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优质课

2024-10-19

专家点评优质课(精选8篇)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1

优质课点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我们的心田。新课程改革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亮点,但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之潮流,构建完全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问题,无疑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知路在何方?

2004年9月14日—16日,来自全省各地市的12位教师会聚湖州南浔古镇,参加了浙江省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笔者有幸进行观摩,6节课以及几位特级教师的点评听了以后,切切实实地打开了笔者思索的天窗,有了比较深刻的领悟,深深地明白了一点:探求新课改的成功之路就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次评比活动中,舟山普陀二中洪秀捷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动手搭模型、画图、交流等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来探索“怎样识别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整节课堂中教师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听其他几堂课,教师们都通过师生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摆脱“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都努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想、会想、敢做、会做、敢说、会说,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组讨论、小品表演、拚图、竞赛游戏等……每一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展开的,使学生的学习比以前更主动了,更敢表现自己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深挖细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探究点。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化;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化;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书匠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湖州长兴的江卫华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文字讲一个发生在湖州的历史故事,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去猜测、探究、讨论“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景悬念的过程和原因,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生活中如何配置破玻璃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课堂上注重教学设计创新与知识落实的整合。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杭州建兰中学陆韵老师开课展示俄国画家作品,首先“欣赏画”,让学生从抽象的绘画中观察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数学的美,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同时陆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陆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把富含课堂信息的图片或录像展现给学生,每个教师的引入都花了一翻功夫,有俄国图片、奥运冠军图片、有故事、小品、更有南浔古镇录像,课堂中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展示了自我,张扬了个性。我想这该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吧。

3、课堂上注重情感培养与有效评价的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富有哲理、情趣,生动形象,亲切活泼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次活动有好些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许多教师在情感教学的同时,都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更注重评价多样化,恰当适时的评价大大激励了学生自主参与,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杭州市陆韵老师在游戏中,依据各小组答题的表现给每一个小组评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善于发现学生积极的、有创意的见解,可以说,教师们都努力以真诚的语调、鼓励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以及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

4、课堂上注重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一个新生的生命力,她更具可创性与开拓性,她不但在创造和开拓学生的发展,也同时在发展着教师自身。此次活动大多是教龄在5—10年的青年教师,他们都充分展示了过硬的基本功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使我从中感受到教师在课改中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图像、动画把教学内容的意境、情态、韵味融为一体,采用课堂上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活动,丰富了课堂内容,把课堂融入到生活之中,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一种亲和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渗透了新标准、新观念。陆韵老师设计的帮小燕子闯智慧宫的竞赛游戏,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学知与情的训练结合,同时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亮点。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以及与观摩的教研员、教师的交流中,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为形式而活动,没有达到讨论目的,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景的关系?有的教师为情景而情景,以情景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拔作用,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不管对错,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该敢于批评,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三、听有所悟:理解教改宗旨,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即新课改并不否定“双基”教学,而是要求在传授“双基”中,应打破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应该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达到“双基”落实、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

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极端和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授,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性,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在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的探讨和提问中,给予恰当的引导、点评和科学的讲授,但不能否定和扼杀学生可贵的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究的火花,即要将传统教学的精华与新的教学理念有机结合。

处理好教科书与教辅材料的关系。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资源,但不是惟一的,不是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材去教,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征,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个性张扬的关系。大班教学首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但不是搞一刀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的基础上又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学有所长。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即“放”;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有效控制和引导,即“收”。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有待于我们开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数学同行能够积极投入、大胆探索,各方齐心协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探索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是人走出来的。”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2

一、方法引导和思维启迪

众所周知,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构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广大教师对三维目标都很认同,但是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有一个转化或者说细化的过程。具体到一节课,三维目标怎么落实?这的确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问题。

关于知识目标,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如数家珍,条分缕析,滴水不漏。但是关于后两个维度目标,可能很多教师颇感困惑。因为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是隐性的。虽然说现在的教科书中特别重视过程与方法,也给广大教师以引导,但是这一内容主要还是靠我们教师自己去挖掘。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也是隐性的,也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是平庸的教学,而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的教学才是优质的教学,因为后者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宗旨。我认为,缪老师在《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这一节课中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以下着重分析这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如何落实的。

