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24-10-27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预习学案的设置不合理,问题情境并不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刺激,因此,学生课前容易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然而学生课前很少能够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通过仔细去观察,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较为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期间,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5)当一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了单靠小组探究难以完成时怎么办?如果问题复杂到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解决那么我们一开始的预习学案的设置一定存在问题,甚至是不合理的地方。我觉得给学生分任务,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全盘预习整个预习学案或称为前置性学案或课前活动预设,在课堂上请小组主动起来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这种指导思路没有错。可是我就这种方式向学生们征询意见,学生的反应是——这样一来,大家都会选择简单的来讲,难得、复杂的还是没有人讲。我是这样和学生说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将新知识学习、理解、并学会应用,我们小组展示的目的是展示我们对知识是如何理解的,如何应用的,你们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最容易产生火花,最能产生共鸣,最能符合你们的认知规律,最能满足你们的学习需求。教师的讲解往往建立在教师本身对知识熟练、深刻、全面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阐述问题的方式和思路、途径,往往呈现一定程度的一厢情愿,往往并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和回应。

带着这些问题,教研组继续进行了教研和探究,并不断上网搜索材料,努力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我们找到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就自己以及朋友们的一些认识拿出来一起交流下。

二、关于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论依据及对策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大家们用哲理性的语言阐述了孩子是具有无限潜能的人,而这种潜能只有在一种“心理和态度上有催化作用的气氛中,才能释放出来。”在生本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是关心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教育,是能最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教育,也是学生真正自主自觉的教育.要改变现状,只有变通。通则行。因此,我们和同行切磋,向朋友请教,向网络“求援”,慢慢的我们找出了一些解决的门道。

1、改变教师的观念和行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中以“师”为本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行为

2、建构“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文化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唯师是从的现象仍然严重,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思考如何教,忽略学生如何学;思考这个学生怎么会这样,忽略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课堂呈现着教师主宰文化。“生本课堂”要求教师以理解为前提,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以真诚为线,以真爱为基,通过师生间心灵的唤醒与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课堂文化。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尤其是工作5年以后的教师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职业倦怠,满足于现状,凭经验教学,科研意识淡薄。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生本课堂”全新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冲击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让教师的思想产生冲击激发教师合作的意识、科研的意识,并在学校的有序诱导下进入专业成长的有效轨道,自觉提生教学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2

一、生本对话缺失或者很少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 在使用教材中的自主性。数学课堂上鼓励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 我们的数学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从一节课的情景创设、问题呈现、合作探究、到拓展延伸都选用大量生动活泼的生活实例, 整节课看来逻辑清晰, 活动多样, 学生参与性高、师生对话民主, 氛围良好;生生合作探究, 交流充分。但唯独不见的却是学生与书本的对话。笔者统计了区上的28节公开课, 有22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数学中学习, 教材成为摆设。其余6节课, 往往是刚要求学生翻开教材进行巩固练习时, 下课铃便已经响了。生本对话缺失或是很少见。

二、教师对生本对话回避或是畏惧

学生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课堂的知识传授、引导探究发现知识, 也有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相关书目获得知识。并且后一种知识由于包含了学生内在的需要, 显得尤为有价值。生本对话即是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素有科学教育学之父之称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即把预习放在课堂教学五环节之首。目的即突出生本对话的重要性。当课程改革后, 由于一些过激的行为导致了大多教师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生看书本学习 (预习) 是传统的讲授法, 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探究是相悖的。在此错误认识的指导下, 当前,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 尽量回避预习, 觉得学生没有前提知识, 课堂上才会合作探究的出彩。而一旦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因为预习而知道了答案, 教师往往用“你提前预习了, 真不错”干巴巴的评价带过, 甚至是粗暴的批评:“就知道看书, 怎么不动动脑筋?”畏惧或是回避成了教师对待生本对话的常用手段。

三、学生对生本对话茫然, 应用形式单一

生本对话是学生以教材为对象的对话学习形式, 学生是对话的主体。生本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前的预习对话、课中讨论中的解疑对话, 也有课后的巩固对话, 知识延伸的阅读对话。但在当前的生本对话中, 一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和教材对话, 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不会预习, 不知道怎样预习。笔者在关于“你通常都是怎样预习的?”的问卷调查中有80%的学生都回答了单纯的看书, 很少真正有学生思考知识间的关系。同时, 生本对话的形式也显得单一, 只是在课后的巩固中用到教材, 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教材的知识。同时教材的应用作用也显得极为低效。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本对话缺失, 教师对生本对话回避, 学生不会与教材对话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创设性应用教材, 花大力气制作精美课件, 课堂效果却不见显得多么有效, 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花费教育专家大量尽力编写的教材受到冷落, 学生知识沉淀不够,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生本对话。

那么,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生本对话的质量, 让学生亲近书本, 让教师降低负担, 让教材真正发挥其功效呢?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措施:

(一) 转变观念, 重塑教材的载体地位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 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 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的应用教材, 不等同于不用教材, 而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研究教材, 组织教材进而使用教材。浙江省教研室斯苗儿认为:研读教材要遵循接受—比较—质疑—完善—超越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了教材。教师的教学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而教, 同样在预设学生的学习中也要考虑教材的编排。一般而言, 新课程的几版教材都凝聚了大量经验丰富编者的心血, 其知识呈现方式、逻辑体现都有其内在合理的因素。并且人性化的设计合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为生本对话提供了可能。比如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放低起点, 小步快进, 激励自主, 成功达标”, 通过与教材的对话, 学生完全有能力一定程度的接受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教师要转变观念, 认识教材是教学最好的载体, 用好教材, 不仅能收到好的效果, 并且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增强学生对教材、对数学的亲近感。

(二) 重视预习, 增强教师自身驾驭生本对话的能力

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而意义的建构必须借助“先行组织者”。反应在数学学习上则是指新知识学习所需的学生的认知基础。预习即是学生重构“先行组织者”的过程。通过预习,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新的知识是什么?解决新的知识需要?掌握新的知识还有什么困难?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自然会复习旧的知识, 并且在课堂上更会努力的专注于新的知识。教师要提倡学生预习, 同时积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生本对话的能力, 对于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要敢于面对, 接受, 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 教师要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提高预设的针对性。一般而言, 学生与书本对话, 对于浅层次的知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但同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理解不透或是不理解的知识。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盲点。教师了解学生对话情况后, 预设便要在学生有困难处浓墨重彩, 而简单处则可轻描淡写, 几句带过。比如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上, 了解了学生都知道圆周率是3.14时, 教师便没有必要故弄玄虚的试验、计算出圆周率。而应把重点放在科学试验方法验证上:

师:同学们都知道圆周率是多少吗?

生;3.1415926-3.1415927之间

师:对, 圆周率保留两位小数就是3.14, 同学们通过预习都知道了。但你们自己有什么方法验证吗?可以小组商量一下。

……

生: (交流) 可以用一个绳子量出圆的周长, 再用直尺量出圆的半径, 最后把他们相除。

师:可以吗?那只是计算出一个就行了吗?

生:要多计算几个。并且最好圆的大小还不一样。最后求出几个结果的平均值, 这样可以减少误差。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觉得测量几个好呢?

生:3个。因为太多了, 计算麻烦。3个不多也不是很少。可以保证误差较少。

师:那我们来一起试一试, 看究竟是不是接近3.14

……

师:同学们真能干, 古人几百年才发现的真理, 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

其次, 教师评价学生要得体, 课堂形式要多样。教师的预设尽可能完备, 但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总是多种多样, 出人意料的。并且总有个别“聪明”学生与教材对话能力较强, 已经基本掌握知识。课堂教学中, 教师抛出难的问题, 个别学生总能解决。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教要善于应用评价, 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挖掘。比如可以用:“你的方法真好, 和书本上的专家的解法已经一样了, 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你已经可以得到满分了, 如果你能从别人的方法也学到一点东西, 就更加棒了”等等, 这样的评价, 既不会打击学生生本对话积极性,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知识推向较深的层次。

(三) 指导对话, 培养学生的自主对话能力。

学生对生本对话茫然或者说生本对话的低效率, 源于教师对生本对话的不够重视, 学生不会生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加强身本对话的指导, 培养学生自主对话的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知识衔接中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衔接的需要。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典型课例, 对学生做针对性的训练。比如, 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教师指导生本对话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学习前, 要求学生预习。可以列一个提纲指导学生预习。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列竖式计算?

2、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3、你感觉还有哪些知识不是很理解?

这样提纲式的预习, 对所用学生不做同一标准, 能够达到那一个层次就预习到哪一层次。学生带着问题与教材对话, 才会去思考, 会去寻找新知相关的旧知。同时, 预习的层次性, 让学生预习有针对性, 而不是像看故事书一样, 预习过了, 什么也没有收获。

其次, 加强课中的难点突破的指导。课堂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有时, 教材也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载体。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或者思维有所局限时, 利用教材中的提示, 往往效果会更好。这特别适合概念性的总结教学。比如在《小数除法》教学中, 当学生总结计算法则比较困难时, 教师适时让学生进行生本对话, 学生对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

最后, 还要加强课后巩固中的对话指导。课后的练习往往是教材发挥作用的时候。此时, 学生的对话往往局限于做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思考, 同时引发学生于教材外的文本对话, 拓展知识空间。比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 课后练习后, 教师可以激起学生兴趣, “你知道圆周率产生的过程吗?你知道于圆周率有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吗?”这些设疑性的问题, 可以激起学生生本对话的兴趣, 拓展数学知识, 了解数学文化。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生本对话作为学生与教材“沟通”的一种对话形式, 不应该被我们忽视。以上粗浅的认识, 愿与广大同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斯苗儿.《新教材研读例谈》.小学数学教育.2006.11.第2-5页.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3

摘 要:生本对话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联系教师、学生与课本的基本途径,在当今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社会中,教学模式与形式对于课堂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本对话就变得尤为重要。现将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对话

