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24-09-26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共8篇)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1

XX有限公司

2017年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一、2017年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一)2017年风险管理工作综合回顾

XX公司深入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整合公司的管理体系,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根据超市行业经营特点,明确公司安全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人才储备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网络管理等主要风险控制点,按风险类别排序并提出重大风险应对措施,制定较清晰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2017年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1、2017年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①安全风险管理:规避安全风险,从落实安全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入手,通过严格隐患排查,狠抓隐患整改,不断推动安全工作的创新和发展,确保公司安全经营的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措施是:

年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季度工作计划,并对安全管理目标进行了分解,与各门店、机关部室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了个层次、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职责,在各门店的醒目位置挂设了各区域的安全职责牌和消防安全警示,较好地、全面的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在人员配置方面,今年调整了安委会成员,保证了安全主管领导的到位,XX安全保卫部进行调整、增补了安全保卫人员,各百货,超市也能按要求设有兼职安全人员,保证卖场、商场的监控到位。

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上,我们制订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分别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门店及机关各科室,为各单位规范地开展好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据。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安全检查活动,对每次安全检查进行了策划,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注重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培训把它列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今年,按照市消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各门店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对“消防四个能力”建设二十问答题进行现场教育培训。

②资金风险管理:资金由于流动性很强,出现错弊的可能性更大,保护资金安全的要求更迫切。收银员在具体的工作中会出现以下弊端:(1)收银员在团购结算中没有按财务制度及企业规定执行,大宗团购货物、外卖商品出入门店未办理合理手续,缺少监督,甚至有些门店有违反财务规定的现象;(2)销售出去的券、卡没有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随意退换;(3)银联卡套现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及管控风险,采取了这一措施。进而合理组织安排收银工作。对各门店总收和收银员提出服务与监督相结合的方针,在保证执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服务好各门店,一切围绕着门店经营合理安排收银员作息时间,协调好收银与门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着重考虑并安排好节假日销售高峰期的收银工作,确保收银畅通。

对于券卡的销售、使用、管理下发了相关文件,按照文件要求,组织、安排财务专人做好有关工作的稽查管理。不定期下门店商场盘查,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运作。10月中旬组织专人进行礼券销毁前的整理、清点、登记、备案工作,销毁时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全程监督。严格按财务的有关规定,进行礼券的销毁工作。

③财务风险管理:分析各门店经济指标,管控各项费用。每月组织人员对各门店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整理、归纳各店销售情况,将财务收入、成本、期间费用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核算分析,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点,如有费用增减幅度异常等现象,及时深入门店询问相关人员查找原因并逐项进行落实。

严格财务管理,做好大额费用执行管控。将企划费用、维修费用、装卸费用、配送中心油料、消防费等这些大金额的费用支出,建立费用预算管控机制制度,并建立全年预算执行情况表,将严格按年初预算执行,按照相关规定及要求对大额费用的预算、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企业的资金合理使用。④人才储备风险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满意度,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人力资源部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深入门店基层,与一线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交谈,来进行正确的引导。

公司组织的人才对外招聘不仅为公司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引进新机制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更重要对加快公司企业转型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7-10月份,XX公司对网络部技术岗位的人员进行了专项招聘,公司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面试,通过一系列的测试和筛选,最终与5名优秀人员签订了用工合同,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和学习环境,把人才职业发展前景和专业继续教育作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采取了重点培训与一般教育相结合、送出去培养与请进来上课相结合、通过资深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和进行现场指导、选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有关企业进行业务培训和参观考察等为优秀人才提供“充电”的机会。让各类人才在企业中如鱼得水,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人才成长轨迹的有机结合。

⑤劳动关系风险。公司目前外聘员工较多,具有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特点,工资较低,各项保险没有按国家规定全部缴纳,存在潜在劳动纠纷。对此,公司加强用工劳动合同的规范,签订可以确定双方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事宜,做好用工前各项审查,严把用工质量关、做好岗位培训,进行职前教育,有效的防止劳资关系发生矛盾。同时确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实施考核,给予晋升晋级和培训学习的机会;对长期表现优异的优秀骨干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提升员工企业责任感,避免劳动争议与纠纷。全员参与工伤保险缴纳,对出现工伤及时解决,避免事态扩大。

⑥网络管理风险。网络信息设施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问题也一直层出不穷,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公司网络部一方面部署统一的网络防病毒系统。在网络出口处部署反病毒网关。实现对系统、磁盘、光盘、邮件及Internet的病毒防。另一方面,部署安全可靠的防火墙,其目的是要在不同安全区域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具体地说,设置防火墙的目的是隔离内部和外部网,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攻。

加强安全服务与培训,任何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安全设备的安装配置与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对企业的网络安全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安全意识的培训,是整个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中重要的一个环。

健全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利用必要的技术和工具、依据有效的管理流程对各种孤立、松散的安全资源的日常操作、运行维护进行统一管理,使它们发挥更大的功效,避免由于我们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起整个信息与网络系统的不安全。2、2017年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及相关情况说明。全年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三)2017年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情况 今年以来,以各职能科室为责任主体,将已有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标准进行衔接,强化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了风险管理意识,以内控自评价为基础,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结合公司经营特点,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常规审计等活动,进行风险防控。针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业务分类,提出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业务风险27条整改建议,督促责任部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三重一大重点监察等项工作,充分起到了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作用。

