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024-11-07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共8篇)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1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姓名:### #####学院: ##############班级:###########日期: ################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包括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长达90年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应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续谱写新的华丽篇章。作为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边缘化坚定信念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通过参加在天津城建大学开展的第二十三期业余党校,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组织给予我这几次党课学习的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积极参加讨论,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彩报告。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当中提到: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批评和自我否定的态度的不同情况是,现在有一些人根本没有学习拟或是接触马克思主义读物,就发表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有时代意义的论断。我们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在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

21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日趋成熟走向顶峰,而社会主义社会还在成长探索阶段,这就不可避免受到资本主义物质功利思想的侵蚀,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出国深造机会的增多,和一系列西方文化潮流来袭,青年一代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再愿意学习其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主导地位、影响范围、指导作用被削弱的“边缘化”危机。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学习上,一些领导干部更多的关注出国考察和经济增长指标,很少学习马列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经典著作,甚至在有些大学中课程中马列主义原理已被作为选修课程,西方经济学、西方政治学等宣扬资本主义优势的著作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理论研究中,有些人千方百计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以博得“理论创新”、“观点新颖”的名号。在学术的认同标准上,有些专家学者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照搬照抄的生拉硬拽的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为参照物。从培养干部来说,各级党校在着力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思想指导下,在经济增长指数作为政绩的评价标准之后,大量的实用性课程代替了马列经典著作,充斥培训班的内容规划中。新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大学生村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程度和实际掌握的水平大大降低。

这些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是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不再熟悉马克思主义,他们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不再将马列主义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旗帜。基层干部不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势必作风败坏,纪律涣散,安于现状不再奋斗思进取。

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所引发的后果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期望的,亦是他们对中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破坏的根本目的。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韬光养晦的外交原则指导下,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前提条件下建设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在一心一意加紧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不断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一些国家插足中国国内事务,他们花样繁出,用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丑化、妖魔化,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国家内部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也不乏一些处心积虑地推动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人存在。

二、与时俱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某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结论,拟或是在现实改革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不能提供解决的药方,就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出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过时论调。这些刻意宣扬“过时论”的人,最大的失误在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与时俱进。这种品质来源于: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个理论的出现必然是迎合现实环境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和发展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当时时代和实践的需要,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继承前人的成果。科学理论的形成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并非超然象外,他们是在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基础上,是在吸收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立发展。毛主席曾经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任何经验、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在同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中得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中,在深刻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一大批真正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

命斗争,经历了无数考验,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其中建立了众多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古巴、中国等等。20世纪发生的最为震惊世界的事情莫过于柏林墙倒塌、东德与西德合并及其前苏联的解体,正是由于前苏联的国家领导人及其国内学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致使引导苏联的社会主义走向了歧途,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而与此相反的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力于从理论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遇到现实问题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合适宜的判断。正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可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以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使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永放光芒。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中国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从而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2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研究历史不应从某种先验的观念或信仰出发, 而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为起点。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阐发他们的唯物史观时便强调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 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2]同时强调:“‘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历史不过是人追求和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这个目的总的来说就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发展前景时说, 那将是一个“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综上所述,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 还是从历史发展的终极意义上, 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价值尺度, 最彻底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因此, 马克思主义人学在思想起点上是从个体的人出发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在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确定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之后, 在《形态》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生产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与生产力联系起来, “历史———历史的活动———历史活动的前提——历史活动的主体”构成了《形态》的逻辑脉络, 在文中这样分析:个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存在, 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等, 这就需要进行生产活动来满足这种生存需求。而一旦进行生产活动, 人与人便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特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并产生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系统和运行机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进而形成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从社会学层面上看, 人一旦进行生产活动, 便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他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存在, 而是必然要受到他所处的现实关系的制约, 因此马克思将人的社会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社会关系通过人的生产、生产活动而建立, 又对人的生产、生产活动具有先在制约性, 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既定前提。

首先, 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本体存在方式, 是人的主体活动的历史得以进行的存在形式。“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 是在既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5]其次, 社会关系制约着人对自然关系的形成。“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生产。”[6]孤立的、抽象的个人无法展开对自然的关系。最后,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