小学数学是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入门科目,而生本对话是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课本的交流,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在当今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此类问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地方,下文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对话的缺失或很少见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对话的缺失是首要问题,根据试課和调查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师一般占据教材讲解的主体地位,而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的主导性和使用课本的自主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忽略了生本对话的重要性。

2.教师对生本对话回避或畏惧

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完全减少了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也许出于教师的自我主导意识,教师对生本对话故意回避和畏惧,致使学生缺少了走进教材的机会,生本对话受到阻碍。

二、解决生本问题的基本对策

1.转变观念,重塑教材的主体地位

为了让生本对话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意义,解决目前生本对话缺失的问题,首先就是应该转变观念,重塑教材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不应该只是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了解其规律,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以教材为辅助,在解读中自行理解,从而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2.引领学生多样性运用生本对话

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生本对话缺失的同时,形式也过于单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多样性运用生本对话,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让学生通过例题了解知识内容,并且利用课余时间去扩充生本对话,以书本为中心创设有趣的作业,进行实质性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与形式与生本对话有重要的联系,为了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应该牢牢把握生本对话的运用形式,在数学教学方面做到更加完美的突破。

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个人微型课题立项申报 ——我的一些思考

小课题研究,就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赞同的。关注课堂,解决实际问题。还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但以前我的确认识不够,学校第一次让我们申报小课题,大家都觉得是搞形式,上网搜搜,找一个交上就是了。

我的第一个小课题“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就是上网搜出来的。但是在结题的时候,我认识到了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就认真思考了这个课题,并自己制作了结题课件。

这次教研室的微型课题立项,要求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选题切实与自己的课堂改革结合起来,切实与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要着力解决当前工作中思考得较多的、需要解决的、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我想,首先应该查一下自己现在存在的问题。于是便写了下面这篇文章。

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学校安排的任务,使得备课时间被挤占、挪用,上课准备不充分。这个问题自身无法左右,在现有环境里,无法解决。

二是我花了很多功夫,但学生成绩未见明显提高。三是我的课平时仍在传统模式下运行,是低效的。只有讲公开课时,采用流行模式,准备也较充分。以后,力争平时和特殊时期一样,拿平时当特殊时期,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拿特殊时期当平时上课来对待。

四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很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还是自己的讲课不够吸引人。这方面,要加强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是自身的历史知识素养不高,经常被学生问倒。尽管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历史事情,但现在的这个知识储备还是远远不够的。不怕别人笑话,《水浒传》我都没看过。别说做一个真正的历史老师,还差十万八千里;就是教好教材,也有难度。我很有自知之明,我真的还不行。还需要积累和学习。

六是对教材研究不够,尽管研说教材活动,搞了三年。但由于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做到认真对待。对教材也没研究透,都忙着设计知识树,参加研说活动了。真正研究教材下的功夫很少。两年来,我只教 初一,对初

二、初三的教材很生。

七是教学方法不够系统、具体。尽管我教历史,这是第9个年头了。但说起教学方法,常用的还是教师讲解,检查,考试。其他的招数都是遇上活动才拿出来亮亮。小组合作学习,对我来说刚刚起步。自己今年,才开始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总感觉晚了一点,以前的时间都浪费了。

八是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忽视的太厉害。平时上课,这些方面关注的很少,投入的精力也很少。我很想找时间把教育学、心理学好好看看,好好研究研究,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同自己的课堂联系起来。

九是对学生作业的处理。尽管我们历史学科每周只布置两次作业。周一至周五一次,周末一次,但六个班的作业,批阅起来这是一件麻烦事。让我很头疼,至今还没有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里,教六个班的历史,是不够工作量的,教八个班才满工作量。如果教八个班,我的作业怎么看?

我在学校里的时间应该花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我的时间都花在了应付检查,完上级任务上了。有无数的活动需要参加,无数的任务需要上交。我每天像一个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有人在屁股后面天天催,天 天要上交作业。还用这些来评价我的优劣,好可笑!

作为一个老师,我的生命应该属于学生。但融入我生命的学生,又有几个?在课堂里,我走在孩子们中间,我离他们那么近,但心却离他们那么远。我不了解他们,他们也不了解我。他们认为,我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一样——成绩。我也的确如此,为了面子,我很看重成绩,把其他的一切都忽略了。

做为一个老师,感觉好遗憾。错位的很厉害。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我和学生似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我真不希望这样。

当前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5

(一)侧重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忽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模仿、表演为主,缺乏幼儿主动欣赏与感受。

(三)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对音乐本身的欣赏。

美国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把音乐与舞蹈、戏剧、文学、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欣赏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幼儿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为了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幼儿成为欣赏活动中真正的主人,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努力探究,寻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的欣赏方法和途径。

音乐欣赏教学中三个关键要素:

(一)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乐曲选材”。

(二)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师因素”。

(三)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乐曲选材”。

1、依据音乐作品本身特点,择优筛选。

2、符合幼儿年龄特征,遵循学习规律。

3、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

4、根据学期主题,满足领域整合需求。

1、依据音乐作品本身特点,择优筛选。

★ 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

★ 具有丰富多样性。

★ 结构应当工整。

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考虑到该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水平。如果音乐作品属于歌曲类,要考虑歌曲的内容、形象、情绪等;如果音乐作品属于器乐曲时,结构要单纯、工整,长度要适中。

2、符合幼儿年龄特征,遵循学习规律。

★ 小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 中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 大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小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3~4岁的小班幼儿受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他们往往会对“倾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十分乐意地、自发地倾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并主动分辨这些声音。“倾听”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选择一些倾听的素材,为今后中、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还可以为他们选择一些结构单

一、形象鲜明、篇幅短小的音乐素材进行欣赏。

举例:小班音乐欣赏《小白兔和大黑熊》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乐曲,区分A段“跳跳的音乐”和B段“重重的音乐”。

2、根据音乐性质和特点,联想相关动物形象和动作特征。

3、享受倾听音乐、参与模仿小动物游戏所带来的愉悦情绪。

“音乐欣赏”活动阶段目标

小班上学期 :

1、愿意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乐意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

4、尝试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小班下学期: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感受典型的舞曲、劳动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喜欢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

4、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中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幼儿到了4~5岁,他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声音的不同变化,具体表现在倾听能力、感受能力、听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此时的他们能够感受一些不同题材、风格鲜明、结构短小的歌曲、乐曲。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间有重复的音乐作品。

中班幼儿基本上能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像、联想,再用外部动作加以反映。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情感丰富、有情节的音乐作品让幼儿去欣赏,让他们初步学习运用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中班上学期: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学习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感受。

4、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中班下学期: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进一步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能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4、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大班幼儿音乐作品的选择。

大班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有了更大的进步,随着他们音乐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他们能够感受和辨别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并能区别作品结构、情绪和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同时也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

他们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增强了,并能在音乐变化的过程中大胆想像,因此为他们选择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更多地选择一些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童话剧等,如《四小天鹅舞曲》、《梦幻曲》、《牧童短笛》等。

大班上学期:

1、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进一步深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进一步学习使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4、初步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大班下学期:

1、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进一步深入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特点。

3、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

4、参与欣赏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情趣的能力。

5、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3、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

音乐欣赏作品选择恰当与否,是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应当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善于把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入音乐活动,以便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想像,并用动作进行表现。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小班音乐欣赏《猫和老鼠》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这首ABA型乐曲的旋律,感知A段音乐轻快、B段音乐沉重的性质,分别尝试用老鼠和猫的想象来表现。

2、复习小碎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的形象。

3、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主动地参与音乐游戏。

活动流程:

1、听《小鸟飞》乐曲,走小碎步飞入活动室。

2、复习歌表演《小老鼠上灯台》,唱出小老鼠害怕的声音,并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

3、看《猫和老鼠》录象,引发幼儿兴趣。

4、完整欣赏乐曲。

5、感知A段乐曲,并能用动作来表现乐曲的欢快。

小老鼠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跟着音乐来做一做。

请个别幼儿示范小老鼠走碎步动作,大家模仿学习。

幼儿听着A段乐曲学做小老鼠的各种动作。

6、完整欣赏音乐,分角色进行音乐游戏。

4、根据学期主题,满足领域整合需求。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在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我们也可以根据主题背景下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来进行欣赏。单一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紧密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争取做到“点面结合”,满足各领域整合的需求。

(二)音乐欣赏活动中的“教师因素”。

1、提高教师的基本音乐素养。

2、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为欣赏音乐打好基础。

(2)创设良好音乐环境,让欣赏活动“生动”起来。

(3)适时适度介入引导,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

从二则案例看幼儿教师的音乐鉴赏素质

案例一 大班音乐活动《雕塑》。

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做相应的动作造型,要求幼儿在每一乐句末的长音处,各自创编一个雕塑的造型。教师先示范,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做。为了增强幼儿倾听音乐创编动作的有效性,教师提问:“应该在音乐的什么时候摆造型呢?”幼儿A说:“在吹喇叭的时候。”教师没有理会他的回答,继续提问,其他幼儿与幼儿A的回答类似。教师只得提示说:“是在听到长音的时候,音乐的每一句结束都有一个长音。”

案例二 大班音乐欣赏《喜洋洋》。

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6

发表时间:2011-5-19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何 晟

[导读] 目前的课程形式普遍是先理论后实训,结果是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有明显的脱节现象。

何 晟(郧阳科技学校 湖北 十堰 442500)

近几年全国的中职学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以及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中职教育历经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景气之后,在规模上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实用人才。面对这样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扶持,中职教育应该很好地利用,使学校能够长久健康良性地发展,应该转变办学理念,由重视规模上的无限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现在的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对熟练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是中职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解决好下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中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课程形式普遍是先理论后实训,结果是实训与理论知识之间有明显的脱节现象。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使课堂教学不够理想;学生即便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好,到了实训课堂却会发生实物与名称不符,课程内容设计滞后于市场需求,表现在专业课的理论偏深,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没有体现出职业性。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割裂的条件下,即使学生通过某些方式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掌握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层面,而无法同现实工作情境联系起来。