二、公司2017年重大风险评估情况

2017,公司专门成立了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对公司内外部政策和经营环境信息、风险管理案例以及制度、流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深入各个业务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组织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了风险专项分析及风险评估,对公司风险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目前公司风险环境属于比较中性的范围,强调应采取切实措施改进对外部风险的管理工作。

三、风险管理策略

在风险管理上,公司坚持“突出重点,保障实效”的原则,按内、外部风险进行了排序,并根据经营管理现状,提出了公司需要重点防范的三个领域六大风险,包括预算管理风险、资金安全风险、人才储备风险、消防安全风险、网络管理风险、劳动关系风险等。

公司对发展战略目标、目前业务发展态势和管理基础及面临的外部市场和经济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管理原则、目标和管理工具,指出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要实现“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平衡,确定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损前和损后目标,提出了应对具体风险的工具,强调应对工具的选择应突出重点,综合考虑,打组合拳,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方法组合。

三、公司2017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深入贯彻落实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将从以下几点做好明年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公司内部风险管控体系。以公司总经理负责的风险管理体系,监察审计为牵头管理部门,各业务科室为风险控制责任区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到相互配合、层层把关。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检查制度,深入细致的对公司现有制度及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自评价,及时查找缺陷进行整改。根据风险业务开展情况,及时提出预警提示,堵漏补缺加强防范,降低风险成本。

3、以管理提升为契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安全、采购、资金等业务管理流程设计,建立相关记录台账,在风险环节控制点上留有管控痕迹,便于查找存在问题落实责任,同时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4、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重点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商品采购、资金收支等业务的风险防控,通过开展内部审计、效能监察、内控评价等工作,检查各项规章制度、业务程序执行情况,督促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5、定期开展全面业务风险预测,分析重大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以及企业信誉风险,提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6、风险管理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熟知具体业务规范程序、风险环节控制点以及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方法。因此,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人员培训,提高风险管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更好地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2

针对报告全面收益是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国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夏普和沃尔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公司资产重估增值信息对反映公司价值的有用性。巴斯亦认为在收益表中确认可销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可以提高报告收益对证券报酬的解释程度。1995年, 菲尔森和奥尔森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 反证了在现实中损益表的有用性, 并且这种有用性必须基于在损益表中反映企业所有的利得和损失。

我国对全面收益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许多学者认为损益表将趋于反映全面收益, 或分化成两个报表 (陈少华, 1995) , 也有不少观点倾向于在报告全面收益时采用扩展现有损益表的方法 (杨春艳, 2004, 杨有红、刘丰, 2006) 。尽管对报告全面收益应采取的方式各有看法, 但针对当前财务业绩报表中遗漏了一些能反映财务业绩的已确认未实现利得的问题, 报告全面收益显然是一个进步, 同时也为今后破解衍生工具业务的难题做了铺垫 (葛家澍, 1999) 。对于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形式, 多数文献都是从全面收益信息相对于传统会计收益的优点等方面来阐述的 (汝莹、符蓉, 2003;裘宗舜、张思群, 2004;孙燕芳, 2007) , 也有不少观点源于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等的国际比较 (徐晔, 1998;杨有红、刘丰, 2006)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报告全面收益的条件日益成熟, 信息需求也愈发迫切。

一、报告全面收益的各国研究经验

(一) 1985年以前:概念框架的构建

1967年,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发布的第12号意见书“要求披露至少最近一个会计期间及其后中期的股东权益 (除留存收益之外) 组成的单独账目的变动和权益证券比例的变动”。1971年APB又发布了第19号意见书, 分析了当期营业观和总括收益观, 并宣称将采用后者的立场。1978年以后, 完成改组的FASB开始系统地发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 NO.3) 中, FASB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 并将其认作是一项会计要素。1984年颁布的SFAC NO.5中, FASB认为“某一会计期间的整套财务报表应该揭示……该期间的全面收益 (所有者权益中非股东部分的变动) ”。1985年, FASB用SFAC NO.6取代了SFAC NO.3, 但其中关于全面收益的内容未作改动。

这一时期对于全面收益的研究以美国为主,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理论界虽然也有涉及, 但并未被当地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上日程。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强大, 不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迫切, 而且企业养老年金、证券买卖及跨国经营活动频繁, 客观上刺激了FASB构建关于全面收益的概念框架。

(二) 1985~2001年:报告全面收益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

1992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 认为“仅靠损益表不可能充分披露本准则要求报告主体披露的财务业绩的重要组成, 因为某些经法律或会计准则特殊允许或要求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进入了准备……考虑该期间确认的全部利得与损失是必要的。因此, 本准则要求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主要报表”。

ASB要求报告全面收益的影响通过其经济地位向全球扩散, 特别是在英联邦国家, 如新西兰在1994年便允许企业报告全面收益。1999年, ASB修订了《财务报告的原则公告》, 指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财务报表应包括: (1) 财务业绩 (包含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 ; (2) 财务状况 (即资产负债表) ; (3) 现金的流入与流出 (现金流量表) 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从而在财务报告框架内确立了全面收益的地位。

