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功更重要的

2024-10-16

比成功更重要的(精选12篇)

比成功更重要的 篇1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肥西县农兴中学 李刚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这才叫教育!》。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

儿子:妈妈,我睡不着,你能和我说说话吗? 妈妈:可以,你说吧!儿子:你对我的成绩满意吗? 妈妈:你对你自己的成绩满意吗? 儿子:还行吧,感觉挺有自信的。妈妈:有时候自信比成绩更重要!儿子:难道你真不在乎我的成绩吗?妈妈!妈妈:不在乎!你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在乎过你的成绩呢? 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写作业一不认真你就把我的作业撕了,没有任何余地!妈妈:哈哈,我那是在乎你的学习态度。书写汉字不要求你写得那么美观,首先必须认真,那是学习的态度问题。态度出问题了,学习肯定出问题,这个人就会出问题。

儿子:嗯,有道理,我中学的时候你重视我的成绩,每天都关注我的上课听讲情况。

妈妈:那是我在乎你的学习品行。一个学生不尊重课堂就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就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知识,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儿子:嗯,那我上高中了。你肯定在乎我的成绩,因为关系到将来的高考呀!妈妈:说实话,我真的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的学习品质!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就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不想结果会怎样,愉悦地面对学习的过程。

儿子:妈妈,那我考上大学后你在乎我什么呢?听人家说,上了大学就是玩乐,很轻松的。

妈妈:儿子,等你上大学,妈妈就一定在乎你的成绩了。你想想,别人都在玩乐,都在挥霍学习的时候,你依然坚持,最后得到实惠的必定是你自己。

儿子:我明白了,小学的时候你在乎我的学习态度,中学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行,高中时你在乎我的学习品质,上了大学你在乎我的学习成绩,是不是? 妈妈:哈哈,我儿子感悟深刻呀!你将来踏上社会,我在乎你是否能够明智地选择——选择自己的事业,选择自己的爱情,这些都将

左右你生命的大部分。

儿子:这些对我来讲很遥远的,我还没有想过。

妈妈:不着急,但是妈妈给你一个忠告——宁静致远!你看‚宁静‛这两个字,宝盖头代表着家,下面一个丁,说明你必须具有担当意识,为自己的将来负责;静是一个青一个争,争得春天,春天意味着希望、美好和憧憬。只有时刻保持心态宁静,才能让自己达到更远的境界!儿子:妈妈,你可真会曲解汉字,哈哈!妈妈:怎么叫曲解呢?想想看,十年前你又哭又闹要玩电脑,我果断拒绝了。到现在,你可以和自己的同龄人比较比较,你的心不浮躁,这一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呀!明确了每一个学习阶段的重点和目标,再过十年,你会更加受益。我很欣赏你的‘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体现了你乐观积极的心态!有了阳光般的心态,无论你将来做什么,你都会不辜负自己,都会做到享受生活的本身,这就是幸福!儿子:跟你一谈话,心里感觉有更大的力量了。妈妈:儿子,快12点了,睡觉吧!儿子:好的,妈妈晚安!妈妈:晚安!儿子带着满足很快进入了梦乡,母亲却平生 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吗?这样的教育,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吗?这样的教育,能塑造出拥有幸福感的合格公民吗?这样的教育,既不是老师们希望的,也不是家长盼望的,更不是孩子们渴望的!我想呼吁的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书:教,就是教授、教导;书,就是知识、技能。所以教书即为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育人:育,就是培育、养育;人,就是学生、学习者。所以育人即为培养学生。而教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育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身心都能健康健全地成长。教书与育人,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既需要教书,也需要育人,二者的重要性不分高低,即时性不分先后。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对教书育人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智育,轻德育,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脱离了教书的育人,都是不完整的教育过程。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要求把德育教育贯彻到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教育中去。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也要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在这方面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在学到应该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作为一个社会人,健康健全地成长。可是,当前的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没有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看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来因人施教,因时施教,为了一时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牺牲了学生个人的长远利益、国家乃至民族的和整体利益。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阐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到,学习不好只是‚次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才是‚危险品‛。但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只顾智育,不及其它,这很显然偏离了育人先育德的思想,偏离了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一个人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一切成功,做人成功;一切

