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农农业管理制度

2024-06-07

天农农业管理制度(精选5篇)

天农农业管理制度 篇1

天农超市员工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尊敬的员工:

公司事业部正在进行企业内部培训需求调研,目的是了解您对企业内部培训的看法和您对培训的需求,以便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完善公司的培训工作,调研的结果将是公司制定未来培训方案的重要依据。

调查问卷也为您提供了一个能表达您自己建设性意见的平台您的建议将有助于实现您对培训的需求,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构建和完善公司的培训体系,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此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恳请您坦率而又自由的发表意见。非常感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调查

第1题:您在公司工作的时间[单选题]

A 刚入职B 1—3个月C 3—5个月D 6个月—1年E 1年以上 第2题:您现在的职位[单选题]

A 普通员工B部门主管C 部门经理D 总监及以上第3题:您从事本职位的时间(包括在其他公司)[单选题]

A 1年及以下B 1—2年(含2年)C 2—3年(含3年D 3—5年(含5年)

第二部分:培训基本问题

第4题:您愿意选择的培训时间[单选题]

A 周一至周五B 周六、日C 无偏好,依培训需求而定D 其它 [详细]

第5题:您认为每次培训多长时间合适[单选题]

A 1小时B 2小时C 2小时以上D无偏好,依培训需求而定E 其它 [详细]

第6题:您愿意接受的培训频率[单选题]

A 每天一次B 两天一次C 每周一次 D 无偏好,依培训需求而定E 其它 [详细]

第7题:您乐意接受的培训方法[多选题]

A讲授法B 讨论法C 案例教学法D 经验交流E 角色扮演F 情景模拟G 实地参观H 其它 [详细]第8题:您希望培训更多的在[多选题]

A 案例教学法B 经验交流C 情景模拟D 实地参观E 其它 [详细]

第9题:您希望项目培训更多的在[多选题]

A 商品陈列B 采购C 营销理念学习D 个人时间管理学习

第10题:您认为对培训效果影响最大的是[单选题]

A 培训老师B 学员心态C 培训内容D 培训时间E 培训方式F 其它 [详细]

第11题:您认为目前最急需哪些方面的培训[多选题]

A 公司发展、现状及展望B 工作专业技能技巧C 公司产品知识D 企业文化E 薪酬福利F 工作流程G 心态调适H 公司制度I 其它 [详细]

第三部分:自我评估

第12题:我可以很快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3题:我与别人的沟通不存在问题[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4题:我能够很好地处理与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5题:我容易说服他人采纳我的正确意见[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6题:我能够娴熟地在公众面前进行报告、宣讲[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7题:我对自己的时间安排很满意[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18题:我能够很好地进行工作流程管理[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第19题:我的专业水平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20题:我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21题:我能够很好地制定工作计划[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第22题:我能够应对管理者之间的磨擦或分歧[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第23题: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被迫改变[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第24题:我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单选题]

A 非常不符合B 基本不符合C 一般D 基本符合E

非常符合 非常符合 非常符合

天农农业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农业女性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我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农业女性化的趋势。从事农业活动的妇女人数占农业从业人员一半以上, 而且这一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1990年, 农村妇女占52.4%, 2000年上升到61.6%。“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第二期) 结果显示:在农村家庭中, 女性从事纯农业劳动的比例是82%, 比男性高出17.4%。全国妇联2006年3-6月在河北、河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万名农村妇女中进行的问卷调查, 显示, 在农业生产中, 妇女参加生产的比例达74.7%。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 妇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传统的“男耕女织”性别分工已经逐渐被“男工女耕”的新型性别格局代替, 农业女性化已成为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结构的新趋势。

一、我国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原因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 女性转移滞后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呈女性化趋势, 而致使农业女性非农转移滞后的原因, 存在以下方面:

(一) 农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生活和就业的保障

几千年来, 农民依靠土地生活, 农业种植仍然是大多数农民家庭生活的经济保障, 加之当前国家对农民优惠的土地政策, 使得农民不可能放弃土地, 放弃农业生产。务农是求生存, 非农转移则是求发展, 在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中, 多数农村家庭男性选择了求发展, 妇女留在家里求生存。这是成本小和收益大的理性策略。

