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共7篇)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篇1
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失败,英雄主义
行为表现
存在这种行为模式的人是一种有缺陷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人不停地做很多事,又逼得太紧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陷入这种行为模式的人(我们姑且称他们“英雄”),总是觉得不够好,几乎要做不可能的事。英雄们常常吃的比能消化的多,一个项目还没了结,就盯着下一个。并不是贪婪驱使他们,他们对金钱也不感兴趣,吸引他们的是不能达到的东西。他们鞭挞自己和别人达到最高速度,却忘记了不论是机器、动物还是人如果不停地以高速运转而不停下来修理,最终也会蹒跚而致失败。
有这种倾向的人经常是鼓舞人心的甚至是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他们有远见,当他们将这种远见和目标表达给其他人时,他们能鼓舞其他人的雄心,激发起他们内心的“英雄主义”来。当领导说:“我们可以完成。”那没有说出来的宣言就是,“你能做,你能做任何事,我相信你很伟大,”这是一个很难拒绝的信息。我们都期望被人相信我们能做大事,听到这样的召唤,能激起蕴藏以久的努力。
有些冠军说他们从不知道失败是什么,英雄则从不知道胜利的意义。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赢了,这是庆祝幸运的时间,应该为幸运休息一会儿,给身体、心灵、精神一个恢复的机会。
产生的根源
通过与许多英雄的沟通,我们认为其根源是很清楚的。他们对成绩有异乎寻常的期望,而且从来没有对他们的表现完全满意过。英雄接受的最高的表扬就是:“你可以做得更好。”这是一种讨好的方式,其实是在说:“你很聪明,你可以建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对于英雄来说,他不知道极限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歇歇,说“我完成了。”
幸运,特别是英雄的幸运,是容易上瘾的。参加运动的人常说他们与运动的关系是上瘾的,我们咨询过的刚刚以几乎超人的力量完成了项目的人也是这样,这种事业上的内分泌会产生并维持英雄的行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有过推得太狠以使一个重要项目幸运完成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任何事业都是重要的因素。然而,英雄根本就不知道有其他的工作方法。
英雄不仅仅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会盯着一个项目不放,经常地修改完善,直至“完美无缺”。英雄不仅坚持完美,而且将项目扩展,包括进更多的工作。“太多、太难”是他们顽强坚持的目标。
幸运指南
如果你认识到自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你该怎么办?首先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你工作中正常的方式是不是推得太狠?你对周围的人也推得这么狠吗?人们总说你显得疲惫不堪吗?你的下属也向你抱怨他们的情况吗?你的团队失去了很多人吗?这些就是英雄行为模式的关键标志和症状。
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保持团队的温度,经常做,用别人来做温度计,以便精确地知道温度(许多人不愿告诉英雄他们累了)。(人生感悟 )再就是成为一个好的观察家,学会观察别人脸上表情和非语言的交流。只有建立在对别人充满热情和理解基础上的英雄,才能成为公司的带头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才得以体现。
小提示:审慎地使用英雄行为模式,可以在短期内产生很好的作用,如果你偶尔有些英雄行为,无需治疗。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来生活作为你职业中的正常方式,问题就来了。即使那些英雄真的想进步,想改变,改起来也困难,因为这种行为模式曾经带来过这么多的幸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篇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前者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后者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首先要坚持唯物论, 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要坚持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符合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对象主体思想成长的动态趋势出发, 作出正确、超前的预测、规划和创新, 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
1.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突出其思想性、政治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最大的国情。在改革开放实践中, 邓小平反复提醒, 学校是为无产阶级培养人才的地方, 应当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必须明确“为谁服务, 怎样服务”的问题;必须突出其思想性、政治性。要求教师系统讲述思想政治理论课, 加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遵纪守法与形势政策国家安全教育, 教育学生要主动维护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同时不忘心理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 从而使学生在全面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 教师要“知己知彼”,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第一, 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方面,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状况和学生的思想状况, 不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不断讲出新水平;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系统掌握学科体系, 透彻理解教学内容, 领会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精神实质。
第二,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举。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高其辨析力, 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力和想象力, 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失去其影响力和说服力。为此, 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双向反馈,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自觉性和认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当“主角”的机会, 让他们走上讲台, 开启他们的思维, 创建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启发、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质疑、互相争鸣,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教
