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2024-09-20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通用9篇)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1

实践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调查讨论报告

(占课程总成绩的20%)

课程实践的目的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实际生活,以及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既可以在运用科学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又可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题目:由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并给以初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锻炼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识的调查;

2、对当前国内外热点时事相关的调查与评论;

3、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评论;

4、联系大学生自身实际自拟题目进行调查。

要求:

1、文字资料包括

(1)调查题目(选题占一定分值)

(2)小组组成人员;

(3)调查过程(各成员对该调查报告的贡献大小要通过调查过程来表现);

(4)调查内容;

(5)调查小结(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观点、方法对各种现象进行

分析和总结)。

(6)要求:字迹工整,独立完成,不能打印,只能用钢笔或者签字笔手写。只

能用A4白纸写。

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按学号顺序分成小组,根据完成情况、完成质量、积极认真态

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学生自评和老师给分相结合给出相应分数,记入实践成绩。

交作业时间:第13周第一次上课时间,由各班学习委员按照学号顺

序收齐交给老师或3教楼40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2011-2012-1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2

关键词:茶学概论,教学改革,实践,问题

培养具备茶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人才, 既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一种途径, 又是我国部分高校所提倡的任务之一。郭桂义等[1,2]针对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孙慕芳等[3]就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刘晓娜等[4]针对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初见成效, 为茶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茶学概论既是茶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5], 又是一些高校针对非茶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 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等内容于一体。该课程既能为茶学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能提高非茶学专业学生的茶学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针对如何提高茶学概论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学生学“茶”兴趣, 根据不同情况如何调整教学内容等问题, 从茶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1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1 根据不同情况, 适当调整教学及实践内容

1.1.1 根据时代及茶叶生产周期需要, 适当增加或删除教学与实践内容。

在教材方面, 以朱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学概论》 (2013年8月第1版,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为主要教材, 《茶树栽培学》《制茶学》等其他教科书、期刊和学报为参考书进行教学。一些高校在以往教学中以茶树栽培学、制茶学、茶文化为主要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茶叶功效研究的深入, 茶叶综合利用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茶叶功效以及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 改革了部分教学内容, 增加了茶与健康、茶叶品鉴、茶具、基础茶艺等内容, 丰富了茶的综合利用部分内容, 缩减了茶园建设、茶园土壤管理、茶叶无公害生产等内容。

茶树有固定的生长周期, 而茶叶生产有特殊的生产周期。为此, 根据茶树生长周期及茶叶生产周期, 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设置了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茶叶采摘加工实习等实践内容, 适时穿插各个教学实践环节, 使教学内容与茶树生长周期以及茶叶生产周期相互搭配。

1.1.2 根据不同专业,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 茶学概论课程的开设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非茶学专业专业限选课、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方向不同, 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各部分的需求就不同。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对教学内容设置作如下调整: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基本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相对于茶学专业专业基础课, 非茶学专业限选课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取消茶树育种、茶叶精制加工、茶叶贮藏与保鲜、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非茶学专业公共选修课取消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茶叶精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等部分内容 (表1) 。

1.1.3 根据不同兴趣群体, 适当丰富或缩减教学内容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

为了搜集学生对茶学概论教学内容设置的建议以及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分布,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的5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由表2可知:在植物保护专业2个班级中, 96.61%、94.92%、89.83%的学生分别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只有47.46%、66.10%和69.49%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这就证明, 在植物保护专业中, 更多的学生对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感兴趣, 较少的学生对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适当丰富细化了茶叶初制加工、茶叶品鉴、茶与健康部分内容, 适当缩减了茶树栽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文化部分内容。

注:“√”表示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表示不设置该部分教学内容。

1.1.4 根据不同行业发展趋势,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评茶员、茶艺师等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不断补充不同行业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 凸显行业的发展趋势。例如, 茶具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茶具是茶文化“整体浓缩”的物化形态, 而茶具设计从最初简单片面的感性经验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理性认识[6]。如今茶具设计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茶具个体的造型, 而是慢慢转移到茶具与茶文化的关联性上, 茶具种类趋于多样化, 设计趋于人性化, 造型趋于风格化, 用途趋于便捷化。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增加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不仅呈现给学生最新最全的茶具种类, 而且让学生将茶具与茶类、茶文化联系起来。再如茶席设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项独特的茶文化活动形式[7], 且迅速发展成为了高级茶艺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之一, 完成茶席设计作品是高级茶艺师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 及时在茶艺与茶具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补充了茶席构成及简单设计这一章节, 使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构成因素、茶席设计的基本技巧等知识与技能, 为成为高级茶艺师打下良好基础。