上述说明, 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先在性是通过人在社会关系面前的选择性、目的性、改造性、自主性、自由性而表现出来。总之, 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起始还是终极的意义上都充分肯定个人的存在及其价值, 把每一个和一切人的解放及自由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目标指向。

2 马克思不仅在社会学的层面上, 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现实本质作了说明, 而且也从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人的本质特性作了阐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界定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的界定, 一是为了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二是为了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由于异化的存在, 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的自觉, 而是把强迫的、被强制的。“劳动——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的扬弃———人的发展”构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逻辑脉络。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特性出发,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 大致勾划了人类发展的历程, 这就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 (实践) 中不断展开、实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 但在特定的现实关系中则又使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特性发生异化, 这样便促使人产生自我解放的要求并指向争取解放的斗争, 从而使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 复归人的自由本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只是人的一种抽象本性, 它的实现和确证方式便是人自身的实践。人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意义和特性:一方面, 它是人自身本质力量的实现和确证, 人改造和创造对象世界满足自身需要, 也就是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获得和实现自由, 从而确证自己“自由自觉”的本质。而另一方面,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特性则又不断展开和丰富, 把人的实践发展导向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从社会学角度看,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么人的发展必然受现实关系的制约, 这就使得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本性的实现和展现并不完全是一个正向的过程, 而要受某些反向作用的制约和束缚, 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人的“异化”。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分析, 造成人的异化的主要社会因素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合理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着重分析了私有制条件下的雇佣劳动给劳动者带来的异化, 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 除了经济活动中的被奴役榨取, 还有政治压迫、文化专制、种族歧视的道德禁锢等等, 都会造成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失去中自由自觉的本性, 造成人性的被束缚压抑、被扭曲摧残, 总之, 造成人的异化。

正由于存在着人的异化, 因此就带来了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落脚点, 恰恰就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 21世纪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 从人学意义上来说, 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不断争取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人学的出现, 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归根结底是解放人的活动和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从哲学角度讲, 市场经济体制的表层是解决物质财富的增长等问题, 深层却是促进人的发展问题;政治体制改革首要解决的是人的利益以及人的民主、自由、人权问题;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就是培育和提高人的素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总的来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而人的现代化则是其关键。由此,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但又最缺乏的, 就是对正在实践着的人的发展和现代化的人学关注。”[8]

从社会发展现实层面讲, 中国现代化建设无论是从市场经济、文化建设、教育、政治改革、科技、人权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离不开正确的人学思想的理论指导, 因为二者关注的焦点都是人。以市场经济为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是解放人, 为人松绑, 解决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从哲学高度讲、市场经济体制的表层是”物“的问题, 深层却是”人“ (人性、人格、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价值、人的物化、人的独立等) 的问题, 市场经济与人的问题具有内在本质的联系;所以, 对人的问题研究, 必将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9]

概言之, 在中国改革不断深化的新世纪,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 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引导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促进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奎良.跨世纪的回响[M].黑龙江出版社: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4.

[3]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4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06.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96, 295.

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识 篇3

【关键词】分析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引言

威廉姆·H·肖教授(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之一)在2007年7月25-29日参加吉林大学的国际学术论坛中指出:“虽然当前看不到新的杰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和理论家,但是这个学派作为作为英美哲学家研究马克思理论的最重要标志和品牌,被越来越多地广泛使用和讨论,甚至可以说是英美国家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一大主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如今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课题,许多内容出现在各个大学的哲学、教育学的专业课本里,由此可见,分析学派提出的这一理论并未过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现在仍然有研究和学习的价值。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作用

1.对重要概念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解说,对马克思主义有“重构”作用

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中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概念不清晰,论证缺乏严谨;二是在社会历史问题方面只有宏观的描述,缺乏微观的分析;三是一些理论是错误和过时的。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变现在: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中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得一些过时的观点得到了更新,由于该学派重视对理论进行系统构建,让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得到了强化,尤其是对经典读本中的一些关键词的解读,让马克思的著作更加形象化和精炼化。

