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通用10篇)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1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全县创建“平安邵阳”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周符波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创建“平安邵阳”,提高执政能力。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造一个更加平稳的治安环境和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平安邵阳”创建活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我县成为全省最稳定最安全的地区之一。执政能力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就县乡基层而言,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负责地做事”就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下面,我就如何按照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开展“平安邵阳”创建活动,讲3点意见:
一、关于认识问题──“做正确的事”
创建“平安邵阳”,既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创建“平安邵阳”,确保社会稳定,不仅是重大的治安问题,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统一思想认识。
1、创建“平安邵阳”是发展之需。可以说,目前是我县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洛湛线资源型产业带的开发、太澳高速公路、宝庆电力高速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等,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暨要素市场改革工作会议。正午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今年重点抓的大事要事之一。会议特别强调,各地要探索一条“市场运作、招商开发”的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进一步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产业建设的力度。按照“三化”战略的要求,把发展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作、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来抓。二是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要把县域经济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去,融入到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中去,整合资源,联手发展,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的大坐标中去定位,用开放的思维,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要加大改革改制的力度,实行招商改制,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求发展,舍得拿出最好的项目招商引资,以资源引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以投资者生财换自身发展。三是要加大扶优扶强的力度。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谁发展、谁受益,快发展、多受益”的动力激励机制,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调整。省委、省政府这一激励政策,将对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县(市)和综合排序进入全省经济强县及位次前移十位的县(市),在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并实行重奖。我和县长参加会议,感到压力很大。我们要抢抓机遇,奋力追赶,力争3年内综合排序位次前移10位,力争到2010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加快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一个稳定的局面。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必须十分明确: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讲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不仅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要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可以说,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邵阳”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创建“平安邵阳”活动。
2、创建“平安邵阳”是当务之急。总的来看,全县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大局平稳。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还大量存在,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刑事案件发案尤其是命案较多,“双抢”、“双盗”等侵财案件发案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发展不断前进、改革日益深化的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大幅增加,如下岗失业问题、改革失利问题、农民失地问题、分配失公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综治工作,创新社会综治工作。
3、创建“平安邵阳”是群众之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切实做到民安为本,民富为先。当前,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平安,最迫切的追求是富裕。其中,平安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把这件事情解决好,切实提升全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是一项首要的民心工程。生活富裕、社会安定都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致富与治安都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因此,全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喊响创建“平安邵阳”这句口号,带着责任开展好创建“平安邵阳”活动,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创建“平安邵阳”的实施意见,紧密联系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全面落实创建平安乡镇、平安社区(村)及平安单位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动“平安邵阳”
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关于措施问题──“正确地做事”
执政之要在于利民,利民之先在于安民;没有安民的措施,就没有安静的日子。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邵阳”,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新举措。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提高三种能力:
1、提高教育引导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中央、省市相继召开了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刚才,德生书记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具体部署了全县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面临的战略任务,是全社会共同的历史责任。“无论是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上看,还是从民族存续、国家昌盛上看,我们都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涉及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党中央这个涉及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决策贯彻好、落实好。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坚持“三抓三净化”,即抓综合治理,净化成长环境;抓“扫黄打非”,净化文化环境;抓网吧专项整治,净化网络环境。特别强调的是要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和网吧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网吧,从严打击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超时营业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二是要高度重视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措施,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未成年人中的孤儿、流浪儿、残疾青少年及失足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是要办好10件实事。抓好以塘田战时讲学院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10件实事,既是急务、要务,又是重点、难点,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抓紧抓好。宣传、教育、文化等党政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同时,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共同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让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2、提高化解矛盾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大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的力度。8月26日,中央召开了全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罗干、***、王刚、华建敏等中央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当前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各部门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尤其要强调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既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又坚持依法办事,依政策办事。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维护社会稳定这个大局,这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所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讲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牢牢抓住中央这次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有利时机,按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总体要求,按照“人要盯住,事要化解”的工作要求,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把信访突出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把信访和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抓落实。这里,具体提三点要求:
⑴正确引导。群众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群众的觉悟有高有低。在做群众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政策讲明、把道理讲透、把态度讲清。一是要教育引导群众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而且大多是过去的遗留问题;矛盾的出现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前进的步伐从来没有放慢过;正因为矛盾的不断出现,矛盾的不断解决才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二是要教育引导群众按发展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当前利益格局处于重大调整期,难免要以牺牲一些群众暂时的、眼前的利益为代价,而换取更多更大更广的利益;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同时受益、平均受益,也就是说受益有先有后,受益有多有少。三是要教育引导群众靠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靠发展,但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办不成,教育群众顾全大局,共同维护稳定。
⑵及时化解。矛盾的发展有个过程,我们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矛盾苗头,防止矛盾扩大化和复杂化,把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群众的情绪有一个发泄的过程,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差别,做工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方法的简单化,切忌千篇一律。发现问题是化解问题的前提。从现在起到年底,各单位要开展全面排查活动,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逐项登记,全面梳理,认真分析形成的原因,并统一政策,统一步调,按照“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突出就先解决哪些问题”的原则,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的实际问题。这里特别注意,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稳定问题既是利益问题,更是心态问题;心态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解决思想问题就是帮助群众调整心态,必须带着感情去做工作。感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有了感情,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大家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开展信访工作,把正确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变成宣传政策、正面引导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的过程,变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同时,要注重既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又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降低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真正把各种矛盾纠纷处置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激化之前。要避免为了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随意乱开口子、乱表态,甚至无原则迁就,引发新的矛盾。
⑶依法处置。信访工作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是代表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接受监督、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要采取教育劝导、思想疏导、舆论引导等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通过正常的信访渠道依法反映自己的实际问题。同时,要高举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依法规范和整顿上访秩序。(“以人为本”并不是以少数人的私利为本。)最近,省委、省政府就处置到省进京非正常上访及集体上访问题出台了工作方案,印发了通知,明确规定:“对信访事项已经处理到位,仍长期在党政机关纠缠上访、严重扰乱正常工作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公安机关要依法维护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和信访秩序。有关公安机关接到处置通知后,要迅速派相应的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并做好随时出警处置的准备,一旦发生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过激行为或打、砸、抢、烧,损坏公私财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应按处置预案的要求迅速派出警力到现场进行处置。对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的非正常上访,负责现场处置的公安机关要抓住时机,坚决果断地依法处置,尽快平息事态。”
3、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大基层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邵阳”,重点是基础,关键在基层。基层组织处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处于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的前沿。没有基层平安,就没有全局稳定。目前,我县基层基础薄弱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关键时期抓关键,千头万绪,关键是要找到突破口。