(二) 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

农民非农转移和其文化素质呈正相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妇女中,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6%, “小学”文化程度占25.9%,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6.1%, “大专及以上”占1.2%;“没上过学”占6.3%。较低的学历限制了农村女性向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发展, 同时也使其对外出就业缺少自信, 不愿意外出。

(三) 社会分工设置限制了女性就业机会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城市中存在着“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别间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使得妇女工作的收益低于男性。所以男性拥有比女性更有利的外出就业条件。

(四) 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

“男主外, 女主内”, 是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 在这种分工模式中, 女性承担着家务劳动, 照顾老小的职责, 而这种传统职责也使得农村女性不得不留守在农村家中。

二、农业女性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关注农业女性化的研究者都在探讨其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 甚至是否会危机粮食安全。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因素中第一变量, 就被列为劳动力变量。

有实证研究认为:劳动力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其边际生产力为负。农业劳动力每增加1万人, 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分约下降0.11点。而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的余, 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本、技术投入较少和薄弱的农业基础条件,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无法变大, 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低下, 农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收到严重阻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 仅有5.25%的农村劳动力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平均受教育年限比非农村劳动力低1.49年, 纯农业户的从业人员中有17.25%为文盲。我国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 限制了农业劳动力获得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能, 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不利于农业综合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也是造成劳动力边际生产力为负的重要原因。

而我国农业女性化的上升趋势, 使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又受到降低的冲击, 农业综合生产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 对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着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的非农转移, 有研究显示:农业劳动力的性别及年龄结构已经严重偏离了正常的结构, 农业经营退化为靠化肥维持、由妇女经营的副业甚至转变为靠老人照看的庭院经济, 这种对常态分布的过分偏离, 将对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问题。

同时, 农村青壮年男性的大量转移, 导致农地的粗放经营, 甚至土地抛荒, 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洪名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的利用、投入、产出等受到的影响, 指出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农业投入、种植业结构、农业技术的采用, 并对作物单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家庭土地的耕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单位土地上农家肥的投入和资金投入以及土地的种植指数影响尤为显著。即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 逐渐放弃耕种程序繁杂、劳动力投入较多的作物, 而会选择容易耕种和劳动力投入较少的作物及种植方式。

(二) 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

现代农业使农业工具的现代化、农业管理和运作的科学化成为必须, 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必将成为农民致富的动力和增长点。

但由于多数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低, 对新技术接受起来比较慢, 使得农村的新技术难以推开, 传统经验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 更别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的提高, 不注重科技含量, 致使农产品品种和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受阻、增产不增收、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有的甚至乱用一些新技术成果, 致使食品安全无保证, 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正是这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女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阻碍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技进步。

(三) 对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影响

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要求将使劳动对象扩大, 单位时间内劳动人数尽可能减少, 劳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生产、销售、管理一条龙, 这对生产和经营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已成为农业主力军的农村女性无论在市场观念、科技信息、经营能力、科学管理水平的匮乏, 都滞缓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进程。

(四) 对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的影响

现阶段,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 获得成绩的同时, 也引发了许多问题。由于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缺少宏观调控, 农村青壮年男性的大量外流, 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趋势, 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失衡, 必将会影响农业、农村、农民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女性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影响

农业经济管理, 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 并对人员进行激励, 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 拥有最多的农业劳动力, 即最庞大的农业人力资源队伍, 而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关注人力资源性别层面, 仍然沿袭着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前, 以男性为主要农业劳动力的制度。忽视人力资源中性别因素的管理制度, 无疑已不适应当前农业女性化的发展趋势, 势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也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我国农民的非农化和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那么农村妇女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滞后不再仅仅是个妇女发展的问题, 将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性别比例均衡以及未来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如何针对非农转移带来的农业女性化状况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促进和保证农业、农村和农村妇女的共同发展, 进行有效地农业经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理论观念———建立具有性别意识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

随着人类发展理论的进步, 以人为本理论的提出, 无性别发展理论已然过时。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妇女, 农村的发展必须有妇女的发展。把性别观念融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 把农业女性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的对象范畴和内容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理论研究中, 只有把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生存方式和实际需要与其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地做到农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

(二) 目标群体———把农业女性列为农业经济管理的目标群体

农业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那么农业经济管理的主体理当是女性, 如果仅仅一般地强调其妇女的作用, 混同普通的群体, 那么她们最终无法成为真正的主体。只有针对农业女性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的目标、项目、政策、步骤、措施等管理方案设计, 才能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在内容选择上, 要注意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和管理水平, 提高觉悟和自信心, 不能局限于低层次的技术培训。