2.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哲学问题引入英美国家,促进了马克思学说的传播

由于阶级立场的冲突,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中的传播一直受到阻碍,因此也就很少在学术界有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讨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这一现状,它的提出者就是英、美等国的一些大学的知名教授,他们的著作和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这个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进入西方国家的大门。

3.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局限性看当代问题

(一)反对辩证法

因为他们认为辩证法没有分析法清晰。辩证的思维方法不但不会损害理论的清晰性,相反,还会使理论的表述更为清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把分析方法引入唯物史观的研究,是肯定的,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作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不应被马克思主义所排斥。这一缺点导致了在做社会结构和历史的分析中只做到了静止的看问题,忽视了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反辩证法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当前问题来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崛起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复杂,那么在当今的社会发展阶段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我们是否能够由表及里紧紧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呢?

(二)提倡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科亨说他们都拒绝“把社会形态和阶级描述为服从行为规律的整体,而那些规律却不是构成它们的个人的行为的作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过分强调个人的内心想法和作用,忽视客观环境的局限性则反而是一种不清晰,不全面的极端看法。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是马克思做到了整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避免走入唯心主义的极端。

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带给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启示

威廉姆·H·肖教授(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之一)被提问到中国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对英美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时,这位大哲学家给出的答案值得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深思。他说到:“非常抱歉,我对中国学者这方面的工作和成就知之不多,因为我的视野主要局限在英语文献刊物上。

马克思主义受制于阶级条件在前期在西方没有得到有效传播,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就对西方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有非常多创造性观点,这对属于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有极大的丰富,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走出语言的限制,将中国的优秀作品投放的全世界的学术界里,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展开大讨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增强其科学性、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威廉姆·H·肖沈亚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威廉姆·H·肖教授》

[2]孔圣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析》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段忠桥:《当代国外思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释:

[1]威廉姆·H·肖沈亚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威廉姆·H·肖教授

[2]孔圣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析》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篇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这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纳科斯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因地制宜具体到我国的国情而实行。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理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更有实际作用。中国化的方法是辩证、唯物地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这是三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已经得到证明。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一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5

政治学与行政学

王琦琪

***457

对于每个生长在大陆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词都不会陌生,仿佛提起政治,无外乎就是这些,以至于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总会被问到政治学是不是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常被我们挂在口头上,但真正能了解它的又有几个人呢?初中、高中的教育只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最先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长期的、不求甚解的灌输,甚至让我们对关于“马克思”的一切产生了抗拒情绪。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非就是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要辩证的看问题”,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红色政权是否还会产生,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否还会燃起,是否还有关于真理的大检验,是否还有现代化的新中国„„不可否认,这一切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让我们期盼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与其他一切哲学相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很好的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如果说一般的哲学学术是意识形态上的幻觉,那么就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粉碎了笼罩在哲学学术上的意识形态神话,并且把自觉地发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学术。而其本身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为导向,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发生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再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其内在本质,完善理论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活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并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在全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正因如此,才能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

在思想流派纷繁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树一帜,并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预言逐一实现,引起了各国的高度的重视,而在这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让我们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路上保持信心并寻找到最便捷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物所蒙蔽。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篇6

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我也开始了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随手翻了一下课桌上的黄色课本,这才发现这门课的与众不同。再上网查一下,更是确定了我心中的疑虑:高校的必修课通常由教育部独立确定,而这门课程则除了教育部外,还由其他三个核心机关即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联合决定。这足以说明这一门课的重要之处。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所以在人力雇用方面有很大的规模,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劳动纠纷案频发的情况。行政司法部门只有充分保障优势群体的利益,做到尽可能的公平,才能使结果令民众信服,增强政府的威信。

【案例】制衣厂拖欠农民工工资不付,还不服劳动仲裁双倍支付工资的裁决。6月15日,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法院宣判了这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一审判决驳回原告制衣厂的诉讼请求。