一是观察的方法。譬如,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观察实验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接下来,在铁钉锈蚀的实验中,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对比观察;然后在生锈的铁钉与盐酸反应的实验中,也要求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看而已,同时也伴随着思维活动。我们注意到,缪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进行思考,由表及里,深入分析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观察活动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且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二是实验方法。本节课将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以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实验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手段。在铁钉的锈蚀实验中,同时呈现5组实验现象,这种对照实验(或者称对比实验)的方法,对于分析影响铁钉锈蚀的因素是很有成效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我们注意到,在温度对金属锈蚀速率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还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是思维的方法。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属于经验方法的话,那么思维方法就属于理性方法。这节课至少运用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二、学科基本观念的渗透

现在,不少人在谈论学科的基本观念。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是,概括地说,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一定是超越具体的事实和概念的知识,是对化学学科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就缪老师的这节课来说,我以为体现了以下一些化学基本观念:

一是化学实验观。人们常说,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确,化学发展到今天,须臾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事实的发现靠实验,化学理论的建立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然后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应该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化学实验不够重视。以前是讲实验、画实验,现在流行以视频实验代替真实的实验。

缪老师对实验的重视,体现在虽然是借班上课,但在一周之前就请所在学校的老师准备了实验,(铁钉生锈需要一星期时间才能有明显效果)。可以相信,如果他在自己班级上课,也许会在教室里放置这组实验,让学生每天观察。

二是元素观。化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物质世界形成有序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建立起元素观非常重要。这节课,缪老师在讲了铁的锈蚀之后,接着呈现了铜的锈蚀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铜绿的化学式,推测影响铜锈蚀的因素可能有哪些。这就是根据元素守恒的原则进行的推理。

三是化学变化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科学。化学变化观无疑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之一。那么,这节课的化学变化观体现在哪里呢?一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也就是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如何发生的问题,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比如,铁的锈蚀、铜的锈蚀、“是哪些物质参与了反应”等问题。二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就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这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比如,温度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就属于这一范畴。

化学变化本身有客观规律,客观规律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我们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就是为了控制或者利用这些规律。在学习了影响金属锈蚀的因素之后,接下来就是运用前面学习的化学变化知识分析金属的防护问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缪老师又呈现了用铁粉为食品保质、保鲜的例子。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可以说看到这里,眼睛为之一亮。通过这个例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样的知识才有价值。本节课从铁的锈蚀和防护,迁移到铜、铝的锈蚀和防护,从影响金属锈蚀及其速率的因素入手,分析了金属防护的方法。

可能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的有些内容偏深了,比如铜的锈蚀问题、铝的外层致密的氧化物的问题。但是,从课堂情况看,学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当然,知识内容讲到什么深度,要看学生的基础,授课对象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设。

总体来说,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科思想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是一堂成功的好课。但也有些细节问题有待完善,比如,就实验而言,还有创新的空间。教材中的实验当然是经典的,我们有必要做。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有些新实验我们也可以尝试。譬如,铁的锈蚀的实验,我见到过有的老师用活性铁粉来做,用氧气传感器检验瓶中的氧气,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发现氧气浓度下降到3%以下,效果非常好。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3

据了解,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榆林市科技局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会日前在靖边县举行,7名知名育种专家为陕西省科技厅邀请,育种项目是由陕西省榆林农校高级讲师高立荣主持的。

专家介绍,从1993年开始,榆林农校成立了以高立荣为首的课题组,潜心研究培育普通荞麦优质杂交种技术。经过十多代的集团选择和单株筛选,选育成了荞麦矮变系A。该系为自交不亲和,植株整齐一致,遗传基础稳定,植株高度75厘米左右,比正常植株低4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抗倒性强。