1.2 利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在茶学概论教学中, 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主要教学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微信公众平台法等, 各个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不断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1.2.1问卷调查法。

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多次问卷调查, 分别在学期初、中、末进行。学期初调查分析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兴趣, 摸清学生对茶叶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根据结果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占比以及难易程度。学期中调查学生对前期教学情况及难易程度的认可度, 学期末调查学生对整期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认识及建议, 根据结果分别调整后期教学方式与方法及下期教学计划与内容, 做到及时、高效。

1.2.2兴趣小组角色对调法。

兴趣教学法是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对专业学科产生兴趣,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5]。兴趣小组和角色对调法在大学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将兴趣小组法与角色对调法结合起来。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占比, 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 并要求各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探索总结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 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学期中要求各兴趣小组进行角色对调, 课堂讲授本小组兴趣相关内容课件, 由其他兴趣小组对当堂小组进行现场提问并给予打分。同时, 将期末考核定为角色对调授课与理论考试相结合, 将角色对调授课纳入期末考核当中, 并不断增加权重,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

1.2.3微信公众平台法。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可以使用手机、平板进行交流的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 主要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将微信应用到教学交互活动中, 可以使得教学的交互更加自由、方便、及时, 这种新颖实用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将微信公众平台法应用到了教学当中, 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应用:一是根据教学进程, 不断推送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文章, 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知识的联系;二是不定期布置作业, 要求各兴趣小组原创本小组相关内容文章, 推送至平台, 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及理解能力;三是对文章评论区问题进行搜集, 课堂当中由教师或者学生予以解答, 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四是利用公共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进行学生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 进行数据统计, 针对性调整平台内容、更新时间及频次。

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教改方向

2.1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茶学概论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而教学周期一般仅为18~20周, 在不到40个学时的情况下, 如何确定课程核心教学内容,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达到应有教学目的, 成为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将根据实际情况, 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 进一步突出重点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占比, 使教学内容设置及占比更加科学合理。

2.2 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 以保证茶学概论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茶树生物学基础实习、茶树栽培实习需要一块面积较大、长势较好的茶园;茶叶加工实习需要一个加工设备先进、齐全的生产基地等。将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茶园及生产基地。

2.3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教学模式和平台

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平台不断涌现, 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方式方法, 将不断加强学习, 同时优化已有教学方法、模式及平台, 实现科学、高效教学, 做到可视化、可追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郭桂义, 张洁, 孙慕芳, 等.高职茶文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茶叶加工, 2014 (2) :44-48.

[2]郭桂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9) :5957-5958.

[3]孙慕芳, 张洁, 郭桂义.茶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 :128-131.

[4]刘晓娜, 郭桂义, 胡孔峰, 等.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42-44.

[5]吴思茗, 左扬扬, 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5 (1) :44-47.

[6]黄韩丹.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茶叶加工, 2015 (3) :72-75.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3

关键词 大气科学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QI Li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ed for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courses open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and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some reforms in teaching.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earch

大气对于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而言,其重要性无可置疑。“想象一下没有大气层的地球吧。地球表面起伏不平,被流星撞击得坑坑洼洼。紫外线和太阳耀斑粒子流肆意撞击着地表,生命无法存在。昼夜温差以及赤道和极地间温差巨大得惊人。这一荒芜的行星与我们的绿色地球家园之间的天渊之别就源于大气层的存在”。大气科学就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即覆盖整个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研究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当今世界面临的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无不与大气科学密切相关,大气科学的重要性更加日益凸显。因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08年向所有大学生开设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将大气科学知识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并在2010年组织大气科学相关学院的部分教授和专家,在中国气象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局校共建项目的支持下,编写了《大气科学概论》教材。