与此同时, 美国国内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争议越来越大, 同时以SEC主席列维特为代表的一批实务界人士也对FASB的工作表示了不满。1993年, 美国最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集团之一的投资管理研究协会要求FASB制定全面收益方面的准则, 会计政策委员会1995年年会也向FASB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净收益应该包括所有经济事项和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对企业的影响。”1997年6月, FASB正式发布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 (SFAS NO.130) 《报告全面收益》。

在SFAS NO.130中, 将全面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个部分, 并将后者细分为外币项目、最低养老基金债务调整和某些债务性和权益性投资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三个独立的类别, 后在SFAS 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又加上了“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与ASB不同, FASB认为为了避免全面收益中的某些项目既计入当期净收益又计入当期或前期的其他全面收益, 必须进行重分类调整。同时, FASB为企业报告全面收益提供了单表式、两表式和权益变动表式等选择。

1997年, IASC修订完成了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 认为“在评价企业两个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的变动时考虑全部利得和损失是重要的, 本准则要求财务报表中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来说明企业的全部利得和损失, 包括那些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项目”, 因此“引入一张新的基本财务报表, 要求列示那些目前不在损益表中表述的利得和损失”。而另一国际会计协调机构G4+1集团也在1999年发表了其关于业绩报表的研究报告, 提议采用一张财务报表反映所有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变动。

这一时期, 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要求报告全面收益, 并编制具体准则予以支持。报告全面收益逐渐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非但没有为理论研究画上句号, 反而引发了关于概念框架和财务报告体系的更为深入的讨论。

(三) 2001年以后: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

2001年, IASB和FASB分别启动了关于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由于成功改组, IASB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4年IASB联合FASB将各自的研究合并, 并在2006年3月把项目范围扩展到全部财务报表的列报。

在2005年IASB和FASB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中总结了全面损益表的列报方式: (1) 单纯的单表式, 即在报表上只有一个除业主以外所有资产或负债变动的总计, 没有“净收益”和“损益”项目; (2) 修正的单表式, 除了总计外, 还有“净收益”和“损益”的小计; (3) 两表式, 包括传统的损益表和其他全面损益表。该报告认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期初财务状况表、期末财务状况表、盈利和全面损益表、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且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中每张报表同等重要。最后, 联合研究小组建议采用带有全面收益总计和净收益的单一报表报告全面收益。

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仅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还应保持独立、有自己特色;二是有步骤地推进全面收益在我国会计体系中的应用, 因为“公司财务报告架构的演化也必然是渐进的和路径依赖的” (方红星, 2004) 。

二、报告全面收益的不同模式

(一) 全面收益的报告模式及其有用性研究

报告全面收益主要有四种模式: (1) 单表式:在一张单独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全面收益及其组成的项目, 将净收益作为全面收益的组成部分, 再分别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最终结算得出当期全面收益。单表式又分单纯的单表式和修正的单表式, 其区别在于是否将净收益作为全面收益的小计在报表上予以反映。 (2) 两表式:在现有损益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张报表, 以净收益为起点, 根据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将净收益调整为全面收益。 (3) 权益变动表式:将全面收益的信息作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组成部分进行披露。 (4) 附注式:不专门在对外报告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全面收益信息, 而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单独的章节系统说明企业当期的全面收益情况。

IASB、FASB、ASB关于全面收益呈报方法的备选程序见表1:

FASB曾表示, 一份高质量的准则必须: (1) 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相一致; (2) 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 (最好没有) 备选会计程序; (3) 清晰的 (不含糊的) 和全面的 (FASB, 1998) 。显然, SFASNO.130与这样的标准尚有差距。许多人认为其提供的过多的选择方案将导致混乱。但ASB的做法也受到了非议, 批评者认为两表式的最大缺陷是总存在厚此薄彼之嫌。

对全面收益及其报告模式的有用性, 赫斯特和霍普金斯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检验推导出:与不报告全面收益相比, 通过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及其组成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更多的信息, 但影响程度不及通过业绩报表报告;在业绩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及其组成, 将有效地传递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 使收益管理更透明。虽然业绩报表在报告全面收益时更为有效, 但对于究竟应在一张还是两张业绩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 理论界仍有很大的争议。

采用业绩报表模式报告全面收益有很大的优势, 而单表式与两表式在实践中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可是过分执着于两者的区别对财务报告框架的改进并没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在于全面收益的概念性问题, 即当前的概念框架并未定义收益和净收益, 也没有提供应该计入全面收益但不应计入净收益的项目特征的区分标准, 从而导致目前定义为其他全面收益的各项目的本质特征与包含在净收益中各项目的本质特征, 在概念上难以清楚地区分 (FASB, 1997) , 而这些问题不是通过诸如一张业绩报表还是两张业绩报表等方法论就能解决的。如在一张业绩报表中, 净收益可能被误解为仅仅是全面收益的小计而降低其重要性水平, 而两张业绩报表中两个并存的业绩指标可能令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迷惑;不具备可理解性的全面收益报告, 采用单表式与上下叠放的两张业绩报表没有什么重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 全面收益并不等同于“完全的收益”, 它仍受概念框架的影响。

(二) 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一种权变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并列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部分观点由此认为我国当前报告全面收益采用的是权益变动表式。笔者认为对外报告权益变动表并不是为了报告全面收益, 因为在起着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准则中, 不仅没有体现全面收益的概念, 甚至连“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也是一笔带过, 只在具体准则中规定了相关业务的处理。在没有概念支撑的情况下, 无法说当前我国的权益变动表是报告全面收益的一种模式。

