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实务

2024-09-06

新闻发言人实务(通用8篇)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1

一、新闻发言人职业认知

1.新闻发言人设立的必要性

2.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范围

3.哪些人可以出任新闻发言人?

4.新闻发言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课堂分组讨论:

1.你所在单位遇到过负面新闻吗?处置策略和效果?

2.你个人接受过媒体采访吗?你对媒体采访的报道结果满意吗?为什么?

二、媒体真相与媒体应对

(一)媒体真相:有偿服务还是公众民意?

1.你为什么要在乎媒体?

2.媒体还是你的“喉舌”吗?

2.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7×24小时

3.媒体的类型和特点: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互联网

4.媒体为谁服务?公众、商业还是政治?

5.议程设置与报道框架

6.美国——全球传播的胜利

(二)新闻制造:娱乐至死还是真实还原?

1.人咬狗才是新闻吗?

1)新闻的若干定义

2)新闻媒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3)商业化媒体和我们的生活

2.新闻的原料来自哪里?

1)新的或者看上去新的东西

2)冲突的故事、争议的人物与问题

3)与受众相关联的事件和人物

4)重大的国内和国际事件

5)合乎新闻议程

6)人物,特别名人的故事

7)个人隐私和丑闻

8)可预测的东西

9)当下的体育娱乐事件

10)社会进步、国家建设

3.新闻的另类解读

1)新闻是冲突、新闻是战争、新闻是猜测、新闻是观点

2)新闻正在“怒火中烧”

3)新闻在歇斯底里地尖叫

案例探讨:

1)“挖墙凿洞,给死者开后门”

2)“赵饶:谁招谁”

3)生命尊严与新闻娱乐

4.新闻的呈现结构:“倒金字塔”告诉受众什么?

5.新闻的5w+1h +调味剂

课堂讨论:从最近报道中找出5条新闻,分析每条新闻符合哪类新闻价值。

(三)记者认知:还是“无冕之王”吗?

1.记者的生存窘境和现实压力

2.记者有可能被贿赂

3.对你来说,记者是朋友还是敌人?还是。。

4.如何跟记者打交道

1)从新闻发言人角度看:

你不是“个人”

你不是“演员”

你不是“长官”

你不是“学者”

2)从新闻记者角度看:

他不是“学生”

他不是“部下”

他不是”“朋友”

他不是“敌人”

3)记者喜欢什么样的发言人?

案例讨论:冯小刚与记者的那些事儿

(四)站在镜头下——发言人必须牢记的6条“军规”

1.你是个“推销员”

2.你是第一个发出声音的人

3.为记者提供“全套服务”

4.做媒体的引路人

5.忘掉那些陈词滥调

6.不要让传播谎言的媒体为所欲为

三、日常新闻发布

1.发言人必备的工作年历

2.新闻发布传播战略选择

3.如何组织新闻发布会

课堂讨论:从自己工作角度,谈一下新闻发布的年历特点。

四、如何接受媒体采访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2.不可接受采访的3种情况

3.电视采访abc

4.纸媒采访abc

5.网络媒体直播abc

6.电话采访abc

7.采访说错话的补救措施

8.媒体报道有误后的解决路径

课堂讨论:就k食品厂产品致癌事件,接受媒体采访。

五、发言人的腔调和礼仪呈现

1.核心信息准备和设计

2.宝贵的“三简“原则

案例:给你一分钟,怎么说中国

3.增强语言魅力的几项秘笈

4.处理敏感问题的3个技巧

影片讨论:回答bbc有关台湾和西藏问题的提问

5.发言人:请释放你的魅力

6.手势、眼睛的呈现艺术

7.发言人着装的“十要”和“十不要”

8.发言人的必修礼仪

六、现场情景模拟部分(略)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2

2009年新闻采访研究主要包括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特点及问题、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采访心理、采访权、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采访伦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新闻采访业务教学等方面研究。新闻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采访伦理、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成为2009年新闻采访学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探讨问题。

(一) 新时期新闻采访研究的特点及问题

学者刘海贵研究和论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采访学呈现的四大特点:由“术”到“学”, 从操作技巧的介绍到新闻采访学的构建;新闻实践的内在要求促发研究重点渐次拓展;专著教材化, 教材同质化;采访权与新闻采访史成为该领域正在或可能勃兴的研究热点。[1]有研究者认为, 当前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亲身采访报道投入呈减少趋势, 导致媒体不实报道增多和新闻内容低质化等不良效应, 探索采访报道投入对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显要意义, 以期唤起媒介自省。[2]

(二) 采访过程及技巧方法研究

有研究者探讨新闻工作者采访过程中情商建构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认为勿因职业诉求忽视人性的基本作为, 学会认识、管理、激励自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感。[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矛盾主要是起源于新闻事实的“源与流”、二者关系的“供与求”、认知行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三对矛盾因素, 在采访中要认识矛盾, 解决矛盾, 尽可能减少冲突, 避免对抗, 以实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统一。[4]有研究者认为, 对于新闻采访, 把握好角度才是正确的方向, 要针对新闻性选角度, 体现时代特征;针对受众的兴趣选角度, 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从新闻事实的“新”上找角度, 增加新闻的“新意”。[5]有研究者认为, 为确保采访效果的最大优化, 采访者应该着重把握自身情感素养合适表露技术、引导采访对象主动参与采访的技术和运用不同采访提问用语的技术。[6]有学者认为, “首因效应”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败, 记者可以从仪表、举止和开场交谈三个方面着手, 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迅速打开采访局面。[7]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认为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从对方兴趣入手, 打开话匣子;控制节奏, 谈话要牢牢掌握主动权。[8]

(三) 采访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做好采访前的心理准备, 才能更好地将采访活动中的“对立”统一在和谐的采访氛围中, 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9]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进行正确而有效地观察, 要注意记者自身心理活动的调节和锻炼、对报道对象心理特点的分析与判断、对读者心理需要的了解和研究。[10]学者陶文静、李双龙通过分析采访报道“5·12大地震”的记者的心路历程, 认为记者的心理素养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相应的心理调适能力, 强化心理素养为记者整体媒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对记者心理素养的培养需要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针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记者心理素养则需要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有针对性的培训相结合。[11]

(四) 采访权及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 直接影响了新闻传媒的发展, 新闻媒体采访权的规范和保护成为热点探讨问题。新闻采访权的性质是当今新闻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话题, 有研究者认为, 从法学的角度对采访权加强规范是必然和必要的。[12]学者李衍玲对采访权与索偿权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中采访权与索偿权都是受保护的权利, 采访权的实现更多地要靠各方的合意, 而索偿权的实现更多地靠权益的平衡和法律的支持;在行使采访权的时候, 要更多地考虑发展的利益和个人的基本权益, 而在行使索偿权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媒体权益和公共利益。[13]有研究者认为, 采访类作品的初始形式属于双方合作作品, 采访稿是对双方合作作品进行再创作而形成的新作品, 著作权属于双方, 因此被采访者有权要求合理的报酬, 主张新闻出版从业者要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转变以往的思维理念, 规范采访付费、收费秩序, 是建立良性互动采访作品创作市场的基本原则。[14]

(五) 隐形采访与新闻采访中侵权问题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隐性采访中的新闻侵权主要包括对被采访者的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侵犯,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隐性采访中规避新闻侵权现象的抗辩事由有三:公开场合、公众人物、公共利益, 并应当遵循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客观记录原则、严格审查原则。[15]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职业与公民的基本权利, 如何把握自己的道德底线尤为重要。[16]有研究者认为, 保持暗访合理性、合法性, 规避与化解新闻侵权可从三方面入手:更新观念, 回归新闻媒介的事实本位和角色本位;找准公民权利与新闻工作者义务的平衡点;寻找法律支持。[17]有研究者通过对隐性采访素材的民事诉讼证据效力分析, 认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的过程中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以降低法律风险。[18]

(六) 采访伦理的研究

学者刘海明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灾难性新闻采访遭遇的伦理诘难为例, 分析了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总原则“己他并重”和子原则:善的原则、正当原则、秩序原则、情感原则、效用原则, 认为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制度构建, 应该从规范人的伦理行为寻找切入点, 并和权力规范、采访程序、利益规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制度性伦理框架。[19]有研究者认为, 人性化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恪守的一条重要原则。[20]

(七)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研究

有研究者结合实际探讨了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认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体现和归宿,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材料的艺术性再现。[21]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并非被采访消极地决定着, 它对新闻采访具有明显的反作用, 倡导积极采访。[22]

二、新闻写作

2009年新闻写作不仅侧重从结构范式、手法技巧的角度进行创新研究, 而且从思维方式、写作心理等层面逐渐将新闻写作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 更有研究者对新媒体写作进行分析阐述, 值得新闻业务工作者很好地借鉴和学习。

(一) 结构范式创新的研究

学者钟克勋指出, 新闻写作范式正在发生变化, 表现为新闻报道两大主要文体消息和通讯的标题习惯形式趋于模糊, 文体的文本格式边缘化, 新闻文本的标题和格式都在创新, 但创新不能丢弃了新闻报道真实这个根。[23]学者谭云明探讨了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认为要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典型的事实说话、用事实的细节说话、用感人的事实说话、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24]有研究者指出, “故事化写作”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 但是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 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 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25]有研究者从实践角度探讨新闻“散文化”, 认为应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 将描写、意境、语言的准确生动运用在新闻写作中。[26]有研究者认为, 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要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就必须从流动中展现出事物发展的状态。[27]有研究者分析了西方特写的结尾写作, 指出新闻的“结尾”不应该沦为“被遗忘的角落”。[28]