师在具体教学中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选择实效性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则就是进一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根据课堂类型选择教学方法为例, 笔者在新授课中运用“三点三评”的教学方法。“三点”:即提出热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这种做法既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理解教学目的, 又有助于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三评”:即每节课由起始的时事评述、课中对教材所举事例的评述和课尾的典型例题和热点问题评述, 每次评述, 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基本观点, 联系实际材料进行评述, 这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且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学生中思想认识上带倾向性热点问题评述, 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阶级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也有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4.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的可变性强, 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对讲授内容作适当调整、补充。采取何种教学方法, 要充分考虑自己教学对象的特征,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专业类别、就业目标等,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 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青出于蓝而甚于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俗语为突破口, 讲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整个教学过程也不显枯燥。
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要贴近现实生活, 比如实训场、工厂、农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这些地方都是学生的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另一方面, 要紧跟时代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传播速度快。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学形式突破传统, 教学内容走出课本, 实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科学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10) .
[2]王霁, 肖和平《.哲学基础知识》.
[3]鲁建明.浅谈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教育与职业, 2007 (02)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篇3
——怀斯
4 月14 日,北京元? 空间、佳士得和安德森画廊携手举办的美国写实派画家安德鲁? 怀斯(Andrew Wyeth) 的作品展将在元? 空间公开展出,并于今年5 月24 日移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9 月初巡回至纽约佳士得。
被认为是写实主义者的抽象主义者
怀斯的艺术在上世纪80 年代被介绍到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刮起了一阵“怀斯风”。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正试图打破原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尝试现代主义—在他们看来这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怀斯的艺术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画面中既不呈现故事情节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同时也不抛弃具象化的创作技巧。
怀斯的画风影响了“文革”后的一批艺术家,艾轩、何多苓、高小华等许多画家在上世纪80 年代的创作无不受其影响,何多苓的毕业创作《春风已经苏醒》就是借鉴了怀斯的画风,第一次看到怀斯的作品时何多苓几乎傻掉,“原来可以这么画啊!”
怀斯的作品大多数表现的是乡土景色,他一生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宾夕法尼亚州的小村查兹佛德和缅因州是他主要生活的地方,他一生从未离开过美国,这两个地方也成了他绘画的主题。他认为一个人的艺术深刻与否与他对事物的爱恋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画查兹佛德的山丘并非因为它比别的山丘美丽,而是因为他生长在这片土地;他对缅因州风景的偏爱不会因景色的改变而消失,“事实上,无论缅因州的风景怎样我都喜欢它”。就连肖像画都透着家乡给予他的感受。
怀斯的技法备受推崇,他被誉为美国怀乡写实主义大师级的人物,但是怀斯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写实主义者,“我衷心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抽象主义者”,并且在他的画面中常常融入了强烈的罗曼蒂克的想象,只不过是通过写实手法来完成的。由于画面都是生活中的乡土场景,常常有朋友建议怀斯走出家乡,看看其他地方的景色,推荐一些他们认为怀斯会喜欢的地方让他作画,但是怀斯并不这么认为,“天啊!这和我想要作的有什么关系呢?”哪
怕被批评太过偏狭,被指需要拓展领域、扩展视野、重新看事物,怀斯依然坚定。唯一鼓舞他不断前进的是建立美国的艺术家能创造属于自己艺术风格的信心。
我的作品不能说是“忧郁”,而是“有思索性的”
怀斯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位著名的童话故事插画家,三个姐姐中有两个是画家,父亲的两个学生后来成了自己的姐夫,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怀斯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由于身体不好,怀斯一生只上过两周学,所受的教育均来自家庭,父亲对其艺术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老怀斯一直反对向学生灌输绘画规则及公式,一贯主张“绘画必须反映出画家的内心—这就是绘画的方法”,画家必须以自己了解最深切的事物为对象作画,与其共处,深入其内,心领神会,这也是怀斯在创作中所秉承的。怀斯在创作《爱国者》的时候曾经和模特拉斐? 克兰共处了一个半月,贝茜(怀斯的妻子)觉得那个时候的怀斯几乎成了拉斐。在怀斯的创作自述中,他这样写道,“你瞧,我并非只坐在那儿画画;我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画中,
而拉斐正是那种我幻想中的典型,所以在我真正落笔之前实际上有部分已经画好了,那个人物的一部分是我自己的写照!”
