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精选8篇)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1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绵阳师范学院 班级:历管院09级1班 姓名:罗婷 学号:0903040122 实习学校: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课改实践进展的积极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观念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应有所改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好几年了,然而,在实际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抓根本性的问题,首先是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这次课改的总体方向、基本思路都是对的,是要全面和整体地设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建立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图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使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均衡性及选择性,实现课程及教学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程的改革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精神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各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后,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确实应该有所转变。
这应该是我市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收获。
(二)高中历史教师越来越关心历史教育的本义
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就要真正看学生因此在哪些方面获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当高中历史教师在经历了这些表面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变革之后,冷静的思考让他们逐渐关心起象“历史教育究竟应如何定位?”这样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是人性培养基础,历史教育蕴藏着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类问题,它不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中断,相反,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深入。历史教育如果不是在这个立场为自己辩护,它必将在越来越功利世俗的社会中被抛弃的更远。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一种可喜的现象。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中历史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逐渐变得越来“不安分”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现自己,像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观点有还显得很幼稚,但他们敢于很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给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师以强烈的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冲击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在不断的困惑中思索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也是这次调研给我的以强烈的启示。
(四)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对新课改的理论产生了兴趣。
教师这个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年复一年上课下课,年复一年重复着自己的教案,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再也没有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动力,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激情,但是,自课改培训以来象教研理论、公开课„„这些以往只有那些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教师才会关心事情,现在成了很多老师都主动关心的事情,新课改使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增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愿望。对公开课的评价越来越热烈,对新课程理论的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事实上,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历史教师的日常自觉性教学研究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它是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理论的跃升,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交融。作为课堂教学“亲历者”的历史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科研经历。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二、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课程标准应该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反映学科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尤其应该体现一个国家在学校历史教育方面的基本性格。应该看到,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是进步的,不过,在我们的改革取得进步的同时,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抽象与多歧的概念所产生的困惑,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琐碎的教育理念交织出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也一同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在调研中与许多老师接触之后,越发感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针对课程标准检讨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课程标准修订期间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否则学校的历史教育依然会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动作,便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依据《标准》所言,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新体系的基础,寻着这个思路,在《标准》中找到对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特点的新解释,结果没有答案。于是又找到《标准解读》和为培训新课程教师准备的《研修手册》,一样没有满意的答案。有人会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学历史的或教历史的人,还不知道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吗?可事实是,大家真的不知道。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有些地方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 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这实际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功底发挥课标的刚性指导作用,并尽量减少课标现有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变化,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历史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例如,锦州市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采用的是专题教学,但是这些专题于高中新教材的专题,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衔接,到很多专题与高中的重复,而且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地方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
针对教材出现的上述问题,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希望加强了集体备课和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群体优势和个人特长的发挥相结合,共同走出课改的新天地。
(二)如何处理公开课和常态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公开课上“教师讲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讲授法就意味着“注入式”,就是“满堂灌”,以致连讲得精彩的教师也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想与“灌”字沾上边。然而常态的教学又如何呢?教师讲授一统课堂的情况仍不在少数。据说,有的地方迫于无奈便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做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值得深思。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如今的教学研究者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而在平时的“家常课”上,不少教师又在拼命地讲(也可以说是“灌”),唯考试是瞻的教育评价将师生带进了急功近利的误区,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活动和感悟,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应试技能,却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不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从常规教学入手,当然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人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为此,首先,高中历史教学常规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高中历史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 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特别重视课前设计、授课、课后反思三个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认为应正确把握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历史教师应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三)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国家在推进课程改革时,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同时出台,但由于社会对评价认识的偏差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等诸多因素,评价改革滞后于甚至制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评价改革虽然与高考改革有紧密的联系,而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却不必作茧自缚。恰恰相反,历史教师不仅有评价改革的空间,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一线教师成为评价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设计者。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改变评价的单一途径,把评价融入到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才能使学生从评价的畏惧感中解脱出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也才能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作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改革必须是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积极、有效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改革,应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的改革,而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固化的改革。评价的对象也不应该单纯是学生,还应包括教师。
