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2024-09-29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通用7篇)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1

XXXX集团有限公司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1总则

1.1为健全和完善集团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2集团公司本着“按需设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合理管理”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并聘任各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1.3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及各分子公司。

2专业技术职务设置

2.1工程系列:正、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2.2经济系列:正、副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经济师;经济员。

2.3会计系列:正、副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2.4统计系列:正、副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2.5审计系列:高级审计师;审计师;助理审计师。

2.6图书档案系列:正、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

2.7外语翻译系列:正、副译审;翻译;助理翻译;翻译员。

2.8政工系列:正、副高级政工师;政工师;助理政工师;政工员。

2.9职教系列:高级讲师;讲师;助教。

3资格评审和岗位聘任原则

3.1资格评审原则:

3.1.1按条件评审的原则;

3.1.2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的原则;

3.1.3公开、公平、公正、员工公认的原则;

3.1.4评聘分开、资格不与待遇挂钩的原则。

3.2岗位设置与聘任原则:

3.2.1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原则;

3.2.2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

3.2.3岗位聘任与有关待遇挂钩的原则;

3.2.4专业技术职务相近聘任的原则;

3.2.5考核与聘任相结合的原则。

4资格评审

4.1资格评审权限:

4.1.1集团公司具有工程系列副高级、各系列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权;对于正高级、破格申报副高级工程系列和非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由上级统一组织。

4.1.2国家已按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职称资格考试的专业技术系列和职务档次,一律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正、副高级职称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后,再申报上级评审,中级、初级职称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后,再集团公司评审。

4.1.3对于各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由集团公司组织评审或考核定职。

4.2机构及职责:

4.2.1集团公司成立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和推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程系列正、副高级、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负责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评审和推荐。

4.2.2评审委员会一般应由15人以上的奇数组成,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占4/5。

4.2.3集团公司建立相应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库并报上级职称改革办公室备案。

4.2.3.1委员库入库人数不少于评审委员会人数的2倍。

4.2.3.2入库人员要从具有相应职称的专家中筛选,择优收录,并不断调整充实。

4.2.3.3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应从委员库中随机选择,同时外聘专家人数不得少于评审委员会人数的1/3。

4.2.3.4原则上每次评审委员会应轮换1/3的委员。

4.3评审条件:

4.3.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对于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院校大专以上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行见习期满考核定职制,不再进行评审。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其1年见习期内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鉴定。考核合格后,大专毕业,见习期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可聘任为“助师”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见习1年期满,可聘任为“助师”级职务。对于取得党校学历人员,除政工外其他各专业该学历不予认可。

集团公司鼓励大专、中专毕业生参加工人技师评聘。

4.3.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且任“助师”级职务2年以上,双学士且任“助师”级职务3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且任“助师”级职务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且任“助师”级职务5年以上或中专毕业且任“助师”级职务6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聘为中级职务。

4.3.3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获得博士学位且任中级职务2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且任中级职务4年以上,双学士或大学本科毕业且任中级职务5年以上,大专毕业且任中级职务6年以上或中专毕业且任中级职务8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聘为高级职务。

4.3.4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获得博士学位且任副高级职务满5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且任副高级职务5年以上,双学士或大学本科毕业且任副高级职务5年以上,大专毕业且任副高级职务6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聘为正高级职务。

4.3.5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4.3.5.1在重要或关键岗位上工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和发明奖二等以上奖励或省(部)、上级级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获得2项省(部)、上级级二等及以上奖励或1项二等并获得多项省(部)、上级级三等奖的主要贡

献者;

4.3.5.2主持上级级及以上级别的重点科研、科技攻关项目,或主持上级级及以上级别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并取得显著成绩;

4.3.5.3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设计以及应用推广中,取得显著成绩,经上级及以上部门鉴定,在理论上有创新,或在技术上有突破,或开辟了新的技术领域,对推动本专业理论的发展或技术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4.3.5.4至少有2篇以第一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者或出版的“专著”排名1-2名者;;

4.3.5.5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显著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4.3.5.6是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科技带头人,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4.3.6破格申报非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必须具备上级规定的条件。

4.3.7具备正常条件的参评人员,继续教育学分、计算机和职称外语考试必须符合上级要求的条件。

4.4评审程序:

4.4.1符合申报条件的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由个人提供资料,向所在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公示其量化评审条件,公示日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向相应系列评审委员会提交有关评审材料,由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

4.4.2评审通过的,经集团公司领导小组批准后,一律在所在单位公示3天。

4.4.3公示期满后,如有问题反映的,应对所反映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经核实确有问题不具备评审条件的,应取消评审结果。

4.4.4副高级及以上资格的公示结束后,须将评审情况及公示结果报上级职称改革办公室进行审核。

4.5符合申报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图书档案及外语翻译系列的副高级及以上资格的人员,经集团公司领导小组审核后,推荐上报上级职称改革办公室进行审批。

4.6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审查通过后,由集团公司下发通知,并发放由上级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

5附则

5.1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5.2本制度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2

一、评聘分开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评”和“聘”作为两种不同的机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同时运转, 这是职称改革的新思路。首先评审机制和聘任机制是两种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机制。评审的目的是为准确聘任, 如果没有聘任, 评审就失去意义;同时聘任也必须以评审为前提, 只能在评审出来的有任职资格的人选中择优录用。其次评审机制和聘任机制是两种不同的、同时并存的竞争机制。评审是对学识、才能、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成果业绩的综合评价, 是以“水平”为尺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全面衡量, 必定选拔一批, 淘汰一批, 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专业技术的深度发展。聘任是对人才的录用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从有资格的人员中录用一批, 进而淘汰一批, 这是又一次竞争。聘任的竞争促使专业技术人员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 积极为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充分体现按劳分配, 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一些人即使水平很高, 但由于身体欠佳, 或其他原因, 不能在岗位上积极为事业的发展作贡献, 就不应当享受上岗待遇, 就应当及时淘汰、解聘。最后评审和聘任是不同权力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不同评价。评审是由各专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 对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工作能力的综合评价;聘任是基层单位行政领导的用人权。评审限制了单位领导的用人权, 要求他们在具备相同任职资格条件的人选中择优录用。评审是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聘任却包括着基层单位领导人的各种感情因素, 人为色彩。聘任是一种双向选择机制, 既有行政领导的用人权、聘任权, 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拒聘权。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这种评价机制与聘任机制相分离的评聘分开制度非常有必要。

1、建立评聘分开制度, 将任职资格的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 有利于建立多种激励机制, 便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专业技术队伍的稳定发展。评审是专业技术深度学术水平、业绩成果的竞争, 有利于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科学技术的深度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创造性的贡献。聘任制有利于随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即使水平提高, 不好好干工作照样可以不聘或解聘。

2、建立评聘分开制度, 实行社会化、行业化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 有利于确立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权威性与统一性。在首次职改中出现的所谓的职称贬值, 主要是由于未实行行业化评审, 同一专业性质的任职资格未由同一评价机构评审, 各系统、各部门自行一套, 标准参差不一, 竭力向低水平参照, 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贬值。

3、建立评聘分开制度实质上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内在的必然要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由行政领导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符合相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或任命, 评审委员会是学术组织, 它主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衡量, 经它评出来的人行政领导不见得全部聘用, 这样就存在着评审与聘任的脱节。为此要先有任职资格, 然后在其中反优聘任, 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内在要求。

4、实施评聘分开制度, 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不良习惯, 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 就是创造这种良好社会环境中的主要环节。可以按实际能力、贡献、水平, 解决在工作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老同志、老专家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问题, 对他们一生的业绩、水平、贡献作出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让他们能心情舒畅地退居二线, 这样就会空缺出许多一线的专业技术重要岗位, 年轻力壮的同志就可以补上去。

二、评聘分开的几点好处

1、以保证评聘人员的质量。

评资格, 是对被评人员达到某种水平的确认, 如“德、识、能、勤、绩”的认可, 也有一定质量要求, 如组织、协调、思考、决策能力等。

评聘合一, 则上述质量要求的差别, 一般体现不出来, 易出现顾此失彼、忽视某一方面的质量;评聘分开, 使职务“资格”与胜任“职务”得到不同的体现。而且, 在经过严格筛选的人中选择评聘, 自然就保证了质量。

