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边塞诗派

2024-11-26

唐代诗人边塞诗派(共9篇)

唐代诗人边塞诗派 篇1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气势宏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和同代的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歌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每写一篇新诗歌,人们便竞相转告,相互传抄。岑参的诗题材也很广泛,早期的诗歌多以写景、感叹身世、赠答朋友为主。岑参出塞前写了不少山水诗,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

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成就也最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岑参较长时间往来于边疆各地,对边疆的气候、风俗、民情、舞蹈、音乐等都很熟悉,外加他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上,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比如在对西域的风、云、热、寒以及歌舞战马等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色彩浓烈的动人画图。

西域的雪山以及吐鲁番盆地著名的火焰山在岑参的诗歌中也被多次提到,比如在《火山云歌送别》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焰山砂岩的颜色像火云一样热气逼人,使人读此诗如身临其境。而岑在库尔勒绿洲北部,丝绸之路古道——铁门关的陡峭石壁上赫然醒目的四个大字“襟山带河”更是展现了岑参对雄关风貌的描绘。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在岑参的诗歌中既有荒凉壮阔的边疆景象,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也有艰苦的军旅生活和凄凉的游子情调,但这些都不是岑参首创,也谈不上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盛唐诗歌风格本身就以雄奇见长,诗风雄奇者比比皆是,亦不可特许为岑诗之风乃至伟大之处。对于岑参其人其诗的洞见既应该从他为何喜欢写边塞诗歌说起,也应该从他的诗歌的意象和审美意趣说起。人们读岑参的诗往往可以感受到四重不同的境界:“亲历”、“畅饮”、“悲悯”、“萧厉”。

岑参诗中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亲历”,顾名思义就是读岑参的诗叫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悬挂在墙上的长剑,排列在校场的兵刃,奔驰在大漠的军列……历历在目,宛如置身疆场,跃马边陲。

回顾岑参一生,他深情于边塞,并要作为于边疆,这正是印证了“亲历”、“畅饮”的诗歌境界。首先,岑参赴边从军,这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岑参出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都曾位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州、晋州刺史,在岑参年幼时早亡。在他出生前两年,在朝中任官的.伯祖父获罪被杀,家族受牵连,自此家道衰落。

岑参自幼爱好习武且聪颖好学,遍览史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整没落的家业,光耀门楣。20岁时到达长安,献书求仕但终未如愿。此后,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仕途的崎岖,诗人由一个不知道人间炎凉的热血青年逐步成熟起来,饱尝了浪迹的艰辛。但是这种经历也使他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扩大了题材。而后,30岁终于考中进士及第的他弃官从戎,开始了他一生中两次出塞、五次人军营的军旅生涯,就此经历而言,在唐诗人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公元749年,岑参赴安西都护府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麾下掌书记,750年返长安。不久再次出塞在北庭都护府三年,频繁来往于北庭和轮台之间,其边塞诗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其描绘边塞生活的程度亦可堪称“边塞诗史”。可以说,边塞诗就是岑参人生的一部分,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他絢丽多姿而又坎坷多难的一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所谓“畅饮”,表现在岑参的诗不是古涩典雅的意象,而是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犹如畅饮美酒。杜甫曾称赞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就是这个缘故。

为什么称为“悲悯”呢?就在于岑参对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人类苦难抱有强烈的悲悯之心,这种关怀流露于诗文当中,不可遏抑。而 “萧厉”之风有关其诗的根本气质,这最不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岑参诗中的雄浑并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那番悠闲自适的豪情,而像是魏碑书法,字字如刀刻;又像是一块冷铁,其刚性至极而至阴寒,决不矫揉婉约,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融人了诗人本身的热血肝肠、民族气魄,此即为岑参之伟大和不朽之处。

谈及岑参诗歌的“萧厉”之风,不可不论及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出塞。

玄奘在《西域图记》中描写记录西域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稀少,而读岑参的诗反而像陶醉在诗人用色彩调制的醇酒里。迎面边塞风卷而起的细沙,万里飞舞的银雪;耳边胡笳琵琶的喧鸣;空气中荡漾着乳酪酒香。然而,这些表象没能掩藏岑参悲悯与萧厉诗风的真谛。盛唐时期,为确保边疆的统一稳定,唐朝频繁用兵,不少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可以到边庭去为捍卫国家的统一作为一番。

对于岑参来说,多次到边塞,就“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桓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在岑参看来,奉了皇命不远万里来到边关,完全没有为了自己一生打算过。也知道边关城中的生活艰苦,但为了使命又哪里能够顾及妻儿家事呢?