要在政法队伍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政法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平安邵阳”创建工作的开展,事关全县稳定工作大局,事关司法机关的权威,事关政法干警的形象。今年以来,中央、省委相继召开了公安、检察院、法院基层建设工作会议,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会议(决定)的精神,按照“3个坚持”的要求,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特别是公安队伍建设。第一,坚持政治建警。要深化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把忠诚作为警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教育干警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坚持执法为民、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第二,坚持从严治警。政法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政法委“四条禁令”,公安部“五条禁令”,认真落实从严治警各项措施。县政法委要加紧制定一些不可踩踏的“警戒线”,切实预防和解决政法队伍中那些处事不公、执法不严、为政不廉和扰民、损民、伤民的突出问题,坚决清除那些徇私枉法、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的害群之马,坚决查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事件。第三,坚持从优待警。要认真研究从优待警的措施,真正在政治上爱护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进一步凝聚警心,激励斗志。全县要大力宣传政法队伍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使人民群众理解支持政法工作。要保证政法干警执行公务的必要手段和条件,千方百计保证各项待遇,解除干警的后顾之忧。县里今年继续开展“十佳干警”评选活动,并对于破案有功人员、为安全稳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将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现在一些基层组织瘫痪,对群众情绪了解不够,对群众情绪疏导不力。目前,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乡镇、村组、社区等基层综治机构,加强基层民调组织和基层综治维稳信息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基层群众为依托,基层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综治工作网络,切实筑牢综治维稳工作“第一道防线”。当前,我县矛盾纠纷最集中、最敏感的区域是县城。这里,重点讲一下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处于党的组织的最基层,处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最前沿。目前,社区人员结构越来越复杂,社区的治安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社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才能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方利益,夯实党的城镇工作基础,强化党对城镇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县直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大力支持,切实理顺和解决好社区建设中地域不清、户口插花、职能部门职权下移、社区责权利不明以及场地缺少、经费紧张等问题。计生、公安、建设、环保、民政等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做到人员配置到社区、职权下移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经费下拨到社区、时间保证到社区,以充分发挥好社区的服务职能。
三、关于责任问题──“负责地做事”
创建“平安邵阳”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为政一方,就要确保一方平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1、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创建“平安邵阳”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全面测验,需要各级各部门上下配合,通力合作,整合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综合治理要素,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创建工作。县级领导要带头,在年内要亲自直接处理1—2件信访突出问题。要严格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动员部署、抓调查研究、抓督查落实、抓重大问题的解决。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全力以赴抓。其他领导成员要根据分工,实行分线联片包干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双重责任体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稳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应由本地区、本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位,对本地区、本部门群众反映的突出信访问题以及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论其何原因,也不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必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人是哪里的,由哪个地方负责稳控;案件属于哪个部门的,就由哪个部门负责处理,做到依法、及时、妥善处置。
3、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失职渎职和严重官僚主义行为;对因工作不负责任、已经存在的矛盾纠纷没有排查出来,或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调处不力,造成矛盾激化,产生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省委、省政府将在明年初的经济工作会上,通报2004全省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结果,进行奖罚兑现。比照省里的模式,今年县里对综治工作将分两步进行考核,去年9月到今年9月为第一个时间段,全面考核这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现在到12月底为第二个时间段,重点考核“平安邵阳”创建工作和这一阶段的综治工作。对两次考核进行综合排名,确定先进表彰、“重点帮助”、“黄牌警告”、“一票否决”对象,并在明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上予以通报,该奖的奖,该罚的罚,该撤的撤。
同志们,创建“平安邵阳”是县委、县政府的一个重大决策,是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个决策、这项任务关系重大,意义重大。在座的同志们任务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负起历史责任,完成历史使命。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2
一、我国产能过剩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讲, 一旦出现生产能力超过市场的需求, 就会出现产能过剩, 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经常发生的现象。巴塔耶在1949年的《消耗》一书中指出, 任何增长都是有限制的, 在个体的增长触及到极限后, 它就不得不将原本用于增长的过剩的能量消耗掉, 保持自己不致崩溃。
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 我国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工业产品极具缺乏, 1952年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仅为美国的1/200和1/1000。为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1953年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 全面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一大批工业基地完成建设, 工业门类逐步健全, 钢铁、煤炭、水泥等产业生产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工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但是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 商品普遍紧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放弃单独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战略, 推动轻重工业的均衡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战略,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并逐渐形成有色金属、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传播产业、房地产等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我国告别短缺经济后, 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 部分商品开始供过于求, 早先一些部门过量库存积压演变成为了过剩产能。而且这些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诸如钢铁、汽车、煤炭等支柱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先后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产能过剩问题。