当然,虽然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可以大显身手,但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高考等终端评价改革在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取决于高考改革的力度。
三、结语
高中的历史教育应该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对公民素质、人文精神乃至最为基本的国民意识养成而言,它都较义务教育阶段更为重要。历史教育无疑要培养国民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是建立在坚实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基础上的,亦源于对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自省。所以,说到历史教学的特点,就不能不遵循维护国家利益、养成国民意识,以及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般原则。我相信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是真心地希望找到回归学校历史教育本义的途径。首先是用“发展”的观念代替“塑造”的观念,其次是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教育于合格公民养成方面的作用,将这两条做到了,历史教育的民主大门也就打开了,知识性的历史课程就会向生命性的历史课程转变了。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思想而获得的经验。为此,教师要会走学术的路子,成为学者型的教 师。
高中历史教师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历史教育或说历史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做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总之,追求历史教育的本质,一是为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2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生生源的特殊性, 以及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是这次新课改同其它普通高中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就该校为贯彻落实好此次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作了以下调查:
一、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基本情况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执行一类模式为主, 一、二类模式并行的教学计划, 整个高中部现有三个年级7个班, 学生人数为316人, 其中一类模式班级5个, 二类模式班级2个, 一类模式理科班1个。2010年秋季, 学校计划高中招生数为210人左右, 计划设立4个教学班。学校高中部现有专职教师17人, 都是大学本科毕业, 职称结构中有中级职称3人, 初级职称10人, 未评定职称4人, 从教师学科上看, 学校高中部无专业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教师, 尤其是在一类模式班级, 更加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实施高中课改后, 学校需要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及部分学科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 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 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 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 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1、实事求是和思想先行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该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量力而行, 积极积累经验。掌握思想先行的原则。
2、转变观念与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以一类模式为主, 一、二类模式并行的双语教学, 学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统一教师思想, 使课程改革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 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三、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实验) , 使用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
2、立足我校实际, 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 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 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功能, 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 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 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 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 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该校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出了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 形式结构的变化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 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 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 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 没有个性, 没有主见, 容易人云亦云, 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 判断他们的个性,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 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 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4、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 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 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二) 基本内容的变化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 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藏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
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 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 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规范操作过程, 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根据课程改革要求, 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 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 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给该校教师带来了挑战, 也带来了机遇, 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要按照“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 不上岗”的原则, 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 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 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一) 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 建立新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 教学效果, 选修课开设情况, 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 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 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二) 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 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切实做好学生指导工作, 转变传统学习观念
(一) 一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学校一类模式按照学生自愿及学生成绩情况, 在高一时开展必修课程。高二后, 根据学生特长及学生自愿划分文、理科班级, 选用选修教材。教学中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 其他科任教师协助。
(二)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 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 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 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三) 管理设想
学校高中部首先学习普通模式高中课改经验, 在二类模式班级中进行试点, 摸索总结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路子后再向全体高中班级辐射。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3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基于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曾有不少同仁对当地的实验教学进行过一些调查,也曾撰写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我们在研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问卷的内容更加充实,参与面更加广泛,被调查者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我们还力图以教材编写的特点为突破口,结合调研的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教材的下一步改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1 调查背景
重庆市从2010年9月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市现行人教版、苏教版两种高中教材,其中化学实验的内容都比原教材丰富。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在实验教学时尚存诸多困惑,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加强新课程在重庆的推进,全面了解重庆市实验教学的实施现状,特面向全市大多数区县和学校开展了题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开设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比较客观地了解我市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实施的现状。重庆地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教育发展现状也居于全国中等水平。所以,我市实验教学的现状能一定程度地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验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对其他省市的化学教育、教学的开展和决策提供参考。
2 调查过程