岑参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任职,六年期间两次出塞。边疆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以及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充盈岑参边塞诗。

岑参对军营生涯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他往往在诗中并不直接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在他看来,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大唐士兵的真正对手,横在士兵面前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因此通过对严酷自然的描写来反衬将士们的英勇无敌,这种描写常常就是其萧厉之风的最好说明。

岑参初次出行塞外,也曾对边地荒凉以及艰苦的生活感到不习惯,他这时的诗歌多倾寄思乡之情与怀友之意。然而,他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两种不同感受上,一种是“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的惬意生活;一种却是漠漠边关,萧风瑟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却相得益彰,人情人理。他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逢人京使》就是描写了这种思乡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描述的情景是:恰逢行军紧急,岑参的朋友需要立马进京,岑参匆忙间却不知该如何说是好,稍可迟疑,万种离愁,凝于唇边。

正是这种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人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第二次出塞,情况和前次有所不同。此时岑参的同僚封常清,时任节度判官,而且对岑参很赏识,二人经常交流。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岑参心情比较愉快,胸襟也比较开朗。《北庭西郊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此时心情日益开阔的岑参对边关的奇异风光和风俗的观察更为仔细。于是,我们看到了岑诗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诗歌:

一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千百年来拨动读者心弦的诗歌再现了新疆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异域情调,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呢?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中提到的“轮台”,在唐代是指现在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古城,而今更是天山南北的要塞,而不是指天山以南汉城西域都护府驻地的轮台。

二是《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疆特征的景物来描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先从“平沙”、“雪海”、“乱石”的荒凉景象过渡到对军旅生活的正面描绘,然后急转直下再写小景细节,衬托军队之刚猛威武,来突出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

后期岑参回京在朝中任右补阙之职,离开了艰辛却快乐的军旅生涯,经历了连年战乱,目睹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岑参日渐沉寂。此时的诗歌不再如边塞诗充满豪情壮志,更多的是发出一些伤时悯乱的无限感慨。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京都被叛军攻陷。当时正逢重阳佳节,岑参心情沉痛不已,国都沦陷,家人和故园正在遭受战火摧残,于是悲痛地写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寥寥数字却沉重无比,故乡的菊花此时也在遭受战火,在尸横遍野的战场默默绽开。两位提携他的恩公高仙芝和封常清同时被官宦陷害,更是对他的巨大打击。面对腐败的朝政,岑参再也无法写出如在边塞那样慷慨激昂的诗文来。简言之,岑参的边塞诗情无人能及而且长盛不衰,以致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出他个人气质,不足以释放出他的豪情壮志,这才造就了他作为边塞诗之集大成者的地位,而其所谓诗风雄奇,乃在萧厉狂放。

边塞诗派BCA学案 篇2

主备人:尹萍萍 审核人:褚海堂 使用时间:2012 11

学习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2.了解高适、岑参的生平,理解两首诗的内容和主题。3.了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及艺术特点。

B案

一、走进作者

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二十岁时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在梁宋一带过了几十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期间,曾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年,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任封丘县尉,他不甘做这个“拜迎长官”“鞭打黎庶”的小官,弃官去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史之乱后,受到朝廷重用,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期骑常侍,因而后人称为高常侍。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二、边塞诗的产生及边塞诗派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四、边塞诗的类型

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五、边塞诗的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白描等。如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就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当时战士庆功场面的紧张与激烈。而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也同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此将作者内心的愁苦,思乡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则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楼兰一词原为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则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C案

一、检查B案预习效果。

二、阅读《燕歌行》,研讨以下问题。1.本首诗写了一次失败的战斗过程,找出能表现这个过程的语句并说明诗中揭示战败的句子有哪些。并根据战斗的过程来划分文章层次。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作用是什么?