例如, 推广适合女性操作农业机械和耕种技术, 开展适合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农业女性的农村合作组织, 切实在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各环节, 以女性为目标群体去设计, 才能在农业女性化的背景下, 确保我国农业发展, 确保粮食安全。

(三) 政策保障———制定并有效执行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来保护农业女性的利益

我国现阶段一些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缺乏性别意识, 在政策实施中无法保证平等对待男女两性。一些研究者提出这样的理论:男女教育机会的平等不等于教育结果的平等, 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不等于就业结果的平等。

虽然我国农业生产中女性劳动者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 受传统观念以及女性特殊生理等状况的影响, 女性劳动者在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中处于劣势, 和男性的差距较大。有研究认为,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中决策层对目标群体缺乏社会性别意识, 这就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不能惠及占有一定数量的女性劳动者群体。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服务以及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的资源主要受益群体是男性农业劳动者, 妇女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被忽视, 被边缘化。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不利于农业发展, 更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因此, 要普及和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并将这种社会性别意识贯穿于所有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当中, 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农业女性权益保证的公共政策。

(四) 发展资源———为农业女性的主体地位提供发展支撑

有研究者提出发展资源的概念:所谓发展资源, 是主体得以超越生存层次的、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要素。发展资源的容量决定了主体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 它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第一, 教育机会。能否平等地提供给农业女性教育机会, 直接影响到在经济结构转换中, 农业女性能否顺利地从比较效益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比较效益高的产业部门, 进而影响到农户的增收问题。

第二, 流动机会。包括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及升迁流动。农业劳动力拥有流动的机会是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呈正相关。只有排除性别歧视, 保证农业女性拥有和男性同样的流动就业机会, 才能提供给农业女性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 组织化程度。组织资源是群体接受教育、培训、流动的结构性支撑, 农业女性拥有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 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持续性。

第四, 闲暇资源。发展不仅需要空间和制度性资源, 也需要时间资源, 即一定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以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研究显示, 农业女性的闲暇资源明显匮乏于男性, 人力资本边际成本低于男性, 进而影响其边际收益。

纵向比较, 农村妇女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 但横向比较男性而言, 女性的发展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 特别是在稀缺资源的分配过程中, 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如果无视农业女性在获得发展资源上的局限性, 探讨女性农业主力军作用是苍白的。资源容量决定了资源拥有者的发展空间, 农业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只有提供给农村妇女更多的发展资源, 她们才能真正发挥农业主力军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一切的管理都要立足于人、用于人、实现于人, 那么农业经济管理也不能脱离农业人的实际情况去空谈。基于我国农业女性化的现状, 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都要在女性为农业主体这一前提下去落实, 而只有这样, 农业经济管理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调动多数农业劳动者———农业女性的积极性, 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DB/OL].数字中国网, 2008 (7) .

[2]、尹希果, 陈刚, 付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观察, 2005 (12) .

[3]、金一虹.农村妇女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支持[J].浙江学刊, 2000 (6) .

[4]、洪名勇.建设新农村与贵州三农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5]、董晓芳, 周学军.从性别视角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J].2007 (1) .

[6]、孙秋, 周丕东.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08.

[7]、邓赞武.农业女性化与女性发展[J].湘潮, 2008 (12) .

[8]、黄雯.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 2008 (5) .

天农农业管理制度 篇3

1.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乡镇领导重视不够,造成统计工作举步维艰 虽然经过这几年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我国的乡镇统计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有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这主要跟乡镇主要领导对统计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他们平时对统计人员不够关心,不了解统计工作,经常让统计人员从事与统计无关的工作。统计人员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其他工作,如劳动保障、招商引资、防汛抗旱、机关事务等工作。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统计人员在上报报表时经常敷衍了事,只为图完成任务。

1.2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留下的后遗症,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村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催促才姗姗上报,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1.3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农业报表的种类就达35种,指标达2070个,可想而之,报表任务之重。而乡镇统计人员不只负责农业报表,他们还需要填报工业、投资、能源等报表,可见乡镇统计工作的难度和任务很艰巨。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1.4统计服务不到位,难以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足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2.1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统计人员实行全编制,专岗专人,一经定编定员后,就不能擅自更改,如要更换人员,必须报区统计部门审批,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这样便于上下联系固定,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2.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 要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区财政的预算之内,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可以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大对乡镇农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服务水平 可以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统计系统培训会,加强统计业务、统计法、统计知识的培训,另外每月在召开统计系统培训的同时开展面对面交流的座谈会,听取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心声,实实在在的关心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及困难,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