如果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直接越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进而又跳过账户及报表的项目, 只就目标谈财务报表改革, 其指导实践的意义或许会大打折扣。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我国资本市场的变化表达了对全面收益信息的需求, 而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层次还未理顺, 会计实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引入全面收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并不成熟。

在我国, 采用业绩报表的形式报告全面收益相对其他模式更有优势。虽然单表式和两表式各有特点, 但其区别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不具备重大性。更重要的是要在我国财务会计的框架体系中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 并在账户体系中规范全面收益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 在理论上规范全面收益“普遍使用的判定标准将是非常受欢迎的, 但是可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式能够阐明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在实务中就需要通过准则的规范, 即采用列举相关业务的方法, “将来的会计准则也许会在现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增加一些新的类别, 或是在原有类别上增加一些新的项目” (FASB, 1997) , 并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详细披露所有的业务明晰, 增强对其他全面收益业务的可理解性与可比性的把握。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特别是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的关系, 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萍:《FASB和IASB财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回顾与评价》, 《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3

关键词:COSO报告 全面 系统 现金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44-02

本文所指现金是广义的现金,即包括除库存现金以外,还包括各种现金等价物,即随时 可根据需要转换成现金的货币性资产,如有价证券、银行存款等。现金对于企业,就像血脉 对于人体,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动顺畅人体才会健康,只有现金充足且流通管理顺畅企业才 能生存发展,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现金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现金比利润更重要。 利润和现金流都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和业绩的指标。不同的是,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 账务处理基础计算出来的会计赢利,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好比林中鸟 ,看得见,摸不着;而现金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计算出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额,它反 映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实际是什么”,好比是手中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确实把握 和利用。

当企业无力偿还到期的债务时,就要破产,现金短缺是导致破产的直接原因,但与企业 的净利润大小未必相关。实际工作中,有盈利的公司破产,而亏损的公司因有较多现金余额 ,能够持续经营的现象并不少见。而现金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具有流动性、最容易转化成 其他资源的资源,任何一个企业在对资金资源的需求都是一样迫切的。正因为现金的这种特 性和重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金比利润更重要。

2.现金是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从现金形态到实物形态,再到现金形态,周而复始地不断运转,以实 现企业价值的增值。企业不论是在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进行生产,还是对外销售,并收 回货款,均需要不断地有足够的现金参与运转。

同时,企业要发展,必然存在对规模经济的渴望和对外扩张的需要,而且为了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企业通常还要引进新业务,介入新领域,并购其 他企业,这些经济活动对企业的现金需求更大。企业要想持续经营和发展,靠的不是高额利 润,而是良好、充足的现金流量。现金是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最核心资源。

3.现金能更真实反映决定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实力价值。 在企业利润包装、盈余操纵愈演愈烈的今天,现金流量信息能帮助投资者看清企业的真 正面目,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减少投资风险。现金充足说明企业的经营情况好 ,承受风险的能力强,投资者的信心就会增强。

通常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主要分析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等指标。因为流动资产中既 包括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等变现能力很强的资产,也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等变现能力不很确 定的资产,还包括根本无法变现的待摊费用等,因此很难通过流动比率准确判断企业真正的 短期偿债能力,而只有现金才是是企业可以立即用于偿还债务和其他支出的保证。因此,现 金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支付能力,而且可以证明企业的信用和实力。

二、 现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现金管理对企业如此重要,我国企业现金管理能力如何?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行 长携6亿元巨款潜逃案,航空证券保定营业部总经理携款3亿元潜逃案以及邯郸农业银行 金库近5100万现金被盗案,这些触目惊心的大案要案暴露出的现金管理中的漏洞之 大,管理之混乱,可见一斑。那么,现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1.现金管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差。 企业在市场经营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资金 管理风险等。企业的管理层常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市场竞争上面,只注意利润和销售的增长, 忽视现金管理;不考虑资金实力,进行育目扩张。同时,部分企业领导人法律意识差,违规 拆借、违规担保、高息存储的现象屡禁不止,给企业造成巨额资金损失,造成不应有的连带 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2.缺乏现代企业所具有的资金管理意识。 一些企业在资金的筹集、运用、分配上缺乏科学性,没有把资金的时间价值引入财务管 理,缺乏资金时间价值观念,致使企业一味地追求产量和产值。导致资金投入很多,效益却 不尽人意,从而加剧了企业资金困难。

另外,部分企业对现金使用缺乏合理性、计划性。在资金分配上比例失衡,把过多的钱 用于长期项目,致使流动资金不足,运转艰难,财务风险陡增。同时,流动资金内部各项目 之间分配不合理,致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占用结构的不合理,使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 不足并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3.现金管理混乱。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以往案例,现金管理混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现金(狭义的概念,不包括银行存款等)收付业务中的主要问题有:涂改凭证金额( 更改发票或收据上的金额);票据“头尾”不一;套开票据;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虚开发 票,虚构内容;添枝加叶,加码报销;错记金额,贪污现金;公款私用,挪用现金等等。

在银行存款收支业务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擅自提现或填票购物;公款私存;多头开户, 截留公款;转账套现;私自背书转让;出借支票、账户;涂改银行对账单;恶意串通,支付 虚开票款;“初”取“末”存(月初提现,月末补齐)等。