3.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主要写的是什么?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4.“李将军”指西汉名将李广。李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勇敢,爱护士卒。诗人说“至今犹忆李将军”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5.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对表达主旨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京》,研讨以下问题。1.找出诗中描写恶劣天气的句子,看看它们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一句“车师西门伫献捷”中的“伫”字士什么意思?它说明了一种什么情况?

A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高考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2006年高考天津卷)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结合诗句,说明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2.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度破讷沙①(其二)(2012年高考湖南卷)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pì tí)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1、“汉将辞家”说出发;“下榆关”“逶迤碣石间”说行军经过;“猎火照狼山”是说战斗开始;“半死生”是说战斗过程的惨烈;“未解围”是说战败被围;“一夜传刁斗”是说被围之后的困守。揭示了战斗失败原因的句子有“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揭露了将帅的生活腐化、盲目轻敌、不恤士卒的罪恶。

2、描写了塞外衰草连天、孤城落日的情景,用以烘托残兵败卒的凄凉心境。

3、这八句重点写兵败困守中,士卒内心的痛苦和处境的危险。写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谴责那些骄傲轻敌、不恤士卒的将军。因为正是将军们造成了士卒今日的困苦。

4、借李广的爱护士卒来鞭挞将军们的骄横和不恤士卒。

5、对比。诗中除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具体的对比外,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守凄苦是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等都是对比,这些对比都有力的揭露了将帅的罪过。

三、1、写气候恶劣的句子一是前边写风大,二是后边写严寒,前边的“碎石大如斗”都被吹得“乱走”是夸张,后边的“旋作冰”也有些夸张。它们都强调了天气的恶劣,反衬了唐军的英勇无敌。

2、“伫”是久立等候,献捷即上交战利品和俘虏,要等很长时间,说明献捷的人多和战利品多,表明战绩辉煌。

A案:

一、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二、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三、1、“誓扫”“不顾”表现了将士英勇杀敌的豪迈气概和献身精神。“五千”表现了战斗牺牲的惨重。这两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代边塞诗综论 篇3

【摘要】:唐代的边塞艺术不仅限于诗歌,在美术、音乐领域都掀起了边塞题材的热潮。我国美术反映边塞题材最典型的角度不是战场和塞外生活,而是通过描绘外国(族)使者入朝来贡或和亲来反映的。这反映了华夏民族热爱和平的品性;另外,鞍马题材也间接的与国家的边塞力量相关。历代美术对边塞内容的关注几乎与边塞诗的发展相始终,迄唐为止历代画家多武职的身份也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边塞题材。南北方文化对唐边塞诗歌的影响同样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的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崔颢诗歌人物形象轻捷俊逸,有鲜明的江左特色;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神话影响。北方尚武风习是唐代边塞诗推向高潮的基础。关中的雄伟风格与历史意识造就了王昌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的音乐旋律前轻后重,这影响到岑参在北庭所作歌行对句尾用字的强调;北朝贞刚,燕赵慷慨,英雄气多、儿女情少的特色影响了高适、卢纶、李益的诗作。瀚海一地名多义起于盛唐,起因则与回纥族一度短暂迁徙甘凉间有关。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有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元代又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以名山。游侠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侠的思想主要源自墨家。唐代游侠诗以游宴享乐、报仇报恩、报国立功为主要内容,在艺术上以北朝乐府的尚武尚力与南朝乐府的华美相交融,特别强化英雄个人形象的力