第一次发生于1996-1999年间。这一阶段的产能过剩表现为工业行业普遍性的产品积压, 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 1995年全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另据统计, 1996年末全国28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逾4成处于闲置状态。其中发电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在25.5%以下。但随着1998年我国住房改革所产生巨大的需求及2001年加入WTO, 国内的房地产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扩张吸收了大量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问题暂时得到缓和。
第二次发生在2005年前后, 而且影响还在持续。2002-2005年连续四年,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 房地产、钢铁等行业投资明显过热, 十大行业逐渐呈现明显产能过剩现象。据国家发改委统计, 2005年底有11个行业产能过剩, 其中钢铁、电解铝、汽车等行业问题突出, 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2008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变得更加尖锐。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 大量国有企业亏损或是利润负增长, 受到2009年“保八”的目标的压力, 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先后出炉, 这些产业获得投机机会, 借“保增长”之名大搞重复建设, 上项目、扩产能, 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现实矛盾。2009年底“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 达到了十九个。近三年, 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 外部需求持续萎缩, 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而且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品也出现产能过剩。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 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钢铁产能利用率仅有72%;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 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58家多晶硅生产企业目前开工的不足10家。
二、制约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障碍
(一) 供给方:垄断性地位阻碍化解产能过剩
1. 产业关联性大, 直接关停负面影响较大。
从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看, 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 但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煤炭等支柱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而这些行业产业链普遍较长, 与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强, 产业影响力更大, 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更为明显。据余琦、郭德彬测算, 200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第二产业, 特别是工业的拉动;25个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中有24个是属于第二产业的;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而诸如钢铁、电解铝、船舶制造等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也都包含在这些部门之中。
然而, 当前还没有明确的调查分析报告能够解释这些行业之所以产生产能过剩的关键点或者核心症结所在, 使得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当前减少产能的方式大致分为两个类别:兼并重组和直接淘汰。采用直接淘汰的办法自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造成资源 (机械设备等) 的极大浪费和诸如就业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另一方面相关产业受到波及,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2. 行政兼并的逆向选择进一步导致过剩。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兼并重组作为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但是从现实情况看, 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大多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如图1所示) , 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 政府和企业双重加码, 想方设法规避被兼并和重组, 反而导致了处于留存之间的中央企业迅速采取行政的办法扩大规模来维持其在重组中的主导地位。数据显示, 2005年底, 我国钢铁产能为4.7亿吨, 到2010年产能已超过7亿吨, 五年增加2.3亿吨, 而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2005年底, 水泥产能为13亿吨, 到2010年产能接近27亿吨, 五年增加1倍多。因此, 面临如此大的产能扩张, 即便是兼并重组在近期内得以顺利实施, 产能过剩的问题却难以在短期内化解。而且, 兼并重组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观察, 因为它忽视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与边际效应, 违反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过度干预企业, 甚至强制要求企业必须达到千万吨甚至亿吨的目标, 某种程度上更可能引起产能过剩的加剧。
*国有化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行业总资产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2)
3. 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使得企业难以放弃扩大产能的冲动。
随着产量的增加, 单位生产成本会随之降低, 规模经济这一古老的经济观念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基本法则, 也成为厂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基本策略。根据钱德勒教授的看法, 成本的不可分割性是产生经济规模现象的主要原因, 因为许多机器设备都必需整件购买、不能分割, 因此机器设备的充分利用与否就成了平均生产成本高低的关键。规模经济不仅出现在生产的环节, 而且在如采购、配销、广告、财务、研发及管理上同样发挥效果。规模经济带来的正面效果, 而这种效果也是趋使厂商不断扩充产能的潜在动力。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做大做强”的心态, 而很多企业 (实际上是企业家) 的目标不是“做强”, 而首先是“做大”, 只要规模上去了, 利润和荣誉自然就上去了。而往往低水平、同质化的产品发展模式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 由于水泥、煤炭等产业进入和技术门槛较低, 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因而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家的首选。我国的产业经济领域普遍存在先“跑马圈地”拼规模, 后争相压价占市场, 最后再提高价格保利润的发展轨迹。因而在企业发展或投资的初期, 大多是“以规模为导向”, 投资扩能的冲动异常激烈。这种冲动导致的最终后果是产能过剩的不断加剧。因此防止产能过剩的问题继续恶化, 就必须改变国人这种惯性的投资模式, 但是在国有或国有控股性单位, “集体”和“集体所有”的这种“模糊产权”必然导致管理者通过扩大规模来达到自己“政治晋升”的各种政治和经济目的。