2、可以废除职务终身制。

废除终身制乃是职称改革的目的之一。评聘合一, 决定了任职资格和职务不能分离。要解聘职务, 就得伴以任职资格的取消。但实际上任职资格取消了, 其任职资格 (或某种水平) 依然存在。因此, 与任职资格联系甚密的职务也就难以解聘了, 废除职务终身制就成了一句空话。评聘分开, 由于取消了任职资格与职务间的必然联系, 解聘职务无需取消任职资格, 这使岗位进出渠道易于疏通, 体现了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3、可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竞争意识。

强化竞争意识, 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履行职责也是职称改革的目的之一。而评聘合一的客观结果却与此相悖。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 不可能参与高层次的任职资格的竞争。专业技术人员一旦评聘上某一职务, 尤其是高级职务, 就犹如到达长跑终点, 无需努力, 竞争意识自然消失。若评聘分开, 则任职资格的评定, 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或续聘都存在着竞争。因此, 专业技术人员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 无论是高聘还是低聘, 都不得不尽心尽力地工作, 他们竞争意识必然强化。

三、评聘分开的实施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 是一项艰巨繁杂的工作, 应精心研究、谨慎从事, 做好以下工作:

1、严格开设职称评定系列, 确保职称评定质量。

专业技术职称不仅有知识性、专业性, 而且有严肃性、法规性。因此, 职称系列的开设应由国家审查和控制, 成熟一个, 批准一个。不仅要看其是否有雄厚的基础知识, 系统的专业理论, 而且要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在严格开设职称系列的同时, 制定明确的考核评定标准和办法, 确保评定质量, 防止出现范围不清, 标准不明, 人人要职称的局面。

2、加强宏观比例限额控制。

职称评定是根据条件标准进行考核确定, 不受指标数额限制。但作为专业技术职务, 则受其比例结构岗位设置的限制。在目前进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 国家根据各部门的人才状况、工作任务统一下达专业技术职务宏观控制指标。这一作法在实行评聘分开工作中尤为重要。第一, 国家根据我国的科技发展规划及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分配专业职务数额, 控制和调整各部门各地区的人才分布结构和比例, 保证重点部门用人。第二, 通过下达宏观控制指标, 要求各单位在比例限额内设置岗位, 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 防止因人设岗等现象发生。

3、加强职务职称分类管理。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3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先进性 问题 对策

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审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在执行中更加忠于制度的初衷,同时做出一些适应改革需要的调整,使其更好地发挥在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对于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创专业技术人员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新中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职称制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技术职务任命制为标志的计划体制阶段(1949—1966年);第二个阶段是以技术职称评定制为标志的停滞与恢复阶段(1977—1983年);第三个阶段是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标志的改革阶段(1986至今)。有部分专家将第三阶段又细分为两个阶段,将1994年至今划分为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该阶段在仍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职称制度主体,同时逐步推行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延伸,因此,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起始于1986年,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深远,在专业技术管理改革中具有重大意义。

1986年,适时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并存与冲突的“七五”期间,力行近十年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关键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并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物质技术和人才的后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在六个系统51个单位试点的基础上,从1986年起在全国逐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6年初,中央先后发布《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和《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正式展开。按照部署,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先在高教、科研、卫生三个系统展开,其他系统、系列只限于试点。为适当加快改革步伐,中央要求1987年事业单位分期、分批开展职称改革,中小学和企业要在1988年完成,国家机关逐步展开试点。截至1988年,共批准下发了29个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1989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出现了暂时停顿。1990年为进一步指导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人事部印发《企事业单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若干问题暂行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进入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1994年人事部印发《1995年职称改革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行实施深化职称改革方案,建立起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考试)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三种制度并存的基本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专业技术聘任制度。

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先进性

(一)强调资格和职务并重,较为全面

技术职务任命制侧重职务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而忽视了对人才的职称评定。职称评定制度侧重了职称的评审认定,而忽视了职称作为一种职务的聘任以及相关待遇的兑现。二者未能平衡好职称作为个人荣誉、称号或者作为职务使用上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称两个特征职能的作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使资格和职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助于发挥各自优点。

(二)强调岗位职责和工资待遇相统一,较为公平

以前职称制度的主要弊端是职称与岗位职责相脱离,同时,作为工资晋升的依据,在数量上没有限制,一旦授予,终身享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明晰岗位职责为前提,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强调内部流动和外部流动相结合,较为灵活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后,一方面有利于人才在单位内部根据岗位设置和聘任需要而流动,另一方面对由于限额已满而不能在本单位、本部门就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别的单位或部门任职,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外部流动,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改善人才结构,打破人才禁锢、死水一潭的局面。

总之,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于一旦获得终生享有的学位、学衔等称号,它的设置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要求,与工资待遇密切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首先通过资格评定的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予以认可,然后通过职务聘任的方式,将岗位要求和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工作责任、薪资待遇等统一起来,最后通过设置聘期的方式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这种集评价、使用、待遇三位一体的人事管理制度,符合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对于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推动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设计走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至今已实施近二十年,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但受一些因素影响,在执行中还存在些许偏差:

(一)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因“人”设岗替代因“事”设岗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因“事”设岗,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岗位,明确职责,规定任职条件和任期。没有专业技术岗位就没有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就无从谈起。然而不少单位在实际管理中往往根据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情况进行岗位设置,甚至根据是否会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待遇进行岗位设置,对于上级下达的专业技术职务控制指标数量多多益善、比例用足占满等思想根深蒂固。这严重背离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设计的初衷和基本原则,造成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职务聘任与工作需要相脱节。

(二)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轮流坐庄”替代“唯贤唯才”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包括专业技术资格的晋升都是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考核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评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是比较常用的专业技术考核方式,通常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考核确认)上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聘任(续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能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聘期内既有压力更有动力。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考核工作多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考核优秀的名额有限,一般申报评审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资格对考核优秀又有一定要求,不少单位就采取“轮流坐庄”或搞成了“按需分配”,使考核和聘期工作表现完全脱节,严重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和提高工作能力的积极性。

(三)竞争机制难以形成,“论资排辈”替代“优胜劣汰”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目的是要打破专业技术人员的铁饭碗,在人才管理中引人竞争机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以及落后的管理体制、社会大环境、工资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职务聘任中,很难完全消除人们主观上的“同情分”、把握好老同事老朋友的“人情关”。特别是在范围相对小的单位,考虑到照顾面子、工资待遇等问题,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的现象时有发生,聘期管理形同虚设,“聘任终身制”的不正常状态难以打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虽可酌情考量,但过之则会伤及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使得人才无法脱颖而出,人才结构得不到改善,陷入“熬年头、吃大锅饭”的局面。

四、纠正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偏差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职位分类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职位分类是根据工作性质、职责大小、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将职位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以便对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管理,对相同种类和等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管理,从而实现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它与品位分类相对,最大的特点是“因事择人”。职位分类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进而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职位分类、标准化的职位说明书的制定有利于明确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任职条件等,便于从具备相应任职资格和能力条件的人员中择优聘用。专业人才也能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工作喜好等选择适合的职位,按绩取酬,从而使人力资源配置精简高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建立健全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体系

党的十八大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考核标准虽已建立,但指标量化、细化程度不够,相关配套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到实处,还需进一步改进。要建立健全对考核程序和考核原则贯彻落实的监督机制,坚持平时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的设计要紧贴岗位职责,指标要尽量量化、细化、分值化,并根据岗位履职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以事实为唯一评判依据,根据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材料等逐一审核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并赋予相应分值;科研成果和工作业绩、考核打分情况和考核结果应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公开透明,保证全体专业人才对专业技术考核的知情权、监督权。

(三)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差额聘任常态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干部任用中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公开差额选拔是干部竞争性选拔的一种常用方式,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差额聘任作为差额选拔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体现,是指受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数要小于有资格且申请聘任的专业技术人员数,从而产生一个未聘差额。差额聘任是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拔优秀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在促进人才竞争的同时,可以创造一种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使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迅速成长,改善单位人员的内部结构,使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四)打破终身聘用,实行动态管理