量,并以其光明磊落的风格有别于各朝的侠客文学。唐代边塞诗作者涵盖各层面,下至平民隐士,上至帝王将相。帝王边塞诗多述凯旋,偏爱五言形式。在朝显宦除多奉制之作外,还有不少奋发昂扬、歌颂祖国统一的佳作,在野或位卑名高的文人如杨炯、李白、杜甫、王昌龄等多述志或忧时之作;有入边幕经历者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卢纶、李益,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大批角度多样的优秀诗篇。在众多赴边寻求进身的幕僚诗人当中,高适以其胆识魄力脱颖而出,最终实现政治理想而成为诗人之达者。【关键词】:边塞艺术南北方文化瀚海游侠凯旋主题高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引论9-14第一节边塞诗的定位10-11第二节边塞诗的研究历史及现状11-14第二章南北方文化的交响14-33第一节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14-24第二节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24-33第三章唐代边塞艺术33-46第一节欢快奔放的边塞乐舞33-40第二节美术中的边塞题材----职贡图与鞍马画40-46第四章瀚海考46-54第一节西汉至初唐:贝加尔湖46-48第二节盛唐:天池48-50第三节盛唐以后:沙漠、湖泊二义并行50-52第四节元朝:杭爱山新义的来由52-54第五章边塞诗中的游侠主题54-64第一节侠的起源与思想基础54-56第二节边塞诗人的任侠热56-57第三节游侠诗的主题内

容57-60第四节游侠诗的艺术特色60-64第六章帝王边塞诗64-71第一节帝王凯旋诗的由来64-66第二节唐太宗:悲壮与信心的交融66-68第三节唐玄宗:默武表面下的深思68-71第七章文人边塞诗71-87第一节高官重臣的颂世边塞诗71-76第二节中下层文人边塞诗:伤时与述志76-87第八章军中边塞诗87-103第一节文人从军热潮的涌起87-89第二节军中诗作89-97第三节因幕府晚达的高适与李益97-103第九章结语103-104附录:初盛唐诗人边塞诗题录104-133参考文献133-136后记136-137

说说唐代作家创作的边塞诗 篇4

中文0931班29号吴桂泽

摘要: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诗体类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边塞诗则是边塞诗中颇有代表意义的一部分。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而本文从边塞诗概念的研究入手,以唐代边塞诗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就其征战主题、乡恋、苦寒及民族冲突等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征战主题与民族冲突 乡恋 苦寒

一、唐代边塞诗的界定

边塞诗是按题材内容研究诗歌而产生的诗体概念。作为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诗体类型,边塞诗创作渊远流长,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而与其他诗体种类相比,边塞诗表现的是人的社会政治生活内容,是国与国之间、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政治行为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戍边守土的政治军事行为,以青春热血为代价,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灵与肉的痛苦考验。因此征戍生活远比一般日常的聚散离合、穷达祸福、伤春悲秋等生活内容更牵动人心,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荣辱存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能否正常运作的根本问题,因而反映戍边守土内容的边塞诗也就比其他一般诗歌更感人,更具震撼力。[1] 从文学反映生活范围角度说,边塞诗也是其他诗歌不可替代的诗体类型。边塞诗以边塞为表现对象,“边塞诗本身就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写边塞风光,还是写风俗民情;不论表现边地的生产生活,还是反映征战戍守的军事生活。不论咏史怀古,亦或咏物寄情,都突出鲜明的边塞地域性特征。因此边塞诗是反映异域生活的主导诗歌体式,它是对文学主体反映内地〔包括中原和南方)生活的一大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二、下面就其征战主题及民族冲突、乡恋,苦寒等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一)边塞诗的征战主题与民族冲突

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看,每一个王朝都会尽最大努力争取并维护这种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相比于和平,征战毕竟是暂时的。然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游牧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或物质财富而大举入侵,当中原王朝为了边疆地区长治久安的需要而主动经营边塞之时,武力征战的方式就成为解决民族矛盾的主要手段。