(二) 需求方:内需相对不足的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善
产能的最终需求方是消费, 居民是消费的主要主体, 而当前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从根本上制约着消费的方式和水平。
1. 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总体消费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企业和政府倾斜, 居民收入增长较缓和分配差距拉大使消费增长受到较大程度制约, 而国民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2000-2011年, 我国最终消费率从62.3%下降到49.1%, 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且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居民的消费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仍处于较高水平, 2011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这种较低的消费率直接减少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并通过关联作用间接减少部分中间产品的需求, 从而总体上降低了部分工业品的需求水平。
2. 民众的消费观念助推产业过剩。
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着通过投资来“钱生钱”的投资偏好, 其中集中的体现就是过度热衷投资房地产。这投资第一的观念一直存在, 造成了我国与房地产相关行业扩大产能的冲动和激情一直不减。企业试图通过扩大产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然而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失误, 产能过剩问题逐步显现。
(三) 环境:政府理念的改观尚待时日
1. 对GDP的热烈崇拜亟待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长期以来, 地方政府以GDP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的这种惯性模式依旧存在。这种“以GDP论英雄”的考核模式, 必然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对经济指标盲目追求。上大项目, 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大企业,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产能和经济增量, 因此这些高耗能、资源型项目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些项目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2. 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热衷于传统制造业。
1994年我国根据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进行的分税制改革, 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之间的矛盾问题日渐突出。按照分税制改革方案, 中央将税收体制变为生产性的税收体制, 通过征收增值税, 将75%的增值税收归中央, 而地方只能获得25%的收益。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影响就是财权上收和事权下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普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支出逐年增加。由于地方政府为本级政府支出融资的主要来源是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 地方政府除了问上级要钱, 就只能向企业收税。我国现行财税制度规定, 增值税、产品税、企业所得税及其相关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附加税等大部分税收, 都在生产项下征收。在此财税制度条件下, 地方政府必然想方设法投资建厂并开工生产, 而不必操心其是否盈利。
三、加强引导, 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
(一) 厘清产业过剩的关键环节
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并非完全全过剩, 而是结构性过剩, 例如钢铁行业, 板材过剩压力大, 长材供求关系较为良性。太阳能光伏产业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严重产能过剩, 而多晶硅生产装备却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国内应用不足3%。因此, 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中, 首先要深入开展经济普查工作, 全面了解各个细分行业的产能现状及市场需求状况, 查清问题的关键点, 才能在制定有关政策和指导相关行业调整产品结构过程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 引导行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普遍存在着低技术、低水平竞争的问题。因此在限、禁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引导, 通过提供行业技术创新、帮助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建立联系等方式,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以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进行差异化生产, 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最终从根本上化解产能过剩。
(三) 扩大投资渠道
“如果有10%的利润, 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名言明确指出了资本的逐利本能。在我国当前的体制环境下, 民族投资受到行业准入的限制过多。据有关资料统计, 国有经济投资领域约80个, 允许外商进行投资的领域约60个, 而允许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却只有30多个。大量的民间资本只能拥挤在允许投资的少数行业内, 必然造成过度竞争、重复建设, 使资源不能通过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调整, 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无法避免。因此, 必须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引导, 探索多样化的项目组织形式和投融资形式, 逐步推动和引导民族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
(四) “分好蛋糕”, 增加民众消费能力
消费不足的矛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产生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建设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努力提高消费能力。
(五) 转变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
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财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倒逼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可能引起产能过剩的政策和做法, 甚至过度干涉企业的正常经济行为。因此首先要树立新的政绩观, 引导政绩考核理念向以民生为重、以增长为次, 以社会效果为重、以经济效果为次方向转变。其次要对现行财税制度进行改革, 消除地方政府的后顾之忧, 从而弱化其投资冲动。
摘要:2012年以来, 当人们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欣喜时,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痼疾借道应对危机重现, 引发新的忧虑。本文简单回顾了产能过剩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供给方、需求方、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障碍,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能过剩,障碍,转型
参考文献
[1]袁捷敏.解读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必然性与持久性 (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 (8) .
[2]曲永祥.产能过剩探源 (J) .中国有色金属, 2012 (8) .
[3]何记东, 史忠良江.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以我国钢铁产业为例 (J) .江西社会科学, 2012 (3) .
[4]郭生祥.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观察 (J) .国际人才交流, 2012 (10) .