1945 年父亲的去世对怀斯影响很大,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创作,从那以后感情对于怀斯而言变得真正重要了,感觉有股力量在驱使着自己,他开始想要努力做点什么去证明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并没有白费,认真地去做些严肃的事情而非游戏般随意地描绘周遭的自然景色。此后,怀斯的风景画中总是融入了一种极其沉痛的情绪。
《1946 年的冬天》是怀斯在父亲去世后画的第一张画,画面中一名男孩在冬日的阳光下由山坡上跑下来,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画中的男孩就是伤心、彷徨的怀斯,伸向空中摇动的手是他自由的灵魂,山的另一边是父亲出事的地方,由于过度悲伤无法画下父亲的身影,最终由山坡代替。
人们总能从怀斯的画面中读到忧郁的气氛,怀斯也并不否认这种感觉的存在,这种悲伤感对于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些他所怀念的事情,但他并不愿意将其称之为忧郁,他认为那是带有思索性的某种特质。
如果某幅画即将卖出去,我是第一个出来提高价格的人
1937 年,年仅20 岁的怀斯就在纽约马格贝斯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展览开幕第一天所有作品均被订购,其创作也受到了批评家们的赞赏。次年,怀斯又在波士顿的德尔?安德? 理查兹画廊举办了个展。对于展览的成功怀斯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绘画尚不满意,他也没有像其他画家那样在获得成功之后便移居大城市,他所关心的只是绘画本身。
“说来奇妙,我对一幅作品抱着全部关心是当我正在绘画的时候;有时候我的确有些介意得失,设想以怎样的面目去寻求成功?不过到头来作品有无出售对我没有什么区别。”对于怀斯而言,他并不了解,甚至也没兴趣知道银行里究竟有多少存款,他能够凭借绘画维持生活已经觉得很是幸运。怀斯并不是一个完全排斥市场的画家,他虽不喜欢公开标价,但是价格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人们觉得艺术是重要的,“如果我手边还有《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并告诉人们这幅蛋彩画价值不菲,那么他们才会真正地去看,甚至从中获得一些什么。事实上,当我最初画这幅画时,人们从旁边走过却不曾留意。”
老怀斯曾因为他所处的艺术界整体氛围以至于自己所坚持的写实作风不受重视而觉得沮丧,并告诉怀斯一定要在自己有信心的工作下谋生。不过怀斯却觉得自己正逢其时,“在今天,抽象画家反而变成最保守的,而我则是属于最前卫的。”怀斯自认为是一个天赋较高并善于把握时机的画家,并一直鞭策自己在向理想迈进的道路上前进,狂热地画了几十年。也正因此,怀斯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画卖得也不便宜。“我从不会厌倦卖画,只有傻瓜才愿意完全限定自己的身价。”并笑言,“如果某幅画即将卖出去,我是第一个出来提高价格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篇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论,最关键的问题是把实践的观点引人认识论,并把整个人类的认识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基本特性是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在人类认识活动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有:
苜先,实践活动创造了认识活动的主体——人。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把自己和客观外界区别开来,同时意识到自己是认识活动的发动者,从而开拓了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的活动。
其次,实践活动提出了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同时也使认识成为可能。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课题要求人们去解决,这就提出了认识的需要。同时实践又不断提供了解决新问题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这又便认识成为可能。再次,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被确定为认识对象;正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本质到更深刻本质等等。
最后,实践活动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目的。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5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于高三时对政治的疯狂背诵,所以现在学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什么呢?首先,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某一局部、某一领域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在目前条件下,所有哲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理,当然也是相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阶段,随着当时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如数学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出现了胚胎学等新的学科。自然科学由原来的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分析和加工材料的科学”,以研究自然物质发展的新学科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世界著名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和强有力的论证。再加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实践: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断地思考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的经验,吸取有关的教训,在大量实践证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他们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基于彻底唯物主义之上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大部分,其辩证法又包括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实现了基本规律与基本范畴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地揭示了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完整、科学、严密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人们认识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认真分析,科学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目的是实践,而且只有通过实践,人类才能实现正确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认识的归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全过程充分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几个基本范畴,都在认识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运用得非常充分。所以,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到认识和实践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绝对不是哲学,而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某一领域的问题上的运用和分析。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又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而且不断地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属于认识范畴,其产生和确立同样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他不断地从