唐代战争的恒久与惨烈,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和极大的震撼。因此描写边塞战争的惨烈以及由此而生的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就成为边塞诗征战主题表现的重心之一。唐代边塞诗有许许多多对残酷边战的描写:“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年年征战不得闲,边人杀尽唯空山。”“积尸川没岸,流血野无尘。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战马空鞍归故营.”这种惨烈的征战,时间上具有恒久性:“岁岁征兵去,难防塞草秋。”“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空间上有广泛性:“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往往造成巨大的牺牲与伤亡,这类描写几乎成了诗化的战争“诗史”,与史籍相辉映。如此大规模的民族征战,双方死伤都异常惨重,不难想像这些边塞征战的残酷与惨烈程度,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笔下写了那么多的流血牺牲:“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誓心清塞色,斗血杂沙光。”“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错。”“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这些触目惊心惨不忍闻的视听意象犹如诗文中不断出现的着重号,时时提醒人们对战争灾难与惨痛代价的关注。[2]这些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民族冲突与征战,强烈地震撼着唐代有良知的士人,使他们在歌咏功业理想、礼赞大唐帝国赫赫武功的同时,转入了对无休止边战的深刻冷峻的反思,凝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

从边塞诗史看,唐代以前,由于文人对边塞征战之事的疏离与模拟虚构风气的盛行,加上人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决定了边塞诗中难有悲剧精神的显现。唐代尤其是盛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鼎盛之时,也是对外战争最频繁激烈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崇文尚武,奖励军功,努力经营边塞,他们倚靠雄厚的物质基 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北却突厥,南服蛮撩,东臣契丹,西拒吐蕃.边塞征战取得重大胜利,高扬了唐王朝的国威,使人们在“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的胜利歌唱中增强了自信自豪之感,但另一方面,这些边塞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灾难:连年征战,轻率用兵,不仅牺牲惨重,而且造成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局面,加上军费开支庞大,使唐朝综合国力急剧下降。另外,重赏边功,又使边将坐大,成为唐王朝严重的政治隐患。[3]

而进入中晚唐之世,由于平覆安史内乱,边兵内调,边防空虚,陇右河涅之地痛失吐蕃之手,人们从“勒石燕然,威加海外”的空前自豪一下坠入到国土沦丧的深深隐痛之中,盛唐征战的负面影响与中晚唐失地难收的境况,促使众多志士仁人一方面密切关注防边政策和防卫状况的变化,心系对外征战的胜负得失,支持正义的卫边战争,反对默武的扩边战争。另一方面又深刻反思边塞防卫问题,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审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探寻战争的本质,这些思考反映到诗歌创作领域,使边塞诗中具有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单一的社会学批评观念的左右,人们评价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总是局限于用政治和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诗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分析诗人支持或反对战争的具体表现,如支持正义的卫边战争,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反对非正义的扩边战争,揭露穷兵默武、好大喜功给戍边将士造成的巨大痛苦和牺牲等等,以政治或道德标准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而摆脱上述思维定势重新审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我们发现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的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诗中充溢着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而这种悲剧精神是唐人反思边塞征戍问题时的空前绝后的创造。这种具有超前意识的悲剧精神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它既是唐代边塞诗臻于巅峰的重要标志,也是古代边塞诗表现征战主题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体现.地位重要,价值极高。

(二)唐代边塞诗的乡恋特色

纵观边塞诗史,乡恋主题与古代诗歌相伴而生。

整个唐代边塞诗乡恋主题尽管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战士乡恋和军幕文士乡恋两类,但其情感内涵却都是具有“士意识”的“士人乡恋”的反映。这表明,边塞诗乡恋主题中隐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作为“士”阶层的诗人文士的深层价值取向。一方面,“士”人心灵深处具有先天秉赋的农耕生活铸就而成的乡土意识和恋乡情感;另一方面又具有“君子怀德”“志在四方”的事功追求。正是这相反的两种价值取向引发了诗人文士心灵深处激烈的情志波澜。[4]