三、传统现金管理手段

现金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由于其流动性良好,监管难度大,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和 难点。我国对现金管管理较为权威的意见是财政部颁发的“财会[2001]41号”《内部会计 控 制规范——货币资金》,现有企业绝大多数均参照此规范来管理企业的现金。其对现金的内 部管理和控制手段主要分为三种:

1.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其主方法首先是要实现内部牵制,即要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制约和监督。其次,严格授权审批,按程序收支现金。通过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 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 围和工作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最后,规定了现金接触 限制,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现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2.现金(包括银行存款)具体保障措施。 现金的管理手段主要是根据1988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1997 年9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结算办法》有关规定,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进行强制性 规定,具体手段包括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私设“小金库”、定期和不 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专人定期核对银行账 户等。

3.票据及印章的管理。 票据和印章管理重点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 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强调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必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严禁一人保 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4.监督检查。企业应当建立对现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 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具体包括以上三点的监督检查。

四、全面系统运用COSO报告,切实加强现金管理

目前,国内对现金的控制的手段包括上文提及的管理与监控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 。在现金控制层次上仍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仅仅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这与国际先进的 控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拟采用国际上通用和流行的内控理念,即COSO报告的核心 五要素来构建企业的现金管理体系。

COSO报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是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 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 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COSO报告”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美国会计总署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 容。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它们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 息与沟通、监控。以下将以这五要素来分别对企业的现金管理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构成企业的氛围,是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分的基础。包括 :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等。控制环 境建设对企业现金管理的要求首先是企业的财务和高层管理人员对现金管理 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从上到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部门的相关法规,如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等;其次,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必须健全,包括 企业的现金报销制度、与客户及供方的结算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等;最后,应加强公司人员 的素质教育,提高诚信度,尤其是财务会计人员和其主管领导必须经受得住利益诱惑,坚决 做好企业现金管理。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企业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与控制现金的内 部或外部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与风险分析(风险的重大程度、 评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如何管理风险)。现金管理中风险包括资金被非法挪用的风险 ,现金存放分散而增加现金冗余风险,还包 括违反国家货币资金管理规定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受到处罚的风险。因此,企业要树立风 险意识,针对现金管理中的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 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现金管理中面临风险进行全面防范 和控制。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单位目标得以实现 的政策和程序。实践中,控制活动形式多样,前文对我国现有的控制活动进行了部分的分析 。控制活动还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如对现金管理的人员予以授权,限制一 般人员接触)、职责分离等等。

企业现金管理中的控制活动要求不仅要对企业现金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 控制,并且要对现金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如现金支出的审批手续、现 金支付过程中的及时核对、票据管理的限制与牵制程序等。只有将面与点的控制有机结合 ,现金的管理和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率。

4.信息与沟通。为了使企业现金管理人员能执行其职责,必须识别、捕捉、交流 外部和内部信息,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现金的控制。包括使现金管理相关人员 充分了解在现金管理过程中自己的工作如何与他人相联系,如何对上级报告例外情况等。

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现金管理的状况和发生的问题,及时调 整现金管理策略和政策,防范和纠正出现的错误或不当,促使现金管理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 实施,以保障企业的现金资产安全和合理利用。

5.企 业应当重视现金管理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 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总之,现金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现金管理是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全面、系统地运 用COSO报告的核心内容——即控制五要素,来加强现金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还是一个较新的课 题。通过以上分析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企业的现金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结算办法》

3.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4.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工程西南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分公司 四川绵阳 621000)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4

一、2009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请按附件1格式填写)。

(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评估出的重大、重要风险的管理情况(请按附件2格式填写)。

(三)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企业发生的意外风险情况,并简要说明其产生的影响,已采取的应对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二、2010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情况

中央企业应继续高度重视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在进行风险评估、制订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及解决方案时,应注重实效,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将风险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风险评估情况。

1.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收集情况。请简要说明企业为开展2010风险评估,尤其是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在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情况,主要包括:

(1)企业建立风险事件库,收集整理分析本企业、国内同行业及国外企业发生的风险事件案例的相关情况。

(2)根据企业确定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标准,对企业近三年来发生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从发生过程、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产生原因、事件的处理以及为防止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所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相关情况。

(3)关于企业所在行业产业政策、资源供应、市场需求等信息的收集整理情况,并简要分析所在行业的固有风险。

说明:企业向国资委报送报告时,可以仅从分类和数量方面,简要说明建立风险事件库、收集分析重大风险损失事件和收集行业信息的有关情况。

2.企业开展2010风险评估的范围、方式及参与人员等情况。

3.企业对重大风险及其关键成因进行量化分析的情况(包括建立分析、预测模型等),并举例说明。

4.以附件形式说明企业在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件发生后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时,所采用的评估标准。

5.按照风险分类,列示企业2010风险评估的结果(包括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以及经评估确定的重大、重要风险。

6.按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事件发生后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企业2010的重大、重要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

7.企业2010重大、重要风险同2009相比的变化情况。

(二)重大、重要风险管理情况。

1.重大风险描述。

根据企业2010风险评估的结果,从风险类别、产生原因、涉及的主要所属企业、涉及的重要流程、风险事件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逐一对重大风险进行简要描述。

2.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1)重大风险管理策略。逐一简要说明企业对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以及相关风险预警指标等。