随后,专家们在普通荞麦中还发现部分花序呈对生排列的植株,经连续选育,育成了自交不亲和的恢复系“恢3”。又用矮变系和“恢3”杂交,育成了榆荞4号杂交种。该杂交种矮秆、抗倒、结实率高,在陕北荞麦种植区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20%~30%,已于2009年通过陕西省评审鉴定。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4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增强。关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味展示个人的精彩。

2、教学设计读文本,感知文本,深刻理解文本之上的鉴赏文本。

3、教师素质很高。素质、语言、机智、调控。

4、引入文本,自主理解,自主思考。诵读培养语感。读书是第一要务。

5、教学设计:简单,极美,不要环节太多。教学思路简洁。如《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你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我不是个好儿子》到底是不是好儿子?怎样才是好儿子? 《雷雨》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情?

6、选修要从必修来拓展,不要旁逸斜出。

问题:

1、整体感知不充分。

2、目标确立形式主义。

3、三维目标割裂。要融合。

4、分组讨论的问题,思维含量太小。

5、环节太多,步骤太多。

6、内容的把握有失偏颇,没有把握重点。

7、古诗文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在诵读上的理解。

8、多媒体使用:不提倡用,也不反对用,要得体。为什么你故意让学生看不清楚?

9、写作教学是提高基本能力,不是培养作家。写作的组装能行吗? 写作课要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注社会与人生。

淄博教研室 王玉强 点评作文:

泰安片的作文课共五节,有《触动心灵的人与事》《精巧立意,精准论述》《一枝一叶总关情》《写好细节增神韵》《议论文构思》。前两节获一等奖。

一、特点:

1、追求实际、实用、实效的课。有的课针对学生的作文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很实际。

2、追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课堂的流程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出示目标——典范导引——教师下水——当堂训练——展示点评——修改升格。

3、追求方法引导的课。几乎所有的课都重视方法的有意导引。

4、追求训练过程的课,追求思维含量的课。

二、存在问题:

1、科学性、严密性欠斟酌。由于作文课生成的空间很大,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科学性问题。有的讲细节,在黑板上却写上了不是细节的内容,如逻辑性、层次性等等,成了泛细节;有的把景物描写,也当成了细节;有的训练议论文,布置的作文训练,却带有记叙特色的作文题《找回童年》等。

2、训练之后的提升不到位。训练了,学生还是达不到要求,甚至让学生写细节,学生写了景物描写,教师也不随时纠正,还一味肯定。

3、训练的视野狭窄。训练细节仅仅围绕教室里的老师、同学进行描写,无形把写作的空间缩小了。

4、写作课例的空间太小了。五节课中三节课是细节,两节课是议论文。三节课不约而同的都选择《背影》作为典范的文段,这又说明什么?

5、写作课应重在思想、境界的提升。方法要为思想境界服务。

6、写作课的出路在读书。从学生用例都是邓亚萍,我们看到了什么?不读书,视野狭窄。

三、今后方向:

1、片段作文要练,整体文章也要练。作文课上往往学生说得感人,而写下来就两样了。要训练学生的文采。

2、作文的路径:佳文示范——模仿提升——写作训练——修改升格;

病文现状——症结分析——方法导引——修改升格。

3、作文课举例:审题的准确性;用例之后的理性分析;文采的提升;记叙文的流水账;用例太狭窄等等。

青岛教研室 周宏锐 点评必修:

一、教学设计:

1、流程有规律。要设计有张力的主问题。

2、独立的深入的解读文本。

3、拓展要有效。感动是来自文本内部,还是靠文本外部的东西?

二、诵读。

1、诵读非常清晰。要注意什么时候读?为何读?何时读?时机很重要。

2、诵读的指导。要提倡专业水准。有些轻重音不分;有些叙述语当抒情语诵读。

3、孩子有读的热情,要鼓励。

三、民主课堂。

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彰显;不打断学生的回答;课堂洋溢着民主的氛围,但也有官本位意识,如班长回答,课代表回答,都是一种歧视藏在里面。

济南教研室 万福成 点评选修:

一、优点:

选修课的要求是展示个性与创造。对文本进行解读、自读、自悟、自得。展开或多或少的朗读活动。上出了语文味。注重课堂设计。

二、问题:

1、选修课上成了表演课,不自觉的扮演了表演的角色。

2、一半多的选修课,没有个性的解读,上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是要有个性的解读,有创意的解读。

3、关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很呆板;有的是学习目标是不合适的;有的不符合你这篇文章的目标。有的一节课的目标是“知识、方法、价值观”分项目标,简直是新课标没学好,课堂目标怎么能分成这三项?“知识、方法、价值观”是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一节课的目标,就是你这节课要完成的内容。

4、架空分析,文言文统统绕过字词句,去分析文本。先言而后文才可以。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5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云南的歌会》教案+点评+反思 温州实验中学 杨聪(一等奖) 多么有“意思”的语文课! ――杨聪《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初品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童志斌 324000,qztzb@126.com 真的很开心,仗着“地利”之便,能够有机会参与这项浙江省顶级的语文活动并领略选手们的风采。对我来说,是实实在在地享用了一回语文的“盛宴”!与那么多语文界精英同仁一道品享这一道道制作精美的美味,更是一种无伦的享受。本以为看过了、品过了,也美过了,抹抹嘴角的油便可拍拍屁股走人了。一边窃喜:天下“免费的午餐”虽不多,却还是有的。却不料,事情还未了,还有下文呢。前日中午,正在品尝学校简单的“免费午餐”时,蔡少掌门打来长途。于是毕恭毕敬地得令:也给本次活动写几句话。而且蔡少明确指定,专门品品那道公认的好菜,细细品品那带着独特的瓯江气息的“杨聪”味。 不过,要做这件事,心里还是觉得发虚。虽然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站了15年,可直接与初中教学接触却并不多。说起初中语文教学来,虽不至于说就是“门外汉”,却总还是难称“局内人”。――那么,权当是“旁观者”之一孔之见吧。而况,对于这“云南的歌会”,我自己真的是击节叫好的。对于杨聪老师,如果不觉得唐突的话,我很愿意这样说:这样有意思的老师,我好喜欢。并且,能够再回过头来对这道好菜再细细的品味一番,也真的是一件美事。 不过,真拿起这笔管来,却感觉并不轻松。说起来真的是惭愧之至,虽忝列“仙气与儒气完美结合的城市”(杨聪语)之一员,去并未能因近水楼台而带上些许“仙气”,难以做到过耳不忘。不过,笨人也自会有办法。得了本次活动总管家钟云姣老师的支持,我很方便地就获得了《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录像。于是,昨晚又静下来将课堂过程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并且仔仔细细地作了摘录,光实录文字我就写了满满的五大页。部分环节,还专门反复地看好几遍。慢慢慢慢地,感觉渐渐渐渐地清晰起来。 哦,原来,这就是杨聪的滋味呀。――如果用文字说出来,我觉得,“有意思”三个字,还是挺恰切的。是的,杨聪展现给我们的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场“云南歌会”,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堂语文课。 有意思之一: 要说起这“意思”来,首先是就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的。说这堂课有“意思”,就是有内容,有思想,有意味。就教材的编辑意图而言,根据单元开头的单元提示短文所说,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所以,按照常规的理解,把这篇课文与其他的诸如《端午的鸭蛋》《俗世奇人》等当作是一套“民俗文化套餐”来对待,总归还是合理的也是稳妥的。(本单元的课后思考练习的配置也基本上是围绕着民俗文化的主题,也是佐证吧?)根据这样的考虑来确定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未必就会陷入“俗”之“套”。事实上,以此作为生发点,很可能是相当讨巧的。你看,既与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因素的精神想吻合,也与时下时髦的“回顾25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主张不谋而合。(且与衢州南孔渊源也正相契合,多好!) 不过,我们的杨聪实在是够“聪”明的,他的聪明,不是那种揣摩“阅卷老师”(评委?)的心意并极尽投其所好之能事的小聪明,而是作为高明而富有独立人格的成熟的文本读者的聪明。我想说,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想称其为“睿智”比较确切些。正是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他走近了文本,也走进了文本;走近了沈从文,也因而走近了沈从文。因此,他捕捉到了沈从文字里行间所充溢着的活力,那是一种来自于“原生环境”(杨聪课堂语)的自然本色的生命力。于是,他独辟蹊径,最终确立了“生命”的主题作为他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他的想法是,“固执”地将本文定位在“生命”的立场,就是要学生体验到,我们应该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杨聪语)。 你看,这样一堂以生命为主题的语文课,这样一堂从老师到学生,从朗读到探究,无不洋溢着充盈的活力的语文课,怎能不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与肯定?所以,大家(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乃至整个活动现场的所有人)都能真切地感觉现场的生命活力――学生的朗读,学生的发言,学生与老师那个心有灵犀――感觉当时的会场,真的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气息的“场”,让人心生共鸣,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天人合一!”――是的,天人合一,那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命的极致呀!我们未必就能说杨聪老师这堂课已经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极致,但是,说这堂课让我们看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的生机,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老师在课堂里可以(至少是有时可以)甩掉沉重的镣铐,自如地跳出优美的舞步,向着生命的极致迈进。