唐代边塞诗创作虽已打破乐府旧题形式。开始因事命题,自由抒写,但乐府之作中乡恋主题仍显得比较集中,且以战士乡恋为主。如:“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征战被围之时,战士思乡怀念妻子之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也是战士与妻子间爱恋相思之情.这些诗作,虽然形式上或为长篇,或为律绝,已与南朝的乐府边塞诗有异,但其抒情的基本模式仍一脉相承,是诗人站在战士的角度替战士抒写的乡恋之情,既没有征夫乡恋的农耕文化特点,也没有军幕文士乡恋内涵丰富复杂的特点,而是士人复杂乡恋情感的简化与省略。

我们知道,雄奇悲壮是古代边塞诗特有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就美的展现来说主要包括外在的自然美和内在的精神美两方面。其自然美的展现较之一般的写景诗都具有荒凉、苦寒、奇险的特点,构成壮美或崇高的境界。

而悲壮崇高的精神美则是人之精神的体现.具有深厚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它包含着悲和壮两种相关又相反的两极悄感内涵,是由戍边守土的社会政治行为与个体情志的矛盾冲突造成的边塞征戍活动,既是社会政治的播要,也是个体的责任、义务与使命。[5] 因此乡恋就是个体思归欲求受压抑激起的情感波澜,它加重了边塞诗的悲慨气调,使之更加感人。

(三)苦寒的艺术特色

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主因是边疆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作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部,也是中部高原向东部丘陵平原转换的结 合部,中国的边疆自然地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形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险关要隘成为边塞防卫的天然屏障。万里长城借助边地的奇险地势蜿蜒横亘于雄峰高岭之上。

二是环境恶劣,不是瀚海沙漠,就是冰天雪地。人烟稀少,偏远荒僻为其基本特征,其荒寒酷庚的自然环境与内地的中原或南方的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这两点构成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赖以存在的自然地理基础。

当然,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形成,也是诗人艺术追求的结果。突出苦寒特色是边塞诗写作的抒情需要,既易于作者感动也容易感发读者,具有极强的情感震撼力.所以边地苦寒特色的突出,不仅是边地开发迟滞的问题,更是诗人有意选择有意强化的结果,是边塞诗的抒情需要。

静态地分析,唐代边塞诗苦寒特色的深层蕴涵包括四个方面:征行劳作之苦、有家难归的乡恋之苦、有志难酬有功不赏的苦闷、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的抉择之苦。

三、结语

唐代边塞诗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诗作多方面展现了戍边守土的艰难苦寒及悲壮人生体验,诗化地记录了周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对抗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表现了两种异质的文明冲突导致的惨烈状况与生存竞争带来的民族征战的残酷现实,既有强烈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也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歌唱,表现出勇于献身的尚武精神和报国情怀。特别是唐人对边塞战争的理性思考与诗化表现,不仅写出了民族冲突的战争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更从历史的高度、人性的高度表现了农耕民族代代防边的生存缺憾,使边塞诗充满了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极大地提高了边塞诗的思想内涵和表现生活的力度与深度。[6] 那些表现征夫思妇思家念亲的诗篇,凝成了故土难离的乡恋情结,表现了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文化留恋故乡安土重迁的文化特征:而边塞风俗诗,则从边塞风光、风物特产、民情风尚角度。多方面展现了与中原内地风格迥异的边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成为充满异域情调的风俗画卷.在慷慨悲壮的战争题材之外,又为边塞诗增添了神奇异趣的诗情画意,成为边塞诗地域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因此,从题材内容上看,唐代边塞诗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性边塞诗的爱国精神既是人类共有的归属感与角色意识自觉的产物,更是富有家国意识的华 夏民族特有的情感形式。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带来的尚武精神,不仅强化了唐代边塞诗的爱国情感,表现出勇于献身的报国热情,使唐代边塞诗充满爱国的歌唱;而且也为传统的任侠风尚提供了精神动力,侠义传统与尚武精神的结合造就了中华民族刚健勇武的文化性格,使早期中华文化充满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情感、尚武精神和侠义的民族性格,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不仅如此,唐代边塞诗在诗歌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个中国诗歌史来看,口头传唱的传播方式以及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娱乐功用,使得唐代诗歌艺术的历史格局以乐府诗为主体,配乐伴舞的歌唱方式对提高诗歌作品的抒情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题材的特殊性带来的抒情优势仍是边塞诗歌创作与传播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整个唐代诗歌的艺术格局看,边塞诗的抒情性是极其突出的,在这一时期诗歌诸题材中是前卫的、重要的、引领时代潮流的。

