注重合理使用艺术手段进行传记内容进行讲述,让读者对传记中先进人物生动感人的形象,加以熟悉。通过多种文艺手法,将传记中人物西安市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力量有效的刻画出来,使得传记的主人公更加深入百姓的心中。这就是作者带着深厚感情进行创作的特点之一。注重故事叙述、文风改进和细节刻画,全面展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特别介绍事情所蕴涵的深刻道理、道德品格、精神意志等,增强先进人物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人们通过文艺作品感到杰出人物的可爱之处。校园的每一处无不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多元文化的环境充满着自由与博爱的精神,让人格外地向往。《精神之灯照彻世界》中,作者就有不吝惜修饰词语,对校园北湖加以描写,内容如下:

倘若你是从气魄巍峨的中大北门走进校园,迎面就会看见被高大的棕榈树围住的北湖,湖面上微风徐徐吹动,悄悄的涟漪散布着漫开。北湖往东不远,又是碧绿的东湖,东湖一年四季都那么优美,尤其是盛夏季节,湖面覆盖着巨大的莲叶和鲜洁的莲花,吸引人驻足欣赏。

作者通过对校园北湖的描写,使得多数读者会在阅读此部分内容时,都会不吝啬时间和精力驻留此处,欣赏美丽北湖的同时,也会不得不赞赏作者描写景色词语运用的优美,所以说,语言的合理运用和讲述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传记美感的又一大特点之一。

4. 结论

美感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就主客体的关系来说,它和科学意识、道德意识一样,都是实践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映方式,但是与人类的其他精神活动相比较,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对对象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方式,这又决定了它具有与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相区别的一系列特征。通过阅读西篱的《精神之灯照彻世界》这部传记后,我们知道对素材的选取做的恰到好处,采用了多种叙事文学的艺术手法,彰显出了独特的写作天赋。文章中叙事、说明、抒情浑然一体,采用传记文学所具有的清晰动人,真实性学术手法,为传记文学的文体美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另外,分析传记的美感特征,最重要的就是恰当的借用语言修饰,语言的自然亲切或幽默的自然风趣,加上抒发情意的描写,使得传记的整片文章下来,显得美感十足,韵味恰当,才能深的读者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福建师范大学.2011.

[2]辜也平.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观念的诞生.中国比较文学.2004.

[3]王慧.论林语堂的传记文学创作.湖南大学.2012.

[4]徐公青.高中传记文学作品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5]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兰州大学.2007.

[6]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暨南大学.2009.

[7]王维玲.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的历史丰碑——评郭久麟《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文学美感杂议 篇3

古代雅士读经典,需焚香净手;私塾子弟诵儒经,须挺胸收腹,双臂置背。这是因为敬从畏来,美从敬来。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现在的教师常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少咀嚼文本、揣摩教法、思索学生学习效果,纯粹是考什么教什么,与考试无关的能不讲就不讲。学生呢?还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老观点。加上不少学校重理轻文,学生也只能在题海里遨游,很难有“闲情逸致”在文学作品里徜徉。因此,文学教学与文学学习都大打折扣。如果师生都能多一些敬畏虔诚之心,那么文学的教与学定能大放光彩。

带着一颗敬畏之心、虔诚之心,我们可以在语言文字中掘出深意和美感来,所以师生还需善“挖”。

一、文字之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神奇的,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歌,就是一个意境,那花那草那天那地,怎么走也走不出文字所织就的铺天盖地的美感。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里写道:“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辞典里何止一个“雨”字?观赏文字何止是气象万千?如果认真感受中国文字的美,恐怕一生的时光都要迷醉在文字里。

语言文字因语音、语调、语气、语序等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佳词叠句,读来令人柔肠寸断。词人的心中无定,若有所失;词人的寻觅无果,徒增无绪;词人的惊醒无望,孤独清苦皆在这一字一句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平平常常的字,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看似随意的笔下,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让在尘世喧嚣中沉浮不已的人们歆羡至极。

朱学坤老师曾这样来写《安寨腰鼓》的言语美质:“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组句子如果按正常的写法,该是“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这只是一般的比喻句,强调的是“鼓点”、“流苏”;而一倒装:“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强调的是“骤雨”、“旋风”了;更重要的,这“骤雨一样”、“旋风一样”正是腰鼓擂起时给作者的“第一次”的原初感受,“语言的文法紧跟着经验的文法”,完全是“内指性”的表达。这“鼓点”震耳欲聋,撼人心魄;“流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整个场面壮阔豪放,激动人心;热力喷涌,火热灼人。这力的诗篇、力的欢歌、力的画面,形成了立体的强大的视觉、听觉上的震撼,让人来不及观看,来不及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地震撼。作者服从并按照自己“全方位”的初始感觉,从多方面用倒装的比喻、排比就产生了那种“全方位”的、难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畅激昂的审美感受。