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比如,机械专业,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招生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存在着很多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实用人才的教育,它的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中职学校对学生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而这些问题决定了招来的学生质量下降,比如,为了增加招生数量,不论学生的成绩怎样、思想品德怎样,来者不拒,结果招来的学生,有的品质很差,有的文化基础太差,使得整个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高。还有,现在各个学校都是自主招生,一些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采用不正当的做法抢拉生源,有的学校采取有偿招生的做法,有的初级中学的老师、班主任为了经济利益,把学生同时提供给多所学校,使得各中职学校的招生比较混乱。

三、学生实习就业存在的问题

学生定位不准确,对待遇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学生们没有把自己的位置端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该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从最基层做起。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的同学总认为外面的钱容易赚,遍地是黄金,出去就能拿二千、三千,一旦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工资,学生们就开始抱怨,心理就有一种落差,认为上当受骗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每个月拿二、三千不是没有,但那要付出等值的劳动,你一无技术二无付出,别人凭什么给你拿钱?

还有现在的学生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中职毕业生刚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学生们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同学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

再有就是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而学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不管岗位是否适合学生而“乱点鸳鸯谱”,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是学生对岗位的热情和自身发展。

四、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在招生越来越难,在学生的管理上,对于那品行不端的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总是一味地迁就,现在很多学生张口就是脏话,好吃懒做,虚荣心强,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昼夜上网,好高骛远,不愿参加劳动。对于现在的中职学校,上课时候纪律问题特别严重,比如说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看小说„„甚至有的同学,一节课上完了,课本却没拿出,更不要说学习了。再就是现在的学生法制、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处理问题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一些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认为经济建设就是挣钱第一,追求享乐主义,摆阔气,高消费,不求上进,对社会缺乏热情和责任感。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管理跟不上所造成的。

对于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给予解决,使我们的中职学校能够健康长久地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中职学生都是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尽量避开学生理解、接受的局限,降低知识、技术方面的难度要求,在授课时过程中更多地讲解怎么去运用,知道方法就行了,不要太过于去追求原理方面的知识。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而懂得运用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知道将来这些知识用于哪、怎么用。学校也可以使用放学或周末时间开展技能提高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

在招生方面,为了提高办学质量,为了学校健康长久的发展,应加强招生的管理,规范招生行为。以后的招生还是应该注意学生品德的考核,不要以招生的数量来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同时中职学校要加强内部的改革和管理步伐,以质量和信誉赢得生源,培训的方式可有针对性地实行长期与短训相结合。

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篇7

新课改指出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试验、推理等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表现之一是不适合探究的问题而让学生探究。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 那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花时间探究。 没有探究的需要而探究, 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 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

表现之二是教师对探究过强的暗示。 在学生探究过程遇到困难时, 教师不是引导, 而是暗示, 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 比如在笔者听的一节统计与概率课中, 教师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方式能更好地记录超市购物的种类和价钱, 教师在学生尝试记录的时候在黑板上添加了一个三行三列的表格, 以便学生交流时备用。 但学生交流反馈的结果是:全班学生都按教师的表格记录物品的种类和价钱, 而没有自己探究。

表现之三是教师缺乏引导, 学生出现放任自流的探究。 教师布置好探究的任务后, 不再搭理学生, 教师站在讲台上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 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不管对错, 一律大加赞赏, 即使错了, 也是“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

表现之四是学生按图索骥式的探究[1]。 即学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2.探究的神化

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人为拔高, 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一种情况表现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屑一顾, 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 课堂上即使出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也是草草了事, 急于收场。

低年级孩子有时没有探究能力,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很难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概括, 可能会明白, 但用语言表达不出来, 探究对他们不具实效性。 (教师3)

另一种情况表现为过于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而不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 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丧失。

3.探究式学习过犹不及

有的教师随心所欲地联系自然学科, 不惜花大量时间旁征博引, 给学生讲故事、搞表演、做讨论却忽略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有的布置作业热衷于让学生花大量时间上网采集资料, 去街头做社会调查, 但对本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思、记等训练却大量减少。 其实,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许多内容和知识是无法亲身体验的, 不能因为强调直接经验而一味让学生去感悟、 去探究。 实际上许多间接经验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的。 探究性学习, 只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而已, 而不是一种有形的、固定的模式。

4.把探究等同于讨论

在访谈中, 笔者发现教师对探究的含义不甚明了。

利用他的旧知识得出新知识的结论, 具体含义不知。 (教师1)

探究学习基本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研究研究。 低年级不适用, 孩子知识不广泛, 知道不多, 一些东西探究不了。 (教师2)

就是研究, 学生讨论。 (教师4)

学生大家一起来讨论, 探索。 (教师5)