王新平于2008年2月6日应聘到制衣厂从事机械修理工作,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口头约定王新平工资为每月1200元。同年8月25日王新平辞职离开,并要求制衣厂结清在厂工作期间的工资时遭制衣厂拒绝。王新平申请劳动仲裁,经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制衣厂支付王新平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及解除劳动关系和经济补偿金共计7800元。制衣厂不服认为仲裁裁决要求支付王新平双倍工资的裁决有错,向法院起诉要求驳回劳动仲裁委员会关于制衣厂支付王新平双倍工资及经济补偿的仲裁请求。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制衣厂与王新平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之规定,制衣厂应向王新平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且应向王新平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该劳动仲裁裁决正确合法。法院遂依照有法律规定,作出上述判决。

根据法理学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是合法合理,合法就是合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只有既合法又合理,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该案中,原告相对于制衣厂是一个弱势群体,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也合法合理。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本质要求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正是这些执法人员的执法准则。依法判定事故责任方,依法确定赔偿数额,并不因为责任方的家庭情况而“放过”他,并且他们执法为民,也替责任方考虑,努力做到和解和双方自愿。这正是因为他们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才能把这件事给妥善处理,使双方“冤家宜解不宜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2、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

王国伟 文传 20116225

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4、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5、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保证。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7

许多杂志书刊都对“文学”一词有着个体定义和独到的见解,其中,卡勒的观点值得借鉴:“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卡勒《当代学入门:文学理论》)具体而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和文化早产生巨大改变,以往对文学的定义也是明日黄花。

当代文学已经不是既定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了。传统意义中的文学就像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必须有情节、性格,并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提到文学,就会以《骆驼祥子》、《祝福》为例,无疑,它们都是小说的典范。但显然,现如今的文学褪去了很多沉重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了。

童庆炳《由“我”自己伸张出来》一文中表示,作家,尤其是优秀的作家,都是运用“我向体验”来体验他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即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来体验作品中的人物的。如此,那笔下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影子、延伸、变态和扩张。

作家是十分敏感的人,他的“我向体验”过于丰富,所以即便是与自己相差甚大的人物也是自我感觉的写照,比如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鲁迅写的祥林嫂或者托尔斯泰书中的安娜,这些人物所体验到的“悲欢离合的命运、酸甜苦辣的滋味、世态炎凉的浮沉、惊恐绝望的情景”,作家本身都体验过。鲁迅、茅盾、巴金、托尔斯泰等伟大文学家所写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的人和事。正如现如今正在描写实际生活的那些年轻作家。

如果上天赋予现如今的某一个人一种能力、丰富的经历,允许他写作一部传统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那竟是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它必须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吗?必须揭露社会现实吗?姑且假如他写出了一部情节波澜壮阔、内涵深刻丰富、文字优雅庄重的文学作品,它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文学往往如此。

不论我们情愿不情愿,现下的文学创作和创作的作品已是全然新鲜的。年轻作家已经占领中国文学界的很大一部分领地。

二、为何如此

一部分人自然而然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荒芜了,21世纪是个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贫乏的时代。不能简单地否认,但必须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当下的文学现状。

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潮流思想和政治环境必有关系。而现在这一状况就是以上原因综合结果。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盛,让人们脱离了肉体上的痛苦。从小接受的正统思想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总有自我反思的时候。网络的发展更是为人们打开了与外面的精彩世界联系的大门。那么,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的荒芜了吗?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表示“无法确定。”她将其这一命题分为四种情况:以前丰富现在荒芜;以前荒芜现在仍荒芜;以前丰富现在并不荒芜;以前荒芜现在丰富。分析来分析去,这一命题并不成立。说中国人现在精神荒芜的人,大概只是慨叹自己这一代大势已去,吃了那么多苦还是难逃时代发展的潮流规律,社会中坚力量成了一群根本没吃过苦的小毛孩子,所谓时过境迁,心里有些不大平和吧。

因而现如今也不是缺乏文学家,而是缺乏创造文学家的社会,这里当然指的传统中的文学。难怪米勒会认为“文学死了”。

三、进入当下文学内部作一浅析

一个人或者一个学派的观点,哪怕再完备,但对现实世界和生存的人类毫无用处,那我们也不会对其重视了。也就是说,观点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了解现实状况,就拿现实状况来分析。叔本华、尼采提出的十分抽象的生命意志或者权利意志,也都是为了解答人类的存在问题。所以借此分析。