[5]余琦, 郭德彬.探究我国目前的产业关联度——基于2009与2004年投入产出表 (J) .企业导报, 2010 (24) .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3
在此次灾情的发生、发展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电力和电网的重要程度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电网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电力的依赖性日益增强。认真汲取这次冰雪灾害教训,系统总结抗灾救灾的经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电网建设,这既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我国生产力分布与能源分布呈倒挂格局,生产力“东强西弱”,能源资源“西强东弱”,相当一段时期内,此格局不会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必然要进行长距离的输送。目前,我国能源输送方式中输电所占比重过低。我国中东部地区燃煤电厂依靠区外大量调入电煤,运输压力大,“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和宁东地区能源外送中输煤和输电的比例为33∶1,输煤比重高达97%。我国水电资源的80%在西部,要充分利用只能依靠电力输送。我国核电装机只占电力装机的2%左右,远低于17%的世界平均水平,短期内尚不能成为能源消费的主力。因此,提高输电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实现输煤输电并举,是优化我国能源输送结构的重要措施,也是缓解铁路运输压力和减少东部排放压力的重要措施。
由于长期“重发轻供”,电网投入不足,造成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网架结构薄弱,电网建设设防标准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建国以来,我国电网投资累计占电力总投资的比例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水平。近几年,虽然加大了电网投入力度,但由于经济发展快,电源投产多,电网发展滞后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36万亿千瓦时,人均装机约1千瓦,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约相当于美国1962年、英国1973年、日本1979年、韩国1999年的水平,电网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在规划处理好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特高压电网建设与各高中低压电网建设、骨干电源布局与区域电源建设、直流输电线路建设与交流输电线路建设、输电电网与配电电网、电网主业与辅业六对关系的基础上,建议:
一、加快发展长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输电通道。加大在特高压后续工程的项目核准、设备研制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一特三大”(特高压、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战略的实施。
二、在国家电网公司修订的新电网设计企业标准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修订出台新的电网设计国家标准,以指导灾后重建和新建电网工程,增强电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将电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统一考虑,预留必要的通道走廊资源。
四、加快建立更科学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合理提高输配电环节电价。目前我国输配电价占终端销售电价的比例约为2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也明显低于阿根廷、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05年至今,我国销售电价共上调5.09分/千瓦时,但输配环节电价仅上调0.2分/千瓦时,占调价的3.9%,输配电价在销售电价中的比重不升反降,电价矛盾比较突出。
五、尽快出台电网项目核准细则,简化程序,加快核准进度,并研究制定促进电网发展相应的支持政策。
六、在下一步的电力体制改革中,充分考虑输配电网具有的网络特性和自然垄断属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保证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
七、在下一步主辅分离改革中,将送变电施工企业和电力设计单位(或其精华部分)保留在电网企业内,以便在灾害情况下能够快速及时响应,统一调配,提高抢险效能和效率。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4
我参加佛山市第五期处级干部轮训公共管理专题研修班,通过佛山市委党校网站在线收看了第一阶段三个学习专题,重温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通过学习,我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5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我们党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严重脱离群众,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在55年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所以,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切实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我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我们一定要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00五年四月八日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5
一、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行为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御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
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篇6
1、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一是要坚持说实话、报实情,有一说
一、有二说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要讲真话、报实情,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夸大成绩,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只有真正了解实情,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定决策、做规划、干工作都要充分考虑群众需要和现实条件,不能脱离或超越客观实际。二是要不尚空谈、多办实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发展要靠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我们讲要有好的精神状态,既是指要有改变面貌、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更是指夙兴夜寐办事的精神。
2、敢:就是敢于探索、敢于负责、敢于争先,始终保
持昂扬的锐气。一是要敢于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在建设两型社会中,我们从事的许多工作都是全新的,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如果满足于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不思进取,那就会丧失机遇、贻误事业。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唯有丧失机遇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二是要敢于负责,敢于触及矛盾。一个负责任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工作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敢于正视、善于解决,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要坚决反对和克服明哲保身、遇到问题绕道走、有了矛盾往上交、对问题坐视不理、不敢坚持原则、做“老好人”的现象。三是要敢于争先。各单位、各部门基础不同、条件不
一、职责各异,不能用一个尺度衡量,但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和工作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在单位和部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水平。我们要求大家工作要求真务实,是指要说真话、办实事、不做表面文章,而不是说应该“无为而治”。不思进取、怨天尤人、得过且过、不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样是不实事求是。朝气蓬勃和实事求是两者是统一的,统一在“执政为民”的宗旨和思想上。
3、俭: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一切事业。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可能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城市建设的制约“瓶颈”是资金短缺,落实“两个务必”尤为重要。我们要响应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的号召,牢记“两个务必”,牢固
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做艰苦奋斗的表率。
4、和:就是要倍加珍视团结,和衷共济谋发展。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要坚持一切从大局出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各单位、各部门领导尤其是“一把手”,一定要做团结的表率。要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和气度,善于团结其他同志包括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形成相互尊重理解、相互信任支持、相互帮助关心、相互配合补台的好风气。每个同志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增进团结。要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善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勇于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沟通思想,化解矛盾。“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拧成一股绳,才有可能把发展搞上去。
5、廉:就是要廉洁自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面前,在较大的利益差距面前,在各种各样的考验面前,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7
加强执政党的政党功能建设