(2)重大风险解决方案。包括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拟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所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及如何抓住重大风险中的机会等。

3.重要风险描述。

根据企业2010风险评估的结果,从风险类别、产生原因、涉及的主要所属企业、涉及的重要流程、风险事件发生后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等方面,逐一对重要风险进行简要描述。

4.简要说明企业重大、重要风险解决方案与现有管理体系(侧重流程、制度体系)的对接情况。

(三)重要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情况。

简要说明企业流程梳理的相关情况(包括母子企业多级流程),并从流程层面的风险出发,简要说明企业各重要业务流程的控制目标、业务流程层面的风险和主要控制措施。重要业务流程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该涵盖企业战略规划、投资、收购、预算、市场运营、资金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报告、法律事务、金融衍生品交易、子企业管控、安全生产等业务流程。

(四)简要说明企业对执行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的监督改进机制。

(五)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总体规划及2010企业风险管理计划。

1.简要说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基本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2.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议对企业2010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

3.企业2010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企业应该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纳入经营管理工作计划之中,切实将风险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融为一体。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现状

(已提交《2009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企业,本部分仅需说明有关变动情况。)

(一)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企业组织机构与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以附件形式说明企业最新的组织机构图(三级子企业以上)与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图。

2.董事会与经理层。

设立董事会的企业:

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已确定履行相关职责的专门委员会的,说明该委员会的名称、构成、职责及履职情况;尚未设立的,说明相关工作计划。

简要说明企业经理层分工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情况。

未设立董事会的企业:

说明企业经理办公会议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情况及经理层分工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相关情况;经理办公会议下设风险管理机构的,说明该管理机构的名称、构成、职责及履职情况。

3.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设立风险管理专职部门的,说明该部门的名称、编制、人员构成及主要职责。

确定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责的,说明该部门的名称、风险管理专职或兼职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及主要职责。

简要说明上述部门定期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的有关情况。

4.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

简要说明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和履职情况。

5.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

简要说明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履行风险管理工作监督评价职责的相关情况。

6.主要所属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主要所属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可比照本节前述2、3、4、5的相关要求进行简要说明。

(二)内部控制系统。

1.简要说明企业集团和主要所属企业2010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重点。

2.企业《内部控制手册》的制订和执行情况。

尚未制订《内部控制手册》的企业,简要说明完善相关制度的工作计划;已制订《内部控制手册》的企业,简要说明其修订及执行情况。

(三)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已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整、更新,使之具备风险信息管理功能)的企业,简要说明该系统的覆盖范围、主要功能模块、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监控的重大风险及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对接的情况。

2.具备风险预警功能的信息系统,请列明预警的主要风险和对应的风险预警指标。

3.尚未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说明相关工作计划。

(四)风险管理文化。

1.简要说明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现状。

2.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的有关情况,主要包括时间、内容、对象、人次及师资等。

3.企业已制定员工行为规定、道德诚信准则等有关文件的,简要说明其主要内容。

(五)风险管理考核。

企业已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的,简要说明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及其权重等情况以及上一实施的效果。尚未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的,简要说明下一步相关工作计划。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一)需要国资委协调解决的有关重大风险问题。

(二)对国资委推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附件1:2009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全面质量管理分析报告 篇5

前期具有的优点: 开业四年曾以服务优良和富有传统特色而闻名。存在的问题:

1、投资方频繁更换总经理,两年内更换5任。

2、饭店经营情况与服务质量状况与过去名声不相称。

3、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4、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

5、客人投诉抱怨越来越多。

6、酒店的积累的老顾客逐渐流失。分析:

酒店的管理高层频繁变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做一些决策,往往做出的决策还没实施完,就被更换了,这会导致高层管理者不敢做决策,不愿意做决策。高层管理者的频繁变动同样会影响到下面的管理者以及员工,员工们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不作为,工作懒散,磨洋工,不服管教。酒店一直依赖前期积累下的好名声,没有改善和巩固服务质量,因此经营情况越来越差,酒店完全依赖前期的优势进行经营,由于服务质量的下降,客人的抱怨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老顾客逐渐流失。酒店经营之道靠的是团对的合作,但是由于频繁更换酒店高层,导致各部门的沟通跟不上,沟通上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经营出现问题,酒店经营不行,员工福利下降,员工工作没有动力,没有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员工离职。

改进措施:

(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岗位教育,真正提高全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6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是其资产发生损失的重要原因之

一。二○○六年十月,第一会达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普华永道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共同邀请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首届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论坛组织方特别设计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并在论坛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问卷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份报告是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受限于论坛的规模控制,本报告中的相关结论仅代表参会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总体判断。

一、问卷调查设计

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问卷回收率为96%。在调查样本中,来自上市公司的样本约占56%、来自非上市公司的样本有占约44%;共涉及13个行业,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电信(31%)、电力(8%)、石油(13%)、金融(8%)、建筑(8%)等,也有来自于快速增长的快递物流、商业等其他行业(33%)。

问卷内容:问卷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从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中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程度分析、中国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调查。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1.目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处阶段

根据调查结果结果分析,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风险管理建设的初级阶段。问卷调查中有71%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风险管理情况目前只是虽建立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流程缺乏相互的约束机制;只有15.79%的人员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已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体系尚未全面开始运作”;而且,在所有参与问卷的企业中还没有一家“将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和系统的管理”。另外还有5.26%的企业“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方法和制度,风险的防范只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人行为”。