(二) 手法技巧创新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 巧用悬念的手法可以将新闻写得更加生动活拨、曲折变幻, 从而增强可读性。[29]有研究者认为, 新闻写作为求生动常用比喻, 尤其在标题上更多见, 但比喻的前提是要准确, 然后才谈得上鲜明、生动。[30]有研究者认为, 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应恰当地运用情感, 如何恰当地运用情感应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要理解情感与写作的关系, 二是要掌握在写作新闻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31]有研究者认为, 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 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 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32]有研究者指出细节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33]有研究者研究和论述了新闻写作的几种特殊笔法:简笔、变笔、跨笔、合笔、衬笔;简笔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用最简要的线条, 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变笔主要是说这种笔法是多变的, 是善于变化和善于变换的;跨笔是指无论是描写、议论、叙述等等, 都采取大跨度和大跨越的方法;合笔是指多种表现方法合成的笔法, 在同一段文字中含有叙述、描写、抒情、评论等各种成分;衬笔是指记者在写某一事物或某一人物的时候, 不正面直写,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 从陪衬的角度去写。[34]

(三) 新闻写作心理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新闻写作心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但容易被人们忽视, 记者要具备负责的、开放的、敏感的、开朗的、皮实的心理素质;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心理的调节是很重要的, 要学会积累“心理势能”, 要有自信, 要创造“小心—大胆—小心”的过程, 防止“大胆—小心—大胆”的过程;要善于动静之间的转换;要克服过重的负担, 树立“代言感”、“对象感”、“创造感”;也要善于利用自然心态。[35]

(四) 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研究

有研究者对新闻写作中反向思维的特征和表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新闻采写过程中, 不断地“反向”, 不断地“标新立异”,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突破。[36]有研究者探讨了新闻写作业务的思维方式, 认为新闻思维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 以逻辑思维为指导;系统思维和重点思维相结合, 以重点思维为体现;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 以实践为基础;发散思维和聚拢思维相结合, 以聚拢思维为主;顺序思维和跳跃思维相结合, 以跳跃思维为主。[37]

(五) 关于新媒体的新闻写作

有研究者认为,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 使网络写作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 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38]有研究者认为网络写作与报纸、杂志写作的差异, 来源于网络媒体和纸质体的不同以及读者浏览网页阅读报纸、杂志的差异, 网络写作要用活网络的可点击性 (超时空链接) 、版面的无限性、文本的多媒体性。[39]

三、新闻编辑

2009年新闻编辑实务研究包括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编辑素质的研究等。虽然从研究数量上实践应用研究仍然居多, 但编辑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关注, 新闻编辑的业界和学界的研究者们逐渐开始转向从理论视角去探讨编辑实务问题, 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的研究方向。

(一) 新闻编辑学发展研究

学者庹继光认为,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内地新闻编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 主要表现为创立了新闻编辑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对新闻策划展开了深入探讨、对各种编辑符号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对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编辑工作展开了论述。[40]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编辑理论、编辑实践、编辑史、编辑研究方法, 但在报纸编辑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少, 造成了报纸编辑学体系研究的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编辑学体系研究的发展, 必须加强报纸编辑研究方法的研究。[41]

(二) 媒介融合中编辑业务的变革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学者蔡雯认为, 在今天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新闻编辑业务发展趋势将是以融合的业务技能实现对多种媒体的资源整合开发, 以“融合新闻”的新模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效果。[42]有研究者认为, 中国报业仍然缺乏图片编辑专业人才, 应该一改以往重“摄影”轻“编辑”的教育模式, 从新闻学、图像学、视觉美学、文学修养、心理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培养图片编辑人才。[43]学者许向东认为, 通过提高编辑的视觉设计意识和技能, 不仅有助于美化版面, 而且可以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 优化信息传达的水平, 达到易读、悦读的目的。[44]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进程中编辑理念将从以受众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 以“公民新闻”为观念的互动式编辑理念将得到确立;编辑流程的再造将实行报网一体化的模式和流线型、共享式的运作;信息产品的创新将侧重于优质新闻的生产、产品形态的丰富和产品链的延伸, 这些变革将随着媒介融合的进程而深化。[45]有研究者认为, 媒介融合中报纸编辑应当及时转换角色, 必须在思维创造途径、角色变换方式和编辑流程再造等方面, 走出新型编辑的创新之路。[46]有研究者认为, 面对现代新闻竞争, 编辑还必须从“幕后”走向“台前”, 从“把关”走向“主持”, 从“调度”走向“指挥”, 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 用全新的编辑理念重塑全新的编辑角色。[47]报纸编辑中引入网络元素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 应将其融入报纸, 应区分使用网络语言, 借用网络的“新闻专题”的处理手法时应突出编辑意图和版面逻辑, 移植网络内容应适合读者阅读习惯。[48]有研究者通过对网络媒体和传统纸媒体在新闻编辑方针的决策、标题的制作、版面编辑方面的比较来探讨新闻编辑的规律, 认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是版面编辑的核心部分, 只有围绕读者才可以制作出精良的版面。[49]

(三) 编辑机制和编辑理念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编创一体化”实质是以编辑为主导, 以市场为中心, 这种编辑机制在抵抗市场风险获得价值回报、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作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在实践中应辨证分析、灵活运用。[50]学者闫隽论述了传统编辑理念与视觉传播理念在报纸版面设计上的运用形成的三组二律背反的关系:报纸定位是吸引眼球还是吸引大脑, 编辑实务是实用主义还是新闻专业主义, 革新理念的改版是否就意味着版面泡沫;认为无论视觉传播技术与版面编辑理念如何发展, 报纸编辑应恪守的核心新闻传播理念:新闻含量、版面节约、专业主义。[51]有研究者探讨了报纸编辑的编版理念, 认为内容要有“读者为本”的理念, 版式要追求“神、魂、韵”三个境界, 利用标题和图片让版面“亮”起来, 美编应主动将位置前移, 求变打破常规出新意。[52]

(四) 编辑素质的研究

有研究者认为, 报刊编辑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应该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的基本素质。[53]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除了应具备最基本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以外, 还要特别着力提升三种能力———新闻辨别判断能力、新闻资源整合能力、新闻策划主导能力。[54]有研究者认为, 编辑应该具备思想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意识。[55]有研究者认为, 报纸编辑还亟待增强诸如打假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等现代意识, 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媒体的激烈挑战。[56]有研究者指出, 编辑需要具备从传媒中获取、分析、整理信息的素养和借助传播技术和特定的媒介传播信息的素养, 编辑媒介素养需要在传播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57]编辑职业道德是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研究者认为, 近年来我国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不讲求原则、以权谋私、缺乏社会责任感、治学不严谨、读者本位缺失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务之急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快新闻编辑立法进程, 完善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水平, 正确处理“双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系, 强化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 培养人文精神等, 以期能提升我国编辑的职业道德水平。[58]

四、新闻评论

2009年新闻评论的研究, 着重探讨了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局及反思、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新闻评论的写作等方面。

(一)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评论工作的研究

新时代, 我国出现了大量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 发挥着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着重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利用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操作平台甚至是新媒体将代表主流意见的声音传播得更清晰、更透彻, 直接对新闻作出评论, 构建公共话语空间;同时, 新闻评论因为数字化媒介的虚拟、不确定、隐匿等特性和高门槛的传统“把关人”的虚拟缺失, 而使得评论来自社会各个层面, 出现不同的声音, 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的品质急剧下降、议题设置庸俗化、评论表达轻浮、引发“言语暴力”等困局, 反思当前我国的新闻评论工作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和使用主流媒体的权威平台, 加强对评论议题的设置和评论人才的培养、管理。[59]有研究者研究了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新功能, 认为从新闻学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传播的是一种观点信息;从社会发展视野解读, 新闻评论在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从认识论视野解读新闻评论,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理性认识。[60]

(二) 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

有研究者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日报》新闻评论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 对党报评论在重大事件中的引领作用进行分析, 认为这些应时而作、缘事而发、先声夺人的评论文章, 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事件的重要节点, 起到了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和鼓舞士气、增强信心的作用。[61]有研究者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背景, 以《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体系为例, 研究了新闻评论在操作中的规范———公论立场、多维视角、就事论事。[62]有学者在研究报纸59家、相关评论62篇基础上, 总结了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周年祭日”报纸评论的经验和教训, 认为灾情祭年评论主题重在征服与反省, 评论语言必须创新、与时俱进, 评论数据必须准确;作为一种特殊的评论形式, 灾情祭奠日评论要求在确定主题之后, 要处理好论证、叙述与抒情三者间的关系:总体来说, 论证不宜过多, 过多会伤害到情感的表达;叙述要注意具体而有节奏感;抒情则要求融情于叙述之中, 不宜舍本逐末地过分自我表达, 使纪念意义丧失。[63]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新闻评论冲击下报纸新闻评论的应对策略: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在评论深度上下功夫、加大群众评论分量、注重评论的“亲民性”、积极实现与网络新闻评论的共生互补。[64]

(三) 电视新闻评论的研究

学者欧阳明论述了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必然性, 认为节目形态是目前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解困的关键;双方论辩节目形态是我国内地电视新闻评论电视视听化的重要出路。[65]有研究者以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 指出节目主持人在中发出的新闻评论起着重要作用, 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新闻评论探索出了新的模式。[66]