1 明确教学目标

许多学生对大气科学的认识片面,将它等同于天气预报,没有认识到学习大气科学的真正价值。大气科学概论课程力图改变同学们认识上的误区。大气科学不仅仅是天气预报,它旨在全面地了解气候系统五大圈层共同作用、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要综合气象学、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和应用气象学的基础知识,使所有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辩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大气科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不仅涉及到物理、化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还与地球科学、社会科学、生态科学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全球变暖,极端灾害天气和气候频发,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大气科学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功能不断加强。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将一些最新的大气科学知识和进展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近代大气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未来发展的热点问题,能有效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不但能够看懂天气预报,还可以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对社会中发生的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例如,2013年袭击菲律宾、造成该地6009人死亡(截至2014年1月7日)的超强台风海燕,它究竟是什么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台风,它如何生成、发展,影响它移动路径的因子有哪些,预报热带气旋登陆和路径的难点是什么。2013年雾霾污染涉及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造成的?通过本课程的介绍,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雾霾,它的颗粒物来源有哪些,应该如何防治,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该如何减排限排。从而激发学生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2 教材选择

教材选用何金海、郭品文、银燕和申双和主编的《大气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2012年5月)。中国气象局1992年确定气象事业为探测、预报预测、应用服务“三大块”结构。因此该教材由基础篇、探测篇、预报篇、应用篇四大部分组成。第1章为概述,基础篇(第2-5章)介绍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现象、大气系统的能力收支与平衡、大气运动的规律与特征。探测篇(第6-9章)介绍常规气象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原理及其应用、大气探测新技术。预报篇(第10-15章)介绍气旋与反气旋、气团和锋、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季风与中国雨带、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气候变化。应用篇(第16-20章)介绍农业气象、气象能源、交通气象、健康气象、气象减灾防灾。这本教材不仅能适应大气科学教学的需要,而且对从事气象行业工作者和其他大气科学爱好者也有参考价值。

(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10页)

3 教学内容精选

课程的学时有限,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置为16学时和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内容面面俱到,学生会感觉庞杂,难以形成系统。如果内容过难,对于文科、工科的同学而言学习起来过于吃力,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是在涵盖大气科学概论课程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大气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气象灾害、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系统讲述。

4 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应适当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片、短片视频等素材内容,以图文音画并茂的高质量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讲课时注意引导启发。以气象灾害、环境恶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入手,抛出问题,启发同学们思考,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难点、重点问题。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安排一次讨论课,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选取感兴趣的话题,效果很好。

5 总结和讨论

针对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大气科学概论课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对于大气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建立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形成了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2008年,大气科学概论第一年向所有大学生讲授,3000多名学生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然而,大气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还存在有待探讨改进的空间。作为一门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在不过多涉及数学、物理公式的基础上清楚地阐明大气科学基本概念,如何将最基本的科普知识与大气科学的最新进展相结合,如何将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是本课程的难点,也是决定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还需要积极进行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随时补充大气科学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寻找最适当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美国大气科学和气候专业委员会,美国地球科学环境和资源委员会,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进入21世纪的大气科学.郑国光,陈洪滨,卞建春等译.气象出版社,2008.

[2] 王澄海,杨毅.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三式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高等理科教育,2011(6).

信息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篇4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

二、内容要求:

与本门课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要求论点要正确,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论据要有说服力。

三、评分要求:

1、字数要求占20%,字数在2500--3500字,不合要求的按缺考处理。 2、标题要求占10%。在标题中一定含有本课程的一个专用词。 3、内容要求占45%。 4、格式要求占10%。 5、立意占15%

6、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不设比例限制。

四、格式要求:论文由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三部分组成。(是否打印自行决定,若打印按以下要求执行)

1、页面设置:纸张:A4;页边距:上下3.8cm,左右3.2cm;装订:一律左边装订。 2、字数在2500--3500字。 3、封面:

(1)论文题目(宋体,3号,加粗,居中);

(2)2006 -2007 学年第一学期(宋体,4号,加粗,居中); (3)课程名称(宋体,4号,加粗,居中); (4)班级(宋体,4号,加粗,居中);