推进专业技术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低聘”和“解聘”的问题。既要把工作需要的优秀人才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不胜任或者相形见绌的专业技术干部调整下来,解决“在其位不谋其政”、“取其酬不付其劳”等问题。通过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让聘任制不再流于形式。通过考核、激励、奖惩、问责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2]董志超.新中国职称制度的历史追溯[J].人民论坛,2011(7):236—237

[3]李国兴,沈荣华.坚持职称改革方向,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J].党政论坛,1988(1):54—61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 篇4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管理,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称管理制度,使专业技术职务真正成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根据《无锡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暂行办法》精神,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业技术职务是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定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要求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包括卫生系列和旁系列岗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包含岗位设置、评审管理、资格管理、聘任程序、聘任管理等内容。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条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由医院职称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由院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四条 医院职称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按上级规定,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合理设置岗位,审核评审材料。2.根据市、局职称工作意见,布置本院职称工作。

3.负责本院高、中、初职称报评、报评人员资格审查和执业资格等报考人员的资格审查。

4.做好聘任工作,负责担任行政职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岗位的聘任,审核科主任对科内人员的聘任决定。

第五条 医院成立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委会每二年调整一次。医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为当然评委会成员。评委会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评审组。

第三章 岗位设置

第六条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在明确并合理分解单位职能、逐层定编定员、兼顾本单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高、中、初结构比例,明确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专业技术职务档次,力求结构合理系列配置,职责分明。

第七条 设岗原则

岗位设置的原则是以事定岗、因事设岗、岗职对应,以工作任务、业务职责的要求确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岗应按如下基本原则进行:

1.最低岗位原则:较低层次的岗位,聘任较低职务人员就能满足需要的,不设较高职务的岗位。

2.最少岗位原则:设少量岗位就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多设岗位。

3.最优结构原则:根据单位特点保持最合理、最优化的职务(岗位)结构比例。

4.最佳组织原则:应使设置的岗位之间,职责任务协调、配合有序,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整体效益,不交叉设岗和重复设岗。

5.最多限额原则:要按上级有关部门规定的职务结构比例(或职数管理办法)设岗,最多不得突破上级确定的结构比例。

第八条 设岗步骤

1.对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任务进行职能分解、分类、归并,以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应该承担的工作为单位划分岗位任务范围。

2.根据岗位工作的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特别是所需资格条件,确定岗位的系列和档次。

3.以书面形式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考核标准等,制定岗位工作规范,做到责、权、利统一。

4.根据单位医疗业务任务增减,在总额范围内对各级各类岗位进行增减微调。第九条 岗位设置

各类各级岗位的设置,将按照上级有关设岗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并坚持向重点科室,向发展快科室倾斜的原则。

1.正高级岗位设置:临床医疗专业一级科室和重点二级科室(按病床设置在15张以上的计算)可设正高岗位,规模较大的科室(核编人员数超过16个)可增设1—2个正高岗位,药剂医技部门人员核编人数超过16个时可设1个正高岗位;护理专业待医院核编病床达400张时设一个正高岗位,管理部门及其他系列编制以每满16个设1个正高岗位。

2.副高级岗位设置:医药护技各专业科室(包括二级科室)均可设1个副高级岗位,病床超过15张的可增设一个副高级岗位,科室卫技人员核编人数超过16个的科室增加1—3个副高级岗位。管理部门副高岗位的设置以正高岗位为基准,不超过规定的结构比例。政工系列岗位设置按卫生局政工岗位设置意见执行。其他系列的高级岗位设置根据上级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3.中初级岗位设置:医、药、护、技、管理和其他系列专业均可设中级岗位,但岗数不得超过上级规定的结构比例,重点专科可适当增加中级岗位的设置。护理专业原则上每个病区、手术科、急诊科、供应室、门诊部、护理部、营养室可设置1个中级岗位。对病床规模超过40张的病区可增设一个岗位。各专业系列的初级岗位根据编制而定。

4.设立过渡岗:在高级岗位中设立过渡岗,占高级职务岗位数,并控制在高级岗位数的10%以内,用于解决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选拔、引进人才或转业军官等政策性安置或调动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以及对在管理岗位上任职(护士长以上)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者,或接近退休年龄人员(不超过三年)可按过渡岗聘任。

第十条 岗位设置步骤由职称办公室提出医院总体设岗设想,广泛听取意见,经院部讨论后确定。各科室部门如岗位数及结构要做变动,需向职称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由职称办公室提交院部讨论决定。但岗位变动时要考虑到结构及安排的合理性。

第四章 评审管理

第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是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权威性组织机构,其职能是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职称规定条例等文件,评议、审定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对申报晋升中、高级职称人员进行测评和实际工作能力考核。

第十二条 评委会成员的产生及调整,要充分体现本专业高层次、权威性、年轻化的原则。

第十三条 评委会活动实行申报制度,经上级批准后,方可召开评审会议。第十四条 评委会评审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以国家、省、市职称评审的有关条例与标准和被评人的申报材料为依据,通过面试、能力考核、理论考试和广泛评议等形式,对被评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委会负责解释评审结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2.民主评议原则:评审活动要坚持民主程序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3.注重实绩的原则:评审活动要注重对被评人的工作实绩的考核,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

4.保密原则:参加评审会议的执行委员应绝对保守评委会对被评人的讨论情况,不得以任何理由、方式向外界泄漏评审内容。

5.回避原则:在评审评委本人及其亲属的专业技术职务任务职资格时,该评委本人应主动回避或被告知回避。

第十五条 评委会评审工作程序 1.专业组评议:评委会可成立3人以上的专业评审组,根据任职条件和被评人递交的材料,对被评人进行业绩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面试(破格人员必须面试),并写出初评意见。不通过的对象要说明原因。

2.评审委员会审议:评委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评审会议对申报材料和专业评审组的初评意见进行全面的评议,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明确肯定和否定的直接原因,然后形成评议纪录,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数等于或超过到会的执行委员数三分之二为通过,评审结果填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呈报表》并由评委会主任委员签字。

评委会每年活动一次,评审未通过人员当年不复议。

3.评审结果报批。评委会评审结束后,应在十天内将评审结果以公文形式报告相应的职称办。内容包括评审时间、地点、被评人员情况、评委参加情况、评审形式、评审结果、通过人员名单及未通过人员的原因等。

第五章 资格管理

第十六条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也是专技人员受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首要条件。

第十七条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由人事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第六章 聘任程序

第十八条 专业技术职箩筐的聘任采用院科二级聘用的办法进行:

1.担任行政职务人员的专技职称聘任由医院职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提出聘任的初步意见,交院党委讨论决定后由院长聘任,院级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聘任。

2.其它专技人员的聘任在医院职称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在所在科内进行,由各科室主任(包括科室负责人)及护理部主任提出聘任的初步意见,报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由科主任和护理部主任聘任。

3.行政管理人员的专技职称聘任,由机关民主测评小组组织进行述职测评,各科科长提出初聘意见,报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由科长聘任科员。

第十九条 各科室成立聘任民主管理小组,人员不少于三人,由科主任担任组长,人员较少的科室可邀请所在支部委员参加。民主管理小组职责:

1.审核应聘人员是否具备应聘资格及履职条件。2.组织应聘人员进行述职、群众测评、考核汇总。

3.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审议科主任提出聘任名单,报院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第二十条 聘任按个人申请、科内述职、群众测评、综合考核的程序进行。首先个人按有关要求提出择岗申请,填写择岗申请表,择岗申请可以是平聘、高聘、低聘,也可以转岗,申请高聘人员要符合有关高聘人员的履职条件。担任行政职务人员的择岗申请表递交给职称工作办公室,其它人员交科室民主管理小组。

第二十一条 按规定组织个人述职和群众测评,个人述职应突出任期内(近二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主要成绩、医德医风,群众测评采用无记名互相打分的办法进行。