调查内容涉及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实验的认识、实验室规模、药品和器材配置、实验人员数量及其待遇、实验管理、实验课开设、重难点实验搜集等23个题目。问卷由区县教研员、直属学校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独立匿名填写,调查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9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有市直属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区县级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等。因此本次问卷调查覆盖面广、回收问卷样本丰富、数据真实可靠。在认真统计的基础上形成了较详实的统计数据,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 调查结果
为了增强本次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心设置。现将所设置的问题按其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呈现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实验开设现状
实验开设现状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现行教材规定的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近40%;学生实验开设得很少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占1/3;70%左右的教师反映很少开设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开设状况不佳不是因为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嫌麻烦,反映出这两种情况的教师共占80%。
建议各学校可增加高一上学期的课时以保证实验的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室,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2 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学校相关领导对实验管理的重视程度、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及师资等情况、教师对教学的主观看法、教材的编写体例及难度等因素将直接决定客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设置了相应的问题。
3.2.1 学校对实验教学的管理
有关学校对实验教学管理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重视且规范到位的比例不到30%,说明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这是导致实验教学难以落实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 实验设备配置及师资状况
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及师资状况如表3所示。近一半的学校实验室只有2~3间,实验员也多为2人;虽然专职实验人员的工作计算工作量,但84%的被调查者反映任课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基本没有计入工作量,2/3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药品、仪器配置正常。按《重庆市普遍高中化学实验开设要求》的规定:19个班以上的学校应配备2间化学实验室和2间实验准备室及2位实验员;36个班以上的学校应配备3间实验室和3间实验保管室及3位实验员(大规模的学校可以按每12个班多1间实验室的比例增加实验室和实验保管室)。而被调查的学校其各种实验条件及人员配备还没有完全达到此要求。
因此,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中学实验室配备标准,增加实验员人数及提高其收入都是当务之急。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数字化实验。
3.2.3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主观看法如表4所示。大多数教师认同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但仍有39%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近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有兴趣。在做演示实验前,35%的教师上课前只用心准备重难点实验;58%的教师认为“已有实验经验,把药品凑齐就可,不需课前详细准备”,即可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上课时有34%的教师完全自己做演示实验;55%的教师邀请学生一起做实验。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所花心思不够,多为应付、交差了事;55%的教师觉得学校开放实验室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学管理的困难。
3.2.4 教材编写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为了从教学层面更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一线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水准、了解当前教材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层次性是否合理等情况,我们还设置了以下问题:现行教材的实验内容设计和安排是否合理?现行高中教材中的疑难实验有哪些?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们普遍反映:
现行教材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比较合理。教师们总结出现行教材中的疑难实验共28个,如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石蜡油的分解实验等。主要意见和建议为:①应该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分开,规定必须做的学生实验,设置相应课时,保障学生实验能够落实到位,避免学生实验只由教师演示的现状。②由于我市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选修六《实验化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或开设部分选修六内容,因该教材实验内容设置和安排更完整、系统、科学;建议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在每个模块教学中都安排几个重点学生实验让学生来体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否则会出现新教材实验增多,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反而减少的窘局。适当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强化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明确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从而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整体质量。
4.1 结论
第一,普通高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基本能够保障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因近几年各区县通过调整高中布局、申报重点高中等途径,加强了普通高中的硬件建设,实验设备得到充实。94%的教师都认为学校现有实验设施及药品配置能够开设绝大多数的高中实验,只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再稍增加一些仪器药品就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第二,学校对实验的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及教师参与实验管理等制度还有待加强。部分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到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且实验人员的待遇还有待改善、任课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等工作量还有待进一步认定。同时,实验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亟待加强。
第三,当前实验教学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部分地区实验教学开展的情况甚至不如课改前。究其原因:唯分数论的思想在教师中根深蒂固,导致教师的意识不到位;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代替现场实验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4.2 建议
第一,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教师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改变当前分数至上的不良导向,进而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角度、全方位来评价教师,如把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过重负担,使教师有精力将其重心放在实验教学研究与应用上,使学生有意愿参与更多的实验体验。
第二,建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高中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实验培训,以提升其素质和能力。部分相关人员虽然已经参加过市、区和校级培训,在理念上已认同新课程的体系和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甚至把实验当成负担和麻烦,而淡化和削弱实验教学。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更多相关人员乐意从事实验教学和研究,开全、开好化学实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并建立建全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让培训者学有所获、获能致用,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议在考核时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考查培训效果。
第三,建议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并明确开设要求。高中新课标[1]没有明确对学生实验进行分类,本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探究。但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课标和教材没有明确分类(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而造成学生实验开设率比原来还少。针对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对现行各本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明确要求,甚至可以像化学1和化学2那样明确规定哪些实验为学生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同时,各省市(或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实际、经济条件、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并印发到一线教师手中,人手一册,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基于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建议在制定教学要求时应本着教学难度适中、实验数量合理、实验原料环保、突出重难点实验等原则。总之应以扭转当前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利局面作为制定教学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才能准确定位,才能确保和促进高中化学实验保质、保量的开设,从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
此外,建议一线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些适合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化学校本教研,特别应做好化学课外实验,从而对实验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加强对重难点实验的研究。
参考文献: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4
峪耳崖高中物理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1、从2004年到2011年河北省承德市高中文科生、理科生分班上看,这些年变化不少,由文科生、理科生基本上是半对半,到现状的文科生明显占优,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尤其是普通高中更为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文科生占75%,调查其中主要原因,惧怕物理的多,这样严重的问题让人堪忧啊!