(5)学号(宋体,4号,加粗,居中); (6)学生姓名(宋体,4号,加粗,居中); (7)年月日(宋体,4号,加粗,居中);

4、摘要:200字以内(仿宋,小4号);关键词3-5个(仿宋,小4号)。 5、正文:宋体,小4号 ,1.5倍行距。

6、层次标题: 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编号; 二级标题用1、2、3……编号;

三级标题用(1)、(2)(3)……编号。 7、参考文献:仿宋,5号。

8、封底:课程论文评分表(见附表) 五、纪律要求

1、不得抄袭,如发现雷同部分超过40%的,均按不及格处理。 2、不足2500字的,成绩按缺考处理。

附: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定题目)

IE使用安全策略研究 企业风险信息资源管理 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价值研究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电子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数据挖掘务中的应用技术在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初探 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电子商务安全策略问题的考虑

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展望 企业产品销售信息资源管理 决策树模型在客户分类中的应用

XXX市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研究 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防御措施 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研究探讨 企业信息化的经济学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研究 某省(市)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 企业物流信息化研究 竞争对手情报的获取方法及分析 论工业企业生产作业中的信息运用

计算机病毒与系统安全探究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

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 电子签名的相关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ERP与电子商务整合的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某省(市)信息化信息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的盈利战略分析 关于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思考 某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 CRM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 个人信息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5

(姓名、班级、学号)

 前言(学习本专业的目的意义)

 本专业的主要内涵(分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自动化技术三部分写)

 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分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写)

 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及体会

 对自己今后学习的要求

要求:

一、必须手写

二、杜绝抄袭

三、注明参考文献(按规范)

例如:

1、王玉兴,曹金海,刘刚等,斗轮堆取料机变幅装置运动学特性分析的计算机仿真,农业工程学报,1996, 12(3):117-121.2、柳宁,机械CAD/CA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行政0902学号姓名

小组评分小组排名组长签名

评语:

自 评 分

理由:

教师最后评分

报告题目

概要(150字左右,写明实践的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参加人员及其班级、学号): 小组成员:负责论文:0920200204苏思楠,0920200208周颖

收集资料:0920200236魏玮,PPT制作:09202020238沈倩倩

本次实践是在11月7日(星期日)去萧山瓜沥镇航民村,通过听报告、参观、采访等形式了解航民村在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一天下来,虽然很累,可感受还真是不少。最终写总结报告,做ppt来反应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感。

位于萧山东部的航民村,有着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339户的农户,6500的劳动力,经过30多年的奋斗,从一个“三多”的贫民村变成一个享誉当地的“首富村”。究竟是什么让航民村摇身一变呢?我们小组从三个方面描述和论述了航民村的特点和特色以及对航民村的一些看法„„

写作要求: 1、4000字左右(不含封面)。

2、主题符合规定的范围。

3、内容真实可信,是本学期亲身实践的总结提炼(网上调研等非直接形式或以往的实践不能替代本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任务)。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感受、体会、建议等主要方面。

4、正文后附上实践计划、实践时用的原始材料。

5、实践报告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每个小组限于4人之内(含4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报告必须注明分工合作的所有内容(特别是每一部分写作的内容)、各成员所起的作用等。报告上交时每人各填一张封面装订在正文之上。