失败,做人失败。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在成长与成功之间,人们往往只重视成功,却忽视成长,其实没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不会有成功。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历程,可是他最后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个成功的人,一定会有非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在海伦凯勒看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你可能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或者说,一个人真正成长了,也可以说已经成功了——即使这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那种轰轰烈烈的成功也可以,因为我们不能要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功成名就。唐代诗人黄檗禅师诗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真心英雄》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些恰恰佐证了成功的不易,但换个角度想,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这不也是成长的注脚吗?

《管子〃权修》上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言下之意也就是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时的,而成长是一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结果,却忘记了享受过程,过程是最重要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基础教育阶段如何真正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贯彻《规划纲要》,抓好基础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无论是从国家、民族、社会乃至家庭的角度,都应不折不扣地抓好基础教育。此所谓《少年中国说》中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孔子曰:‚有教无类。‛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学贵、上好学‛的问题,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评价

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简单说,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曾说过;‚中国的学生非常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他们缺少创造精神。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他们有创意精神和冒险精神,有时做出难以想象甚至‚发疯‛的事情,所以往往创造出惊人的成就。‛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它影响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和做人的最基本品质。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用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那么,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评价发展到今天,许多方面由于人们极端化的要求而走向它的反面。即使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也是偏重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单纯的运用,而忽视这些科目本来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综合培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制定了比较均衡的课程学习计划,但实际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也会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失去平衡。这不仅无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阻碍、肢解着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教师、学生成为评价的‚奴隶‛。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工作的改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然而,现在的教育评价主要被用来鉴定、区分学生、选拔适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学生,而不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可见,教育评价的畸形发展已从根本上束缚了学校教育,成为奴化教师和学生的异己力量,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很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均衡基础教育,规范办学行为

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特别是的战略性任务。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机会不断增加,区域性差异逐步缩小,教育公平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受教育者群体差别以及均衡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问题上,政府在监管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的现象,一手硬一手软,对民办学校视而不见、监而不管、管而不严的现象尤为突出。不可否认的是,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可小视民办教育的消极影

响。它冲击了公办学校,造成大量公有资产闲臵,人才浪费严重;违反《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滋生教育乱象,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因其收费相对较高,加重了学生的家庭负担。民办教育不是教育产出,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严格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把育人为本作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师的毕生追求。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叫教育!》这篇美文的教育理念深深触动了我。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这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取向。

比成功更重要的 篇2

智慧就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智慧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习得逐步积淀形成。智慧具有情境性,是镶嵌在某种特定的情景中的缄默知识,难以用言语或文字等显性知识进行直接表达或阐述。因此,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由教师直接地去教授,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中,在理解、感悟和运用知识的同时,不断生成丰富的结果。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功与失败始终伴随着他们,如思考一些问题、完成一次作业、搞一个实验、做一次演讲、开展一项活动、参加一次考试等,最后总会有一个结果。其实,这个结果是怎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包括态度、情绪、心态、意志等,以及自己在做事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体验感悟,这就是一种智慧。学生拥有了智慧,就等于拥有了开启未来的钥匙。如果事业一帆风顺,不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反之,也不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且,有了智慧的头脑,想问题、做事情就比较客观、全面,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我们不能盲目地为他们下成功与失败的简单结论,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与思考中生成智慧。

当前,我们要改变结果重于过程、成功重于智慧的错误观念。智慧是由过程生成并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例如两位学生做一个同样的题目,尽管都做对,但一位学生采用的方法灵活、简单合理,解题的时间短、正确率高;而另一位学生所用的方法死板、复杂、费时费力,容易出错。虽然结果一样,但他们解题的过程体现出不同的智慧含量。在想问题、做事情时,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提高智慧含量,使做事的过程成为智慧生成、运用和积淀的过程。当然,本文所交流的“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智慧”这一话题,并不是说成功不重要,也不是把成功与智慧进行割裂,而是以哲学的思维来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学生成长的激励性来看,成功是学生成长的加油站和催化剂。但我们更要关注成功背后的一些因素,如选择的路径是否合理,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运用的策略是否规范。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3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淡漠了“规则”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刨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爱就是把“牵挂”种在心里