每一段时期的文学情况在百年后都有被载入文学史册的可能,而不知后人在总结我们这一时期的文学情况时会用怎样的词汇来形容呢。如果是我,我想,有几个关键点不容忽视:1、自黑;2、展现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的一丝丝人性本就有的或善或恶的本质;3、脑洞大开。

(一)自黑

很明显,现在的作家作者写的并非严肃文学,他们往往借自我贬低、嘲笑、讽刺来表现心中所想,他们也因有足够的勇气自黑,赢得了众多粉丝,由此也显得文学不那么像文学了。比如郭敬明和韩寒,还有他们两人旗下的签约作家和发表作品的平台:“最文化”和“一个”。读上一些,自黑之风扑面而来,他们的微博也是条条都自黑得十分有深度,但不影响他们各自都有几千万的粉丝。这并非不好的现象,以尼采的观点为例。

在尼采时代,正如现在,社会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社会理想和价值受到质疑,亟待重新评价,叔本华原被弃置一旁的非理性主义受到喝彩,西方文化正在经历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大的历史转折。尼采以他的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这种转折。他明确指出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使人麻木、软弱。而原因是“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自黑,恰恰是对自我的反观和直面人生的勇气。我们都是普通的男男女女,为了能更好地生活,我们不得不在自黑中放下烦恼,卸下重担,获得共鸣,滋生勇气,剔除矫情,呈现自我,摒弃冷漠,拉近距离。

尼采说,人生诚然是痛苦的,但这是悲剧的而不是悲观的。我们就是要以乐观的、自黑的心态面对悲剧的人生。

(二)展现平淡的生活中表现的一丝丝人性本就有的或善或恶的本质,从一切寻常可见的现象中发掘背后所蕴含的意味,内容可以囊括任何生活要素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篇具体论述了世界是表象的观点:“‘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只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既然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在的东西到底什么样,那我们就充分感受自己的表象世界吧。那些传统经典小说取材宏大,但究竟是不是小说中描写那样也难说。现在的小说就是在反观作者自己的生命和世界,将他们一丝丝一缕缕表现出来,不惧平凡,或善或恶,那都是我感受到的,只因我而在的。

生命活动是意志的对象,也不分高下大小,我所看到的就是生命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有所认识到的东西,正好与笛卡尔理性在前的观点相反。不愿活着如同死去的作者抓住任何可以表现出意志的事物,他们只是服从了感性、意志。

“可以清楚地表明,生物所做的一切不是保存自身而是变得更丰富。”尼采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如果我们一味以原有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能导致自我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更加富有活力。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人只是将评价分配于事物中以维护自己,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因此他自称为‘人'即评价者。评价就是创造,……没有评价,生存不过是空胡桃壳”。我们对周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和事以评价,就是给予事物以意义,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三)关于脑洞

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形象在当时可能是极具荒诞性,然而现在,具有荒诞性的特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获得的技能,漫画家画笔下狗和人可以互换,而文学作品更是可以超越时空、物种的界限来一场偶然相聚或是相恋。以此崭露头角的网络小说也大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的趋势。庄周梦蝶的故事也不难见到了。像那些以前我们称为荒诞性的内容,现在赋予它一个更加形象的形容词叫做“脑洞大开”。其实也是对现存世界的怀疑、质问,对世界的想象、补充,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对存在的质疑。完全顺从了“表象”这一不确定性。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这是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的充分互证。

“个人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一切行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脑洞大的人将不再是叔本华所说的那种因求生意志的支配而消极被动的人,而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是具有哲学家气质的人。叔本华和尼采与其他实用主义或者解构主义哲学家比起来,总觉得要更高端,而有脑洞的人也比一块顽石要有趣得多。