天农农业管理制度 篇4

1. 提高认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 档案工作者对经济科技档案特别是农业科技档案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档案不仅是相关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记录, 也是社会经济管理的基础, 更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 而且在价值作用上, 农业科技档案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的属性日渐显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档案记录的形式和载体发生重大变化,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要做好纸质文档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经济科技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新载体形式文档的整理和利用, 使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

2. 加强收集

一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照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 将本部门在科研、管理、生产和应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照片等及时收集归档, 努力使农业科技档案达到科学化、规范化。要把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纳入农业科技工作计划、纳入有关人员岗位职责;做到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与农业科技活动同步进行。二是档案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 多与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了解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掌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形成时段及内容, 及时收集、整理农业科技档案。三是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收集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管理, 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分为六个阶段 (准备阶段、试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鉴定阶段、奖励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 有条不紊地进行, 保证科技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转变服务观念

一是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其一, 档案部门要有超前意识, 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超前服务;其二, 全面系统地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二是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即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为党政部门服务的做法, 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 提高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率。近年来, 在我县农业部门进行的1万亩测土施肥技术推广中, 档案部门积极主动, 先后提供了2万多条相关土壤化验数据, 并从中分析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变化规律, 编制出《土壤变化规律分析图》, 为土壤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节约化验费用5万余元。

4. 促进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在于把先进的适用技术及时推广到农民手中。目前,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普遍较低, 一般约占30%, 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兴农需要科技, 成果需要应用, 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可对农业科技成果起到活化、应用和推广的作用。要解决此问题, 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推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体做法:一是定期开放农业科技展览室, 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业科技档案展览荟萃了各部门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活动。经常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直接送到农民手中。三是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及广播、电视、报纸、图片展览、实物展示、技术交易等多种媒介, 广泛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四是利用农业科技档案, 编写培训班教材, 为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提供资料。以档案资料为依据, 对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以研究, 主动与生产、科研部门沟通, 提供相关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及时了解农民对档案信息的利用趋势, 分析利用规律, 编研出科技含量高、利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科技档案资料, 满足“三农”工作的需要。

5. 提高人员素质

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辨析 篇5

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会计改革正在进行中,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研究具有实际目的与意义。对于是否建立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目前,会计理论界正在探讨之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制定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专业化核算,还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也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对于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界也进行了界定,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为该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首先从所规范的具体目标、适用范围、可操作性的强弱以及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四个方面,可以系统地分析并研究出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笔者认为,虽然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包含了許多会计准则的内容,但二者仍是有区别的,会计准则在会计规范中的层次要高于会计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可操作性较差,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会计制度的稳定性较差,可操作性较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其次,我们对新旧会计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知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原因,即我国多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与会计制度相关的制度缺乏灵活性,由此而形成了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局面,所以,制定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研究。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从辨证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与任何事物一样,既有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也有其变迁的理论动因与现实动因。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首先我们要对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回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以及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萌芽阶段的农业会计制度”是与一般会计制度交织在一起的,并未形成独立的内容体系,也未出现“农业会计制度”的专门术语;“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农业会计制度”虽然没有制定颁布专业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但由于此时全国已经建立许多国有农场,而且此时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农业生产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合作社经济发展很快,所以在这一时期,财政部于1950年制定、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1961年11月又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示范会计制度》,1962年2月党中央有发出了《关于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在“农业会计制度的逐渐规范”阶段,我国已经于1992年1 2月22日制定颁布了专门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用于对农业活动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有关中外会计制度比较研究。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进行,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制度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对于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运行现状与问题,大部分还是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获得结论。首先我们要分析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运行现状,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系统地研究重建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包括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性、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完全适用性以及1992年所颁布《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滞后性。

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研究。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性质、设计对象与任务、影响因素、设计原则都是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具体思路可以很广泛,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企业具有其相应性质特点。最后,从会计假定、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与披露方面,也可以对农业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进行研究,并相应完善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保障措施。

(作者单位:长春市房产委托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卷烟销售客户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去公园玩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