第二十二条 聘任根据设定的岗位数,按照综合考评成绩,以得分高低决定聘任次序。综合考评成绩按群众测评占30分,量化考核成绩占70分比例统计。

第二十三条 科室民主管理小组将综合考核得分排名情况及经审议的科主任聘任意见上报医院职称办公室,经审核后再由科主任聘任。

第七章 聘任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是事业单位与专技人员在确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合同明确任用岗位责、权、利的组织行为。

第二十五条 聘任原则:医院根据岗位设置进行聘任,竞争上岗。聘任工作一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二要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专技人员可以应聘、拒聘、辞聘。聘任合同(除各级职称的首聘)期限二年,跨越二个整,对隔获得高一级任职资格人员,如科内有岗位,可按规定程序办理试聘用,如无岗位则需等已聘任人员聘期满后再竞争上岗。

第二十六条 聘任要求:

1.聘任上岗人员必须具备规定的任职资格,对高聘人员必须符合相应的履职条件及通过规定的程序。

2.聘任正高级岗位的人员必须是学科带头人和科室主任(包括医院专家委员会成员),聘任副高级岗位的人员必须是本科室某一学科或学组的带头人,中初级岗位人员的聘任按照有关履职要求进行。

3.考核综合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分数。4.聘期内必须符合规定的履职要求。第二十七条 对重点科室、重点专科选拔、引进人才或转业军官等政策性安置或调动的高级转业技术职务聘任,如无岗位者可暂按过渡岗聘任。

第二十八条 对在管理岗位上担任职务,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行政职务者(护士长以上)或对接近退休年龄(不超过三年)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可按过渡岗位聘任。

第二十九条 医院将制定各级专技岗位职责和履历要求,加强对上岗人员的考核,考核采用月度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成绩是聘任的主要依据。

考核内容及分值分别是:学历5分;任职年限6分;行政职务5分;奖励情况5分;医疗行为8分;工作实绩65分;出勤情况6分。

第三十条 各级专技人员聘期内履职基本要求,除考核成绩必须合格外,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低聘:

1.综合考核一次不合格;

2.工作不负责任,任期内发生二次严重差错或一次事故; 3.违反职业道德,任期内受到二次待聘处理;

第三十一条 对专业技术聘任管理实行任职资格复审制。专制人员在聘期满前一月,应在个人做好任职情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任职资格复审申请。

第三十二条 任职资格复审按照个人述职,群众(科室)测评和专家评议的程序进行,通过综合评分,决定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职务任职资格。

第三十三条 专业技术人员在提出任职资格复审申请同时,需提出下一轮聘任的择岗申请,凡已聘任人员或虽具备任职资格但在上任聘期中低聘,均可提出竞争上岗申请,然后按资格复审中得分情况择优聘用。

第三十四条 专技职务低职高聘制度。对于临床业务科室技术骨干,德才兼备,并在群众中有良好基础的未具备任职资格但专业水平已达到相应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实行低职高聘。

第三十五条 低职高聘对象为无规定学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或职龄未到者,低职高聘条件如下:

1.参加市统一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考试合格; 2.有突出的工作业绩,并为二级学科以上的负责人; 3.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水平,为院内普遍公认; 4.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为病人所称颂;

5.有规定的论文发表(中级市级以上2篇;高级省级以上三篇); 6.本科岗位设置及工作需要; 7.任期内有二次考核优秀;

8.有市级以上获奖科研项目或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取得突出成绩(至少二项以上)。申报中级职称需具备上述1—7项条件,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同时具备上述1—8条件方可申报。第三十六条 低职高聘工作程序如下: 1.本人向人事科申请,并填写申请表。

2.经院部审定资格后组织参加市统一职称晋升考试。3.向医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述职。

4.接受医院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考试和论文答辩。5.经医院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向院长提名推荐。

6.根据医院职称评审委员的推荐;报市卫生局审核,由院长聘任。第三十七条 低职高聘人员在聘期内享受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所聘职务仅限于院内聘期内有效。聘期二年,聘任期满后,根据考核情况予以续聘或平聘。

第三十八条 高职低聘人员工资待遇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进行,对在此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并已被聘任相应职称人员,实行档案工资和岗位工资并存制,即工资待遇及正常工资晋级均按所聘技术职务兑现,原工资待遇及正常工资晋级作档案工资保留并作为工作调动和计算退休费的基数;对在此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或获得任职资格未被聘任人员按新人对待,即按所聘职务岗位兑现工资,并作为工资调动计算退休费等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 专业技术人员享受的福利待遇及职龄计算随所聘岗位而定,实行一岗一薪,移岗移薪。

第四十条 在聘人员可按其聘任的职称在条件符合时申请晋升和聘任高一级职称。第四十一条 聘任的任何一方需在聘期内解除聘约(试用期、违法追究刑责责任的除外),应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对岗位设置中涉及到的病床数应与使用率挂钩,计算口径为开设病床数乘以使用率得出的实际病床数。

第四十三条 本方法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执行,由人事科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执行后,原签订的聘任合同自行解除,由院部重新按岗聘任。

(九)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补充规定

为了做好第二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卫技人员的竞争意识、创优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卫技人员的使命感、危机感,敬业爱岗、奋发向上的精神,现对六届二次职代会通过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条文作如下补充说明:

1.第三章:岗位设置,第九条:床位规模,根据《无锡市卫生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原办法中“按病床设置在15张以上的计算”改为“按病床设置在20张以上的计算”。

2.第七章:聘任管理,第二十六条:中级岗位的聘任按照市职称办及国家卫生部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条件”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必须具备以下聘任要求:

(1)全国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合格;

(2)职称外语考试合格(1981年6月底前从事中医、中药工作,现仍在该岗位工作人员,可古典医籍考核合格),其它人员均须国家或省外语考试合格;

(3)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4)公共必修课考试合格;

(5)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继续教育证书验证合格;(6)任职期内在市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篇;

(7)技术操作能力考核合格(具体要求见中医人[2002]10号文);

(8)科室医、药、护、技人员中技术骨干。其中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中专毕业十年、大专六年、本科五年以上助师资格工作经历。

(9)量化考核成绩优良。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5

(2014.9.12修改稿)

为稳步推进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确保我校教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水平和质量,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实际,特制定我校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聘基本要求。本条例分为基本要求、业绩条件、破格条件、附则及附件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 专业技术资格及职务评聘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 师德要求

一、凡参加评审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学风端正,为人师表,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热爱学生工作,关心学生成长,在现任职以来应有担任学生导师、班主任、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育人工作经历。

三、对于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人员,或思想政治表现差、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人员,学校严格实施师德、学风一票否决制。申报人员在任现职期间,如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延迟申报时间、或取消申报资格:

1.近3年内出现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者,不得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2.受学校通报批评或受警告处分者,申报时间延迟1年;受记过及以上处分者,申报时间延迟2年;

3.伪造学历、学位、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或取消已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并从次年起3年内不得申报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学历、学位、任职年限,原则上不低于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标准。但对成绩卓越的教师,可不受学历、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破格晋升相应的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

一、学历要求

1.申报高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国民教育序列合格学历。(1)申报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的学历要求:

① 1971年1月1日前出生的合格学历为本科,经过进修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4—6门课程),可视为合格学历。

② 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转评教师系列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均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

③ 45周岁以下的教师,晋升高校教师(不含思政、艺术、公共体育、外语、建筑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和科学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具有博士学位。

(2)实验技术、科学研究、图书资料和工程技术等系列的合格学历均为本科或学士学位。

2.后补学历的规定:先参加工作、后取得规定学历的人员,取得学历前后的任职时间可以相加计算,达到任职时间要求的,可以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

二、资历条件

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原则上须在本校工作满1年,具体资历条件要求如下:

1.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1)取得博士学位,满3个月并能履行其工作职责。(2)取得硕士学位,担任初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2年。

(3)本科学历,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担任初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3年;具有学士学位,担任初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4年。

2.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博士毕业后,担任中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2年。

(2)硕士及以下学位,担任中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5年。3.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担任副高级职务并履行其职责满5年。