二、文本之美

在文本层面,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内涵。文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欣赏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欣赏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的迤逦曲折、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欣赏作者着意营造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欣赏作者尽心打造的圣洁、光辉、质朴、瑰丽的心境。

文本教学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现实主义层面,艺术含义层面,美学、哲学层面。现实主义层面是文本带来的符合现实本身的确指意义或现实意义。我们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每个字、词、句的意思,才谈得上理解更高层次的意义。对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需要读者有相当的经验和现实感情体验。在这一层面,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有了敏锐的语感才能准确领会语义,把握语脉。文本具有其艺术内涵,理解艺术内涵离不开读者丰富独特的个体感受。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人生体悟都会使艺术含义不一样。这时师生间可以互相充实,互相拓展,通过审美想象、审美超越,来共同进入自由审美含义的广阔空间。

比如,笔者在教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时,曾改写了李煜的《虞美人》和晏殊的《蝶恋花》。

春花烂漫秋月皎洁,如此良辰美景岁岁年年相似。往事消散风中,剩几何供人凭吊?昨夜小楼中,东风无力,吹彻心寒。抬头望月,月冷清,何处是故国?雕花栏杆,玉台石阶,依稀梦中褪了颜色,散了芬芳。几多愁绪,似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又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不尽,几多亡国苦恨?

寒烟笼秋菊,晨露沾兰草,罗幕抵轻寒,轻寒袭双燕。无情明月皎,斜斜穿朱户。昨夜西风紧,凋尽碧树,无言独上西楼,极目断天涯,欲寄彩笺,山长水阔。

栏杆边,几丛秋菊,笼于寒烟之中,似美人愁雾罩面,我见犹怜;不远处兰草摇曳,却是一片伤心碧,沾着寒露,欲坠欲滴,似美人梨花带雨,我见犹惜。

前两个是对整首词的改写,后一个是对《蝶恋花》第一句的改写,变单纯的欣赏到借助别人的意境写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心境。在笔者的带动下,学生们纷纷改写或仿写,一时间,教室内诗意盎然。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改写出了相当漂亮的文章。

艺术涵义只是对审美意象的直接体验,只有经过反思,转化为自觉把握涵义,才能产生对世界、人生意义的真正领悟。在这一层面,审美意象转化为美学范畴。比如,在教《赤壁赋》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时,为了学生能够感悟苏轼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除了对文本多加揣摩之外,还结合余秋雨的文章《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的一系列诗文来感悟。再如,在教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时,让学生思考为何“文章憎命达”,结合历史及作者的身世去理解为何越是命运坎坷诗文成就越是出色,理解其中的人才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当然要想从美学层面去发掘,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发现美的心,要想转入哲学层面的理解又必须提升思考能力。适当的美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阅读也是必需的。

不管是文字层面的美感还是文本层面的美感都是文学作品必然具有的,只是这种美感需要具有一定鉴赏力的教师下工夫、巧设计、深挖掘,而不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科,热爱学科,因为美感是一种召唤。

文学美感杂议 篇4

终于在某天, 一位老友实在不堪忍耐了, 他在我家, 坐在对面, 忽然起身对我说:除了黄金, 你就不能说点别的?

哈哈哈!是呀, 当然。有一阵子, 每次见面聊天, 我大概总会说到黄金的艺术, 就像是自己牙缝里的美食, 不时总想挖出来回味一番。因为是好友, 自然吐露一下心声, 有什么不妥。

黄金艺术, 这是一个不该被人忽略的话题。我问你, 你可知, 自古以来, 人类有多少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到其中, 又有多少辛酸曲折和血腥暴力发生在其中, 又有多少幸福快乐与远大抱负融化在其中。所以, 黄金很沉, 黄金的艺术很另类。

往往, 我会不失时机、自然而然地发问周边的人:你见过最原始的黄金制品是什么?你可知世界最大的黄金艺术博物馆在哪?你可知西域通往中国的古代黄金之路?你可知美国人的黄金几斤几两?你可知中国人的黄金排名老几?