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关键在党。从党的现状来看,目前存在着行政功能强、政党功能弱的现象,这也是长期以来党政关系一直无法理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当注重加强执政党的政党功能建设。
根据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主要应加强六个方面的功能建设:
一是整合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要求的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面对的是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政治经济利益诉求,党必须把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分散的意志和利益综合起来,按照法定的程序,反映到国家政权机关并变为国家政权机关的行政行为,从而达到能够有效地吸纳和集中各种社会力量,改善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推进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二是向政权机关输送政治精英的功能,即政治录用功能。这也是西方国家政党非常重视的一个功能。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把干部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忠诚而有能力的干部群体,并通过法定程序推荐给人民群众及其代表,并经过人民代表的民主选举和权力机关的合法授权,到各级国家政权机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三是政策制定功能。政策输出,这是政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执政党要建立和完善“深入体察民情、充分了解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的制定顺乎历史发展潮流、切合社会生活实际、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党关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变为国家法律。四是政治动员和教育功能。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对人民群众进行动员、组织、指导和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无论什么时候,政治动员和教育的功能都是我们党必须重视和利用好的一大优势。
五是社会矛盾调控、化解功能。党和党的各级组织,要通过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人的作用,调解利益纠纷、理顺不满情绪、化解矛盾对立,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在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8
胡锦涛同志指出,努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提出了要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一旦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在政党发展史上,一些政党往往由于违背了执政规律而受到惩罚。当然,规律也不是深不可测的,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它、把握它。政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政党内部关系和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等方面。一般与个别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规律与规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党要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关系:领导与执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与执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不能把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简单地搬到执政活动中来,不能把政治领导与执政行为混为一谈。两者的联系在于,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必然体现。正确认识和把握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依法执政这一极为重要的规律。依法执政,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具体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判断党的执政能力是行还是不行、是强还是不强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动力。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越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和执行。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虽然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等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它是极其重要的。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否科学,会极大地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程度。比如,党政关系不理顺,就会产生矛盾和摩擦,造成内耗,影响工作绩效,甚至影响改革开放的大局。又如,工作机制不合理,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是不正之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已经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积累了不少经验,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发展,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新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执政能力建设的与时俱进。
党的执政能力重在建设 篇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执政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明确提出了加强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必将大大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新世纪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和波澜壮阔的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大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新世纪的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提高我们党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要有世界的眼光,密切注视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善于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实现党的政治领
导。
第二,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历史的选择,并经过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然而,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对如何驾驭市场经济的复杂局面缺乏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二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三要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
力,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第三,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来自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自然界的挑战和考验接连不断。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才能使人民群众确信其领导能力,自觉地跟党走。
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善于应对国际上的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群众之间的关系。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
统一,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
第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经过实践,我们党确立于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而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党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这就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把执政的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第五,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我们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集中精力研究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执政党要善于总揽而不包揽,通过建设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善于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置于国
际国内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党的执政能力重在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五个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方面。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是执政党建设的重点工程。如果不注意加强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是一句话。但是,执政能力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复杂环境的锻炼是促进执政能力提
高的重要途径。