四、为如今的文学辩护

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也出现了“末人”。“末人”在性质上与超人恰好相反。末人是个性被泯灭的人,千人一面。他们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模仿别人、听从别人,走他人走过的路。末人庸庸碌碌,生活浑浑噩噩,苟且偷生,无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指生活中的普通人,大多数人。而超人就不一样了。超人是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他们可以冲破一切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的束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他们有超群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这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在现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证实。

每一种观点都是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可以说是非理性的,也可以说正是在理性的支配下完成的,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也可以说成是实用主义。克罗齐表示历史“经常是一种艺术品”,历史学家叙述历史可以像艺术家创作艺术品那样任凭自己涂抹雕塑。更何况根本无据可依的哲学思想。哲学来源于生活,对生活情况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其所代表的哲学观的否定,我们可以理智地评价一个科学发现是否真实,却不能轻易否认一种哲学观,不简单否定地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写作内容与方法。多年以前,又有谁想得到,当初不被认可的崔健,会成为如今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摇滚呢?历史长河瞬息万变,多年以后,文学史中也必定会有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流潋紫和她的《甄嬛传》。他们的影响力明明就摆在这里,不管如今的某些人有多不认同。

摘要:文学在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环境和大语境中到底已经是怎样一种东西、怎样的情况了?应当如何为当代文学定义?有人认为,当下人们所创作的文学根本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学”了。“文学死了”。然而本文主张文学不仅没有死,它以更为年轻的姿态,更有活力的腔调,充实着、丰富着、彩饰着平平凡凡的芸芸众生。我们似乎应该接受这一新的情况。

关键词:非理性主义,当下文学,自黑,脑洞

参考文献

[1]《20世纪西方美学》周宪,南京大学出版社.

[2]《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商务印书馆.

[3]《权力意志》尼采,商务印书馆.

[4]《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美学》,刘放桐.

[5]《西方哲学史》罗素.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篇8

工资本质;活劳动;等量资本等量利润;等价交换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为了更深刻.更尖锐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马克思独树一帜地将工资理论从传统的“按劳计酬”模式中解脱出来,直接将雇佣工人的工资表现为雇佣工人本身的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雇佣工人提供的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价值或价格。这不仅在当时的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至今仍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或今天有着社会主义渊源的国家如中国.越南.俄罗斯等都无一例外地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了马克思的个人说法,就如英国、德国、日本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可惜重视归重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仍在英美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占据着统治地位,虽不能说他们已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批驳得体无完肤,但凭心而论,要以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取代现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活劳动工资理论,已经成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无产阶级”经济学者越来越遥远的梦幻。这其中的原因也许真的很多,但工资理论中的根本错误可能是基本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1.关于工资的本质

工资的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只能是活劳动或劳动产品,这在现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有了太多的证明,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论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据:

这是工资概念本身的内涵决定的。就字面而言,工者,工作的意思,引申為工作成果,即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资呢?就是工作者工作的报酬,也就是工作者在提供劳动产品或工作成果后应该得到的报酬。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雇佣工人在为资本家提供了活劳动或劳动产品后,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货币或其他形式的报酬。在这里,资本家是不是愿意支付雇佣工人劳动报酬,根本不会考虑该工人本身价值几何—按马克思劳动力工资论观点,包括工人自身生活必需品价值。自我成就价值,子女抚养费用等,而只是考虑该工人是不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最后为资本家提供了多少劳动产品。关于这一点,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工资本质理论里和萨伊及其政马尔萨斯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里已经有过很多论述,有兴趣的同行可以自行参考。需要强调的是,同样是被称为工资,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报酬,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脱胎换骨地变成了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呢?如果一定要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是劳动力的内涵,社会主义的工资是不是也可以做同样的推断呢?