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每次我都会当着她的面把药拿给母亲。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感动,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烙印”这个词的英文是“brand”,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品牌”。企业要有品牌,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流水线”。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 是“态度”

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本刊点评

《韩非子·说林上》中说:“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意思是说,圣明之人见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发展趋向和归宿。“见微知著”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大概就是出于此。

于丹老师感知敏锐,洞见症结,见微知著,从当今孩子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为人关注的问题苗头,洞察到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危害,是对独生子女的关爱和对家长的警示。

现在的孩子身上既带有独生子女身份的特征,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个,没有共处、合作和分享的经历;在被家长关爱的浸泡中成长,心目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孩子的一切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从未有直面现实和经受磨难的经历,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融入社会,自立于社会,应当引起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演习场”,家庭教育应当立足家庭,面向社会。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有的家长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让孩子接受,这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必须加以纠正。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4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1.以前夸孩子说“家教好”,现在夸孩子是“成绩好”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课程)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

2.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代价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花多少钱上个培训班就能得到的,它是从孩童时期开始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那时穷有穷的玩法。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就缺失对规则的协商和认同,怎么懂得牺牲和谦让?

3.让家庭的“烙印”抗拒规范化的“流水线”

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从而带给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一切都来的很容易”的错误引导。

“言传不如身教”。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她就知道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被她送给了姥姥。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美文摘抄 篇5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挖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才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规则”,已经晚了。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2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对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做父母的,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书心得 篇6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文章的作者在一开始的序中就诠释了成长与成功的孰轻孰重。它讲到每个人都向往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渴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突如其来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深深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表现出极大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无私奉献、连续作战、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巨大热情。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相信社会有了你们人民就越发有了希望,向你们致敬!

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为地震灾区不幸遇难者失声痛苦转而又会为一个个生命奇迹的降临加油鼓劲又或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流下感动的泪水同时默默许下祝福心愿后的复杂心情,我想这一切的一切只因我们已将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忠贞融入了整颗心且日渐成熟起来。特别是对于80后的我们,相信清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的滋长将是我们未来成长路上的宝贵精神财富。

借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中那句话:别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却是在那一夜间长大了。

是啊!成长的道路是崎岖的。比如在碰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时候,大多时我们可能是沉浸在那短暂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却不曾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殊不知是否能够勇敢正视它的存在;能否将困难作为目标去挑战;理性的衡量不幸中的万幸才是迈向成功的一大步。尽管我们常常不如别人好,但我们有没有时常对自己说:“我是最聪明的。我能做好。”。当读到“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莉诺·罗斯福说的“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这局话让我想起了在因这次地震灾害被迫沦为孤儿的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国家领导人英明作战同时不忘派出国家心理护理专家奔赴地震灾区帮助受灾者正视灾难发生,克服心理障碍,共建美好家园。是啊!相信“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的知识都重要。”书中还说道“热爱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对一个孩子来说,“热情的驱动力”特别重要,因为被热情驱动和被压力驱动有着重大的区别: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无所适从;一个再累也觉得快乐,一个即使很轻松也不快乐。”,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费劲周折帮助那些因遭遇不幸,心理上不堪重负的青少年重拾生活热情的最好答案吧!孩子们,加油!当我们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时候,请别忘记提醒自己“渴望是建立在热爱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了热情才能谈及渴望吧!目前大家最希望的恐怕莫过于在经过全社会大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灾区那些因地震失去亲人的同僚们能走出天灾走后精神上留下的阴影,鼓足面对生活的勇气早日投身到恢复重建家园的热情中,共建美好家园了。毕竟生命仍在继续,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身处灾区之外却心系灾区的社会各界“捐钱、捐物、献血”,彰显同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抗灾救灾热情的主要形式。事实证明,每当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也是我们空前团结、斗志昂扬的时候;每当艰难险重的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正是考验我们的胆量、勇气和能力的时候。面对艰巨的任务和诸多的困难怎么办?狭路相逢勇者胜。奋斗在抗战一线上的英雄们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勇气,攻坚破难,实施突破。从而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与此同时,还有不少焦切的群众,纷纷自发行动起来,直接奔赴灾区,准备参与到救灾抗灾的行动中去。这种感同身受、以抗灾为己任的共赴国难的热情,感人至深,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非常值得理解,更值得尊重、致敬。我院领导更是及时的提出:在“捐钱、捐物、献血”之外,坚守我们各自的本职、岗位,认真地对待和做好手头工作,其实也是对灾区的一种支援,也是“众志成城”的一种表现!