正如前面所述, 许多教师认为合作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 得不偿失, 而有些教师又认为探究就是讨论,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讨论, 自然也是浪费时间的一件事, 因此这种教学形式在平时上课中用得不多。

参考文献

中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专业性;态度;基础;毅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0-01

我在职业学校任教已经快十年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在中高职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专业性不强

由于我们是一所医学类的中高职院校,所以学校的专业基本都是医学类,英语在这成了公共课,学生们来上学的目的就是口腔医生或者口腔技工或者护理的,而英语教材本身又和他们的专业又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学生们觉得英语可有可无,学不学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他们基本上就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于是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态度不端正。

二、态度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有大有小,一个人的智商可以有高有低,但是做一件事情态度很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换算,英语中有26个字母,如果A是1分,B是2分,C是3分,D是4分,……Y是25分,Z是26分,这样依次类推的话,只有attitude(态度)是1+20+20+9+20+21+4+5加起来刚好100分。像love( 爱 )是12+15+22+5加起来是54分,ability(能力)是1+2+9+12+9+20+25加起来是78分,intelligence(智商)是9+14+20+5+12+12+9+7+5+14+3+5加起来是106分,这样一看只有态度这个词不多也不少,刚好。做事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刚好就好。如果一个人的态度出了问题,那做什么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他从心里就不重视。

就像我们在这里的同学,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书本,却造就了不一样的学生。有的同学成绩优秀,而有的同学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面对学习时的态度。你看课堂上,有人聚精会神,有人心不在焉,同样的作业,有人一丝不苟的完成,也有的人马虎应对。这就是关键所在,态度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于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态度决定了我们成绩的好坏,人生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三、基础

所谓的基础知识,就好比是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没有坚定牢固的基础,房子就没有稳定性。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首先要注意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这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阅读。而我们的学生所积累的词汇量太少,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他们学英语很吃力。

有一部分同学,只要听到是英语课,第一反应就是没兴趣,烦,觉得英语课就是休息课,和自己无关,不管今天的老师是谁,也不管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总之与我无关,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所以无论老师多么努力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去参与课堂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四、毅力

同学们基础不好,所以给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去给同学们讲解这是什么,怎么去用,上课听讲的同学就能明白这个词的用法或这个语法的用法。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学好英语,就有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毅力,需要坚持。而大多数同学偏偏缺乏毅力,学习总是断断续续的,今天很用心,明天也许心就不在这儿,或者是上课也很用心,但课下不复习,这也很难见成效,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英语中的知识点又很繁琐,要反复记忆,反复应用,才能掌握,所以坚持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才能胜利。

毅力是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一种积累。荀子有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之本呢?你想想,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又怎样克服前进道路中的种种困难呢?毅力需要坚持,在坚持的同时,还要有生活节律。提倡毅力并不是一味蛮干,是毅力和节律并行,两者都不容忽视。节律过快,频率过高,要一直坚持下去是十分困难的。一口吃不成胖子,饭要一口一口吃,不能急于求成,成功没有捷径,学习英语亦是如此。

这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会影响学生的学,但反过来。学生的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中高职院校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我想也是由此长生的。作为一名中高职职业院校的英语老师,我也在不断想办法克服这些难题,争取把中高职英语教学做的更好。

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9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通过该政工期刊/zgsfb/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职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市场营销实战性职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都制约着市场营销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对策,对于充分发挥市场营销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具论文联盟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能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企业市场营销、推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十分明确、具体,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办学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

(二)市场营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各院校在营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专业内涵模糊,课程内容庞杂。许多院校没有考虑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对课程取舍不当,使论文联盟整理得整个体系庞杂,未能形成以特定行业或市场领域为依托的特色课程体系;二是课程设置上呈现大而全的特点,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专业技能课开设不力,强调理论知识,轻视技能操作,导致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

市场营销工作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全面、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有丰富的论文发表实践教学作支撑。目前许多二本院校的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课时太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太少;二是缺乏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能够有组织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三是学校无法对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经常出现“放羊”现象,达不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欠缺实践教学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包括那些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真正具有从事营销实践活动经历和经验的极少,没有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缺乏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师资队伍,离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制约着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0

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在实践中可尝试以下做法

让学生了解作者以及文本创作的相关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借助媒体手段和教师语言等创设情境甚至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换位体验。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指导,引领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总之,只有用心灵引导心灵诵读心灵,才能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四、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材和备课资料。

在备课时,一些教师大致看看课文,就急于读教材,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材搬家”。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方法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没有消化,还是人家的,肯定不会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五、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处理不当。

仔细分析一些课例,许多课的问题都出在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上,有文意把握不准、教材理解有误、切入点找的不好,缺乏整体把握问题。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六、追求形式,浮华空泛