研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现世界的普遍规律,再把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反过来运用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反复进行检验,即符合其认识规律,也促进其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学说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诞生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思想本身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命运。
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并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自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以后,经济学的发展以此为基点分两条道路进行:一条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的发展,代表人物有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我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条则是以均衡价格与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为主题的发展,其中以马歇尔、凯恩斯及凯恩斯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为代表。经济学的发展分别以两个不同基础、不同主题发展起来,各自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也都遭遇过不同的命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经历了一个深刻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与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题,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合理及资源配置低效率性的传统阶段转变到了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阶段。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二条道路。一条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广泛吸收和正确借鉴国外经济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丰富实践,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另一条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科学价值,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否定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论,主张全盘西化,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改造中国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广泛传播,从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长期统治到新保守主义的后来崛起,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变到“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兴起,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到罗伯森的“文化全球模式”等,令人目不暇接。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极力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向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是其重点。而我国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流的前沿阵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剥夺行为使人们对此深恶痛绝,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知识分子如圣西门 傅里叶欧文等人以此即与资本主义种种制度本质相对立的方向来设想更加优越、先进 的社会(尽管是处于空想阶段,但却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正是由于现实中的压迫,人们才渴望没有压迫,这便是社会主义来源的现实存在基础,即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社会意识是具有独立性的,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 即遇见与推测未来,可说明社会主义这一意识产生的哲学基础。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人 即被压迫或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的人,对客观社会现状即生产方式的反映,人的趋吉避害的生物的固有本性,是这种反应不仅仅停留与他本身,而是不可阻挡地转向它的对立
面的模糊而又不具体的改变欲望,或是更进一步的深刻的,即认识、改造这一现状的原理方法等。马克思所提出的对资本主义本质深刻揭示的剩余价值理论还有反应社会历史演变规律的唯物主义史观,为人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即其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揭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必然产物。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这样就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肯定了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必然性。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总之,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从而掌握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知识为智慧、变智慧为能力,培养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作业
学院:文学院 班级:汉语1102班 姓名:唐瑜婕 学号:20112521130
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篇6
学院:公安技术学院班级:2012级信息安全 学号:201283120149姓名:赵潇航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其科学内涵?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为: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为:第一,实质说,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具体说,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与中国的实践(革命、建设)、中国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85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理论体系两大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一样;(2)时代背景不同: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整个世界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中国的先进份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努力运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发展于本世纪。这前后30年的时间,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3)主要矛盾不同:毛泽东思想提出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理论基础不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第一次飞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不仅有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更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