――是的,我看到了,不知道其他老师以为然否? 而同样难能可贵的是,杨老师这堂课虽则注重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却并未因此而“得鱼忘筌”。――可以说“得意忘言”,是眼下不少语文课堂的一种新倾向。有识之士纷纷对于这种“去语文化”,缺少语文味的语文课忧心忡忡。李海林先生在其长篇论文《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当中,对于这类现象作了深入剖析,并归结出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等常见“症状”。在这堂课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学生都是真正意义的文本的读者,当然也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者。你看,课堂从头到尾的哪个环节哪项活动,是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这个根本的呢?教师课前对于文本生命内核的挖掘,是基于文本,基于语言的。课堂里引导学生去把握生命内核,以生命的精神濡染学生,这一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对于文本、对于作者、对于语言的充分尊重。而绝无那种“空手套白狼”的“空手道”的影子。 有意思之二: 对于这堂课,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是,杨聪老师不仅是一个高明而睿智的“读者”,更是一个清醒而成熟的“教者”。如果说,第一层“意思”主要是说杨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维度上的,那么,第二层“意思”则主要是指向课堂运作的维度。 “肤浅”当然是我们所竭力反对的,可是,有些时候,尤其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深刻”,却更是我们应该时时防范的一个温柔的陷阱。为什么有些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激情澎湃而学生毫无反应的.热饼贴冷锅的尴尬局面?其中因素当然复杂得很,也无法一概而论。可是,很重要也是很常见的症结可能在于,教师在引领学生贴近文本贴近语言上下的工夫不足,力度也不够。忽然想起蔡少在博客上贴的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那是王富仁教授的告诫: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我想,王先生的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好好记取的(李海林先生告诫的“教师不作为”现象是否与此相类?)。不过,在此我想提醒的是另一种极端:莫用教师的主观性取代学生的主体性! 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甚至是有创见的,可是,这种深度与学生固有的认识水平(图式?)落差太大,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学生接受(同化或顺应?)的可能。那么,课堂的教学将陷入困境,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是大可置疑的。 有一个很好的理论可以用来说明问题。苏联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我想,每一个语文老师,可以不知道维果茨基,也可以不知道“最近发展区”的名头。可是,“最近发展区”的道理,却绝对应该做到人人心中有数!我们常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那是多么自然熨贴的情况哪,而“强扭的瓜不甜”更是妇孺皆知的常理。可是在课堂里,任课老师一厢情愿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更有固执者,造成课堂僵化的后果不自我反思,反而找出诸如电脑不灵光、学生不配合之类的理由来加以搪塞,这样的情况,真真叫人不知如何说他!想起有专家提到过的一个说法:强势。是的,有些老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强势,以至于要让人心疑,他更在意(或者说迷恋)的可能是自己的那点小九九而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吧! 而我深感欣幸的是,我所喜欢的杨聪老师,他是个出色的老师,却并不是这样一个“强势”的老师。相反,他是温和的,平和的。他愿意走近学生,他也欢迎学生走近。事实上,学生也都愿意走近他、贴近他。所以,最终的“心有灵犀”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个“天人合一”的“天作之合”,引来的是教师们会心的、赞许的掌声,而绝没有那种对“预设”的惊讶感或者不适感。 你看,杨聪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点,那就是“意思”一词。于是最终形成了“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体设计。本设计的妙处有二。①“意思”这个“教学切口”来源于文本,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能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作家情怀,达到“文”“言”结合之妙境;②从宏观上看,整个教学流程能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动态平衡之中,其间充满变化与生机,从而让整个课堂呈现出起伏变幻的曲线之美,从建构主义认识论和现场效果看,这确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阅读过程。――这是杨聪教学反思中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段文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为一个教学组织者与实施者,杨聪是如此的睿智如此的清醒。这样的考量,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一词可以概括得了,我想,称之为“艺术”,大约也是合适的。 想起杨聪自己的一番话来。他在事后说:这堂课在“生命环节用时过少,致使课堂出现头重脚轻之感,从而让最后呈现的字幕力不从心,缺少应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环节的铺垫不够,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现实人生的沧桑与疲惫,故而‘清风明月’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并进而说,“由此可知,