(四) 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

网络新闻评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 [67]有研究者探讨了网络评论繁荣的原因:“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实现“三贴近”的有效路径。[68]有研究者则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评论成功的要素:要融入人文关怀、要掌握最佳介入时机、网络媒体评论员要做网民的代言人、打造知名网络评论员引领网络舆论、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网络评论员。[69]有研究者指对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70]有研究者从更新量、原创性、重点和倾向性等四个方面, 对中央、地方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中六大代表性网站的新闻评论板块进行内容分析, 以比较不同网站在评论处理手法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五) 新闻评论写作研究

新闻实务 动手为先 篇3

【关键词】 新闻传播教学;媒体技术;动手能力

新闻传播学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很难在专业上有所造诣,很难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它也是一个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来重新认识和理解,很多具体技术和机器设备的使用都需要切实地掌握,这些都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必备的工具和技能。面对扑面而来的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要想很好的生存还要努力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努力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新媒体的相关技术。

当前的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要想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砝码,就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就成为了新闻传播类教学人员所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动手实践的意识和兴趣

新闻传播类的学生的课程都是文史方面的,很多学生在意识上对操作性的活动不感兴趣,对动手实践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新闻仅仅是写作,会写文章就能从事新闻工作。这是新闻传播类学生在认识上的普遍误区,也是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难题。针对学生的这种普遍共识,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有方向的引导他们建立实践的兴趣,要让他们明确目前新闻发展的现状,明确新闻媒体的要求,明确新闻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激烈竞争。

在 “2007新闻传播学教育·青岛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先生曾在发言中明确指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实务学科。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但符合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以传统的报纸媒体为例,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除了要改变自己的媒体运营方式以外,必然要在媒体形式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让新闻采集更加迅速,新闻写作更加专业,新闻照片更加吸引人,版面编排更加科学,这就对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能掌握熟练的采访技巧,不能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不能掌握新闻摄影的基本技术,不能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永远无法在媒体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永远无法在业务上有所突破。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学生在从事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实践兴趣,要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2006年的下半年,我曾给出版编辑学专业的学生上过一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我把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按照媒体的运作流程,让他们每个小组填报选题,然后写出采访提纲,出去采访,最后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全班同学积极踊跃,其中有个小组采访的是街头的乞丐,经过周密的策划和认真的采访,他们写出了一篇反映城市乞丐生存状态的通讯,文笔流畅,感情真实,并恰当的运用了各种采访技巧和方法,文章整体完全符合通讯的写作要求。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采访感受的时候,他们这个组还给大家讲了自己采访的难忘经历,感慨万千。

经过积极有效的引导,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成功的,同学们也都倾注了足够的热情,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相信这些同学以后去了媒体,一定会很快的适应媒体环境,并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新闻工作需要与人实现良好的沟通,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人和了解人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迅速的接近新闻主体,并获取新闻信息。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实践意识,并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传播事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媒体技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体的概念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和生命力向传统媒体发起了挑战,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正在以一种你死我活的架势超乎人们的想象。这种挑战和竞争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人们观察世界的视角。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同时改变着媒体自身的传播方式和运营规律,要接近这些新兴的媒体,不但要从宏观上了解它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还要从微观上了解它的传播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体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形象性和互动性方面的优势,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趣味。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媒体集合了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等新鲜有趣的元素,并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互动性和适时性等优势很迅速成长为诸多媒体之中最具活力的媒体。就网络编辑而言,要先让学生掌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网页制作等技术,还要深入学习网页编程语言,如html、java、asp等。随着“播客”时代的来临,基于网络的视频、音频编辑也都成为了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技能;随着flash的普及和全民动画的时代的到来,网络动画的创意制作也成为了网络世界的一大亮点。网络媒体是这样,手机媒体也是这样。

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让学生多多接触这些新媒体技术。否则,新兴媒体对他们来说就永远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我从2006年开始承担《影视广告制作》这门课的讲授,教学对象是广告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影视广告制作的基本流程,并能将前期所学的广告创意策划、广告案例分析、广告文案写作、电视摄像、影视编辑等等课程结合起来,能够根据特定的广告对象构思一个角度新颖、创意独特的广告,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的媒体技术,使构思好的广告创意具体表现出来,制作成一个影视广告。

这是一门富有趣味性的课程,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也渴望能从自己的手中诞生一个广告作品。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考察了学生对新兴媒体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结果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广告非常感兴趣,并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flash制作能力。针对这部分同学制定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教学方案,注重引导他们对网络广告的认识和理解,从最基础的制作技术开始给他们讲解网络广告与其他广告在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方面的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制作出了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广告。

第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恰当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运用恰当的方法把知识讲解得具体到位,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该课程的规律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实践教学环节游刃有余,创作出好的作品。在讲授《影视广告制作》的时候,在理论课时中先给学生讲授了影视广告的分类和特点,针对每一类广告都选择了恰当的实例,在讲解“人物推荐式”广告的时候,我选择了葛优拍的“神州行”的广告,在讲解“故事情节式”广告的时候,选择了“百威啤酒龙虾篇”,并对每个广告的诉求方式、表现形式和表现特点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富有趣味的广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理解了广告创意表达的意义和要点,加深了他们对广告类型的认识,课堂气氛积极而热烈,同学们之间也能够认真讨论,及时表达和抒发自己对该广告的认识和体会。

如通过“百威啤酒龙虾篇”,同学们理解了原来在短短几十秒中的广告里面也能有悬念和冲突,也可以有事件的起承转合和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些通常是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才能体会到,紧接着有的同学在交流中举出了经常在公交电视中看到过的“雅虎搜索”系列广告中的“阿虎篇”等,并对这类广告的优势做了简练的总结。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影视广告剧本的创作,剧本是广告制作的前提,其写作要领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广告文案,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影视广告剧本概念的基础上勤加练习才能掌握。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我选取了经典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剧本,并千方百计的找到了这个广告的视频。在讲授这一章的时候,我先向同学们播放了这个经典的广告,温馨的画面和富有感染力的广告词一下把所有人带进了回忆之中,这为他们进一步理解剧本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具体讲授剧本的时候,针对影视广告剧本写作中具体形象的要求,着力讲授了剧本中的关键语言,并再回顾到广告中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以期引导和加深他们对剧本写作要领的理解,并在课下布置了作业,要求每个人都要写一个广告剧本,为后面的实地拍摄和制作做好准备。经过反复的练习,大多数同学都在非常短的时间以内掌握了影视广告剧本的写作要领,剧本形象,语言准备,很多创意都有很强的拍摄价值。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流写作经验,让写得好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创作感受。

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但掌握了影视广告制作的基本知识,对加深对前期所学课程的理解掌握,使他们对中期实地拍摄和后期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向往,为动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理论教学环节的讲授,学生初步建立起了动手实践的想法和意识。在具体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当中,也注重了及时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反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帮他们寻找不足和差距,让他们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审视自己的作品,使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课程结束之后,很多同学都拿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4

一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请联系新闻实践,分析记者公开(亮相)采访与隐性采访、事件性新闻采访与非事件性新闻采访的各自特点与长短处。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方式发生哪些变化? 3.试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与目前现状。二实务题(分别为5、15、20分,共40分)根据下列记者采访的素材,进行以下实务操作: 1 制作一条新闻标题(两行题或三行题,5分)2 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动态消息(15分)3 配写一篇600字以内的短评(20分)

素材附后:

“小煤矿挖断了我们的命根子。”今天上午在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时屯村的村头,60多岁的老农时宝指着大片塌陷的农田向记者诉说“小煤矿之祸”:“俺镇这几年冒出来的76个小煤矿,乱采滥挖个个都是‘吃地虎’,挖坏农田,挖踏了村庄。”

记者放眼望去,汝平公路(汝州至平顶山)南侧100多亩农田像一个“盆子”,低于路面近一米。“盆子”里竟有四个小煤矿,两个废弃,两个正在兴建中。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民范锁说:“这地以前是亩产400公斤小麦的良田,被小煤矿挖踏后,亩产量不足150公斤。” 记者看到,一亩大小的麦地,竟然有十来道裂缝,范锁说:“下面越挖上面越裂,有时人走着走着,都要陷进去。这地现在都不能浇水,水都顺着地缝渗跑了。”

农民们为了自救,每年都要往地里垫土,垫玉米秆,可垫了又陷下去。现在,联合收割机进不到地里,农民只好改从“机收”退回到“手收”。农民姚俊伟说:“小煤矿矿主挖挖就跑,把钱挣走了,那祸害扔给俺。找矿上、找镇里都没人理,这笔账该算在谁头上?” 范湾村和李湾村位于姜公河两岸,两村间的大片塌陷的农田里,竟竖着十六七个插小红旗的矿井架。李湾村农民马留进说:以前大家都引姜公河水浇地,小煤矿挖了几年,把水源都挖没了,姜公河干了,连自家院里的井也干了,只能借水吃,夏天洗澡都得外出洗。