2.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虽然被调查的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但还有很多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清晰,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接受仍较被动。如表1“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所示,参与调查的各企业的选择依次为“满足合规要求”(76.92%)、“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74.36%)和“增加企业价值”(69.23%)。不难理解,在国家各个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法规、指引以后,满足合规已成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最直接的驱动力。由此可以看出,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方面,仅有25.67%的企业高层人员认为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管理成本”。由此可以推论出约有75%的高层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不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这是目前各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局限的又一表现。

表1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选择比例(%)动因

提高决策的有用性 66.67

获得竞争优势 48.7

2减少管理成本 25.67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74.36

满足合规要求 76.92

增加企业价值和整体表现 69.2

33.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选择

调查结果如表2“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引用”所示:大部分调查企业选择“参考公共标准,然后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非上市公司多采用《国资委指引》或者依据COSO框架来进行调整来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而大部分上市公司则更倾向于采用COSO框架或者依据COSO框架来进行调整。

表2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引用

选择比例(%)

引用风险管理标准 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COSO框架 17.65 57.14 国资委指引 52.94 33.33 参考公共标准,然后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2.94 57.14 有自己的标准 5.88 4.76

(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程度分析

1.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的风险战略是一整套辨识和管理企业风险的方法和实施计划,包括风险模型、度量、偏好、承受度、指导方针、战略选择、战略手段、资源配置等。但接受调查的企业实施的风险战略大部分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将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和系统的管理”。调查结果还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46%)认同“面对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这说明大部分企业面对风险的态度日益积极。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配合企业积极的风险态度,企业的风险暴露将更加严重。

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经验表明,风险管理实效较好的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领导者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努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所有的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因此本调查也在风险管理要素中增加了风险文化这一项。在参与调查的各大企业中有

56.41%选择“我所在的企业建立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指导我的日常行为”,但只有38.46%选择“我所在的企业定期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交流”,同时,只有25.64%选择“企业高管人员定期向我们通报风险管理情况”。这说明企业应更多地注重为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企业内部控制

在所有要素调查中,各企业对内部控制要素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要素,其平均分高居所有要素平均分之首。这一方面说明,国内企业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已经普遍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次,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标准已经被企业所广泛采用。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仍然处在内部控制层面上,忽略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性。

4.企业组织职能

参与问卷的企业有38.5%还未设立“专门人员或团队负责风险管理,如进行风险评估或负责收集风险信息等”;一半以上(51.28%)的企业高管表示“不用向上级提交风险管理报告”;只有一半(51.28%)的企业“有关于职位的书面描述,并在我的职责描述中明确我要履行的风险管理职责”;却有69.23%的人员反映“我们的绩效考核中,没

有反映风险管理的指标”。可见,风险管理还未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层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也未得到充分保障。

5.企业风险理财

风险理财是指利用金融手段管理风险,方法包括预提风险准备金、购买保险或使用专业自保公司、衍生产品交易,以及风险融资等。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金融工具也不发达,相应的风险理财方法有限,我们仅针对保险这种理财形式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企业只有30.77%认同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风险,但有66.67%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获知保险公司的保险安排方式”,有69.23%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获知保险公司的防灾防损建议”,同时还有56.41%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得到保险公司的定期风险查勘服务”。

6.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调查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风险管理要素中平均分值最低的一项,且这个分数低于所设立的中立标准。无论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数据收集、风险分析等风险管理模块”、“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定期采集风险信息并生成报告”的模块,还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成报告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其所起到的风险预警模块”,企业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此要素的调查结果也是各要素当中答“不确定”比率最高的一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三)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企业完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如表3所示:参与调查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困难依次为“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风险管理与战略计划之间缺乏协调”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不足”,而对是否“缺乏外部资源来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只有7.69%的参与调查的人员持肯定态度。显然,企业对于外部力量还不够信任,更愿意在企业内部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今后的三年内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态度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仍被企业认为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表3企业面临的困难

选择比例(%)原因

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 74.36

风险管理与战略计划之间缺乏协调 69.2

3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53.8

5缺乏外部资源来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 7.69

2.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方式

在今后的三年内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态度积极。此次问卷调查中,有97.44%的企业认为在今后的三年中应“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总体战略,包含风险管理策略”,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有82.05%的参与问卷的高管人员认可“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全面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但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接受仍较被动。企业管理层对国内外现代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没有认真地剖析、对比、消化、吸收,因而思路不够宽广,应对策略比较单一,尤其结合企业实际,对风险的应对策略

缺乏深入的研究,运用技巧不高,未能很好地运用多种策略和多种力量形成合力去应对风险,使风险得到迅速而又妥善的处置,并向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化。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7

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法。

其思路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披露“累积的其他全面收益”, 目的是报告净权益的变动, 其报告收益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另外, 将财务业绩信息与接受所有者投资及对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信息混在一起, 会使信息的明晰性受到影响。

2. 两表法。

除利润表外, 编制“全面收益表”或“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即增加一张反映企业全面收益的业绩表, 这样对传统利润表起到了补充作用。但是, 在传统利润表中详细报告净利润, 而在全面收益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 意味着净利润与其他全面收益的重要性不同。区别对待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的做法, 与报告的目的相悖, 而且两张业绩报告同时存在, 可能使信息使用者重视其中一张表而忽视了另一张表, 有违报告全面收益的初衷。