此外,唐代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边塞诗史的前期阶段,不仅是边塞诗创作由定型走向成熟进而臻于辉煌鼎盛的时期,其创作在诗史上也具有艺术范型意义。乐府边塞诗创作中,《从军行》、《陇头水》、《苦寒行》、《白马篇》、《少年行》、《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塞上曲》、《塞下曲》、《关山月》、《度关山》、《梅花落》等系列诗作在抒发征戍苦寒、尚武报国、豪侠任气、思乡怀归等思想情感时,都已凝定成一系列的可以把握和操作的艺术范式,许多边塞诗篇成为后世诗歌创作学习借鉴的样板与范本,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总著《唐诗史》〔全二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I版。

[2] 李炳海、于雪棠著《唐代边塞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吴湘洲著《唐代歌诗与诗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I版。

唐代著名诗人别称 篇5

李白——诗仙(诗侠)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 白居易——诗魔(诗王)李贺——诗鬼 刘禹锡——诗豪 孟郊——诗囚 贾岛——诗奴 王勃——诗杰 贺知章——诗狂 陈子昂——诗骨 唐球——诗瓢 苏轼(陆游)——师神

高适(曾参)——边塞诗人 王昌龄——七杰圣手 刘长卿——五言长城 李商隐——情歌圣手 陆游——陆放翁 温庭筠——花间诗人

古代诗人别称(雅号)大集合

(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 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佛——王维、诗狂——贺知章 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神——苏轼

(二)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耐辱居士——司空图(唐代诗人)乌伤居士——傅 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莲峰居士——李 煜(南唐后主)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 侠(北宋文学家)鹿门居士——米 芾(北宋书法家)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至游居士——曾 慥(北宋末、南宋初)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三)1、张三影——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张先不以为然地说:“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2、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把早春景色写活了,尤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时人因此称之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3、贺梅子——宋代贺方回有首《青玉案》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4、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5、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6、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7、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8、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9、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0、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

11、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他为“五言长城”。

12、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13、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14、梅河豚——宋代诗人梅尧臣以《河豚诗》而得名,人称“梅河豚”。

15、鲍孤雁——宋代诗人鲍当以《孤雁诗》而得此名。

16、张孤雁——宋代诗人张炎以《解连环•孤雁》词扬名,人称“张孤雁”。

17、谢蝴蝶——宋代谢学士吟咏《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18、袁白燕——明代诗人袁凯以《白燕诗》出名,人称他为“袁白燕”。

唐代诗人王勃的诗 篇6

王勃唐代诗人,关于唐代诗人王勃的诗大家会背诵几首呢?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八仙径》

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代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3、《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4、《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5、《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6、《春日还郊》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7、《春日宴乐游园赋韵得接字》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

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

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8、《春游》

客念纷无极,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

9、《春园》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10、《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11、《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12、《冬郊行望》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3、《对酒春园作》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14、《扶风昼届离京浸远》

帝里金茎去,扶风石柱来。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15、《观佛迹寺》

莲座神容俨,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16、《观内怀仙》

玉架残书隐,金坛旧迹迷。

牵花寻紫涧,步叶下清溪。

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17、《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一)

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

秋深客思纷无已,复值征鸿中夜起。

(二)

复合重楼向浦开,秋风明月度江来。

故人故情怀故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18、《忽梦游仙》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

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佩。

浮识俄易归,真游邈难再。

寥廓沉遐想,周遑奉遗诲。

流俗非我乡,何当释尘昧。

19、《怀仙》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

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

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

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20、《羁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21、《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筱密夜窗寒。

琴声销别恨,风景驻离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22、《饯韦兵曹》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唐代诗人韩愈的诗 篇7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北极赠李观 唐 · 韩愈