是啊,我们首先要看到,抗灾救灾固然需要澎湃的、奋不顾身的热情、激情,但同时也需要全面的行为理性、有序的组织调度。虽然所有怀有抗震热情的我们不能够都到一线抗震救灾,每个人都明白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我们在国家需要时必然是要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的。但同时,更需要广大群众理性的听从组织安排,为大局着想。简单地出于个人热情,亲赴、深入灾区,未必都是完全合理的,甚至会给抗灾救灾严格的组织性,带来某种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也会增添自己的危险。相信我们在这样一段生命成长的路程上经历了它,脑海中已被牢牢上了一课:真正团结的力量是“听从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安排”。

处于抗震救灾后方的我们要发扬抗震救灾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爱国主义精神最生动的体现。“少年强则中国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相信好好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事,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饱满的热情举办好北京奥运会,就是爱国。

凌志军先生著作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从生活中采撷那些看似质朴、平凡,实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稍加琢磨、润色,再饰以精妙、独到的阐发和论述,一篇篇引人入胜、光彩夺目的“成长日记”便跃然纸上了。在这些故事里,有欢笑也有悲伤,有激情也有怅惘,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热泪盈眶。在这本小书里,我们看到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父母、师长用劳动和心血为子女的成长之路默默付出……《成长》像一部小说,《成长》更像一部奏鸣曲,《成长》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

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锤炼出了我们祖国和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我们的祖国已经迅猛成长起来,请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再大的风浪也不足以摧毁它!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篇7

我现在越来越坚定地认为, 一个教师, 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 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 最最关键的是, 是否“幸福”!

所谓“优秀”, 至少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其成果;二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 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说“优秀”, 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 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因为比较 (攀比) , 我们求胜心切, 我们精益求精, 我们永不满足, 我们“欲壑难填”……当然, 从积极意义上看, 这正是我们上进心的表现, “永争第一”嘛!但同时, 在这比较的过程中, 我们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 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 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 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 让我们备受折磨, 于是, 教育的幸福也不知不觉远离我们而去。

如果是在第二个层面说“优秀”, 那么我们免不了要关注教育以外的人和事, 因为“优秀”不能自己说了算, 总得要人家来评比和选举。也许你的工作的确比别人做得好, 去年高考你也“培养” (?) 了一个县状元, 于是你自认为优秀, 可这次学校却只有一个“优秀”的名额, 而还有比你更优秀的———和你同一教研组的一个同事今年还“培养” (?) 了一个市状元呢!于是, 这“优秀”的桂冠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你想“优秀”也不能。何况, 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风气不那么正, 即使你的工作和成果的确出类拔萃, 可是你不善于搞庸俗的人际关系, 更不善于和领导拉关系, 那无论是群众投票, 还是领导推荐, 人家就是不让你“优秀”!