6、如属抄袭,以不及格论处。

7、第12周上交并进行小组评议。无特殊原因不得延期上交,否则最高不得超过60分。

浙江省的一个神话——航民村

摘要:位于萧山东部的瓜沥镇航民村,有着2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339户的农户,6500的劳动力。从1979年以6万元的农业积累开始创办工业企业,伴随着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在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中,航民村已经是形成了以纺织、印染、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和房地产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布局;以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正是这样的管理,让航民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十大特色村和浙江省文明村”,“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村级经济社会事业区域面积现代农业 萧山东部有座航坞山。相传很久以前,钱塘江流经航坞山归入大海,越王勾践修筑都城,曾采石于此,江边设有停泊船只的船坞。“航民”的先民聚居在航坞山旁,故得名航民村。航民的崛起,用航民人的话来说,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二是靠治穷治愚,三是靠一个好的带头人,尤其是村党委书记朱重庆的开拓进取和不懈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的广州好迪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朱重庆也有过这样的一句:“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我们当村干部的追求”。钱塘江南岸航坞山麓的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航民村,是一个只有2平方公里面积、三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口的小村庄。正是这样一个惹眼的小村庄,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村。并且有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对航民村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剧院听王书记介绍航民村的时候就感觉这真是一个神奇的村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航民村,航民村把握了这次机会,凭胆识和勤奋去开拓、去创造。黄天不负苦心人,航民终于摆脱了贫困,“摇身一变”成为全村人引以为傲的富村。发展集体经济变身航民首富

现在我们看到的航民村街道整洁、别墅林立,有风景迷人的河边公园,有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航民文化中心,其中有宽敞的报告厅,也有独立的电影放映厅,每周都有电影放映,电影片可以以极低价买到;还有设施高档的航民星级宾馆,路旁饭菜可口的航民餐馆,实惠利民的航民商场,等等。它们分布在村民和职工的居民区周围,满足了居民的日常所需与休闲娱乐的需求,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航民村的工业园区分布在村庄的另一头,烟囱高耸入云,机器声轰鸣,工人们忙碌地工作,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美丽的村庄创造财富。可谁又能想到,这么一个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航民村,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光棍汉多”的三多贫困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转折点,同样为航民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1979年12月党支部一班人毅然决定把全村6万元积累和外借的6万元全部押上,办一个漂染厂。自此,航民村就走上了一条工业为主的与众不同的农村发展道路。

到1982年,漂染厂利润突破百万元,航民也因此一跃成为当时萧山第一个“百万富翁村”。此后,航民村加大发展的步伐,一路高歌猛进,探索出一条“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方法,成功地办起一个又一个企业。先是以萧山漂染厂为基础,分设整合,成立新的印染企业。随后,主动出击,到广东顺德、辽宁海城、河南郑州与人合资合作联办印染厂,在南方北方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积极地抢占和扩大市场。

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染料供应日趋紧张,村里下决心自己办一个染料厂。染料问题解决了,纺织化纤原料又非常紧缺,他们又上马了一家纺丝厂。就这样,依托印染主业带动,前后延伸,配套发展,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在,公司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25 家,拥有总资产36亿元,职工1.2万人。2009年,全村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0.5亿元,实现利润3.2 元,上交国家税金2.3万元,在全国村级经济中居领先地位。

村办工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上个世纪中旬,航民同大多数农村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进厂务工农民的大量增加,人人务工、家家种田,上班做工、下班种地的经营方式已逐步暴露出新的问题。为了适应村级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该村改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1)从原来的承包到户,家家有地,人人种田,逐步过渡到土地归总、规模经营,专门成立了农场和畜禽养殖场。(2)为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航民村利用发展乡镇企业积累起来的集体资金,投入上千万元,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山坡地、低洼地,建成田、渠、林、路配套的标准农田。(3)先后购置多台农业机械,从耕地、播种到收割、烘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现在,全村的农业工厂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耕作着8000多亩土地,管理着126亩鱼塘,还饲养禽畜、鸵鸟,种梨、种桃等。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样不仅保证了全村村民的口粮供应和节日的物资分配,还为市场提供了一定的农副产品,并成为杭州市的售粮大户。

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兴旺。全村形成销售队伍活跃在全国城乡之间。各地的客商也纷纷到航民洽谈业务。为方便日益增加的客商,村里建有投资1600万元,6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剧院,影剧院,阅览室等等,社区银行、电子商务、医疗服务也日益完善起

来。现在,无论客商、职工还是村民,都可享受热情周到的服务。航民村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实行航民股民

航民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航民村比较特色的是实行“ 村企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由实业公司对村第一、二、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航民集团董事长朱重庆说,坚持共同富裕,是广大村民的朴素要求,也是航民村发展的一条经验。在农村,绝大多数人的富裕必须依靠集体。1990年代,产权制度改革风起云涌,航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到了更加关键的的“关结点”。村党委经一年多的调研,反复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在改制中依然坚持了“多劳多得、共同富裕”的原则:航民集团3亿多元的净资产中,集体占56%股份,其余44%以实际“村龄”、“工龄”和贡献大小量化到个人。这次改制,既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又使村民、职工、经营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了富有活力的共建共享机制。朱重庆与其他职工和村民一样量化股权,没有额外多得一股。如今航民集团51%的股份由村集体控股,其余由村民持股。