小煤矿采煤,是哪里有煤往哪里挖,小屯镇的一些小煤矿不顾国家有关规定,把矿道挖到了村庄下面,使农民的房屋裂缝、塌陷,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范湾村村头20多米远就有一个小煤矿,自1999年以来,全村先后有20多户农民住房出现沉陷、裂缝。记者来到农民贾会议家,但见天井院下陷半尺多,三间堂屋屋体倾斜,屋里墙体多处裂缝,最宽的缝达20多厘米。由于无法居住,他们一家人只好搬到损坏程度相对较轻的东厢房住,把堂屋改称猪圈。贾会议说:“俺们省吃俭用了半辈子,盖了东厢房,本是给儿子结婚备的新房,如今新房也成了危房。”他们先后给儿子说了两门亲事,可人家来一看,都不愿意。

范湾村1993年曾修建一所小学,有一座两层小楼和一排平房,四间厕所。1999年以来,先是校园土地由南向北塌陷一米多,紧接着所有建筑物均出现裂缝,四间厕所倒塌。学校共有400多名学生,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就无法在学校上课,其中100多名学生转学到外村,剩下的学生分散在大树下,村民家里上课,苦不堪言。李湾村也是个“塌陷的村庄”,据当地群众讲,村庄底下已被小煤矿挖成了“老鼠洞”。记者走访了十几户群众,发现他们的房子已微若累卵。在村民王书安家,记者看到,房子多处裂缝,他找了六块木板撑着房顶。村民马留进家七间全是危房,由于地基不断下沉,家里的门已截短三回。从1999年起,李湾村村民同小煤矿打了官司,最终获赔30多万元,可分到户上,不过几个元,根本不够。村民们说:“俺村已没法住了,大家都想迁,可到处是小煤矿,往哪里搬?”

小屯镇企业管理办公室的张新坡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镇里对小煤矿进行整顿,已有一半停工,小煤矿挖坏耕地、群众房屋,镇里负不了责,是群众和小煤矿之间的事。目前,镇里正按河南省有关规定,给符合复工条件的停产小煤矿办复工手续。

平顶山市土地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测算,一个小煤窑,窑身占地10-15亩,在开采期限内每年造成4-8亩土地塌陷,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有大煤矿。

复旦大学

2004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实务

一、何谓“传媒市场的细分化”?试联系实际,论述其意义和影响。(20分)

二、从心理策略的角度,以实例说明、广告如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20分)

三、试联系实际,试述“危机管理”的内涵、意义及组织落实的途径。(30分)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5

厦门大学199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

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

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

,现存北京图书馆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2.自

年起,《遐迩贯珍》增出《布先篇》,这是我国中文报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3.上世纪末上海形成三家中文报纸鼎立的格局,这三报是

4.王韬阐明了他的政论写作原则,这种

政论写作原则,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5.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6.1900年1月25日创刊的 是被誉为“中国革命提倡之元祖”的报纸。7.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家。8.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即。

9.黄远生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

10.1918年10月14日

宣告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11.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是

,1922年9月13日创办于上海。

12.中共中央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办过日报,大革命时期创办了,解放战争时期创办了。

13.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是

年在哈尔滨创办的。

14.新华社的前身是

1931年创办于江西瑞金。中央电视台的前身是

年5月1日创办的北京电视台。

15.1988年1月日起,台湾当局实施了

年之久的“限证”、“限张”、“限印”等所谓的“一报三禁”,全部宣告解除。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2.简述邹韬奋的优良报刊工作作风。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刘少奇同志的新闻思想。

2.试述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注:需要新闻传播历年真题答案等专业课资料的,可以加这个学长的qq784021037联系咨询。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99-07 厦大 考研历年真题

1999新闻业务试题

一、填空题(共10分)

1、〈〈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的(国名)

2、中央电视台一套是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二套是---------,七套是-----------频道

3、为新闻配资料是为了----------------------

4、“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有--------------、--------------、---------、---------------、5、,屈指行程二万

二、问答题(共30分)

1、何谓同期声,电视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有何意义

2、副刊配合新闻版应注意什么?可以不配合新闻版吗?(举例说明)

3、评论性编者按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三、能力题(共60分)

1、把下述消息改写成今日新闻(20分),并制作复合型标题(10分)

2、阅读通讯〈金戈铁马鏖战急〉,据此写一短评(800-1000字),并配上标题(30分)材料:关于子弟兵抗洪抢险的。

厦门大学200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传播学、广告学

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

1.关于我国封建管报的最早记载首推

一文。

2.在中国领土上出版的第一家外文近代报刊是

。我国近代中文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是。

3.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是1897年2月22日创办于的。

4.梁启超的新闻学专论,我系推荐的参考书上列举了6篇,这6篇是。

1902年10月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报纸有两大天职”:。

5.徐宝璜的《新闻学》于

年出版,戈公振的于1927年11月出版,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6.在《民报》主编中主持工作时间最长,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7.1920年7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的通讯社是

。8.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起改组成为社会主义刊物。9.瞿秋白1923年回国先后主编了。

10.邹韬奋于

年10月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

11.1935年5月中共在法国巴黎创办的,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为该报纸的主编。

12.《解放日报》

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年12月30日延安广播电台开始试验播音,1935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迁往重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机关报。

13.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号发表《本报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

的八字办报方针,并由此形成了他的特色。

14.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着重指出改进报纸工作的3个主要方面: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提出了报纸批评的三项标准。

15.1989年11月底,江泽民、李瑞环分别在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发表《

》和《

》的讲话。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主要内容。2.简述60年代初我国新闻工作如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3.简述当代香港报业的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试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哪些重要的问题,并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联系实际简要地加以阐述。2000新闻业务试题

一、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5分)

中国的西北角

伟大的道路

旧闻杂忆

萍踪寄语

燕山夜话

二、名词解释(20分)解释性报道

盐阜大众报的编辑方针 音响 配乐广播 软新闻

三、问题题(30分)

1、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2、采访前的准备有何意义,应作哪些准备

3、副刊的稿件编辑有哪些要求

四、能力题(45分。第一题15分,第二题30分)

1、你对“深入调查研究,为特区建设出谋献策”这则消息的写作有何看法?

2、阅读对话实录“两眼放光,紧盯市场”,以“两眼放光,紧盯市场”为题,写了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

2001厦门大学传播学试题

传播学理论试卷

一. 名词解释:

舆论

模式

民意

传播学

反馈

沉默的螺旋

二. 简答题:

1. 简述传播工具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2. 人际传播有什么基本功能

3. 简述大众传播研究中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的主要区别

4.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形成过程

三. 论述题:

1.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有什么?评析《钱被风刮跑以后》

2. 简论“满足读者需要”,谈谈《广州人如何读报》给你的启发。

公关原理与实务试卷

一. 简答题:

1. 何谓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有什么基本特征?

2. 指出网络发展对公关管理的影响

3. 简要介绍埃维李在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

4. 简要概述发展国际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 分析论述题:

1. 企业公众传播与社会公众舆论的关系?

2. 比较公关传播的四种模式,评析其对现实实践的意义和影响。

三. 综合题(略)

广告学原理试卷

一. 名词解释: 发散思维

消费“趋潮”

DAGMAR理论

广告效果饱和理论

企业形象要素

二. 简答题:

1. 简述谋略、战略决策与广告策划的关系

2. 广告与新闻的异同表现在那些方面

3. 如何确定广告目标?广告目标与企业目标、销售目标有何异同

4. 简述广告正文的形式结构与内容结构

三. 论述题:

1. 以案例谈谈文化因素对广告策划创意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2. 面对WTO的挑战,品牌的地域性与全球性矛盾更加突出,谈谈品牌策略中“塑造

民族品牌”提法是否正确

3. 广告语言要规范,以“规范与创新”为题,写600左右的短文,阐述你对广告语

言问题的看法

厦门大学200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

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

1.如果按

一文引述的史实的上限计算,中国有报纸的年份应该不晚于公元724年。

2.辕门抄是

。3.外人在华办报,总体上是

的舆论工具。

4.《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份以

的报纸。

5.在华东、华南、华中、华北,维新派创办的最有影响的报刊分别是

梁启超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中提出的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是:

。6.改良派和革命派都称自己的报刊为“党报”,革命更坦率,进而称自己的报刊为

报。7.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8.梁启超写了

一文反对帝制,袁世凯派人送去20万元请他不要发表,被梁启超拒绝。

9.“五四时期”毛泽东、周恩来主编的报刊分别是。

10.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根据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年1月《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

11.邹韬奋前后主编了“六刊一报”分别是。

1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创办的日报分别是。

13.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于1937年

日在上海宣告成立。

14.年1月由国务院领导的全国性大报《经济日报》创刊。

15.1926年10月1日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开始正式播音。

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16.1992年10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上天,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覆盖

多个国家和地区。

17.年四月一号中央电视台创办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焦点访谈》的选题宗旨有三个:。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经验。

2.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主要内容。3.简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三次战斗转移。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2.试述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李瑞环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001新闻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政治家办报

新闻敏感

跟镜头

长栏

破栏

马克制(MAC)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赤都心史》的作者是------------,《饿乡纪程》的作者是-----------------

2、------------年元旦,CCTV“新闻联播”节目正式设立,1979年1月28日,-----------(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

3、大样是--------------------------清样是------------------------------

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听率最高,影响最大的新闻节目是-----------------------它的首播时间是------------------------

5、旧时王谢堂前燕,------------------------------

三、问答题(共30分)

1、简述复合型新闻标题各部分的作用,任务

2、电视媒介有哪些局限?