这是工资的渊源造成的。工资起自封建社会,主要用于地主家的长工和短工,分别表现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沿袭了这两种工资形式,但本质含义与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区别。就资本家而言,如果愿意支付雇佣工人以计时工资,完全是因为他(她)本人认定自己的某个劳动部门或工作岗位必须有一个长期蹲守的人,在法定或认定时间内处理或等待处理自己必须或要求处理好的事物。在这里,支付工资的依据主要有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和劳动的后果,而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力价值。当然,雇佣工人在这里也会考虑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子女的抚养费用,不能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此处的雇佣关系将无法完成。也就谈不上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问题。但归根结底,资本家在这里考虑的是该岗位到底该值多少钱,雇佣工人考虑的是我在该岗位到底该拿多少钱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该岗位的活劳动值多少钱的问题。计件工资中的劳动价值特点更加明显,由于工资只与劳动成果挂钩,资本家仅仅参照工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发放工资,根本不用考虑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享受需要.和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等问题。

这是工资计量行为的必然结果。工资的计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直观而又简单的资本家单方操作行为,资本家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雇佣工人提供劳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支付给雇佣工人一定数量的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劳动产品增多,产品质量提高,雇佣工人获得的工资数量相应也增多;反之,劳动产品减少,产品质量下降,雇佣工人获得的工资数量相应也减少甚至没有。而然雇佣工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开支。成就需要开支和劳动力再生产需要开支等的变化都不能成为工资计量变化的依据或发放标准,既然工资是根据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数量多少与质量好坏发放的,又何必别出心裁地说工资不是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体现呢?难道真要叫工资本质成为与自己不着边际的劳动力价格的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不成?

这是工资给付期间的必然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里,无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资本家都是在雇佣工人提供了活劳动—多数情况下是提供了劳动产品后,根据所提供活劳动或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给雇佣工人发放工资的,而不是在雇佣工人提供活劳动前,先去考察所购买的雇佣工人需要多少的生活必需品,多少的自我成就费用,多少的子女抚养费用等等,然后将之加总,分期或一次性给付—如果如此,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雇佣工人越老越值钱,家庭负担越重越值钱,劳动能力强与不强无区别的不正常现象,这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都无法接受的非客观事实!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无法接受的非客观事实!

这是工资所体现的剥削关系的直接结果:剩余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社会里有严重的剥削现实。说清楚了,就是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被区分为了购买生产资料与原材料的不变成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再生产过程也被区分成了必要劳动过程与剩余劳动过程,劳动时间也就有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不同说法。资本家的剥削最后也就落实为无偿地占有了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就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剩余劳动过程不仅仅是劳动力,即可变资本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机器和原材料等不变资本的耗费过程。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双重所有者,拥有劳动成果到底是一种合法权益还是真的对其中的部分资本(可变资本)进行了剥削?同样是劳动使用,如果说对可变资本有剥削,是不是对不变资本也同样存在剥削?如果对不变资本没有剥削,对可变资本的剥削又从何谈起?资本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预付资本是否要区分为不变和可变资本,但他知道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他全部预付资本的运作过程,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该劳动过程的全部成果—包括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

所以,如果把工资理解为雇佣工人的劳动力价格,而不是活劳动的价格,不仅不能体现工资的真正内涵,同时也人为地增加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透视难度,使资本主义真正的剥削关系隐藏于云山雾海中而无法感知了。

2.活劳动工资论更深刻直观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把工资本质确定为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已非常直观和简便了,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有必要陪析一下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里的几个经济学核心观点:

關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在再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剩余劳动,创造出超过自己价值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削)。对此,笔者不能接受,在我看来,即便存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说法,则无论是必要劳动还是剩余劳动,都是劳动力与劳动资料有机结合的结果。说清楚点,就是在所谓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既有劳动力活劳动的投入,同时也有机器和厂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投入,这一点与必要劳动过程没有区别。如果我们执意强调剩余劳动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投入的特殊性,又如何否定该过程中机器和厂房设备等不变资本的特殊性呢?反过来,如果我们否定了该过程中不变资本的特殊性,则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性不是以同样的理由被否定了么?