北极有羁羽,南溟有沈鳞。川源浩浩隔,影响两无因。

风云一朝会,变化成一身。谁言道里远,感激疾如神。

我年二十五,求友昧其人。哀歌西京市,乃与夫子亲。

所尚苟同趋,贤愚岂异伦。方为金石姿,万世无缁磷。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唐 · 韩愈

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十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

击鼓腾腾树赤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

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汴州乱二首 唐 · 韩愈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

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

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别盈上人 唐 · 韩愈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别赵子 唐 · 韩愈

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揭阳去京华,其里万有余。

不谓小郭中,有子可与娱。心平而行高,两通诗与书。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及我迁宜春,意欲携以俱。

摆头笑且言,我岂不足欤。又奚为于北,往来以纷如。

病鸱 唐 · 韩愈

屋东恶水沟,有鸱堕鸣悲。青泥掩两翅,拍拍不得离。

君童叫相召,瓦砾争先之。计校生平事,杀却理亦宜。

夺攘不愧耻,饱满盘天嬉。晴日占光景,高风恣追随。

遂凌鸾凤群,肯顾鸿鹄卑。今者命运穷,遭逢巧丸儿。

病中赠张十八 唐 · 韩愈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

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

剥啄行 唐 · 韩愈

剥剥啄啄,有客至门。我不出应,客去而嗔。从者语我,

子胡为然。我不厌客,困于语言。欲不出纳,以堙其源。

空堂幽幽,有秸有莞。门以两板,丛书于间。窅窅深堑,

其墉甚完。彼宁可隳,此不可干。从者语我,嗟子诚难。

叉鱼招张功曹 唐 · 韩愈

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大炬然如昼,长船缚似桥。

深窥沙可数,静搒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

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迷火逃翻近,惊人去暂遥。

竞多心转细,得隽语时嚣。潭罄知存寡,舷平觉获饶。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 唐 · 韩愈

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朝归 唐 · 韩愈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嘲鼾睡 唐 · 韩愈

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顽飙吹肥脂,坑谷相嵬磊。

雄哮乍咽绝,每发壮益倍。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

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木枕十字裂,镜面生痱癗。

铁佛闻皱眉,石人战摇腿。孰云天地仁,吾欲责真宰。

嘲鲁连子 唐 · 韩愈

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开端要惊人,雄跨吾厌矣。高拱禅鸿声,若辍一杯水。

独称唐虞贤,顾未知之耳。

郴口又赠二首 唐 · 韩愈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

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

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

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郴州祈雨 唐 · 韩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气期销荡,阴官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池上絮 唐 · 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酬别留后侍郎 唐 · 韩愈

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

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

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 唐 · 韩愈

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

崩奔惊乱射,挥霍讶相缠。不觉侵堂陛,方应折屋椽。

出门愁落道,上马恐平鞯。朝鼓矜凌起,山斋酩酊眠。

吾方嗟此役,君乃咏其妍。冰玉清颜隔,波涛盛句传。

韩愈诗句大全

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2)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韩愈《晚春》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

6)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韩愈《春雪》

8)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9)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10)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韩愈的诗有哪些

2.《调张籍》韩愈唐诗鉴赏

3.韩愈的诗句

4.韩愈描写雪的诗句

5.韩愈唐诗《石鼓歌》原文法医赏析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诗鉴赏

7.《答张十一》韩愈唐诗鉴赏

8.《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韩愈唐诗鉴赏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 篇8

2、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6、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7、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8、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9、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10、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11、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12、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13、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14、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15、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16、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17、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1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9、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20、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21、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2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25、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26、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27、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28、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29、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30、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31、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3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33、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34、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3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6、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7、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38、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3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摘抄 篇9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6.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7.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9.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李白《古风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国》

12.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李白《游泰山六首》

13.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别》

14.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李白《赠僧行融》

15.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16.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17.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

18.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李白《送别》

19.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李白《折荷有赠》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语言优秀教案《吹泡泡》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