阅读教学时常遭遇这样的尴尬:教师神采飞扬、学生积极踊跃、教学进程顺利,课后反馈却很不理想。为什么?环节设计似乎没什么疏漏,学生的发言也都切合文本主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手段本身无错,关键在于教师运用是否妥当。有的老师过于追求形式,使语文课堂呈现浮躁之气,其间欠缺了思考——冷静的、有深度的思考。很多时候学生没有充足“读”(尤其是默读)的时间,发言顺应老师思路,而非自我生成。更直白些讲,过分形式化的课堂,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受到冲击,容易产生思维疲惫。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根据老师的暗示,猜测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考虑自己收获了什么。没有思考,何来感悟?浮华之下,自然只剩了空

改进措施:

1、要以情感人,引起共鸣。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最终能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

2、巧设问题,启发讨论。如《六个小矮人》一文,这六个小矮人以什么来生活?他们过得幸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思考,大胆展开想象,作出判断,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得到启发:懂得只有靠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3、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播放音乐、扮演角色、语言描绘等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4、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5、少做或者不做追求形式,浮华空泛的课堂教学。不盲目进行“精彩赏析”,不顾文本特点,经常抛出类似“读喜欢的段落”的笼统要求,忽略全局,肢解课文,造成阅读的“断层”。

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一、当前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礼仪教育实效欠佳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现状看,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的严重的价值目标功利化、教育内容单一化和教育方法简单化,则是其主要症结所在。

1.价值目标功利化

这既表现在认识上,又体现在实践中。从认识上讲,“对道德教育价值认识上的狭隘功利,把道德片面地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对道德教育目标设定的虚空或低俗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在实践中则搞短期行为,只求迎合,不顾真实的和长远的效果。这种浓重的功利化行为,忽视了或者说是无情剥去了礼仪教育对青年学生人生价值的赋予、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升擢功能。礼仪教育在其本质上属于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正是基于此,“道德”一词才释为“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如果说礼仪一词表征的是一个人外在行为方面的谈吐优雅、举止得体等合乎“礼”、循于“仪”的话,那么,这个外施的优雅和得体正是“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忱的信念”。反思目前我们在礼仪教育价值目标上存在的偏颇,很大程度上正是漠视了学生在对文明礼仪规范认同过程中内在精神的需求和向更高善的归依的心灵感受。低俗的教育目标导致重在塑造学生心灵的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感召力,充斥于耳的“规范”、“要求”训戒,扼杀了学生内心的激情和诉诸心灵的自我精神体验,结果大大阻碍了学生向完美人格高峰的攀登。

2.教育内容单一化

表现为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机械论观点。普遍的认识和作法是:既然是礼仪教育,就是给学生介绍、宣讲和阐释有关礼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帮助学生进行一些礼仪行为训练,因而,忽视了一个对提升学生礼仪至关重要的基础问题——知能结构。如果说礼仪内在的或者说主要的属于一个心灵问题,那么这个内在的心灵问题是不可离开外在的知能支持的。教育学已科学揭示了存在一个人自身的“知——能”结构关系,在这里依照我们的任务,还应该进一步把“知——能”结构关系完善为“德——知——能”结构关系。“德”虽然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的价值目标,但缺乏“知”便不能启迪“德”,缺乏“能”便不能履行“德”。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能结构恰是一个人心灵品性赖于存在的“物质”基础。目前在礼仪教育内容问题上存在的偏颇,恰恰忽视或者说认识不到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学生普遍缺乏礼仪赖以提高的宏基厚土,因而,礼仪提升缺乏后劲或自我成长性。

3.教育方法简单化

表现为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漠视学生对提升礼仪的内在精神需求和心灵感受,把学生单纯地视为礼仪规范的接纳器,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教法简单还表现为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闭门造车,坐而论道,不能为学生提供机会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践和礼仪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中去体认礼仪要求,很少的所谓实践也往往为琐屑的行为训练所取代。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消积后果只能是:①由于缺乏礼仪教育中有价值的启迪而影响其人格的提升;②由于缺乏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性训练而限制了其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礼仪教育效能的对策

存在于当前礼仪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偏颇,是造成礼仪教育实效欠佳的主要症结所在。对此,笔者认为在纠偏治颇、切实增强礼仪教育实效的问题上,应积极地采取如下对策。

1.提高对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绝非只是为了完成德育目标所规定的形式任务和学校求太平、避忿争的权宜之举,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道德风貌和我国社会安定有序、文明进步和健康和谐的战略举措。礼仪提高对于个人、社会和民族都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这种意义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往程度的提高和社会更加开放时代的到来,愈加显得重要。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去对待礼仪教育,不仅对学生负责,还要对社会和民族负责;不仅对学生在校负责,还要对他们的终身负责。

2.确立科学的礼仪教育价值目标

礼仪教育价值目标应该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价值内涵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为着眼点。因此,应该坚决摒弃礼仪教育价值目标功利化,搞短期行为的错误认识和作法,对学生真正地实施礼仪教育,使我们的每一种礼仪教育形式都被赋予精神的内涵,成为启迪学生人生、完美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

3.在礼仪教育内容上实施厚土宏基工程

通过进行与提高学生礼仪相关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礼仪赖以生成的知能基础。为此,应树立大礼仪教育观,除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健康人格教育:通过这一教育,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优化学生人格结构,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完善,使他们逐步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独立、自尊、理性、自由、自为和“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立于天地之间的道德人格。”