二、联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前后接续、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根据时代特征、人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统一:
a)走自己的路:二者共同的政治基础
b)实事求是:二者共同的思想基础
c)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二者共同的政治方向
(2)毛泽东思想与“三个代表”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内容,三个代表是将被写入宪法和党章的党在新时期的思想宝典,而且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断。
(3)毛泽东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绝大多数内容在毛泽东思想之中都可以找得到理论来源。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第一,从特定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发展思想的辩证发展。党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发展过程是:平衡发展——非均衡发展——新的平衡发展(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思想是对毛泽东多快好省”建设思想的辩证发展。我们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的多、快、好、省,不是主观主义的多、快、好、省,我们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里“快”、“好”两个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全与毛泽东的思想相同;第三,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辩证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直接源于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篇7
一、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费尔巴哈认识论植根于唯物主义基础
费尔巴哈是一位旗帜鲜明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现实的。 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也具有实在性。 这不同于康德的认识路线,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与人通过感觉获得自在之物的观念是不同的,人通过感觉认识的是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是自在之物本身,自在之物本身我们并不认识。 人对自在之物的认识是通过人的理智认识事物的现象而认识事物本身的。 康德将自在之物当作理智的产物,走的是唯心主义道路。 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错误在于, 它将人的本质对象化了,即把人的本质理解成在人之外的、不同于自身的“客观”存在物,又把自己想象的这种存在物看作人性化的、具有人格的对象,这样宗教的神和上帝便产生了。 在费尔巴哈看来,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实乃异曲同工,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万物本身之为被思想的物件,乃是因为人思想万物,万物之为理智产物,乃是因为万物对于人是个理智对象。 ……在人看来,直接地、不经判别地认识到的原则就是存在的原则,思想物就是实在物,对于对象的思想就是对象的本质,后天的就是先天的。 人把自然想成异于自然, 替自然假定一个异于自然本身的东西,假定一个仅仅存在于脑中、简直只是他自己的头脑的东西作为自然的实在性的基础和原因,这是无足怪的。 人颠倒了事物的自然秩序:他把真正意义的世界头朝下放着,把金字塔的尖端当成了金字塔的基础———把在头脑中或对于头脑是第一位的东西,把某物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当成了在实际上是第一位的东西,当成了某物借以存在的原因。 ……所以人把理性或理智的实体、把思想实体当成了第一实体、根本实体———不仅在逻辑上是第一,而且在物理上也是第一。 ”[2](P479~480)费尔巴哈认识到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它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将存在当作了意识的派生物。 其认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不仅人产生于自然界,靠自然界生活,人的意识也是自然界的反映。 自然界既是人生活、意识的源泉,又是人的认识活动的起点。 自然界并不受人的意识的影响和控制。 他认为,哲学的开端既非上帝,亦非绝对观念,哲学源自于有限的、确定的、现实的东西,比如自然。 “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 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 ”[3](P108)由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跃然纸上。
(二)费尔巴哈认识论是直观的反映论
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对立,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共有的特点。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感觉、人的观念、人的思想都是客观世界的产物。 而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不仅是唯物主义反映论,而且是感性的、直观的反映论。 所谓直观即人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对象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的反映形式,它不经过中间环节,是对客观事物直接而生动的反映。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即是没有经过中间环节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费尔巴哈首先强调感性、 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认为感觉、直观、经验是认识的起点,在对事物的认识中,只有通过表象才能深入本质。 只有依靠感觉、直观和经验来把握事物本质,才具有认识的可靠性。 因此,他认为只有从经验、感性发端的哲学才有生命力。 人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对象世界的。 通过人的感觉,人的认识对象转变为自己的感觉对象,主体的人通过感觉实现与认识对象的同一。 对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感觉来认识,“只有感性的事物才是绝对明确的;只有在感性开始的地方,一切怀疑和争论才停止。 直接认识的秘密就是感性。 ”[4](P107)相对于虚无缥缈的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紧紧抓住感性存在, 以可以把握的感性存在去理解意识和上帝,其认识论路线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其次,费尔巴哈认为直观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直观不经过中间环节,不需要中间过渡,不需要任何证明,没有经过大脑的抽象和加工,通过眼睛、鼻子等感官,直观直接作用于认识对象, 直接通过自身确证认识对象,直接与认识对象同一,因而是绝对真实、无可怀疑的。而理性认识的方式,需要通过信息筛选、加工、处理获取符合自我价值标准的信息,并不可靠。 “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 而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3](P178)直观较之于思维,具有很多优势,它不给事物以限制和束缚,不作任何规定和决定,没有任何原理和法则,有的只是感觉的对象,因而只有直观的对象才是确实存在的对象。 再次,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具有被动性。 感性直观的认识路线必然会导致认识论的被动性特点。 因为, 按照感觉—直观—接受的认识路线, 认识过程不经过任何中介,不施加任何影响,原封不动的接受感觉器官的信息反映,费尔巴哈试图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客观真实的信息, 他的新哲学就是要从思想、 意识的对立物———客观物质世界中,通过感性直观获得对对象世界的可靠认识,这样,人与对象之间就形成了完全的被动、领受关系。 此乃其认识论的突出特点。