2、普通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很多:第一,从入学的学生素质看,底子薄,能力差,在思想上都是“懒虫”,入学的成绩大都是300分左右,有的甚至200分以下,从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第二,从教室队伍的建设看,主要表现在教师出外学习的机会少,甚至没有,都是自己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点点的探讨,见识面太窄。第三,从学校教学的硬件、软件上看也存在些问题,学校的配套实验不全,很多实验不能做。第四,学校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和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美丽的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第五,普通高中的学生,辍学严重,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都没有成熟,就步入社会,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第六,在信息化问题上也存在差异,学生不能从网络上面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第七,高中物理难,学生的兴趣不浓厚,体会不到高中物理其他方面的美。
二、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发扬优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活”的教学模式,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由“单兵作战的自我奋斗”变为“合作互助的团队攻势”。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再从物理学的本质出发,看看为什么研究本课题,第一,物理是一门科学,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实验,以及物理学丰富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数学表达。第二,物理是一类文化。物理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就构成了物理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方法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了“善”;此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诸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文化,而且是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第三,物理是一种智慧。物理学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系列独特而又卓有成效的思想和方法,这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并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 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得主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背景。这就是说他们从物理学中吸取了智慧,转而在其他非物理学领域获得了成功;反之却没有一例是由非物理专业人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这就是物理智慧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精锐的说: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从以上无疑可以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本课题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特别是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后,高中物理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省内外的论述很多,现简单列举说明一下:安徽肥西农兴中学徐昌存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有效教学策略,从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合作等方面分析的;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郑淳和郭定和的《高中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主要研究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甘肃省平凉市平凉七中罗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策略转变探讨》重要研究了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如何适应、对应新课程改革,介绍了教学方法;郑州市郭勤学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与策略》重点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物理教学理念,如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金子明的《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从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教学评价的制度上做了大量分析;李上才的《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主要研究了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有效性问题,应该说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 都很好,但是任何教学模式也好,教学策略也好,实验探讨也好,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必须寻找自己的、适合本校的、能培养学生独立的策略。本课题将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老师对“差生观”的看法、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自制教具等方面做下重点突破。将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个性的张扬、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得到收获。
四、研究的方法手段
1、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兴趣的提高、思想成熟的规律为指导,依据《教育学教程》、《心理学》的理论,调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主发展现状,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学习相关理论,找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兴趣方面提高自主学习、兴趣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原因,研究同类资料,探究学生自主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对策,撰写论文。研究实施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验,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出高中生在自主学习物理、提高兴趣的途径。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首先是搜集和查阅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研究方法的文献资料,二是在拟定方案,实施研究时,查阅同类研究资料,及时借鉴和使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拟定和论证方案提供资料。
第二,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本课题 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课题教学实践本身,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把探索研究成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既保证学生学习,又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将会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策略等等,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多次循环研究,发现问题,形成可操作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第三,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组先对个别班级和班级中部分学生分析研究,从特殊中找出一般,找出有代表性的原因及对策,然后在扩大范围,在本校选择实验班。
第四,访谈调查法、问卷法,在现状调查与分析时,分析2004年到2011年的高考成绩,把2010年入学的学生和2011年入学的学生作为实验班,通过谈话、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测试等方法,收集学生学习中各个角度资料,调查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情况,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提高学生兴趣的影响情况和方案实施后的效果。
五。、结果和讨论
1、《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转变后进生》,研究论文,2011年3月-6月。
2、《在高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研究论文,2011年6月-9月。
六、附录和附注
1、吴洪成主编、田宝军副主编,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王金霞主编,有效课题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3、雷洪主编,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玲主编,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