换个角度考虑,把工人的活劳动看做是一种特殊商品,至少有两点在理论上无法否定:和其他商品不同,活劳动看不见也摸不着,不好把握也不好计量;由于价值就是商品中的活劳动,再以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问题来说明工人的活劳动当然无异于马克思所说的“以一碗豆腐来说明豆腐一碗”,因此,活劳动商品的价格必须借助活劳动的成果来表现,即以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工人个别活劳动成果的价格。

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问题:依照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说法,资本家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投资是要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其中不变资本是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以转移形式存在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则是以创造形式存在的雇佣工人的工资。

这当然只是一种表象:资本本身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如果不变,不带来剩余价值,就只能称之为资金而不是资本,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方面的投资有价值的转移就生硬地将“不变”和“资本”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联结为一个非鹿非马甚至无法把握的名词!可变资本方面呢?由于一般情况下资本家都是在劳动过程完成后给工人发放工资的,而这部分资金(包括实物)的来源恰恰又是雇佣工人自己的活劳动。雇佣工人从资本家那里领取的其实就是自己活劳动成果的另一种转换形式。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资本家根本不存在什么可变资本方面的投入。是工人的劳动给自己创造了收入,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财富,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得以维持与继续。

关于等价交换问题:这是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本人认为:资本家正是利用了等价交换规律的表象,在活劳动交换中彻底违背了等价交换规律,从而完成了对劳动者的实际剥削的—这一点在后面的分析中我将系统说明,此处需要强调的是:等价交换规律确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条重要规律,但它只适用于绵羊。斧子和机器。劳动力等一般商品,不适应活劳动购买这种特殊商品,要真正彻底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就必须首先找出活劳动买卖中的不等价交换!

关于等量资本等量利润问题: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另一条基本规律,虽然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很多的背离情况,但作为长期的竞争结果与发展趋势,这一规律我们绝对不能轻视!就是说,无论是产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还是商业资本家,投入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数量也许不一样,每一次具体操作时获得的利润数量也许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利润水平是追求相同的,同样多的资本投入只能获得同样多的净收益!如果违背了这一点,就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包括马克思所说的剥削问题!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工资为活劳动价值时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行直观而简单的揭示:

例证:产业资本家某期以2分的月息从银行资本家手里借取500万元投入再生产过程,一个月后生产过程完成,产业资本家从市场获取总产值600万元。按约定的利率归还银行资本家510万元以后,产业资本家需支付雇佣工人多少工资才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和豪夺呢?

根据前面提出的等量资本等量利润原则,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推断:既然银行资本家的500万在本次生产过程中已经从产业资本家手里赚取了10万元,产业资本家也就必须在本次生产过程里赚取10万元。而总产值在与银行资本家了结后还有90万元,产业资本家从中提取10万元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成为现实的可能。也就是说,本次生产过程中,如果产业资本家与银行资本家一样只获取了10万元或低于10万元,其余80万元或更多都支付给工人做了工资或福利,产业资本家就没有对工人进行任何剥削,资本家对工人活劳动的购买也不存在不等价交换情况;但如果是另外一种结果:产业资本家在本次生产过程中提取额超过10万,发放给工人的工资福利低于80万,这就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剥削问题。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本家投资的目的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要求来看,剥削的严重存在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主流!但无论如何,这种剥削并非来自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劳动力的“剩余”使用,而是来自流通领域的不等价交换—工人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支付价格的不等价交换!

为了更清楚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笔者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做一次系统的整理。

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可以表示为;G—W(A.Pm)....p....w’—G’

其中,G表示资本家的预付资本,W表示预付资本的实物形式,A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等,Pm表示劳动力,...P...为生产过程,W’为生产完成后劳动产品的实物形式,一般说价值超过W,G’为其货币形式,G’=G+△g,△g为剩余价值。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Pm部分资本家是没有预付的,所以,调整后再生产过程可以表示为:G—W(A)...P...W’—G’。其中,W’=W+Pm+m,m表示增值部分剔除工资后的余额,包括平均利润和剥削额,G’=G+△g。但此时的△g不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只能称为预付资本的增值价值,包括工资.平均利润和剥削额。文字归纳可以表述为:资本家预付资本G购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在经过工人劳动后形成了包括工资。平均利润和剥削额的新产品W’,投入市场后,完成实物到货币的转换,实现了预付资本的货币增值,也一般完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0

上一篇:水稳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下一篇: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