3、简述电视画面剪辑中的“叙事剪辑”的三种常用结构方式

四、能力题(40)

配合通讯《一心为百姓》的刊登,撰写一篇短评,要有标题,字数在1000字左右。2002年厦门大学传播学试卷

(1)广告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10分)

1、广告创意嫁接

2、产品定位

3、脑波理论

4、企业传播

5、品牌比附定位策略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对“广告策划”概念的不同理解?

2、谈谈广告效果的评估标准?

3、简述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4、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卖点,该如何发展USP?

三、论述题(50分)

1、如果某个品牌的方便面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之一,应该如何进行产品定位,进而如何作有效的目标沟通(包括广告、促销和公共关系)?试提出你的方案设想。(1

5分)

2、请列举一个你认为最失败的名人广告案例,并分析其原因。(15分)

3、1879年的一天,因为P&G肥皂厂中一名工人的疏忽,致使香皂原料充满泡沫,之

后,使得IVORY(象牙)香皂能漂浮在水面上。当P&G试图从消费者那里得知为什么他们想要

更多的“漂浮香皂”之后,发现“漂浮”的属性给消费者带来免受在水底摸索香皂之苦的利益。因为他们经常在雾气蒙蒙的俄亥俄河中洗衣或洗澡。这个事例对你有何启发?(2

0分)

(2)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

一、简答题(20分)

1、请对柯特利普提出的“环状结构模式“进行简要评介。

2、请简要指出双向沟通的长处和短处。

3、请概述二战以来公共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

4、请简要介绍公共策划中传播渠道选择的一般程序。

二、分析论述题(50分)

1、请用实际的案例分析阐述在公共关系管理中应如何看待、处理组织利益与社会公众利

益之间的关系。

2、请从公关的角度,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真实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保

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提出你的看法。

三、综合应用题(30分)

有四位客人在某著名酒家就餐,喝完汤后发现盛汤的钵底有一只蟑螂。客人当即向店家投

诉索赔,提出拒付餐费和每人几百元的身心损失赔偿。在与店家交涉支付损害赔偿未果的情况下,顾客转向求助舆论帮助。媒体在查证之后,以顾客喝到的竟是“蟑螂汤“为题,对该酒店进行批评报道。酒店领导看到新闻报道后,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媒体报道中的“蟑螂汤“是对本店抹黑,要求媒体公开更正道歉。媒体也不甘示弱,马上开辟专栏邀请

各界人士对此事进行讨论。事态进一步发展,惊动政府有关部门,派出卫生检查组对酒店

进行全面的检查。最终,该酒店由于卫生条件问题,被勒令停业整顿。请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对该事件的性质以及酒店对此事件的处理进行评析,并站在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角

度,提出你的处理建议。

(3)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新闻文化2、抽样3、大众传播4、传播媒介5、信息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突出媒介特色”的关系。

2、广告传播如何准确地选用传播媒介?

3、简述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新秩序”主张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4、从不同角度简述传播的类型。

三、论述与应用题目(40分)

1、试论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2、简述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并根据价值取向评论消息《“110”响起拜年电话》(原

文太长,故略)

厦门大学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一、填空题(每格2分,共40分)

1.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中国的报纸有

年以上的历史。

2.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传播媒介,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至晚在 北京就已经出现了可供“贾儿”们“博锱铢之利”的民间报房。

4.1953年在香港创刊的,每期一册,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5.出到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外文报纸。

6.在报纸和舆论的关系上,梁启超认为

,他提出的衡量报纸质量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是:。

7.,1904年8月在北京创刊,是为“开民智”而创办的,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

8.目前仍在香港出版,是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9.《民报》和《新民从报》的大论战,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有。

10.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11.1926年10月1日

成立,这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2.1931年1月17日红色中华新闻社在 成立。

13.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10月撰写了

,第一个中文版本改为《西行漫记》。

1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开播,这一天是我国人民广播诞生纪念日。15.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开始试播,这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5月1日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年元旦,(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简称《新闻联播》)正式设立。16.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实验通讯卫星上天。

17.台湾主要电视台

三分天下,竞争激烈。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申报》《新青年》,“五四”时期如何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 2.简述时务文体的特点。

3.简述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宣传业务的发展。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业务的改进。2.试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2002新闻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隐性采访

景别

反馈

实题与虚题

胶转磁

二、写出5位我国新闻界名人的各一部新闻代表作(10分)(例:范长江 《中国的西北角》)

三、问题题(40分)

1、画版样应该按照怎样的先后次序进行,应达到怎样的技术要求

2、广播编辑工作的特点有哪些

3、谈谈你对电视新闻采访独特性认识

4、简述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要求

四、论述题(30分)

下面是两家报社对同一会议各自采写的新闻。请以此为案例或案例之一,阐述如何改革会议新闻报道。

(其一是全文照抄会议内容,其二做出了价值选择-----------笔者注)2003年厦门大学传播学试卷

传播理论卷

一、名词解释(5%X6)

新闻、传播媒介、受众参与理论、塔罗瓦尔宣言、容器人、上限效果理论

二、简答题

1、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你对象征文化的看法。

2、请以自我成长的亲身经验,评析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3、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4、简述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西蒙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25%X2)

1、简述新闻价值及其构成要素

2、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包含哪几个方面内容。

补遗 :

简述国家信息主权及其内容

广告公关卷

一、名词解释

观念广告策划、广告频度策略、认知不调和理论、(公关目标管理?)、伯内斯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传播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2、广告策划在广告运作中的地位。

3、产品成熟期的广告策略

4、简述公关中建设型、进攻型、防御型、维系型、矫正型策略的(特点??)

三、应用题

1、中国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此如果你为我国作国家形象广告,那么你觉得有那些“资

源”可以利用?

2、从传播学角度,谈谈脑白金的广告策略。

四、案例分析题(30%)

从公关目标管理的角度,分析古代典故“焚券市义”。

厦门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一、填空题(每格3分,共30分)

1、,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

2、《遐迩贯珍》1855年曾出版附刊

,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之先河

3、时务文体的文体的特点主要是梁启超概括的三点

,4、,是《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5、王韬、戈公振、徐宝璜、邵飘萍、黄远生、范长江的代表性著作分别是

,6、十年内战时期根据地新闻事业中,影响最大的是

社。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个革命报纸。

,的创办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

7、《立报》实行

,的方针,成为当时销路最好的报纸。

8、杨伟光认为办好“焦点”节目的关键是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议题设置

2、新闻传播学

3、监督批评权

4、容器人

5、受众参与理论

6、《塔罗瓦尔宣言》

三、简答题(每题15分)

1、简述邹韬奋优良的办报作风

2、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和李瑞环《坚持下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就其中一点,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试述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2003新闻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编辑方针

“单侧面报道思想”

新闻报道策划

调频立体声广播

彩色电视制式

二、问答题(30分)

1、阐述新闻照片的地位和作用

2、报纸版面的功能有哪些

3、在电视画面拍摄中,何为固定画面,其拍摄要求是什么

三、论述题(共50分)

1、请论述无线电广播媒介的优势与局限

2、请谈谈新闻报道中细节的重要性及怎样抓取细节

3、请论述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意义(20分)

四、能力题(50分)

1、就下面报道同一事件的两则消息,通过比较谈谈消息写作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20分)(材料给出两则扫描上去的报纸文章。-----注)2、2001年2月,***当选辽宁省长,报纸全文刊载了他在人代会上的就职演说,请阅读这篇演说,并配发一篇600字左右带标题的短评。(30分)2004年厦门大学传播学试卷

名解6X5 1、大众传播 2、符号、麦克卢汉 4、拟态环境 5、知晓权 简答 10X3 1、传播媒介的两层意思、试述国际社会“新闻自由” 3、互动过程2种传播形式 论述 45X2 1、“知沟”理论分析中国弱势群体,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会做什么事情改变现实。2、“培养”理论分析中国广告现状存在最大问题。如果你是厦大传播学硕研如何利用厦大传播系资源和你的优势为改变这现状做些什么? 【实务】 名解 4X5 1、倡导广告 2、整合行销 3、反类别定位 4、深度访问

5、轮盘模式 简答15X3

1、事件性广告策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论述产品定位策略、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的区别联系 论述15X3 1、试述商标、品牌和名牌的关系

2、有人将公关上升到企业管理层次,而在广告和市场领域,公共关系往往被当作是一种促销手段,你认为企业应该?、举例说明广告诉求对象和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联系和区别 综合25X2 1、usp是创意策略还是品牌策略?如果一个商品没有卖点 要如何为它找出usp?试以一种洗发水为例子,谈谈如何做它的usp。、2004年央视广告竞标达44亿元。多为日用品家电。而且都是国内品牌在竞争 以广告和公关理论分析央视竞标的利弊并阐述民族产业应如何发展自己。厦门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一、填空(每空3分共30分)

1、宋代实行过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

,清代出现的辕门抄是。

2、年7月创办的《观察与思考》是后来许多新闻评论性节目,包括《焦点时刻》《焦点访谈》的先驱。

3、年《遐迩贯珍》增出《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4、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是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务文体”做了精辟的阐释:。

5、纵览《大公报》的整个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6、《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年11月5日创刊于香港。7、1905年至1911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

8、黄远生的“四能”说即。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知察权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新闻敏感

大众报纸

电视的媒介特性

三、简答题(第一二题各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

1、简述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播的变化和趋势

2、简述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谈谈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

四、论述题(第一题25分第二题30分,共55分)