5、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题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5
白秀英① 王较过②
摘 要:借鉴宁夏、山东等试点学校的经历和经验设计形成“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对陕西省2007年秋季起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观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中图书分类号:G423.07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2007年秋季,陕西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的实施受到社会环境、教师素养、课程资源开发、实验及教育技术条件、评价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有效策略以保证物理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回答以上问题,不仅能够对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丰富高中新课程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通过实证调研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座谈、听课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借鉴宁夏、山东等试点学校的经历和经验,首先对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4所学校教师进行无结构型问卷预测后,修改设计成结构型问卷,抽样选取陕西省南部、中部、北部有代表性的城区重点、城区非重点、城郊、农村普通高中12所学校共65名高一物理教师发放问卷及基线调查和走访座谈,收回有效问卷62份;同时对10所学校642名高一学生按性别随机抽样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46份,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情况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作为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主体,教师对改革的接受、认可和驾驭能本文系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GH0802—003)的研究成果之一。白秀英(1970—)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物理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研究。
②王较过(1957—)男,陕西临潼人,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学史等研究。①
力从某种程度说影响课程改革的成败。[1]本次调查分别从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查:(1)教师对物理新课程理念的认识(2)教师对物理教学目标的理解(3)教师对物理新教材、物理课程标准的适应性。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第一,半数以上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可并支持,尽管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但态度是积极的,51.34%的教师反映教学思想难以转变,完全适应课程理念的教师仅占32.4%,大约1/3的教师认识有些模糊,对新课改持消极态度,认为是在走形式,对新课程改革前景不乐观;第二,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89.7%的教师认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教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33.6%的教师认为教一些物理基础知识,23.3%的老师认为教一些物理基本技能,反映多数老师由仅关注双基转向注重科学方法目标的实现。但教师比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5.2%的老师考虑这一目标;第三,绝大多数教师认为采用新教材增强了教师使用的灵活性,给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有利条件,72%的教师认为教材注重现象、观察、学生操作能力,50%的教师认为知识量增多但对知识难度加深并不认同,对教材选修与必修的分配,56%的教师认为较合理。但教师认为新教材知识系统性、逻辑性不强(66.7%),所要求的教学资源不足(56.4%),欠考虑地域差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理想化,实际操作困难(61.5%),对设计实验要求太高(33.3%),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教师普遍认为课程理念宽泛,不好操作(占67%)。对课程标准表现出不很适应,特别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的不很到位,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片面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盲目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至于出现课时紧完不成教学任务,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情况
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此次课程改革,期望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2]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访谈等方式的结果显示:教师讲授法(占78%)、实验探究法(占56%)、学生自主学习(占61%)是教师较多采用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实验探究法得到82.1%的老师的广泛运用。教师感到探究教学实施中成功的方面是:气氛好,学生兴趣浓,改变了被动学习方式。认为探究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图热闹,基础知识不扎实,出现两极分化。对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如何实施感到困惑,认为教学过程很费时,教学实效性差,课堂出现低效的现象。对学生调查统计的结果显示:55.7%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物理学习方式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也有各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做实验和做题,仅有9.6%的学生认为是背诵、记忆。73.1%的学生习惯于老师给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由此可见,在事实新课程中,老师引导下的探究使半数以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但学生的问题意识没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通过访谈、听课和座谈发现,教师备课停留在备教材的知识点上,大量参考多种版本的教材,不知如何取舍,对如何对照课标选择教材内容感到很茫然,又由于目前市场
出现的有些教辅资料与新教材不甚配套,增加了学生了课业负担;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不强,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一条主线;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方式查阅资料,但对信息欠发达的农村高中,教师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作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计算、而是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至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村金学生的发展。在课后作业的完成上,教师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形式见图1。
图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形式
3.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方面的变化
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3]调查发现学校更注重学生期末 综合评估,而教师更关注学生平常的考试;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只有56.4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目前,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见图2。
图2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方式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师能用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学生,但“测验与考试”仍占着相当大的一个比重。教师与学生对此项的选择都普遍较高(占89%一79%),这与目前高中采取的选拔性评价有关。因此,改善这一情况,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加入。
四 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难