专家点评优质课 篇6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观摩数学优质课有感 篇7

一、听有所感:新课改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喜人变化

1. 有感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 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参与活动的上课老师都特别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 在浓浓的情感交流中导入新课, 很自然、很亲切,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潘春华老师在执教的《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中, 从鲁豫有约中采访百万大奖获得者入手引出概率,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2. 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 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 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 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 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 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 —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 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 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 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 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 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 只重视知识的结论, 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 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 首先“欣赏地板”, 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 感受到数学的美, 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 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 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 结合生活实际, 与生活密切结合,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 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 让学生积极动脑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整堂课进入了高潮, 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 诗趣盎然, 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 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 过程更精彩”。

5. 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

说话精练到位, 标准的普通话, 咬字清晰, 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 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 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 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 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 反应快, 引导学生得体到位, 思维严谨, 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 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 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 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为形式而活动, 没有达到讨论目的, 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 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 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 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 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 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3. 如何处理好教师设问与学生的答问的关系?

教师的设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拨作用, 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但发现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另外,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 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 其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4.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倡激励性评价, 但有些教师课堂上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 不管对错, 都不加评论地予以鼓掌。我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敢于批评, 将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 只是要注意方法、方式, 要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 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为前提, 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为突破口, 表扬应该真实、自然。

作文点评课教学略谈 篇8

2016年4月常州市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中有一道命题作文,命题颇具诗意与人文情怀。其题如下:

揣着梦想上路,可以踏出一路风光;揣着自信上路,无路也有希望;揣着勇敢上路,路虽坎坷,却能走遍四方;揣着母爱上路,虽然辛苦,却也充满温情……请你以“揣着 上路”,写一篇文章。

评阅学生作文,真可谓喜忧参半,百感交集,既有少量佳作,也有不少病文,尤其是少数作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在主题突显方面出现了偏差,以致写作出现失误。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许多省市把“中心明确、符合题意”列为一类卷和二类卷的首要标准。基于此,我决定依托这些作文上一堂关于记叙文“如何让主题突显”的作文点评课。

第一环节:温习知识,建构评价层级

记叙文写作首先要求学生能在文中呈现记叙文应有的基本要素,记叙文写作主题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等第。上课前,围绕写作主题,我编写了有关主题知识的学案,内容涉及什么叫主题、主题的基本要求等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主题——即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基本的要求为:健康、向上;鲜明、突出;集中、贴切;力求深刻。根据主题的基本要求,我为同学们制订了一张评价层级表。如下图:

第二环节:评析例文,感知主题要求

上课初始,在简要回顾记叙文主题的基本知识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张层级表,并回答学生的一些疑惑,在读懂层级表后,我向学生展示三篇考场作文,分别是“揣着恐惧上路”、“揣着母爱上路”、“揣着自信上路”。接下来,我让学生依据评价层级表对三篇考场作文评定等第,并且要说出理由,可以在文章旁边做上批注。