3. 一表法。

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增加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 在扩展后的利润表中反映“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 (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利得和损失) ”的关系。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收入-费用+已实现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资+本期全面收益-所有者分红。这样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与扩展后的利润表 (全面收益表) 重新建立起勾稽关系。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 “一表法”的透明度最高。首先, 这与全面收益计量的性质是一致的, 具有一贯的概念依据。其次, 可以保证业绩报告的完整性和可比性, 提高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透明度。再次, 可以避免在实务中出现两种业绩报告———全面收益表和利润表, 防止误导使用者的决策。最后, 保留信息使用者熟悉的报表格式, 不需要编制新的报表和改变现行会计模式, 因此编报成本比较低。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要完善现有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通过报告企业净权益的变动来报告企业全面收益的信息;第二个阶段是在保留并改进利润表的基础上增设“全面收益表”, 即采用两表法, 集中报告利润表以外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第三个阶段是将全面收益表和利润表合并, 即采用一表法, 在利润表的后面增加全面收益信息。

二、全面收益报告包含的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篇8

《〈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德清样本》(下称《德清样本》)经过多位专家学者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成稿,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德清样本》是《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发展百个样本城市计划中的第一个。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评价该书为“对全国各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具有示范意义”。

专题研讨会由《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主持,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中共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北京市大兴区副区长沈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党国英,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徐珂,德清县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等众多学者、官员从不同角度解析了德清的小康发展路径。

学者看德清

德清是一个国家级生态县。位于杭州北面,东部靠近嘉兴,面积9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多万。人均GDP达到了12000美元,在国际上属于比较高的水平,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超过了三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過了一万九千元,在这个仅有40多万人口的县城,却有6个上市公司。

2012年,德清县从财政中拿出几千万购买几辆美式校车,一次性解决学生上学接送安全问题,诸如此类的民生工程,德清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近年来,德清积极参与创新管理,城乡发展的四个一体化,也被《小康》杂志誉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十大案例之一。四个一体化,是城乡居民饮用水源的一体化,交通的一体化,垃圾处理的一体化等。四个一体化的落实,意味着全县40多万百姓,饮用的是同一个水库的水,所有的村通了公交车,垃圾统一收集处理。

“小康社会尤其要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感受,百姓并不关注GDP、财政收入多少,他关注的是吃的东西是不是健康,出门的空气是不是好,医疗保险、就业、受教育这些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张林华说。

徐珂在仔细研读《德清样本》后说,“德清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从决策到执行都非常给力,否则各种口号都只能挂在墙上。通过事实表明,德清的执行力非常强。”他认为,中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落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常困难的,但德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学习德清是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党国英分析称,德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高度融合中国市场的发达的市场体系;城乡差别对德清来讲不重要,甚至“城乡”两个字都不重要,德清创造的是和谐温馨的社会。

“德清就像一个学生,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个学生各个成绩都比较好。我们建设小康的难处,难在全面,而德清做到了。”高明光说。

沈洁认为,《德清样本》体现了浙江的风范,就是务实、创新,又能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给大兴提供了参考意义,希望两地结成姐妹县市,进行交流。来自西藏拉萨的马新明也表示,德清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包括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确走到前列,值得学习。

而在李君如看来,全面小康德清样本不仅仅对沿海发达城市具有示范作用,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样本成图书馆藏书

在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主旨演讲中,有多位政府领导和专家都谈及县市的发展在全面实现小康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县市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把全面小康的政策和理论实践结合的一个组织,这样的一个区域组织,把全面小康的政治、经济、文化贯彻和实践。舒富民说,《德清样本》是《全面小康发展报告》县市样本里面的第一本,各个县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有不一样的做法,需要我们总结。

“在杂志社的安排下,以副社长赖惠能为主导,协同社科院、大学院校有关专家,在德清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研究,出了这一本精品。”舒富民说。

“当编委定下这个选题以后,在做的过程当中,其实第一次吃螃蟹,确实是比较困难,我们不知道这个样本应该怎么做。”谈及《德清样本》的撰写,赖惠能介绍说,这个过程中,德清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林华给了撰写组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一起沟通交流,一起策划方案。

这本书到底该如何做?是往可读性方向做,还是往理论性方向做?《德清样本》的架构如何,是赖惠能及他的撰写组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和多番研讨,撰写组最终决定采用的方式是把它分成上下两篇,上篇是理论篇,按照小康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方面分别请五个专家执笔,进行深入调研,把德清每一个方面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来。

下篇是实践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小康指数。小康指数《小康》杂志社已经做了十年,有它的特殊性及权威性,在各大媒体中的转载率非常高。撰写组采用中国小康指数操作时的调查问卷方式,委托统计局进行抽样调查。抽样以后,将抽样数据与中国小康指数的11个关键词分值进行加权比对,比对以后很清楚地看出主观性的指数里面,哪些数值是偏上,哪些持平,哪些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德清各方面都均衡发展,走在前列。

撰写组把德清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从1983年到2013年整个30年的过程,全面小康发展的大事迹完整梳理,在德清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当中选择了十个全面小康建设的典型案例,将其整合在一起,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构成了这本书。

上一篇:体育作业心得下一篇:编辑试用期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