想“优秀”而不得, 怎么办?我的回答是, 那就别管什么“优秀”不“优秀”啦, 还是追求纯粹的教育幸福吧!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 “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也许有老师会说:“您现在功成名就了, 当然会这样说。就像有钱人总会说‘钱不重要’、明星们总会说‘做名人难’一样。”其实不是。从对工作的投入来说, 我从教29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痴迷状态;但很长时间里, 按一般人的眼光, 我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我的好些富有个性的创新做法不但没有被领导鼓励, 反而多次招来批评。围绕我的争议, 一直没有中断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几年前才评上的。各种荣誉也是近十年来才拥有的。但无论是我被穿小鞋的时候, 还是现在“风光”的时候, 我都把我和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把学生对我的爱看得比任何“荣誉”更重要。因为这是我内心的幸福, 是别人不可能给我的, 是不必看别人脸色就可以得到的。

我现在所任教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有很多这样幸福的老师。比如邹显慧老师, 几十年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 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 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 可是她很幸福, 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甚理想的学生, 她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今年教师节那天, 邹老师班的三个男生天不亮就起来, 为他们敬爱的邹老师熬鱼汤, 上学的时候三个男孩子小心翼翼将热腾腾的鱼汤送到学校, 放到邹老师的办公桌上。邹老师非常感动。中午, 她把鱼汤热了之后又端到教室里去, 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这份鲜美, 分享这份情感!邹老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称号和“优秀”证书, 但是她从不为此烦恼, 反而随时都乐呵呵的, 因为她幸福!

“优秀”教师是有限的, 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 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篇8

高考,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那些让我们为之辛酸的闹剧或不堪回首的悲剧,还是在高考学子的身上一再上演:

“再见,再也不见!”随着阵阵吼叫声,被撕碎的书本残片漫天飞舞,这是发生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中学分校区的一幕。高三学子在临近高考时,以这样的方式“欢度”2012毕业撕书节。

6月9日16时30分,高考已结束,乌鲁木齐市西山西街南一巷雅山新天地小区,19岁的高三女生小芳因感觉高考不理想,从5楼阳台上一跃而下……

2012,那些站在考场外苦苦等候的家长们,也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或离奇、或悲壮的现实故事:

为了让孩子在高考期间拥有好的休息环境而毒死整个池子的青蛙;

为了孩子的听力考试而组成人墙拦车堵路;

为了女儿的高考,母亲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达两个月之久;

为了替因迟到不能进考场的儿子求情,母亲向监考教师下跪求情;

……

为了让书本彻底走开,他们以“撕扯”的方式表达着对曾经形影不离的书本那种复杂的情感;为了让痛苦彻底走开,他们以最残酷的方式表达着对高考的惧怕、憎恨与绝望;为了让那些对孩子的担忧得以安放,他们选择了平时绝对不齿的种种无奈的艰难选择。

我不知道,当他们撕碎那些教科书时,是不是也一起撕碎了一颗颗被高考伤害的心;我更是无从得知,让生命以一种一跃而下的方式结束,是不是真的就能够清算所有的艰辛、坚持、苦痛与压抑。诚如节目主持人钟山在节目中的质问:“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为除蛙声不惜毒死一池青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下跪……”但我知道,他们,他们的父母们,都一定是被高考裹在了痛苦的漩涡之中,为之所累,不得解脱。

高考,本该是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一次绽放。而父母则应是这次绽放最幸福的欣赏者。但不幸的是,因为太多功利的附着,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沉重和苦难,家长平添了太多的担忧与不安。

在中国,高考作为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考试,年年被人们议论、谴责、声讨甚至是诅咒,但是这一迄今为止“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却又不得不年年考,年年存在。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说,既然高考制度能够顽强地延续至今,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既然高考这种方式年年带给人们那么多痛苦和不安,就一定有其不甚合理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理性地对待高考、分析高考、理解高考、完善高考,一定比那些毫无意义的争论更有价值,也更值得我们去做。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只是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不再只紧盯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这些悲剧就不会重演,那些闹剧也就不再有存在的理由。

毕竟,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责任编辑 徐向阳

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心得 篇9

作者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共有八个 篇章,分别是“起跑线”、相信你自己最聪明、我到底要什么、“爸爸和妈妈、大脑的成长、学习是一种态度、情商时代、大师在哪里。那些从生活中采撷看似质朴、平凡,实则意味深长的小故事让人回味和深思.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文章的作者在一开始的序中就诠释了成长与成功的孰轻孰重。它讲到每个人都向往获得成功,每个学生都渴盼成才,每个老师也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在书中讲述了30多名微软小子成长过程,作者努力探寻30个“微软小子”成功背后的成长规律。他们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并不一定拥有比他人更智慧的大脑,但他们都是经历过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的。