1、试述我国大陆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

2、试述马克恩主义新闻自由观。2004新闻业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新闻工作“三贴近”

专栏

变栏

同期声

(电视)前进式句子

二、问答题(共30分)

1、广播电台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据CSM调查,自2003年3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收视率明显上升,请分析原因。

三、论述题(共40分)

1、请论述电视媒介的优势与局限。

2、谈谈你对新闻策划的认识。

四、能力题(共60分)

1、请为下面的消息配一则带标题的短评。(字数在500左右)材料:关于新闻记者受贿。

2、评《当我的妻子 战斗在防治“非典”前线》 要求:

A、结合新闻专业知识评析

B、自拟评析文章的标题,把考题“评《当我的妻子 战斗在防治“非典”前线》“作副标题。

C、不少于600字。

厦门大学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收专业:新闻学

考试课程:中国传播史 研究方向: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一、填空(每格3分共30分)

1、中国的印刷品最早出现在.,.才有活字印刷的报纸.2、, 《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报,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的局面,形成了

, 三报鼎立的格局,1872年在 , 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是为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3、1896年夏到“百日维新”期间出现的维新派主办的政论性报刊以

, 这五家报刊影响最大。

4、《民报》和《新民从报》的论战围绕的四个问题是《民报》和《新民从报》的论战围绕的四个问题《民报》和《新民从报》的论战围绕的四个问题

5、黄远生、范长江、邵飘萍、戈公振、徐保璜的代表作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和第一家广电集团分别是7、1987年台湾

特派李永得、徐璐两记者到大陆采访,报纸销量激增。

二、名词:(每题5分共30分)意义、模式、大众传播、热媒介、符号互动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

2、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访业务的改进

3、简述受众对媒体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具体看,实施新闻传播调控有哪几个目的。四.论述:(每题25分)

1、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喉舌论的继承和发展。

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信息主权”这个问题的看法。2005新闻业务试题 名词:(20分)

长镜头,民生新闻,录音报道,蒙太奇 简答:(每题10分)

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形态和特点。选择新闻的标准主要有哪些 论述(30分):

谈谈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看法

能力题(每题40分共80分): 1。写一篇议论文。(材料是一篇录音采访)

24年前的5月15日,与上海各报报道中国女排赢球信息不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独家新闻“胜利后的补课”(此前中国女排已夺取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请把你今天读了这则录音特写后的想法写成一篇议论文(不少于1200字)

2。配评论。(材料是:北京开始流行新童谣)(不少于1000字)06新闻传播基础试题 填空:

1.造纸术的发明史于_______

到_______,开始传播的历史

2._______年,<遐迩惯珍>推出广告收费举措

_______年8月3日,<北华捷报>创刊

<中国教会新报>的前身_______ 3.百日维新期间最有名的5家报纸_______ 4.兴中会,同盟会的机关报分别是_______ 5.黄远生"四能"说_______ 6.1921-1949年间,各个时期的中央日报_______ 7.台湾三家著名报纸_______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2.广告3.媒介接近权4.双重偶然性 简答:

1."九一八"前后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 2.邓拓的新闻思想

3.新闻他律和新闻自律如何统一 4.新闻传播效果意义

论述:

1、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研究

2、共同意义空间的作用,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06新闻实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预测性新闻

2、体验式采访

3、音响

4、切(电视)

5、版面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我国新闻记者的共同职责是什么?

2、什么是同期声,同期声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3、你觉得广播新闻类主持人节目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4、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怎样的优势与不足?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论述电视新闻解说词的作用以及解说词的写作要求。

2、谈谈你对民生新闻的认识。

四、能力题(25分)

1、针对厦门一摄影记者等待拍摄人骑自行车摔入水坑照片这一事件,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以及其他道德角度来看,谈谈你的看法。

五、写作(35分)

近一两年来,许多地方先后举行了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甚至是传说中的人物,请根据以下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评论,字数在700字左右。07基础试卷

一、填空

1、___开始,纸张在传播中开始独占鳌头:我国最早的关于报纸的记载是孙樵《___》卷的《读开元杂报》一文。2、1815年,《___》在马六甲创办。____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办;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第一份葡萄牙文报刊是___。

3、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报刊___,1902年《大公报》创办时主持报务的是__。

4、《民报》第6期到第24期的主笔是___。

5、列举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中央级别的报纸各一份___________

6、陆定一在1943年发表了《____》。

二、名词解释

符号

休眠效果

经验学派

著作权

新闻客观性

三、简答

1、王韬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2、十年内战时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

3、有限效果论的大众传播效果五项一般定理

4、简述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四、论述

1、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

2.运用“使用与满足”的研究成果,分析某些电视节目走红的原因 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新闻与传播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

1、造纸术始于 西汉中期,完善于 东汉和帝元兴年间。

2、《循环日报》对我国报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是 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3、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刊物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4、1896年8月9日,《实务报》创刊于上海,该报的筹备工作是在黄遵宪的带领下进行的。兴中会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于1900年1月5日创刊,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断虻肌肥侵泄仓醒氲谝桓稣位乇ā?/P> 5、1926 年10月1日哈尔滨电台创办 6、1925 年10月11日,《生活》周刊创办。

二、名词解释

1、拉斯威尔

2、伊里调查

3、符号互动

4、伯明翰学派

5、隐在受众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传播的客观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2、请简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民主参与理论”

3、梁启超流亡海外后提出的新闻观点

4、请简述宋代小报。

四、论述题

1、“任何新闻,同时也是一种意见”,用把关人理论阐释西方新闻传播媒介报道“妖魔化”中国。

2、请论述1956年《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改革。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新闻与传播实务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平行蒙太奇

2、预测性新闻

3、区序

4、广告合同制

5、组织传播

6、忠诚性购买行为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广告环境?

2、请简述1938年创办的《新华日报》在报纸评论方面的特色。

3、什么是二阶段认知反应理论?

4、记者采访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例,说明现场直播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和特色。

2、为什么说双向沟通和传播是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

四、综合题

1、现在广告的公信力正遭受质疑,请阐释如何提升广告社会公信力?

2、不少于800字的新闻评论。

2009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传播学 新闻学)新闻传播基础、新闻传播实务

新闻与传播学基础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我国最早有关唐代报纸的记载见于

2.十九世纪50年代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刊物是

3.原载何海鸣《 大乱者救中国之良药也》与黄侃《亡中国者和平也》;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是 它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4.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最有影响,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王韬的政论文集是.1926年《大公报》提出的办报方针是;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办于瑞金的 社;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开播。

二、名解(每题5分,共20分)

1.经验学派

2.塔罗瓦而宣言

3.传媒接近权

4.组织传播

三、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

1.民国初年,《申报》《新闻报》向企业化大报发展

2.新闻价值五要素

四、论述(每题35分,共70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学术研究。

2.“舆论是我们的皮肤”,就这个原理评论奥运圣火传递中的报道现象。

新闻与传播学实务

一、名词解释4*5=20 1.变栏

2.宣传性现象

3.SNG

4.广告预算分配

5.刊例价

二、简答题10*4=40

1.新闻报道策划与制造新闻的区别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3.简述产品生命周期

4.整合营销传播概念和产生背景

三、论述题15*2=30

1.摆拍现象的看法(图画:俄国占领柏林,在市政厅上方插上红旗——摆拍)

2.举例并分析新产品的促销策略

四、综合题30*2=60

1.陕西,湖南,山东等公祭现象,写出评论,800字以上

2.唐国强作为特型演员代言某医院广告,后被工商行政部门查处,由此分析中国广告代言人现象、存在问题及今后对策

厦大2010新闻传播实务试题(回忆)一名词解释:

电视新闻调查;易读性;到达率;日用品;?

二简答题: 1 西方人眼中新闻价值的“公式”有哪些 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四十岁中年人的消费心理 消息类新闻报道中的媒介组合(大概是这意思)

三论述: 1 ? 网络公关的优势,劣势和策略

四综合: 以一则广告语为例,说明对品牌长久性的作用 善恶之间并不是相距很远有明确界限,而是很近(引入一段相关名言),以此写一篇评论

厦大2010新闻传播基础试题(回忆)一填空:

保存至今唯一明代报纸();时务文体的特点();梁启超认为报社的两大职能是()和();第一次国人办报GC,维新报纸中()()()()等四家影响最大,梁启超回国后办的第一份报纸是()创办于上海;《大公报》《京话日报》《东方?》的创办时间()()();()发表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王韬在香港创办了()二名词解释:

国际传播;卢因;使用与满足;自我互动;

三简答: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业务改革有哪些;马克思主义有关新闻自由的观点有哪些 四论述:

1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邓拓的新闻思想

2用意义的理论解读两岸受众对央视建国60周年庆典的看法

2011年厦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相(实务篇)一,名词解释

1,广告心理效应 2,公关谈判 3,广告合同制度 4,版心 5,白平衡

二,简答题

1,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简述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 3,什么是公共新闻运动? 4,什么是解释性报道?