第三条 进修培训要求

一、属于青年教师助教培养对象的教师,即新聘用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以及高校教学经历不足3年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教师(含非教师岗位转岗到教师岗位的教师),需要通过青年教师助讲培养相关考核,或获得过新教职工入职教育的培训合格证书。

二、不属于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对象的教师,申报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者(含非教师系列转评教师系列者),需提供浙江省高等教育 理论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其中,40周岁以下的教师还需满足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师教学发展培训活动,每年平均不低于18课时。

三、1971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凡承担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师,需具备3个月及以上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经历,并考核合格。

四、凡45周岁以下的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外语等学科教师,晋升高校教师和科学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具备连续3个月及以上的国境外进修经历(独立学院教师暂不做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从2015年开始要求)。从2016年起,须具备连续6个月及以上的国境外进修经历。

五、岗位及专业发展培训其他要求,依据教育部和省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四条 教师资格要求

申报或转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第五条 考核要求

学校贯彻执行考核、任职期满考核制度。近3年考核合格且任职期满考核称职者方可申报;本考核优职或任职期满考核优职者优先申报;任职期内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年份不计入任职年限;

第六条 专业技术人员应聘的学科(专业)须与其从事的学科(专业)一致,所提供的申报材料应与其所应聘的学科专业一致。

第七条 应聘专业技术职务所提交的申报材料,原则上应为任现职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及任职年限等要求均截止到本的6月30日。

第二章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业绩条件

第八条 教师、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程技术、实验技术、图书资料、档案管理等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详见附件1-5。

第九条 论文、专著、教材、专利界定

一、为提高教师的学术论文、专著、教材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过程中,对于论文和专著将重点关注其影响因子和被收录、转载、引用,以及被政府等相关部门采纳等情况。

二、期刊、专著、教材级别的认定,均以学校现行科研奖励标准 为依据。

1.论文、专著或教材必须是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有“CN”、“ISSN”刊号。

2.通讯作者视同为第一作者。如果出现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均系本校教师,则以科学技术处、人文社科处科研业绩核定为准。

三、各类知识产权的级别认定。授权发明专利等同于一级论文,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相当于2B论文。

第十条 科研和教研项目界定

一、科研和教研项目级别的认定均以学校现行标准为依据。具体由科学技术处、人文社科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给予统一认定。

二、本条例所述项目指:科研项目、教研教改和教学建设项目。1.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所填写项目均为任现职以来立项或完成的项目,且一个项目限用1次。

2.项目的主要成员指:国家级项目为前5位、省部级项目为前3位、厅局级项目为负责人。

3.厅局级及以下课题,必须在申报时已经结题方能填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对结题不作硬性要求。

4.职称评定时,横向项目对纵向项目的替代性认定,以学校对外来经费奖励的现行规定为准,且仅能替代一次。

第十一条 教研科研成果奖励界定

一、科研和教研奖励分为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和厅局级奖励。具体等级标准参照学校科研、教学奖励现行文件执行。

二、大学生竞赛奖励分为学科竞赛和文化艺术、体育类项目。具体等级标准参照学校竞赛奖励现行文件执行。

三、艺术类各种创作获奖级别, 按学校现行艺术创作奖励和业绩计算管理办法执行。

四、获奖的主要成员指国家级一等奖为前11位,国家级二等奖为前9位;省部级一等奖为前7位,省部级二等奖为前5位,省部级三等奖为前3位;厅局级一等奖为前2位,厅局级二等奖、三等奖为负责人。

第三章 破格条件及申报程序

在教育教学改革、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在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工作中成果特别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显著的 教师等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破格晋升相应的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具体可以分为一般破格申请和特殊破格申请两类。

第十二条 破格申报的条件要求 一、一般破格的申报要求

1.学历或年限破格。不允许学历、年限双破格,且年限破格一般不得超过 1 年。

2.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允许破格。3.45 周岁以下不允许学历破格。

4.教学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不实行破格申报。5.教师系列近3 年教学业绩考核至少有 1 个 A 或连续 3 个 B,且近5 年内无 D 及以下等级,如工作不满 3 年,必须全部为 B 以上;或考核(包括岗位聘期考核)2次优职。非教师系列近3 年考核至少有 1 次优秀,且近5 年内无基本合格及以下成绩。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允许申请副高职称的破格申报 1.论文论著

(1)理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I区论文 2 篇。

(2)工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I区论文1篇或SCIII区论文2篇。

(3)人文社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权威刊物论文 2 篇(其中原发1篇)。

(4)科学研究: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I区期刊论文 3 篇,或发表权威刊物论文 3 篇。

2.研究项目或奖项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各1项,或主持获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 1 项。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允许申请正高职称的破格申报 1.论文论著

(1)理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 I区论文 4 篇。

(2)工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IC I区论文 2 篇,或发表SCI II区论文4篇。

(3)人文社科: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以第一作者 身份发表权威论文 4 篇(其中原发2篇)。

(4)科学研究:达到正常申报人员论文要求,其中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I区论文 5篇,或发表权威刊物论文 5 篇(其中原发3篇)。

2.研究项目或奖项

主持国家项目2项,或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或主持获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 1 项。

二、特殊破格申报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年限、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1.论文论著

(1)理工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Nature 系列期刊、Cell等发表论文1 篇。

(2)人文社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2 篇,或在原发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5 篇。

2.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 973 计划或课题、国家863 计划或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 973 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 1 项。

3.科研奖项

主持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项 1 项。第十三条 破格申报程序

本人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核推荐,经学科评议组评审、答辩后,报校评聘委员会确定。一般破格申报所用的岗位职数占用学院当年岗位指标;特殊破格申报所用岗位职数,为学校预留职数,不占学院和学科当年推荐评聘指标。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业绩核实

《温州大学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表》中的教学工作、论文论著、教研科研项目、各类奖项荣誉等内容,须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盖章。具体事项包括:

一、本科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业绩,包括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及奖项,分别由教务处和研究生处审核、盖章。符合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部、国际合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开课计划的教学工作量,均可作为评审依据,各负责单位要做好初审工作。瓯江学院、城市学院教学工作业绩由各自学院审核、盖章。

二、论文论著、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以及成果获奖等科研业绩,由科学技术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部等分别审核、盖章。

三、教师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育人工作情况由学院、学生处审核、盖章。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其党课、讲座、社会实践带队指导等教学工作业绩由学生处审核、盖章。

四、个人基本信息、个人荣誉奖项由人事处审核、盖章。

五、各类教职工进修、教师发展培训项目核定,根据管理归口,分别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人事处审核、盖章。

第十五条 代表作送审

根据《温州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应聘副高级职务人员需提交3篇、应聘正高级和破格应聘高级职务人员需提交5篇学术论文或专著作为送审代表作,由3-5位正高级职务同行专家评审。

代表作送审单位原则上是985、211高校。由学校人事处统一组织送审,实行匿名评审。代表作送审即视作参评1次。

第十六条 连续申报的规定

第一次申报参评没有通过的人员,再次申报时,须有1篇或1项新成果。对连续两年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未获通过人员,须隔一年方可再次申报。从2015年起,每人终身只有4次机会申报正高职称。对新引进博士6年内升不上副高职称,一律转岗或不续聘。

第十七条 答辩要求

凡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及破格申报人员,均需经过学科评议组的答辩程序。

第十八条 教学工作量减免

一、科技特派员、支教人员、全脱产挂职锻炼人员,外派期间的教学工作量全部减免;半脱产挂职锻炼人员,挂职期间的教学工作量减免50%。

二、教师脱产培训期间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70%。

三、既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担任学校中层副职及以上管理职务的“双肩挑”教师,其任职期间的教学工作量减免50%。

第十九条 职务初定

一、博士研究生毕业,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满3个月,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职工作者,可初定中级职务;

二、硕士研究生毕业,2015年起停止中级初定,一律通过评审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三、大学本科毕业在对口专业岗位上见习满1年,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经考核表明能胜任。

第二十条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确认

一、从外省、中央部属单位调入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原取得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需要提供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等相关材料交由职称评聘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推荐、确定聘任资格。