这些事不重要吗?也许, 对你来说。

可听过古罗马人的箴言:家丁说人, 老爷谈事。

黄金, 从来就被人类视为头等大事。黄金, 也是人类自身的肌肉, 不只为炫耀, 它更能降龙服虎!别人说, 美国是自由的象征。我去看了, 倒更像是黄金的坟地。一个简单而又必须知道的概念是:美国人拿走了人类最多的黄金, 中国人只有其七分之一;德国人占第二;世界排名前十, 人口最多的亚洲只占二成。什么?具体数字?去问会计吧。

金鼎的斤两并不重要, 问鼎的意识才是必须的。

大约明嘉靖年间, 西班牙一个姓贝的人带着一帮土匪盗贼, 驾着大船, 摸到了南美岸边, 打开了一条通往财富的道路。他们找到了那座被哥伦布称为“黄金之城”的地方, 位在现今的哥伦比亚, 大肆杀掠, 他成了西班牙王的英雄。“小小的”西班牙就此一跃而成了“大大的”西班牙。站在马徳里的博物馆里, 眼前的金光灿灿的展品中一定有抢自南美洲的, 我想。

大概从商代, 中国人也已在做满地挖金溶金的事。我们的甲骨上很早就刻有“金”字。它告诉我们, 它是从山 (“人”字头下一个“玉”) 间石头里“长”出来的宝贝。当然, 早期的“金”还泛指一切的金属物质。从出土情况看, 殷墟中的一种货币, 现叫“金贝”的, 就是把一种被铸成贝型的铜包上一层金皮, 这种钱既耐用又美观, 更具稀缺价值。有意思的更在于:商代的商, 与我们商业的商、经商的商, 是完全的同音同符。这是一种巧合吗?我答不是。因为“商”那个地方的人有一种“金钱”, 可以拿来换东西, 他们很擅长做这件事。这件事很必要。于是, 就把这件事与“商人”联系在了一起。久而久之, 商人——商国的人, 其内涵便逐渐被“经商的人”所替换了。你不信?难道你要自己登上月球才相信那里真的没人住?

从我们的内蒙, 西行新疆, 经中亚, 直至欧洲, 历史上活跃着一条人类活动中极具价值的道路, 我称之为世界黄金通道。往来于这条道路上的, 是那些古老的游牧民族。是他们, 随着季节的变化, 随着自己游牧迁徙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把黄金、黄金技艺, 更是把“生意”传输到各地。这一行为的背景跨度, 大约是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后, 至我们的唐朝时期。在中国境内, 以及沿线各处出土的古代黄金遗迹, 无论其造型与手段都指向了这一点;而近百年在阿富汗境内发现的黄金宝藏, 更是与我们的发现有着直接的关联。只要去内蒙和新疆、甘肃的博物馆看看他们的黄金收藏, 就能看出“草原文化”与黄金通道间的关系。

汉代以后, 当欧洲人发现并痴迷上了东方的丝绸与香料之后, 由黄金而进行的交易更是繁荣昌盛;黄金通道也由此逐步南移, 以至中国的中部一线。在这条黄金通道上, 各国的商务代表在沿途各要地, 建立了一系列的商务办事处, 至唐朝达到顶盛。要强调的是, 胡人 (中亚人) 与阿拉伯人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他们地处于欧亚之间, 通天接地, 做了成功的中间商。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 在古代, 他们的小孩从小就学两件事:外语和生意。而黄金艺术, 也随着他们的移动而遍地开花。

雅典的希腊国家博物馆, 进门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是专门展示陈列黄金艺术的, 它的陈列次序基本以岀土地为序, 所以, 要从其中寻找时间概念, 就必须有足够的历史专业知识与眼光。它也是古代黄金通道上地中海边的大市场。一个小插曲是:我去搭讪一位美女管理员, 问她“这里的金子卖吗?”她竟不加思索说:“当然”, 又说:“你找帕布里亚斯 (他们总统) 写个条子来!”她知我是个中国人。双方都笑得很灿烂。不过, 我还是在克里特岛的一家精致铺子里淘到一枚衷爱的戒子, 用非洲矿的一大块天然蓝宝石随形镶嵌而成, 我随即给它命名:《地中海的泪珠》。当然是开心激动的嘞!

世界上爱黄金艺术的, 除了中国人, 大概就要数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印象中, 欧洲的黄金艺术多在名贵的珠宝店销售, 品牌的, 附加值高的;而在孟买、伊斯坦布尔、阿布扎比这几个黄金热售地, 黄金艺术更像是“大路货”, 随处贩售着。

上一篇:酒店筹建管理大纲下一篇:参加志愿活动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