(三)费尔巴哈认识论是感性的可知论
费尔巴哈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对象世界,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正好可以认识全部的世界。 感官、感觉对费尔巴哈认识论具有重要价值。 他认为,人通过感官获得的感觉是在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空虚世界中唯一能确证的东西。 人通过感官认识和把握对象世界,获得感性经验。 “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 ‘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 ”[3](P172-173)可见,费尔巴哈的对象世界既包括外在的自然界和人,也包括内在的人的精神和意识。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与康德有根本区别,康德的认识论把现象与本质、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分割开来,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康德哲学中,他把本质看作理智的产物,把存在看作感觉的对象。 感性的事物是没有本质的现象,而没有存在的本质则是本体,是单纯的思想,是根本性的东西,亦是理智的本质。 他认为, 理智本质作为思想的存在物才是自在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 费尔巴哈反对康德将 “真理性”和“现实性”分离开来。 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对这个矛盾进行扬弃,才能达到理智与对象的统一,得到“同一哲学”。 这样,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以感性为工具,将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理性与经验等对立范畴统一起来。 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认为他的神学唯心主义跟斯宾诺莎神学唯物主义不同。 黑格尔哲学将“自我的本质放在‘自我’之外,从‘自我’中划分出来,将它作为本体,作为上帝而对象化。 但是又像斯宾诺莎对待物质那样,将自我当作神性本体的一个属性或形式,从而宣布———间接地和颠倒地宣布———‘自我’具有神性,人对上帝的意识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 这就是说:本质属于上帝,认识则属于人。 但是在黑格尔哲学中,上帝的本质事实上不是别的,就是思维的本质,或从‘自我’,从思维的人抽象出来的思维。 ”[3](P152)可见,黑格尔的绝对哲学实质上就是神学,其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的。
费尔巴哈的可知论既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又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既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又强调人的认识能力。 既认识到事物矛盾的对立性,又认识到矛盾的统一性, 这都是费尔巴哈认识论的进步之处。 费尔巴哈认识论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思想启发作用。
(四)费尔巴哈认识论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
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感性的可知论。 对其认识论的评价,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 在19 世纪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主宰的德国思想领域,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首先,他提出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这个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是第一性的实体…… 有意识的、属人的实体,则在其发生的时间上是第二性的。 ”[2](P523)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他坚持物质第一性。 其次,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费尔巴哈以感性之桥将主客体连接起来,摒弃了不可知论。 尽管费尔巴哈对感性的理解并不深刻,但他毕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费尔巴哈直观感性的反映论之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了感性实践的认识论。[5]
虽然费尔巴哈将唯物主义重新推上哲学的王座, 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但是,这一哲学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费尔巴哈那里,人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他强调的是人的感性认识。 尽管他也提到了人通过眼睛看到的事物只是事物的表象, 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人认识事物要将对象本身和关于对象的表象区分开来,但总体上,他并没有将认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次,尽管费尔巴哈也讲实践,但他所说的实践只是一种生活实践,并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 他没有认识到,人除了有认识世界的反映能力,还有改变世界的能动的实践能力,认识能力是可以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的, 而且即便是认识能力,对于他也还只是一种直观的认识能力,人的思维的能动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再次,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唯物主义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旦进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上就转变为唯心主义的了,因此,他的认识论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6]
二、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启示
(一)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认识论的突出特点,他强调人的认识活动不经过中间环节,以获得原汁原味的“真实信息”。 费尔巴哈认为只有那种直接通过自身就能确证自己,而不需要其他事物或者某种中介来确证的事物才是无可怀疑的、 绝对真实的事物。这种事物就是感性的事物,即人通过感官可以直接认识的事物。 这种事物以自身而不以其他事物为存在根据。 只有这种感性事物才能终止一切怀疑和不确定性。 但这种感性直观有很大的缺陷,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7](P502)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领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费尔巴哈通过感性直观,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没有障碍的。 通过自己的感官,人可以全面把握自然事物的表象,如通过眼睛、耳朵、 鼻子等感觉器官获得关于自然事物形态、颜色、气味、质地等表象信息。 对于诸如“市民社会”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单个人的活动,通过感性直观也能获得直接的认识。 但如果以感性直观来认识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时,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感性直观只能处理通过直接的观察可以获得的信息,对那些内在的思想、心理,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些抽象的、 无法直接观察的思维活动和内在联系,感性直观就无能为力了。 费尔巴哈亦无法给予唯物主义的解释和说明。