(2)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趣,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竞争意识和协作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处变不惊、清醒从容、胸怀坦荡、视野开阔、热爱生活以及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重视对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

(3)角色转换教育:使学生懂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不仅是多重的,而且是流变的。适应交往的需要,因时因地、文明得体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因此,每个人都应具有敏锐的角色转换意识和能力,能够根据交往的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身份、地位、主次关系,等等,做到平等而真诚,豁达而乐观,从而创造融洽而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

(4)健康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他们对各种美,特别是社会生活中不断翻新出现的“假美实丑”现象的鉴别能力,不为世俗的“美”所累,不为乔扮的“美”所惑,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内在和外在都符合礼仪之美。

(5)语言交际能力:美好的心灵、稳定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传情达意。生活中因讷于言或一句不得体的话令人尴尬的失礼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口语交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既要从广义上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增加他们对社会心理学、风土人情知识的积累,又要通过一定形式,训练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法是求诸心,而目前在我们礼仪教育中的方法则多求诸书本。这两种方法都从根本上脱离学生发展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其弊端和违反科学性如前所指。因此,在礼仪教育中摒弃陈旧教育方法,就应该使教育建立在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生活两个实际上。首先,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特别是要重视学生在对礼仪规范认同过程中的心灵感受,注重帮助学生通过对礼仪规范的体认而合“礼”循“仪”,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格,满足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教师要切实树立学生的人格发展观。其次,打破过去那种单向传授和坐而论道的做法,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教育活动过程之中,通过对符合礼仪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去体认礼仪要求丰富的价值内涵。再次,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交往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心理空间,提高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礼仪素养,还可以通过这一活动,使他们从中品味自己或他人的礼仪素养品位,以激励和鞭策自己更加奋发向上。

参考文献

[1]肖川.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中国教育报,1999-12-4.

生本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2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本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收”和“放”的关系

1.1 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和谐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 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文化个体, 它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为目标, 以学生、教师都能完全发挥自身的角色为特点。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为一体, 包含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应用较广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更注重与人文、社会等知识的融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更加精细、精致, 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1.2 把课堂还给学生,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信息技术属基础性学科,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堂上, 我努力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们常会对课本上操作性较强的章节较为感兴趣, 通常的表现为在老师还未讲之前, 就自己动手操作起来。针对这样的知识点, 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会选择部分实践性较强而又易发生操作混淆的章节, 让学生先自主学习, 当出现疑问并主动向我询问时, 才利用回溯法引导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错误, 进而更加牢固地正确掌握知识。

2 单一性与综合性的关系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 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 其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课程的所有知识, 还要了解本学科的领域知识,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 才能较好地处理好课堂安排内容的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和综合性的较好结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生本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值得注意的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全过程而言, 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 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学习阶段和过程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多表现为小组内的交流、研讨,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但这种交流研讨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 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依靠个人力量不能独立解决的;其次, 小组内的合作探究需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明确的要求, 切忌随意性。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生本教育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期望。但这一观念的强化, 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阶段, 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还算一般, 但其正处于是非观的浮动期, 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 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学习方法、操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 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更广更深处进行探索;另一方面,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 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 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唯有如此, 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放羊式”的教学, 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 可能会在学生的知识探索、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方向不明、迂回不前的现象。由此可见, 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要明确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践过程, 实现主体发展的目的。

4 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的关系

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 它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倡导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做, 先做后学,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其更符合学生个性的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但无论是“先做后学”, 或是“先学后教”, 都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 而这对知识的前期掌握, 可以是较为表面的, 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 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 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 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 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学科的特性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学习,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 有些知识的获取会因学习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更适合将学生分组, 比如:在学习Word软件的图文混排功能时, 教师揭示的任务为制作电脑小报, 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通常比个人单独完成的作品显得更为优秀, 结构更为严谨。这样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 知识可以更好地得到掌握。

5 表扬激励与批评指正的关系

表扬激励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 充分尊重学生、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而批评指正通常情况下, 会冲淡学生的学习热情, 冷却学生的开拓思维, 对学生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在如今的教学课堂上, 如果一味地表扬激励, 会增强学生的自负心理, 长期以往, 使得学生听不进批评指正的话语,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以及更深的发展。真正的人格上的尊重不是曲意逢迎, 不是一味夸捧, 而是千方百计地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基础上,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优势, 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 反思自己的行为, 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因此, 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 更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诚恳地指出不足, 准确而恰当地指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表扬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 从成功走向成功;而批评指正可为学生指明方向和道路, 帮助他们成长, 二者缺一不可。

上述五个关系涵盖了信息技术生本教育课堂, 如果能较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能较好地领悟生本教育的本质, 使其更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政鸣.生本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 2009 (6) :63.

[2]颜聚堂.生本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J].广东教育教研, 2008 (12) :116-117.

上一篇:水利工程思考题201下一篇:华为解决方案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