面对进取和超越这两个词,我很是羞愧.年过三十,教龄近十五年的我现在最缺乏的应该就是这个.总觉得年级不小了,教的东西也就那样了,所以面对很多事情少了那股奔头和兴奋,开始有些安于现状、人云亦云起来.看到作者在书中列举的一个个事例,我总结成功总是眷顾那些能坚持走到最后并且不断突破自己的人.问问自己,我想自己一定是不想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教书匠的,那么要想有所成,就要不断进取、超越.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做别人认为太难做不到的事,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

作者是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对中国北京微软亚洲研究院的30位成功的中国人,进行了采访。这些中国人毫无疑问是极其成功的成功人士,而奇怪的是,这30人可是各路”英雄”都有;有大陆人、有台湾人;有年长者,有后生仔;有少年大学生,被誉为“神童”之人,也有任性爱玩,调皮捣蛋之人;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也有生活拮据家庭困难的小老百姓;有出国留学载誉归来的大教授,也有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上来……读完所有中国等级课程的学者;有沉稳内向刻苦钻研之人,也有外向开朗锐意创新之人。而这种规律性的经验,竟可与传统教育中所要求的许多素质和技能,一一对应,并形成鲜明对比。此书按不同主题和侧重点,一章章展开,每一位微软人的故事、经历围绕着出现,让人爱不释卷,不断有同感发出,也不断叹出一些茅塞顿开之语。“我以前就是这样啊!”、“为什么我以前没这样去想呢?”、“为什么当初自己想到了却没有这样去试一试呢?”……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不一而足。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很多经典话语如:

是做孩子喜欢的事情,不是让孩子做你喜欢的事。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精神上的距离感,常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于亲密引起的。当父母允许孩子和自己保持距离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反而回到父母的身边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心得体会 篇10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长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从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从书中体会到不仅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而且对自身也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我反省。在坚硬的应试教育面前,在千军万马依然热衷挤“独木桥”的今天,在更多的父母被应试的指挥棒搞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凌志军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为我们奉献了这本书,何其难能可贵!也许他会面对很多、很大的压力,也许他会遭到质疑,甚至是否定,但字里行间,我能读出凌志军的执著与坚定,因为很明确“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说的也很实际。

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路该怎样走:我要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不留遗憾,乐观面对人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践,不辜负别人的期望和信任。从实际出发,有明确的高尚的理想,展示一个独特而又有内涵的自己。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成功不见得就必须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成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而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爱岗精业,不懈地努力。

由于时间短,我只是粗略的把书读完了一遍,但我想我会一直思考下去,在今后的人生中,我会越活越精彩,因为我知道了,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最后,在和大家一块分享本书重要观点: 1.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你不需要成为“最好的”,只要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11

日后当我成为一个媒体人的时候,每当看到“孩童救人典型”的宣传,即便并无孩子牺牲,亦觉不妥。十年前在一次几个孩子救同学牺牲的新闻事件中,我就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孩童牺牲自我去救助其他孩童的行为,不能提倡;媒体尤其不能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因为对于无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不会游泳却跳入水中、不具备救人的能力却冒险去救其他人是“正确的”,是“英雄”,牺牲生命是“有价值的”。

在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懂得失去生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一些那么美好的幼小的生命,就永远失去了懂得的机会。个人以为,宣扬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因为救助孩童是社会的责任,给孩子们提供平安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成年人的责任,并非未成年人应该承担的内容。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时的态度应该是:客观报道事件,同时要强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未成年人应保护自己及尽快知会大人,而不是贸然施救。

但我至今基本上仍未见到中文媒体如此“说话”。故留意到《英国儿童十大宣言》时(宣言具体内容见P59),便觉“于我心有戚戚焉”。其中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和第八条“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尤其与上文所言种种相关。而第六条“不与陌生人说话”等内容可能会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若改为“你有不与陌生人说话的权利”更为适宜,但总体而言,这份宣言很值得为人父母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媒体从业人员等等细心阅读,更值得大人们推荐给孩子们看。