这次改制,也为企业上市奠定了基础。2004年8月,“航民股份”在上交所顺利上市,成为浙江省村级企业上市第一家。如今,航民集团已拥有21家企业、30亿元总资产,村民年收入接近3万元,成了全省的“首富村”。

从1970年代末,朱重庆在“江南三缸”(酒缸、酱缸、染缸)传统手工业中,选择“染缸”入手,靠6万元起家,创办起了作坊式的村级印染企业,经济效益连年翻番,1982年便后来居上成为浙江省首个百万元富裕村。此后一发不可收拾,30多年来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是首次建起了村办集体企业,首批农民从土地上分流出来从事工业生产;第二步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手工作坊式技改为现代化生产线,成立起航民印染公司,走上按《公司法》经营管理的路子;第三步是企业迅速向多领域、多行业扩张,公司改组为浙江航民实业集团公司;第四步是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村集体控股56%,村民共持股44%,2004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另一方面,农民也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农民成为资本的“ 主人”。

航民村既坚持共同富裕,又不搞平均主义,实现了“全村没有困难户,家家都是富裕户”。2009年,职工人均收入24000元,村民人均收入23500元,创建了一个“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的和谐新农村。

健全医疗教育提高航民内涵

在经济实力逐步壮大的同时,航民村人深知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后盾,只有用对人才,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九十年代开始,航民村开始对村民的教育提供优厚的补贴,航民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费全部由村里负责,即使是节假日,村里的幼儿园也仍然为村民子女免费开放,村民不不必担心上班时孩子无人照顾,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对于“金榜题名”的村民,村里除了给予奖励1万元和每年8000元以下学费报销外,入学后还给予每月二百元的补贴。相比之下,许多贫穷农村的孩子即使考上了名校,也逼迫休学在家帮补农活或是外出打工赚取家庭开支。这一点上,航民注重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可敬可佩,要是都能够像航民村这样,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平等权利也就不攻自破了。

如今,航民村的重教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高校大学生都选择在毕业后回村里发展,为回报村里的栽培,贡献自己的力量。航民村为村民子女提供的免费教育是令人都羡慕不已的,如今教育乱收费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许多家庭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不得让孩子辍学提早步入社会,什么时候在我们国家每个村庄、每个街道都能实现居民免费教育?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只有每个村庄、每个街道都像航民村一样实现了富强,才能为居民提供没有后顾之忧的教育。

航民村不仅照顾青少年的成长,也为老年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公寓(高层公寓的一二层,主要是为了方便老年人的出入),提供老人的月基金,对退休的老党员提供免费的外出旅游,还免费为老人提供带回家的礼品等等。真是应了句“幼有所教,老有所养”。

航民村的居民享受免费教育的同时,村民的医疗保障同样令人们羡慕,航民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村民养老金和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以“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村民、职工人人享有医疗保险。因为航民集团有热电厂,所以村民的水电费是相当的低,还对村民实行集中供热,这又是让多少人羡慕不已呀!

为了完善航民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政策的统筹安排及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从2008年4月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又具体的管理部门负责。至此,航民村已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全民覆盖、制度贯通、自愿选择、适度筹资、分类享受”的医疗保障体系。

有这样的说法:“家家户户住别墅、用电用水都补贴、大米凭票领、考上大学报学费、消遣娱乐有去处、老人能拿养老金。”这句话基本上能概括航民村人的幸福生活。航民村这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7