尽管费尔巴哈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费尔巴哈不承认理性认识。 一方面,费尔巴哈并不否定理性认识。 他认为思维和精神就是理性,理性“按其内容,除了说明感觉所说明的东西而外,并未说明什么其他的东西; 它不过把感觉分散地、分别地告诉我的东西,又联系地对我说明,正因为如此这种联系才被叫作理性、而且就是理性。 ”[3](P252-253)对于感性不能认识的这些分散的对象,可由理性认识来把握。 但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感性材料的联系加工,还远没有上升到对感性对象进行科学抽象的层次。 另一方面,费尔巴哈不仅承认人的理性认识,而且意识到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我提出了感觉,作为对人和现实的标准即标志和基础。 当然,不是动物的,而是人类的感觉;不是感觉本身,不是没有头脑、没有理性和思想的感觉,因为甚至纯粹的视觉都需要思想。 ……但一如感性若无思想便等于零,思想,即理性,若无感性也同样地等于零。 ”[3](P252)费尔巴哈意识到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却并没有将理性认识上升到应有的认识论高度。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头脑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和生理器官。 头脑既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基础和来源,也是唯物主义产生的基础和来源。 用哲学理论名词来说,作为哲学的工具和手段,思维和直观的作用不同。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是哲学学派和体系研究的原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直观感觉则是“心情”的需要,涉及的是“生活原则”,属于直接认识。 只有将存在与本质相结合,将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将被动与主动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生活和真理。 费尔巴哈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不一样。 “思维从现象中分解、寻找、抽出统一的、同一的、一般的规律;但为了找到它,思维必须首先感知感性的现象。 ”[3](P253)他又说个别现象是不证自明的,“没有思想的感性止于个别现象;解释个别现象不用思考,不用批评,不用研究,不与其他现象比较,而直接通过自己来解释。 ”[3](P254)思维直观的作用在于把彼此不相关联、彼此分离的感性事物联系起来,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以及与其他感知的事物发生联系。 可见,费尔巴哈已经产生了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而达到真理性认识的思想火花。 但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言,在费尔巴哈那里,两者总体上仍然是分离的,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关联,感性和理性分属于感官和大脑两种不同的器官的功能,理性认识并不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活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官形成的,对事物表象和外部特征的认识或理解,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人的认识过程的这两个阶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在认识活动中,随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逐渐深入。
(二)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从总体上、根本上看,将这种“新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不准确、不深刻的,而应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系统中,作为理论基础、‘普照的光’、思维辐射轴心的是‘实践’范畴,而不是‘历史’范畴。 ”[8]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到了认识论领域。 作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实践认识论,实践是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和本质特征。 而在费尔巴哈哲学中,尽管他也经常谈到实践,经常使用实践的概念,例如“从理想到实在的过渡,只有在实践哲学中才有它的地位。 ”[3](P108)又如“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3](P248)但是费尔巴哈的实践与马克思的实践是不同的。
费尔巴哈承认,他在进行理论批判时采用的是抽象的观点, 他把关于人的理论观点归之于哲学,把实践观点归之于宗教和神学。 “站在实践观点上,人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用场,去同一切事物打交道;而站在理论观点上,则是为了事物本身去同事物打交道。 ”[2](P511)费尔巴哈这种实践观和马克思实践观有根本不同,他所说的实践仅仅指人的生活实践,即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实践活动。 在他看来,实践就是生活,生活即实践。 “在理论中否定我们在生活中、 在实践中肯定的东西;把我们在实践中宣布为本质的东西,在理论中又仅仅当成现象,把在生活中对我们是同一的本质分解为两个异种的本质,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 ”[3](P210)费尔巴哈只看到了生活中人们对物质实在的需求,只看到了生活实践,即在生活中通过感官可以直观认识的实践,而没有认识到感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社会的实践、历史的实践。 他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侧重于人的感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 他不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没有看到这些物质资料的满足是建立在人们的基本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的。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既是片面的,又是肤浅的。 而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怎么产生的、真理如何来进行检验,费尔巴哈作了初步的探讨。 费尔巴哈认为,真理依靠人的感官来获得,人的感性直观是认识真理性的保证。 对于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费尔巴哈不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 他只是以人们的生活实践来进行判断,不知道社会实践对检验人的真理性认识的作用和价值。 他不了解,即使是感官直接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也可能是假象而未必是真理。 很多时候真理无法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发现,它只能通过历史的实践逐渐地显现出来。 马克思实践认识论批判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他只是直观地理解“对象、现实、感性”。 虽然他找到了与唯心主义纯粹的思想存在不同的感性存在,但他仅仅只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看作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为,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对象世界不仅是主体的认识对象,而且是人的改造对象。 