三,论述题

1,有人认为广告是一种传播行为,也有人认为广告纯粹是一种市场行为,请就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论述采访中对待陌生的采访对象,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拆墙”

四,综合题

1,分析比较电视和网络媒介的优缺点,谈谈广告在两种媒体上的运用策略。2,评论写作:2010年全国50天内连发6起校园血案(见材料)。请选择角度,撰写一篇新闻评论,字数800字以上。

3月23日,南平郑民生在小学门前杀死8名小学生

4月12日,合浦在小学门前砍杀致2死3伤

4月28日,雷州男子冲进一小学内砍伤数名师生

4月29日,泰兴男子幼儿园内砍伤32人

4月30日,淮坊一男子闯入小学校园锤伤5名学生

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市一男子闯入圣水镇幼儿园砍死7名儿童,2名教师

2011年厦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相(基础篇)一,填空题

1,现存的两份唐代的“进奏院壮(状)”分别收藏于__。2,__年4月30日《申报》(初名《申江新报》)创刊。3,于右任创办的“竖三民”报是__三家报纸。

4,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当天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__”的办报方针,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__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宣传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6,标志古代新闻传播开始向近代新闻事业过渡的两种传播样式是__。7,英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创刊于__年。8,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__。9,美国广播业的“三强”指的是__。10,__有“电视之父”之称。

二,名词解释

1,舆论 2,社会责任论 3,新闻价值 4,意见领袖

三,简答题

1,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加入WTO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6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选修课

授课对象:本科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学分;2分

主讲教师:周建明

指定教材: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考核方式:考试(开卷)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新闻发布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的素质,熟悉新闻发布的运作过程。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新闻发布制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介绍新闻发布的功能、作用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新闻发布的适用范围、类型,新闻发布的策划组织运作,新闻发布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危机新闻发布,新闻发布后的信息反馈。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堂多媒体教学,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课堂模拟演练,课后作业。

课程内容共十二讲: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概说;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新闻发布机构;了解你的工作对象;新闻发布会类型;新闻发布适用的范围;新闻发布的组织策划;新闻发布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接受记者采访;危机与新闻发布;常态下与媒介的沟通;新闻发布后的回馈收集分析。

第一讲新闻发布制度与新闻发言人概说

1·1、新闻发布与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界定

1·1·

1、新闻发布

1·1·

2、新闻发布制度

1·1·

3、新闻发言人:一种制度、一个团队、具体发布者

2、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是社会实践提出的要求

3、新闻发布的社会功能、作用

1·3·1 功能

沟通信息

引导舆论

塑造形象

稳定社会

1·3·2作用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实现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

减少谣言和流言的生成扩散

1·4新闻发布的历史

思考练习题

• 为什么说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一个团队?

• 新闻发布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 新闻发布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一、二、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赵启正《国际舆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环境》,《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

3、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第五章第五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选读文献:

1、周建明《正确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与写作》1998年第8期

2、[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第七章,郭镇之 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周建明,《信息公开与国家安全》,《当代传播》2005年第4期

4、徐琴媛《中外新闻发布制度比较》第十三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6月

第二讲新闻发布机构

3·1新闻发布机构的职责

3·2新闻发布机构的工作

3·2新闻发布机构的运行

思考练习题

• 联系中外新闻发布机构运行状况说明其职责是什么

• 怎样充分发挥新闻发布机构自办网站的作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四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卷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选读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第八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附录三、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孙宝峰《最新新闻发布机构制度建设调整与各类新闻发布会组织操作规范及新闻发言人工作艺术全书》第二篇,新闻管理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第三讲新闻发言人的素质

2·1政治素质

2·2心理素质

2·3语言素质

2·4仪表形象

2·4案例分析

思考练习题

• 不同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素质的有什么要求

• 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八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五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张宗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用读本》第七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选读文献:

1、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十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五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第四讲 了解你的工作对象

4·1新闻媒介

4·2新闻记者

4·3新闻是什么?

4·4新闻价值

思考练习题

• 媒体是怎样设置议程的• 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 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的根本区别

• 新闻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必读文献:

1、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第一章,新华出版社,2003年11月

2、杨保军《新闻价值论》第一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3、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4、郑保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上)》第二十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选读文献:

1、张征《新闻采访教程》第十六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郑保卫等《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第二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第五讲 新闻发布适用的范围

6·1政府的新闻发布

6·2企业的新闻发布

6·3社会公共机构的新闻发布

6·4社会公益组织的新闻发布

思考练习题

• 政府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 在法律上商业言论与新闻言论的区别

• 公共机构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公益组织建立信息发布制度的必要性

•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三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7年1月

• 选读文献:

1、[澳]Simon Cottle主编《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第六章,李兆丰 石

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澳]Simon Cottle主编《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第七章,李兆丰 石

琳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第六讲新闻发布会类型

1、例行新闻发布会

2、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

3、网络新闻发布会

4、特殊的新闻发布形式

5·4·1记者吹风活动

5·4·2战争状态的宣传战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有哪些形式

• 例行新闻发布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 网络新闻发布会与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有什么异同

• 战时宣传战的作用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英]苏珊·L·卡拉瑟斯《西方传媒与战争》第二章,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

选读文献:

1、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政府新闻学网络案例》导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美]赫伯特·席勒《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第五章,刘晓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7月

3、[日]池田得真《宣传战史》第五章,新华出版社,1984年5月

第七讲新闻发布的组织策划

7·1新闻发布会的组织策划

7·2记者活动的组织策划

7·3突发性事件发布的组织策划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组织策划应注意哪些原则

• 新闻发布选题策划与主题策划的区别

• 怎样组织策划记者采访活动

• 练习作业依据提供的材料撰写一篇向记者散发的新闻稿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二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第八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选读文献:

1、易圣华《新闻公关策划实战》第九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九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第八讲新闻发布的方法和技巧

8·1突出重点主题明确

8·2适度把握酌量发布

8·3尊重记者坦诚相待

思考练习题

新闻发布会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 新闻发布应注意哪些原则

• 新闻发布的具体方法

• 怎样应对记者的一些特殊方式提问

• 课堂模拟演练依据提供的材料准备发言人的发言稿记者提问的问题

必读文献:

1、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七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张宗良《政府新闻发言人实用读本》第五章,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四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五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选读文献:

1、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七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第九讲接受记者采访

9·1实事求是不说假话

9·1平等地对待记者

9·2把握采访过程的主动权

9·3强化你接受采访的意图

9·4牢记你面对的是受众

9·5删繁就简

思考练习题

• 接受记者采访的基本原则

• 影响记者采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接受采访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必读文献:

1、毛泽东《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毛泽东论新闻宣传工作》,新华出版社,2000年12月

2、邹建华《如何面对媒体——政府和企业新闻发言人实用手册》第六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3、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第五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选读文献:

1、[美]哈尔·哈特,《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2、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四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第十讲突发性事件与新闻发布

•10·1什么是突发性事件

• 10·2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 10·3突发性事件的类型

• 10·4信息公开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前提

• 10·5突发性事件是一种常态新闻

• 10·6发布突发性事件新闻的原则和方法

思考练习题

• 突发性事件具有哪些特征

• 在我国突发性事件分为哪几种类型

• 为什么说信息公开是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前提

• 发布突发性事件新闻的原则

• 突发性事件发布的形式

必读文献:

1、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

2、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第一章,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赵志立《危机传播概论》第六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选读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第二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3月

2、汪兴明李希光《政府新闻发言人15讲》第七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卢涛《危机管理》第一章,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第十一讲常态下与媒介的沟通

11·1善于运用观点信息平台

11·2如何看待媒介事件

11·3组织记者集体采访

思考练习题

• 为什么要重视利用观点性信息

• 怎样处理媒体事件的负面影响

• 如何处理媒体报道有误

必读文献:

1、[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 《媒介事件》1,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

2、[美]康德拉·芬克《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第一部分,柳珊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

3、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选读文献: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中国媒体要加强国际问题评论,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

第十二讲 新闻发布后的回馈收集分析

• 12·1调查研究的内容

• 12·2反馈信息是对新闻发布效果的检验

• 12·3反馈信息的收集渠道和方法

• 12·4反馈信息的整理分析

思考练习题

• 新闻发布机构应着重调查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 检验新闻发布效果的标准有哪些

• 通过什么渠道收集反馈信息

必读文献:

1、李希光孙静惟 《发言人教程》第二单元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第十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十四章,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1月

选读文献:

新闻发言人实务 篇7

在我们出门之前要检查一下摄像机、电池、摄像带 (卡) 、新闻灯、话筒线、采访本。电池、摄像带是否够用, 话筒开关是否打在正确的位置, 新闻灯、话筒和话筒线能否正常使用 (若用小摄像机, 因携带方便, 在带摄像包的情况下, 还可以将音视频线、充电器带上)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准备两节电池、两盒摄像带 (卡) , 防止遇到突发情况, 比如, 临时需要全程录像、有几条新闻同时要拍, 或者一个带子因多次重复使用掉磁粉不能用等。另外, 出门前还要先录制10秒左右的彩条或黑堂, 这样既能在两条新闻之间做个间隔, 又能检查一下摄像机能否正常工作。

2 新闻现场摄像机白平衡的调制

大家都知道, 室外早晚色温低, 中午色温高, 但光源相对单一, 调白比较方便。可在会场, 有时光源单一, 有时光源就比较复杂。比如:有的会场顶灯是一条日光灯, 一条彩灯搭配用的, 还有的会场主席台上用的是暖色光源, 台下用的是冷色光源, 这就需要记者到达会场首先要判断不同位置的色温, 在不同位置时要选择不同的滤色片重新调制白平衡才能拍摄。