执政党的建设要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无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要突出这个重点。在思想建设方面,执政党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突出的地位,尤其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所谓理论思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所谓战略思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各级党组织要大力抓好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的工作,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紧密联系工作的实际,又紧密联系思想的实际,着力提高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
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着眼于培养、锻炼大批的干部。党的执政能力是全党整体素质的体现,要提高执政能力,必须着眼于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许多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知之甚少。因此,一方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要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特别是“一把手”队伍建设,更要如此。“一把手”在领导集体中处于关键地位,他们更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始终与时俱进,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果断决策。“一把手”除了具备与职务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和知识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宽阔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大气,大度,大方。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实到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教
育、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中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突出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整体能力的作用。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每个成员的素质能力强,而且成员之间能力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合力。班子整体能力的发挥,其作用将大大超过单个成员作用的简单相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也能促使每个成员充分的发挥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组织建设是基础,思想作风建设是根本”,能力建设应贯穿其中。对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高度革命事业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强烈责任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要委以重任。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能力;第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能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第三,要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坚持;同时也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我们要在一个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内部的利益群体、利益结构、利益表现形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作为执政党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形式和方法也必须随之变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最重要的是落实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方针,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党要严格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党政关系和执政机制;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党内外民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我们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党的领导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篇10
一是公开的深度不够。有的单位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对于群众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却遮遮掩掩,不按规定进行全面公开。二是公开的广度不够。有的单位只对外公开有关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政策法规,而对本单位的行政事务内容公开不全面。三是没有形成制度化。凡上级部门要求公开的内容就公开,没有要求公开的内容就不公开,缺乏监督渠道,没有起到公开的效果。
要使政务公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观念问题
要充分认识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特别是“一把手”要绷紧政务公开这根弦。由于实行政务公开排除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必然侵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特别是领导阶层的利益,从地税系统内发生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可以看出,有的单位“一把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个人说了算,害怕受到监督,不愿、不想、也不敢公开,因此在推行政务公开过程中,不过是应付了事、做做形式而已。这是政务公开工作长期得不到落实的根本原因。要搞好政务公开,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将政务公开作为主线贯穿于队伍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才能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真正落实。
二、把握好公开的内容和范围
哪些内容应当公开,哪些内容不必要公开,把握好这个尺度,是搞好政务公开的基础。该公开的不公开,不必要公开的公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收不到实效,达不到预期目的。把握好政务公开的内容,一是要把握重点。推行政务公开,要抓住重点,紧紧围绕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热点问题来展开。二是要创新载体。政务公开要结合业务实际,突出部门特点,不断充实政务公开的内容,创新公开的形式,着眼于增强透明度,使政务公开围绕公示、承诺、监督、追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般来说,在行政管理权方面公开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大决策要公开,如涉及编制调整、重大人事变动、重大开支、基建工程,以及与部门内部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二是人事管理公开,包括干部职工调动、任免,晋级提职,评先评优等重要事项;三是财务收支和管理使用情况公开;四是物品管理公开,包括固定资产配置管理,大宗物品采购、基建工程招(投)标,以及各种重要物品的管理使用情况等;五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情况等进行公开。
在行政执法权方面公开的内容应是本单位职能范围内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工作规程,评定税、减免税、稽查案件处罚、违章违法处罚标准、受理投诉部门和举报电话、执法人员违规责任追究等。在把握好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把握好公开的范围。一般来说,除规定的保密事项外,行政管理权方面的内容应向本单位干部职工公开,执法权方面的内容应向管理和服务对象或社会公开。
三、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
解决好机制问题是搞好政务公开的治本措施,机制建好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健全的机制,政务公开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所以,抓好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机制是关键。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领导环节。政务公开是一项涉及到全单位的重要工作,必须纳入本单位重要的议事日程。任何部门、单位要切实搞好政务公开工作,必须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具体办事机关,明确责任,抓好落实。“一把手”要对本单位的政务公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和落实政务公开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及时主动提供有关政务公开的资料,并按公开的内容、时限落实公开事项。二是制约环节。要制订必要的制度来规范政务公开的运行,统一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并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使政务公开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是监督环节。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监督政务公开制度落实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本单位和下级单位落实政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尤其对应公开而未公开的重大事项或突出问题,要进行重点监督。广大干部职工要发挥监督主体作用,提出监督建议。除了强化内部监督外,重点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等,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广泛从社会各界聘请社会监督员,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把公开的事项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推荐阅读:
执政能力建设05-19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08-12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学习心得体会06-27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动组织人事工作创新12-09
执政能力01-01
执政能力提高09-23
新闻执政能力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