主体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感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识世界的,检验人们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因此,“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7](P500)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判断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三) 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费尔巴哈认识论以人本主义的立场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立场相对于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这一立场也导致了其认识论的局限性———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费尔巴哈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中贯彻了唯物主义的原则,但对于自然存在的内在属性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认识,费尔巴哈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一方面,他认为自然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但是,他不知道这种自然的存在并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演化过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生活的自然界实为人化的自然界,不可避免的带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打上了人类实践的标签。 人类生活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 ”[7](P528)另一方面,他仅仅是把人当作自然的存在物、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 他没有认识到,人的存在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 对人的考察,除了通过感官获得的直观认识,还需要对人的内在思维和相互关系作社会的、历史的理解。 而且,在认识活动中,虽然人是认识的主体,自然是认识的对象,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世界,同时,自然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人自身。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存在,更没有认识到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与之发生交互作用的社会意识。 对于人的认识,费尔巴哈认为意识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动物固然也具有意识, 但动物的意识和它的本能是结合在一起的,动物没有类意识,人具有类意识,因为人有具共同的自然属性的感觉器官, 可以获得相同的感性认识。 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纯粹的自然属性的人,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把人的实践亦看作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实践、生活实践,他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这种社会性、实践性不仅表现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压迫、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 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互相对立的阶级。 这种对立的社会阶级关系用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方法是无法科学认识和真正理解的。 对这种阶级矛盾的解决,费尔巴哈就只能通过抽象的爱的宗教发出几声空洞的爱的呓语。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4](P59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实质上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它以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 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一定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生产方式的产物,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社会意识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与对立从根本上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和制约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从根本上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的解决,决定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解决。 在人类历史上,这种矛盾的解决大都是在某一社会阶段,当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桎梏后,以通过社会革命变更经济基础的方式释放这种束缚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的认识论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他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在唯心主义垄断的世界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 然而,其认识论也有历史的局限性。 他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 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通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来理解对象世界,将以感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进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摘要:费尔巴哈哲学认识论将人类的哲学视野从宗教的天国下降到现实的人间,开启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但其以感性直观的反映论理解对象世界,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终而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则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来认识对象事物的表象和本质,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找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直观反映论到实践认识论、从个体存在和类意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推荐阅读: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09-01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11-07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06-21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期中论文08-22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09-01
马克思07-16
马克思唯物主义09-07
学习马克思06-30
马克思批判12-29
马克思感悟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