3 拍摄画面的方式和时长

拍摄会议新闻时每个画面应不少于5秒钟, 多用固定画面, 少用推、拉、摇画面, 尽量不用移拍的画面。有的同志把摄像机抗在肩上, 走动拍摄, 画面歪歪倒到, 后期编辑根本不能用。目前肩扛移动拍摄的画面只有在央视的两会和省台的两会时会看到, 而且央视或省台记者在移动拍摄时摄像机下面都放置了减震器 (又称斯坦尼康) , 县级摄像记者很少具备这样的条件;还有的同志在拍摄同一幅画面中先推拉后摇移, 非常难看。会议新闻在使用摇拍时, 摇的幅度一般控制在60度以内, 不要超过90度, 起幅停个5秒移动3、4秒后到落幅时再停个5秒, 这样后期编辑在挑选画面时就比较容易, 他有起幅固定、中间摇拍和落幅固定3个画面可供选择。

4 要合理运用光线, 在最好的光线下拍摄

大家都知道在户外要顺光拍摄, 拍摄人物时最好用侧顺光拍摄, 否则采访对象正对着阳光, 眼睛睁不开 (记录片拍摄人物剪影时除外) 。拍摄会议新闻同样如此, 拍摄会议新闻如不用新闻背景资料, 画面的主体肯定是人, 在会场内, 无论是用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 摄像者都要尽量顺着光线拍摄, 如实在不能顺光拍摄, 也要想方设法避开逆光拍摄。在室内如人背对着窗户, 最好把窗帘拉上, 或者侧拍, 尽量不让摄像机正对着太阳光的方向;有时可以打开新闻灯补光, 或打开摄像机数码增益功能开关, 以电子方式来提升画面的亮度, 但是这种方法是靠提高摄像机视频放大电路的增益来提升画面亮度的, 这样会使图像噪点增加、信杂比下降, 是以牺牲画面质量为代价的, 在使用这种功能时一定要注意, 打增益开关拍摄后, 到正常的位置要把增益关掉。

5 在最好的会场秩序下拍摄

摄像记者在会议刚开始后就可以拍摄, 但拍摄最好的时候是在会议开始有一段时间后, 因为会议刚开始时有服务员倒开水的、有参会人员在调整坐姿的, 甚至有迟到人员正往会场走的, 拍摄出的画面不雅观。在拍摄会议新闻时, 记者可以尝试使用两只眼睛都睁开着的方式拍摄, 一只眼睛看选像器里面的画面, 用另一只眼睛的余光照顾周边的环境, 防止摇拍时拍过了, 画面又往回收, 或者正在拍摄固定画面时, 从画框外走过来一个人等此类的失败画面, 失败的画面都要重拍。拍会议新闻, 可以先用广角镜头站在会场的后面、左边、右边往前方拍, 也可以从会场的前面往后面拍数个画面, 之后再用斜线式构图的方式拍一组一组的画面。注意:画面尽量干净, 不要把人拍成半个脸、半个身的, 不要在拍一排画面时把另一排的人呀、椅子呀都带进来了, 不要拍参会人员喝水、坐姿不雅等不好的画面。

6 注重 (画面主体) 人物形象

画面主体突出, 并不意味着画面中不能有其他物象同时存在、不意味着画面中不允许有几个人或上百人同时出现, 而是要有主次, 正确表现画面所要表达的内涵, 避免喧宾夺主、鱼目混杂。在拍主要领导画面时, 要细心处理前景和背景,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使用长焦拍摄, 使背景虚化, 突出主体 (领导) ;利用人物面部朝向突出主体, 画面中如有两个以上的人物, 面部朝向镜头的人物比背向或侧向镜头的要突出;若从侧面拍摄两个或几个领导在一起的画面, 画面中前景位置应为主要领导, 其他人次之, 离镜头越远越不重要;在拍主席台时, 级别相同的人物可以放在一个画面里, 级别不相同的人物一般情况下不要放在同一个画面里 (全景画面除外) , 比如、县长、书记可以分别拍特写, 也可以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拍, 但县长和副县长一般不能在一起拍;若主席台有好几排领导, 在拍第一排领导时, 要注意第二排领导的形象, 不能顾此失彼, 把第一排领导拍的很好, 第二排某领导却拍成了半个脸, 或把小动作拍出来了。

要拍领导精神状态比较好的画面。一个人在一场会议上不可能始终如一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电视摄像记者要善于抓住人的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拍摄出的画面。拍摄电视画面要勤快, 尤其在拍领导讲话时, 他读文件时要拍, 他放下文件, 即兴发挥头抬着讲话时更要拍, 这样的画面好看。领导谢顶、脸上有痣、眼睛有问题等在拍摄时都要注意避免, 总之, 摄像记者要站在最有利的位置拍摄, 这样拍出的画面相对好看, 领导满意, 观众也较认可。

在拍会议新闻时, 无论是主席台上的领导, 还是普通参会人员, 拍的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 一种方法是:调整三角架高低来实现, 另一种方法是弯腰把摄像机抱在手中拍摄。

7 注重画面的构图, 力求画面优美

长短不同、景别各异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在拍摄会议新闻时,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画面都要有, 在用远景或全景景别拍摄摇镜头时, 还要注意画面的水平线。在大会场, 拍主席台可以拍单个领导的画面, 也可以两人一组拍固定的画面, 还可以用斜线式构图拍一排领导的画面, 拍其他画面时尽量用斜线式构图的方式拍摄。在没有主席台的会客厅式的会场, 由于参会人员不是很多, 可以正面一组一组的拍摄画面, 也可以用斜线构图的方式拍摄不同景别的画面。

当会议室里人坐的稀稀拉拉时, 一种情况是开会前和会议主持人讲一声, 尽量把会场前面的座位坐满;令一种情况是可以站在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拍, 以人多的地方为前景, 人少的地方为后镜, 画面也会显得饱满。

8 善于找准支撑点拍摄, 提高画面的稳定性

无论是在室内拍摄还是在室外拍摄,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记者都尽量要用三角架。如果没有三角架或者无法使用三角架, 尽量不要用长焦拍摄, 不要拍特写, 要尽量走到拍摄对象跟前, 用广角镜头拍摄画面。有时, 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会场现有的条件寻找到支撑点。比如肩扛拍摄, 就利用会场内的一张桌子, 将两肘支撑在桌面上, 肩、两肘构成一个稳固的三点;有的会议室有柱子, 记者可以靠在柱子上, 分开两腿, 就构成了稳固的三点, 拍出的画面就比较稳了。

总之, 县级电视台在人手、设备、外部条件等都与上级电视台无法相比, 县级电视台记者要尽可能地利用已有的条件, 扬长避短, 克服困难, 从细节入手, 拍出令自己满意、观众认可的电视画面。

摘要:会议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级电视台尤其是在市、县电视台新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构图正确、画面优美, 能恰当地运用画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有效地突出和表现主体, 拍摄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电视画面, 会给会议新闻增色不少。作为长期处在县级电视新闻工作的一线记者, 笔者从拍摄准备、摄像机使用, 正确处理好主体、前景、背景、光线及构图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拍摄好会议新闻。

透析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8

专家们普遍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功能是:

满足公众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公民纳税维持着政府各部门的运转,当然有权知道这些政府部门在干什么。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引导舆论。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

保持良好的形象。国外专家指出,形象是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人们对形象的信赖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良好形象的确立不仅需要真实的信息,而且需要把真实的信息传达出去。这是因为不真实的信息一旦占了上风,会歪曲良好的形象。所以,国家、社会团体和企业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一些真实的、权威的、对自己形象有利的信息,来维护自身的形象,确保本部门工作流程的畅通。

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无到有,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一、和世界接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对外宣传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二十年来,对于国际上的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际事务、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在对外宣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向世人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之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传媒的焦点。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周波说:“与国际新闻服务接轨的要求,也是我们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大动力。”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进而使国家政府工作能够公开、透明。全力与世界接轨,以展现中国政府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形象。

二、满足百姓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这一点在非典期间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身上。广东地区首先爆发了非典疫情,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一时间谣言四起,于是出现了抢购白醋、板蓝根热潮,此间白醋、板蓝根的价格是平时价格的很多倍,在苏北一些农村甚至有放鞭炮驱“瘟疫”的可笑之举。后来,广州市卫生局与广东省卫生厅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以记者提问,官员、专家接受采访的形式,向市民提供了关于“怪病”的相关情况。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得以正常发布,街头传言迅速遏制,“抢购风”戛然而止,市民恐慌心理亦逐渐消除。

三、推进政府资讯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已从国家部委推广到地方区级政府部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为了保证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也促进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在今天这个社会,公众的参政意识越来越强烈。实现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首先要让公众知道政府目前在做什么,在充分保证知情的基础上,公众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建议等参政的民主权利。

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因其本身不够成熟完善而存在的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可能出现“信息垄断”。由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广所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出现“信息垄断”。毛寿龙教授就对此提出置疑:“这种制度的纷纷建立,会不会成为一种‘挡箭牌’被个别地方的个别部门利用以封锁消息。一方面,它可能会防止记者把新闻事实‘挖’出来,也有可能会在记者把真相‘挖’出来以后,以新闻发布的强有力的方式把其影响消除掉。”实际上,这种情况正是源于我国缺乏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适应的关于公民知情权和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就世界范围看,这种类型的法律法规已经非常普遍。公民可以以知情权为根据,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并能就国家行政机关的相关不当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上一篇:职工乒乓球比赛报道下一篇:水利普查先进个人事迹