新课程改革以崭新的面貌走进中学课堂时,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向一线的物理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普遍认可,但在操作中却存在许多困难,说明将课改理念、课改意识没有真正领会,或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实施结果与原先的理想相去甚远。尽管所有高一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是各有偏重。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经验丰富,习惯于传统教法,认为花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探究讨论,远不如多讲几个例题来得实惠。而另一种极端是误解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滥用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等课堂活动,简单套用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上出现偏差,如机械地设置情境,生搬硬套,忽视基础,或者脱离知识与技能,片面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此次调查中发现:51.34%的物理教师反映教学思想难以转变,完全适应此次物理课程改革的教师仅占35.71%。课程标准、教材、教辅资料和考试大纲未能统一
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真正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对课标的解读不尽相同,用课标驾驭日常教学的能力尚未形成。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教材为准则,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严谨,除教材中所有知识、技能全部讲授外,大量增补被新教材删除的原有教材内容,按以往高考试题要求进行拓宽、加深,而没有按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内容。教辅与教材差异大,教辅中出现的练习难度比教材中的难度大许多,有些内容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但教辅中练习出现不少,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取舍,致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教师教学课时紧张,不能真正转变教学方式。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滞后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能力,实验明显增多,实验室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临时到仪器厂订购往往时间来不及,也不一定能买到。本次调查中61.61%的物理教师反映教学资源缺乏,66.67%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差是教学资源不足的根源;88.89%的教师认为经常采用的辅助教学方式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而只有52.38%的学生表示经常动手做实验。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太少,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单纯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对实验步骤了解得不透
彻,对其中的原理不能深入理解,达不到实验的效果。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新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新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适应高考的考试要求,这是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和学科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在高考过程中是否能得到体现,是关系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教学成绩是社会、家长、学校所关注的焦点,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学生中“测验与考试”仍占着相当大的一个比重(89%)。新的高考方案尚未出台,市面上流行的各种资料题型以老面孔居多,各学校限于人力物力,在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中仍以传统题为主,无法真正检测新课程实施效果,过程性评价难以落实,认真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在考试中占不到任何优势,严重制约老师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
五、建议
针对当前物理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教师理念的培养与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操作者,其思想理念的更新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教师把握新课改理念,提出如下三条建议。(1)重视主力军的培训。一线物理教师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各学校或各地物理教研组应大力开展观摩教学与有指导性的教研活动,有效带领物理教师转变教学思想。(2)关注生力军的培养。高校毕业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力军,高校应该依据中学教学的需求培养物理教师,保证毕业生将新思想、新观念带入中学,而不是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3)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
加强教师教学研究和反思,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集体研讨和解读、细化课标,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知识内容。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组织备课组力量自己编写符合校情的练习供学生使用,编写相应学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宏观掌控,课堂教学注重重、难点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器材的开发。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努力开发校外资源,以校内资源为主,积极开发利用当地高校、工厂等单位资源是缓解实验器材不足的主要方法。此外,教师自制教具,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
资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实验器材及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也是解决实验条件差的有效途径。
4建立与高中物理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及激励机制
这种机制的建立已经超出学科本身的范围,建议尽早成立专门机构,加快进行新型教育评价机制的研究和实验,及早推出改革方案,特别是影响极大的高考改革方案,更需要尽早制订好,以避免“比赛没有规则”的混乱状况,确保高中新课程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中
国教育学刊.2003(12):35.[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150.[4]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5] 赵莉,邸幼军等.陕西省中学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情况调查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
(5):109-113.[6]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52-55.Investigation report about high school physic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Bai Xiu-ying1Wang Jiao-guo2
(Wei Nan Teachers College, Shaanxi Wei Nan,714000)
The Department of Maths,Physics and Engineering,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Xi’an,710061)
郑州惠济区新农村调查报告 篇6
花园口镇,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南岸,宋代时已有村落,后变成黄河渡口。1938年6月,日军寇郑州,蒋介石下令炸开黄河大堤,造成平汉铁路以东地区的洪水 泛滥,使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县蒙受水患,伤亡惨重,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此外还有吉林省靖宇县花园口镇。东临抚松县城,南濒江源县,西、北连接三道湖镇,东部与 抚松县隔江相望。随着郑州市区的“东推北扩”,新近成为开发的热土:正在建设PVC建材、家具、医药、农化四大市场。
2002年全镇有9个行政村,15个自然屯,共有3 476户,总人口11 257人,其中农业户1 637户,农业人口6 593人。2005年榆树川并入本镇,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39个自然屯,全镇人口18,933万人。
花园口镇地处松花江畔,山多,平地少,属东部沿江较暖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4℃,无霜期为130天左右,有“靖宇小江南”之称。耕地大部分为山地,土质肥沃,农作物主要 是玉米和大豆。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我们对惠济区花园口镇G107国道旁的三个村庄京水村、祥云寺村、八里堡进行了调研。
京水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3.5公里处。据《辞源》载:“贾鲁河郑县以上谓之京水”,因村当时建于京水之滨,故名。辖京水、兰坟、王庄3个自然村,18个村
民组,5000常住人口,128多名党员,有回、汉两个民族,其中回族1000多人。耕地266.7公顷,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小麦。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673元。现在具体收入不详。当天上午十一点半左右,我们对村委会里面的工作人员和休息的老人进行了调查,从中了解到他们经济收入主要靠在当地的一个民办企业务工—万客隆家具数码城,还有就是