1 医学概论与专业认知

医学专业认知是指医学生对专业设定的目的、意义及作用的看法, 是对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和应具有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等。医学概论又称医学引论、医学通论、医学总论、医学导论, 是一门以医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在医学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将其纳入医学课程体系[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讲座课开设已有两年, 旨在帮助刚刚踏入医学院校的学生, 初步建立起医学科学的整体框架, 对于健康、疾病、医疗、医学教育、卫生事业与卫生改革等有所认识, 对于医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端正学习态度, 做好学习生涯规划, 具备医生的素质与情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医学是什么?学习医学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医学?等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医学的精神, 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学好各门基础课和专业课,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2]。因此, 医学概论在提高医学新生的专业认知度, 帮助其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前景, 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

2 教学设计

2.1 实施原则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医学概论作为一门医学的启蒙课程, 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 既要服从于医学院校教学的总要求, 又要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 把医学专业认知有机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2 教学内容

我们选用蒋炳武主编的《医学概论》为教材, 秉承以医学概论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 以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设置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为依据, 在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的同时加深其对医学概论基本理论理解的教学理念, 将专业认知的内容融入到医学概论理论体系中重新整合。医学概论授课内容对应的专业认知要点见表1。

2.3 教学方法

鉴于医学生课业负担重,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采用课堂理论传授方式, 充分利用课内学时。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2.3.1形象化教学医学概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 可用实际的案例直观展现, 营造一种活灵活现的教学氛围易化理论知识。如讲授“促进医学发展的动力”时, 首先展示“海豹儿”的图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再结合“反应停”事件, 使学生明白, 在临床上发现问题, 先要在理论上进行解决, 然后回到实践中指导医学活动。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促进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感受到临床医学的科学性、复杂性, 及临床工作中应具有的辩证思维。

2.3.2 建构式教学

授课时注重知识的衔接, 通过分析医学发展史及其发展趋势, 结合3次卫生革命讲解医学模式的定义、演变过程及现实意义, 进一步分析专业服务对象的演变, 并以此为指导设置专业课程, 从而形成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体系。使理论课教学不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和简单解读政策的层面上, 而是使授课内容具有一定深度, 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作出有深度和新意的解答, 给学生以真正的启发, 达到学习理论和培养能力的目的[3]。

2.3.3 参与式案例教学

谈到就业, 学生的表现比较消极, 感觉前途暗淡无光, 这种情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生涯的规划。针对这一难点和焦点问题, 紧跟形势删除《医学概论》中相关医疗卫生事业内容, 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前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措施, 如“财政重点保障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立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特色”、“慢性病门诊医药补偿”、“特殊重大疾病住院补偿制度”等,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共产品, 是福利性的公共事业, 拓宽了本专业就业渠道。通过互动式参与、讨论, 使学生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一个宏观认识, 又对自己将从事的岗位有清楚的认识, 并对未来人生发展充满信心。

2.3.4 共鸣式教学

结合理论,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如在讲授医生的素质相关理论时, 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教授“大医有魂人生无悔”先进事迹展开讨论, 让学生总结时代需要怎样的医生。在此过程中, 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描绘自己的职业形象, 也激发了为医学奋斗终身的信念。

3 教学效果评价

对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145名学生进行的“对本专业的了解和认知, 以下哪条途径收益最大”问卷调查, 有6个选项: (1) 新生在入学教育时了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参观人体解剖陈列室; (3) 学习必修课医学概论; (4) 参观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5) 举行“我未来职业”主题讨论班会; (6) 设立班级专业教师导师制度。其中选择“学习必修课医学概论”的48人, 占33.1%;其次为“参观人体解剖陈列室和参观医院”、“参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 分别占26.2%、24.1%。调查表明将专业认知和医学概论课程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专业认知的一条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通过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可达到两方面目的:一给学生灌输相关医学新理念, 并以此指导实践;二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稳定的专业态度, 协助其规划职业生涯。由于教学时间短, 还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随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要适时调整, 通过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组织教学, 改进教学环节等。

摘要:为了提高新生的专业认知度, 适应当前医疗环境, 分析医学概论与专业认知的相关性, 在医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医学概论为载体讲授专业认知的相关内容。本文在内容整合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专业认知,医学概论,临床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董超群, 陈先华, 任海蓉, 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知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 :58-59.

[2]贺国强.浅谈《医学导论》的引路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 (3) :36-37.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8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

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概论课程实践要求1 篇9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上一篇:专八作文一下一篇:经济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