同学们认真批阅,圈点勾画,有的紧锁眉头、表情专注;有的和同桌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有的甚至和同学意见相左,争的面红耳赤……看到他们积极投入、场面火爆的情形,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交流展示。学生纷纷举手点评,有的同学说,第一篇文章应打C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灰暗,不积极;有的同学说第二篇文章应打B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有的同学说第三篇作文应打B级,原因是主题虽然突出,但是老套、不深刻、不新颖……同学们说的是头头是道,有的同学还做了相关的补充。

围绕三篇文章,对照评价层级,同学们尝试着对例文进行评定,这个过程无疑首先是学生自己理解把握内化主题要求并建构起自我的评判标准;对例文的阅读评定又是评判标准的一次外化运用,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又使得自己对主题评定标准的认知理解得到审视,使学生们自己对主题要求得到更真切的感悟。

第三环节:修改例文,突显写作主题

在学生对例文尝试评定等第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抛出话题:大家觉得第二篇文章虽然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来了劲,“详略不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的同学还特别补充:“文章的主题是想突显母爱,但是写母亲的地方却是一笔带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积极肯定并鼓励大家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例文进行修改以使主题突显出来。15分钟后,我从学生提交的修改稿中选取优秀稿件加以展示。

原例文写母亲的部分是这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隐约的看到一个黑影走到床前,帮我盖好了被子,口中不停的唉声叹气,看了看我。我醒了,看见那人是妈妈,她留下一张字条,我隐约看到是:妈妈相信你。

修改升格后的作文是这样的:

醒来后,已经很晚了,打开房门,看到母亲正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拿起一旁的毯子给母亲盖上,这时她醒了。我说道:“妈,怎么不回房间睡,这儿冷。”妈妈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说:“我不放心你,你没吃晚饭,怕你饿着,给你烧了一碗粥,我给你热去”。看看妈妈疲惫的背影,看着妈妈边搓手边热饭的样子,我的心头一酸。“热好了,吃吧!”妈妈温和的说道。我埋着头不敢正视妈妈的眼睛,我一小口一小口唆着粥,夜显得异常的宁静。“妈,我…”“孩子,吃吧,妈妈相信你!”听着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妈妈温柔的笑容顷刻之间就好比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全身。这时,妈妈走过来,把我拥入怀中,摸着我的头,说“好吃吗?”“嗯!”“多吃点!别怪爸爸,好吗?”“嗯!”粥是清香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这碗滚烫的粥,品着这氤氲舒缓的米香气,体会着浓浓母爱,我无比的幸福!

通过例文修改前后的对比,加上我的点拨,很多学生学到了在行文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要有重点刻画,并通过增加细节描写来使文章主题突显。

第四环节:范文引领,强化主题要求

围绕突显写作主题,让学生修改例文,在写作演练中习得方法;而品读范文,现身说法,又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指引,从而强化记叙文主题写作要求。在此环节,我首先选取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同题作文。这位女生的文笔细腻优美,详略得当,主题得意彰显让师生惊叹,我请她谈了自己写作的秘诀和写作时的思考,给同学以鼓舞和信心并通过这位女生的构思讲解来启示方法。随后,我也展示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我的作文题材常见,主要是通过一件小事来折射社会大环境,针砭时弊、倡导核心价值。通过展示范文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世界中挖掘素材,注重选材真实、新颖,在生动形象,真情实感,以小见大中来突显主题的深刻性。

以上是笔者的作文点评课教学的一些尝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采用“直接式点评”,即由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点评其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教师寥寥数语“点睛”,学生印象深刻持久。还可采用“对照式点评”,即教师把对学生作文要求的细则分项列出,先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逐条对照,再让同桌之间互相对照,让自评、互评和师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他人之处取长补短。亦可采用“对比式点评”,即选取好中差的作文,结合写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提升等。总之,教无定法,勇于尝试,这些方法还可以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双剑合璧”会得到更好效果。

上一篇:百日安全活动措施下一篇:五年级上册作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