二、对于“以考代评”、“考评结合”或经过允许通过外系统申报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职工,须严格按照校内正常确认程序进行考试资格申报,且参与学校每年的职称聘任评审,否则不给予职务聘任。

第二十一条 专业技术职务转评的申报条件

因工作岗位变动,在现岗位工作满1年,允许具有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不经转评,直接申报省高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权限内的非教师系列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其他变动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岗满1年可申请转评现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且转岗满1年以上方能申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转评人员送审论文必须有1篇(部)是任现职以来发表的。

第二十二条 海外归国人员职务评审

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引进次起,3年内可根据其业绩水平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十三条 公共体育工作业绩量化考核

公共体育申报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采用业务素质、工作业绩量化考核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考察其教学质量、科研业 绩、奖励荣誉、训练竞赛成果以及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具体参照浙江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所涉及的业绩条件,仅适用于职称评审的工作环节。

第二十五条 学校分级分类设定最低任职条件,各学院(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补充条件和评聘实施细则,副高及以下(破格除外)评审权下放到各学科评议组。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未尽事宜,按省市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附件: 1.教师系列业绩条件 2.科学研究系列业绩条件 3.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业绩条件 4.实验技术系列业绩条件 5.工程技术系列的业绩要求 6.其他系列的业绩要求

附件1

教师系列业绩条件

一、教师类型

根据从事岗位工作的实际及省里精神,专任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实践型四类。

1.教学科研并重型是我校教师的主体,指从事一线教学及科研工作,教学工作量处于全校教师平均水平的教师。

2.教学为主型是指较长时间从事本科教学,特别是长期从事基础课、公共课教学,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在全校同类教师水平以上,注重教学改革与研究,同时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

3.科研为主型是指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领域)较稳定,研究成果较突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4.社会服务与推广型主要指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承担较多 的技术咨询与推广、公共政策支持、医疗服务与教育培训、艺术创作与推广等社会服务工作。

我校暂时实施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的分类评审,因目前有科研系列职称评审,暂不实施科研为主型的教师职称评审。上述教师类型分类只在教师高级职称评聘中体现,讲师不做分类。

二、讲师评聘的业绩条件

申报讲师资格者,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任现职期间完成如下规定的教学、科学研究任务:

1.教学考核C等及以上,年均工作量不低于160课时。2.作为第一作者发表2B论文1篇。

3.承担班主任或其它学生工作1年及以上,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工作2年及以上,并考核合格。

三、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的副教授、教授评聘业绩条件

(一)副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系统讲授1门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180课时/学年(应届博士到校3年内教学工作量减半为90课时/学年);教学效果好,每年教学质量考核合格。

2.研究业绩或获奖要求

(1)理科(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3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三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2)工科(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2篇。

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三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3)文科(不含艺术、公共外语、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必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1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4)艺术、公共外语、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建筑学(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A论文2篇。

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2项。

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三等成果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二)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系统讲授1门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160课时/学年;教学效果好。需有担任青年教师导师的工作经历。

2.研究业绩或获奖要求

(1)理科(-须达到;-④至少满足1项)

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5篇。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③任现职来获外来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00万元以上。

④主持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并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励1项。

(2)工科(-须达到;-④至少满足1项)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3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任现职来获外来科研经费累计达到130万元以上。

④主持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并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励1项。

(3)文科(含专业体育、专业英语,不含艺术、公共体育、公共外语、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①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论文3篇或权威期刊2篇,并以第一作者出版B级及以上学术专著1部(专业体育为C级)。②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

③主持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并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励1项。

(4)艺术、公共体育、公共外语、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建筑学(须达到;-至少满足1项)

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2篇。

②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并主持完成厅局级1项。

③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励1项。

四、教学为主型副教授、教授的评聘业绩条件

(一)副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至少系统讲授1门本专科生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为240课时/学年。教学效果显著,师生、同行评价高,第三方的评价优异,或者有影响的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等。任现职期间教学业绩考核累计3次达到优秀或学评教稳定排在学院的20%。

2.研究业绩或获奖要求(-须达到; -④至少满足1项)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A论文2篇(其中1篇是教学研究论文),或主编出版1部校级及以上立项的教材。②以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省级竞赛1等奖1项。③主持省级教学建设或教学改革项目研究1项。

④主持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如教学成果奖、教学技能奖、教学新秀奖等。

(二)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至少系统讲授1门本专科生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为240课时/学年。教学效果显著,师生、同行评价高,第三方的评价优异。任现职期间教学业绩考核累计3次达到优秀或学评教稳定排在学院的20%。

2.研究业绩或获奖要求(-③须达到; ④-⑤至少满足2项)①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A论文3篇,其中至少2篇是教学研究论文且一级教学研究论文1篇(或主编出版1部省级及以上立项的教材)。②担任青年教师导师。

③以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2等奖及以上1项。④主持国家级教学工程项目研究1项,或省级2项。

⑤主持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奖励,如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新秀奖等。

五、社会服务实践与推广型教师的高级职称评聘业绩条件

(一)副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系统讲授1门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90课时/学年;教学效果好,每年教学质量考核合格。

2.研究业绩及获奖要求(1)论文要求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1篇。(2)课题项目 ①理工科类:任现职以来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20万元以上,或主持横向课题累计到账经费240万元以上,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经费到账80万元以上且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技术转让到账经费达200万以上。

②人文社科类:任现职以来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60万元以上,或累计到账经费120万元以上,或技术转让到账经费达100万以上。

(3)成果获奖

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推广或专业技术表彰。

(二)教授 1.教学要求

每学年系统讲授1门本科课程,教学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90课时/学年;担任研究生导师或青年教师导师;教学效果好,每年教学质量考核合格。

2.研究业绩及获奖要求(1)论文要求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2篇。(2)课题项目

①理工科类:任现职以来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或主持横向课题累计到账经费400万元以上;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经 费到账120万元且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或技术转让到账经费达300万以上。

②人文社科类:任现职以来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或主持横向课题累计到账经费200万元以上;技术转让到账经费达150万。

(3)成果推广获奖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推广或专业技术推广表彰。

附件2

科学研究系列业绩条件

科学研究人员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其教学工作量不作严格要求,重点考察申报者在本学科领域内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值。

一、助理研究员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2A一篇。

2.主持完成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

二、副研究员(1须满足,2-3至少满足1项)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3篇,其中SCIⅡ区论文1篇,或权威论文1篇。

2.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2项。

3.主持获厅局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奖励2项。

三、研究员(1-3满足,4-5至少满足1项)1.一般应担任青年教师导师。2.论文条件: ①理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5篇,其中SCIⅡ区论文3篇,或SCIⅠ区论文2篇。

②工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4篇,其中SCIⅡ区论文2篇,或SCIⅠ区论文1篇。

③人文社科: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论文5篇,或权威期刊3篇。

3.主持国家级项目(理工科为面上项目)、省部级项目各1项。4.任现职以来获科研经费累计:理科100万,工科130万。5.主持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1项并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

附件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业绩条件

申报者应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全面发展,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水平,又要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注意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以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一、讲师

1.年均承担教学课时数不少于30课时,并兼任一定量的党团课辅导任务,认真履职,考核合格。

2.以第一作者发表2B一篇。

二、副教授(下列1-3须达到,4-5至少满足1项)

1.年均承担教学课时数不少于30课时,并兼任一定量的党团课辅导任务,认真履职,考核合格。

2.能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1篇。4.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 1项。

5.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三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

三、教授(下列1-3须达到,4-5至少满足1项)

1.年均承担教学课时数不少于30课时,并兼任一定量的党团课辅导任务,认真履职,考核合格。

2.能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2篇,或权威期刊论文1篇。

4.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并完成厅局级项目2项。

5.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2项。

附件4

实验技术系列业绩条件

一、实验师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考核合格。2.以第一作者发表2B论文1篇。

二、高级实验师(下列1-2须达到,3-4至少满足1项)1.在实验岗位上履行职责,考核合格。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篇。其中一级论文1篇或2A论文2篇,且须有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2A论文1篇。

3.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2项。

4.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三等奖2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项;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获学生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