靠房屋租赁,租赁给去万客隆家具城务工的外地人。万客隆家具数码城,如今正在积极招商引资。根据开发商对外宣示的数字,其“总投资17.1亿元,规划占地3300亩,长江以北 规模最大„„可容纳国内外家具及相关产品商家5000家左右,每年可实现销售总额在100亿元以上„„目前已吸引广东、四川、江浙等地1700多家商户入驻经营”,是“2005年河南经济最具发展力项目”。不过好像其用地不合法,“以租代征”。所以政府要积极引导民办企业合法开办公司、企业。
京水村的主要街道就是大河路,但道路有点拥堵,而且由于道路旁绿化不够完善,灰尘较多,道路边虽然有垃圾箱,但由于村民或者道路清洁工原因,路面不够清洁干净。如 今的京水村建国后经过多年的恢复和重建其中心区域的大村风貌依然显现。处在城郊接合部的新京水村其繁荣景象远远地超过了老京水镇。村民们很满意现在的状况,说环境挺好 老年人都可以聚在一块聊天,不需要劳作。但所谓的好也只是相对的。与祥云寺村的环境相比较,确实还有点距离。而且村西头道路小沟里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任意丢弃,已经是臭水沟了。
祥云寺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南7公里处。据传,唐初尉迟敬德在此建有祥云寺,明末王姓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寺为村名。1938年国民党政府决花园口大堤,村被冲没。1962年重建,仍用原名。辖祥云寺和东岗2个自然村,2个村民组,574人,18名党员。耕地39.3公顷,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99元
八堡村位于惠济区花园口镇人民政府东10公里处。清光绪年间,因村建于黄河大堤上防汛修筑的堡房而得名。辖六堡、七堡、田河、八堡、小八堡、凌庄和于庄7个自然村,9个村 民组,2222人,81名党员。耕地148.6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和从事养殖业。村办有企业。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775元。中国--荷兰奶牛示范中心和黄河生态旅游区在村北 黄河滩区。
现在的祥云寺村,由于新农村的实施,老百姓住上了干净卫生的房子。村容整洁、道路通畅,村民们很满意现在的居住环境。说曾经的村落夏天杂草丛生,下雨天道路泥泞不
堪。但路灯设施不完善,晚上基本不工作。当地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长年累月在外不回家,很不利于家庭、夫妻之间的和谐。
八堡村村情概况 八堡村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勐乡老勐村委会,属于坝区,驻地海拔480米。国土面积0.74平方公里,适宜种植水稻、木薯等农作物。有耕地371亩,其中 人均耕地1.57亩;有林地14.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3户,有乡村人口158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人,劳动力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9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8年种植、养殖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8.9%。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3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大力发展橡胶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
农村经济
该村有耕地总面积371亩(其中:田28亩,地343亩),人均耕地2.3亩,主要种植水稻、木薯等作物;拥有林橡胶产业
地14.5亩,荒山荒地650亩,其他面积80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8年种植、养殖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8.9%。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25.93%;畜牧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48.1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8头,肉牛5头);工资性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3.7.%;其它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22.22.%农民人均纯收入120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等为主。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77.1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不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有3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2户村内交通道路(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4%和7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分别占总数的100%)。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1.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亩,人均高
稳产农田地面积0.12 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卫生院,距离镇卫生院2.3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通过对三个村庄的了解,我对和谐新农村建设有下面几点建议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住政策机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和社会基础。应当先改善当地公共环境、村容村貌、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素质、文化程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投资环境。
二:经济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一手抓扶贫开发,明确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地方应当靠政府帮助、引导和扶持、招商引资、村民和集体的努力,大力发展自己的企业,让村民在当地务工,也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夫妻关系的需要。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7
一、选择内容的广度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平台, 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 其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 应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选择美术内容调查结果
(1) 要有时代感占40.7%;
(2) 要贴近学生生活占27.5%;
(3) 不局限于教材,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占20.7%;
(4) 增加美术技法知识占4.8%;
(5) 奇异的名画占2.7%;
(6) 应当有美学知识占1.8%;
(7) 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占1.8%。
2. 设置课程内容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建议
增设相应的鉴赏课题, 如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媒体设计、时尚等课程。因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会造成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心理学家布洛在颜色知觉实验后, 提出了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性格型四种欣赏类型, 认为不同心理一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 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 而且, 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鉴赏的结果。
3. 审美兴趣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1) 女生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生活化和情感化, 更富于幻想性, 喜欢看言情动漫和影视作品, 与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相一致, 更趋近于联想型欣赏。
(2) 男生则更喜欢抽象思辨, 更热衷、关注现实, 喜欢具有控制意味的作品, 喜欢有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动作片、科幻片, 对成年“男子汉”角色的认同, 使其更趋近于客观型欣赏。
美术鉴赏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各种学生的心理需要, 例如, 在欣赏“欧洲古典建筑”时, 既介绍建筑外表、园林景观、内部装饰的视觉美感, 以适合女生, 又要选择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理性内容, 以适合男生。
二、选择内容的深度方面
1. 要加强鉴赏基础的学习
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等美术语言, 以及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与篆刻、现代设计艺术、摄影、摄像等门类的基本鉴赏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 获得审美快感和愉悦, 提高美术素养。
2. 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基础性鉴赏内容
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 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提升人文精神。