读者稍稍留意一下便可发现,本期《看世界》除了主话题之外,还有一个有关教育的“小话题”,《英国人教出小绅士》只是其中一篇。另外很触动我的,是《最好的儿童教育在日本?》一文(见P60)。秉承“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理念的日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高额投入、长远规划、注重细节等等均令人叹为观止。我每一次去日本,都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他们的少年普遍阳光友善且长于沟通,让人感觉其教育制度确实优秀。

在儿童教育方面,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公立学校有一个共同点:除非孩子出现生病和受伤等特殊情况,一般不鼓励父母开车接送孩子。连日本皇室的爱子公主,也同样得循例走路上学。这一个细节,已让人感觉到某种差距。我们即便有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估计能够遵循的家长也寥寥。那么,谁该反思?该反思些什么?

日本的教育,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并确定了“将儿童自我成长放在首位,强调心灵自由,人格独立”、“(幼儿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社会化教育能力,培养健康、安全的日常习惯”等等原则之后才取得长足发展的。

孩童平安成长之后,才有可能言及“成功”,而成功并非要成为第一名。因此,浦野起央(见P83)是成功的,泰国那位在奥运会上拿到第四名的Pug(见P78)也是成功的。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的采访时(见P62)说的话很在理:我们的选择永远取决于一个人的潜力。所谓的成功也是如此,它是一场时光的马拉松,谁也不必着急。

赵夙岚

新浪微博@广州阿岚

2012年9月

品德比成绩更重要 篇12

我想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成绩, 升学的压力也很大, 以至于孩子们从小就对成绩特别看重, 把道德放在了次要位置。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是关系到学生长大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前些年, 有人认为:小学生只要把语数学好, 能写能算就行了, 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没关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品德比成绩更重要。

一、品德的重要性

古代教育中, 礼 (德育) 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为首”, 正如邓小平所说:“毫无疑问, 学校应永远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

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创造性的工作, 其中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是首要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否则就会使人失去动力和方向。

德育教育在对社会和个人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教育与发展, 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 不过德育教育在它们中应该首屈一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不够, 措施不力。社会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效果。社会不健康的文化、不健康的金钱观念等都严重地侵蚀着青少年学生幼稚的心灵。

2.现阶段, 一些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强, 追求升学率, 对学校工作的评估、教师工作的评价“、好学生”的评定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和方法, 从而使社会、学校、家长甚至教育管理部门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单位的优劣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绩, 以学科成绩评定“好学生”, 导致学校不能正确完整地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 家庭教育薄弱也是影响学校德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不进行教育或教育不力, 教育不当。有的家中过分重视成绩, 以至于只要孩子成绩好, 导致其他能力的培养缺失。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 孩子从小形成狭隘的思想意识, 任何事都以“我”为中心。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引发了孩子抵触和怨恨情绪, 有些孩子甚至厌学、逃学。

三、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将德育放到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位置, 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可观要求。德育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核心。因此加强德育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 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 特别是低年级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通过每一件事, 每一项活动, 每一节课, 长期熏陶才能形成。老师可以以课堂生活为主体, 以常规训练为主线, 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九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全面开展品德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可采取“以美辅德”的方法。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相辅相承的客观规律, 寓美育于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 与其他各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 发挥“以美辅德”的功能。开展各种活动, 而活动的过程可成为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 启迪心灵的过程, 为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提供实践机会。

3.调动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建立健全家校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学校的各项教育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生在校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家长根据自己子女的表现适当地对其进行教育。家长也可以随时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 讨论, 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双方密切配合, 可谓相得益彰。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 我们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德育的起跑线上、做人的起跑线上。因为拥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 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成长为参天大树, 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摘要:现在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成绩, 认为思想品德课学不学没关系。我认为品德比成绩更重要。因为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全面开展德育;调动社会、家庭教育功能, 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上一篇:校园歌手大赛决赛主持稿下一篇:如何帮助中考生解除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