三、实践教学型教授(下列1-2须达到,3-4至少满足1项)申报者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建设上有所担当并取得一定的业绩,诸如参与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自制实验仪器)、出版实践教材、指导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与创新的竞赛等。

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期刊论文3篇(其中1篇为与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的相关论文),并主编出版1部校级立项的实验指导教材。

2.年均承担实验实践性教学120课时。

3.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或省部级项目2项(其中实践类教学工程项目1项)。

4.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指导学生获奖国家级

附件5

工程技术系列

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元素,同时考察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要求申报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本业务领域专业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经验,具有独立解决企业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系列的高级职称,需经学校推荐参加教育厅指定单位的评审。

一、工程师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考核合格。2.以第一作者发表2B论文1篇。

二、高级工程师(下列1须满足,2-3项至少满足1项)1.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A期刊论文2篇,或一级论文1篇。

2.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2项;或主持完成80万及以上横向课题1项;或近5年作为负责人承担重大横向项目累计200万元及以上,其中有1个合同经费在50万元及以上。

3.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三等奖2项。基建管理类可以用建设系统质量奖(瓯江杯、钱江杯、鲁班杯)做相应的替代。

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下列1-2须达到,3-4至少满足1项)1.一般应担任青年教职工导师,能够指导工程师工作。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一级论文3篇。

3.主持国家级项目 1项;或近5年作为负责人承担横向项目累计300万元及以上,其中有一项合同经费在80万元及以上。

4.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一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2项;或省部级三等奖1项。

附件6

其他系列的业绩条件

申报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如图书资料正高、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需要满足下列业绩要求,经学校推荐参加相关评审。

一、中级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一定成绩,考核合格。2.以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结合本职工作的学术论文2篇。

二、副高级(下列1-2须达到,3-4至少满足1项)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任现职以来考核均为合格。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2A论文2篇;或一级论文1篇。3.主持完成厅局级项目1项。

4.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二等奖1项;或主持获厅局级成果三等奖2项。

三、正高级(下列1-2须达到,3-4至少满足1项)

1.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任现职以来考核均为合格。2.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级论文2篇。3.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6

各部门(单位):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年全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12‟9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院实际,就2012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我院2012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省人社厅、教育厅关于职称评聘工作的精神,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院2012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严格按照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进一步创新评审机制,完善评审办法,严格评审条件,提高评审质量。

二、评审条件

经我院申请,教育厅同意,我院2012年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纳入高职院校序列。教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教育管理研究人员执行•关于印发†江苏省本科院校艺术学科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4个文件的通知‣(苏职称„2009‟15号)规定条件。其他人员仍执行•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学校教授资格条件(试行)‡等138个条件的通知‣(苏职称„2003‟2号)规定条件。

三、评审工作的具体步骤

(一)个人申报

凡要求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公开述职

申报人员在本单位进行公开述职,对思想政治表现、教学科研业绩、教学工作量等情况作出汇报,并展示个人申报材料。在个人述职的基础上,各单位组织民意测验,参加民意测验的人数,不得少于15人,同意人数获半数以上者方可申报。对于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还需组织对其进行工作业绩民主测评,测评范围为所在基层工作单位和服务对象代表,测评人数一般不得少于15人。

(三)单位审核推荐

各单位要认真审核申报材料,重点审核申报人员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和管理情况,学历、资历等。在此基础上,对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教学、科研、管理能力作出全面鉴定并提出单位推荐意见。

(四)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审核

在单位推荐的基础上,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对推荐人选的教学、科研、管理业绩、考核情况等进行全面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五)学院评审推荐

首先院学科组对各部门的推荐材料进行评审或审核,并对晋升高级职务的人员进行面试答辩。在学科组评审的基础上,院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人申报材料、实际工作业绩、科研能力和学科评议组的意见进行全面的审议,在此基础上进

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条件的申报人选。

学院评审推荐按下列程序进行:学院有评审权的教师、教育管理研究、专职学生政工等系列中级职务,由院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务,由院评审委员会对各学科审核评议组推荐的人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报省教育厅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他系列中高级职务,由院评审委员会对各系列审核评议组推荐的人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委托相关系列主管部门评审。

(六)网上公示

对评审推荐上报的高级职称人员和评审通过的中级职称人员,在校园网公示。

(七)材料报送

推荐上报的高级职称人员材料报送省教育厅评审;评审通过的中级职称人员材料报市人社局备案。

四、其它政策性问题

(一)关于申报资格

根据教育厅有关规定,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须为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申报之日已办理退休手续或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得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二)关于申报岗位

严格执行按岗申报、按岗评聘原则。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对象为专职辅导员,即在一线直接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及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

2.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含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因工作需要,现聘用在管理岗位或专职辅导员岗位,并一直承担部分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在首次聘用期内仍可申报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但其岗位仍为管理岗位或专职辅导员岗位。首次聘用期结束后,须按照所聘岗位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三)关于同级转评

1.对于聘用在教师岗位、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须同级转评为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申报本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同级转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需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1年以上;晋升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需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3年以上,其担任高校教师外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年限可与担任高校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担任同级高校教师外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和高校教师职务期间取得的成果,均可作为评审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依据,但主要考察其在高校教师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果。

2.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或专职辅导员岗,可直接按现聘岗位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或专职辅导员岗,须同级转评成与现聘岗位同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申报现岗位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管理岗位,可直接申报教育管理研究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具有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现聘用在专职辅导员岗,可直接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四)关于破格申报

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原则上不实行破格申报。对个别任现职期间业绩特别突出,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员,若破格申报高级职务任职

资格,必须符合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的破格条件。

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不实行破格申报。

(五)关于时间界限

2012年评审工作中,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任职年限、高一级学历学位取得时间、论文论著公开发表出版时间、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或完成时间等,均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

参加全脱产学习人员,在计算任现职年限时,须将全脱产学习时间减除,全脱产学习时间须在申报人员名册的“备注”栏中注明。

(六)关于继续教育要求

根据•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和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标准的规定,教师任职期间的培训进修情况,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重要条件之一。

高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进修、在职攻读学位期间,若符合任职条件者,可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但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70%。

(七)关于论文、论著、科研成果和表彰奖励的要求

1.论文、论著必须是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或正式出版的,论文还须被“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论文数据库收录。未被收录的以及作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或参编个别章节的书籍不作为评审材料上报。

2.教学、科研、技术成果必须是通过鉴定、已经完成准予结题或通过规模生产已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3.表彰奖励的主办单位,应是政府或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表彰奖励的内容,应与本人拟聘职务岗位的专业相一致。

4.省级刊物,是指省有关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本学科权威刊物,是指在全国范围内被本学科同行专家公认的权威性刊物。

5.核心刊物:一般指北京大学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的刊物等(以论文刊发时是否为核心刊物为准)。

(八)关于论文、论著专家鉴定

1.申报高校教师、专职科研、实验技术、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代表作,均须送同行专家鉴定。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者,须将两篇(部)及以上代表作送两名具有高级职务的在职同行专家鉴定(至少一名为正高级职务,至少一名为校外专家)。申报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者,须将三篇(部)及以上代表作送三名具有正高级职务的在职同行专家鉴定(至少两名为校外专家)。申报教授任职资格人员的代表作必须由教授鉴定;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人员的代表作必须由教授或副教授鉴定。

2.论文、论著鉴定工作,必须由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组织。申报人个人不得指定送审学校或指定专家进行鉴定。

(九)关于面试答辩

申报高校教师高级、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须进行面试答辩。其中,申报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和教育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面试答辩,由院人事处统一组织;教师系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面试答辩,由系(部)组织。面试答辩的重点,放在学术水平、教学改革、教学科研创新、教学科研工作思路等方面。通过面试答辩,全面了解申报人员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科建设思路、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

潜力,以利于科学评价申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面试答辩材料,须经学院人事处审核后,作为评审材料上报。

(十)关于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要求

申报或同级转评高校教师(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其他系列不作要求。

(十一)关于职称外语要求

根据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苏人通„2007‟76号)文件精神,职称外语要求按如下规定执行:

1.申报评审高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卫生、图书资料、档案、新闻、出版等系列(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职称外语,其余人员应参加职称外语相应等级考试且成绩达到国家通用标准或省合格标准。

①已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 ②年龄满50周岁的;

③取得外语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

④因公出国且出国前已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的;

⑤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其他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的。

2.申报评审上述系列(专业)以外其他系列(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及申报评审和初定所有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作职称外语考试要

求。

3.达到国家通用标准或省合格标准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在评审同级别相应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取消有效期限制。

(十二)关于职称计算机要求

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当前职称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苏人发„2004‟24号)等文件精神,职称计算机要求按如下规定执行:

1.申报高校教师系列和教师外其他系列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并取得全省统一颁发的合格证书。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职称计算机可免试: ①获得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②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③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现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且申报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3.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化素质培训(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在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时长期有效。

(十三)关于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

1.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副高级、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申报正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可免考基础理论课程。

2.已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合格证书的人员,因转岗分别申报教育管理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不需再参加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考试。

3.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申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具有教育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申报教育管理研究职务,经我厅审核同意,可免考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

(十四)关于重新申报

2011年评审未通过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不得连续申报,若在评审否决后确实做出突出成绩,教学科研水平有明显提高,有新成果的,可重新申报。

五、时间安排

高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时间安排见附件,高校教师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其他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时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部署,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六、申报材料要求

(一)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设施,提高办公效率,职称评审的相关文件、评审通知、实施意见、表格等均在人事处主页(http://rsc.sqc.edu.cn/)“资料下载”栏目内下载。

(二)因评审表需归入个人档案,档案材料标准是16开纸(18.4cm*26cm),左边留出2-2.5厘米装订边,表格线要双面对齐。我处上网的表格,均按此要求制作,从网上下载表格时不能随便改动表格。填写的文字不能超过表格线,填不下的可另加附页,请按规定用16开纸双面打印。

(三)申报教师高级(包括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教育管理研究)职务人员,填写•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高级),一式3份;申报教师中级职务的,填写•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中级),一式2份。教师外其他系列高、中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暂按省市相关系列主管

部门去年的要求准备,若该系列主管部门今年要求有所调整,再补充有关材料。

(四)荣誉证书、学历学位证书等需提供复印件的证明材料,请用统一大小纸张复印,外语、计算机合格证书请用白纸粘贴后装订,装订时请注意:横向放臵的材料头尾方向保持一致。

(五)提交材料前,务必将各部门审核签字盖章的必备手续全部完成。

(六)申报人员须提交近期大一寸免冠彩色照片一张,背面注明工作单位、姓名。

(七)论文送审专家鉴定费、评审费等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七、关于低职高聘

根据•宿迁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试行办法‣(宿院„2012‟28号)文件要求,低职高聘的评审工作与学院的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同步进行。评审条件执行•宿迁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试行办法‣(宿院[2012]28号)文件要求;评审步骤、评审时间和申报材料要求等与本次高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有关要求一致。

附件:2012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安排表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职称

评聘

2012△

技术职务评聘制度 篇7

【关键词】中医医院;职称;量化评分表

职称,源于建国初期“专业技术职务的名称”一词, 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1]。职称制度是直接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管理和提供评价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2]。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评价要素能更加直观和正确的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以浙江省职称改革文件精神为基础,结合中医医院特点,特制定了《申请高级职称岗位等级量化评分表》(以下简称“量化评分表”)以及各岗位的评分细则,具象化得分情况,设置符合我院特色的评价要素。

1、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级职称晋升中的充分重要性。

《量化评分表》一共四个部分,包括基本情况、科研论文情况、医德医风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分别占总分的15%、20%、5%、60%。根据《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市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杭卫发〔2013〕161号)文件精神,浙江省从2013年起,为加强对申报对象专业实践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评价,所有申报对象需提交《主持危急重症抢救或解决疑难病例或关键、重大技术(科研)问题或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例表》,申报临床类专业人员还须填报《主持危急重症抢救和疑难病症处理或主刀(指导)手术病例一览表》。这从文件层面加强了对卫生技术人员在危急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常规实际操作中的要求,更倾向于体现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原有的高级职称评审过分倚重科研、论文、职称、外语等因素,很多人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去勉为其难写论文、搞科研,有的甚至找枪手代写论文,买论文,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考察医护人员实际工作水平的宗旨,所以我院在制定评分表时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占比提高到60%,也充分肯定了该能力对于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来说的重要性。“量化评分表”将这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新技术、新项目。具体岗位的不同能力标准细分体现在《评判参考意见》(另)中。

2、淡化但不能缺少科研、论文的分量,增加医德医风的关注度。

开展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在不考虑其来源是否正规的情况下是一种比较直观和客观的量化指标,他能比较清晰的看出个人的实际工作水平以及工作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在省市级、县乡级不同等级的医疗单位应该赋予不同的分量。以我单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例,从知识结构来说,除了极少部分护理人员的学历在本科以下,其余的卫技人员均受过高等教育。同时作为三甲综合性医院接触到的病患种类多,常见病广,临床案例相对丰富,医疗技术条件成熟基于这些客观条件给论文的发表以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只有将临床实践能力转化为经验分享,实践医疗技术创新,才能更好的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在“量化评分表”中论文分五个级别:二级期刊、一级期刊、论著(编委)、SCI收录、论著(主编)得分从2分开始往后依次递加2分。科研分四大块:科研立项、科研成果、专利、荣誉。在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中区分为三个级别市局级、厅局级、省部级;科研立项又细分为立项和完成两块;科研成果市局级、厅局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三的为加分项,省部级荣获前三等奖且排名前五的为加分项。专利分为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个加分项。荣誉分为政府颁发的省级和市级两个加分项。

如今医患矛盾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日益紧张,使医德医风的监督更加透明化。“量化评分表”主要通过医院统计的医疗投诉事件、违反职业道德事件以及各类感谢信、锦旗为量化点进行加减分。使其更关注医德医风的培养和保持。

3、完善个人基本情况,全方位评价个人综合实力。

“量化评分表”中基本情况占15%,其中具体内容包括:年度考核(近三年)等级、职务任职等级、任现职年限、学历情况、表彰奖励、其他加分项这六大块内容。通过这六大块内容,基本将职称晋升个人的其他情况都包含在内,比如:可将参加院级、局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种比赛、文体等活动的获奖情况归纳进“表彰奖励”类。在“其他加分项”中包含了同行评价分和领导评价分,通过同级和上级的评价,能更好的从主观的、人性化的角度了解个人的日常情况,更多方位的了解其综合实力。

二、“量化评分表”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个职称晋升需要完善的部分。

1、没有相关的政策文件给予明确的指导细则。单位只能参考其他相关文件及结合自身对岗位聘任的要求来制定评价细则。不尽完善的地方需要根据最新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也需要单位继续摸索补充。

2、要认识到“量化评分表”只是一个辅助量化手段,职称聘任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程序,他还需要更多的辅助方式来全面的衡量职称晋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在考量职称晋升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时候,不光要从其所处理的实际病例的效果来衡量他的医疗水平,还要从其在处理病例过程当中的态度、手段以及术后家属及同行对其的评价来合理的全面的评价医生的医疗质量水平。

3、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在分级分类管理、评价标准体系、“能上能下”机制建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3]。特别是在聘期考核中要改变“一聘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很多人往往晋升上职称以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再在学术水平上多花心思,多钻研,一直平步直走甚至医疗水平有走下坡路的。这样的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职称晋升激励人员进步的目的。

做好高级职称晋升工作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关键,而如何实实在在的提升高级职称晋升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上级主管单位的方针指导更需要单位结合自身特色把好第一道关口。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整体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新的发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钟燕.湖南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改革与思考[J].中国卫生,人才,2011,9:70-71.

[2]丁果.浅谈湖北省卫生专业高级职称评审的现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 5):100-102.

[3]张平.徐龙仁.孙政.黄卫华.浙江高级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探索[J].中国卫生人才,2016,6:55-59.

作者简介:

上一篇:听爸爸讲雷锋叔叔的故事250字作文下一篇:美术教案-《怪兽》-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