高中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全面性、精细度增强, 不但能感知内容的美, 也能感知形式的美;在审美想象力方面, 开始融入理性因素, 更接近感性加理性的审美成熟阶段;在审美理解力方面, 不仅能从表层理解艺术作品, 而且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述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因此, 教师在美术鉴赏时, 应该根据高中生即将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 设定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例如, 在鉴赏“中国玉器”时,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民族文化意义, 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哲学观和玉器本身的形式美, 来深入理解玉器之美。
三、选择内容的价值度方面
1. 选择的内容应有提高性
通过美术鉴赏课, 增加美术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提高美术素养, 把平淡的生活体验变成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找回人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缺失的精神品质。
2. 选择课程内容应有愉悦性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接近成熟, 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十分稳定, 而且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 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 使身心获得平衡。美术课带来的愉悦, 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教师可以多讲述美术名作、名家的趣味故事, 例如, “史前人类为什么将野生动物的形象画在岩壁上?”“达·芬奇如何将教堂主教的形象画成《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扬州八怪’中朱耷画的动物为什么白眼朝天?”等。也可以在鉴赏时, 设置完美的画面或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 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3. 选择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 篇8
一、认清新常态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问题凸显+政策机遇”。“北跃”5年来,松北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加快集聚,人气商气渐浓,一座创新之城、创业之城已经崛起。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为创新驱动,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新常态的新要求为松北区发展带来新挑战。一是应对新常态的各种准备并不充分,取消融资平台,金融政策刹车转舵,让松北区的融资问题凸显。二是作为新城区,松北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依然需要利用大量的投资来带动和拉动,投资问题凸显。三是松北区的产业项目尚处于培育期,超百个大项目、好项目还未正式投产运营,财税问题凸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北振兴35条、全省稳增长促发展65条,包括近期国家发布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若干意见、支持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融资方式,通过有效的投资来稳增长,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投资,通过实行PPP融资模式促进市场化,以创新驱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继续深化改革,使松北区走上健康发展、优质发展的新路径。
二、以稳增长应对经济增速换挡回落
“财税先行+存量挖潜”。从长远看,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发展速度慢下来,好好消化一下存量债务和调整产业结构,让经济发展更加健康,为下一轮发展积攒力量。从区级政府的角度来说,稳定增长,适应宏观经济调整,可控制的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产投资在新常态下需要进一步放缓,从财税方面着手,向存量挖潜成为“稳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有效监控经济运行,严格按照省市对经济发展的内控要求,确保各项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调整各项财税支出,集中力量培育企业税源,扩大税基;加快产业项目的建设进度,在开复竣上下功夫。同时,进一步集约资源开发好项目、大项目。不断通过市场化来促进有效投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向上发展。
三、以调结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松北区的发展立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两高支撑”。从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有超过100个项目正处于建设当中,还没有最终实现运营。从高新技术产业看,中船重工燃气轮机项目,带来的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革命;航天三院钛合金项目,建成后将是全亚洲最大的高端钛合金生产基地;健中特种玻璃钢生产基地、奥瑞德蓝宝石等新材料项目,都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从高端服务业看,万达文化旅游城,是投资规模在200亿元以上超大型文旅商业综合体,包括东北最大的电影城、亚洲最大的室外主题公园、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一旦完全建成,其经济吸附能力和产业融合能力将迅速地形成新的CBD。在紧紧抓住已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过去几年中,松北的招商引资工作始终在全市排名靠前,通过招商引资,将更多的好项目充实到了区域的服务配套上来,让产业布局越发合理和规范,通过招商引资来优化产业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来做大做強“两高”产业,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引资方式,全面提升招商项目质量,着力引进一批有助于促进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专业园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强外来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当好全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以促改革加速发展动力创新驱动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从2014年开始,松北区全面推动顶层设计、土地征收、城市建管、农业农村、社会事业、政府服务6个方面的改革,改革内容200多项,规范和修订制度流程136条。编修《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发展战略》等12项规划。组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负责市场监管。优化卫生和计划生育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区5个镇街46个村已经基本完成外业测量,测量面积达53万亩,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中心和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已建设完成。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松北区的发展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加快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区域独有的生态优势,保护和开发沿江湿地景观,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五、以惠民生不断分享改革发展红利
“基础培育+内涵式发展”。在过去的一年,松北区通过缩减行政支出,保障重点民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40.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86.7%,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38%。民生专项投入占全年财政项目支出的40%。松北区属于刚刚建成的新区,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处于培育期。这些事业的推动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尤其是教育医疗,教育队伍和医生队伍的培养需要不断精益求精,一手抓内涵,一手抓产业化是壮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的根本途径,也是松北区正在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以提高社会事业的质量为抓手,努力把松北建成为一个集教育、医疗、养生、旅游、居住的首选之地,形成一个人文精神高尚、民生事业荟萃的宜居城市,让更多的人来松北生活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松北的魅力。
【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报告】推荐阅读: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07-26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05-23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07-10
浅谈数学教学中新课程的体现08-24
高中体育新课程10-14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06-05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06-14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10-10
高中新课程学习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